第一篇:2012河南慈善获奖者事迹刊登:特别贡献奖——侯建芳家族
2012河南慈善获奖者事迹刊登:特别贡献奖——侯建芳家族
这是河南无数个家族中极为普通的一个家族,说他普通,是因为这个家族中的每个成员像其他人一样上班工作、下田劳动,从言谈中从服饰上看不出他们与你我的不同;这又是一个极不平凡的家族,说他不平凡,是因为他们是现代社会中极少的兄弟妯娌不分家、一个锅里捞稀稠的大家庭,是因为他们祖祖辈辈乐善好施,哪怕是创业,也要带动父老乡亲共同致富,也要生产绿色健康有机产品,更是因为全家族一致通过将企业上市后的第一笔分红一亿元全部捐赠给慈善事业的惊人义举,开辟了河南家族慈善的先河。
一个朴实的家族,一项兴旺的事业,一个惊人的义举,这一切,似乎在默默地诠释着那句古老的家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这,就是以河南雏鹰农牧集团董事长侯建芳为代表的侯氏家族。
积善成德好家风
2012年4月24日,在黄河迎宾馆会议中心召开的“回报社会奉献爱心——侯建芳家族慈善捐赠仪式”上,以雏鹰农牧集团董事长侯建芳为代表的侯氏家族向慈善事业捐赠1亿元,其中5000万元通过河南省慈善总会设立侯氏家族慈善基金,使用方向围绕“三农”。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捐赠的善款是侯氏家族在公司上市后全家人的首笔分红。因其长期致力于慈善事业,河南省慈善总会授予侯氏家族“慈善之家”。
一个亿元捐赠的农民家庭
直到今天,侯氏家族最年长的人——侯建芳的老母亲依然不知道一亿元是什么概念。她从出生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从未离开过土地。在雏鹰农牧大大的厂区里,有她的一块田地。老太太天蒙蒙亮就起身下地劳作,那块土地上的庄稼作物一年四季都没有断过茬。她皮肤黝黑,精神矍铄,笑声爽朗,怎么看都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原农妇。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位农妇的弟妹和儿孙们,以家族名义做出了亿元捐赠的壮举。
侯氏家族的成长史是一个普通农家勤劳致富的故事。
在侯氏家族捐赠仪式上,王铁副省长算了一笔生动的爱心账,把一亿元按照市场价折合成猪和鸡的数量,这个数量是相当惊人的。一亿元善款,在见惯了各类大额捐赠的人们看来,也许仅是一个数字,但这个数字被王副省长爱心帐目具体化为日复一日的艰辛时,在场的人都不禁动容,坐在前排的侯氏家族成员更是热泪盈眶。
侯家最早的家庭养殖作坊一步步发展为今天成功挂牌上市的大型养殖企业,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在侯家人看来,则是自然而然的。在每一个来访者眼里,雏鹰农牧俨然是一座凭空而起的世外田园,叹为观止之余,他们触摸不到的是拼出这块天地时的汗水和辛酸。
侯氏家族成员朴实低调,以致目光犀利的媒体记者在捐赠现场也未能分辨出侯氏家族成员与参会嘉宾的不同。但这笔河南省首次以家族名义的大额捐赠还是让侯氏家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侯氏家族的创富奇迹、捐赠善举为人称道。其实,真正让人赞叹称奇的应该是侯氏家族共同的慈善情怀。侯家上下几十人口,共同捐出集团上市后的第一笔家族分红,居然没有一个人提出任何异议!这样的集体决定绝非是一夕之间的偶发行为,而是来自于侯家家族文化的长久熏陶。
一条朴素的传统美德
侯氏家族是在河南新郑薛店土生土长的农民家庭,祖祖辈辈都面朝着黄土过活。侯建芳的父亲一直到离世的那天,从未跟人拌过一句嘴,无怒无争,与人为善。他常跟自己的弟妹和孩子说:不管做什么事,都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做判断,如果这件事对方能做,那么事情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这是一个朴素的道理,也是传统的美德,虽然如今这样的理念在很多人心里已经遗失了,可是,侯家人对这条原则却近乎执拗的坚持了下来。
1988年,三次高考落榜的侯建芳,因为家境贫穷,再也无法复读而忍痛放弃求学之路。他瞒着家人,怀揣100元学费,去郑州牧专上了23天的畜牧培训班。
回家后,他东拼西凑200元钱,开始在自家的住房里试着养鸡,随后又养了几头猪。当时养殖业行情很好,短短一年后,他就赚到了第一桶金,成了当时远近闻名的“万元户”。
在随后扩大规模,租地建养殖场的过程中,侯建芳和整个侯家历尽了艰难坎坷,曾经遭遇疫情,债台高筑,濒临破产。但出于对家庭、对债务、对员工的责任,侯建芳坚持了下来。面对疫情,他买来火焰消毒器和消毒液,用火烧,用消毒液浸泡。除此之外,搅拌饲料、清洗鸡舍所有程序亲力亲为。
曾经有业务员上门要找雏鹰公司的总经理,侯建芳一身工装,满头饲料从仓库里走出来应声说:我就是。大跌眼镜的业务员无论如何也不肯相信这个憨厚壮实的小伙子就是身居高位的老总。
靠着这份责任,带领侯家人和雏鹰挺过了难关。1996年,养殖业迎来了火爆的市场行情。从此,雏鹰的养殖事业一直稳步向前。
2001年,侯建芳启动了思索多年的“公司+农户”雏鹰模式。这是一个饱含着责任和大善的农村产业化养殖模式,一个能积极带动农村一方经济良性发展的模式。
一种饱含责任的发展模式
“雏鹰模式”从2001年开始,直到2006年才完善成型。这个模式的核心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侯家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对于农民创业的艰辛、心情的迫切感同身受。同时,他们对农民创业的劣势也了解得很清楚:缺少启动资金;没有技术,无法抵御疫病等养殖风险;无法控制养殖成本,更无法抵御市场风险,一旦出现跌价,很多人会血本无归,从创业致富沦为债务缠身。
“雏鹰模式”创办的初衷是在农民创业过程中扬长避短,秉承“农户赔钱,雏鹰有责”的基本理念,规避农民创业的劣势,开创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阳光大道,让乡亲们分享创业致富的成果,带动一方父老脱贫致富。
“公司+农户”说来简单,但其中责任重大。侯建芳常说的口头禅里第一句是“农户赔钱,雏鹰有责”,第二句是“让农户赚到钱才是硬道理”。
这也是侯家人的共识。“农户赔钱,雏鹰有责”看似是一种承诺,但支撑这种承诺的则是先人后己,诚信为本的侯氏祖训。
追根溯源,这模式不正是侯氏祖辈的训诫么:“不管做什么事,都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做判断,如果这件事对方能做,那么事情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这句话被后代传承,演变为雏鹰农牧的特有模式:“保证合作的每家农户每年都有利润,没有后顾之忧,这样雏鹰的工作就算成功了一半。”
在“雏鹰模式”的带领下,养殖基地的致富群体不断复制、扩大。现在,与公司合作的农户家庭经济状况都得到较大改观。
站在雏鹰集团周边的田野上放眼望去,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盖新房、买汽车在当地农村再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而且,受雏鹰农牧辐射,周边的农村已经形成了一个致富产业链,建筑、运输、超市、肥料等十多个行业也从中受益。
一个充满温情的家族习惯
在雏鹰农牧走访期间,除了为侯家人的勤俭朴实而感慨外,还为这个大家族迄今保持的一个习惯而深深感动。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亲情逐渐淡漠的当代社会,侯家人还固执地保持着每顿饭都要同吃的家族习惯。
在雏鹰农牧集团的员工餐厅中,有一个小屋是侯家人的家庭食堂,侯建芳的母亲结束劳作后,会到这间屋子等着她的兄弟和儿孙们工作告一段落,来到这里,围坐在一起吃饭。孩子们各有事业,都很忙碌,但吃饭时如果谁要是因为有事耽搁没能按时入席,就会接到电话:“在哪呢?回来吃饭吧,老太太在这儿等着呢。”
饭桌,在很多现代人眼里,已经演变成了生意场、名利场、社交场,但在侯氏家族,饭桌依然保持着它最初的朴素意义,它是全家人的专属交流场所,饭菜的香气中氤氲着亲情、归属感和家族认同感。
侯建芳的母亲是这个传统的忠实维护者,早先,嫁到侯家的儿媳妇们有的爱吃米,有的爱吃面,为了让大家不至于因为口味而分开,婆婆在忙碌的农活之余,要做两份饭菜,只为让一家子能围坐在一张饭桌上。
一天三顿的圆桌聚餐现在已经成了侯氏家族中类似仪式感的存在,如果谁因为出差少了几顿,都觉得心里少了点什么,必须回来补上。
也正是由于这种鲜有的家族传统,侯氏家族在致富后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家庭关系,并且在最年轻的一代人身上依然得到了传承,那就是:尊老爱幼、同甘共苦、不怒不争,知足常乐。侯建芳的母亲也成一家人的精神寄托,无论谁出了远门回来,都要“先找妈”(侯建芳妻子语),“找妈”这两个字除了亲情之外,还蕴含着对长辈精神和家族传统的依恋。
侯建芳的母亲逢年过节,会领着媳妇们给周围贫困的乡亲们送上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对有些孤老家庭,她还塞给他们过节的费用。这些都是老人靠自己的劳动积攒的。
侯建芳的五叔侯五群提到自己的大嫂,也深为感慨:“长兄为父,长嫂为母,如果说大哥的为人奠定了侯家人踏实负责的性格,那么大嫂这么多年一直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把侯家人的传统发扬光大了。务实做事、踏实创业,不是为了个人欲望,不是为了扬名立万,也不是为了得到社会认可,而是切切实实的让身边的人提升生活质量。大嫂是这么做的,我们侯家也是这么做的,雏鹰农牧更是这么做的。”
一份顺理成章的财富答卷
2010年9月15日,雏鹰农牧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敲钟上市,正式登陆深交所A股市场,被业界推崇为“中国养猪第一股”,雏鹰农牧得到了多方的关注。
上市后,侯家人的表情依然是淡定从容的,不仅没有狂喜,反而更多了份凝重。因为在他们看来,上市并不仅仅意味着融资,而是意味着对信任企业的股东们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所以,要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高经营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对社会的责任能力,这样才能更踏实的走下去。
侯氏家族拿到了第一笔一亿元的分红,一家人就像是聚在餐桌上吃饭闲聊一样,开了个简单的会议,议题是怎么处理这笔巨资,答案像是事先商量好的一样毫无异议:捐出去,做慈善。
如果说一开始难以想象这样巨额捐赠的动力来自何处,那么行文至此,恐怕观者都会觉得这次捐赠对于侯氏家族而言,只不过是顺理成章的答案。
从有着优秀家族传统,融洽家庭氛围的侯家走出的孩子,必然心中有爱;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乡邻提高生活质量而奋斗的企业家,必然心存慈悲;以带动农户共同致富,促进一方经济发展为己任的雏鹰农牧集团,必然牢记责任。这样的家族,一定会把能力和价值尽己所能,无限放大。
用侯建芳的五叔,也是雏鹰农牧集团总经理侯五群的话结束此文最为合适:
“我们家人都没有任何不良嗜好,生活上也没有多余的欲望,不开豪车,不买别墅,直到现在,还是在厂区和农户们同吃同住。大嫂年龄那么大了,还坚持干农活,老人都不愿享受,我们就更不会考虑享受的事情。所以对于我们这样一家人而言,一亿元存在卡上只是一串的数字。而如果捐赠出去,看到专业的慈善机构帮我们把这串数字落到实处,变成实实在在一桩又一桩的好事情,这才是更能让我们满足和开心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