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吴孟超院士先进事迹有感
读吴孟超院士先进事迹有感
最近在观看了吴孟超院士的很多先进事迹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几十年来,吴老用他高超的医技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仰和钦佩。作为一名肝胆外科医生,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在手术台的第一线,时至今日已累计做了14000多例肝脏手术,成功率达到98.5%,把一个个垂死的病人从鬼门关挽救回来;作为一名老师,他自编教材,亲自示范,把他独创的先进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每一个进修学生,带出了1000多名“吴氏刀法”的传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一心向党、立志报国,他一生都忠诚着自己的信仰、并用自己的行动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此一位技术高超、成就卓著的名医,怎能不让人敬仰呢?然而吴老最令我钦佩和感动的不是他的高超的医技和伟大的成就,而是他的认真、负责、虚心上进,更是他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与高尚医德。吴老曾说过:“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他每次接诊,都对病人亲切地微笑,聊聊家常,拉近与病人的距离。冬天查房,他总是先把自己的手焐热,再去触摸病人的身体,还常常用额头去感觉病人的体温。做完检查,他也不忘顺手为病人拉好衣服,掖好被角,还摆好床下的鞋子。不为名,不为利,只为病人有个好身体,他把患者的生命看得比天还大,把老百姓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他用自己的行动向天下的所有医务工作者诠释了“医者仁心”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一个真正的名医首先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便是“仁心”,医生不仅要治病人的病,更要治病人的心,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名医。吴老正式这样一位名医,他高超的医技和无微的关怀,不仅治好了病人的病,更治好了病人心里上的疮口。作为一名医学生,这些是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在经济利益高于一切,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不浮躁,不唯利是图,把病人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这是每一个医学生最应该做到的事。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吴老的精神,学习吴老的负责敬业,处处为病人着想,真正做到以“救死扶伤”为己任,这才不失为一名合格的医学生,才能保证将来成为一名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医生。
第二篇:吴孟超先进事迹
吴孟超先进事迹
传奇一生
17岁回国遭遇“手印”耻辱“吴老以挽救无数病人的生命创造了奇迹,而他自己传奇的一生,本身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吴老的领导,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刘振全在报告中说,1939年,年仅17岁的吴孟超放弃去英国读书的机会,回到战火纷飞、灾难深重的祖国。
吴孟超回国途中发生的一件事,让他刻骨铭心。当时他途经越南西贡,要中转签证,白人在入境表上签个字就过去了,吴孟超准备签字时,却被法国签证官大声喝住:“你不能签字,你要摁手印!”当时,越南是法国的殖民地。吴孟超说:“我是读书人,我能签字。”对方说:“这是规定,黄种人一律摁手印。”吴孟超大声说:“我是中国人,我有权利写自己的名字!”对方说:“不摁手印,你就滚!”急切想回到祖国的吴孟超,含泪摁下了屈辱的手印。
吴孟超说,他一生醉过两次酒,一次是抗战胜利,一次是上海解放。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一洗他心中“摁手印”的屈辱,深感做主人的自豪。吴孟超后来回忆说,自从见到了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他就对共产党特别崇敬,立志要当一名解放军的外科医生,立志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吴孟超一生以自己是一个医生、一名共产党员而骄傲,他忠诚于自己的信仰,更是用实际行动捍卫这个信仰。
战斗一生
89岁老人每年做200台手术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护士长程月娥与吴孟超是同事,在昨日的报告会上,程月娥在讲述吴老事迹时数次哽咽,听众席上,每隔五分钟就有一次热烈的掌声。“吴老作为一名肝胆外科专家,手术室是他活动的主要舞台,是他与病魔争夺生命的主战场。我有幸从1986年开始,担任吴老手术的器械护士,配合他做了5000多例手术。在25年的接触中,吴老在手术台上展现出来的风范和精神,一直在感动着我,激励着我。”程月娥说,吴老今年89岁了,现在每年还做近200台手术,在很多人听来,这绝对是个传奇。为此,程月娥曾劝过吴孟超:“吴老,您啥样的奖励和荣誉都有了,干嘛还要这样辛苦自己?”而吴老总是笑笑回答她:“我从二十几岁做手术,已经几十个年头了,习惯了这里的氛围,甚至气味,只有站在手术台前,我才觉得踏实,才觉得自己还年轻。”也确实有些神奇,吴老一上手术台,就像换了一个人,平时握笔都有些颤抖的手,一握住手术刀就不抖了。
不过年龄还是不饶人。有一次,手术结束后,程月娥扶着疲惫的吴孟超坐了下来,看着吴老湿透的手术衣,微微颤抖的手,轻声问他:“累了吧?”吴老沉默片刻,叹口气说:“唉,力气越来越少了,确实累了。”程月娥说:“累了就少做一点吧!”
吴老说:“你看这个病人,才20岁,大学刚读了一年,多可怜,再累也得做啊!小程啊,我的有生之年怕是不多了,如果哪一天,我真在手术室里倒下了,你不要慌张,你知道我是爱干净的,记住给我擦干净些,别让人看见我一脸汗水的样子。”
程月娥报告到此处时,主席台上的何事忠部长与大家一起,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大礼堂内也响起了一阵高过一阵的掌声。
一代宗师
带出千余“吴氏刀法”传人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副所长、院士王红阳是吴老的得意门生,昨日也莅临报告会。她介绍,吴老自编教材,亲自示范,把他独创的先进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每一个学生,带出了一千多名“吴氏刀法”的传人。
1978年,我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国家恢复了研究生招考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还是有些顾虑。吴老却立即提出申报肝胆医学硕士点。一向支持他工作的老伴,劝他再等一等。吴老激动地说:“我等这一天等了十来年,事业急需人才,不抓住这个机会,要后悔一辈子!”他第一批申报了硕士点,第一批申报了博士点,第一批申报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为了鼓励创新,吴老用个人积蓄的30万元和社会各界捐赠的400万元,设立了“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这是国内首个、也是最大的肝脏外科专项基金,如今总额已有1000多万元。2006年,吴老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后,又把胡主席颁发的500万元、总后勤部奖励的100万元全部拿出来,用于奖励和资助取得创新成果的学生。
开明的师长,良好的条件,宽松的学术氛围,孕育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华。2000年以来,吴老带领的团队,取得了56项国际和国家发明专利,发表了1000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了64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
一种信念
生命没有贵贱尊卑
“谁能出钱救我,我愿‘典身’10年!”2004年,许多媒体曾有过这样一篇报道。报道中的主人公,就是现在湖北省随州市农村信用社职员王甜甜。
在昨日的报告会上,王甜甜介绍,七年前,她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读书,体重莫名其妙地增加。后经确诊为肝脏中部长了个血管瘤,快有排球大了。肿瘤的位置被很多血管包着。如果动手术,一旦发生大出血,生命堪忧。如果不动手术,生命也可能随瘤体血管破裂而结束。为了治疗,王甜甜的家人跑遍了大小医院,得出的结论是“做肝移植,要30万元”,但王甜甜爸爸的工资每月只有一千多元,妈妈到北京打工就是为了挣钱供她读大学,他们一家很难凑到30万。
就在王甜甜走投无路的时候,一个好心人在网上留言:“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有个吴孟超教授,他也许能让你起死回生。”甜甜看到了一线生机,连夜赶去上海,最先接诊的是姚晓平主
任,接着见到了吴爷爷。吴爷爷听完叙述,看完片子,拉着她的手和蔼地说:“你叫甜甜?”她点点头。吴爷爷说:“甜甜,不要怕,咱们一起和病魔斗一斗,相信会有办法的!”吴老组织了多次专家会诊,最后决定:不做肝移植,就用手术切除肿瘤。2004年9月24日,这个原本普通的日子,却以“再生”的含义,深深地刻在王甜甜生命的年轮里。82岁的吴老与69岁的姚晓平主任共同主刀,经过10个小时手术,没吃一口饭、没喝一口水,成功地摘除了王甜甜肝脏的肿瘤,切除下来的肿瘤有排球那么大,足有9斤重。“是吴爷爷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王甜甜在报告中,动情地说道,在患者心中,吴老是一个可以托付生命的人。他尊重每个生命,不离不弃,真正做到了超越血缘亲情,不分贵贱尊卑。
一个承诺
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作为一名医生和老师,看病、治病、做学问、带学生,是我的本职工作。有许多同行,他们做得比我好。我们有不少新的技术,就是向同行们学习的。”吴老昨日在报告会上介绍,回顾他的一生,他常常问自己,如果不是选择了跟党走,如果不是战斗生活在军队这个大家庭,又会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呢?可能会有技术、有金钱、有地位,但无法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含义有多深,共产党员的分量有多重,解放军的形象有多崇高。他发自肺腑地感激党、热爱党,发自肺腑地感激军队、热爱军队!
“有人问我,你这一辈子不停地看门诊、做手术,会不会觉得很累,有没有感到很枯燥?我的体会是:一个人全神贯注地做他愿意做、喜爱做的事情,是很愉快的。”吴老说,从拿起手术刀、走上手术台的那天起,看到一个个肝癌病人被救治,看到一个个肝病治疗禁区被突破,看到一个个康复者露出久违的笑容,常常情不自禁地喜悦,发自内心地高兴。在医生这个岗位上,他感悟了生命的可贵、责任的崇高、人生的意义。
吴老说,回想走过的路,非常庆幸自己当年的四个选择。选择回国,他的理想有了深厚的土壤;选择从医,他的追求有了奋斗的平台;选择跟党走,他的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选择参军,他的成长有了一所伟大的学校。
如果说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他这几条路走对了,就是秘诀。
“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是我入党和从医时作出的承诺,我将用一生履行这个承诺!”吴老最后说。
第三篇:吴孟超先进事迹
吴孟超先进事迹
60年前,他搭建了我国第一张肝脏手术台,从此再也没有离开;年届九旬,手中的柳叶刀游刃肝胆,精准不减当年;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在“感动中国2011人物”评选中,一生与患者肝胆相照的吴孟超院士以德才兼备的大医风范当之无愧地获选。继2006年1月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这位至今依然坚守在医疗一线的老科学家再一次感动了中国。
吴孟超奠定了我国肝脏外科解剖学基础,开创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带领中国肝脏外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更加让人感动的是,他始终将裘法祖老师的教诲装在心里,为将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可以不顾个人的荣辱得失。他每每向学生强调:“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他每次接诊,都与病人聊聊家常,拉近与病人的距离。冬天查房,他总是先把自己的手捂热,再去触摸病人的身体,还常常用额头去感觉病人的体温。做完检查,他也不忘顺手为病人拉好衣服,掖好被角,摆好床下的鞋子。每年大年初一,吴孟超都早早地来到病房,给住院病人一一拜年,送上新春的第一声祝福。他还在医院里定下规矩: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用便宜的药,尽量减少重复检查。
很多人觉得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吴孟超事业的顶峰了,可这位身板硬朗的老人丝毫不肯停步,又联合汤钊猷、顾建人等院士,向国务院提交了“集成式研究乙型肝炎、肝癌发病机理与防治”的建议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被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目前,他正在领导建设“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和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安亭新院,打造世界上最大的肝癌研究和防治基地。他说,过去的自己是一个实践者,现在的自己更是一个肝脏外科未来事业的“搭台人”,而他的同行们则敬佩地称他为“无影灯下的常青树”。
第四篇:学习吴孟超院士事迹有感
学习吴孟超院士事迹有感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对学习宣传吴孟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我们要学习吴孟超院士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医德,学习他的爱党爱国爱民情怀。
是什么力量支撑吴孟超院士创造了一个个世界医学奇迹,是什么精神成就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辉煌人生?正是因为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吴老才有了为党增光、为国争气、为民造福的自觉行为。这就启示我们,只有学习实践党的先进理论,坚定理想信念,把一生都献给党的事业,人生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才能不负祖国和人民的培养。大忠大爱成就至善至美,理想信念铸就辉煌人生。从吴孟超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共产党员爱党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怀,他不愧是闪烁着时代光芒的光辉典范。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几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其一,文革时期由于华侨身份受牵连,党支部停止了他的组织活动,但他仍然坚持交党费,写思想报告。不说去对比当下党内存在的个别歪风邪气,即便是对于我们这些参加党校学习渴望成为党的一份子的人来说,也是起到了榜样作用。什么叫爱党?我从吴老身上看到了答案。其二,作为一名医生,他在技术上不断要求自我,提高自我;更可贵的是,他秉承着一颗爱病人的心。他的恩师裘法祖曾说过“医术有高有低,医德最是要紧”。这句话也成为了他教育弟子的谨言。他待病人如春风般暖心窝,冬天查房,会叮嘱学生先把听诊器捂热了。每次为病人做完检查,他都帮他们把衣服拉好、把腰带系好,弯下腰把鞋子放到最容易穿的地方。他还要求护士必须用松节油细心地擦掉病人换药后胶布在皮肤上留下的印痕,不许留下任何痕迹。每个大年初一早上9点,他会准时出现在病房,双手握住病人的手,一个不落地向每个在这里住院的人道一声 “新年好!”。这对医生而言仅仅是举手之劳,却能带给病人很大的温暖。”吴孟超院士是这样解释的。
“一个好医生应该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人”。吴老做到了这一点,而作为一位医务工作者,我也要向吴老学习,努力做到。吴孟超院士是我们医务界学习的好榜样。在吴孟超眼里,禁区,不闯永远是禁区;目标,永远是下一座高峰。我们要学习吴老精神,科学没有终点,创新永无止境。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学习吴老勇闯禁区、勇于创新的精神,更要学习他时刻为病人着想、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
有人说,吴孟超是一位“神奇老人”。他创建了中国的肝胆外科并带领学科团队走在世界前列,至今已89岁高龄,仍然在柳叶刀尖上领舞 同样是一种无边的大爱,支撑着吴老仍然活跃在医学科技的前沿,仍然忙碌在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行列中。心中始终装着病人,出差前总要到病房走一遍:到了外地第一件事是打电话询问病人情况:回家后要先要查看病人来信。凡是经他做过手术的病人,多年后再见,往往仍能叫出名字。“我不怕手术失败,晚节不保,想方设法为病人解决问题才是我的晚节”“任何时候也不要怠慢我的病人。”在吴孟超身上,对病人的大爱是那样的至真至诚、细腻入微。因这样的爱而感动的悄然泪下的又何止是病人。吴孟超院士的感人事迹,展示着爱党爱国爱民的赤子情怀,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着医者的仁心大爱,不愧为我国医疗科学战线的一面旗帜,不愧为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不愧为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楷模。他的事迹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积极的态度是成功的关键。从古至今,但凡成功人士,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都是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现代社会,像吴老这样的人确实不多了,所以我们要像他学习,学习他的人生态度。
第五篇:“名医大家” 吴孟超院士观后感(精选)
“名医大家” 吴孟超院士观后感
前不久,党委组织我们观看学习了纪录片“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看完吴孟超院士的先进事迹,感动之余,不禁为他高尚的人格、无私的胸怀、崇高的境界所折服,他为医学界起了标杆。
吴孟超院士是一个信念坚定的共产党员,一个深爱着祖国的忠诚赤子,一个心里永远装着患者的医生,一个至今仍然在科学道路上冲锋不止的老兵!他是一位平凡的老人,普通衣食,寻常住行,每日忙碌,其乐融融;他又是一位不平凡的老人,思维敏捷,精神矍铄,87岁仍每天在手术台上做1至3台手术。他在长达50多年的肝胆外科职业生涯中,几乎每天在动手术刀,一双手曾为13600多名肝病患者解除病痛。由于对祖国怀着深深的爱,17岁的吴孟超放弃了去英国读书,回到战火纷飞、灾难深重的祖国,他几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精力和智慧献给了祖国。他用精湛医术护佑百姓健康,以高尚医德温暖病人心灵,他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的朴素情怀和感人事迹让我深受感动。为了给病人省钱,他做了三条规定:只要确保疗效,用药能用便宜的不用贵的,能用国产的不用进口的;不准给病人过度检查等。我们医护人员应当像吴孟超那样,坚持站在患者的角度想问题,以让患者得实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去做事情,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作为一名神经外科的年轻护士,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应该学习吴老那种事事为患者想,处处以患者先,心里永远装着患者的精神。吴老身上焕发出来的精神之光,仿佛是照亮我前进之路上的灯塔,吴老身上蕴含的道德力量,可以净化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人的一生,是悠悠岁月中的一瞬间,护士这职业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神圣,平常到几乎不能平常的地步,每当病人一个个的痛苦的来,又一个个健康的走,虽然每天留下的是一身疲惫,换来的确是病人身心的健康和灿烂的笑容,对病人我更是倍加予以悉心照料,每一次的吸痰,我都做到轻柔快;每一次的翻身,都将病人的肢体处于功能位;每一次的护理操作,都是在呼唤病人名字中进行,当我与病人同呼吸、共命运时,当我向病人倾注自己一片至诚时,我看到了病人眼中闪动的晶莹,我听到了病人心中满意的赞许,我更感觉到了肩膀上沉甸甸的重量„„看到这些,我就更能体会到那句话:病人的微笑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财富。
我们的先辈南丁格尔女士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能够成为护士是因为上帝的召唤,因为人是最宝贵的,能够照顾人,使他康复,是一件神圣的工作,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够做好。如今,我们也正在用我们的满腔热情、博爱之心,延续着先辈救死扶伤的方式,修补着每一个缺失健康的人的人生。
时光就在平凡、忙碌、辛苦中悄悄的流逝,这是一个需要奋斗才能成功的时代,也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做为神经外科的护士,面对的是一个个走在死亡边缘的患者,我们只有时刻准备,敢于拼搏,在与时间不断的赛跑中,才能驱走病魔,延续生命。当每个人发自内心的原动力汇集成一股合力时,我们的工作必将会在巨大的推力下,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蓬勃发展。新时代的号角召唤着我们前行,让我们携手与共,在名医大家崇高精神的指引下,以良好的道德,优质的服务,为构建和谐医院贡献出所有的力量。
20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