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西右江启动种草养猪扶贫项目 加快脱贫步伐
广西右江启动种草养猪扶贫项目 加快脱贫步伐
广西右江启动种草养猪扶贫项目 加快脱贫步伐 国际在线 www.xiexiebang.com 2006-04-24 10:52:50
国际在线专稿(驻广西记者 陈俊 通讯员 黄程桂):为了切实增加贫困村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促进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贫困村种草养猪项目,使之成为贫困村农业产业化的一项重要项目。4月21日,广西右江启动种草羊猪扶贫开发项目。
扶贫养猪项目是该区产业扶贫的一个重点项目。据了解,从今年起该区打算经过3年的建设,实现全区38个贫困村养殖1000头母猪,培育良种猪源基地6个,引进种植“菊苣”等优质牧草1000亩,年出栏肉猪10000头以上,年发展200户农户种草养猪,使每个贫困村都有专业养殖户3-4户,农户平均饲养1—2头二元杂交母猪,户均种植牧草1亩以上。项目分布在该区永乐乡、四塘镇、阳圩镇、大楞乡、泮水乡、龙川镇、汪甸乡等7乡镇的38个贫困村,主要以38个贫困村连片和规模养殖为主,以尽快实现增加农民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收入。
主要做法是:大力培植扶贫龙头企业,走产业化扶贫的路子。主要是以新丰业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的种猪基地为基础,推动和辐射该区产业扶贫项目的发展;引进“菊苣”等优质牧草种植1000亩,每年扶持养猪户种植牧草户均1亩;扶持贫困村能人规模养殖示范户,每个村培植3—5户种草养猪示范户,每个示范户饲养母猪2—3头,种植牧草2—3亩,每年出栏肉猪50—100头;实施“猪、果(菜)”工程,每个种草养猪示范户都要建设猪(牛)栏、厕所、沼气池“三配套”,充分利用沼气液来灌溉牧草和农作物,使之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富民工程。
同时,该区还对农村农民加大培训力度,以培养农村致富能人、乡土人才等为重点,对贫困村种草养殖农户进行技术培训、指导,把对贫困村种草养猪农户的培训作为项目实施的“岗前培训”来抓。着重组织贫困村中缺乏管理经验或养殖生产技术的贫困农户劳动力到基地、能人户中去“跟班学习”,走进“农家课堂”,通过培训和能人带传,使农户加快掌握种草养猪技术、技能,掌握适用的管理经验、生产技术。培训对象是各村兽医员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和对种草养猪农户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种草的技术规程,青精饲料的配比,猪龄食量的配比,母猪的发情期配种,小猪的护理和病情防治等技术。二是菜草养猪农户的培训内容。主要是牧草的科学种植及管理,母猪的配种,生仔的护理,饲料的配比等科学方法和技术。
第二篇:实施精准扶贫加快脱贫步伐
实施精准扶贫加快脱贫步伐
摘 要: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以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勐梭镇扶贫脱贫工作为例,对勐梭镇的扶贫脱贫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查找扶贫脱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完善勐梭镇扶贫脱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勐梭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中图分类号:F30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9-0008-02
云南省作为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目前全省仍有贫困人口600万人左右,分布在滇西边境山区、乌蒙山片区、石漠化片区、迪庆藏区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93个片区县和重点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迫切需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乡因族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切实加快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一、勐梭镇扶贫工作基本情况
勐梭镇地处西盟新县城的东南部,介于北纬20°23'~22°43'和东经99°43'之间,东南与澜沧县拉巴镇接壤。2015年总人口22 560人,其中农业人口12 978人,有佤族等十余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镇。镇人民政府驻勐梭大寨,辖6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
1.地形地貌。全镇国土面积252平方公里,林业用地面积13 605公顷,非林业用地面积11 595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4%。境内地形起伏较大,山高坡陡谷深,是典型的山区镇。海拔在803~1 955米之间,属全年无霜期,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5℃,年平均气温19.6℃,年降水量2 558 ~3 200 毫米。
2.区位优势。勐梭镇距县政府所在地3公里,距澜沧县城54公里,距孟连县城58公里,距普洱市225公里,西南距缅甸国境线62公里。西南分别与西盟县力所镇、翁嘎科镇毗邻,北部与中课镇相连,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资源优势。土地、森林、水资源、热区资源、佤族、傣族文化资源是勐梭的主要资源优势,其中以热区资源、森林资源、交通区位三大优势较为突出。勐梭镇水资源丰富,勐梭河、东朗河、东梭河、东规河等8条河流从镇中间而过,镇境内富母乃小型水库1座,库容量为235万立方米。
4.经济发展情况。2015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7 8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 266元。粮食总产量9 042 997公斤,农民人均有粮603公斤。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 266元。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为勐梭镇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全镇现有1所中学、6所小学、1所中心幼儿园教育点,基础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医疗条件不断改善,有1个中心卫生院,有6个村级医疗站,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
6.基础设施情况。2015年全镇通车里程已达254.68公里,二级路30.13公里,三级路15.96公里,四级路112.78公里,等外公路95.82公里,实现了组组通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区位优势明显。
7.产业现状。勐梭镇完成两杂良种推广4.5万公斤,种植面积2.25万亩。全镇累计粮食播种面积60 217亩,全镇稻谷产量465.5万公斤,产值4 430万元,玉米产量391.4万公斤,产值783万元。
8.贫困现状。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推开以来,勐梭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扶贫开发工作成就斐然,全镇贫困人口从20世纪80年代的11 191人减少为4 117人。2015年末,勐梭镇农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1 260户4 117人。
二、贫困制约因素
勐梭镇虽然经过长期的发展,横向比较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得到夯实,社会事业明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纵向比较,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多困难问题,发展还相对滞后。
1.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勐梭镇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人口多,人口素质较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目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 260 户4 117人,占全镇总人口的35%。现有住房困难户1 756户;饮水困难人4 719人;人均受教育年限7.5年。
2.基础设施落后,瓶颈制约明显。勐梭镇地处山区,受自然条件限制,而且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整体滞后,城镇化水平低。全镇公路通路等级低,5个村委会已通水泥硬化路面公路,1个村委会道路晴通雨阻现象十分严重。
3.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教学设备陈旧,上学难问题突出。医疗卫生条件差,缺乏必要的医疗技术设备和器械,镇、村医务人员医技水平急待提高。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滞后,群众受培训机会少,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科技发展意识淡薄,观念落后。
4.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困难。受产业化程度低的影响,产业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薄弱。相当一部分产业发展十分困难,贫困村群众基本处于小农经济状态,经济增收来源少,群众增收困难,绝大部分群众只是基本解决温饱,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5.脱贫开发投入与需求矛盾加剧。随着建材物资价格上涨及物质二次搬运费用的不断增加,已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贫困村民小组,因脱贫项目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取得的脱贫效益不明显,单靠财政脱贫资金投入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实际需求。
三、扶贫脱贫工作思路
按照发挥一个优势;主攻一个重点;加强三个战略;巩固提升现有产业;着力培育、挖掘文化特色,构建经济新格局的要求,在未来五年要稳定实现脱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自然村村内通硬化道路、户户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信网络,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1.总体工作。(1)产业发展得到夯实。围绕特色,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形成镇有主导产业、村有骨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构建近期增收有保障,远期发展有潜力,一村一品、一镇多产的产业新格局。(2)基础设施显著改善。镇内所有行政村通水、通路。农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安居房,村庄绿化和当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整洁,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3)基层队伍坚强有力。重点抓好镇村党组织书记、党员干部、大学生“村官”三支队伍建设。建立对两委班子成员培训教育长效机制,提高班子整体素质,加大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力度。
2.具体工作。(1)基础设施项目。全镇内所有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的公路,包括通村组道路、村内户外道路和水利、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信息网络建设等项目。2020年全镇76个村民小组实现组内道路硬化,有优美整洁的村容村貌。(2)增收产业项目。每个村民小组有一项以上能带动群众持续增收的优势产业,有稳定增收的致富项目,100%的村组有增收产业覆盖。甘蔗、茶叶、橡胶以及畜牧业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规模,提高品质。(3)脱贫安居项目。按照西盟县城乡住房和建设局设计的农村民房建设结构、钢门窗、屋顶材料、抗震要求及民房施工图纸严格施工。2016年计划实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1 841户。(4)基本公共服务项目。2016年计划在全镇五个村建设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教师学生宿舍,面积2 982平方米。其中:班母村696平方米、里拉村570平方米、他朗村570平方米、王莫村450平方米、秧洛村696平方米。(5)能力素质提升项目。着力提高群众产业发展能力,开展农村农业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实用技能和创业培训,深入推进科普进村入户,提高群众依靠科技增收致富能力。完成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确保受训人员至少掌握一项新技术,并颁发证书。
四、扶贫脱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结合勐梭镇实际情况,“十三五”时期,大力实施精准扶贫脱贫,走出了一条符合勐梭镇实际的扶贫脱贫的新路子。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出行难、吃水难、就学难、增收难的问题,进一步改善群众住房条件,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促进产业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创新资金运管机制,建立逐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规范扶贫开发互助资金管理制度,综合运用多种政策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
2.分类指导,坚持精准扶贫。投入到适宜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薄弱、有发展前景的地区,实行连片集中帮扶。要善于因地制宜,创新思路方法,加大贫困户产业项目扶持力度,集中投入,有序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提倡贫困户与龙头企业、能人大户捆绑经营收入,促进产业到户做大做强。
3.进一步完善扶贫机制,将扶贫措施落到实处。履行领导职责,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充分发挥整村推进、结对帮扶的引领作用,调动群众参与积极主动性,多元培育社会扶贫主体,引导资金、技术和管理向扶贫村倾斜,形成帮扶与协作、制度建设与项目实施相结合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健全组织机构,加强扶贫队伍建设,充实、稳定扶贫力量,增强扶贫工作统筹协调能力。提高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宣传推广扶贫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事业,激发勐梭镇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 王冀川.现代农业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技术科学出版社,2012.[4] 柳金平.现代农业建设与路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5] 李秉龙,薛兴利.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6] 徐守盛.坚决打赢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J].民族论坛,2015,(7).[7] 池泽新,汪固华.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龙头企业绩效评价研究――以江西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 谭贤楚.“输血”与“造血”的协同――中国农村扶贫模式的演进趋势[J].甘肃社会科学,2011,(3).[9] 陈全功,程蹊.空间贫困理论视野下的民族地区扶贫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0] 尹梦霞.完善少数民族地区连片开发扶贫模式的思考――以“大小凉山彝区”的普格县为例[J].特区经济,2012,(5).[11] 许建启.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新一轮扶贫主战场[J].中国老区建设,2011,(2).[责任编辑 刘娇娇]
第三篇:关于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加快精准脱贫步伐的提案
关于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加快脱贫步伐提案
内容: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长效脱贫的基础和支撑,是贫困乡村和农户探索脱贫致富的内生性机制,是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的关键路径。去年以来,我县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坚持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对症下药、靶向治贫,聚焦聚力产业发展,产业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的主桥梁。
一、产业扶贫的现状和成效
1、产业扶贫政策导向明确。产业扶贫政策旗帜鲜明,推动了产业扶贫快速发展。相继出台了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办法、产业扶贫奖补考核办法,形成了产业激励机制;出台《*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实施方案》《*扶贫小额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实现了产业发展保障;明确规定每年新增财政收入的*%用于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整村推进资金中的*%用于产业扶贫,保证了发展后劲。
2、产业项目模式引导清晰。积极推广符合县情、群众认可的产业扶贫模式,放大产业扶贫带动效应。农业高效种养模式实用性强。梳理出的*个产业高效种养模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起到了带动效应。产业扶贫模式借鉴性强。印发的《产业扶贫发展带动*例》,是体现各地特色、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因人施法的典型范例,具有极高的的借鉴意义。三是产业项目整合形成了合力。出台财政资金统筹管理使用办法,整合资金*万元实施*个产业扶贫项目,带动*个贫困户稳定脱贫。
3、市场主体带动作用明显。据调查,全县有*家企业、*家有带动能力的市场主体和若干家庭农村与*个村、*多户贫困户对接,以多种带动模式引领贫困户脱贫致富。一是“市场主体+产业推动+合作扶贫”模式。*先后与*个村采取包种苗、包技术、包饲料、保底回收,与村集体和*户贫困户共同出资年底分红方式,发展生态生猪养殖,带领村集体和贫困户共同致富。二是“市场主体+委托帮扶+发展分红”模式。*与*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委托经营协议,银行发放扶贫贷款*万元,贫困户每投放*头牛到公司代养,每年就可纯获利*元。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能人+贫困户”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各地都有相应典型,形成了把产业示范、产业雇佣和捆绑帮扶融合在一起。
4、土地流转创新助推产业扶贫。一是土地股份合作保基本。全县已建立*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带动*户贫困户参与到产业链条上来,预计可使每户增收*元。二是反租倒包双效益。*将流转的土地反租给贫困户,合作社包项目、技术和收购,免费配套生产设施,让贫困户借鸡下蛋脱贫致富。三是代耕代种有保证。家庭农场的兴起是土地规模化效益的体现,一个要田种,一个田要托,代耕代种应运而生,贫困户可以安心打工创收。
二、存在的问题
1、政府、企业、贫困户三者关系没有理顺,没有形成产业扶贫的合力。政策和机制设计没有完全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造成政府“大包大揽”,企业“隔河抱腰”,贫困户“被动参与”的局面。存在重基础建设、重形象建设,轻扶贫到户、轻思想引导的倾向,对那些非“兜底”的贫困户,在致力处理好“扶业”与“扶志”、“输血”与“造血”的辩证关系上认识不足,在帮贫困户树信心、找门路上着力不够,致使产业扶贫的内生动力难以激活。同时,贫困户主动脱贫意识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把产业扶贫资金当作救助资金,不愿积极创业就业,不谋求发展产业,被动地坐等“政府兜底”。
2、产业扶贫项目针对性不强,低端化、同质化问题突出。部分扶贫产业选择前期论证不够,上马的多数是短平快项目,弱小散、大路货特点突出,附加值不高,形不成规模,打不开市场,尤其是在项目选择上跟风复制、产业单一,在多数农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这些同质化项目很可能一起垮塌,市场风险极易导致贫困户受损返贫,出现“产业扶贫若干年,卖难返贫一夜间”。
3、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市场主体与贫困主体之间的对接路径不够通畅。缺少实力强、带动面广,特别是加工型、产业链条完整的市场主体,此外,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少、实力弱、盈利差、履盖面窄,自身产业发展压力大,难以持久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贫困群众从加工、销售等延伸的产业链中受益不多。
具体建议:
1、立足资源优势,对接市场,选准扶贫产业。产业扶贫的首要任务是选准产业方向。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千差万别,贫困户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也各不相同,要立足本地比较优势,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尊重不同群众创业发展意愿,科学制定产业扶贫规划,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带动作用大的特色产业,着力培育见效快、投资低、适合贫困户的富民产业,使产业与扶贫对象所在地区相适应,与扶贫对象自身相匹配。
2、按照产业发展规律,打造特色产业。培植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根据本地资源和传统优势,找准主导产业和优先方向,集中力量发展少数主导产业,打造品牌,形成规模效应,避免遍地开花,平均用力。针对扶贫产业普遍产业链短,产业发展各环节不均衡,难以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条的现状,要高水平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瞄准链条补短板,突出产业链条的连接和延伸,有机融合初精加工增值链、资源循环利用链、质量全程控制链,实现特色产业化集群发展,使贫困户在就业和从事规模化种养殖方面获得稳定收益。
3、对接资本和市场,培育产业龙头。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推进产业扶贫,特别要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市场主体,鼓励做大做强,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将贫困户组织起来,有效对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让贫困农户分享“接二连三”链条增值效益。
4、深化土地股份化工作改革,加强土地流转制度创新。要鼓励按照“三变”,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思路,加快“三社”的发展。要因村施策推行村社合一、自主经营、集体管理的方式,在支部有战斗力,班子有信心,党员群众信任的地方,推行村委会和土地股份合作社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让资源变资本,农民变股民,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带着群众走共同致富道路;要因地制宜推行村社合一、社社合作、章程管理的方式,通过与专业合作社依章程合作,共同承担风险,合理规避风险,壮大村集体和群众的收益;要因势利导推行村社合一、社企合作、合同管理的方式,按照东进牧业的模式,即土地股份合作社和企业合作,通过经济合同约定双方的责任。
5、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指导,完善各项服务体系。产业扶贫只能把贫困农户引上路,懂农业的贫困农民才能走上小康路。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培养一批懂农民、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完善一系列的三农服务体系。加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力度,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与有关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广大基层农技人员从事产业扶贫能动性,使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加快推进关键技术普及推广应用;积极培养当地乡土专家、科技示范户、青年农场主、职业农民等新型技术力量,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第四篇:多方协调 抢抓项目 努力加快联系点脱贫步伐1
多方协调 抢抓项目 努力加快联系点脱贫步伐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杨文庄赴景泰县城北村对实施幸福工程养羊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论证
近日,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xxx带领幸福工程项目考察组赴景泰县芦阳镇城北村,对幸福工程养羊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论证。幸福工程主要是以贫困地区计划生育家庭的贫困母亲为救助对象,围绕“治穷、治愚、治病”,主要采取“小额资助、直接到人、滚动运作、劳动脱贫”的方式,帮助贫困母亲发展家庭经济,脱贫致富。
城北村是省人口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联系点,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省人口委针对城北村一家一户分散养羊规模小,成本高,见效慢,农户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抵御风险能力弱的现状,提出了要以景泰昌庆源农业发展公司种羊场为龙头,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发展思路,通过种羊场为农民养殖户提供种羊和技术指导,由养殖户对种羊进行小型圈养,最后由种羊场按照约定的价格收购销售,从而有效的降低农民养羊投入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为解决养殖项目资金困难,省人口委、省计生协积极争取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支持,协调在我省景泰、卓尼两个县实施幸福工程项目,解决“公司+农户”模式养羊启动资金,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此次考察就是对这两个县实施幸福工程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考察组对景泰昌庆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羊场进行调研,实地查看了种羊场的养殖规模、经营方式、种养种类及青储池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深入农户家中,了解了当地贫困家庭的发展意向,召开座谈会听取景泰县芦阳镇对实施幸福工程项目的组织领导和前期准备工作等情况。考察组一致认为,景泰县芦阳镇领导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准备充分,“公司+农户”模式符合城北村发展现状,也符合实施幸福工程项目的基本条件,初步决定在城北村开展幸福工程项目,考察组还对实施好幸福工程项目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一是用好幸福工程项目资金。项目资金凝聚了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开拓者们和社会各界募捐者的期望和爱心,要“看重、管好、用优”项目资金,真正为帮助贫困母亲的脱贫致富发挥作用,帮助她们走出困境。二是做好宣传工作。要加大对幸福工程项目的宣传,着力宣传一些贫困母亲创新发展的事迹,增强贫困母亲致富信心,提高自身能力,加快家庭发展。同时也吸引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关注贫困母亲,支持幸福工程项目,更好地为救助贫困母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