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助残扶贫典型丁玉峰和他的公益三件事
残疾人脱贫扶贫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丁玉峰和他的公益三件事
残疾不是某个人的错,他们只是我们中的不幸者,就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风吹过,雨打过,总会有残损受伤的枝叶。在亳州市三十六万残疾人中,有那么一个人,他拄着拐杖,义无返顾的努力着,他是残疾人心中的强者,是我们这些正常人佩服的英雄,他不仅为自己,也为更多的残疾人创造就业机会,照亮明天!这就是他的创业梦想,路很漫长,但他不会止步,因为他坚信梦想在前方,他就是安徽最美代言人,安徽好网民,亳州自强模范——丁玉峰。作为亳州的残疾人自强模范代表,他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打造一个让残疾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公益平台,给残疾人一个家。
当然,帮助残疾人帮好残疾人,不是靠嘴说就可以了,需要付诸实践。而他做了以下几件事:
第一件事是树立残疾人自强自立的思想意识,就想他说的那样“虽然我从小也是重度残疾,但在几次手术之后我也能站起来了;虽然我求学之路很是艰辛,但今天我也完成了大学的课程;虽然创业之路,充满坎坷,但今天我是拥有二家公司,二十多名员工的boss;虽然我也曾感慨抱怨上帝的不公,但今天我一个残疾人通过自己努力和大家的帮助完成了从一个乞丐到一名大学生,从一个失业者到一个老板,从一个受助者到一个公益践行者的蜕变!”
第二件事是,通过已经成立的亳州市残疾人公益集善协会,亳州市爱心协会,联合药都拥军协会、阳光公益协会、创业协会、爱心社工服务中心、爱心车队、天狼救援队等民间公益组织,建设助残扶残的二大公益阵地。其一,通过已经建立的“亳州好人”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百顺信息报以及即将和上线的和FM88.2合作的“公益亳州”建立了一个广泛的扶残助残公益信息宣传平台,为广大残疾人提供需求的表达通道,心灵的滋润空间,以及汇集天下之善的广阔天地。
其二,通过在2013亳州市第一次青年创业大赛获得二等奖的创业项目“爱心小屋阳光助残计划”,后来在市团委残联等相关部门的帮助下,现在顺利安置20名残疾人,为他们找到了工作,现在已经和四家企业达成了80多名残疾人定向用工协议,明年就可以解决100多名残疾人给他们一个家.这是残疾人的助残工作基地。也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现代公益助残阵地。
第三件事,是组织更多的公益助残项目,将助残事业落到实处,实实在在地为残疾人做更多的事。
如组织各家美发机构联合举行的“一个人的美发师”阳光助残项目; 如“一个人的孝行,一群人的孝道”为父母洗次脚“知行合一 践行孝道”公益项目;
如在特教学校举行的“点燃一盏小桔灯 照亮一颗心灵”“小桔灯心灵护航”项目
如走进颜集小学“蒲公英种子计划”
还有在中药科技学校培训的残疾人电商培训在残疾人电子商务平台——“芝云商城”,将为亳州乃至全国的所有残疾人提供免费的电商平台,让残疾人可以免费开店,免费接受培训,无需自己进发货,只需要通过自己开设店铺,就可以让残疾人自己劳动获得收入,真正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真正变‘一人残疾拖累一家’为‘一人残疾,家庭创业,服务社会’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还有我们正在策划的一系列公益助残项目,如:“用我的声音,带你看世界’‘我是你的眼系列活动’”、“绿豆豆的梦想公益早餐车”等,都将在不久的将来为残疾人带来巨大的帮助,让残疾人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样,拥有温暖向阳的心灵,安稳挣钱的工作和幸福美满的家庭。
除了以上项目,他还积极组织各届公益人士,社会志愿者,如期开展“爱心送考”“春运志愿”等品牌志愿服务项目。”
在对外交流方面,和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合作书画中国万里行,上周五他们的负责人王立微女士(就是收养了我们涡阳三姐弟让他们在北京就学的中国好母亲王立微)到我们的特教学校看我们残疾人的剪纸,并决定帮助我们进行全国拍卖,推广亳州剪纸文化同时,提高残疾人的收入。
创业者没有先后之序,没有大小之分,没有残全之别;他们虽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只要心中有梦,一丝不苟的去追求,就一定会成功的,就一定会创造出奇迹的。身残志不残!身体的残疾给他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他没有被这压倒,丁玉峰,一个平凡的人,他要在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残月依旧照乾坤!希望他的事迹给所有身患不幸的残疾人一个启示:弱者不是残疾人的代名词,怜悯和同情不是他们的期待,创造与奉献才是他们真正的追求!
第二篇:助残与扶贫——助残公益组织扶贫工作的实践与建议20110114(最后的)
助残与扶贫
——助残公益组织扶贫工作的实践与建议
执笔:杨洪斌 齐乾坤 苗春雨
一 引言
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残疾人口总数为8296万人。农村残疾人口为6225万人,占75.04%。农村贫困残疾人口占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相当比例,按照国家年人均纯收入1196元新的扶贫标准,参照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新的扶贫目标,目前全国农村贫困残疾人至少还有1700万,其中,年人均收入低于1196元的农村残疾人有1063万,低收入残疾人661万(程凯,2010)。1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由政府主导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国内的贫困人口总量逐年减少。但就目前而言,农村残疾人属于剩余的尚未脱贫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新的扶贫规划中,政府采取何种有效政策以支持残疾人摆脱贫困,应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二 生存现状与贫困原因
农村残疾人大多生活贫困,从贫困的路径来看他们有的是因意外的伤、残致贫,有的是因贫而无法进行康复训练从而使自己的家庭积贫难返,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的生活状况让人担忧。
(一)农村残疾人在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残疾人的就业率低,在业以男性为主,女性就业比例偏低,各省大略相同
调查数据显示,广东省农村男性16~59岁、女性16~54岁、处于劳动年龄阶段的在业残疾人中,男性占64.88%,女性占35.12%;不在业的农村残疾人中,男性占59.03%,女性占40.97%。在业和不在业的残疾人中均以男性居多。(杜金沛,张兴杰,2008)2北京市15岁及15岁以上的农村残疾人中,在业的比例为22.5%,不在业的比例达到了77.5%,与城市残疾人9.8%的在业人数相比,农村残疾人在业比例 12程凯:《我国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与对策》,《行政管理改革》2010年第7期 杜金沛,张兴杰:《当前农村残疾人经济生活的基本状况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社会科学论坛》2008,11(下):44-49.相对较高。从就业的性别状况看,农村在业的残疾人中男女比例约为3:1,女性在业比例明显偏低。(孔祥智,谭智心,钟真,2009)3
广东省和北京市的就业情况不同,广东省在业率较北京高,主要原因是:北京市社会保障条件较好,而就业条件较高,农村残疾人对“就业”的理解较宽,比较容易解决就业问题,且北京市残疾人多有最低生活保障,有些家庭不是特别过不去的不会让他去就业。(郭霞玲,2010)4
2.农村残疾人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弱,收入渠道过于单一,经济收入偏低
郑一平(2007)在对中部农村残疾人生存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残疾人家庭收入呈上升的趋势,但总体水平仍然很低,收入主要来源仍囿于传统行业。5
另据,绿星之家助残服务中心与济南大学新野农村发展促进会联合开展的“残疾人农民工创、就业现状及需求调查”显示:15.7%的残疾人农民工完全靠在农村务农维持生计,23.1%的人务农兼外出打工,11.6%的人主要靠外出打工,32.2%的人自主创业,5%的人靠外界救济。1.7%的人有养老保险;30.3%的残疾人农民工月收入在300元以下,32.8%的残疾人农民工月收入在300—600元之间,12.6%的残疾人农民工月收入在600-900元之间,10.9%的残疾人农民工月收入在900—1200元之间,收入1200元以上的仅占12.6%。工作领域调查结果显示55.3%的残疾人农民工以农业,建筑业,运输业,制造业等初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31.6%的残疾人农民工以餐饮、维修、婚庆服务性行业为主,只有1.8%的残疾人农民工靠懂得利用网络技术并自主创业维持生计。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51.4%的残疾人农民工反映工作持续时间长,工资较低,难以养家糊口,而且工作单位往往不会考虑残疾人的现实条件,还会出现克扣工资,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工作难度大且有危险,使得残疾人农民工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度较低。
可见残疾人农民工虽然大都有工作,可以维持生计,但由于受到身体残疾的条件限制,从事的工作技术水平低,收入水平较低,残疾人中有一技之长可以自主创业获得高收入的比例很低。而作为中青年的残疾人农民工已成家有子女,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用于子女教育、养老及日常各项生活的开支占去了收入的大部分,可见残疾人农民工在生活负担方面承担着和正常人一样的压力,但受自身条件的限制收入水平较低,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残疾人所承担的压力要远 3孔祥智,谭智心,钟真:《北京市农村残疾人劳动扶持和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23(2):55-61.4郭玲霞:《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http://china.findlaw.cn/info/baozhangfa/shbzdt/88221_7.html,2010,01,14 5郑一平:《农村残疾人生存状况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07,6:46-53
远大于常人。(卢俊智,2010)6
以上事实说明,农村残疾人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弱,就业选择面窄,即使是就业了也大多是从事农业和手工业,收入微薄,而一些重度残障人士则主要依靠家庭成员的供养生活,生活质量难以保障。
3.受教育水平偏低,致使农村残疾人的就业质量普遍不高
我国15岁以上残疾人文盲率的城乡差异十分显著,城市有27.49%,农村却高达50.86%,也就是说,在农村,有一半以上的15岁以上残疾人是文盲,特别是在西藏、青海、宁夏、甘肃等西部省份,农村15岁以上残疾人文盲率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调查数据还显示出农村残疾人在初中以上每个学历层次的比例都低于城市同类指标,60岁以上的农村残疾人、农村残疾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尤其低下,这些群体的生产、生活面临更多的困难。(杜鹏,孙鹃娟,和红,2009)7
许琳(2006)对陕西的渭南、咸阳、商洛三个地区中的其中三个县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有39.2%的农村残疾人为文盲,这一比例远远高于陕西省农村的平均文盲率8.95%。(许琳,王蓓,张晖,2006)8
农村残疾人由于身体原因,加上条件不便利,造成辍学早或未上学的比例较城市多很多,而且不同地区也有差异。这给他们成年后的就业带来很大障碍,本来由于身体缺憾就业就已不利,加上教育水平低,这无疑给他们就业增加更大的阻碍。这给残疾人就业提供了一个反省,解决农村残疾人就业问题,应该从残疾人的孩童时抓起,力争让每位残疾儿童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郭霞玲,2010)
残疾人由于相貌或器官障碍,尤其是听力及语言残疾和智力、精神残疾,使
4.残障人士极少参与文化活动,对主动参与更是缺少信心
得残疾人与正常人之间的交流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困难。而农村残疾人由于农村文化娱乐场所少甚至没有,造成残疾人交流活动少之又少。许琳等对陕西的渭南、咸阳、商洛三个地区中的其中三个县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有17.3%的农村残疾人表示与其他人交流有一定的障碍,27.1%表示与其他人交流很困难或者根本无法交流。(这部分残疾人在接受调查时由其家人代为回答问题);交往范围仅限于家 6 卢俊智,《残疾人农民工创、就业现状及需求调查问卷分析报告》,《中国发展简报》网站,http://,2010,01,14
人的农村残疾人占总样本的22.5%,与亲戚交往占7.5%,与邻居交往的占10.8%,与村里人交往的占35.9%,与村以外的人交往的占22.5%,缺失值占0.7%。有43.8%的农村残疾人表示自己在健全人中没有朋友。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村残疾人表示,由于自身的残疾遭受到别人的歧视。(许琳,王蓓,张晖,2006)10
(二)女性残疾人的贫困及面临着的问题
女性残疾人是残疾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残疾人口的性别构成中,男性为4277万人,占51.55%;女性为4019万人,占48.45%,性别比为106.42。然而受传统的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和民族观念等等因素的影响,残疾女性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受教育程度难以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同时在家庭的地位很低,参与市场经营活动和从事创收工作的人数较少。
从河南省残疾女性生存境遇的相关调查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该省份残疾女性面临着如下困境,这些困难的存在制约着农村残疾女性奔小康。
1.教育水平偏低,文盲率尤其高。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在 6 岁及以上所接受教育程度来看,残疾女性中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占 20.58%,初中程度的人占 8.66%,高中程度及中专的人占2.08%,大学专科以上程度仅有 0.24%,残疾女性在各教育层次上所占比例和河南省女性的平均水平差异较大,和残疾男性也有一定的距离。
2.人力资源开发不足,就业水平较低。以人数最多的肢体残疾为例,在调查的 1225 个 18 岁及18 岁以上肢体残疾女性中,有 75.40%的残疾女性为中轻度无障碍的人,但肢体残疾女性中没有参加经济活动的比例却高达 76.90%。在这种状况下,河南省残疾女性就业水平较低。调查显示,在 15 岁及 15岁以上残疾人中,残疾女性在业人数占 24.52%,比残疾男性低 14.69 个百分点,远低于河南省女性人口 69.61%的就业率。既使在业人员,也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水利业、商业、服务业这三种行业,其职业结构也呈现出低级化的状态。
3.婚姻家庭不够稳定,容易陷入贫困状态
虽然河南省 15 岁及 15 岁以上残疾人口中,女性中有96.69%的人有过婚姻的经历,但她们的婚姻家庭却不够稳定,主要表现在“两高”上:一是高离婚率。河南省残疾女性的离婚率是 0.43%,比河南省被调查女性的社会平均水平高0.08 个百分点。二是高丧偶率。被调查女性的丧偶率为 8.75%,残疾男性为 15.50%,残疾女性却高达 34.47%。令人值得关注的是老年残疾丧偶女性的生活状况。在丧偶残疾女性中,60 岁以上的人占到了 93.06%。对于老年残疾女性,10许琳,王蓓,张晖:《关于农村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现状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6(5):97-105
劳动能力降低或完全丧失,收入来源单一,又失去了伴侣的经济支助和精神慰藉,更易陷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状态,因而也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
4.所接受的服务和服务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河南省残疾女性接受到的服务和服务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受益群体范围有限。调查显示,河南省各类残疾女性的低保覆盖率仅有3.30%,接受过定期不定期救济的也仅占到了残疾女性总体人数的 7.30%,有近70%左右的残疾女性未曾接受过任何服务或扶助。二是服务层次低。现有的服务关注的还主要是残疾女性生存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医疗服务与救助、贫困残疾人救助与扶持等,对于残疾女性的发展性需求如康复训练、职业教育与培训、文化服务等尚未充分展开。
5.遭遇社会性别的不平等对待。由于传统重男轻女的性别观念依然存在,性别不平等的社会机制仍在运行,和其他女性一样,残疾女性也遭遇着社会性别的不平等对待。调查显示,河南省残疾女性与残疾男性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教育方面:女性的文盲率高于男性34.03 个百分点,初中以上受教育程度均低于男性。就业方面:女性的在业率低于男性 14.69 个百分点。社会福利方面:各类残疾女性中享受低保的比例均低于男性,接受救济的比例均低于男性。这进一步加剧了残疾女性的弱势地位(蒋美华、赵子廉,2009)11。
(三)残障者家庭贫困代际传递明显
所谓贫困代际传递就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的境遇——继承父母的贫困和不利因素,并将贫困和不利因素传递给后代这样一种恶性循环链;也指在一定的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代际之间延续,使后代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李晓明,200612)。
在助残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家庭甚至是小康之家因为家庭成员中有了残疾人而致贫并由此引发贫穷,很难重返小康,而且这种困境还会往下一代延续,很难翻身。造成这种原因主要是残疾人的康复医疗的压力造成的。
在我国,一个人“残疾”了,好像就是家庭的事儿、个人的事儿,其巨额的康复医疗成本,大多由家庭成员承担。为此,普通的家庭负债累累,小康之家也入不敷出。
据:《全国残疾人小康进程监测报告》显示,2009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672元,占全国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7.9%,农村残疾人家 11蒋美华、赵子廉(2009),残疾女性的生存境遇及其相关对策思考——以河南省为例,《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12李晓明(2006),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述评,《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066元,占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5.0%。2009年,农村残疾人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551.1元,是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的2.24倍。农村残疾人家庭收入大都是转移性收入,很少财产性和工资性收入,他们的生活主要还是依靠临时性救助和家庭邻里接济。13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作以下推理:如果相当数量的残疾人自身生活在贫困状态中而无力自拔,则对其子女(或子女的后代)的教育投入或人力资本的投入总量有限,可动员的社会资本和网络资源受限,致使在市场化背景下,其后代难以顺利投入劳动领域,在社会流动过程中面临着难以克服的重重阻碍,最终也无法顺利完成社会阶层结构的变更。
(四)残障人士贫困的根源
关于残疾人贫困根源的讨论,大致有两种极端取向,一是指向了相关的社会福利制度与政策及相应服务的缺失,二是归因为残疾人自身的原因。这里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
1.社会制度安排缺失,面向残疾人这一特定人群的政策倾斜不足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弱势人群的关注和扶持力度逐年增加,残疾人社会保障状况进一步改善。据2009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14,2009年城镇残疾职工参加社会保险人数达到287.6万,其中参加养老保险人数190.3万,参加医疗保险人数129.8万,各级残联共投入4982万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14.7万个体就业残疾人参加养老保险进行补贴;城镇残疾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达到283.6万人;城乡853.6万人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城镇集中供养残疾人和农村五保供养残疾人分别达到10.5万和58.9万;267.3万城乡残疾人获得临时救济,143.3万城乡残疾人得到定期补助;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达到3474个,比上增长1771个,托养残疾人规模达到11.0万人。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城乡残疾人远未享受到应有的基于公民权利的保障。或许有人会说中国社会步入关注公平的新时代,但仅就残疾人保障而言,我们还将面对着漫长且艰难的跋涉之路。
将“残疾人社会保障”单独提出,一方面表现了由于残疾人群体不同于一般社会成员的特殊性而使得针对残疾人的社会保障项目应当有不同的安排,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针对残疾人群体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内容已经远远落后于整个社会 1314程凯:《我国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与对策》,《行政管理改革》2010年第7期
2009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2010,01,14 郑一平:《农村残疾人生存状况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07,6:46-53 卢俊智,《残疾人农民工创、就业现状及需求调查问卷分析报告》,《中国发展简报》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ngo_talkview.php?id=13632010-07-14
杜鹏,孙鹃娟,和红:《中国农村残疾人状况及政策建议》,《人口与经济》2009,2:9-15.许琳,王蓓,张晖:《关于农村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现状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6(5):97-105 蒋美华、赵子廉:《残疾女性的生存境遇及其相关对策思考——以河南省为例》,《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9年3月15日
李晓明:《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述评》,《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乔庆梅:《德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内容、经验与启示》,《人文杂志》2009年1月 阿马蒂亚·森,王燕燕译:《论社会排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3期,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