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吴江市盛泽镇第二中心小学
一、课题的提出
1、学生的养成教育极为重要。《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还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有句名言:“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话道出了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人的重要性。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却占有地位,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教育的“质”的指标。
2、学生在养成方面暴露的问题极为严重。独生子女的依赖性、惰性更强日趋明显,学校重规范知识传递,轻行为实践导引,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广大青少年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少年儿童中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在学校中,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中这样指出“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把道德教育文学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
3、养成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如瑞士学者皮亚杰和柯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羞愧感的研究,班杜拉和西亚斯的社会学习理论,我国的学者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另外,我校十五课题“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及对策研究”取得初步成效也为本课题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本次我校的研究课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重点研究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途径以及方法。开展一系列适应小学生年龄特点、具有实效性的教育活动,总结出可操作的并带有规律性示范性的教育措施,从而使我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逐步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使我校学生从知道要这样做的起点上逐步升华到自己应该这样做,使学生的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有良好教养的学生,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达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
二、课题的界定
“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习惯”是指由无数次的生息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用比较概括的话来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他所能涉及到的社会公共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并经过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形成习惯的、外在的良好文明行为方面的教育
三、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和学习习惯和公共场所文明习惯等。
2、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初步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及相应教育对策;
3、研究良好的基本习惯的时代性和差异性,研究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学生基本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健康人格培育的新途径;
4、通过研究,找到良好习惯培养的科学策略和基本方法。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实践性强,研究方法是多样化的。主导方法是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修养指导法、定期评价法。辅助方法是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
五、研究原则
1、正面教育的原则。
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贯彻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统一认识,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
2、系统性原则。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家的配合。在校内,班主任要常抓不懈,任课老师要互相配合,少先队、团组织要发挥作用。在校外,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发挥德育基地、劳动基地的作用,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合力。
3、活动性原则。
单纯靠说教,学生不容易接受,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那么效果也当然差了。所以学校、班级要多开展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循序渐进原则。
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且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先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他们有哪些不良行为习惯以及有形成的原因,再进行教育,帮助其慢慢改掉,可千万不能要求过高、过快,追求立竿见影。
六、研究的措施
(一)组建一个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建由分管校长为组长,教科室、德育处、团支部、少先队负责人为成员,集思广益,有目的分阶段规划指导、组织实施,部署每月主题教育内容及每周教育考评内容。
(二)抓好两项工程建设
1、班主任建设。班主任是养成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建设良好乃至优秀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每年六月底评选校级优秀班主任。学校要大力宣传优秀班主任的育人事迹。学校红领巾服务队员要对全校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卫生习惯等诸项进行每日督查,以班为单位进行打分,在校园时的显要位置公布。班主任还要加强文明礼貌、卫生习惯、劳动教育等常规管理,对学生课间的言行督促指导。
2、宣教考评内容建设。
行为习惯:(1)、热爱劳动,在家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2)、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能洗手,一周洗一次澡,洗一个头。(3)、不玩火、水、电,不做危险的游戏。(4)、外出之前向父母等长辈打好招呼。(5)、收看内容健康的电视节目,不去游戏机房、网吧等场所玩乐。(6)、在学校和同学友好相处,不欺负、讥笑、戏弄他人,不骂人,不打架。(7)、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见到老师或客人老师等长辈主动打招呼。(8)、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不随便丢垃圾。(9)、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爱护学校的桌椅等公共财物。(10)、每天认真做好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11)、不迟到早退,有事有病能请假。(12)、没有征得主人同意,不翻动别人的物品,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
学习习惯:(1)、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功课做到提前一天预习。(2)、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和有关书本。(3)、上课时不随便讲话、不开小差、不做小动作。(4)、上课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5)、回答问题要声音响亮,同学回答问题时不随便插嘴。(6)、端端正正地写字,姿势正确,做到三个“一”。(7)、作业及时、认真完成,书写工整,并且按时上交。(8)、作业不会做时主动想同学、老师请教,决不抄袭。(9)、语文、英语的背诵不拖拉,按时完成。(10)、写作文一定要先打草稿,然后修改,最后誊写。(11)、每周至少有五天能看半小时以上的课外书。(12)、练习、考试时认真答题,认真检查,不作弊。
(三)建设三重教育阵地。
1、学科教学阵地。努力把思品课、班队课、晨会课和其它各科教学渗透作为学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的主渠道。课题组有计划地对这几个方面作经常性的全面督查。
2、校外实践活动教育阵地。经常组织学生去劳动基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并从中学得一些劳动技能。逐步把临校的街道辟为红领巾劳动一条街。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搞卫生,送物品,培养学生敬老爱幼的思想。
3、班队活动教育阵地。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自编自演一些在行为习惯势力具有正反两面典型的文娱节目。从中得到教益。
(四)创设四重教育氛围。
为了更好更快地强化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加强多重育人环境创设,使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的浓烈的熏陶。
1、教室宣传氛围。从班级抓起,《小学生行为规范》挂上墙,张贴“认认真真写字,端端正正做人”等标语、宣传画。统筹安排,每半月抓一项习惯养成教育,建立班级督查考评制度,努力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率。各班主任要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来抓。持之以恒,必有成效。当前,尤其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2、校园宣传氛围。办好宣传橱窗,主要展出包括文明礼貌、劳动教育、卫生习惯等行为规范图片及学生有关活动的照片,表彰习惯养成考核“文明之星”、“进步之星”等。办好黑板报,围绕学生在校内外、课内外,从学习到学习、卫生、劳动等习惯,定期定主题出刊,让学生接受教育。办好红领巾广播。办好学生自办节目“校园生活短波”,每周2次,及时报道校园内外学生习惯的表现情况。
3、家庭教育氛围。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由家长对学生在家庭、社会上的表现作全面的跟踪,通过“家校路路通”传达给学校,学校根据信息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切实做好家访工作,提高家访实效。做到家访均衡化,不过分集中在某时段。家访有针对性,明确轻重主次,不为了凑数量而无目的家访。再次要努力提高家访质量,提高与家长的沟通水平。德育处统一做好教师家访记录的有关统计考核工作。
4、媒体教育氛围。校园电视台及时录制并播放“行为标兵”“光荣升旗手”“优秀少先队员”的事迹,小记者现场采访将校园中的好人好事及时报道,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由课题组和信息技术组联合行动,将校园中浪费饭菜、随地乱扔瓜皮果壳、践踏草坪、损坏课桌椅等不良行为习惯拍摄下来,作为反面例子进行教育。
(五)、抓好五项活动。
1、宣传教育活动。利用班会、晨会、思想品德课与其它学科教学加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邀请校外有关人士(特别是关工组织)来校做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安全防范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和电视台两个宣传阵地,定时定量开展广播、演播,拓宽学生视野,浓厚学校文化。校园环境布置有教育性,教室正前方有国旗悬挂、教室后墙有班训、教室有名人名言、图书角、黑板报、阅报栏、学习园地、卫生角,在走廊楼道悬挂整容镜,张贴“请使用礼貌用语”宣传牌,在醒目的地方悬挂名人、伟人画像及警句,使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在说话。
2、学生评价奖励活动。建立班级督查考评制度,印发检查评比表,由各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先每天自查自评,再同学互评,做到的打“★”,没有做到的打“○”。每2周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评议汇总,计算好达成率,填写在班级汇总表中。每2周班级中评选出一位达成率最高的“文明标兵”和一位进步最大的“进步之星”上报德育处,“利用国旗下讲话”的时间发奖章,进行全校通报表扬;并利用宣传橱窗展示“文明标兵”“进步之星”的照片、介绍他们的事迹。通过考核评比来形成相互影响、相互监督,共同进步的局面,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3、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站、坐、写、读姿势和课堂常规、礼貌用语、学生仪表衣着,按规范性要求进行反复实践训练。根据学生特点,注重导行,通过演小品,通过即兴表演课本剧,通过实践活动来训练良好行为习惯,刺激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兴奋而乐于参与的良好心态,使学生在乐于参与训练的过程中,在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教师考核活动。学校每一位教师都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共同创设一个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员育人的和谐生动的教育环境。加强班主任工作考核,切实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把树立优良班风和提高班级学生学习成绩作出班主任的核心工作加于重视。学期末评选校级优秀班主任。
5、师生征文活动。为了督促师生关注生活中行为习惯,要求教师撰写教育日记和学生个案研究,要求学生留心身边的不良行为和好表现,撰写自由习作,在校园网上开辟行为习惯习作专栏,举办与行为习惯养成相关的征文比赛,如“***变了”学生征文、“我班的***”教师征文等等,从细小的事例中挖掘教育资源。
七、研究的阶段及步骤
第一阶段(2006年5月——2006年9月),本阶段为课题的酝酿准备阶段,将主要做以下工作:
1、反复论证,确立课题;
2、由专家给予实施框架,撰写方案;
3、组织研讨,制定目标及操作体系。
第二阶段(2006年10月——2009年6月)本阶段为课题的具体实施阶段,将主要做以下工作:
1、深入学习、研讨,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共识;
2、分解子课题,组织教师扎实地研究,逐步形成成果;
3、定期组织学生个案研讨活动,展示研究的实践成果。第三阶段(2009年7月——2010年7月),本阶段为总结阶段,主要工作如下:
1、完成各项有关测试,进行对照、分析;
2、整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规律。
3、完成研究报告,举行结题会。
如何培养小学生行为习惯
小学阶段的孩子正是处于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做事先做人,人以德为帅”,小学是以德育人的主阵地,我们把做人教育摆在首位,而做人教育对我们孩子而言就是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教育。
我们要为学生健康成长搭建理想的舞台,老师、家长都要大胆突破教、学的局限,拓展孩子玩和学的空间,重视与社会、与家长、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以心灵撞击心灵,以心灵赢得心灵。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促使学生知、意、行的发展,最终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习惯教育越早越好
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会长远地起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从一入学,就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如果培养得法,尽早形成良好习惯,不但有利于当前的学习,还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俗话说:“嫩枝容易弯也容易直”,加强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我们现在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应该渗透于他们的学习、劳动、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为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有一定的依据,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还应把握其具体可行的特点,如我们要求学生要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就应该让他们明确哪些是礼貌用语,应怎么样使用。对长辈要尊称“您”,不能直呼其名;向别人提出要求时要说“请”;给别人添麻烦时要说“对不起”;得到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等等。要求具体明确,学生就容易掌握了。此外,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上存在着差异,所以我们应分层次对待,尽量具体可行,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接受。
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因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日常习惯培养
4、对学生而言的几种学习习惯
a、读书习惯。由于小学生刚开始识字,识字量不多,往往是指认较多,或是一字一顿地读,或是唱读。对此,如果要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加快阅读速度,以尽早进入能快速浏览、阅读的轨道,必须先让学生养成双手捧书读的习惯。有的学生捧书读时又可能眼离书本不是过远,就是太近。对此,我就提醒学生:“我们应怎样读书?”学生齐答:“双手捧书,眼离一尺。”这样做,学生易于记忆,心领神会,利于养成好习惯。
b、写字习惯。学生的写字习惯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常见的不正确写字姿势是偏头、侧身、匍伏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随时提醒:“写字必须‘三个一’”,经过提示学生会自觉地迅速纠正不正确的姿势,经过多次纠正,就可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
c、坐姿。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成长的年龄段。坐姿端正与否,不仅影响到学习,而且将影响到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要让学生保持良好坐姿并不费事,只须教师在恰当的时机按照约定呼叫:“一、二、三!”学生当会回答:“坐端正!”或是教师以某种动作手势予以个别提示,既达到了目的,也不会影响教学的进行。
d、注意力。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有驾驭课堂稳定住学生注意力的能力。可针对小学生好动的特点,从激发兴趣入手,把课堂教“活”(活而不乱,放而能收);或者走到学生中间,利用“暗示法”提请学生注意,“拍一拍”、“拨一拨”、“点一点”等;如不便走下讲台,可用“稍停法”(暂时停止讲授),“注视法”、“指向法”等,引起某些学生的注意,收拢其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邻座同学也可以协助提醒。
有一次课堂上,教室里突然飞进来一只小麻雀在窗玻璃上乱撞,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差不多都移到了小麻雀身上。我来不及考虑,立即走向窗玻璃捉住了它。顿时,就有许多学生乱叫:“给我!”“给我!”这时,我说了简短的一句话:“小麻雀是益鸟!我们应当怎样做?”学生省悟过来,异口同声地回答:“放回大自然。”这样,很快处置了这一“突发事件”,又使学生受到了保护益鸟的环保行为教育。
这件事说明当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成了问题时,或发生某种“插曲”、“意外“时能否收拢学生注意力,就要看你教师如何把握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相机处置的经验和教育睿智,教师自身的素质就受到考验了。
除此而外,恰当的赞语、激励,合适的奖励等各种不同手法的灵活运用,对培养学生的集中注意力的习惯也是重要的。
此外,勤于读书、会圈点勾划的习惯,讲卫生(做眼保健操等)的习惯,学习用具正确使用的习惯,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课外活动计划安排的习惯等,都与小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有密切关系,都应纳入培养教育的范围。只要家长、老师心中有规范,定期检查与随时抽查相结合,“严”有尺度,“教”有方法,要求一致,就可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这一育人哲理道出了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小学它能比较系统地向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
一、课题的提出。
在学校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同学不讲卫生、不知礼让、不敬长辈、不爱劳动、不懂节约,原因何在呢?因为现在的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娇生惯养使他们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该怎么办呢?我们知道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从小对小学生加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也是素质教育必须打好的基础。古人说:“养其习于童蒙。”小学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本课题的研究非常必要,我们要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严格要求,强化训练,反复抓,抓反复,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最终能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实验的目标。
1、通过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开展校内外的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逐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以及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
2、通过加强卫生、校规、班容班貌等常规管理和行为的训练,培养学生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守纪律等良好的习惯。
3、在学习、生活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激发学生“六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树立长大为家乡、为祖国作贡献的远大理想。
三、实验的原则。
1、正面教育的原则。
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贯彻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统一认识,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
2、系统性原则。
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家的配合。在校内,班主任要常抓不懈,任课老师要互相配合,少先队、团组织要发挥作用。在校外,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发挥德育基地、劳动基地的作用,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合力。
3、活动性原则。
单纯靠说教,学生不容易接受,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那么效果也当然差了。所以泞、班级要多开展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循序渐进原则。
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且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先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他们有哪些不良行为习惯以及有形成的原因,再进行教育,帮助其慢慢改掉,可千万不能要求过高、过快,追求立竿见影。
四、实验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网络
1、学校德育领导小组长。组建由分管校长负责,吸收德育处、团支部、少先队负责人积极参与,集思广益,有目的分阶段规划指导、组织实施,部署每月主题教育内容及每周常规教育重点。
2、班队训练队伍。由各班班主任为组长,所有科任老师参加的班队训练队伍,形成合力,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加强对学生良好习惯上的知、情、意、行诸方面的协同训练。
3、红领巾服务监督小组。由大队总辅导员为第一责任人,各班红领巾服务队员为成员,对全校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卫生习惯等诸项进行每日督查,以班为单位进行打分,在校园时的显要位置公布。
4、教师护导检查小组。由学校行政人员为组长,全体教职工为成员,加强文明礼貌、卫生习惯、劳动教育等常规管理,对学生课间的言行督促指导。
5、社会、家庭评估系统。本研究采用开放式评估办法。由家长学校委员会、校外辅导员组成,收集校外信息,对学生在家庭、社会上的表现作出全面、动态的评估,并根据反馈意见及时作出决策或补偿。
(二)建设多重阵地。
1、学科教学阵地。努力把思品课、班队课、晨会课和其它各科教学渗透作为学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的主渠道。校行政将对这几个方面作经常性的全面督查。
2、校外实践活动教育阵地。经常组织学生去劳动基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并从中学得一些劳动技能。逐步把临校的街道辟为红领巾劳动一条街。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搞卫生,送物品,培养学生敬老爱幼的思想。
3、班队活动教育阵地。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自编自演一些在行为习惯势力具有正反两面典型的文娱节目。从中得到教益。
(三)创设多重教育环境。
为了更好更快地强化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加强多重育人环境创设,使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的浓烈的熏陶。
1、办好宣传橱窗。主要展出包括文明礼貌、劳动教育、卫生习惯等行为规范图片及学生有关活动的照片,表彰行为规范“每周一星”、“每月一星”等。
2、办好黑板报。围绕学生在校内外、课内外,从学习到生活、卫生、劳动等行为习惯,定期定主题出刊,让学生接受教育。
3、办好红领巾广播。办好学生自办节目“校园生活短波”,每周2次,及时报道校园内外学生行为习惯的表现情况。既表扬先进的,又注意分寸地批评一些有不良行为的学生。
五、实验的范围及步骤。
1、本实验范围为本校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2、实验步骤:(1)调查摸底情况阶段;(2)课题具体实施阶段;(3)总结深阶段。
德 州 市 实 验 小 学 学 生 心 理 健 康 情 况 调 查 表
一、交往能力测试(A3分、B1分、C2分)
1、每天上学、放学回家能否主动与父母打招呼?
A、能 B、不能 C、有时打招呼
2、你每天进父母的房间敲门吗?
A、敲门 B、不敲门 C、有时敲门
3、你有好吃的的东西能主动给父母吃吗?
A、给父母吃 B、自己吃 C、有时让父母吃
4、在家看电视时,让父母选台,还是以你为主?
A、以父母为主 B、以我为主 C、与父母商量
5、父母生病时,你关心过父母吗?
A、很关心 B、不关心 C、有时关心
6、平时能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吗?
A、能 B、不能 C、偶尔做点
7、你在公共汽车上能主动为老、弱、病、残让座吗?
A、能 B、不能 C、有时能
8、你经常为学校或班级做好事吗?
A、经常做 B、没做过 C、有时做
9、课间上下楼你是否能遵守纪律,不跑跳、不喧哗?
A、能做到 B、做不到 C、有时能做到
10、每天出入教学楼,能谦让小同学,给他们提供方便吗?
A、能谦让 B、不能谦让 C、有时能做到
11、你在学校或公共场所随处乱扔垃圾吗?
A、从不乱扔 B、经常乱扔 C、有时乱扔
12、你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吗,并在活动中力争为集体争光吗?
A、愿意参加,并能为集体争光 B、不愿意参加
13、当看到同学有困难能主动帮助吗?
A、能 B、不能 C、有时能
14、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你选择的是:
A、服从集体,牺牲个人利益 B、以我为主,放弃集体利益
15、当你与同学在班级发生矛盾时,你采取的解决办法是:
A、谈话解决 B、用武力解决 C、找老师或班级干部解决
二、承受挫折能力测试(A3分、B1分、C2分)
1、碰到令人担心的事
A、照干不误 B、无法着手工作 C、两者之间
2、碰到讨厌的对手时
A、能控制感情,应付自如 B、感情用事,无法应付 C、两者之间
3、失败时
A、努力寻找成功的机会 B、不再想干了 C、两者之间
4、学习进展不快时
A、可以冷静地思考办法 B、焦躁万分,无法思考 C、两者之间
5、学习中感到疲劳时
A、耐住疲劳继续学习B、脑子不好使了 C、两者之间
6、学习条件恶劣时
A、克服困难创造条件 B、无法搞好学习
C、两者之间
7、在绝望的情况下 A、力挽狂澜
B、听任命运的摆布 C、两者之间
8、碰到困难时
A、开动脑筋 B、失去信心 C、两者之间
9、接到很难完成的任务或很难完成的工作时
A、千方百计干好它 B、顶回去 C、两者之间
10、困难落到自己的头上时
A、欣然努力克服
B、厌恶之极 C、两者之间
三、学习能力测试(括号填“是”或“不是”)(是1分、不是3分)
1、如果别人不督促你,你极少主动去学习。()
2、你一读书就觉得疲劳与厌烦,直想睡觉。()
3、当你读书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提起精神。()
4、除了老师指定的作业外,你不想再多读书。()
5、如有不懂的地方,你根本不想设法弄懂它。()
6、你常想起自己不用花太多时间成绩也会超过别人。()
7、你迫切希望自己在短时间内就能大幅度提高自己学习的成绩。()
8、你常为短时间内成绩没能提高而烦恼不已。
()
9、为了及时完成某项作业你宁愿废寝忘食、通宵达旦。()
10、为了及时完成作业,你放弃了许多你感兴趣的活动,如体育锻炼、看电视与郊游等。()
11、你觉得读书没意思,总是开小差。
()
12、你常认为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没啥好学的,只有看高深的理论,读大部作品才带劲。
()
13、只在你喜欢的科目上狠下工夫,而对不喜欢的科目放任自流。()
14、你花在课外读物上的时间比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要多得多。()
15、你把自己的时间平均分配在各科上。()
16、你给自己定下的学习目标,多数因做不到而不得不放弃。
()
17、你从不努力去实现了你的学习目标。()
18、你总是同时为实现几个学习目标忙得焦头烂额。
()
19、为了对付每天的学习任务,你已经感到力不从心。()20、为了实现一个大目标,你不再给自己制定循序渐进的小目标。()
第二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淅川县“十二五”规划课题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实验报告 1.学生的养成教育极为重要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还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有句名言:“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话道出了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人的重要性。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却占有地位,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教育的“质”的指标。2.学生在养成方面暴露的问题极为严重 独生子女的依赖性、惰性更强日趋明显,学校重规范知识传递,轻行为实践导引,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广大青少年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少年儿童中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在学校中,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中这样指出“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把道德教育文学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 3.养成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 如瑞士学者皮亚杰和柯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羞愧感的研究,班杜拉和西亚斯的社会学习理论,我国的学者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本次我校的研究课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重点研究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途径以及方法。开展一系列适应小学生年龄特点、具有实效性的教育活动,总结出可操作的并带有规律性示范性的教育措施,从而使我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逐步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使我校学生从知道要这样做的起点上逐步升华到自己应该这样做,使学生的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有良好教养的学生,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达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习的前提和保证,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很多,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及其地域的不同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式、方法、培养内容和目标也会有所不同。这需要有针对性的探索、研究。我们期望通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明确地处城郊结合部学校产生不好行为习惯的原因,探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策略,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探索新型的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理论依据
(一)习惯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动力定型。它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见《辞海》),从生理角度讲,它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习惯的形成一是通过长期重复或练
习逐渐养成,二是一旦巩固下来就会变成需要并不容易改变。也就是说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经过教育与训练是可以培养的。
(二)叶圣陶教育理论。叶圣陶先生在长期的教改实践中,始终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他认为小学生在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叶圣陶先生对养成训练的措施和方法作了周到详尽的论述,在阅读、说话、写字、作文、计算、劳动等训练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些对我校开展的课题研究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论和发展性心理学认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社会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一种主动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四)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原理。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人的尊严价值,主张发展人性和追求自我实现,认为人是主动的、理性的、成长的、追求有价值目标的、有其积极生命和生存态度的。因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性化,“认为人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先天潜能得以实现”。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正是以学生为本,是学生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方式,是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逐渐自然习得的,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它着眼学生现在,关注学生未来。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研究的原则
(一)正面教育的原则 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贯彻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统一认识,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
(二)系统性原则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家的配合。在校内,班主任要常抓不懈,任课老师要互相配合,少先队、团组织要发挥作用。在校外,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发挥德育基地、劳动基地的作用,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合力。
(三)活动性原则 单纯靠说教,学生不容易接受,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那么效果也当然差了。所以学校、班级要多开展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循序渐进原则 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且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先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他们有哪些不良行为习惯以及有形成的原因,再进行教育,帮助其慢慢改掉,可千万不能要求过高、过快,追求立竿见影。研究的措施
(一)组建一个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建由分管校长为组长,教科室、德育处、团支部、少先队负责人为成员,集思广益,有目的分阶段规划指导、组织实施,部署每月主题教育内容及每周教育考评内容。
(二)抓好两项工程建设 1.班主任建设 班主任是养成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建设良好乃至优秀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每年六月底评选校级优秀班主任。学校要大力宣传优秀班主任的育人事迹。学校红领巾服务队员要对全校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卫生习惯等诸项进行每
日督查,以班为单位进行打分,在校园时的显要位置公布。班主任还要加强文明礼貌、卫生习惯、劳动教育等常规管理,对学生课间的言行督促指导。2.宣教考评内容建设 行为习惯:(1)、热爱劳动,在家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2)、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能洗手,一周洗一次澡,洗一个头。(3)、不玩火、水、电,不做危险的游戏。(4)、外出之前向父母等长辈打好招呼。(5)、收看内容健康的电视节目,不去游戏机房、网吧等场所玩乐。(6)、在学校和同学友好相处,不欺负、讥笑、戏弄他人,不骂人,不打架。(7)、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见到老师或客人老师等长辈主动打招呼。(8)、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不随便丢垃圾。(9)、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爱护学校的桌椅等公共财物。(10)、每天认真做好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11)、不迟到早退,有事有病能请假。(12)、没有征得主人同意,不翻动别人的物品,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学习习惯:(1)、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功课做到提前一天预习。(2)、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和有关书本。(3)、上课时不随便讲话、不开小差、不做小动作。(4)、上课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5)、回答问题要声音响亮,同学回答问题时不随便插嘴。(6)、端端正正地写字,姿势正确,做到三个“一”。(7)、作业及时、认真完成,书写工整,并且按时上交。(8)、作业不会做时主动想同学、老师请教,决不抄袭。(9)、语文、英语的背诵不拖拉,按时完成。(10)、写作文一定要先打草稿,然后修改,最后誊写。(11)、每周至少有五天能看半小时以上的课外书。(12)、练习、考试时认真答题,认真检查,不作弊。
(三)建设三重教育阵地。1.学科教学阵地 努力把思品课、班队课、晨会课和其它各科教学渗透作为学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的主渠道。课题 组有计划地对这几个方面作经常性的全面督查。2.校外实践活动教育阵地 经常组织学生去劳动基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并从中学得 一些劳动技能。逐步把临校的街道辟为红领巾劳动一条街。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搞卫生,送物品,培 养学生敬老爱幼的思想。3.班队活动教育阵地。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自编自演一些在行为习惯势力具有正反两面典型的文娱节目。从中得到教益。
(四)创设四重教育氛围。为了更好更快地强化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加强多重育人环境创设,使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的浓烈的熏陶。1.教室宣传氛围 从班级抓起,《小学生行为规范》挂上墙,张贴“认认真真写字,端端正正做人”等标语、宣传画。统筹安排,每半月抓一项习惯养成教育,建立班级督查考评制度,努力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率。各班主任要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来抓。持之以恒,必有成效。当前,尤其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3.校园宣传氛围
办好宣传橱窗,主要展出包括文明礼貌、劳动教育、卫生习惯等行为规范图片及学生有关活动的照片,表彰习惯养成考核“文明之星”、“进步之星”等。办好黑板报,围绕学生在校内外、课内外,从学习到学习、卫生、劳动等习惯,定期定主题出刊,让学生接受教育。办好红领巾广播。办好学生自办节目“校园生活短波”,每周2次,及时报道校园内外学生习惯的表现情况。3.家庭教育氛围 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由家长对学生在家庭、社会上的表现作全面的跟踪,通过“家校路路通”传达给学校,学校根据信息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切实做好家访工作,提高家访实效。做到家访均衡化,不过分集中在某时段。家访有针对性,明确轻重主次,不为了凑数量而无目的家访。再次要努力提高家访质量,提高与家长的沟通水平。德育处统一做好教师家访记录的有关统计考核工作。4.媒体教育氛围 校园电视台及时录制并播放“行为标兵”“光荣升旗手”“优秀少先队员”的事迹,小记者现场采访将校园中的好人好事及时报道,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由课题组和信息技术组联合行动,将校园中浪费饭菜、随地乱扔瓜皮果壳、践踏草坪、损坏课桌椅等不良行为习惯拍摄下来,作为反面例子进行教育。
(五)抓好五项活动。1.宣传教育活动 利用班会、晨会、思想品德课与其它学科教学加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邀请校外有关人士(特别是关工组织)来校做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安全防范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和电视台两个宣传阵地,定时定量开展广播、演播,拓宽学生视野,浓厚学校文化。校园环境布置有教育性,教室正前方有国旗悬挂、教室后墙有班训、教室有名人名言、图书角、黑板报、阅报栏、学习园地、卫生角,在走廊楼道悬挂整容镜,张贴“请使用礼貌用语”宣传牌,在醒目的地方悬挂名人、伟人画像及警句,使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在说话。2.学生评价奖励活动 建立班级督查考评制度,印发检查评比表,由各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先每天自查自评,再同学互评,做到的打“★”,没有做到的打“○”。每2周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评议汇总,计算好达成率,填写在班级汇总表中。每2周班级中评选出一位达成率最高的“文明标兵”和一位进步最大的“进步之星”上报德育处,“利用国旗下讲话”的时间发奖章,进行全校通报表扬;并利用宣传橱窗展示“文明标兵”“进步之星”的照片、介绍他们的事迹。通过考核评比来形成相互影响、相互监督,共同进步的局面,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3.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站、坐、写、读姿势和课堂常规、礼貌用语、学生仪表衣着,按规范性要求进行反复实践训练。根据学生特点,注重导行,通过演小品,通过即兴表演课本剧,通过实践活动来训练良好行为习惯,刺激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兴奋而乐于参与的良好心态,使学生在乐于参与训练的过程中,在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教师考核活动 学校每一位教师都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共同创设一个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员育人的和谐生动的教育环境。加强班主任工作考核,切实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把树立优良班风和提高班级学生学习成绩作出班主任的核心工作加于重视。学期末评选校级优秀班主任。
5、师生征文活动 为了督促师生关注生活中行为习惯,要求教师撰写教育日记和学生个案研究,要求学生留心身边的不良行为和好表现,撰写自由习作,在校园网上开辟行为习惯习作专栏,举办与行为习惯养成相关的征文比赛,如“***变了”学生征文、“我班的***”教师征文等等,从细小的事例中挖掘教育资源。
四、结果分析 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我校低年段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较大提高,低年段的教师也取得可喜进步。做人、做事、学习三大方面的行为习惯有了较大进步。
(一)在做人方面,突出爱心的评价。主要包括:有真爱,负责任,明理诚信,乐观豁达。如:谦让和睦,互助友爱,尊老爱幼,尊重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学会倾听„„
(二)在做事方面,侧重规则意识的评价。主要包括遵守规则,做事有计划,善于合作,毅力顽强,求新求异,追求效益。如:遵守课堂纪律,遵守学校制度,遵守公共秩序,讲究社会公德,团结协作,做事认真,不怕困难,注意安全,讲究卫生,学会自理,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按时作息,遵守规则,敢于创新,追求卓越„„
(三)在学习方面,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主要包括基础扎实,掌握信息,学用结合,善于思考,科学用脑。如:按时作业,书写工整,思维活跃,大胆创新,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合作交流„„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德育教育,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就会朝好的方面养成!
五、讨论与建议 由于家长的参与层度直接影响学生在家中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因而导致好习惯的巩固上有难度。其次,学校地处城郊结合部,生源的多元化,信息不够畅通,实验教师对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不够全面、系统;实验研究的力度还不够强大等等也体现出这是一个艰巨的课题,长久的课题。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研究的实践较多,但是理论的提炼还需要提高层次,少数同学的学习行为习惯还需进一步努力培养。针对上述不足,为了让实验的预期目的达到更好的实效,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在今后我们会努力做到一下几点:
(一)加强家长育人意识的培养及育人方法的指导,达到实现教育合力的目的,共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督导评价机制的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并在实践活动中发挥创造的潜能,培养创造的能力。
(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发展变化的动态个体。
(四)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不良习惯,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同时,组织各种有意义的学习行为专题讨论和交流等,深化“小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成果,积极推进学校常规管理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的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我们要以课改为契机在现有基础上不懈努力,不断创新,为培养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而努力奋斗。
六、小结
小学阶段的孩子正是处于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做事先做人,人以德为帅”,小学是以德育人的主阵地,我们把做人教育摆在首位,而做人教育对我们孩子而言就是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教育。我们要为学生健康成长搭建理想的舞台,老师、家长都要大胆突破教、学的局限,拓展孩子玩和学的空间,重视与社会、与家长、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以心灵撞击心灵,以心灵赢得心灵。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促使学生知、意、行的发展,最终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七、参考文献 [1] 王雄,陈先枝 《注重养成教育 培养合格人才》,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03期 [2] 李秀荣,《小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延边大学2010年 [3]《培养孩子习惯:家长退一步,孩子进一步》,中国宁波网2006年6月15日 [4]黄向阳,《德育原理》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5]班杜拉 《认知过程的社会学习理论》(1972)
一、问题的提出 淅川县“十二五”规划课题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实验方案 1.学生的养成教育极为重要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还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有句名言:“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话道出了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人的重要性。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却占有地位,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教育的“质”的指标。2.学生在养成方面暴露的问题极为严重 独生子女的依赖性、惰性更强日趋明显,学校重规范知识传递,轻行为实践导引,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广大青少年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少年儿童中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在学校中,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中这样指出“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我
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把道德教育文学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 3.养成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 如瑞士学者皮亚杰和柯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羞愧感的研究,班杜拉和西亚斯的社会学习理论,我国的学者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本次我校的研究课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重点研究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途径以及方法。开展一系列适应小学生年龄特点、具有实效性的教育活动,总结出可操作的并带有规律性示范性的教育措施,从而使我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逐步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使我校学生从知道要这样做的起点上逐步升华到自己应该这样做,使学生的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有良好教养的学生,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达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习的前提和保证,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很多,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及其地域的不同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式、方法、培养内容和目标也会有所不同。这需要有针对性的探索、研究。我们期望通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明确地处城郊结合部学校产生不好行为习惯的原因,探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策略,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探索新型的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理论依据
(一)习惯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动力定型。它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见《辞海》),从生理角度讲,它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习惯的形成一是通过长期重复或练习逐渐养成,二是一旦巩固下来就会变成需要并不容易改变。也就是说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经过教育与训练是可以培养的。
(二)叶圣陶教育理论。叶圣陶先生在长期的教改实践中,始终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他认为小学生在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叶圣陶先生对养成训练的措施和方法作了周到详尽的论述,在阅读、说话、写字、作文、计算、劳动等训练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些对我校开展的课题研究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论和发展性心理学认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社会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一种主动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四)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原理。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人的尊严价值,主张发展人性和追求自我实现,认为人是主动的、理性的、成长的、追求有价值目标的、有其积极生命和生存态度的。因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性化,“认为人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先天潜能得以实现”。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正是以学生为本,是学生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方式,是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逐渐自然习得的,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它着眼学生现在,关注学生未来。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切入点、主要问题、重要观点等)本课题以课堂教学实践及孩子们日常行为为切入点,探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如何在课堂上及日常行为上养成好的习惯,向课堂要质量。本课题研究既注重孩子在课堂及学校习惯的养成,又注重孩子们在家里及社会上好习惯的养成。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实践性强,研究方法是多样化的。主导方法是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行动研究法、榜样示范法、修养指导法、经验总结法。辅助方法是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2月),本阶段为课题的酝酿准备阶段,将主要做以下工作:
1、反复论证,确立课题;
2、由专家给予实施框架,撰写方案;
3、组织研讨,制定目标及操作体系。第二阶段(2015年3月——2015年8月)本阶段为课题的具体实施阶段,将主要做以下工作:
1、深入学习、研讨,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共识;
2、分解子课题,组织教师扎实地研究,逐步形成成果;
3、定期组织学生个案研讨活动,展示研究的实践成果。第三阶段(2015年9月——2011年11月),本阶段为总结阶段,主要工作如下:
1、完成各项有关测试,进行对照、分析;
2、整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规律。
3、完成研究报告,举行结题会。
六、课题组成员 组长: 成员:
七、参考文献 [1] 王雄,陈先枝 《注重养成教育 培养合格人才》,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03期 [2] 李秀荣,《小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延边大学2010年 [3]《培养孩子习惯:家长退一步,孩子进一步》,中国宁波网2006年6月15日 [4]黄向阳,《德育原理》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5]班杜拉 《认知过程的社会学习理论》(1972)
案例: 学生李书朋,一天到晚总是忙忙乱乱的,做事毛手毛脚,慌慌张张,丢三落四的,上课不遵守纪律,坐不了几分钟就动桌凳、摇头晃脑,经常惹周围的同学,影响别人上课;注意力特别不集中,东张西望;上课回答问题要么答非所问,要么连问题都没听清楚;有时在教室里大喊大叫。平时挺聪明的,一到考试总因为马虎,错好多题。分析: 该同学虽然好动、精力不集中、做事马虎、毛躁、丢三落四的。但往往待人热情外向,爱交朋友、爱帮助别人,可总是由于自己的毛病不能把事情办好,随意性太强。久而久之,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措施:
1、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多关心他的学习与生活,拉近与教师的距离,要耐心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急于求成,要时时关心、时时指点,有进步就表扬鼓励。引导学生养成在做任何事时,都应认真细致,思考在前,就会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自己做事的成功率,由于事前的思考和重视结果,就会调动孩子自身的内在潜能,克服他做事马虎、毛躁、慌张、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2、做到老师的关心与学生的帮助相结合。我安排班上的优秀生和他同座,当他有不良行为老师和同学及时提醒他,当他有难题时及时帮助辅导他,使他真正体验到融入班集体的乐趣。比如,他的作业稍有进步,我会及时的用激励性评语来鼓励他。看到老师的鼓励,课堂上他也会骄傲的仰起头,并且坐的端端正正,不再东张西望,这时,我便会借机在全班表扬他。慢慢的我发现他上课东张西望的时候少了,认真听讲的时候多了,我从心里为他感到高兴。
3、耐心说服家长配合老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首先我和家长联系,针对孩子具有的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进行原因分析,让家长知道自己在接下来一段时间该如何做,然后和家长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方案。让家长多关心一下学生的学习和表现,多问一下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并抽时间帮助他把问题解决。如有家长无法解决的问题告诉老师,老师给予解决。通过几个月的努力,现在徐承龙在老师和同学眼里都觉得像变了个人似的,上课听讲认真了,坐得住了,精力集中了,同学们也都愿意和他交流合作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劳动也非常积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班主任必须弄清楚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作为一名学校教育者,通过实践与学习,我认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从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细节做起。只要我们教师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高度重视,从小行为入手,从低年级开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一定能养成。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的案例分析
一、问题的发现 今年9月,我担任了五年级(4)班的班主任及语文课教学工作。开学没多久,我对班上的一部分同学有了大致的了解。特别是对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印象特别好。有一位男生叫韦旺,上课回答问题很多,该生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我认为这应该是一位优等生,但从的几次作业上来看特别差,几乎没有完成过一次作业。为什么在课堂上表现很好的学生课后作业这么差呢?
二、问题的症结 我从班里的同学那里了解到,在四年级时,老师管理不太严,学生完不成作业不大管,这样就逐渐养成了一部分学生不完成作业的习惯。习惯一养成,就很难改了。但家长就不管了吗?我和该生的家长通过电话沟通,才了解到父母平时都出门在外,只有奶奶在家照顾他。他不写作业也没人知道了。了解情况后,我找韦旺谈了一次话。这次谈话,我们是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的。我首先对他各方面进行了肯定。这是一个很有思想,有个性的孩子,听了我的一番话,心里已经对我没有了抗拒。这时,我的话一转,指出了他的缺点。他也承认长期以来很懒写作业,现在一下子很难每天做到按时完成作业。我鼓励他,只要下决心改,会做到的。
一、问题的实施方案和结果 我和韦旺的妈妈商定好,在学校由我来督促和检查他完成作业,在家里有家长尽量抽出时间监督他学习。只要在课堂上写作业,我常常会走到他身边检查,指导,时不时表扬几句。如果是在家里完成的作业,第二天我就会让他拿出来检查。渐渐的,他已养成每天写作业的习惯,虽然完成得不够好,但比起以前已进步多了。我对他进行了表扬和鼓励。他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从四年级的不及格,到现在的70多分,我真为他高兴。
二、反思 经过韦旺的这次转变过程,也给了我一定的启示和反思:习惯对于每个人来说,其力量是巨大的,一个人如果养成了一种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倘若这是一种好的习惯,那将会受益终生;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了你一辈子。小学生正处于发育的阶段,好多习惯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因此控制和把握好这个阶段,对小学生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同样,要让他们好好学习,就必须要培养他们有一种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而要拥有这种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一定要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合理地运用学习方法,及时改正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让小学生做到主动地学习。同事,在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和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经常沟通,互相配合,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培养出一种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案例: 孙阳 男 11岁 五年级学生。主要表现:经常不交作业或不按时交作业,甚至不做作业;谎称作业做了落在家里忘带了;课堂作业拖拉,十次九次来不及完成;他的课桌和书包常是杂乱无章;书和本子也是“蓬头污垢”的。分析: 这孩子主要是注意力和自控力存在问题,注意力和自控力有问题的孩子行为随意、思维活跃,口头表达能力差,常容易把作业放错地方、把铅笔和其他学习用品丢弃,在家里和学校都不能有条不紊的学习。措施:
1、让他与附近的同学一起做作业,家长和同学可以提醒孩子做作业,在他需要时还可以给他帮助。还可以按照交作业的及时程度给予他鼓励或奖励。
2、使用积极而及时的强化,定一个书面协议来规定具体的做法。也可以用老师、家长相互签字当天的作业,或简短的便条概括学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
3、在家里规定一个位置做作业,并把学习用品摆放好。
4、善于处理注意力不集中学生问题的教师在一天的学习时间中能把有趣的和比较枯燥的学习任务合理地分散开来。而不是让学生重复一项又一项枯燥的学习任务。教育效果: 经过这个学期的科学的教育引导,孙某在完成作业方面有较大的进步,上课作业,他不再左顾右盼,知道抓紧时间。但有时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还需要今后加强教导。孙某的教育事例告诉了我,这些孩子需要多一些关注,多一些表扬,多一些鼓励。小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的案例分析
小学生卫生习惯养成案例
一、案例分析 李志远,男,小学四年级学生,主要表现:随手扔包装纸,在墙上、桌椅上乱涂乱画,书包不整理,随便乱丢乱扔,书写不整洁,读书、做作业时不注意用眼卫生等。
二、情况分析 这样的孩子主要是注意力和自控力存在问题,注意力和自控力有问题的孩子行为随意、思维活跃。为此教师必须意识到这个问题对孩子卫生行为习惯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教育对策:
1、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贯彻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卫生行为标准。
2、在校内,与班主任要互相配合,少先队发挥作用。在校外,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合力。
3、单纯靠说教,学生不容易接受,要多开展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把它分解成许多可行的步骤,然后加强每个步骤,直到学生形成习惯。
四、教育效果 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一段时间后,该学生明显改变了过去那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正确引导、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学生一生学习、生活、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要性,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也正如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持续、渐进、积累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需要我们做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奋斗过程,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学生的习惯养成也应该看作是一个持续,渐进、积累的过程。在教育领域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最为棘手的,尤其是小学教育。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以下是我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情况的工作总结。
一、确定指导思想
1、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是养成教育,须遵循“从他律到自律”这一规则。
2、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应从实处,细微处入手,可以通过训练养成,加强训练,指导与主体意识相结合。
3、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感受。
二、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根据学生年龄结构,心理特点,我校确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目标训练主要有十大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卫生习惯养成目标,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和学习习惯养成目标等等。
三、抓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做法
(一)明确职责,培养习惯 开学初我校各班开展了“一人一岗 各负其职”的活动。让学生明白每一个学生在集体中都是“小主人”,他们有权利和义务为集体做出自己的贡献。集体的光荣与耻辱是和他们各自的表现是分不开的,我对学生说,你的一点点失误就可以给集体带来批评。相反,你的一点点进步就可以给集体带来表扬。所以说每一个人都关系着集体的荣辱,只有大家全都使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集体才可能有更多的光荣。在集体中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有专人负责,这样就可以使老师更好地进行管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强烈的责任心。所以各班进行岗位的分工。当每一个学生都有了自己岗位后,就要向他们宣布各自岗位的职责,使他们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去做。每个学生,只有他在集体中承担一定的责任时,他的积极性才能得以最充分的发挥。如各班对每个学生在保持教室的清洁中都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落实到每一个人上,如每人座位下边必须做到没有纸屑,擦黑板,收拾讲台,倒垃圾等。卫生检查长及时检查,真正做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做了自己查。既培养了责任感,锻炼了能力,又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不同,难免会有不负责任的学生,对自己所管理的不去尽职。如果这样的话,就很难起到活动的效果,所以,在活动中还需要所有的同学们在站好自己岗位的同时去监督和提醒其他的同学,做到“互帮互助整体进步”。我们每周末都要对一周学生的岗位工作进行小结,肯定做得好的地方,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要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也要尽可能多的对学生提出要求。
(二)树立典型,带动整体 俗话说:“嫩枝容易弯也容易直。”这就说明了加强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重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
对班级中自觉守纪,热爱学习的同学大力进行表扬,一方面使他们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表现更出色。另一方面在学生中树立起学习的榜样,让这些学生去影响、带动其他学生共同进步。如三年级学生杨锦堂、四年级李婷、六年级李杜鹃等已成了同学们心目中的好榜样。对于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我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总会给予肯定、表扬。特别对于个性强的学生,我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这些学生的一举一动,往往会影响一大批学生。如我班任明浩同学,平时顽皮淘气,纪律松懈,和同学常有吵闹现象,学习也马马虎虎。可我发现在开学初的大扫除中,他劳动特别起劲,他把窗台擦得很干净,擦好窗台后,他又把抹布用肥皂粉洗得干干净净。这对一个孩子来说,不简单。大扫除结束后,我把“表扬任明浩认真做卫生”几个字用红粉笔大大写在黑板上,把他洗过的毛巾给大家看,给孩子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并要求全体同学向他学习,起到了带动整体的作用。在那一刻孩子的脸上的微笑是灿烂的,这又何尝不是孩子学习旅途中一个新的起点呢?开学到现在,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纪律上任明浩同学都有了一定的进步,虽然他的表现还时有反复,但终究在进步,令老师、同学感到高兴。
四、取得的成效与努力方向 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应该说开学以来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班班风班貌良好。当然也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如行为习惯训练还需关注细节,注意从细小处入手。还有我们是农村学校,家长素质差次不齐,普遍不高。很多活动都在尝试、探索当中,还有很多缺陷与不足,有待不断完善。根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行为习惯训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贵在坚持,持之以恒。今后如何将活动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更好结合,这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可见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是多么的重要。培养一个知书达礼、举止文明的孩子,是社会、家长和学校的共同愿望。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也是人素质高低的体现。作为教育者,老师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下面,我说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一、流利的语言在活动中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我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言行甚至思考的习惯。例一:为了培养学生说话和读书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应该采用口才历练,即使使课堂效率下降也在所不惜,从逼迫学生说,到引导学生说,到学生愿意说,敢说,会说,强化日常学习总的口才培训和锻炼能力,使口才训练和传递信息,交流沟通信息互为提高。通过组织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辩论等形式开展口才训练,以班队课为抓手,开展:“课前五分钟大擂台和“辩论课”等活动,促进读书成为学生学习和平时生活的主题内容。例二:为了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第一,我充分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通过讲解、师范、榜样激励等督促学生认真遵守,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形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第二,我作为班主任参与到学生的课后十分钟活动中,既锻炼了身体,也能随机性的对班级学生不良行为及时纠正;第三,我充分发挥了班干部的职能作用,提醒、监督、制止班级违规行为;第四根据班级内部制定一套奖励措施、每周开展雏鹰争奖等活动。这些小点子也都是我和其他老师一起摸索总结出来的,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半个学期以来,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纪律性都有很大的提升,基本上杜绝了打闹和叫骂的不良行为。
二、良好的行为用榜样来引导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会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具体、形象的特点,对小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暗示、指导作用。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时候,榜样尤其是老师的师范教育是无声的力量,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扶正课桌椅等,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会自觉去做,长期坚持,学生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不光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学生。如要求学生注意卫生保洁,不乱丢果皮纸屑。每天我走进校园,如果发现校园内地面上有纸屑,我都会很自然地弯腰把它捡起来,放进垃圾桶;要求学生不要在楼道大声喧哗,我必须会轻声细语第对学生说话等等。总之,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老师应努力要求自己先做到。半年以来,我时刻注意自己的的一言一行,并没有随时指责孩子们的做的不到的地方,而是随时和孩子们一起纠正错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班集体的公共事务都有学生热心参与,对于份内的事情没有学生互相推诿了。
三、善良的品质在细节中形成 对于小学生来说,什么是对的、善的、恶的,在他们的头脑中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这需要我们老师一步步的引导。在和孩子平时的交流中,我会利用一切时机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的熏陶。我们班有两个学生说话不流利,上课会嗲问题咬字不清,都会有有同学偷偷嘲笑。我不动声色,等全班安静下来之后,慢慢地说“刚才你们在笑的时候,老师是怎么做到?”有孩子举手说:“老师没有笑,在认真听。”我顺势引导孩子,“对啊!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浅谈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教育
老师在认真倾听他说话,我们其他同学也应该像老师一样,养成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好习惯,这样,你才是一个有礼貌的学生。”如此几次,抓住生活中的细节给孩子讲做人的道理,比我们老套的说教要更有成效。虽然孩子身上已经有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坏习惯,但我相信只要逐步引导,还是能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四、不良的习惯在关怀中消失 先贤哲人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充分说明人在自然状态下,不假思索,不费心思,更不用意志去控制而形成的某种行为,就是一种习惯。所谓习惯也可以理解称人的一种自动化的行为,而坏习惯也是一种自动化行为。作为班主任我深刻的理解不管什么样子的孩子他们都有追求上进,希望获得别人肯定和赞扬的渴望,那个孩子也不想故意与老师作对,他们之所以经常的犯错是因为他们已有了习惯在作祟。当班主任、任课教师将这些“问题“孩子提溜到德育处任你处置时,你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多一些理智的思考,减少一些情绪化的语言和手段。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提醒和鼓励,才能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也有利于我们老师自己的心理健康。我们班有一位“问题”学生,总是爱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骚扰别人,不停地找麻烦。我曾经很认真的和她谈话,但是并没有多大的改观。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大扫除中他有非常卖力的表现,我在班里表扬了他,并和同学商量,由他暂代劳动委员工作,他和同学们都欣然接收了我的建议。每天早上,他都第一个出现在清洁区打扫卫生;每天放学,他都和值日生一起打扫干净教室才离开;每天的作业,也开始认真完成;每天他都能和同学逐渐学会了礼让,能和同学们和睦相处,并主动把自己的学具借给同学使用;更可喜的是,他能主动为集体做好事。他的变化,所有同学都给与了肯定。在班干部的改选中,他以绝对的优势当选了劳动委员。从此,他的劲头就更足了。后来,他也有反复,但经过老师和同学的提醒,他又做的很好了。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身上的坏习惯逐渐改掉,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学生习惯养成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面对学生存在的不良习惯和行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班主任,我始终坚信: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生活态度,健全的人格,是一点一滴进行培养的,是通过不断的熏陶,正面教育而形成的,因此教师,要付出耐心,恒心,爱心去教育孩子,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针对近几年来我国小学生在行为习惯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旨在更好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小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落实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讲话精神的体现,是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具体内容。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新旧观念的冲突,独生子女的增多,小学教育也出现了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比如,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这些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加以矫治,就会不断恶化、甚至影响一生。正如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所说:“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因此,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成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提高认识,形成共识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31后成才的重要条件。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成才所受的影响,非智力因素约占75%,智力因素约占25%。良好的习惯是非智力因素最主要的方面,所以,培养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一生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必须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有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勇于提问、积极思考和讨论、大胆实践、课后认真做作业、专心学习、珍惜时间、课前预习、单元复习、自觉读书、读书写字姿势端正等;另外还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成绩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家庭、学校、社会、学生四位一体,齐抓共管 1.加强教师身教 试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2.充分发挥家庭与社会的育人作用 家庭教育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当长,家长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而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因此,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渠道,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各方面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同时还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结合学
校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开展社区教育,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聘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3.学生本身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在学校里,除了老师,学生接触最广的还是学生群体,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活动,看看是否有不良现象的发生。有许多学生在老师面前可能有所顾忌,但在学生之间肯定会“原形毕露”。如若纵容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这时,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观察这种现象,然后以一个恰当的时间,用一个恰当的办法,对“症”下“药”,对他们进行“改造”,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二)注重反复,强化训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可以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三)依学龄段分层教育 行为规范教育要根据不同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重点地分层次进行。如一二年级学生可通过儿歌、讲故事等形式,了解小学生行为规范,让学生在公共场所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倒垃圾脏物,不在墙壁、桌面乱刻乱画,保持地面、黑板、桌凳、窗台的洁净;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早晚刷牙。中段年级小学生渐渐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中年级通过编故事、行为规范知识竞赛、达标等形式强化常规制度。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高年级可以通过出黑板报、演讲会等巩固常规制度。(四)注重体验 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验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如小学生刚入队时,站在队旗下宣誓,那庄严隆重的入队仪式会令每一个儿童回味无穷。这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我们已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了,我们应怎样做?”每周的升旗仪式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良好契机。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进行各项竞赛活动,都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助、刻苦拼搏的精神。(五)榜样激励 人们常说,学生身上有着老师和家长的影子。因此,教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强,为学生树立榜样,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根据这一特点,要经常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要树立学生身边的典型,从身边的人学起,发挥榜样的作用。教师要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以庄重大方、和蔼可亲的仪表,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作出示
范。同时,充分利用学生中的典型事例,给孩子树立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他们,为他们指点方向和迷津。让先进的同学带动后进的同学,对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养成或保持良好习惯,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六)防微杜渐 敏锐地发现儿童不良行为的苗头,及时教育、及时矫正,遏制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要从“早”从“小”抓起。从“早”抓起,即要注意孩子的第一次,如第一次说谎、第一次骂人、第一次不做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家长在孩子第一次发生错误时不能及时发现、纠正,待到孩子已经形成固定习惯再改正,难度就会增大。从“小”抓起,就是从小事抓起。要不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不良行为,及时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防止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形成制度、互相督促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意志力不坚强,不能长久坚持,难免为一时的贪玩而忘了自己许下的“承诺”,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在于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管理制度,随时督促学生、提醒学生。如安排学习委员定期检查各组同学的作业和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同学有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作业不工整的现象要及时与此同学交换意见。学习组长要随时督促该组的同学按时完成作业,并检查作业中是否有抄袭现象、是否工整、是否认真,发现某同学作业中错误严重时,要及时给予辅导或寻求学习委员和老师的帮助。这样,同学之间相互督促,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使班上的学习委员和学习组长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充分的利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建立一套严格的检查制度,长期督促检查学生遵守规范的情况,是保障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最关键的因素。要使学生最终达到“养成”目标,就必须坚持长期的检查、评价与训练。1.加强对学生个体行为规范的考评。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监督、检查、记载,建立学生德育分的考评制度。对全校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检查评比并定期通报、讲评,增加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通过行为规范教育和行为常规管理,做到行为规范教育制度化、行为习惯自觉化,使行为规范真正融人到学生的思想中,体现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还可以定期评选出“行为小标兵”,让他们起到榜样的作用。也可以依据小学生评价手册,每月认真进行四评,即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特别要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优缺点,给那些对自己缺乏自觉控制能力的学生适当的机会,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行为,使他们分清是非、善恶,意识到自己过错的性质、危害及克服方法。如果学生把道德规范与本人的有关行为进行联系、对照评价,就会对学生道德行为发展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2.加强对教师的师德考核。教师的行为规范直接影响着学生行为的养成,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行为规范的考核。要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网络,通过听课互评、学生评议、家长反映等途径,及时把握每位教师遵守师德规范和教书育人的情况。每学期要对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进行表彰,对有问题的教职工予以应有的批评教育,严重的给予处分,考核评优、职称评定时实行一票否决,从而规范教师的行为。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可见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是多么的重要。培养一个知书达礼、举止文明的孩子,是社会、家长和学校的共同愿望。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也是人素质高低的体现。作为教育者,老师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下面,我说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一、流利的语言在活动中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我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言行甚至思考的习惯。例一:为了培养学生说话和读书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应该采用口才历练,即使使课堂效率下降也在所不惜,从逼迫学生说,到引导学生说,到学生愿意说,敢说,会说,强化日常学习总的口才培训和锻炼能力,使口才训练和传递信息,交流沟通信息互为提高。通过组织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辩论等形式开展口才训练,以班队课为抓手,开展:“课前五分钟大擂台和“辩论课”等活动,促进读书成为学生学习和平时生活的主题内容。例二:为了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第一,我充分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通过讲解、师范、榜样激励等督促学生认真遵守,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形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第二,我作为班主任参与到学生的课后十分钟活动中,既锻炼了身体,也能随机性的对班级学生不良行为及时纠正;第三,我充分发挥了班干部的职能作用,提醒、监督、制止班级违规行为;第四根据班级内部制定一套奖励措施、每周开展雏鹰争奖等活动。这些小点子也都是我和其他老师一起摸索总结出来的,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半个学期以来,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纪律性都有很大的提升,基本上杜绝了打闹和叫骂的不良行为。
二、良好的行为用榜样来引导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会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具体、形象的特点,对小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暗示、指导作用。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时候,榜样尤其是老师的师范教育是无声的力量,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扶正课桌椅等,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会自觉去做,长期坚持,学生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不光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学生。如要求学生注意卫生保洁,不乱丢果皮纸屑。每天我走进校园,如果发现校园内地面上有纸屑,我都会很自然地弯腰把它捡起来,放进垃圾桶;要求学生不要在楼道大声喧哗,我必须会轻声细语第对学生说话等等。总之,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老师应努力要求自己先做到。半年以来,我时刻注意自己的的一言一行,并没有随时指责孩子们的做的不到的地方,而是随时和孩子们一起纠正错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班集体的公共事务都有学生热心参与,对于份内的事情没有学生互相推诿了。
三、善良的品质在细节中形成 对于小学生来说,什么是对的、善的、恶的,在他们的头脑中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这需要我们老师一步步的引导。在和孩子平时的交流中,我会利用一切时机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的熏陶。我们班有两个学生说话不流利,上课会嗲问题咬字不清,都会有有同学偷偷嘲笑。我不动声色,等全班安静下来之后,慢慢地说“刚才你们在笑的时候,老师是怎么做到?”有孩子举手说:“老师没有笑,在认真听。”我顺势引导孩子,“对啊!——浅谈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教育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老师在认真倾听他说话,我们其他同学也应该像老师一样,养成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好习惯,这样,你才是一个有礼貌的学生。”如此几次,抓住生活中的细节给孩子讲做人的道理,比我们老套的说教要更有成效。虽然孩子身上已经有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坏习惯,但我相信只要逐步引导,还是能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四、不良的习惯在关怀中消失 先贤哲人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充分说明人在自然状态下,不假思索,不费心思,更不用意志去控制而形成的某种行为,就是一种习惯。所谓习惯也可以理解称人的一种自动化的行为,而坏习惯也是一种自动化行为。作为班主任我深刻的理解不管什么样子的孩子他们都有追求上进,希望获得别人肯定和赞扬的渴望,那个孩子也不想故意与老师作对,他们之所以经常的犯错是因为他们已有了习惯在作祟。当班主任、任课教师将这些“问题“孩子提溜到德育处任你处置时,你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多一些理智的思考,减少一些情绪化的语言和手段。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提醒和鼓励,才能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也有利于我们老师自己的心理健康。我们班有一位“问题”学生,总是爱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骚扰别人,不停地找麻烦。我曾经很认真的和她谈话,但是并没有多大的改观。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大扫除中他有非常卖力的表现,我在班里表扬了他,并和同学商量,由他暂代劳动委员工作,他和同学们都欣然接收了我的建议。每天早上,他都第一个出现在清洁区打扫卫生;每天放学,他都和值日生一起打扫干净教室才离开;每天的作业,也开始认真完成;每天他都能和同学逐渐学会了礼让,能和同学们和睦相处,并主动把自己的学具借给同学使用;更可喜的是,他能主动为集体做好事。他的变化,所有同学都给与了肯定。在班干部的改选中,他以绝对的优势当选了劳动委员。从此,他的劲头就更足了。后来,他也有反复,但经过老师和同学的提醒,他又做的很好了。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身上的坏习惯逐渐改掉,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学生习惯养成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面对学生存在的不良习惯和行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班主任,我始终坚信: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生活态度,健全的人格,是一点一滴进行培养的,是通过不断的熏陶,正面教育而形成的,因此教师,要付出耐心,恒心,爱心去教育孩子,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三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1、学生的养成教育极为重要。《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还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有句名言:“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话道出了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人的重要性。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却占有地位,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教育的“质”的指标。
2、学生在养成方面暴露的问题极为严重。独生子女的依赖性、惰性更强日趋明显,学校重规范知识传递,轻行为实践导引,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广大青少年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少年儿童中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在学校中,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中这样指出“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把道德教育文学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
3、养成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如瑞士学者皮亚杰和柯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羞愧感的研究,班杜拉和西亚斯的社会学习理论,我国的学者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另外,我校十五课题“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及对策研究”取得初步成效也为本课题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本次我校的研究课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重点研究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途径以及方法。开展一系列适应小学生年龄特点、具有实效性的教育活动,总结出可操作的并带有规律性示范性的教育措施,从而使我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逐步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使我校学生从知道要这样做的起点上逐步升华到自己应该这样做,使学生的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有良好教养的学生,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达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
第四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15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现状述评
1、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极为重要。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还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有句名言:“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话道出了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人的重要性。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却占有地位,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教育的“质”的指标。
2、学生在养成方面暴露的问题极为严重。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素质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当前,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许多家庭多为隔代教育,许多农村儿童多为留守生。独生子女的依赖性、惰性日趋明显,学校重规范知识传递,轻行为实践导引,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广大青少年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少年儿童中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在学校中,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中这样指出“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把道德教育文学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
二、选题意义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如瑞士学者皮亚杰和柯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羞愧感的研究,我国的学者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另外,我校现在每周开展的争当“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星级好少年”、“星级文明班评比”活动取得初步成效,也为本课题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本次我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的研究课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重点研究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途径以及方法。开展一系列适应小学生年龄特点、具有实效性的教育活动,总结出可操作的并带有规律性示范性的教育措施,从而使我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逐步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使我校学生从知道要这样做的起点上逐步升华到自己应该这样做,使学生的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有良好教养的学生,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达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
三、课题的界定
“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习惯”是指由无数次的生息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用比较概括的话来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他所能涉及到的社会公共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并经过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形成习惯的、外在的良好文明行为方面的教育。
四、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学习习惯和公共场所文明习惯等。
2、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初步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及相应教育对策。
3、研究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学生基本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健康人格培育的新途径。
4、通过研究,找到培养良好习惯的科学策略和基本方法。
5、通过研究和实践,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五、研究内容
1、制定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要求。
2、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
六、研究对象
本校一至六年级学生。
七、拟解决问题
我们认为,对小学生深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德育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本课题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研究和探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我们在研究过程中着重解决以下问题:培养小学生养成做事、学习、做人等方面的好习惯。在不同的年龄段,根据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不同而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小学低段主要进行“做事”习惯的培养,并渗透“做人”的内容。中段主要进行“学习”的培养。高段在巩固低、中段教育的基础上,集中进行“做人”的教育。这三个内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循环渐进、互有交叉、螺旋上升的,而不能把他们完全分开进行。每个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围绕一个专题深入研究,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八、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实践性强,研究方法是多样化的。主导方法是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修养指导法、定期评价法。辅助方法是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
九、研究原则
1、正面教育的原则。
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贯彻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统一认识,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
2、系统性原则。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家的配合。在校内,班主任要常抓不懈,任课老师要互相配合,少先队、团组织要发挥作用。在校外,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发挥德育基地、劳动基地的作用,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合力。
3、活动性原则。
单纯靠说教,学生不容易接受,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那么效果也当然差了。所以学校、班级要多开展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循序渐进原则。
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且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先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他们有哪些不良行为习惯以及形成的原因,再进行教育,帮助其慢慢改掉,不能要求过高、过快,追求立竿见影。
十、实施步骤及研究措施 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9年3月——2009年6月),本阶段为课题的酝酿准备阶段,将主要做以下工作:
1、反复论证,确立课题;
2、由专家给予实施框架,撰写方案;
3、组织研讨,制定目标及操作体系。
第二阶段(2009年7月——2010年7月)本阶段为课题的具体实施阶段,将主要做以下工作:
1、深入学习、研讨,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共识;
2、分解子课题,组织教师扎实地研究,逐步形成成果;
3、定期组织学生个案研讨活动,展示研究的实践成果。
第三阶段(2010年8月——2011年7月),本阶段为总结阶段,主要工作如下:
1、完成各项测试,进行对照、分析;
2、整理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规律。
3、完成研究报告,举行结题会。研究措施:
(一)健全组织,完善方案。
我校首先成立了以校长室、政教处以及部分班主任为主体的研究队伍。在上级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再经过课题组成员反复讨论、修改和调整,认真设计方案。
(二)优化队伍,加强力量。
加强学校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前提。因此,我们十分重视班主任梯队建设,每年选派优秀的教师充实到班主任队伍中来。学校选派班主任及课题组老师多去其他学校考察、参观、听讲座。我们每年召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使整个德育队伍中的教师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三)建设三重教育阵地。
1、学科教学阵地。努力把思品课、班队课、晨会课和其它各科教学渗透作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的主渠道。课题组有计划地对这几个方面作经常性的全面督查。
2、校内外实践活动教育阵地。经常组织学生去学校“红领巾耕作基地”、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并从中学到一些劳动技能。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搞卫生,送物品,培养学生敬老爱幼的思想。
3、班队活动教育阵地。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自编自演一些在行为习惯方面具有正反两面典型的文娱节目。从中得到教益。
(四)创设三重教育氛围。
为了更好更快地强化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加强多重育人环境创设,使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的浓烈的熏陶。
1、教室宣传氛围。从班级抓起,《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挂上墙,各班教室门口悬挂“班风建设”牌等。统筹安排,每周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星级好少年”争星活动,建立班级督查考评制度,努力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率。各班主任要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来抓。持之以恒,必有成效。
2、校园宣传氛围。办好宣传橱窗,主要展出包括文明礼貌、劳动教育、卫生习惯等行为规范图片及学生有关活动的照片,表彰“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星级好少年”等。办好黑板报,围绕学生在校内外、课内外,从学习到生活、卫生、劳动等习惯,定期定主题出刊,让学生接受教育。办好红领巾广播站,及时报道校园内外学生习惯的表现情况。
3、家庭教育氛围。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由家长对学生在家庭、社会上的表现作全面的跟踪,通过“校讯通”传达给学校,学校根据信息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切实做好家访工作,提高家访实效。做到家访均衡化,不过分集中在某时段。家访有针对性,明确轻重主次,不为了凑数量而无目的家访。要努力提高家访质量,提高与家长的沟通水平。
(五)抓好五项活动。
1、宣传教育活动。利用班会、晨会、思想品德课与其它学科教学加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邀请校外有关人士(特别是关工组织)来校做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安全防范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礼仪等方面的教育。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宣传阵地,定时定量开展广播、演播,拓宽学生视野,浓厚学校文化。校园环境布置有教育性,教室正前方有国旗悬挂、有图书角、教室后方有黑板报、卫生角,在教室门口悬挂“班风建设”牌等。楼梯间张贴“请使用礼貌用语”宣传牌,在走廊醒目的地方悬挂名人、伟人画像及警句,使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在说话。
2、学生评价奖励活动。学校围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全体学生中开展“行为养成星级好少年”争星活动。由政教处制定“文明礼仪星、遵纪守法星、勤俭廉洁星、助人为乐星、环保卫士星”五星的评比要求,每班每周分别评选班级“五星”,再选表现最突出的“一星”在级组中进行评议,每年级又选举出每周级组“最闪耀一星”上报政教处,由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的时间进行授予星章,进行全校通报表扬;并利用宣传橱窗展示“五星级好少年”的照片、介绍他们的事迹。通过考核评比来形成相互影响、相互监督,共同进步的局面,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3、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站、坐、写、读姿势和课堂常规、礼貌用语、学生仪表衣着,按规范性要求进行反复实践训练。根据学生特点,注重导行,通过演小品,通过即兴表演课本剧,通过实践活动来训练良好行为习惯,刺激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兴奋而乐于参与的良好心态,使学生在乐于参与训练的过程中,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教师考核活动。学校每一位教师都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共同创设一个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员育人的和谐生动的教育环境。加强班主任工作考核,切实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把树立优良班风和提高班级学生学习成绩作为班主任的核心工作。学期末评选校级优秀班主任。
5、师生征文活动。为了督促师生关注生活中行为习惯,要求教师撰写教育日记和学生个案研究,要求学生留心身边的不良行为和良好表现,撰写自由习作,举办与行为习惯养成相关的征文比赛,如“***变了”学生征文、“我班的***”教师征文等等,从细小的事例中挖掘教育资源。
十一、预期成果
通过本课题研究实践,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十二、课题经费保障
按课题计划确保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课题设施和课题条件。
第五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1、学生在养成方面暴露的问题极为严重。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中这样指出“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把道德教育文学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独生子女的依赖性、惰性更强日趋明显,学校重规范知识传递,轻行为实践导引,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广大青
1、学生的养成教育极为重要。《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却占有地位,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教育的“质”的指标。
少年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
2、养成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我国的学者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为我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具体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明确小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和“知行脱节”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2、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
3、探索如何指导家庭与学校配合,共同做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