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惠州妈背瘫痪儿上学八年如一日的求学路(最终版)
惠州妈背瘫痪儿上学:八年如一日的求学路
在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就读的陈斌,每天都由妈妈背着他去坐轮椅,一起上学 惠州妈妈李惠云背瘫痪的儿子上学风雨无阻,儿子如今考上中山大学,李惠云说,她会一路这样背下去 文/羊城晚报记者 董柳
图/羊城晚报记者 黄巍俊
她蹲下身子,轻轻地整理儿子的鞋带,随后将儿子的双手并作交叉状放到自己胸前,瘦弱的身子一发力,慢慢地站了起来,稍作挪步后,将肥胖的儿子小心翼翼地放到轮椅上„„ 这些动作,李惠云重复了8年。如今,她和儿子的身影又出现在了中山大学大学城校区。无论是艳阳高照,还是阴雨霏霏,校园里一辆轮椅车的旁边,总有一位中年妇女如影随形。
8年里,李惠云用朴实的行动,回答了一个问题:当时光走远,青春的脸庞历经岁月雕饰后,母爱还能不能穿越沧海桑田,在无常的世事面前始终如一?
象牙塔里的母子身影
6点刚过,中山大学大学城校区东苑宾馆214房里,亮起了一盏灯。在天蒙蒙亮的校园里,灯光显得形单影只。
穿好衣服,洗漱完,48岁的李惠云把儿子从床上叫醒,帮他穿好衣服后,再背他去洗手间。随后,她将儿子背回按摩椅上。按摩椅插上电后转了起来,而李惠云一手按着儿子的腿,一手揉搓着腿部肌肉。
帮儿子洗漱完后,李惠云到学校食堂打来早餐。和儿子一起吃完后,她收拾好碗筷,开始将儿子上课要用到的书本放进一个背包里。
7点半一过,李惠云便招呼着“得准备走了”。儿子会心一笑,没有作声。她蹲下身子,轻轻地将儿子脚上的拖鞋换掉,系紧鞋带后,将儿子的双手并作交叉状放到自己胸前,瘦弱的身子一发力,慢慢地站了起来,稍作挪步后,将肥胖的儿子从床上轻轻放到轮椅上,再将轮椅两边的脚踏板移到前面。儿子遥控着轮椅车准备出门,李惠云背上背包,顺手拿上房间里一张红色的小凳子后锁上了房门。十多平方米的房间,本是博士生才有的待遇,但学校为了照顾母子俩,特意安排了一间给他们。
一身红白相间的花格子上衣,再加上推着轮椅车,时而在左边,时而在右边,走在校园里的李惠云,格外引人注目。过马路时,她东张西望,趁着没车,推着轮椅车加速通过。
当同学们向母子俩打招呼的声音越来越多时,就意味着教室快到了。在教学楼入口,李惠云与保安打了声招呼后,掏出钥匙,径直走到保安旁边,将一副锁在铁栏杆上的课桌椅打开,用纸巾擦拭后搬了起来——每逢在大教室上课,害怕人多座位少,她将儿子安排在自带的桌椅上学习。
扛着桌椅走过几条走廊,便来到了教室外。“来得有点早。”李惠云有点不好意思说。教室外的走廊里,依稀飘来授课老师抑扬顿挫的声音。窗外的阳光投射进来,将李惠云的影子拉得很长。
下课铃一响,里面的同学们鱼贯而出。她将儿子推进教室,然后将自带的桌椅搬到教室最前面,放置好后,走到后门,弯腰背上儿子,越过十几级台阶,将儿子放到最前面的座位上。从背包里拿出课本后,她又将背包整理好放在桌椅后边,之后,默默回到教室最后面,坐到自带的红色小凳子上,等候上课铃的敲响。
这些,几乎是8年里每一个早晨的缩影。平凡家庭里的不幸事
1993年,李惠云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于惠州,丈夫为其取名为陈斌。小时候的陈斌,无忧无虑。但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陈斌读小学一年级时,阴影便开始笼罩这个本来无比甜蜜幸福的家庭。有一天,小陈斌发现,当自己蹲在地上后,再站起来便会很吃力。
刚开始,小陈斌也没有认为是大事。然而过了几天,情况依然没有好转,小陈斌甚至发现,以前轻松就能站起来的简单动作,现在却变得异常艰难,“蹲下去后就站不起来了”。
小陈斌告诉妈妈这一情况后,李惠云带着他到医院做全身检查:化验、肌电图„„结果终于出来了,李惠云犹如遭受晴天霹雳。
医生告诉她,陈斌得了一种名叫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病。这种病多发于儿童,在临床上以缓慢进行性发展的肌肉萎缩、肌无力为主要表现,没有特效的治疗办法。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可能会发展。
李惠云记得,那个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临别时告诉她和儿子,平时要多锻炼,尽力减缓病情发展,以后科技发达了,总会有办法的。
突然得知儿子患上了奇怪的不治之症,李惠云感觉天要塌下来一样。从那后,李惠云开始关注电视、网络上对这类疾病的治疗消息。当她在电视中得知北京一家医院可以用肌母移植的方法治疗时,她收拾好行装,带着儿子,踏上了北上的列车。
在北京,陈斌共做了四次肌母移植,每次都是用针将肌肉细胞扎进去,每次的扎针都要持续两三个小时。
在同病患斗争的日子里,母子俩苦中作乐。在天安门广场、天坛公园里,都留下了他们的脚印和记忆。数张拍摄于彼时的照片显示,陈斌满脸稚气,摆弄着各种姿势,他的旁边,是皮肤白皙、身材微微发胖的妈妈。
惠州妈背瘫痪儿上学:八年如一日的求学路
更多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时间:2013-11-11 08:07
一天最多汗湿三套衣服
肌母移植的治疗效果,像昙花一样,短暂出现后很快消失了。
考虑到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再加上这种治疗方式对孩子的伤害,李惠云在儿子做完第四次肌母移植后放弃了。她带着儿子又返回广东,再见白山珠水时,李惠云有点失落——这里是他们怀揣着梦想出发的地方。
“每半个月就回广州开一次药。”回到惠州,为了儿子治病,李惠云半月往返广州与惠州一次。
2005年,12岁的陈斌就读小学六年级,这年,他彻底丧失了行走能力。从此,李惠云担负起了背儿子上学的任务。
为了背儿子上学、放学,李惠云每天要往返家里与学校数次。特别是陈斌读初中、高中时,由于上课的时间是早上7点半左右。李惠云每天把闹钟定在5点半。起床后,天还没亮,她简单运动下,洗漱完后,在5时50分叫醒儿子,背儿子上厕所,再按摩、帮儿子洗漱,然后是吃早餐。
做完这些,她用自行车推着儿子上学。把儿子送到学校后,自己再回家做家务等杂事。中午快放学时,她把饭送到学校,将儿子背到学校专门安排给他们的房间里休息。下午上学前,李惠云再将儿子背进教室,然后回家做活儿。下午放学前,她再次前往学校,将儿子用自行车驮回到没有电梯的楼下,再由她背到5楼家里。
“做实验课就更麻烦了,通常是我上课前打电话或发短信给我妈,让她过来。如果老师临时决定上实验课,妈妈就赶不及来,那我一般选择不去上。”陈斌说,班上的一位大个子曾在班主任的安排下尝试背他去上实验课,可大个子憋得满脸通红,仍然背不起来。
初二时的一场意外,陈斌的班主任建议李惠云将自行车改装成三轮车。那天,刚好是陈斌读初二才上了19天课的日子,李惠云像往常一样载着儿子去上学。可快到学校时,一位初一的女生骑着自行车从后斜插了过来。“哐”的一声,陈斌被撞到一边。医院检查后确认是腿撞断了。两三个月后再次回到学校,班主任建议李惠云将自行车改装成三轮车。
对于李惠云来说,夏天对她的考验更大。夏日的惠州,天气炎热,有时气温达到三十五六摄氏度,由于家住五楼,李惠云一天最多时要在上午、中午、晚上各背儿子上楼一趟,每背一趟儿子,总会汗湿一套衣服,因而最多时,她一天要换三套衣服。
“我还会一直地背下去” 唯一的一次缺席,是2009年陈斌读高一那年。
2009年国庆节前一个月,李惠云由于要住院动手术,她的丈夫请假回来照顾母子俩,干起了背儿子上学的活。
第一天背儿子下楼时,由于背不习惯,腰力不够,李惠云的丈夫背得很是吃力。第二天,丈夫找了一个异地务工人员来背,讲好每天30元,可是背了一两天,那位异地务工人员就甩手不干了,说加钱也不愿意,陈斌太沉了,背不动,自己“身体吃不消”。
“后来他爸背了20多天。因为每层楼之间有个转弯的地方,他就拿着个小凳子,背一会儿歇一会儿。”为了不影响丈夫打工,李惠云休息了半个月、病还未完全康复便又开始背儿子上学了。看到妻子背儿子上楼比自己快,丈夫在后面佩服不已。
如今,陈斌的体重由小时候的大约54斤,蹿升到如今的130多斤。而李惠云八年如一日,以约110斤体重的瘦小身躯,扛起了这份母爱。
这让不少人感到不可思议。有人曾问李惠云:你也不高大,怎么背得动呢?一位老太太更是对李惠云直言相告:你背起儿子,我在后面根本看不到你的身影,全部被你儿子挡住了,“看到心里慌慌的,生怕跌倒了”。
八年里,好学的陈斌从来不迟到、不旷课,而李惠云就像影子一样跟着他,风雨无阻。
有时走在大马路上,突然间风雨大作,李惠云和陈斌瞬间便被淋湿。这时,只得冒雨赶路回家。在家楼下,她留下陈斌,先上楼把自己身上的湿衣服全部换掉,穿上干衣服后再下楼,一步步地将儿子背到五楼家里。等回到家时,刚换的一身干衣服又被渗湿了。
“作为一个母亲,(这是)应该尽的义务。他不小了,我也不小了,但是遇到了就要面对。”回看昨日之日,李惠云如今已归于平静。
2012年9月,陈斌以高于广东理科一本线49分的成绩,被中山大学心理系录取。李惠云跟随陪读、照顾儿子。她背着儿子上学的身影,从惠州延伸到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中山大学大学城校区。
校园里,一位坐着轮椅的胖学生旁边,总有一位瘦弱而慈祥的母亲:她留着齐眉的刘海,昔日白皙的皮肤已然黝黑,皱纹过早地爬到了这张饱经风霜的慈母脸上。
“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背下去。”李惠云说,只要她还背得动,只要儿子还需要背,她会一路这样走下去!
第二篇:15岁少年背同学上学整整八年
亲爱的奕棚:
你好吗?这周妈妈比较忙,信写得迟了一些,你心里盼望妈妈的信吗?这次,我给你讲一个令人非常感动的真实的故事,希望你好好地耐心地看一看。
15岁少年背同学上学整整八年 故事发生在某个中学初二(10)班的两个学生身上,略显稚气的同学叫吕希庆,今年15岁,他背上的同学叫刘晓,今年17岁。
8年前,来自希望一村7岁的吕希庆和希望二村9岁的刘晓成为小学一年级同班同学。一入学,残疾的刘晓就引起了吕希庆的深深同情:这个小朋友的腿怎么这样啊?因为患有先天性疾病,刘晓双下肢残疾(当时他的腿还能艰难地挪动,几年后病情越来越重,渐渐失去行走能力了),下课了,同学们都小鸟一样到校园里撒欢,而他却只能孤单单地呆坐在教室里。天性善良的吕希庆就主动凑过来陪刘晓说话,两个原本陌生的孩子很快就熟起来了,刘晓要挪动着上厕所,吕希庆说,“我扶着你去。”
刘晓第一次有了开心的微笑。有了吕希庆的帮助和陪伴,他的性格慢慢开朗起来。
刘晓每天上学、放学都要靠妈妈接送。一天,学校提前下课,而刘晓妈妈还没来,天又下起了雨。班里的同学都走光了,吕希庆没有回家,他陪伴着刘晓。看刘晓焦急的样子,吕希庆说,“要不我背你回家吧。”因为要绕过一道沟,到刘晓家有几里路,吕希庆背着比他大两岁、重许多的刘晓艰难地在雨中的泥泞的土路上行走„„正准备到学校去接孩子的刘晓父母,在家门口见吕希庆背回了刘晓感动得掉泪,非要留吕希庆吃饭。怕家里大人担心自己,懂事的吕希庆摆了摆手,打着伞跑回家了。因为劳累,出了一身汗,又遭了雨淋,吕希庆患了重感冒,发高烧,怕父母担心,他什么也没说。
后来,刘晓的腿的病情加重,几次大的手术也没有好转,连慢慢挪动也不能了,吕希庆成了刘晓的“腿”,刘晓想去哪里,吕希庆就背他到哪里。他对刘晓的妈妈说,“阿姨你放心吧,学校里我来帮助他。”
刘晓比吕希庆大两岁,也比吕希庆高大、沉重。开始,单薄的吕希庆背起刘晓很费劲,摔跤是常有的事。但吕希庆为了保护刘晓,常常不顾自己,胳膊、腿常被碰得青一块紫一块。
每天早上,吕希庆早早来到学校等刘晓,刘晓的妈妈把儿子送到学校,吕希庆就接过来,背着刘晓去上课。从小学到初中,他们两个一直是同桌,每次升了级他们也会要求坐在一起。吕希庆每天要帮刘晓做好多事:交作业、打水、爬楼梯上二楼多媒体教室,下课的时候,背他上厕所,或者背着他到校园里与同学们一起活动。
吕希庆的心很细,每一个细节他都想着刘晓。一次期中考试,要到二楼去考,吕希庆背着刘晓爬楼梯,走到半路已经很累了,但他咬牙坚持,努力控制着呼吸平稳。到了楼上的教室,把刘晓放下,他转身出教室,“呼哧、呼哧”大口地喘气。同学问他怎么了,他说没事。其实他是怕刘晓看到他喘不上气来心里不安,影响了考试。
中午吃饭的时候,吕希庆飞快地打回两个人的饭,让刘晓先吃,自己飞快地去打热水,常常打水回来饭都凉了。同学们说,吕希庆打饭比谁都快,手拿饭盒,来回飞奔,他是怕饿着刘晓。一次他跑着回来,与别人撞了个满怀,饭都洒了,回去重打,但饭快没了,打回的饭仅够一个人吃的,他推说一点也不饿、不想吃饭,都让刘晓吃了,自己饿了半天肚子。有一段时间,刘晓因为生病,有时一节课要去三次厕所,一天要去十几次,吕希庆就背着他一次次来回。多年来,两人已非常默契,不用说话,一个微小的动作、一个眼神,吕希庆就知道刘晓需要什么帮助,马上放下书本帮他去办。
就这样,吕希庆背了刘晓8年。
吕希庆的妈妈说,开始几年,家里对希庆帮助刘晓的事并不知情,他一直瞒着家里人。吕家与刘家是两个村的,也没有任何亲戚关系,此前并无来往。吕希庆上学早出晚归,家里人已习惯,他常常身上有磕碰的伤,回家都说是不小心造成的。
四五年前的一天,吕希庆郑重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在外边做好事帮助人呢。”妈妈高兴地说,“好啊,我们支持你。”但听希庆说他每天背一个比他大的孩子,背了好几年了,她心疼地掉了泪。
爸爸知道了消息,半天没说话,奶奶爷爷知道了,一夜没睡觉。几个大人都心疼孩子,但谁也没有阻拦他。
秘密“公开”后,吕希庆就更起劲地帮助刘晓。
两个孩子的父母都是农民,家里都是靠种地和父亲当建筑工维持生计。刘晓每年要花一两万元治疗费用。吕希庆的妈妈也有病,家里的日子一直也很拮据,连农村里都很普及的电话都舍不得装。妈妈常常内疚地对希庆说:“你和刘晓这么要好,但咱家日子也紧,他治疗手术的费用咱家也帮不上忙。”
■两个孩子的约定 人生路一起走
班主任马丽老师介绍说,两个同学的表现都非常好,吕希庆非常热心,除了帮助刘晓,还经常帮助别的同学,班里的脏活、累活,他总抢着干。刘晓虽然残疾,但性格很阳光,读了许多书,学习一直很优秀,经常给同学们讲题,下课的时候,同学们都喜欢围着他,听他说话。汶川大地震,两个家境都不很好的孩子带头从不多的生活费里各自挤出10元钱捐款,村里捐款时,吕希庆又特别要求父母为他代捐10元,村里人都夸这孩子仁义。
刘晓的学习成绩一直在年级名列前茅,吕希庆也一直是班里前10名。刘晓学习好一些,就经常用帮助吕希庆学习的方式来回报他,刘晓自信地说,我要带着他考上大学。
刘晓爱好文学,已写了三部中篇小说,他希望能当一个作家。两个人约定,考一所高中、一所大学,然后到一个单位工作,永远在一起。吕希庆说,其实刘晓一直也在帮助着我,他刻苦、勤奋、聪明,我很佩服他。
刘晓的妈妈说,一家人非常感激吕希庆的大恩,他的帮助使原本因残疾而孤僻内向的刘晓变得开朗、乐观。
吕希庆也在影响着身边的人们,同学们开始以为他们是亲戚,知道了真相后都很感动、敬佩,都抢着帮刘晓,他们所在的班级多次被评为“先进班集体”,吕希庆年年被评为“校园雷锋”,去年还获得“校长特别奖”,学校号召全校向吕希庆学习。“做凹面镜,汇聚阳光,发射光芒,温暖身旁。”这是吕希庆写在本子上的格言。他说,想想过去自己帮助刘晓走过的道路,心中总是充满了快乐。
奕棚,如果你是吕希庆,你会怎么做?你也会象他那样善良、懂事,那样热心帮助别人吗?妈妈多么希望你能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男子汉!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做到,为你鼓掌!为你加油!
永远爱你的妈妈
2009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