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军队文职考试公共科目法律精华考点: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军队文职考试公共科目法律精华考点: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宪法部分考点九: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 1.公民、国民和人民
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指的是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人。我国宪法规定,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我国公民。
国民与公民的含义相同,只是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使用习惯不同而已。人民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政治概念,同公民是有区别的。2.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念
公民基本权利是指公民依照宪法享有的人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权益。宪法是国家根本法,不可能把公民的一切权利都规定进去,只能规定最主要、最基本而又是公民不可缺少的权利。公民基本义务是指公民依照宪法应当履行的最主要、最基本的责任。宪法也不可能将公民所有的义务都加以规定,只能规定最基本、最主要的义务。
3.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主要特点(1)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
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极其广泛。一方面,享有权利和自由的主体极其广泛。在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能享有宪法赋予的权利和自由,受到限制的只是极少数的人。随着剥削阶级的消灭,专政范围的日益缩小,权利受到限制的人将越来越少。即使权利受到限制的人,除了被限制的那一部分权利以外,他们的其他合法权利还是受法律保护的。另一方面,会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的内容也极其广泛,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人身等各个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的内容还将进一步扩大。
(2)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现实性
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现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规定是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它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是从我国现阶段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实际状况出发的,因而是切实可行的。另一方面,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是有法律保障和物质保障的。法律保障就是为了使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得以实现,国家特别制定具体的法律加以保障。
(3)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是指我国公民平等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同时,又平等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在实现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时,每个公民都不因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4)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是统一的,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第二,宪法把公民的劳动权和受教育权规定为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权利和义务彼此结合,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第三,公民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
4.公民权利同人权的联系和区别
公民权利同人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公民权利是指由法律规定或赋予的公民应当依法享有的权益,而人权则是权利的最一般形式,是人作为人应当和实际享有的权益。公民权利同人权的联系十分密切,二者的内容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
但是,人权同公民权利还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
(1)人权同公民权利的内容范围不一样。人权的内容范围要广泛得多,而且应然性成分多,相当原则和笼统,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相对差一些。而公民权利则不同,它是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内容明确、具体、完全是实然性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相对容易得多。
(2)人权有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之分,它的主体除了个人外,还有群体和组织。而公民权利只是公民个人的权利,它的主体只能是公民个人。
(3)人权既有国际的一面,也有国内的一面,而且本质上是属于一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而公民权利则完全是国内的问题,它是由一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国际社会和国际法无权进行干预。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
我国现行《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其主要内容有四点:一是所有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即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二是任何公民享有的平等权都不是绝对的,要受法律的约束;三是公民的平等权,主要指司法上的平等,主要内容包括实施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上平等;四是法律面前的平等指权利能力的平等,而非行为能力的平等。
2.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有权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权利,以及在政治上享有表达个人见解和意愿的自由。它是我国公民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有: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体现了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管理国家的主人翁地位。我国宪法和选举法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只有极少数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这就体现了我国选举制度的民主性和平等性。
(2)政治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所以,公民的政治白由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言论自由。它是指公民对于政治和社会的各项问题,有通过语言方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
②出版自由。它是指公民以出版物的形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
③结社自由。它是指公民为一定的宗旨,依照法定程序组织或参加具有持续性的社会团体的白由。
④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集会自由是指公民为了共同的目的,临时集合在一定的场所,讨论问题或表达意愿的自由。游行自由是指公民在公共道路或露天场所进行的表达一定政治或经济上的要求、愿望的活动的自由。示威自由是指公民以游行、集会、静坐等方式表达强烈愿望,以示决心和力量的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主要含义包括以下几方面:(1)每个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2)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3)在同一种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4)有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但是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的身体健康,妨害国家的教育制度;外国人不得在中国境内成立宗教组织,设立宗教办事机构、宗教活动场所或开办宗教院校,不得在中国境内发展教徒、委任宗教教职人员和进行其他的宗教活动。
4.公民的人身自由
公民的人身自由电是公民最重要的基本权利之一。主要包括:
(1)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宪法还规定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2)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3)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4)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国家安全或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国家安全部门、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公民的通信秘密。随意私拆别人信件是违法的。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构成犯罪的,要受到刑事制裁。
5.公民的监督权和取得赔偿权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公民的申诉、控告和检举,有关国家机关要认真查处,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要求赔偿的权利。
6.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
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是指公民在经济生活和物质利益方面所享有的权利,是公民实现其他权利的物质保证。它包括公民的财产权、继承权、劳动权、休息权、获得物质帮助权等等。
(1)财产权。是指公民个人有通过劳动和其他合法收入取得和占有财产的权利。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2)继承权。是指公民依照法律规定或者被继承人生前立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承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对此.宪法、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3)劳动权。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获得工作并取得相应报酬的权利。我国宪法和劳动法规定,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和途径,创造劳动就业的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报酬,保障劳动权利的实现。
(4)休息权。是指劳动者为保护身体健康和提高劳动效率而休养生息的权利。我国宪法和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设施,法律规定职工每周工作五天时间及休假制度,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利的实现。
(5)获得物质帮助权。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建立待业保险、养老保险、社会救济、公费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公民享有和行使这一权利。
7.特定人的权利
(1)离退休人员和军烈属的生活保障权
我国宪法和有关法规对企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的离退休制度,做了严格规定,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离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不降低。此外,对残疾军人生活的保障,对烈士家属的抚恤、对军人家属的优待、对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教育和生活,我国法律都作了规定,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保证这些规定的贯彻执行。
(2)妇女、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受国家保护
妇女、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受国家保护,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表现。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都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国家制定的现行婚姻法,规定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任何人不得干涉和破坏;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虐待儿童和老人。虐待儿童和老人构成犯罪的,以及拐卖妇女和儿童的犯罪,法律将严厉惩处。国家和集体组织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保障老人安度晚年。
(3)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正当权利和利益
这对于团结和调动广大爱国华侨、归侨和侨眷的积极性,支持和促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和深化改革开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8.公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
公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包括受教育权和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1)受教育权利是指公民享有在各类学校、各种教育机构或通过其他方式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业务水平的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国教育法第9条第2款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2)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制定和实施各种法律法规,保障公民享有和行使这些权利和自由,保障学术民主,提倡不同风格、不同学派共同发展,促进科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国家制定和实施了著作权法、专利法,以保障著作者和发明发现者的著作权和专利权。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这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之一。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并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
(1)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和反映,遵守宪法和法律就是尊重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任何公民都必须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2)保守国家秘密,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安定团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能否顺利进行的大事。当前在国际上还有敌对势力、在国内还有敌人进行各种破坏活动的情况下,更应当增强保守国家秘密的观念,遵守国家保密制度,保守国家秘密。
(3)公共财产是进行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物质保证,每个公民都必须爱护和保卫公共财产。任何破坏公共财产的行为都是违法犯罪的行为,都必须依法追究。
(4)劳动纪律是进行有秩序的生产和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所以每个公民都应自觉遵守劳动纪律。
(5)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所必需的,所以每个公民都应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是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所必需的,任何公民都不得为一己私利或小集团的利益而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如果危害国家安全,给国家利益造成损害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这是维护国家独立和安全的需要,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卫人民的幸福生活所必需的,所以每一个公民都必须自觉地依法履行这一义务和职责。
兵役法和国防法对某些人服兵役的情况作了一些具体规定:一是不得服兵役,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人不得服兵役;二是不征集服兵役,主要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决犯;三是缓征,主要维持家庭生活的唯一劳动力和在校学生。
5.依法纳税
公民依法纳税,对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保证国家经济建设资金的需要,对于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均有重要意义。根据宪法规定的这一精神,国家制定和实施了各种税收法规和政策,每个公民都应自觉遵守和执行这些税收法规和政策。偷税、漏税是违法的,国家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以维护国家的利益。
第二篇:军队文职考试公共科目法律精华考点:侵权民事责任
军队文职考试公共科目法律精华考点:侵权民事责
任
【侵权民事责任】
一、侵权民事责任的概念
侵权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侵害国家和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的财产或人身权利而应当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二、构成侵权民事责任的条件
构成侵权民事责任的要件有:第一,行为的违法性;第二,违法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第三,有损害的事实存在。损害事实是指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受到某种损失的客观现象。损失既包括财产方面的,也包括生命、健康和精神方面的,有些生命健康和精神损失,还会转化为财产损失。
三、侵权民事责任的形式 侵权民事责任的形式有:
(1)停止侵害。当侵权行为人实施的侵权行为仍然处于继续状态时,受害人可以依法要求法院责令加害人停止侵害人身或财产权的行为。这是一种基本的侵权民事责任形式。停止侵害可以及时制止侵权行为,防止侵害后果的继续扩大。如果侵权行为尚未实施或已经施行完毕,则不适用此项责任形式。
(2)排除妨碍。当侵权行为人实施的侵权行为使受害人的财产权利、人身权利无法正常行使时,受害人有权请求排除妨碍。该妨碍首先应当是实际存在的。其次,该妨碍应当是不法的,即对人身、财产权利构成妨碍应当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如果是合法行为则无权要求排除妨碍。
(3)消除危险。当行为人的行为对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或存在对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危险时,处于危险中的人有权要求行为人采取措施消除危险。
(4)返还原物。当侵权行为人没有合法依据,将他人财产据为己有时,受害人有权要求其返还财产。返还财产是物的追及权的表现形式,根据民法理论,无论物权标的物辗转于何人之手,其所有人均可要求物的占有人进行返还。返还财产的适用条件包括:其一,只有对于被非法占有的财产才能要求返还。其二,被要求返还的财产应该客观存在。如果原物已经灭失,返还财产便不可能,所有人只能依法要求赔偿损失。其三,要求返还的财产一般应当包含孳息。
(5)恢复原状。恢复原状,是指侵权行为致使他人的财产遭到损坏或形状改变,受害人有权要求加害人对受损财产进行修复或采取其他措施,使其恢复到原来状态。恢复原状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其一,被损害的财产有恢复的可能。其二,被损害的财产有恢复的必要。通常而言,对于损害的财产能恢复原状的,应当尽量恢复原状;只有难以恢复时,才要求予以赔偿。恢复原状的费用,应由加害人承担。
(6)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7)赔礼道歉。赔礼道歉,是指侵权行为人通过向受害人承认错误、表达歉意、请求原谅的方式以弥补受害人心理上的创伤。进行赔礼道歉的方式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不公开的。
(8)赔偿损失。
第三篇:军队文职考试公共科目法律精华考点:民事责任的免除
军队文职考试公共科目法律精华考点:民事责任的免除
【民事责任的免除】
一、民事责任免除的三种特征
民事责任的免除需要具备三种特征,一是不可抗力,二是受害人的过错(故意或过失),三是符合一定约定或者法律免责条件的。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因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损害的,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紧急避险人如果是受益人,危险又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应承担适当的责任。否则,由引起险情的人承担责任,或由其他受益人分担责任。
二、民事责任的免除情况
1.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如洪水、旱涝、战争等。《民法通则》第 107 条规定:“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受害人的过错(故意或过失)。由于受害人的故意或过失引起合同不能履行或侵权损害的,由受害人自己承担损害后果,致害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如一条家养的狗咬了人,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应当承担无过错责任,由狗的饲养人承担责任,但如果是受害人自己的过错引起被狗咬,则饲养人可以不承担责任。
3.符合约定或法定免责条件的
按照《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出现下列情形,可以免除责任,但特殊情况除外。
第四十条 格式条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条和第五十三条规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
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第五十三条 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一)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二)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
第四篇:军队文职公共科目法律精华考点: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军队文职公共科目法律精华考点:正当防卫和紧急
避险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容易混淆。因此,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别分析。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
正当防卫的概念: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注意: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二、紧急避险的概念
紧急避险的概念: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区别:
紧急避险和正当防卫都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而给他人的某种权利或者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同属于正当行为。但是二者又有着明显的区别。总体而言,正当防卫反映的是合法权益与不法侵害之间的矛盾,而紧急避险反映的则是两个合法权益之间的冲突。
第五篇:军队文职公共科目党的创新理论
一、党的创新理论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一个重大判断。
进入新时代,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视野、从改革开放近40年历程和十八大以来5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方位上,所作出的科学判断。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报告立足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实践新成就,谋划了到本世纪中叶的奋斗目标。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郑重宣示。这一宣示,概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飞跃,坚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使命。这一宣示,明确了旗帜,更预示了未来。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在世界社会主义史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这一思想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既坚持老祖宗,又讲了很多新话,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这一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特色、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篇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这一思想指导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开辟了党治国理政新境界。这一思想指导我们党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开辟了管党治党新境界。
总之,这一思想回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论指南和行动纲领,必须长期坚持。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时代背景
自2012年11月29日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的概念之后,他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定义、基本内涵、奋斗目标和实现路径,逐步使中国梦成为一项系统的战略思想。
基本内涵
总书记对中国梦战略思想作出过系统阐释。他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首先,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有三个层面:国家、民族、人民。从国家层面看,中国梦就是强国梦。从民族层面看,中国梦就是民族复兴梦。从人民层面看,中国梦就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上述三个层面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从而使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其次,中国梦的现实基础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最后,中国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梦与人类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梦想相一致,是开放、包容、共享的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中国梦的国际表达。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梦与美国梦、欧洲梦有着本质区别。
实现路径
总书记强调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国力量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2、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之际,党的十九大就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部署,明确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奋斗目标。所谓“两个阶段”,即: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措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条件。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习近平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一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二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四是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五是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4、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5、建设美丽中国 一是要推进绿色发展。二是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三是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四是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习近平说,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习近平提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小康标准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八是大学入学率20%。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2、全面深化改革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3、全面依法治国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4、全面从严治党
习近平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一是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二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三是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四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五是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六是要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七是要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八是要全面增强执政本领。
(五)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1、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强军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军事篇”。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对于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乃至对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习近平强军思想是强军实践经验的智慧结晶。习近平强军思想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习近平强军思想开创了中国军事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
2、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军队因使命而存在,军人因担当使命而彰显价值。
党的十九大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绘就了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目标图路线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做到思想跟随、行动跟上,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3、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也进入了新时代。要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4、全面推进强军事业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九大鲜明提出习近平强军思想,对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新的战略安排。习近平强军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军事篇”,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是人民军队的强军之道、制胜之道,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了根本引领和科学指南,点亮了照耀强军征程的时代灯塔。实践昭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奋力推进新时代强军事业,必须牢固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5、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习近平就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快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要求。他强调,要加强国防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先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力度,推动我军建设向质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转变。要密切关注世界军事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动向,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一体论证和实施,努力抢占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要强化开放共享观念,坚决打破封闭垄断,加强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挖掘全社会科技创新潜力,形成国防科技创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生动局面。
(六)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他说,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七)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在新形势下,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他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今天,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全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深刻警示,牢记‘两个务必’,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着力解决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课题,增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自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而易见,把改善党的领导作为加强党的领导的基础和前提,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重要结论。“打铁还需自身硬”,党要取信于民,就必须加强自身建设,补足精神之钙,“练就金刚不坏之身”。
2、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保证。
增强政治意识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首要条件。
坚持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下行动,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基本前提。
紧紧围绕核心,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本质要求。看齐意识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根本保证。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第一条,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只有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全党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进一步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才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二、新时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增强“四个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自觉。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提升观全局谋大势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核心意识,筑牢绝对忠诚的思想根基。进一步增强看齐意识,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新时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充分发挥各级党委领导核心作用。
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健全和完善权力监督体系。
四、新时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
健全集体领导制度。完善个人分工负责机制。
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