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年努力一件事-----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七中学校长王建国先进事迹
十年努力一件事
-----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七中学 王建国
有些事情并不容易想明白,即使是那些努力做事的人,所以很多人在懵懵懂懂地做事。但王建国的原则是,做的事情一定要想明白,想明白的事情一定要努力做好。
在秦皇岛七中,他做了13年校长,后来又兼任区教育工委书记,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仍然放在学校。他说自己“十年努力一件事”,这件事就是践行和完善他的“15条教育理念”。“学校是探索求知的学园、生动活泼的乐园、充满亲情的家园”,“引导学生自我体验感悟,再把情感融进去,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这些看似简单的结论,其实是对教育的本源性思考。
闲暇时候,王建国最喜欢读《老子》,这甚至影响了他的性格——举止不紧不慢,说话慢条斯理。他说,哲学思辨能为教育正本清源。根扎稳了,方向找对了,学校就能健康发展。从当初的“升学暴发户”到“一所很有内涵的学校”,秦皇岛七中的发展之路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优质的教育?优质教育资源是如何形成的?
一、从“升学暴发户”到有境界的学校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王建国很推崇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这句话。他认为,说一个学校有境界,就是说它有自己的一套东西,关键是看有没有形成办学思想体系。
1997年,王建国调任七中校长。让大家意外的是,新校长并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除了经常听课、找干部和教师谈话,就是按照上级的安排搞校园拆迁和改建。“头三年,我就干这些事情。当时的七中已经是比较好的学校了,在没找准方向前,没有必要急着改变它。”王建国说。
2003年,终于出台了一份属于七中自己的名校创建规划,也就是现在七中教师们耳熟能详的“15条”。里面的每一条都是回答一个问题,或者提出一个观点,微言大义,发人深省。比如,第一条“学校是什么”。在王建国看来,弄清楚这个问题,也就弄懂了什么是教育。他认为,学校有学园、乐园和家园三个层面的内涵,学校的魅力在于它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思考、探索、实践、研究的氛围是一种吸引人、教育人的力量。此外,还有校长是什么,教师是什么、学生是什么,以及培养目标、教育过程、职业意识,等等。尽管看起来有些庞杂,但本质上是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正好对应了哲学的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
王建国说:“我们要弄清一件事情,必须搞清这三个内容:‘是什么’即你在做什么,‘为什么’即这样做的价值是什么,‘怎么做’即具体措施和由谁来做、在什么地方做、在什么时间做。这些问题搞清楚了,事情也就容易落实了。”
名校创办规划提出至今,已经过去十年了。15条理念逐渐成为全体教职工的内隐概念和行动指南,秦皇岛七中也从“升学暴发户”转变为“一所有内涵的学校”。
王建国说,十年努力一件事。这件事,七中做成功了。
二、校长排“老三”,是个出题人
校长如何理解校长的角色和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对此,自称“起来的早,进步的慢”的王建国深有体会。
1992年,他30岁,就在内蒙古的一所矿区学校当上了校长。“那时一身闯劲,特别强调执行力。要是觉得这个人不行,就换下去,再不行,又换下去,但还是不行。”后来,他悟出一个“理”:学校不是行政机构,校长也不是官。尽管拿着上级的任命书,手中也握有权力,但人们喜欢追随那些能满足他们需要的人,这与一纸文书没有什么关系。他的这些反思,最后形成在“15条”中:“校长在学校排‘老三’,不仅要让自己的服务对象满意,更要让他们感动,要努力给教职工和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校长在学校无足轻重。王建国说:“领导就是一种影响力。校长既要有权力影响力,更要追求非权力影响力,即专长、人格魅力、名声和感情。校长如果没有影响力,面对教师这样的知识分子群体是件很麻烦的事情!”
他很推崇毛泽东“间接微妙”的领导艺术:先跟别人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看法,然后把别人的意见和自己的意见统合起来,最后再说出自己的见解。有了这种“间接微妙”,王建国和教师们相处得很愉快,七中的工作氛围和教师心态甚至都有了变化。
数学教师朱晓红5年前来学校的时候,听说校长喜欢随堂听课,而且还是数学教师出身,感到很紧张。上班没多久,果然被校长听了课。课后到校长室,王建国笑眯眯地望着她,慢条斯理地问:“你觉得这节课上得怎么样啊„„”
“校长是个宽容的人,评课、评人很少下结论,总让你感觉事情还有改进的余地,只要调整就会有进步。”朱晓红后来总结道。
王建国喜欢找教师单独谈心,但从来不随意下指令。在工作中,他反对校长使用“直辖人”,即绕过副校长和中层干部,直接给教职工安排任务。“校长可以越级指导,但不能越级指挥,否则就是错位,工作就乱套了。”
七中是个有着3000多名师生的大学校,为了让管理有序、有效,王建国推行“低重心软性管理”:在横向分工的基础上,将业务干部直接分配到各年级组,增强年级组的管理效能。每个年级组还设有德育、教务、教科研、总务等干事,协助年级主任做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在这种制度下,年级主任统领备课组长、班主任、年级干事,角色和作用相当于分校校长,不过在工作中,他还要征求深入到年级组的业务干部们的意见。这种网络化扁平式的结构既减少了管理层级,又推进了学校的民主化管理。
当了多年校长,王建国越来越认同老子的“无为而治”。每次安排工作时,王建国只说概要,言简意赅,至于怎么落实、怎么创新,都留给干部和教职工们去琢磨。2007年,学校推行绿色教学,语文老师张君铎连这个名词都没有听过。跑去问校长,他也不说。她和同事们只好到处查资料,然后边学边实践。一年下来,学校的绿色课堂竟也搞得有声有色。一次会上,副校长鄂立新说:“校长是一个善于出题的人。”王建国听了,眯着眼,笑而不语。
三、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发展中的人
“七中养人”,这是语文老师王连敏的说法。来七中之前,她只有78斤,现在98斤。俗话说“心宽体胖”,她感觉在七中自己的心确实变“宽”了。
“在以前的学校,教了很多年书,越来越感觉自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到了七中,王校长让我感觉到自己是受信任、受重视的。”王连敏说。
其实,在“15条”中,每一位教师都已读到了自己的角色和价值:“教师不是‘蜡烛’,和学生也不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我们和学生一样,都是发展中的人。”
为了培养教师的职业理想和精神境界,七中尤其注重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育生涯进行设计,帮助他们成为自我实现的人。学校为教师们设计了专业成长手册,每位教师还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三年成长规划。
平时,围绕绿色课堂、专业成长、德育载体等主要工作,学校组织了一系列论坛、沙龙活动,而且改变了讲座、示教式的培训形式,让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做“中心发言人”。
“每个人都渴望成为重要人物,都愿意成为主角儿,管理的成功就在于让每个人都感觉自己很重要。”王建国说。在“15条”中,讲教师工作和成长的有8条。比如,“把教育当作事业来做,而不是谋生手段”,“没有广泛的阅读就没有广阔的精神空间”,“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现有水平有多高,而在于他能否在工作中不停顿地前进”„„每位教师都能告诉你,哪几条让他们感悟最深,改变最多。
“自我实现”这一条让数学老师岳坤受益最深,他从中不但明白了自我实现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如何自我实现。学校秉持的理念是:“好教师不仅是那些上出成功课或教出高分班级的教师,还是那些有能力反思课堂,理解什么对了,什么错了,寻找策略让下次课上得更好的教师。”岳坤说:“这样得出的东西,不是谁教给我的,而是我自己形成的。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的发展过程。”
七中一直倡导教师要努力成为教育家。王建国认为,成为教育家的标志是创造出有自己特点的工作理论方法体系,也就是有独到的实践哲学,像陶行知说的“教学做合一”。
在这个大方向上,他又给教师们出了两道“题”,一是追求学科气质,二是学做公众知识分子。因为前者是成为教育家的起点,而后者则是教育家的必备品质。与多数同事一样,数学老师李艳华最初是从校长的讲话中听到这两个词的。脑子里有了概念,再到实践中体悟、追求,大家很快从中找到了乐趣和自信。“培养学科气质不象培养教育家那么难,只要每个人在平时投入一点,深入一些,坚持数月数年,不断通过量的积累,就会产生质的飞跃。”李艳华说。
七中对有进步、有贡献的教职工不吝啬奖励。2009年,史无前例地推出“十项奖励”:教育特色奖、教育指导奖、特别贡献奖„„每一项奖励,既是认可,更是激励。获得教育特色奖的董翠萍说,在七中做班主任,享受着平淡的幸福,因为从中既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自己。
四、学生是期待被点燃的火把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期待被点燃的火把。”“15条”让七中教师重新认识了学生。
王建国强调尊重学生,这个观点虽然没有新意,但在老瓶子里面,他装上了新酒——“尊重有三个层面:一是尊重学生的状态,二是尊重学生的需求,三是尊重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有了这个思想前提,教育方式就需要作调整,“15条”告诉教师们:“引导学生自我体验感悟,再把情感融进入,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
在教学上,王建国要求教师要学会整合“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旨在“学会”,过程与方法关注“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在实现“乐学”。每堂课都应留下最后2分钟,让学生自由思考、质疑。
这个教学思路,让七中的课堂变得与众不同。在一次全省公开课上,生物老师朱健不仅很好地整合了“三维目标”,而且抓住“最后2分钟”,让学生谈谈一节课的收获,轻松的课堂氛围引来了学生的精彩发言。大获成功的朱健总结说:“我们的教学不是解决所有问题,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解决一个个他们心目中的问题。”
再好的教学,如果不能让所有学生受益,都是存在问题的。王建国反对用好学生的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因为在这把大尺子下,多数学生都是失败的。
在七中,如何减轻中等生的学习压力是一项研究课题。王建国对教师们说,我们习惯抓两头带中间,以为抓住两头,中间就起来了。但实际上,中等生的压力是最大的。课题组后来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发现,有过度心理焦虑的学生,恰恰都是中等生。这个研究最终找准了造成中等生压力大的因素,并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对中等生的关注,也就是对“大多数”的关注,这使得七中的“以学生发展为本”不是一句空话。
在德育方面,王建国提出“在秩序中求活力”,“在活动中张扬个性”。为此,学校设立、创新了一系列德育载体,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示范班+示范生、特长生”制度。“示范班是以集体促进个体,示范生、特长生则是以个体促进集体。”
示范班有6种:纪律、文化建设、绿色、体育、自我管理和自定义示范班。所有班级都可以挖掘自身优势,向由德育干事和学生组成的审批小组申报。获批的班级,平时不仅要不断接受检查和其他班级的参观,还要定期写自评报告。
此外,每个班级还评有示范生和特长生,内容五花八门,人数也没有上限。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刘俊义说:“只要能命名,我们都设个项目。目的是激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觉得自己在某方面是行的,让他们学会管理自己。”
王建国说:“最好的教育,就是学生的自我教育。” 反向观之,七中的教育实践,在解放学生的同时,其实也解放了教育自身。
五、成功只是下一个目标的起点
近年来,学校被评为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全国群体工作先进单位;河北省文明单位(连续两次)、安全文明校园、依法治校示范校、校务公开先进单位、绿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秦皇岛市文明单位标兵(连续三次)、先进基层党组织、常规管理示范校、特色学校;海港区文明校园、稳定工作先进单位等全国、省、市、区级奖励近230项。目前七中已成为社会、家长、学生公认的品牌学校。
王建国校长本人也获得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河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河北省骨干校长、河北省特级教师、河北省“五一”奖章获得者、河北省十大杰出青年教师提名奖;秦皇岛市职工劳动模范、秦皇岛市十大杰出青年教师、秦皇岛市拔尖人才、秦皇岛市先进校长;海港区十大优秀青年、海港区模范校长、教育管理先进个人、校本研修先进个人等荣誉近30项。
王建国校长给秦皇岛市第七中学定位的下一个努力目标是:争创全国文明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