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柴生芳吃饭的故事
柴生芳吃饭的故事
回忆起与柴生芳一同吃饭时的点点滴滴,记者接触的采访对象都会唏嘘不已。吃饭,一件普普通通的事,为何柴生芳的“吃饭”,能令他们如此感动呢?
为了工作,他经常忙得顾不上按时吃饭
8月14日,也就是柴生芳最后繁忙的那一天。早上8时53分,他拿着一块大饼边吃边走出县统办大楼,前往引洮工程工地。上访户王惠珍本想拦住柴生芳,再说说拆迁补偿的事,可看到他那么忙,连早餐都这么凑合着,就没忍心。
王惠珍不知道,柴生芳的吃饭一向如此。去年他担任临洮县县长以来,除了公务接待外,几乎再没去过单位的食堂吃早餐。
每天早上,县政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罗斌,都会帮柴生芳从食堂打一份葱油饼、两个包子,抑或是一块大饼、一个韭菜合子。
可是,柴生芳经常腾不出时间“享用”这些早餐。他的办公室,从早上8时开始,就挤满了来汇报工作的各单位、部门人员,以及来访、信访群众。
罗斌记得,今年3月的一天,柴生芳忙碌了一上午,压根没顾上吃早饭。好不容易等到中午12时该吃饭了,洮阳镇城南社区信访群众罗秀玲又来了。他一直接访她到14时30分许。
这时,食堂的工作人员已经准备下午用餐的食材了。在罗斌的建议下,柴生芳才去吃了一碗浆水面。
“他到食堂吃饭,也是有啥吃啥,从不提特殊要求。”罗斌说。
如果带回来的早点没吃完,柴生芳也舍不得扔掉,下顿接着吃。从小家中贫寒的他养成了俭朴的生活习惯。
去年有一次,在帮柴生芳整理房间时,罗斌将他吃剩下的半块葱油饼随手扔掉了。结果,柴生芳说了他一顿:“咱们都是农村出来的,咋能浪费呢?”
出差在外,他吃饭很是简单
出差在外,柴生芳吃饭也非常简单。
临洮县交通运输局局长何成忠告诉记者,去年年底以来,柴生芳和他一道去了好几次北京,与有关部委协调交通扶贫项目。每次在居住的省政府驻京办事处吃饭,柴生芳都叮嘱他不要点菜,中午、晚上就吃一碗面。
趁着和他一道在北京跑项目时,柴生芳还抽空约客商洽谈招商项目。有一次,因为谈的时间迟了,柴生芳请一位老板吃饭,但只点了一盘洋芋丝、一盘豆芽炒粉条、还有一盘虎皮
辣椒,以及牛肉面。柴生芳还打趣地对那位老板说,“今天我用家乡饭招待你。”
说起柴生芳的工作餐时,临洮县扶贫办主任常贵勤禁不住哽咽起来。今年以来,他和柴生芳到省扶贫办协调过十多次扶贫项目。有时,他想好好“招呼”一下一县之长的柴生芳。可最终,柴生芳只和他在兰州吃过3顿饭,两次是牛肉面,一次是快餐。
有一回中午快12时了,临洮县洮阳镇镇长杜玲在省直一家单位办完事出门时,看到柴生芳坐在另一家单位门口的台阶上刚吃完大饼,他的嘴角上还有馍渣子,柴生芳有点不好意思地给她解释说“早上忙得没顾上吃饭”。“那一刻,我眼泪花都出来了,谁能想到一个县长为了给自己的百姓争取项目,连饭都顾不上吃。”杜玲说。
吃百姓饭,他主动留下饭钱
下乡到农民群众家里时,柴生芳对自己吃饭要求更是“苛刻”。
“到我家来,他连一口水都没喝,就拉着我开始走访村民。”南屏镇靳家坪村支书魏晓明说。
他的双联户苟胜利到现在都很遗憾,柴生芳到他家那么多次,可从没吃过一口饭,连水也不让倒。
顾不上吃一口饭、喝一杯水。这看着有点不近人情,但却是柴生芳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有时,在村民家里,柴生芳拗不过主人的盛情,也会顾及主人面子吃点。但临走时,他都会悄悄地留下10元到200元不等的饭钱。
今年4月17日,柴生芳在苟家山村双联时,碰上一户人家炸油饼。在主人热情的招呼下,他和其他同事一人吃了一块油饼,共吃了四五块。走时,柴生芳掏出了20元钱,硬塞给了那位村民。
当时在场的临洮县交通运输局局长何成忠告诉记者,那会儿,他压根没想到,“真很惭愧,也很感动。”
当天因为忙于走访农户,一直到13时40分,柴生芳才和同事们一道吃中午饭。吃的是他们自带的苹果、馒头、鸡蛋、矿泉水。“他还问身边工作人员,说今天吃的没有超过8元标准吧。我们在旁边算了一下,一个人最多用了五六元的伙食费。”村民刘新民说。
上万元的餐饮发票,他一直没有报销
在中央八项规定之前,柴生芳做得怎样呢?
2010年,柴生芳在安定区任职区委常委、副区长。为了解决安定区农村电网电压低的问题,柴生芳和安定区供电公司经理柴岳军,曾经一起到省电力公司争取过农网改造项目。
柴岳军记得,当时,柴生芳和他从下午2点到6点多,一直站到省电力公司一位工作人员的后面,汇报有关情况,连一口水都没喝,也没坐一下。
“领导,项目跑成了,我请你吃顿饭。”从省电力公司大楼出来后,柴岳军提议道。
“项目跑成功的喜悦,比吃啥都高兴。岳军,我们一起吃个牛肉面算了。”柴生芳的回答,至今令柴岳军无比感慨。
2011年9月,柴生芳刚到临洮后,就和县政府办的司机朱凯认识了。朱凯记得,下乡如果回城迟了,他俩就凑合着到路边的小店随便吃碗面。经常是晚上七八点才吃晚饭,有时甚至到晚上10点多。
前几天,在整理柴生芳的遗物时,临洮县政府办工作人员罗斌发现了一沓上万元的餐饮发票。刚开始,他还以为是柴生芳没来得及报销。
仔细一翻,罗斌傻眼了,这些发票的时间跨度,从2011年到2014年的4年间——
譬如在中央八项规定前的2012年,“1月12日,兰州的一张餐费发票,2040元;6月27日,810元;9月7日,265元„„”这些发票,都被柴生芳一直扔在自己的抽屉中。显然,在他眼里,这些都是私人请客的饭钱。
第二篇:柴生芳观后感
观看电影柴生芳观后感
柴生芳同志是新时期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全国上下广泛学习的时代楷模。在当前深入推进从严治党和作风建设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更需要我们把学习宣传柴生芳先进事迹活动不断引向深入,从其崇高精神中积聚前行动力,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凝聚推动改革发展正能量,奋力开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事业新局面。
一要学习他家国天下的理想追求,在时代洪流中搏击人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柴生芳出身贫寒农家,老区人民淳朴厚重和坚忍不拔的品格熏陶了他、培育了他,北大的光荣传统激励和孕育着他,让他一开始就扣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形成了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原本可以留在国外和北京、上海、香港等繁华都市获得令人羡慕的高薪职位,原本可以留在省城较为优越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但他最终怀着赤子之心返回他挚爱的家乡,最终扎根于贫瘠而充满希望的土地。他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充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可贵品质和历史担当;他坚守本分、情趣高雅,追求高尚,淡泊名利,体现了良好的道德修养、过硬的人格素质和超然物外的坦荡胸怀。今天我们学习宣传柴生芳先进事迹,就要像他那样把个人追求与党和人民事业有机统一起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在时代洪流中搏击人生,争做改革发展的时代先锋,将火热年华献给党、献给祖国、献给人民。
二要学习他拼搏奋斗的傲然风骨,尽情抒写壮丽的人生篇章。柴生芳英年早逝,一路走来,壮怀激烈。在人生短短的45年中,他胸怀大志却脚踏实地,书生意气却低调成熟,谦虚谨慎却勇于担当,吃苦耐劳却科学务实,始终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体现了知行合一、开拓创新、拼搏奋斗的傲然风骨。今天我们学习宣传柴生芳先进事迹,就要从他出身农家、不负众望、以学报国的求学历程中,感受他对知识真理的无比虔诚和孜孜探求;就要从他扎根基层、造福百姓的动人事迹中感受他勇于担当、求真务实、敬业奉献、清正廉洁的过硬作风。闪光的金牌,从来都用汗水铸就;光荣的桂冠,从来都用荆棘编成。表面上,他拥有有北大学子、海归博士、一县之长等绝大多数人无法拥有的耀眼光环,可事实上,谁人能想象到他从黄土地一路走来、脱颖而出所经历的苦涩年华,谁人能理解他在异国他乡四处奔波、拼搏奋斗的超常付出,谁人能体会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重压力……今天我们学习宣传柴生芳先进事迹,就要像他那样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共发展,与人民共奋进,用激情谱写壮丽的人生篇章。
三要学习他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在定西工作的8年多时间里,柴生芳足迹踏遍两县一区的山山水水。在他身后,留下群众不尽的思念,赢得社会由衷的赞扬。柴生芳精神的本质所在,就是“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看得高于一切,充分展现了新时期基层党员干部夙夜在公、殚精竭虑、造福人民的光辉形象和崇高精神风貌。他逝世后,当地群众夹道送别,热泪长流……所有这些,生动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践行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好公仆的最好褒奖。“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今天我们学习宣传柴生芳先进事迹,就要像他那样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要像他那样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诚心诚意为群众办事,尽心尽力为群众解难题,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四要学习他敬业奉献的实干精神,创造无愧于人民的光荣业绩。在“苦瘠甲于天下”的定西,柴生芳找到了施展才华、大展拳脚的机会,他以赤子之心,耕耘一方土地,造福一方百姓。无论在陇西、安定,还是临洮,他始终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努力为经济发展创造巨大引擎,为造福百姓引进福泽之水。陇西中医药文化产业园、李氏文化产业综合开发项目、定西马铃薯循环经济产业园、全国“六盘山片区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全省精准扶贫示范县”等一个个项目的成功争取和落地建设,无不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今天我们学习宣传柴生芳先进事迹,就要像他那样恪尽为民之责,常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求实效;就要像他那样积极倡导真抓实干、雷厉风行、精益求精、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攻坚克难、敢于担当,说干就干、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就要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把心血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用在服务群众上,争创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五要学习他严于律己的崇高境界,始终保持良好精神状态。柴生芳事迹于细微处见精神,于平凡处显伟大。在定西工作期间,他全身心扑在工作上,从不摆架子、搞特权,始终保持良好精神状态;他从不搞小圈子,用自身人格魅力抓班子、带队伍,为党员干部做出了表率;他从不以权谋私,当着一县之长,亲戚朋友却没有一个受到照顾;他思维敏捷、学识渊博,始终是那样谦虚谨慎、向善好学。他在30本工作笔记记录下每一次开会、调研和学习的心得,用手绘图等方式记录下一连串县情县貌,用名言警句等抒写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他去世时,办公桌上还摆放着他正阅读的《邓小平时代》和《论中国》等大部头书籍。今天我们学习宣传柴生芳先进事迹,就要像他那样坚持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带头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从政环境;就要像他那样深入思考如何为政、如何干事、如何做人的问题;就要像他那样对待群众、对待组织、对待事业、对待同志、对待亲属、对待自己;就要像他那样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认真学习、老实做人、干净干事,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第三篇:柴生芳先进事迹
人民的好县长柴生芳
——临洮县县长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
2014年8月15日凌晨,连续工作17个多小时的临洮县县长柴生芳同志因劳累过度,诱发心源性猝死,在办公室不幸去世,年仅45岁。8月18日,从临洮到定西沿途几十公里上万名老百姓自发涌上街头,打着“人民的好县长柴生芳”“焦裕禄式的好干部”的横幅,依依不舍地含泪为他送行。8月26日,中共甘肃省委决定,追授柴生芳同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向柴生芳同志学习。
知民意暖民心的海归博士。学业有成的柴生芳,怀着回报家乡的愿望回到甘肃,主动申请到“苦瘠甲于天下”的定西去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作为一个留学归来的博士,为了尽快了解基层、融入百姓,“出门招商、回家下乡”成了他工作的常态。在临洮工作的三年里,他几乎跑遍了全县300多个行政村,写下了29本工作日记。每次下乡前,他都要提前做足功课,详细查阅村上的人口、耕地、贫困状况、发展历史等资料,甚至在笔记本上亲手画出地图。临洮县窑店镇翻山村支书胡兴亮动情地说:“柴县长对我们村的情况非常熟悉,让我这个村支书很惊讶,真是把群众的事放到自己心上了哩。”柴生芳下乡不管路有多远都要亲自去看看,车能去的车去,车去不了的就是步行也要去。临洮县南屏镇康家沟村一个只有12户村民的村民小组,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大家都不愿意去被人们称为“划不着山庄”,柴生芳却徒步4个多小时,入户走访了住在半山腰的8户群众,准确掌握了村里的实情。当地的群众和他开玩笑说:“县长都到我们庄子上来了,我们再不能叫划不着了”。柴生芳进村入户不是走一走看一看就完事,而是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一路记,直到把村上的资源秉赋、产业状况、村情民意都搞清楚才离开。辛店镇苟家山村文书刘新民说:“柴县长每次到村里来,不是走一家两家,而是挨家挨户转,看见田间地头有人,就赶紧过去,除了问生产生活上的事,还会问群众有啥意见,每次都很认真地记。”翻开他近年的工作日志,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张家3头牛、李家地2亩之类的农家流水账。为了真正融入百姓,他穿着“老土”衣服,说着本地土话,在群众眼里就是个地道的临洮人。曾赶往60公里外为柴生芳送行的辛店镇苟家山村村民苟胜利说:“他进门一屁股就坐在我家的烂沙发上,一点没啥官架子”。即使在办公室,他也长期坚持“开门办公”,随时接待来访群众,他经常说“不能和群众之间隔堵墙”。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下来,柴生芳对全县323个行政村的情况了然于胸,在一件一件解决群众具体困难的同时,围绕落实省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逐步形成了精准扶贫的思路,提出了“五个到村到户”的思路和“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机制,根据调研情况将所有村分为扶贫示范村和潜力村两种类型,标明发展方向,制作成地图挂在办公室的墙上,天天研究、时时琢磨。正是因为他的努力,临洮县被省上确定为“精准扶贫示范县”。
实打实破难题的实干县长。临洮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除了沿川沿路的少数乡镇,山后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十分滞后,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解决发展难题,造福临洮百姓,是柴生芳最大的心愿,也是他从副县长到县长几年里操心用力最多的地方。柴生芳深知,不解决路的问题,山后群众脱贫致富就无从谈起,而争取交通扶贫项目是破解行路难题的关键。他先后6次赴京汇报衔接,终于使临洮跻身“六盘山片区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之列,争取到1173.3公里的农村公路改造项目,相当于前几十年公路建设的总和。农村人畜饮水安全也是他心中始终放不下的一件大事,在他的带领下,实施了西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今年年底所有行政村、自然村可达到自来水管网全覆盖,入户率70%以上,基本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针对多年来城区供热矛盾突出,群众意见大的老大难问题,在县财政十分拮据的情况下,他克服压力,力排众议,千方百计筹资融资,启动实施了临洮县历史上单体工程投资最大的城区集中供热改造工程,3万多户、10多万群众受惠,他夙夜在公的务实作风得到了全县上下一致好评。为了解决贫困群众贷款难问题,他反复协调与甘肃银行签订了15亿元的金融扶贫战略协议,创造了以农业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统贷统还、群众分散使用的贷款模式,被评为“全省金融扶贫试点县”。抓危旧房改造,到中小学听课,解决低保发放不公,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实事,为他赢得了“实干县长”的美誉。“任务上图、进度上墙”、“周督查、月通报、季分析”制度,挂满扶贫攻坚、项目建设工作任务图的办公室,被同事们戏称为“作战指挥部”,他本人则成为同事眼中的“工作狂”,而他却说:“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没有人一之、我十之的甘肃精神,不发扬咱们定西的三苦精神,是不行的。”
拒浊富守节操的人民公仆。柴生芳对自己要求很严,从不接受他人财物,甚至使人觉得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他经常说:“如果我爱财,我就不从国外回来了。”他刚到临洮,就有人在他的车上放了一些土特产,并给司机说跟领导说好了。柴生芳知道后十分生气,很严肃地批评司机,让他退了回去,从此“约法三章”:“今后车上一律不能放别人送的东西。”从那以后,在柴生芳坐的车上,除了雨鞋、雨衣、草帽、茶杯、笔记本外,再无他物。妻子祁雪莉印象最深的是,柴生芳曾对她反复叮嘱:“随便收别人的东西,咱们就离婚”。这个底线,他俩一直在坚守。“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这句写在柴生芳笔记本上的话,更是他对清白做人、清廉为政的恪守。他长期在外工作,母亲去世多年,父亲与哥哥一起生活,他们家的房子一到雨天就会漏水,至今也没有来得及翻修。柴生芳始终坚持吃在食堂、住办公室,单位统一安排的公寓几乎就没有住过,他经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办公室里的灯每天都亮到凌晨。到村上调研,他经常自带馍馍、矿泉水,有时候入户路远不能回县城时,就到附近村民家吃顿家常饭,临走时总是不忘支付饭钱。今年8月4日,柴生芳在北京出差时,感到身体不适去同仁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他患有睡眠重度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告诫他病情严重一定要立即治疗,但因工作确实太忙他顾不上治疗就赶回了临洮,本想等忙完这一阵再抽时间去医院,可这一拖就拖到了生命的终点。而这之前,他已经连续工作,超负荷运转,几个月都没有休息了。今年6月6日,是他女儿三岁的生日,已经很久没见到爸爸的女儿吵着要他陪着过生日,他却告诉女儿爸爸工作忙顾不上,等到周末回家一定陪你补拍生日照,可谁也不曾料到,这个机会却永远错过了。
第四篇:柴生芳事迹
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
柴生芳1969年出生于甘肃庆阳宁县一个农村家庭。自幼聪颖勤奋的他,是四乡八里十分有名的好学生。家庭经济的困难激励他更加发奋地读书,1986年高考,他以庆阳地区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考古专业。在那里,他度过了四年充实而美好的大学时光,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成为老师、同学眼中积极、刻苦、朴实,有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好学生。
毕业后,柴生芳被分配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在这里他迅速成为重要的业务骨干,参加过不少重要的考古发掘和研究。1997年5月,柴生芳从考古所停薪留职,赴日本自费留学。到日本后,他边辛苦打工,边刻苦学习,凭着顽强和勤奋,获得了神户大学艺术史学专业硕士和文化结构专业博士学位。其间,他仅用了2年时间,就取得博士学位。这在日本极其罕见,因为,一般需要3到7年。
在日期间,即便学习非常紧张,生活十分艰苦,柴生芳仍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参与社会活动。1998年他当选为神户地区中国留学生学友会副会长,2000年当选为会长,以及神户地区华侨总会理事。他先后成功组织了长江流域大水灾、台湾地区大地震的募捐活动,组织了留学生集会抗议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南京大屠杀等重大活动。他发起开展了“敦煌·丝绸之路的伙伴们”植树活动,组织日本神户华侨总会“中国西部大开发考察团”赴甘肃考察。
在日本,文化结构是研究前景非常看好的学科之一。加上柴生芳在神户中国留学生时期的工作成绩显著,毕业前夕 邀请他继续留在日本就职的朋友很多,神户大学也希望他留校。但是柴生芳心里放不下祖国,更放不下家乡。面对同样来自北京、上海、澳门、香港等地的邀请和优厚待遇,柴生芳不为所动,毅然回到生他养他的黄土地。
2002年10月,在留学回国后不久,柴生芳进入甘肃省委办公厅调研处工作。在调研处,他政治立场坚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的决策部署,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于200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工作上,紧紧围绕办公厅工作部署和调研处具体安排,兢兢业业,尽心竭力,经常加班加点,高效完成了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作风朴实,团结同志,光明正派。2003年被省委办公厅评为优秀工作者。
2006年,柴生芳主动请缨到“苦瘠甲于天下”的定西去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在这里,他实现理想抱负、施展个人才华有了更加直接而广阔的空间。他沉下心来,一干就是八年。
做普通人,主动融入百姓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了解百姓,知其所想、急其所急。这一点,柴生芳倾其全力去做了。当选县长的第一天,他就立下规矩:开门办公。每天八点钟,只要在办公室,就敞开屋门,请老百姓随便进入。对他来说,群众来说事情,这是“送上门的社情民意”、“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和“送上门的发展点子”。在开门办公的同时,柴生芳更多的时候是主动走出去,一有空闲就奔赴田间地头,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出门招商、回家下乡”成了他工作的常态。在临洮工作的三年里,他几乎跑遍了全县300多个行政村,写下了29本工作日记。记下了所走过的每一个乡镇、村2 社和困难群众的情况,以及听到的意见建议和他对发展的思考。他围绕落实省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根据调研情况将所有村分为扶贫示范村和潜力村两种类型,标明发展方向,制作成地图挂在办公室的墙上,天天研究、时时琢磨,逐步形成了精准扶贫的思路。正因为他的努力,临洮县被省上确定为“精准扶贫示范县”。
他常说,“干公事,民生是底线”。为此,柴生芳始终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自己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遗余力推进各项民生实事的落实。针对多年来城区供热矛盾突出、群众意见大、上访人数多的问题,在县财政十分拮据的情况下,他顶住压力,力排众议,千方百计筹资融资,实施了城市集中供热项目。这是临洮历史上单体工程投资最大的城建项目,总供热面积300万平方米,惠及城区住户3万多户、10多万群众,得到了全县一致好评。
他心里装着全县的民生大事,也装着“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帮扶对象的“小事”。苟家山村是临洮县北部最偏僻、最贫困的村子之一,人均收入仅有1500多元。最初确定县领导联系村时,柴生芳自己“挑”了这个村。两年下来,他帮助联系村硬化道路5.3公里,改造修缮了村小学,新建了村卫生室和文化室,修建了拦水坝,改造危房21户。在他的引导帮助下,几十座养殖暖棚修起来了,中药材种植面积从几十亩增加到上千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了。
他是实打实破难题的实干县长
在定西的八年,柴生芳先后在陇西县、安定区、临洮县担任领导职务,分管过工业、交通、商务、文化、旅游、城建、执法、环保、开发区建设等工作。最多的时候在安定区, 他分管17个部门和单位,工作异常忙碌。但无论多忙,他总是践行着“出门招商、回家下乡”和“开门办公、马上就办”的工作方法,得到干部群众的普遍赞誉。在陇西,他参与筹建了陇西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引进了总投资13.5亿元的李氏文化产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安定,他推进了安定工业园、定西现代物流园、定西马铃薯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促成了中国(定西)西部汽车城、远梦建材城等项目的签约落地。在临洮,他主持推进百万亩土地整理、城区管道燃气输配工程等一大批项目,临洮军民合用机场、洮河大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等99个打基础、利长远的项目列入“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等国家和省市规划。一个个项目,就是一个个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就是一条条造福百姓的福泽之水。
他坚持今日事、今日毕,经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临洮县政府多人回忆说,经常能看见柴县长办公室里凌晨12时以后还亮着灯。平时的工作中,除了外出考察、下乡调研和公务接待以外,其他时间他始终坚持吃在单位、住在单位、干在单位,单位安排的集体公寓几乎就没有住过,全身心地扑在了工作上。
解决发展难题,造福临洮百姓,是柴生芳最大的心愿,也是他从副县长到县长几年里操心用力最多的地方。在他的努力下,临洮跻身“六盘山片区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之列,争取到1173.3公里的农村公路改造项目,相当于前几十年公路建设的总和。在他的带领下,实施了西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所有行政村、自然村可达到自来水管网全覆盖,入户率70%以上,基本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为了解决贫困群众4 贷款难问题,他反复协调与甘肃银行签订了15亿元的金融扶贫战略协议,创造了以农业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统贷统还、群众分散使用的贷款模式。抓危旧房改造,到中小学听课,解决低保发放不公,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实事,为他赢得了“实干县长”的美誉。
作为县政府党组书记,柴生芳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出了“白天干工作、晚上集中学”的要求,先后组织县政府党组集中学习13次。他带着虚心广泛征求对政府工作和自己“四风”方面的意见建议,坚持自己逐字逐句撰写修改对照检查材料,累计修改14稿。在查摆问题环节,他针对大家对县政府工作提出的176条意见建议,带头深入剖析,主动揭短亮丑,列出了详实而又可行的整改措施。他下乡进村调研更多了,项目建设一线督导更勤了,开会时间更短了,工作节奏更快了,他把整改的承诺无声而又自觉地落实到了自己的实际行动上。在他的亲自协调推动下,一批群众反映上来的突出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柴生芳经常强调,要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不要以会议落实会议。秉持着这一理念,8月14日夜,柴生芳将两个月的县政府常务会议合并在了一起。这次连夜召开的会议,研究了全县双联行动开展以来重点帮扶单位帮扶情况进展、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筹建综合性食品药品检验机构、成立县第三实验小学等22个重大议题。“这些事情都要抓紧办,不能拖,拖了影响全县发展,拖了对不起全县老百姓的期望。”柴生芳就是这样加班加点、拼命工作,全然不顾自己当天已连续工作17.5个小时,也全然不顾10天前医生已诊断他患有睡眠重度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告诫他病情严 重一定要立即治疗。
他是拒浊富守节操的人民公仆
柴生芳对自己要求很严,从不接受他人财物,甚至使人觉得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他经常说:“如果我爱财,我就不从国外回来了。”他坐的车上,除了雨鞋、雨衣、草帽、茶杯、笔记本外,再无他物。柴生芳反复叮嘱妻子祁雪莉:“随便收别人的东西,咱们就离婚”。这个底线,他俩一直在坚守。“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这是柴生芳的座右铭,更是他对清白做人、清廉为政的恪守。他始终坚持吃在食堂、住办公室,单位统一安排的公寓几乎就没住过。他说,“一个人,一张床,吃住在单位,工作生活都方便。住那么大房子,太浪费了。”
到村上调研,他经常自带馍馍和水,有时候入户路远不能回县城时,就到附近村民家吃顿家常饭,临走时总是不忘支付饭钱。
在生活中,他是个十分朴素的人,习惯于让妻子把破了的衬衫袖口、领子修补了再穿。他长期在外工作,母亲去世多年,父亲与哥哥一起生活,他们家的房子一到雨天就会漏水,至今也没有来得及翻修。
在柴生芳的每一本笔记本扉页上,都写着“此木生芳”四个字。他曾多次向周围朋友说,此木生芳,那一定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才好。这个看似朴素,却折射出对自身使命很高定位的追求,就是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他用一生去践行了这个要求,做得朴实无华却又轰轰烈烈。
他去世后,多家媒体对他的先进事迹作了宣传报道,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央领导同志高度关注,分别做出6 重要批示,要求深度挖掘先进事迹,加大力度进行宣传。中央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对做好这一典型宣传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中央宣传部确定他为全国“时代楷模”,是“新时期基层党员干部优秀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及时做出批示,要求树立典型、深入挖掘、广泛宣传。8月26日,中共甘肃省委决定,追授柴生芳同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向柴生芳同志学习。
第五篇:柴生芳事迹
临洮“为民县长”柴生芳:“把每一分钟都用在了工作上”
【“为民县长”柴生芳的足迹】
“和平时一样忙碌,也和平时一样精神。”回忆起8月23日光明日报文章《过早断裂的脊梁》主人公柴生芳的离世之日,甘肃临洮县委办公室主任张鹏记忆犹新。
谁也不曾想到,这会是这位博士县长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在他的工作日记中,当天的记录写了整整五页,却并未写完。
“他习惯当日事当日毕,处理完一天的工作都会及时记录下来。那天半夜才散会,太累了。”张鹏黯然。
处理8项工作,持续忙碌17.5个小时,仅最后一项常务会便持续6小时,集中商讨22大项53小项政府事务——这是人们事后为柴生芳的最后一天所做的统计。
究竟是怎样的忙碌,让这位好县长心力交瘁、长眠不醒?通过众多当事人的口述,我们还原了这不同寻常的一天——
8月14日,走出电梯,临洮县政府办公室主任龙小林扫了一眼417办公室。门已经打开了,微微敞着条缝儿。他下意识地看看表:8时07分,距上班还有23分钟。
“柴县长总这么早。”他嘀咕一句,突然想起晚上要开的常务会,便从办公室拿来会议议程,轻轻叩响了417房门。
柴生芳从桌上的文件堆里抬起头来,和蔼地笑。
“县长,您看看常务会议程还要改吗?”刚开口,水务局局长李学智便推门进来了。龙小林知道他专程赶来汇报工作,便退了出来,准备“等等再说”。
这一等,便是40多分钟。李学智还没走,其他部门的几位同志便候在门口等着汇报。柴生芳紧锣密鼓地处理着,其间,还抽空接待了两位上访群众。
8时53分,柴生芳匆匆掩上房门,手拿着一块馍馍边吃边走出大楼,上访户王惠珍本想找他再说说拆迁补偿的事,看到他这么忙,没忍心上前。柴生芳大步流星地赶去和县委书记石琳会合,陪同一位省领导前去调研引洮工程。40多分钟后,车停在了东峪沟引洮一期工程6号隧洞。
前些天连降大雨,工程有几处不同程度的损毁,柴生芳一行选了两处,仔细查看。
“柴县长脸色挺沉重。他对水利部门负责人说,不管原因多复杂,我们不能干等。这附近还住着很多群众,决不能影响安全,要克服困难,把能做的工作赶紧做起来,比如清淤。”随行的张鹏回忆。
调研持续到中午。12点刚过,车又向25公里开外的7号隧洞驶去。泥泞而崎岖的“搓板路”,足足走了一个小时。
简单的午餐过后,14时30分,一场关于引洮工程的座谈会开始了。在当天的工作日记里,柴生芳用工整流畅的笔体记下会议要点,写了四页半。“加强管理、落实责任、尽快发挥作用”,柴生芳一句句写下思考,下决心“不讲条件、不推责任、不拖时间”地督促整改。
16时02分,正在县文化中心焦急等待的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在凯收到了张鹏的短信:“书记县长刚结束会议,我们现在赶去。”16时30分,刚下车的柴生芳疾步走上主席台,主持“捐资助学表彰暨资助优秀贫困学生大会”。
宣读表彰决定、为捐资助学先进集体与个人颁奖、受资助学生代表发言……会场上一派喜气,张鹏注意到,柴生芳严肃了一天的脸上露出笑意,“情绪特别高”。而坐在台下的龙小林却捅了捅身旁同事:“柴县长是不是感冒了?声音有些哑啊。”主席台上的柴生芳,目光久久停留在受资助的学生们身上。在当天的工作日志里,这位当年的庆阳市高考状元、北京大学学生记下这样一句:“潘晓文,全县理科状元,考入北京大学。”这也是他所有工作日志里的最后一句。
一个小时后,会议结束。走出会场的柴生芳匆匆钻进车里,下一个目的地是县城北大街。在这条县城主干线上,道路改造工程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来往车辆行人小心翼翼地穿梭绕行。柴生芳下车查看了几处管线、路段,脸色又凝重起来了。他对身侧的张鹏感慨:“道路改造是好事,可的确给老百姓造成了不便啊。工期本来就长,一定要抓紧再抓紧,确保按时通车!”
再次坐进车里,柴生芳倦意明显。看看表,离既定的公务接待还有半小时左右。
“回办公室歇一会儿吧?跑一天啦!”龙小林劝他。“不累。咱再去看几条路吧。去年以来县里开始集中供热,好多道路挖开埋管线,路面破损厉害,群众意见大啊。”他转头对着司机朱凯:“不是有6条明年待建道路吗?咱们一条条去看。”
东大街、南大街、公园路、新街……看着坑洼不平的柏油路面,柴生芳连连叹气:“路这么难走,老百姓没怨气才怪。县里财政再紧,这两个多亿也得投!一定得保证明年春节后动工,6月雨季来临前彻底修好。”他还立下宏愿:“这路修好,得争取至少管10年,让临洮人安安心心地迈大步!”
18时30分,柴生芳坐在了饭桌上。不到40分钟,他就招呼着龙小林离席赶往办公楼三楼会议室。
夜色渐浓,这一天“最重头”的工作却刚刚开始。19时30分,柴生芳主持召开县政府常务会议,待结束,已是第二天凌晨1时30分。
整整6个小时,柴生芳坐在位子上没离开过一步。22大项、53小项政府事务,具体负责人逐一汇报,与会者集中讨论,最后,他拍板决定。
柴生芳不爱开会,尤其厌恶冗长空洞的会议。“县政府常务会每月一次,每次最多两三个小时。”这一次,由于前段时间县政府班子成员总无法凑齐,而建设规划情况、土地出让手续等诸多项目亟待定论,柴生芳只好把两个月的常务会合并举行。
县商务局局长王建府记得,讨论完他所负责的事项已经凌晨零时20分左右,不少干部露出困意,柴生芳却仍显得精神抖擞,还劝大家“再坚持一会儿”。
精准扶贫是柴生芳近年来主抓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当晚常务会的重头,仅讨论通过《临洮县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建立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意见》两份文件,就花了一个多小时。
“我们是第六项,从九点讨论到十点多。”县扶贫办主任常贵勤对这两份文件信心很足,因为这背后有覆盖全县18个乡镇、323个行政村的大规模调研做支撑。“去年10月着手做方案,柴县长坚决主张先调研,把家底摸清楚,后来形成了连文带表140页的调研报告。”
讨论完后,柴生芳颇有感触地做了解释:为啥要这么搞,搞这么细?扶贫攻坚,以前的普惠制效率低下,等于“大水漫灌”;现在要变成“精准滴灌”,才能让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农民“吃饱、解渴”。只有抓住产业这个关键,“一村一业、一户一策”,群众才能真正致富。
会议结束,龙小林陪着柴生芳爬楼梯上四楼,看着他走进了办公室隔壁的小屋。自从调到县里,这里就成了柴生芳的家,虽然简陋,柴生芳却很满意:“方便,省下时间看看书,多好。”
15日晨7时20分,龙小林和朱凯等在楼下。原定用完早餐便赶往辛店镇开民主生活会,但一向守时的柴生芳却没有出现。7时40分,察觉不对的工作人员破门而入,眼前的一幕令所有人瞬间心碎:铺着蓝格子床单的单人床上,柴生芳侧卧的身体已经冷硬。前一天的白衬衫、蓝裤子、袜子还穿在身上,一条腿拖在地上,床头忘关的台灯发出无力的亮光。
“柴县长!”哭喊和摇撼,已换不回一声熟悉的应答。由于过度疲劳,患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柴生芳,在夜深人静时孤单地离去了。
在生命的最后24小时,柴生芳“把每一分钟都用在了工作上”。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只带走了对家乡的爱,对临洮发展的满腹心愿。(作者: 王斯敏 宋喜群 方 莉)
一日见人生
《 光明日报 》评论员
这是基层干部柴生芳生命中的最后24小时,也是他在定西工作的三千多个日夜中的普通一天。
睁眼就是工作,开口即是民生,推门即见黄土地,上车即是数小时颠簸的“搓板路”。最短的是吃饭的时间:早饭一个馍,晚饭半小时;最长的是扶贫工作的审议和规划:从入夜开始,到凌晨结束。对柴生芳而言,家乡土路坎坷,但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临洮梁峁纵横,但没有共产党人跨不过去的坎儿。
他如此分秒必争,并非因为他知道这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而是因为他心中藏着高于个人生命的情怀。这种情怀,可以解释他身上的各种故事:留洋博士,主动回到贫瘠的故乡;上任伊始,走访了全县80%的村庄;开门办公,群众都是他的座上宾;临终之时,全家竟然没有一张合影。
柴生芳只是一位普通的知识分子,却用生命表达了知识报国、知识为民的深意。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从来不是置身事外、指点江山的看客,而是将理想写在大地上的实干者;从来不会自诩“上层”和“精英”,而会将脚印实实在在地印在中国发展最贫瘠的地方、中国改革最艰难的环节;从来不会为个人前途计较,却会把家国天下扛在肩上。
柴生芳只是千千万万基层干部中的一员,却以最朴素的方式阐释了什么是群众路线、什么是公仆情怀。别说公仆情怀抽象,其实它就是这一个馍馍的早饭、两个小时的“搓板路”,就是这办公室隔壁的简陋卧室、从清晨开始到凌晨结束的工作。别说群众路线要求宏大,其实它如此简单明白——如果上访群众能随时推开县长办公室的门,如果贫困学子的需要能被记在县长的笔记本上,如果“不讲条件、不推责任、不拖时间”的“三不”原则能够落实,那么任何慷慨激昂的渲染都显得不再重要。
一日见人生。送别好干部柴生芳,永远留下一位人民公仆的精神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