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14项新政“给力”自贸区监管服务

时间:2019-05-13 11:3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海关14项新政“给力”自贸区监管服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海关14项新政“给力”自贸区监管服务》。

第一篇:海关14项新政“给力”自贸区监管服务

海关14项新政“给力”自贸区监管服务

自贸区又出一批制度创新。4月22日,上海市政府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上海海关积极开展监管服务制度创新的进展情况。会上,上海海关党组成员、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工作组主要负责人张华鲁透露,围绕“简政集约、通关便利、安全高效”的要求,在前期试点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将推出14项“可复制、可推广”的监管服务制度,并于5月1日前后和6月30日前分批推广实施。

工单式核销制度等5月起全面实施

据介绍,5月1日前,海关已经或即将实施的制度有七项,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先进区、后报关制度,区内自行运输制度,期货保税交割制度,融资租赁制度等创新项目外,工单式核销制度、保税展示交易制度、境内外维修制度也备受关注。

工单式核销,即对使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的加工生产制造企业实施的联网管理,取消单耗审核与备案,以企业每日自动发送的工单数据为基础进行核销。上海海关加工贸易处副处长邱海滢表示:“工单式核销这一模式,主要为了解决一些大型的加工企业的料件、产品、品种规格比较多,个性化生产,以至于生产的耗用、单耗变化比较频繁,难以及时、准确地向海关申报这么一个难题。”他进一步指出,这个模式推出以后,对企业和对海关都有一些预期的效果。工单式核销对企业而言,更尊重企业的运作规律,可以简化企业的备案、通关以及核销相关手续,确认核销时间由以往的一个月缩短到一天,从而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对海关而言,也提高了实际监管的效率以及核销的效率,提升了核销的准确度。同时,也为自贸试验区维修、研发等难以确定单耗的新型业态的监管提供借鉴与样板。

保税展示交易制度,对消费者和企业来说都是利好消息,已经率先落地运作的“森兰商都”便是很好的例:企业和消费者不用进入自贸区就能零距离接触110多个进口品牌的商品,且价格比市区便宜近3成。据悉,自贸区内企业只要符合条件,在向海关提供足额税款担保后,就可以在区外或者区内指定场所开展保税展示交易,先销后税、集中申报;而没有销售出去的商品还可以再次返区或出口,有利于商品的灵活流动。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表示,保税展示交易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中间环节,即使在完税的情况下,价格仍然非常有竞争力。他同时透露,现在森兰是第一个,在机场综合保税区的“日尚新”也正积极筹备中,下一步可能在临港地区复制。

境内外维修制度也给企业大开方便之门,原来区内企业只能开展区内生产出口产品的返区维修,现在调整为允许符合条件的区内企业开展高技术、高附加值、无污染的境内外维修业务,企业可以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维修订单,大大拓宽了企业业务范围。据外高桥保税区外的电子代工企业伟创力集团反映,今年3月,企业在海关的支持下正式开展了境内外维修业务,预计今年单个维修基地的营业额将达到1000万美元,相比去年将整整翻十倍。

企业自主保税下半年有望试行

在此次正式发布的内容中,5月1日至6月30日即将分批推广和实施的制度也有七项,包括批次进出、集中申报制度,简化通关作业随附单证,统一备案清单,内销选择性征税制度,集中汇总纳税制度,保税物流联网监管制度,智能化卡口验放管理制度。

其中,集中汇总纳税制度,将传统的海关主导型税收征管模式转变为企业主动型的征管模式。在有效担保前提下,允许企业在规定的纳税周期内,对已放行货物向海关自主集中缴付税款,海关由实时性审核转为集约化后续审核和税收稽核,简化税收征管手续,提高通关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这项措施将在上海自贸区内B类以上企业、区外A类以上企业中实施。据张华鲁介绍,未来在征税方面,还将试点企业自主保税,这一制度将彻底改变海关原来审核制,改为企业自主申报制,大大扩大企业自主权。

另外,在企业管理方面,将在现有基础上大幅度地推广企业信用管理,赋予高新企业更多便利。张华鲁进一步表示:“在企业管理方面,我们还将推出一些比如说企业协管员制度,我们设想将在自贸试验区推行一些企业协管员,通过专管协管员,企业通关中有一些问题、海关上的问题,由专管员进行对口协调,大大方便了企业办理海关手续或者解决海关通关业务中的难题、障碍。”“同时推广AEO认证,也就是跟国外海关进行合作,把我们通关便利推向国际,推向国外,推向外国一些发达国家。” 的确,上海自贸区在探索贸易监管制度创新上一直努力和国际接轨,不仅扩大业务范围、简化申报流程,还积极支持各类新型贸易业态发展。如针对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需求开通了“跨境通”服务平台。上海海关目前已推出了“直购进口”、“网购保税进口”的通关模式,符合条件的企业只要通过上海市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平台在海关完成备案工作,都可以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的业务。据统计,到四月初,这两种方式一共实现了3360票交易,涉及到的货值66万元,3.3万件商品。戴海波认为:“短短的三个多月,取得了这样一个成绩,不能说优秀,但至少是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探索。下一步,可能在便利化程度、缩短物流时间这些方面,做进一步的努力;另外就是争取签约更多的电商,比如一些国际知名的电商,最近也在进行洽谈。”

半年多项“第一”凸显制度创新“红利”

海关总署加工贸易及保税监管司司长张皖生在发布会上表示:从海关工作看,上海自贸试验区自2013年9月29日挂牌半年多来,制度创新红利初显,有效提升通关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据测算(畅联物流提供)货物通关时间平均缩短2至3天,节约物流成本10%左右;市场活力明显释放,截至3月底区内海关新增注册企业2438家,总数达7392家,呈快速增长、多元发展态势;贸易规模稳步增长,今年1-3月试验区进出口值304.1亿美元,同比增长6.5%,海关征税234.6亿元,增长10.5%;区域功能不断拓展,推动总部经济、跨境电子商务、全球维修、融资租赁、文化贸易等10个领域约350家企业功能拓展,涉及进出口货值超百亿美元。试验区总体运行情况良好,成效符合预期。

戴海波说,贸易监管领域的改革创新是自贸区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半年多来,在海关的大力支持下,自贸区诞生了一系列“第一”,实现了多个突破:国内首个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跨境通”正式运营,首个“前店后库”保税展示交易平台推出,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在国内率先启动,期货保税交割试点范围和标的实现新突破,全球维修检测、高新技术服务外包、再制造等服务贸易产业发展迅速。

“可以说,海关的创新举措接轨国际通行规则,极大地提升了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释放了市场和企业的活力,为服务国家大局和上海创新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如是评价。

据悉,此次海关监管服务制度创新,是海关总署授权上海海关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范围内,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所开展的。这14项制度是对现有海关监管服务制度的创新和突破,但还只是海关在今年上半年推出的第一批创新制度,今后还将有更多创新制度出台。预计各项创新制度到位后,将大大提高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的水平。

下一步,海关将根据中央“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的要求,加快对14项制度化措施进行总结评估,及时把已经成熟的政策推广到全部特殊区域甚至具备条件的全国其他地区,全面促进特殊区域政策的完善和功能的拓展,使特殊区域的优势得到更大发挥,更加有力地助推我国外贸发展。

第二篇:上海自贸区集中推出14项海关监管新政

上海自贸区集中推出14项海关监管新政

2014-04-22 16:27:00 来源: 中国广播网(北京)有0人参与分享到

央广网上海4月22日消息(记者吴善阳)在今天下午召开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工作组主要负责人张华鲁表示,今年上半年,将在自贸区内再推14项监管服务新制度。

张华鲁表示,上海海关坚持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积极对标国际通行规则,围绕“简政集约、通关便利、安全高效”的要求,在前期试点基础上,将在今年上半年分批推出14项“可复制、可推广”的监管服务制度。这些制度推出将大大提高企业办关效率,比如加工贸易工单式核销制度,可使企业办理核销手续由一个月压缩至一天。

据悉,这14项新政将分两个阶段推出,首批7项制度将在5月1日之前和5月1日起推广实施;其余7项则将在5月1日后至6月30日前分批推广和实施。这14项制度包括:

第一项:先进区、后报关制度。调整了原来一线进境货物先报关再入区的通关作业流程,允许企业先凭货物舱单信息提货进区,再在规定时限内办理海关申报手续,降低通关时间和成本。前阶段已有47家区内企业参加试点,根据试点总结评估,海关已形成了统一的制度标准,5月1日起将推广至所有符合条件并自愿参加的区内企业。

第二项:区内自行运输制度。允许符合条件的区内企业可不再使用海关监管车辆,可以在自贸试验区内的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间通过信息化系统数据比对,实行自行运输,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前期有7家区内企业参加试点,在总结评估的基础上,5月1日起将在整个自贸试验区全面推广。

第三项:加工贸易工单式核销制度。依托对使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的加工生产制造企业实施的联网管理,取消单耗审核与备案,以企业每日自动发送的工单数据为基础进行核销。使海关监管模式充分尊重企业生产规律,提高企业优化生产工艺的积极性,为研发、维修等新型业态的监管提供借鉴与样板。在区外试点评估的基础上,5月1日起全面推广至区内符合条件的所有企业。

第四项:保税展示交易制度。符合条件的区内企业在向海关提供足额税款担保(保证金或银行保函)后,可以在区外或者区内指定场所开展保税展示交易,对展示期间发生内销的货物实施先销后税、集中申报。已在自贸试验区实施。

第五项:境内外维修制度。允许符合条件的区内企业开展高技术、高附加值、无污染的境内外维修业务,海关参照保税加工监管模式,依托信息化系统实施管理,推动加工制造向研发及检测、维修等生产链高附加值的前后两端延伸,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5月1日起正式实施。

第六项:期货保税交割制度。允许区内企业在自贸试验区内以保税监管状态的货物为标的物,开展期货实物交割。将实施区域从洋山保税港区扩大到整个自贸试验区,交割商品从铜和铝扩展至上海期交所所有上市商品品种。已正式实施。第七项:融资租赁制度。海关对融资租赁货物按照审查确定的分期缴纳的租金分期征收关税和增值税。同时允许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可以保证书的方式提供担保,降低企业成本,进一步吸引融资企业入区经营。实施区域从浦东机场综保区扩大到整个自贸试验区,已正式实施。

第八项:批次进出、集中申报制度。改变传统逐票申报方式,改“一票一报”为“多票一报”,允许企业货物分批次进出,在规定期限内集中办理海关报关手续,扩大企业申报自主权,降低通关成本,提高通关效率。

第九项:简化通关作业随附单证。对一线进出境备案清单以及二线不涉税的进出口报关单取消随附单证的要求,必要时,再要求企业提供相关随附单证。之前,上海海关会同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已决定取消一线进境环节通关单的验核。

第十项:统一备案清单。将自贸试验区内不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两种备案清单格式统一为30项申报要素,实现规范简捷申报,减轻企业负担,推进自贸试验区一体化运作。

第十一项:内销选择性征税制度。对设在自贸试验区内的企业生产、加工并经“二线”销往国内市场的货物,企业可根据其对应进口料件或实际报验状态,选择缴纳进口关税。这将吸引更多生产企业入区,有利于企业扩大内销。

第十二项:集中汇总纳税制度。将传统的海关主导型税收征管模式转变为企业主动型的征管模式。在有效担保前提下,允许企业在规定的纳税周期内,对已放行货物向海关自主集中缴付税款,海关由实时性审核转为集约化后续审核和税收稽核,简化税收征管手续,提高通关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第十三项:保税物流联网监管制度。改革现行的仓储备案、盘库、核销等传统模式,对使用仓储管理系统(WMS)的企业,实施“系统联网+库位管理+实时核注”的管理模式,对货物进、出、转、存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管理,提升物流运作效率。

第十四项:智能化卡口验放管理制度。升级改造自贸试验区卡口设施,简化卡口操作环节,实现自动比对、自动判别、自动验放,缩短车辆过卡时间,提升通关效率,落实安全高效要求。

第三篇:上海银监局发布试行自贸区银行业监管制度安排通知(本站推荐)

上海银监局发布自贸试验区银行业监管制度安排的通知

上海银监局5月14日发布了《关于试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银行业监管相关制度安排的通知》。《通知》包括一个正文和三个制度附件,三个附件分别为三项针对自贸试验区银行业的基础性监管制度,即《关于简化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相关机构和高管准入方式的实施细则(试行)》、《自由贸易试验区业务风险评估指导意见(试行)》、《自由贸易试验区银行业监测报表制度(试行)》。三项制度覆盖了银行业监管的事前、事中、事后环节,涉及机构、高管、业务等重要领域,构成了自贸试验区银行业监管的基本框架。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战略部署,促进自贸试验区投资贸易便利化,中国银监会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及《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银行业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精神,经过一段时间的密集调研论证,初步形成自贸试验区银行业监管的基本框架,并授权上海银监局发布上述《通知》。

《通知》正文系统阐述了银监会对自贸试验区银行业的监管原则、思路和主要要求,并重点就自贸试验区业务的风险评估、统计监测以及自贸试验区内机构的监管安排、自贸试验区银行业的功能布局及资源支持等给予了明确监管指引。对试验区业务及其经营机构作出明确界定,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试验区业务是指针对试验区内客户提供的银行业金融服务。

《通知》明确提出试验区银行业监管的总体原则和底线,强调经营试验区业务的上海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遵守中国银监会现行各项审慎监管要求,另有规定的除外。对于试验区业务中可能更为突出的风险管理领域,如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国别风险、法律合规风险以及消费者保护等,应适用更为审慎的管理标准。同时,监管部门将加大鼓励和支持在沪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区内投资贸易便利化需求,积极开展金融创新,特别是支持区内客户跨境贸易和跨境投融资的金融服务需求、支持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为区内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风险管理。

《通知》针对试验区内机构予以了特别监管安排,简化事前准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通知》对试验区内分行级以下(不含分行)的机构和高管的简化准入流程作出了具体规定。明确试验区内的全国性中资商业银行(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上海本地银行、外资法人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在区内新设、变更、终止分行级以下(不含分行)分支机构的,无需报经上海银监局事先审批,实行事后报告制。但银行尚未在区内设立分行及以上管辖行的除外。此外,上述区内分行级以下分支机构的高管任职资格,亦无需报经监管部门事先审批,实行事后报告制。《通知》同时指出,监管部门将强化对试验区内机构的日常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强化行为监管,防止重大风险事件。

《通知》着重强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相关从业人员在风险管控中的首要责任。要求经营试验区业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针对试验区业务做好事前和持续的整体风险自我评估,确保相关风险管理流程和管理能力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通知》明确了试验区银行业特色监测报表体系制度安排。《通知》指出,监管部门将按月监测分析试验区银行业运行状况。特色监测报表可为加强试验区银行业的事中事后监管提供信息保障和支撑,便于监管部门及时调整、完善和创新相关风险监管和管理制度安排。

《通知》就试验区银行业的功能布局及资源支持,向银行业金融机构作出窗口指导。《通知》指出,办理试验区业务是银行业探索跨境金融服务和加快金融创新的战略需要和重大契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客户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服务需求,发挥各自优势,制定科学的试验区业务经营和创新战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合理区分区内机构和区外境内机构的试验区业务定位与发展重点,同时积极向总行充分争取政策支持,为试验区业务的探索与创新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上海银监局局长廖岷表示,此次《通知》突出了四个重点:一是监管理念上注重让权与市场,二是监管目标更加鼓励创新和风险平衡,三是监管方式方法向国际看齐,四是监管流程更加注重放权于基层。

以下为政策解读

摘自《 人民日报 》(2014年05月15日 02 版)解读人:中国银监会、上海银监局有关负责人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银行业监管相关制度安排5月14日在上海发布,简化了上海自贸区相关机构和高管准入方式,同时在存贷比等监管指标上给予了自贸区内银行一定程度的松绑。相关安排主要包括三个监管制度:《关于简化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相关机构和高管准入方式的实施细则(试行)》《自由贸易试验区业务风险评估指导意见(试行)》《自由贸易试验区银行业监测报表制度(试行)》。三项制度构成了自贸试验区银行业监管的基本框架,为自贸区业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足够空间。

此次制度安排有何亮点?如何兼顾监管创新和风险管理?记者采访了中国银监会、上海银监局有关负责人。

简化区内银行机构和高管准入,增设分支机构不纳入所在银行网点计划

据介绍,上海自贸区银行业的新监管制度,在制度设计上主要体现六大特点: 加大简政放权,简化区内事前准入。区内分行级以下(不含分行)的中外资商业银行机构和高管准入事项,由事前审批改为事后报告;区内增设或升格的分支机构不纳入所在银行的网点计划。适当调整对试验区业务和试验区内机构的绩效考核标准;在试验区业务开展初期不对试验区业务和试验区内分支机构下达单独的存贷比考核指标等。

调整监管重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建立相对独立的试验区特色监测报表制度,夯实事中事后监管的信息基础。此外,着重加强监管部门的持续监管后评估安排,加大对违规机构及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

强调风险全覆盖,突出试验区特殊风险管理要求。要求经营试验区业务的银行机构切实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对于试验区业务中可能更为突出的风险管理领域,须适用更为审慎的风险管理标准。

优化监管方式,强调机构及从业人员的自我管理责任。要求机构及相关责任人员对所提交的事后报告材料,盖章、签字承诺已尽职履行合规审查义务,监管部门仅就报告材料的完整性进行形式审核。

统一中外资监管标准,促进行业开放与竞争。本次发布的各项监管制度,均对中外资商业银行予以统一监管要求。对区内中外资商业银行的机构和高管准入简化事项,设定了统一的报告情形、主体、内容、流程、时限等监管标准。

允许试验区内机构根据区内客户投资贸易便利化的需求,创新探索境内区外、区内、境外三个市场的联动经营。

平衡鼓励创新与风险管理,强调银行风险控制的首要责任

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制度创新力求鼓励创新与风险管理的平衡。

监管理念上,更加注重让权于市场,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本次制度一方面赋予了银行机构更大的自主经营空间,另一方面,对银行机构的风险自我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监管目标上,在机构层面,要求银行对试验区业务及时开展事前评估和持续的事中、事后评估,确保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能力的同步进步。在监管层面,通过简化准入审批,实行事后报告制,出台试验区特色监管统计报表体系,这些都是落实机构是风险管理主体与第一责任人的举措。据介绍,新制度着重强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相关从业人员在风险管控中的首要责任。根据新要求,经营试验区业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针对试验区业务做好事前和持续的整体风险自我评估。相关机构应于正式开办试验区业务后10个工作日内,以及此后的每年3月底前,向监管部门提交相关风险自我评估报告。根据要求,区内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提交事后报告的准入事项材料时,应提供报告单位及相关责任人的签字、盖章或审查承诺函等,以确保落实对所报告材料的真实性和合规性的责任。监管部门仅就报告材料的完整性进行形式审核,并利用这些报告材料加强事中事后的跟踪和监管。

监管方式方法上,更加注重向国际惯例看齐。如统一对中外资银行的审慎监管要求,实行监管国民待遇。同时,借鉴国际惯例,突出强调银行机构的主体责任和从业人员的履职承诺,要求机构及相关责任人对责任事项盖章或签字负责,监管部门保留追究的权利。

监管流程上,更加注重放权于基层。本次制度由银监会指导并授权上海银监局直接颁布和执行。近期,银监会已批准上海银监局设立专门的自贸业务监管处室。

《关于试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银行业监管相关制度安排的通知》要点

一、关于试验区业务的总体监管要求

经营试验区业务的上海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遵守中国银监会现行各项审慎监管要求。对于试验区业务中可能更为突出的风险管理领域,如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国别风险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适用更为审慎的管理标准。

监管部门鼓励和支持上海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区内投资贸易便利化需求,积极开展金融创新,特别是支持区内客户跨境贸易和跨境投融资的金融服务要求、支持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为区内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风险管理服务。

二、关于试验区业务的风险评估要求

经营试验区业务的上海各银行金融机构,应针对试验区业务做好事前和持续的风险自评估。风险自评估侧重于针对试验区业务的风险管理流程和管理能力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事前自评估报告须于正式开办试验区业务后10个工作日内,有开办试验区业务的银行金融机构法人或授权归口管理机构,向上海银监局书面提交。本通知发布前已开展试验区业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于2014年6月10日前提交自评估报告。此后,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于每年3月底前将上一风险自评估报告报送上海银监局。

试验区业务项下的新产品管理纳入日常监管流程中。监管部门将根据监管需要,酌情对机构的自评估情况进行监管评估及督导,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对监管评估不达标者,监管部门将依法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包括责令暂停业务等强制措施。

三、关于试验区银行业特色监测报表体系

监管部门将对试验区银行业建立相对独立的统计和监测体系,定期从试验区业务和机构两个维度收集数据和监管信息。考虑到试验区相关工作的创新性和试验性,特设置两个月的试报期。试报期后,监管部门将依法对报送工作不合规的机构和个人,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

四、关于试验区内机构的监管要求

(一)关于试验区内机构的业务范围。试验区内机构可根据区内客户投资贸易便利化的要求,在主要从事区内业务和跨境业务的基础上,经营境内区外业务。取得离岸业务资格的中资商业银行总行,可授权试验区内自贸区分行开办离岸业务。

(二)关于试验区内的机构网点规划。对全国性中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上海本地银行在区内增设或升格分支机构的网点计划不作事前审批,在区内增设或升格银行分支机构不受该银行在上海地区网点总计划的限制。

(三)关于试验区内机构及其高管准入。对区内分行级以下(不含分行)银行机构和高管的准入,实行事后报告制度。

(四)关于试验区内机构和试验区业务的风险管控。加强对试验区内机构的日常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重点防范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法律合规风险、操作风险及做好金融消费者保护,强化行为监管,防止重大风险事件。

五、关于试验区银行业的功能布局及资源支持

(一)上海各银行金融机构应合理区分试验区内机构、区外境内的上海地区其他机构经营试验区业务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尽快形成特色化的试验区业务创新发展模式。

(二)经营试验区业务的上海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积极争取分行或总部的充分支持,为试验区业务的探索与创新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包括但不限于:适当调整对试验区业务和试验区内分支机构下达单独的存贷比考核指标;对于按有关规定以自求平衡性原则的账户,建立相对独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并从资金来源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自主开展资金交易业务、单独区内或境外平盘;协调经营试验区业务的区内外经营网点和境内外机构的协同运作,加强资源共享,协同支持试验区业务的创新发展和风险管理。

第四篇:以信息化促现代化 陈维工作室服务自贸区再出新举措

以信息化促现代化 陈维工作室服务自贸区再添新举措

——浦东海事局开发的DPSS系统试运行成功

经过近三个月的投入、开发,浦东海事局陈维工作室开发的DPSS系统(船载危险品与防污染管理支持系统)试运行成功。为做好DPSS系统的开发,陈维工作室成员先后多次调研,并组织研讨会讨论系统的功能、作用与实际运用。

9月19日,陈维工作室对DPSS系统“船舶污染物违法排放调查模块”进行首次运行测试。执法人员对靠泊在污水处理厂2泊位的中国香港籍散装化学品船“方向XX”轮开展现场防污染检查。检查过程中,执法人员对该轮2014年7月13日在我国广东沿海海域(“22°24.5′N,115°32.2E”)排放B项船舶垃圾-食品废弃物表示怀疑,于是利用新开发的DPSS系统,发现该点不符合该项垃圾的相关排放规定。船长与大副对DPSS系统判断的结果表示怀疑,说该排放点没有任何问题。执法人员首先向船方讲解了MARPOL附则V的2011年修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基线的声明》等相关内容。随后通过DPSS系统并辅助海图作业向船方确认该排放点在距我国最近陆地12海里以内(根据公约规定,未经粉碎机或研磨机处理过的食品废弃物,在距最近陆地不少于12海里处排放)。在事实面前,船长和大副承认该垃圾排放点确实不符合相关规定,对相关公约和法律掌握不够深入,通过此次学习消除了以往对船舶污染物排放和领海基线理解的一些误区。最后船长和大副竖起大拇指,称赞浦东海事局开发的DPSS系统对船方也很实用,能帮助船方及时并正确判断船舶污染物排放点是否符合公约规定。

陈维工作室在服务上海自贸区建设中,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事前放开,不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不断推出服务新举措。DPSS系统的成功试运行是浦东海事局在服务和融入自贸区建设中监管举措的一次有效尝试。

下一步,陈维工作室将进一步完善DPSS系统,增强并拓展DPSS系统在船载危险品和船舶防污染管理方面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服务自贸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第五篇:2014年上海自贸区将构建事中事后监管的基本制度

2014年上海自贸区将构建事中事后监管的基本制度

上海自贸区将构建六大过程监管制度 外汇管理改革有望先行新华社上海1月19日电(记者何欣荣)记者从19日开幕的上海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了解到,今年上海自贸区将构建事中事后监管的基本制度,建立包括安全审查在内的六大机制,提高政府服务管理透明度。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上海将重点做好八方面工作,排在首位的是建设上海自贸区。上海自贸区的核心是制度创新,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为此,今年上海将推进投资管理制度改革,及时修订负面清单。创新贸易监管制度,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促进内外贸一体化。

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是自贸区的核心工作。根据报告,今年上海将构建事中事后监管的基本制度,建立安全审查机制、反垄断审查机制、企业报告公示制度、信用管理体系、综合执法体系和部门监管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政府服务管理透明度。

“既要管得少,又要管得好,势必要求政府弱化事前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报告提到的六大过程监管体现的正是这一点。”与会的一些上海市人大代表表示。

除了政府改革,自贸区的另一大看点是金融改革。报告提出,要深化金融开放创新,在风险可控前提下,落实人民币跨境使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和外汇管理等领域的改革试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目前,央行已经发布了金融支持自贸区建设的30条意见,但相关细则还没有出台。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大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报告提到的人民币跨境使用等四项工作是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核心,但这四方面的细则并不是说要一起推出,而是本着先易后难的节奏,成熟一项就推出一项。

简大年表示,在金改细则中,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有望率先推广。上海早在2010年就开展了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到2012年发展到50家试点企业。目前,包括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管理、跨国公司资金池业务,以及服务贸易项下的外汇收支等试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未来只要有需求的企业,都可以纳入进来,希望对这项工作实施常态化管理。”

下载海关14项新政“给力”自贸区监管服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海关14项新政“给力”自贸区监管服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