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爱留守儿童 应充分发挥少先队作用
关爱留守儿童 应充分发挥少先队作用
单位:何集中心小学
作者:
陆 荣 波
电话:***
关爱留守儿童 应充分发挥少先队作用
何集中心小学 陆荣波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祖国的经济快速腾飞。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里多了许许多多的农民工,村里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留守儿童。如何关爱、教育这些留守儿童,成为现在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像在我们地区各个学校还在政府的支持下专门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用来关爱、教育留守儿童。但我认为这还不够,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就是在学校也需要各部门紧密配合,齐心协力才能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少先队作为小学的基层组织,应该充分发挥它的组织作用,才能更好的做好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本文就如何发挥少先队作用来关爱留守儿童谈一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发挥少先队作用,促进留守儿童学习上的提高
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在学校他们常常表现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小组合作是缓解这个矛盾的好方法。让留守儿童融入到其他队员中去,鼓励队员间的相互交流、合作,拉近留守儿童与其他队员间的距离,互相取长补短,扩大知识面,促发灵感,有益于留守儿童认识和克服自身知识、能力的不足,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方法,提高学习成绩。我校充分利用少先队组织,在班级中开展“互助组”活动、在社区和村庄开展“学习小组”活动。“互助组”是同班内各有所长的同学(包括留守儿童)组成“互助组”,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学习小组”则是根据学生的住址按社区或自然村组成“学习小组”,可以不是一个班的,也可以不是一个年级的,推选一至两名小组长,在周末或节假日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利用集体的力量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监控的不足。这样不定期地小结、评比,让各个小组比学赶超,留守儿童的成绩也会自然跟着提高。
二、发挥少先队作用,弥补留守儿童性格、情感上的缺陷。
1、少先队活动基本都是集体活动,这样就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不是一个孤单的个体,身边还有许多的朋友,尤其是我国传统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尤为突显。辅导员老师、少先队员们一起来关注留守儿童,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体验欢度佳节的喜悦,享受生活的幸福与快乐。例如在中秋节前夕,各中队以“„手拉手‟,关爱留守少年儿童”为主题,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队会。辅导员、少先队员们与留守儿童们一起搜集整理与中秋节相关的知识,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与含义,从中解读传统节日在生活中的韵味。搜集整理与中秋节有关的故事、诗歌、歌曲、美文,一起演讲、演唱、赏析。队员们在愉悦的气氛中,和留守儿童结交成为“手拉手”小伙伴,密切小伙伴之间的感情,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与亲情,消除学生的孤独感、被抛弃感及自卑感。
2、通过少先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展现自己,培养学生的自信。春节过后,我校各中队就召开了一次主题队会,根据辅导员老师的要求,队员们都带来了过年时长辈们送的最好的礼物:有的队员拿出了上百元的玩具奥特曼、遥控赛车等,其他的队员们投去了羡慕的目光。然而,当一些留守儿童拿出礼物的时候,队员们却更为惊奇了:崔伟带来了无锡特产酱排骨;崔磊带来了浙江嘉兴的粽子;严小月带来了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的模型;郭俊杰还拿着一叠门票讲起了他和妈妈去庐山旅游时的开心事……队员们的目光一下子聚焦到这些留守儿童身上,这些孩子也一改平常的状态,表现得异常活跃,因为他们带来的这些东西是其他“非留守儿童”所没有的,有的孩子甚至都从没见到过,留守儿童们很得意地讲述爸爸妈妈在外面打工时的趣闻,以及寒假里和爸爸妈妈在外面玩的所见所闻,从同伴惊奇的目光中找到了自信。
三、通过少先队活动,进行文明礼貌和行为习惯教育,改变学生行为能力上的缺陷。
文明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标志,一个人的文明礼貌程度体现其个人的内在修养和文化品位。而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疏于教育,这一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学生一进学校,大队部就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男生要做小绅士,女生争做小淑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大家的事情抢着做,每一件事情认真做”;“自己说话,站起来,大声地说。两人交谈,不影响别人悄悄地说。大家谈话,耐心安静地听别人说。请别人帮助,微笑地说”; “两静(净):环境安静,心灵安静。卫生干净,语言干净”;“教学楼15个字:嘴无声,脚步轻,右侧行,一条线,拐直角”;“四声:朗朗的读书声,嘹亮的歌声,响亮地口号声,亲切地问候声”,并通过少先队干部的监督与指导进行实施,使文明礼貌教育渗透在校园生活的所有场合,改变学生行为能力上的缺陷,让留守儿童养成知书答礼、尊师敬长、感恩父母、团结向上的习惯,从而增强校园互敬互爱的文化氛围。
以上三方面作用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当然最重要的是第二方面:弥补留守儿童的性格和情感上的缺陷,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这方面做好了,学生的行为偏差就容易矫正了,学习成绩也就容易提高了。我们在实践中应该注意这一点。此外,少先队还可以利用宣传阵地如队室、橱窗、广播站大力宣传留守儿童的先进事迹,利用队会、升旗等活动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几乎所有的少先队活动都可以渗透关爱留守儿童的教育,这就需要我校少先队工作者做个有心人,潜心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少先队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作用。
第二篇:班主任应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班主任应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放眼农村,百分之九十的家庭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去了,而留在家里的只有老人和小孩。这也就使农村的大部分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如何让这些留守儿童在家庭温暖缺失的情况下,正常地进行学习与沟通,就成了作为班主任的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班主任关爱留守儿童,我认为应该做到:
一、要有爱心、耐心。
没有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在班主任工作中应把爱放在首要位置。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缺少爱,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而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就要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班主任要用慈母般的爱,用持之以恒的耐心,慢慢走进他们心里,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二、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心理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外出务工的父母无暇顾及孩子,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极大影响,更有可能造成阴影。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另一部分学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孩子要什么买什么,加上监护人的娇宠溺爱,导致孩子养成大把花钱、逃学、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针对这一特点,班主任要利用班会课讲节俭的重要性,放一些勤俭节约的图片及外出务工人员务工的片断,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使他们生活更好。并适时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这些活动填补学生心灵的空白,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充实、美好。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们的思想上难免会出现空虚,又由于他们有比别人多出来的大量的时间无所事事,如果不能正确引
导,他们很容易养成自闭的性格或是一些不良的嗜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在平时多引导他们参加一些有益的课余活动。
三、加强对留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很差,脾气也很暴躁,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打架,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安全,造成极坏影响。而女生则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作为班主任,要利用每周的思品课、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及自我保护教育,并从电视上、网络上搜集一些实际例子,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
四、进行家访,及时了解情况
对于这部分孩子,作为班主作要多进行家访,及时了解他们在家的情况,与他们现有监护人进行交流,让这些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儿童,能够相对地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问题及时和学校沟通,并尽量与学校教育同步,从而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这样既能让儿童们劳逸结合,又能让他们形成一定的生活规律,要善于和儿童交流沟通,让他们从监护人身上感到亲情,进而对监护人产生依赖性和信任。
五、建立一个良好的和谐的班集体
班主任要建立一个比较良好的班级的学习氛围,和谐的班集体,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同学关爱。以班级为单位,号召全班同学都来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送去集体的温暖。让他们感受到了集体的关怀,增强了自己战胜困难的信心。
总之,作为老师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并让每一个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不再无助,在学校同样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第三篇:充分发挥职能优势 大力关爱留守儿童
充分发挥职能优势 倾情关爱留守儿童
——汲冢镇妇联关爱留守儿童经验材料
汲冢镇共有4所初中,33所小学,在校学生13679人。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经商人员的不断增多,留守儿童也逐渐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根据调查,仅我镇留守儿童就达7971人,其中特困家庭留守儿童630人。为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使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关爱,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我镇妇联充分履行职责、广泛动员各界力量,大力实施“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为推进我镇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做出了积极贡献。主要做法是:
一、整合资源,示范带动,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管教水平。
1、整合资源,加大宣传。通过发放宣传单、开设宣传专栏和下组入户访谈、发放致“留守儿童”家长公开信等形式,广泛宣传有关孩子教育方式、方法等家教知识,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健全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认识,引导他们共同关爱、教育和帮助“留守儿童”。
2、调查摸底,建立档案。对“留守儿童”进行深入调查了解,摸底造册(包括学龄前儿童),逐个建立成长档案和联系卡片,全面掌握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思想表现、学业成绩、日常行为等,1 以方便对全镇“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
3、培育典型,示范带动。镇妇联在充分发挥中心学校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的示范作用的同时,着重在留守儿童相对集中、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做得较好的6所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家长示范学校,开设“托管亲属家教知识培训班”,帮助留守儿童代理监护人、尤其是隔代监护人树立科学育人观,提高代理监护人的家教意识和管理能力。
二、德育先行,健康为本,搭建快乐成长平台。
以“家”为着力点,以特困留守儿童为重点关爱对象,各村为留守儿童专门建立“德育工作站”、“健康管理站”、“留守儿童之家”,共同关注和参与留守儿童监护与教育,弥补家庭教育和监护盲点。
1、德育先行,培养留守儿童健康人格。“德育工作站”站长一般由村支书、主任或学校校长担任,并聘请老复员军人、退休教师及素质高的老党员担任辅导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留守儿童”进行爱国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及时矫正不良习惯和行为。“德育工作站”还采取举办家庭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定期不定期地对“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或其他监护人进行科学育人、科学监护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监护水平,保证“留守儿童”受到良好的养育和教育。
2、健康为本,提高“留守儿童”身体素质。“健康管理站”设在村
2 卫生室,由执业医师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健康体检,建立个人健康管理档案,结合留守儿童各成长阶段的健康状况对监护人进行科学指导。
3、活动为主,搭建快乐成长平台。“留守儿童之家”建在村干部家中或村小学内,并且做到“六有”:有浓厚的氛围,有宽敞、安全的活动场地,有文体活动器材,有亲情电话,有图书室,有制度等。我们充分发挥亲情电话的作用,让留守儿童每月能和外出务工的父母联系一次;让班主任每学期能和每个留守儿童家长联系一至两次。双休日和节假日由村干部或志愿者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看护、学习、教育、生活、安全、兴趣等服务,使“留守儿童之家”真正成为留守儿童温暖的家。目前,全镇已建“留守儿童之家”10个。
三、凝聚爱心,专项行动,加大对留守儿童的扶助力度。
一是领导带头奉献爱心。在7月13日的启动仪式上,镇党政班子成员、妇联、团委、中心校等领导带头捐款,参加会议的单位和个人踊跃奉献爱心,为留守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了经费保障。
二是“爱心妈妈” 亲情温暖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处于“空巢”状态,长期缺乏父爱母爱的温暖,为弥补他们的情感缺失,镇妇联大力开展
3 了“爱心妈妈”专项行动,广泛召集全镇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共结对子,做他们的代管父母。妇联主任郭素华率先垂范,带头结对3个特困留守儿童。在她的带动下,全镇有128名干部、职工、教师、企业家、个体户纷纷报名担任爱心妈妈、爱心爸爸,结对帮扶130名家庭贫困、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
三是发展服务网络,建立有效运行机制。镇妇联结合实际,将爱心妈妈结对帮扶活动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结合起来,与家庭教育工作结合起来,为特困儿童构筑以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学校为主体的校园帮护网络、以“爱心妈妈”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法律保护网络,使结对帮扶活动覆盖到家、监护到人、关爱到心。这些“爱心妈妈”都切实履行职责,对留守儿童在给以经济扶持的同时,更注重给与孩子情感慰籍、品格塑造、学习辅导等多重关爱,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的人间真情。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为进一步推进我镇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深入开展,镇妇联计划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拓宽思路、强化措施,通过树立典型打造亮点、加强关爱创新活动等途径,为我镇留守儿童的成长营造更加有利的空间。
1、今年镇妇联计划与镇团委、中心校联合推荐表彰一批关爱农村留
4 守儿童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及家庭及一批“自强少年”,宣传推广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通过宣传和示范带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2、总结全镇留守儿童工作经验,召开专题会议,推广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先进模式;
3、深化“爱心妈妈”结对帮扶活动,进一步扩大帮扶队伍,健全帮扶网络;
留守儿童与所有孩子一样,都是祖国的娃、民族的花。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而应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良好空间。我镇妇联将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携起手来、整合力量,为进一步做好我镇的留守儿童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5
第四篇:关爱留守儿童
关爱留守儿童
在这个寒冷的二月,我参加了“携手明天,共享成长”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开展素质拓展游戏、课业辅导、家书手机短信送亲情、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同时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尊重了他们的人格。与孩子们的接触与交流,丰富多采的活动内容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让我更加理解了“纸上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的含义。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会体验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与感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走出校园、踏上社会,展现自我绚丽的舞台,也是一次让大学生能投身社会、体验生活、服务人民的绝好机会。就从我们这次深入下车乡留守儿童的调研活动来说,了解到由于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教导,时常想念他们的爸爸妈妈,以致有些孩子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心中不免一阵心痛。但是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能够努力学习,为了梦想而奋斗,我不禁又感到欣慰,为他们感到高兴。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自己的位置,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只有真正的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知识与能力,才能在今后遇到挫折与挑战时,用自己在实践得到检验的知识与能力去解决它,克服它。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而那些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的人,是不可能有长远发展的。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及所产生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政府、家庭和学校联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一定的“留守儿童综合症”。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且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但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如下:
一、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21.1%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4.1%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二、自卑心理障碍。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
三、寂寞无聊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
四、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事就会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其中15%经常有。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39%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
五、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呢?
首先,监护的“盲区”。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照顾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而他们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其余的是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在家抚养的类型。从调查统计看,单亲监护型占49.5%。主要特点:关爱不健全,缺乏父爱或母爱,造成父爱或母爱教育缺失。比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缺乏自信;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缺乏友爱等。留守儿童处在一个需要关爱和监护的年龄,监护的缺失必然导致问题的出现。
其次,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偶尔打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据调查,部分留守儿童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再次,社会环境存在不利因素。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使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常常见诸报端。
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感到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调查显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与监护人有心理上的距离,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常常导致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极容易导致他们行为的失范,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据公安部的调查显示两个“大多数”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调查还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
农村儿童也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如果对孩子的监控处于真空或半真空状态,使他们失去家庭的温暖和教育,其后果将不堪设想。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在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链中出现“断层”,因此,极易产生生活失助、学业失助、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的现象,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反社会人格。
留守儿童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令人担忧。由于父母法定监护职责的缺失,临时监护人监督不严,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导,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部分留守儿童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正确方向,不少留守儿童欺骗说谎、拉帮结派、欺负同学,更有的留守儿童有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违法违纪行为。
党中央正在大力号召新农村建设,这么多的留守儿童对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和建设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是极为不利的。他们需要全社会的关爱与帮助。令我们欣慰的,今年留守儿童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留守儿童问题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与解决同等重要,也是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保证他们安心在外务工的爱民措施,因此不能只停留在呼吁层面上,应从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方面解决。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第五篇:关爱留守儿童
关爱留守儿童
【内容摘要】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齐抓共管,尤其以家长及监护人的关心、爱护和引导最为重要,班主任应该多与留守儿童父母沟通,要求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留守儿童能在家庭中健康成长。而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教育应该要更为严格,班主任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培养留守儿童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关键词】关爱、留守儿童、沟通、教育
【正文】随着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诞生了。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使他们在缺少父母亲情的环境中,确保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这些留守儿童要么仅由在家的父母一方看护,要么被留给了爷爷奶奶、外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人代为照顾,他们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教育和关爱,儿童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不仅如此,由于存在家庭教育缺陷,健康和安全难以得到保证,有的留守儿童从小就染上了诸多不良的社会风气,有的则因心理长期压抑而导致了行为的偏差或性格的扭曲,部分甚至成为了让人难以臵信的一系列“恶性事件”的主谋者或被害人。这就是近来才被提到人们关注点上的“留守儿童问题”。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是思想、成绩较差。有些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家长潜意识里认为读书无用,加之农村孩子学习有成的机率不高,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我们知道青少年儿童的教育过程是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齐抓共管,留守儿童诸多问题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在于:
(1)家庭方面。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城镇教育费用较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教育方法不得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现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教育大多偏于溺爱,祖辈本身知识少、见识少,教育不得法,只有以生活照顾为主,由于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学校方面。学校教育侧重于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有部分教育者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放任自由,顺其自然就造成学生难以教育,把责任一推了之。
(3)社会方面。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多,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教育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致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游戏而不能自拔。
而上述三方面的原因中,以家庭教育最为重要。因为,家庭
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及家长的监护情况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及监护人的关心、爱护和引导,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有时候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得少、关心得少,造成孩子难以教育。总而言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阻碍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衷心期望家庭、学校、社会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对留守儿童“多看一眼、多点关心、多点交流、多点教育”,我们作为教育者应默默地关怀,经常与他们交流讨论,使老师成为留守儿童最信任的朋友!在教学中多以鼓励式教育为主,不要将“留守儿童”一词经常挂在嘴边,以防不懂事的小学生互相对比,让留守儿童觉得“低人一等”。
二、多与留守儿童父母沟通。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尤其是了解清楚其父母的详细通信地址和联系电话等信息,经常将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以信件或短信等方式向其父母反映,让其在工作之余多教育其子女。例如:我班曾经有一位同学星权,其父母均在广州打工,他们经常致电给老师来了解其孩子的学习情况,通过沟通,这位同学在心理上感觉其父母就在身边,父母对自己足够重视。
三、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可以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要正确处理工作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这些孩子远离父母,缺少关爱,在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四、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留守儿童分布在各个班级,增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同时每个留守儿童特征又不同,心理、学习、生活各有差异,为了准确掌握他们的真实情况,我作为班主任,认真摸底调查,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父母外出走向及孩子托付照顾情况。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详细地掌握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针对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差异,开展耐心、细致的心理辅导工作。班主任要善于接近留守儿童,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真诚地与他们交往,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他们更多的爱。用爱去浇灌他们的心灵,用爱塑造他们的心灵。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与学生融为一体,使留守儿童对班主任有信赖感,既把班主任当作老师,又当作朋友。如我班有个调皮学生子航,他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爸爸外出打工,缺少父母的关爱,如果老师对他多关心一点,他就很高兴
也很听话,我抓住他这个特点,经常关注他的学习和生活,有一次做课间操时我发现他的衣服破了,就叫他做完课间操后到我办公室里来一下。他来到办公室我就叫他把破衣服脱掉,然后我拿出针和线,给他缝补起来,缝好叫他穿上,他高兴极了,连忙给我说谢谢.还有几次我看到我班几位同学的衣服和裤子破了,就回到家拿我家孩子的衣服给他们穿上,这样做能得到孩子家长的赞扬,因而家长对我很尊重,学生对我也很亲切。班主任需要耐心细致地处理出现的问题,世界丰富多彩,纷繁复杂,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教育引导学生心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作为学生良师益友的班主任,要抱着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态度积极开展工作。留守儿童的心灵是脆弱的,很容易受一些不良的行为的影响,做出违纪的事来。班主任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断地与这类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疏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五、班主任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培养留守儿童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1、精心策划主题班级活动,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留守儿童的心理比其他学生表现更为脆弱,导致了各种心理障碍的存在:在学习上表现紧张、焦虑乃至恐惧;在人际关系上表现孤僻、嫉妒;在社会关系表现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失去生活乐趣。在学习、生活等遇到挫折时,就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消极态度等等。针对这些现象,平时我就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班队活动。如在三.妇女节“今天是你的节日”为
主题的班队活动中。让学生送一份礼物给妈妈,说一句感谢妈妈的话;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在开展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班队活动中,留守儿童能够管好自己的生活,在寝室里不仅能收拾好自己的床铺,搞好卫生,还能去美化自己的寝室,比如将自己得意的一幅画贴在自己的床铺边,在桌子上摆上一个可爱的小玩意儿。通过活动,环保意识已经内化成他们的需要,审美能力已经体现在生活中了。
2、开展艺术活动,陶冶留守儿童的情操。
爱唱爱跳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生动活泼的活动有助于学生亲身实践和自我发现,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耐心、坚持、克制、勇于战胜困难等。据此特点,我每周定时开展文艺活动,而且让班上的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培养他们的广泛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我平时向任课老师推荐,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参加学校的舞蹈、绘画、书法、电脑等兴趣活动小组。积极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示自我才干的机会。并通过活动让他们发现自我,找到自信。平时还有开展体育游戏活动,优化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体育游戏是学生熟悉且喜爱的一种合作性很强的活动形式。游戏既包含合作,也存在竞争,有竞争,也就意味着有成功也有失败,一次次合作成功的喜悦或竞争失败中的不甘心,都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一次磨练一次考验。为此,我结合学校每学期开展的体育运动如:迎面接力比赛,拔河比赛和广播操
比赛等,鼓励他们积极报名,积极参与。通过比赛,让他们在集体中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也去理解他人,通过在游戏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相处、交往,感受集体给自己带来的欢乐与微笑,以此达到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参考文献:
[1]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07期
[2] 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教师》2010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