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榕江县疾控中心传染病疫情通报制度
榕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疫情
通 报 制 度
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确保我县传染病防治工作顺利开展,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特制定榕江县传染病疫情通报制度。
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病科负责本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卡、报表的收发、核对、疫情的报告和管理工作。
二、应当按照国家公共卫生监测体系网络系统平台的要求,充分利用报告的信息资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定期分析通报制度,常规监测时每月不少于三次疫情分析与通报,紧急情况下需每日进行疫情分析与通报。
三、在无新发传染病出现或甲类传染病流行时,每月开展一次日常传染病疫情分析并在单位内通报,同时对疫情形势进行分析,根据实验室监测结果和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对我县的主要传染病的流行发生状况进行评估。
四、在出现新发传染病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每周开展一次传染病疫情分析,评估我县的高危人群,分析预测我县发生输入性病例的可能性,及时做好防控准备工作。在医疗系统内通报。
五、在出现新发传染病或甲类传染病时,针对相应的传染病每日进行传染病疫情分析通报,对重点传染病开展疫情测,预测发生疫情的可能性。
六、及时与省州及邻近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互通疫情信息,并根据邻近县发生的疫情情况及时调整我县相关传染病防控措施,杜绝疫情蔓延扩散。
七、发现人畜共患传染病时,由应急办和农、林等部门应当互相通报疫情。
榕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〇一三年三月十六日
第二篇:传染病疫情分析及通报制度
传染病疫情分析及通报制度
一、传染病疫情管理人员负责本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卡、报表的收发、核对、疫情的报告和管理工作。
二、应当按照国家公共卫生监测体系网络系统平台的要求,充分利用报告的信息资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定期分析通报制度,在无新发传染病出现或甲类传染病流行时,镇卫生院每季度开展一次日常传染病疫情分析并在单位内通报。
三、在出现新发传染病或甲类传染病时,针对相应的传染病每日进行传染病疫情分析通报。
四、结束后,对全年传染病疫情监测数据进行总结描述,对年内发生的重要传染病暴发流行事件进行总结。对全年的疫情资料核查无误后,按规定要求存档。
第三篇:传染病疫情分析与通报制度
传染病疫情分析与通报制度
一、专人负责常规分析。充分利用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这一监测平台,收集利用传染病信息资料,于下一季度10日前分析上季度院内及本辖区传染病疫情报告数据,并形成书面报告。
二、专题和分析。出现新发传染病或甲类传染病时,针对相应的传染病每日进行传染病疫情分析通报。结束后,对全年传染病疫情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按规定要求存档。
三、疫情信息共享。防保科将分析报告发至分管领导、院办。由院办及时将疫情分析数据传达至各科室,确保各科室及时掌握本院传染病报告管理情况。
四、例会通报分析数据。例会至少由分管院长主持,各相关临床、影像科室参加。
五、难题跟踪督办。对疫情分析通报中一时未能解决的问题,开展跟踪协调、督办,直到问题解决。
六、实行责任追究。规定各科室一把手为责任人,负责落实有关疫情对策和要求,否则将追究责任人的相关责任。
第四篇:疾控中心传染病疫情分析制度
传染病疫情分析制度
疫情分析是对收集的传染病病例个案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后,应用流行病学和统计学分析方法,描述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发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评估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效果的过程。并及时将分析结果发送、反馈给相关的机构和人员,用于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制定、调整和评价。
传染病日、周、月、年的报告统计分析以《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统计数据为准。疫情分析所需的人口资料使用《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的数据(来自当地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1、常规分析、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日动态地监视辖区内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的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并高度关注辖区内的聚集性病例、可能的传染病暴发疫情、不明原因病例或死亡病例等异常情况,对其三间分布特点、流行病学史及可能的流行趋势进行分析与预测。
市(地)、县(区)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周、月、年进行常规动态分析报告。
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日、周、月、年进行常规动态分析报告。(1)传染病监测日分析
分析内容:当日疫情概况、聚集性病例分析以及重点疫情分析。疫情概况:分析汇总当日法定传染病的报告发病和死亡情况,包 括分地区传染病报告病例数和死亡数,以及报告的主要病种。
重点疫情:近期关注的传染病报告情况分析,可根据季节变化关注不同的传染病,对当日或近1周来报告的具有明显聚集性(发病地点或人群等具有聚集性特点)的传染病进行分析。
分析目的:通过地理信息及与历史同期发病水平相比较的方法,识别传染病暴发疫情,实现传染病早期预警。并及时上传省卫生厅与疾控中心领导及相关业务科室。(2)传染病监测周分析
分析内容:一周疫情概况、周重点疫情分析、省内外疫情情报、周传染病发病与死亡小结。
周疫情概况:分析汇总一周传染病的发病、死亡情况,包括分地区各传染病的报告病例数及死亡数,报告发病率及死亡率,以及与上一周及去年同期监测水平的比较分析。并结合统计图与统计表进行表示与描述。
周重点疫情:根据近期需要关注的传染病(如冬春季节重点关注呼吸道传染病、夏秋季节关注肠道传染病)以及根据本周实际的传染病监测数据、以及呈聚集性报告的传染病,确定本周重点分析的传染病。
分析内容包括与上一周历史同期发病水平的比较,本周病例的三间分布及其流行特点分析。同时关注省内外疫情情报并进行摘录。
周疫情小结:根据周分析的各项内容作出本周疫情小结,针对疫情发生的重点地区、重点人群以及其它疫情特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 干预措施和必要的预防控制建议。
分析目的:汇总分析周重点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早期识别传染病暴发疫情,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必要的预防控制建议。同时上传省卫生厅,疾控中心领导与相关业务科室,下传市、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传染病监测月分析
分析内容:对本月疫情监测情况进行全面概述,除对本月的重点疫情进行描述外,需要对本月内传染病发病和死亡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对全省网络直报传染病信息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作为传染病疫情监测历史资料进行归档。
月疫情概况: 分析汇总本月传染病的发病、死亡情况,包括分地区各种传染病的报告病例数及死亡数,报告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以及与上月及去年同期监测水平的比较分析。并结合统计图与统计表进行表示与描述。
月重点疫情:根据传染病监测日、周分析,对本月报告的重点传染病进行总结分析,描述其流行病学三间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应用统计学方法建立传染病预测的统计学模型。
月报告质量评价:分别从县(区)零、缺报率,报告卡的审核情况,重复报告卡的删除情况,报告及时性等几个方面对当月传染病监测信息的报告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卫生厅、省疾控中心领导与相关业务科室,下发全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4)传染病监测分析
传染病监测分析是对全年传染病疫情监测数据进行总结描述,对年内发生的重要传染病暴发流行事件进行总结,对其它传染病的流行特点进行高度概括。可结合大量的统计图与统计表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分析报告还包括全年疫情监测信息的质量评价。
传染病监测分析报告主要作为传染病疫情监测的历史资料进行归档,为今后传染病监测部门及其他信息使用部门或科研部门的查询。与传染病监测的日、周、月分析不同的是,分析按照病例的发病日期进行统计,反应内实际新发病水平。汇编成册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卫生厅、省疾控中心领导与相关业务科室,下发全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专题分析
专题分析内容一般包括传染病的历史发病流行水平描述、近期流行特点,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描述其流行全貌,并提出合理的预防控制措施。
在发现甲类或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其它乙类和丙类传染病发生暴发或流行,其它传染病或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流行时,根据其流行特点及疾病控制工作的需要应随时进行专题分析,为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可评价预防控制疾病的效果。
第五篇:学校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
学校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
一、艾滋病疫情报告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报告时限,立即上报地段保健科、保健所与教委体卫科。
二、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及时、准确上报发现疫情。对瞒报、漏报和迟报疫情的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做好流调工作。
四、及时、准确、完整地填报、收集、整理相关报表。
五、开展对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督导、检查。
六、严格遵守艾滋病疫情保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