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县2010年上半年政府消防工作汇报材料
XX县2010年上半年政府消防工作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
首先,对各位领导莅临XX视察指导工作表示欢迎。下面,就全县消防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一简要汇报。
2010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消防支队的指导帮助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我县消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消防安全形势持续平稳,杜绝了群死群伤恶性火灾的发生,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同时,消防部队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成功扑救火灾36起,参加各类抢险救援和社会救助23起,抢救遇险群众18人,保护价值近1000万元,无一人员伤亡,出色完成了以防火灭火为中心的各项消防任务。
一、加强领导,严格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
年初召开了全县安全生产暨消防工作会议。7月13日,县政府印发了《转发县公安局关于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的实施意见》,并召开了全县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推进会,传达贯彻全市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现场会精神,深入推进全县防火墙工程建设,确保全县消防安全形势持续稳定。为确保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一是逐级落实工作责任。县政府与各镇(办)及有关部门层层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细化、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县政府成立专门督导组,先后2次对全县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切实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二是加大安全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四不放过”要求,加大消防安全隐患检查力度和责任追究力度,对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逐一制定整改计划,明确整改责任,落实整改措施,限期进行整改;对逾期不整改的,严肃查处。上半年,共开展专项检查90余次,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139份,消除火灾隐患967余处,下发处罚24份,处罚单位10家,个人13人,拘留1人,罚款112800元。三是严格落实奖惩。县政府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检查,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政府综合目标考核体系,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严格落实各项奖惩措施,有效调动了各级各部门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建立健全消防业务经费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防业务经费保障机制,将消防业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根据鲁财行[2007]16号文件和《关于建立县级公安消防部队消防业务费基本支出保障机制的意见》要求,将消防大队人员编制实力同财政部门进行了对接,实现了现役人均3万元,合同制消防员和文职雇员人均3万元的经费保障标准,并将后勤保障社会化、地方性生活补贴、燃油费、灭火药剂费等支出纳入业务费保障范围。今年,全县消防部门业务经费基数将达到500万元,为历年之最。
三、科学谋划城镇消防规划,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 县政府加大消防投入,不断改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增加抗御火灾事故能力。目前,XX县城市消防规划已通过政府批准立项,年内将开展编制工作;同时,严格落实城市消防安全布局、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等规划,对公共消防设施不能满足灭火应急救援需要的,政府及时进行增建、改建、配置或者技术改造,今年以来,先后在城南新区和老城区增设消防栓25具。
四、县政府斥资30万专项经费组建县地震应急救援队 5月12日,县政府在消防大队隆重举行了XX县地震应急救援队揭牌授旗仪式。这是继成立XX县山岳救助队、XX县应急救援大队以来的又一支应急救援队伍,标志着我县应急救援工作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将对开展震后应急救助及其它灾害的救援工作发挥重要作用。日前,县政府斥资30万元购置了冲锋舟、卫星电话等一批救援装备,这标志着我县地震救援工作走在了全市的前列。
五、突出亮点,加强新农村和社区消防工作
公安部门充分发挥公安派出所贴近群众、熟悉基层的优势,结合消防宣传“五进”活动,公安民警深入到社区、农村,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消防知识,指导社区、农村开展消防宣传工作。截止目前,全县24个社区设置了消防宣传栏。同时,为加强农村消防工作,全县16个镇办都订购了小型消防车,将依托辖区派出所组建消防队,配备消防车辆、器材、人员,实现有人、有车、有战斗力,并将其纳入县公安消防大队的统一调度指挥系统。目前,现已到位四辆,其余消防车将陆续到位。
六、大力开展社会化消防宣传
县政府制订出台了消防宣传教育计划,各部门、单位和新闻媒体积极普及消防法律法规,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增强防范意识,掌握防火、灭火和逃生自救常识。消防部门每月定期开放消防站,积极推动消防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教育部门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学校教学内容,定期组织消防知识讲座,组织师生开展灭火逃生演练,切实提高了自防自救能力。科技、司法等部门将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知识列入科普、普法内容。广播、报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免费定期报道消防工作,各镇(办)、有关单位在乡村、社区设立消防宣传教育专栏和消防安全标识,张贴消防宣传瓷砖壁画,大力宣传消防知识,不断提高群众消防安全意识。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第二篇:政府消防工作汇报1
召陵区2011消防工作目标完成暨
“五大”活动开展情况汇报
(2011年9月1日)
尊敬的市政府考评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召陵区人民政府对各位领导莅临召陵检查考评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各位领导对召陵消防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以来,我区消防工作和消防队建设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民生、促进和谐、推动发展为目标,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不断完善城市公共消防设施,积极发展社会消防力量,深入排查整治火灾隐患,扎实推进消防安全‚五大‛活动深入开展,努力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确保了火灾形势稳定,为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下面,我就召陵区‚五大‛活动开展情况、消防工作目标完成和《纲要》宣贯情况向考评组领导汇报如下:
一、以深入扎实开展消防安全“五大”活动为着力点,全面排查整治火灾隐患,竭力确保全区火灾形势持续稳定
省政府消防安全‚五大‛活动专题电视电话会议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委书记洪利民、区长刘耀军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并作出批示,要求全区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消防工作的通知精神,认真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大宣传、大培训、大练兵活动,全力
确保全区火灾形势持续稳定。‚五大‛活动开展以来,全区各级各部门以消防安全‚百日决战‛为抓手,深入推进公众聚集场所、建筑消防设施、城中村及‚九小‛场所消防安全排查整治。截止目前,共检查单位2927家,发现火灾隐患1561处,下发责令当场改正通知书891份,督促整改火灾隐患1498处,临时查封12家,处罚96家,责令‚三停‛24家,拘留4人,办理行政许可案件11份,火灾事故调查案件4起,有效净化了全区消防安全环境。
(一)部署周密,行动迅速。维护火灾形势稳定,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的迫切要求。全区各级政府对消防安全‚五大‛活动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市政府的要求,迅速行动,周密部署,制订了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召开了动员大会,层层签订了承诺书,责任明晰,措施有力,为打赢‚百日决战‛行动奠定了坚实基础。‚五大‛活动开展以来,刘耀军区长、刘学勤副区长等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检查公众聚集场所、城中村及‚九小‛场所消防安全。安监、文化、工商、教育、卫生等职能部门认真履行消防工作职能,对照标准要求,积极排查本系统消防安全隐患,建立整改台帐,明确整改时限,强化防范措施,有效防止各类火灾事故发生。区防委成立8个工作督导组,实行督查工作责任制,由区长督察科牵头联合各部门,深入各行业各系统开展督导检查。区防委定期下发工作通报,督促指导工作开展。区公安、消防部门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采取日查与夜查相结合、自查与联查相结合、宣传教育与排查整治相结合等措
施,联合治安民警、巡防队员开展‚拉网式‛消防安全大检查,迅速掀起了‚五大‛活动工作热潮。
(二)排查深入,成效明显。深入细致排查整治火灾隐患,是确保社会火灾形势稳定的关键环节。社会各单位场所积极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坚持自查自纠,对发现的火灾隐患,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期限和整改标准。在自查互查的基础上,区公安机关治安、法制、督察、基层警务中队和各乡镇办、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成立联合检查小组,逐一排查各类社会单位。重点查处了违章用火用电、违规留宿人员、关停消防设施、堵塞安全出口等违法行为,并逐项登记造册,实行跟踪问效,确保隐患彻底消除。‚五大‛活动开展以来,区政府共组织开展联合执法7次,取缔不符合消防安全条件的场所4家,排查社会单位2419家,整改消除火灾隐患1429处。区政府挂牌督办的4处重大火灾隐患已全部整改销案。
(三)大造声势,浓厚氛围。积极拓展宣传载体和形式,组织消防宣传队深入到社会单位、学校、社区、居民楼院,举办消防宣传培训1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近万份,张贴各种宣传贴图、标语3千余份,各社会单位也通过制作消防标语、悬挂消防宣传横幅、制作消防版面等形式,营造了火灾隐患整改工作浓厚氛围。
二、以强力推动全区消防事业快速发展为出发点,不断加大消防投入力度,严格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努力完成消防工作责任目标任务
今年,我们将消防工作纳入了政府综合目标管理、平安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评比和领导干部政绩考评内容,逐级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工作措施,完成了市政府明确的各项消防工作目标任务,全区消防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政府领导职能作用充分发挥。今年以来,区政府2次召开专题会议,区防委3次召开联席会议,下发7份文件指导、部署、推进消防工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督办‚五大‛活动开展情况。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先后20余次带队检查、调研、督导消防工作,政府消防工作领导职能进一步加强。我区强力推进了城乡消防规划和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召陵新区、产业集聚区等消防安全规划与总体规划同步编制、实施。设有市政供水管网的街道市政消火栓建设全部达到了国家标准,今年我区新建公共消火栓15个,公共消防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
(二)消防基础建设投入不断加大。今年,全区各级政府财政相对困难,但是,再穷不能穷消防,消防建设投入再大也不算多。截止目前,区政府已拨付消防经费55余万元,投入装备建设经费36.3余万元,大吨位水罐消防车首批30万元资金已经拨付到位。
(三)乡镇街道消防工作富有成效。全区乡镇、街道办事处‚四抓三防两落实一到位‛的消防工作机制基本建立,6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已全部达到消防安全网格精细化管理标准,100%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达到‚四个能力‛建设
标准,40%‚九小‛场所达到‚三会三化‛建设要求; 8个乡镇全部建成多种形式消防队。召陵镇、产业集聚区政府专职消防队正在筹建当中。全面推进消防、巡防一体化建设,区首批10辆消防电动巡逻车已正式投入使用,巡消队伍已初步达到了建设标准。特别是社区警务室消防工作开展扎实,成效显著,全区8个警务中队建立了6类工作档案和12类工作台帐,配备了灭火器、水带水枪等消防器材,警务室消防监督工作‚四项制度‛严格落实。全区乡镇、街道、社区整体防控火灾能力不断增强,为确保全区火灾形势持续稳定夯实了基础。
(四)强化社会面消防宣传教育培训。今年以来,我们先后组织了‚全民消防总动员‛、‚‘三夏’消防宣传周‛、消防夏令营等4次大型宣传活动。各乡(镇)在其主要出入口、城区主干道、城市广场等醒目位置设立百余块大型公益消防宣传牌,高标准建成消防宣传橱窗120余个。全区公安消防大队、劳动教育部门、职业培训机构、中小学校、公安派出所、街道办、社区、村委会等部门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文艺宣传队,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积极开展消防教育教学培训活动。今年以来,全区近千余人接受消防培训,5万人接受消防知识教育,广大群众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明显增强。
三、以全面提升防控火灾整体能力为落脚点,创新发展思路,强化工作措施,扎实有效推进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和《纲要》宣贯工作
(一)夯实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工作。着力提高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落实政府部门消防工作‚四项责任‛、夯实农村社区火灾防控‚四个基础‛、提高公安机关消防监督管理‚四个水平‛,构筑召陵区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全区以消防大宣传、大培训为载体,各级、各部门、各单位按照‚四个能力‛建设的要求,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区16家重点单位‚四个能力‛建设全部达标,上百家‚九小场所‛全面开展‚四个能力‛建设,从业人员基本达到了‚一懂三会‛要求,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和全民消防意识明显提高。6月下旬,省总队督导组对我区‚四个能力‛建设进行了全面检查,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四个能力‛建设工作中,消防大队先后派出200余人次深入辖区单位指导帮扶‚四个能力‛建设,先后印制《‚三会三化‛指导手册》1000余份,‚三会三化‛系列挂图300余套,‚九小场所‛宣传画2000余册,组织‚四个能力‛培训班7次,培训人数1800余人次,重点单位达标率100%,派出所列管单位达标率86%。
(二)强化《纲要》宣贯落实,提升全民综合素质。7.25电视电话会议后,区委宣传部、区公安分局,教育局、文化局、民政局、卫生局、安监局、消防大队等部门负责人50余人,在区公安分局召开了《纲要》宣贯专题会议。并迅速成立了由刘学勤副区长为组长,宣传、教育、公安、民政、6
文化、卫生等8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了部门工作职责任务,定期召开联络员会议,及时研究、制定《纲要》实施方案,策划重大宣传活动,通报活动进展,解决《纲要》贯彻落实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纲要》实施以来,大队联合各部门出动300余人次,深入单位、社区、城中村开展《纲要》宣传20余场次,发放宣传单2500余份。设置LED电子屏40余块,悬挂宣传条幅20余条,播放宣传片20余小时。其中错时宣传6次,播放宣传片近10小时。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经全区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消防大队官兵的勤奋工作,我区的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阔步发展,成效显著。特别是‚五大‛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对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与兄弟县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以此次督查考评为新的契机,发扬优势,改进不足,进一步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竭尽全力做好消防安全工作,为实现召陵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XX县2010年上半年政府消防工作汇报材料
XX县2010年上半年政府消防工作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
首先,对各位领导莅临XX视察指导工作表示欢迎。下面,就全县消防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一简要汇报。2010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消防支队的指导帮助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我县消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消防安全形势持续平稳,杜绝了群死群伤恶性火灾的发生,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同时,消防部队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成功扑救火灾36起,参加各类抢险救援和社会救助23起,抢救遇险群众18人,保护价值近1000万元,无一人员伤亡,出色完成了以防火灭火为中心的各项消防任务。
一、加强领导,严格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
年初召开了全县安全生产暨消防工作会议。7月13日,县政府印发了《转发县公安局关于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的实施意见》,并召开了全县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推进会,传达贯彻全市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现场会精神,深入推进全县防火墙工程建设,确保
全县消防安全形势持续稳定。为确保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一是逐级落实工作责任。县政府与各镇(办)及有关部门层层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细化、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县政府成立专门督导组,先后2次对全县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切实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二是加大安全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四不放过”要求,加大消防安全隐患检查力度和责任追究力度,对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逐一制定整改计划,明确整改责任,落实整改措施,限期进行整改;对逾期不整改的,严肃查处。上半年,共开展专项检查90余次,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139份,消除火灾隐患967余处,下发处罚24份,处罚单位10家,个人13人,拘留1人,罚款112800元。三是严格落实奖惩。县政府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检查,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政府综合目标考核体系,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严格落实各项奖惩措施,有效调动了各级各部门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建立健全消防业务经费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防业务经费保障机制,将消防业务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根据鲁
财行[2007]16号文件和《关于建立县级公安消防部队消防业务费基本支出保障机制的意见》要求,将消防大队人员编制实力同财政部门进行了对接,实现了现役人均3万元,合同制消防员和文职雇员人均3万元的经费保障标准,并将后勤保障社会化、地方性生活补贴、燃油费、灭火药剂费等支出纳入业务费保障范围。今年,全县消防部门业务经费基数将达到500万元,为历年之最。
三、科学谋划城镇消防规划,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 县政府加大消防投入,不断改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增加抗御火灾事故能力。目前,XX县城市消防规划已通过政府批准立项,年内将开展编制工作;同时,严格落实城市消防安全布局、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等规划,对公共消防设施不能满足灭火应急救援需要的,政府及时进行增建、改建、配置或者技术改造,今年以来,先后在城南新区和老城区增设消防栓25具。
四、县政府斥资30万专项经费组建县地震应急救援队 5月12日,县政府在消防大队隆重举行了XX县地震应急救援队揭牌授旗仪式。这是继成立XX县山岳救助队、XX县应急救援大队以来的又一支应急救援队伍,标志着我县应急救援工作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将对开展震后应急救助及其它灾害的救援工作发挥重要作用。日前,县政府斥资30万元购置了冲锋舟、卫星电话等一批救援装备,这标志着我县地震救援工作走在了全市的前列。
五、突出亮点,加强新农村和社区消防工作
公安部门充分发挥公安派出所贴近群众、熟悉基层的优势,结合消防宣传“五进”活动,公安民警深入到社区、农村,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消防知识,指导社区、农村开展消防宣传工作。截止目前,全县24个社区设置了消防宣传栏。同时,为加强农村消防工作,全县16个镇办都订购了小型消防车,将依托辖区派出所组建消防队,配备消防车辆、器材、人员,实现有人、有车、有战斗力,并将其纳入县公安消防大队的统一调度指挥系统。目前,现已到位四辆,其余消防车将陆续到位。
六、大力开展社会化消防宣传
县政府制订出台了消防宣传教育计划,各部门、单位和新闻媒体积极普及消防法律法规,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增强防范意识,掌握防火、灭火和逃生自救常识。消防部门每月定期开放消防站,积极推动消防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教育部门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学校教学内容,定期组织消防知识讲座,组织师生开展灭火逃生演练,切实提高了自防自救能力。科技、司法等部门将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知识列入科普、普法内容。广播、报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免费定期报道消防工作,各镇(办)、有关单位在乡村、社区设立消防宣传教育专栏和消防安全标
识,张贴消防宣传瓷砖壁画,大力宣传消防知识,不断提高群众消防安全意识。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第四篇:政府工作汇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其他同志提出意见。
过去四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8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一个战略、三大战役”,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奋力前行,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转型加速、实力增强、结构优化、后劲提升的良好态势,枣庄已经步入了总体进位、全面跨越的历史新阶段。
——转型发展开创新局面。2009年我市被国务院批准为东部地区唯一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枣庄的发展进入了国家战略;2011年又成功通过国家转型评估,未来五年将享受新一轮政策扶持,为转型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1年,全市GDP预计突破15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8000元,分别是2007年的1.7倍、2-2倍、1.6倍和1.6倍。
——经济结构实现新优化。2011年,三次产业比例预计调整为8:58.7:33.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2007年提高6.4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44.4%,比2007年提高16.9个百分点。
——发展后劲得到新提升。实施总投资300亿元的九大基础建设,已完成投资239.8亿元;累计新开工投资过亿元项目523个,其中投资过10亿元大项目76个;2011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794.2亿元、815亿元,其中新增存贷款分别为76.9亿元、88.5亿元,新增存贷比提高到115.2%,为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强力推动产业转型,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以煤化工为突破口,培植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市已建、在建煤化工项目投资规模达到532.8亿元,中小机床跻身全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旋窑水泥产能占全省的31.3%。2011年,煤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等八大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2.3%;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比2007年提高4.5个百分点。大力实施台儿庄古城重建,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带动服务业发展的新路子。台儿庄古城被确定为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首个国家文化遗产公园,荣膺新世纪“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4A级景区达到8个。我市成功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1年,全市旅游综合收入实现112亿元,是2007年的3.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80.6亿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服务业提供税收占地方税收比重达到44.4%,比2007年提高6.3个百分点。坚持绿色发展,狠抓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累计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178条、产能1790万吨,居全省第1位;关停小火电容量80.6万千瓦,居全省第3位。代表山东省迎接国家淮河流域治污核查取得第一名。2011年,预计
COD、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7年下降38.6%、13.9%,较好地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二)着力推进城市建设,城市面貌进一步改观。坚持“老城做新、新城做靓、同城化发展”,打响城市建设攻坚战。全面实施棚户区改造,已完成征收改造7.1万户。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1.55万套。市中新区、峄城新区、薛城新区拉开建设框架。新城城中村搬迁基本完成,道路管网、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建成区面积近10平方公里。开通运营BRT,主线通车里程达到75公里。京沪高铁枣庄站、滕州东站建成启用。“同诚卡’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四年来,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6.8亿元、新城建设投资91亿元、交通建设投资105亿元。累计治理采矿塌陷地2万亩,创建国家级湿地公园5个,森林覆盖率达到29%。我市创建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园林城市。
(三)积极探索农村改革,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快。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行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合作社发展到308家,规模经营土地26.8万亩,利用农地抵押贷款1.4亿元,我市被批准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部完成。优质商品粮、特色农产品基地面积分别扩大到200万亩和180万亩。累计发放种粮直补和农资、良种、农机补贴11.5亿元。完成137座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投资26亿元。新建农村住房11.4万户,改造危房4.6万户,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公路、电话、广播电视和互联网。
(四)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资产保值增值率保持在110%以上。深化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制度改革,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在全国首创钢结构资产抵押贷款等信贷模式,在全省首批设立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13家中小企业进入股权托管交易市场,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创建中国名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5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5件。坚持定点招商、专业招商,引进投资过亿元项目161个,与21家国内外500强企业实现合作。累计到账外资7.5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32.4亿美元。2011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预计达到57%。
(五)倾力办好民生实事,社会事业进一步繁荣。每年办好100件惠民实事,2011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到54.3%。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3.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9.6万人。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累计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11 6.5亿元。城乡教师工资实现统一标准发放,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提高到600元、800元,城乡中小学校舍改造累计完成87.2万平方米。完成50所乡镇卫生院、66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1400所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新农合、社区卫生服务、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乡镇文化站改建全面完成,1914个农家书屋建成使用。成功承办十一届全运会跆拳道、女子足球比赛等国家级体育赛事5 1项,我市被命名为‘全国健身秧歌城市”。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7%o。“平安枣庄”建设全
面推进,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双拥共建深入开展,顺利通过‘啥国双拥模范城”验收。公共服务和社会和谐指数居全省第五位。北川援建任务圆满完成。其他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六)注重创新管理服务,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各级政府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累计办结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2091件。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建立完善抓落实的“三项制度”,电子政务普及应用。全面清理行政许可事项,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203项。创新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全程监管机制,强化对行政权力公开、公共资源交易的监督,深入开展政风行风评议,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四年,枣庄实现的每一步发展、取得的每一个成就,都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干部群众,向解放军、武警驻枣官兵和中央、省驻枣单位,向在我市创业的投资者、建设者,向所有关心支持枣庄发展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从国际上看,欧债危机日趋恶化,美国经济复苏缓慢,金融危机的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经济下行风险依然存在。从国内来看,宏观调控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经济增速整体回落,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所难免。从我市来看,资源型产业占比较大,服务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城市功能尚不完善,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不够强;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企业改革改制遗留问题亟待解决,改善民生的任务尤为艰巨;政府自身建设与人民群众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等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分析,科学应对和解决。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
今后五年,是顺应群众新期盼、建设“幸福新枣庄”的关键期。尽管世情、国情仍将继续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城市转型还将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但我们更要看到发展的机遇和优势。近年来的转型实践,我们找到了符合枣庄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全市人民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我们注重抢抓机遇,办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为加快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积极应对复杂局面,积累了破解难题的宝贵经验,凝聚了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特别是今后一个时期,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高铁经济的辐射带动,国家转型政策的支持,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实施,都将为城市转型注入新的动力。全市上下一定要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努力夺取城市转型的全面胜利。
做好未来五年的政府工作,需要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致力于建设“富庶之乡”,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倾注更大的精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富民强市。更加注重发挥文化旅游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更加注重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工业转型振兴;更加注重夯实“三农”基础,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未来五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培育2个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工业产业板块、10个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产业集群,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5%以上。力争到2016年,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比2011年翻一番,跃居山东省中上游水平,让幸福的‘基石“更加稳固。
——致力于建设“宜居城市”,着力优化城乡环境。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构筑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城乡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优化组团城市布局,加快同城化发展,增强“大新城”的承载和辐射能力。切实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全面推进生态枣庄建设,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力争到201 6年,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超过180天,森林覆盖率达到36%;城镇化率达到60%;中心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3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0万;BRT覆盖各组团城区,城市公交延伸至乡镇驻地,基本实现农村社区化,让城乡居民的生活更加舒适。
——致力于建设“文化名城’,全面促进文化繁荣。突出打造运河文化品牌,努力建设特色文化城市,提升文化软实力。依托台儿庄古城,培植壮大特色文化产业,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更多的公共文化设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着力塑造具有时代特征和枣庄特色的城市精神,进一步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到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每个区(市)都有图书馆、影剧院,每个镇街都有文化广场,每个村居都有文化设施;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让枣庄成为一座本地人为之自豪、外地人更加向往的城市。
——致力于建设“活力高地’,加快推动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和办法,激发内生动力,释放发展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各种创新要素、生产要素加速聚集、合理流动。未来五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枣庄高新区创建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25%以上;民营经济单位数年均增长5%以上;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的比例提高到17%;力争5家企业上市、新增5家股份制银行分支机构;支持创业、创新、创造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让枣庄成为一座更加充满朝气、富有活力、开放包容的城市。
——致力于建设‘‘安康家园’’,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建立全覆盖、全天候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努力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建立覆盖城乡的全民健康体系,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覆盖面更广、标准更高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未来五年,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持续提升,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新建195所公办幼儿
园,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省定标准;每个社区、村居都有体育健身设施;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增加到42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农合、城乡低保等社会保障标准实现新的提高,让城乡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
各位代表,建设“幸福新枣庄”,是全市人民的殷切期盼,是市委描绘的宏伟蓝图,是各级政府的主要任务。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事往一处办,始终以幸福内涵提升境界、用幸福标准谋划工作,一步一步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富庶、宜居、文化、活力、安康的“幸福新枣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2012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纵深推进“一个战略、三大战役”,建设“幸福新枣庄’’的重要一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GDP增长12%;地方财政
年政府工作任务 收入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1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9‰以内;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按照“稳中求进”的基调,把握“好、快、特、新、干’’的要求:追求‘好’,就是要更加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与枣庄实际相结合,推动枣庄沿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阔步前行。力争“快”,就是要始终保持敢于担当、勇于争先的精神状态,加快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实现升级进位。坚持“特”,就是要找准着力点,选准突破口,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造富有枣庄特色的发展模式。突出“新”就是要不断更新观念,以创新的思维超前谋划,以创新的举措破解难题,以创新的环境增创优势,不断开创转型发展新局面。立足“干”,就是要始终坚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大力弘扬想干、敢干、会干的工作作风,积极主动,奋发有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今年的政府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牢牢抓住新型城镇化这个引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和城乡统筹的有效路径,是当前转型发展所需、城乡群众所盼。要围绕打造宜居宜业城市,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要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明确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区,促进各组团及镇村科学布局、优势互补,为人口和产业聚集提供支撑。坚持新城建设与老城改造并重,城建大项目与便民小工程并重,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并重,全面提升各组团城区承载能力。推进薛城区、高新区、新城区“三区合一”,加快市中、峄城融合发展;打造滕州副中心城,凸显山亭“欧情山城”、台儿庄“运河古城”特色,形成“一主一副两组团”的城市格局。高水平做好城市设计,严格执行规划审批、公示制度,加强城市色彩、建筑风貌、容积率控制和地下空间利用,维护规划的刚性和权威性。要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区发展。继续坚持“老城做新、新城做靓、同城化发展”,着力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新城购物、餐饮、休闲等配套商业设施及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建成启用高铁站前广场商业区,推进市民中心一期工程,启动双子座城市综合体、中央商务区建设,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抓好老城主次干道改造,逐步打通城区“断头路”,全面整治背街小巷;完善供水、供热、燃气管网,继续实施供水户表改造和天然气置换;建设更多的城区小公园、小广场、小绿地。按照责权利相统一原则,科学划分市、区事权,合理下放城市建设管理权限。坚持属地管理,健全三级网络,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和执法关口前移,提高城市管理效能。要增强城镇集聚功能。培育2个国家级重点镇、9个省级中心镇和9个市级重点镇,形成与组团城区配套衔接的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布局城镇产业园区,鼓励合作社发展农村特色二三产业,增强城镇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城镇延伸,着力解决好就业保障、就学就医、养老托幼等问题,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稳妥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继续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突出主要道路沿线、关键节点及工矿企业等重点片区,年内征收改造2.8万户。高标准建设安置房,确保被征收户如期回迁。要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通新城至山亭的BI玎,规划新城至滕州的BIH,进一步优化城市公交线路。建成启用BRT联通换乘枢纽,推进客运中心、公交换乘枢纽、高铁换乘枢纽建设。完善市中新区、峄城新区、薛城新区基础设施配套。实施枣曹线改线、北留线及104国道滕州段改造,完成枣徐线改线。枣临铁路、枣临高速公路年内建成通车。整合提升“数字枣庄”基础网络及应用平台,为同城化发展提供支撑。要启动新一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工程,对城市门户道路、旅游道路、城区主干道路沿线及重要节点,进行全方位改造提升。年内重点抓好8条交通干线和24条城区道路沿线的环境综合整治。要加快生态枣庄建设。全面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搞好山体、水系绿化和人工湿地、森林公园建设,继续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快高铁站前广场周边山水景观、城市绿轴及龙潭游园建设,打造绿色新城。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推进重点治污工程建设,认真做好迎接国家南水北调东线治污及淮河流域治污核查工作。抓好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等综合整治,努力增加“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天数。
二、牢牢抓住文化旅游这个龙头,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服务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就业富民的重要途径。继续坚持以台儿庄古城为突破口,不断放大示范带动效应,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要强力推进台儿庄古城重建。按照既定规划和目标,全面完成2平方公里核心区重建任务。以市场化为导向,抓好业态布局和精品业户招商、特色博物馆引进,丰富古城文化旅游内涵。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和展馆建设,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招商、招企、布展,承办好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创办运河文化学院,引入特色文化学科带头人,加速文化创意人才聚集。积极与知名文化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打造动漫设计、影视制作等创意产业基地,努力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争取承办海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等重大活动,促进对台交流合作。充分调动景区、旅行社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搞好“二日游”市场促销。加强与高铁沿线城市的对接,建立与周边地区、重点景区的旅游协作机制,进一步拓展游客市场。要全面激活生态休闲旅游。推进微山湖湿地公园、盈泰度假村、仙坛山温泉小镇、汉诺庄园、运河湿地、月亮湾湿地等项目建设,提升冠世榴园、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等景区品质。精心打造采摘游、农家乐等生态旅游产品,增加特色体验项目,吸引更多大众消费。举办好汽车场地越野赛、湿地红荷节等赛会、节庆活动,带动餐饮、住宿、购物等消费,让会展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加快星级酒店、商务酒店、快捷酒店建设,年内新增床位6000张。继续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提高旅游窗口单位和从业人员服务水平。抓好高铁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实施“旅游通达工程”,改造至台儿庄古城、冠世榴园、抱犊崮等重点景区的旅游道路。要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抓好中兴矿山公园、奚仲文化园、民国影视城、葫芦套影视公园等项目建设。坚持面向市场,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打造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制定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扶持文化企业加快发展。建立灵活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创作更多的文艺精品,进一步扩大枣庄的文化影响力。要做大做优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沿运临港物流,加快鲁南铁水联运、银海医药物流、鲁南农副产品物流等项目建设,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抓好杏花村干杂海货市场、伦达国际商贸城、捷隆惠邦家居装饰城等项目建设,培育一批集散能力强、区域影响大的专业市场群。大力支持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办分支机构,鼓励发展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研发设计、信息中介等新兴服务业。进一步优化城区商业网点布局,重点打造核心商圈、商务楼宇、城市综合体。借助高铁优势,积极引进和发展总部经济。推进三角花园、枣庄西站站前广场等商业片区改造,培育中高档百货业态,加快服务业提档升级。引导发展集贸超市、连锁超市、社区便利店,完善家政、医疗、养老等服务,构建10分钟社区便民消费圈,更好地满足群众消费需求。
三、牢牢抓住产业转型升级这个关键,全面振兴工业经济
推进城市转型,离不开工业的转型支撑。必须集聚优势力量,强化政策扶持,大力实施工业转型振兴计划,突出抓好重点项目招商、企业集团建设、优势产业培育、产业园区发展,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提升质量,增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要依托产业基础,培植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深度整合各种要素资源,集中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促进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加快联想百万吨烯烃、鲁化聚甲醛、国泰丁醇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煤化工下游产品;推进华电十里泉电厂2×60万千瓦机组、枣矿集团热电联产、八一热电二期等项目建设,稳步提高火电装机容量;抓好鲁南机床、威达重工、华源数控、华信电缆等项目建设,带动一批中小企业搞好关联配套,提升装备制造业集中度;支持大企业集团整合市内水泥企业,鼓励新上墙体材料、装饰材料等新型建材产业项目;扶持神工锂电、海特电子、金封焊宝等项目发展,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制高点。要依托骨干企业,加快转型发展步伐。以市及区(市)属企业集团为基础,搭建战略合作平台,瞄准国内外500强企业开展定点招商、专业招商。加强与山东能源、兖矿、中联、华润、联想、新奥等大企业集团的合作,借力发展,在培植大产业、大企业上实现新突破。鼓励泉兴集团、盛隆化工、三九药业等骨干优势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兼并重组等形式,实现快速膨胀、倍增发展。支持枣矿集团等资源型企业,向文化旅游、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延伸,尽快实现转型发展。要依托经济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理顺各类经济园区、产业园区管理体制,完善考核机制,引导新上项目进园区。明确枣庄高新区产业发展定位,重点培植锂电新能源、焊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建设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要依托市南工业区,推动老企业“退城进园”,创造新的发展空间。全面梳理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改制遗留问题,统一政策,集中攻坚,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活力,加快老企业脱困步伐。立足盘活现有土地、设备等资源,通过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改革企业产权制度等,让老企业焕发新的生机。
资源型城市的市情特点和转型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迫切要求我们必须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更要抓好节能减排。要严格执行能耗前置审批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控“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实施“十大节能工程’’,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监管。年内关闭所有小水泥立窑生产线及小焦化、小钢铁、小造纸企业。开展新一轮排污企业限期治理,基本建立可防可控的环境安全体系。要围绕推动工业转型振兴,强化各项保障措施。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职业经理人。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加快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建设,完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促进技术研发、产品中试和成果转化。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力争年内实现零的突破。发挥市担保公司、融资债券的作用,增加对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扶持小微企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招商实效,引导外资重点投向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支持传统出口企业进行升级改造,扩大煤化工、新能源、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产品出口。坚持集约节约用地,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土地供应,促进项目落地建设。
四、牢牢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个基础,增强“三农"发展活力
提升农民的幸福感,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落脚点。要围绕解决农民群众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综合改革工程。加快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选择一批条件较好的镇、村作为试点,积极探索农村资产产权化、延长土地承包关系等改革。全面推行农村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新增市级土地合作社50家,规模经营土地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建立林权流转管理服务中心,探索社会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用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奖补资金,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实施42个水库库区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启动新一轮百个薄弱村帮扶计划,增强贫困村庄的自我发展能力。实施农民增收致富工程。坚持产业生态化、产品高端化,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进一步稳定小麦、玉米等优质商品粮基地规模,扩大樱桃、石榴、马铃薯、长红枣等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0家,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食品加工企业。推进农业标准化,抓好蔬菜、果品标准园建设,新增高效农业10万亩,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15个以上;推广畜牧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做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推进农业市场化,建立100个农产品社区直销点,推广订单直销、网上销售等现代营销方式。推进农业组织化,新增合作经济组织200个以上。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创建10个现代农业示范乡镇。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实现粮食直补和农资、良种补贴全覆盖,转移农村劳动力4万人以上。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继续推进庄里水库建设前期工作,实施南水北调续建配套、涝洼地一期治理和岩马水库除险加固,完成城河、蟠龙河、城郭河治理。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完善末级灌渠和田间配套。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抓好农村公路建设养护,推进农村电气化建设,解决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增16个沼气示范村、1万个户用沼气池、1万台太阳能热水器,新建改造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50个、标准化农家店200家。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强镇村环卫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废水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做到“可利用垃圾不出村、生活污水恰当处理、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引导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实施农业保护性耕作,推行秸秆综合利用。抓好村容村貌整治,促进农村环境明显改观。实施乡村文明建设工程。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市场经营、创业技能培训,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倡导讲道德、讲文明、讲礼仪、讲健康生活方式、讲人与自然和谐,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深入开展“三下乡”和文明示范户、示范村评选活动,大力推进移风易俗,让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崇尚科学、文明生活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五、牢牢抓住改善民生这个根本,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民生无小事,民意大于天。各级政府必须顺应群众意愿,守住民生支出底线,倾力为民办实事、谋福祉,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更加注重固民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开展全民创业促就业,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弓I导400名大学生创业,为1000名大学生提供见习机会,办好30所“学士后流动站”。实施小额担保贷款助推创业活动,帮助1000人创业。实施“三个一千”就业援助计划,购买1 000个公共服务岗位,开发1000个社区公益岗位,结对帮扶10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双零家庭’’动态消零。要更加注重解民忧,着力完善社会保障。城镇和农村居民低保标准分别由每人每月260元提高到,320元、每人每年1500元提高到2000元;农村五保对象分散供养和集中供养标准分别由每人每年1800元、2600元提高到2000元、2800元;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均由200元提高到240元,适当提高报销比例。分步实施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进一步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建设保障性住房5867套,新增廉租住房补贴170户。启动市社会福利中心建设,新建6处残疾人托养中心、10处残疾人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免费实施100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为2万名留守老人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推进城市社会化养老机构和农村敬老院建设,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应养尽养。要更加注重促民享,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新建公办幼儿园50所,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提高到76%。完成14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改造、80所农村中小学“两热一暖一改’工程,为248所学校配备音体美卫器材。资助各类贫困学生4.5万人次。完成新城高中教学楼主体工程。启动市立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建设,启用新城中医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每人不低于25元,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每人不低于500元。完成‘居民健康卡’发放,建立全市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活动,在200个行政村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抓好广场文化演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更加注重保民安,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深化“平安枣庄”建设,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主动化解矛盾纠纷。完善治安防控体系,保持对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实施“六五”普法,推进依法治市。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预警和处置能力。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下决心关闭年产30万吨以下煤矿、石膏矿,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让群众吃上放心食品、用上安全药品。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结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扎实推进双拥共建。推动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知识产权、档案史志、妇女儿童、红十字、残疾人、老龄、人防、地震、气象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六、牢牢抓住政府自身建设这个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快枣庄转型发展,满足群众幸福追求,各级政府责任重大。必须以更大决心、下更大气力抓好政府自身建设,特别是作风建设。注重从严抓作风、从细节抓作风、开门抓作风,以作风转变推动工作落实、带动效能提升、促进廉政建设。要坚持务实勤政。始终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自觉把执政为民的要求体现在政府决策上、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拓宽察民情、纳民意、集民智的渠道,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围绕重大发展问题,定期举办经济社会发展论坛、学习讲座。整合公共服务部门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统一调度、方便快捷的便民服务平台。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完善领导公开接访制度,真正做到民有所求、政有所应。大力提倡开短会、发短文,把更多精力放在抓工作落实、促问题解决上。要坚持高效施政。积极开展“管理服务创新年’’活动,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组织百家企业、千名群众评议市直部门100个重点科室。完善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加快建立联审、代办机制,打造高效能、低成本的政务环境。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依法办事的表率。进一步梳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和自由裁量权。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等制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要坚持廉洁从政。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继续实行“一岗双责”。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立规范高效的电子监察系统、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切实加强对特殊岗位、重要环节的监督制约。积极推进“三公’经费公开,加强对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因公出国的管理。坚持勤俭办事,加大“公务卡”推广力度,从严控制一般性行政支出。加强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资金支出情况的监督,严防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强化行政监察、财政监管、审计监督,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树立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枣庄的发展,走过了50年的辉煌历程;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奋力拼搏进取。让我们在中共枣庄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团结实干,为建设富庶、宜居、文化、活力、安康的“幸福新枣庄”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政府工作汇报
陈常委一行深入梅仙调查研究、检查指导工作,我们倍受鼓舞和鞭策。谨此,我代表梅仙镇党委、政府和全镇人民表示由衷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下面,向陈常委一行简要汇报我镇工作情况。
一、2005年工作情况
梅仙镇位于尤溪县东北部,距县城15公里、京福高速公路8公里,辖2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33471个,其中农业人口29247人,土地总面积23392亩,其中耕地面积23392亩。过去的一年,我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真抓实干,奋力争先,取得了三个文明建设的新成果,在市、县考核中取得了三项第一名、两项第二名、三项第三名(县乡镇工作总评完成责任目标显著单位;市重点乡镇工业发展竞赛一等奖;县工业竞赛活动第一名;县“抓项目、增后劲、促发展”竞赛活动乡镇项目工作一等奖;乡镇财政工作第二名;县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三等奖;县乡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三等奖;金丰铅冶炼项目获得县级重点项目工作续建项目第三名)。主要表现在:
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全年共完成工业投资2.5亿元,比上年增加1.75亿元,比增338.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9亿元,比上年增加1.63亿元,同比增长228.9,工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增长势头。投资4800万元的沈龙电站、投资1.27亿元的金丰铅冶炼有限公司、投资1亿港币的华港电源科技有限公司均按序时进度竣工或推进。
农业经济亮点不少。科技兴农取得新突破,下保再生稻再生季单产实现亩产587.6公斤,刷新世界纪录。梅仙脐橙合作社入社农户从8户发展到126户,2005年销售脐橙鲜果80万斤,总收入200多万元,实现利润160多万元,二次返利分红56万多元,为社员增加收入近20万元; 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建设取得进展,目前已完成经通、玉石、乾美等村“猪-沼-果”生态模式百亩示范片建设。
项目工作成果喜人。抓住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和梅仙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发展改革试点镇(全国100个,全省3个)的契机,多渠道向外推介和宣传梅仙,利用中介招商、借台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扩大招商成效,在借助外力加快发展上不断取得突破。全年共实施“三个一”项目18个。其中总投资1亿港元的华港电源项目是全县引进外资项目的一大突破。总投资6亿元的10万吨锌冶炼项目于今年2月11日签约,将落户梅仙。
财政收入再创新高。呈现近年来的最好态势,镇级财政收入完成794.45万元,比上年增长130万元,村财收入446万元,人均纯收入3611元,同时加强“人、车、费、话”管理节省开支35万元,偿还债务275万元。
社会事业协调推进。村镇建设稳步推进,镇区管理逐步规范,逐步改变了镇区“脏、乱、差”的现象。文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投资50多万元的坪寨小学宿舍楼已建成投入使用;合理调整小学布局,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加大倒排岩风景区开发力度,目前正积极申报省级森林公园。认真做好低保工作,全镇1548名低保人员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加大人饮工程建设力度,投入20多万元,完成蕉坑、小蕉、玉石、丁地、东坪等5个村的人饮工程。强力推进农村路网建设,已硬化路面105公里,硬化率达80,交通环境进一步改善。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镇各项事业取得一定进步,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比较低,城镇化进展不快,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仍然较多;工业企业经济运行质量不容乐观,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特别是软环境不够宽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不够等等。这些问题都要在今年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二、今年工作主要打算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镇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市、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本镇实际,紧紧围绕“做大工业,突破农业,开发资源,发展特色,带动整体,增加总量”发展思路,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总的目标是:实现工农业总产值7.5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工业总产值5亿元,比上年增长48%;农业总产值2.2亿元,比上年增长4.3%;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镇财税收入4100万元,比上年增长20;村财收入469万元,比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3900元,比上年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为确保这些目标顺利实现,我们具体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巩固优势,提升工业主导地位
1、坚持项目带动。一是到位落实“三个一”项目工作机制,确保全面完成项目工作任务。二是突出抓好两个亿元重点项目,确保华港电源、金丰铅冶炼两大项目建设按序时进度推进,并为10万吨锌冶炼项目落户创造良好环境。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招商活动,争取引进1—3个大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