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贾庆林最美语文教师事迹材料:以平凡铸就伟大 以奉献成就事业
以平凡铸就伟大 以奉献成就事业
---濮阳县梁庄乡第一初级中学最美语文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河南省濮阳县梁庄乡第一初级中学
贾庆林
以平凡铸就伟大 以奉献成就事业
---濮阳县梁庄乡第一初级中学最美语文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河南省濮阳县梁庄乡第一初级中学 贾庆林 他是一名有着14年教龄的中学语文教师----贾庆林,专科学历,中学一级语文教师。曾担任七、八、九年级的语文课,现任八年级语文课兼备课组组长。在十四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各学科老师的帮助,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注重身教,师生相处和谐,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调控能力和课程创新能力。本人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2011年参加了濮阳县2010-2012学年教学工作争先创优活动中,成绩突出,被濮阳县教育局评为优质课教师。2012年5月被濮阳县教育局评为优秀班主任。2012年6月在濮阳县第四届“语文报杯”作文竞赛活动中,所辅导的学生乔光荣获二等奖。
一、关爱学生,撒播阳光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凡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学生的智慧还是品格都得不到充分或自由的发展。”多年来他为学校的蓬勃发展倾注了全部的爱和心血。作为班主任自己身教垂范,全面负责,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童心对待学生的童心,赢得了学生的拥戴与尊敬,是学生的贴心人,赢得家长的信赖和赞誉。所带的班在学校学习、纪律、卫生的评比中都获第一,是学校各项活动的排头兵,模范班。出色的工作业绩,使自己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他所带的中队活动搞得丰富多彩,成为队员们生活、学习、成长的星星乐园,为学校大队部输送了许多各方面的优秀人才,为学校少先队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播种阳光的育人者,用关心、信任和激励,把阳光的种子撒进学生的心田。近年来,他任教的学校,贫困生、农民工子女、留守孩子居多,他就带领全体教职工采取多种措施,关爱这些特殊群体学生,如建立一个信息库,加强三个联系、实施三重关爱(学业上帮助、生活上救助、心理上辅助)、突出三种教育(榜样教育、感恩教育、自主管理教育),使学生感受到同样的阳光。自己爱生如子,经常做好“两有生”的转化工作。作为教师,他始终认定一个信念:绝不放弃一个“两有生”,绝不将一个“两有生”推出校门。他动员所有教师积极关注每一位“两有生”的成长,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二、创新德育载体,丰富德育活动
思想需要的是启迪而不是教条,传统的说教往往使学生望而生厌,不胜其烦,根本无法引起孩子的共鸣,因此,他把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开展德育的重要途径。
首先,他做到常规教育经常化。从而使学生在新学期第一天就懂得我是一名学生,我要爱校如家、遵守纪律、勤奋学习、热爱劳动,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其二,他经常开展有意义的德育活动、主题班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经常对学生进行《守则》和《规范》教育。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坚持寓德育于各种有特色的活动中,如:三月份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四月份组织学生在德育基地开展“缅怀先烈,争当文明学生”活动,五月份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六月份组织学生开展环保知识教育,十月组织学生开展“五告别一远离”活动,十一月至十二月,在全校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其三,他以艺育人。在艺术教育中陶冶情操也是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特色活动,深受学生欢迎。为丰富校园文化,多年来,在传统德育活动的基础上,开展了许多特色教育活动。如开展“诗歌朗诵”、“歌咏比赛”、“才艺展示”、“课本剧”比赛等。不仅促进学生间凝聚力的形成,也让特长生找到了才能展现的舞台,他的学生曾多次在市、县、镇举行的各种比赛中获奖。其
四、他组织学生开展“双好”活动。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他广泛在学生中开展了“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的“双好”活动。这项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提高了家长教育孩子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自他教育的自觉性,不少学生回到家里改变了以前挑吃、挑穿、任性、懒惰的坏习惯,主动找活干、学活干,主动给长辈洗脚。近年来,他所教的语文学科质量一直领先,学生喜欢、家长信任、社会满意,这和他重视德育工作,立足使每个学生都成才是分别开的。
三、勤勉执教,勇于创新
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他不断努力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育理论,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苦练教学基本功,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积极投身于教研、教改实践,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大胆进行实验教学改革,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在教法上不断改革,总能推陈出新,成为语文学科的带头人,尤其是在课程改革以来,他做为一名教学第一线的课改教师,能积极参加各种新课改教师培训班,深入领会新课改精神,从理论上掌握语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不断探索本专业知识的最新研究成果来充实教学内容,以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武装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断提高。
课改以来,他积极投身课程改革的浪潮,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主人翁的姿态,本着“加强理论学习,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的原则,稳扎稳打,大胆开拓,勇于尝试。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往往成为知识的受体,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能动性被抑制,创造性潜能难以得到积极开发、诱导,教师与学生之的情感无法交流,也就难以营造课堂教学艺术氛围,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强调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让学生变单向被动的受体为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做,切实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减少并优化教师的“他控”行为,增加或加强学生的主体“自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
他多次与语文教研组长同头科教师互动交流,听县里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学校安排教师外出观摩名家课堂,随时注意引导教师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着力在教师角色转变上下功夫,并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他在反思和借鉴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通过近两年来的学习和培训,他对课改有了更清楚的认识,逐步树立起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学科观,变注重知识的传授为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变“以老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注重教学结果为注重教学结果和教学过程的统一,变统一教育为差异教育,使教学活动取得最大效果。
他已经走下了“讲”坛,走进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引领者的角色,还时间于学生,学生会的不讲,书上有且一看就懂的不讲。真正落实“精讲精练”,使教师从“累”而不讨好中走了出来,真正地融洽了师生关系,开语文教学另一番新天地。
四、做好“传、帮、带”,当好领头雁
近年来他除搞好自己教学工作外,几乎把自己的一半心血放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多年来,对青年教师,他分批分期确定培养对象,不管有多忙,自己的教学任务有多重,都会抽出时间去听年轻老师的课,每个学期听课节次都在40节以上,每次听课之后,都会与她们交换意见,提出改进建议。经常与他们共同研究教材教法,从备、批、讲、辅全程搞好“传帮带”。对新教师坚持每周听课、评课、并随时给他们指出优缺点和改进意见。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教研工作,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近年来,在县、乡举行的中小学课堂达标赛讲中,经他培养的青年教师们都曾多次获奖。其中有十四名青年教师已脱颖而出,成为市、县级骨干教师。
人们常说教师的事业是叶的事业,也是爱的事业。他喜欢他的职业,他深爱他的事业。他喜欢他的学生,他离不开他们。自他走上讲台的第一天,他就发现他找到了最合适他的工作,他愿意一辈子站在黑板与讲台之间,在这里实现他的价值,在这里书写他灿烂的人生。
第二篇:以最美乡村教师看志愿者事业
植根乡土 呕心沥血 谱写感动教育传奇---以最美乡村教师看志愿者事业
视传1102 张昌瑞 孙博 王娇 王慧 王睿
摘要:乡村教师们用他们的青春和汗水谱写了一首首美丽的教育诗篇,他们的志愿活动感动了中国。
关键词:乡村教师 志愿者 教育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农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发展靠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的教育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在中国的农村有一亿五千万名中小学生,教育和他们每一个人的命运相关,尽管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但处于偏远山区的孩子依然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缺乏教师资源,看着他们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许多志愿者带着爱、希望和知识走进大山给孩子们上课,教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甚至有的老师扎根乡村,一教就是几十年,把青春和汗水甚至生命献给了光荣的教育事业。
他们原本可以选择更安逸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但他们放弃了,而是把年轻的岁月奉献给了一群求知心切的农村孩子们。他们原本可以只是按部就班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但他们没有,而是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教育培养孩子们,改善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当中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校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家和最美好精神寄托的地方。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在最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演绎出了最不平凡的精彩人生。他们用最真诚的朴实的行动证明和延续了生命的宽度!最美乡村教师用最真实感人的事迹撼动着每一位国人的心。他们植根乡土,呕心沥血,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感天动地的教育传奇。
马背上的老师徐德光37年来用他的双手砍出一条学生上学的路。其中的一个镜头我将毕生难忘,有些孩子要毕业了徐老师很高兴特意为孩子们都做了一个菜,虽然只是简单的烧茄子孩子们都吃得很高兴,徐老师端着饭碗不忘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嘱咐,下去了,你要好好学习,说完他用那双饱经沧桑的手捂着脸哭了,攀爬崎岖危险的山路没有难倒他,翻修学校运输材料没有难倒他,开辟山路没有难倒他,37 1 年的种种困难难没有难倒他,就在今天看着孩子们即将离去他哭了,我想此时徐老师的心情充满了欣慰和不舍,欣慰的是他的学生可以走出大山去外面上学,不舍的是这些学生是他一手带大,就是他的孩子。他,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却用行动抒写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他,没有什么信誓旦旦,却秉承着“不误人子弟”的宗旨;他不会说漂亮话,不会干面子事,更不会八面玲珑,却用忠诚与硕果诠释着一个普通人民教师应尽的职责。
“让孩子有一个平等的选择命运的机会”,达祖小学林子闳说。在达祖小学所在的村庄70%的村民都不识字,村里的小学孩子们却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2006年这里才通第一条公路,这儿的孩子却会用电脑。这都是富有激情的80后、90后志愿者团队带给这个村庄的变化,以林子闳为代表的志愿者团队走访这儿100多个学校,1000多个家庭,利用募得的善款帮助2000多个贫困孩子重返课堂,将13个患病孩子送到上海治疗。一年、两年、五年、八年,有的志愿者在这里成家生子,扎根于此。虽然告别了都市的繁华,虽然现在常常一身泥泞,但他们说,这几年的志愿者经历却是他们最充实,最满足,最美好的时光。让我们记住他们:林子闳、王成、张群、王木良等240位青春志愿者,记住他们所信仰的“有爱就有希望”。
看到白发苍苍的父母给宋玉刚老师颁奖,五年来一家的团聚,父母的爱是博大的,宋老师正是用父爱滋润着孩子们,扎根藏区,不离不弃15年。看到美丽活泼的邓丽老师用自己的青春和行动带活了一座古老的小学,身体力行的陶冶感染着孩子们,她不仅教会孩子们知识,更在改变着孩子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观。
这些最美乡村教师中,每一位老师的感动事迹能都撼动我的心灵,让我们为之动容,继而肃然起敬。相信每一位观众和每一个听说过这些感人故事的人都和我一样几度落泪,感动在心。我们所能表达的最多的情感也无疑是对这些“最美老师”最崇高的钦佩和发自内心的敬仰!
“最美教师”美在责任,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一方面,他们每 2 一个人都是工作生活中的多面手,他们常常一个人就是一所学校,一人肩负学生所有的课程,一人承受众多的困难;另一方面,他们总是坚守在最平凡的工作岗位,不离不弃,无怨无悔。
“最美教师”美在大爱,放下自己,循着人的基本情感需要出发。哪里需要他们,哪里就会出现他们的身影。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最广大农村孩子们和最基层教育中。从此他们的生命绽放出了美丽的色彩
“最美教师”美在魅力,用他们的美散发出巨大的感召力量,他们用行动感动了千万中国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们奋发图强。同样也鼓励着众多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志愿者,使他们更加有勇气和信心去奉献自己的人生。
“最美教师”美在师爱为魂。在老师的手中,握着无数的金种子,那便是希望,也是教师的全部财富。老师的关爱,在孩子的心中会播下热爱生命的种子,老师的宽容,在学生的心中会播下善待生活的种子,老师的期待在同学的心中会播下希望的种子。师爱像滴滴甘露,即使枯萎了的心灵也能苏醒;师爱像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林崇德教授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疼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些教师中又有哪一位老师的事迹不是深刻而生动的反映了这一点?在中华大地上其实有千百万个乡村教师像他们一样在为祖国的未来孩子的明天,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默默地奉献,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奉献青春。因为心中有信念,有理想的他们甘受清贫,因为有爱,他们对自己的付出无怨无悔。
有一个老师曾经这样说:“我已经离不开校园,离不开三尺讲台,这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最大的心愿是让学生爱上学习,感受生活之美„„”
是的,就像一只振翅的蝴蝶,她轻舞飞扬。单薄的舞姿却给美丽的花园锦上添花。我们有理由相信:快乐、勇敢、自信的她一定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有百百千千个这样的老师,中国的教育就一定会智慧前行、勇立潮头!
前几天我又重新观看了一遍中央电视台前一期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回顾其中细节,有很多故事颇为感动的瞬间,其中几个镜头令我看了之后久久留下思索。其中一个乡村男教师说:“老师用左手写字也非常漂亮!”画外旁白:其实老师右手因患病已抬不起来!还有几个镜头也是如此。另一个乡村女教师山村支教几十年如一日,每天背着孩子淌水过河,冰凉的河水长期浸泡早已使老师的双腿患上了风湿,老师不得不拄着木棒背孩子过河。年幼的孩子说:“老师,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我给老师带回汽车、飞机让老师坐着!”孩子天真纯朴令观者动容,相信他们会永远记着教过他们的老师,记得老师说过的话,长大后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
最美乡村教师的故事还在继续,我们会永远记得曾经有那样一群最美的人、最可爱的人,他们植根乡土默默无闻的奉献着自己,更会永远记得他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克服艰难险阻为这些乡村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而他们的事迹也将激励和鼓舞着我们更多的年轻人和学生。
向老师致敬,向默默奉献自己的志愿者致敬!
参考资料
[最美乡村教师]--徐德光:马背上的校长
没有路,他花一年的时间为孩子们砍出一条路;没有书,他用两匹白马驮回孩子们的书。徐德光,20年做这些密林深处孩子的引路人,用自己艰辛的劳动托起了孩子们的希望,也用自己的美丽情怀感染着自己的学生,让这个大山深处的教学点教师后继有人。
主要事迹
1.扇子林教学点始建于1975年位于金鼎山密林深处,涵盖3个村民组40余户人家,最少时只有8个学生,最多时也只有30多个学生,学生们到学校的两条路都有七八公里长,往返需要5个小时,大山陡峭灌木丛生,为了方便孩子们上学,当年18岁的徐德光整整用一年的时间砍出了一条5公里长的羊肠小道,后来又用黄土、竹篾夯起3间土屋,附近的孩子才开始有了读书的地方。
2.徐德光校长的家住在山下的金庄村。为了节省来往学校的时间,10年前他和妻子卖了两头猪和一些粮食,花一千多元自费买了一匹马作为交通工具,到现在已经换了两匹,现在用的这匹马名叫“白龙”。山里孩子上学路远,路又难走,碰上雨天徐校长便骑着马到学生家里接他们上学,学校用的教科书、教具、生活用品全靠他的这匹马驮上山。至今那匹和他岁数差不多的老白马还陪在身边。一次,他从马上摔下来,被摔得头昏目眩,顿时失去了知觉,幸好有群众上山干农活发现了他,将他扶回家,经医生诊断为胸肋骨折。家人心疼地劝他放弃,他淡然一笑:为了深山里的孩子们将来有出息,就算豁出这条命也值。
3.这间只有4个年级的学校被称为“马背学校”。2008年凝冻后的大年30,红花岗区委书记王进江走了3个小时来到这里,临别时问徐老师最迫切需要什么,徐老师只说了一个字:路。路基修通了却再没有钱进行硬化了。一个叫陈仁贤的村民挺身而出,自愿捐助100万元来完成后续工程。这位40冒头的村民正是徐老师第一届学生中的一个,因为外出创业而有了积蓄。陈仁贤说徐老师永远是他人生的老师,他为了这个地方耗费了一生,他让自己知道什么叫“我们”。与“马背学校”遥遥相对的是一家新建的养猪场。这也是陈仁贤刚刚投资兴建的招了近10村民务工。其实只有陈仁贤知道,因为路远他的这个养猪场是亏的,但是工人都是高工资”为什么明知道亏的风险很大却还是要在这里建?陈仁贤这样回答:“我没有徐老师的水平可以教娃娃文化,我是想通过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化开化这里的经济观念,增加增加村民的收入,为家乡做点有用的事。
4.陈道坤这位从1992年开始就在这里代课的教师整整20年,也是徐老师第一届学生中的一个。在外面打工一定比现在800多元的工资高很多,而且现在也转不了正。但是陈道坤说自己不会走,因为他亲身经历知道孩子们是多么需要这间学校和负责的老师。而就在一年前,该校毕业学生、徐老师的女儿徐泽燕刚从大学毕业时也自愿来这里代课了一年。
5.因为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又是山路,学校每天9时上课,中午不休息,下午4时放学,几名教师和学生一样每天只吃两顿饭。对于“马背学校”创始人——遵义市红花岗区金鼎山镇扇子林教学点徐德光老师来说,最为开心的事情不是获评全国劳模、被特邀参加建国60周年庆典现场观礼,而是刚刚修通了一条近10公里、连通教学点的水泥硬化公路。
徐校长说:“这匹马通人性,成了我的好伙伴,每天下山我都会带它到河边给它洗澡”。
“校长室”就设在教室里,徐校长正利用课间给孩子们批改作业。
[最美乡村教师]—邓丽:一个人改变一所学校
三年坚守,她用知识和爱心耕耘着70多名孩子的未来。
高原之巅,她用热情和青春守护着“高原花朵”的成长。
在海拔1800多米的湖北恩施鹤峰县中营乡,有所高原小学。三年前,大学毕业不久的邓丽来到这里。犹如一朵雪莲花,她为孩子们带来了知识和快乐、为落后的高原小学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一个人改变一所学校
2009年8月的一天,鹤峰县已经很冷,邓丽穿过蜿蜒的山路,来到小学报到。
“哇,是个女老师,好漂亮啊!”孩子们挤在她的办公室门口,探着头,用惊奇和欣喜的眼神望着这位新来的老师。
“我是学校唯一的女教师,也是和学生年龄悬殊最小的老师,孩子们都很欢迎我。”邓丽告诉记者,在她来之前,学校只有7名男老师,平均年龄54岁。
除了是高原小学的第一位女教师之外,邓丽还为学校带来了其他“第一”:孩子们第一次开口说普通话、第一次上了英语课、第一次站上了舞台、第一次吃上了免费午餐、学校举办了第一个“六一联欢会”、有了第一个澡堂……邓丽的到来,给高原小学带来了新气象。
在学校,邓丽当一个班的班主任,带一个年级的语文、四个年级的英语和全校的音乐课,还兼任了少先队辅导员和女生寝室管理员。
“ 邓 老师上的课我们都很喜欢!”孩子们争着讲他们在课堂上的“英雄事迹”。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课上,邓丽组织演讲比赛、故事会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课下,她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和孩子们一起游戏。
昔日性格孤僻的山里娃,如今可以在陌生人面前大方地表演。乡亲们说,是 邓 老师把爱和快乐的种子种在了娃儿们的心里,改变了孩子们的性格和未来。
只想做一名“纯粹”的老师
邓丽的到来,为寂寞的鹤峰高原带来了活力。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来到高原小学之前,邓丽在武汉有一份月收入4000元左右的工作,令不少人艳羡不已。然而,一心想做一名“纯粹”老师的邓丽,毅然决然辞掉工作回乡支教,并且主动申请来到了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中营乡高原小学。
“我也动摇过。”邓丽坦承,初到时,面对艰苦环境和难熬的孤独,她有过后悔。然而,看到孩子们淳朴的笑脸、渴望的眼睛,邓丽最终坚定地留了下来,并用更多的爱温暖着孩子们。
在邓丽的学生中,有一对聋哑兄弟,父母在外打工,孩子从小被寄放在学校。没有学过特殊教育的邓丽,让兄弟俩捏住她的嗓子感受震动,用夸张的口型、自创的手语、纸条跟他们交流。在悉心培养下,聋哑兄弟的成绩从20多分提高到70多分、80多分。
邓丽还特别设计了“我和你们在一起”的手语。当聋哑兄弟哭着想妈妈的时候,当他们孤立无助的时候,当他们缺乏信心的时候,邓丽都伸出双手告诉他们:“我和你们在一起!
”
在严寒的冬天,邓丽第一个起床,到教室升火炉,挨个叫孩子们起床。她亲手给学生洗澡,“希望把她们洗得水灵灵的”。在邓丽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高原上的花朵,只要用心呵护,他们就能开放生命的娇艳。
“放心,老师不会走”
2011年5月,邓丽考入正式教师编制,可提前结束资教生身份,分配到中心学校。但孩子们的眼泪和被需要的幸福感,让邓丽又回到了高原小学。
“你们放心学习,老师不会走。”邓丽对每个孩子都这样说。今年30岁的邓丽还没有男朋友。追她的不在少数,但都被她拒绝了。邓丽说,首先要支持她的工作,否则不予考虑。“也有人说支持我,但能一辈子吗?”邓丽没有信心。谈到资教期满后的去留问题,邓丽很坚定:“上面派人下来接班,我才能走,如果没人来,我就不能走。”
邓丽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但她觉得自己并没有多伟大。她说,她只是想找份有幸福感的工作,山里孩子需要她,被需要就是一种幸福。
当她生病躺在宿舍,聋哑兄弟向她做出“我们和你在一起”的手势时,邓丽是幸福的;当曾经自闭的两位女孩儿为她自编、自唱、自跳《邓老师活泼之歌》,作为献给她的生日礼物时,邓丽是幸福的。
[最美乡村教师]--宋玉刚:一切为了牧区的孩子们1、4500米 --这是宋玉刚工作所在的拉萨墨竹工卡县日多乡小学的海拔高度,冬天这里连打火机都打不着。宋玉刚是“藏二代”,父亲1954年进藏,参与青藏公路建设,出生成长在西藏的宋玉刚1997年,也就是22岁时从拉萨师校毕业,被分配到日多乡中心小学。2、8年--走进偏远山沟,从失落到眷恋。宋玉刚为工作,自2003年起,一直未能探望已退休回到河南养老的父母。只是父亲2010年曾来过一次西藏见面。宋玉刚惦念年迈双亲,也牵挂着学生和工作,面对两难选择,他每次都选择留下。3、13年--宋玉刚从22岁起投身西藏山区教育,把13年青春岁月献给了他所深爱着的藏族孩子。说藏语、吃糌粑,融入藏民生活,他成为藏族学生爱戴的“汉族阿爸”。工作13年来,宋玉刚几乎去过每个藏族学生家里家访。夏日,跋山涉水;冬季,踩冰踏雪,山路崎岖,加上高原缺氧,家访路途漫长而艰辛。日复一日的练习、打磨,四年努力,宋玉刚终于能用藏语表达,跟藏族学生家长交流不再有障碍。
4、宋玉刚逐渐适应了山区教学环境,同时,爱情也悄然降临。2004年,藏族姑娘德吉措姆调入小学,两年后宋玉刚和德吉喜结连理。
5、宋玉刚的两次调动机会,一:根据西藏当地规定,在高海拔艰苦地区工作满五年,可申请调动去条件较好的地方任教;二:从南京晓庄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宋玉刚,上集要求调到县教育局工作,但两次机会宋玉刚都放弃了,因为他已经深深爱上藏区的土地、藏族孩子和自己的事业。
6、宋玉刚最突出的贡献: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在他的教授下,目前日多乡小学全部学生都掌握了电脑知识,教师也能熟练使用电脑制作课件,宋玉刚还经常通过网络下载全国优秀课件,让牧区的藏族孩子和大城市孩子一样,接受最先进的教育。
[最美乡村教师]--肖山:带学生一边练球一边种菜
2006年,肖山放弃足球俱乐部三万元的月薪,来到国家级贫困县,建立起海南省第一支业余女子足球队,在这里,他的薪水,一个月只有1500。过去的六年,他带着大山里的姑娘,从零开始,一边练球,一边开荒种菜、捡破烂筹集资金,克服了来自各方面的障碍与阻扰,如同一匹横空出世的黑马,一度夺取了全国比赛的季军。
6年,肖山改变了很多姑娘的命运,他把一些原本初中就辍学的姑娘送进大学、国家队,享受到足球与团队给她们带来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他让姑娘们真正懂得用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北京时间 9月10日,在这个属于教师的节日里,在央视《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中,出现了一名足球教练的身影,他就是用6年时间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支教琼中女足的乡村教师肖山。
在6年艰苦的支教日子里,肖山和他的队友们克服了资金不足、装备不知的难题。肖山老师为了支持这个女足球队甚至捡垃圾赚钱,眼看琼中女足资金实在无法支持,肖山就贡献出自己的支教工资,6年的支教岁月里,肖山瘦了四十斤!在这个球队中,另外一个默默奉献的人就是肖山老师的妻子。在肖山为了球队日夜奋斗之时,他的妻子就当成了厨师和宿舍管理员。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6年不仅让琼中女足换来了骄人的成绩,还让球队在艰苦的训练情况下,12分钟耐力跑达到了中超水平,2名球员入选女足国青队,13人被保送上大学。在颁奖典礼上,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也调侃起了肖山老师的体重,“你瘦了40斤,现在体型正好。”白岩松说。肖山只是微微一笑,告诉现场观众,“我这辈子就扎根海南琼中了,这事儿就这么定!”
谈到队中的13名球员被大学录取,肖山还在颁奖典礼现场提起了球员考上重点大学背后的一件“趣事”,他说,“那天,有球员家长亲自问我说,家里办酒席,到底能不能办,他们根本不相信,女儿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是真的。我告诉他们,酒席你们大胆的办,大张旗鼓的办,她考上大学是真的!我后来这名队员是他们那个村子里第一个考上大学本科的学生。”之后,琼中女足队员们考入的海南师范大学的林北平书记亲自为肖山鞠躬颁奖,之后肖山在这个属于他的节日了还收获了意外的惊喜,都已经长大成人的琼中女足的队员们来到了颁奖典礼现场,她们与肖山老师动情的拥抱在了一起,肖山和他的女足队员们也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其实,央视早就关注了肖山和他令人骄傲的琼中女足,今年6月2日和3日央视新闻频道《东方时空》栏目连续播出了海南琼中女足的专题新闻。告诉大家一群来自海南大山里小姑娘,在顶住了最初艰苦的训练之后,逐步开始喜欢上足球,并因为足球改变命运的故事。肖山也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我跟队员们讲,你们要在海南省撒遍足球的火种,因为你们今后的任务是培养下一代足球人才。”
[最美乡村教师]--于贵勤:用爱和生命去坚守
个人档案
●出生年月:1956年3月 ●任教学科:语文
●毕业学校:河北师范大学自考大专班
●任教经历:1980年,在承德县邓上乡东三十家子村小学任教。1990年,到承德县孤山小学任教。199
1年,担任该学校校长并坚持任教至今。
于贵勤人生箴言:当老百姓的官儿,就得给老百姓多办点事儿。尽管校长不是啥官,可是我能做到的必须都得为这个学校、学生们一点点实现了,心才能安。
同事评价:对于学校,她是家长;对于学生,她是母亲;对于老师,她是老大姐。当时,面对破旧不堪的学校,她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付出自己的全部心血来打造它,甚至忽视了家庭。没有她,就没有孤山小学的今天。
孤山小学后勤处处长 李炳忠
学生的评价: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雷锋只是个影子。但在我有限的生命里,于校长却让我感受到了雷锋精神是什么概念,她就像雷锋一样活在我们的身边。
于贵勤曾经资助的三个学生:李德福、李德民、李德新
2012年7月12日 黄昏
筋疲力尽的于贵勤缓缓地锁上学校的大门。几天前,学生们早已放假,作为一校之长的她却仍留在学校,她要整理好这个学期的教学档案。
56岁的她已经退休了,却仍被特批留任,继续担任着这个学校的校长。
她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是她,使这个原本没人知道的山村学校走出了大山;是她,带来了这所学校的每一步改变。没有她,就没有现在的孤山小学。
更重要的是,没有人能代替她对这所学校的爱;没有任何东西,能坚固得过她对这片土地的坚守。
随着一声清脆的声响,大门锁上了。于贵勤环视着校园,笑了。几天前,学校刚刚通过了审计署的审计。
这时候,于贵勤的脑海里有两个影像在播放,一个是眼前这个校园,另一个,则是22年前那个破旧的院子。
“好好干吧,干好了再走。”
1990年,34岁的于贵勤从县重点小学分配到承德县三家乡孤山小学。
现实比于贵勤的想象要残酷得多。
12间破旧不堪的平房,没有院墙,没有窗户。穿着几乎露屁股的衣服的三四个孩子挤在一个桌子前,仅有的几把凳子只能作为摆设,根本无法坐人。
而自己的小家,一个约18平方米常年没人居住过的小黑屋,锅台上长着蘑菇,另一端则连着根本住不下一家四口人的土炕。地上有几处明显的耗子洞,黑漆漆的像挑衅的眼睛。
于贵勤哭了。这是什么地方啊,她就像一个被抛弃在荒郊野外的无助的孩子。作为老师,她看不到事业的希望。作为女人,她也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那一夜,她失眠了,辗转反侧。
看着黎明悄悄扯开夜色露出头角,听着昨日还哭闹的孩子在身边已经发出均匀的呼吸。于贵勤心里也渐渐亮堂了:希望是自己给的,不是摆在那儿的。就像这黎明,需要冲破黑暗。
“好好干吧,干好了再走。”于贵勤对自己说。
心安定了,一切便稳当下来。
然而,现实的残酷才是个开头。
于贵勤带的是毕业班,通过上课她才发现,学生们的文化水平仅仅相当于三年级。
“怎么办?”这是于贵勤必须要攻克的第一个难题。
在取得校长的同意后,她利用放假时间给孩子们补课。
那个冬天太冷了。于贵勤把24个孩子领到自己的家里上课。没有黑板,她拿出了家里的面板;没有板擦,她便用毛巾代替;没有凳子,她跑到外边找到木头自己做……
一年后,这个历年来都顶着全县倒数第一帽子的学校,愣是以合格率100%的成绩把孩子们送进了初中。
也是这一年,于贵勤成为孤山小学的校长。
“我是他们的校长,我有责任管他们!”
不管到什么时候,于贵勤都忘不了1973年那一个普通的一天。
母亲在磨坊里费力地压着玉米面,一圈又一圈。旁边站着的是17岁的她,这个九口之家里唯一的一个读书的孩子。
碾子上是金黄的玉米面,是她一周的干粮,而这些干粮,是母亲靠着面子借来的储备粮。
“你先把这些端回去,可千万别撒了,这是你一个礼拜的干粮。”母亲把装着玉米面的簸箕递给于贵勤。
盘算着这个星期该如何省着吃这些干粮的于贵勤低头走着,脚却被一块突起的石头绊倒了,玉米面洒了一地。
“完了!”于贵勤手足无措地看着由远及近的母亲。
并没有责骂。母亲的眼泪一滴滴地掉在地上,瘦骨嶙峋的手细心地一点点捧起洒在地上的玉米面,缓缓地放到簸箕里。
“你要记着,将来有一天你要是当了官,要想着老百姓有多不容易,多给他们办点事儿。”
母亲的眼泪掉到地上,也掉进了于贵勤的心里。那个场景,让她刻骨铭心。那句话,更让她永生难忘。
从此,一个信念,就这样筑在了她的心底,融入了她的每一个细胞。
夏天,孩子们在没有院墙的学校里玩耍,经常看见从附近山上爬下来的蛇趴在操场上。冬天,没有窗户的教室四面透风,孩子们穿着拖鞋和单薄的衣服站着上课。山里的孩子就是苦啊。
站在黑板前的于贵勤心里很疼。
她想让那些纯洁的求知的山里孩子,不受动物的侵扰,坐着上课。然而,就是这样最基本的要求,这个贫困的学校也无力承担。
没有钱买,于贵勤就想到了“化缘”。
1993年的腊月,她准备到承德市寻求帮助。在这个距离县城120多公里的偏僻山村,每天只有一趟班车通往市区,乘车的地点还在8里之外。
清晨4点钟,于贵勤便起床往村外走。黑漆漆的村子,只有幽幽的路边的树影。寒风吹着树枝哗哗作响。于贵勤顶着内心的恐惧,一路小跑。前日下的一层小雪,路面湿滑,等到于贵勤跌跌撞撞地跑到地方,棉袄全都湿透了,可是班车却已经开走了,地面上只剩下两道车辙印……
她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泪水顺着脸颊流下来,冰凉冰凉。
“我为什么要到这个地方受这个罪?孩子们冷了暖了跟我有啥关系……”天大亮后,有赶集的村民看见蹲在路边的这个女人,手和嘴唇都冻得发紫,眼角的泪水也凝成了冰花。好心的人赶紧把玉米秸点着了给她烤火取暖。
僵硬的身体暖和过来了,于贵勤也给自己找到了答案:“我是他们的校长,我有责任管他们!”
1995年,于贵勤作为最年轻的代表参加河北省劳模大会。在这么一个聚集了各路人才的会上,她抓住了“化缘”的良机。在大会之后的学习讨论会上,她说出了学校的困难。
3000元、5000元、一车水泥、几吨钢材……劳模们纷纷伸出热心之手,帮助这个把学校看得比自己家还重要的校长。
“谢谢!谢谢!”于贵勤再一次流出眼泪,为的是劳模们的这份支持,为了这几年里她的一次次付出。
就是在她这样一次次的“化缘”之下,学校的院墙有了,学生们的旧衣服有了,学校的教学楼也有了。而于贵勤有的,除了高兴,就是一根根早生的白发。
“孩子们上学的钱我出了!”
对于学校来说,说她是校长,不如说她更像是个勤杂工。
学校的楼房盖起来后,问题又来了。数九寒天,要保证教室的温度,必须24小时里每隔40分钟便得添一次煤,这又累又脏又得精心的活儿没人愿意干。
看着老师们为难的表情,于贵勤说:“我干!”
一边上课,一边实施学校的管理,一边给学校烧锅炉,于贵勤把自己分成八个人用。每个冬天,她都住在学校里,晚上,每隔40分钟就起来添一次煤。学生们的教室和宿舍暖和了,可锅炉房的偏房里却冷得要命,她需要盖6个被子才能勉强暖和手脚。
被窝、锅炉房;凉被窝、锅炉房;冰冷的被窝、锅炉房。
反反复复,来来回回。有好多次,于贵勤都拄着 两米 多长的火炉钩子在锅炉房里睡着了。发现这一幕的老师吓得够呛,她却拍拍身上的炉灰,笑着说:“屋子暖和就睡着了,没事儿。”
对于学生来说,说她是老师,倒不如说她是母亲。
村里李德福、李德民、李德新一家三兄弟,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三个孩子跟着70多岁的爷爷奶奶生活。
面对着三个即将失学的孩子,于贵勤咬咬牙:“上学的钱我出了!”
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再加上另外三个孩子的开销,生活捉襟见肘。开学后,于贵勤交完三个孩子和自己两个孩子的学费后,手头只剩下5毛钱。她紧紧地握着这5毛钱,生怕被人抢去,似乎这是全家人生活下去的希望。
丈夫张立民忘不了。看着妻子每次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参加各种劳模会,他心疼啊,用大半个月的工资给她买了一双皮鞋,却被穿在了她资助的孩子的脚上。
儿子张继伟忘不了。“六一”儿童节别的孩子都有新衣服和礼物拿,妈妈却用奖金给李德民三兄弟每人买了一身衣服,自己和妹妹躲在屋角里哭。
而于贵勤也忘不了,李德民在上大学的那一天,哭着喊她“妈妈”。在孤山小学的22年里,200多名贫困生在她的资助下重返课堂,并相继走出大山。
有人说于贵勤傻。她说:“如果我的傻能让这些孩子都通过文化知识走出大山去,我就傻一辈子吧。”
[最美乡村教师]--刘效忠:深山里的红烛
西二屯是木兰县东兴镇五一村的一个二十几户人家的自然屯,地处小兴安岭余脉的大山深处,三十年前这里一穷二白,是教育的盲点。刘效忠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他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家...13 西二屯是木兰县东兴镇五一村的一个二十几户人家的自然屯,地处小兴安岭余脉的大山深处,三十年前这里一穷二白,是教育的盲点。屯里的孩子要想念书就得翻山越岭十几里到五一村小学。1980年教育实施密网布点屯屯建校,西二屯也将要设制下伸点。
三十年前的一天,作为村里唯一一名知识分子,只有初中毕业的刘效忠被村长告知他被任命为下伸点的带课教师。起初担着生产队好几项工作,工分最多的刘效忠还有些不情愿。家里人也坚决反对。但村领导几次上门苦心相求,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走上了讲台。成了一名乡村教师。从此他校长、主任、各学科教师,一肩全挑。
由于屯里的11个孩子年龄参差不齐,班级是四组复式。刘效忠每天要备一至四年级,各学科的课。当时只有初中毕业的他深感自己业务能力有限,为了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好老师,他参加了县里组织的中函学习,从此每个星期天和寒暑假他都要骑车几十里去镇里学习。
由于学校门前那条小河一到汛期就会涨水,刘效忠每天早早的站在河边挽着裤脚等待着迎接学生的到来,把他们一个个抱过河去,放学时再把他们送过河来。这一抱就是三十多年。
三十年前交到刘老师手里的学校是两间四处透风冬天不暖夏天阴冷潮湿的小土屋,一块大黑板、两盒粉笔、四五张缺胳膊少腿的桌椅,为了改善教学环境,刘效忠 老师利用业余时间,从自家拿来木板钉子把桌椅修好,从村里要来报纸带领学生把墙棚裱糊一新,自费买来玻璃和油漆把门窗装饰一新。
刘效忠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他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家人,他的爱人承担了几乎全部的家务活,安排着一家人的起居,默默支持着他的工作。
西二屯地处贫困山区,农民们对孩子上学的事并不十分在意。学生辍学在当地是常见的事,也是农村学校最头痛的事。作为班主任,刘效忠下定决心决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学生王晶的父亲遭遇车祸去世,她与年迈多病的祖父相依为命,无力继续读书。刘效忠主动承担了王晶的全部读书费用,并且顶着家人的反对,让她吃住在自己家里。多年后,王晶顺利拿到了高中录取通知书。
一九九二年春,村边的树林引发了一场山火,坐落在村边山岗的学校,和火场只有一道之隔,随时都有被吞噬的危险,刘效忠当机立断跑回家把家里的被褥全部抱来了,在河沟里浸湿蒙在了校舍的屋顶上,火被扑灭了,学校保住了,可他家的被褥已经千疮百孔,污水淋淋难以再用。一家人只能用外套当被褥将就了好几天,为此,刘效忠的爱人埋怨了他好久。
后来政府投资大面积改造学校教室。学校领导决定让学生放假几天,为了不耽误上课,刘老师把学生带到了自己的家,把年迈的父母,白天寄住在邻居家,晚上再接回家中,他的爱人成了孩子们的临时清洁工。他利用课余时间,抬石头、垒墙脚,到村林场砍树。早上帮泥工们把泥和好,白天上课、课间干勤杂活,晚上睡在工地看材料,几乎日夜泡在工地,在他的努力下,一所新校舍终于提前竣工。
朝鲜族学生金明明父亲体弱多病,丧失劳动能力,母亲去韩国打工,多年杳无音信,金明明失去了母爱,每天还要承担很多家务活,几次想要辍学都被刘效忠一次次的家访给找回来了。刘效忠在生活上体贴关心他,14 赠衣物学习用品,还让同学们主动和他一起玩耍,让金明明感受到了学校集体的温暖,走出了生活的阴影,通过努力学习他考上了高等学府,走出了大山。
班里品学兼优的学生李冬雪由于家庭困难辍学,刘效忠踩着湿滑的小路去家访。从一条冰冻的河面上走过时,因为着急,他重重地摔倒,脚被扭伤了。看到这一幕,学生的父亲被感动了,表示就算再苦再穷也要让孩子念书,就是凭借这种真诚与执着,刘效忠在任教的三十余年中,西二屯没有不入学的适龄儿童,没有中途辍学的学生。
刘效忠的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给父亲在县城买了房子,希望他能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但西二屯距离县城有20公里的山路,从外面根本派不来老师。刘效忠放不下他的学生们,放弃了这一切。
几十年的教学生涯里,刘效忠十分注重创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外,成立绘画小组、阅读小组等课外小组,把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能更快乐地学习。从1995年至今,只有二十几户人家的西二屯,由刘效忠教出来的学生,先后有16名学生考入全国统招大学。
刘效忠使西二屯这个落后的村落的人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西二屯虽然至今不富裕,但家家砸锅卖铁也供孩子读书的重教精神是全县闻名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是刘老师的功劳。从西二屯走出来的学生以及村里的人对他都心存感激。
魏茂岭是刘效忠的学生,2006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至今就职于中国航天科技集体公司,在单位经营处任副处长,参与了神舟八号的设计,受到过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怀着对刘老师的感恩和尊敬,他写了这样一封信:“我庆幸我生在那个小山村,我更庆幸这个小山村有刘老师,我有幸成为您的学生,而且您教了我整整4年。
您选择了乡村最荒芜的一角--孩子的心田来耕耘。自小到大,我得益过许多良师,您不是知识最渊博的一个,但您是第一个扶我走上知识台阶的人。老师的形象在我们的眼里就定格成您的样子:亲切、朴实、有活力,写字一笔一画,讲故事绘声绘色,在冬季您默默的为我们生好炉火,让我们走进教室就感到家的温暖,夏天背我们趟过那条小河走向文明和知识。
在您目光的延伸中,我走出了小村,可老师却在贫穷的村落里驻足下来,最后在小村里扎下根。
您就像家乡田野蒲公英一样朴实,在山野田间一年复一年用胸怀放飞着一代又一代的种子。用青春和智慧引领一拨一拨的学生,我钦佩当年老师选择留下的勇气,然而正是因为您失去了很多,我们才得到了更多。名不见经传的西二屯小村走出了我们一批又一批的学子,我只是其中的一员,并且很光荣的成为了一名航天事业的工作者……”
正是那些飞出大山的孩子电话里的问候,贺卡上的祝福,和看到他们取得的进步和成功的喜悦,以及乡亲们看待他的真诚与期待。让刘效忠一直坚持到现在。现如今,在计划生育的影响下,西二屯适龄学生只有一两名,不得已和其他几个下伸点合并为五一分校。由于资金不足,人手短缺,59岁的刘效忠不顾家人的反对把家搬到了学校里,兼任学校的值班员,还有两年退休的他决心要站好这最后一班岗。
[最美乡村教师]--马复兴:用残臂给孩子插上翅膀
出生刚4个月时,马复兴被火烧伤,残臂无手的小复兴,从不愿见人。别的孩子6岁就背着书包欢快地上学了,马复兴就用小嘴唇翻书,用心记内容,记笔画。他常常在自家院里用左脚蹬掉右脚的鞋子,用右脚的脚趾,先用小石头,后用小木棍,紧紧夹着写字。他的坚忍顽强,终于感动了家人。他小学时代的启 蒙 老师钟才寿,更是几次登门要他“读书,要学会养自己的本事”。老师不歧视他,一点一滴传授他知识,使他从小懂得知识的力量,懂得知识可以使人平等。
那年,在父母和老师的支持下,他用好不容易借来的30元钱,买来复习资料,全身心准备高考。可是,当他满怀信心地去报名的时候,却因残疾的理由挡在了门外。当时,这个吃尽了苦头都没哭过的青年却哭了。他不停问自己――一个残疾人的知识,奉献给谁?一个残疾儿,拿什么回报辛苦养育自己的父母?拿什么回报期盼自己20年的山村乡亲?
1981年3月,县里一位领导来到乡里,给乡村干部建议:让22岁的马复兴学有所用,试试给小学代课。好多家长看到没有手的马复兴当老师,更不让自己的孩子去上学了,眼看着下麻尔村小学只剩下不到40名学生,就连他家正在上学的亲侄子,也被家里大人叫回家干农活了。许多人在背后议论他:“连手都没有,怎么教我的孩子学习?”这些话深深刺痛了马复兴的心。他默默下了狠心,开始每天坚持苦练教学本领。几个学生的家长,偷偷跑到学校想探个究竟。当他们躲在教室外面看马老师熟练写字、翻书时,他们放心地走了。在马复兴的努力下,如今村里适龄儿童没有一人失学。
为了备课,马复兴要超常地付出,别人用半小时,他却需要好几个小时。翻一页书,他要借助两只断臂和嘴唇合力才能完成,刚把书翻开,当他去写字时书又合在一起,备一次课仅翻书一个动作他就得重复无数次。为了教学需要,马老师还练画画,学生们知道,马老师的每一个动作都会付出很大努力。就是在这样的每一节课上,孩子们接受了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他们幼小的心灵中,马老师的一腔深情、一双巧臂,为他们树立起了人生的航标!
这两年,一直有短信从兰州发来:“敬爱的马老师,如果你允许的话,我就叫你一声爸爸吧!我从小没有了爸爸,是你一家人照顾我,教导我,改变了我……”发信人是2005年考入兰州理工大学的沈振轩。他原是湟中县上五庄的苦孩子,一岁时,父亲去世,他和母亲、姐姐以及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他的母亲靠着上西宁卖土豆、酸奶,含辛茹苦地支撑着家庭。
马复兴和爱人赵玉花得知这一家人的窘困,很快把沈振轩姐弟俩接到自己家,如同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他们买新衣服、新书包,送他们上学。上初中时,沈振轩和姐姐随母亲搬到西宁。谁知,他母亲根本供不起一个西宁的高中生。“如果您放心,就把孩子交给我,我们供他上学,行吗?”马复兴和爱人得知消息后,再次把沈振轩接到了家里,送他读汉东乡高中,像一家人一样同吃同住了3年,终于使小伙子顺利考进了大学。
1985年,马复兴与一位名叫赵玉花的小学老师喜结良缘,山村讲台从此有了一对连理园丁。当问起他们当初是怎么走到一起的,赵玉花俏皮地说:“一个没手,一个腿瘸,所以就走到了一起呗。”赵玉花说:“马复兴乐观和坚强的性格吸引了我,同样是残疾人,我能理解马复兴的心情,我为他感到骄傲。”
最近,赵玉华身体不好,经常会摔倒在讲台上,但是她依然坚持教学。如今,马复兴教数学,赵玉花教语文,夫妻共同战斗在三尺讲台上。
如今,马复兴的两个女儿也要接过父母的教鞭成为老师了。马海蕾是全村第一个大学生。女儿是马复兴心中的骄傲,父亲同样是女儿的骄傲:“小时候我向父亲要练习本,他经常不给,却总是见他给学生送本子。我们总怪他偏心。现在我才理解:女儿是他的义务,而学生是他的责任。责任才是他的生命。”如今马海蕾毕业在另一村当老师。小女儿也上了咸阳师范大学即将毕业。两代人的教鞭在延续。
[最美乡村教师]--“阳光校长”陈万霞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继续走基层·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报道。爱心人士捐给阳光小学十万块钱,校长陈万霞最终决定用来给老师们缴纳社保费,了结大家多年的心愿。可没想到到社保部门一打听,十七名老师每年需要缴纳的社保费需要近十七万元,手头的这十万块钱远远不够用。此前满心欢喜的陈万霞再次发犯了难。
蹲点日记:从县城回到学校,陈万霞心里很忐忑,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翘首期盼的老师们。这些年十几位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照顾着这些留守孩子,辛劳付出却从不计较回报。一想到这些,陈万霞就感觉到好像有一块石头重重地压在自己心底。
十七名老师的社保让陈万霞犯难
眼看要进入雨季,陈万霞惦记着学前班门前的空地最容易积水。这天下午,她发动全体老师一起用捡来的砖头在空地上铺出一条小路,让学前班的孩子们不至于一下雨就弄脏鞋袜。
干活的时候,陈万霞最担心的事儿出现了,学前班的赵老师突然向她问起社保费缴纳的情况。
赵春棉 老师:保险办成什么样子了?
陈:别急,不要急。
赵春棉老师:今天上午看你跟吴校长去教育局是不是给我们办这个事情?
陈:有其他事,别急,反正是买的。讲买了肯定要买的。
赵春棉 老师:我就是问一下。
陈:啥意思啊?
赵春棉老师:就是感谢。感谢CCTV感谢爱心人士感谢我们校长。
敷衍了赵老师几句,陈万霞就赶忙找借口走开了。
这事情到底该怎么办,十万块钱给所有老师缴社保肯定是不够的,但是如果只给部分老师缴纳,给谁办不给谁办,陈万霞心里也很没底。
在阳光小学里,于老师来的时间最长,大学一毕业就过来了,这一呆就是六年。任老师和唐老师也是在学校最困难的时候加入的,她们都是陈万霞的老朋友。而小李老师虽然来的时间不长,却是学校里唯一的体育老师,并且对孩子们特别好,现在还有个胆小的小姑娘每天跟着她一起睡呢。
一个个掂量着这些曾共同患难过的同事,陈万霞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吴校长,吴校长,在不?
自己实在没辙了,陈万霞决定找学校德高望重的吴老师商量商量。吴老师过去是村小的校长,管理经验很丰富。
陈万霞:情况是这样的,那个五险一个教师一个月要800多块钱,一年将近一万块钱,我们现在只有这十万块钱我们这保险怎么买啊,我们已经跟教师说出来了。
吴怀国:我的意见是……,如果是长期在这里时间长的(才给上保险)。
陈万霞:那怎么算呢?你讲的意思是有个年限?
吴怀国:对,干三年的或者干五年的。
陈万霞:还有啊,如果今年买了,明年就必须要买,不买就要交滞纳金。
吴怀国:哦,这还成问题了,我们学校太困难了,除掉生活费除掉教师工资就没有了。
陈万霞跟吴老师商量定了,就以在阳光小学工作的年限为标准,划出一条线,先给够条件的老师办理社保。
主意定下,陈万霞又一次召集老师们开会。
陈万霞开会:这个问题是个很大的难题,扔到了我这里,我跟吴校长一再地商量,我想一个唯一的办法,就是目前我们只能划一个年限,在我们学校工作到这个学期结束为止,达到三年的老师上这个保险。
十万元只能给六位老师缴社保
三年工作年限这个标准的制定,陈万霞和吴校长是费了一番脑筋的。按照这个标准,学校里有六位老师符合条件,这样再添些钱,十万块钱就够给这六名老师缴纳两年的社保费了。
陈万霞:我们规划一下十万块钱我们至少买两年的(社保)。明年过完了,下一年怎么办,我相信我们会得到更多的政府和社会的关心,再加上我们自己的努力,我相信我们学校会越走越好。
目前没有能力给上保险的这部分教师呢。比如明年我们能够改观了,我们不是讲就不买了,甚至明年就把所有人的保险都买了。本身单位上保险就是单位的义务也是职工的权力。请同志们理解一下,不是一定要达到三年才买,也许明年我们的情况好转了,所有人都可以上保险了。
[最美乡村教师]--“豆腐”老师吴金城
“80后”乡村教师吴金城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来看“走基层·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报道,湖南湘西的凤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60%以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偏远山区留守儿童达到90%以上,这些孩子的父母经常一年才回来一次,教育的重任就更多的压在了孩子的老师身上,为了这些留守儿童,乡村教师们一直默默坚守着。本台走基层记者栾婷婷在湖南凤凰县蹲点半个多月,记录了这些孩子 和 老师们的生活状态,今天我们先认识一位“80后”乡村教师吴金城,大学毕业后,在去深圳教书等多种机会下,他最终选择在乡村当个代课老师,每天拿起锄头当农民,放下锄头当老师,他还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豆腐老师”。
认识 吴金城 老师几天,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像个做豆腐的师傅,又像是走街串巷的商贩,像个电工又像个木匠,可就是看不出,他是个已经毕业5年的大学生。一个大学毕业生为什么舍弃诸多好机会,宁愿在乡村当个代课老师呢?我一直在寻找着答案。
如果没人告诉我,我怎么也想不到眼前的这个人竟然是老师,更不能跟一个毕业5年的大学生联系到一起。
吴老师告诉我,因为家离学校有一个小时的山路,为了赶在9点前能到学校,他每天早上都是这样开始的,5点起床,利用两三个小时的时间把头天晚上泡好的豆子做成豆腐。
吴金城今年29岁,2007年7月,他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一心想考取县上的特岗教师。因为还没到报名的时间,他就先回到家乡禾库镇茶寨村。可没想到刚回到村里就听说,村小的老师被调回镇上教书了,吴老师说,禾库在苗语里的意思是没有路的山坡,可见这里的偏远贫穷,外面的老师换了一个又一个,都待不长。看着孩子们新学期就上不了学了,吴金城暂时担任起代课老师来,可没想到这一干却耽误了考特岗教师的机会。
因为特岗教师只招应届生,吴金城失去了在编的机会。一个在编的老师一个月要2000元左右的工资,而他作为代课老师每个月的工资只有840元。
两个多小时后,白白嫩滑的豆腐终于出炉了。
吴金城的豆腐在全村都是有名的,因为他会特意挑选颗粒比较大的豆子,这样磨出的豆腐口感好。果然不到20分钟的功夫,豆腐就全卖光了。
除去成本,吴金城的豆腐能挣12块。我原以为磨豆腐是为了贴补家用,可吴老师说孩子们的学习条件太差,这些钱他是要给孩子们买学习和体育用品,能挣一点,买一点,从黑板到三角尺,从跳绳到羽毛球拍,从修缮学校用的石棉瓦到奖励孩子们学习的字典、糖果,这些都是靠着吴老师一圈圈一磨磨,慢慢地挤出来。
孩子们亲切地称吴金城“豆腐老师”。不过这个“豆腐老师”干的可不 都是老师的活,每天,吴金城来到教室干的第一件事儿是检查班级的桌椅,因为年久失修,他们大部分都无法使用,只能靠这样的修修补补,吴老师说这些桌椅已经用了快20年了。
其实,不仅桌椅该换了,学校也该重建了,孩子们一个月前暂时搬进了这栋民房的二层,因为原来的学校已经成为危房。
学生们告诉我,下雨的时候,吴老师经常上着上着课,就上到了房上去了,这修修,那补补,但还是无济于事,担心哪天房子塌了砸到学生,吴金城多次协调,上级教育部门终于同意出钱给孩子们先租个房子,每学期700块。
不过临时的教室并没有电,天稍暗一点,孩子们就看不清黑板了。吴金城又多次跟房东协商,几天前,房东终于同意可以拉电线过来,不过这电费可得自己交,吴老师说买电线电表的钱少说也得200块,还得至少磨上半个多月的豆腐,孩子们就只能先这么凑合。
看着吴老师为难,我们到镇上帮他把东西买了回来,没想到 吴 老师高兴地捧个豆浆机过来,告诉我们,有了电,孩子们就又可以喝上鲜榨的豆浆了。
吴老师说,学生们的家大都离学校有半个多小时的山路,所以中午他们一般是不回家的,看着孩子们中午不是啃个冷馍馍就是嚼个凉红薯,吃不上热乎的东西,半年前,他花了299元买了豆浆机。几个月前,按照国家新政策孩子们有了营养餐,不过这豆浆孩子们还是想喝。
豆浆机一次可以榨1200毫升,孩子们可以轮流着喝。吴老师说等下个月家里梨子成熟的时候,孩子们就可以喝到鲜榨的梨汁了。
[最美乡村教师]--阿力甫夏——留下是为了他们走出大山
[提要]阿力甫夏多年来,骑着骆驼,翻越大山,行走在悬崖峭壁上,上百次穿越叶尔羌河,游走牧民家庭,寻找失学儿童,目前已经挽救了四十多名失学儿童。
主要事迹1、2005年,阿力甫夏从喀什师范学院毕业后,来到昆仑山里的班迪尔乡小学。这里山路崎岖,没有电,没有信号,但是阿力甫夏坚持了下来。由于阿力甫夏精通汉语,改变了这里只有三年级以上的班级才有汉语课的现状,从一年级开设了汉语课。
2、在班迪尔乡小学的6年里,阿力甫夏给学生们打下了坚实的汉语基础,现在已有三十多名的学生考上了中专或高中,有些孩子也将在今年参加高考。3、2011年2月,当班迪尔乡小学条件改善以后,阿力甫夏又被派到更为偏远、条件也更为艰苦的马尔洋乡小学。马尔洋乡小学距离县城 130公里,学生都是周边牧民的孩子。阿力甫夏来到这里后,学校只有十几名学生,而且没有一个能代课的老师,更别说汉语老师了。为了让孩子都能够上学,阿力甫夏骑着骆驼挨家挨户地去劝说家长,一共走访了四十多家。最远的路程骑骆驼来回要半个多月,最近的也要四五天,道路艰难的难以想象。每次走访都要穿越叶尔羌河24次,爬过十几处陡峭的悬崖路,阿力甫夏的脚都磨出血来。最终,经过阿力甫夏的努力,现在马尔洋乡小学,已经有61名学生,阿力甫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努力挽救了四十几名已经失学的孩子。
4、现在马尔洋乡小学只有三个年级,阿力甫夏身兼校长、汉语、数学、体育老师。每年寒暑假的时候,阿力甫夏都要组织老师,骑着骆驼翻山越岭、穿越河流去接送孩子,这让原本不愿让孩子上学的家长们感到温暖和放心。
5、每个周末只要有时间,阿力甫夏都要骑着骆驼去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告诉家长孩子的学习情况。在家访过程中,阿力甫夏了解到三年级的学生买西来普的家庭处境,买西来普的父亲放牧时摔下山崖身亡,家里剩下母亲和妹妹,生活上只能解决温饱。为此,阿力甫夏对他有了更多的关注,并多方联系寻求帮助,最终,为买西来普找到了红十字会的对口支援,每年有600元的补助。受到这样帮助的孩子还有很多, 在阿力甫夏的努力下,几年里共有20多名孩子受到十字会的帮助。
6、为了不遗漏任何一个学生,阿力甫夏想到了登记新出生孩子的办法,每半年登记一次,数着日子,只要孩子到了七岁,他都要骑着骆驼到牧民的家中把孩子接到学校。
第三篇:以平凡演绎精彩——“最美教师”事迹材料
以平凡演绎精彩——“最美教师”事迹材料
以平凡演绎精彩——“最美教师”事迹材料
我叫宋xx,名字是平凡的,这份职业却不平凡。1976年5月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1997年8月,走出师范学校的大门,我便踏上了教育这片热土,也选择深深地爱上这里。参加工作以来,我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把全部的心血倾注到教育教学中去,用汗水浇灌他们,用心血培育他们,用真挚的情感呵护他们、鼓励他们赢得丰厚的硕果。教学过程中,既重视成绩,也重视德育,不失时机地改进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世界是甜美的,但是我们做的是叶的事业,谦逊的垂着绿荫,无言的奉献着:
一、铁肩道义
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坚守在第一线,冒严寒顶风雨,走过了无数个春秋,从来没有耽误过学生们的一节课。记忆犹新的是年前监完场正准备回家,由于电动车事故导致胳臂骨折,但是心里头沉甸甸的都对学生的期望与关怀,放不下的是对他们的叮咛和嘱托,三个班的物理课对于我来说是责任,是热爱,是执着。连续的在讲台上奋战,在工作上的每一项我都没有退缩过,始终坚持在工作岗位的第一线。
我不是铁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也曾被无情的病魔缠绕。那年的一次小手术,不舍得耽误孩子们的学习,不愿意请假,也没有住院治疗。做完手术的第二天我就走上了讲台,困难总是挤在一起发生,过度的劳累致使伤口被感染,时常一节课说不完,疼得汗珠子直往下掉。最后,病苦的加重进入了白加黑模式:白天上课,晚上输液治疗,因为我真的不愿意耽误孩子们一节课。
上天似乎总是在考验我的坚强。2005年5月8日那是我最难忘的一天。一次车祸,颅底骨折,耳膜穿孔,胸部三根肋骨断裂,颈椎错位,不得不住院治疗,由于学校范卫东老师咽炎不能再上课,在我依然没有完全康复的情况又走上了讲台,坚持在岗位的第一线。我当时就这样想:因为执着,所以始终坚持!因为责任,所以让我奋进!
二、爱生如子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对于学生,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尽我一切所能去帮助他们。课堂上有时慷慨激昂,有时引经据典,有时幽默,有时沉静,但在课堂之外,却是一直忙碌,一直操劳,一直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
2009年的一天晚上,第二节晚自习后我在办公室给学生辅导,突然有一个学生跑进办公室“老师,刘福成同学胳膊受伤了!”来不及想什么,放下手头里的工作就冲到教室,看到孩子被胳臂上十几厘米长的伤口吓坏了,血止不住的场面让我心里狠狠的紧张了起来,赶紧打了出租车带他去了县第二医院包扎缝合。因为伤口严重,需要进行消毒、缝合处理,等我们返回学校时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我把学生安排好回到家已经是12点了,看着老公抱着一周多的儿子焦急的转来转去,心里很不是滋味。
每当看到学生们,也会涌起别致的母爱,我想,那应该就是师德,所以我不曾后悔,因为我是老师,这就是我的职责。次日,孩子的父母得知情况,他们紧握着我的手,眼中的泪水说尽了一切无语言表的感恩之情。
三、勇于创新
创新才叫生命,创新才有价值!我十八年的工作没有一丝的懈怠与重复。教学中,我努力走科研兴教之路,勇于创新,立志做学者型教师。为了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完善教学工作,为了使自己能够在教学工作中,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沿,以常人少有的执著,孜孜以求。因此,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所教班级综合评比中,一直名列前茅。
以我的现状并不满足于现行的教育发展理念,还需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我带领着十几位优秀的物理教师,在我们学校成立了“物理工作室”,以教研、课改为目标填补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努力学习领会新课改精髓,身体力行与同事们一起探讨摸索并逐步完善一条全新的新课程教学方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公开课赛课中我荣获一等奖,高海涛老师荣获二等奖。
献身教育,甘愿为人梯,用自己坚实的臂膀托起学生攀登新的高峰;甘愿化春蚕,用才能让知识与智慧延伸;甘愿当园丁,用爱心和汗水培育桃李芬芳。日复一日的平凡岁月,默默耕耘的无悔人生,凭着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和强烈的责任感,我在三尺讲台上书写着自己的完美人生。我相信,岁月匆匆,光华易逝用爱誊写的名字将永刻在学生的心中。
第四篇:以爱为伴,奉献无悔(教师优秀事迹演讲稿)
以爱为伴,奉献无悔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以爱为伴,青春无悔》。此时此刻,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和各位共诉心声。在我的童年时代,我最敬佩的是老师。俗话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用笔耕耘,用语言播种,用汗水灌溉,用心血滋润,这是崇高的劳动。
从小就得到老师关爱和帮助的我,立志长大后要做一名人民教师。于是,在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我毅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虽然毕业后是在偏远的乡村工作,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工作的满腔热情。教案、作业、办公桌和讲台成了我默默耕耘的土地。五年来,多少个日日夜夜,我埋头苦干,只想用诚挚的爱心培育出芬芳的桃李,用甘甜的渠水浇开飘香的繁花。依然记得当我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踏进学校时,我多么激动,多么自豪。依然记得孩子们对我说的第一声:“老师,您好……”我们孩子们的老师,孩子们也是我们的老师。这五年间,有太多酸甜苦乐值得细细回味品尝。
还记得有一次送班上孩子们中午放学后,我回到班上拿东西,我突然发现自己班的郭萱竟然在教室里趴着哭,她家里条件差,家人没让她在校搭餐,她每天中午都是走十几公里回家带饭,一路跑来上下午的课。虽然这样,她从未迟到。今天这是怎么了?我连忙询问,可不管我怎么问,她就是不肯说,一直在哭泣。我给她爸爸打电话才知道,原来为了挣钱。上周她爸爸就开始做零工,每天很晚才回来,中饭得由她自己回家做。而在这么短的时间,根本赶不及,她已经饿了好几天肚子。看到面黄肌瘦的她,天啊!作为班主任的我竟然才知道,顿时我觉得无地自容。我托起郭萱的脸,抹去她的泪水,对她说:“明天开始你中午就到老师宿舍来吃。”“可老师,你说了你不会做饭呀?”她一脸诧异地望着我。“没关系,老师跟你学”。从没碰过厨具的我,当天放学后就坐车到镇上买了些厨具和柴米油盐,第二天中午就开始跟着百度学做菜。班上孩子们好奇,每每我做菜时都跑来围观,看到我手忙脚乱的样子都哈哈大笑。每天赶集买菜虽然辛苦,但为了孩子,值!慢慢地,我从一开始的厨房小白,到后来能抛开百度施展一番的“小厨娘”。郭萱从一开始的沉默寡言,到后来愿意和我开怀畅谈。之后有一次在她的作业本里我发现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老师,我学习不好,好多老师都不喜欢我,您却对我这么好,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来报答您”。短短的一句话使我看到了一颗纯真的心,也让我为自己的做法感到高兴。因为他们,我收获了厨艺,也收获了他们的爱。
生活中,孩子们需要关怀,学习上亦是如此。前年接手的班级中有一个女生叫张婷是一个性格孤僻不爱讲话,学习很差的学生。有一次,我从她的日记中看到一句重复出现的话:“我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差生吗?我该怎么办呢?”为了帮助她树立信心,我组织学习好的学生在学习上帮助她,自己也抽出时间和她谈心,帮助她树立信心,补习功课,一学期下来她的英语成绩从不及格一下提高到优秀的行列,语文成绩也得到明显的提高。学习上的进步使她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她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还承担起了班上的板报工作,发挥了自己的绘画长处。
是呀,和孩子们相处的每一幕都记忆犹新。回顾短短的耕耘之路,有苦有乐,有欢笑也有烦恼,虽然脚印参差不齐,深浅不一,但每个脚印里都倾注了我满腔的爱心和辛勤的汗水。我要做一名园丁,用点点滴滴的汗水去浇灌幼苗,我要做一支红烛,将我全部的心血化为火焰,去照亮孩子们美好的心灵。我要做春蚕。为教育的明天吐尽最后一口丝。奉献一份爱,回报千份情。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一贫如洗,两袖轻风的老师爱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为什么人们总是愿意把心中最美的赞歌献给老师?因为,教师用真和善哺育了纯洁的童心,用爱与美塑造了闪光的灵魂。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已属于你我,我们又怎样不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三尺讲台呢?无悔是人生展望无悔的未来,这一辈子也许我们只是一块平凡的基石,但是我们将稳稳的扎根地下,托起明天的高楼大厦。也许我们只是一株无名的小草,但是,我们将与芬芳的泥土一道默默的耕耘,培育出万紫千红的春天。虽然我们早已知道那间教室里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流下的是泪滴,奉献的是自己。但对于当初的选择,至今我依然无怨无悔。我将趁着年轻,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取,用今朝的热血去谱写明天的辉煌,我将用自己的双手和所有的老师一道,共同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奉因为以爱为伴,奉献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