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火力发电厂锅炉汽包水位测量系统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
火力发电厂锅炉汽包水位测量系统<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 2 汽包水位测量系统的配置
2.1 锅炉汽包水位测量系统的配置必须采用两种或以上工作原理共存的配置方式。锅炉汽包至少应配置1套就地水位计、3套差压式水位测量装置和2套电极式水位测量装置。
新建锅炉汽包应配置1套就地水位计、3套差压式水位测量装置和3套电极式水位测量装置或1套就地水位计、1套电极式水位测量装置和6套差压式水位测量装置。2.2 锅炉汽包水位控制和保护应分别设置独立的控制器。在控制室,除借助DCS监视汽包水位外,至少还应设置一个独立于DCS及其电源的汽包水位后备显示仪表(或装置)。2.3 锅炉汽包水位控制应分别取自3个独立的差压变送器进行逻辑判断后的信号。3个独立的差压变送器信号应分别通过3个独立的输入/输出(I/O)模件或3条独立的现场总线,引入分散控制系统(DCS)的冗余控制器。
2.4 锅炉汽包水位保护应分别取自3个独立的电极式测量装置或差压式水位测量装置(当采用6套配置时)进行逻辑判断后的信号。当锅炉只配置2个电极式测量装置时,汽包水位保护应取自2个独立的电极式测量装置以及差压式水位测量装置进行逻辑判断后的信号。3个独立的测量装置输出的信号应分别通过3个独立的I/O模件引入DCS的冗余控制器。2.5 每个汽包水位信号补偿用的汽包压力变送器应分别独立配置。
2.6水位测量的差压变送器信号间、电极式测量装置信号间,以及差压变送器和电极式测量装置的信号间应在DCS中设置偏差报警。
2.7 对于进入DCS的汽包水位测量信号应设置包括量程范围、变化速率等坏信号检查手段。2.8 本标准要求配置的电极式水位测量装置应是经实践证明安全可靠,能消除汽包压力影响,全程测量水位精确度高,能确保从锅炉点火起就能投入保护的产品,不允许将达不到上述要求或没有成功应用业绩的不成熟产品在锅炉上应用。
汽包水位测量系统的其它产品和技术也应是先进的、且有成功应用业绩和成熟的。3 汽包水位测量信号的补偿.1 差压式水位测量系统中应设计汽包压力对水位—差压转换关系影响的补偿。应精心配置补偿函数以确保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均能保证补偿精度。
3.2 差压式水位表应充分考虑平衡容器下取样管参比水柱温度对水位测量的影响。应采用参比水柱温度稳定、接近设定温度的平衡容器,或采用经实践证明有成功应用经验的参比水柱温度接近饱和温度的平衡容器。
必要时也可装设能反映参比水柱温度的温度计,监视与设计修正温度的偏差,及由此产生的水位测量的附加误差。汽包水位测量装置的安装
4.1 每个水位测量装置都应具有独立的取样孔。不得在同一取样孔上并联多个水位测量装置,以避免相互影响,降低水位测量的可靠性。
当汽包上水位测量取样孔不够时,可采用在汽包上已提供的大口径取样管中插入1~2个取样管的技术增多取样点。当采用此方法时,应采取适当措施防止各个取样系统互相干扰。
不宜采用加连通管的方法增加取样点。
4.2 水位测量装置安装时,均应以汽包同一端的几何中心线为基准线,采用水准仪精确确定各水位测量装置的安装位置,不应以锅炉平台等物作为参比标准。4.3 安装水位测量装置取样阀门时,应使阀门阀杆处于水平位置。
4.4 水位测量装置在汽包上的开孔位置应根据锅炉汽包内部结构、布置和锅炉运行方式,由锅炉制造厂负责确定和提供。取样孔应尽量避开汽包内水汽工况不稳定区(如安全阀排气口、汽包进水口、下降管口、汽水分离器水槽处等),若不能避开时,应在汽包内取样管口加装稳流装置。应优先选用汽、水流稳定的汽包端头的测孔或将取样口从汽包内部引至汽包端头。电极式水位测量装置的取样孔应避开炉内加药影响较大的区域。作为锅炉运行中监视、控制和保护的水位测量装置的汽侧取样点不应在汽包蒸汽导管上设置。
4.5 汽包水位计的取样管孔位置,汽侧应高于锅炉汽包水位停炉保护动作值,水侧应低于锅炉汽包水位停炉保护动作值,并有足够的裕量。
4.6 三取二或三取中的三个汽包水位测量装置的取样孔不应设置在汽包的同一端头,同一端头的两个取样口应保持400mm以上距离。三个变送器安装时应保持适当距离。4.7 差压式水位测量装置的单室平衡容器应采用容积为300~800ml的直径为约100mm 的球体或球头圆柱体。
4.8 差压式水位表安装汽水侧取样管时,应保证管道的倾斜度不小于1:100,对于汽侧取样管应使取样孔侧低,对于水侧取样管应使取样孔侧高。
4.9 汽水侧取样管和取样阀门均应良好保温。平衡容器及容器下部形成参比水柱的管道不得保温。引到差压变送器的两根管道应平行敷设共同保温,并根据需要采取防冻措施,但任何情况下,拌热措施不应引起正负压侧取样管介质产生温差。三取二或三取中的三个汽包水位测量装置的取样管间应保持一定距离,且不应将它们保温在一起。电极式汽包水位测量装置的排水管不应与取样管紧挨并排布置。4.10 就地水位计的安装。
4.10.1 就地水位计的零水位线应比汽包内的零水位线低,降低的值取决于汽包工作压力。若现役锅炉就地水位计的零水位线与锅炉汽包内的零水位线相一致,应根据锅炉汽包内工作压力重新标定就地水位表的零水位线,具体降低值应由锅炉制造厂负责提供。
当采用的就地水位计内部水柱温度能始终保持饱和水温时,表计的零水位线应与汽包内的零水位一致。
4.10.2 安装汽水侧取样管时,应保证管道的倾斜度不小于1:100,对于汽侧取样管应使取样孔侧高,对于水侧取样管应使取样孔侧低。4.10.3 汽水侧取样管和取样阀门应良好保温。《火力发电厂锅炉汽包水位测量系统技术规定》 编 制 说 明
国家电力公司《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简称《要求》)和《国家电力公司电站锅炉汽包水位测量系统配置、安装和使用若干规定(试行)》(简称《规定(试行)》)颁发以来,对提高锅炉运行安全性,防止锅炉汽包满缺水事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根据近年来实践,《要求》和《规定(试行)》中的某些条款在实施过程中较难操作。此外,随着汽包水位测量技术的发展,也需要对《规定(试行)》进行重新修订,以形成正式规定。由于国家电力公司已经解散,经与华能国际电力公司、大唐国际电力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国电电力集团公司和北京国华电力公司协商,决定由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编制《火力发电厂锅炉汽包水位测量系统技术规定》(简称《技术规定》)。
《技术规定》(送审稿)于2004年9月11日完成,随后,电力行业热工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04年9月15日在京主持召开了《技术规定》(送审稿)审查会,参加会议的有华能国际电力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北京国华电力公司、北京联合电力投资公司、河北省和河南省电力公司、东北电科院、华北电科院和河南电力试验研究所、华北电力设计院以及九个发电厂和二个汽包水位测量装置的制造厂,共计23个单位的23名专家,会议经认真审议,原则同意送审稿,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根据会议意见,对送审稿进行修改后,完成了报批稿。本标准与《规定(试行)》主要差异如下:
1.本标准适用于新建火力发电厂的汽包锅炉,也适用于已投运锅炉,对于某些要求仅适用于新建汽包锅炉时,将在条文中特别明确说明。
《规定(试行)》仅适用于超高压和亚临界汽包锅炉,本标准扩大到高压汽包锅炉,主要考虑高压锅炉满缺水事故造成的危害也是十分严重的缘故。
2.《规定(试行)》提出5套配置方案。本标准配置数量有所增加,主要考虑有四方面: 1)国内外许多规程,特别是安全准则均要求重要保护和控制功能分开; 2)电极式水位测量装置技术有较大突破,有些产品已经历较长时间和较多应用证明安全可靠,能消除汽包压力影响,全程测量水位精确度高,能确保从锅炉点火起就可以投入水位保护;
3)平衡容器技术也有较大突破,有些产品也能保证差压式水位测量装置的测量精确性、稳定性,并确保启动时投入水位保护;
4)多测孔接管技术取得经验,当锅炉汽包上水位测孔不够时,可用多测孔接管技术解决。3.本标准强调“汽包水位控制和保护应分别设置独立的控制器”,以符合重要保护和控制功能独立性原则。
根据三冗余信号独立性原则,为确保冗余功能真正发挥作用,标准强调三冗余测量系统应从测孔、取样管、水位测量表计(或变送器)、补偿用汽包压力变送器、输入/输出通道均应满足独立性原则。
4.为确保DCS及其供电UPS故障时确保值班人员在控制室仍能监视水位,本标准增加了“在控制室,除借助DCS监视汽包水位外,至少还应设置一个独立于DCS及其电源的汽包水位后备显示仪表(或装置)”。
5.明确要求所有电极式测量装置、差压式变送器的信号间应设置水位偏差报警,当任意二个水位信号偏差超过30mm时应立即判别发生故障的测量装置,或者确定是否是运行不当造成的,以便尽快消除。
6.为了及时排除不正确测量信号导致控制和保护误动,DCS设计时应精心配置量程范围、变化速率等坏信号检查手段。
7.关于差压水位表的平衡容器,“应充分考虑平衡容器下取样管参比水柱温度对水位测量的影响”。
标准提出了两个方案:
①“采用参比水柱温度稳定、接近设定温度的平衡容器”,例如,将单室平衡容器正压侧取样管水平延长一段后再向下,以消除参比水柱出现不可控的温度梯度。②“采用经实践证明有成功应用经验的参比水柱温度接近饱和温度的平衡容器”。8.本标准中除坚持《规定(试行)》中要求“每个水位测量装置应具有独立的取样孔”外,根据最新技术发展,明确提出“当汽包上水位测量取样孔不够时可采用在汽包上已提供的大口径取样管中插入1~2个取样管的方法增多取样点”,但“不宜采用联通管的方法增多取样点”,因为,后者违反了取样孔独立性原则,而且对取样测量准确性有影响。9.《规定(试行)》中规定“就地水位计的零水位线应比汽包内的零水位线低,降低值取决于汽包压力”,本标准根据就地水位计技术发展,补充“当采用的就地水位计内部水柱温度能始终保持饱和水温时,表计的零水位线应与汽包内的零水位线一致”。
10.本标准制订过程中认为基准水位表的提法不够科学。此外,由于采用当今最新测量技术后,无论差压式测量装置和电极式测量装置均能做到准确、全程测量汽包水位,因此标准中提出“锅炉正常运行中应经常核对各个汽包水位测量装置间的示值偏差,当偏差超过30mm时应尽快找出原因,进行消除”。但是在“锅炉启动时应以电极式汽包水位测量装置为主要监视仪表”,这主要考虑锅炉启动时差压式测量受诸多因素影响,因此,作此规定。11.考虑到炉水导电度过高时会造成电极式水位测量装置会误发报警而使水位保护误动作,因此,本标准中规定“应密切监视炉水导电度的变化。当炉内加药异常导致炉水导电度高报警时,应密切监视并及时排除”。
第二篇:DRZT01-2004火力发电厂锅炉汽包水位测量系统技术规定
火力发电厂锅炉汽包水位测量系统技术规定
火力发电厂锅炉汽包水位测量系统技术规定(DRZ/T 01-2004)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火力发电厂锅炉汽包水位测量系统的配置、补偿、安装和运行维护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火力发电厂高压、超高压及亚临界压力的汽包锅炉。2 汽包水位测量系统的配置
2.1 锅炉汽包水位测量系统的配置必须采用两种或以上工作原理共存的配置方式。
锅炉汽包至少应配置1套就地水位计、3套差压式水位测量装置和2套电极式水位测量装置新建锅炉汽包应配置1套就地水位计、3套差压式水位测量装置和3套电极式水位测量装置或1套就地水位计、1套电极式水位测量装置和6套差压式水位测量装置。
2.2 锅炉汽包水位的控制和保护应分别设置独立的控制器。在控制室,除借助DCS监视汽包水位外,至少还应设置一个独立于DCS及其电源的汽包水位后备显示仪表(或装置)。
2.3 锅炉汽包水位控制应分别取自3个独立的差压变送器进行逻辑判断后的信号。3个独立的差压变送器信号应分别通过3个独立的输入/输出(I/O)模件或3条独立的现场所总线,引入分散控制系统(DCS)的冗余控制器。
2.4 锅炉汽包水位保护应分别取自3个独立的电极式测量装置或差压式水位测量装置(当采用6套配置时)进行逻辑判断后的信号。当锅炉只配置2个电极式测量装置时,汽包水位保护应取自2个独立的电极式测量装置以及差压式水位测量装置进行逻辑判断后的信号。
3个独立的测量装置输出的信号应分别通过3个独立的I/O模件引入DCS的冗余控制器。2.5 每个汽包水位信号补偿用的汽包压力变送器应分别独立配置。
2.6 水位测量的差压变送器信号间、电极式测量装置信号间,以及差压变送器和电极式测量装置的信号间应在DCS中设置偏差报警。
2.7 对于进入DCS的汽包水位测量信号应设置包括量程范围、变化速率等坏信号检查手段
2.8 本标准要求配置的电极式水位测量装置应是经实践证明安全可靠,能消除汽包压力影响,全程测量水位精确度高,能确保从锅炉点火起就能投入保护的产品,不允许将达不到上述要求或没有成功应用业绩的不成熟产品在锅炉上应用。
汽包水位测量系统的其他产品和技术也应是先进的、且有成功应用业绩和成熟的。汽包水位测量信号的补偿
3.1
差压式水位测量系统中应设计汽包压力对水位—差压转换关系影响的补偿。应精心配置补偿函数以确保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均能保证补偿精度。
3.2
差压式水位表应充分考虑平衡容器下取样管参比水柱温度对水位测量的影响。
应采用参比水柱温度稳定、接近设定温度的平衡容器,或采用经实践证明有成功应用经验的参比水柱温度接近饱和温度的平衡容器。
必要时也可装设能反映参比水柱温度的温度计,监视与设计修正温度的的偏差,及由此产生的水位测量的附加误差。汽包水位测量装置的安装
4.1 每个水位测量装置都应具有独立的取样孔。不得在同一取样孔上并联多个水位测量装置,以避免相互影响,降低水位测量的可靠性。
当汽包上水位测量取样孔不够时,可采用在汽包上已提供的大口径取样管中插入1~2个取样管的技术增多取样点。当采用此方法时,应采取适当措施防止各个取样系统互相干扰
不宜采用加连通管的方法增加取样点。
4.2 水位测量装置安装时,均应以汽包同一端的几何中心线为基准线,采用水准仪精确确定各水位测量装置的安装位置,不应以锅炉平台等物作为参标准。
4.3 安装水位测量装置取样阀门时,应使阀门阀杆处于水位位置。
4.4 水位测量装置在汽包上的开孔位置应根据锅炉汽包内部结构、布置和锅炉运行方式,由锅炉制造厂负责确定和提供。取样孔应尽量避开汽包内水汽工况不稳定区(如安全阀排气口、汽包进水口、下降管口、汽水分离器水槽处等),若不能避开时,应在汽包内取样管口加装稳流装置。应优先选用汽、水流稳定的汽包端头的测孔或将取样口从汽包内部引至汽包端头。电极式水位测量装置的取样孔应避开炉内加药影响较大的区域。作为锅炉运行中监视、控制和保护的水位测量装置的汽侧取样点不应在汽包蒸汽导管上设置。
4.5 汽包水位计的取样管孔位置,汽侧应高于锅炉汽包水位停炉保护动作值,水侧应低于锅炉汽包水位停炉保护动作值,并有足够的裕量。
4.6 三取二或三取中的三个汽包水位测量装置的取样孔不应设置在汽包的同一端头,同一端头的两个取样口应保持400mm以上距离。三个变送器安装时应保持适当距离。
4.7 差压式水位测量的平衡容器应为单室平衡容器应采用容积为300~800m的直径为约100mm的球体或球头圆柱体。
4.8 差压式水位表安装汽水侧取样管时,应保证管道的倾斜度不小于1:100,对于汽侧取样管应使取样孔侧低,对于水侧取样管应使取样孔侧高。
4.9
汽水侧取样管和取样阀门均应良好保温。平衡容器及容器下部形成参比水柱的管道不得保温。引到差压变送器的两根管道应平行敷设共同保温,并根据需要采取防冻措施,但任何情况下,拌热措施不应引起正负压侧取样管介质产生温差。三取二或三取中的三个汽包水位测量装置的取样管间应保持一定距离,且不应将它们保温在一起。
电极式汽包水位测量装置的排水管不应与取样管紧挨并排布置。
4.10 就地水位表的安装。
4.10.1 就地水位计的零水位线应比汽包内的零水位线低,降低的值取决于汽包工作压力。若现役锅炉就地水位的的零水位线与锅炉汽包内的零水位线相一致,应根据锅炉汽包内工作压力重新标定就地水位表的零水位线,具体降低值应由锅炉制造厂负责提供。
当采用的就地水位计内部水柱温度能始终保持饱和水温时,表计的零水位线应与汽包内的零水位一致。4.10.2 安装汽水侧样管时,应保证管道的倾斜度不小于1:100,对于汽侧取样管应使取样孔侧高,对于水侧取样管应使取样孔侧低。
4.10.3
汽水侧取样管和取样阀门应良好保温。汽包水位测量和保护的运行维护
5.1
汽包水位测量装置应定期利用停炉机会根据汽包内水痕迹或其他有效的方法核对水位表(计)计的零位值。锅炉启动时应以电极式汽包水位测量装置为主要监视仪表;锅炉正常运行中应经常核对各个汽包水位测量装置间的示值偏差,当偏差超过30mm时应尽快找出原因,进行消除。
5.2
差压式水位测量装置进行温度修正所选取的参比水柱平均温度应根据现场环境温度确定,在运行中应密切监视,当实际参比水柱温度值偏离设置的修正参比值而导致的水位误差过大时,应对修正回路重新设定。
5.3
锅炉启动前应确保差压式水位测量装置参比水柱的形成。
5.4
应密切监视炉水导电度的变化。当炉内加药异常导致炉水导电度高报警时,应密切监视并及时消除,防止电极式水位测量装置误发报警而使水位保护误动作。
5.5
锅炉汽包水位保护
5.5.1 锅炉水位保护未投入,严禁锅炉启动。
5.5.2 锅炉汽包水位保护在锅炉启动前应进行实际传动试验,严禁用信号短接方法进行模拟试验。
5.5.3 锅炉汽包水位保护的整定值和延时值随炉型和汽包内部部件不同而异,具体数值应由锅炉制造厂负责确定,各单位不得自行确定。
第三篇:液化气体运输车标准释义-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GB 18564.1《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第1部分:金属常压罐体技术要求》
编制说明
一、标准修订的目的、意义及背景
原GB18564.1—2006《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第1部分:金属常压罐体技术要求》标准从2006年发布以来,对于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的材料、设计、制造、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识及贮存、运输等提出了相应的技术要求,对规范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提高了我国相关产品的设计、建造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运输的介质具有易燃、腐蚀和毒性,其广泛用于我国的各行各业,在这几年的贯彻执行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为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布的《危险品管理条例》和《晋济高速公路山西晋城段岩后隧道“3•1” 特别重大道路交通危化品燃爆事故调查报告》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移动式压力容器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移动分会),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工作安排,负责组织本标准的修订工作。
二、编制的主要依据
GB 150.1~4(所有部分)压力容器
GB 190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GB 713 锅炉和压力容器用钢板
GB 912 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薄钢板和钢带 GB 1589 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和质量限值 GB 3730.3 汽车和挂车的术语及其定义车辆尺寸
GB 4785 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 GB 6944 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 GB 7258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 9969.1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 总则 GB 11567.1 汽车和挂车侧面防护要求 GB 11567.2 汽车和挂车后下部防护要求 GB 12268 危险货物品名表
GB 12676 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 GB 13365 机动车排气火花熄灭器 GB 13392 道路运输危险货物车辆标志
GB 20300 道路运输爆炸品和剧毒化学品车辆安全技术条件 GB/T 3274 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 热轧厚钢板和钢带 GB/T 4237 不锈钢热轧钢板和钢带
GB/T 4606 道路车辆半挂车鞍座50号牵引销主要尺寸和安装、互换性尺寸 GB/T 4607 道路车辆半挂车鞍座90号牵引销主要尺寸和安装、互换性尺寸 GB/T 8163 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
GB/T 14976 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 GB/T 17393 覆盖奥氏体不锈钢用绝热材料规范
GB/T 20070 道路车辆牵引车与半挂车之间机械连接互换性 GB/T 23336 半挂车通用技术条件 GB/T 25198 钢制压力容器用封头 GB/T 26929 压力容器术语
GBZ 230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NB/T 47003.1 钢制焊接常压容器
NB/T 47008 承压设备用碳素钢和合金钢锻件 NB/T 47009 低温承压设备用低合金钢锻件 NB/T 47010 承压设备用不锈钢和耐热钢锻件 NB/T 47014 承压设备焊接工艺评定
NB/T 47018.1~7(所有部分)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订货技术条件 JB/T 4730.2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 2 部分:射线检测 JB/T 4730.3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 3 部分:超声检测 JB/T 4730.4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 4 部分:磁粉检测 JB/T 473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 5 部分:渗透检测 JB/T 4734 铝制焊接容器 JT 230 汽车导电橡胶拖地带 QC/T 252 专用汽车定型试验规 QC/T 310 半挂车支承装置 QC/T 484 汽车油漆涂层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告 剧毒化学品名录 ADR 关于危险货物道路国际运输的欧洲协议
三、标准内容
本标准共分13章和4个附录。
标准内容主要有: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资格与职责、材料与外购件、设计、安全附件、仪表及装卸附件、制造、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与标识、出厂文件、储存运输。
2个规范性附录:常见液体危险货物介质及其主要设计参数、非圆形截面罐体。2个资料性附录:常见液体危险货物介质与罐体材料的相容性、安全泄放装置的设计计算。
四、有关问题说明 1 范围
1.1 本部分规定了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金属常压罐体(以下简称罐体)的材料与外购件、设计、安全附件、仪表、装卸附件、制造、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与标识、出厂文件、储存运输等要求。
1.2本部分适用于装运介质为液体危险货物,工作压力小于0.1MPa,金属材料制造且与定型汽车底盘或半挂车行走机构为永久性连接的罐体。
1.3 本部分适用于盛装附录A中的介质。对超出附录A范围以外的介质,提出了“需经国 家主管机构认可的单位对介质进行评审。”的要求
1.4 本部分不适用于非金属材料罐体真空绝热结构或军事装备等有特殊要求的罐体。1.5 确定了罐体和管路界定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由于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的设计、制造及使用所涉及的行业比较广,各行业都有其特殊性,所以在本部分中将涉及的法规、标准均予列出。3 术语和定义
在本部分中列出相关的术语和定义共10个,除与GB150《压力容器》在内容上保持一致外,本部分增加了真空减压阀、呼吸阀、有效容积、充装率、单车和半挂车等定义,删除了压力、计算压力、罐体、安全附件和排放系统等定义。4 资格与职责 4.1 资格
规定了制造单位应按国家的有关条例规定取得相应的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产品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后,方可进行罐体的制造。4.2 职责
4.2.1规定了用户或设计委托方职责
4.2.2 规定了设计单位职责,增加了“设计单位应保存好设计文件,且保存期一般不得少于十年”的要求。
4.2.3 规定了制造单位职责,制造单位保存文件最短期限由七年调整为十年 5 材料与外购件
5.1 增加了罐体钢制材料的熔炼方法、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的要求。5.2 增加了罐体钢制材料冲击功的要求。
5.3 对于罐体钢制材料,按材料标准抗拉强度下限值规定了材料延伸率的要求。5.4 增加了保温材料应满足在不超过650℃温度下保持有效,且其外壳应采用熔点大于等于700℃的材料的要求。这是参照了国际海事组织出版的《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的有关要求提出的。6 设计 6.1 一般要求
6.1.1 增加了罐车的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的要求。
6.1.2 增加了罐车左侧和右侧最大侧倾稳定角应大于等于23°的要求。6.1.3 增加了罐车的后悬不应超过轴距的65%,且不大于3.5m的要求。6.1.4 增加了罐体及罐体上的管路和管路附件与侧面及后下部防护装置的距离要求。6.1.5增加了罐车的制动装置与制动性能的要求。
6.1.6 增加了充装符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告《剧毒化学品名录》的剧毒类介质的罐体,其容积应不大于10m3;充装强腐蚀介质的罐体,其容积应不大于20m3的要求。这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令2013年第2号《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确定的。6.2 设计文件
对设计文件的范围、内容、保存期限做出了规定。6.3 单车设计
6.3.1 强调了设计中应避免罐体等的布置对底盘车架造成集中载荷,尽可能将其转化为均布载荷,改善受力状况,同时使原底盘的技术性能不受影响。
6.3.2 主车架是受载荷很大的部件,除承受整车静载荷外,还要受到车辆行驶时的动载荷,为了保持车架的强度和刚度,原则上不允许在主车架纵梁上钻孔和焊接,而应尽量使用车架上原有的孔。如果改装中不得不在车架上钻孔或焊接时,应避免在高应力区钻孔或焊接。6.4 半挂车设计
6.4.1 半挂车可分为半承载式和承载式两种。对于半承载式半挂车,设计时应对半挂车架进行强度计算;对于承载式半挂车的罐体结构设计做出规定,明确了应按GB 150的计算方法对罐体进行整体强度校核,同时对固定装置和重力承载处进行局部应力校核。规定了半挂车专用附件:备胎架、牵引销、半挂车车轴与悬挂装置、轮毂、制动鼓以及半挂车支撑装置选用的原则。6.5 罐体设计
6.5.1明确了罐体设计压力的确定原则。
6.5.2原仅装运剧毒类介质的罐体上的人孔、接管、凸缘等与筒体或封头焊接的焊接接头应采用双面焊或相当于双面焊的全焊透结构,现删除了装运剧毒类介质的限制条件。6.5.3罐体的设计压力考虑工况中增加了“设计温度时液体膨胀引起的压力”。
6.5.4计算压力的确定原则中“附录A中罐体设计代码已规定的试验压力”改成了“附录A中罐体设计代码已规定的计算压力”。
6.5.5增加了附录A中罐体设计代码第二位计算压力与液压试验压力的对应关系。6.5.6外压校核中的“排放系统”改成了“紧急泄放装置”或“其他装置”。
6.5.7许用应力的确定原则中增加了“屈服强度(或0.2%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对奥氏体钢1.0%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的下限值须根据国内或国际的材料标准值确定。当采用奥氏体钢时,如果材料质量证明书中所表明屈服强度的值超过标准值,则可采用材料质量证明书中的值,但最大不超过在标准值的基础上增加15%。”的规定
6.5.8 介质的毒性危害程度的划分标准改为符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告《剧毒化学品名录》的规定。原引用标准中的毒性介质不够全面。
6.5.9 根据介质特性,参照ADR的要求规定了各种介质的允许最大充装率;对于运输时采用加热装置对介质加热,将介质温度维持在高于50C的罐,应保证在介质可能达到的任何温度下,其最大充装率不大于95%;罐体允许最大充装质量应不大于罐车的额定载质量。6.5.10 筒体计算厚度,根据ADR修订了计算公式,需根据液压试验压力和计算压力分别计算,取大值。
6.5.11 增加了充装非剧毒类介质的罐体焊接接头系数的要求。6.5.12 隔仓板或防波板的“最小厚度”改成了“最小成形厚度”。
6.5.13 保护装置增加了“罐体顶部的安全附件和装卸附件的最高点应低于保护装置的最高点至少20mm,保护装置应能承受车辆总质量乘以2倍重力加速度的力。”的要求。6.6 管路设计增加了“管路和管路配件的公称压力应不低于罐体的液压试验压力”的要求。
6.7 装卸口设置及要求中删去了原标准“外部卸料阀”的“外部”表述。
6.8 护栏的要求修改为平台周围应设置可折叠的护栏或高空作业安全带的滑轨等装置。折叠护栏升起后应高于平台不少于0.8m。7 安全附件、仪表及装卸附件
7.1 删除了排放系统,对安全泄放装置和紧急泄放装置的范围重新进行了规定。7.2 加大了呼吸阀的出气阀和进气阀的开启压力范围。7.3 增加了紧急切断阀气密性试验压力的要求。
7.4增加了行车导静电可选择“导静电轮胎,轮胎的导静电性能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的规定。
7.5将压力表、液位计和温度计归入仪表,增加了仪表的性能要求。7.6将装卸阀门、装卸用管和快装接头归入装卸附件。8 制造
8.1 增加了底盘进厂和交付改装前的验收要求。8.2 增加了半挂车的制造要求。
8.3 增加了充装非剧毒介质的罐体的人孔、接管、凸缘等处的焊接接头进行磁粉或渗透检测的要求。9 试验方法
仍按原标准执行,未作更改。10检验规则
10.1 增加了制造单位的出厂自检的项目、检验要求和责任的规定。
10.2 增加了第三方检验,包括出厂检验和定期检验,对第三方的资质、检验项目、检验要求和责任进行了规定。10.3增加了重复使用前的检查要求。11 标志与标识
11.1反光带宽度要求改为150mm±20mm,与GB20300统一。
11.2增加了“11.2.3 在介质名称对应色带的下方书写“罐体下次检验日期:××××年××月”,字色为黑色,字高不小于100mm。”的要求。12 出厂文件
仍按原标准执行,未作更改。13 贮存与运输
仍按原标准执行,未作更改。14 附录A
14.1附录A.1中增加了介质数量,修订了罐体设计代码的注释。14.2增加了附录A.2罐体设计代码对应表。15 附录B 附录B中增加了介质数量。16 附录C 修订了安全泄放装置的设计计算。17 附录D 仅完善了部分表述。
《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第1部分:金属常压罐体技术要求》编制工作组
二0一四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