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哲理与人生故事
哲理与人生故事
1.西红柿的来历
传说16世纪时,英国公爵俄罗达格里去南美洲旅游,发现狼桃累累的果实,红艳似火,煞是好看,激发了他美妙的情思。他带回一株,当做爱情的象征,献给他的情人伊丽莎白女王。从此,狼桃便在英国和西欧落户了,并获得“西红柿”的美称。又过了近200年,法国一位画家受到西红柿鲜艳娇嫩果实的引诱,斗胆尝了一个,感到美味可口,并未中毒,后经分析,发现它含有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于是,西红柿扬名四海,遍种五洲,成了世人喜爱的食品。
哲理简析:
最初,西红柿被当做观赏植物引进欧洲,经过近200年的时间,人们才认识到它的可食用价值。说明人们对事物的把握需要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实践出真知。
2.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攀登科学高峰的路,是一条艰苦而又曲折的路。门捷列夫在这条路上,也是吃尽了苦头。当他担任化学副教授以后,负责讲授《化学基础》课。在理论化学里应该指出自然界到底有多少元素?元素之间有什么异同和存在什么内部联系?新的元素应该怎样去发现?这些问题,在当时的化学界正处在探索阶段。近50多年来,各国的化学家们,为了打开这秘密的大门,进行了顽强的努力。虽然有些化学家如德贝莱纳和纽兰兹在一定深度和不同角度客观地叙述了元素间的某些联系,但由于他们没有把所有元素作为整体来概括,所以没有找到元素的正确分类原则。年轻的学者门捷列夫也毫无畏惧地冲进了这个领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工作。
他不分昼夜地研究着,探求元素的化学特性和它们一般的原子特性,然后将每个元素记在一张小纸卡上。他企图在元素全部的复杂特性里,捕捉元素的共同性。但他的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可他不屈服,不灰心,坚持干下去。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他又走出实验室,开始外出考察和整理收集资料。1859年,他去德国海德堡进行深造。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了物理化学,使他探索元素间内在联系的基础更扎实了。1862年,他对巴库油田进行了考察,对液体进行了深入研究,重测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使他对元素的特性有了深刻的了解。1867年,他借应邀参加在法国举行的世界工业展览俄罗斯陈列馆工作的机会,参观和考察了法国、德国、比利时的许多化工厂、实验室,大开眼界,丰富了知识。
门捷列夫又返回实验室,继续研究他的纸卡。他把重新测定过原子量的元素,按照原子量的大小依次排列起来。他发现性质相似的元素,它们的原子量并不相近;相反,有些性质不同的元素,它们的原子量反而相近。他紧紧抓住元素的原子量与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停地研究着。他的脑子因过度紧张而经常昏眩。但是,他的心血并没有白费,在1869年2月19日,他终于发现了原素周期律。他的周期律说明:简单物体的性质,以及元素化合物的形式和性质,都和元素原子量的大小有周期性的依赖关系。门捷列夫在排列元素表的过程中,又大胆指出,当时一些公认的原子量不准确。如那时金的原子量公认为169.2,按此在元素表中,金应排在锇、铂的前面,因为它们被公认的原子量分别为198.6、196.7,而门捷列夫坚定地认为金应排列在这三种元素的后面,原子量都应重新测定。重测的结果,锇为190.9、铂为195.2,而金是197.2。实践证实了门捷列夫的论断,也证明了周期律的正确性。
在门捷列夫编制的周期表中,还留有很多空格,这些空格应由尚未发现的元素来填满。门捷列夫从理论上计算出这些尚未发现的元素的最重要性质,断定它们介于邻近元素的性质之间。例如,在锌与砷之间的两个空格中,他预言这两个未知元素的性质分别为类铝和类硅。就在他预言后的四年,法国化学家布阿勃朗用光谱分析法,从门锌矿中发现了镓。实验证明,镓的性质非常像铝,也就是门捷列夫预言的类铝。镓的发现,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充分说明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的一条客观规律;为以后元素的研究,新元素的探索,新物资、新材料的寻找,提供了一个可遵循的规律。元素周期律像重炮一样,在世界上空轰响了,门捷列 2
夫也因此闻名于世界!
哲理简析:
门捷列夫发现周期律的过程就是他不畏艰苦、勤于思索、勇于实践、知行统一、体验成功快乐的过程。
3.诗歌一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
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
哲理简析:
我们要以客观的态度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与失败。把失败与挫折当成成长中的财富,化失败为动力,以乐观向上的心态迎接生活中的不如意。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失败是宝贵的,它将成为“亲切的回忆”,它将带来更大的成功。
4.解剖自己更需要勇气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论语·学而》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哲理简析:
曾参每日三省是从另外三个方面去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一是反省谋事情况,即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是否忠于职守;二是反省自己与朋友交往是否信守诺言;三是反省自己是否知行一致,即是否把学到的内容身体力行。
中职学生要学会反思、自省,尝试从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正视自己的不足,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发展能力,就会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5.成功在不懈的追求中
许振超,男,57岁,中共党员,山东省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固机经理。
许振超所在的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是由青岛港集团、英国铁行集团、中远集团、丹麦马士基集团总投资8.87亿美元合资经营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码头企业之一。许振超参加工作30多年来,以“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精神,立足本职,务实创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他自学成才,苦练技术,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并模范地带出了“王啸飞燕”、“显新穿针”、“刘洋神绳”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的工作品牌。他带领团队按照“泊位、船时、单机”三大效率的标准要求,深入开展比安全质量、比效率、比管理、比作风的“四比”活动,先后六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令世人赞叹,将“振超精神”名扬四海。“10小时保班”服务品牌为顾客提供了超值服务,吸引了全球各大船运公司纷纷在青岛港上航线、换大船,2006年青岛港集装箱达到770.2万标准箱,位列世界第11强。
许振超最值得中职学生学习的是那种进取意识。从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 4
工人到同行赞誉的桥吊专家,他两度刷新代表现代港口实力和竞争力的集装箱单船装卸世界纪录。这个过程是他积极进取、执著追求、刻苦钻研的历程。他常说的话是“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做个能工巧匠”,“干活不能光用力气,还要动脑筋”。他的事迹告诉我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起点在哪里,也无论从事什么职业,积极进取最重要,勤奋刻苦最可贵。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永不停歇的追求中不断获取的。许振超为攻克进口控制系统模板技术难点,花了4年时间,画了两尺多厚的电路图纸,倒推12块电路模板,掌握了其中的奥秘,这是何等的毅力。许振超走过的路,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追求的路。事业的成功就是在不懈追求的过程中实现的。
2005年4月,许振超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哲理简析:
许振超是平凡的,他所做的事普通人都能够学到、做到;许振超又是不平凡的,他的成就是经过不懈追求取得的,没有进取精神、奉献意识和工作责任心,没有勤学苦练的硬功夫和绝活,很难做得到、做得好。许振超不愧为我们时代的楷模,不愧为中国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名中职学生,我们要向许振超学习,做到勤奋钻研、不断总结反思,知行统一,将来也能像许振超那样实现大成就。
6.“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胡锦涛总书记讲了这样一番话。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5
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越读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求过人,才知道求人的难堪;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哲理简析: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想得很高,策划得很好,但一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行统一,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知识才能变成财富。
第二篇:人生故事哲理
人生哲理它也可以泛指一切人生价值观。它的功能是让人了解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和道理,对人们的生活起到指引作用。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是人生故事哲理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生故事哲理
1有一对兄弟,他们的家住在80层楼上。有一天他们外出旅行回家,发现大楼停电了!虽然他们背着大包的行李,但看来没有什么别的选择,于是哥哥对弟弟说,我们就爬楼梯上去!于是,他们背着两大包行李开始爬楼梯。爬到20楼的时候他们开始累了,哥哥说“包包太重了,不如这样吧,我们把包包放在这里,等来电后坐电梯来拿。”于是,他们把行李放在了20楼,轻松多了,继续向上爬。
他们有说有笑地往上爬,但是好景不长,到了40楼,两人实在累了。想到还只爬了一半,两人开始互相埋怨,指责对方不注意大楼的停电公告,才会落得如此下场。他们边吵边爬,就这样一路爬到了60楼。到了60楼,他们累得连吵架的力气也没有了。弟弟对哥哥说,“我们不要吵了,爬完它吧。”于是他们默默地继续爬楼,终于80楼到了!兴奋地来到家门口兄弟俩才发现他们的钥匙留在了20楼的包包里了……
有人说,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反映了我们的人生:20岁之前,我们活在家人、老师的期望之下,背负着很多的压力、包袱,自己也不够成熟、能力不足,因此步履难免不稳。20岁之后,离开了众人的压力,卸下了包袱,开始全力以赴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就这样愉快地过了20年。可是到了40岁,发现青春已逝,不免产生许多的遗憾和追悔,于是开始遗憾这个、惋惜那个、抱怨这个、嫉恨那个……就这样在抱怨中度过了20年。到了60岁,发现人生已所剩不多,于是告诉自己不要在抱怨了,就珍惜剩下的日子吧!于是默默地走完了自己的余年。到了生命的尽头,才想起自己好象有什么事情没有完成……原来,我们所有的梦想都留在了20岁的青春岁月,还没有来得及完成……
人生故事哲理
2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生命启示。
第三篇:哲理人生故事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但是故事中或许蕴含了许许多多的小哲理,下面小编收集了三个哲理人生故事。
哲理人生故事
1、华佗拜师
华佗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他技术全面,精通医道,尤于外科,曾发明全身“麻沸散”用于剖腹开背、切除胃肠等大手术,特别是在他功成名就之后,仍然谦虚好学。华佗拜师学艺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
一次,华佗给一个年轻人看病,经望、闻、问、切之后,认为患者得了头风病,可是他一时又拿不出来治疗此病的药方,急得束手无策,病人也很失望。
后来,这位病人找到一位老医生,很快就把病治好了。华佗听后很是惭愧,便打听到老中医的住处,决心去拜师学艺。但华佗当时名噪四方,唯恐老中医不肯收他为徒,于是改名换姓,来到老中医门下,恳求学医。老中医见华佗心诚,就收他为徒。
从此,华佗起早贪黑,任劳任怨,虚心好学,终于获得了治头风病的绝技。当华佗满师归来时,这位老中医才明白眼前这个徒弟就是名医华佗,他一把拉住华佗的手说:“华佗啊,你已是名扬四海,为何还要到我这里受苦?”华佗把来意告诉了老中医,并说:“山外有山,学无止境。人各有所长,我不懂的地方就应该向您学习。”
启示:我们要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汲取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才能不断拓展、深化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华佗拜师学艺,不耻下问的故事,就体现了这一点。
哲理人生故事
2、人生如玉
从前有一位智者收了很多学生,其中有个学生向他请教:“老师,你能讲讲我的价值吗?”老师拿出一块石头,说:“你先帮我做件事,我再告诉你人生的价值。你把这块石头拿到集市上卖,可别人无论出多少钱你都不能卖。”
学生拿着石头到集市上去叫卖,有人愿意出2块钱买这块石头。这个人刚出完价,又来了一些人,大家纷纷说这块石头真光,都开始抬价,一直把石头的价抬到10元钱。学生高兴地回去和老师说:“老师,你这块石头居然能卖10块钱呢!”老师说:“你再把这块石头拿到黄金市场上去卖,别人出多少钱你都不能卖。”
学生到了黄金市场,有个老者看了这块石头的成色,说里面一定是块宝贝。大家开始竞争这块石头,抬到了1万块钱的价格。学生有些动心了,兴高采烈地跑回去对老师说:“您这块石头居然能卖到1万块钱,真是想不到啊!”老师笑着说:“你把这块石头拿到珠宝市场上去卖,别人出多少钱,你都不能卖掉。”
学生拿着石头到了珠宝市场,刚一叫卖,就有人出到10万块价格。一眨眼的功夫,石头的价格已经升到了30万块钱。学生忍住了极大的诱惑回去了,对老师说:“想不到您还有这样一块宝贝呀!我的任务完成了,您该告诉我这块石头的价值了吧。”老师对学生说:“这块石头真的是无价之宝,它里面有名贵的玉,但你不识货,它顶多值10块钱。”
启示: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块玉,我们要以珠宝商看玉石一样去审视自己,有的人打磨了自己,他就成了玉,打磨得越好,他的价值就越高;有人守着自己的玉一辈子都不打磨,他一辈子就是一块不值钱的石头。这则案例启示我们,去思考人生价值的内涵,即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价值的?
哲理人生故事
3、海鸟的坟墓
在茫茫大西洋中,有一个马里恩的岛屿,人迹罕至,是海鸟栖息生存的天堂世界。可自从1945年英国一支探险队踏上这块处女地之后,不长时间,情况就发生了急转直下的逆变。
原来,伴随着科考队员的上岛,探险队运输船上藏匿着的几只老鼠也乘机溜上了岛屿。上岛的老鼠如同上了天堂,因为岛上食物丰饶的惊人,又没有天敌,故而老鼠如燎原的野火,疯狂无度地繁殖起来。8年后致使全岛鼠满为患。科考队员复上此岛后,发现情况不妙,于是一纸电报发回大本营,要求总部速送几只壮猫来抑制鼠患。岂料,随后发生的事情再一次令人目瞪口呆:来到岛上的五只壮猫,非但未能抑制住鼠灾,反而使岛上那些长期以来不知恐慌的海鸟一下子就成为了猫们轻易就能捕食到口的美味佳肴。这下,猫们便开始彻底改行了——不愿意再去奋力搏击那些壮硕凶顽的大鼠,而是一味贪婪不止去捕食那些相对平和得多的海鸟。若干年后,“肥吃海喝”的五只“始祖猫”一举繁殖到了2500只的惊人数目。而每天落入猫口的海鸟数量更是达到惊人的60万只之多!“海鸟世界”从此沦为了“海鸟的墓场”。
第四篇:人生风景哲理故事
看看沿途上的道路,有时候我们慢慢停下,看看风景,真的很美丽,犹如自然与人和谐的生态。
人真的应该仔细欣赏了。
人生风景中的对与错已不重要,因为我们在沿途看风景时很惬意。在忙碌的生活中,人真的该停下来欣赏风景。人生的旅途中。
人该停下看看风景的变化和成长,风景对于人来说到处都是,但是因为错过了看风景的机会,有可能就此错过了。
所以,应放慢脚步欣赏欣赏风景。
看风景即是回忆也是回顾。人生道路上的点滴有时候在看风景的过程中总结和体会着。看风景的心情是美好的,而人生旅程不过是一场梦,一晃多年便过去了,所以就倍感珍惜看风景的心情。
是啊,为什么不好好看看呢,多值得看看啊!一座山、一片落叶、一颗雪花……大自然的这些美是无法用语言表述的,只能用心去感受。所以,人生风景在于心情的调整。
当回忆也成为人生风景画中的一部分时,风景画中的种种都是对自己的人生总结。
第五篇:【哲理故事】人生无草稿
【哲理故事】人生无草稿
从前有一个人,从5岁的时候便开始练习书法。考虑到孩子很小,纸张的费用又高,父亲一开始都是让他用废纸来练习。但是,学了很长时间,孩子的书法一直没有多大长进。
一次,父亲的一位书法家朋友来家里做客,父亲很苦恼地说了小孩练书法的情况。书法家朋友对他父亲说:“如果你让孩子用最好的纸来写,他可能会写得更好。”
于是,父亲便按照书法家朋友所说的去做,花了很高的价钱买了一些很好的纸给小孩练习。果然,没过多久,他的字进步很快。父亲得到这样的结果很是惊奇,便去问那位书法家朋友。
书法家朋友笑而不答,只在纸上写了一个“逼”字。父亲顿悟:这是让他因惜纸而逼迫自己写好字。
点评 的确,平日里时间被我们不经意地当作不值钱的“废纸”涂抹坏了也不心疼,总以为来日方长,廉价的“废纸”还有很多。生命并非演习,也不会给我们“打草稿”的机会,人们一页页漫不经心或全心全意写下的“草稿”,都会成为人生无法更改的答卷。惟有珍惜,才能尽情书写青春之书。
发散思维
本材料可以以“珍惜当下”、“珍惜所有”为话题展开讨论,也可以用来说明外在的压力和逼迫感是人们发挥自己潜能的有效催化剂,还可以阐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