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人民永远怀念陈云同志先进事迹
免费
分享
创新
上海人民永远怀念陈云同志先进事迹
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深切缅怀他的丰功伟绩,深入学习他的光辉思想。陈云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上海是陈云同志的故乡,上海人民对陈云同志有着深切的怀念之情。
1905年6月13日,陈云同志诞生于青浦县练塘镇。14岁那年,他离家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开始接触并接受革命的民主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1925年,他在上海参加了“五卅”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把一生献给了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
陈云同志一生热爱家乡,十分关心上海的建设和发展。上海解放后,他先后近30次来上海视察工作。上海成为陈云同志推动经济工作全局、调查了解情况的重要区域。
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同志担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他在领导恢复国民经济的同时,为上海的经济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受中央委托,在上海主持召开了有关财经工作会议,专门研究整治“两白一黑”,打击金融投机,有效地平抑了物价,稳定了市场,为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奠定了基础。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这一胜利,指出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陈云同志深入上海调查研究,向民族资本家阐明党的政策,为顺利实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作出了重大贡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陈云同志先后四次回家乡青浦开展农村调查,体察农民生活。他在调查后指出,要迅速恢复和发展养猪事业,要留足农民自留地。这些意见为中央实行调整方针和农村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毛泽东同志曾多次赞扬陈云同志实事求是,称赞他坚持真理是很勇敢的。
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发展更是牵动着陈云同志的心。当围绕宝钢建设进行可行性论证时,他专程来上海召集冶金专家座谈,之后在国务院有关会议上发表了宝钢建设要“干到底”、要“做出榜样来”等结论性意见。陈云同志自幼酷爱评弹艺术,当上海的评弹艺术一度陷入困境的时候,是他勉励上海评弹界要“出人、出书、走正路”,保存和发展评弹艺术。上世纪90年代初,中央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决策,他表示了极大的支持,并始终关注着浦东开发开放和上海的
免费
分享
创新
改革开放。
陈云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上海工作的亲切关怀,激励着上海人民。今天,可以告慰陈云同志的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共同努力,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发展新路。这些年来,上海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饮水思源,家乡人民永远怀念陈云同志。
今天我们对陈云同志最好的纪念,就是要更好地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宏伟遗志和光荣传统,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陈云同志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资料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data/xianjinshiji/
第二篇:怀念人民好公仆孙文龙同志
怀念人民好公仆孙文龙同志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就是要像孙文龙那样
牢固树立深厚的为民情怀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路线。我们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权利。“一切为了群众”就是党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是党成立之日就深深刻在党的纲领中的核心和本质属性,是我党始终成为“两个先锋队”的根本标志。
孙文龙同志从18岁参军并入党那天起,就自觉接受党的教育和思想熏陶,不断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武装自己,尤其对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学习,深刻领会,勤于实践,从而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他用尽一生的时间植根人民、服务人民、造福人民,成为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典型代表。正因如此,在他逝世31年后,人们对他的怀念穿越了近半个世纪的时空始终没有停止。为他修建纪念亭、纪念馆;将他的先进事迹编成戏剧,拍成电影电视剧,搬上荧幕、全国上演;新华社、人民日报、山西日报等将他的事迹写成长篇通讯、报告文学,印成大型画册、中小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丛书、长篇纪实小说等进行广泛宣传;阳城县委先后三次作出向孙文龙同志学习的决定,孙文龙纪念馆先后被中央、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共青团授予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累计参观人数达30余万人次。
他短暂的一生,为群众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实事有益的事,都是他坚持群众路线,深怀为民情怀的具体体现。阳城县、武乡县、屯留县的干部群众赞誉他是太行山上的“焦裕禄”和县委书记的“楷模”。
1957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动员干部,上山下乡”的号召,当时,27岁的孙文龙就职于省委机关,第一个主动请求放弃优越的工作环境,返回家乡支援农村建设。在申请书中,他深情地写道:“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自愿到农村工作,为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让老百姓过上富裕日子,竭尽匹夫之责。”这种为民情怀,打动了省委领导,省委批准了他的要求。
孙文龙同志无论做乡长、还是当县长、书记,始终坚持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和群众打成一片,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群众服务,因此,群众给了他许多称谓,如:农民书记、蚕桑书记、养猪书记、棉花书记、北(不)瓜书记等等,但最典型的是“粪蒌书记”的称号。他从省委回到阳城后,被任命为阳城县文敏(固隆)乡乡长。作为一乡之长,他常常身背粪筐拾粪。当时,有人说他拾粪是出“洋相”,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然而,他却认为,背筐拾粪不仅是为了积肥,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背粪筐拾粪,改造自己的思想意识,放下干部架子,接近群众、深入群众、做群众中的一员,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正如他在日记中写道的“粪篓就是我和老百姓联系的介绍信”。就这样,他不仅在固隆乡坚持身背粪筐拾粪,而且在调任寺头和润城是也时常如此,群众亲切地称他为“粪篓书记”。
孙文龙担任阳城县委书记后,又经历了二次大的工作变动,但均为“平调”,从阳城县委书记到武乡县委书记,再到屯留县委书记,从相对富裕的阳城县到相对贫困的武乡屯留县;从人熟地熟工作熟的环境,到人地两生疏,环境不熟悉的地方,他没有丝毫怨言,淡薄名利,不计个人得失,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而且每到一处,都立即进入工作状态,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从而正确决策、带头苦干、打开工作局面。
1977年,原晋东南地委为了推广阳城的栽桑养蚕,让贫穷落后的武乡县尽快富裕起来,把身患肝硬化多年的孙文龙同志调武乡县委任书记。到任伊始,他马上进入工作状态,白天一个一个大队跑,晚上一页一页县志看。据与他一起工作的同事讲,有一天,他强忍肝痛,一连走访九个村子,几十户群众。就是这样,在短时间内他便基本了解掌握了武乡县情民情和工作情况。他在县志中了解到武乡历史上曾经“十里桑麻遥带郭”。于是,他就从栽桑养蚕入手。3年时间,武乡桑树由原来的1.4万株增到250万株;蚕茧收入由新中国成立以来29年的总和1.2万元猛增到496万元。为此,在全国蚕桑生产会议上,武乡县作了经验交流。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武乡的桑蚕经验作了专题报道。1980年10月,当时的晋东南地委为了“再树一面兴桑旗”,调任孙文龙到屯留县任县委书记。此时,他的肝病反复发作,但他不顾病痛和妻子、儿女们“先住院,再工作”的请求,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一到屯留,他就提出了“兴桑养蚕奔富路,力争太行变苏杭”的致富方略,栽桑养蚕迅速在屯留全面展开,使蚕桑业成为屯留人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他亲自蹲点的五里庄村成为华北蚕桑第一村。
1982年1月,孙文龙在晋东南地委开会发言时,突然昏倒在主席台上。时任武乡副县长的曹明魁到医院看望他,孙文龙拉着他的手,微弱而坚定地说:“请转告段(国庭)书记,一定要把蚕桑事业抓到底”。然而,这竟成了他唯一的临终遗言!阳城县的一名张姓老干部回忆说,孙文龙书记到武乡县我去看他,但是他下乡没有见到,第二次去屯留县还是没有见到,第三次是他病重住院,才在晋东南地区和平医院见到了他,他当时已经病危,但是他还是强睁着眼睛说:老张,你不好好工作,来干什么?这位干部望着孙书记的瘦小的身体流着眼泪说:我看看你就回、就回。谁知道这是最后一次见面。
孙文龙同志就是这样,坚持情为民所系,魂为民所牵,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与群众建立起血肉联系。即使面对死亡时,他心里装着仍是人民群众,惟独没有自己。正是这种深厚的为民情怀,他才无怨无悔地主动放弃省委的优越环境,返乡工作;正是这种深厚的为民情怀,他才不计个人得失,时刻和群众打成一片;正是这种深厚的为民情怀,他才为群众干了一件又一件好事实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就是要像孙文龙那样
牢固树立勤奋有为的务实精神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源泉,一切依靠群众,就必须在一切工作中善于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群众路线的核心方法就是集中起来,贯彻下去。就是指把“一切为了群众,为了群众的一切,为了一切群众的正确的要求和思想,广泛的集中起来,形成正确意见和决策,并以群众直观的方式落到实处,这是最根本有效的方法。孙文龙同志在几十年的革命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将“联系群众、务实重行”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想群众所想,更能想群众所未想,为群众想得更长远,更加注重发挥“领”和“导”的作用,有效实践了群众路线。
1958年,孙文龙任寺头乡长、书记后,他主动学习蜜蜂饲养技术,在公社办起了养蜂场,亲自搞试验,经过苦学钻研,他创造了一群蜜蜂年产蜂蜜63.5公斤的新纪录。他将潜心研究的饲养技术和总结出来的养蜂经验,迅速推广传授给村民,使全社饲养蜜蜂由1958年的80群,发展到1962年的520群,年产蜂蜜达1万公斤。
1963年,他调任润城公社党委书记后,提出了“一抓棉花二抓猪,三抓桑树四抓土”的发展思路,使润城公社的棉花单产由1962年的28斤上升到1964年的97斤。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接见和高度赞扬。
升任阳城县革委会副主任后,他已从一个基层干部升为县处级领导干部,但他仍然是“三宝”不离身,即锤钻、桑剪和草帽。孙文龙作为分管全县农业工作的副县长,他深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因此,面对阳城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他大兴水利工程建设,从工程设计到工程建设,他都亲力亲为,在红卫水渠、北留水轮泵站等建设工地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丝毫没有一个县处级领导的架子。他的表率作用,不仅鼓舞了群众的干劲,加快工程建设进度,而且现场解决问题,确保了工程质量和安全,使十年九旱、人畜吃水都 很困难的阳城,变成了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国家水电部在阳城召开了现场会,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山区人民找水》向全国推广。他脚踏实地抓蚕桑,使阳城基本实现地埂桑树化,人均百株桑、户养一张蚕,蚕茧产量一举突破百万担关,成为华北蚕桑第一县。
孙文龙认为,一个农村干部,不懂得农业的知识,就很难领导好农业生产。为了学到农业知识,他拜老农为师,拜劳模为师,拜科学技术人员为师,拜书本为师,并及时将总结出的好经验传授给群众。孙文龙同志正是凭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才缔造出了一个个农业“奇迹”。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就是要像孙文龙那样
牢固树立崇高的清廉形象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清廉不清廉,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真正的清廉,才经得起群众、历史和实践的检验。时间表明,孙文龙同志是真正清廉为政的代表。他始终以清正、清廉、清明的工作作风,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家属子女和亲戚,树立了清正廉洁的崇高形象。正因如此,几十年过去了,人民群众还是那样地怀念他,想念他。
孙文龙同志任县委书记期间,他的亲戚和子女们没有谁能从他那里得到所谓的“便宜”。1973年,阳城县政府给河北公社分配了一名推荐上清华大学的名额,乡亲们一致推荐已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孙文龙长子——孙太林。当知青办把推荐上大学的花名表送到县委时,孙文龙毫不犹豫地划掉了孙太林的名字,把名额让给了红军后代。
1975年,县委决定建立阳城县缫丝厂,建厂伊始,招工期间,孙文龙的姐姐想让女儿进厂工作。姐姐和孙文龙不仅是一奶同胞,而且在孙文龙最困难的时候,供他吃穿、供他读书,如今这个弟弟有出息了,当县委书记了,在普通人看来,这个事不就是孙文龙一句话吗?但是当姐姐满心把握、满怀希望,兴冲冲地领着闺女见了孙文龙后,孙文龙没有让亲情战胜原则,没有让亲情战胜政策和制度,委婉的拒绝了姐姐的请求。尽管他这种近乎于不尽人情,忍痛割爱的行为引起了亲人的埋怨,但他这种舍小爱、顾大局的做法,使阳城缫丝厂的招工,没有一个县领导违反政策,照顾一个亲戚,为该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他担当县长期间,月工资72元,儿女年幼,妻子无业,生活拮据。有人提议让他爱人招工上班,他却给妻子安排了一份在家里喂猪的“好工作”。1975年底,县委机关将孙文龙评为困难户。通讯员将100元救济款送到家里,他了解情况后斩钉截铁的说:“你说我再穷,还能穷过老百姓?”通讯员含着泪,把救济款退回县委办公室。
孙文龙同志为民务实清廉的事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他的精神概括为“勤政廉洁的工作精神,勇于创新的改革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心系百姓的奉献精神”,孙文龙精神就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像孙文龙同志那样,牢固树立深厚的为民情怀、勤奋有为的务实精神和崇高的清廉形象。当前,全省上下正在实施“一争三快两率先”战略,综改试验机遇难得,融入中原时不我待,转型跨越千帆竞发,小康目标催人奋进,全省广大党员、各级干部在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以孙文龙同志为榜样,沉下心来、放下架子、俯下身子,通过“下乡住村”、“三联一住”蹲点包片,置身于群众之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始终把人民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干部受教育、见行动,让群众得实惠、见成效,为推进山西的转型跨越发展发挥“正能量”、做出新贡献。
作者:张雷柱
——记历任山西三县县委书记孙文龙同志
一个已故县委书记所走的群众路线
附
(编者按):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国梦的政治保障。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防范和化解“最大危险”,保持和发展“最大政治优势”,是我们党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严峻考验和重大任务。
多年来,在我们山西省阳城县、武乡县和屯留县流传着一个真实的故事,他就是已故这三个县的原县委书记孙文龙同志,他是如何实践党的群众路线,他虽然去世已经31年了,可是这三县的许多干部和群众还在缅怀他、想念他。这是为什么?通过对孙文龙同志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潜心研究,我们深深感到,孙文龙精神与党的群众路线一脉相承,孙文龙同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坚定实践者、执行者,他始终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把为民务实清廉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走一处、干一处、红一处,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深得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我们认为孙文龙同志就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杰出代表,是标兵标杆,是杰出榜样,是太行山上的“焦裕禄”和县委书记的“楷模”。
有的人活着就像死了;
而有的人死了却是活着,他就是这么一个人,虽然死了三十一年了,却活在人民群众心中。
第三篇:怀念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
我是杨善洲的二女儿。记得上小学时,有一天,老师教给我一首好听的儿歌:“爸爸是一棵大树,妈妈是一棵大树。我们是快乐的小鸟,在两棵大树间飞来飞去。”回到家,我背给姐姐听,背着,背着,姐妹俩就哭了。
为什么哭呢?因为我们很少见到当时担任保山地委副书记的爸爸。我是3岁多的时候才第一次见到爸爸,妈妈让我叫“爸爸”,我却害怕
得直往妈妈身后躲。
不光是为我们姐妹哭,也为妈妈哭。爸爸长年在外,妈妈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粮食不够吃,她就上山找来野菜充饥;我和妹妹没有钱上学,她清晨上山摘野果,夜晚熬夜编粪箕、扎扫把,挑到街上去卖,一分一分地凑学费……
慢慢长大了,有人对我说:“你爸是地委书记,靠着这棵大树,你们一家有享不完的福。”其实我知道,爸爸这棵树,根本靠不上。不但靠不上,他还经常“阻止”好心人对妈妈和我们姐妹的帮助。那时候,我感到的不仅仅是委屈,甚至有些怨恨他。
1970年,我妈妈生我妹妹,家里缺粮,一家人靠野菜掺杂粮度日。有一天,乡民政干部经过我家,看到这种情况,就送来了30斤救济大米和30斤粮票。后来爸爸知道了,责怪我妈说:“我是党的干部,我们不要占公家的一点便宜,领导的家属决不能搞特殊!这大米和粮票要攒了还给公家!”差不多过了半年,我妈妈硬是东拼西凑,才还清了这笔粮款。妈妈说:“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公家归公家,个人归个人,我晓得他的性格,我可以少吃点,只是娃娃们饿着可怜啊……”
更让我们姐妹不能理解的是,爸爸担任保山地委书记的时候,按当时的政策,妈妈和我们姐妹都可以“农转非”。爸爸身边的工作人员填好申请表后,向他报告,他却把申请表要了过去,锁进了抽屉里。一个地委书记,老伴和3个孩子竟然在老家当农民,说起来恐怕谁都不会相信,可爸爸就是这样做的。
爸爸去世后,在整理他的文稿时,我们读到了多年来埋藏在他心里的对家庭的歉疚:“我出来工作,家庭是很困难的,家有老母亲、老伴儿,后来又有3个娃娃,就靠老伴儿在家养老供小,我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家庭……我对家庭欠债很多……我从地委书记的位置上退下来,回到大亮山种树,除了想为家乡的群众做点实事,就是想离家近一点,每个月都争取回家看看。”
爸爸其实是个很有感情的人,无论是对群众,还是对自己的家人。
我读初二的时候,爸爸把我接到保山读书。在保山,每个月爸爸给我买好饭菜票,还给我6块钱的零花钱。有一次,我发现自己的枕头下多了一把梳子,后来才得知是爸爸给我放的,细心的父亲知道女儿已经到了爱美的年龄。还有一次,学校放假,爸爸特意回施甸老家来接我,因为担心赶不上客车,爸爸带着我早上四五点钟就起来走小路。结婚时,爸爸没有给我买过什么,后来我有了孩子,爸爸来看我,发现一家人的衣服乱七八糟地塞在一个大纸箱子里,就给了我100块钱,让我去做个衣柜。
在爸爸的内心深处,他觉得这一辈子,歉疚最多的,就是妈妈。1996年我妈妈因胆结石住院16天,因肺气肿住院13天,两次住院,爸爸都从大亮山赶下来,一直守在妈妈身边。他每天都会早早地买好早点带给妈妈,守到夜里很晚才回去,每次吃饭,他都要亲自端到妈妈的床前。然而他生病了,却不要妈妈去看他,陪他。就在爸爸最后一次生病住院时,妈妈到医院去看望他。爸爸一看见妈妈就说:“你怎么来了?你晕车,以后别来了,我不会有事的。”妈妈说:“我来看你一眼,你好了就回去。”妈妈在医院守了爸爸三天,这三天,不管如何疼痛,爸爸都强忍着不出声,那是因为他不想让妈妈担心。
意识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爸爸在状态稍好的时候,反复向我们交代:“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是你们的母亲。市里奖给我20万,我捐了10万给保山一中,6万给了林场,专门留了4万元给你们的母亲,你们要好好用,让你们的母亲安享晚年,她这一辈子不容易。”弥留之际,他挣扎着叮嘱我们,要把一部分骨灰埋葬在老家的后山上,将来陪伴妈妈。
对怀念父亲的人民群众来说,爸爸走了;对妈妈和我们姐妹来说,爸爸终于可以回家了。如今,只要我想到爸爸,浮现在眼前的,就是矗立在他埋骨之地的那棵参天大树。爸爸就是那棵大树,他张开双臂,为老百姓遮风挡雨了一辈子。
第四篇:陈云同志的党建思想丰富深刻
陈云同志的党建思想深刻而丰富,是毛泽东建党思想和邓小平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陈云同志强调组织工作要适合政治路线的要求、保证政治路线的实行,深刻揭示了党的组织建设的基本规律。延安时期,中组部无论是抓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监督,抓各级领导班子的配备和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还是抓党员发展和管理教育,抓各级党组织的组建、调整,都贯穿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要求,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在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中,他强调,既要正确了解党的政治路线,又要切实了解具体情况,避免“空谈”和“盲目”。陈云同志强调选拔干部要“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坚持了党的干部路线,丰富了党的干部政策。陈云同志强调,选拔任用干部要以德才兼备为标准,更要注重于德,要确实提拔那些党性强、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的人。要注意五湖四海。他强调,要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干部。领导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同志较早地提出了培养选拔接班人这个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参与制定了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他还强调,要“了解人、气量大、用得好、爱护人”。陈云同志十分重视教育和培养干部,强调领导干部要学好哲学,为提高领导水平奠定思想理论基础。陈云同志多次以自己学习哲学的切身体会教育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毛泽东同志的哲学著作,努力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他总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教育党的领导干部学习哲学,运用“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样一个充满唯物辩证法的领导原则和工作方法。陈云同志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实行集体领导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对增进领导班子团结、提高战斗力起了重要指导作用。陈云同志一贯重视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鉴于党的历史经验教训,他多次强调,要恢复和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各级领导班子都要实行集体领导制度;领导干部尤其是中青年干部要注意学会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要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陈云同志强调支部不但要在组织上具有核心堡垒的形式,而且要在实质上真正能起核心堡垒的作用,为建设、巩固和发展党的基层组织提供了有力的指导。陈云同志指出,支部是党的最基本的组织,是党团结群众的核心组织,是党的力量增长的主要源泉。他强调,要加强支部在群众中的工作。只有党与群众密切联系着,只有党的支部真正成为群众核心的时候,党才是一个巩固的党,支部才是党在群众中的堡垒。陈云同志强调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作用在党的建设中占有头等重要的位置,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陈云同志一贯重视从思想上建设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共产党员的六条标准。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陈云同志严肃指出,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他强调,党员的质量重于数量。陈云同志明确要求组织部门及其干部要讲原则、守纪律、识大体、顾大局,为组织部门的自身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陈云同志的一系列治部要求,是中组部形成“政治坚定、公道正派、廉洁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传统和部风,确立“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的基本行为准则和工作要求的重要基础,推动了组织部门党员之家、干部之家、知识分子之家的建设。今天,我们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以及党的自身状况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组织工作的任务、内容、对象、方式、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陈云同志的党建思想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五篇:×××同志先进事迹
以扎实的业务工作实践共产党员的理想人生
——优秀共产党员×××同志的先进事迹
×××,男,汉族,1974年11月9日出生,大学本科学历,1998年8月2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原州区工程站副站长。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主要从事公路桥梁的勘测、设计、项目管理工作。在工作中他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和工程管理者的责任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实践和理论结合,不断强化自己的业务素质,从实践中增长技能,在工作中提高觉悟,使自己锻炼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管理人员和优秀的共产党员。
党章规定,共产党员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他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参加工作十几年来,他参加了原州区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的勘测、设计、建设工作,原州区境内各乡镇行政村道路他都亲自跑过,说起任何一条路他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同行人都称他是“活地图”。
2009年,原州区农村公路道路硬化工程任务重、路线长,工程项目点多面广。他受局领导重托,担任农村公路业主代 表。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他几乎没有休息日,天天检查工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工程质量事前控制,进度心中有数。他严把工程质量,认真查审核工程计量,工作中不徇私情,严以律己,本建设项目全部圆满完成,为原州区被评为2009年交通建设先进县再立新功。
2010-2011年原州区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工程项目中,担任建设项目总监,对张易至王套、毛套至驼巷、S101线至孙家河、贺套至三湾、309国道至母家沟、老三营至戴堡、胡大堡至大疙瘩、红城至海淌、东源至西台等20条250公里项目管理中,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按照“质量第一”的方针和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当好工程质量的“守护神”,将质量隐患消灭至萌芽状态,以他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业务素质,又为原州区公路建设增添光彩。
2011年领导安排他负责西山公路土路基的修建工作,西山公路全长42公里,是我区“五纵五横”公路网络之一,途径3个乡镇9个行政村,山大沟深,地形复杂,大部分地段无路可走,交通十分不便,施工难度极大。尤其在施工季节,天气燥热,交通中断,仅干黄土就有一尺多厚,车辆过不去,他就步行到施工现场,头顶似火骄阳,步行崎岖山路,就这样来回往返几十公里检查项目质量,有时遇到暴雨无处躲藏,全身淋的象落汤鸡一样。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土路基、构造物的修建任务。在工程涵洞构造物施工中他坚持旁站监理,隐蔽工程亲自验收,不合格材料禁止进场,上道工序不验收,下道工序禁止开工。尽管吃了不少苦,人累瘦了,脸晒黑了,但铺通了道路,方便了山区群众。作为公路建设者来讲,最大的喜悦莫过于“天堑变通途”了。
多年来,在局领导和站领导的培养和教育下,在老同志的带领和帮助下,他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公路工程管理人员,“严把工程质量是首要职责,质量是公路工程的生命”。在施工过程中有时出现施工单位偷工减料、不按图纸设计施工,也有电话说情的,遇到这些现象,他牢记共产党员的职责,坚持原则,不讲私情,不看面子。首先认真的实地检查,然后仔细的对照图纸,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和设计文件要求施工,最后通知施工单位该补强的就补强,该返工的就返工,该拆除的就拆除,始终以“质量第一”为准则,保持了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在三营至老庄公路施工中他发现施工单位违反技术要求操作,蒙混过关,现场进行了停工整顿,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责令限期改正并讲清了道理。所以这些年来,他负责的施工项目没有出现不合格工程,受到局领导的赞赏,2008年、2009年、2010年终考核连续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2012年是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收关之年,在项目开工前期,他主持制定和完善了总监办监理规划、各项规章制度,内容包含工程质量、进度、费用、项目管理、人员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廉洁等各个方面,并要求每一项制度必须落到实处,专人负责,为施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对施工单位强化管理,坚持做到规范化、制度化、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高为业主服务的能力和管理水平。在内部管理方面,他严格要求全体监理人员要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工程质量重于泰山的思想,再为我区农村公路的建设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就是这样一个人,长年野外工作,被太阳暴晒得
黝黑的脸庞,总是很忙碌的样子。有时候问他“苦不苦”,他总是憨憨的一笑,说:“自己虽然苦点,但当修成一条条沥青水泥路,看到老百姓脸上幸福的笑容,总有一种事业的成就感”。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普通的公路建设者,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