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摘录总则
1.0.1 为了规范电力设备及其相关设施的消防安全管理,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保障人身、电力设备和电网安全,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规定了电力设备及其相关设施的防火和灭火措施,以及消防安全管理要求。适用于发电单位、电网经营单位,以及非电力单位使用电力设备的消防安全管理。电力设计、安装、施工、调试、生产应符合本标准的有关要求。本规程不适用于核能发电单位。
1.0.3 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做好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
1.0.4 法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消防安全管理人对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负责。
1.0.5 单位应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履行消防安全职责。
1.0.6 单位的有关人员应按其工作职责,熟悉本标准的有关部分,并结合消防常识每年考试一次。
1.0.7 电力设备及其相关设施的消防安全管理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术语
2.0.1 消防安全管理人 Fire safety supervisor
对本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负责的分管消防安全工作的单位领导。
2.0.2 动火作业 Hot work
能直接或间接产生明火的临时作业,应包括熔化焊接、压力焊、钎焊、切割、喷枪、喷灯、钻孔、打磨、锤击、破碎和切削等作业。
2.0.3 安全生产委员会 Safety production committee
安全生产领导机构。消防安全责任制
3.1 安全生产委员会消防安全主要职责
3.1.1 组织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消防安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定(以下简称消防法规),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责任制和规章制度,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3.1.2 建立消防安全保证和监督体系,督促两个体系各司其职。明确消防工作归口管理职能部门(简称消防管理部门)和消防安全监督部门(简称安监部门),确保消防管理和安监部门的人员配置与其承担的职责相适应。
—1—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
3.1.3 制定本单位的消防安全目标并组织落实,定期研究、部署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
3.1.4 深入现场,了解单位的消防安全情况,推广消防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对存在的重大或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并督促措施的落实。
3.1.5 组织或参与火灾事故调查。
3.1.6 对消防安全做出贡献者给予表扬或奖励;对负有事故责任者,给予批评或处罚。
3.2 消防安全责任人主要职责
3.2.1 贯彻执行消防法规,保障单位消防安全符合规定,掌握本单位的消防安全情况。
3.2.2 将消防工作与本单位的生产、科研、经营、管理等活动统筹安排,批准实施年度消防工作计划。
3.2.3 为本单位的消防安全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组织保障。
3.2.4 确定逐级消防安全责任,批准实施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
3.2.5 组织防火检查,督促落实火灾隐患整改,及时处理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
3.2.6 根据消防法规的规定建立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3.2.7 组织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实施演练。
3.2.8 确定本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
3.2.9 发生火灾事故做到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责任者和应受教育者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受到处理不放过。
3.3 消防安全管理人主要职责
3.3.1 拟订年度消防工作计划,组织实施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3.3.2 组织制订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并检查督促其落实。
3.3.3 拟订消防安全工作的资金投入和组织保障方案。
3.3.4 组织实施防火检查和火灾隐患整改工作。
3.3.5 组织实施对本单位消防设施、灭火器材和消防安全标志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有效,确保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畅通。
3.3.6 组织管理专职消防队和志愿消防队。
3.3.7 组织员工进行消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组织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实施和演练。
3.3.8 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委托的其他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3.3.9 应定期向消防安全责任人报告消防安全情况,及时报告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
3.4 消防管理部门主要职责
3.4.1 贯彻执行消防法规、本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3.4.2 拟定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及其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2—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
3.4.3 指导、督促各相关部门制定和执行各岗位消防安全职责、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和消防设施运行和检修规程等制度,以及制定发电厂厂房、车间、变电站、换流站、调度楼、控制楼、油罐区等重要场所及重点部位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3.4.4 定期向消防安全管理人报告消防安全情况,及时报告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
3.4.5 拟订年度消防管理工作计划。
3.4.6 拟订消防知识、技能的宣传教育和培训计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3.4.7 负责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负责或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消防设施、器材配置、检验、维修、保养等管理工作,确保完好有效。
3.4.8 管理专职消防队和志愿消防队。根据消防法规、公安消防部门的规定和实际情况配备专职消防员和消防装备器材,组织实施专业技能训练,维护保养装备器材。志愿消防员的人数不应少于职工总数的10%,重点部位人数不应少于50%,且人员分布要均匀;年龄男性一般不超55岁、女性一般不超45岁,能行使职责工作。根据志愿消防人员变动、身体和年龄等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或补充,并公布。
3.4.9 确定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建立消防档案。
3.4.10 将消防费用纳入年度预算管理,确保消防安全资金的落实,包括消防安全设施、器材、教育培训资金,以及兑现奖惩等。
3.4.11 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凡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消防设施必须与主体设备(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或使用。
3.4.12 指导、督促有关部门确保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畅通,保证防火防烟分区、防火间距符合消防标准。
3.4.13 指导、督促有关部门按照要求组织发电厂厂房、车间、变电站、换流站、调度楼、控制楼、油罐区等重要场所及重点部位的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
3.4.14 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实行每月防火检查、每日防火巡查,建立检查和巡查记录,及时消除消防安全隐患。
3.4.15 发生火灾时,立即组织实施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3.5 安监部门主要职责
3.5.1 熟悉国家有关消防法规,以及公安消防部门的工作要求;熟悉本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并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3.5.2 拟订年度消防安全监督工作计划,制定消防安全监督制度。3.5.3 组织消防安全监督检查,建立消防安全检查、消防安全隐患和处理情况记录,督促隐患整改。
3.5.4 定期向消防安全管理人报告消防安全情况,及时报告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
3.5.5 对各级、各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等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3.5.6 协助公安消防部门对火灾事故的调查。
—3—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
3.6 志愿消防员主要职责
3.6.1 掌握各类消防设施、消防器材和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等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3.6.2 熟知相关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发生火灾时能熟练扑救初起火灾、组织引导人员安全疏散及进行应急救援。
3.6.3 根据工作安排负责一、二级动火作业的现场消防监护工作。
3.7 专职消防员主要职责
3.7.1 应按照有关要求接受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
3.7.2 熟知单位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参加消防活动和进行灭火训练,发生火灾时能熟练扑救火灾、组织引导人员安全疏散。
3.7.3 做好消防装备、器材检查、保养和管理,保证其完好有效。
3.7.4 政府部门规定的其他职责。消防安全管理
4.1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4.1.1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各级和各岗位消防安全职责、消防安全责任制考核、动火管理、消防安全操作规定、消防设施运行规程、消防设施检修规程。电缆、电缆间、电缆通道防火管理,消防设施与主体设备或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管理,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管理。消防安全教育培训,防火巡查、检查,消防控制室值班管理,消防设施、器材管理,火灾隐患整改,用火、用电安全管理。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场所防火防爆管理,专职和志愿消防队管理,疏散、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管理,燃气和电气设备的检查和管理(包括防雷、防静电)。消防安全工作考评和奖惩,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以及演练。根据有关规定和单位实际需要制定其他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4.1.2 应建立健全消防档案管理制度。消防档案应当包括消防安全基本情况和消防安全管理情况。消防档案应当翔实,全面反映单位消防工作的基本情况,并附有必要的图表,根据情况变化及时更新。单位应当对消防档案统一保管。
4.2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和重点部位
4.2.1 发电单位和电网经营单位是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严格管理。
4.2.2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应包括下列部位:
—4—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油罐区(包括燃油库、绝缘油库、透平油库),制氢站、供氢站、发电机、变压器等注油设备,电缆间以及电缆通道、调度室、控制室、集控室、计算机房、通信机房、风力发电机组机舱及塔筒。换流站阀厅、电子设备间、铅酸蓄电池室、天然气调压站、储氨站、液化气站、乙炔站、档案室、油处理室、秸秆仓库或堆场、易燃易爆物品存放场所。
3发生火灾可能严重危及人身、电力设备和电网安全以及对消防安全有重大影响的部位。
4.2.3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应当建立岗位防火职责,设置明显的防火标志,并在出入口位置悬挂防火警示标示牌。标示牌的内容应包括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名称、消防管理措施、灭火和应急疏散方案及防火责任人。
4.3 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4.3.1 应当根据本单位特点,建立健全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明确机构和人员,保障教育培训工作经费。按照下列规定对员工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对新上岗和进入新岗位的员工进行上岗前消防安全培训,经考试合格方能上岗。对在岗的员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消防安全培训。
4.3.2 下列人员应当接受消防安全专门培训: 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
3消防控制室的值班人员、消防设施操作人员,应通过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持有初级技能以上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其他依照规定应当接受消防安全专门培训的人员。
4.3.3 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应符合全国统一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大纲的要求,主要包括国家消防工作方针、政策,消防法律法规,火灾预防知识,火灾扑救、人员疏散逃生和自救互救知识,其他应当教育培训的内容。
4.3.4 应根据不同对象开展有侧重的培训。通过培训应使员工懂基本消防常识、懂本岗位产生火灾的危险源、懂本岗位预防火灾的措施、懂疏散逃生方法;会报火警、会使用灭火器材灭火、会查改火灾隐患、会扑救初起火灾。
4.4 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及演练
4.4.1 单位应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应包括发电厂厂房、车间、变电站、换流站、调度楼、控制楼、油罐区等重点部位和场所。
4.4.2 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应切合本单位实际及符合有关规范要求。
4.4.3 应当按照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演练,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预案。消防演练时,应当设置明显标识并事先告知演练范围内的人员。
—5—
DL 5027—2015)
4.5.4 防火检查应当填写检查记录,记录包括发现的消防安全违法违章行为、责令改正的情况等。动火管理
5.1 动火级别
5.1.1 根据火灾危险性、发生火灾损失、影响等因素将动火级别分为一级动火、二级动火两个级别。
5.1.2 火灾危险性很大,发生火灾造成后果很严重的部位、场所或设备应为一级动火区。
5.1.3 一级动火区以外的防火重点部位、场所或设备及禁火区域应为二级动火区。
5.2 禁止动火条件
5.2.1 油船、油车停靠区域。
5.2.2 压力容器或管道未泄压前。
5.2.3 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的容器未清理干净,或未进行有效置换前。
5.2.4 作业现场附近堆有易燃易爆物品,未作彻底清理或者未采取有效安全措施前。
5.2.5 风力达五级以上的露天动火作业。
5.2.6 附近有与明火作业相抵触的工种在作业。
5.2.7 遇有火险异常情况未查明原因和消除前。
5.2.8 带电设备未停电前。
5.2.9 按国家和政府部门有关规定必须禁止动用明火的。
5.3 动火安全组织措施
5.3.1 动火作业应落实动火安全组织措施,动火安全组织措施应包括动火工作票、工作许可、监护、间断和终结等措施。
5.3.2 在一级动火区进行动火作业必须使用一级动火工作票。在二级动火区进行动火作业必须使用二级动火工作票。
5.3.3 发电单位一级动火工作票可使用附录A样张,电网经营单位一级动火工作票可使用附录B样张,二级动火工作票可使用附录C样张。
5.3.4 动火工作票应由动火工作负责人填写。动火工作票签发人不准兼任该项工作的工作负责人。动火工作票的审批人、消防监护人不准签发动火工作票。一级动火工作票一般应提前8h办理。
5.3.5 动火工作票至少一式三份。一级动火工作票一份由工作负责人收执,一份由动火执行人收执,另一份由发电单位保存在单位安监部门、电网经营单位保存在动火部门(车间)。二级动火工作票一份由工作负责人收执,一份由动火执行人收执,一份保存在动火部门(车间)。若动火工作与运行有关时,还应增加一份交运行人员收执。
—7—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
5.3.6 动火工作票的审批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级动火工作票:
1)发电单位:由申请动火部门(车间)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签发,单位消防管理部门和安监部门负责人审核,单位分管生产的领导或总工程师批准,包括填写批准动火时间和签名。
2)电网经营单位:由申请动火班组班长或班组技术负责人签发,动火部门(车间)消防管理负责人和安监负责人审核,动火部门(车间)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批准,包括填写批准动火时间和签名。
3)必要时应向当地公安机关消防部门提出申请,在动火作业前到现场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和指导工作。二级动火工作票由申请动火班组班长或班组技术负责人签发,动火部门(车间)安监人员审核,动火部门(车间)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批准,包括填写批准动火时间和签名。
5.3.7 动火工作票经批准后,允许实施动火条件。与运行设备有关的动火工作必须办理运行许可手续。在满足运行部门可动火条件,运行许可人在动火工作票填写许可动火时间和签名,完成运行许可手续。2 一级动火。
1)发电单位:在检查应配备的消防设施和采取的消防措施、安全措施已符合要求,可燃性、易爆气体含量或粉尘浓度合格,动火执行人、消防监护人、动火工作负责人、动火部门负责人、单位安监部门负责人、单位分管生产领导或总工程师分别在动火工作票签名确认,并由单位分管生产领导或总工程师填写允许动火时间。
2)电网经营单位:在检查应配备的消防设施和采取的消防措施、安全措施已符合要求,可燃性、易爆气体含量合格,动火执行人、消防监护人、动火工作负责人、动火部门(车间)安监负责人、动火部门(车间)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分别在动火工作票签名确认,并由动火部门(车间)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填写允许动火时间。二级动火:在检查应配备的消防设施和采取的消防措施、安全措施已符合要求,可燃性、易爆气体含量或粉尘浓度合格后,动火执行人、消防监护人、动火工作负责人、动火部门(车间)安监人员分别签名确认,并由动火部门(车间)安监人员填写允许动火时间。
5.3.8 动火作业的监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级动火时,消防监护人、工作负责人、动火部门(车间)安监人员必须始终在现场监护。二级动火时,消防监护人、工作负责人必须始终在现场监护。一级动火在首次动火时,各级审批人和动火工作票签发人均应到现场检查防火、灭火措施正确、完备,需要检测可燃性、易爆气体含量或粉尘浓度的检测值应合格,并在监护下作明火试验,满足可动火条件后方可动火。消防监护人应由本单位专职消防员或志愿消防员担任。
5.3.9 动火作业间断,应符合下列要求: 动火作业间断,动火执行人、监护人离开前,应清理现场,消除残留火种。—8—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动火执行人、监护人同时离开作业现场,间断时间超过30min,继续动火前,动火执行人、监护人应重新确认安全条件。一级动火作业,间断时间超过2.0h,继续动火前,应重新测定可燃性、易爆气体含量或粉尘浓度,合格后方可重新动火。一级、二级动火作业,在次日动火前必须重新测定可燃性、易爆气体含量或粉尘浓度,合格后方可重新动火。5.3.10 动火作业终结,应符合下列要求: 动火作业完毕,动火执行人、消防监护人、动火工作负责人应检查现场无残留火种等,确认安全后,在动火工作票上填明动火工作结束时间,经各方签名,盖“已终结”印章,动火工作告终结。若动火工作经运行许可的,则运行许可人也要参与现场检查和结束签字。2 动火作业终结后工作负责人、动火执行人的动火工作票应交给动火工作票签发人。发电单位一级动火一份留存班组,一份交单位安监部门;二级动火一份留存班组,一份交动火部门(车间)。电网经营单位一份留存班组,一份交动火部门(车间)。动火工作票保存三个月。
5.3.11 动火工作票所列人员的主要安全责任: 各级审批人员及工作票签发人主要安全责任应包括下列内容:
1)审查工作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2)审查申请工作时间的合理性。
3)审查工作票上所列安全措施正确、完备。
4)审查工作负责人、动火执行人符合要求。
5)指定专人测定动火部位或现场可燃性、易爆气体含量或粉尘浓度符合安全要求。2 工作负责人主要安全责任应包括下列内容:
1)正确安全地组织动火工作。
2)确认动火安全措施正确、完备,符合现场实际条件,必要时进行补充。
3)核实动火执行人持允许进行焊接与热切割作业的有效证件,督促其在动火工作票上签名。
4)向有关人员布置动火工作,交待危险因素、防火和灭火措施。
5)始终监督现场动火工作。
6)办理动火工作票开工和终结手续。
7)动火工作间断、终结时检查现场无残留火种。运行许可人主要安全责任应包括下列内容:
1)核实动火工作时间、部位。
2)工作票所列有关安全措施正确、完备,符合现场条件。3)动火设备与运行设备确已隔绝,完成相应安全措施。
4)向工作负责人交待运行所做的安全措施。消防监护人主要安全责任应包括下列内容:
1)动火现场配备必要、足够、有效的消防设施、器材。
2)检查现场防火和灭火措施正确、完备。
—9—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
3)动火部位或现场可燃性、易爆气体含量或粉尘浓度符合安全要求。
4)始终监督现场动火作业,发现违章立即制止,发现起火及时扑救。
5)动火工作间断、终结时检查现场无残留火种。动火执行人主要安全责任应包括下列内容:
1)在动火前必须收到经审核批准且允许动火的动火工作票。
2)核实动火时间、动火部位。
3)做好动火现场及本工种要求做好的防火措施。
4)全面了解动火工作任务和要求,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动火作业。
5)发现不能保证动火安全时应停止动火,并报告部门(车间)领导。
6)动火工作间断、终结时清理并检查现场无残留火种。
5.3.12 一、二级动火工作票的签发人、工作负责人应进行本规程等制度的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动火工作票签发人由单位分管领导或总工程师批准,动火工作负责人由部门(车间)领导批准。动火执行人必须持政府有关部门颁发的允许电焊与热切割作业的有效证件。
5.3.13 动火工作票应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内容应正确清晰,不应任意涂改,如有个别错、漏字需要修改,应字迹清楚,并经签发人审核签字确认。
5.3.14 非本单位人员到生产区域内动火工作时,动火工作票由本单位签发和审批。承发包工程中,动火工作票可实行双方签发形式,但应符合5.3.12条要求和由本单位审批。
5.3.15 一级动火工作票的有效期为24h(1天),二级动火工作票的有效期为120h(5天)。必须在批准的有效期内进行动火工作,需延期时应重新办理动火工作票。
5.4 动火安全技术措施
5.4.1 动火作业应落实动火安全技术措施,动火安全技术措施应包括对管道、设备、容器等的隔离、封堵、拆除、阀门上锁、挂牌、清洗、置换、通风、停电及检测可燃性、易爆气体含量或粉尘浓度等措施。
5.4.2 凡对存有或存放过易燃易爆物品的容器、设备、管道或场所进行动火作业,在动火前应将其与生产系统可靠隔离、封堵或拆除,与生产系统直接相连的阀门应上锁挂牌,并进行清洗、置换,经检测可燃性、易爆气体含量或粉尘浓度合格后,方可动火作业。
5.4.3 动火点与易燃易爆物容器、设备、管道等相连的,应与其可靠隔离、封堵或拆除,与动火点直接相连的阀门应上锁挂牌,检测动火点可燃气体含量应合格。
5.4.4 在易燃易爆物品周围进行动火作业,应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确保通排风良好,使可能泄漏的气体能顺畅排走,如有必要,应检测动火场所可燃气体含量应合格。
5.4.5 在可能转动或来电的设备上进行动火作业,应事先做好停电、隔离等确保安全的措施。
5.4.6 处于运行状态的生产区域或危险区域,凡能拆移的动火部件,应拆移到安全地点动火。
5.4.7 动火前可燃性、易爆气体含量或粉尘浓度检测的时间距动火作业开始时间不应超过2.0h。可将检测可燃性、易爆气体含量或粉尘浓度含量的设备放置在动火作业现场进行实时监测。
—10—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
5.4.8 一级动火作业过程中,应每间隔2.0h~4.0h检测动火现场可燃性、易爆气体含量或粉尘浓度是否合格,当发现不合格或异常升高时应立即停止动火,在未查明原因或排除险情前不得重新动火。
5.4.9 用于检测气体或粉尘浓度的检测仪应在校验有效期内,并在每次使用前与其他同类型检测仪进行比对检查,以确定其处于完好状态。
5.4.10 气体或粉尘浓度检测的部位和所采集的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必要时分析的样品应留存到动火结束。
5.5 一般动火安全措施
5.5.1 动火作业前应清除动火现场、周围及上、下方的易燃易爆物品。
5.5.2 高处动火应采取防止火花溅落措施,并应在火花可能溅落的部位安排监护人。
5.5.3 动火作业现场应配备足够、适用、有效的灭火设施、器材。
5.5.4 必要时应辨识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编制安全工作方案,及火灾现场处置预案。
5.5.5 各级人员发现动火现场消防安全措施不完善、不正确,或在动火工作过程中发现有危险或有违反规定现象时,应立即阻止动火工作,并报告消防管理或安监部门。发电厂和变电站一般消防
6.1 一般规定
6.1.1 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标准需要进行消防设计的新建、扩建、改建(含室内外装修、建筑保温、用途变更)工程,建设单位应当依法申请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依法办理消防设计和竣工验收消防备案手续并接受抽查。
6.1.2 建设工程或项目的建设、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应当遵守消防法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法规和国家消防技术标准,应对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施工质量和安全负责。
6.1.3 建(构)筑物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安全出口、防火分区和建(构)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
6.1.4 有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的电力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的有关规定。
6.1.5 电力设备,包括电缆的设计、选型必须符合有关设计标准要求。建设、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对电力设备的设计、选型及施工质量的有关部分负责。
6.1.6 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应保持畅通,并设置符合规定的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设施。保持防火门、防火卷帘、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机械排烟送风、火灾事故广播等设施处于正常状态。
6.1.7 消防设施周围不得堆放其他物件。消防用砂应保持足量和干燥。灭火器箱、消防砂箱、消防桶和消防铲、斧把上应涂红色。
6.1.8 建筑构件、材料和室内装修、装饰材料的防火性能必须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11—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
6.1.9 寒冷地区容易冻结和可能出沉降地区的消防水系统等设施应有防冻和防沉降措施。
6.1.10 防火重点部位禁止吸烟,并应有明显标志。
6.1.11 检修等工作间断或结束时应检查和清理现场,消除火灾隐患。
6.1.12 生产现场需使用电炉必须经消防管理部门批准,且只能使用封闭式电炉,并加强管理。
6.1.13 充油、储油设备必须杜绝渗、漏油。油管道连接应牢固严密,禁止使用塑料垫、橡皮垫(包括耐油橡皮垫)和石棉纸垫。油管道的阀门、法兰及其他可能漏油处的热管道外面应包敷严密的保温层,保温层表面应装设金属保护层。当油渗入保温层时应及时更换。油管道应布置在高温蒸汽管道的下方。
6.1.14 排水沟、电缆沟、管沟等沟坑内不应有积油。
6.1.15 生产现场禁止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生产现场禁止存放超过规定数量的油类。运行中所需的小量润滑油和日常使用的油壶、油枪等,必须存放在指定地点的储藏室内。
6.1.16 不宜用汽油洗刷机件和设备。不宜用汽油、煤油洗手。
6.1.17 各类废油应倒入指定的容器内,并定期回收处理,严禁随意倾倒。
6.1.18 生产现场应备有带盖的铁箱,以便放置擦拭材料,并定期清除。严禁乱扔擦拭材料。
6.1.19 临时建筑应符合国家有关法规。临时建筑不得占用防火间距。
6.1.20 在高温设备及管道附近宜搭建金属脚手架。
6.1.21 生产场所的电话机近旁和灭火器箱、消防栓箱应印有火警电话号码。
6.1.22 电缆隧道内应设置指向最近安全出口处的导向箭头,主隧道、各分支拐弯处醒目位置装设整个电缆隧道平面示意图,并在示意图上标注所处位置及各出入口位置。
6.1.23 发电厂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厂区的消防通道应随时保持畅通。生产现场不应漏煤粉。对热管道、电缆等部位的积粉,应制定清扫周期,定期清除积粉。
6.1.24 变电站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无人值班变电站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信号的接入应符合本规程第6.3.8条的规定。2 无人值班变电站宜设置视频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宜和视频监控系统联动,视频信号的接入场所按本规程第6.3.8条的规定采用。无人值班变电站应在入口处和主要通道处设置移动式灭火器。地下变电站内采暖区域严禁采用明火取暖。电气设备间设置的排烟设施,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火灾发生时,送排风系统、空调系统应能自动停止运行。当采用气体灭火系统时,穿过防护区的通风或空调风道上的防火阀应能自动关闭。室内消火栓应采用单栓消火栓。确有困难时可采用双栓消火栓,但必须为双阀双出口型。
6.1.25 换流站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500kV及以上换流变压器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固定自动灭火系统。其他电气设备及建筑物消防设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的有关规定。
—12—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换流阀厅内宜设置多种形式的火灾探测器组合并与遥视系统联动将信号接入自动化控制系统。充分利用阀厅等设备停电检修期,对易发生放电和漏水的设备、元件、接头等进行重点检查及处理,按相关标准要求进行必要的试验,避免运行中出现设备过热、放电、漏水等现象。4 500kV换流阀或阀厅火灾时,应自动切断空调通风设备电源,并关闭通风机,使阀厅的大气压力与外界大气压力相等。
6.1.26 开关站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开关站消防灭火设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的有关规定。有人值班或具有信号远传功能的开关站应装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装设火灾报警系统时,要求同变电站。发生火灾时,应能自动切断空调通风系统以及与排烟无关的通风系统电源。
6.2 灭火规则
6.2.1 发生火灾,必须立即扑救并报警,同时快速报告单位有关领导。单位应立即实施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及时疏散人员,迅速扑救火灾。设有火灾自动报警、固定灭火系统时,应立即启动报警和灭火。
6.2.2 火灾报警应报告下列内容: 火灾地点。火势情况。燃烧物和大约数量、范围。报警人姓名及电话号码。公安消防部门需要了解的其他情况。
6.2.3 消防队未到达火灾现场前,临时灭火指挥人可由下列人员担任: 运行设备火灾时由当值值(班)长或调度担任。其他设备火灾时由现场负责人担任。
6.2.4 消防队到达火场时,临时灭火指挥人应立即与消防队负责人取得联系并交待失火设备现状和运行设备状况,然后协助消防队灭火。
6.2.5 电气设备发生火灾,应立即切断有关设备电源,然后进行灭火。
对可能带电的电气设备以及发电机、电动机等,应使用干粉、二氧化碳、六氟丙烷等灭火器灭火;对油断路器、变压器在切断电源后可使用干粉、六氟丙烷等灭火器灭火,不能扑灭时再用泡沫灭火器灭火,不得已时可用干砂灭火;地面上的绝缘油着火,应用干砂灭火。
6.2.6 参加灭火人员在灭火的过程中应避免发生次生灾害。
灭火人员在空气流通不畅或可能产生有毒气体的场所灭火时,应使用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
—13—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
6.3 灭火设施
6.3.1 建(构)筑物、电力设备或场所应按照国家、行业有关规定、标准,及根据实际需要配置必要的、符合要求的消防设施、消防器材及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并做好日常管理,确保完好有效。
6.3.2 消防设施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不得损坏、挪用或者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消防设施出现故障时,应及时通知单位有关部门,尽快组织修复。因工作需要临时停用消防设施或移动消防器材的,应采取临时措施和事先报告单位消防管理部门,并得到本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的批准,工作完毕后应及时恢复。
6.3.3 消防设施在管理上应等同于主设备,包括维护、保养、检修、更新,落实相关所需资金等。
6.3.4 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或项目,需要设置消防设施的,消防设施与主体设备或项目应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或使用,并通过消防验收。
6.3.5 消防设施、器材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并经强制性产品认证合格的产品。使用尚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消防产品,应当选用经技术鉴定合格的消防产品。
6.3.6 建筑消防设施的值班、巡查、检测、维修、保养、建档等工作,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GB25201的有关规定。定期检测、保养和维修,应委托有消防设备专业检测及维护资质的单位进行,其应出具有关记录和报告。
6.3.7 灭火器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及灭火器制造厂的规定和要求。环境条件不能满足时,应采取相应的防冻、防潮、防腐蚀、防高温等保护措施。
6.3.8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接入本单位或上级24h有人值守的消防监控场所,并有声光警示功能。
6.3.9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应具备防强磁场干扰措施,在户外安装的设备应有防雷、防水、防腐蚀措施。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专用导线或电缆应采用阻燃型屏蔽电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传输线路应采用穿金属管、经阻燃处理的硬质塑料管或封闭式线槽保护方式布线。消防联动控制、通信和报警线路采用暗敷设时宜采用金属管或经阻燃处理的硬质塑料管保护,并应敷设在不燃烧体的结构层内,且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30㎜;当采用明敷设时,应采用金属管或金属线槽保护,并应在金属管或金属线槽上采取防火保护措施。采用经阻燃处理的电缆可不穿金属管保护,但应敷设在有防火保护措施的封闭线槽内。
6.3.10 配电装置室内探测器类型的选择、布置及敷设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探测器的安装部位应便于运行维护。
6.3.11 配电装置室内装有自动灭火系统时,配电装置室应装设2个以上独立的探测器。火灾报警探测器宜多类型组合使用。同一配电装置室内2个以上探测器同时报警时,可以联动该配电装置室内自动灭火设备。
6.3.12 灭火剂的选用应根据灭火的有效性、对设备、人身和环境的影响等因素确定。—14—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新能源发电消防
9.1 风力发电场
9.1.1 风力发电机组(简称机组)必须配备全面的防雷设备。在每年雷雨季节来临前对风机的防雷接地系统进行检测。
9.1.2 禁止带火种进入风机,在入口处应悬挂“严禁烟火”的警告标示牌。
9.1.3 应定期检查动力电缆等电气连接点及设备本体可能发热引发火灾的部位。
9.1.4 机组内部应保持整洁,无杂物。机舱内部泄漏的齿轮油、液压油等必须及时清除。
9.1.5 机组机舱内应避免动火作业,确实需要动火作业,必须执行动火工作制度。
9.1.6 机组机舱内应配置高空自救逃生装置。
9.1.7 机组机舱和塔内底部应配备灭火器。
9.1.8 机组机舱、塔筒内应选用阻燃电缆,电缆孔洞必须做好防火封堵。靠近加热器等热源的电缆应有隔热措施,靠近带油设备的电缆槽盒应密封。
9.1.9 机组机舱内的保温材料,应采用阻燃材料。
9.1.10 机组火灾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当机组发生火灾时,运行人员应立即停机并切断电源,迅速采取灭火措施,防止火势蔓延。2 当火灾危及人员和设备时,运行人员应立即拉开着火机组线路侧的断路器。
9.1.11 与火力发电厂相同部分的防火和灭火,应符合本规程的相关规定。
9.2 光伏发电站
9.2.1 大、中型光伏发电站宜布置环形消防通道。
9.2.2 大型或无人值守光伏发电站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信号的接入应符合本规程第6.3.8条的规定。
9.2.3 逆变器室宜配备灭火装置。
9.2.4 草原光伏发电站严禁吸烟、严禁明火。在出入口、周界围墙或围栏上设立醒目的防火安全标志牌和禁止烟火的警示牌。
9.2.5 集中敷设于沟道、槽盒中的电缆宜选用阻燃电缆。
9.2.6 太阳电池组件表面应清洁,无杂物或遮挡。
9.2.7 与火力发电厂相同部分的防火和灭火,应符合本规程的相关规定。发电厂和变电站电气消防
10.1 发电机、调相机、电动机
10.1.1 水轮发电机的采暖取风口和补充空气的进口处应设置阻风门(防火阀),当发电机着火时应自动关闭。
—15—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
10.1.2 发电机发生火灾,为了限制火势发展,应迅速与系统解列,并立即用固定的灭火系统灭火。如果没有固定的灭火系统或灭火系统发生故障而不能使用时,灭火应符合本规程第6.2.5条的规定。
10.1.3 同期调相机火灾处理应符合本规程第6.2.5条的规定。
10.1.4 运行中的电动机发生火灾,应立即切断电动机电源,并尽可能把电动机出入通风口关闭,灭火应符合本规程第6.2.5条的规定。
10.3 油浸式变压器
10.3.1 固定自动灭火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变电站(换流站)单台容量为125MVA及以上的油浸式变压器应设置固定自动灭火系统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变压器排油注氮灭火装置和泡沫喷雾灭火装置的火灾报警系统宜单独设置。2 火电厂包括燃机电厂单台容量为90MVA及以上的油浸式变压器应设置固定自动灭火系统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水电厂室内油浸式主变压器和单台容量12.5MVA以上的厂用变压器应设置固定自动灭火系统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室外单台容量90MVA及以上的油浸式变压器应设置固定自动灭火系统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干式电力变压器可不设置固定自动灭火系统。
10.3.2 采用水喷雾灭火系统时,水喷雾灭火系统管网应有低点放空措施,存有水喷雾灭火水量的消防水池应有定期放空及换水措施。
10.3.3 采用排油注氮灭火装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排油注氮灭火系统应有防误动的措施。排油管路上的检修阀处于关闭状态时,检修阀应能向消防控制柜提供检修状态的信号。消防控制柜接受到的消防启动信号后,应能禁止灭火装置启动实施排油注氮动作。消防控制柜面板应具有如下显示功能的指示灯或按钮:指示灯自检,消音,阀门(包括排油阀、氮气释放阀等)位置(或状态)指示,自动启动信号指示,气瓶压力报警信号指示等。4 消防控制柜同时接收到火灾探测装置和气体继电器传输的信号后,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并执行排油注氮动作。火灾探测器布线应独立引线至消防端子箱。
10.3.4 采用泡沫喷雾灭火装置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51的有关规定。
10.3.5 户外油浸式变压器、户外配电装置之间及与各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户内外含油设备事故排油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的有关规定。10.3.6 户外油浸式变压器之间设置防火墙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防火墙的高度应高于变压器储油柜;防火墙的长度不应小于变压器的贮油池两侧各1.0m。2 防火墙与变压器散热器外廓距离不应小于1.0m。防火墙应达到一级耐火等级。
—16—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
10.3.7 变压器事故排油应符合下列要求: 设置有带油水分离措施的总事故油池时,位于地面之上的变压器对应的总事故油池容量应按最大一台变压器油量的60%确定;位于地面之下的变压器对应的总事故油池容量应按最大一台主变压器油量的100%确定。事故油坑设有卵石层时,应定期检查和清理,以不被淤泥、灰渣及积土所堵塞。
10.3.8 高层建筑内的电力变压器等设备,宜设置在高层建筑外的专用房间内。
当受条件限制需与高层建筑贴邻布置时,应设置在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的建筑内,并应采用防火墙与高层建筑隔开,且不应贴邻人员密集场所。
受条件限制需布置在高层建筑内时,不应布置在人员密集场所的上一层、下一层或贴邻。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的相关规定。
10.3.9 油浸式变压器、充有可燃油的高压电容器和多油断路器等用房宜独立建造。当确有困难时可贴邻民用建筑布置,但应采用防火墙隔开,且不应贴邻人员密集场所。
油浸式变压器、充有可燃油的高压电容器和多油断路器等受条件限制必须布置在民用建筑内时,不应布置在人员密集场所的上一层、下一层或贴邻,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规定。
10.3.10 变压器防爆筒的出口端应向下,并防止产生阻力,防爆膜宜采用脆性材料。10.3.11 室内的油浸式变压器,宜设置事故排烟设施。火灾时,通风系统应停用。
10.3.12 室内或洞内变压器的顶部,不宜敷设电缆。室外变电站和有隔离油源设施的室内油浸设备失火时,可用水灭火,无放油管路时,不应用水灭火。发电机变压器组中间无断路器,若失火,在发电机未停止惰走前,严禁人员靠近变压器灭火。
10.3.13 变压器火灾报警探测器两点报警,或一点报警且重瓦斯保护动作,可认为变压器发生火灾,应联动相应灭火设备。
10.4 油浸电抗器(电容器)、消弧线圈和互感器
10.4.1 油浸电抗器、电容器装置应就近设置能灭油火的消防设施,并应设有消防通道。10.4.2 高层建筑内的油浸式消弧线圈等设备,当油量大于600kg时,应布置在专用的房间内,外墙开门处上方应设置防火挑檐,挑檐的宽度不应小于1.0m,而长度为门的宽度两侧各加 0.5m。
10.5 电缆
10.5.1 防止电缆火灾延燃的措施应包括封、堵、涂、隔、包、水喷雾、悬挂式干粉等措施。10.5.2 涂料、堵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防火封堵材料》GB23864的有关规定,且取得型式检验认可证书,耐火极限不低于设计要求。防火涂料在涂刷时要注意稀释液的防火。
10.5.3 凡穿越墙壁、楼板和电缆沟道而进入控制室、电缆夹层、控制柜及仪表盘、保护盘等处的电缆孔、洞、竖井和进入油区的电缆入口处必须用防火堵料严密封堵。发电厂的电缆沿一定长度可涂以耐火涂料或其他阻燃物质。靠近充油设备的电缆沟,应设有防火延燃措施,盖板应封堵。防火封堵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防火封堵应用技术规程》CECS 154的有关规定。
—17—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
10.5.4 在已完成电缆防火措施的电缆孔洞等处新敷设或拆除电缆,必须及时重新做好相应的防火封堵措施。
10.5.5 严禁将电缆直接搁置在蒸汽管道上,架空敷设电缆时,电力电缆与蒸汽管净距应不少于1.0m,控制电缆与蒸汽管净距应不少于0.5m,与油管道的净距应尽可能增大。
10.5.6 电缆夹层、隧(廊)道、竖井、电缆沟内应保持整洁,不得堆放杂物,电缆沟洞严禁积油。10.5.7 汽机机头附近、锅炉灰渣孔、防爆门以及磨煤机冷风门的泄压喷口,不得正对着电缆,否则必须采取罩盖、封闭式槽盒等防火措施。
10.5.8 在电缆夹层、隧(廊)道、沟洞内灌注电缆盒的绝缘剂时,熔化绝缘剂工作应在外面进行。10.5.9 在多个电缆头并排安装的场合中,应在电缆头之间加隔板或填充阻燃材料。10.5.10 进行扑灭隧(廊)道、通风不良场所的电缆头着火时,应使用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及绝缘手套,并穿上绝缘鞋。
10.5.11 电力电缆中间接头盒的两侧及其邻近区域,应增加防火包带等阻燃措施。10.5.12 施工中动力电缆与控制电缆不应混放、分布不均及堆积乱放。在动力电缆与控制电缆之间,应设置层间耐火隔板。
10.5.13 火力发电厂汽机,锅炉房、输煤系统宜使用铠甲电缆或阻燃电缆,不适用普通塑料电缆,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新建或扩建的300MW及以上机组应采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电线电缆燃烧实验方法》GB12666.5中A类成束燃烧试验条件的阻燃型电缆。对于重要回路(如直流油泵、消防水泵及蓄电池直流电源线路等),应采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电线电缆燃烧实验方法》GB12666.6中 A类耐火强度试验条件的耐火型电缆。10.5.14 电缆隧道的下列部位宜设置防火分隔,采用防火墙上设置防火门的形式: 电缆进出隧道的出入口及隧道分支处。电缆隧道位于电厂、变电站内时,间隔不大于100m处 电缆隧道位于电厂、变电站外时,间隔不大于200m处。长距离电缆隧道通风区段处,且间隔不大于500m。5 电缆交叉、密集部位,间隔不大于60m。
防火墙耐火极限不宜低于3.0h,防火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耐火极限不宜低于1.2h)且防火门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
10.5.15 发电厂电缆竖井中,宜每隔7.0m设置阻火隔层。
10.5.16 电缆隧道内电缆的阻燃防护和防止延燃措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程》GB50217的有关规定。
10.6 蓄电池室
10.6.1 酸性蓄电池室应符合下列要求: 严禁在蓄电池室内吸烟和将任何火种带入蓄电池室内。蓄电池室门上应有“蓄电池室”“严禁烟火”或“火灾危险,严禁火种入内”等标志牌。
—18—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蓄电池室采暖宜采用电采暖器,严禁采用明火取暖。若确有困难需采用水采暖时,散热器应选用钢质,管道应采用整体焊接。采暖管道不宜穿越蓄电池室楼板。蓄电池室每组宜布置在单独的室内,如确有困难,应在每组蓄电池之间设耐火时间为大于2.0h的防火隔断。蓄电池室门应向外开。酸性蓄电池室内装修应有防酸措施。容易产生爆炸性气体的蓄电池室内应安装防爆型探测器。蓄电池室应装有通风装置,通风道应单独设置,不应通向烟道或厂房内的总通风系统。离通风管出口处10m内有引爆物质场所时,则通风管的出风口至少应高出该建筑物屋顶2.0m。7 蓄电池室应使用防爆型照明和防爆型排风机,开关、熔断器、插座等应装在蓄电池室的外面。蓄电池室的照明线应采用耐酸导线,并用暗线敷设。检修用行灯应采用12V 防爆灯,其电缆应用绝缘良好的胶质软线。凡是进出蓄电池室的电缆、电线,在穿墙处应用耐酸瓷管或聚氯乙烯硬管穿线,并在其进出口端用耐酸材料将管口封堵。当蓄电池室受到外界火势威胁时,应立即停止充电,如充电刚完毕,则应继续开启排风机,抽出室内氢气。蓄电池室火灾时,应立即停止充电并灭火。蓄电池室通风装置的电气设备或蓄电池室的空气入口处附近火灾时,应立即切断该设备的电源。
10.6.2 其他蓄电池室(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室、无氢蓄电池室、锂电池室、钠硫电池、UPS室等)应符合下列要求: 蓄电池室应装有通向室外的有效通风装置,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室内的照明、通风设备可不考虑防爆。锂电池、钠硫电池设置在专用的房间内,建筑面积小于200㎡时,应设置干粉灭火器或消防沙箱;建筑面积不小于200㎡时,宜设置气体灭火系统和自动报警系统。
10.7 其他电气设备
10.7.1 油断路器火灾时,严禁直接切断起火断路器电源,应切断其两侧前后一级的断路器电源,然后进行灭火。首先采用气体、干式灭火器等进行灭火,不得已时可用泡沫灭火器灭火。如仅套管外部起火,亦可用喷雾水枪扑救。
10.7.2 断路器内部燃烧爆炸使油四溅,扩大燃烧面积时,除用灭火器灭火外,可用干沙扑灭地面上的燃油,用水或泡沫灭火器扑灭建筑物上的火焰。
10.7.3 户内布置的单台电力电容器油量超过100kg时,应有贮油设施或挡油栏。
户外布置的电力电容器与高压电气设备需保持5.0m及以上的距离,防止事故扩大。10.7.4 集合式电容器室内布置时,基坑地面宜采用水泥沙浆抹面并压光,在其上面铺以100㎜厚的细沙。如室外布置,则基坑宜采用水泥沙浆抹面,在挡油设施内铺以卵石(或碎石)。10.7.5 电力电容器火灾时,应立即断开电源,并把电容器投向放电电阻或放电电压互感器。—19—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
10.7.6 500kV的穿墙套管,其内部的绝缘体充有绝缘油,应作为消防的重点对象,需备有足够的消防器材和蹬高设备。
10.7.7 干式变压器、电流互感器等电气设备宜配置移动式干粉灭火器。
10.7.8 低压配线的选择,除按其允许载流量应大于负荷的电流总和外,常用导线的型号及使用场所应符合表10.7.8的规定。
表10.7.8 常用导线的型号及使用场所 调度室、控制室、计算机室、通信室、档案室消防
11.0.1 各室应建在远离有害气体源、存放腐蚀及易燃易爆物的场所。
11.0.2 各室的隔墙、顶棚内装饰,应采用难燃或不燃材料。建筑内部装修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的有关规定,地下变电站宜采用防霉耐潮材料。11.0.3 控制室、调度室应有不少于两个疏散出口。
11.0.4 各室严禁吸烟,禁止明火取暖。计算机室维修必用的各种溶剂,包括汽油、酒精、丙酮、甲苯等易燃溶剂应采用限量办法,每次带入室内不超过100ml。
11.0.5 严禁将带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介质的氢压表、油压表等一次仪表装入控制室、调度室、计算机室。
11.0.6 室内使用的测试仪表、电烙铁、吸尘器等用毕后必须及时切断电源,并放到固定的金属架上。
11.0.7 空调系统的防火应符合下列规定:
—20—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设备和管道的保冷、保温宜采用不燃材料,当确有困难时,可采用燃烧产物毒性较小且烟密度等级小于等于50的难燃材料。防火阀前后各2.0m、电加热器前后各0.8m范围内的管道及其绝热材料均应采用不燃材料。通风管道装设防火阀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规定。防火阀既要有手动装置,同时要在关键部位装易熔片或风管式感温、感烟装置。非生产用空调机在运转时,值班人员不得离开,工作结束时该空调机必须停用。4 空调系统应采用闭路联锁装置。
11.0.8 档案室收发档案材料的门洞及窗口应安装防火门窗,其耐火极限不得低于 0.75h。11.0.9 档案室与其他建筑物直接相通的门均应做防火门,其耐火极限应不小于 2.0h;内部分隔墙上开设的门也要采取防火措施,耐火极限要求为1.2h。
11.0.10 各室配电线路应采用阻燃措施或防延燃措施,严禁任意拉接临时电线。
11.0.11 各室一旦发生火灾报警,应迅速查明原因,及时消除警情。若已发生火灾,则应切断交流电源,开启直流事故照明,关闭通风管防火阀,采用气体等灭火器进行灭火。发电厂和变电站其他消防
12.1 电焊和气焊
12.1.1 动火执行人在持证前的训练过程中,应有持证焊工在场指导。
12.1.2 电焊机外壳必须接地,接地线应牢固地接在被焊物体上或附近接地网的接地点上,防止产生电火花。
12.1.3 禁止使用有缺陷的焊接工具和设备。气焊与电焊不应该上下交叉作业。通气的乙炔、氧气软管上方禁止动火作业。
12.1.4 严禁将焊接导线搭放在氧气瓶、乙炔气瓶、天然气、煤气、液化气等设备和管线上。12.1.5 乙炔和氧气软管在工作中应防止沾染油脂或触及金属熔渣。禁止把乙炔和氧气软管放在高温管道和电线上。不得把重物、热物压在软管上,也不得把软管放在运输道上,不得把软管和电焊用的导线敷设在一起。
12.1.6 电焊、气焊作业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不是电焊、气焊工不能焊割。重点要害部位及重要场所未经消防安全部门批准,未落实安全措施不能焊割。3 不了解焊割地点及周围有否易燃易爆物品等情况不能焊割。不了解焊割物内部是否存在易燃、易爆的危险性不能焊割。盛装过易燃、易爆的液体、气体的容器未经彻底清洗,排除危险性之前不能焊割。6 用塑料、软木、玻璃钢、谷物草壳、沥青等可燃材料做保温层、冷却层、隔热等的部位,或火星飞溅到的地方,在未采取切实可靠的安全措施之前不能焊割。有压力或密闭的导管、容器等不能焊割。焊割部位附近有易燃易爆物品,在未做清理或未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前不能焊割。
—21—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在禁火区内未经消防安全部门批准不能焊割。附近有与明火作业有抵触的工种在作业(如刷漆、喷涂胶水等)不能焊割。
12.1.7 地下室、隧道及金属容器内焊割作业时,严禁通入纯氧气用作调节空气或清扫空间。12.1.8 高空进行焊接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清除焊接设备附近和下方的易燃、可燃物品。将盛有水的金属容器放在焊接设备下方,收集飞溅、掉落的高温金属熔渣。将下方裸露的电缆和充油设备、可燃气体管道可能发生泄漏的阀门、接口等处,用石棉布遮盖。下方搭设的竹木脚手架用水浇湿。金属熔渣飞溅、掉落区域内,不得放置氧气瓶、乙炔气瓶。焊接工作全程应设专职监护人,发现火情,立即灭火并停止工作。
12.1.9 储存气瓶的仓库应具有耐火性能,门窗应向外开,装配的玻璃应用毛玻璃或涂以白漆;地面应该平坦不滑,撞击时不会发生火花。
12.1.10 储存气瓶库房与建筑物的防火间距应符合表12.1.10的规定。
12.1.11 储存气瓶仓库周围10m以内,不得堆置可燃物品,不得进行锻造、焊接等明火工作,也不得吸烟。
12.1.12 仓库内应设架子,使气瓶垂直立放,空的气瓶可以平放堆叠,但每一层都应垫有木制或金属制的型板,堆叠高度不得超过1.5m。
12.1.13 使用中的氧气瓶和乙炔瓶应垂直固定放置。安设在露天的气瓶,应用帐棚或轻便的板棚遮护,以免受到阳光曝晒。12.1.14 乙炔气瓶禁止放在高温设备附近,应距离明火10m以上,使用中应与氧气瓶保持5.0m以上距离。
12.1.15 乙炔减压器与瓶阀之间必须连接可靠。严禁在漏气的情况下使用。乙炔气瓶上应有阻火器,防止回火并经常检查,以防阻火器失灵。
12.1.16 乙炔管道应装薄膜安全阀,安全阀应装在安全可靠的地点,以免伤人及引起火灾。12.1.17 交直流电焊机冒烟和着火时,应首先断开电源。着火时应用二氧化碳、干粉灭火器灭火。
12.1.18 电焊软线冒烟、着火,应断开电源,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或水沿电焊软线喷洒灭火。12.1.19 乙炔气泄漏火灾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22—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乙炔气瓶瓶头阀、软管泄漏遇明火燃烧,应及时切断气源,停止供气。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不得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保持正压状态,处于完全燃烧状态,防止回火发生。用水强制冷却着火乙炔气瓶,起到降温的作用。将着火乙炔气瓶移至空旷处,防止火灾蔓延。
12.2 易燃易爆物品储存
12.2.1 易燃易爆物品应存放在特种材料库房,设置“严禁烟火”标志,并有专人负责管理;单位应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岗位技术培训。从业人员应当接受教育和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作业;对有资格要求的岗位,应当配备依法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
12.2.2 易燃液体的库房,宜单独设置。当易燃液体与可燃液体储存在同一库房内时,两者之间应设防火墙。
12.2.3 易燃易爆物品不应储存建筑物的地下室、半地下室内。
12.2.4 易燃易爆物品库房应有隔热降温及通风措施,并设置防爆型通风排气装置。12.2.5 易燃易爆物品库房内严禁使用明火。库房外动用明火作业时,必须执行动火工作制度。12.2.6 易燃易爆物品进库,必须加强入库检验,若发现品名不符、包装不合格、容器渗漏等问题时,必须立即转移到安全地点或专门的房间内处理。
12.2.7 保管人员离开易燃易爆危险品库房库时,必须拉闸断电。
12.2.8 易燃易爆、剧毒化学危险品必须执行双人收发、双人记账、双人双锁、双人运输、双人使用。领用需经有关部门领导批准。
12.2.9 应根据仓库内储存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种类、性质,制订现场灭火方案。化学化验室易燃易爆物品应根据储存、使用的规定,制订防火措施和现场灭火预案。
12.2.10 进入易燃易爆物品库房的电瓶车、铲车,必须是防爆型的。
12.2.11 易燃、可燃液体库房应设置防止液体流散的设施。
12.3 绝缘油和透平油油罐、油罐室、油处理室
12.3.1 绝缘油和透平油油罐、油罐室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设计防火规范》SD1278的有关规定。
12.3.2 油罐室内不应装设照明开关和插座,灯具应采用防瀑型。油处理室内应采用防爆电器。12.3.3 油罐室、油处理室应采用防火墙与其它房间分隔。
12.3.4 油务工作人员在取、放、加油和滤油作业时,现场严禁烟火并应有防火措施,做到油不漏在设备外面及地上。
12.3.5 油罐室、油处理室应装置通风排气装置。
12.3.6 油罐、油罐室、油处理室内动火检修应执行动火工作制度。
12.3.7 烘燥滤油纸应使用专用烘箱,温度不得超过80℃。
12.3.8 钢质油罐必须装设防感应雷接地,其接地点不应少于两处,每处接地电阻不超过30Ω。12.3.9 绝缘油和透平油露天油罐与建筑物等的防火间距应符合表12.3.9的规定。
—23—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
表 12.3.9 露天油罐与建筑物等的防火间距(m)
注:电力牵引机车的厂外铁路线(中心线)防火间距不应小于20m。消防设施
13.3 风力发电场
13.3.1 大中型风力发电场建筑物应设置独立或合用消防给水系统和消火栓。消防水源应有可靠保证,供水水量和水压应满足最大一次消防灭火用水(室外和室内用水量之和)。小型风力发电场内的建筑物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体积不超3000 m,且火灾危险性为戊类时,可不设消防给水。
13.3.2 设有消防给水的风力发电场变电站应设置带消防水泵、稳压设施和消防水池的临时(稳)3高压给水系统,消防水泵应设置备用泵,备用泵流量和扬程不应小于最大一台消防泵的流量和扬程。
13.3.3 设有消防给水的风力发电场主控通讯楼应设置室内外消火栓和移动式灭火器,其他建筑物不设室内消火栓的条件同变电站。并符合下列要求: 风力发电场变电站的特殊消防设施配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9的有关规定。主控通讯楼和配电装置室的控制室、电子设备室、配电室、电缆夹层及竖井等处应设置感烟或感温型火灾探测器。油浸式变压器处应设置缆式线型感温或分布式光纤探测器或其他探测方式,单台容量125MVA及以上的油浸式变压器应设置固定式水喷雾、合成型泡沫喷雾或排油注氮灭火装置。13.3.4 机组及周围场地可不设置消火栓及消防给水系统,风机塔筒底部和机舱内部均应设置手提式灭火器。
13.3.5 750kW 以上的风机机舱内应设置无源型悬挂式超细干粉灭火装置或气溶胶灭火装置,采用自身热敏元件探测并自动启动;也可采用有源型悬挂式超细干粉、瓶组式高压细水雾、火探管等固定式自动灭火装置,以及火灾自动报警装置;风机内部有足够的照明措施时,还可选用视频监视装置作为辅助监控措施。
—24—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
13.4 光伏发电站
13.4.1 独立建设的并网型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应设置独立或合用消防给水系统和消火栓。消防水源应有可靠保证,供水水量和水压应满足最大一次消防灭火用水(室外和室内用水量之和)。小型光伏发电站内的建筑物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体积不超3000m,且火灾危险性为戊类时,可不设消防给水。13.4.2 设有消防给水的光伏发电站的变电站应设置带消防水泵、稳压设施和消防水池的临时3(稳)高压给水系统,消防水泵应设置备用泵,备用泵流量和扬程不应小于最大一台消防泵的流量和扬程。
13.4.3 设有消防给水的普通光伏发电站综合控制楼应设置室内外消火栓和移动式灭火器,控制室、电子设备室、配电室、电缆夹层及竖井等处应设置感烟或感温型火灾探测报警装置。光伏电池组件场地和逆变器室一般不设置消火栓及消防给水系统,仅逆变器室需设置移动式灭火器。其他建筑物不设室内消火栓的条件同变电站。
13.4.4 采用集热塔技术的太阳能集热发电站类似于小型火力发电厂,比照汽轮发电机组容量,设置消火栓、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固定灭火系统。
13.7 变电站(换流站、开关站)
13.7.1 变电站、换流站和开关站应设置消防给水系统和消火栓。消防水源应有可靠保证,同一时间按一次火灾考虑,供水水量和水压应满足一次最大灭火用水,用水量应为室外和室内(如有)消防用水量之和。变电站、开关站和换流站内的建筑物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体积不超3000m,且火灾危险性为戊类时,可不设消防给水。
13.7.2 设有消防给水的变电站、换流站和开关站应设置带消防水泵、稳压设施和消防水池的临3时(稳)高压给水系统,消防水泵应设置备用泵,备用泵流量和扬程不应小于最大一台消防泵的流量和扬程。
13.7.3 变电站、换流站和开关站的下列建筑物应设置室内消火栓:地上变电站和换流站的主控通信楼、配电装置楼、继电器室、变压器室、电容器室、电抗器室、综合楼、材料库,地下变电站。下列建筑物可不设置室内消火栓:耐火等级为一、二级且可燃物较少的丁、戊类建筑物;耐火等级为三、四级且建筑体积不超过3000m的丁类厂房和建筑体积不超过5000m的戊类厂房;室内没有生产、生活给水管道,室外消防用水取自储水池且建筑体积不超过5000m的建筑物。13.7.4 电压等级35kV或单台变压器5MVA及以上变电站、换流站和开关站的特殊消防设施配置333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9的有关规定,换流站的消防设施还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高压直流换流站设计技术规定》DL/T 5223的要求,地下变电站的消防设施还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35kV~220kV城市地下变电站设计规程》DL/T 5216的要求。1 地上变电站和换流站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固定灭火系统应符合表13.7.4的规定。
表 13.7.4 变电站和换流站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与固定灭火系统
—25—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地下变电站除满足表13.7.4规定外,还应在所有电缆层、电缆竖井和电缆隧道处设置线
型感温、感烟或吸气式感烟探测器,在所有油浸式变压器和油浸式平波电抗器处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细水雾、排油注氮、泡沫喷雾或固定式气体自动灭火装置。消防器材
14.1 火灾类别及危险等级
14.1.1 灭火器配置场所的火灾种类应根据该场所内的物质及其燃烧特性进行分类,划分为下列
类型。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B类火灾:液体火灾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C类火灾:气体火灾。D类火灾:金属火灾。E类火灾: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26—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
14.1.2 工业场所的灭火器配置危险等级,应根据其生产、使用、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可燃
物数量,火灾蔓延速度,扑救难易程度等因素,划分为三级:严重危险级、中危险级、轻危险级。
14.1.3 建(构)筑物、设备火灾类别及危险等级可按本规程附录E的规定采用。
14.2 灭火器
14.2.1 灭火器的选择应考虑配置场所的火灾种类和危险等级、灭火器的灭火效能和通用性、灭
火剂对保护物品的污损程度、设置点的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场地条件的严重危险级场所,宜设推车式灭火器。
14.2.2 手提式和推车式灭火器的定义、分类、技术要求、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
志等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手提式灭火器》GB 4351和《推车式灭火器》GB 8109的有关规定。
14.2.3 在同一灭火器配置场所,宜选用相同类型和操作方法的灭火器,当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
类型灭火器时,应采用灭火剂相容的灭火器。当同一场所存在不同种类火灾时,应选用通用型灭火器。
14.2.4 灭火器需定位,设置点的位置应根据灭火器的最大保护距离确定,并应保证最不利点至
少在1具灭火器的保护范围内。灭火器的最大保护距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的规定。
14.2.5 实配灭火器的灭火级别不得小于最低配置基准,灭火器的最低配置基准按火灾危险等级确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的规定。当同一场所存在不同火灾危险等级时,应按较危险等级确定灭火器的最低配置基准。
14.2.6 灭火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灭火器应设置在位置明显和便于取用的地点,且不得影响安全疏散。
2灭火器不得设置在超出其使用温度范围的地点,不宜设置在潮湿或强腐蚀性的地点,当必须设置时应有相应的保护措施。露天设置的灭火器应有遮阳挡水和保温隔热措施,北方寒冷地区应设置在消防小室内。对有视线障碍的灭火器设置点,应设置指示其位置的发光标志。手提式灭火器宜设置在灭火器箱内或挂钩、托架上,其顶部离地面高度不应大于1.50m,底部离地面高度不宜小于0.08m。灭火器的摆放应稳固,其铭牌应朝外。
14.2.7 灭火器的标志应符合下列要求:
1灭火器筒体外表应采用红色。
2灭火器上应有发光标志,以便在黑暗中指示灭火器所处的位置。
3灭火器应有铭牌贴在筒体上或印刷在筒体上,并应包括下列内容:灭火器的名称、型号和灭火剂种类,灭火种类和灭火级别,使用温度范围,驱动气体名称和数量或压力,水压试验压力,制造厂名称或代号,灭火器认证,生产连续序号,生产年份,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包括一个或多个图形说明和灭火种类代码),再充装说明和日常维护说明。—27—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
4灭火器类型、规格和灭火级别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的要求。
5灭火器的分类、使用及原理可按本规程附录F的规定采用。6泡沫灭火器的标志牌应标明“不适用于电气火灾”字样。
14.2.8 灭火器箱不得上锁。灭火器箱前部应标注“灭火器箱、火警电话、厂内火警电话、编号”
等信息,箱体正面和灭火器设置点附近的墙面上应设置指示灭火器位置的固定标志牌,并宜选用发光标志。
14.3 消防器材配置
14.3.1 各类发电厂和变电站的建(构)筑物、设备应按照其火灾类别及危险等级配置移动式灭
火器。
14.3.2 各类发电厂和变电站的灭火器配置规格和数量应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
计算确定,实配灭火器的规格和数量不得小于计算值。
14.3.3 一个计算单元内配置的灭火器数量不得少于2具,每个设置点的灭火器数量不宜多于5 具。
14.3.4 手提式灭火器充装量大于3.0kg时应配有喷射软管,其长度不小于0.4m,推车式灭火
器应配有喷射软管,其长度不小于4.0m。除二氧化碳灭火器外,贮压式灭火器应设有能指示其内部压力的指示器。
14.3.5 油浸式变压器、油浸式电抗器、油罐区、油泵房、油处理室、特种材料库、柴油发电机、磨煤机、给煤机、送风机、引风机和电除尘等处应设置消防砂箱或砂桶,内装干燥细黄沙。消防砂箱容积为1.0m,并配置消防铲,每处3~5把,消防砂桶应装满干燥黄砂。消防砂箱、砂桶和消防铲均应为大红色,砂箱的上部应有白色的“消防砂箱”字样,箱门正中应有白色的“火警119”字样,箱体侧面应标注使用说明。消防砂箱的放置位置应与带电设备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14.3.6 设置室外消火栓的发电厂和变电站应集中配置足够数量的消防水带、水枪和消火栓扳手,宜放置在厂内消防车库内。当厂内不设消防车库时,也可放置在重点防火区域周围的露天专用消防箱或消防小室内。根据被保护设备的性质合理配置19mm直流或喷雾或多功能水枪,水带宜配置有衬里消防水带。
14.3.7 每只室内消火栓箱内应配置65㎜消火栓及隔离阀各1只、25m长DN65有衬里水龙带1
根带快装接头、19㎜直流或喷雾或多功能水枪1只、自救式消防水喉1套、消防按钮1只。当室内消火栓栓口处的出水压力超过0.5MPa时,应加设减压孔板或采用减压稳压型消火栓。
14.3.8 典型工程现场灭火器和黄砂配置可按本规程附录G的规定采用。
14.4 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
14.4.1 设置固定式气体灭火系统的发电厂和变电站等场所应配置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数量
宜按每座有气体灭火系统的建筑物各设2套,可放置在气体保护区出入口外部、灭火剂储瓶间或同一建筑的有人值班控制室内。—28—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
14.4.2 长距离电缆隧道、长距离地下燃料皮带通廊、地下变电站的主要出入口应至少配置2套
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和4只防毒面具。水电厂地下厂房、封闭厂房等场所,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配置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
14.4.3 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应放置在专用设备柜内,柜体应为红色并固定设置标志牌。
—29—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附录 F 灭火器的分类、使用及原理
F.1 灭火器总体分类
F.1.1 各种灭火器按其移动方式可分为手提式和推车式两种,手提式灭火器指可手提移动,在其内部压力作用下,将所装的灭火剂喷出以扑救火灾的灭火器具。推车式灭火器指装有轮子的可由一人推(或拉)至火场,并能在其内部压力作用下,将所装的灭火剂喷出以扑救火灾的灭火器具。F.1.2 灭火器按驱动灭火器的压力型式可分为贮压式和贮气瓶式两种,贮压式灭火器指灭火剂由贮于灭火器同一容器内的压缩气体或灭火剂蒸气压力驱动的灭火器,贮气瓶式灭火器指灭火剂由灭火器的贮气瓶释放的压缩气体或液化气体的压力驱动的灭火器。F.1.3 各种灭火器的型号编制方法如下:
M □ T Z/ □□
额定充装量(单位:kg或L)特定的灭火剂特征代号(见下表)
贮压式灭火器(贮气瓶式和二氧化碳灭火器不写)推车式(手提式不写,车用为C)灭火剂代号(见下表)灭火器
表 F1 灭火剂代号和特定的灭火剂特征代号
F.2 泡沫灭火器—30—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
F.2.1 泡沫灭火器内装通过机械方法或化学反应产生泡沫的灭火剂,适用于扑灭一般固体和可燃液体火灾,不适用于气体火灾、电气火灾、金属火灾,对极性溶剂火灾应采用抗溶泡沫灭火器,水基型水雾灭火器也可用于扑灭低压电气火灾。泡沫灭火器分为机械泡沫灭火器(又称水基型灭火器)和化学泡沫灭火器两种,目前传统的化学泡沫灭火器已淘汰。机械泡沫系以机械的方法将空气或惰性气体导入泡沫溶液中而形成,化学泡沫指一种碱性盐溶液和一种酸性盐溶液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包含二氧化碳气体的稳定泡沫。不加防冻剂时泡沫灭火器使用温度范围为+5℃~+55℃,添加防冻剂时使用温度范围为-10℃~+55℃。
F.2.2 水基型灭火器的灭火剂分为水成膜泡沫灭火剂和清水(或带添加剂的水)两种,泡沫灭火剂具有发泡倍数和25%析液时间要求,能够在液体燃料表面形成一层抑制可燃液体蒸发的水膜,并加速泡沫的流动,具有操作方便、灭火效率高、灭火迅速、使用时不需倒置、有效期长、抗复燃、双重灭火、无毒无污染等优点。
F.2.3 手提式水基型泡沫灭火器由筒体、筒盖、提把、压把、喷射软管、空气泡沫喷枪等组成,内部装有水成膜泡沫灭火剂和氮气,以氮气为压力介质将泡沫灭火剂从灭火器排出,由氮气和灭火剂机械形成泡沫覆盖燃烧表面,水成膜的封闭使燃烧与空气隔开,同时冷却并形成阻断可燃物质蒸发聚合层,达到灭火目的。使用时,手提灭火器筒体的上部提把赶到着火点,在距着火点约6米处停下,先拔出保险销,然后一只手握住开启压把,另一只手握住喷枪,保持筒体垂直,接着紧握开启压把,将灭火器密封开启,空气泡沫即从喷枪中喷出,对准燃烧最猛烈处喷射。F.2.4 手提式化学泡沫灭火器主要由筒体、瓶胆、筒盖、提环、喷嘴等组成,只能立着放置。筒体内装有碳酸氢钠与发泡剂的碱性混合溶液,瓶胆内装硫酸铝酸性水溶液,瓶胆用瓶盖盖上,以防酸性溶液蒸发或因震荡溅出而与碱性溶液混合。使用手提式化学泡沫灭火器时,应平稳地将灭火器提到距离起火点10m左右,把灭火器颠倒过来,一手握提环,另一只手扶住筒体的底圈,将喷嘴对准燃烧物,酸性与碱性两种溶液混合后发生化学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泡沫,由喷嘴喷出,覆盖在燃烧物品上,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并降低温度,达到灭火目的。
F.2.5 使用推车式泡沫灭火器时,一般由两人操作,先将灭火器迅速推拉到燃烧处,在距离着火点10米左右处停下,由一人展开喷射软管成工作状态,双手紧握喷枪并对准燃烧处,另一人逆时针方向转动手轮,将螺杆升到最高位置,使瓶盖开足,然后将筒体向后倾倒,使拉杆触地,并将阀门手柄旋转90度,即可喷射泡沫进行灭火。如阀门装在喷枪处,则由负责操作喷枪者打开阀门。由于推车式泡沫灭火器喷射距离远,连续喷射时间长,适用于扑救较大规模的油罐或油浸式变压器火灾。
F.2.6 在扑救可燃液体火灾时,如已呈流淌状燃烧,使用者应站在上风方向,将泡沫由近而远喷射,使泡沫完全覆盖在燃烧液面上。如在容器内燃烧,应将泡沫射向容器的内壁,使泡沫沿着内壁流淌,逐步覆盖着火液面,切忌直接对准液面喷射,避免由于射流的冲击破坏泡沫,反而将燃烧的液体冲散或冲出容器,扩大燃烧范围。在扑救固体物质火灾时,应将射流对准燃烧最猛烈处。灭火时,随着有效喷射距离的缩短,使用者应逐渐向燃烧区靠近,并始终将泡沫喷射在燃烧物上,直至扑灭。使用泡沫灭火的同时,不要用水流,因为水流会破坏泡沫,但允许使用水冷却容器外部。
—31—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
F.2.7 在运送化学泡沫灭火器或提着泡沫灭火器奔赴火场的过程中,应注意不得使灭火器过分倾斜、摇晃,更不可横拿或颠倒,以免两种药剂混合而提前喷射。在使用过程中,化学泡沫灭火器应始终保持倒置状态,不能横置或直立过来,并一直紧握开启压把,否则会中断喷射。使用时严禁将筒盖、筒底对着人体,以防万一灭火器爆炸伤人。
F.2.8 泡沫灭火器应存放在干燥、阴凉、通风并取用方便之处,不得受到雨淋、烈日爆晒、接近火源或受剧烈振动,冬季应采取保温措施,运输时应避免碰撞。泡沫灭火器应由专业单位负责保养、维修,每季度应定期检查,保险销及铅封是否完好,压力值或充装量是否符合要求,瓶头阀、喷管等有无损坏,筒体是否锈蚀或泄漏。灭火器一经使用或灭火剂不足(减少了额定充装质量的10%)时应立即再充装,灭火器距出厂年月期满三年后每隔二年或灭火器再充装前应逐个对灭火器筒体、贮气瓶和推车式灭火器喷射软管组件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为2.1MPa,试验时不得有泄漏、破裂以及反映结构强度缺陷的可见的变形,不合格者应进行报废处理。试验合格的灭火器筒体内部应清洗干净,并进行检查,不允许有明显锈蚀,然后方可充装灭火剂继续使用。对于贮气瓶式灭火器,充装驱动气体后应逐具进行气密性试验,每次检验、维修和水压试验后应在灭火器上标明日期。按《灭火器维修与报废规程》的规定,从出厂日期算起,水基型灭火器的使用期限为6 年,灭火器过期、损坏或检验不合格者,应及时报废、更换。
F.3 二氧化碳灭火器
F.3.1 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于扑灭可燃液体火灾、可燃气体火灾、600V以下的带电B类火灾,以及仪器仪表、图书档案等要求不留残迹、不污损被保护物的场所,不适用于固体火灾、金属火灾和自身含有供氧源的化合物火灾,若扑灭600V以上的电气火灾时,应先切断电源。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使用温度范围为-10℃~+55℃。
F.3.2 二氧化碳灭火剂是一种最常见的灭火剂,价格低廉,获取、制备容易,加压液化后的二氧化碳充装在灭火器钢瓶中,20℃时钢瓶内的压力为6MPa,灭火时液态二氧化碳从灭火器喷出后迅速蒸发,变成固体状干冰,其温度为-78℃,固体干冰在燃烧物体上迅速挥发成二氧化碳气体,依靠窒息作用和部分冷却作用灭火,无残留痕迹,不污染环境,不导电。二氧化碳具有较高的密度,约为空气的1.5倍。在常压下,液态的二氧化碳会立即汽化,一般1kg的液态二氧化碳可产生约0.5立方米的气体。因而,灭火时,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排除空气而包围在燃烧物体的表面或分布于较密闭的空间中,降低可燃物周围或防护空间内的氧浓度,产生窒息作用而灭火。另外,二氧化碳从储存容器中喷出时,会由液体迅速汽化成气体,而从周围吸引部分热量,起到冷却的作用。
F.3.3 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按其开启的机械型式,可分为手轮式和鸭嘴式两种。手轮式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由喷筒、手轮式启闭阀和筒体组成,鸭嘴式二氧化碳灭火器由提把、压把、启闭阀、筒体和喷管等组成,灭火器筒体材料应采用无时效性的铬钼无缝镇静钢。使用时,应先将灭火器提到距离起火点5米左右,放下灭火器,拔出保险销,一手握住喇叭型喷筒根部的手柄,把喷筒对准火焰,另一只手逆时针旋开手轮(使用手轮式二氧化碳灭火器时)或压下启闭阀的压把(使用鸭嘴式二氧化碳灭火器时),喷射气化二氧化碳灭火。对没有喷射软管的二氧化碳灭火器,应把喇叭筒往上扳70~90o。
—32—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
F.3.4 推车式二氧化碳灭火器由钢瓶、阀门、喷射系统、推车行走系统等组成,一般由两人操作,使用时两人一起将灭火器快速推拉到燃烧处,在距离着火点10米左右停下,一人取下喇叭筒并展开喷射软管后,握住喇叭筒根部的手柄,另一人拔出阀体保险销,按逆时针方向旋动手轮,将阀门开到最大位置,喷出钢瓶内的高压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剂,将火扑灭。
F.3.5 当可燃液体呈流淌状燃烧时,使用者应将二氧化碳灭火剂的喷流由近而远向火焰喷射,如果燃烧面较大,使用者可左右摆动喷筒,直至把火扑灭。如果可燃液体在容器内燃烧时,使用者应将喇叭筒提起,从容器的一侧上部向燃烧的容器中喷射,但不能将二氧化碳喷流直接冲击可燃液面,以防将可燃液体冲出容器而扩大燃烧范围,造成灭火困难。F.3.6 使用时应注意灭火器保持直立状态,切勿横卧或倒置使用,不能直接用手抓住喇叭筒外壁或金属连接管,也不要把喷筒对着人,防止被冻伤。室外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时,应选择上风方向喷射,且不宜在室外大风时使用。在室内狭小的密闭房间使用时,灭火后使用者应迅速离开,以防窒息,扑救室内火灾后,应先打开门窗通风,然后人再进入,以防窒息。
F.3.7 二氧化碳灭火器应存放在干燥、阴凉、通风并取用方便之处,存放地点的温度不得超过42℃,不得受到雨淋、烈日爆晒、接近火源或受剧烈振动,冬季应采取保温措施,运输时应避免碰撞。二氧化碳灭火器应由专业单位负责保养、维修,每季度应定期检查,保险装置是否完好,压力值是否符合要求,瓶头阀、喷筒、喷射软管等有无损坏,筒体是否锈蚀或泄漏。灭火器一经使用或灭火剂不足(减少了额定充装质量的10%)时应立即再充装,灭火器维修和再充装前应逐具对灭火器筒体和推车式灭火器喷射软管组件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为22.5MPa,试验时不得有泄漏、破裂以及反映结构强度缺陷的可见的变形。二氧化碳钢瓶还应逐个进行残余变形率测定,变形率不得大于3%。灭火器不论已经使用还是未经使用,距出厂年月期满五年,以后每隔二年,必须送至指定的专业维修单位进行水压试验,合格后方可再使用,不合格者应进行报废处理。试验合格的灭火器筒体内部应清洗干净,并确保筒体内干燥,不允许有明显锈蚀,然后方可充装灭火剂,充装后应逐具进行气密性试验。每次检验、维修和水压试验后应在灭火器上标明日期,其中水压试验时间和试验单位用钢印打在筒体肩部。按《灭火器维修与报废规程》GA95的规定,从出厂日期算起,二氧化碳灭火器和贮气瓶的使用期限为12 年,灭火器过期、损坏或检验不合格者,应及时报废、更换。
F.4 干粉灭火器
F.4.1 干粉灭火器内装干燥的、易于流动的微细固体粉末,由具有灭火效能的无机盐基料和防潮剂、流动促进剂、结块防止剂等添加剂组成,利用高压二氧化碳气体或氮气气体作动力,将干粉喷出后以粉雾的形式灭火。其中BC型干粉灭火器主要内充以碳酸氢钠或同类基料的干粉灭火剂,适用于扑灭可燃液体、可燃气体和带电的B类火灾,不适用于可燃固体火灾、金属和自身含有供氧源的化合物火灾。ABC型干粉灭火器主要内充磷酸铵盐基料的干粉灭火剂,适用于扑灭可燃固体火灾、可燃液体火灾、可燃气体火灾、电气火灾,不适用于金属和自身含有供氧源的化合物火灾,中高压电气火灾和旋转电机火灾需要先切断电源。二氧化碳气体驱动的干粉灭火器使用温度范围为-10℃~+55℃,氮气驱动时的使用温度范围为-20℃~+55℃。
—33—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
F.4.2 干粉灭火剂的灭火机理一是靠干粉中无机盐的挥发性分解物,在喷射时与燃烧过程中燃料所产生的自由基或活性基团发生化学抑制和副催化作用,使燃烧的链反应中断而灭火;二是靠干粉的粉末落在可燃物表面外,将可燃物覆盖后,发生化学反应,并在高温作用下形成一层玻璃状覆盖层,从而隔绝氧气,进而窒息灭火。另外,干粉灭火剂还起到稀释氧和冷却的作用。
F.4.3 干粉灭火器具有灭火种类多、效率高、灭火迅速等特点,同样火灾危险场所配置的灭火器数量少、重量轻,便于人员操作。内装的干粉灭火剂具有电绝缘性好,不易受潮变质,便于保管等优点,使用的驱动气体无毒、无味,喷射后对人体无伤害。特别是磷酸铵盐ABC型灭火器属通用型灭火器,在电厂中运用最广泛,但对精密仪器或设备存在残留污染。
F.4.4 手提式干粉灭火器主要由盛装干粉的粉桶、贮存驱动气体的钢瓶、装有进气管和出粉管的器头、输送粉末的喷管和开启机构等组成,常温下工作压力为1.5MPa。使用时,应先将灭火器提到距离起火点5m左右,放下灭火器,如在室外,应选择在上风方向喷射。使用前可将灭火器颠倒晃动几次,使筒内干粉松动,然后拔下保险销,一手握住喷射软管前端喷嘴根部,另一只手用力按下压把或提起储气瓶上的开启提环,喷出干粉灭火。有喷射软管的灭火器或储压式灭火器在使用时,一手应始终压下压把,不能放开,否则会中断喷射。
F.4.5 推车式干粉灭火器主要由筒体、器头总成、喷管总成、车架总成等部分组成。使用时把灭火器拉或推到燃烧处,在距离着火点10m左右停下,将灭火器后部向着火源停靠好,使其不在使用时倒下,在室外应置于上风方向,先取下喷粉枪,展开缠绕在推车上的喷粉胶管,应该让出粉管平顺的展开,不能有弯折或打圈情况,接着除掉铅封,拔出保险销,再提起进气压杆或按下供气阀门,使二氧化碳或氮气进入贮罐,当表压升至0.7MPa~1.0MPa时,放下进气压杆停止进气,然后拿起喷枪打开出粉阀,对准火焰根部喷出干粉扑火。
F.4.6 扑灭液体火灾时,不要使干粉气流直接冲击液面,以防止飞溅使火势蔓延。如果被扑救的液体火灾呈流淌燃烧时,应对准火焰根部由近至远并左右扫射,把干粉笼罩住燃烧区,防止火焰回窜,直至把火焰全部扑灭。如果可燃液体在容器内燃烧时,使用者应使喷射出的干粉流覆盖整个容器开口表面,当火焰被赶出容器时,使用者仍应继续喷射,直至将火焰全部扑灭。如果可燃液体在金属容器中燃烧时间过长,容器的壁温已高于扑救可燃液体的自燃点,此时极易造成灭火后再复燃的现象,若与泡沫类灭火器联用,则灭火效果更佳。使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扑救固体可燃物火灾时,应对准燃烧最猛烈处喷射,并上下、左右扫射,如条件许可,使用者可提着灭火器沿着燃烧物的四周边走边喷,使干粉灭火剂均匀地喷在燃烧物的表面,直至将火焰全部扑灭。F.4.7 干粉灭火器应存放在阴凉、通风并取用方便之处,灭火器应保持干燥、密封,防止雨淋,以免干粉结块,防止烈日爆晒、接近火源,以免二氧化碳驱动气体受热膨胀而发生漏气现象,存放环境温度为-10℃~+45℃。干粉灭火器应由专业单位负责保养、维修,每季度应定期检查,干粉是否结块,二氧化碳或氮气气量是否充足,保险销及铅封是否完好,压力值是否符合要求,瓶头阀、喷筒、喷射软管等有无损坏,筒体是否锈蚀或泄漏,推车行驶机构是否灵活、方便。灭火器一经使用或灭火剂不足(减少了额定充装质量的10%)时应立即再充装,灭火器距出厂年月期满五年后每隔二年或再充装前应送至指定的专业维修单位,逐具对灭火器筒体和推车式灭火器喷射软管组件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为2.6MPa,试验时不得有泄漏、破裂以及反映结构强度缺—34—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 5027—2015)
陷的可见的变形,合格后方可再使用,不合格者应进行报废处理。试验合格的灭火器筒体内部应清洗干净,并确保筒体内干燥,不允许有明显锈蚀,然后方可充装灭火剂,对贮气瓶式灭火器充装后应逐具进行气密性试验,每次检验、维修和水压试验后应在灭火器上标明日期。按《灭火器维修与报废规程》的规定,从出厂日期算起,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期限为10年,灭火器过期、损坏或检验不合格者,应及时报废、更换。
—35—
第二篇: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2015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 1 总则
1.0.1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和电力工业“安全第一”及消防工作“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加强电力设备的消防工作,保障设备和人身安全,确保安全发供电,特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除核发电站以外的电力生产企业。电力工业的工程设计、安装施工亦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和要求,各工厂企业的电力用户可参照本规程执行。
1.0.3 各电力生产企业应根据生产情况,结合当地公安部门的有关规定制定实施细则,经厂(局)领导(总工程师)批准后执行。
1.0.4 凡从事电力工业的设计、制造、施工、安装、调试和生产等各级人员应按其职务和工作性质,熟悉本规程的有关部分并结合消防常识至少每两年考试一次。1.0.5 对认真执行本规程且成绩显着者应给予表扬、奖励和记功。对违反或不执行本规程者,应按情节轻重和造成后果的大小,给予行政处分或经济处 直到追究刑事责任。2 防火责任制
2.0.1 电力生产企业应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各级人员的防火责任制。电力生产企业的厂(局)长是本企业的第一防火责任人,全面负责本企业的消防工作,其主要责任是:(1)认真贯彻上级有关消防安全工作的方针、政策、指示、规定。将防火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2)部署和组织本单位的防火宣传教育工作:(3)组织制定和贯彻防火责任制和消防规定;(4)组织防火检查、主持研究整改火险隐患;(5)建立专职和义务消防组织,加强管理教育,给予必要的训练时间和工作条件;(6)落实对消防设施的配制、维修、保养和管理工作;(7)对本单位的火灾事故,积极组织扑救和保护现场,并负责调查处理;(8)新投产设备要执行安全、卫生“三同时”的规定,如未执行有权拒绝验收。2.0.2 电力生产企业的保卫(消防)部门应配备专职消防干部。电力生产企业的保卫(消防)部门行使消防监督、检查、考核的权力,负责对本企业各部门消防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电力生产企业的安全监察部门应协助保卫(消防)部门做好对电力生产设备的防火工作。对构成电力生产设备的火灾事故,保卫(消防)部门和安监部门应按有关规定进行事故的调查、分析、统计、上报。
2.0.3 各电力生产企业应成立防火安全委员会,下属各部门应设立防火安全领导小组,各班组应设义务消防员。在各级负责人的领导下具体做好本部门、本部位的消防工作。
2.0.4 对火灾事故应做到“三不放过”,即原因不清不放过,责任者和应受教育者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
2.0.5 现场消防系统或消防设施应按区划分,并指定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和维护管理,保证完好可用。
2.0.6 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站)较远的大、中型发电厂可建立专职消防队,并根据规定和实际情况配备专职消防队员和消防设施。
2.0.7 各部门、各班组、各部位均应设义务消防员。义务消防员的人数不应少于职工总数的百分之十,防火重点部位不应少于百分之七十。义务消防队应每年进行整顿、调整和补充。2.0.8 专职和义务消防队应定期组织活动,并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内容。义务消防队消防活动每季不应少于一次,消防演习每年不少于一次。专职消防队消防活动每周不应少于一次,消防演习每半年不少于一次。
2.0.9 各电力生产企业应建立相应的防火档案,由保卫(消防)部门负责管理,并按规定存档案科(室)。
防火重点部位及动火管理 3.0.1 防火重点部位是指火灾危险性大、发生火灾损失大、伤亡大、影响大(以下简称“四大”)的部位和场所,一般指燃料油罐区、控制室、调度室、通信机房、计算机房、档案室、锅炉燃油及制粉系统、汽轮机油系统、氢气系统及制氢站、变压器、电缆间及隧道、蓄电池室、易燃易爆物品存放场所以及各单位主管认定的其他部位和场所。
3.0.2 防火重点部位或场所应建立岗位防火责任制、消防管理制度和落实消防措施,并制定本部门或场所的灭火方案,做到定点、定人、定任务。防火重点部位或场所应有明显标志,并在指定的地方悬挂特定的牌子,其主要内容是:防火重点部位或场所的名称及防火责任人。3.0.3 防火重点部位或场所应建立防火检查制度。防火检查制度应规定检查形式、内容、项目、周期和检查人。防火检查应有组织、有计划,对检查结果应有记录,对发现的火险隐患应立案并限期整改。
3.0.4 防火重点部位或场所以及禁止明火区如需动火工作时,必须执行动火工作票制度(工作票格式见附录A、B)。
3.0.4.1 动火级别。各单位应根据火灾“四大”原则自行划分,一般分为二级。(1)一级动火区,是指火灾危险性很大,发生火灾时后果很严重的部位或场所。
(2)二级动火区,是指一级动火区以外的所有防火重点部位或场所以及禁止明火区。
3.0.4.2 动火审批权限。(1)一级动火工作票由申请动火部门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签发,厂(局)安监部门负责人、保卫(消防)部门负责人审核,厂(局)分管生产的领导或总工程师批准,必要时还应报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批准。(2)二级动火工作票由申请动火班组班长或班组技术员签发,厂(局)安监人员、保卫人员审核,动火部门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批准。(3)
一、二级动火工作票的签发人应考试合格,并经厂(局)分管领导或总工程师批准并书面公布。动火执行人应具备有关部门颁发的合格证。
3.0.4.3 动火的现场监护。
一、二级动火在首次动火时,各级审批人和动火工作票签发人均应到现场检查防火安全措施是否正确完备,测定可燃气体、易燃液体的可燃蒸气含量或粉尘浓度是否合格,并在监护下作明火试验,确无问题后方可动火作业。一级动火时,动火部门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消防队人员应始终在现场监护。二级动火时,动火部门应指定人员,并和消防队员或指定的义务消防员始终在现场监护。
一、二级动火工作在次日动火前必须重新检查防火安全措施并测定可燃气体、易燃液体的可燃蒸气含量或粉尘浓度,合格方可重新动火。一级动火工作的过程中,应每隔2~4h测定一次现场可燃性气体、易燃液体的可燃蒸汽含量或粉尘浓度是否合格,当发现不合格或异常升高时应立即停止动火,在未查明原因或排除险情前不得重新动火。
3.0.4.4 动火工作票中所列人员的安全责任。(1)各级审批人员及工作票签发人应审查:
1)工作必要性;
2)工作是否安全;
3)工作票上所填安全措施是否正确完备。(2)运行许可人应审查:
1)工作票所列安全措施是否正确完备,是否符合现场条件;
2)动火设备与运行设备是否确已隔绝;
3)向工作负责人交待运行所做的安全措施是否完善。(3)工作负责人应负责:
1)正确安全地组织动火工作;
2)检修应做的安全措施并使其完善;
3)向有关人员布置动火工作,交待防火安全措施和进行安全教育;
4)始终监督现场动火工作;
5)办理动火工作票开工和终结;
6)动火工作间断、终结时检查现场无残留火种。(4)消防监护人应负责:
1)动火现场配备必要的、足够的消防设施;
2)检查现场消防安全措施的完善和正确;
3)测定或指定专人测定动火部位或现场可燃性气体和可燃液体的可燃蒸气含量或粉尘浓度符合安全要求;
4)始终监视现场动火作业的动态,发现失火及时扑救;
5)动火工作间断、终结时检查现场无残留火种。(5)动火执行人职责:
1)动火前必须收到经审核批准且允许动火的动火工作票;
2)按本工种规定的防火安全要求做好安全措施;
3)全面了解动火工作任务和要求,并在规定的范围内执行动火;
4)动火工作间断、终结时清理并检查现场无残留火种。
5)各级人员在发现防火安全措施不完善不正确时,或在动火工作过程中发现有危险或违反有关规定时,均有权立即停止动火工作,并报告上级防火责任人。
3.0.5 动火工作必须按照下列原则从严掌握。(1)有条件拆下的构件,如油管、法兰等应拆下来移至安全场所;(2)可以采用不动火的方法代替而同样能够达到效果时,尽量采用代替的方法处理;(3)尽可能地把动火的时间和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
3.0.6 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严禁动火:①油船、油车停靠的区域;②压力容器或管道未泄压前;③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的容器未清理干净前;④风力达5级以上的露天作业;⑤遇有火险异常情况未查明原因和消险前。
3.0.7 动火工作票要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应正确清楚,不得任意涂改,如有个别错、漏字需要修改时应字迹清楚。动火工作票至少一式三份,一份由工作负责人收执;一份由动火执行人收执。动火工作终结后应将这二份工作票交还给动火工作票签发人。一级动火工作票应有一份保存在厂(局)安监部门。二级动火工作票应有一份保存在动火部门。若动火工作与运行有关时,还应多一份交运行人员收执。
3.0.8 动火工作票不得代替设备停复役手续或检修工作票。
3.0.9 动火工作在间断或终结时应清理现场,认真检查和消除残留火种。动火工作需延期时必须重新履行动火工作票制度。
3.0.10 外单位来生产区内动火时,应由负责该项目工作的本厂(局)人员,按动火等级履行动火工作票制度。
3.0.11 动火工作票签发人不得兼任该项工作的工作负责人。动火工作负责人可以填写动火工作票。动火工作票的审批人、消防监护人不得签发动火工作票。4 发电厂和变电所一般消防措施和灭火规则
4.0.1 一般消防措施。
4.0.1.1 电力生产企业必须按国家、部或本企业颁发、制定的有关安全生产的规程、制度执行,并加强设备的运行维护、检修管理和工作人员培训。
4.0.1.2 凡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或项目的设计、施工应符合国家和部颁有关消防规定的要求,并经调试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对已经投产的工程或项目,若不符合有关消防规定的应采取临时防火措施并限期整改。
4.0.1.3 发电厂、110kV及以上变电所场地的重要道路应建成环形,并应有道路与主要建筑物和消防队(所)连通。一般变电所、水电厂或山区火电厂设环形道路有困难时,应设有回车道或回车场。厂(所)内的道路应保持畅通。
4.0.1.4 电力生产的建筑物、构筑物,其耐火等级、防火间距和安全出口等应符合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和要求(参见附录E)。
4.0.1.5 电力生产设备或场所应配置必要的消防设施,并根据需要配备合格的呼吸保护器。现场消防设施不得移作他用。现场消防设施确因工作需要而移动、拆除或损坏时,应采取临时防火措施和事先通知保卫(消防)部门,并得到上级防火责任人的批准。工作完毕后必须及时恢复。现场消防设施周围不得堆放杂物和其他设备,消防用砂应保持充足和干燥。消防砂箱、消防桶和消防铲、斧把上应涂红色。
4.0.1.6 防火重点部位和场所应按国家、部颁有关规定装设火灾自动报警装置或固定灭火装置,并使其符合设计技术规定。
4.0.1.7 防火重点部位禁止吸烟,并应有明显标志。其他生产现场不准流动吸烟,吸烟应有指定地点。
4.0.1.8 工作间断或结束时应清理和检查现场,消除火险隐患。现场需使用电炉,必须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并加强管理。4.0.1.9 充油、储油设备不应渗、漏油。油管道连接应牢固严密,严禁使用塑料垫和橡胶垫,在高温附近的法兰盘或接头处,应装金属罩壳。热管道保温层应完整,当油渗入保温层时应及时处理。油管道附近的热管应包铁皮。油管道应尽量不布置在高温蒸汽管道上方。
4.0.1.10 排水沟、电缆沟、管沟等沟坑内不应有积油。
4.0.1.11 生产现场严禁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生产现场严禁存放超过规定数量的工作用油。生产现场需使用的油类应盛放在金属密闭的容器内,并存放在可关闭的金属柜、箱内 4.0.1.12 不宜用汽油洗刷机件和设备。不宜用汽油、煤油洗手。
4.0.1.13 各类废油应倒入指定的容器内,严禁随意倾倒。
4.0.1.14 生产现场应备有带盖的铁箱,以便放置擦拭材料,用过的擦拭材料应另放在废棉纱箱内并定期清除。严禁乱扔擦拭材料。
4.0.1.15 生产现场不应漏煤粉。对热管道、电缆等部位的积粉,应制定清扫周期及时清扫。
4.0.1.16 临时建筑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并经单位保卫(消防)部门和当地公安部门同意。在高温设备、管道附近宜搭建金属脚手架,搭建竹、木脚手架时应采取防火措施,工作结束后及时拆除。4.0.2 一般灭火规则。
4.0.2.1 电力生产场所的所有电话机近旁应悬挂火警电话号码。发现火灾,必须立即扑救并通知消防队和有关部门领导。设有火灾自动报警装置或固定灭火装置时,应立即启动报警灭火。火灾报警要点:(1)火灾地点;(2)火势情况;(3)燃烧物和大约数量;(4)报警人姓名及电话号码。
4.0.2.2 电气设备发生火灾时应首先报告当值值长和有关调度,并立即将有关设备的电源切断,采取紧急隔停措施。电气设备灭火时,仅准许在熟悉该设备带电部分人员的指挥或带领下进行灭火。
4.0.2.3 参加灭火的人员在灭火时应防止被火烧伤或被燃烧物所产生的气体引起中毒、窒息以及防止引起爆炸。电气设备上灭火时还应防止触电。
4.0.2.4 消防队未到火灾现场前,临时灭火指挥人应由下列人员担任:(1)运行设备火灾时由当值值(班)长担任;(2)其他设备火灾时由现场负责人担任。临时灭火指挥人应戴有明显标志。
4.0.2.5 电力生产企业的领导、防火责任人,保卫、安监部门负责人在接到火灾报警后,必须立即奔赴火灾现场组织灭火并做好火场的保卫工作。
4.0.2.6 消防队到达火场时,临时灭火指挥人应立即与消防队负责人取得联系并交待失火设备现状和运行设备状况,然后协助消防队负责人指挥灭火。4.0.2.7 电力生产设备火灾扑灭后必须保持火灾现场。
4.0.3 灭火设施。
4.0.3.1 灭火剂的选用原则:(1)灭火的有效性;(2)对设备的影响;(3)对人体的影响。灭火剂选用范围参见附录F.4.0.3.2 全部工作人员应熟悉常用灭火器材及本部门、本部位配置的各种灭火设施的性能、布置和适用范围,并掌握其使用方法。
4.0.3.3 消防设施应选用经国家公安部门批准的定点厂生产的合格产品,其维护、检查、测试的周期、项目和方法以及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应符合生产厂的规定和要求,并在本企业的实施细则中作具体规定。
4.0.3.4 消防设施放置或装设地点的环境条件不符合生产厂的规定和要求时,应采取相应的防冻、防潮或防高温的措施。
4.0.3.5 电气设备火灾时,严禁使用能导电的灭火剂进行灭火。施转电机火灾时,还应禁止使用干粉灭火器和干砂直接灭火。5 消防给水
5.0.1 一般规定。
5.0.1.1 消防给水系统一般应独立。消防用水若与其他用水合用时,要保证在其他用水量达到最大流量时,仍能通过全部消防用水量,并符合消防水压力的要求。
5.0.1.2 消防给水管道和消火栓的数量和布置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
5.0.1.3 消防给水应按不同的灭火对象所要求的消防用水的压力、流量,选用自流供水(水电厂水塔)或水泵(消防泵)供水、消防水池供水等方式。当采用单一供水方式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混合供水方式。
5.0.1.4 消防给水采用自流供水方式时,必须保证在任何情况下均能供给消防用水。水电厂取水口不应少于两个。
5.0.1.5 消防给水采用水泵供水时,应设置备用泵,其工作能力不应小于一台主要泵。消防水泵应采用双电源或双回路供电。若采用双电源或双回路供电有困难,可采用内燃机作动力。
5.0.1.6 消防水泵设备检修应分批进行,保证非检修的消防水泵等消防设备随时启动。
5.0.1.7 寒冷地区的消防水系统应有防冻措施。
5.0.1.8 变压器或高压电气设备设置水喷雾系统的喷头及消防水管均应接地,可与电厂、变电所的接地网连接。
5.0.1.9 消防泵房与油罐之间最小距离,应根据油罐的容积选择,不得不于12~25m.5.0.2 室外消防给水。
5.0.2.1 室外消防用水量,应按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和一次灭火用水量的有关规定确定。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不应小于表5.0.2.1的规定。
5.0.2.2 建筑物的室外消火栓用水量,不应小于表5.0.2.2的规定。
5.0.2.3 室外消防给水管道的压力应保证当消防用水量达到最大且水枪布置在任何建筑物最高处时,水枪充实水柱不得小于10m.5.0.2.4 室外消火栓应根据需要沿道路设置,并宜靠近路口,间距在油罐区不应大于30m,在主厂房周围不应大于80m,其他建筑物周围不应大于120m,室外消火栓的保护半径不应大于150m,室外消火栓的数量应按室外消防用水量计算确定。每个室外消火栓的用水量应按10~151/s计算。
5.0.2.5 当采用消防水池作为消防水源时,消防水池的容量应满足在火灾延续时间内消防用水总量的要求。消防水池的补水时间不宜超过48h.居住区、工厂和丁、戊类仓库的火灾延续时间应按2h计算;甲、乙、丙类物品仓库,可燃气体罐和煤、焦炭露天堆场的火灾延续时间应按3h计算;易燃、可燃材料,露天、半露天堆场(不包括煤、焦炭露天堆场)应按6h计算;甲、乙、丙类液体储罐泡沫灭火延续时间应按30min计算,冷却水延续时间为4~6h.5.0.3 室内消防给水。
5.0.3.1 室内消火栓用水量应根据同时使用水枪数量和充实水柱长度由计算决定,但不应小于表5.0.3.1的规定。
5.0.3.2 室内消火栓的间距应由计算确定。高层工业建筑,高架库房,甲、乙类厂房,室内消火栓的间距不应超过30m;其他单层和多层建筑室内消火栓的间距不应超过50m.同一建筑物内应采用统一规格的消火栓、水枪和水带。每根水带的长度不应超过25m.5.0.3.3 主厂房运行层消火栓的数量和位置,应保证运行层任何部位有两股充实水柱同时到达。主厂房运行层以下各层消火栓的位置和数量可根据设备布置和检修要求确定。电厂发电机层地面至厂房顶的建筑高度大于18m时,应保证桥式起重机轨顶以下任何部位有两股充实水柱同时到达。锅炉、煤仓层应保证厂房顶的建筑以下任何部位有两股充实水柱同时到达。
5.0.4 电力设备消防用水量。
5.0.4.1 空冷发电机、水轮发电机采用水喷雾灭火的用水量应由制造厂提供。
5.0.4.2 室外油浸电力变压器水喷雾灭火用水量,不应小于表5.0.4.2的规定。
5.0.4.3 油浸式变压器等电气设备的防火水幕用水量由水幕的长度和高度确定,单位长度、单位高度上的水量不应小于101/(minm2)
5.0.4.4 水喷雾喷头及管道与高压电气带电(裸露)部分最小安全净距参见表5.0.4.4执行。
5.0.4.5 油罐采用泡沫灭火时,消防水量应为扑救最大火灾配制泡沫用水量和油罐冷却用水量的总和。6 发电厂热机部分和水力部分防火措施和灭火规则
6.1 运煤设备系统、贮煤场
6.1.1 对长期停用的原煤仓、输煤皮带系统(包括煤斗、落煤管和除尘用的通风管)的积煤、积粉应清理干净,皮带上不得有存煤,以防积煤、积粉自燃。对长期不用或停运的龙门吊煤机、斗轮机等应尽量停放在煤堆较低处。
6.1.2 大型电厂燃用烟煤及以上易燃煤种的主要输煤皮带宜选用难燃型。
6.1.3 露天储煤场与建筑物、铁路和装卸设备应保持一定的防火间距,如表6.1.3所示。
6.1.4 储煤场的地下,禁止敷设电缆,蒸汽管道,易燃、可燃液体及可燃气体管道。
6.1.5 原煤应成型堆放,不同品种的原煤应分别堆放。若需长期堆放的原煤,由应分层压实,时间视地区气温而定。
6.1.6 容易自燃的煤不宜长期堆存,必须堆存时,应有防止自燃的措施,并经常检查煤堆内的温度。当温度升高到60℃以上时,应查明原因并立即采取措施。
6.1.7 输煤皮带上空附近和原煤仓格栅动火,应做好隔离措施。
6.1.8 储煤场、皮带、原煤仓着火的灭火方法。(1)贮煤场煤堆着火用水扑救。(2)皮带着火应立即停止皮带运行,用现场灭火器材或用水从着火两端向中间逐渐扑灭,同时可采取阻止火焰蔓延的措施,如在皮带上覆盖砂土。(3)原煤仓着火应用水喷雾或泡沫灭火器灭火。
6.2 燃油系统、贮油库
6.2.1 发电厂内应划定油区,油区周围必须设置围墙,围墙高度不应低于2m,并挂有“严禁烟火”等明显的警告标示牌。
6.2.2 油区必须制订油区出入制度,入口处应设门卫,进入油区应进行登记,并交出火种,不准穿钉有铁掌的鞋和容易产生静电火花的化纤服装进入油区。
6.2.3 油区的一切电气设施均应选用防爆型,电力线路必须是电缆或暗线,不准有架空线。
6.2.4 油区内一切电气设备的维修,都必须停电进行。
6.2.5 油区内应保持清洁,无杂草,无油污,不得贮存其他易燃物品和堆放杂物,不得搭建临时建筑。
6.2.6 油区周围必须设有环形消防通道,通道尽头设有回车场。通道必须保持畅通,禁止堆放杂物。
6.2.7 油区内应有符合要求的消防设施。
5.0.4.4 水喷雾喷头及管道与高压电气带电(裸露)部分最小安全净距参见表5.0.4.4执行。
5.0.4.5 油罐采用泡沫灭火时,消防水量应为扑救最大火灾配制泡沫用水量和油罐冷却用水量的总和。
发电厂热机部分和水力部分防火措施和灭火规则
6.1 运煤设备系统、贮煤场
6.1.1 对长期停用的原煤仓、输煤皮带系统(包括煤斗、落煤管和除尘用的通风管)的积煤、积粉应清理干净,皮带上不得有存煤,以防积煤、积粉自燃。对长期不用或停运的龙门吊煤机、斗轮机等应尽量停放在煤堆较低处。
6.1.2 大型电厂燃用烟煤及以上易燃煤种的主要输煤皮带宜选用难燃型。
6.1.3 露天储煤场与建筑物、铁路和装卸设备应保持一定的防火间距,如表6.1.3所示。
6.1.4 储煤场的地下,禁止敷设电缆,蒸汽管道,易燃、可燃液体及可燃气体管道。
6.1.5 原煤应成型堆放,不同品种的原煤应分别堆放。若需长期堆放的原煤,由应分层压实,时间视地区气温而定。
6.1.6 容易自燃的煤不宜长期堆存,必须堆存时,应有防止自燃的措施,并经常检查煤堆内的温度。当温度升高到60℃以上时,应查明原因并立即采取措施。
6.1.7 输煤皮带上空附近和原煤仓格栅动火,应做好隔离措施。
6.1.8 储煤场、皮带、原煤仓着火的灭火方法。(1)贮煤场煤堆着火用水扑救。(2)皮带着火应立即停止皮带运行,用现场灭火器材或用水从着火两端向中间逐渐扑灭,同时可采取阻止火焰蔓延的措施,如在皮带上覆盖砂土。(3)原煤仓着火应用水喷雾或泡沫灭火器灭火。
6.2 燃油系统、贮油库
6.2.1 发电厂内应划定油区,油区周围必须设置围墙,围墙高度不应低于2m,并挂有“严禁烟火”等明显的警告标示牌。
6.2.2 油区必须制订油区出入制度,入口处应设门卫,进入油区应进行登记,并交出火种,不准穿钉有铁掌的鞋和容易产生静电火花的化纤服装进入油区。
6.2.3 油区的一切电气设施均应选用防爆型,电力线路必须是电缆或暗线,不准有架空线。
6.2.4 油区内一切电气设备的维修,都必须停电进行。
6.2.5 油区内应保持清洁,无杂草,无油污,不得贮存其他易燃物品和堆放杂物,不得搭建临时建筑。
6.2.6 油区周围必须设有环形消防通道,通道尽头设有回车场。通道必须保持畅通,禁止堆放杂物。
6.2.7 油区内应有符合要求的消防设施。
6.2.8 油车、油船卸油加温时,应严格控制温度,原油不超过45℃,柴油不超过50℃,重油不超过80℃。进入油罐的燃油蒸汽加热温度不超过250℃。
6.2.9 火车机车与油罐车之间至少有两节隔车,才允许取送油车。在进入油区时,机车烟囱应扣好防火丝网,并不准开动送风器和清炉渣。行驶速度应小于
5km/h,不准急刹车,挂钩要缓慢,车体不准跨在铁道绝缘段上停留,避免电流由车体进入卸油线。
6.2.10 打开油车上盖时,严禁用铁器敲打。开启上盖时应轻开,人应站在侧面。卸油沟的盖板应完整,卸油口应加盖,卸完油后应盖严。卸油过程中,值班人员应经常巡视,防止跑、冒、漏油。
6.2.11 卸油区及油罐区必须有避雷装置和接地装置。油罐接地线和电气设备接地线应分别装设。输油管应有明显的接地点。油管道法蓝应用金属导体跨接牢固。每年雷雨季节前须认真检查,并测量接地电阻。防静电接地每处接地电阻值不宜超过30Ω,露天敷设的管道每隔20~25m应设防感应接地,每处接地电阻不超过10Ω。
6.2.12 卸油区内铁道必须用双道绝缘与外部铁道隔绝。油区内铁路轨道必须互相用金属导体跨接牢固,并有良好的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大于5Ω。
6.2.13 油船卸油时,应可靠接地,输油软管也应接地。
6.2.14 在卸油中如遇雷雨天气或附近发生火灾,应立即停止卸油作业。
6.2.15 油车、油船卸油时,严禁将箍有铁丝的胶皮管或铁管接头伸入仓口或卸油口。
6.2.16 地上和半地下油罐周围应建有符合要求的防火堤,防火堤的材料应采用非燃材料建造,堤高宜为1~1.6m,用土质建造的防火堤顶宽不小于0.5m.防火堤的实高应比计算高度高出0.2m.防火堤内的平地,从油罐基础向堤内侧基脚线应有一定的排水坡度,一般为5%~1%,并应有下水道或水封井,下水道应设闸门控制。地上油罐或半地下油罐的外壁到防火堤的内侧基脚线的距离,应符合国家颁布的油库规定设计要求。
6.2.17 防火堤内所构成的空间容积,应不小于堤内地上油罐总贮量的二分之一,且不小于最大油罐的地上部分贮量。如堤内只有一个油罐时,则其容积应不小于油罐的全部容积。对于地下油罐,可按油罐露在地面上的贮量计算。对于浮顶油罐,不应小于堤内单罐或罐组中最大罐容量的一半。当固定顶油罐与浮顶油罐混合布置在同一罐组内时,防火堤内的容积按两种较大值计算。
6.2.18 防火堤应保持坚实完整,不得挖洞、开孔,如工作需要在防火堤挖洞、开孔,应采取临时安全措施,并经批准。在工作完毕后及时修复。
6.2.19 油罐顶部应装有呼吸阀或透气孔。储存轻柴油、汽油、煤油、原油的油罐应装呼吸阀;储存重柴油、燃料油、润滑油的油罐应装透气孔和阻火器。呼吸阀应保持灵活完整,阻火器金属丝网应保持清洁畅通。运行人员应定期检查,使其经常保持良好状态。金属油罐应装设固定的冷却水装置和泡沫灭火装置。
6.2.20 油罐测油孔应用有色金属制成。油位计的浮标同绳子接触的部位应用铜材制成。运行人员应使用铜制工具操作。量油孔、采光孔及其他可以开启的孔、门要衬上铅、铜或铝。
6.2.21 油罐区应有排水系统,并装有闸门。着火时关闭闸门,防止油从下水道流出扩大火灾事故。
6.2.22 污水不得排入下水道,从燃油中沉淀出来的水,应经过净化处理,达到“三废”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下水道。
6.2.23 油罐应有低、高油位信号装置,防止过量注油,使油溢出。
6.2.24 油泵房应设在油罐防水堤外并与防火堤间距不得小于5m.油泵房门窗应向外开放,室内应有通风、排气设施,油泵房与操作室的监视窗应设双层玻
璃。
6.2.25 油泵房及油罐区内禁止安装临时性或不符合要求的设备和敷设临时管道,不得采用皮带传动装置,以免产生静电引起火灾。
6.2.26 燃油管道及阀门应有完整的保温层,当周围空气温度在25℃时保温层表面一不超过35℃。油管道、阀门、法兰附近的高温管道保温层上应包裹铁皮,防止燃油喷漏到高温管道引起着火。
6.2.27 禁止电瓶车进入油区,机动车进入油区时应加装防火罩。
6.2.28 燃油设备检修时,应尽量使用有色金属制成的工具。如使用铁制工具时,应采取防止产生火花的措施,例如涂黄油、加铜垫等。燃油系统设备需动火时,按动火工作票管理制度办理手续。
6.2.29 油区检修用的临时动力和照明的电线,应符合下列要求:(1)电源应设置在油区外面;(2)横过通道的电线,应有防止被轧断的措施;(3)全部动力线或照明线均应有可靠的绝缘及防爆性能;(4)禁止把临时电线跨越或架设在有油或热体管道设备上;(5)禁止临时电线引入未经可靠地冲洗、隔绝和通风的容器内部;(6)用手电筒照明时应使用塑料电筒;(7)所有临时电线在检修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拆除。
6.2.30 在燃油管道上和通向油罐(油池、油沟)的其他管道(包括空管道)上进行电、火焊作业时,必须采取可靠的隔绝措施,靠油罐(油池、油沟)一侧的管路法兰应拆开通大气,并用绝缘物分隔,冲净管内积油,放尽余气。
6.2.31 进入油罐的检修人员应使用电压不超过12V的防爆灯,穿不产生静电的工作服及无铁钉工作鞋,使用铜质工具。严禁使用汽油或其他可燃、易燃液体清洗油垢。
6.2.32 在油区进行电、火焊作业时,电、火焊设备均应停放在指定地点。不准使用漏电、漏气的设备。火线和接地线均应完整、牢固,禁止用铁棒等物代替接地线和固定接地点。电焊机的接地线应接在被焊接的设备上,接地点应靠近焊接点,并采用双线接地,不准采用远距离接地回路。
6.2.33 从油库、过滤器、油加热器中清理出来的余渣应及时处理,不得在油区内保留残渣。
6.2.34 油罐动火。(1)动火油罐应在相邻油罐的上风或侧风。(2)将动火油罐与系统隔离,并上锁。出清罐内全部油品,并冲洗干净。(3)拆开动火油罐所有管线法兰,油罐侧通大气,非动火的管道侧加盲(堵)板。(4)打开动火油罐各孔口,用防爆通风机从不同位置进行通风,且时间不少于48h.在整个动火期间通风机不得停止运行。(5)拆开管线法兰和打开油罐各孔口到动火开始这段时间内,周围50m半径范围内应划为警戒区域,不得进行作何明火作业。(6)每次动火前用测瀑仪在各孔口处和罐内低凹、焊缝处,以及容易积聚气体的死角等处测量气体浓度,最好用两台以上测爆仪同时测量气体浓度,以防失灵。(7)当油罐间距不符合要求时,应在动火油罐侧设置隔离屏障。(8)按油罐着火的事故预想,做好一切扑救准备工作。
6.2.35 油管道火灾的扑救方法。(1)油管道泄漏,法兰垫破裂,喷油遇到热源起火,应立即关闭阀门,隔绝油源或设法用挡板改变漏油喷射方向,不使其继续喷向火焰和热源上。(2)使用泡沫、干粉等灭火器扑救或用石棉布覆盖灭火,大面积火灾可用蒸汽或水喷射灭火,地面上着火可用砂子、土覆盖灭火。附近的电缆沟、管沟有可能受到火势蔓延的危险时,应迅速用砂子或土堆堵,防止火势扩大。
6.2.36 卸油站火灾的扑救方法。(1)卸油站发生火灾时,如油船、油槽车正在卸油应立即停止卸油、关闭上盖,防止油气蒸发。同时应设法将油船或油槽车拖到安全地区。(2)不论采取何种卸油方式,都应立即切断连接油罐和油船(油槽车)的输油管道,防止火势漫延到油罐、油船(油槽车)。(3)密闭式卸油站火灾,应停止卸油,隔绝与油罐的联系,查明火源,控制火势。如沟内污油起火,应用砂子或土首先将沟的两端堵住,防止火势蔓延造成大火。如沟内敷设油管,应用直流消防水枪喷洒冷却,并隔绝油管两侧阀门。此时必须注意,由于水枪喷洒,油火可能随水流淌下蔓延。(4)敞开式卸油槽火灾,如卸油槽完整无损,盖板未被爆炸波浪掀开,可将所有孔、洞封闭,采用窒息法灭火。如油槽已遭破坏,应迅速启动固定的蒸汽灭火装置灭火。
6.2.37 油泵房火灾的扑救方法。(1)油管道着火按6.2.35条执行。(2)油泵电动机着火应切断电源,用二氧化碳、1211灭火器灭火。(3)油泵盘根过紧摩擦起火,用泡沫、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4)油泵房,尤其是地下泵房应有良好的通风装置,防止油气体积聚。当发生爆炸起火时,应采用水喷雾灭火。若设有固定蒸汽灭火装置,应立即启动该装置灭火,也可用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等灭火器灭火。
6.2.38 油罐火灾的扑救方法。(1)关闭罐区通向外侧的下水道、阀门井的阀门。(2)罐顶敞开处着火,必须立即启动泡沫灭火系统向罐内注入覆盖厚度在200mm以上泡沫灭火剂。金属油罐还应启动冷却水系统对油罐外壁强迫冷却。(3)用多支直流消防水枪从各个方向(适当避开逆风方向)集中对准敞口处喷射,封住罐顶火焰,使油气隔绝,缺氧窒息。(4)油罐瀑炸、顶盖掀掉发生大火按上述执行。若固定泡沫灭火装置喷管已破坏,应设法安装临时喷管,然后向罐内注入泡沫灭火剂进行扑救。若以上方法无法奏效,则必须集中一定数量的泡沫、干粉或1211消防车,从油罐周围同时喷向火焰中心进行扑救。(5)油罐爆炸后,如有油外溢在防火堤内燃烧,应先扑救防火堤内的油火,同时采用冷却水冷却油罐外壁。(6)为防止着火油罐波及周围油罐,在燃烧的油罐与相邻油罐间用多支直流消防水枪喷洒形成一道水幕,隔绝火焰和浓烟。同时将相邻油罐的呼吸阀、透气孔用湿石棉布遮盖,防止火星进入罐内。(7)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将失火油罐的油转移到安全油罐内,但必须注意着火油罐油位不应低于输出管道高度。(8)火势灭后,继续用泡沫或消防水喷洒,防止复燃。
6.2.39 油船、油槽车火灾的扑救方法。(1)油船、油槽车着火起始阶段,如油船、油槽车完整无损,应立即将敞开的口盖起来,火势将因缺氧而自熄灭。(2)油船着火时需进行冷却,切断与岸上有联系的电源、油源,拆除卸油管道,然后用泡沫和水喷雾扑救。也可参照6.2.38条执行。水面上如不漂浮的油,应用围油栏堵截。(3)油槽车着火应立即将未着火的槽车拖到安全地区,如油品外溢起火可用砂子、土围堵,将火势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然后用足够数量的泡沫、干粉和水喷雾扑救。也可参照6.2.38条执行。
6.3 煤粉制粉系统
6.3.1 严禁在运行中的制粉系统设备上进行动火工作。
6.3.2 在停用的制粉系统进行动火作业,必须将此设备处积粉清除干净,并采取可靠的隔离措施,执行动火工作票制度。在煤粉浓度大的场所,经测定粉尘浓度合格后,并办理动火工作票手续,方可进行动火作业。
6.3.3 制粉系统防爆门应避免朝向电缆层及人行通道。防爆门动作后应立即检查及清除周围火苗与积粉。
6.3.4 在启动制粉系统和设备检修之前,应仔细检查设备内外有无积粉自燃,若发现积粉自燃,应予消除。
6.3.5 严格控制磨煤机出口温度及煤粉仓温度。其温度不得超过煤种要求的规定。煤粉仓应装有温度测点并宜装报警测点。
6.3.6 磨煤机出口气粉混合物的温度不应超过下列数值。(1)仓储式煤粉制粉系统
1)用空气干燥时:无烟煤不受限制贫煤 130℃烟煤 80℃褐煤 70℃
2)用空气和烟气混合干燥时:烟煤 90℃褐煤 80℃(2)直吹式煤粉制粉系统。
1)用空气干燥时:贫煤 150℃烟煤 130℃褐煤和油页岩 100℃
2)用空气和烟气混合干燥时:烟煤 170℃褐煤和油页岩 140℃
6.3.7 检修停炉前,煤粉仓内煤粉必须用尽。
6.3.8 每次大修煤粉仓应清仓,并检查煤粉仓内壁是否光滑,有无积粉死角。粉仓顶盖四角拼缝应能符合承受一定的爆炸压力的设计要求。
6.3.9 给粉机应有定期切换制度。避免在停用的给粉机入口处出现积粉自燃。清除给粉机进口积粉时,不得用氧气管及压缩空气吹扫。
6.3.10 手动测量煤粉仓粉位时,浮筒应由非铁质材料制成,仓内浮筒应缓慢升降,以免撞击仓壁产生火花,发生煤粉爆炸。
6.3.11 清仓过程中发现仓内残余煤粉有自燃现象时,清扫人员应立即退到仓外,将煤粉仓严密封闭,用蒸汽、氮气或二氧化碳灭火器等进行灭火。在磨煤机清扫积粉时,严禁在煤粉温度没有下降到可燃点以下时打开人孔门清扫。
6.3.12 清仓时,煤粉仓内必须使用防爆行灯。铲除积粉时,工作人员应穿不产生静电的工作服,使用铜质或铝制工具,不得带入火种,禁止用压缩空气或氧气进行吹扫。
6.3.13 发现煤粉仓煤粉自燃要妥善处理。一般应停止向煤粉仓送粉(严禁漏 粉),关闭粉仓员潮管,进行彻度降粉。如采取迅速提高粉位(包括同时由邻炉来粉)进行压粉的措施时,应事选输入足够数量的惰性气体。
6.3.14 要检查煤粉仓、绞笼(螺旋送粉器)吸潮管有无堵塞,吸潮管应加保温措施,吸潮门开度应使粉仓员压保持适当的数值。
6.3.15 煤粉仓外壁受冷风吹袭,使仓内煤粉易于结块而影响流动时,外壁应予保温。
6.3.16 做好粉仓层的清洁工作,防止煤粉仓爆炸后热气浪喷出所引起的二次爆炸。或粉仓层积粉自燃后火苗进入粉仓引起煤粉仓煤粉爆炸。
6.3.17 煤粉仓应装置固定的灭火系统,如蒸汽灭火、二氧化碳灭火或氮气灭火装置,平时要保持完好,并定期试用。
6.3.18 煤粉仓发生着火,不宜使用直流消防水枪向煤粉仓直接进行喷射。
6.3.19 粉尘浓度较大、积粉较多的场所发生着火,宜采用雾状水灭火。
6.4 锅炉设备
6.4.1 锅炉房内的油管、煤粉管等应防止泄漏,要勤加检查,发现泄漏,及时消除。
6.4.2 人孔门、看火门、防瀑门周围不应有其它可燃物品。
6.4.3 防止燃油锅炉尾部再燃烧的根本方法,是改进燃烧工况。要注意低负荷时使燃油在炉内完全燃烧,要严格监视排烟温度,并定期吹灰,加强预热器定期冲洗。
6.4.4 停炉后,应严格监视尾部烟道各点的温度,发现异常,迅速分析,判断其原因。如果温度仍急剧上升,则立即采取灭火措施。
6.4.5 燃油锅炉尾部应加装灭火装置。
6.4.6 运行中的锅炉发现尾部再燃烧时,应立即停炉,停用送风机、吸风机。严密关闭烟道挡板、人孔门、看火门及热风再循环门等,防止新鲜空气和烟气漏入炉内。打开灭火装置的进汽(水)阀,送入蒸汽(水)进行灭火。
6.4.7 燃油金属软管着火时,应切断油源,用泡沫或黄沙进行扑救。
6.4.8 燃气锅炉停炉检修,必须将总进气阀门关闭严密,阀门出口侧加装金属堵板,阀门应加锁。需要动火时,应分别在炉膛、烟道(包括再循环烟道)通风,用测爆仪实测炉内可燃气体含量是否合格,否则不得动火。
6.4.9 凡经检修后(包括新建管路投用前)的燃气管路必须经严密性试验合格后,才可投入运行。
6.4.10 经严密性试验后的燃气管路,不得再进行切割或松动法兰螺栓等,否则应重新进行试验。
6.4.11 已试验合格而超过三个月没有投用的燃气管路投用前应重新试验。
6.4.12 燃(煤)气管路在氮气置换后再进行燃(煤)气置换,且经一定时间的燃(煤)气放散,然后作爆发试验,在爆发试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6.4.13 如燃(煤)气爆发试验改用含氧量测试时,则含氧量应先后连续测试三次,均不大于0.8%即为合格。
6.4.14 当燃气锅炉停炉后,应及时关闭燃(煤)气快关阀,且根据停炉时间长短,确定管路的吹扫范围。
6.4.15 联系能源供应中心后,开启燃(煤)气母管充氮气门进行管路吹扫,注意保持燃(煤)气母管压力不大于9.8kPa.6.4.16 经燃气锅炉四角排空管取样门进行取样分析,当一氧化碳浓度达到0时,吹扫结束。6.4.17 燃气锅炉管道动火措施。(1)将动火管道与系统隔离,关闭所有阀门并上锁。(2)将动火管道拆开通大气,法兰侧加堵板。(3)用氮气吹扫干净,经测爆仪检侧合格。
6.4.18 燃(煤)气爆炸的扑救燃(煤)所管道爆破损坏,应立即停用燃烧器,关闭燃(煤)气快关阀,开启相应的氮气吹扫门进行灭火和吹灰。
6.4.19 燃(煤)气着火的扑救。如火势不大,可用黄泥、石棉布、湿衣服等进行扑救。如火势太大须关闭燃(煤)气快关阀或母管水封时,应及时先停用燃(煤)气燃烧器,防止发生回火。禁止用消防水喷射着火烧红的燃(煤)气管路。
6.4.20 静电除尘器。(1)如锅炉燃烧不完全,灰粒带有炭墨粒子,则当静电除尘器短路产生电弧时就会引燃着火。着火时,应用二氧化碳或干粉灭火器进行扑救。(2)进出烟道应装有温度探测器,当温度异常时,应能向控制室报警。(3)变压器一整流器组应选用高燃点绝缘液或用干式。如果用矿物油绝缘,则应有消火栓或水塔装置,每组变压器一整流器应至少有一条水龙带可进行扑救。
6.5 汽轮机、燃气轮机、水轮机和柴油机
6.5.1 汽轮机油系统必须杜绝渗漏油现象,发现渗漏油应及时秘理。
6.5.2 汽轮机油系统应减少阀门接头等附件,承压等级应按试验等级高一级选用。管子壁厚不小于1.5mm.6.5.3 汽轮机油系统管道的法兰垫,禁止使用橡胶垫、塑料垫或其它不耐油、不耐高温的垫料。
6.5.4 油管道应防止振动,其支架必须牢固可靠,支管根部应加强,并能适应热膨胀的要求。
6.5.5 油管道法兰应内外烧焊。机头下部和正对高温蒸汽管道法兰应采用止口法兰。在热体附近的法兰外应装设金属罩壳。
6.5.6 油管道附近的蒸汽管道,保温应坚固完整,保温层表面应装设金属罩。如有油渗入保温层应及时更换。
6.5.7 油管道安装尽可能远离高温管道,油管道至蒸汽管道保温层外表距离一般不应少于150mm.6.5.8 对纵横交叉和穿越楼板、花铁板的油管道及油表计管应采取防摩擦破裂措施。
6.5.9 严禁用拆卸油表接头的方法,泄放油系统内的空气。
6.5.10 主油箱应设置事故排油装置,事故排油管径设计,应在排油时能保证汽轮机转子在惰走时的润滑用油。
6.5.11 事故油箱应设在主厂房外,事故油箱应密封,容积可按最大机组与其相邻机组中较大的一台机组主油箱容积的和计算。
6.5.12 事故排油阀门应用钢质阀门,操作手轮与油箱的距离必须大于5m,操作手轮的位置至少应有两个通道能到达,操作手轮不准上锁,平时加铅封,并有明显的标志。
6.5.13 凝汽器冷却管材料如用钛合金时,在汽轮机开缸检修时要采取隔离措施。
6.5.14 汽轮机油系统刚开始发生小火时,应设法切断油源,立即进行扑救。6.5.15 油系统发生大火应按以下步骤进行扑救。(1)立即破坏真空,按事故处理规定,紧急停机,特别注意拉掉手动消防脱扣器,解除高压电动油泵自动投入开关,切断高压电源,开启事故排油门。(2)当发生喷油起火时,要迅速堵住喷油处,改变油方向,使油流不向高温热体喷射,并即用“1211”、干粉灭火器灭火。(3)使用多支直流消防水枪进行扑救。但是尽量避免消防水直接喷射高温热体。(4)防止大火蔓延扩大到邻近机组,应组织消防力量用水或泡沫灭火器等将大火封住,控制火势,使大火无法蔓延。
6.5.16 燃气轮机在辅机室、轮机室两室的罩壳侧壁底下应装有通风机,当燃气轮机正常运行时,辅机室、轮机室两室内不易形成爆炸性的混合物。
6.5.17 燃气轮机在辅机室内高温部件附近空间应装设防爆可燃气体报警器。
6.5.18 燃气轮机的二氧化碳灭火装置由轮机灭火系统和发电灭火系统两部分组成,分别供轮机间(包括齿轮箱间)和发电机间使用。二氧化碳灭火装置应定期检查和试验,保持备用状态,一旦发生火灾能立即投入使用。
6.5.19 燃气轮机发生着火时,应使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进行扑救。未断电时,不得使用泡沫灭火器和用消防水喷射着火现场。
6.5.20 柴油机的油箱,应装设紧急切断油源的速闭阀及回油快关阀。油箱不应装设在柴油机上方。
6.5.21 柴油机的排气管室内部分应用隔热材料牢固包扎。
6.5.22 柴油机曲轴箱当采用负压排气时,连接通风管的导管应装设铜丝网阻火器。
6.5.23 柴油机房应装设固定的通风排气装置。
6.5.24 运行中的柴油机发现轴承发热,应认真检查油温、油压,查明原因,禁止匆忙停车或打开倒门。
6.5.25 二冲程柴油机扫气箱内应装设固定的二氧化碳、“1211”或蒸汽灭火设备,扫气箱防爆门应经常检查,使其处于良好状态。
6.5.26 燃油、润滑油喷溅到排气管或其它高温物体上起火时,首先应断绝油源,用泡沫、二氧化碳等灭火器灭火,也可用石棉毯覆盖灭火。
6.5.27 柴油机扫气箱着火时应立即停机,开启扫气箱内设置的固定灭火装置进行灭火。
6.5.28 低水头转桨水轮机漏油,检修时要防止桨叶上的漏油燃烧,检修前首先要清除部件上的油迹。
6.5.29 循环水冷却塔停用检修时,要采取防火隔离措施,防止火星溅落引起内部结构燃烧。7 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部分的防火措施和灭火规则 7.1 发电机、调相机和电动机
7.1.1 额定容量为10MW及以上空冷发电机、水轮发电机应设水喷雾、卤代烷等固定式灭火装置。新建或扩建的单机容量为200MW及以上的发电机的消防设施应能满足火灾初期发出警报,能进行火灾的集中监视及消防装置的远方和现场启动。
7.1.2 水轮发电机的采暖取风口和补充空气的进口处应设置阻风门(防火阀),当发电机着火时应自动关闭。
7.1.3 当发电机失火时,为了迅速限制火势发展,应迅速与系统解列,并立即用固定的灭火装置灭火。如果没有固定的灭火装置或灭火装置发生故障而不能使用时,应利用一切灭火设备来及时灭火,但不得用泡沫灭火器或用干砂灭火。当地面上有油类着火时,可使用干砂灭火,但注意不使干砂落到发电机或励磁机的轴承上。
7.1.4 电动机的基础,其外围与建筑物或其他设备之间应留出净距不少于1m的通道。电动机与墙壁之间,或成列装设的电动机,当一侧已有通道时,则另一侧的净距可不少于0.3m.电动机与低压配电设备的裸露带电部分的距离不得小于1m.7.1.5 当运行中的电动机发生燃烧时,应立即将电动机电源切断,并尽可能把电动机出入通风口关闭,然后才可用二氧化碳、1211灭火器进行灭火,禁止使用泡沫灭火器及干砂灭火。无二氧化碳、1211灭火器时,可用消火栓连接喷雾水枪灭火。
7.1.6 扑灭同期调相机燃烧方法同7.1.3条。
7.2 氢冷发电机和制氢设备
7.2.1 氢冷发电机及其氢冷系统和制氢设备中的氢气纯度和含氧量,必须在运行中按专用规程的要求进行分析化验,氢纯度和含氧量必须符合规定的标准。氢冷系统中氢气纯度须不低于96%,含氧量不应大于2%;制氢设备中,气体含氢量不应低于99.5%,含氧量不应超过0.5%.如不能达到标准,应立即进行处理,直到合格为止。
7.2.2 氢冷发电机的轴封必须严密,当机组开始起动时,无论有无充氢气,轴封油都不准中断,油压应大于氢压,以防空气进入发电机外壳或氢气充入汽轮机的油系统中而引起爆炸起火。
7.2.3 氢冷发电机运行时,排烟机应保持经常运行,并定期(每周一次)从排烟机出口和主油箱顶取样(漏氢增大时应随时取样检查),监视含氢量是否超过制造厂规定(无制造厂规定的按2%)。如超过则应查明原因并予消除。
7.2.4 密封油系统应运行可靠,并设自动投入双电源或交直流密封油泵联动装置,备用泵(直流泵)必须经常处于良好备用状态,并应定期校验。两泵电源线应用埋线管或外露部分用耐燃材料外包。
7.2.5 氢冷发电机密封油箱应设置火灾检测和水喷雾灭火设施。
7.2.6 在氢冷发电机及其氢冷系统上不论进行动火作业还是进行检修、试验工作,都必须断开氢气系统,并与运行系统有明确的断开点。充氢侧加装法兰短管,并加装金属盲(堵)板。
7.2.7 动火前或检修试验前,应对检修设备和管道用氮气或其他隋性气体吹洗置换。在置换过程中应有专职人员定期取样,分析混合气体的成分。取样点应选在排出母管和气体不易流动的死区。取样前先放气1~2min,以排出管内余气。氮气置换时,氮气中含氧量不得超过3%.置换结束后,系统内混合气体的含量必须连续三次分析合格,并应有二台以上测爆仪进行现场监测。
7.2.8 气体介质的置换避免在起动、并列过程中进行。氢气置换过程中不得进行预防性试验和拆卸螺丝等检修工作。
7.2.9 机组漏氢量实测计算每月进行一次,用以考核漏氢水平。7.2.10 设备和阀门等连接点泄漏检查,可采用肥皂水或合格的携带式可燃气体防爆检测仪,禁止使用明火。
7.2.11 管道阀门和水封装置冻结时,只能用热水或蒸汽加热解冻,严禁用明火烤烘。
7.2.12 不得在室内排放氢气。
7.2.13 放空管。(1)放空管出口应在远离明火作业的安全地区。若室内放空管出口近屋顶,应高出屋顶2m以上;在墙外的放空管应超出地面4m以上,周围并设置遮栏及标示牌;室外设备的放空管应高于附近有人操作的最高设备2m以上。排放时周围应禁止一切明火作业。(2)应有防止雨雪侵入和外来异物堵塞放空管和排污管的措施。(3)放空阀应能在控制室远方操作或放在发生火灾时仍有可能接近的地方。放空阀能力应与汽轮机破坏真空停机的惰走时间相配合。
7.2.14 氢气管道。(1)氢气管道宜架空敷设,其支架应为非燃烧体,架空管道不应与电缆、电线敷设在同一支架上。(2)氢气管道与燃气管道、氧气管道平行敷设时,中间宜有非燃物体将管道隔开,或净距不少于250mm.分层敷设时,氢气管道应位于上方。(3)氢气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或基他管线的最小净距应符合现行的GB4962《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的规定。(4)室外地沟敷设的管道,应有防止氢气泄漏、积聚或窜入其他沟道的措施,埋地敷设的管道埋深不宜小于0.7m,含氢气的管道应敷设在冰冻层以下。室内管道不应敷设在地沟中或直接埋地。(5)管道穿过墙壁或楼板时应设套管,套管内的管段不应有焊缝,管道和套管之间应用非燃材料填塞。(6)管道应避免穿过地沟、下水道、铁路及汽车道路等,必须穿过时应设套管。(7)管道不得穿过生活间、办公室、配电室、控制室、仪表室、楼梯间和其他不使用氢气的房间,不宜穿过吊顶、技术(夹)层。当必须穿过吊顶或技术(夹)层时,应采取安全措施。
7.2.15 氢气瓶使用。(1)因生产需要,必须在现场(室内)使用氢气瓶时,其数量不得超过5瓶。(2)氢气瓶与盛有易燃、易燃、可燃性物质、氧化性气体的容器的间距不应小于8m.(3)氢气瓶与明火或普通电气设备的间距不应小于10m.(4)氢气瓶与空调设备、空气压缩机和通内设备等吸风品的间距不应小于20m.7.2.16 氢冷器的回水管必须与凝汽器出水管分开,并将氢冷器回水管接长直接排入虹吸井内。若氢冷器回水管无法与凝汽器出水管分开,则严禁使用明火对凝汽器管铜找漏。
7.2.17 防止氢冷发电机封闭母线爆破失火事故的措施按原水利电力部(87)电生字第8号文关于转发“防止国产氢冷发电机封闭母线爆破事故技术措施”的通知执行。
7.2.18 当氢冷发电机失火时,应迅速切断氢源和电源,使发电机解列停机,并使用固定的灭火装置进行灭火。机旁应设置大中型二氢化碳或1211灭火装置作灭火备用。
7.2.19 由于漏氢而着火时,首先应断绝氢源或用石棉布密封漏氢处,不使氢气逸出。
7.2.20 制氢站(供氢站)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及厂房防爆设计应符合现行的GBJ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现行的GB4962《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的规定。其中泄压面积与房间容积的比例应超过上限0.22.7.2.21 制氢站(供氢站)宜布置于厂区连缘,车辆出入方便的地段,并尽可能靠近主要用氢地点。
7.2.22 制氢站(供氢站)和其他装有氢气的设备附近均严禁烟火,严禁放置易燃易爆物品,并应设“严禁烟火”的标示牌。制氢站(供氢站)储氢罐周围(距10m处)应设有围墙。如条件不允许时,距离可以适当减少,但需经单位保卫(消防)部门同意,并报当地公安部门批准。
7.2.23 制氢站(供氢站)屋顶应做成平面结构,防止出现积聚氢气的死角。地坪尽可能做到平整,耐磨,不发火花。
7.2.24 制氢站(供氢站)应通风良好,保证空气中氢气最高含量不超过1%,建筑物顶部或外墙的上部设气窗(楼)或排气孔(通风口),排气孔应面向安全地带。室内排气次数每小时不得少于3次,事故通风每小时换气次数不得少于7次。
7.2.25 采用自然通风时,排气孔应设在屋顶最高部位,每个排气孔直径不应少于200mm.屋顶如有梁隔成2个以上的间隔,或井字结构、助字结构,则每个间隔内应设排气孔。排气孔的下边应与屋顶内表面齐平,以防止氢气积聚。
7.2.26 每周应对制氢站(供氢站)空气中的含氢量进行一次检测,最高不得超过1%.7.2.27 一般氢气化验室不得设在生产氢气的场合。如化验室设在生产氢气的同一建筑内,则应用防火墙隔开,门应直通厂房外。
7.2.28 氢气生产系统的厂房和贮氢罐等应有可靠的防雷设施。避雷针与自然通风口的水平距离,不应少于1.5m,与强迫通风口的距离不应少于3m;与放空管口的距离不应少于5m.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应高出管口1m以上。
7.2.29 制氢站(供氢站)应采用防爆型电气装置,并采用木制门窗,门应向外开。电线应穿密封金属套管,并经气密试验检查合格。仪表等低压设备应有可靠绝缘,电话电铃应安装在室外。
7.2.30 氢气设备生产系统各部位,必须使用铜质或铍铜合金工具。
7.2.31 制氢设备要动火检修,或进行能产生火花的作业时,应尽可能将需要修理的部件移到厂房外安全地点进行。如必须在现场动火作业,应按各单位“动火工作票制度”执行。
7.3 电力变压器、油浸电抗器、消弧线圈和互感器
7.3.1 变压器容量在120MVA及以上时,宜设固定水喷雾灭火装置,缺水地区的变电所及一般变电所宜用固定的1211、二氧化碳或排油充氮灭火装置。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单机容量为200MW及以上的发电厂,其主变压器和厂用高压变压器均应装设固定水喷雾灭火装置。水喷雾灭火装置应定期进行试验,使装置处于良好状态。
7.3.2 油量为2500kg及以上的室外变压器之间,如无防火墙,则防火距离不应小于下列规定:
35kV及以下 5m
63kV 6m
110kV 8m
220~500kV 10m
油量在2500kg及以上的变压器与油量在600kg及以上的充油电气设备之间,其防火距离不应小于5m.7.3.3 若防火距离不能满足7.3.2条的规定时,应设置防火隔墙。防火隔墙应符合以下要求:(1)防火隔墙高度宜高于变压器油枕顶端0.3m,宽度大于储油坑两侧各0.6m.防火隔墙高度与宽度,应考虑变压器火灾时对周围建筑物损坏的影响。(2)防火隔墙与变压器散热器外缘之间必须有不少于1m的散热空间。(3)防火隔墙应达到国家一级耐火等级。
7.3.4 室外单台油量在1000kg以上的变压器及其他油浸式电气设备,应设置储油坑及排油设施;室内单台设备总油量在100kg以上的变压器及其他油浸式电气设备,应在距散热器或外壳1m周围砌防火堤(堰),以防止油品外溢。储油坑容积应按容纳100%设备油量或20%设备油量确定。当按20%设备油量设置储油坑,坑底应设有排油管,将事故油排入事故储油坑内。排油管内径不应小于100mm,事故时应能迅速将油排出。管口应加装铁栅滤网。储油坑内应设有净距不大于40mm的栅格,栅格上部铺设卵石,其厚度不小于250mm,卵石粒径应为50~80mm.当设置总事故油坑时,其容积应按最大一台充油电气设备的全部油量确定。当装设固定水喷雾灭火装置时,总事故油坑的容积还应考虑水喷雾水量而留有一定裕度。应定期检查和清理储油坑卵石层,以不被淤泥、灰渣及积土所堵塞。
7.3.5 变压器防爆筒的出口端应向下,并防止产生阻力,防爆膜宜采用脆性材料。
7.3.6 室内的油浸变压器,宜设置事故排烟或消烟设施。火灾时,送风系统应停用。室内(或洞内)变压器的顶部,不宜敷设电缆。
7.3.7 高层建筑内的电力变压器、消弧线圈等设备,应布置在专用的房间内,外墙开门处上方应设置防火挑檐,挑檐的宽度不应小于1m,而长度为门的宽度两侧各加0.5mm.7.3.8 室外变电站和有隔离油源设施的室内油浸设备失火时,可用水灭火,无放油管路时,则不应用水灭火。发电机变压器组中间无断路器,若失火,在发电机未停止惰走时,严禁人员靠近变压器灭火。
7.3.9 互感器如发生故障停用时,应先停电后切除故障互感器,不宜直接去拉开故障互感器。
7.4 电缆
7.4.1 防止电缆火灾延燃的措施有:封、堵、涂、隔、包、水喷雾和其他。
7.4.2 涂料、堵料必需经国家技术鉴定合格,并由公安部门颁发生产许可证的工厂生产,其产品应是适用于电缆的不燃或难燃材料,并符合规范规定的耐火时间。在涂刷时要注意稀释液的防火。
7.4.3 凡穿越墙壁、楼板和电缆沟道而进入控制室、电缆夹层、控制柜及仪表盘、保护盘等处的电缆孔、洞、竖井和进入油区的电缆入口处必须用防火堵料严密封堵。发电厂的电缆沿一定长度可涂以耐火涂料或其他阻燃物质。靠近充油设备的电缆沟,应设有防火延燃措施,盖板应封堵。
7.4.4 如需在已完成电缆防火措施的电缆层上新敷设电缆,必须及时地补做
相应的防火措施。
7.4.5 电缆廊道内宜每隔60m划分防火隔段。
7.4.6 严禁将电缆直接搁置在蒸汽管道上,架空敷设电缆时,电缆与蒸汽管净距不应少于1m(电力电缆)和0.5m(控制电缆),与油管道的净距应尽可能增大。
7.4.7 电缆夹层、隧(廊)道、竖井、电缆沟内应保持整洁,不得堆放杂物,电缆沟洞严禁积油。
7.4.8 汽机机头附近、锅炉灰渣孔、防爆门以及磨煤机冷风门的泄压喷口,不得正对着电缆,否则必须采取防火措施(如采用罩盖、封闭式槽盒)。
7.4.9 在电缆夹层、隧(廊)道、沟洞内灌注电缆盒的绝缘剂时,熔化绝缘剂工作应在外面进行。
7.4.10 在多个电缆头并排安装的场合中,应在电缆头之间加隔板或填充阻燃材料。
7.4.11 进行扑灭隧(廊)道、通风不良的场所的电缆头着火时,应戴上氧气呼吸保护器及绝缘手套,并穿上绝缘鞋。
7.4.12 电力电缆中间接头盒的两侧及其邻近区域,应增加防火包带等阻燃措施。
7.4.13 防止施工中动力电缆与控制电缆混放,电缆分布不均甚至堆积乱放。在动力电缆与控制电缆之间,应设置层间耐火隔板。
7.4.14 火力发电厂汽机,锅炉房、输煤系统宜使用铠甲电缆或阻燃电缆,不适用普通塑料电缆。新建或扩建的300MW及以上机组应采用满足GB12666.5-90《电线电缆燃烧实验方法》中A类成束燃烧试验条件的阻燃型电缆;对于重要回路如直流油泵、消防水泵及蓄电池直流电源线路等,应采用满足GB12666.6-90《电线电缆燃烧实验方法》中A类耐火强度试验条件的耐火型电缆。
7.5 酸性蓄电池室
7.5.1 严禁在蓄电池室内吸烟和将任何火种带入蓄电池室内。蓄电池室门上应用红漆书写“蓄电池室”“严禁烟火”或“火灾危险,严禁火种入内”的标语。
7.5.2 蓄电池室可装设整个管路焊接的暖气装置,严禁采用明火取暖。
7.5.3 蓄电池应装置在单独的室内,开启式蓄电池室用耐火二级、乙类生产建筑与相邻房间隔断,防酸隔爆型蓄电池室用耐火二级、丙类生产建筑与相邻房间隔断。蓄电池室门应向外开。
7.5.4 蓄电池室应装有通风装置,通风道应单独设置,不应通向烟道或厂房内的总通风系统。离通风管出口处10m内(含10m)有引爆物质场所时,则通风管的出风口至少应高出该建筑物屋顶2m.7.5.5 蓄电池室应使用防爆型照明和防爆型排风机,开关、熔断器、插座等应装在蓄电池室的外面。蓄电池室的照明线应采用耐酸导线,并用暗线敷设。检修用的行灯应采用12V防爆灯,其电缆应用绝缘良好的胶质软线。
7.5.6 凡是进出蓄电池室的电缆、电线,在穿墙处应用耐酸瓷管或聚氯乙烯硬管穿线,并在其进出口端用耐酸材料将管口封堵。
7.5.7 当蓄电池室受到外界火势威胁时,应立即停止充电,如充电刚完毕,则应继续开启排风机,抽出室内不良气体。
7.5.8 蓄电池室火灾时,应立即停止充电,并采用“1211”或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7.5.9 蓄电池室通风装置的电气设备或蓄电池室的空气入口处附近火灾时,应立即切断该设备的电源。
7.6 其他电气设备
7.6.1 油断路器火灾时,严禁直接切断起火断路器电源,应切断其两侧前后一级的断路器电源,然后进行灭火。首先采用“1211”、二氧化碳、干粉灭火器进行扑救,不得已时可以用泡沫灭火器扑救。如仅套管外部起火,亦可用喷雾水枪扑救。
7.6.2 断路器内部燃烧爆炸使油四溅,扩大燃烧面积时,除用灭火器灭火外,可用干砂扑灭地面上的燃油,用水或泡沫灭火器扑灭建筑物上的火焰。
7.6.3 室内布置的电力电容器群体总油量超过100kg时,应有贮油设施或挡油栏。电容器室的建筑物应是耐火二级丙类生产标准。所采用的防火门应向外开。室外布置的电力电容器与高压电气设备需保持5m及以上的距离,防止事故扩大。
7.6.4 电容器室内布置时,基坑地面宜采用水泥沙浆抹面并压光,在其上面铺以100mm厚的细砂。如室外布置,则基坑宜采用水泥沙浆抹面,在挡油设施内铺以卵石(或碎石)。
7.6.5 电力电容器火灾时,应立即断开电源,并把电容器投向放电电阻或放电电压互感器。
7.6.6 500kV的穿墙套管,其内部的绝缘体充有绝缘油,应作为消防的重点对象,需备有足够的消防器材和蹬高设备。
7.6.7 500kV直流阀或阀厅火灾时,应立即切断电源,并关闭通风机,使阀厅的大气压力与外界大气压力相等。
7.6.8 低压配线的选择,除按其允许载流量应大于负荷的电流总和外,其所选型号与所使用的场合应相适应,如表7.6.8所示。
控制室(网控室、主控室、集控室)、调度室、计算机室(房)、通信室、计量室、档案室防火措施和灭火规则
8.0.1 各室(房)应建在远离有害气体源,及存放腐蚀、易燃易爆物的地方。
8.0.2 各室(房)的隔墙、顶棚内装饰,宜采用非燃烧材料。
8.0.3 控制室、调度室应有不少于两个安全出口。
8.0.4 各室(房)严禁吸烟、禁止明火取暖。计算机房维修必用的各种溶剂(包括汽油、酒精、丙酮、甲笨)应采用限量办法,每次带入室(房)不超过100g.8.0.5 严禁将带上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介质一次仪表(如氢压表、油压表)装入控制室、调度室、计算机室(房)。
8.0.6 室(房)内使用的测试仪表、电烙铁、吸尘器等用毕后必须及时切断电源,并放到固定的金属架上。
8.0.7 空调系统的防火。(1)通风管道的保温应采用难燃或非燃烧材料,特别是靠近电加热器部位,应采用非燃烧材料。(2)通风管道应装有防火闸门,既要有手动装置,又要在关键部位装易熔环或其他感温装置。当温度超过正常工作最高温度25℃时,防火门自动关闭。(3)空调机在动转时,值班人员不得离开,工作结束离开室(房)时,空调机必须停用。(4)空调系统要采用闭路联锁装置。
8.0.8 档案室收发档案材料的门洞及窗口应安装防火门窗,其耐火极限不得低于0.75h.8.0.9 档案室与其他建筑物直接相通的门均应做防火门,其耐火极限应不小于2.0h;内部分隔墙上开设的门也要采取防火措施,耐火极限要求为1.2h.8.0.10 新建及扩建单机容量为200MW及以上发电厂的集控室(包括电缆层)、计算机房、通信室应设置火灾检测设施和灭火装置。在主厂房外单独设置的主控室、网控室、通信室宜设置火灾检测装置。
8.0.11 各室(房)配电线路应采用阻燃措施或防燃措施,严禁乱拉临时电线。
8.0.12 各室(房)一旦发生火灾报警,应查明火源,加以消除。若已发生火灾,则应切断交电电源,开启直流事故照明,关闭通风管防火闸门,采用“1211”等灭火器进行灭火。
发电厂和变电所其他部分防火措施和灭火规则
9.1 电焊和气焊
9.1.1 没有焊工合格证的人不得进行焊割工作,在训练过程中,应有合格焊工在场指导。
9.1.2 电焊机外壳必须接地,接地线应牢固地接在被焊物体上或附近,防止产生电火花。
9.1.3 禁止使用有缺陷的焊接工具和设备。
9.1.4 严禁将焊接导线搭放在氧气瓶、乙炔瓶、乙炔发生器、煤气、液化气等设备和管线上。
9.1.5 乙炔和氧气软管在工作中应防止沾染油脂或触及金属熔渣。禁止把乙炔和氧气软管放在高温管道和电线上。不得把重物、热物压在软管上,也不得把软管放在运输道上,不得把软管和电焊用的导线敷设在一起。
9.1.6 焊工作业应严格执行电焊、气焊“十不焊”制度。电焊、气焊“十不焊”如下:(1)不是电焊、气焊工不能焊割。(2)重点要害部位及重要场所未经消防安全部门批准,未落实安全措施不能焊割。(3)不了解焊割地点及周围情况(如该处能否动用明火,有否易燃易爆物品等)不能焊割。(4)不了解焊割物内部是否存在易燃、易爆的危险性不能焊割。(5)盛装过易燃、易爆的液体、气体的容器(如气瓶、油箱、槽车、贮罐等)未经彻底清洗,排除危险性之前不能焊割。(6)用可燃材料(如塑料、软木、玻璃钢、谷物草壳、沥青等)作保温层、冷却层、隔热等的部位,或火星飞溅到的地方,在未采取切实可靠的安全措施之前不能焊割。
(7)有压力或密闭的导管、容器等不能焊割。(8)焊割部位附近有易燃易爆物品,在未作清理或未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前不能焊割。(9)在禁火区内未经消安全部门批准不能焊割。(10)附近有与明火作业有抵触的工种在作业(如刷漆等)不能焊割。
9.1.7 地下室、隧道及金属容器内焊割作业时,严禁通入纯氧气用作调节空气或清扫空间。
9.1.8 储存气瓶的仓库应具有耐火性能,门窗应向外开,装配的玻璃应用毛玻璃或涂以白漆;地面应该平坦不滑,撞击时不会发生火花。
9.1.9 容积较小的仓库(储存量在50个气瓶以下)与其他建筑物的距离应不少于25m;较大的仓库与施工及生产地点的距离应不少于50m,与住宅办公楼的距离应不少于100m.9.1.10 储存气瓶仓库周围10m以内,不得堆置可燃物品,不得进行锻造、焊接等明火工作,也不得吸烟。
9.1.11 仓库内应设架子,使气瓶垂直立放,空的气瓶可以平放堆叠,但每一层都应垫有木制或金属制的型板,堆叠高度不得超过1.5m.9.1.12 使用中的氧气瓶和乙炔瓶应垂直固定放置。安设在露天的气瓶,应用帐棚或轻便的板棚遮护,以免受到阳光曝晒。
9.1.13 乙炔气瓶禁止放在高温设备附近,应距离明火10m以上,使用中应与氧气瓶保持5m以上距离。
9.1.14 乙炔气瓶上应有阻火器,防止回火并经常检查,以防阻火器失灵。
9.1.15 乙炔管道应装薄膜安全阀,安全阀应装在安全可靠的地点,以免伤人及引起火灾。
9.1.16 乙炔发生器应放置在距离明火至少10m以上 ,不得放置在高压电线下面,不得进入机房,不得放置在太阳下曝晒,乙炔发生器附近严禁吸烟。
9.1.17 在放置固定式乙炔发生器的房间里,应采用防爆型的电气设备;同时,在房间内不得采取明火方法采暖,应采用蒸汽和热水采暖设备,且应与发生器至少相距1m.9.1.18 乙炔发生器及其连接部件不得漏气,检查时应用肥皂水,禁止用火。
9.1.19 制造乙炔发生器的材料和零配件,不得使用纯铜(紫铜),以免发生乙炔铜的危险,可采用含铜70%以下的合金。
9.1.20 储存电石的仓库必须干燥、防水、防潮,应为二级耐火等级,仓库内不得设自来水管和取暖管道,并与乙炔发生器隔开。仓库内照明应采用防爆型电气装置。
9.1.21 交直流电焊机冒烟和着火时,应首先断开电源。着火时应用二氧化碳、1211灭火器灭火。
9.1.22 电焊软线冒烟、着火、应断开电源,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或水沿电焊软线喷洒灭火。
9.1.23乙炔发生器、电石发生着火,应使用二氧化碳、干娄灭火器或干砂进行灭火。禁止用水、泡沫灭火器灭火。
9.2 易燃易爆物品贮存
9.2.1 易燃易爆物品应放置专门场所,设置“严禁烟火”标志,并有专人负责管理。管理人员应熟知易燃易爆物品火灾危险性和管理贮存方法,以及发生事故处理方法。
9.2.2 易燃易爆物品不应设在建筑物的地下室、半地下室内。
9.2.3 易燃易爆库房应有隔热降温及通风措施,并设置防爆型通风排气装置。
9.2.4 危险品仓库内若要动火检修,必须执行动火工作票制度。
9.2.5 不得在易燃易爆的仓库内进行明火及能产生火花的作业。
9.2.6 易燃易爆物品进库,必须加强入库检验,若发现品名不符,包装不合格,容器渗漏时,必须立即转移到安全地点或专门的房间内处理。
9.2.7 易燃易爆危险品仓库的一切电气设施应符合安全规程防爆要求,每天下班前应切断电源,方可离开。
9.2.8 对雷管、炸药等易燃易爆物品必须按其特性严格分库保管,严禁车间、部门内或私人存放,对用剩余量应立即退库保存。
9.2.9 对雷管、炸药等易燃易爆和危险品必须执行“五双”制度(即双人保管、双锁、双人领、双人用、双帐)。在领用时需经有关部门领导批准。
9.2.10 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种类繁多,发生火灾、爆炸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扑救方法各异。各单位应根据仓库内贮存的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种类、性质,制订现场灭火规则。化学化验室易燃易爆物品应根据各单位储存、使用规定制订防火灭火规则。
9.3 油处理室
9.3.1 油处理室应根据被处理油的性质,选用合适的电气装置。
9.3.2 油处理室均应按规定要求隔开,并有防火措施,室内应保持整洁,悬挂“严禁烟火”警告牌。
9.3.3 油务工作人员在取、放、加油和滤油作业时,现场严禁烟火并有防火措施,做到油不漏在设备外面及地上。
9.3.4 油处理室应装置通风排气装置。
9.3.5 油务烘间应有专人管理,加热温度最高不超过70℃,不得在烘间内烘烤衣服及放置其它与生产无关的物品。
9.3.6 油务烘间在工作结束、下班前或工作人员离开现场岗位前应进行检查,关闭热源及防火铁门。
9.3.7 油处理室内动火检修应执行动火工作票制度。
9.4 修理场所
9.4.1 木工、油漆场所应有明显的“严禁烟火”标志牌。
9.4.2 油漆仓库应装设防爆型通风排气装置,照明及其电气设备都必须为防爆型。
9.4.3 油漆场所油漆及溶剂的贮存量,以不超过一日用量为宜,容器应加盖。油漆场所应加通风设施。
9.4.4 油漆、喷漆等工作场所严禁烟火,周围5m内严禁明火作业,凡上面有电、气焊等明火作业时,不得在其下面同时进行油漆作业。
9.4.5 严禁使用明火烘烤清除有油漆的结构物件。
9.4.6 木工工场间内所用的电动机应为密闭型,开关和配电箱等电气设备应设密闭装置,避免木屑粉尘入内。
9.4.7 木工工场间内不得采用火炉及高压蒸汽取暖,各种机械设备、木料与暖气设备、管道的距离应不小于1m.9.4.8 修理场所、室内不宜存放汽油。剩余的少量汽油应注入专用的有盖容器内,放置在防火铁桶或专用地窑内,并示有“严禁烟火”的标志。
9.4.9 高速切削机床附近不得存放可燃物。
9.4.10 木工、油漆工场间内应经常保持整洁,每天工作结束前要清除木屑、刨花等物,倒入规定地点,并应有专人管理、检查。作业场所做到人离(开)电(源)断。
9.4.11 修理场所火灾扑救方法。(1)油漆场所着火应用泡沫、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也可用水进行扑救。(2)木工场所着火应用水为主灭火,也可用泡沫灭火器灭火。(3)金工场所油类着火应用泡沫、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也可用干砂、石棉布等覆盖灭火。(4)其它场所应根据不同着火源,使用不同的灭火器具进行扑救。
9.5 汽车库及汽车修理场所
9.5.1 汽车库内及修理场所应悬挂明显的“严禁烟火”标志牌。
9.5.2 地下车库、停放运输易燃易爆物品槽车的车库及汽车修理场所应设置独立的排风系统。电气设备的安装均应符合防爆要求。
9.5.3 汽车库内不得存放桶装的汽油、柴油。汽车载有桶装汽油、柴油时均不得进入汽车库停放。不得在车库内向汽车油箱加油或从油箱内吸取汽油。
9.5.4 不宜用汽油清洗零部件。
9.5.5 汽车库、汽车修理场所火灾的扑救方法。汽车库、汽车修理场所主要是油类着火,以泡沫灭火器为主进行扑救,也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进行扑救。地面上起火可用干砂或石棉布覆盖灭火,如火势危及油箱,应及时采用水喷,对油箱进行强迫冷却,防止油箱爆炸,扩大火灾事故。
附录A、B、E见图表附录C《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条文说明
总则
1.0.1 本条明确规定本规程的目的以及制定的依据。消防工作是人类在同火灾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项专门工作,在我国,它是社会主义建设、公共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的一个重要保障,它对于打击纵火破坏活动,维护社会安全也是很重要的,在发生外敌入侵的战争时期,还担负着战时消防的繁重任务。在电力生产过程中,燃料系统、锅炉燃烧系统、汽(水)轮发电机组、变压器等电气设备以及电缆都潜在着火灾危险性。从国内外电力设备发生的各类重大事故的分析中可见,火灾事故所占比例不小。电力行业80年代以来的电力设备火灾严重,例如富拉尔基二厂皮带积煤自燃着火,姚孟电厂厂用配电装置着火,金竹山电厂沪渣引起电缆着火,大同二厂汽轮机严重超速引起的油着火,清河电厂的燃油漏油着火,北京通州变电站和甘肃秦安变电站烧毁主变压器和电抗器的严重事故等,损失惨重。在1986年火灾事故就发生了16起,1987年全国电业安全生产会议后颁发了“关于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重点要求”,将防止火灾列为重点之一。为了吸取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
火灾事故的教训,总结我国电力工业消防工作的经验教训,加强消防工作,因此在1954年部颁《电气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试行本)的基础上,扩大制定本典型消防规程。
1.0.2 本条着重规定了本规程的适用范围。由于原规程仅适用于电气设备,与电力生产的现状很不适应,这次规程修订中,使适用范围更广、更全,使原规程未涉及到的(如发电厂机炉燃料等环节的设备以及用于电力生产的弱电设备)都适用于本规程。由于核能发电厂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本规程不适用于核能发电厂。由于电力生产的安全和效益是检验电力生产全过程各阶段成绩的主要标准,必须从电力生产的全过程管理来保证“安全第一”方针的实现,为此本规程不仅适用于电力设备生产的过程,也适用于电力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各工厂企业电力用户要参照本规程执行。
1.0.3 由于电力设备的复杂性,本规程不可能包括所有电力设备消防上的各个环节,同时各个地区环境、条件、要求都不相同,因此各电力生产企业应根据实际,结合当地公安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规程,以本规程为依据,制定出企业的现场消防规程实施细则,以便更好执行和检查。
1.0.4 为了使本规程能更好地执行,并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对各级人员必须进行至少两年一次的规程考试,以加深对本规程的理解和掌握。规程考试应结合消防常识和本企业实施细则进行。各电力生产企业全体人员应掌握“三懂三会”消防知识,即懂火灾危险性,懂预防措施,懂扑救方法,会使用消防器材,会处理事故,会报火警。
1.0.5 本条着重规定了对消防工作作出显着成绩者给予表彰、奖励或记功,对违反本规程或不执行规定的责任者进行处分。在执行本条规定时,应遵守国家《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当地公安部门制定的消防管理处罚办法的规定。
防火责任制
2.0.1 根据国家消防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九条规定,并稍作补充。根据原能源部(88)1号安全生产指令“行政正职,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抓安全工作,确保安全工作列入本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规定由各电力生产企业正职为本企业的防火责任人。通过安全第一责任者到位,再层层落实各部门、各车间、科室、工区、班组的安全责任制。
2.0.2 各电力生产企业的保卫(消防)部门是本企业消防工作的职能部门,应配备消防专责人。但是电力设备上的防火工作比较复杂,技术性较强,因此企业的安全监察部门也应进行安全监督,协助保卫(消防)部门共同做好本企业的消防工作。各企业在制定各级防火责任制时,应明确两个部门分工合作的关系以及各自的具体职责。对构成电业生产事故的火灾,保卫(消防)、安监部门应共同进行调查分析,并分别按部颁DL558《电业生产事故调查规程》和公安部门有关规定分别统计上报。
2.0.3 从实际情况看,成立防火安全委员会是强调与明确防火责任制、搞好防火工作的有效形式之一,因此,应予推广。根据收集的情况,全国电力部门中东北、华北、华东等部分电厂、供电局已建立防火安全委员会,所以规定了本条作为经验推广。
2.0.6 本条规定了配备专职消防队员和相应消防设施(如消防车辆等)。“距离较远”的含义是,距离本发电厂最远点的当地消防队(站)在接到火警报警后,5分钟不能到达或者虽然在5分钟内到达但消防能力不能满足本厂灭火的需要。小型发电厂一般可不建立专职消防队。大、中型发电厂的统计口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专职消防队员、消防车辆的配置以及种类按公安部门有关规定执行,各单位还应做好专职消防队员超龄退役的工作安排。
2.0.7 根据国家消防条例第十六条的规定,和国发(81)160号文件“做好重点单位消防保卫工作的十项标准”第四条规定而特制定本条。使得消防工作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对各单位的防火、灭火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消防队每年进行整顿、调整和补充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义务消防队员的素质,即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消防业务素质。对义务消防队员,要在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责任性的同时要有一定的年龄限制,一般男性为45周岁以下,女性为35周岁以下。义务和专职消防队员应定期进行体格检查,体质或生理上不适应消防工作的人员不应继续留在消防队中。
2.0.8 为了提高义务和专职消防员的思想素质和消防业务素质,必须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活动和消防演习,义务消防队的消防安全活动也可结合本单位的安全活动,作为安全活动的内容之一。消防演习是一种反事故演习,是提高消防实战能力的重要方法,应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2.0.9 防火档案是记录本单位消防工作和消防基本情况的文书档案,也是消防工作的基础管理工作,防火档案应由保卫部门进行管理,以便于防火工作的开展。对于有统一档案管理部门的企业可将档案原本交档案室统一管理,但保卫部门必须留有副本。防火档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本单位概况。(2)各种防火制度和实施细则。(3)各级防火领导人、防火责任人和防火委员会、防火领导小组的名单。(4)各部门义务消防员名单和专职消防队员名单。(5)防火重点部位工种人员名单。(6)各部位、场所消防设施的布置、配备情况。(7)各级防火承包合同书。(8)历次防火检查情况。(9)火险隐患的方案和销案记录。(10)重要消防活动、会议的记录。(11)历次火灾事故的报告以及预防措施。(12)防火重点部位火灾灭火方案。
防火重点部位及动火管理
3.0.1 防火重点部位的“四大”原则,即指火灾发生时危险性大、损失大、伤亡大、影响大的部位,是根据1981年公安部“关于城市消防管理工作的规定”而制定的。发供电单位经过多年贯彻实践,加强防火重点部位的管理对确保不发生 重大火灾有着显着、重要的作用。各单位主管认定的其他部位和场所是指除本条规定的部位和场所以外,相对重要的部位和场所。
3.0.2 防火重点部位或场所的明显标志是指GB2894《安全标志》中规定的“禁止烟火”标志,其颜色、形式、尺寸应符合国家标准。指定地点悬挂特定牌子并规定其内容是综合了一些单位的经验。有的单位的内容是:(1)防火重点部位或场所的名称。(2)防火责任人。(3)防火守则和防范措施。(4)火灾事故预想和灭火方案。(5)厂(局)防火安全委员会批准人。
3.0.3 防火检查是防火工作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及时发现火险隐患,防微杜渐,及时采取整改措施的重要手段。各单位除加强防火重点部位或场所的防火检查以外,还应定期对一般部位和场所进行防火检查,以防死角。可在检查周期、内容、项目上有所侧重。防火检查亦可列入各企业每年两次的安全大检查的内容,并做好自查、抽查和互查。防火检查仅仅是手段,其目的还是及时发现火险陷患,及时整改或采取措施。因此对火险隐患应执行立案、销案制度。
3.0.4 动火工作票制度是我国防止火灾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国石油化工部门和电力部门都有很好的实践经验。例如60年代电厂锅炉扩大使用燃油初期,曾连续发生油库、油罐火灾,以后采取措施,包括严格执行动火工作票制度,收到良好的效果,基本上防止了这类事故的频繁发生。动火工作票在各单位使用中,虽然其格式都不大相同,但其基本原则都很类似,本规程采各家之长,推荐了一、二级动火工作票格式,以统一格式和便于具体执行。
3.0.4.1 动火级别一般分为二级,一级动火区是指火灾危险性很大,发生火灾时后果很严重的部位或场所。各企业应根据以上原则具体确定一、二级动火区。
3.0.4.2 当一级动火工作票在审核、批准中对其防火安全措施无把握或本企业无能力办到时,应报当地公安部门批准,并接受其指导,当地公安部门规定必须经其审批的部位、场所动火亦应经其批准。二级动火工作票的审核由厂(局)安监、保卫人员审核,是为了进一步把关。许多单位实际上也是这样执行的,故本条作了明确的规定。
3.0.4.3 首次动火前,各级审批人均应到现场检查防火安全措施并作明火试验,包括做好对可燃性气体、易燃液体的可燃蒸汽含量的测定和粉尘浓度的测定。根据公安部消防局编写可燃气体、易燃液体的可燃蒸汽、粉尘火灾危险性参数手册介绍,低于气体爆炸下限值不会发生危险,即可认为为合格值。
第三篇:新版《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oc
新版《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
一、填空题
1、《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适用于除核电站以外的电力生产企业。
2、贯彻“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的消防工作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 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做好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
3、单位的相关人员应按其工作职责,熟悉本规程的有关部门,并结合消防知识每年考试 1 次。
4、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应当建立岗位防火职责,设置明显的防火标志,并在出入口位置悬挂防火警示标识牌。
5、对新上岗和进入新岗位的员工进行上岗前消防安全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
6、防火巡查人员应当及时纠正违章行为,妥善处置发现的问题和火灾危险,无法当场处置的,应当立即报告。发现初起火灾应当立即报警并及时扑救。
7、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消防设施与主题设备或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或使用,并通过消防验收。
8、火灾危险性很大,发生火灾造成后果很严重的部位、场所或设备应为一级动火区。
9、压力容器或管道未泄压前禁止动火。
10、带电设备未停电前禁止动火。
11、在一级动火区进行动火作业必须使用一级动火工作票,在二级动火区进行动火作业必须使用二级动火工作票。
12、动火工作票应由动火工作负责人填写。
13、动火工作票签发人不准兼任该项工作的工作负责人。
14、一级动火工作票应当提前8小时办理。
15、动火工作票的审批人、消防监护人不准签发动火工作票。
16、公司消防监护人由义务消防队员担任。
17、一级动火工作票的有效期为1天,二级动火工作票的有效期为5天。
18、一级动火过程中,应每隔2小时检测动火现场可燃性、易爆气体或粉尘浓度是否合格。
19、高处动火应采取防火花溅落措施,并应在火花可能溅落的部位安排监护人。20、电气设备发生火灾,应立即切断设备电源,然后进行灭火。
21、灭火人员在空气流通不畅或可能产生有毒气体的场所灭火时,应使用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22、A类火灾是指:固体火灾。
23、目前公司配备的ABC类干粉灭火器可以扑灭固体火灾、液体火灾、气体火灾。
24、泡沫灭火器一般适用于扑救油类火灾,不适用于扑救电气类火灾。
25、脱硫系统动火作业只能单点作业,禁止多个动火点同时开工。
26、防腐施工和检修用的临时动力和照明电源,所有电气设备应选用防爆型,检修人员使用防爆灯不超过12V,灯具距离内部防腐层及除雾器1米以上。
27、脱硝系统中,尿素储存仓内有尿素时,不得在仓内、外壁上动火作业。
28、尿素输送管道动火检修时,必须做好防止管道内残余氨气爆炸的措施。
29、输煤系统、原煤仓消火栓应使用雾状喷头。
30、旋转电机火灾时,严禁使用干粉灭火器或干砂直接灭火。
31、进入油区必须进行登记,交出火种,不准穿钉有铁掌的鞋和容易产生静电火花的化纤衣服。
31、油区内一切电气设备的维修,必须停电处理,油区内不得搭建临时建筑。
32、禁止电瓶车进入油区,机动车进入油区应加装防火罩。
33、氢系统泄漏检查,禁止使用明火。
34、氢气设备生产系统各部位必须使用铜质或铍铜合金工具。
35、乙炔气瓶应距明火10米以上。
36、消防通道严禁堵塞。
37、一级动火区作业过程中,应每隔2小时(动火间隔超过4小时的,每次动火前)测量人应到动火作业现场测定一次现场可燃气体和粉尘浓度是否合格,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动火,未查明原因或排除险情前,不得重新动火;
38、重点防火部位禁止吸烟,并应有明显标志。
39、氢气管道动火检修前,应用氮气或其它惰性气体进行置换,并经过检测合格后方可允许动火。
40、乙炔气瓶瓶头阀、软管着火,应及时切断气源,停止供气。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不得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保持正压状态,处于完全燃烧状态,防止回火发生。
41、严禁将任何火种带入蓄电池室内;蓄电池室门应向外开。
42、蓄电池室火灾时,应立即停电,采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二、选择题
1、《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电力企业义务消防员的人数不应少职工总数的(A)。
A、10% B、20% C、30%
2、应防火重点部位或场所制定的地方悬挂特定的牌子,其主要内容是(C)。A、防火重部位或场所的名称 B、防火责任人 C、防火重部位或场所的名称及防火责任人
3、一级动火工作票由申请动火部门(A)签发。A、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 B、负责人 C、技术负责人
4、一级动火工作票由(A)审核。
A、安监部门负责人、保卫(消防)部门负责人 B、厂级安监人员、保卫(消防)人员 C、部门安全员、义务消防员
5、二级动火工作票由(B)签发。A、申请动火部门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 B、申请动火班组班长或班组技术人员 C、申请动火部门安全员
6、二级动火工作票由(B)审核。
A、安监部门负责人、保卫(消防)部门负责人 B、厂级安监人员、保卫(消防)人员 C、部门安全员、义务消防员
7、风力(B)的露天作业,严禁动火。
A、达到4级以上 B、达到5级以上 C、达到6级以上
8、动火工作票(A)代替设备停复役或检修工作票。A、不得 B、可以 C、在紧急情况下,可以
9、外单位来生产区内动火,应由(B),按动火等级履行动火工作票制度。A、外单位负责该项工作人员 B、负责该项工作的本厂人员 C、责任班组班长或技术人员
10、消防铲、斧把上应涂(A)。A、红色 B、黄色 C、绿色
11、油管道严禁使用(C)。A、塑料垫 B、橡胶垫 C、A和B
12、油管道应尽量不布置在高温蒸汽管道(B)。A、下方 B、上方 C、上方或下方
13、生产现场(A)存放易燃易爆品。A、严禁 B、可以 C、经领导批准,可以
14、在高温设备、管道附近宜搭设(C)。A、竹脚手架 B、木脚手架 C、金属脚手架
15、运行设备火灾时,在消防队未到火灾现场之前,临时灭火指挥人应由(A)担任。
A、当值值(班)长 B、安监部门负责人 C、保卫(消防)部门负责人
16、旋转电机火灾时,禁止使用(C)直接灭火。A、干粉灭火器 B、干砂 C、A和B
17、消防水泵应采用(A)供电。
A、双电源或双回路 B、单电源或单回路 C、A或B
18、室外消防给水管道的压力应保证消防用水量达到最大且水枪布置在最高处,水枪充实水柱不得小于(C)米。A、5 B、8 C、10
19、制氢站应采用木制门窗,门(B)。
A、向里开 B、向外开 C、向里开向外开都可以。
20、容易自燃的煤堆内温度超过(B),应查明原因并立即采取措施。A、50℃ B、60℃ C、70℃
三、多项选择题
1、凡从事电力工业的(ABCD)等各级人员应按其职务和工作性质,熟悉本规程的有关部分结合消防常识至少每年考试一次。
A、设计、制造 B、施工、安装 C、调试 D、生产
2、发电厂每年对义务消防队进行(ABC)。A、整顿 B、调整 C、补充 D、调整、补充
3、一级动火工作票由(AD)签发。
A、申请动火部门负责人 B、申请动火部门安全员 C、申请动火班组班长 D、申请动火部门技术负责人
4、一级动火工作票由(CD)审核。A、厂安监人员 B、厂保卫人员
C、厂安监部门负责人 D、厂消防管理部门负责人
5、一级动火工作票由(BD)批准,必要时还应报当地公安消防部门。A、厂长或总经理 B、分管生产的领导 C、厂安监部门负责人 D、总工程师
6、在动火工作过程中,运行许可人应审查(ABC)。A、工作票所列安全措施是否正确完备,是否符合现场条件 B、动火设备与运行设备是否确已隔绝
C、向工作负责人交待运行所作的安全措施是否完善 D、始终监督现场动火工作
7、在动火工作过程中,工作负责人应负责(ABCD)。A、正确安全地组织动火工作,办理动火工作票开工和终结 B、检修应作的安全措施并使其完善
C、向有关人员布置动火工作,交代防火安全措施和进行安全教育
D、始终监督现场动火工作,动火工作间断、终结时,检查现场无残留火种
8、在动火工作过程中,动火执行人的职责是(ABCD)。A、动火前必须收到经审核批准且允许动火的动火工作票
B、按本工种规定的防火安全要求做好安全措施
C、全面了解动火工作任务和要求,并在规定的范围内执行动火 D、动火工作间断、终结时,清理并检查现场无残留火种
9、工作过程中,各级人员在发现(ABCD)时,均有权立即停止动火工作,并报告上级防火责任人。
A、防火安全措施不完善 B、防火安全措施不正确 C、有危险 D、违反有关规定
10、(ABCD)应涂上红色
A、消防砂箱 B、消防桶 C、消防铲把 D、消防斧把
11、在接到火灾报警后,(ABCD)必须立即奔赴火灾现场组织灭火并做好或厂的保卫工作。
A、发电厂的领导 B、防火责任人 C、保卫部门负责人 D、安监部门负责人
12、消防水泵应采用(BD)供电。
A、单电源 B、双电源 C、单回路 D、双回路
13、对长期停用的(ABCD)的积煤、积粉应清理干净。A、原煤仓 B、煤斗 C、落煤管 D、除尘用的通风管
14、储煤场的地下,禁止敷设(ABCD)。
A、电缆 B、蒸汽管道 C、易燃、可燃液体管道 D、可燃气体管道
15、油沟污油着火,应用(AC)首先将沟的两端堵住。A、砂子 B、金属挡板 C、土 D、泡沫
16、油泵电动机着火,应切断电源,用(BC)灭火。A、消防水 B、二氧化碳 C、1211 D、干砂
17、油泵房发生爆炸起火应采取(ABCD)灭火。A、水喷雾 B、泡沫 C、二氧化碳 D、干粉
18、运行中的电动机着火,禁止使用(AB)灭火。A、泡沫灭火器 B、干砂 C、二氧化碳灭火器 D、1211
19、氢气管道应避免穿过(ABCD)等,必须穿过时应设套管。A、地沟 B、下水道 C、铁路 D、汽车道 20、氢气管道不得穿过(ABCD)。
A、生活间 B、办公室 C、配电间 D、控制室
四、判断题
1、义务消防队消防活动每季不应少于一次,消防演习每年不少于一次。(√)
2、在防火重点部位或场所悬挂牌子的主要内容是防火重点部位或场所的名称及防火责任人。(√)
3、二级动火区是指一级动火区以外的所有防火重点部位或场所以及禁止明火区。(√)
4、一级动火工作票经厂安监人员、保卫(消防)人员审核,厂分管生产的领导或总工程师批准,必要时还应报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批准。(×)
5、一、二级动火工作票签发人应考试合格,经厂长批准并书面公布。(×)
6、各级人员发现防火措施不完善、不正确时,有权立即停止动火工作,并上报上级防火责任人。(√)
7、清煤仓时,应使用铁铲。(×)
8、清煤仓时,可以使用压缩空气进行吹扫。(×)
9、煤粉仓发生着火,可以使用直流消防水枪向煤粉仓直接进行喷射。(×)
10、各级人员在动火过程中发现有危险或违反规定时,有权立即停止动火工作,并上报上级防火责任人。(√)
11、动火工作票不得代替设备停复役手续,但是可以代替检修工作票。(×)
12、因工作需要,现场消防设施需要移动、拆除或损坏时,应采取临时防火措施和事先通知安监部门,并得到上级防火责任人的批准。(×)
13、现场消防设施周围不得堆放杂物和其他设备。(√)
14、在高温附近的油管道法兰盘或接头处,应安装金属罩。(√)
15、油管道尽量不布置在高温蒸汽管道的下方。(×)
16、风力到达5级以上的露天作业,严禁动火。(√)
17、压力容器或管道未泄压以前,严禁动火。(√)
18、火灾报警要点有:火灾地点、火势情况、燃烧物和大约数量、报警人姓名及电话号码。(√)
19、在高温设备、管道附近搭设竹、木脚手架时,应采取防火措施。(√)20、在电气设备上灭火时,应防止触电。(√)
21、灭火剂选用原则为灭火的有效性、对设备的影响和对人体的影响。(√)
22、电力生产设备火灾扑灭后,应立即组织人员清理现场。(×)
23、电气设备着火时,可以使用泡沫灭火器进行灭火。(×)
24、旋转电机火灾时,应使用干粉灭火器或干砂直接灭火。(×)
25、油管道附近的热管道应包铁皮。(√)
五、问答题
1、义务消防队员职责是什么?
(1)掌握各类消防设施、消防器材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等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2)熟知相关的灭火应急预案,发生火灾时能够扑救初期火灾、组织人员疏散和应急救援。
(3)负责一级、二级动火作业现场消防监护工作。
6、消防“四懂四会”是什么?
懂岗位火灾的危险性、懂预防火灾的措施、懂扑救火灾的方法、懂逃生的方法;会使用消防器材、会报火警、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疏散逃生。
3、火灾报警的要点是什么?
答:
1、火灾地点;
2、火势情况;
3、燃烧物和大约数量;
4、报警人姓名及电话号码。
4、列举公司6处重点防火部位
一般指燃料油罐区、控制室、调度室、通信机房、计算机房、档案室、锅炉燃油及制粉系统、汽轮机油系统、氢气系统及制氢站、变压器、电缆间及隧道、蓄电池室、易燃易爆物品存放场所以及各单位认定的其他部位和场所。
5、消防“四个能力”是什么?
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的能力;组织扑救初起火灾的能力;组织人员疏散逃生的能力;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的能力。
6、公司动火作业执行的氢气、油气、煤粉尘检测合格值分别为多少?
空气中含氢量<0.4%;原(柴油)油气含量<0.2%;煤粉尘<20g/m3
第四篇: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题库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题库
一、选择题
1、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和电力工业“安全第一”及消防工作“(A)”的方针,加强电力设备的消防工作,保障设备和人身安全,确保安全发供电,特制定本规程。
A、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B、安全第一,防消结合 C、安全生产,人人有责
2、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本规程适用于除(D)以外的电力生产企业。电力工业的工程设计、安装施工亦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和要求,各工厂企业的电力用户可参照本规程执行。A、生产 B、营销 C、工程 D、核发电站
3、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凡从事电力工业的设计、制造、施工、安装、调试和生产等各级人员应按其职务和工作性质,熟悉本规程的有关部分并结合消防常识至少每(C)考试一次。A、半年 B、1年 C、2年 D、3年
4、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电力生产企业的(D)是本企业的第一防火责任人,全面负责本企业的消防工作,A、安监部 B、生产技术部 C、总工 D、厂(局)长
5、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电力生产企业的厂(局)长是本企业的第一防火责任人,全面负责本企业的消防工作,其主要责任是:(ABCD)
A、建立专职和义务消防组织,加强管理教育,给予必要的训练时间和工作条件 B、落实对消防设施的配制、维修、保养和管理工作
C、对本单位的火灾事故,积极组织扑救和保护现场,并负责调查处理
D、新投产设备要执行安全、卫生“三同时”的规定,如未执行有权拒绝验收。
6、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电力生产企业的保卫(消防)部门应配备(C)消防干部。A、兼职 B、部门 C、专职
7、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现场消防系统或消防设施应按区划分,并指定(D)负责定期检查和维护管理,保证完好可用。
A、值班长 B、班长 C、员工 D、专人
8、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各部门、各班组、各部位均应设义务消防员。义务消防员的人数不应少于职工总数的(D),防火重点部位不应少于(D)。A、20% 80% B、10% 90% C、15% 70% D、10% 70%
9、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防火重点部位或场所应建立岗位防火责任制、消防管理制度和落实消防措施,并制定本部门或场所的灭火方案,做到定点、(B)、定任务。A、定时 B、定人 C、定内容
10、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动火级别:各单位应根据火灾“四大”原则自行划分,一般分为(A)级。
A、2 B、3 C、4 D、5
11、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级动火工作票由申请动火部门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签发,厂(局)安监部门负责人、保卫(消防)部门负责人审核,厂(局)分管生产的领导或总工程师批准,必要时还应报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批准。A、2 B、3 C、4 D、1
12、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C)级动火工作票由申请动火班组班长或班组技术员签发,厂(局)安监人员、保卫人员审核,动火部门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批准。A、1 B、3 C、2 D、1
13、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一、二级动火在(D)动火时,各级审批人和动火工作票签发人均应到现场检查防火安全措施是否正确完备,测定可燃气体、易燃液体的可燃蒸气含量或粉尘浓度是否合格,并在监护下作明火试验,确无问题后方可动火作业。A、上次 B、末次 C、下次 D、首次
14、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一级动火时,动火部门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消防队人员应始终在现场(C)。
A、观察 B、观看 C、监护
15、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动火工作票中所列各级审批人员及工作票签发人的安全责任: 1)工作必要性; 2)工作是否安全;
3)工作票上所填(B)是否正确完备。
A、措施 B、安全措施 C、标示牌 D、标识牌
16、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动火工作票中所列(C)的安全责任: 1)工作票所列安全措施是否正确完备,是否符合现场条件; 2)动火设备与运行设备是否确已隔绝;
3)向工作负责人交待运行所做的安全措施是否完善。
A、工作票签发人 B、运行人员 C、运行许可人 D、操作人
17、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严禁动火:①油船、油车停靠的区域;②压力容器或管道未泄压前;③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的容器未清理干净前;④风力达(A)级以上的露天作业;⑤遇有火险异常情况未查明原因和消险前。A、5 B、6 C、7 D、8
18、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动火工作在间断或终结时应清理现场,认真检查和消除残留火种。动火工作需延期时(B)重新履行动火工作票制度。A、可以不 B、必须 C、严禁
19、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电力生产设备或场所应配置必要的消防设施,并根据需要配备合格的(C)保护器。现场消防设施不得移作他用。A、面部 B、眼部 C、呼吸
20、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生产现场(B)存放易燃易爆物品。A、必须 B、严禁 C、可以
21、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火灾报警要点(ABCD)。
A、火灾地点 B、火势情况 C、燃烧物和大约数量 D、报警人姓名及电话号码 E、救援情况
22、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灭火剂的选用原则:(1)灭火的(A)性;(2)对设备的影响;(3)对人体的影响。
A、有效 B、重要 C、可能
23、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消防设施应选用经国家(C)部门批准的定点厂生产的合格产品,其维护、检查、测试的周期、项目和方法以及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应符合生产厂的规定和要求,并在本企业的实施细则中作具体规定。
A、工商 B、安监 C、公安 D、企业
24、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B)火灾时,严禁使用能导电的灭火剂进行灭火。施(运)转电机火灾时,还应禁止使用干粉灭火器和干砂直接灭火。A、厂房 B、电气设备 C、建筑物 D、仓库
25、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消防给水系统一般应独立。消防用水若与其他用水合用时,要保证在其他用水量达到最大流量时,仍能通过全部消防用水量,并符合(A)的要求。A、消防水压力 B、规程 C、法规 D、消防法
26、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寒冷地区的消防水系统应有(C)措施。A、加热 B、润滑 C、防冻 D、防滑
27、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室外消防给水管道的压力应保证当消防用水量达到最大且水枪布置在任何建筑物最高处时,水枪充实水柱不得小于(A)m。A、10 B、15 C、20 D、25
28、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室外消火栓应根据需要沿道路设置,并宜靠近路口,间距在油罐区不应大于(B)m,在主厂房周围不应大于(B)m,其他建筑物周围不应大于120m,室外消火栓的保护半径不应大于(B)m,室外消火栓的数量应按室外消防用水量计算确定。每个室外消火栓的用水量应按10~15L/s计算。
A、20、70、100 B、30、80、150 C、30、70、120 D、40、80、150
29、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当采用消防水池作为消防水源时,消防水池的容量应满足在火灾延续时间内消防用水总量的要求。消防水池的补水时间不宜超过(D)h。A、12 B、24 C、36 D、48 30、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油罐采用(C)灭火时,消防水量应为扑救最大火灾配制泡沫用水量和油罐冷却用水量的总和。
A、二氧化碳灭火器 B、干沙 C、泡沫 D、干粉
31、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储煤场的地下,(D)敷设电缆,蒸汽管道,易燃、可燃液体及可燃气体管道。
A、可以不 B、必须 C、允许 D、严禁
32、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油区的一切电气设施均应选用(C)型,电力线路必须是电缆或暗线,不准有架空线。
A、绝缘 B、防火 C、防爆
33、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进入油罐的检修人员应使用电压不超过(B)V的防爆灯,穿不产生静电的工作服及无铁钉工作鞋,使用铜质工具。严禁使用汽油或其他可燃、易燃液体清洗油垢。A、24 B、12 C、36 D、48
34、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氢气瓶使用,因生产需要,必须在现场(室内)使用氢气瓶时,其数量不得超过(A)瓶。
A、5 B、6 C、7 D、8
35、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氢气瓶使用,氢气瓶与盛有易燃、易燃、可燃性物质、氧化性气体的容器的间距不应小于(D)m。A、5 B、6 C、7 D、8
36、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氢气瓶与明火或普通电气设备的间距不应小于(B)m。A、5 B、10 C、15 D、20
37、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氢气瓶与空调设备、空气压缩机和通内(风)设备等吸风品的间距不应小于(C)m。
A、5 B、10 C、20 D、25
38、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变压器容量在(D)MVA及以上时,宜设固定水喷雾灭火装置,缺水地区的变电所及一般变电所宜用固定的1211、二氧化碳或排油充氮灭火装置。A、80 B、100 C、110 D、120
39、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变压器油量在2500kg及以上的变压器与油量在600kg及以上的充油电气设备之间,其防火距离不应小于(A)m。A、5 B、10 C、20 D、25 40、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变压器储油坑容积应按容纳(A)%设备油量或20%设备油量确定。
A、100 B、120 C、140 D、150
41、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变压器防爆筒的出口端应(B),并防止产生阻力,防爆膜宜采用脆性材料。
A、向上 B、向下 C、与地面平行
42、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防止电缆火灾延燃的措施有(C)、堵、涂、隔、包、水喷雾和其他。
A、拆;B、防;C、封;D、拨
43、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涂料、堵料必需经国家技术鉴定合格,并由公安部门颁发生产许可证的工厂生产,其产品应是适用于电缆的不燃或难燃材料,并符合规范规定的耐火时间。在涂刷时要注意(C)的防火。
A、涂料 B、堵料 C、稀释液
44、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凡穿越墙壁、楼板和电缆沟道而进入控制室、电缆夹层、控制柜及仪表盘、保护盘等处的电缆孔、洞、竖井和进入油区的电缆入口处必须用(B)堵料严密封堵。发电厂的电缆沿一定长度可涂以耐火涂料或其他阻燃物质。靠近充油设备的电缆沟,应设有防火延燃措施,盖板应封堵。
A、沙 B、防火 C、土 D、砖
45、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如需在已完成电缆防火措施的电缆层上新敷设电缆,必须(D)补做相应的防火措施。
A、延后 B、暂停 C、放弃 D、及时地
46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电缆廊道内宜每隔(D)m划分防火隔段。A、30 B、40 C、50 D、60
47、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C)断路器火灾时,严禁直接切断起火断路器电源,应切断其两侧前后一级的断路器电源,然后进行灭火。A、空气 B、SF6 C、油
48、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室外布置的电力电容器与高压电气设备需保持(A)m及以上的距离,防止事故扩大。
A、5 B、6 C、7 D、8
49、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电力电容器火灾时,应立即断开(B),并把电容器投向放电电阻或放电电压互感器。
A、隔离开关 B、电源 C、放电线圈 D、电抗器
50、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500kV的穿墙套管,其内部的绝缘体充有绝缘油,应作为消防的(C)对象,需备有足够的消防器材和蹬高设备。A、一般 B、特殊 C、重点
51、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低压配线的选择,除按其允许载流量应(B)负荷的电流总和外,其所选型号与所使用的场合应相适应。
A、小于 B、于大 C、等于 D、约等于
52、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控制室、调度室应有不少于(A)个安全出口。A、2 B、3 C、4 D、5
53、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控制室、调度室严禁吸烟、禁止明火取暖。计算机房维修必用的各种溶剂(包括汽油、酒精、丙酮、甲笨)应采用限量办法,每次带入室(房)不超过(D)g A、50 B、80 C、90 D、100
54、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B)焊工合格证的人不得进行焊割工作,在训练过程中,应有合格焊工在场指导。
A、过期 B、没有 C、丢失
55、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电焊机(C)必须接地,接地线应牢固地接在被焊物体上或附近,防止产生电火花。
A、零线 B、火线 C、外壳 D、金属部分
56、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将焊接导线搭放在氧气瓶、乙炔瓶、乙炔发生器、煤气、液化气等设备和管线上。
A、允许 B、可以 C、不得 D、严禁
57、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焊工作业应严格执行电焊、气焊“(D)不焊”制度。A、3 B、5 C、8 D、10
58、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电焊、气焊“十不焊”包括哪些内容:(ABCDE)。A、不是电焊、气焊工不能焊割
B、重点要害部位及重要场所未经消防安全部门批准,未落实安全措施不能焊割
C、不了解焊割地点及周围情况(如该处能否动用明火,有否易燃易爆物品等)不能焊割 D、有压力或密闭的导管、容器等不能焊割 E、在禁火区内未经消安全部门批准不能焊割
F、附近有与明火作业有抵触的工种在作业(如刷漆等)不能焊割。
59、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储存气瓶仓库周围(B)m以内,不得堆置可燃物品,不得进行锻造、焊接等明火工作,也不得吸烟。A、8 B、10 C、12 D、15 60、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使用中的氧气瓶和乙炔瓶应(C)固定放置。安设在露天的气瓶,应用帐棚或轻便的板棚遮护,以免受到阳光曝晒。A、斜靠 B、水平C、垂直 D、架空
61、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乙炔气瓶禁止放在高温设备附近,应距离明火10m以上,使用中应与氧气瓶保持(A)m以上距离。A、5 B、10 C、12 D、15 62、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乙炔发生器应放置在距离明火至少(B)m以上,不得放置在高压电线下面,不得进入机房,不得放置在太阳下曝晒,乙炔发生器附近严禁吸烟。A、5 B、10 C、12 D、15 63、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交直流电焊机冒烟和着火时,应首先断开电源。着火时应用(C)、1211灭火器灭火。
A、泡沫 B、干粉 C、二氧化碳 D、沙
64、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电焊软线冒烟、着火、应断开电源,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或(C)沿电焊软线喷洒灭火。
A、泡沫 B、干粉 C、水 D、沙
65、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乙炔发生器、电石发生着火,应使用二氧化碳、干娄灭火器或干砂进行灭火。(D)用水、泡沫灭火器灭火。A、允许 B、可以 C、不得 D、严禁
66、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易燃易爆物品应放置专门场所,设置“(D)”标志,并有专人负责管理。管理人员应熟知易燃易爆物品火灾危险性和管理贮存方法,以及发生事故处理方法。A、严禁吸烟 B、止步危险 C、勿靠近D、严禁烟火
67、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易燃易爆物品(A)设在建筑物的地下室、半地下室内。A、不应 B、允许 C、可以 68、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油处理室应根据被处理油的性质,选用(C)的电气装置。A、一般 B、特殊 C、合适 D、不合适
69、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油漆、喷漆等工作场所严禁烟火,周围(C)m内严禁明火作业,凡上面有电、气焊等明火作业时,不得在其下面同时进行油漆作业。A、3 B、4 C、5 D、6 70、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严禁使用(B)烘烤清除有油漆的结构物件。A、取暖器 B、明火 C、火柴
二、判断题
1、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电力生产企业应按照“谁负责、谁管理”的原则,建立各级人员的防火责任制。(错)
2、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对火灾事故应做到“三不放过”,即原因不清不放过,责任者和应受教育者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对)
3、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动火工作票可以代替设备停复电手续或检修工作票。(错)
4、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油区内一切电气设备的维修,在做好监护的情况下,都可以不停电进行。(错)
5、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互感器如发生故障停用时,在做好监护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去拉开故障互感器。(错)
6、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电缆夹层、隧(廊)道、竖井、电缆沟内应保持整洁,不得堆放杂物,电缆沟洞严禁积油。(对)
7、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可以使用有缺陷的焊接工具和设备。(错)
8、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乙炔和氧气软管在工作中应防止沾染油脂或触及金属熔渣。禁止把乙炔和氧气软管放在高温管道和电线上。不得把重物、热物压在软管上,也不得把软管放在运输道上,不得把软管和电焊用的导线敷设在一起。(对)
9、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乙炔管道应装薄膜安全阀,安全阀应装在安全可靠的地点,以免伤人及引起火灾。(对)
10、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易燃易爆危险品仓库的一切电气设施应符合安全规程防爆要求,每天下班前应检查电源,方可离开。(错)
11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对雷管、炸药等易燃易爆和危险品必须执行“五双”制度(即双人保管、双锁、双人领、双人用、双帐)。在领用时需经有关部门领导批准。(对)
12、依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修理场所火灾扑救方法如下:
(1)油漆场所着火应用泡沫、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也可用水进行扑救。(2)木工场所着火应用水为主灭火,也可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3)金工场所油类着火应用泡沫、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也可用干砂、石棉布等覆盖灭火。(4)其它场所应根据不同着火源,使用不同的灭火器具进行扑救。1、2、3、4(对)
第五篇:新版《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试题库2017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试题库2017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均不得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号】的施行日期是(B)。A、2009年1月19日 B、2009年5月1日 C、2009年10月1日
2、《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5027-2015】的施行日期是(B)。
A、2015年5月1日 B、2015年9月1日 C、2015年11月9日
3、《安全生产法》关于生产经营单位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说法,正确的是(A)。
A、对所有从业人员都应当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B、对有过相似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可以不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C、从业人员培训不合格的应予以辞退
4、《安全生产法》规定,从业人员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如何处理(C)。A、一定要自己想办法排除隐患 B、立即停止作业
C、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5、《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中新增内容有(C)。
A、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 B、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C、了解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6、火灾使人致命的最主要原因是(B)。A、被人践踏 B、窒息 C、烧伤
7、在火灾中,由于中毒造成人员死亡的罪魁祸首是(B),火灾中约有一半的人员死亡1 是由它造成的。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烟
8、下列关于自燃特征的正确说法是(B)。A、无需着火源作用 B、无需明火作用 C、无需加热
9、可燃物质的自燃点越高,发生着火爆炸的危险性(A)。A、越小
B、越大
C、无规律
10、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或助燃气体)的混合物,必须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遇到足以起爆的火源才能发生爆炸,这个可爆炸的浓度范围,叫做该爆炸物的(A)。
A、爆炸极限 B、爆炸上限 C、爆炸下限
11、可燃物质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宽,则发生爆炸的危险性(B)。
A、越小
B、越大
C、无规律
12、可燃物质的爆炸下限越小,其爆炸危险性越大,是因为(C)。
A、爆炸极限宽
B、爆炸上限高
C、可燃物稍有泄漏就有爆炸危险
13、可燃物质的爆炸上限越高,其爆炸危险性(B)。
A、越小
B、越大
C、无关
14、燃料容器、管道直径越大,发生爆炸的危险性(B)。
A、越小 B、越大
C、无规律
15、燃气系统着火时,应立即关闭截门,其目的是(A)。
A、消除可燃物
B、消除氧化剂
C、消除着火源
16、《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消防工作应贯彻(B)的消防工作方针。
A、防火安全责任制 B、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C、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
17、《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单位的有关人员应按其工作职责,(C)本规程的有关部分,并结合消防知识每年考试一次。
A、了解 B、掌握 C、熟悉
18、《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应建立(C)。
A、防火制度
B、岗位防火职责、设置明显的防火标志
C、岗位防火职责、设置明显的防火标志、悬挂防火警示标示牌
19、《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一级动火工作票由(A)签发。
A、申请动火部门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 B、厂长或总工程师 C、厂长或安监部门领导
20、《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二级动火工作票由(A)签发。
A、申请动火班组班长或班组技术负责人 B、动火部门安监人员
C、动火部门 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批准,21、《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一级动火过程中,应每隔(B)测定一次现场可燃性气体、易燃液体的可燃蒸汽含量或粉尘浓度是否合格。
A、1-2h B、2-4h C、3-4h
22、《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动火工作间断、终结时必须检查现场有无遗留(C)。
A.工具 B.人员 C.火种
23、《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因工作需要临时停用消防设施或移动消防器材的,应采取临时措施和事先报告单位消防管理部门,并得到本单位(C)的批准,工作完毕后应及时恢复。
A、值长 B、总工程师 C、消防安全责任人
24、《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运行设备发生火灾而消防队尚未赶到火灾现场,临时灭火指挥人应由(B)担任。
A、运行部门经理 B、当值(班)值长 C、设备负责人
25、《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严禁用拆卸油表接头的方法,泄放油系统内的(C)。
A、污油 B、杂质 C、空气
26、《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严禁将电缆直接搁置在蒸汽管道上,架空敷设电缆时,电力电缆与蒸汽管净距不应少于(A),控制电缆与蒸汽管净距不应少于0.5m,与油管道的净距应尽可能增大。
A、1米 B、1.5米 C、2米
27、《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一、二级动火在(C)动火时,各级审批人和动火工作票签发人均应到现场检查防火安全措施是否正确完备。
A、末次 B、下次 C、首次
28、《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一级动火时,动火部门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消防队人员应始终在现场(C)。
A、观察 B、.观看 C、监护
29、《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乙炔气瓶禁止放在高温设备附近,应距离明火10m以上,使用中应与氧气瓶保持(A)m以上距离。
A、5 B、10 C、12 30、《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风力(B)的露天作业,严禁动火。
A、达到4级以上 B、达到5级以上 C、达到6级以上
31、《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室内现场因生产需要使用氢气瓶时,氢气瓶与盛有易燃易爆、可燃性物质、氧化性气体的容器和气瓶的间距不应小于(B)。
A、5米 B、8米 C、10米
32、《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室内现场因生产需要使用氢气瓶时,氢气瓶与明火或普通电气设备的间距不应小于(C)。
A、5米 B、8米 C、10米
33、《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室内现场因生产需要使用氢气瓶时,氢气瓶与空调装置、空气压缩机和通风设备(非防爆)等吸风口的间距不应小于(C)。
A、10米 B、15米 C、20米
34、《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室内现场因生产需要使用氢气瓶时,氢气瓶与其他可燃性气体储存地点的间距不应小于(C)。
A、10米 B、15米 C、20米
35、《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不得将气瓶内的气体用尽,瓶内至少应保留(C)以上的压力,以防空气进入气瓶。
A、0.03MPA B、0.04 MPA C、0.05 MPA
36、《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油管道尽可能远离高温管道,油管道至蒸汽管道保温层外表距离一般应不少于(B)。
A、100mm B、150mm C、200mm
37、控制(C)是预防易燃易爆气体着火的最基本的措施。
A、压力 B、温度
C、着火源(或热源)
38、可燃性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遇火源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该物的(B)。
A、爆炸极限 B、爆炸下限 C、爆炸上限
39、扑救电气火灾时不能用(C)灭火器。
A、干粉 B、1211 C、泡沫
40、灭火中使用CO2灭火器时,人应站在(A)。
A、上风位 B、下风位 C、无一定位置
41、谎报火警是违法行为。谎报火警的,最高可以处(C)日拘留
A、5 B、8 C、10
42、发现火灾隐患和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可以拨打火灾隐患举报电话(A),向当地公安消防部门进行举报。
A、96119 B、12315 C、10086
43、个人损坏、挪用或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埋压、圈占、遮挡消火栓的,处(A)处罚
A、警告或五百元以下罚款 B、十日以下行政拘留 C、劳动教养
44、遇到消防车执行灭火或抢险救援任务时,社会车辆及行人应当(A)
A、靠边让行 B、穿插其中 C、超越消防车
45、用灭火器灭火时,灭火器的喷射口应该对准火焰的(C)A、上部 B、中部 C、根部
46、扑救火灾最有利的阶段是(A)A、火灾初起阶段 B、火灾发展阶段 C、火灾猛烈燃烧阶段
47、为做到防患于未然,以下哪一项是正确的选择(A)
A、制定家庭疏散预案并进行演练,熟悉居住建筑的安全出口并设计好最佳逃生路线 B、火灾是小概率,没有必要制定家庭疏散预案
C、对周围的环境十分熟悉,发生火灾后,怎么跑都能逃生,所以不用演练
48、当打开房门闻到很浓的燃气气味时,要迅速(B),防止引发爆燃事故 A、打开电灯查找漏气部位 B、打开门窗通风 C、点火查看
49、任何单位和(B)都有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的义务 A、个人 B、成年人 C、男性公民
D、所有人包括中小学生
50、发生火灾逃生时,要尽量贴近地面撤离,主要原因是(B)A、看得清地上有无障碍物
B、燃烧产生的有毒热烟在离地面近的地方浓度较小,可降低中毒几率 C、以免碰着别人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51、《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消防工作按照(ABCD)的原则,做好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
A、政府统一领导 B、部门依法监管
C、单位全面负责
D、公民积极参与
52、《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应包括下列部位(ABCD)。
A、供氢站、发电机、变压器、电缆通道、集控室等 B、电子设备间、天然气调压站、档案室等
C、发生火灾可能严重危及人身、电力设备和电网安全 D、对消防安全有重大影响的部位
53、《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通过培训应使员工(ABC)。
A、懂基本消防常识
B、懂本岗位产生火灾的危险源 C、懂本岗位预防火灾的措施 C、懂得事故调查方法
54、《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通过培训应使员工(ABCD)。
A、会报火警
B、会使用灭火器材灭火 C、会查改火灾隐患 D、会扑救初起火灾。
55、《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严禁将焊接导线搭放在(ABC)等设备和管线上。
A、氧气瓶 B、乙炔气瓶 C、天然气
56、《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火灾报警应报告下列内容(ABCD)。A、火灾地点和火势情况
B、燃烧物和大约数量、范围 C、报警人姓名及电话号码
57、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权了解其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ABC)。
A、危险因素 B、防范措施 C、事故应急措施
58、《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动火作业安全组织措施包括:(ABCD)
A、动火工作票 B、工作许可 C、监护 D、间断和终结
59、《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动火作业安全技术措施包括对管道、设备、容器等的(ABCD)
A、隔离、封堵、拆除 B、阀门上锁、挂牌
C、清洗、置换、通风、停电
D、检测可燃性、易爆气体含量或粉尘浓度
60、《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锅炉(ABC)周围不应有其它可燃物品。
A、人孔门 B、看火门 C、防爆门 D、楼梯间
61、《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二级动火时,(AC)必须始终在现场监护。
A、消防监护人 B、工作许可人 C、工作负责人
62、《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一级动火时,(ABC)必须始终在现场监护。
A、消防监护人 B、工作负责人 C、动火部门安监人员
63、《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动火作业是指能直接或间接产生明火的作业,应包括(ABCD)等作业。
A、熔化焊接、压力焊、钎焊 B、切割、喷枪、喷灯 C、钻孔、打磨、锤击 D、破碎和切削等。
64、在有燃烧爆炸混合气体的危险场所,应严格消除可以点燃爆炸性混合气体的各种火源,包括(ABCD)。
A、明火 B、摩擦和撞击 C、电火花 D、静电放电等。
65、电火花是引发天然气着火爆炸的一个主要火源,因此具有爆炸危险的厂、站、内的所有电气动力设备和照明装置,应采用防爆式电气设备,如(ABCD)等。
A、防爆电机、开关
B、防爆接线盒、防爆灯具、防爆(控制器)C、防爆电话
D、防爆仪表及其他防爆电气设备。
66、静电的产生或起电过程是相当复杂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接触起电)是产生静电电荷的主要方式,(接地泄漏)是消除静电常用的主要方法,公司在(ABCD)设置有人体静电释放装置。
A、天然气调压站 B、贮氢站
C、#
1、#2前置模块 D、启动锅炉房
67、氢气瓶瓶体在运输中瓶口应设有(A C)等其他防碰撞措施,以防止损坏阀门。A、瓶帽 B、合格证 C、防震圈
68、天然气发生火灾的原因有漏气和火源,火源有电火源和普通火源,电火源一般指(ABC)。
A.非防爆型的开关、插座 B.电动机的电刷、电器设备的接点 C.静电火花、雷电等 69、安全标志分为(ABCD)。A、禁止标志 B、警告标志 C、指令标志 D、提示标志
70、电气设备引起火灾的原因主要有(ABCD)。
A.短路、过电压和过负荷 B.接触电阻热和涡流热 C.电火花和电弧 D.电器设备表面热
71、危险物品是指具有(ABCD)等危险特性,在运输、装卸、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而需要特别防护的物品。
A、爆炸
B、易燃 C、毒害
D、腐蚀和放射性
72、《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消防设施在管理上应等同于主设备,包括(ABCD)落实相关所需资金等。
A、维护 B、保养 C、检修 D、更新,73、《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建筑消防设施的值班、巡查、(ABCD)等工作,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GB 25201的有关规定。
A、检测 B、维修 C、保养 D、建档。74、《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燃气管道动火安全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ABC)。A、将动火管道与系统隔离,关闭所有阀门并上锁。B、将动火侧管道拆开通大气,非动火的管道侧加堵板。C、用氮气吹扫干净,经检测数值应合格。
75、《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氢气系统动火前或检修试验前,应对检修设备和管道用氮气或其他隋性气体吹洗置换。采用惰性气体置换法应符合下列要求(ABC)。
A、惰性气体中氧的体积分数不得超过3%。B、置换应彻底,防止死角末端残留余氢。
C、氢气系统内氧或氢的含量应至少连续2次分析合格,如氢气系统内氧的体积分数小于或等于0.5%,氢的体积分数小于或等于0.4%时置换结束。76、《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动火执行人职责有(ACD)。
A、动火前必须收到经审核批准且允许动火的动火工作票,按本工种规定的防火安全要求做好安全措施
B、动火过程中可以暂时离开工作地点
C、全面了解动火工作任务和要求,并在规定的范围内执行动火 D、动火工作间断、终结时清理并检查现场无残留火种 77、下列哪些行为是消防违法行为(ABC)
A、占用、堵塞、封闭消防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和消防车通道 B、圈占、埋压、损坏、挪用、遮挡消防设施和器材 C、损坏公共消防设施 D、无照经营
78、用电时要注意防火安全。下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BC)A、不乱接乱拉电线,不超负荷用电 B、及时更换老化电器设施和线路 C、外出时要关闭电源开关 D、尽量减少电灯的开关次数
79、面对火灾,哪些是正确的选择(ABC)A、不乘普通电梯 B、不轻易跳楼 C、不贪恋财物 D、不迅速报警
80、面对火灾,以下哪些逃生方法是正确的(ABC)A、选择逃生通道自救 B、结绳下滑自救 C、向外界求救 D、乘坐电梯逃生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81、电力生产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82、从业人员必须掌握本职工作所需要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83、从业人员发现事故隐患时,应立即向现场安全管理人员或本单位负责人报告。(√)84、生产厂房及仓库应备有必要的消防设施和消防防护装备,应定期检查和试验,保证随时可用。消防工具可以移作他用。(×)
85、禁止在工作场所存储易燃物品,例如:汽油、煤油、酒精等。(√)86、使用易燃物品(如乙炔、氢气、油类、天然气、煤气等)的人员,必须熟悉这些物质的特性及防火防爆规则。(√)87、使用磨削机具时,没有必要采取防火措施,因为不能产生火花。(×)88、使用无齿锯时,火花飞溅方向不准有人停留或通过,并应预防火花点燃周围物品。(√)89、紧急情况下,可燃气管道内部的凝结水发生冻结时,可以用火烤融化。(×)90、检修后的可燃气管道,应进行可燃气泄露试验,经检验合格后,才可恢复管道的使用。(√)91、在空冷塔内动火作业不需要办理动火工作票。(×)
92、酸系统发生泄漏缺陷需进行动火检修时,应先在动火区域或设备内部检测氢气浓度,防止因氢气聚集发生燃烧和爆炸。(√)93、向发电机输送氢气时,必须快速地打开设备上的阀门和节气门,使气体能够尽快地输送,以防引起自燃或爆炸。(×)
94、禁止在装有易燃物品的容器上或在油漆未干的结构或其它物体上进行焊接。(√)14 95、在易燃易爆材料附近进行焊接时,其最小水平距离不应小于3m,并根据现场情况,采取安全可靠措施(用围屏或石棉布遮盖)。(×)
96、在可能引起火灾的场所附近进行焊接工作时,必须备有必要的消防器材。(√)97、进行焊接工作时,必须设有防止金属熔渣飞溅、掉落引起火灾的措施以及防止烫伤、触电、爆炸等措施。焊接人员离开现场前,必须进行检查,现场应无火种留下。(√)98、在密闭容器内,可以同时进行电焊及气焊工作。(×)
99、电力单位的有关人员应按其工作职责,熟悉《电力设备消防规程》的有关部分,并结合消防常识每年考试一次。(√)
100、动火工作票可代替设备停复役手续或检修工作票(×)
101、动火作业是指能直接产生明火的作业,应包括熔化、钎焊、切割、喷枪、喷灯、等作业。(×)102、在冷却塔填料区域动火适用二级动火工作票。(×)103、一级动火工作票、维护消缺期间的二级动火工作票应当天开工当天办理,并于当天结束,第二天如需继续工作应重新办理动火工作票。在计划性检修期间,设备及系统停运超过168小时的二级动火区域,二级动火工作票许可时间不得超过72小时。(√)104、非本单位人员到生产区域内动火工作时,动火工作票由本单位签发和审批。承发包工程中,动火工作票可实行双方签发形式。(√)105、已经执行的动火工作票终结后,未盖“已执行”章,视为不合格动火工作票(√)106、《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对新上岗和进入新岗位的员工进行上岗前消防安全培训,经考试合格方能上岗。(√)107、《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对在岗的员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消防安全培训。(√)
108、《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消防设施操作人员,应通过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持有初级技能以上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109、《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消防演练时,应当设置明显标识并不告知演练范围内的人员(×)。
110、《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动火工作票签发人可以兼任该项工作的工作负责人(×)。
111、《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动火工作需延期时不必重新办理动火工作票15(×)。
112、《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电力生产企业应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各级人员的防火责任制。(√)113、《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一级动火时,动火部门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消防队员应始终在场。(√)114、《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动火工作票不得代替设备停复役手续或检修工作票。(√)115、《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电气设备在水喷雾情况下,允许在发电机、变压器、油断路器及电缆设施上用水灭火。(√)116、《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为了保证不间断地供应火场用水,消防水泵应设有备用泵。消防水泵应有可靠的动力,若采用双电源有困难时,应设有内燃机作为备用动力。(√)117、《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氢冷发电机的轴封必须严密,当机组开始起动时,无论有无充氢气,轴封油都不准中断,油压应大于氢压,以防空气进入发电机外壳或氢气充入汽轮机的油系统中而引起爆炸起火。(√)118、《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单机容量为200MW及以上的发电厂,其主变压器和厂用高压变压器均应装设固定喷雾灭火装置。(√)119、《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严禁将带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介质的一次仪表(如氢压表、油压表)装入控制室、调度室、计算机室(房)。(√)120、《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电焊机外壳必须接地,接地线应牢固地接在被焊物件上或附近,防止产生电火花。(√)121、《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室内现场因生产需要使用氢气瓶时,其放置数量不应超过5瓶(√).122、《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氢气系统动火检修,应保证系统内部和动火区域的氢气体积分数最高含量不超过(0.5%.)(×)123、《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开启气瓶阀门时,作业人员应站在阀口的侧前方,缓慢开启气瓶阀门。(×)124、《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氢气发生大量泄漏或积聚时,应采取以下措施:及时切断气源,并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16 125、《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若氢气发生泄漏并着火且不能立即切断气源,不得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并用水强制冷却着火设备。(√)126、天然气是一种火灾和爆炸危险性较大的可燃气体,天然气爆炸浓度极限为(4%-5%)。(×)127、天然气浓度高时可窒息,极高浓度时有生命危险,皮肤接触液化的天然气可冻伤。(√)128、《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在可能转动或来电的设备上进行动火作业,应事先做好停电、隔离等确保安全的措施。(√)129、《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处于运行状态的生产区域或危险区域,凡能拆移的动火部件,应拆移到安全地点动火。(√)130、《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动火前可燃性、易爆气体含量或粉尘浓度检测的时间距动火作业开始时间不应超过3.Oh。(X)131、《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气体或粉尘浓度检测的部位和所采集的样品应具有代表性,必要时分析的样品应留存到动火结束。(√)132、《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电气设备发生火灾,应立即切断有关设备电源,然后进行灭火。(√)133、《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灭火人员在空气流通不畅或可能产生有毒气体的场所灭火时,应使用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134、《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建筑消防设施的定期检测、保养和维修,应委托有消防设备专业检测及维护资质的单位进行,其应出具有关记录和报告。(√)135、《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磷酸脂抗燃油燃烧时会产生有刺激性的气体,灭火人员应正确使用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136、《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可以用拆卸油表接头的方法,泄放油系统内的空气。(X)137、《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应在线检测发电机氢冷系统和制氢设备中的氢气纯度和含氧量,并定期进行校正化验。氢冷系统中氢气纯度须不低于96%,含氧量不应大于1.2%。(√)138、《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氢冷发电机运行时,主油箱排烟机应保持经常运行,并在线检测发电机油系统、主油箱内、封闭母线外套内的氢气体积含量。当超17 过2%时,应停机查漏消缺。(X)139、《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氢气系统管道、阀门和水封等出现冻结时,应使用热水或蒸汽加热进行解冻,禁止使用明火烤烘或使用锤子等工具敲击。(√)140、《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在已完成电缆防火措施的电缆孔洞等处新敷设或拆除电缆,必须及时重新做好相应的防火封堵措施。(√)141、《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电缆夹层、隧(廊)道、竖井、电缆沟内应保持整洁,不得堆放杂物,电缆沟洞严禁积油。(√)142、《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计算机室维修必用的各种溶剂,包括汽油、酒精、丙酮、甲苯等易燃溶剂应采用限量办法,每次带入室内不超过150ml。(X)143、《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电焊机外壳必须接地,接地线应牢固地接在被焊物体上或附近接地网的接地点上,防止产生电火花。(√)144、《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气焊与电焊不应该上下交叉作业。通气的乙炔、氧气软管上方禁止动火作业。(√)145、《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附近有与明火作业有抵触的工种在作业(如刷漆、喷涂胶水等)不能焊割。(√)146、《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B类火灾是指液体火灾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147、《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泡沫灭火器内装通过机械方法或化学反应产生泡沫的灭火剂,适用于扑灭一般固体和可燃液体火灾,不适用于气体火灾、电气火灾和金属火灾。(√)148、《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于扑灭可燃液体火灾、可燃气体火灾、600V以下的带电B类火灾,以及仪器仪表、图书档案等要求不留残迹、不污损被保护物的场所,不适用于固体火灾、金属火灾和自身含有供氧源的化合物火灾,若扑灭600V以上的电气火灾时,应先切断电源。(√)149、《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ABC型干粉灭火器主要内充磷酸铵盐基料的干粉灭火剂,适用于扑灭可燃固体火灾、可燃液体火灾、可燃气体火灾、电气火灾,不适用于金属和自身含有供氧源的化合物火灾,中高压电气火灾和旋转电机火灾需要先切断电源。(√)150、《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规定,氢气置换过程中,可以进行预防性试验,但18 是不能拆卸螺丝。(X)151、下面的消防安全标志图案代表的是“火警电话”,标示火警电话的位置和号码。(√)
152、下面的消防安全标志图案代表的是“推车式灭火器”,标示推车式灭火器的位置。(X)153、下面的消防安全标志图案代表的是“手提式灭火器”,标示手提式灭火器的位置。(X)154、下面的消防安全标志图案代表的是“严禁烟火”,表示禁止吸烟或各种形式的明火。(√)155、下面的消防安全标志图案代表的是“火灾报警装置或灭火设备的方位”,指示火灾报警19 装置或灭火设备的位置.(√)156、下面的消防安全标志图案代表的是“当心爆炸物”,警示来自爆炸物的危险,在爆炸物 附近或处置爆炸物时应当心。(√)157、下面的消防安全标志图案代表的是“禁止锁闭”,表示禁止锁闭的指定部位(如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的门)。(√)
158、下面的消防安全标志图案代表的是“推开”,提示门的推开方向。(√)20 159、下面的消防安全标志图案代表的是“拉开”,提示门的拉开方向。(√)160、下面的消防安全标志图案代表的是“击碎板面”,提示需击碎板面才能取到钥匙、工具,操作应急设备或开启紧急逃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