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4:师昌旭、袁隆平、杨乐在首都高校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_21页

时间:2019-05-13 12:3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材料4:师昌旭、袁隆平、杨乐在首都高校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_21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材料4:师昌旭、袁隆平、杨乐在首都高校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_21页》。

第一篇:材料4:师昌旭、袁隆平、杨乐在首都高校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_21页

师昌旭、袁隆平、杨乐在首都高校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活动

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师昌绪: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试谈做人、做事、做学问”。我今年91岁,出生于河北省农村的一个大家庭,我家是四世同堂、诗书传家,全家有四十口人,这培养了我勤劳、忍让的性格;由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北方军阀混战和日寇入侵,使我立下“强国之志”,就是使中国强盛起来。这个强国之志一直鼓励我前进,至今不改,我怀着热烈的爱国热情读完中小学,上大学,大学读的是采矿冶金工程系,主要是基于实业救国。1948年留学美国,转入冶金与材料。上世纪50年代初由于抗美援朝,美国政府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作为积极分子,经过艰苦斗争,于1955年回到新中国,那年我35岁。

回国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科学院的有关领导对我说,上海和沈阳任选一处,哪个地方都有你的工作可做。因此,我就选了当时生活艰苦的沈阳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从事金属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一干就是30年。作出了一些具有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被调到北京,从事科技管理工作,先是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两年后又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我是倡导者及筹建人之一。如此种种,为国家科技发展献计献策。而今,我虽年逾90,仍在坚持上班,主持或参加各种会议,有时还出差全国各地。为此,党和人民给予了我很高的荣誉:1989年作为先进工作者出席全国劳模大会,2011年2月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今年7月建党90周年,我被选为全国50名优秀共产党员之一。

这些荣誉的获得,首先归功于各级党组织的培养和支持,当然也和我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以及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理念分不开。现仅就今年所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的主要内容之一“航空发动机镍基高温合金铸造空心涡轮叶片的研制与推广”为例,来说明我是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因为它是飞机动力的来源。而涡轮叶片是发动机中最关键的部件之一,它要求耐高温、强度高、长寿命,而且要抗疲劳、耐腐蚀、叶片一旦发生断裂,往往造成机毁人亡,所以有人说“一代涡轮叶片决定一代航空发动机”。

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的超音速歼击机问世,而合适的航空发动机却没有着落,当时航空部在沈阳召开了一个研讨会,讨论航空发动机的方案,大家一筹莫展,北京航空研究院负责材料与工艺的荣科总工程师大胆提出采用空心涡轮叶片以提高涡轮前温度100度。因为涡轮温度越高,发动机的推力越大,但叶片材料受不了,甚至接近熔点,如果使叶片内部造成多孔的空心,再通空气冷却,使表面温度下降,就可以提高燃烧温度,增加发动机的推力。但是空心叶片怎么做出来便成为最大的难题。荣科总工程师知道金属所自1959年就开始铸造高温合金研究,并多次来所参观访问。于是,在沈阳研讨会的那天晚上散会就到我家,谈了他的想法,并提出“材料与航空发动机设计和制造”三结合的方案。我根本不懂什么空心叶片,我也没有见过,当时只有美国有,而且处于高度保密。英国人试了多年,并为铸造高温合金性能不稳定而裹足不前。由于爱国的热情,我毅然把这项任务接受了下来。为了完成这个任务,金属所组织了上百人的科技队伍来从事这项工作,从合金的研制,型芯的选择,壁厚的测量,以及标准的制定。期间经历了很多、很多的困难,值得一提的是型芯的选择,用什么芯来做航空叶片,试了七八个方案都没有成功,偶然间从杂志上看到美国关于出卖各种规格石英管的广告受到了启发,于是我们采用石英叶片把型芯的问题在一两个月内就迎刃而解了。其中三个单位的通力合作是关键,除了我们所里100多个人员以外,还有设计所和生产厂。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并走出实验室到试车、试飞,以及在工厂形成批量生产,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期,那时文化大革命还没结束,航空部决定将空心叶片的生产转移到贵州,要金属所派一个小分队前往,并指定我带队。贵州在当时是最艰苦的地区之一,从沈阳到贵州要坐30多个小时的火车,有时候连水都喝不上,现在在座的年轻人谁也没有这个体会。在贵州干了半年多,和厂内技术人员及工人打成一片,解决从原材料的准备、冶炼和浇铸过程,一直到标准的制定。2 而今已生产了几十万片,装备了多种型号的飞机上。几十年来,没有出过一次重大事故,而且当前的叶片合格率在70%以上,这已经达到国际水平。在我们去贵州的时候,该厂非常困难,濒于倒闭。我们去了以后,除了生产叶片给他们创造了很多财富以外,我们为该厂树立了良好的厂风和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我国研发空心涡轮叶片还产生了一些世界影响,以前英国人经过长期研发和考核,认为铸造合金制造航空涡轮叶片不可靠,这是他们的总设计师亲自跟我说的,因而就束之高阁。上世纪八十年代,荣科总工程师带领世界上两大航空发动机生产厂之一英国罗罗公司总设计师来到沈阳发动机厂参观,参观后看到了我们生产的发动机采用了气冷铸造空心涡轮叶片,不无感慨地说:“单凭看到你们这一成就,我就没白来中国一趟”。回到英国以后,他们也采用了铸造涡轮叶片了,前苏联接着也开发了空心铸造涡轮叶片。60年代我们开发的涡轮叶片是多晶,在座的学习材料的都知道多晶,而后发展为定向结晶和单晶,其冷却效果也大为提高,从过去冷却效果只有100度,而今已达到500-600度。但是,毕竟我们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带动了全世界的发展。

我在金属所工作期间,主要从事实用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一直到工业生产和应用,但是我也十分重视基础研究工作,否则够没有持续发展的后劲。上世纪60年代初,我们确定金属所要以开展铸造高温合金为主攻方向以后,我便提出以“高温合金的凝固过程的研究”为主要学科方向。因为铸造合金的铸件质量取决于液态金属的元素在凝固过程中的行为,从而我们发现了某些杂质元素会使正常的合金元素发生严重的偏析,造成了高温合金性能的下降和变脆,因而,只要控制这些杂质元素的含量,合金的性能就会大幅度提高,从而发明了“高温合金的低偏析技术”,这一技术也可用于合金钢。1998年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实用材料大会上,全世界共评出12项,我们的发现被评为其中之一。

此外,为了研究材料在疲劳应力下裂纹的萌生与断裂过程,在我的指导下,开发出“红外监控技术”。材料是否可用,采用一般常规测试技术,往往与事实不相符,因而在上世纪60年代,我提出“接近使用条件下的材料性能”。由于早期我国镍铬资源十分匮乏,又受到国际的封锁,在我所领导的团队,还开发了几种节镍铬的高合金钢和高温合金,从实验室走到工业推广,都用了10年左右,3 这说明坚持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体现了团结合作和坚持负责到底的精神。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悟出了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准则,成为我所遵循多年的座右铭:做人要海纳百川,诚信为本,忍让为先;做事要认真负责,持之以恒,淡泊名利;做学问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贵在发现与创新。”其中,以做人为最重要。2002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曾出了一本由美国研究理事会编写的《科研道德》,其中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一段话:“大多数人说,是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错了,是人格。”这是爱因斯坦讲的这么一段话。这里所指的人格,对科学技术工作者来说,就包括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

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归根到底是人生观的问题。对人生观,我的理解是:人为什么活在世上,怎么活着才快乐,怎样的人生才有价值。这是我对人生观的理解。

人活在世上,就要为人类做贡献。从一万多年前的石器时代到今天的网络信息时代,都是前人所做的贡献的结果。作为一个中国人,首先要为中华民族做贡献,这是我在青年时期就立下的“强国之志”的誓言。所以1955年,我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那个优越的环境里,一定要争取回国。回国后,即使是整天吃窝窝头,也无怨无悔,我都是跟别人这样说的,这就是为了回国,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贡献。

一个人有了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就永远不会懈怠,即使受了很大挫折也不会退却。像上世纪6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险些丧命,但是国家恢复常态后,工作热情未减,而且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然后,谈谈人怎么活着才快乐。丰衣足食,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在工作上取得成就都会使人快乐,但是最根本的是如何做人。因为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不可能独立存在,人际关系便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表现在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要考虑:

第一是诚信。说谎话、造假数据、剽窃别人的成果,心里总是不踏实,有愧于良心,怕别人发现,总是提心吊胆而造成不快乐。恪守诚信的人,即使与别人产生一些矛盾,也会得到谅解。诚信可以使一个集体团结,这是完成一项重大任务的必要条件,也是改变社会风气的必由之路。

第二是平等待人。助人为乐,人人平等世人皆知,但是真正做到这点很不容易。我在这方面可能有些特点,所以找我的人很多,不管是服务员,还是官员,我一样的接待,因为帮助了别人,别人取得成就,国家受益,我自己也有成就感,这就是我为什么和人打交道多的原因。

第三是要正确认识自己。一个人往往攀高不攀低,而自寻烦恼,要多看别人的长处才不会自寻苦恼,否则老觉得自己委屈吃亏,而不快乐。

第四是不要妒忌。妒忌会造成不团结,妒忌会造成互相拆台,以至可以办成的事办不成。对单位或部门来说,也是一样,由于妒忌怕别人超过自己,就想办法压制对方,这样受害的不是个人,而是国家。

如果领导妒忌心很强,就怕别人超越自己,他必然拆别人的台,使那个有本事的人留不住,因而这个单位就会每况愈下,成为武大郎开店,一代不如一代。

所以作为一个有志青年,要尽力发挥自己的才智,不要和别人攀比,更不要存在妒忌心,否则就是自寻苦恼,生活不会快乐。

最后,我想给年轻人说几句话。我的复杂经历使我养成了海纳百川、包容和容忍的性格。由于我们这代人在少年时期饱受战乱之苦,所以感到中国必须富强起来,别人才不敢欺负,从而培养出坚定的爱国信念。据说媒体调查,中国的幸福指数不高,其中有些年轻人不太了解过去,往往和发达国家的同龄人相比,于是对现状有些不满意,我建议从娃娃时期就应该学习了解中国的历史,使他们知道中国之所以有今天,来之不易,而鼓舞他们继续努力,才能使我们这个经济大国走向强国。你们这一代将要实现在2020年把中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并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你们应该立下这个伟大的“强国 5 之志”。没有志气,就没有做事的动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要说的是做学问要实事求是才能学出真本事,否则是“自欺欺人”。我们过去有句经常说的话:只有吃得苦中苦,才能做得人上人。这是几十年来,我最深刻的体会。中国当前正提倡创新型国家,却很少有真正的创新,所生产的产品,往往不能领先于世界,只能跟着别人的后面爬行。真正有影响的创新,来源于扎扎实实的基础研究。在这种“浮躁,急于求成”的社会环境里,很少有人心甘情愿、潜心从事基础研究工作,因而我们很难在科学技术上有原创性的突破。希望在座诸位有更多的人在这方面取得更多的成果,中国的科学技术能否领先于世界,就靠你们年轻的一代,年轻一代能否充分发挥作用,除了依靠每个人的努力以外,也要靠科技体制和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三点要坚持优良的传统、勤劳、勇敢、节俭。现在各国的提前消费理念造成目前的金融危机,一个国家不重视生产,不可能致富,提前消费造成国家的入不敷出,造成社会不稳定。我国之所以有今天,就是靠着我们的勤劳、节俭和改革开放政策。就是国家富裕了,也要艰苦奋斗,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研究中,胸怀强国之志,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就可以“有志者,事竟成”!谢谢大家!

袁隆平:

尊敬的韩主席、各位领导、同学们,我很高兴参加这次报告会,我借这个机会介绍一下杂交水稻的发展情况和我研究杂交水稻的体会。

首先讲讲什么叫杂交水稻,因为很多不是学农的。杂交水稻就是利用杂种优势,把两个遗传性不同的品种进行杂交,这个遗传性不同,另外优良性形成互补,这样杂交之后,用它生产来提高水稻产量,这就是杂交水稻。因为第一代有优势,每一年要生产第一代杂交种子用于大面积生产。

我们国家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稻,1973年基本成功,1976年在大面积推广,因为产量高,所以迅速扩大它的种植面积。去年,全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达到2.5亿亩左右,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57%,总产量占水稻总产量的60%,全国水稻近年来的单产是430公斤/亩,杂交稻是490公斤/亩。大家知道日本是先进国家,水稻面积只有我们杂交水稻的1/10,单产450公斤,我们的杂交水稻比他们每亩高了40公斤。

印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水稻面积很大,单产只有200公斤。这说明我们杂交稻是领先于世界水平的。

为了满足新世纪我们对粮食的需求,农业部在1996年又立下了中国超级稻的优种计划。分了两个阶段:一是1996年-2000年,实现大面积示范,就是100亩平均亩产一级稻700公斤;二是2001-2005年,指标是大面积示范亩产800公斤。超级稻优种一直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和研究单位的重点项目,日本率先开展超级稻优种研究,1981年立项,要求15年之内把水稻产量提高50%。也就是说,从420—540公斤提高到630—810多公斤。后来,国际水稻研究所开展了超级稻研究,它的指标是把水稻的单产提高20-25%,就是说从670公斤提高到800-830公斤的要求。但是日本也好,国际社会也好,它的指标到现在还没有实现。我们国家是后来之上。2000年,就实现了第一期超级稻,示范田是亩产700公斤,已经达到大面积种植,已经2000万亩了,单产达到550公斤。第二期超级稻我们提前一年,是800公斤,在2004年实现了亩产800公斤,大面积示范是800公斤,大面积达到了600公斤,这个超级稻在国外做报告的时候也打出来,像瀑布一样的。当时我们报告的时候,一般是开始做报告,我把这个照片打出来,孟加拉国农业部长带头起来鼓掌,感到非常惊讶,振奋人心。

第二期超级稻在2004年实验成功,农业部立下第三期超级稻,就是亩产大面积示范900公斤,通过6、7年的努力攻关,今年胜利的完成了第三期大面积 7 示范技术100亩示范实现了926.6公斤,这是今年108亩在湖南回隆县实现的。大面积推广之后,又可以上一个台阶,我们说从1996年超级稻优种立项开始,每5年就上一个新台阶,这个台阶很高,示范田是100公斤,大面积是50公斤一亩,我们都跨越了。所以,我们这些研究一直是领先于世界水平,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再简单介绍一下杂交水稻在国外的发展情况。我们国家研究成功杂交水稻在国外同样表现良好,近几年已经有7个国家在生产大面积推广,其中有印度、越南、菲律宾、孟加拉、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和美国,而且增产效果非常明显,去年在国外杂交稻种植面积达到5100多万亩,具体来说越南近几年杂交稻种植面积有1000万亩左右,单产是420公斤杂交稻,它本地只有300公斤,增产近40%。越南由于大面积多年种杂交稻,由一个粮食比较短缺的国家跃居成为仅次于泰国的第二大大米出口国。

菲律宾也在种杂交稻,我有一个助手在那儿发展杂交稻,近两年种植面积是300万亩,单产平均达到470公斤,而它的灌溉稻的平均产量只有300公斤,所以前任总统阿罗约非常重视发展杂交稻,她5次接见我,要求2010年推广杂交稻90万公顷,使年增稻谷150万吨。特别是在美国我们把杂交水稻技术在80年代转到美国,美国近几年也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推广杂交稻。去年的面积达到600万亩,占到全国水稻面积的1/3,增产的幅度是25%,这是在发达国家的水平。每年还给我们提成费。

杂交水稻在其他国家试种也非常成功,在非洲、南美等十几个国家都非常成功,大概平均每亩增产150公斤,如果全世界有一半水稻种上杂交稻,全世界有22亿多亩,每亩增产150公斤,每年能够增产1.5亿吨,会多养活5亿人口。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杂交稻对保护粮食安全和促进世界和平都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再讲讲我研究杂交稻的心得和体会。

我为什么研究杂交稻呢?那是在60年代初的有一天,我在到田里选种,在试验田里我突然看见一株特别优良的“鹤立鸡群”的水稻,穗数特别大,后来我把它收入种子,第二年种上去,我管理非常细致,因为当时品种一般只有500、600斤。我把它作为一个非常有希望的品种,就每天去观察。可是到出穗的时候我大失所望,我种了一千多株,没有一株像它的“老子”那样好,我就很叹息的 8 坐在田埂上,呆呆着,后来突然来了灵感,心中突然感到非常欣喜,因为只有杂种的后代才可能出现分离,我就将其比例成3:1,正好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这就证明了我发现“鹤立鸡群”的优良稻种是一个天然的杂交稻。这样,就萌发了我要研究杂交稻的决心,从60年代,我就正式研究这个杂交稻。

但是在那个年代,传统的观点认为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植物是没有杂交优势的。因此,我的研究受到不少人的反对和讽刺。但是我认为,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小到微生物,高到人类都有杂种优势,有没有杂交优势不是由生殖方式决定,而在于杂交双亲的遗传性是否有差异,水稻绝不会例外的。

为了证明水稻具有杂种优势,1972年夏我们在湖南省农科院做了试验,种上的杂交稻,来说服有关人。我们种了四分田,还有对照品种,就是一个高产品种,是一个常规品种,我们的杂交稻长势很旺,对照种只有7、8寸高,我们有1尺高了,对照种只有四、五个分蘖,杂交稻就有七八个分蘖了。优势非常强,长势非常旺。我的一个助手就带着吹嘘的口气对人们说这是“三超杂交稻”。什么叫“三超杂交稻”呢?当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是军管时期,军分区一位政委在支持工作,政府就问什么叫做“三超杂交稻”,他说我们这个杂交稻就是产量要超父本、超母本和超标准品种。政委听了很高兴,说我看一看,到田里一看确实长的非常好,他又把省领导也拉来看,大家对这个杂交稻抱有很大的希望。最后验收的时候,结果不尽人意,产量还比对照种略有减产,而稻草增加了将近7成,于是有人讲风凉话,说“可惜人不吃草,如果要吃草的话,你这个杂交稻就大有发展前途”。后来就开会研究到底要不要支持杂交稻,我们那个时候是少数派,大多数是反对说这个杂交稻是一堆草。后来我冷静地分析,站起来发言的时候,我说:“从表面上看,我们这个试验是失败了,我们稻谷减产,增产稻草。但是从本质上讲我的试验是成功的,为什么?因为现在真正的焦点是水稻这个自花授粉作物究竟有没有杂种优势,我们现在是用试验证明了,水稻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这是大前提。至于这个优势表现在稻谷上,还是稻草上,那是技术问题。因为我们经验不足,配组不当,使优势表现在稻草上了。我们可以改进技术,选择优良品种,使其发挥在稻谷上,这是完全做得到的。”军代表和院领导被说服了,他们说:“是呀,老袁说的有道理,应该继续支持。”失败是成功之母,有好多事情失败里包含着成功的因素,因为失败当中其中有经验、有教训。搞科学实 9 验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不要怕失败,要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一失败就灰心丧气,到此止步,这样的人是很难成功的。马克思有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我的体会是,只要大方向是对的,就应该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才有希望取得最后的成功。

经常有人问我,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其实谈不上什么秘诀,我的体会是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这八个字。

首先,知识是基础,是创新的基础。现在科学技术这么发达,你是个文盲,是不可能成功的。“知识就是力量”,道理大家都很明白。我认为在知识方面不一定要博古通今,成为一个学问家,但是除了要对自己从事的专业很熟悉以外,还应掌握一些相关领域的知识,以开阔视野。要了解最新发展动态,因此你还要懂一些外文,我在科学研究中我赞成标新立异,但大方向要把握好,要正确,一定要避免盲目性,以免走上死胡同。过去有聪明人研究“永动机”,这是违反了能量守恒的自然规律,走向了死胡同,所以搞不成功的。[16:14:19] 第二点,是汗水。要脚踏实地的苦干,任何一个科研成果都来自于深入细致的实干和苦干。我们搞育种研究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是要实践的,是要到田里去干,肯定要流汗。我们在攻关的时候,在水稻生产基地每天都背上一个水壶,我带两个馒头,中午下田,顶着太阳一干就是两三个小时,流了很多的汗。虽然很辛苦,但是我在乐在苦中,因为这是我感觉有很强的希望在激励我。我培养学生,第一要求就是要下试验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培养你,我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是很重要,但是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出来,电脑里面也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

第三,要有灵感。我的体会是灵感在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中,具有几乎相等的重要作用。灵感来了,一首好诗、一首好曲就来了,没有灵感,挖空心思,搜肠刮肚也写不出一首好诗和一首好曲子来。什么是灵感?我体会是它是以思想火花的形式出现,一闪就来了,但一闪又过去了,你要是去找可以找到,往往有一种外界因素诱发产生的。我体会到,灵感是知识、经验、思索和孜孜追求综合在一起的升华产物,它往往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突然产生,擦出火花来。比如我 10 当年从发现“鹤立鸡群”的稻株,到忽然产生它是“天然杂交稻”的念头,就是一种灵感。

1997年,我到江苏农科院观察他们培育的新品种时,其中有一个品种形态吸引了我,我突然一闪念,突然领悟出了超级杂交稻的株型模式,现在这个模式已经在选育超级杂交稻品种的实际工作中运用。美国的science杂志十分关注,刊登了这个模式,加以介绍。其实那“一闪念”就是灵感。我奉劝从事科学研究的同志,要及时捕捉和运用在探索中孕育和迸发的灵感,做“有心人”,及时捕捉思想活化剂不要让它闪丢了。

第四是机遇。雄性不育野生稻的发现,为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打开了突破口。有的人说我们发现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是靠运气,我看这里是有运气存在,但是不是单纯靠运气。我们在设计技术路线的时,曾经构想“把杂交育种材料亲缘关系尽量拉大,用一种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通过这样来突破优势不明显的关隘。按照这一思路,我和助手到云南、海南去找野生稻。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巴斯德有句名言:“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中国古代的韩愈也有一句名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的助手们在海南为什么能找到了雄性败育的野生稻呢?是他们慧眼识出,而别人不懂这些,即使“身在宝山”,也不见得能够识得出。

美国学者唐·帕尔伯格先生曾写下《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他在书中谈到,从统计学上看,发现雄性不育野生稻事件明显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可是这种奇迹居然发生了,他还列举科学史上一系列偶然事件的巨大作用,如弗莱明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时,观察到无意飘落的青霉菌可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由此他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爱德华·詹纳看到挤牛奶的女工免出天花,从而发明了接种疫苗„„这些发明创造了一个共同特点是,当事人不仅是亲眼看到了这些事物,而且从内心领悟并很快抓到了这些事物的本质。这就是科学研究工作的本质。机会成就有心人,偶然的东西带给我们可能就是灵感和机遇,所以我们说偶然性是科学的朋友。科学家的任务,就是要透过偶然性的表观现象,找 11 出隐藏在其背后的必然性。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杨乐: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今天我很高兴随师老、袁老在这里和同学们见面、交流,在座的同学主要是刚开始攻读学位的研究生,我想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怎么做好论文,培育优良的学风这些方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供同学们作为参考。但是,我的专业、经历和自身都很局限,谈的意见很可能有不妥和错误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首先想说一说,攻读研究生是培养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20世纪以来,尤其是最近的几十年来,各门科学、高新技术、信息、工程、能源、环境、航天、海洋、经济、财贸、金融、管理,每一个方面都在迅速的发展,都有了十分丰富的积累,每个专业都有很宏大的基础,有广泛的内容,有很多的分支和最近崭新的发展。虽然同学们已经经历过了小学6年、中学6年的基础教育,然后又在大学本科进行了4年的学习,其中很多同学又经历过硕士生的阶段。但是即便是这样,因为现代本专业的内容非常丰富,所以,当同学们在本科或者硕士阶段完成学业的时候,有的时候还难以接触到本专业,甚至是本专业分支学科最新的进展。这样就很难成为本专业的高水平的专家和人才,也很难自己动手做出创新很强的工作,来推动本学科的发展,或者运用本学科的理论、方法、工具,去解决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的重大问题。

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后,我们很多人就要走上具有研究、发明、创新性质的工作岗位,会逐步成为该专业的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所以,研究生的阶段实际上是由学习向研究来过渡的阶段。在研究生阶段可以学会如何做研究、发明、创新的工作。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业就可以在本专业或者它的一个分支领域里接触到前沿的工作和成果,在这个领域就进入了研究之门,以后自己就可以独立的进行研究、发明、创新的工作。所以,一个人在研究生阶段的努力的程度,成绩的好坏,做的论文水平的高低,常常就可以影响到这个人以后专业水平的高低。

攻读研究生是人们培育成才征途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一个关键 13 的阶段。那么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研究生阶段,我认为有两项主要任务:一是继续打好比较广博和扎实的基础;二是在导师的带领之下,受到完整的研究工作训练,做出优秀的论文。而第二项任务应该说是更为重要的任务。

那么,为什么在研究生阶段还要继续打好比较广博和扎实的基础呢?实际上今后无论是我们在学科领域里,也就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要有所建树,有重要的推进,还是在实际工作中,比如在国家或者地区的涉及到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上要做出成绩和贡献,我们现在遇到的这些理论或者实际问题,往往都不会是单一的,只涉及一个领域和一个研究方向,而是会涉及到相当多的学科领域或者研究方向。

研究生阶段是我们学习的最后阶段,学校是系统学习的最佳场所,有老师作为这门课程的专家来给我们做系统的讲述,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可以按部就班的进行学习,这样,在学校里的学习就会学的系统、深入、透彻、牢固。当然研究生阶段的打基础,会跟我们专业更加结合,跟今后的研究方向也更加结合,为做论文和以后的研究工作能够更好地奠定基础。

第二项任务,就是在导师的指导下,从选择课题、阅读文献、攻克难关、扩大战果、撰写论文,受到一次完整的研究工作训练,做出优秀的毕业论文。通过这样的完整训练,我们就可以熟悉研究工作中的每一个重要的环节,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同时,也钻研了这个研究方向的许多文献和资料。这样在取得学位以后,我们就可以独立地来开展研究、发明、创新的工作。

现在我侧重对第二项任务,就是在做毕业论文的每一个环节,我结合自己的体会做一些简要的说明。

首先是选题。选题应该有比较高的起点,要挑选研究领域中间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而且我们选的问题最好内容比较广泛,而不是一个孤立的课题,我们所选择的研究课题最好处于刚开始研究的阶段,而不是已经过了高峰,已经十分成熟了。选题的时候,首先我们可以考虑选一个比较大的研究领域,或者是研究方向,这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这个学科的国际发展潮流和趋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等因素确定。

论文的题目,应该选择的比较宽大一些,如果我们选择的题目比较狭窄,就会使同学的注意力在一开始就集中在很狭窄的范围,缺乏施展才能的空间,很 14 难作出一篇比较好的论文。选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很好地跟导师一起讨论、分析,然而我们也不能过分地依赖导师,不要完全受老师的限制,其实导师心目中间常有的是两类问题:一类是所在领域的著名的难题,相当长的时间没有解决的,一般说来,这些领域的著名难题,不宜作为刚开始作为研究工作的研究生的主攻目标。第二类是导师在以往的工作中间、研究中间遇到过的或者作过的问题,胸有成竹,导师完全知道这个问题应该如何做。但是为什么他过去没有做,或者做了没有发表呢?只是因为觉得这个问题意义不是那么大,所以没有去做,或者是他已经有了草稿了,把这个草稿做完又放起来了,因为觉得没有太大的意思和发表的价值。这一类问题也不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选题。

第二个环节,研读文献。研读文献是研究生学习和研究中间非常重要的一环。同学们在确定了研究的领域和方向以后,也可以暂时并不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而是来认真的阅读文献,对该领域逐渐形成全面的了解,而且自己可以分析和整理出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虽然在大学本科和硕士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很多课程了,但是要在一个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往往还需要阅读该领域的专著和一些基本文献。比如半个世纪以前,我和我的同学张广厚考进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成为熊庆来教授的研究生,我们当时的领域是函数值分布理论,这个领域在比较长的时间中曾经是数学发展的主流,成果十分丰硕,有许多著名数学家都在这领域有专著。熊先生当时已经年逾古稀,他对我们说“我年事已高,不能对你们提供多少具体的帮助,但是老马识途”。这是一句非常实在的话。例如他指导我们研读和讨论函数值分布近代理论的一个创始人,叫做R·拉瓦里纳的一本书,这本书只有一百五六十页,但是这本书作者拉瓦里纳他是这个理论的奠定人和创始人,所以尽管这是一百五六十页的书,我们学了这个以后,就能够比较快的掌握值分布论的要领和核心内容,迅速的走上该领域的研究前沿。而相反在这个领域也有六七百页精装的专著,看起来那些书内容非常丰富,实际上这些书并没有抓住领域中最重要的材料和内容,而不断地在外围兜圈子,没有涉及到核心问题。所以,熊庆来先生说“老马识途”。

除了专著,我们还要阅读该领域或者研究课题的基本文献,有一些文献可能距现在已经多年了,比如说几十年。但是在这些基本文献中间,往往还包含了 15 一些原始思想、重要成果或者基本的方法,对现在的发展依然有潜在的影响,依然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工作的借鉴。在阅读这些基本文献中间,我们要留意有些所谓综述性的文章,这些综述性文章往往请了这个领域高水平的专家撰写的,他能够把这个领域的重要的问题、主要的成果、历史的发展,所用的主要工具和方法,能够很好的加以总结,给我们写出来。所以,这种综述性的论文,如果同学们认真阅读的话,往往很有好处。

如果我们在一个研究领域上开展研究工作,还要掌握这个领域最新的动态和文献,否则,有可能我们花了很多的功夫来开展研究,并且去做成果,做出成果以后发现原来有人在前两年已经发表了类似的论文,就非常可惜了。所以,我们还要掌握有关课题的最新动态和文献。对于一个领域和研究课题可能要读好几十篇,甚至于一两百篇文献,因此就要有所区分,有些论文需要非常刻苦的钻研,有些只是一般性的浏览。对于重要的文献,我们不能停留在形式的推导和表面的理解上,而是要反复的分析、参悟、钻研、揣摩这个论文的精神和实质,提炼出作者解决这些问题时的原始思想和精神实质。

我们要从原始思想和最根本的出发点上来考虑问题,有所创新,不能只是对别人的工作有一点表面的理解,而在别人的框架和结构中间打转转,个别的地方来做一些改进。严格地来说,这种工作不是科研工作,不是创新,而是描红,是模仿。

八十年代刚开始实施学位制度的时候,当时的国家教委曾经规定,博士论文必须超过100页。现在同学们也许对此难以理解,其实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也就是说,博士论文应该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是创新的部分,也就是说,同学首次发现的新成果。另外一部分,就是包括对所选的研究课题的一个很好的总结,在阅读了该课题和领域里的许多文献以后,同学们要认真地思考、消化、分析、归纳,用自己的语言来作出一个很好的总结。它不仅可以构成论文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使得同学们对该研究领域有了一个很好的了解,我们在获得学位以后,因为对这个领域已经有了很好的了解了,就可以独立地在这个领域里继续从事研究、发明、创新的工作。

在非常认真地研读了文献以后,对这个领域的主要对象和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一些重要的成果,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就有了比较好的把握。同时,知 16 道这个领域还存在着哪些问题,或者自己在阅读文献中间产生和提出新的问题,着手去解决。

关于完整的研究工作训练,下一个环节就是刻苦攻关。要想解决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和作出有意义的工作和成果,绝不会是一帆风顺,会遇到许多困难,经历很多挫折,往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遇到困难,当然就要想办法解决,常常可能走一段又遇到了新的障碍,又走不通了,对于从事研究工作的人来说,就要有坚强的毅力,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百折不挠,最后就可能豁然开朗,取得成功。这种过程很像二十世纪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的王国维先生,他曾经描述了做学问的三种境界,他利用古代的诗词中间的句子来描述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王国维先生说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研究工作做得很深入以后,同一个领域和课题的学者人数很少,有时似乎是独自在艰难的向上攀登,比较孤独,但是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不断地向上攀登,站得高视野才能开阔,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就是指的是刻苦攻关,有的时候好像可以走通了,经过一番努力又遇到障碍,在一段时期里面,无论是白天,或者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全部的注意力都投入到克服到障碍上了,这就是王国维先生说的第二种境界,可以说食不甘味、衾不安枕,所以最后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第一种境界对这个研究方向和课题详细地占有资料,掌握了已有的学术思想、成果、工具和方法。在第二种境界里又对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反复地思考、钻研,用各种办法去克服,当然当时似乎依然没有办法全面地逾越,彻底走通。然而这两大阶段的努力已经做好充分准备,这个时候我们不能气馁,要继续努力,坚持不懈,最后有的时候看起来有一些偶然的机会,或者所谓灵感,就发现了原来思考这个问题的某些途径、方法、推理等等连贯起来,就解决这个问题,获得圆满的结果。

关于完整研究工作的训练,在刻苦攻关的环节以后,我想再提出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扩大战果。在刻苦攻关取得了很有意义以后,我们还要想方设法要扩大这个战果,例如我们获得的这个成果是不是可以找到重要的应用,是不是还可以用来处理其他的问题。这里我举一个自己在以往研究工作中的例子,上世纪 17 7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里可以做一些研究工作了,我和张广厚先认真阅读了国际上60年代中期、后期和70年代初期本领域发表的重要论文,认真钻研、刻苦攻关,并且将它们和研究生时期所掌握的法国学派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思考,将适用的范围大大地扩展了,从比较狭窄的整函数,扩展了具有一个亏值的亚纯函数,这是一个相当好的结果,发表了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就结束该课题的研究,可以说是比较自然的,不过就很可惜了,实际上我们继续在这方面的研究,将这一篇论文中间我们克服了不少困难,建立了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思考,终于获得了创新性更强、价值更大的成果。我们撰写和发表了这个方面的第二篇论文,第一篇论文有价值,水平还不错,然而成果不够突出,因为这个规律和结论是英、法科学家已经有的,我们只是将适用的范围扩大的比较多。而第二个成果更为突出,出乎意料,专家学者为之耳目一新。我们在第二个成果里把函数值分布论中间的两个非常重要的东西结合起来。论文发表以后,国际同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成为十分有特色的研究工作。

虽然上面的第二项成果很突出,然而工作中的重要困难,在第一篇论文中间实际上已经克服了。这就是说,我们做第一篇论文的时候,难度实际上比第二篇大得很多,然而第二篇的结果却重要很多,甚至于可以说令国际同行震惊。这个例子就充分说明了扩大战果这个环节的重要。

下面一个环节,撰写论文。最后是撰写论文这个环节,我们应该同样的给予重视,有的同学也许会认为,成果都做出来了,草稿写好了,撰写论文不是很容易吗?其实不然,科学追求的是纯真、美丽、严谨、精炼,论文的撰写也要达到这个标准。研究对象和问题的引进是不是很清楚,很自然,以往工作的论述是不是很精炼、很适当,论文的各部分怎么加以组织,互相衔接,经过推导,如何更加严密表达和叙述,容易做到既容易读,又十分完美,文献如何取舍和引用等,这些都是在撰写论文值得注意和应多加斟酌的地方。如果论文的有些部分要投到国际杂志上,还需要用英语撰写,除了文法、拼写不能有错误,还要符合英文写作的习惯用法。

我们那个时候是在20世纪60年代读研究生,撰写论文的时候从草稿到正式文稿,至少写3遍,使得表达和叙述更加完美。60年代研究生的四年里,我那时候被导师要求用法文撰写论文,因为过去我们这方面的工作,很多都是法 18 国非常突出的,当时要求用发文撰写,在中国科学外文版上就发表了四篇法文写的论文。在博士生阶段选择一个比较宽大的研究课题,围绕这个课题和领域认真来读很多文献,然后又经历刻苦攻关,扩大战果、撰写论文这几个阶段,这样不仅能够作出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而且进行做研究工作的一个完整的训练。同时,掌握了这个领域和方向的许多文献,在获得博士学位、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就可以继续在这个领域做研究、创新、发明的工作了。

下面是关于培养优良学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提高了,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国家对科研、教育等事业的投入开始大幅度的增加。然而经济体制的迅速改变,社会上也产生了急功近利、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的倾向,产生了浮躁情绪,“一切向钱看”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侵蚀,以往被人们看得十分纯洁的学术界和科研工作也受到了影响。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和权益委员会,在中国科协常委会和书记处的领导下,几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对学术不端行为曾经归结为下列的主要表现形式:抄写、剽窃他人成果,伪造篡改试验数据,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重复发表论文。学术论文质量降低和育人不负责任,学术评审和项目申报中突出个人利益,以及过分追求名利,助长浮躁之风。我们研究生和大学生在大学或者研究机构里学习,在社会上生活,周围环境不断对他们产生影响,所以有些问题也在一部分同学身上反映出来。比如说考试作弊时有所闻,而且作弊手段形形色色,论文抄袭现在也不罕见,在举报和揭发以后,大家并没有感到奇耻大辱或者义愤填膺,反而有些稀松平常、司空见惯,有些方面常常也没有严肃追究、认真处理,有时还大事化小,淡化处理,这样就使青年学子认识不到这些问题的严重和危害,缺乏是非观念,很难树立和培育优良的学风。

同学们经历了小学、中学、大学本科和硕士生的阶段,在获得研究生学位后我们还只是刚刚走到这个学科的前沿,刚刚开始独立进行工作,我们还需要若干年,比如7-8年左右的努力,才能成为该专业的高水平的专家和人才,才有可能作出创新性很强,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

在这里,我对同学提出几点希望:长期的奋斗和努力,就需要有坚强的动 19 力,现在有许多同学受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缺乏广阔的视野,学习常常是为了将来能有一份好的工作,而所谓好工作,就是报酬高、待遇好、生活舒适、工作不要太艰辛而已。也许有的同学说我的志向比这个要高,我获得博士学位以后还要努力,要成为教授,要获得国家级的奖励等等,其实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大自然的真与美,要掌握自然规律,并且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造福人类,我们要负有这方面的责任,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要有雄心壮志,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使自己成为道德高尚、学识渊博、创造力强的高水平的专家和人才,使自己的研究发明在国际上该领域达到前沿,甚至于领先,学术要有所贡献,或者享有盛誉,或者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来解决我国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为国家和人民来作出贡献。在科研工作中间,我们要有对专业的浓厚兴趣,要有好奇心,这样才会不断进行思考、钻研,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试图找出解答,才有可能形成一些想法,并且找出实现的途径。有些同学可能认为兴趣是先天的,是与生俱来的,其实不然,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从无到有,从淡到浓,关键在于你多接触它,多下功夫,逐渐的你就对他比较了解、比较熟悉,掌握的轻松、自如,就逐渐有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这样,兴趣就会产生,并且逐渐增强。

要作出有意义的工作和有价值的成果,必定会遇到许多的困难、挫折和障碍,否则,这样的工作早就就有前人完成了。现在多数是独生子女,物质条件比较好,从小在家里有点娇生惯养,缺少吃苦耐劳,在科研工作当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有毅力,重要的成果常常是在坚持在最后才能获得的。成才是长期的过程,从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到工作7、8年,成为这个专业领域的高水平人才,总共需要17、18年的时间,认真做好博士论文,包括选题、研读文献、刻苦攻关、扩大战果、撰写论文,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做好,也需要在博士阶段一直十分努力,只有不断地勤奋耕耘,才能有很好的收获。

老一辈的科学家勤奋读书、刻苦攻关、严谨治学,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拿我们数学方面来说,社会上都认为华罗庚是天才,初中毕业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实他自己的名言是“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他自己利用在清华做职员的机会刻苦攻读,起早贪黑,别人花一个钟头做的事情他花两个小时做。记得 20 有一次钱伟长先生和王元和我,我们几个人谈了一个多钟头的话,其中钱伟长他就说他认为他在清华读书的时候,30年代初期是清华最用功的学生,每天早晨5点钟就起来了,后来他发现华罗庚比他每天起来的还要早,用功更多。华罗庚在清华几年的时间,刻苦用功,逐渐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又有机会到剑桥大学两年,他不重形式和虚名,利用剑桥极好的学术环境,踏踏实实的从事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这样他就成为一位有突出贡献的大数学家。

20世纪50年代,我们上大学的时候,虽然大家非常看中考试成绩,然而那个时候有些课程,有些大课一两百人参加考试,老教授在发完考卷以后,马上就离开了教室,将近3个小时的考试是处于无人监考的状态。但是,从来没有人作弊。我在大学1956年-1962年学习6年期间,从来没有听说过考试作弊的现象,那时候大家平时学习非常努力,阅览室很安静,条件比较好,每天我们都是早晨饭厅刚一开门,买上简单的早餐,就是一碗粥,一分钱咸菜,一个馒头或者窝窝头,边吃边走,到了阅览室才能找到一张空位置,如果稍微晚几分钟就没有空位置,星期天也不例外,许多同学每月靠十几块钱的助学金生活,包括吃饭、零用,每个月还节省下一两块元,两三个月将这些结余的钱到书店买参考书去,在大学6年时间,很多同学从来没有到附近的餐馆用餐,过着很辛苦的生活,然而学习上很努力。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现在已经翻身,发生了巨大变化,那时候新中国刚建立不久,而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我们还要看到许多不足之处,我们的人均产值还很低,人均位置还落后,我们的科技水平不够先进,高端人才还很缺乏,在座的同学们要看到国家的需要、事业的要求,要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责任。

我衷心地祝愿各位不断地努力,成为各方面的高水平的专家和人才,为祖国、为学术、为人类作出宝贵的贡献!谢谢。

第二篇:我校师生在人民大会堂听取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

我校师生在人民大会堂听取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

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

10月13日下午,我校师生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由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共同主办的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聆听了师昌绪院士、袁隆平院士和杨乐院士三位科学大师所作的主题报告。我校党委副书记、研工部、研究生院、各学院辅导员及学生共?人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本场报告会由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林蕙青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首先致辞,他指出科研诚信和良好学风是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前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希望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和立志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学生,欲修学先立身,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养成良好学风,将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作为一项使命和长期任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在《试谈做人做事做学问》主题报告中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带领青年学子们思考“人活在世上,怎样才快乐”。师老认为工作使人快乐,人生观决定人生,人格造就伟大科学家,而对科技工作者来说这里的人格就是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此外,师老还告诫年轻人应该立强国之志,实事求是地做学问,坚持勤劳、勇敢、节俭的优良传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做了以“发展杂交水稻,保障粮食安

全”为主题的报告。在报告中,袁隆平院士给青年学子们介绍了什么是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目前的应用情况以及在国内外的影响,同时与大家分享了他的研究心得体会。最后为大家指出乐成功的八字秘诀—勤劳、汗水、灵感、机遇。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在《培育优良学风,做好博士论文》主题报告中指出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强调了研究生阶段是决定人才水平的关键。报告中,杨乐院士还就研究生阶段的两大主要任务、做学问的三种境界以及教育界、学术界的现况与青年学子们进行了交流。

我校师生认真聆听了报告会,对我国当前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决心在工作中牢固树立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理念,推进我国科学术学界更上一层楼。同学们也纷纷表示,要向三位科学家学习,立强国之志,实事求是,学出真本事,坚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积极推动我国科学道德与学风的建设。

第三篇:我校师生在人民大会堂听取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

我校师生在人民大会堂听取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

10月13日下午,我校师生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由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共同主办的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聆听了师昌绪院士、袁隆平院士和杨乐院士三位科学大师所作的主题报告。我校党委副书记、研工部、研究生院、各学院辅导员及学生共?人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本场报告会由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林蕙青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首先致辞,他指出科研诚信和良好学风是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前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希望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和立志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学生,欲修学先立身,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养成良好学风,将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作为一项使命和长期任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在《试谈做人做事做学问》主题报告中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带领青年学子们思考“人活在世上,怎样才快乐”。师老认为工作使人快乐,人生观决定人生,人格造就伟大科学家,而对科技工作者来说这里的人格就是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此外,师老还告诫年轻人应该立强国之志,实事求是地做学问,坚持勤劳、勇敢、节俭的优良传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做了以“发展杂交水稻,保障粮食安全”为主题的报告。在报告中,袁隆平院士给青年学子们介绍了什么是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目前的应用情况以及在国内外的影响,同时与大家分享了他的研究心得体会。最后为大家指出乐成功的八字秘诀—勤劳、汗水、灵感、机遇。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在《培育优良学风,做好博士论文》主题报告中指出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强调了研究生阶段是决定人才水平的关键。报告中,杨乐院士还就研究生阶段的两大主要任务、做学问的三种境界以及教育界、学术界的现况与青年学子们进行了交流。

我校师生认真聆听了报告会,对我国当前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决心在工作中牢固树立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理念,推进我国科学术学界更上一层楼。同学们也纷纷表示,要向三位科学家学习,立强国之志,实事求是,学出真本事,坚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积极推动我国科学道德与学风的建设。

第四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2012年6月5日在全国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国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 宣讲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 韩启德

(2012年6月5日)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中国科协、教育部、中科院、社科院和工程院联合召开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会议。这是自2011年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共同组织开展宣讲教育工作以来,按照中央领导指示精神,学术界和教育界更加广泛地联合起来,全面深入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行动。刚才,各单位做了很好的发言,大家在实践中总结出不少好的经验,值得推广。贵仁同志的讲话对2011年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对今年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很全面,也很有针对性,我都同意。下面,我谈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培养造就优秀创新人才、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关键举措,也是培育创新文化、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科学道德是科学的内在属性,既是科技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也是科研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研究的基础是诚实 守信,这是科技工作者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就以爱国奉献的精神和严谨求实、勇于创新、诚信负责、客观公正的科学道德风范,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科技奇迹,不仅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凝练出以“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为标志的科技界高度认同的价值理念。我们只有秉持这一价值理念,才有可能实现中央确立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近年来,科研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滋长,违反科研伦理、滥用学术权力、学术失范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已经损害了学术界、教育界的公信力和良好社会形象,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健康成长和人才队伍建设。要建设一支能肩负起历史使命的科技人才队伍,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已经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急迫任务。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应该成为一句空话,对学术界和教育界来说,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应该成为重要内容。

二、勇于担当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历史重任

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科技界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恪守坚持真理、诚实劳动、亲贤爱才、密切合作的职业道德。习近平同志代表中央在中国科协八大的祝词中也明确指出,科技工作者要加强品格修养,自觉加强道德自律,坚决遏制科学研究中的浮躁风气和学术 不端行为,在全社会树立科技界崇尚真理、求真务实,坚持说真话、办实事、求实效的良好形象。这些重要指示对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术界、教育界必须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自觉成为科学道德的维护者和严守科研规范的倡导者,直面学风道德方面出现的突出问题,始终坚持以弘扬科学精神、维护科学尊严、促进科学发展为己任,不讳言、不推卸、不退缩,大力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加快建立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长效机制。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关键是要抓好教育、自律和监督三个环节。教育是基础,自律是关键,监督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是要广泛开展科研诚信教育。这是从源头治理学风道德问题的关键环节,更是当下深入推进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紧迫需要。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开设科研诚信、科研行为规范的课程,也缺乏适合的教材和读本,许多年轻人甚至有一定研究经历的科研人员对科研规范不甚了解,不清楚“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严格遵守科研道德的意识和自觉性也不强,很容易犯错误。我们要一起行动起来,组织开展声势浩大的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诚信意识,让科研领域成为阳光下最纯洁、最神圣的一方净土。科学家要担当起优良学术道德传承者的责任,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教师和科研人员自觉树立“营造优良学风从我做起”的意识,践行优良科学道德、维护良好学术风气,让科学理性、开放包容成为民族精神的应有之义,让科学精神之树枝繁叶茂,“望之蔚然而深秀”。

二是要把严格自律作为理应承当的终身要求。每一项科研工作都有着与科研活动规律相符的规范和准则,学术自律就是要求我们坚持这些规范准则,在科研中自觉践行对真理、道德的统一追求。近年来,许多部门和科研机构都制订了相关道德准则,中国科协也出台了《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我们要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自律机制和自我纠错机制的重要作用,引导科研人员坚决抵制一切违反科学道德与伦理的科研行为,自觉遵守科学家的基本行为准则,努力将诚实守信、信任与质疑、相互尊重和知识共享贯穿到科学研究的全过程。科学家对自己从事的学术事业要保持神圣的敬畏感,始终坚持严肃认真、周密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和学习态度,重操守、重品行、重修养,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自己的学术声誉,积极倡导、开展负责任的科学研究,坚决抵制一切违反科学道德与伦理的科研行为,共同维护学术界的良好社会声誉,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表率作用。

三是要把监督惩处作为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必要举措。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必须坚持道德约束和监管惩处并重。直面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考验的是学术界、教育界的决心。近年来,我国制定发布了针对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和学术规范,许多单位和部门成立了专门机构,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实际情况看,有些规章和要求还停留在文件上,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一些问题需要作出严肃处理时却失之于软、失之于轻。我们要切实肩负起规范学术行为的重要职责,抓紧建立完善合 理有效、公正公开的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对通过合理渠道递交的举报材料要抓紧调查,坚决处理,并及时公布调查和处理结果。要把科研人员自律、单位监管与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督促科技工作者从社会、伦理和法律的层面规范科学行为。

三、扎实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

去年以来,中国科协、教育部采取联合行动,邀请德学双馨的院士专家组成宣讲队伍,按照“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的目标和要求,共同推动在高校研究生新生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这是对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一种成功探索,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工作抓得准、抓得及时,要求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广泛开展宣讲教育,引导广大研究生、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严谨治学、诚实做人。认真落实中央领导关于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工作的指示精神,必须按照两个拓展、两个结合的原则,精心安排、周密部署、狠抓落实,把宣讲教育不断推向深入。

第一,覆盖所有教育和科研单位。今年,中科院、工程院和社科院加入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宣讲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力度进一步加大,要力争今年把参与单位做到更大范围内的全覆盖。首先是宣讲教育单位的拓展。去年宣讲教育实现了对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各省属高校为主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全覆盖,今年我们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由点到面、稳步推进,争取拓展到对所有高校以及中科院、社科院所属的188个科研院所、中心的全覆盖。其次是科研领域的拓展。去年宣讲教育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今后我们要将宣讲活动进一步扩展到社会科学领域,逐步实现对所有学科领域的全覆盖。三是逐步向其他类型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拓展。我们要逐步将宣讲教育从高校和中央所属研究机构扩展到地方军队所属研究机构、民营研究机构、企业研究机构,真正实现对全国所有教育和科研单位的全覆盖。

第二,覆盖高校所有学生和科研人员。去年宣讲教育实现了对所有研究生培养单位新入学研究生的全覆盖,今年必须要完成把宣讲对象拓展到全体研究生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把宣讲教育对象再逐步扩大到高校新入职教师、高年级本科生、科研院所新入职科研人员、研究生培养单位新上岗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使每一位新入职、新上岗的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导师都能普遍感受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教育的心灵震撼。

第三,努力实现宣讲教育与制度建设有机结合。建立宣讲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制度是根本。首先,我们要把集中宣讲与日常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每年面向新入学研究生集中开展宣讲教育的同时,积极推动将科学道德列入大学和研究生必修课程,纳入科研人员职业培训体系,真正实现科学道德教育的长期化、常态化。其次,要把宣讲教育与科研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高度重视学术期刊等平台的道德规范建设,不断加强科研成果发表、人才评价等关键环节的道德要求,切实把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纳入科研人才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

第四,努力实现组织动员与督导检查有机结合。去年宣讲教育正 式启动后,中国科协和教育部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带队,分头深入高校生源集中的重点省市和重点高校进行调研、指导,逐省召集省科协、省教育厅负责同志研究部署宣讲工作,确保了宣讲教育不做表面文章、不走过场,取得扎实成效。做好今年的工作,我们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好宣讲教育工作方案,组织好宣讲专家队伍,修订好面向宣讲专家的参考大纲,编制好面向青年学生和研究生导师的学习大纲,确保宣讲教育规范有序进行,同时还要狠抓落实,着力做好督导检查工作,完善组织措施、考核措施和激励措施,把宣讲教育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基层每个单位、具体到每项活动,逐级抓落实,确保宣讲教育活动的质量。

同志们、朋友们。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制度性的工作,也是一项艰巨的使命和任务。我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学术界、教育界的通力合作与密切配合,我国的科研诚信和学风必将改善,科学事业必定更加繁荣发展!

谢谢大家。

第五篇:党委书记在202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先进典型宣讲活动启动仪式上的发言讲话

在202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先进典型宣讲活动启动仪式上的发言

同志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先进典型宣讲活动启动仪式在大学举办,充分体现了市有关领导部门对大学的高度重视和工作认可。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农大师生向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各位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就业创业关系着亿万家庭福祉,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就业工作,多次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党中央国务院每年都把大学生就业创业作为促进民生福祉的重中之重,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工作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也都高度重视,出台了有力的政策和举措。

我们大学是我国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起源地,肩负着为我国“三农”和乡村振兴事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任。建校百年来,为祖国输送了数十万名优秀毕业生。学校党委坚决贯彻落实上级部门的工作要求,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加强思想引导,建立长效机制,将职业价值观教育全程融入教育教学和大学文化,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我们始终秉持的工作理念是:

一是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进入新时代,促进大学生毕业就业不仅在于帮助大学生择业、解决生计,更重要的是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正确树立价值导向、规划人生航向、确立事业方向。当代青年要有所作为,志在四方,筑牢科学报国、为民造福的家国情怀,积极投身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伟大奋斗中,把个人人生价值与祖国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是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作为学校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连接着千家万户,关系着国计民生,保障着社会安定。尤其是针对少数特殊困难群体,更要关心关爱、特殊支持。帮助一个贫困地区或贫困家庭的学生就业,就等于脱贫一个家庭、带来一片安宁。这是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我们要在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中,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主动争取各方支持,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开辟新兴就业空间、持续推进创业带动就业,让全体毕业生切实感受到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把毕业生就业创业作为深化教育改革、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大学生就业创业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重要窗口,是检验学校培养成效的重要标准。当前,大学生就业,既有经济形势的影响,也存在着结构性的问题。我们要主动对接市场需求,认真听取用人部门的反馈意见,推动学校专业布局和培养规格的动态调整,不断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自己的梦和祖国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将奋斗的平台放在祖国伟大事业上,才能成就伟大理想。这里,我对毕业生同学们提三点希望:

一、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责任。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和建设者。希望同学们信念坚定、勤学苦练、增强本领、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不辜负伟大时代、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二、不畏艰难险阻,投身国之大者。

奋斗道路肯定充满艰难险阻、惊涛骇浪,希望同学们接过艰苦奋斗的接力棒,敢于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培养百折不挠的勇气和毅力,把战胜困难作为历练人生的机遇,在经历风雨中见世面,在摔打磨练中强意志,在攻坚克难中长才干,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我们每一份力量。

三、勇于踔厉奋发,绽放青春梦想。

新时代孕育新机遇,勇于挑战、擅于创新、具备强烈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新一代青年的最宝贵的品质。值此中华盛世,希望同学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干中增长智慧才干,在更高起点上去闯、去创,绽放青春、实现梦想。

下载材料4:师昌旭、袁隆平、杨乐在首都高校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_21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材料4:师昌旭、袁隆平、杨乐在首都高校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_21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