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勇斗歹徒的女勇士 ——记全市见义勇为道德模范王长英
勇斗歹徒的女勇士
——记全市见义勇为道德模范王长英
一名年过半百的沂蒙山区普通农村妇女,为了保护邻居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奋不顾身与歹徒搏斗,为阻止歹徒驾车逃窜,挺身拦车,被歹徒凶狠的撞伤。蒙阴县垛庄镇丁旺村53岁的妇女王长英勇斗小偷的事迹,被十里八乡的群众交口称赞。当谈到见义勇为的壮举时,王长英平静的说:“遇上这样的事,有点正义感的人都会伸出援助之手的。”
助人为乐的榜样
王长英小学文化,1980年与刘长省登记结婚,共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她勤劳朴实,做家务、下地种田都是一把好手,在全村她下田最早,回家最晚,家里还收拾的井井有条,照顾小孩,伺候老人更是无微不至。
她为人正直,团结邻里,乐于助人。左邻右舍谁家建房子办喜事,她总是主动去帮忙。邻居刘长海家建平房没有水,她听说后就无偿把家里压水井的水引过去帮他建起房子。村里搞水利设施配套工程,施工队10多个人中午吃饭没水喝,王长英就让女儿把家里的茶水送到工地,一送就是半个月,施工队的人员要付给她钱,她却说:“不就是几暖瓶水,那能要钱哩”。
王长英虽然只是小学毕业,在孩子学习方面不会辅导,但她用朴实的语言教导子女学习要刻苦,做事要认真,做人要正气。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她家主动捐款100元,帮助灾 1
区困难群众。也正是王长英这种乐于助人,坚持正义的品性,指引着她用柔弱身躯的谱写了一曲感人地见义勇为之歌。
不怕小偷的勇士
2008年11月26日14时50分左右,垛庄镇丁旺庄村民刘长明及家属李秀珍外出回家时,刚到巷子口,发现其门口停了一辆白色面包车,并且有一个年轻人正在往车上装粮食,另一人坐在驾驶座上。刘长明一下就觉得是小偷,就将其摩托车横在面包车的前面,并上前与盗窃者周旋。这时,刘长明家属李秀珍就跑去喊人,跑到邻居王长英家说,你们快到我家,出事了。
王长英连忙喊上丈夫刘长省就朝刘长明家跑去,到了巷子口时,刘长省看到刘长明正与一个身材高大的人争夺摩托车,刘长明被连人带车推到一边,面包车马上就要开出巷子,刘长省上前掐住那名歹徒的脖子,并将歹徒推到一边。
这时,坐在面包车驾驶座上的另一名歹徒突然猛加油门,并把刘长省挤在一垛木柴之间;此时,面包车朝后一倒,就要逃窜。
王长英见状奋不顾身地冲上去,阻止面包车逃窜,面包车不但没有停止,反而凶狠地加速撞上迎面赶来的王长英,并将其拖出100多米后,将其甩下,驾车逃窜,王长英当场倒在血泊中并昏迷。
顽强坚韧的强人
急促的120急救车把王长英送进了县中医院抢救室,经过12天的艰难抢救治疗,她终于苏醒过来,抢救医生和其亲人感到很震惊和欣慰。虽然保住了生命,但是经检查她盆骨粉碎性骨折,另外股骨、肋骨、多处骨折,手指和脚趾肉皮磨烂,露出了筋骨,全身多处受伤,伤势依然非常严重。
为此,医生为王长英做了8个半小时的手术,全身共缝疤80多个,最长手术刀口达40厘米。手术结束后,性格坚强的王长英咬着牙说:“给我拐杖我要自己走!”女儿刘玲含着泪说:“妈,你刚做完手术,现在还不能走。”住院治疗近30天,借债4万多元,为了省钱王长英要求回家修养治疗。
为帮助王长英度过难关,垛庄镇党委政府为其申请见了义勇为奖金,并多次派人到医院看望并送去了慰问金,村两委为她搞了募捐。
为表彰她的见义勇为精神,2008年1月8日,王长英被山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山东省见义勇为基金会授予“山东省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并得到了1万元的见义勇为奖金。
第二篇:最美不过夕阳红 ——记全县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王兴英
最美不过夕阳红
——记全县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王兴英
在蒙阴县城东汶河南岸,有一座干净整洁、错落有致的的院落,院内凉亭别致,花木四季飘香,这里就是一家由个人出资创办的老年人社会公益性质的养老公寓——蒙阴县夕阳红老年公寓。夕阳红老年公寓占地面积20亩,总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目前建有生活用房40间、办公及服务用房10间、1200平方米的二层楼餐厅、健身娱乐场所。公寓可以容纳160多人居住,先后有近百位老人在公寓安度晚年。王兴英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孝老爱亲的中华美德,实践着关心支持老年福利事业的热心,她先后被表彰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山东省敬老模范”、“市文明市民”、“县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县三八红旗手”。
创办老年公寓成为她晚年的梦想
提起创办老年公寓的事,王兴英说,这不是自己一时冲动的想法,也不是为了赚多少钱,而是缘自于自己早年的一个人生梦想,她说:“人生要有自己的梦想,做自己想做的事。”
王兴英是蒙阴县工商局的一名普通职工,也是单位的工作骨干,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实实在在体现在她的身上。工作中,她负责县城一处市场的管理,每遇到上年纪的经营户,她总是格外的热心服务,尽量在政策允许下照顾老年商贩,有时还亲自动手帮他们摆设摊位;家庭中,王兴英也是出名的孝顺,她的双亲都是建国前的老地下党员,丈夫那边,公公很早就去逝了,婆婆也长年卧病在床,王兴英把自己的全部孝心和感情投入到老人身上,尽心尽力的孝敬老人。
王兴英和丈夫也十分恩爱。18年前的一天,她和丈夫漫步到县城南的东汶河边,也就是现在夕阳红老年公寓的位置,放眼望去,碧水清波,花红柳绿,美丽的景色让她在心中燃起了一个梦想:要是自己老了后在这里建上两间房子和丈夫安度晚年多好啊!自己有姐妹八人,1
亲戚一大帮,她不禁又想,要是将来能把自己姐妹和她们的公婆也聚到这里,一大家子人在这里安享晚年不更好吗!从此这个美好的梦想就扎根在她心里。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兴英从电视里看到了中央台“夕阳红”这个节目,从此她就成了节目最忠实的观众,从节目里,她看到了、了解到了全国各地老年人的精彩晚年生活,同时,她也注意到由于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许多年轻人想孝敬照顾老人,却是无法顾及上。一个更大更美好的梦想在她心里形成了:创办一座老年公寓,让更多的老年人过上美好幸福的晚年!
爱心是建起老年公寓的坚强支柱
2000年3月8日,对王兴英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她光荣地从岗位上退休了,也是这一天,她开始了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创办一所老年公寓,从而无怨无悔地投入到社会公益福利事业中。
从退休的第一天,她就一个人开始筹备创办老年公寓的前期事务,先是租下了东汶河边,也是18年她产生梦想的地方的一片20亩地。然后,她写了创办申请书,跑到县里有关部门去申请,找县里的有关领导,争取政府的支持。
经过一年多的奔走,事情终于有了结果:2001年6月29日,县政府二楼的会议室里,召开了一个专门讨论王兴英创办老年公寓的会议,分管的县长和县里10多个有关部门的领导坐在一起研究这件事,一致支持她兴办社会公益福利事业。面对这种支持,王兴英心里充满了感激,她当场表态:“感谢领导支持,我一定把事情做好!”
回到家的王兴英也立即召开了一个特别的家庭会议。这一年多里,她四处奔走,家里人没有一个人知道她要创办老年公寓的事,是该和家里说的时候了。晚上,她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女婿,自己的姐妹和家人都召集到一起举办了一个家庭宴会,吃饭前,她正式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创办一所老年公寓。面对着亲人们怀疑、反对的目光,她说:
2
“我知道你们一定会反对我做这件事,所以才等到现在和你们说,但是我的性格你们知道,我想做的事就是再难也要去做!”
面对母亲的决定,大女儿流下了泪,前不久她还给母亲安排了外出旅游,她多么想让母亲过上一个祥和快乐的晚年啊!
7月1日,静静的东汶河岸上,一阵热闹的鞭炮声中,夕阳红老年公寓正式开工建设了。
梦想归梦想,现实是现实,面对自己美好的梦想,摆在王兴英的眼前却是一片空白:手里仅有丈夫去逝后留下的6000元钱,资金、房屋、证件手续、管理经验,要啥没啥,但她有不怕任何困难,决心做的事就一定做好的决心。
王兴英有丰厚的退休金,有自己房子,有孝顺的女儿,自己完全可以过上一个省心平和的晚年生活,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发挥自己在社会公益福利事业上的余热,她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老年公寓的建设中来。没有资金她就四处借钱,去银行贷款,没有手续,她就到有关单位去一趟趟跑,没有经验,她就到外地的养老院去学习参观……一切都从无开始。为了省钱,从未搞过建筑的她,边干边学,自己当起了设计规划师,规划院落,设计房屋。
经过两年的建设,2003年12月,凭着自己仅有的6000元启动资金,经过王兴英个人的努力,一座有四栋平房,一栋二层楼,60间房屋,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的老年公寓终于建成了,前前后后她投入了近200万元。现在,夕阳红老年公寓的资产己经被评估到300多万元,还有人曾想出500万要买她的老年公寓,被王兴英拒绝了。
创业从来没有容易的事,王兴英创办老年公寓更是困难重重,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人家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可王兴英却是连个可拆的墙也没有,只能是“借了东墙补西墙”,四处向朋友亲戚借钱,跑银行贷款。为了筹集建设资金,王兴英这个以前遇到困难从未掉过泪的人,竟然也几次流下过眼泪。
2001年底,有人向她追要一笔欠款,当时的她一分钱也拿不出,就在这时,却又“雪上加霜”,她的姐妹和女儿约好趁这个机会“为难
3
她”,谁也不帮她,好让她知难而退。四处无援,王兴英偷偷地掉下了泪,她知道亲人们不是在故意为难她,是为她好,逼她过轻闲的退休生活。
2002年,王兴英为了一笔贷款,找到县里的一家银行,由于贷款条件的限制,她从年初一直跑到年底,先后跑了近200次,11月29日,对方最终没有贷款给她,面对这个结果,王兴英的眼泪再也止不住,飘洒在寒风里。
2001年11月,公寓刚建好的房屋突然一夜间被人砸光了玻璃,看着自己辛劳的成果受到如此对待,满地的碎玻璃如同扎在她心里似的疼,委屈的泪水一下子涌出来。从那天起,她就从家里搬了出来,一个人住在了工地里,直到公寓建成了,也一直住在那,再也没回县城舒适的家住一天。
老年公寓成为百余位老人的幸福之家
2002年12月19日,是个好日子,历尽各种困难,王兴英创办的夕阳红老年公寓终于开业了。
做什么事都要做得最好,王兴英把老年公寓建的和花园一样,公寓内配套齐全,沙发、彩电、卫生间、洗澡间和宾馆一样,还专门为老人设置了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针对老年人的特点,王兴英还为老人建设了门球场、羽毛球场地,让住在这的老人过上最舒服的日子。
除了平时照顾好老人外,每到八月十五、九九老人节、春节等这样的节日,王兴英都组织这里的老人一起活动,过上一个热热闹闹的节日。每位老人的生日都记在心里,如果老人的儿女没时间来,她就为过生日的老人举办生日宴,如同老人的亲人一样。2006年的农历八月初六,是赵希泉老人的生日,家人把他接回家准备让他过了中秋节再回来,可是老人第二天就回来了,见了王兴英就哭着说“不走了,再也不走了!”
4
公寓刚开始运转时,为了节省资金,王兴英并没有招用太多的人员,什么大事小情都自己来做,既当院长又当服务员,早上五点四十准时起床,晚上十一、二点睡觉,从早上忙到晚上,天天在每个老人身边跑前跑后,为老人服务,有时走得脚底都疼,她说:“别看我平时就是在一个院子里来回跑,细算起来,相当于我一天得走上40里长路啊!”
“把每位老人当做自己的父母来看待!”王兴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她如同亲生女儿一样照顾着每位在公寓养老的老人。
这里的老人,年纪最大的有90多岁,年纪最小的也有60多岁,每个人身体多多少少的都有点病症,有的老人还经常大小便失禁,每遇到这种情况,王兴英总是自己亲手去为老人搓洗身体,换洗衣裤,而从不把这个脏活让别人做。94岁的王庆兰老人,几乎天天大小便失禁,一直都是王兴英亲手为她清洗。
上了年纪的人有时脾气和小孩子一样,经常“不讲理”,遇到这种事,王兴英没少受“委屈”,但她总是耐心地对待每一位老人,从没有发过火,生过气,更没有粗语相待,直到他们心平了,气顺了为止。一次张英老人因为安暖气的事“不讲理”起来,王兴英就像哄小孩一样,直到老人满意。
李益新是来老年公寓较早的一位老人,2003年春节,儿女把他接回家,他只在家吃了个午饭,就闹着要回老年公寓,当天下午他就回到了公寓,在公寓里过的春节,以后老人再也没回过家,就把这当成了自己的家,每顿饭只有王兴英喂他,他才肯吃饭,就连老人的亲儿女喂他都不吃。
每位住在这里的老人都对王兴英说:“你就是俺的亲闺女!” 王兴英的夕阳红老年公寓虽然也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但王兴英并不是想为此挣钱发财,收取的费用也仅够还贷款和维持公寓的正常运转之用,有时她还要从自己的退休金里往外拿钱。
在夕阳红老年公寓生活的近百位老人中,有12位老人比较特殊,他们有8位是生活非常困难拿不出生活费,还有4位是老革命伤残军
5
人,照顾他们王兴英一分钱也不收,每个月还得花费2000多元钱,本来就有不少欠帐,运转困难的公寓财务就更捉襟见肘了,但王兴英从没因此说过一句怨言。
王兴英不仅对老年人痴心服务,对社会上的困难群众也是尽力帮助。52岁的包丕珍丈夫去逝后失去了生活来源,还有3个孩子正在上学,生活一度陷入困境,王兴英把她找到老年公寓里当保育员,缓解了他们生活的困难。老年公寓的服务人员都是农村特困户和下岗职工。像包丕珍这样困难情况的在王兴英聘用的12名职工里就有8个。
在这生活的老人们和职工都说:“她是一个好人啊”。
老年公寓成为全家人的大事
从一个梦想到梦想的实现,从一片荒芜的河滩到一片占地20多亩的院落,从一个普通的退休职工到一个投身社会公益事的名人,王兴英吃过的苦,受过的累太多、太多。但这一切对王兴英来说己经无所谓了,面对着自己逐步走上正轨的老年公寓和自己从事的社会公益事业,她心里充满了快乐和希望。
让她最感欣慰的是,亲人们从开始的不理解、反对变成支持她的事业了。自己的几个姐妹不仅肯借钱给她,帮她办事业,而且还长年在公寓里给她当帮手,从不要报酬。社会上也对她一心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创办老年公寓的事四处传送。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慕名前来采访她,山东台“老友”和“乡村季风”栏目也分别对她的事迹做了报道。九九老人节和春节期间,县里各有关部门、部分企业家还经常到老年公寓走访慰问。
王兴英在全力服务老年人的同时,还积极响应蒙阴县妇联、民政局等单位开展的“关爱孤儿、助学成才”、“领孤儿回家过年”和“为孤儿建家认亲”等活动,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开展救助孤儿行动。为了让孤儿和家庭困难学生感受家庭和亲人的温暖,她共认领了17名孤儿,在老年公寓本来就很艰难运转的情况下,还负担着他们的学习和
6
生活费用。中秋、元旦、春节…….在每一个节假日,17名孤儿不仅有了一个温馨的家,还有了一个共同妈妈——可亲可敬的王妈妈!在2009年春节,17名孤儿都高兴的穿上了新衣服、领到了压岁钱,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度过了一个温馨快乐的新年。在吃完年夜饭以后,孤儿们眼含热泪异口同声的喊了一声:“妈妈,我们爱你!”
随着老年公寓服务社会的种种措施的实施,随着老年公寓扶老济困的种种善举,蒙阴县夕阳红老年公寓越来越被社会所认识、接纳,报名入住的老人越来越多,王兴英和她所热爱的老年服务事业一定会有更好的明天。
7
第三篇:一望30年的守候——记 “道德模范”南航新疆乘务长朱庆丽
一望30年的守候
——记 “道德模范”南航新疆乘务长朱庆丽
“五一”国际劳动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与家人放松的小长假,而她的第30个“五一”劳动节却一如既往地在蓝天上度过。“今年是我服务的最后一个劳动节了,即将脱下这身制服,30多年的感情太难割舍了。我选择把这最后一个劳动节留在飞机上”。
她是朱庆丽,新疆民航第二代空姐,1985年开始飞行,累计飞行达3万余小时,执行航班2000多个,服务旅客近20万人次。30年如一日的热爱与执著,保持着无安全差错、无运行误差、无服务投诉的纪录。2014年,获得南航新疆“道德模范”称号,而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一种信念的支撑,更是一种热爱的表达。大家总喜欢亲切的叫她“朱妞姐”。
40分钟背后的故事
8时10分起飞的CZ6637库尔勒航班,飞机离地时已是迎着万丈朝霞了,可这40分钟的航班却有着许多背后的故事。飞行的前一晚,朱妞姐把第二天所需要穿的制服一一熨烫整齐,高跟鞋、平底鞋都擦得锃亮,航班信息、旅客信息、特殊旅客、转机旅客,都已经在她的便签纸上记录清楚,即便已经飞行了30年也容不得有一丝马虎,设置好5时10分、5时15分双重闹铃,准备迎接明天的航班任务。
5时10分,即便是在4月的早晨,天色还是漆黑黑一片的。她穿好制服,画好妆,打理好利索的短发,出门前默念着“证件、登机牌、舱门操作卡,围裙平底鞋”再次确认没有遗漏后,坐上了6时10分发出的机组车。“为了保证良好的精神状态,吃早饭真得很重要”。她在空勤食堂用完早餐,6时20分到达准备室,6时35分航班协作会才开始,“预留15分钟就是给自己调整心态的,不会在仓促之中出现差错”。这小小的15分钟虽然并不长,但她一坚持就是30年。
一次次问候,一次次挥手道别,每一位旅客都在她的心里留下了印记,那些蓝天里的人、故事,就像一本本回忆录。
带徒近百人 传承即是责任
“我带过的徒弟太多了,初始新雇员、转机型、国际航线、头等舱乘务员、乘务长,加起来有上百人了吧。现在很少有机会再次一起飞行,再见面的时候很亲,就像自己的孩子长大了一样„„”
徒弟韩斌依然记得,2013年7月自己转机型时的带飞师傅就是朱妞姐,带飞前一天,师傅列出了详细的知识要点、难点和差异,和韩斌通了电话之后,还把这张密密麻麻的A4纸拍下来发送给了他。仔细一看,她将新知识的内容划分清晰,并且将易混淆、易出错的地方标注了出来,与其他机型的差异也在表格中一目了然。韩斌感叹:“我心想,师傅真厉害,一张纸就让我清楚了全部要点!”最终,韩斌以95分的好成绩通过了转机型考核。
对于朱妞姐来说,每一位徒弟的身上都有着她年轻时的影子,那些热情、积极、努力和羞涩,都是她曾经历过的,面对这些孩子,“我想把我所有的知识、我的经验,都教给他们,一代代的交替和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的责任”。
病痛中,她依然坚强
长期在高压、密闭、缺氧、低光的环境里工作,颈椎病、腰椎病成了许多乘务员的职业病。
2012年的冬天,飞机舱门的细缝里钻进嗖嗖冷风,这把积压在朱妞姐身上的病痛全部激发了出来。飞行还没结束,朱妞姐的腰部就已感觉酸痛僵硬,乘务员们让她歇歇,而她却还坚持参与客舱服务,每次弯腰、起身都隐隐作痛,可她却说:“没关系的,老毛病了,一会儿暖暖自己就好了。”
后来才得知,朱妞姐腰疼得厉害,可一想到运行保障,她没有请假,忍着疼痛坚持飞行。大家劝她去医院治疗,她却说:“姑娘们,别担心我,你们的妞姐坚强着呢!”说着就拉起飞行箱离开了。
家人是我的坚实后盾
对于朱妞姐来说,休息的日子能陪伴家人的时光是最珍贵的。从小就乖巧听话的女儿从来不会埋怨母亲因为工作忙而不能陪伴自己,这也培养了她的自主和独立。如今,女儿在北京上学,不能相见总是很想念,“因为飞行和工作的原因,我从来没有参加过女儿的家长会”。回忆起不能陪伴女儿成长,朱妞姐很是遗憾。
记得2013年农历大年三十那天,朱妞姐从北京飞回乌鲁木齐,终于可以和家人过个团圆年了,但那天北京却下起了大雪,在经历了长达3个小时的延误之后,朱妞姐拉着箱子走在满是鞭炮屑的路上,看着渐渐熄火的万家灯火,她很愧疚,因为自己又辜负了家人的期待。这时,一辆闪着灯的车停在前方,还没走近,就听到女儿喊着:“妈妈,我们来接你啦!”女儿和丈夫的出现扫除了她所有的疲惫和辛苦,一家人在夜色和路灯下抱在一起,大喊着“新年快乐”。
2015年4月27日,朱妞姐踏上了运送官兵赴尼亚拉维和的航班,这也是她最后一次执行维和任务。官兵们得知这是乘务长的最后一次维和飞行,感受到她的细心服务和热情温暖,心中也有万千的不舍,官兵在航班上一同为她唱起了歌,“待到春风传佳讯,我们再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