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转型期空港口岸海关旅检职能改革与模型构建研究[大全5篇]

时间:2019-05-13 12:3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战略转型期空港口岸海关旅检职能改革与模型构建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战略转型期空港口岸海关旅检职能改革与模型构建研究》。

第一篇:战略转型期空港口岸海关旅检职能改革与模型构建研究

战略转型期空港口岸海关旅检职能改革与

模型构建研究

摘要: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如何转变职能、创新监管模式成为各部门研究的重点。本文选取空港口岸海关旅检部门作为具体研究对象,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行政契约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通过对空港海关旅检部门的职能分析,流程设置及风险管理的实现方式进行研究,提出通过订立契约框架,将部分事务委托,将有限的人力资源投入到风险管理中,建立隐蔽式、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旅客通关监管模式,实现监管有效、通关便利、支出缩减、服务提高。

关键词:海关旅检;海关职能;海关改革;模型构建

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上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实质上要解决的是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重点是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即哪些事应该由市场、社会、政府各自分担,哪些事应该由三者共同承担”。在2014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于广洲署长指出要以改革为统领,把改革贯穿于海关工作的各领域各项工作。笔者结合工作实际,选取空港口岸海关旅检部门作为具体研究对象,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行政契约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通过对空港海关旅检部门(以下简称旅检)的职能分析、流程设置及风险管理的实现方式进行研究,提出海关旅检转变和创新职能实现方式,通过订立契约框架,将部分事务委托,并进一步加深与企业的合作,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有限的人力资源投入到风险管理中,建立隐蔽式、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旅客通关监管模式。

一、海关旅检部门现状及问题分析

海关旅检工作属于海关行邮监管工作的一部分,在整个海关系统中处于边缘部门,但由于其直接与进出境旅客打交道,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海关与社会结合最紧密的部分,其一举一动都易引起关注,直接体现海关公共服务水平。

(一)海关旅检主要职能

海关旅检工作主要承担进出境旅客行李物品及航空器的监管、征收行邮税、查缉走私等传统职能及边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打击国际刑事犯罪等非传统职能。监管职能包括金融管制、濒危动植物管制、文物管制、ATA单证册报关、展览品报关等,监管人群包括普通旅客、机组人员、境内外记者、外交人员及公派留学人员等(携带物品规定不同)。征收行邮税主要对超量携带物品的进出境人员进行征税,同时起到对一些特殊物品的进口调控作用,是国家外贸政策实施的重要保障。

(二)现有条件下海关旅检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不足与监管到位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不足和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两个方面。以某二线城市空港海关为例,旅检配置公务员40人,实行轮班作业制,日平均监管航班55架次,日平均监管进出境人员约7500人次,而目前海关总署要求100%过机检查,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而一线城市空港口岸海关旅检部门面临的压力更大。如果对所有违规的旅客进行处理,以目前的海关规定来看,即使是抽检,人力也远远不够,要想使海关规定的执行不打折扣,我们就必须调整监管重心。另一个方面,从人力资源配置上看,海关目前招收公务员,全部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各种专业门类都有。从旅检工作的具体情况看,造成了人力的浪费,而且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像X光机检查,技校生或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即可,而招录的公务员反而对X光机不能熟练应用,客观上造成了监管困境,且以人员的需求应对业务量的增长,造成了公务员队伍的扩大和机构的臃肿。

2.监管职能、政策调整滞后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进出境旅客行李物品监管办法》是1989年制定,其中的退运境外条款,以当时的情况看是一种惩罚,因为当时进出境手续繁琐且机票价格昂贵,但现在看来就成了一种照顾措施,很多人进出境频繁,且不能保证每次都能监管到位,很多旅客为避免征税选择退运境外;规定20种必征税商品,像电视机、摄像机、音响设备、电话机、打印机等早已失去其原有意义;规定进境居民旅客携带在境外获取的个人自用物品,总值在5000元人民币以内的,海关予以免税放行,而目前80%以上旅客,在境外购物超过5000元,而海关又不能对每一个超过限额的旅客进行征税;《旅客进出境行李物品分类表》规定繁琐,根据其执行监管任务,海关人员尚不能完全理解,更不用说普通旅客,应该建立从量、从价、明晰易懂、操作简单的规定。

3.风险管理的初级阶段与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之间的矛盾。当代社会关注公民价值和利益,更注重改善公民需求,更提倡服务型政府,这就要求进出境旅客在通关时享受到便捷的服务,能够快速通关。而就海关而言,如何保证监管到位、如何保障职能履行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如何在众多旅客中寻找监管目标是风险管理的范畴,保证旅客在便捷通关过程中监管到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风险管理的充分实现是海关的第二步发展战略,目前已基本实现业务操作的电子化,旅客通关系统的有效应用,为旅检风险式管理提供了必要条件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从目前的应用来看仍存在单打独斗、利用率不高、辅助效能不明显等问题,风险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它以现代经济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其从效率、有效性和服务质量方面来更密切地关注结果,用分权的管理环境取代高度集权的科层结构,灵活地寻求能够带来更加有效的政策成果的可行性方案,以替代直接的公共供给和管制,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强化指导政府发展,要求政府提高自动灵活的以最低成本对外部变化和不同利益需求做出回应的战略能力。主张在政府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引入企业管理模式,重视行政结果,推行社会合作,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

英国是新公共管理的发源地之一,被公认为是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行政改革的先驱,重组公共部门、改革行政体制是其重要路径,其中改革组织体制和领导体制与减少公务 员数量对本文亦有借鉴意义。

(二)行政契约理论

契约理论是研究在特定交易环境分析不同合同人之间的经济行为与结果,往往需要通过假定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交易属性,建立模型来分析并得出理论观点。契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公共选择、产权理论、代理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四种。激励理论是在委托代理理论(完全契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契约理论主要包括委托代理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以及交易成本理论三个理论分支,这三个分支都是解释公司治理的重要理论工具,它们之间不存在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的关系。

行政契约,也称为行政合同,指行政机关为达到维护与增进公共利益,实现行政管理目标之目的,与相对人之间经过协商一致达成的协议。行政契约理论使在完成国家职能方面不再停留在单方面的制定规范和以行政行为方式执行规范,将行政契约作为国家和公民双方合意的体现,这一理论引进了公民参与国家行政的新途径。

本文试图通过签订行政契约的方式,将部分职能进行委托,或部分职位实行聘任制,行政机关通过制定契约标准和考核体系实现职能管理的目的。

(三)海关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管理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梅尔和赫其斯的《企业的风险管理》、威廉姆斯和汉斯的《风险管理和保险》两本书的出版,标志着风险管理学系统研究的开始。美国当 代风险管理与保险学权威之一的斯凯柏教授,在其《国际风险与保险》中,给出了风险管理一个简明的定义:风险管理是指各个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的识别、估测、评价和处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管理活动。美国将风险管理理念引入海关管理中,海关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海关工作中各类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监控,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控制和处置各种风险,以保证海关的监管业务正常进行、海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和保持清正廉洁的科学管理方法。

世界海关组织(World Customs Organization, WCO)《京都公约》工作组第十一次会议将海关风险管理列入《京都公约海关监管指南》,呼吁各成员国大力推广风险管理。美国海关风险管理运用较早,其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以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为辅助,实现了管理思想由被动面对风险向主动承担和控制风险的转变、管理策略从“单一依靠海关监管提高守法水平”向“加强执法与促进企业自主守法相结合的方式”转变、监管对象由单笔进出口货物向客户(企业)转变。实施风险管理过程以来,美国海关在监管不变的情况下,虽贸易量和进出口企业高速增长,但进出口守法水平、监管效能稳步提高。荷兰海关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风险管理机制,形成风险分析、现场监管、后续稽查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另外,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海关的风险管理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风险管理是我国海关实现现代海关制度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的中心环节,在海关各个业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风险管理成果初步显现。但仍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模式和统一的风险管理信息化工作平台,缺乏整合信息、掌握全局的运行载体。各个监控系统分散在各个部门独立使用,系统之间的信息不能共享,工具不能共用,导致风险分析结果不能直接作用到业务现场和执行部门,难以有效支持现场监管和业务操作。

三、改革设想与模型构建

(一)改革基础:委托的合法性与委托条款的可量化 1.合法性是改革的基础和先导。简政放权,除了简化行政审批和下放审批权之外,还有一部分内容就是要把不是必须行政部门履行的事务或者可以通过其他非行政机关履行的事务外包出去。目前行政授权需要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很多局限在行政部门之间或内部机构,而通过行政契约进行委托相关事务给第三部门,则是目前通行的做法。具体而言,只要是在组织上可以找到根据,没有越权或者为法律的目的和意义所禁止,合同的内容不与法律相冲突,就可以缔结行政契约。具体到空港口岸海关旅检来说,将部分检查事务通过委托的形式外包,既可以减少行政人员的数量,又可以使法律法规得到彻底的履行。当然对于行政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与部分规定的不可行也应随之进行调整。转变和创新职能实现方式,需要在法律的框架内实施,并应适时调整法律法规,适应发展的要求。

2.制定可量化监管规定。目前的海关监管规定较为复杂,且在验放标准中使用“自用合理数量”作为评判标准,在实际操作中极易引起执法纠纷和造成执法的不统一。且《旅客进出境行李物品分类表》分类复杂,现场关员在实际操作中也是简化处理。就笔者在现场的工作经验和对旅检执法情况的研究,建议建立从价和从量制定具体的执行标准,例如衣服10件、价值5000元以下免征税,那么超过10件低于5000元的,从量计征税款,超出5000元的,无论几件按从价计征,当然商品无法穷尽,可以规定经常性超量的物品,而其他物品从价计征,这样就有了可以量化的操作标准。同时对违禁品,亦须列出详细规定,对于禁止携带的,较为清晰,只需列明立案标准,而对于限制携带的,则需对携带时有无故意藏匿及量、价做出规定。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进出境旅客行李物品监管办法》修订正在征集意见,希望对其能够有所裨益。

(二)改革设想:利用契约,将旅检部分职能委托 1.委托的具体内容。旅检部门的X光机检查、出境的手提行李机检和人工开箱检查及

人身检查、入境的托运行李机检进行委托,可以委托给第三部门,最佳选择是机场安检部

门。入境行李的人工查验及征税放行、航空器监管人员宜实行聘任制,或是人工查验仍由海

关公务员负责,而征税放行人员则为聘任制人员或合同工。本文认为应采用入境人工查验、航空器监管由海关关员负责,而征税人员可通过社会招录或通过第三方用工模式解决,目前

有条件设立银行的机场则可以和银行签订工作服务协议,由银行工作人员直接征收(征税人

员根据海关关员开具的税单征收税款)。

2.委托的原因和可行性。首先,可以使现有的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同时使旅客获得更

便捷的出行模式。空港口岸在出境检查中,采用集中隐蔽式机检模式,对托运行李在旅客办

理托运行李过程中同时进行了X光机检查(发达国家普遍做法,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口岸实施),海关对手提行李进行检查,然后安检二次检查;海关对旅客所有行李实

施海关检查后,旅客办理托运手续,安检二次检查托运行李,然后旅客过安检进行手提行李 52

海关与经贸研究

2014年第3期 的二次检查,对旅客极不便利。而委托安检后,旅客只需要进行一次手提行李检查,______海关只

需在契约中规定哪些需要移交海关即可。同时X光机检查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安检人员具

有这方面的能力,海关人力资源并不能保证100%过机检查,而安检则需要,这样有效地利

用安检资源,使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又节省了人力成本。其次,可以节约大量的公共成本。

公务人员的人力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同时X光机检查设备的投入不再重复,国家的公共支

出得到转移和有效利用。第三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或付费机制。对委托实行有效的绩效考核

和后续监督机制,并且使整个过程在海关的可控范围,同时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或付费机

制,同时建立不执行的惩罚机制,条文明晰,操作性强。事实也证明委托的可行性,美国在

2001年“9·11”事件后,机场安检人员成为联邦工作人员,由运输安全管理局(TSA)监

管,但有5个机场通过和政府签订完备合同,由政府设立标准,并对执行情况实施监管,允

许保留私人安检人员,美国审计署的一项研究表明,保留私人安检的机场反而做得更好。

3.保证契约的有效实施。当然在契约中,应该赋予行政机关主导性权利,具体而言,为确保行政合同所预期的特定行政目的的实现,必须在权利义务的配置中,确认行政机关享

有对合同履行的指导与监督权,对不履行合同义务的相对方的直接强制执行权,作为制裁手

段的直接解除合同权,对严重违约构成违法的相对一方进行行政制裁的权力,在情势变迁情

况下单方变更与解除合同的权力,同时拥有对合同的解释权。当然签订合同会给当事人带来

利益从而促使其接受这样的代价或者接受委托方的管理。

(三)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旅检智能化通关体系 1.与航空企业、公安、边防及国外安全部门合作,建立信息收集网络,实现对旅客信

息的收集与分析。目前旅检通过旅客舱单管理子系统,已基本能够收集旅客的姓名、性别、国别、始发地等信息,但舱单的报送率和准确率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其他信息,如旅客托运

行李情况、是否属航空公司会员、乘坐舱位等级、订票情况等海关需要且航空公司掌握的信

息,仍不能获取,需要航空公司或代理公司提供支持。海关应该借鉴美国海关做法,如“集

装箱安全倡议(CSI)”______、“海关-商界反恐伙伴关系计划(C-PTAT)”、“特大型港口计划”、“安全智能贸易航线试点计划”等先进经验,与航空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与公安、边防、国安等部门合作,通过高层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根据需要获取部分旅客的职

业、进出境记录、犯罪记录等信息,从而完成旅检信息平台对旅客信息的收集。为防止职权

滥用,对调用信息情况轨迹进行保留,并需要说明调阅原因。2.与机场合作,建立智能化检查系统,实现对托运行李的机检与分析。与机场公司合

作,建立全隐蔽式托运行李机检模式。将X光机设在行李传送带上,图像传输到判图室,全部的托运行李经传送带通过X光机,对有怀疑的需要进一步检查的行李,出境行李直接

下线,由工作人员推至海关查验房,通过刷登机牌信息的方式确认查验人;入境托运行李则

加贴电子标签,在旅客携行李过海关时,在海关设电子感应门,贴有电子标签的行李会发出

预警信息,海关人员进一步实施人工开箱查验,并取出电子标签。目前部分海关对出境托运

行李检查已实现隐蔽式监管要求,但由于人力所限,运用得不彻底。

3.依托旅检通关管理系统,建立旅检风险分析处置模型。依托旅客通关管理系统作为

风险分析平台,根据舱单模块信息及从航空公司获得的旅客信息,完成初步旅客信息的收集

工作,根据风险要素初步分析筛选旅客名单,进一步调阅信息确认旅客身份、确认布控名 53

安振泉 田禾丰:战略转型期空港口岸海关旅检职能改革与模型构建研究

单,前期旅客风险分析完成,通过系统下达布控指令。旅客到达后,有托运行李的,通过与

托运可疑行李进行信息对碰,无托运行李的,通过查阅护照锁定嫌疑人(可与边防合作,实

现布控锁定,因现实操作繁琐,且涉及部门利益,底层较难实现,由高层部门协调确定合作

方式较为妥当)。在旅客拿到托运行李后,有预警信息提示的,进行查验,无提示的,则迅

速通关。对布控捕获情况进行系统反馈。

(四)全隐蔽式、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旅检智能化通关模型 图1

在出境监管环节(图1),旅客办理托运手续,然后持手提行李通关。专业判图人员通

过后台图像识别,进行托运行李机检,并将有问题行李信息录入旅客登机信息,同时行李下

线。旅客在通关安检时,检查手提行李,同时是否需要查验信息会跳出,移交海关进一步处

置。没有问题,则顺利通关。通常情况下,大部分旅客顺利通关。图2 54

海关与经贸研究

2014年第3期

在入境监管环节(图2),旅客取行李前,托运行李已全部经过专业判图人员机检,有

问题行李加贴电子标签,旅客持行李通过电子卡口时,加贴电子标签的行李会发出报警声,分流至查验区,其他需要申报的旅客,也分流至查验区,而无需申报的旅客则在手提行李机 检后直接通关。图3

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信息收集、分析、处置、反馈,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平

台。图3中,通过对旅检旅客通关管理系统、机场公司、航空公司等进行信息采集,然后进

行二次筛选,发出布控指令,布控部门也可以要求再次进行核实。出境布控指令发到机场托

运行李处,后台行李下线,同时发到安检手提行李检查处,进行人身检查及随携行李检查。

入境指令发到申报处,通过查阅护照锁定当事人,然后对其行李进行检查。检查结果进行反 馈,以利于以后风险信息的分析。

图3对集中判图、申报、手提行李检查、托运行李检查等岗位进行了委托,实际工作

中,可以根据空港规模的大小,选择采用委托或者聘用模式,如果规模较小,则采用聘用专

业X光机判图人员较好。选择的标准主要是,管得住,通得快,同时能够有效节约公共资

源,控制支出规模,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四、现实意义

我国正处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转型不断加快、利益

调整难度加大,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更为繁重。随着对外交流日益增加,国际旅客量不断攀

升,人民购买力水平和法治意识不断提高,旅检现场摩擦不断。而海关人力不可能无节制增

长,监管到位的要求势必要求海关突破束缚寻求改革。引入第三方或是交给市场,将判图识别等涉及专业技术的事务外包给安检等其他部门,或者对于较小的口岸实行聘任制,海关负责考核和制定规则,不但可以缓和人力资源不足的

矛盾,实现共管,还可以有效加强监管职能,同时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缩短通关时间,提高

进出境旅客的满意度。对海关其他部门而言,可以通过旅检改革的成功案例,寻求各自业务 部门的改革方案和模型构建。55

安振泉 田禾丰:战略转型期空港口岸海关旅检职能改革与模型构建研究 对空港口岸的检疫、边防等公共部门亦有借鉴意义,目前检疫、海关、边防存在监管职

能交叉,如果能够同时改革,在边防、检疫、海关三家合并的基础上整合成立口岸监管部

门,并将部门职能调整出去,或者进行委托,不仅可以大幅度的节约人力资源,而且可以控

制公共支出,避免因职能交叉而引起的推诿扯皮和行政成本增加问题。参考文献

〔1〕马庆钰.中国行政改革前沿观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应松年.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3〕哈维·S·罗森,特德·盖亚.财政学〔M〕.郭庆旺,赵志耘,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余凌云.行政契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奥斯本,盖布勒.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改革政府〔M〕.周敦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6〕杨奕峰.中国海关风险管理理论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8(3).

〔7〕黄正松.浅谈我国海关风险管理模式的改进—从澳大利亚模式中得到的启示〔J〕.商业经济,2009(4). 〔8〕孙毅彪.海关风险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第二篇: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模型构建论文

【摘 要】本研究通过同类产品调研、相关理论分析,结合课堂观察和教师访谈,分析了高校教师对信息技术辅助工具的需求情况,并据此设计了高校课堂各知识管理系统。整个系统模型分为备课模块、授课模块、邮件管理模块、评价反馈模块和网络平台模块,名模块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传递。教师可以用此系统完成备课、记录课堂教学信息、与学生交互、统计学生成绩、在网站上发布信息等工作。

【关键词】 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模型

一、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国内高校已基本普及了计算机和网络,网上的教育资源也越来越丰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校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辅助手段,但是在使用的质量和深度上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高校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有:

1.很多影响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诊断和制定教学决策的课堂教学信息没有被记录下来。

2.缺乏管理知识的集成化软件环境,不能在备课、授课以及课后的教学环节中连续使用。教师在使用不同的软件工具时,常常由于不熟悉操作环境而降低效率、浪费时间。

3.缺乏能够提供各种有效的分组和点名策略的工具软件。教师人工分组和点名往往费时费力,影响了教学效率。

4.使用网络平台发布学习资源的操作比较繁琐,没有统一的规范,不能一次性分类发布资源。

5.教师进行分数统计时,一般需要使用 Excel等电子表格或数据库软件,这就要求教师花精力去了解专业的数据操作语言和统计分析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以上问题,构建一套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的模型,帮助高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教学。研究的着眼点是把知识管理的理论用到课堂教学上,结合教学设计和教育评价等理论,探索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如何高效地管理及利用知识和课堂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帮助教师全面地评价学生,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同时本系统还注重提供人性化的系统框架和工具来帮助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二)知识管理系统同类产品调研

本研究对其他领域的知识管理应用软件进行了调研,它们的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但都有本领域的专业特点。

1.电子政务中的知识管理主要是管理其内部和外部、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知识,并对公众和政府办公人员采用不同的知识分类逻辑。

2.企业领域的知识管理产品主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内部结构采用了不同的知识管理策略。

3.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产品主要包括图书馆管理系统、网络资源库等教育资源库,以及电子教室、教师管理系统等教学知识管理软件。

4.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和网站提供了帮助个人搜集、存储、管理、发布知识和知识源的功能。

电子政务面对的是政府内部工作人员和广大的公众,企业领域的知识管理面对的是企业内部人员和众多的客户,而本研究的内容是构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知识管理系统,因此,本系统在帮助教师备课、授课、评价的时候进行的知识管理更类似于个人知识管理;而当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交流、知识共享时,就需要参考电子政务和企业中的知识门户,建立教师和学生专门用于发布和交流与课堂教学相关内容的知识管理网站。

(三)相关理论对知识管理系统模型构建的指导

本研究在知识管理、绩效技术、教育评价、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对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模型进行需求分析。

1.知识管理对本系统模型的理论指导

知识管理理论中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教学中的显性知识主要是教材上的学习内容、教案、课堂记录、学生作业、学习成绩等信息,这些是教师备课和讲授的主要内容,也是学习的主要对象,可以用知识仓库、文件管理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处理。而教学中要记录的隐性知识主要是指师生在交互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知识,也就是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后的隐性知识,和从教学活动信息中挖掘出来的知识,如学生的学习心得、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形成的看法、师生的交流经验、教学技巧、学习技巧等等。通过课堂记录中的描述,可以记录课堂教学过程中与教学相关的重要信息。

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可以获取、整理、存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的信息,并且把这些信息放在网络平台上让师生共享。有的信息还可以进行数据挖掘,供教师评价学生、总结教学经验和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新知识。师生都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自己的个性化知识库,到课程结束的时候都能在知识库中增加大量有价值的知识,并且在网络平台上实现知识共享,在交流中促进学习、进行知识创新。系统提供记录和引导课堂讨论的概念图工具可帮助师生在交流过程中产生思想的火花,进行知识创新。

知识管理的实施过程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相对应的,教师对学生也应该采取各种激励措施。

2.绩效技术对本系统模型的理论指导

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可以帮助教师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绩效,例如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积极的反馈,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等。同时,系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教师提供帮助,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例如提供高效合理的系统帮助文件,帮助教师熟悉系统的功能模块和操作步骤,通过操作过程中的合理提示来帮助教师快速决策。

3.教育评价理论对本系统模型的理论指导

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评价反馈,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诊断,给予公平真实的评价。利用档案袋评价方法,系统可以记录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主动发言、演示成果的情况,以及在课堂知识管理网站上参与小组协作的情况,还可以收集、存储教师和同学反馈的评价意见。同时系统既提供分数和等级的评价方式,也提供描述性的评价结果。

4.教学设计理论对本系统模型的理论指导

教学设计中的学习者分析是确定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起点水平、认知风格、学习动机等情况,学习需要分析是弄清楚“现状”与“应该达到的标准”之间的差距,再分析资源与约束条件,认定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在使用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进行课堂记录时,可以参考学习者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的维度,方便地记录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教学设计总结和发展了多种教学模式,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由不同序列和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构成。系统模型可以为课堂讨论、同学发言、小组演示等不同的教学活动提供支持,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选择相应的引导策略和课堂记录的维度与方式。

(四)高校教师教学中有效知识管理策略的挖掘

本研究使用了观察法和访谈法,以发掘高校教师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有效知识管理策略。

在选择观察对象时,笔者查阅了北京师范大学2001~2002学年第二学期本科生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从中选择了其中综合评分比较高的几位教师。所涉及的课程兼顾文科和理科、研究生课程和本科生课程、专业课程和全校选修课程。观察的目的就是找出这些优秀高校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室的各种软件辅助教学时易出现的各种状况,同时观察学生有哪些信息是需要被记录下来的。

本研究的访谈对象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和教育学院的四位教师,主要了解访谈对象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哪些信息技术的支持,目前使用的技术手段有哪些弊端,在教学过程中会针对课程的内容使用哪些教学技巧和策略。

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本研究总结了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技巧,发现其中有一些是非常有效的知识管理策略,起到了帮助教师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这些教学策略包括:1.建立学生档案袋,收集学生的相关学习信息,为教学评价提供了丰富的依据;2.记录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教学情况,形成教学日志,帮助教学评价、反馈和决策;3.为学生提供针对具体问题、具体情景的学习帮助;4.帮助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共同进步;5.使用激励策略来鼓励知识共享,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6.使用不同的讨论交流模式,鼓励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会使用一些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如思维导图工具、网络教学平台、博客等,来进行知识管理,实际也发挥了很好的教学作用。

二、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的模型构建

通过对系统用户、同类产品和相关理论的研究,得出高校教师对课堂知识管理系统的基本需求情况,从而构建了本系统的模型。

(一)系统模型的总体框架

高校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一般是经过备课、授课、评价反馈、课下交流等环节。针对各个环节,本系统模型设计了不同的模块为教师提供支持。

图1是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模型的总体框架图。教师登录系统之后,可以进入五个子模块,分别是备课模块、授课模块、邮件管理模块、评价反馈模块和网络平台模块。每个子模块都与后台数据库中的数据表相对应。其中的评价反馈模块可以从备课模块、授课模块和邮件管理模块中调入评价信息,作为评价反馈的基本数据。网络平台模块可以与其他的四个模块进行数据传递,完成数据的导入和导出,这样就可以把教师使用的课堂知识管理系统中的数据,与相对应的课堂知识管理网站中的数据进行交互,为课堂知识管理系统的扩展做好一个接口和铺垫。

(二)五个子模块的功能设计

1.备课模块

教师在备课时常用的工具是微软的文字处理、幻灯片等Office套件。在备课模块提供了直接调用这些工具的功能,可以简化教师的操作。教师的备课资料是一个小的文件库,备课模块提供了管理备课资料的文件管理器。备课资料库可以让用户分课程、年级、班级、小组存放备课资料,在备课资料库中可选择显示文件的标题、作者、日期等属性。提供这些属性作为检索项,用户可以快速查询资料。

2.授课模块

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有很多教学环节涉及到学生管理。在授课模块中亦提供了相应的管理功能,教师可以节约相应操作的时间,提高上课效率。

授课模块包括六个方面的功能:

(1)学生信息管理功能:教师可以导入学生名单,按年级、班级管理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年龄、在班级中担任的职务、住址、电话等信息。

(2)点名功能:教师可以记录每次点名的时间、课程、年级、班级,统计答到率、缺课率。

(3)提问功能:可以用击鼓传花的方式选择小组或个人提问,能够设置不同的条件控制循环显示的范围,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分。

(4)分组功能: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组策略对学生名单进行分组,包括角色分组、手动分组、随机分组、条件分组等;若选择项目分组,则可记录每个小组的项目名称、任务要求、时限、难度等项目属性。

(5)课堂观察记录表功能:教师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风格、认知结构特点、起点水平等属性;可以记录学习内容的情况,包括学习难点、学习障碍、学习内容安排的不合理之处等;也可以记录学习活动的情况,包括学生汇报、小组讨论、全班学生听讲等。

(6)调用辅助工具的功能:教师可以直接调用思维导图软件、录音软件、计时软件等辅助工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邮件管理模块

高校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时间比较有限,提交和批改的作业、个人和小组答疑、课外知识辅导,以及发布班级通知、任务分配等都需要借助电子邮件。教师要处理全班学生的邮件,工作量很大,而且重复性的工作很多。

本系统模型的邮件管理模块提供了收发和管理学生邮件的功能,能够简化很多重复劳动。教师可以建立学生邮箱列表,定制回复模板;可以管理查询学生的邮件,收集作业和提问,按照年级、班级、小组、任务建立子邮箱文件夹;可以保留经典的问题、回答和作业,把这些邮件和回复收藏到备课资料库中。

4.评价反馈模块

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反馈,需要先获得学生信息。在授课和邮件管理模块中有存储了学生的学习资料、课堂表现记录、作业等信息的档案袋。

评价反馈模块的功能主要是根据学生档案袋的资料,帮助教师按照不同的方法统计学生自评与互评、小组自评与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的分数,得出小组或个人的总成绩。教师还可以得到学生成绩的总体统计信息,了解全班的学习状况。

5.网络平台模块

网络平台模块的功能是把备课模块、授课模块、邮件管理模块以及评价反馈模块的教学相关信息发布到课堂知识管理网站上,同时可以下载学生在网站上交流、讨论的信息,还能够保存并分类管理常用教学网站的网址,对浏览器进行安全权限设置。

(三)系统模型的可扩展性

1.系统模型与课堂知识管理网站的数据传递

课堂知识管理网站是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的网上发布平台,该平台具有与课堂知识管理系统进行信息互传的接口,两者相互配合可以帮助教师管理教学中的各种信息和知识。

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网站上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形成的看法、交流的经验、教学技巧、学习技巧,还可以在讨论区进行小组或个人之间的交流。班级、小组、个人都有自己的档案袋。学生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发布自己的作品,进行学习交流,浏览课堂知识库中的内容,查阅自己的档案袋,也可以通过网站下载自己的成绩、档案、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班级通知等。教师可以发布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的资料到网站上,也可以从网站下载学生的交流信息、提问信息、小组协作信息等。网站可以记录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的分工、对小组的贡献、参与的时间总量、小组的学习进度、小组交流情况等历史事件。

2.系统模型与其他信息系统的数据传递

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涉及到学生信息、学习资料等内容,如果能与相应的学校信息系统建立数据传递的接口,就可以直接导入这些内容。例如:从教务系统中获取学生名单、导出学生成绩等;从学工系统获取学生奖惩、党团关系等信息;从图书馆系统获取专业书籍、报刊、杂志的索引信息;从学校的资源库获取专业资料。

3.对系统模型的结构化信息的数据挖掘

在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中收集存储的信息包括学生信息、小组信息、课堂活动信息、项目信息、作业信息、评价信息等。对这些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可以发现很多关联信息,建立各项信息之间的相关模型,找出数据发展的趋势,为教师提供教学决策支持。例如,分析得出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布曲线、成绩与学生年龄的相关曲线、两次成绩的比较曲线等,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意见。

三、本系统的特点与不足

本研究构建的高校课堂知识管理系统模型区别于以往同类系统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为高校教师提供了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环节的信息技术支持,突出了帮助教师进行“知识管理”的功能,同时该模型具有了很好的系统扩展性,便于模型以后的功能扩建。但是,本研究虽然尽量考虑了影响模型构建的各方面因素,但是仍然不够全面,对高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知识管理的需求分析难免会有所遗漏,需要再进一步地收集并分析用户的数据,以逐步完善该系统模型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朱洁兰,杨开城。浅谈教学中的知识管理[J].教育技术研究,2004,(6)

[2] 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3] 朱从娜,杨开城,李秀兰。电子绩效支持系统及相关概念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2,(8)

[4] 朱德全,宋乃庆。现代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5] 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现代企业财会人员素质创新研究:素质词典编制与模型的构建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现代企业财会人员素质创新研究:素质词典编制与模型的构建

作者:陈 孝

来源:《财会通讯》2005年第09期

摘要:基于财会人员在现代企业中的重要地位,编制适用于现代企业财会人员素质词典,并以此为依据来构建现代企业财会人员素质模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了财会人员素质的维度,即行动的强度与完整性、影响范围的大小和主动程度,划分出财会人员的基本素质族,并给出相应等级。在此基础之上,构筑了由成就导向(ACH)、人际理解力(IU)、影响力(IMP)、关系建立(KB)、培养人才(DEV)、团队合队(TW)、演绎思维(AT)、归纳思维(CT)、专业知识(EXP)、自信(SCF)等要素组成的现代企业财会人员素质模型。

第四篇:构建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湖北省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调查与研究

构建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湖北省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调查

与研究

项继权 罗 峰 许远旺

2007年第1期 ——政治建设

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成功地实现了初始的改革目标,事业单位转制基本完成,新的服务体系正在形成。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做法正成为一种经验和模式在全国其他一些省市推广

在任何国家中,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都是政府必须履行的两项基本职能。不仅如此,正如恩格斯所说“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尤其是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政府对社会的控制能力事实上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取决于政府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及其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能力。能否为社会提供充分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仅是实行有效的社会管理的基础,也是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主要是依托乡镇政府组织和乡镇事业单位来实现的。乡镇事业单位是由我国农村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在乡镇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其中,县市地方和基层政府在乡镇设立的各种站所,也就是人们习惯地所称的乡镇“七站八所”承担着政府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重要职责。它们是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也是农村公共服务的“主渠道”。乡镇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不仅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和影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事实上也深刻地影响着农村社会的公共管理的效能。当前,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分配相当不均,服务效益低下,难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活的需要,如何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政府公共服务的机制,不仅是当前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也是构建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

不过,迄今为止,我国对于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目标模式和成熟的改革思路,人们对于如何建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也存在严重的分歧。在此情形下,来自实践的经验总结显得尤其宝贵。从全国范围来看,湖北是较早实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省份之一。早在2000年,湖北省咸安区等一些地方就开始探索乡镇机构及事业单位的改革。2003年,湖北省总结一些地方的实践经验,决定在全省全面推进乡镇事业单位的改革。改革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是坚持市场取向、开拓创新的原则,遵循市场规律,引入竞争机制,办好社会事业,变“养人”为“养事”;按照“行政职能整体转移、经营职能走向市场、公益服务职能面向社会”的总体思路,对乡镇事业单位职能进行分解、转换和重新定位,并对乡镇站所进行撤并,整体转制。

对于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人们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尤其是随着湖北改革的深入及在全国的影响日益增大,一些部门和人员对于改革的质疑更为强烈。这些质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养事不养人”的改革方向是否正确﹖二是“以钱养事”如何实现﹖三是“养事不养人”能否稳定农技服务队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如何看待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湖北提出的“以钱养事”是否是正确的﹖改革是否应继续坚持下去﹖对此的回答不仅仅影响到湖北省乡镇事业单位的改革,事实上也关系到我国整个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

自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之始,我们就对此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先后多次赴湖北咸安、监利、嘉鱼、麻城、广水、利川等十多个县市区进行了凋查。同时,我们还对安徽、河南、四川等地乡镇事业单位进行调查。我们期望在对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深入凋查及一些地方的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做法、进展、成效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探讨改革的内在逻辑及发展方向,为进一步推进我国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构建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参考。

从调查来看,湖北各地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主要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功能定位、职能分解。长期以来,乡镇机构臃肿、乡镇站所过多,人员膨胀,从根本上说是政府的功能及其权力过度扩张的结果。政府管了许多管不了、不应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要“管事”就必须“进人”、“设庙”,“事的负担”又直接加重了政府“人的负担”和财政困难。因此,湖北省在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中,首先解决的问题是“政府究竟要干什么事”,也就是政府及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的问题,其次,分类改革、整体转制。在明确政府及站所功能的基础上,各地按照“行政职能整体转移、经营职能走向市场、公益服务职能面向社会”的总体思路,对乡镇事业单位职能进行分类改革。

第三,政府购买、以钱养事。在改革中,湖北各地实行“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由政府购买部分公共产品和服务,积极推进服务方式和机制的创新。

第四,分流人员、竞争上岗。乡镇事业单位机构的撤并、重建及整体转制的重点和难点首先就在于人员分流。湖北省要求对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含延伸、派驻机构的临时工、空招人员、借用人员、没有被机构编制部门批准的各种“自费编制”人员,必须无条件清退。在全面清理清退非在编人员、重新核定编制的基础上,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采取考试和考评相结合的做法,实行全员竞争上岗。未参加竞争和在竞争中落岗的人员要逐步分流。

第五,强化责任、加大投入。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并不是将“七站八所”等事业单位推向社会,更不是政府“抛包袱”,而是一直强调加大政府公共服务的投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责任。

最后,民主监督、依法管理。湖北省在改革中都强调公共服务管理的公开化和民主化,要求公共服务在项目确定、招聘和竞标、报酬考核、兑现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必须公开透明,保障农民群众在农村公益服务上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如果从全国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来看,湖北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并不是全国唯一的,也不是最早的,有些方面也不是首创。早在80年代中期山东莱芜就进行了以“简政放权”为中心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但是,湖北省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无疑有着全新的内容和自身的特点,而且取得了明显成效。首先,湖北省乡镇事业单位的改革不是单纯的机构和人员的“精简”,而是着眼于“转制”,重新确立了政府及“七站八所”的功能和作用。改革并不是政府“甩包袱”,推卸公共服务的责任,而是旨在建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其次,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创新用人和分配机制,拓宽了公共服务的渠道,增强了公共服务的生机和活力。在公共服务的主体上,不是政府完全垄断公共服务,而是尽可能动员和利用社会的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服务;不是由政府直接提供所有的公共服务,而是向市场和社会“购买”部分公共服务,建立政府与这些社会、经济组织之间的“伙伴关系”和“合作关系”。第三,湖北省乡镇事业单位改制,站所人员整体分流或置换身份,退出事业编制,中止财政供养,从而从体制上解决了政府部门以行政权力强制性向农民伸手的不合理的收费行为,减轻了农民负担。第四,湖北省乡镇事业单位改革降低了政府运行成本和服务成本,增加了政府公共服务投入,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益和质量。湖北省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强化政府责任、坚持市场取向,通过农村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民营化、多元化和契约化,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供给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湖北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并没有造成公共服务体系的弱化,恰恰相反,通过改革,新型公共服务体系正日益发育、成长和壮大。

当然,任何改革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虽然湖北省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由于改革涉及全局,关系重大,情况复杂,目前推行的改革措施仍具有探索性、过渡性的特点,随着改革的深化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成功地实现了初始的改革目标,事业单位转制基本完成,新的服务体系正在形成。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湖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做法正成为一种经验和模式在全国其他一些省市推广。

从湖北的调查不难看出,乡镇事业单位本身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也是我国长期高度集中的权力和管理体制的表现,承担着执行国家计划并实行经济活动管理的职责,事实上也是传统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行使国家对社会生活的管理权。虽然事业单位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从根本上说,这种体制是适应计划经济和集权管理而产生,其制度和结构存在内在的局限性。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传统的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及其运行方式也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和转变。正因如此,湖北省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乡镇事业单位的改革不能只限于事业单位本身的微观体制和制度的调整和完善,而必须致力于事业单位整个体制的改革和转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首先,立足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对乡镇事业单位进行功能分类与分类改革。

公共服务体系涉及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供给与农民需求脱节,或者说不能充分满足农民的需求。从理论上说,人们需求的产品分为三大类型,其一是“公共产品”;其二是“私人产品”;其三是介于公共与私人之间的“混合产品”。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来提供,而私人产品纯粹是由个人消费的物品,人们可以通过市场来获得。除上述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之外,还有大量的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物品。这些物品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既具有私人性,又具有社会性。对于这些混合物品的生产和供给,应由政府、社会及市场共同提供,政府不必要也没有可能完全包揽,应定位于参与、支持、分担和协助。农村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及事业单位改革首要的是必须明确政府的功能及公共服务的范围。也就是政府究竟应该干什么﹖事业单位应该做什么﹖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弄清楚农民的需求是什么,并分析农民需求中哪些属于公共产品,哪些是私人产品,哪些是混合产品,将政府应承担或未能履行的责任承担起来,将政府不必要包揽的事交给社会。事业单位只能定位于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凡是生产私人产品的“事业单位”,包括提供私人产品的科教文卫体等等单位都应该转制为企业或社会组织。

其次,强化政府责任,改革运行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多元供给的农村公共服务生产和供给体制。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不仅数量偏少、水平偏低,而且还存在较明显的非均衡性。如何在增加公共产品供给的同时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在任何社会中,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权力机关,不仅承担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责,也肩负促进社会公平的重任。事实上,政府的公共服务正是促进社会公平、维系社会安定的基本途径。在当前,我们不仅要解决政府和事业单位的“越位”和“错位”的问题,也要防止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缺位”,必须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责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大政府公共服务的投入,让公共财政的阳光及政府的公共服务惠及全体民众。由于公共需求具有无限性的特征,而政府能力始终是有限的,面对众多的公共需求,任何政府都必须根据公共产品的紧迫程度及政府的供给能力确定不同时期公共服务的优先顺序。从目前来看,根据公益性和经营性程度的不同,社会公共服务可分为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和非基本社会公共眼务两大类。后者又分为准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和经营性社会公共服务。政府是基本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是非基本社会公共服务的倡导者,同时是整个社会公共服务的规划者和管理者。从调查来看,在现阶段,农民最迫切的需求主要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服务、优抚救助服务、农技推广服务及公共安全服务等等,这些也是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政府必须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的基础性服务,也是政府必须承担的基本职责。因此,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责任首先就是要求政府承担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与此同时,政府在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中,必须选择最经济、最有效的生产和供给方式,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第三,实行彻底的人员分流,保障分流人员的合法权益,构建全国性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社会保障体系。

从湖北省改革实践来看,事业单位改革最大的难点和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妥善实现人员分流与安置。我国历次机构改革出现“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中人员难以真正分流。在人员分流方面,湖北省采取“买断”的方式实现事业单位人员与政府脱钩、身份转换,这无疑是一种彻底的解决办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如果不转变分流人员身份,必然造成分流人员及单位与政府关系不清,留下后患。一旦分流人员个人以及所在单位在经济上、组织上及法律上出现任何问题,都有可能变成政府的责任和问题。因此,人员分流及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分流人员及转制后的站所组织与政府“彻底脱钩”。转制人员和转制单位在经济上、组织上、法律上不再与政府或主管部门有隶属关系。

第四,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建立中央、地方和基层共同分摊的成本分摊机制。

最后,实行乡镇综合改革,尤其是应加大上级政府和部门对乡镇基层改革的支持力度,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总之,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本身是当前中国乡村治理体制转型和改革的一部分,必须从整个国家农村治理体制和公共服务体制转型和重建的高度、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管理体系的角度来看待乡镇事业单位的改革,把握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湖北乡镇事业单位的改革虽然面临诸多的难题,但是,此项改革所具有全新的改革理念、改革内容及改革措施,无疑是当前对构建我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大胆探索和富有成效的实践,对于我国其他地方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有直接的借鉴、参考和推广价值。■

(作者单位:华中师大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

下载战略转型期空港口岸海关旅检职能改革与模型构建研究[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战略转型期空港口岸海关旅检职能改革与模型构建研究[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