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绽放在贵州屋脊的民族之花——雉街乡民族团结工作纪实(2008-8-4)1
绽放在贵州屋脊的民族之花
——赫章县雉街彝族苗族乡“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典型材料
位于赫章南缘“贵州屋脊”韭菜坪脚下的雉街彝族苗族乡,距赫章县城46公里,总面积136.6平方公里,总人口14500人。辖10个行政村、58个村民组、16个支部,有党员578名。是一个彝族、苗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占51.2%,森林覆盖率达62%。雉街乡物华天宝,山川秀丽,这里有风景如画的双龙飞瀑、绿茵如毯的万亩林海、百花争艳的杜鹃林带、风光旖妮的大凉山万亩草场;这里矿藏资源丰富,境内蕴藏着丰富的铁、锌、铅等金属矿产,有全省著名的菜园子铁矿区;这里物产丰富,盛产马铃薯、玉米、芸豆等农副产品;这里民风古朴,民族文化底蕴厚重,彝族《铃铛舞》、《酒礼歌》、苗族《芦笙舞》、《苗寨风情》等民族歌舞及苗族的蜡染、刺绣、彝族的挑花等民间手工艺还在原生态保留着。上世纪80年代组建的发达村陈家寨彝族歌舞表演队,就曾先后多次参加过省、地、县的各种活动调演,还应邀到北京、广州等地演出,他们表演的《月琴舞》、《乌蒙欢歌》等舞蹈受到了观众的高度好评。2003年3月组建的雉街村野鸡苗寨苗族歌舞表演队,曾经被邀请到昆明、昭通、威宁等地参加苗族山花节,他们参加表演的《苗族芦笙舞》赢得过观众们无数次热烈的掌声,2007年排练的《苗族矮桩舞》还被选派到贵阳参加了2007多彩贵州舞蹈大赛。2003年以来,雉街乡党委在赫章县委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以加强班子建设为突破口,狠抓党的基层组织建 设和加强民族团结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促进了全乡的农民增收、计划生育、远程教育、安全生产、财政税收、“两基”攻坚、社会稳定、纪检监察等方面工作有序推进。2010年,财政收入达360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86元,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可喜局面。促进了全乡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2009年目标管理工作获全县二等奖,2010年目标管理工作获全县一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乡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全乡干部职工及广大群众团结合作、共同奋斗的结果。如今的雉街乡,社会稳定,各族群众团结和睦,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一、强机制,夯基础,素质团队为人民。雉街乡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乡、村、组少数民族干部比例较大,为了进一步抓好全乡的民族团结工作,乡党委认真分析乡、村、组班子建设状况,针对过去乡村干部职工纪律涣散、工作积极性不高,对干部重使用、轻培训,对工作大包大揽、管理无序的实际,从机制创新入手,打造高素质团队。一是着力培养“素质干部”。修改、完善了《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制度》、《干部职工周学周报周议制度》等10余个制度,并形成制度汇编发到所有乡村干部,以制度管人管事,形成长效机制。开展“忠实践行宗旨、勤政廉政为民”、创先争优和四帮四促活动,让乡、村、组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更新观念、整顿 2 纪律、转变作风。建立乡村干部培训机制,凡年龄35岁以下的干部必须分期分批参加学历提升培训,培训费用由政府补助50%。所有在职乡村干部每年必须参加20天以上的县乡培训,每年必须熟读1本好书,村干部必须熟练掌握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设备运行的基本操作。2007年以来,利用远程教育共培训党员、群众达500余场次。二是着力培养“激情干部”。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障机制,从2007年1月起,乡财政年增加预算6万元“村干部养老保障专项资金”,将全乡10个村30名村干部全部纳入养老保险。同时,创新“一联两包”机制,精简包村包组干部,实行村党支部书记工作负责制。在双龙、雉街、木戛3个村实行“村自管理”,村党支部书记直接向乡党委政府负责,参加乡干部职工会议和各种学习培训,按月汇报工作,激发乡村干部活力。三是着力培养“效率干部”。建立绩效考核机制,与乡机关、村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把中心工作、阶段工作、临时工作量化到个人,实行定岗定责,绩效管理。把村干部的补贴提高到每月人均800元,实行基本补贴、绩效补贴和年度奖金的级差补贴制度,并建立工作考核办法,实行月督查、季考核和年考评,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氛围。
二、建基地,兴产业,助农增收树精品。雉街乡是全县矿藏资源较为丰富的乡,是全县重点打造的工业园区乡镇之一。乡党委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在深入推进“矿业强乡”战略的同时,着力打造农业产业示范服务基地,实现“农 3 产富乡”齐并进。一是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整合乡、村、校资源,选准载体、搭建平台,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建新农村”活动,理顺村校关系。在中、小学生中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每周设置1节远程教育农技课,每个假期布置1次远程教育项目实验,建立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农民推广的示范园15个,搭建了“教师—学生—农民”利益互动平台。二是建立远程教育示范项目贴息机制,采取党员参股、政府贴息贷款方式鼓励村、校和中心播放户发展。双龙村党员群众入股20万元,乡政府贴息贷款8万元,与雉街中学联办面积50亩种养示范基地,探索“草—畜—鱼”的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全乡涌现出黄启联、李权等规模养殖户100余户,许明德、郑明义等种植专业户36户,建成规模养殖示范基地3个,实现畜牧业产值530万元。三是依托银泉淀粉厂带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2006年以来,先后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在双龙、发达等6个村规范建立了“威芋3#”、“昭绿号”优质脱毒马铃薯种扩繁基地,引导群众每年种植马铃薯2万余亩,仅此一项,群众年创收700余万元,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助农增收的一条主渠道。
三、创特色,促和谐,民族文化添风采。雉街乡党委充分发挥彝族苗族文化底蕴深厚、森林资源丰富、旅游景观独特等优势,紧紧围绕“文化兴乡”战略,精心挖掘、保护和发展历史悠久的民间民族文化,着力打造旅游文化品牌,4 推介“特色雉街”,促进和谐发展。一是成立了雉街乡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活动领导小组,指导组建发达、野鸡苗寨和雉街晓坤艺术团3支民族歌舞团,聘请了杨忠华、陈朝寿等10位民间艺人为教练,将原生态苗族彝族歌舞进行发掘和组装,编制了《铃铛舞》、《阿西里西》等多部民族歌舞。二是依托远程教育网络资源,下载歌舞课件分发到学校和发达、雉街、双龙、拉夫等组建有民族歌舞表演队的村,在中小学开设民族歌舞特长班,强化后备歌舞演员队伍的培养,全乡参加民族歌舞培训的人员达400余人,畅通歌舞团演员输送渠道。三是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着力打造“双龙飞瀑”,开发鸡嘴山森林旅游资源,结合彝族刺绣、苗族蜡染等民间手工艺,发展旅游文化。2006年,《铃铛舞》荣获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苗族矮桩舞》被选送到贵阳参加2007多彩贵州舞蹈大赛,2008年,雉街乡文艺演出队又参加了“中国贵州彝族文化节”开幕式文艺汇演,表演的节目得到观众的高度评价。
四、战冰魔,援灾区,钢铁战士耀家园。雉街乡党委在今年特大雪凝灾害面前,沉着应战、周密部署,展现了全乡党员干部与广大群众的精诚团结;在支援地震灾区建设中,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动员全乡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积极为灾区捐款献爱心,彰显了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在抗击雪凝灾害中,乡党委政府及时启动救灾抗灾应急预案,落实包保责任,着眼民情,雪中送炭。如在农历 5 大年初一,当双龙村敞口岩洞养羊场150余只山羊面临饿死威胁时,乡村班子组织了40多人的送粮大军,顶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将玉米、稻草、豆壳等急救物资,沿着崎岖陡峭的冰雪山路背送到2公里处的养羊场,养殖户杨良举热泪盈眶,“共产党好啊,党的干部才是我们群众的贴心骨呀!”。当广大农户马铃薯种薯受冻时,乡党委政府迅速筹集21万元资金,从外地调运马铃薯种120余万斤无偿发放给重灾户种植。在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乡党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党员干部带头献爱心,募捐资金达11.71万元„„正是全乡“万众一心、精诚团结”的氛围,为部队输送了抗震救灾前线的“钢铁战士”、“漏肠英雄”严情勇,在的灾区“生命通道”上连续3天3夜带病背送救灾物资和伤员,直到晕倒在山路上的感人故事在全国传诵。也正是雉街这片热土,培育了严情勇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毅力,让解放军骄傲!也让雉街人民骄傲!
雉街,这个乌蒙深处的聚宝盆,这朵盛开在“贵州之巅”绚烂的民族之花。在乡党委的领导下,“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各族群众团结合作,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我们有理由相信,雉街这片亟待开发的热土,通过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雉街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第二篇:用心血浇灌民族团结之花——民族工作先进事迹材料
用心血浇灌民族团结之花(计划生育)
——XXX同志事迹材料(民族工作先进工作者上报材料)
(2010年12月20日)
XXX,女,壮族,19XX年X月出生,19XX年X月参加工作,19XX年X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大学学历。现任XX副局长,分管XXX等工作。2005年荣获国家计生协先进工作者称号,2007年荣获市委、政府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全市2009年、2010年XX工作连续两年荣获全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荣获2009《XXXXX》杂志全国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2010年荣获全市“五好家庭”称号。多年来,她用自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广大人民炽热的情怀,实践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宗旨,为维护XX的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发挥着光和热。主要事迹如下:
一、转变群众生育观念,竭力维护民族团结
XXX同志在XX系统工作已有10多个年头。在开展民族计生工作中,她以转变少数民族群众生育观念,树立婚育新风为己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营造了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几年来,她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同时不辞劳苦,走村窜寨,为转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育观念,树立婚育新风而奔波劳碌。特别是近三年来,她更加致力于少数民族的计生国策的宣传工作。2007年至今,在XX县的XX乡、XX镇、XX乡,XX市的XX镇、XX镇,XX区的XX乡、XX乡,XX区的XX乡、XX乡、XX乡等20多个民族乡镇都留下了她工作的足迹,她以开展“三月三”山歌节、“创建诚信计生,构建和谐XX”百场文艺下乡演出、计生国策文艺演出、地方戏剧等200多场(次)活动为载体,深入宣传中央《决定》、《计划生育条例》、《奖励扶助办法》等计生政策和法律法规,少数民族群众的计生国策意识明显提高,群众对计划生育政策知晓率达到了88%以上。由于宣传工作到位,群众对政策比较了解,今年全市2010年区间符合政策生育率为XXX%,比自治区下达责任指标高了XXX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比提高了XXX个百分点。几年来少数民族地方没有重大计生群体事件发生。为了民族计生工作,为了民族团结事业,她根本顾不上失去自理能力多年的老母亲,而是一心扑在民族计生事业上,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本色。
二、关心少数民族群众,体贴育龄妇女生活 她十分体察民情,关心少数民族群众的工作和生活。每年都坚持深入村屯看望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慰问“留守儿童”,将爱心献给少数民族。三年来,她在少数民族乡镇、村共看望和慰问农村计划生育家庭80多户,支持失学儿童17多人,捐资1.5万元,遏尽所能帮助失学儿童返校园。特别是对计划生育家庭户的关心更是无微不至。在XX乡XX村有一对计划生育家庭夫妇(XXX、XXX)一说起该同志就竖起大拇指,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原来,该同志在深入XX乡调研工作的时候认识这对夫妇。这对夫妇于XX年X月生育了一个男孩,女人产后身体状况一直不好,不能从事劳力工作,基本上是依靠丈夫长期在广东打工挣钱维持生活,家庭十分困难。该同志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动员这个妇女前往XX人民医院全面检查。为了解决医疗费用问题,她说“费用不用担心,由她先垫支,等到身体好以后再说”。经过将近一个月的治疗,花费了近3000多元的费用,XX的身体逐渐康复。之后,XXX同志每次到XX乡都去XX的家去看望这对夫妇,看看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2007年,得知他们的孩子要上学了,她专程从XX赶往XX,并给这他们的儿子带去了学习用品和几套新衣裳以及1000元的助学金。XXX同志的关心和帮助,让这对夫妇渡过了难关,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同时她得到了村民对她的敬仰。2007年XXX同志被市委、政府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三、开展流动人口管理,帮助外出务工人员
XXX同志分管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抓好流动人口管理是本职工作。当前,全市流出地比较集中在泛珠三角地区,如广东中山、佛山、珠海、东莞和肇庆等市,流出的育龄群众将近10万多人。其中少数民族乡的育龄占的比例相当大。如何帮助外出务工育龄群众?怎样让他们走上致富路。这是XXX同志深刻思考的问题。这几年来,为了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她曾20多次带队前往泛珠三角地区开展调研工作,并先后与广东中山、佛山、珠海、东莞和肇庆等市的人口计生行政部门签订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盘棋”区域协作协议。为我市外出务工人员创造了与当地以予的计生优质服务条件,使外出务工人员更加安心工作。我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得到自治区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通过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她可以掌握我市流出人口的基本情况,对于深入了解流动人口和家庭情况有了信息资源。XX镇XX村XXX的丈夫外出打工多年,留下母女俩在家种养并照顾年迈的父母,生活并不好过。为了就近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解决家庭困难的问题。XXX同志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联系XX区XX小区XX玩具厂,并介绍XXX入厂工作。对此,XXX十分感激。
四、积极开展帮扶活动,推动新农村的建设
XX区XX镇XX村是新农村建设我局挂点单位。三年来,作为挂点工作领导,XXX同志为了帮助XX村发展经济而四处奔走,工作也取得明显的成效。一是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实现稳农增收。2009年,驻村粮食播种面积6000亩,比上年增加18%;种植甘蔗4500亩,比上年增长加2%;粮食总产90万斤,比上年增加15%;农民人均纯收入4700元,比上年增加450元。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民排忧解难。为解决驻村“行路难、饮水难和生态能源”等突出问题。完成XX村4.6公里主要村道硬化工程;建一座能解决3500多人饮用的人畜饮水工程。此外,还组织驻村多方筹资11万元,建成了眼镜窝灌溉工程,解决了3000多亩农田灌溉用水问题;督促驻村改厕80多座;新建了总长100多米、高2.6米的平整美观的村委大院围墙,三是组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驻村经济发展。根据驻村大多数村民擅长种桑养蚕的实际,积极引导组织村民成立桑蚕种养专业合作社。经过发动,农民的种桑养蚕积极性高涨,特别是XX屯种桑养蚕户110户,占总户数的90%,并实现产销两旺。四是计生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XX村因计生工作落后,曾被列为全市计生工作“重点管理”村之一。通过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上下齐心协力,如今驻村的人口计生工作已发生了质的飞跃。2007年10月1日至2010月9月30日止,各项计生指标已从2007年的倒数第一连续三年跃居全镇19个村的前2名。并在2010年全市后进乡镇转变工作现场会上作了经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