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志华---做好交通志愿者 践行文明与和谐
做好交通志愿者
践行文明与和谐
严寒、尘土、微笑、欣慰„„这是一个多么复杂的体验。最近,我有幸参加了宣传部组织的青年志愿者协管交通活动,与交警一起维护交通秩序。在这次志愿者活动中,我们在惠泉大街锦江北路口站岗执勤,每天执勤的两个时段是车站人流量相比较一天来最大的。7:00整,我乡宣传部长吉海力和我们四名志愿者来到执勤地,在与交警进行了简短的交流后,身披青年志愿者绶带,手持小红旗,在路边悬挂上“彭店子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红旗。7:30分,4人手持“青年志愿者交通协勤”的小红旗,站到了自行车道的斑马线旁,随时督促过往行人注意红绿灯和交通安全。我是第二次参加志愿者活动了,这个活动让我学会了换位思考。如果有一个行人违章,可能给很多人造成不便,自己也非常不安全。我以后出门时,不但自己不违章,也会提醒身边人。
虽然执勤时间不长,却感慨颇多。我亲眼看到交警风里来,雨里去,起早贪黑,很少有休息时间。由于他们的尽职尽责,才换来了我们这座城市良好的交通秩序。我看到他们一丝不苟地指挥非机动车和行人有序通过一个个繁华路口,保障了广大交通参与人的安全。而我在现场坚持了一会,就有点盯不住了,两腿发软,眼冒金星„„而他们可是长年累月、风雨无阻,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他们不仅面对恶劣天气,还面对汽车尾气的伤害,他们理应得到人们更多的尊重。交通出行的人们应该感谢他们所做的贡献。
作为一名志愿者,我所做的并不是执行某一项制度或是法令,所要做的是文明交通劝导,具体任务是劝导行人不闯红灯,不乱穿马路,遵守交通规则,保障交通的畅通,通过我们的行动,让更多市民消除不文明交通的陋习,引导广大市民文明行车,安全出行。城市良好的文明形象的树立需要靠每一个市民的共同努力,通过我们在站岗值勤期间的以身作则,及时提醒,礼貌劝导和文明监督,让更多的市民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和道德行为,努力形成“文明礼让,互相帮助,以礼待人,尊老爱幼”的文明社会氛围。
从这次活动中,我学习到了很重要一点,那就是如何与人正确的交流沟通。别人横穿马路的时候,该怎么规劝才能让他们真正的认识到横穿马路的危险性与不负责性,从而以后再也不做类似的事;而不是迫于我们的劝导过意不去,暂时选择走斑马线,当没人监督时又再次横穿马路了;别人向你问路时你又得如何讲才能让人明白,而遇到自己不清楚又该怎么办,一句“对不起,我也不知道”呢还是怎样?所有这些要真正学起来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志愿者,我认为最大的义务就是服务别人,帮助别人,只是希望我们的辛劳能够带给他人予方便,并不要求得到什么。别人一句温馨的谢谢,一个浅浅的微笑,我们都会倍感甜蜜,心中的自豪跟喜悦顿时油然而生。一些很小的孩子在找我们帮助的时候还会亲切的叫声姐姐,我们都会感觉好温暖。而所有这些就是对我们付出的最好回报了,也是我们最大的收获,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了。
难能可贵的是,从这次活动中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本身存在不少坏习惯及缺点:像闯过红灯,不走斑马线,也乱扔过垃圾;别人帮助你时没说谢谢,不懂得感激,感觉理所当然;也似乎很少主动回报过别人,哪怕是向别人给予你帮助的一个小小微笑„„这些都是在不经意间的举止行为,然而从这些不经意间的举止行为便能折射出一人的素质修养水平。这些行为放在平时可能感觉没什么,而一旦放在工作岗位上,便可能放大成为你身上一个致命的缺陷,进而影响并决定你的前途甚至一生的走向。如果没有这次活动,或许我还会一直蒙在鼓里,原来我是有多么的不值一提,一无是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还是先从自己开始做起吧!
总之,参加这次平安志愿者活动真是收获良多,希望以后还能有这种实践跟锻炼的机会。
迁安市彭店子乡小邹庄村村主任助理 李志华
2010年10月29日
第二篇:1-灌输文化尚交通——访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李志林院长(定稿)
灌输文化尚交通
——访西南交通大学李志林院长
李志林,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顾问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空间数据多尺度建模与表达、遥感影像解译与信息提取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等方面研究。
西南交大,坐落蓉城;毓秀钟灵,李郁桃浓。代代西南交大人将那“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精神传承,不断发扬“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光荣传统,窥学术、贯西中,声名日盛。此番造访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李志林,听他讲述于这比登天难的蜀道上,师生勇攀知识高峰。
记者:西南交通大学是中国近代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而在建校之初就设有测量与抄平课程。2010年11月,包含测绘与遥感信息学科的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成立,能为我们介绍下建院初衷和学院的办学思路吗?
李志林: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Faculty of Geoscien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简称地学学院)于2010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新成立的地学学院由原属土木工程学院的测绘和地质两个学科和原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合并而成。主要的目的是实现优势学科整合。
测绘、地质和环境这三大学科在西南交大有着深远的奥源。在上个世纪70年代,测绘和地质原属于铁道工程系,主要功能是服务于以三大力学为基础的土木和铁道工程。在1983年,为了加强测绘和地质学科自身的发展,学校将它们从铁道工程系分离出来,成立了航空摄影测量与工程地质系。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两个学科结合得不够紧密,随后在1991年分家,分别成立了测量工程系和地质工程系。在90年代中期,学校实行大学科整合,将测绘和地质学科重新和铁道工程合并成立土木工程学院。西南交大的环境学科是从水文地质发展起来的。环境学科于1996年独立成为环境工程系,并于2001年成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随着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在环境和地质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测绘、地质和环境这三个学科的依赖性越加紧密。尤其是“大遥感”学科概念的提出,直接将测绘与地质两学科统一在电磁波理论之下。学校认为,将它们整合可进一步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
我们深知我们这3个学科都不是全国最强的,但如果将这5个指头(即学院的5个系:地质工程系、测绘工程系、遥感信息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消防工程系)捏成拳头,就有可能变得非常强大。在这三大学科中,测绘学科属于工具型学科,地质和环境属于应用型学科,这样的结合可以是有机的。所以,地学学院在教学和科研都强调三大学科的交叉融合。
记者:我们学院的“测绘工程与技术”学科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那么在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信息这些学科建设上,您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呢?
李志林:的确,我们学院的“测绘工程与技术”学科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在2012年的研究生教学评估中,西南交大的测绘名列第6,但在2013—2014测绘类本科教学排名中,西南交大名列第4,属5星级课程。
在制定教学大纲时,我们强调两大特色,即西南交大特色和地学院特色。西南交大于1896年在山海关建校时是个铁道学院(Imperial Chinese Railway College)。尽管在唐山鼎盛时期是个包括铁道、土木、电气、机械、运输、地质、测绘、水利、采矿、冶金、建筑、化
工等学科齐全的工学院,但铁道交通始终是学校的特色。从1896年建校以来,我们的测绘课程和学科研究始终紧密结合铁路勘测设计需求,在轨道交通行业具有最重要的影响,因此学科建设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同样地,现在我们的测绘课程和学科研究开始与地质与环境学科紧密结合。
我校测绘学科就关注到用数字化方式处理地理信息这一革命性转变,是国内最早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高校之一,同时也是四川省内最早开设GIS本科专业的高校之一。在电子计算机普及之前,我校罗河教授就开始研究摄影测量的解析方法,独创了以角度作为条件的平差方法。早在七、八十年代,在本科课程中就有“数字高程模型”等课程,并编写了讲义。现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数字高程模型》一书的两位作者均毕业于我校,现在也都在学院任教。
记者:据了解,我们学校始终秉持“灌输文化尚交通”的历史使命,在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咱们学院的科学研究上是否也将测绘、地理信息与交通相连接?有哪些突出成绩?
李志林:是的,高铁自主创新和运营安全当中,我校的测绘地理信息学科为我国高铁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在高铁精密测量技术方面,从理论、方法、技术的创新到工程规范的制定,贡献全面,已获得多个省部级奖。我校在高铁沉降监测、轨道平顺性检测和地质环境隐患监测等多方面也都做出了杰出贡献。
面向高铁运营安全,2011年获批建立“高速铁路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四川省工程实验室”,2013年获批建立“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在2013年这个研究团队成为“教育部创新团队”,还成为教育部2011协同创新中心“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的团队之一。我们的目的是充分利用GIS、GPS和遥感技术,对高铁线路平顺性与沉降,及沿线的地理、地质和环境隐患进行探测、检测及监测,然后将这些隐患信息整合到一个平台实现预警及应急响应。
除了传统的铁路强项,我们的团队在普通道路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例如城市交通网络分析、地图匹配与车辆定位、导航地图设计、示意性地图设计等。许多成果多发表在该领域的顶级国际学术期刊中,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和《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记者:“竢实扬华、自强不息”是交大精神,“严谨治学、严格要求”是光荣传统,在本科及研究生阶段,我们主要重视学生哪些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关于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
李志林:我校是一所具有鲜明工科特色的高校,我们一直以来重视教学质量,有着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光荣传统。早在1916年教育部在北京举办全国高等学校作业成绩展览评比,我校就以94分的优异成绩荣获全国第一名。同年12月,教育总长范源廉特奖我校“竢实扬华”匾额一方,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一块金牌。1916届毕业生茅以升以优异的成绩取得康奈尔的硕士学位,以致康奈尔大学给唐山交大毕业生免试入学的待遇。
我校强调理论与实验并重,特别是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学院加强实践创新平台建设,现拥有“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共建工程实验室”、“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应急测绘保障与地质灾害监测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四川省工程实验室”、“环境空气质量综合监测站”、“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工程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及“环境污染与工程环境控制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我校与中铁二院、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四川省冶金地质局、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四川省环保厅、中科院遥感所、四川省地质测绘院、武警四川消防总队、四川省安全科学研
究院、甘孜州环保局、郫县环保局等多个单位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科学研究、工程实践、人才培养、实习基地等多方面开展全方面合作。近年来,我们培养的学生一直保持几乎100%的就业率,毕业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记者:在我们之前采访的院长,大多是在美国高校及科研院所从事过研究工作,而您曾经多年在欧洲和澳大利亚工作,我们很想从您的个人经历中了解,在这些国家地理信息相关专业教育与国内有哪些不同?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李志林:我自己在英国受教育,并在英国和德国做过科学研究,在澳大利亚和香港任教,我最深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是我们对每门课都必须使用死板的教科书;而在国外教课时,只有指定的参考书(和参考文献),而不一定有教科书,教授根据教学大纲和自己的研究,灵活编写讲义,能起到通过科研提升教学的目的。
二是国外大学与国内大学相比,较注重实践教学,每门课都有理论教学和实验室教学两部分,学生通过实验来巩固理论知识。
三是国外大学注重在教育大纲中加入软科学成分,如项目管理、职业道德、生产安全等。四是国外大学多开设双学位课程和主副修课程,以便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可就业性。还有就是在国外大学,大教授不但要上课,而且要给本科生上课。记者:学院建院已有三年,各专业确是经过多年积淀的,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未来我们学院的发展目标是怎样的?如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研转化等等方面?
李志林:学院将以国家教育与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与规划为指引,继续弘扬“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不断传承“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光荣传统,把学院建设成为学科水平高、人才质量优、师资队伍强、社会效益好,综合实力处于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学院。
在近期,学院将“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高铁建设与安全运营、智能城市与城市安全、应急测绘和减灾防灾等几个方向做系统研究,建立特色。在近期的主要任务是将这几个实验室建设好。学院通过与应用单位联合共建“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共建工程实验室”和其他实验室,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
在师资方面,近期学校正在推行“人才强校主战略”,学院要从海外和国内著名大学引进一大批优秀人才(包括优秀博士),学院也将派送年轻老师出国进修,提高学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