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规范论文:电算化条件下记账凭证的编制
规范论文:电算化条件下记账凭证的编制 [摘要] 记账凭证录入是会计数据进入会计软件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入口,要方便会计、财政、审计、银行、物价等部门的后续查账工作,为此,有必要对记账凭证加以规范。
[关键词] 规范;记账凭证;后续工作
一、规范凭证表头信息
凭证表头包括凭证类型、凭证日期、附单据张数等,凭证类型要正确;日期要按原始凭证的日期确定;附单据张数按原始单据的实际张数确定。本项内容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弱项,一般情况下老师都不太注意这个问题,企业每年都要接受财、税、物价大检查,登记的数字与所附单据是否相符,是重点审查的内容之一。
二、规范会计科目的辅助信息
凡是分录中有辅助核算条件或其他条件的,应准确输入,漏输或错输银行存款的原始凭证编号就不能进行系统自动对账;辅助核算信息(往来、个人、客户、供应商、部门、项目等)设置模糊也不利于计算机检索和查询,或给期末转账定义造成错误。
三、规范业务金额及数量
数量账科目要在弹出的原始凭证中正确输入数量,否则
就不能在相关账户中查询数量信息,有些软件允许错误通过,如销货退回业务,正、负数都能通过,且计算机并不报错,这就给期末转账带来了隐患。
四、规范业务顺序
要按原始单据的顺序编制记账凭证,如:从甲厂购进a材料100吨,每吨1 000元,b材料200吨,每吨1 500元,增值税68 000元,对方代垫运费600元,一并以银行存款支付。本笔业务的原始单据有5张,分别是发票联、抵扣联、货运单、自制运费分割单和付款单据。除抵扣联用于抵税外,其余4张均为入账单据。业务处理如下:
1.根据发票联
借材料采购/甲厂/a材料100 000 材料采购/甲厂/b材料3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68 000 2.根据运费分割单
借材料采购/甲厂/a材料 200 材料采购/甲厂/b材料 400 3.根据付款单据 贷 银行存款 468 600 以上业务处理在手工会计情况下,将材料价款和运费相加后作为材料成本编制会计分录,其目的是为了减少编制分
录、登记账簿和科目汇总的笔数。
在电算化会计条件下,因为编制分录很快,并且由系统自动记账和汇总。因此,在编制记账凭证时,尽可能按原始单据编制会计分录,凭证审核人员和后续查账人员根据原始凭证,不用加计金额就可以直观审核记账凭证,线条十分清楚,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材料采购明细账户定义为数量账,应当注意第一、二两笔分录要在系统弹出的原始凭证中输入数量和单价,第四、五两笔分录在弹出的原始凭证中不输任何数据,直接在记账凭证的金额栏内输入金额,以免采购数量重复。因此,在编制记账凭证时,应分别按原始单据编制会计分录,以避免所有后续人员重复计算的麻烦。
第二篇:会计电算化书写记账凭证时的几个小技巧
会计电算化书写记账凭证时的几个小技巧 计算机在会计信息处理中的迅速普及和广泛运用,给人们带来极大方便和效益。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因会计电算化而引起的损失也与日俱增。
因会计电算化所引起的损失主要有三种:
1.由于灾害事故(如火灾、水灾域电源中断故障等原因所引起的会计信息处理中断和数据丢失;
2.因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错误和疏漏所引起的损失;
3.因会计电算化舞弊而引起的损失。对前两种损失,通过借助于开发控制技术就能较好地加以解决,而对因会计电算化舞弊所引起的损失却很难解决。因此如何防范会计电算化舞弊成了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舞弊的手法
会计电算化舞弊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篡改输入。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计算机舞弊手法,该方法通过在经济数据录入前或录入期间对数据做手脚以达到舞弊目的,如:
(1)虚构业务数据。
操作人员虚构经济业务,通过输入虚假的数据达到其个人目的。比如操作人员虚构假的验货单据并输入计算机,造成财务报告中的存货总额增加,借此实现某种意图。
(2)修改业务数据。
操作人员可以把已有的业务加以篡改,达到某个人非法目的。比如将对工资数据进行修改,以期增加自己的工资。
(3)删除业务数据。
操作人员将输入到计算机内的数据擅自删除。如删除个人应收款项。
2.篡改文件。
篡改文件是指通过维护程序来修改或直接通过终端修改文件。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有许多重要的原始参数以数据的形式保存在计算机文件中,如存货的零售价、批发价等,这些参数是计算机程序计算的依据之一,缺少或修改了这些参数,将得不到正确的结果。
(1)直接更改文件中的参数数据。
这种方法最直接,但是可以留下许多痕迹;比如修改后的日期会被记录下来,修改者很
容易被追踪。
(2)另造结构相同、数据不同的文件覆盖原有文件。
一般来讲,大多犯罪行为都是采取这种手段实现的。实现在私人计算机上构造覆盖文件,编制自动覆盖指令,实施时,仅需极短的时间就可以达到其犯罪的意图而不留痕迹。
3、篡改程序。
是指通过对程序作非法改动,以便达到某种不法的目的。此法需要较高的编程技巧,而这些技术仅少数程序设计员或系统维护员拥有。审计人员要想发现此类舞弊很困难。一方面审计人员无法预知何处可能存在错误;另一方面舞弊者可通过设置“软开关”使程序随时恢复“正常”。比如,将小量资金(比如计算中的四舍五入部分)逐笔积累起来,通过暗设程序记到自己的工资帐户中,表面上却看不出任何违规之处。
4、数据偷窃。
数据偷窃是操作人员或其他人员不按操作规程或未经允许上机操作,通过改变计算机执行途径的手段实现其个人的不法意图。如私自调用计算机打印模块,打印企业的机密数据和信息;或者直接用拷贝的方式将数据文件保存在非法携带的软盘中。
5、其他方法。
如只以破坏计算机系统为目的的毁坏计算机设备;出于非法意图,通过网络远程连接,监视计算机系统的变化获取会计信息。
通过对会计电算化舞弊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系统人员一般采用篡改系统程序软件和应用程序、非法操作等手段;内部用户一般采用篡改输入方法的居多,也有采用篡改输出方法的;外来者一般采用终端篡改输入或其它如盗窃、破坏等。
二、会计电算化舞弊的防范对策
防止会计电算化舞弊,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电算化犯罪法制建设
目前,由于法规的不健全使电算化犯罪的控制很困难。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管理,不能仅靠现有的一些法规,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因为会计电算化犯罪毕竟是高科技、新技术下的一种新型犯罪,为此制定专门的法规对此加以有效控制就很有必要。电算化犯罪法制建设,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1)建立针对利用电算化犯罪活动的法律,明确规定哪些行为属于电算化舞弊行为及其惩处方法;
(2)建立电算化系统本身的保护法律,明确电算化系统中哪些东西或哪些方面受法律保护(硬件、软件、数据)及受何种保护。
(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
运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单位,均应建立和健全电算化内部控制系统。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应该具有强有力的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措施、两者缺一不可。
1.一般控制
(1)软件系统控制。
是对计算机系统软件的取得和开发的控制,以及对系统开发过程中或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系统文件的安全所进行的控制。包括系统软件的购买、开发授权、批准、测试、实施以及文件编制和文件存取的控制。
(2)组织与管理控制。
组织与管理控制是指通过部门的设置、人员的分工、岗位职责的制定、权限的划分等形式进行的控制,其基本目标是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制度,以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或减少错弊发生的目的。其中较重要的岗位有系统管理和审核岗位。
(3)操作控制。
包括对操作人员控制和操作动机的控制。凡上机操作人员必须经过授权;禁止原系统开发人员接触或操作计算机,熟悉计算机的无关人员不允许任意进入机房;系统应有拒绝错误操作的功能;留下审计轨迹;制定并实施标准操作规程包括:软硬件操作规程,作业运行规程,用机时间记录规程等。
(4)系统安全控制。
主要控制措施有:建立设备、设施安全措施,档案保管安全控制,联机接触控制等;使用侦测装置、辩真措施和系统监控等;规定建立备份或副本的数量和时间,以及由谁建立和由谁负责保管;当系统被破坏需要恢复时,应先经有关领导同意,决不允许轻率地进行系统恢复工作,以防利用系统恢复时修改系统。
2.应用控制
(1)数据输入控制。
输入控制的主要内容有:由专门录入人员,录入人员除录入数据外,不允许将数据进行修改、复制、或其他操作;数据输入前必须经过有关负责人审核批准;对输入数据进行校对;对更正错误的控制。
(2)处理控制。
是指对计算机系统进行的内部数据处理活动(数据验证、计算、比较、合并、排序、文件更新和维护、访问、纠错等等)进行控制。处理控制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进行的。处理控制的措施有:输出审核处理;数据有效检验;通过重运算、逆运算法、溢出检查等进行处理有效性检测;错误纠正控制;余额核对;试算平衡等。
(3)数据输出控制。
主要措施有:建立输出记录;建立输出文件及报告的签章制度;建立输出授权制度;建立数据传送的加密制度;严格减少资产的文件输出,如开支票、发票、提货单要经过有关人员授权,并经过有关人员审核签章。
(三)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功能作用
查错防弊一直是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审计人员对付计算机舞弊可以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直接在审计中直接查出计算机舞弊案;二是在审核和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弱点,提请被审计单位改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完善内部控制系统来预防、查出和处理计算机舞弊活动。由于现代审计是以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在评价内部控制基础上进行抽样审计,加之计算机审计水平的限制,计算机舞弊有可能从审计人员手中漏掉,因而预防作用远比直接作用更大。
1、会计软件内设置审计监督程序。
这种方法要求审计人员在系统设计阶段就应在被审计单位的应用程序中安插自己的审计程序段,在软件中安放“后门”程序,用来收集审计人员感兴趣的资料,如应用控制程序逻辑错误或应用控制失灵的资料、例外情况的资料等,并且建立专门数据文件,用来存储这些资料.以记录程序和数据库的异常操作,发现舞弊行为。该程序段会计人员无权访问,只要被监控程序和数据库开始执行,审计程序就处于监督状态。
2、对帐务处理程序进行测试。
审计人员可虚拟一组数据或直接采用被审计单位原始数据,将其输入计算机,经程序处理后输出,然后将输出结果与事先计算出的正确的结果相比较,从而确定其处理程序的正确性。这种方法往往由于不能及的消除测试数据而使被审计单位系统信息产生混乱,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在软件设计时可考虑为审计测试预留通道,或者设计一套会计软件可同肘运行多个会计信息系统,均可独立进行有效测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在缺少可视审计线索的情况
下,通过验证计算机处理程序的正确性来收集审计证据。
3、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的作用。内部审计直接以完善内部控制系统为目的,有责任对电算化系统的内控制度进行审计并提出改进意见。在对内部控制进行研究评价过程中,审计人员必须特别考虑篡改输入、篡改文件、篡改程序,以及非法操作的可能性。对已发现内部控制的弱点,应报告被审计单位主管人员,以引起其注意,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审计人员还应对自己提出的建议实施后续审计,检查建议是否采纳和如何实施,督促被审计单位完善内部控制系统。
第三篇:电算化环境下利润表编制方法的优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电算化环境下利润表编制方法的优化 作者:陈福军
来源:《财会通讯》2006年第08期
第四篇:[中学教育]高中化学论文:新课程背景下元素化合物学案编制与应用研究
高中化学论文:新课程背景下元素化合物学案编制与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之前的课堂教学大多数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而自主学习得少,他们习惯于听课、记笔记,而不是去思索与主动探究,往往处于消极、被动、受压抑的状态,结果造成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这既不利于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智力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在新课程的影响,无论是课改实验区还是非课改区,教师借“学案”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阅读、思考、讨论,从而形成了“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并吸引着绝大多数一线老师参与到学案设计与运用的研究和实践中来。因为通过学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式的生成。目前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将“学案导学”运用到实处,如何真正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有效的运用好来,便成了研究者十分关注的问题,高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是学生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制法及其用途等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由表及里的分析归纳思维能力,以及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思维能力,也就是对探究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如果采取”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设计相应的学案,通过学案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的性质,自主建构物质间的相互反应规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有着深远的研究意义和现实的使用价值。近几年来对于学案的编制研究散见于各种杂志与期刊,但研究未成系统,查询2000年—2009年间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现只有少数人涉及元素化合物学案编制这方面的研究。基于上述原因,确立了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研究在于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针对化学学科中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归纳总结出新课程下元素化合物学案编制时应遵循的原则,归纳出新课程下的元素化合物学案以“探究型学案”的形式更适合新课程下的要求这样的规律,辅以“元素化合物学案”范例说明原则的使用,为今后在新课程下元素化合物学案的编制,以及高中化学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较高的参考。本课题在合作学习理论、探究性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等理论以及高中化学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归纳总结出在元素化合物学案的编制中,应遵循如下六大原则:探究性原则、情境性原则、挑战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同时依据元素化合物知识课型,分成新授课型和复习课型两大类,在新授课型的学案编制中,提出了科学史重现法和情境创设法两种编制方法;在复习课型的学案编制中,指出了应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说明了三种编制的方法,并结合较为详实的编制范例进行评析,阐述了元素化合物知识学案编制为“探究型”的学案更能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同时还特别强调编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在上述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使用所总结出来的命题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编制学案,以广西灵川一中高一09-3班、09-4班的同学为施测对象,进行纸笔测验和问卷调查,发现用上述命题原则、方
法和注意事项所编制出来的学案,能较好地反映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实际情况。本课题的收获在于归纳和总结了编制元素化合物学案时应遵循的原则;归纳出了元素化合物学案的类型;提供了元素化合物学案的典型——探究型学案的范例;并就今后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利用学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为元素化合物课堂教学研究和元素化合物学案编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由于研究者的水平和研究时间有限,本研究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深化、完善与拓展。如何提高元素化合物学案的编制质量,如何提高学案的使用效率,促进有效课堂的生成,将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英文摘要】Before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most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is traditional, that is, teachers speak too much and students just listen and have less autonomic learning;they are accustomed to lectures, taking notes, rather than thinking and exploring it actively.Students are often in a negative, passive, and depressed state, and thus can’t be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This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and training of ability, but also not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 of the intellect and innovation.Under the impact of the new curriculum, whether it is experimental or non experimental areas, teachers use the “Learning Plan”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observe, read, think, and discuss, thus forming a teaching model of “guide the students with the
learning plan”.This model has been generally recognized, and attracted most teachers to research and practise designing and using learning plans.Because learning plans can help develop the ability of students’autonomic, cooperative and exploring learning, Currently, how to put Learning Plan Guidance into practice, and how to use the limited classroom time effectively has become a great concern to researchers.The studying of elements’ compounds is a student’s study of the composition, structure, properties, production method and use of a substance.The study of elements’compounds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developing and training students’ ability of observation, experimental capabilities, analyzing and concluding skills, as well as deducting ideation from the general to the individual, which means developing students’ ability of exploring.During the teaching of elements and their compounds, if the teacher adopts the model of “Learning Plan Guidance”, design corresponding plans for different teaching courses, guide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properties of substance and establish the law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substances, thus to improve students’attainment in thinking and science, there will be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In recent years there have been many scattershot but not systemic studies in
various magazines and journals, Inquiries between 2000-2009 on Outstanding Master Thesis of Chinese text databases shows only a few studies were involved in this area.For these reasons, I decide to conduct this project.Via systemic and academic study and 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ounds of elements,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summarizing the principals of the Learning Plan design, and concluding the law that the model of Exploring Learning Plan is more accordant to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With illustrations of the principle of the use of the Learning Plan design, it will be more helpful for us to design the Learning Plan of elements’compounds and contribute to new models in Senior Chemistry teaching.With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ies of operative learning, exploring learning and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my project concludes that during the design of the Learning Plan, we should follow the next six principles: the exploring principle, situational principles, challenging principle, opening principle, the hiberarchy principle, and the oriented principle.An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lecture patterns, there are new lectures and review lectures.During the design of Learning Plan of new lectures, there are two laws:the law of recurring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he law
of creating situations.During the design of Learning Plan of review lectures, we should demonstrate three designing ways combining the properties of elements’ compounds, evaluate it with detailed designing examples and illustrate that Exploring Learning Plan of elements’ compounds can better matc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At the same time special stress is laid on the proceedings during the designing.On the basis of researches into theories and practical cases, we tested the students in Class 09-3 and 09-4 Senior one in No.One High School, in the form of paper quiz and questionnaires.In the end, we found that the Learning Plan made according to these principles and ways above can reflect the actual levels of the students’ acquisition in elements’compounds.The outcome of the project falls on concluding the principles that we should follow while designing the Learning Plan;concluding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the Learning Plan;providing the model of the Learning Plan-Exploring Learning Plan.Meanwhile, the project puts forward advice on how to bring it into effect.Most of all, the project lays foundation for the research in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Plan-design of elements’ compounds.As the academic level of researchers and research time are limited,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project remains to be further tested,deepened, improved and expanded.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design, and how to improve the use of the design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effective lectures is the future direction and focus of further study.【关键词】高中化学 元素化合物 学案 编制与应用
【英文关键词】Senior Chemistry Elements’ compounds Learning Plan Design and application 【目录】新课程背景下元素化合物学案编制与应用研究中文摘要3-5Abstract5-6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意义9-121.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需求9-10
(一)2.本课题提出的背景9-11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10与发展的需求10位和作用10-11击1112-1
53.普通高中学生化学学习
4.元素化合物在化学基础教育内容体系中的地5.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冲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探究(二)研究目标和意义11-12(一)自主学习理论1
2(二)合作学习12学习理论12-13区理论14-15实验样本1516-5516-2
4(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3-14
三、研究的方法15-16
(五)最近发展
(二)(一)研究方法15(三)数据收集方法15-16
四、研究过程(一)新课程背景下元素化合物学案编制的理论研究1.什么是元素化合物学案16-17
(1)元素化合物学案
2.新课程的界定16(2)新、旧课程背景下学案的比较16-17背景下元素化合物学案的立足点17-183.元素化合物学案编制的原则18-2419-
21(1)探究性原则18-19(2)情境性原则
(5)层次(3)挑战性原则21-22(4)开放性原则22性原则22-23(6)导向性原则23-24(二)元素化合物学案编制方法的体例研究24-47学案的编制24-3627-3636-47
1.新课程背景下元素化合物新授课型
(2)情境创设法
(1)科学史重现法25-272.新课程背景下元素及其化合物复习课型学案的编制(1)情境创设法36-37
(2)习题导入法37-38
(3)知识主线法38-47项47-4848-49
(三)新课程下元素化合物学案编制的注意事(四)新课程下元素及其化合物学案的编制的实证研究1.研究的主要方法48-49
(1)研究方法48
(2)研究对象与样本大小48-4949
(3)变量的界定492.实施策略(五)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49-551.实验班、对比班和全年级的考试成绩均值比较49-52调查分析52-
542.化学学习兴趣、自主性和主体性
3.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总结54-5
5(一)结论55
注释58-59
(二)反思参考文献
五、结论、反思和展望55-5855-5659-6167-6868-69(三)展望和建议56-58附录61-67
攻读教育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