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部方法论

时间:2019-05-13 12:57: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闻部方法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闻部方法论》。

第一篇:新闻部方法论

社团联合会新闻部

工 作

手 册

第八届社团联合会新闻部

2011年3月28日

新闻部部门工作方法总结

1.部门性质

新闻部是一个宣传社团、展现社团风采的一个机构,是社团联合会中的对外宣传的枢纽部门之一。新闻部是一个秉持着professional的精神、肩负着宣传社联及社团的文化和活动大任的部门,做好新闻部的工作,推陈出新、无所不闻,在第一时间使广大师生获悉社团联合会、学生社团的动态。新闻部是社团联合会对外发言与报道的窗口,主要负责对社团联合会、各学生社团的活动进行采访和报道,并与其它校园媒体进行合作,共同打造优秀的校园文化。让丰富校园生活,展现社团风采的目的得到广泛实施。

2.新闻部基本职责:

新闻部的日常工作可以划分为写稿件,采相,办报纸存档三个方面。作为宣传的一种方式,新闻稿和广播稿是我们主要的宣传模式。2.1.1稿件方式:新闻稿,广播稿 2.1.2适用情况:

2.1.2.1大型活动,新闻稿和广播稿共同使用,其中又分为预宣传,总结宣传稿件

2.1.2.2一般活动,广播稿 2.1.2.3文件等用新闻稿的模式 2.1.3稿件时间:

2.1.3.1在接到任务后尽快写稿件,以避免忘记。

2.1.3.2广播稿在接到活动通知前一天写预宣传,活动结束后8-12小时内广播宣传,宣传天数按活动大小以及主管老师决定。

2.1.4稿件主要写法:

一。主体的结构形式,有时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即时间的先后,一步步进行交待;有时按逻辑顺序,即事情的重要程度安排层次,先讲概貌,后讲细节,先讲主要材料,后讲陪衬材料。在我们社团联合会的大部分是会议新闻稿件,主要方法。

1、跳出会议写会议

这是写好会议报道的最基本方法。尽可能不用“某某会议提出某某”等题目,可以把会议上最主要的新闻事实上题。如 某某会议成功举行

2、从问题切入写会议

从会议目的解决的问题入手,扩到会议外进行报道。也就是说,从会议找问题,然后跳出会议报道问题及问题的解决。

3、从会外切入写会议

此外,还有从成就与经验切入,侧面切入,会议书面材料切入等等。会议报道的形式很多,只要记者勤于思考,大胆探索,就会使会议报道出新,就会真正写好会议报道。

二 会议类新闻稿写作

会议类新闻通稿在高校各类通稿中结构最严谨,语言逻辑要求最高的一类。这种新闻稿要求作者要将会议精神融入到稿件中。

这一类新闻稿的结构一般是:第一段,写好导语,点明与会人员、主持人;第二段,提炼领导讲话、嘉宾发言的主要内容;第三段,理清会议的程序;第四段,介绍会议举办的背景或者举办该会议的意义。

写这类新闻稿时,必须注意一下几点:

1、标题要恰当,符合会议的规格

校园内的会议很多,类型也很杂。参与对象很不固定,有的会议纯粹是几名学生的会议,有的是学生干部的座谈会,还有的是成立大会会议。不同的会议,写的通讯稿不同,首先就体现在标题上,会议的标题要尽量符合会议的规格。例如某某社团组织成立大会是校社团联合会和社团组织,虽然很重要,但用“我校召开”似乎还不准确。后来,建议改成“某某社团”,以此为主语,就很好地突出了主办方

2、导语中要体现会议的名称、举办的地点等要素的全称 导语是全文中最直接、最集中体现会议情况的话语,导语写得好,通讯稿要表达的内容就可以很好地把握了。所以,写导语的时候不能过于省略,而必须正式一点,要把会议全称、举办地点等要素写清楚。比如“社团联合会”,这是会议的全称,漏掉一个字都不行。会场横幅上的会议名称是如此,新闻中就应该这样体现,这是客观性的一个体现。而举办的地点则要写清楚明白,这要写明、写全,不能为图省事而去掉具体教室而写莫教学楼,虽然大家都知道所说的是什么地方,但是作为在正式的文体中,交代清楚是必须的。

3、写清出席的领导姓名、职称,注意领导的排序问题 会议一般都有领导参加,而且领导是会议的重点内容,因此在新闻稿中对出席的领导进行简要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介绍出席的领导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写清楚领导的职位,而且职位要在姓名之前,如“我校副校长xxxx”是常规用法,而不是“我校xxx副校长”。如果有多个领导出席的话,新闻中还存在介绍领导的先后问题,奉行的原则就是“来宾位于最前,综合级别、资历来排序”,像高校的会议,往往会邀请一些校外的领导出席,只要这些领导是各机关的主要负责人,那么,校外领导就必须放在最前面,体现基本的礼仪。如“省残联理事长陈震、副理事长李继新,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部长林轩春,省体育局群体处处长方大川,我校副校长游小波,学工部(处)、校团委、校办、文学院有关负责人出席了本次交流会。”但是,有时候,领导的排序不仅要按照级别,也要考虑到领导的资历问题。例如,同样是副校长,为什么有的副校长一定要放在前面,而有的放在后面,这是因为各位副校长的资历不同,有的副校长职称较高,有的副校长任期较久,甚至有的副校长比较年长,这些都是领导排序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一点更具典型的是学院领导的排序。在不同的新闻稿,同一职位的领导排序却不一样。例如,有的学院副院长在党委副书记之前,而有的学院的副院长却在党委副书记之后,按照我们平常的经验,副院长一般排在党委副书记之后,但是在学院中,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往往比副院长年轻许多,甚至有一部分的党委副书记还是副院长的学生,所以,这一类情况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领导讲话内容的提炼

在会议类新闻稿中,领导的讲话内容最重要的。但我们又不能将领导讲话的所有内容抄进新闻稿中,所以,我们要对这些讲话内容进行提炼。提炼领导的讲话内容要注意措辞,用词简练,要体现出层次感,一些理论方面的提法要准确,要提高理论的高度。领导讲话都是很有逻辑性的,将各层次的内容用一两句话提炼出来,再按顺序组合,就能把领导的讲话的精髓囊括了。

比如领导的致辞,一般分为三大部分的内容,首先是领导对出席会议的嘉宾、师生代表的欢迎;其次是简要介绍会议的背景;最后是对与会的人员,一般是青年学生提出一些希望。

再比如领导的重要讲话,一般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肯定之前取得的成绩;其次是概括召开本次会议的意义,再次是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的介绍,最后是对与会人员提出几点关于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的要求。

5、介绍会议的程序要有主次

领导讲话结束后,要介绍整个会议的流程,会议上进行的活动可能有很多,这就要求作者要注意分清主次,跟会议主题联系紧密的重点介绍,而一些琐碎的程序则少介绍或不介绍,如会议的讨论环节、收看重要的视频资料、表彰环节等都是比较重要的程序,而像分发、收取材料等环节则可略去。

6、描绘会场气氛

会场的气氛能够让读者了解与会人员对召开此次会议的态度,了解会议的反响,奠定会议的基调,是宣传会议的一个重要部分。一般情况下,会场气氛往往是热烈的,主要从与会人员的反应中获得信息,如“xxx的讲话引起了与会人员的激烈讨论“、“全场掌声不断”等。

7、简要概括举办会议的意义

新闻通讯稿的最后一段往往要简短评论会议的意义,意义同样要注意层次感。一般分成三个部分来写会议的意义,首先是对培养青年学生的意义,其次是对职能部门自身建设的意义或者是对某项制度建设的意义,最后则是对学校整体建设的意义。有时候,最后一段也可以不写意义,而是例举与会人员对该会议的反映,从他们的口中更能真切地体现会议的意义,如《海西青年志愿者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在我校举行》中的最后一段写道:“与会大学生表示,将在这些志愿者先进事迹的鼓舞下,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的工作中,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昂首前进。”与会人员的反响比起空谈意义又是来得显得有说服力。

活动类的新闻稿写作

活动类的新闻稿在校园中是最常见的一类新闻稿。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往往是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活动来体现的。所以,活动类的新闻稿就必须将校园的文化气息体现出来,这对作者的写作能力要求更高了。

这一类新闻通稿的结构一般是:第一段写导语、主承办单位、参与人员;第二段主要写活动的过程,活动现场以及现场观众、青年学生的反应。第三段则评论开展本次活动的意义。

三.写此类新闻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必须体现主题,参与人员的介绍要有层次感

每个活动都有自己的主题,主题很重要,它浓缩了整个活动的内同,在开篇介绍下活动主题,有助于读者首先把握住活动的主要内容,活动的形式。

活动的参与人员往往包括学校的主要领导,嘉宾、新闻媒体朋友,青年学生,这么多不同身份的人员同时参加了活动,如果仅仅写一句“校领导xxx、《十堰日报》、我校青年学生代表1000余人参加了活动”则显得太随便,给人的感觉是人员很杂,反而看不到活动的覆盖面之广。所以一般的写法如“校党委副书记xxx、副校长xxx出席了活动,《十堰日报》十堰电视台等媒体朋友参加了活动,我校各学院师生代表共1000余人参与了活动。”

2、写作要紧扣活动主题

活动的主题是什么?整个活动的内容必然要体现出这个活动的主题,但是在有些新闻稿中的主题内容却与主题脱离。

3.活动程序要分清主次

跟会议类的新闻稿一样,在写活动程序的时候要分清这些程序的主次,活动都有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才是报道的重点,就如一场晚会,节目的表演才是写作的重点,而像现场的互动环节则是次要的,一般一句话带过即可。再如,大型的音乐会,往往都分上下半场,有中场休息,如果我们把中场休息的情况也描写进去,肯定会让读者厌烦,在新闻稿中就破坏了对整场音乐会的描写基调。

4、描写活动现场,一般采用总分式的段落写法,重点突出活动的特色

只提活动程序的话,并不能算是新闻稿,因为活动的程序从策划中就可以体现出来,我们的重点是要描写实际活动的现场情况。比如《我校2010迎新晚会昨晚在大食堂成功举行》的新闻稿中,不仅仅将五个部分的表演曲目写出来,更重要的是要写出这些曲目表达了怎样的主题,现场的艺术家是如何表演的,现场的观众反应如何。

而且,在描写活动的现场时,我们要注意突出活动的特色,要将活动的整个基调体现出来,比如一场歌颂青春、歌颂祖国的晚会,就要用“青春活动”、“热情洋溢”、“激情满怀”来描写表演者的表现,还要突出台下观众反应的热烈程度,像“博得了在场青年学生的热烈掌声之类的描写。

6、活动意义要围绕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方向

举办活动一般就为了活跃校园的文化,所以,在谈及活动意义的时候,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线,有层次地概括活动的意义。一般也分成三个层次。首先是对提高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其次是对活动主题本身的意义,如“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诗歌朗诵赛”的意义就有一条是“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更加深入人心”;最后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如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等。

当然,并不是所有会议,所有活动都必须在新闻稿中评论意义的。有些活动的意义过于平常、普通也就没有必要体现,免得给读者审美疲劳。

四、表彰类新闻稿写作

表彰类新闻稿比较特殊,大部分时候是一种静态的新闻稿,是没有现场的新闻稿,只能通过材料、采访来收集新闻点,然后再整合成一篇稿件。

这类新闻稿其实结构不是很固定,而且部分新闻稿是不需要分段的,在此我说下分段的新闻稿的写法吧。第一段是导语、写某单位发文表彰了哪些人、哪些单位;第二段则是介绍下受表彰对象的事迹;第三段则介绍受表彰对象的感言、决心或者是颁奖单位对受表彰对象、对青年学生的希望。

写这类新闻稿,需注意以下几点:

1、表彰发文、表彰的奖项内容、受表彰单位都要写全称 写表彰类的新闻稿时是一定要写出表彰的发文和表彰的奖项内容的,这是稿件最重要的亮点,但是往往出现一种情况是,表彰的发文、表彰的奖项内容、受表彰单位这三个的名称写得太简单,没有将全称写出来。既然是有表彰发文,那么我们新闻稿中的信息就必须让读者能够找到相应的表彰发文,信息写全了,才不会让读者怀疑真实性,我们的宣传也比较有效果。

2、受表彰单位、个人的事迹介绍要突出优秀之处,要体现事迹的教育性

一般一段式的表彰类新闻稿中是没有介绍事迹的,但是,作为新闻背景,介绍下受表彰单位、个人的事迹,这也是宣传的重点,所以,作者有必要对此作介绍。介绍事迹要注意符合奖项的内容,比如“优秀志愿者“的事迹中就没必要介绍他在学习上取得的成就,而应该围绕着志愿服务这个主题介绍。而且,我们介绍事迹的目的主要是让读者看到他们的优秀,并从中得到教育,所以我们要集中体现他们的优秀之处,体现教育性。

3、受表彰对象的感言要有针对性,颁奖单位对受表彰对象、青年学生的希望要有实际意义。

表彰之后,受表彰对象也会发表下获奖感言,这些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预测性的信息。在总结这些信息的时候要有针对性,侧重于把握他们对以后工作的决心、以后的目标。当然,如果没有举办颁奖仪式的话,我们很难得到受表彰对象的感言,那么我们就把眼光转向颁奖单位对受表彰对象、青年学生的希望,往往这就是他们设置该奖项的目的。在概括的时候要有实际意义,要对青年学生有促进作用。如“校团委希望全校广大团员青年以他们为楷模,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学习工作,为学校新百年的内涵发展、特色兴校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写广播稿的几点建议

之前有写了一篇关于怎样写校园新闻通稿的文章,列举了会议类、活动类、表彰类、竞赛类新闻通稿的具体写法。然而,在校园里,广播稿也是重要的一种新闻体式。校园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件,而要将这些事件都大篇幅地报道出来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简短精炼的简讯自然就成为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的方式。简讯字数一般不超过一百字,虽然字数少,但要写好一则简讯不见得比写好一篇新闻通稿来得简单,要用一百字再现一个整体事件,突出事件的特色,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并不是那么容易。下面谈谈几点建议。

第一、连贯。

写简讯首先的要求是整体的连贯性,这当然也是所有文章的要 求。简讯要求的连贯具体体现在框架上。简讯就是为了让读者用最短的时间了解主要事实,所以,简讯仍然要具备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讯为了简明扼要地表达,往往略去起因。基本模式是“xx月xx日,由xxx(举办方)主办的xxxx(事件)在xxx(地点)举行。”这类似于新闻稿的导语,接着用一句话简要描述下事件的发生情况,如果有特殊意义的,再点明主要的意义即可,大致框架符合人们了解信息的习惯。从时间到意义向读者简要介绍了比赛的情况,使读者像流水线一样快速有效地了解事件。而且,重点介绍了举办单位、活动环节等内容,主次分明。

除了结构上的连贯之外,语言同样也要求连贯。这一点在《怎样写校园新闻通稿》一文中已经阐述了,在此就简讯再作一些说明。简讯既然只有一两句话,那么主语必须统一,用一个主语贯穿整个简讯,能使简讯基本框架不乱。其次,词语搭配要准确,语句之间要有逻辑,关联词要用准确等等,都是基本的要求。

第二、简短。

这是简讯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简讯也就突出地表现在一个“简”字上。一般简讯的字数以一百字左右为宜,一到三句话为常见。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读者就感受不到简讯所具有的信息收取的方便,也就占用了篇幅,没能达到简讯这一体式创立的初衷。冗长现象比较经常出现在比赛类的简讯上,因为比赛类的简讯要公布比赛结果,往往比赛结果就要占据很大的篇幅,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挑选有代表性意义的获奖结果公布。如比赛结果有一、二、三等奖,还有优秀奖和单项奖,但是读者最关注的无非是一等奖,所以一般重点在简讯中体现一等奖的基本信息,而其他奖项则可用诸如“另评选出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名”的短语带过,以避免浪费篇幅。

第三、精炼。

简讯要达到简短的要求就必须在语言上下功夫,语言要精炼。精炼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精”,即精辟,用精辟的语言把事实呈现出来往往能够达到传神的效果,使读者感同身受。二是“炼”,也就是要反复锤炼语言,尽量用最短的话传达最多的信息。“精炼”所达到的效果是“一语抵万言”。这对写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了。在精炼方面,标点符号有时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用标点符号往往可以代替承上启下的关联的词语或句子。尤其是冒号最为突出,如“决赛共设四个环节:自我介绍、情景主持、才艺展示、最后陈词。”冒号代替的短语是“这四个环节分别是”。

第四、突出

“突出”就是要以最简练的语言将事件的特色报道出来。我认为,事件有没有报道价值还在于它是否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与众不同之处往往要作者自己去挖掘。如果一篇新闻稿不能报道出事件的独特性,而是千篇一律的话,读者不会喜欢看,更谈不上价值了。所以,简讯更需要以简练的语言突出特色,报道独特信息,才能更受欢迎。当然,有时一件看起来很平实的事件也会具有新闻价值,这就要看写作者的眼力是否敏锐,角度是否新颖了。比如植树节已经是很平常的活动了,但是在采写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他们的不同之处,活动体现了一个青年爱护环境的主题,这就应该重点突出。

一:新闻写作有哪些要求:

(1)真实客观:新闻写作是再现形象,所陈述的事实,所描写的人物、景观、都实实在在存在着。亲闻写作的任务是记录这些实在的事和人、景、通过记者的观察和敏锐通过眼、笔或者口,再现给听(观)众。所写内容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个方面,都必须与事件发生的原始状况相符。避免新闻失实,捕风捉影、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添枝加叶、夸大奇词,与事情真实不符,不合乎逻辑;断章取义;编造夸大缩小事实真象,造成新闻失真,都有背与新闻写作。

(2)短小精悍:新闻以短为主,这里所说的短,只是形式上的要求,在内容上,要丰富精深。读者要求新闻提供足够的信息数量,以便对社会现实有全方位的了解。所以文章必须短小精悍。新闻媒体的版面和时间有限,这就必须要求记者有很高的语言概况能力。二:新闻写作的特征:(1)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如果新闻不真实,哪就不会限得人民的信任。新闻中所列举的真实事实还必须是有代表,有普遍意义的能反映本质和主流的事实事实。

(2)实证性:实证性就是说新闻要让事实本身说话。新闻反映生活的特殊规律,主要是让事实本身说话。写出确定事实的基本要素。一般要交待清有关的人、事、时、地、因果、意义等要素。

(3)及时性:亲闻是新近发生或者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和述评。它是一种时效性很强的文体,它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迅速及时地采写与报道。(4)广泛性:新闻是有新闻机构发布,面向社会对广大群众传播最为广泛的信息形式,并引起广泛影响。

(5)开放性:它不受空间限制的一种宣传形式,因而它具有冲破闭锁隔绝现象的开放性。

(6)变动性:新闻以生活中发生的具有新闻意义的事实作为归依,而生活的事实不断地有所变动,新闻所要反映的正是变动中的客观事实。三:新闻写作的特点:(1)敏于捕捉(2)勤于采访(3)精于构思(4)疾于运笔 四:新闻写作的原则:(1)用“事实说话”的原则(2)精选事实,以小见大原则(3)正反并举,对比衬托原则(4)集点成面,点面结合的原则。(5)目击实录,再现场景原则。五:新闻语言:

(1)新闻语言是指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2)新闻语言的特征:(A)准确、简洁、鲜明、生动(B)语言要有时代感

(C)新闻语言应有不同的风格 六:新闻语言六忌:(1)忌含糊(2)忌矫饰(3)忌堆砌(4)忌混乱(5)忌空洞(6)忌语病

七新闻部文字的注意事项

1用WORD完成 首行缩进2字符,1.5倍行距。标题三号黑体加粗,文稿内容字体为小四仿宋体,中文半角标点。

自己检查错别字与标点。题目要高度概括凝练,不超过15字。相片要清晰明了,同时反映主题,选取7-10张(大型活动可适当多一些),以照片内容重命名。文章内容真实客观,活动流程过渡自然。领导顺序:校党委书记王玲、校长施建军,党委副书记杨逢华、陈建香,副校长徐子健、刘亚、胡福印、林桂军、张新民。第一次提到用全名加职位。邮件格式

主题 某某活动新闻稿(及照片)——社团联合会新闻部 添加附件(新闻稿与照片一起以压缩文件夹形式发送)署名 社团联合会新闻部 某某某

2.2采相 2采相

一、采相内容

主要从活动场景和活动人物两个方面去把握。

场景要能体现出活动的有声有色之处。应当从参加人数多、人物表情活泼投入等方面把握。具体的说就是要抓住那些精彩的场面,拍摄到那些专注于活动认真工作的身影,留下那些开心灿烂的时刻,以期望引起其他同学的关注和思考,从而能告诉大家更多的信息。

人物是校领导和学生干部的,需要把人物与活动横幅或者其他能体现活动主题的事物包含在一起,对部分重要的讲话最好能录成视频,着重反映活动在校方的关注度,让同学们能了解到学校对大家的期望和要求,看到学校为大家提供的机会; 人物是学生优秀个人的,要能彰显出人物风采,让同学们能看到其他同学都在干什么都是如何学习进步的,以此达到鼓励其他同学促进学分建设的目的。

二、相片处理

包括活动现场采集和后续处理两个方面。

现场采集,要多方面多角度,力求使照片内容更饱满;同时控制好焦距、采相的距离和位置,保证照片的清晰度。

在对照片处理时要先备份,以备有其他要求时修改使用;照片放大几十倍甚至百倍效果仍然很好的清晰度一般较好,使用时尽量选用这些清晰度好的照片。

三、相片存放

要求保证存放安全、查找快捷和转用方便。

相片采集后第一时间先保存到自己的设备上去,之后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进行筛选,反映同一内容的照片有一张就好,要能大胆删除重复的照片。部分需要共享的相片照好打包上传至社联群共享里,而更多的照片建议打包保存在网络硬盘中,网络硬盘账号要包含年份,尽量使用统一密码。关于照片与其文件夹的命名,尽量用照片包含的具体内容来命名,用活动主题来命名文件夹,文件夹名最好还能包含活动日期,以便搜索查找。

四、照片拍摄的技巧 1. 使用相机时,用双手把握相机,以横握为例,一般是用左手心托住相机,左手大拇指和食指调焦,用右手食指按快门;尽量使相机牌静止状态,按快门时要屏住呼吸,动作要慢。

2. 关于曝光,加亮照片,则增加曝光,减暗照片,则减少曝光。增加或减少曝光的度量称为“级(EV)”,比如,增加曝光1级,就是增大光圈1级或放慢快门速度1级+2:

+1:对于侧面照明或背部照明的景物,海滩或雪景,落日或其它景物效果最好;拍摄白色对象如白色床单上的一只小白狗时效果也不错。0(默认):对平均照明的景物效果最好,阴影区与亮光区相比不算太暗的情况下效果也不错。

-1:适用于背景比被摄体暗得多的景物,比如非常暗的墙壁前面的肖像画;也适用于非常暗的对象,如黑色阴影里的一只小黑猫。

-2:适用于不寻常对比的景物,一个非常暗的背景占据图像的大部分,而你打算保留景物的最亮部的细节。有人物的面部我测光点,调到能准确再现人物肤色为准,肤色黑的可以稍多曝光0.5-1个格。

3. 关于闪光灯。中低档数码相机一般都具备三种闪光灯模式,即自动闪光、消除红眼与关闭闪光灯,高级一点的产品还提供“强制闪光”,甚至“慢速闪光”功能。

自动闪光:数码相机在不作任何设定变动的时候,闪光灯模式都预设在“自动闪光”模式下。此时,相机会自动判断拍摄场景的光线是否充足,如果不足,就会自动在拍摄时打开闪光灯进行闪光,以弥补光线。大部分的拍摄情况下,“自动闪光”模式都足以应付了。

消除红眼:“红眼”现象在拍摄人像照片(尤其是比较近的距离、环境较阴暗)时常会发生。这是由于眼睛视网膜反射闪光而引起的。如果不想让拍摄出来的人物的眼睛出现“红眼”,可以选用数码相机的“消除红眼”模式。

强制闪光:不管在明亮或弱光的环境中,都开启闪光灯进行闪光。通常用在对背对光源的人物进行拍摄时使用该模式。

关闭闪光灯:不管拍摄环境的光线条件如何,都不准闪光。

4. 当拍户外景物的时候,特别是当阳光充足时,试着把白平衡调到“多云(cloudy)”那一档。这个变化跟在镜头前加一个暖色滤镜的效果是一样的,它使得照片中红色和黄色的更加丰满,从而暖化图片。

5. 关于像素,像素越高其清晰度就越好,而使用的存储空间相对增大,在存储空间充足的情况下,一定要选用高的像素来进行拍摄。

问题与困难

1人员分配不均匀,往往是一人身兼多职

2相机问题,没有固定的采相工具,使有些突击的报道不能及时完成 3对于社团活动的报道,主要在社团文化节期间繁杂而平常淡,这期间造成部员的松懈态度。

2.3报纸

如果说宣传方式稿件和采相是我们的常规方式,报纸的办理则是我们大型活动的总结,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也从中学会了怎样去总结

一,报纸的制作方法,用WORD

1、菜单栏——新建——右侧出现“新建文档”任务窗格——选“本机上的模板”或“Office Online模板”找合适的修改(替换)内容就行。

版面和一般报纸一样:

纸张选A3纸。尺寸是297*420mm(A4纸是210*297mm):菜单栏——文件——页面设置——纸张——纸张大小-下拉选“自定义”_宽度:输入29.7厘米,高度:输入42厘米。页边距——方向——横向——确定。

2、自己使用插入-文本框(横排或竖排)可以设计大多的版面,再结合插入图片等功能你自己一定能设计出WORD报纸。别人的模板未必能适合你。

3、先设置页面(选择纸张,报纸一般用A3,页边距一般是上下一样,左右不一样:

1、3版左小右大,2、4版左大右小,这样报纸的中缝才不会太宽)无论添加文字还是图片,都以文本框的形式,方便移动和调节。建议你在视图的工具栏中选择绘图、图片,这2个工具栏在排版过程中比较常用。点击绘图工具栏的文本框按钮就可以直接添加文本框了。

图片如需放在文字下方,只要把文本框的格式设置成“填充:无填充颜色”,图片的版式调为“衬于文字下方”。注意要把文本框的线条去掉(选择无线条颜色)。如果是黑白报纸,图片可以通过图片工具栏的颜色选项中选择“灰度”,变成黑白的,再通过改变亮度、对比度调整为最佳效果,用裁剪去掉图片多余部分。

一般报纸文字用9号字,行间距固定值13。文章标题用艺术字,比较严肃的用黑体即可。

4、首先word制作小报,要会用文本框,文本框还要会双击设置线形、色彩、里面的边距,只要画上了文本框,一切就不难了。双击后,看效果吧,然后内容自己填充。

5、也可以用word里的表格做报纸,最后把表格外框线隐藏就好了。

6、设置好与报纸相应大小的纸张(需要打印机支持)否则设置不了,设置得了也打不了。然后分栏(通常为二栏)。最后就是输入文本内容或者图片了,最好是用文本框来做文字部分,好调整。

7、总的来说,用WORD制作报纸,不外乎表格形式,或分栏形式,文本框三大类。

8、用word也不可能要求排出和报纸一样的版吧,但使用分栏是一定有的,就是说文档分为几个版面,“格式”→“分栏”,如果大标题要居中的话,那还要输入标题后,插入一个分节符,(“插入”→“分隔符”→“分节符”类型为“连续”)再分栏。

9、在word完全可以设计排版出很漂亮的报纸。就怕你没有想象力,word中的潜力相当大。

你可以:

①、插入文本框,根据需要可选横排,竖排,文本框内可设置不同于框外文字不同的字体、字号、字色。如不要那个方框,在设置文本框格式里将边框设置成“无线条格式”。②、插入艺术字,一样可以横排竖排,并可方便地设置字的大小,字体、颜色。

③、插入图片,可以是word剪辑库中剪贴画,也可以是你电脑中存的你自己的图片、照片。可用于文章的配图,也可设为报纸某部分的底纹。(插入-图片-来自文件)。

④、用“格式”工具栏中的“分栏”、“首字下沉”制作特殊效果。⑤、用“绘图”按钮中的功能做些修饰。

第二篇:《新闻采访方法论》笔记

《新闻采访方法论》笔记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新闻采访方法论概述 采访定义、目的、任务、方式 独立性和舆论监督以及对记者的要求

考点 1:新闻采访方法论 新闻采访方法论是研究新闻采访活动中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正确处理这些矛盾的科学。理论基 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闻学中的应用基础理论。

材料与事实

采访与事实 角度与事实

立场与事实

取和矛的矛盾

记者和采访对象 生和熟的矛盾

说和做的矛盾 新闻采访方法论概述

十条基本采访方法

考点2:采访

1.采访实质上是人的一种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贯穿于采访活动的主要矛盾:认识主体记

者同被认识的客体事实之间的矛盾,即主体同客体之间的认识与被认识,反映与被反映 的矛盾。被认识的事实是新近发生的有传播价值的事实,记者必须在社会活动中,同采 访对象发生一定交往,才能完成采访活动。

2.采访是新闻记者(包括业余报道者)为进行新闻报道所做的了解客观情况的社会活动。

采访的四个要点:谁——主体,为什么——为新闻报道,做什么——了解客观情况,范 畴——社会活动(区别于私人活动)。

采访与一般的了解事物就有很大的区别,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具体任何和要 求的、自觉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这类认识事物的活动我们称之为:调查研究。采访是一种 特殊的调查研究。特殊性体现在:

 采访的目的——传播 特殊的目的,传播(为了进行传播),不仅“传”,而且“播”,传播的对象广泛。向大众传 播,大众和传播是两个制约因素。

1、为了向大众传播,新闻采访就要猎取哪些内容上重要的、涉及最迫切问题的、大众关心 的、有一定趣味的事实。

2、为了向大众传播,不仅要在采访中“沙里淘金”,把那些没有新闻价值的,大众不关心 的东西筛选掉,有时还要做更加广泛的调查,“旁征博引”,向传播对象提供更多的资料,以便他们能更好的理解新闻事件本身的意义。

3、为了向大众传播,记者的采访有极大的伸缩性和灵活性。可以对大量的社会现象做广泛 的调查研究,也可以对一个完整的事件做全面或者片面的调查。

4、为了向大众传播,记者必须考虑他的报道的主动性。

特殊要求:“沙里淘金”、“旁征博引”、“灵活伸缩”、“形象生动”

 采访的基本任务 采访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迅速地了解到典型的、有新闻价值的、真实的事实。

1迅速地了解到时间性是调查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不仅要求记者迅速了解已经发生的事 实,○选择适当的时机采访事实,还要预见将要发生的事实,选择适当的时间采访事实,洞悉 时间的因素将会影响一个事实的价值。

2典型的(或足以说明问题的)选取典型事实,不是根据主观愿望,鉴于对广泛事实的 了○解后

3有新闻价值的 ○4真实的 真实性是重要的问题;一个完整的事实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5事实 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新闻记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

 采访的基本方式——社会活动 记者采访的基本方式是社会活动方式,这里的社会活动是狭义上的,是指那些非行政的、非 法律的、又非纯属私人的活动,指那那些人与人间平等地、自由地进行的社会活动。

考点 3:独立性和舆论监督(★★★ 名词、简答、论述)记者活动的相对独立性,是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基础。舆论监督是一种特殊的监督,特点和优点是:

1、一种弹性比较大的监督,大事小事,严重的事,一般的事,监督面广而灵活。

2、各种监督的增效剂。

3、成本低。

4、本身接受监督的监督。(容易与媒介的社会责任等相关话题相结合)独立性对记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记者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善于独立思考。

考点4:采访的难点(与记者自身能力、素养相结合)

1、既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任务,又要对客观事物有真实、深刻的认识,这是记者首 先感到的困难。

2、记者采访的题材广泛、多变,同时,他的每一个调查结果——报道,又需要适应广泛(广

泛的题材,满足广泛的需要)对象的需要,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报道既要形象生动,又不允许有一点虚构。这虽然是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苦难,却 向采访提出了相当严格的要求。

考点5:记者采访活动的风险性(可能性不大,简单记忆)

1、工作上成败不定的风险。采访能否成功往往取决于记者的工作环境,包括采访的题材,采访对象的状况,采访的时机等等。

2、报道对错未卜的风险“最先说话”、“说自己不懂事情的话”、“很快说话”、“公开说话”、“经常这样说话”

3、风口浪尖上的风险。记者活动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尖锐性。与记者观点不同的人,利益 受到记者报道影响的人,会对记者发出无端的攻击。坚持真理是要付出代价的。

4、记者的人身风险。

与后章知识点相结合:①采访的定义 ②舆论监督 ③采访活动的风险性

第二章 采访与事实

第二节材料与事实 材料的分类相对性和两重性 第一手材料优点和局限性 间接材料的优点 重视三、四手材料 3 正确对待六种现象 4 材料加工的要求 本章主要以简答、论述为主

考点 1:事实(一般不单独考,与别的知识点相结合)是客观事物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较为完整的发展过程。是客观、现实的、第一性的东西。

考点 2:材料 是事物和事实的各种形态、各种性质、各种来源的表象、表现、反映和记载的总称。材料不 等于事实,但要了解事实,却一步也离不开事实。考点3:材料的分类(与考点9结合)按照材料来源和传递过程进行分类

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 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着重理解,与新闻真实性)第二手材料:在记者和事实之间存在着一个中转环节的材料,记者从当事人和目击者那里得 来的材料就属于这一类。第三、第四手以上的材料:在记者和事实之间存在着两个以上中转环节的材料,记者从非当 事人和非目击者那里得到的情况,总结概括性的材料,都属于这一类。

考点 4: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名词、简答、论述)本知识点着重阐述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往年未考。但是新媒体转发问题,多思考延伸。

1、报道中有没有足够的和必要的第一手材料,是一个记者是否进行了独立的、不可替代的、有成效的工作的重要标志。

2、具有很强的实证性

3、虽不能说是检验第二手以及第三手、第四手材料的标准,但是订正、检验这些材料的重 要手段和途径。

4、从获取第一手材料入手来展开和深入自己的采访活动,是许多有经验的记者经常使用的 方法。

5、从新闻写作的角度看,记者采访到的第一手材料往往是最形象生动的、因而也是最引人 的材料。

6、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意义,还不限于新闻工作本身,它与其他部门工作和科学研究也有密 切关系。

考点5:第一手材料的局限性(名词、简答、论述)

1、直接观察,也会出现两反面的偏离事实的成分:重要的客观事实没有掌握,同时又加进 了若干的主观因素。(①主观上,记者急于发稿、抢新闻;②客观上,环境因素)

2、记者观察时间的局限性。

3、记者的观察和某些物证材料的本质含义的不确定性。

4、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

作为认识事物主体只限于“本人”,同更多的人,同群众比起来,带有很大局限性。记 者应该明确,对于自己直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无论是广度(数量)、深度(质量)都 是有限的,收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事物本身的发展阶段,事物现象的复杂程度; 记者采访观察时客观; 记者的立场; 2 环境和条件(包括记者使用的观察工具)4 记者观察的角度; 记者3 5 的知识水平; 记者的思6 想放,认识放; 记者的7 心理状态,等等。

考点 6:全面认识第二手材料和第三、第四手材料 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大量的第二手材料和第三、四手材料,这是记者调查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记者采集材料时,要像搞商业那样,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减少到可能做到的最低限度才为理 想。还要“广开门路”,不仅要广泛收集各种材料,而且要对同一个问题要注意收集不同的 材料。

考点7:间接性材料的长处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长处?(名词、简答、论述)

与第一手材料相结合

1.间接性材料——主要是哪些正式形成文字的材料。经过了相当多人的劳动:认识主体的

人数多,是各种形式的集体或集合;认识的材料多。

2.材料经过中间环节的加工,如果这种加工是科学的话,那么这种间接性材料会更精粹、更全面、更反映事物的本质。

3.有些间接材料比记者的直接性材料具有更大的权威性,如关于科学技术新成果的报道,科技成果水平的鉴定,记者只有引用间接性材料——有关权威人士的评价,而决不应该 使用记者直接观察代替科学的评价。

4.在我国,各级党政机关、研究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等所搞的调查、总结、报告、典型以及新闻报道等现成的材料也日益增多。对公共关系工作和材料,我们不应抱着简 单的否定的态度。

考点8:材料的相对性和双重性

与材料的定义相结合

1、所谓材料的相对性是指第一手材料、第二手材料、第三、第四手材料这种分类,都是相 对于记者而言的。

2、材料的双重性,是指同一个材料,对记者来说,可以当两种材料用,既可以当作第一手

材料,也可以当作第二手材料。一份材料有双重“身份”。

考点9:从认识阶段上分 分为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

1、现象:是指直接被我们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外表形态。

2、本质:本质是事物的性质及此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3、感性认识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认识才能解决本质问题。(如何使用材料上)对记者而言,有两种不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容易混淆:①采访对象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 识,向记者提供的感性认识材料和理性认识材料 ②记者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考点10:两类、六种现象

事物特有现象

本质性现象(正象)偶然性现象(废象)假象(歪象)

社会现象

合理的宣传性现象

宣传性现象 不合理的宣传性现象

半合理宣传性现象

1、事物特有现象:是事物在一般情况(无宣传和采访)下自身呈现(自身毛段决定)出来 的现象。

①本质性现象(正象),是直接得、正面地、典型地显现事物的本质; ②假象(歪象),歪曲以致颠倒地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但有时候也在某一侧面显露事物的 本质;

③偶然性现象(废象),对显示事物本质无关紧要的、纯属偶然出现的现象。

2、宣传性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一定情况下,由于宣传和传播的影响和干扰而 产生的、或者为了满足某种宣传目的而人为制造的一类现象。同假象是不同的,“假象”是事物本身特有的,宣传性现象是为了宣传目的或受宣传影响由 某些人从外面加给事物的;假象是事物本质的“歪象”,而宣传性现象则不然。合理的宣传性现象,指那些虽然为了宣传目的而安排的、但并没有改变事物本质的现象。新闻发布会 不合理宣传现象,纯属为了达到某种宣传目的人为设计制造的用来掩盖或歪2 曲事物本来 面目和固有本质的现象。大跃进 半合理宣传性现象,指那些既含有合理成分,又含有不合理成分的宣传性现象。美国总 统竞选

记者对待 6 种现象的态度: 本质性现象:正象,记者收集的最主要的感性材料,数量上全面,质量上精炼 偶然性现象:废象,逐步筛选

假象:歪象,考察记者洞察力 合理的宣传现象:借用,同时防止满足于这种材料和单纯使用这种材料 不合理的宣传现象:警惕免受欺骗

半合理的宣传现象:谨慎 总之,采访中的记者应该:重视正象;抛弃废象;洞察歪象;利用合理的宣传性现象;警 惕不合理宣传性现象;分析半合理宣传性现象。(与新闻真实性和记者职业素养相结合,及 面对各种现象如何处理)注意识别宣传性现象和重点防范不合理的宣传性现象

考点 11:材料加工的基本要求

1、三项要求:真实性、完整性、深刻性

2、事实的 7 个要素 5W: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因(why);how怎样,M(meaning)实质意义、本质的意思

3、现象和本质的对应性 事实只是现象与其相对应的本质的统一体,不是现象同任何所谓本质的统一体。

4、现在和本质的相对性

某一个事实,固然本身有其特有的本质,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它又仅仅一种现象。

5、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的统一 新闻真实性原则,应该被理解为禁止性原则,即:它要求新闻报道不违反现象真实和本质真 实,而不是要求每一条新闻都必须完整地反正出事物的本质。记者采访,第一步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要求做到现象真实:第二步是对事物的理性认识,要求做到本质真实。

①报道歪曲了事实的本②在材料不充分的情况③报道只提供现象,对④报道对事实的本质做 质 下,对事实的本质妄下本质不予涉及或采取很了真实的反映。深刻程

结论 慎重的态度,不下结论度可能有所不同。违反区

符合区

考点 12:材料加工的基本方法(可能性不大)与材料的定义、记者素养及新闻真实性相结合

1、材料采集和材料加工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必须互相结合、同时进行,这是记者采访工作 的特点。

2、材料加工总的原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程序:

对所有的已获得的材料进行分类。

对单个材料,起码是较为重要的材料,进行分析。

按照弄清事实的需要,把一些材料加以比较,辨真伪,优劣。

按照事实的需要,把一些材料彼此联系起来,综合成一个有机的材料整体结构,最 后形成报道。

3、核实是采访的重要组成部分 错误方法:

1)向提供消息的本人“核实”;一般说只能用其他的材料来证实、核实需要核实的材料,决不能自己证实和核实自己。

2)用更少直接现实性的材料证实或核实更多直接现实性的材料,在情况传递链条上,用远

离事实的材料去证实、核实更接近事实的材料。这是“倒行”现象。3)把审查当成核实。基本的核实方法:(结合使用)1)溯本求源。

2)寻求物证。就一般情况而言,口头材料的可靠性不如文字材料,文字材料的可靠性不如

物证材料。

3)多方证实。各种材料、各种人的材料、各种时间的材料 4)逻辑判断。5)技术检验。

6)校正误差。在核实工作中,记者可以得到各级党组织、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群众的有力帮助。

4、当记者无法确切核实或证实所用的材料,但还必须报道时。采用注明消息来源,或支出 材料出处的方法。

1)注明消息来源。如,玛丽市长说,罢工将于明天告终。

2)暗示消息来源。如,囚犯10名今晨出狱。暗示出处是狱长。

3)为了保护某些人或应消息来源的要求,记者不明确地说明出处。如,记者昨晚从权 A.B.C.D.威方面获悉„„

4)记者对所有议论材料务必交待出处。如,市议员玛丽宣称,汤姆市长不能胜任他的

职务。

考点13:对材料认识的归纳及对记者的要求

与材料定义,记者的素养相结合

1、材料是记者采访活动中面对的基本的客观现象。

2、把握材料的特性,关键是认识各种材料中包含着的各种矛盾。

1)有些材料中包含的材料提供者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存在的矛盾; 2)各种材料对记者来说也是一种客观存在;

3)材料存在的缺陷,记者认知的局限,除了个人因素造成的还和社会因素分不开。

3、材料是记者了解事实的桥梁,材料是加工对象,成品是对事实的认识。材料是无限丰富 的,但采集和加工材料都必须围绕一个目的——廓清事实。

4、记者要做观察家,宏观——宏观把握材料,宏观思考问题,宏观分析事物。

第四节 角度、立场与事实 新闻价1 值 新闻敏感 新闻角度 尊重事实才

客观、公正 2 能尊重真理 记者的双重任务“干预Th活”

考点1:新闻价值(选择事实和材料的重要标准)1、1)定义:①新闻价值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社会属性,是指这个事实可能给社会人

们带来新的信息的分量(包括数量和质量)。②新闻价值是新近发生和发现的事实中,事实的新变动中,所包含的给社会人们普遍感兴趣的新信息的分量。2)新的事实、新的信息和普遍感兴趣是构成新闻价值的三个基本要素。

3)新的信息的分量包括:①数量方面:新的事实中包含的新的信息数量较大,新闻价

值越高;②质量方面:新的事实中包含的新的信息的质量越高,新闻价值越大。4)必须明确:新的事实、新的信息、新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是不断运动和发展着的

东西,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动而变动。因此,新闻价值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2、西方学者提出的新闻价值的要素:影响、效果、时间性、显要性(声望)、接近性、反 常和变动

新闻价值和报道效果 事实中的新闻价值,经过采掘和传播,必然要产生一定的社会效果,这就是报道效果。新闻 价值虽然没有阶级性,但新闻报道就总体来说,是有倾向性的。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价值是事 实中新闻价值的反映,但两者有区别。新闻事实中的新闻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新闻报道的新 闻价值是客观见于主观的。传播工具的控制者、掌握者,他们在进行报道的时候,并不仅仅 是按照新闻价值大小作为衡量标准的。他们更关心的是报道效果。这是新闻政策要解决的问 题,世界上不存在超功利主义。

考点2:新闻敏度

1、定义:新闻敏度是一种新闻素养。是记者对事实中新闻价值的发现和辨别的能力。较高 的新闻敏度,可以使记者在大量的事实中发现那种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具体事实中有 价值的部分,辨别其价值高低,了解这些价值在社会不同范围的分布情况,知道这些新 的信息将会引起怎样的社会效果。

2、记者新闻敏度的形成主要依靠: 对现存的(原有的)事实的状况、内在联系(相互的、1 历史的)有必要的了解。这 有利于在记者的头脑中形成一条由已有事实形成的“地平线”。坚持不懈地、全神贯注地对带有新的信息的新的事实进行搜索和追踪,2 以预测新闻 事实的发生。

考点3:新闻角度

1、定义:新闻角度是指新闻记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 于记者更迅速、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更准确、鲜明地表现这些价值。

2、从记者采访来说,新闻角度包括: 接触事实的角度,采访成功的记者是从最易开采新闻价值的地方去接触事实的,这 种地方本身就具有新闻价值。观察事实的角度,包括直接用眼目的观察,“了解”意义上的观察。解剖事实的角度,a.事件性的报道新闻角度较好选择,只要把事件的经过写出来就

可以;b.非事件性的报道,角度选择困难。采取横切和纵剖,横切便于了解面貌,纵剖适于深挖原因,采访中两者相结合。筛选事实的角度。接触事实的角度和观察事实的角度,着重研究记者同事实如何发生外部联系以便于开采 新闻价值的问题;解剖事实的角度和截选事实的角度,是侧重于研究记者从何入手,揭 示事实内在联系,以便于开采新闻价值问题。角度的选择与事实本身的特点、记者报道 形式和具体任务密不可分。

新闻角度与事实本质 选取新闻角度是为了更好地挖掘和表现事实的新闻价值。挖掘和反映事实的新闻价值并不等 于就全面地认识了事实,认识了事物的本质。选择新闻角度必须要注意:①正确处理事实中 有新闻价值的部分同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②正确处理突出新闻价值和反映事实本质之间的 关系。不要因为追求新闻价值歪曲事物的本质。选取新闻角度常见的错误做法:

1、随意变角度——“万能事实”

2、通用式角度——“标准事件事实”

3、强加于人的角度——“面团事实” 有意地向对方施加影响,让对方说出自己想要他说出的话。把诱导变成引诱。

4、“只取所需”的角度——“配色盘事实”

5、美化的角度——“理想化事实” 正确解决新闻角度和事物本质的关系,要做到:①正确认识事实和事物各个侧面之间的关 系;②正确分析各个事实之间的关系。

考点4:正确认识事实各个侧面之间的关系 1.一件具体的事实,总是多侧面的,“宏观事实”也是多侧面的。

2.改正单侧面报道的思想;新闻报道的浓缩,必须是按照原来事物各侧面“比例关系”浓 缩(“缸杯法”)。

3.记者掌握了多侧面报道的思想,可以有效地防止片面性,减少报道的副作用,提高报道 的预见性。

考点5:正确分析各个事实之间的关系 1.单线因果联系

3、收拢型因果联系

5、反馈型的因果关系

2、放射状因果联系

4、多线型的因果关系

考点 6:立场与事实的定义 局限性较大,和别的知识点糅合 立场:指的是记者的政治倾向和基本理论观点 事实:指的是记者所报道的事实

考点7:尊重事实才能尊重真理

与新闻真实性、记者立场、职业素养相结合

1.记者的进步的、正确的立场,是他能够报道事实真相的重要保证。2.记者的政治是不能代替新闻工作的规律和原则的。违背新闻工作规律并不能很好地为正 确的政治目的服务。

3.新闻报道中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真实的事实。这个事实本身的性质、意义、影响,都是

不以记者本人的意愿为转移的,记者的立场、倾向、方法对事实的报道的影响,受到很 多限制。

4.事实不仅不会“服从”记者的立场,而且可能影响以致转变记者的立场。

考点8:记者的双重任务

双重任务不仅是任务更是责任 可与①对记者的要求 ②新闻责任 ③新闻从业道德相联系 1.记者通过帮助那些改造世界的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来改造世界的。

2.报道事实和宣传主张这是新闻报道也是记者的双重任务。担负着“上通”和“下达”的 结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三贴近”方针,也是双向的。3.既要宣传党的政策,又要检验党的政策

考点9:客观、公正

1.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应该站在超然的立场上,不要把任何个人观点和色彩带到事实 的报道中去。“客观”也可以理解为“客观实际”,就是说,新闻报道必须符合客观实际。2.客观与公正的相对性

1)整体和个体的差别。整体的倾向并不都是从改变单个新闻的客观性中获得,可以通过新闻题材的选择、各类 新闻所占的比重、新闻发布的时机、对新闻的不同的编发处理等体现出来。2)不同类型新闻的差别。3)客观性标准的相对性。

考点 10:客观手法的重要性 客观地叙述事实,就是新闻的客观手法。越是写得好的新闻,就越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 意见,也越善于在形式上隐蔽自己的意见。这便是客观手法的技巧。

考点11:“干预生活” 干预生活的原则:(与采访要求、记者的素质结合)

1.记者的干预结果不能违背事物的规律,制造新闻事实。

2.记者的干预范围要限制在新闻事实的采访或表达的方式上、不能改变新闻事实本身。3.记者干预的手段应限制在新闻业务范围之内,不应直接发号施令。

考点12:来自互联网的干预

新媒体舆论监督与干预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 网络上的舆论监督和干预,是一个新事物,尽管它有种种局限甚至弊端,例如自发性带来的 某种不确实性甚至盲目性等等,但总体来说,它会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对国家的民主和法 制的建设,对推动社会进步,会有巨大的作用。

第三章 记者和采访对象 采访对象 消息来源(如何获取、发展消息来源)3 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 4 三种矛盾 两5 种提问方式 6 四类采访对象 7 新闻策划

考点1:采访对象

1.凡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向之索取信息(情况和意见)、或者那些以各种方式(不只是语 言)向记者提供信息(情况和意见)的人,都可称之为采访对象。2.采访对象分为报道对象和消息来源

考点2:消息来源 1.重视消息来源

1)消息来源的情况如何,不仅决定了记者工作的质量,而且决定了记者的采访工作能

否进行。

2)广义上说,只要能够向记者提供必要的情况就能成为消息来源。经常性消息来源。群众——不竭的源泉。

3)记者要把本人的活动同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宣传部门)各广大通讯员的活动有

机结合,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最可靠、最得力、最经常的消息来源;要建立自己的“情 报网”。2.选择消息来源主要是经常性消息来源,注意哪些条件? 与新闻真实性及报道客观性相结合;记者筛选信息(记者素养)1)了解新闻报道所需要的情况 2)反映情况比较准确 3)反映情况比较迅速

4)在某一方面有一定的权威性、代表性 5)热心于这方面的工作

6)有做这方面工作的时间和条件

3.保持和发展消息来源,必须做哪些工作?

一种记者的能力,记者素质

1)要经常同消息来源保持联系,保持“热线”的温度; 2)要尊重消息来源的劳动,发表时署上他们的名字; 3)要讲信用

4)5)6)7)帮助消息来源做一些应做的事情 保护消息来源

要经常检验消息来源的状况,注意随时加以更新

记者的有成效的报道也是保持和发展消息来源的重要条件

考点3:记者和采访对象关系的特点 1.繁杂性

按其情况内容和类型来说,是非常繁杂的,要求记者: 1)花费相当的精力了解和学习各种社会交往的知识;

2)在采访前,把记者同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根据已知情况做个具体分析,作出必要 的估计;在采访过程中,要善于根据新发现或新出现的情况,适当调整这种关系。2.双向性

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不是单向关系,而是双向关系。记者要观察、了解、考察、挑选采访对象;采访对象也一样。

3.对等性——合格的对话者 “双向性”必然要求“对等性”:无论是记者还是采访对象都希望自己遇到的是一个“合 格的对话者”。

选合格的对话者——尽量寻找理想的采访对象; 做合格的对话者——记者努力具备和对方平等谈话的本钱。

4.代表性——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分离 他的采访对象是采访对象,而他的服务对象却是广大受众。记者是作为传播对象的代表同采访对象打交道的。首先要考虑到自己的服务对象——读 者、听众或观众的需要和爱好。在政治上,记者不应该偏向采访对象或者传播对象任何 一方,必须按照人们利益,独立地作出判断。

考点4:“取”和“予”的矛盾 如若取之必先予之

记者的采访技巧、采访禁忌 1.六项条件

从取方(记者)对予方(采访对象)的要求来看,希望自己的对象: 1)有情况:具有他所需要的情况或材料 2)愿意谈:愿意谈出这些情况或材料

3)善表达:善于表达或传达这些情况或材料

本人的表达能力问题,“找媒介”。

从予方(采访对象)对取方(记者)的要求来看,希望从对方知道: 1)要求明:对方想知道哪方面的情况

谈话的题目、范围、乃至记者大体上的想法,告诉对方 2)反应灵:我的谈话在他那里引起什么样的反应

争取和对方交流、交谈;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边交谈,边思考,边分析。3)交底清:这次谈话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交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除对方提供情况的顾虑;交底中一定要留有余地,不要说 得过死、过绝、过满。

2.如果遇到采访对象不愿谈时,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以下三种采访方式:

1)诱发式提问或诱发式谈话

2)激发式提问或激发式采访——用问题刺激对方 能否激而发之,不取决于记者的愿望,而取决于记者的工作。不仅要对有关的 问题有深刻全面的了解,而且要对采访对象的特点有清楚的了解。防止乱“激,注意所用言辞。2 发”3)“自发式”的提问或自发式谈话——问题一旦提出,即使采访对象不回答问题,或

者“无可奉告”,记者仍可以写出报道。采访技巧:

; 在谈及新闻事1 在记者所的问题,实际上已包含了对新闻事实的叙述(报道)2 实时,记者把本意是要核对的事实当作既已认定的事实来加以叙 述; 3 在进行批评报道时常用。采访方式交替使用。3.两种提问方式

1)开放式问题 定义:就是问题提得比较概括、抽象、范围限制不很严格,给对方以充分的自 由发挥的余地 2 特点:

a)给对方以更多的自由 b)但是双方联结比较松散 c)气氛较为轻松、自如 d)但是比较难以挖得很深

e)记者提这种方式问题较为省力,给记者以“喘息” f)但是采访对象要认真负责进行回答的比较困难 一般适于转入话题、搜索情况、调节气氛、发现遗漏、缓冲记者的压力;但是 也会使谈话变得冗长、松散、浪费时间

2)闭合式问题 定义:就是问题提得比较具体、单纯、范围限制地很严格,给对方离题自由发 挥的余地很小,一般要做较为直接的回答。2 特点:

a)留给对方的自由余地较小

b)但是双方联结得比较紧密、具体

c)问题具体、范围严格,可能因记者选择不当而丢掉更好的提问点 d)但若选择得当,极利于深入情况和获得对某个问题的明确回答 e)需要花费较多精力,“小中见大”

两种提问方式结合起来,交替使用。要有针对性的提闭合性问题(对记者要求高,需 要掌握较多的具体情况)且要问题关键),激发式的提问或采访都是闭合问题。4.不应该怎样提问

1)不要提太大的问题 2)不要提过多外行的问题 3)不要提暗示性的问题 4)不要提过于轻率的问题 5)不要提太“硬”的问题 6)不要提审问式的问题

考点5:“生”和“熟”的矛盾

1.每次采访过程都是记者和采访对象由生疏迅速转化为熟悉的过程

1)记者和采访对象的熟悉最好是相互的。不仅是了解情况,主要是交往上、联系上的

熟悉,以采访到对方的心里话。

2)彼此熟悉的标准是不同的。因具体情况,在内容和程度有很大差异。

3)“生”和“熟”的结合,做到既生疏又熟悉,既熟悉又不失去新鲜感。保持一定的

距离感,保证新闻的客观真实性。

总之,要善于和人打交道,善于迅速同对方混熟,但是不要熟得过分,这是记者的工作 对记者的作风和素质提出的要求。2.怎样促进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由“生”向“熟”转化

1)求同存异,以同攻异 “同”包括,共同的经历、观点、年龄、家乡、学历、爱好、口音等。1 谈话尽量从寻求共同开始。“我妈妈也是小学教师„ 善于寻找共同点哪怕是很小的点以打破僵局 3 在平时多积累

2)深入环境,找媒介 熟悉采访对象生活和工作的环境。3)由远而近,循序渐进

考点6:“说”和“做”的矛盾(从记者的角度看)1.“说者”与“做者”

看事容易做事难

1)记者只侧重于从新闻的角度研究与新闻关系较密切的因素和部分。脱离实际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对一些事物缺乏正确、深刻的理解。且对采访对象来说,记者的采 访是一项突然到的、意外的、附加的任务。

2)但是善于把实际工作的经验上升到理性加以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性;见多识广,更大的概括力,“旁观者清”。

2.既要联系实际,又要与实际保持一定距离

与新闻客观、记者素养结合

1)明确记者工作同实际工作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为实际工作服务的思想

2)必须和实践者息息相通。对实际工作者的有深刻的理解,了解他们的处境和心理 3)为了克服“说者”的弱点,应抽出一定的时间,去专门从事一个阶段的实际工作。把“说”和“做”、宣传工作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 4)与实际保持一定的距离。一,不是所有做的内容都可以原原本本地变成传播的内容; 二,有利于保持舆论的相对独立性。

只有既联系实际,又与实际保持一定的距离,记者才能既了解实际情况、深入现实,又 不丧失观察问题的客观性;既保持主人翁的感觉,又不放弃社会舆论机关的监督、批评 各级领导干部的权力。

考点7:记者的思路

1.工作具有很强的双重性和双向性: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的又是人民的;既要宣

传党的政策,又要检验党的政策,既要自上而下,又要自下而上;既是宣传机关又是舆 论机关,宣传领导机关、领导者的意图,反应社会的舆论、群众的呼声。

2.这种工作特性要求记者有沟通的思路,把两方面的想法沟通起来。上下结合的双向性报 道。

考点8:四类采访对象

与记者职业素养相结合

1.肯定和表扬的采访对象

1)利益、立场、观点一致

2)记者的采访和报道,其目的和预计的结果将会肯定采访对象的工作或行为,也许会

给他带来好处

注意不能用理智代替感性 2.批评和教育的采访对象

1)双方的基本利益是一致的

2)在一些问题上,立场、观点、利益有不一致的地方

3)采访所涉及的事情主要是双方不一致的那些问题。记者的报道,将要对采访对象提

出某种程度的批评。必须注意:

1)分清层次。对错误事实搞清楚,不要夸大,不要当成批判对象或摧毁对象。

2)交流核实。在报道公开发表之前,以各种方式同被批评者见面,以尊重对方的民主

权利,避免错误。与采访对象见面,可以听取申辩、核实材料,对采访对象有真实、全面的了解。但是不要“套材料” 3)客观公正。

3.揭露和批判的采访对象

1)利益、立场、观点、都是根本对立的

2)记者要通过采访,挖掘揭露、批评对方的材料。采访对象“固守阵地”,同时可能 “伺机进攻”。批评报道的四个层次:

1)摧毁性的批评报道。顽固的敌对分子,严重的犯罪分子 2)批判性的批评报道。所犯的错误严肃批评,不要针对人 3)批评性的批评报道。4)商榷性的批评报道。

4.“中性关系”的采访对象 指在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不发生直接的利益冲突和立场、观点上的矛盾,不是指采访对象对客观事物时客观态度。采访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社会领域(火灾)

考点9:策划和策划业的兴起

1.“注意力”问题成为焦点问题 2.活动成为引起注意力的载体 3.整合成为最为普通的手段和途径

4.整合是一种人为的行动,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实现。在整个策划、策划业、策划活动中,新闻媒体居于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地位。一方面,几乎 所有的策划和策划活动,离开了新闻媒体很难有效进行和实现的;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往往 成为策划和策划活动的组织主体。

考点10:新闻策划

1.定义:就是围绕着新闻传播进行的策划,包括对新闻传播的策划,使新闻传播达到更理 想效果的策划;也包括利用新闻传播的策划,使新闻传播能够为某项事业或工作起到更

大的作用的策划。

2.新闻报道策划:指超出(改变)一般新闻报道常规的新闻传播方式的策划。常规是:记 者采访——编辑编稿——总编辑、副总编辑审稿——见报发表。

考点11:社会活动策划

1.定义:选择社会生活中人们关系的一个主题或一个方面,利用新闻媒体的优势,联络各 方面的力量,以其巨大的声势,造成比较大的社会影响,推动实际工作和社会的发展。2.“中国质量万里行”

1)抓住了经济生活中的“三重合”的热点问题。三重合:政府关心、企业关系、百姓

关心。

2)恰当的形式 3)形成合力

考点12:企业新闻策划

1.定义:就是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管理中的某个、某种目的,或者为了解决某个经营管理中 遇到的问题、麻烦,主动利用和协调新闻传播的一种策划。

2.要点:①策划的主体是企业 ②策划的题材来自企业③核心是新闻传播 3.关于企业新闻策划的认识

1)新闻媒体要为经济服务,就要为企业服务,因为企业是市场主体,是现代社会财富 的源泉,不为企业服务,为经济服务就是空话

2)企业的内容是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最丰富的也是最生动的内容,也是受众最需要的 内容。3)策划的正确与否不是策划本身的问题,而是如何策划的问题。4)做好新闻策划也是新闻媒体自身发展的需求。4.如何做好企业新闻策划

1)遵循的原则:真实性、导向性、不损他性

2)成功的关键:认识新闻价值、抓住新闻机遇、有效的传播方式。

第四章 基本采访方法

考点1:采访的方法的繁杂

用于记者工作的复杂性及采访的难度上

1.客观事物时复杂的,不同的事物应该用不同方法进行采访。

2.采访对象是彼此不同的、差异很大的,不同的对象应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采访。3.采访的具体任务不同,采访方法也不尽相同。

4.记者个人的素养、水平、习惯各不相同,个人喜欢使用的方法也不同。

考点2:采访环节与手段

与采访的定义结合

1.从采访的环节和程序说

1)明确报道思想 2)确定报道选题 3)做好采访准备 4)进行现场采访

5)反复提炼主题 五个环节

2.从采访的手段和途径说

1)口头访问 2)直接观察 3)采集资料

4)体验感受 四种手段

考点 3:点面结合——基本采访方法之一 一种辩证思维,与记者工作能力采访技巧结合 就是要善于把个别事实和一般事实联系起来,从而达到了解新闻事实的目的。1.面上找题目,点上作文章

记者了解面上的情况,首先要靠自己留心,留心观察、收集材料,细心研究各方面的情 况。力争由点到面,达到对全局或某些全局性的问题有个概括的,全面的认识,做到“胸 中有全局”。了解面上的情况,提炼报道思想。这样做的有优点: 1)采访的准备工作是全面的、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充分

2)最后选定的点,是在足够广阔的面上,经过反复比较而产生的。能够片面性、表面

性,容易识别弄虚作假。

3)不容易人云亦云,被人牵着鼻子走。4)容易避免根本上的不真实情况。

2.由点看面,由点到面 面的圈定和点的选择问题。面不宜过宽或过窄。过宽,记者的力量所不及;过窄,报道 缺乏说服力。面应控制在尽量小的范围内;在选点的时候,从全局出发,考虑各方面的 代表性以防止以偏概全。3.点面对照,反复比较 分三步:共性——个性——共性 1)了解面上的情况,学习有关政策,明确报道思想 2)进入到采访点(单位或个人)

3)对所报道的单位或个人的特点、特殊矛盾进行全面分析 点面结合的基本方法,既体现在记者一个时期的采访工作中,由体现在一次采访活动中,还 体现在记者采访时的认识过程中。在采访中运用辩证法,首先从这里开始。

考点4:三个阶段——基本采访方法之二 1.横的认识——把握现状,找出特点 2.纵的认识——抓住特点,深挖历史

3.变的认识——转化过程,总结经验(矛盾的各个方面是怎样转化的)“横——纵——横”,这是了解事物(事实)一般进程的三个阶段,也是记者采访进程的三 个阶段。但是要防止把它变成僵死的模式,也并不是任何采访都需按这个程序进行,更多地 用于非事件性的报道,少用于事件性的报道。

考点 5:两面挖掘 告诉我们如何避免报道的片面性,在回答新闻公正以及如何做到新闻客观 1.构成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成为记者入手挖掘的角度。

避免报道的片面性,采访“有争议的人物”的时候 2.不仅对立地去挖掘,还要挖掘事物中的对立

两面挖掘,既对立地挖掘,又挖掘事物中的对立。这是从采访方法上克服片面性的重要途径。

考点6:寻找镜子

1.寻找认识事物的镜子 为了认识事物,首先了解另一事物,把另一事物作为认识某一事物的镜子。使用不同时 期的同类事物相比、对立的事物相比。

2.寻找表现事物的镜子 “寻找镜子”是借助另一事实来认识某一事实的方法。某一事实同另一事实,当然应当有某 种联系,但并不一定是实际上的联系,主要应该是认识意义上的联系。

考点7:抓取特点

1.选有特点的事实。有典型性特点的事实。

2.访有特点的对象。具有突出的典型性特点的采访对象;也可以从对方与新闻事件的某些 特定的、不可替代的关系来考虑,如某事件的发起者、参加者、目击者、反对者等。3.抓有特点的部分。只截取他经历中的最有特点的、最有现实意义、最有新闻价值的那个 阶段来深入挖掘。

4.提有特点的问题。所谓有特点的问题:只有由这个采访对象来回答才最为合适的问题。5.挖有特点的细节。要求记者有过细的作风,敏锐的观察,坚韧的耐心。细致的提问、观 察、必要知识对挖掘细节都是必要的。

考点8:抓关节点

有关新闻选择相结合 这些关节点,在事物的结构和发展中起着独特的、关键的、突出的作用,与一般部分有显著 区别;因此,这些关节点也成为人们认识事物的关节点,在了解事物的时候,决不可将关节 点与其他部分一般看待。1.突破点

要求:寻找最容易攻入的地方,容易攻,且要攻入。特别是在批评性报道的采访时更加 重要。2.疑问点

记者要善于发现问题,从大的方面说,善于深入到事物内部抓关键,具体的来说,善于 发现事物中的疑问点。疑问点来自采访前的思考,采访时的发现,记者的观察,来自对方的谈话等,要始终使 自己的头脑中保持疑问点。善于在复杂的事物中,抓住能触及事物本质的、为大众所关 心的疑问点,是记者分析能力的体现,是记者的新闻敏感的一种表现。3.4.5.6.凝聚点。事物的焦点。

显现点。事物暴露在表面的部分,抓住显现点,深入发掘被隐藏的全体。基本点。也可称基本线,有划分或确定某事物性质的基本点。转化点。了解某事物的矛盾转化过程。

考点9:“协同作战”

与第一和第二手材料相结合

1.不要忘记带眼睛眼睛——观察力

1)通过记者观察,可以拿到第一手材料

2)直接观察较容易取得细节材料 更直接、真实、有把握

3)通过观察,记者可以把一些第二、第三手材料,变成第一手材料,把死材料变成活

材料。

4)眼睛、观察,是记者随时随地可以使用的武器和方法。5)眼睛、观察,也是最不易被“剥夺”的武器。不能在现场观察,就在现场进行考察,或者收集物证材料。2.记者的观察力 观察力应该是综合的。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3.观察和询问相结合 观察可以为询问提供材料,询问可以深挖、印证、核实看到的东西。在询问时进行观察。

4.观察和资料相结合 从别人的报道、从上级有关部门的文件、报告中。

5.收集与思考相结合 采集和研究资料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资料是记者的教科书。思考被报道的事实以求全 面认识;思考写作,怎样报道。

善于使用多种武器,善于从一种武器迅速地转换到一种武器,善于根据实际情况创造适合的 “协同作战”的形式,是记者成熟的表现。

考点10:体验感受 1.优点

1)采访是一个认识过程,而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记者的这个认识过程会更扎实、自

热、合情合理。

2)深入到采访对象的生活中去,便于同采访对象打成一片,了解更深入的情况。3)听过不如见过,见过不如亲自干过。

4)体验采访式有时候可以了解到其他采访方法了解不到的情况;增加报道的可信性和 说服力。2.缺点

1)有时记者不能在事件进行中进行感受 2)话费较长时间

3)有些事实不能体验,灾祸性事件,反面的事实 4)有些活动,由于记者本身的体力和技能,不能体验 5)记者的体验受到记者思想、业务、业务等方面的影响。体验感受时重要的采访方法,当条件允许,争取使用。

考点 11:短杖长达 就是把短时间要完成的任务安排到较长的时间内去完成,而不影响采访的质量;或者用较长 时间的准备工作为短时间完成现场采访任务打好基础。

1.长期积累资料

1)长期的积累、足够的情况,可以帮助记者迅速理解某个事物,对某个事实的新闻价

值迅速做出判断。

2)使得记者在短时间内找出写某个报道所需的参考、背景资料。3)助于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必然性,应付偶发或突发事件的采访。4)积累资料的特点:广泛性、新闻性、可传播性 2.分解任务,预制构件

3.浓缩问题 把复杂问题浓缩成简单的问题

考点 12:常备不懈 以自己的常备不懈来对付新闻线索发现和新闻事件发生的偶然性。

记者不要人为地为自己的工作设限制:时间(上下班)、题材(专业分工)、方式(“正式”)、预想范围

考点13:结束语

1.坚持正确的采访方法论,不仅仅是认识、理论问题,常常涉及到记者的基本素质和品德 问题。2.优良作风是贯彻正确采访方法的保证。

3.正确的采访方法并不是从书本上读到几个条条就可以真正理解的,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去

第三篇:读书心得-新闻采访方法论

学习《新闻采访方法论》心得体会

根据报社开展“一月一本书”活动的要求,我在四月份粗略的学习读了《新闻采访方法论》这本书,结合网络部的工作业务,我主要学习了书中的第二章:采访与事实,第二章我重点学习了第四节和第五节。现我就这两节的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什么是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新近放生的事实的一种社会属性,是指这个事实可能给社会人们带来的新的信息的分量(数量和质量)。

1、新闻首先必须是事实

现在,网上的信息量非常大,网民已不仅仅通过各大门户网站和各地新闻网站获取新闻,网民更多的是依靠微薄、贴吧、论坛等网络平台获取新闻,并且通过这些网络平台自己发布新闻。而这种新闻在短时间内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不受地域限制,有的最后发展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社会影响非常之大。例如:《河北沧县“红豆局长”遭网民炮轰》事件,2013年3月29日,《燕赵都市报》报道称,河北沧县张官屯乡小朱庄抽上来的水散发异味,呈现铁红色。4月3日,中央电视台对此曝光。面对媒体质疑,沧县环保局局长邓连军表示,红色的水不等于不达标的水。放上一把红小豆,那里面也可能出红色。他的解释遭到专家、网民炮轰,“红豆局长”也由此产生。4月5日,河北沧县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免去邓连军环保局党组书记职务,建议免去其环保局局长职务,提交县人大常委会。河北建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沧县分公司发表书面致歉承诺书,承诺对企业造成的污染物、污染源负全责。

网络新闻是突破传统的新闻传播概念,在视、听、感方面给受众全新的体验。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新闻信息。不仅如此,现在的网络新闻不再受传统新闻发布者的限制,受众可以发布自己的新闻,并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快的传播,而且新闻将成为人们互动交流的平台。网络新闻将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向着更深的层次发展,这将完全颠覆网络新闻的传统概念。

但是,网络新闻鱼目混珠,真假难辨,有诽谤的、有发泄私愤的,完全不是事实,但却能造成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因此,作为一名从事网络新闻的工作人员,必须通过调查去分辨网络新闻的真实性,不能在网站上随意的转载和发布,尤其不能转载发布在国内各大论坛、贴吧和微博上的新闻信息。对于网络新闻,编辑记者要多看、多问、多了解,对把握不住的,要请示领导,不要急于转载,要区分出新闻信息的真假。例如:2013年4月18日香港大公报刊登的《北京的哥奇遇:习总书记坐上了我的车》一文,经过众多网络媒体的头条转载,影响非常大。但最后经据新华网报道说,经核实,此报道为虚假新闻,并且大公网就刊发这条虚假消息向读者致歉。晋城新闻网没有转载。

2、新闻必须有价值

新闻价值不等于新闻的价值。新闻的价值是指记者所采写的新闻作品的价值。一条新闻的价值除了包括新闻价值外,有的还包括政治性、思想性、文学艺术性等方面的价值。

记者所写的新闻报道中所包含的新闻价值,取决于三个因素:

(1)所报道的事实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

(2)记者“开采”的情况如何,是充分发掘了,还是浅尝辄止,甚至

根本没有开采出来。

(3)记者的表现能力如何,能否把他已经挖掘出来的新闻价值在自己的报道中充分的反映出来。

二、新闻敏感

从新闻价值的角度看,记者的新闻敏感就是对新的事实中新的信息的发现和辨别能力。

记者新闻敏感的形成主要依靠:

1、对现存的事实的状况、内在联系有必要的了解。也就是,必须了解旧的,才能发现新的。只研究新发生的事实,这种孤立的研究常常陷入两种盲目状态:一种,本来不是新闻的东西,当成了天大的新闻;另一种,本来是个大新闻,却漏掉了。

2、坚持不懈地、全神贯注地堆带有新的信息的新的事实进行搜索和追踪,以求预测新闻事实的发生。

高度的新闻敏感是记者成熟的标志,也是每个记者需要终生努力以求获得和保持的素质。

2013年5月

第四篇:新闻部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新闻部

新闻部是学生会的一个宣传窗口,主要负责对校园活动的宣传报道。同时也致力于选拔、培养优秀的写作和摄影人才,为广大学子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我们愿意用文字与镜头,架起沟通的桥梁,将重理工丰富的校园生活呈现在你面前。

新闻部是我校重要新闻传播媒介之一,是学院学生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对学院及各院系重要新闻的采写,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协助其他兄弟部门,服务于广大同学,它是关系到我校对外宣传的部门 , 也是学生了解学校发展动态的窗口 ,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本部们开展的各种宣传工作,力求体现出我院和同学们作风严谨、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展现学院风采,为我院和广大同学树立良好的形象。建工学院学生会都是为广大建工莘莘学子服务的机构。我们新闻部也是本着服务广大学子的宗旨,让广大学子了解建工院所发生的事儿,丰富与充实大家的大学生活。

如果你爱好写作,如果你擅长写作,如果你想要展现你的才能,那么赶快加入新闻部吧!

如果你爱好拍照,如果你想要学习拍照,那么快快行动吧!建工学院新闻部期待你的参与。

联系电话:******

第五篇:新闻部

新闻部职责:

(1)提高新闻采稿量,提高新闻质量,积极和学校以及校外新闻组织联系,可举行一些学习经验交流会。

(2)积极配合各部门的工作安排,对学院相关活动等进行新闻采集(照片,文字记录),并做好新闻稿的撰写工作

(3)完善团队建设,形成工作链(即新闻稿层层审核修改工作),提高成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4)定期召开新闻部内部会议,指导部门工作

(5)负责学院院报的编辑工作,并与指导老师保持联系

(6)每学年评比一次优秀通讯员,鼓励学院同学们积极投稿

(7)定期召开部门专业技能学习活动(包括写作,摄像,相关软件运用等知识的学习)

(8)每学期末向主席团提交学期工作报告

下载新闻部方法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闻部方法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闻部2011

    新闻部2011-2012年度个人工作计划 新学期开始,我进入扬大广陵学院化工与医药系学习,在开始学习生活的同时,本系学生会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招新工作。我积极报名并有幸被新闻部招纳......

    新闻部年终总结

    小结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感叹时光流逝间,我在新闻部已经度过半个学期。在这学期里,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同时发现了许多不足,这需要日后努力发现问题并改正。 一、自主学习能......

    新闻部工作总结

    就3新闻部工作总结 月份,我们部门工作总结如下: 一是日常工作,主要是新闻报道方面。从数量上看,这段时间新闻部共计报道新闻与评论10余篇,我们还以新闻评论为突破口,在学院网站上......

    新闻部工作总结(最终定稿)

    新闻部工作总结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写总结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

    新闻部总结

    新闻部工作总结 新闻部近两周以来的工作主要分学院开展各项活动的照相、通讯以及相关报道,“强鹰计划”电子杂志的前期材料搜集准备以及下属社团的建立建设和管理三个方向开......

    新闻部工作总结

    新闻部工作总结 纵观这半年在学生会的历练和成长,我收获颇深,特作以下总结,为下学期能更好地展开我部门和学生会工作打下好的基础。 首先对我们新闻部的工作做下初步总结,对于我......

    新闻部工作总结

    新闻部工作总结新闻部工作总结1星期二,有三个小学生从县政府大院的一幢办公楼里走了出来,你一定很奇怪,他们不上学吗?事情是这样的:星期二的下午没有必修课,所以我和另外两名同学......

    新闻部总结

    新闻部总结 新闻部隶属学生会,是专门负责为学生会各部门主办的活动进行宣传的部门。主要负责校内网的新闻。比如迎新晚会、个人专访、讲座、各类歌唱、体育比赛和各志愿者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