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合肥水管品牌排名,合肥品牌水管哪家好(小编推荐)
www.xiexiebang.com
合肥水管品牌排名,合肥品牌水管哪家好
合肥水管品牌排名,合肥品牌水管哪家好?我们在房屋建设的时候都会格外的注意装修材料的质量,不管是墙面材料还是其它的。其中,就有水管这个材料。现在的房屋中的水管不像以前是布置在墙外,而是布置在墙内。所以如果水管质量差,一旦到冬天造成水管炸裂就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需要选用质量好的水管,那么我们该怎么去选择水管呢?
摸质感
质感是否细腻,颗粒是否均匀。现在市场上水管主要有白灰绿几种颜色,一般情况下,回收塑料做不成白色,所以许多人往往认为白色的才是质量好的,其实这种观点比较片面。随着技术的更新提高,颜色不是辨别水管好坏的标准。管的好坏,看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摸一摸,颗粒粗糙的很可能掺入了其他杂质。
安装是否方便
遇到管路设计不合理或使用不方便,需要维修改造,选用一种方便易于维修的水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目前常用的有铝塑管和纯塑料管,铝塑管能用手任意弯曲,钮接方便,用金属探测器很容易探测到其暗埋位置,维修简单方便;纯塑料管由于热熔连接,易脆化断裂,维修改造会影响整个管路的安 全,需要非常谨慎。施工完成之后建议对管线排布拍照留底,方便日后检修。
了解水管的材质区别
www.xiexiebang.com
我们购买水管所需要的耐久性是指,水管在使用寿命内稳定可靠,不发生漏水、爆裂等危害家庭财产的事件。要保证长久使用,这就要求水管能够耐腐蚀、耐高温、抗冻,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不变形开裂。
售后服务好
消费者不能图便宜,不要购买没有书面承诺的水管,一般品牌管道都具有完善的售后服务,要看清楚是不是双质保。大家要选择正确的购买渠道,一般可以买到健康、耐用放心的水管。
有关于水管的选购技巧的相关内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由上述我们可以知道,要想挑选到好的水管,需要我们注意水管的分类、质量以及安装问题和售后服务的问题,并且综合家中的实际问题,才可以选到称心如意的水管。因此,希望上述的内容可以帮助到各位消费者吧。
安徽创成爱康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环保工程;建筑、装饰、景观技术的研发;建筑、装饰、景观工程的设计、咨询、管理、施工;建筑、装饰材料、管道材料以及多种节能环保机械设备器材以及电线电缆等等的承接与销售。公司的秉承认真负责的态度,产品质量及材料来源均可查询来源,有保障,施工人员都为经验丰富的员工,每一次合作让你满意是我们公司的经营理念。
安徽安徽创成爱康科技有限公司,做一家PB绿色管业先行者。
第二篇:中国水管十大品牌推荐
中国水管十大品牌推荐
一、亚通管道(水管十大品牌—亚通五星家装管)
福建亚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94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塑料管道产品研究和制造的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二、金德水管(水管十大品牌—刚性超稳PPR管材)
金德管业集团是一家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注册的大型企业集团,组建于1999年,品牌价值高达100.52亿元,经营范围以管道为主体。
三、日丰水管(水管十大品牌—PPR双层管)
佛山市日丰企业有限公司是集科研、开发、销售、多元化经营于一体的技术企业,是国内新型管道行业的龙头企业。
四、金牛角水管(水管十大品牌—绿翡翠家装管管材及管件)
武汉金牛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管道科技产品和绿色环保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是一家致力于塑料管道研发、生产、销售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
五、索邦-皮尔萨水管(水管十大品牌—纳米抗菌pp-r管材)
上海皮尔萨管业有限公司创立于2003年,生产基地位于中国上海奉贤,是目前中国国内大型的塑料管道制造商和供应商之一。
六、伟星水管(水管十大品牌—A+管PPR塑铝稳态管)
浙江伟星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总部座落于浙江台州临海,是国内最早、规模最大的塑料管道生产企业之一。
七、白蝶水管(水管十大品牌—高端精品PPR管)
上海白蝶管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1997年底在国内率先开发生产了PP-R管道产品以来,在塑料管道的生产、销售方面已有十多年的历史。
八、联塑水管(水管十大品牌—精品家装管PP-R)
联塑集团联塑集团创建于1986年,是中国最大的塑料管道及塑料挤出生产设备的制造企业之一。
九、爱康-保利水管(水管十大品牌—PP-R抗菌管)
爱康企业集团(上海)有限公司由上海爱康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发展而成,是一家专业塑料管道公司,致力于塑料管道领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十、公元管材(水管十大品牌—PPR冷热水管)
公元塑业集团创建于1983年,现发展为地跨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产业涉及塑料管道、塑料型材、光伏太阳能、家用电器开关等多个领域的大型集团。
第三篇:合肥钢琴培训哪家好
当今社会,学钢琴的人越来越多,如果孩子要学音乐那首先想到的有很大的几率就是钢琴。的确,学钢琴可以培养孩子的气质,提高孩子的协调能力。可是我们不能盲目的让孩子去学。为孩子找一个合适的老师是很重要的,可是怎么为孩子挑选适合的老师呢?在这里,乐之都琴行的老师给出一些建议。
其实,老师的年纪,文凭,是不是专家教授都不是特别重要。当今社会,真真假假。更重要的是:
1,这个老师是否稳定,孩子学琴更好的是一直跟着一个老师学。
2,了解这个老师现在是否有很多学生,这些孩子学习效果如何也是需要了解的。
3,教学质量高的老师都是很认真负责很专业的,家长们不能一味的去看收费高低,一般优秀的老师肯定比琴行滥竽充数的老师收费高。
》》》》如需了解更多,请点击咨询
一.雄厚的师资力量
本中心师资力量雄厚,所有聘请的教师均来自各类专业音乐学院等全国各大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及以上学历,每个教师均有优良的专业素质,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认真的教学态度。
二.完善的硬件设施
乐之都琴行配备多台优质钢琴,实行一对一的教学方式,环境优美。完善的硬件设施和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更加轻松的学习。
乐之都琴行独特的教学方式
特色一:潜心研究的教学方法
特色二:个性化的教学制定
特色三:多方位的课程体系
》》》》如需了解更多,请点击咨询
来乐之都琴行,让音乐陪您和您的孩子一起成长。乐之都琴行30多年的乐器从业经历,数万消费者的信赖使得公司具有良好的信誉和业界口碑。2011年至今分别代理了雅马哈钢琴、管乐器、教育乐器、吉他、鼓、合成器产品等,几乎涵盖了雅马哈品牌的全系列乐器产品。2011年成立雅马哈钢琴售后服务站,并拥有全职雅马哈钢琴技师;2012年成为雅马哈钢琴重要经销商,设立雅马哈钢琴专卖店;2015年安徽乐之都滨湖分店开业,成为合肥滨湖新区具有代表性的雅马哈乐器专卖店,同时还涵盖音乐教育培训,在销售乐器的同时,给顾客带来更好的乐器体验;2016年成为雅马哈吉他重要经销商,2017年设立安徽省一家雅马哈吉他售后服务站,提供雅马哈吉他维修、调整、鉴定真伪服务。
第四篇:合肥钢琴培训班哪家好
www.xiexiebang.com
合肥钢琴培训班哪家好
合肥钢琴培训班哪家好?钢琴是乐器之 王,是目前非常普遍的儿童启蒙乐器。孩子学习钢琴到底有哪些好处呢?钢琴,被人们誉为“音乐皇冠上的明珠”,是乐器之 王。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为孩子选择了学习钢琴,“钢琴热”正在社会上悄然兴起。但是,为什么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和精力让孩子学习钢琴,学习钢琴究竟有什么意义,许多跟风而上的琴童家长并不真正清楚。所以在为孩子报名培训班之前,先来了解下学习钢琴对孩子的成长都有什么意义吧。
www.xiexiebang.com
一、提高个人修养与文化素养
从小学习钢琴,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能使孩子提高音乐素养和艺术素养,而且对培养孩子认真严谨、专心、踏实的学习态度,自觉刻苦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情趣、性格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开发智力,培养孩子的协调性
学习钢琴的练习和演奏,都是一种生动的动态系统,始终要求孩子听觉的专注,十个手指各自独立前提下的灵活 性,双手不同的动作及从简单到复杂的身体、眼、手协调性、节奏感、平衡感,快速的反应能力等训练,对大脑进行长时间反复刺激,使大脑的左右半球的技能获得同等发展并增进互相协调能力。孩子从幼年开始学习钢琴,入学后,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显著高于一般孩子。
三、培养孩子对音乐的鉴赏力
学习钢琴要接触大量的优秀的名人名家作品,通过长期对作品的训练和熏陶,不仅使孩子情感丰富,情绪开朗,性情愉悦,而且可以提高孩子音乐鉴赏力。
四、从小锻炼孩子的耐力、毅力和信心
演奏钢琴需要相对熟练的技术技巧,需要有规律的,科学的持 久的训练,这种训练需要毅力、耐力、专注力、信心和勇气。所以,钢琴学习对于培养孩子的意志,顽强进取的品质,以及踏实、严谨、科学的作风,都具有良好的作用。
五、提高综合整体能力
有没有学过音乐,长大后处理事情的角度、方法、视野和境界有显著不同。我们发现,在我们周围学习钢琴的中小学生中,那些钢琴学得好的,往往学习成绩更优秀。因为学钢琴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更具有永恒魅力的丰富的精神财富。而且有一技之长,孩子会更加自信,生活会更加充实,将来更好的拓展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
www.xiexiebang.com
合肥钢琴培训班哪家好?安徽乐之都贸易有限公司,是由安徽省乐器人士投资成立,30多年的乐器从业经历,数万消费者的信赖使得公司具有良好的信誉和业界口碑。2011年至今分别代理了雅马哈钢琴、管乐器、教育乐器、吉他、鼓、合成器产品等,几乎涵盖了雅马哈品牌的全系列乐器产品。2011年成立雅马哈钢琴售后服务站,并拥有全职雅马哈钢琴技师;2012年成为雅马哈钢琴重要经销商,设立雅马哈钢琴专卖店;2015年安徽乐之都滨湖分店开业,成为合肥滨湖新区具有代表性的雅马哈乐器专卖店,同时还涵盖音乐教育培训,在销售乐器的同时,给顾客带来更好的乐器体验;2016年成为雅马哈吉他重要经销商,2017年设立安徽省一家雅马哈吉他售后服务站,提供雅马哈吉他维修、调整、鉴定真伪服务。需要让孩子学习钢琴的朋友可以直接电话咨询乐之都琴行。
第五篇:合肥十三五产业品牌发展规划
合肥市“十三五”产业品牌发展规划
合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6年8月
目 录
一、战略意义............................................1
二、发展基础............................................2
(一)主要成就..........................................3
(二)面临挑战..........................................7
(三)发展机遇..........................................9
三、总体思路............................................10
(一)指导思想..........................................10
(二)基本原则..........................................10
四、发展目标............................................12
(一)总体目标..........................................12
(二)具体目标..........................................14
五、主要任务............................................16
(一)科学布局产业品牌发展空间..........................16
(二)推进先进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品牌建设........19
(三)加快提高金融产业品牌集聚度........................23
(四)不断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品牌能级......................24
(五)加快推进具有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建设................25
六、保障措施............................................26(一)完善工作推进机制...................................27
(二)健全政策支持体系..................................28
(三)激发企业主体作用..................................29
(四)营造品牌发展氛围..................................31
产业品牌是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合肥市“十三五”期间推动城市品牌提升、主动参与全球化、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以及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根据《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合肥市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特制定本规划,明确“十三五”时期合肥市产业品牌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为合肥未来五年产业品牌发展提供行动纲领。
一、战略意义
在品牌经济发展中,产业品牌是居于城市品牌与企业(产品)品牌之间,处于中观层面的一种品牌形态,体现一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也是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利益共享的重要纽带。它以大企业品牌和特色品牌为龙头,通过产业链凝聚企业,形成与产业链高度吻合的品牌链、价值链,并通过产业互融,带动相关中小微企业品牌发展,树立城市品牌,是现代品牌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1.有利于为区域发展提供节点支撑。推进产业品牌发展是合肥顺应国际经济竞争规律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合肥在更深层次更高能级上推动经济转型,展现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优势,是合肥进一步奠定长江经济带、东部与西部联系的枢纽城市,及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等一系列地位的关键性支撑。
2.有利于高水平融入长三角。推进产业品牌发展,有利于合肥通 过差异化、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超越发展,切实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地位,发挥长三角向中西部辐射第一站作用,更紧密地与长三角城市群互动联系,优化全市资源配置,为长三角城市群创新发展,增强综合国际竞争力做出更大贡献。
3.有利于引领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推进产业品牌发展,有利于合肥发挥以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品牌优势,及其作为省会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与辐射效应,与周边地区形成合力,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深刻体现在合肥都市圈以及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带动力。
4.有利于推动城市品牌建设。产业品牌既是产业硬实力的体现,也是与城市品牌文化软实力相对应的城市硬实力的体现。推进产业品牌发展,既有利于合肥优化产业结构,谋求新的产业优势,提质增效,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强无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阶企业品牌集聚度,又有利于合肥城市品牌文化建设,为打造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为特色的城市品牌建设提供关键性基础和支撑。
二、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合肥坚持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赶超,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新跨越、进十强”。在推进品牌建设方面,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方针,结合合肥经济发展和品牌建设实际情况,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奠定了深度推进产业品牌发展的良好基础。
(一)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合肥品牌经济特征日益显著,以培育创新型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目标,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一、二、三产业品牌齐头并进,阶段性成效显著。
1.科学定位城市品牌发展战略。随着2011年合肥行政区划调整,城市的空间结构、资源禀赋等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广泛征求理论界、规划界和社会各界意见,明确提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城市品牌战略定位,既体现省会城市特色、科教资源优势、环抱巢湖的地理特点,又为城市转型与创新发展注入新内涵,明确了新的城市品牌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合肥产业品牌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与城市品牌相互支撑、融合发展的品牌建设新格局。
2.搭建“品牌+互联网”服务平台体系。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不断促进品牌建设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积极搭建以服务产业品牌以及自主品牌发展为宗旨的专业平台。建立高效的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各项与品牌建设相关的政策信息快速传递,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建立高效的创业服务云平台,支持创建众创空间,鼓励各类创新主体通过互联网平台分发和交付设计研发品牌,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品牌孵化意识;建设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持企业申报国家级各类研发平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夯实创建自主品牌的核心技术基础,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3.初步形成推进品牌建设制度保障。第一,建立市品牌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在组织和制度层面上形成良好保障,推动开展品牌示范企 业认定、品牌培训等各项工作。第二,出台品牌建设支持政策,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品牌荣誉的企业,实施一系列奖励政策,并在土地转让、代建厂房、税收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第三,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保障,支持重点品牌企业进行商标海外维权,促进在海外创建有影响力的民族品牌。第四,发挥合肥市品牌战略发展研究会等社会机构的作用,凝聚媒体、行业协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各层次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城市品牌、产业品牌和企业品牌建设的组织体系之中。
4.注重打造先进制造业品牌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品牌。坚持以高水平、高附加值为目标,推进先进制造业品牌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发展。先后被确定为中国家用电器制造基地,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
合肥市市级及以上先进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占比情况
注:进入本图的企业品牌均拥有合肥市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34家、省级194家、市级111家,合计339家,这些企业同时均分别获得产学研联合示范企业、省自主创新品牌示范企业、市品牌示范企业和市级工业设计中心等荣誉称号。
出口基地,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积极推进国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示范,建设国家级“两 化”融合试验区,全国“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为合肥更好地发展产业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5.快速提升现代服务业品牌发展水平。服务业总量规模不断壮大,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2298亿元,占全省总量近30%,经济拉动作用日益明显,迈入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一是服务业投资不断增长,2015年服务业投资3335.5亿元,增长20.9%,占全省总量的29.5%,成为带动全市投资的重要力量;二是各类服务业就业人数显著扩大,2015年吸引就业近250万人,成为吸纳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三是服务业品牌集聚效应不断显现,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快速发展,先后获批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国家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城市等,服务业正在成为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产业领域。
6.注重企业品牌培育体系,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和带动作用。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引领行业发展的优秀企业品牌,如合力叉车、安利股份、美亚光电、科大讯飞、阳光电源、合肥锻压、天鹅制冷等。支持企业培育创立商标品牌,如安徽美兰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特功”等157件商标被合肥市商标战略实施领导小组认定为合肥市2012-2013知名商标;安 徽燕庄油脂有限责任公司“燕庄及图”等113件商标被省工商局认定为2014安徽省著名商标。2014年,“徽商”、“辉隆”、“JAC”、“合家福”等9件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至2015年,合肥拥有驰名商标71件,省著名商标475件,市知名商标261件;省名牌215个,市名牌147个。驰(著)名商标以及名牌拥有量位居全省第一,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实现了合肥经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
7.积极融入长三角城市品牌建设。明确标杆,积极融入长三角品牌发展大格局。2014年,合肥的商标申请量进入长三角城市的万件俱乐部,达15455件,位居第八位,注册件数、有效注册量和马德里注册也均位居前列,分别处于全国省会城市第11位、13位和12位。在长三角区域中处于前列,在中部城市中处于领跑地位。认真汲取长三角其他城市品牌建设中的先进经验,跻身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品牌建设专业委员会成员之列,举办了合肥对接长三角品牌高峰论坛等活动,得到了国家工信部和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充分肯定,有效地促进了合肥产业品牌与长三角区域的互动发展。
8.建立并完善品牌发展的法治环境。以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为目标,推进质量兴市向质量强市发展。积极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推进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建设,加大商标专用权保护力度。加强品牌保护和宣传,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形成了促进产业品牌发展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9.充分利用社会第三方资源共促品牌发展。充分发挥媒体以及专业服务机构的积极性,通过定期举办品牌战略发展高峰论坛、品牌展示、品牌建设先进单位表彰会、品牌建设培训会、编撰发行品牌企业宣传材料等系列活动,形成了争创品牌,推进产业品牌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面临挑战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合肥产业品牌发展基础日益雄厚,但是,与长三角先发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与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的地位仍不相匹配。2014年,合肥GDP总量相当于上海的22%,杭州的56%,南京的58%,合肥三次产业呈“二三一”结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9.7%,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沪宁杭均三次产业呈“三二一”结构,且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在55%以上,处于后工业化阶段。总体看来,合肥产业品牌发展相对滞后,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产业品牌优势不够突出。《2014年长三角品牌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长三角区域品牌综合排名中,合肥在30个长三角协调会成员城市中位列第15位,上海、杭州和南京分别位列第1、2和6位;在综合评分上,合肥仅分别为上海、杭州和南京的26%、30%和40%,差距明显。突出表现为商标注册量不多,市场主体平均拥有商标数量较少,品牌附加值不高,品牌认知度不广,支柱和优势产业品牌不够强,拥有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自主品牌不够多,尤其缺少国际知名品牌以及具有跨国经营能力的大品牌等。2.产业品牌结构“二重三轻”。产业品牌呈现二产强,三产弱的“二重三轻”格局。知名品牌企业主要集中在高端制造业,科大讯飞、京东方、美亚科技等上市公司品牌知名度较高,金融、保险、咨询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知名品牌较少。现代服务业产业品牌不强,缺乏龙头引领企业品牌,服务能力无法真正满足产业品牌和企业品牌建设的多层次、定制化需求,对品牌生态环境建设造成较大影响。由于缺乏现代服务业的“润滑剂”作用,影响了龙头企业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减弱了龙头企业品牌对本土中小微企业品牌的带动力。同时,专业服务能力不足也对引进品牌企业,维护企业海外权利,促进企业“走出去”带来不利影响。
3.品牌意识和信心亟需进一步提高。多数企业缺乏明确而系统的品牌战略与思路,位于价值链中低端的企业较多。部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普遍不高,以代工或贴牌加工为主,对商标品牌、名牌产品和老字号等在地方经济和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一些企业已具备著名商标参评条件,但申报参评的积极性不高。一些优秀企业先进经验还不能实现共享,产业链上的企业没能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各自为战。企业自主科技研发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品牌创新能力普遍薄弱。
4.品牌发展推进机制有待加强。由于分类管理,政策资源相对分散,市品牌建设联席会议协调推进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无论信息沟通,还是工作举措的合力,都未入佳境。政策资源在推进品牌建设以及产业品牌建设中难以发挥最大效应。5.产业品牌专业服务能力不足。特别是在品牌战略、品牌经营模式、品牌管理体系建设、品牌资产评估等经营领域,高端知名的品牌专业机构和人才比较紧缺,是下一步合肥产业品牌发展亟待突破的瓶颈之一。
(三)发展机遇
全球正在进入一个品牌时代,产业优势资源越来越向拥有品牌经营能力的企业聚集,形成强者愈强的产业格局。品牌不仅是改变这一产业格局的主导性力量,而且是企业最有价值的核心资产。当前,以智能制造为标识的工业4.0时代和以新能源为标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为此,国家大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明确实现“三个转变”,即“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为合肥推进产业品牌发展,加速融入全球产业分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供了宝贵机遇。
1.品牌质量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先进制造业品牌建设的战略目标与具体任务和路径选择。《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为合肥推进以先进制造业品牌为核心的品牌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
2.合肥多重区域政策叠加。在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和长 江经济带战略中,合肥作为双节点城市,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同时随着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加速,合肥与长三角城市群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联系更加紧密,为合肥推进产业品牌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3.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产业品牌发展注入新动能。以互联网、智能化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包括智能制造、多网融合、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增材制造等技术的加速突破,及其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推动的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有力地驱动着新兴产业品牌发展,为合肥打造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和新兴战略性产业品牌带来了新动能、新方向。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抢抓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围绕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战略定位,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瞄准国际国内前沿和高端,加快打造全国产业创新中心和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成为具有合肥特色的世界级产业品牌高地。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国际化导向。顺应国家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增强对国内外大品牌、隐形冠军类品牌的吸 引力与集聚度。支持本地企业品牌走出去,以组合式等多种方式,实施跨地区、跨国品牌并购和品牌延伸,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品牌,加强与国际、长三角经济带等区域产业合作,不断提高合肥产业品牌对外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
2.坚持市场化导向。遵循品牌经济发展规律,深刻体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点,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规范市场竞争秩序,营造良好的产业品牌发展环境,深度激发市场活力。
3.坚持创新驱动与自主品牌优先导向。大力实施“创新兴业”战略,深入推动科技、金融、服务、文化和管理创新,支持各类创客空间等创新载体建设,培育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美誉度好的知名品牌,夯实产业品牌发展基础,加快提升以自主品牌为主导的产业品牌创新能力,深度激发产业品牌发展的内生动力。
4.坚持战略性品牌优先导向。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优先,重点扶持高端先进制造业品牌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发展。注重引进国内外龙头品牌与培育本土品牌相结合,整合资源要素,推动高端先进制造业品牌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快速成长,以此打造并深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发展。
5.坚持跨界融合导向。坚持产业跨界融合、相互促进,加速形成新的产业品牌形态。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实现制造和服务一体化,全面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强文化与旅游、商业、会展等产业融合,以文化元素和艺术含量提升旅游、会展、商业等品味和能级。加强金融对航运、贸易等产业的融合拉动作用,推动房地产业和金融、贸易、商业、文化等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形成新的产业品牌力。
6.坚持智能化导向。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并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工业发展的倍增作用,不断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大力推动智能制造业品牌和信息电子产业品牌等智慧产业品牌发展,抢占未来智慧产业品牌发展制高点。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围绕“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城市品牌发展战略定位,突出企业在产业品牌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园区品牌载体作用,打造一批具有知识产权、附加值高并居于产业链核心环节和价值链中、高端的国内外著名品牌以及隐形冠军类品牌企业,实现产业品牌与城市品牌良性互动,不断提高产业品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品牌基地,主要产品质量标准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持续促进合肥经济向以创新型和价值型为内涵的品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建成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品牌孵化中心。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快融入长三角创新网络,深度对接长三角城市品牌建设、合作,营造良好的品牌创新生态环境,不断增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科技研发成果产品化、产品品牌化、品牌产业化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成果品牌孵化中心。
2.建成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基地。以“四核、两带、三圈、一新”的产业发展空间新格局为依托,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基地建设。围绕世界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建设,发展智慧产业品牌;围绕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区建设,形成国际一流的新型显示产业品牌;围绕中国IC之都建设,形成集成电路产业品牌;围绕打造“中国声谷”,形成智能语音产业品牌;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聚集基地建设,形成一流水准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品牌;聚焦机器人、轨道交通、燃气轮机、高端数控机床、精密制造等重点领域,打造国内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品牌;聚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农业等领域,打造国内重要的生物产业品牌等。
3.建成全国知名的先进制造业品牌基地。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坚持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两化融合与绿色发展相结合,以智能化为主攻方向,支持企业瞄准国内外标杆企业推进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快传统产业新兴化,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加快绿色环保型、高效节能型、信息智能型家电产品的研发和更新,推动产品升级换代,打造世界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提升家电产业品牌竞争力;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提升装备制造产业品牌竞争力;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提升汽车产业品牌竞争力;深化“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发展模式,提升都市型食品加工产业品牌竞争力。
4.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现代服务业品牌基地。以建设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化和集群化发展。打造长三角区域服务外包重点城市,建成国家 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加快中国(合肥)工业设计城建设,建设知识产权评估、鉴定和交易集聚区,规划建设检验检测服务基地。加快滨湖金融后台基地建设,建立区域性金融市场。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全国重要的物流枢纽和区域物流中心。打造商务会展业、生活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特色产业品牌。
(二)具体目标
1.产业品牌国际化及区域化拓展水平显著提高。引进国内外品牌企业,支持品牌企业海外拓展,延长产业品牌链,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推动贸易总额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到2020年,贸易总额达300亿美元,产业品牌的国际化水平以及区域化拓展水平达到新高度。
2.重点产业品牌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安全食品加工、文化、旅游、会展等主导产业,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品牌。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000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规模以上品牌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制造业竞争力指数达到85以上。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600亿元,年均增长11%,涌现出10家左右在国内各行业内有较高知名度、影响力、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品牌。
3.产业园区品牌建设卓有成效。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产业园区“品牌培育、品牌管理、品牌示范、品牌联动”,建设一批突出城市功能完善提升、突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突出“新 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培育发展、突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突出安全环保生态友好、突出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型园区,打造合肥产业园区的升级版,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的强大载体和平台,推进产业园区成为“产品品牌、企业品牌、行业品牌、区域品牌、城市品牌” 建设的引领示范,成为合肥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4.企业品牌规模和质量显著提升。鼓励企业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法方法和导入卓越绩效体系,引导企业树立“品牌强企”观念,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全市拥有省名牌320个、市名牌产品230个,分别年均增长10%;省著名商标690个,驰名商标130个,中华老字号8个,分别年均增长10%;省精品以及国家级品牌示范企业120个,年均增长10%;市级以上品牌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5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质量达标率90%以上。新增省级以上知名品牌135个,其中拥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品牌3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5个、国内著名品牌27个和省级知名品牌100个。
5.品牌建设专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着力培育品牌战略咨询、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创意策划与设计、教育培训、质量征信、形象塑造、营销推广、投融资、金融信息等品牌建设专业服务类企业品牌,吸引高水准、具有极强品牌力的国内外专业服务机构在肥开设分公司,不断提高产业品牌建设的专业服务能力。
五、主要任务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品牌建设先进经验,全面激发城市创新活力,提高城市创新能力,支持城市品牌建设,推进企业(产品)品牌建设,以最大程度支持产业品牌发展。以品牌为引领,统筹整合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等各类资源,形成适合促进产业品牌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度破解产业品牌发展中的诸多瓶颈。紧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培育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美誉度好的知名品牌,夯实产业品牌发展基础,全面提高合肥产业在长三角城市群乃至国际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环节的比重,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一)科学布局产业品牌发展空间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安全食品加工、节能环保、建筑业、高技术服务业十大主导产业,根据市“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空间布局及功能定位,以布局合理、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生态环保、突出特色为原则,推进区域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统筹资源配置,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为引领、先进制造业品牌为主体、现代服务业品牌为支撑、现代农业品牌为基础的现代高效产业品牌体系,进一步优化产业品牌的空间布局。
1.打造产业品牌和园区品牌融合发展格局。实施“品牌+园区”战略,推动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形成以国家级开发区为核心,以家电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高新创业园、物联网产业园等知名品牌园区 为支撑的园区品牌空间体系。根据不同园区类型采取不同品牌运作模式,打造专业特色品牌园区,产业品牌配套园区,承接国内外著名品牌园区以及开发商的品牌辐射,发展“飞地”品牌园区模式。加强
合肥四城五县(市)产业品牌空间布局图
园区品牌互融,切实拉长产业品牌链,推动沿江产业集聚区域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更大力度推进“走出去”和“引进来”,重点融入“一带一路”产业体系,支持品牌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以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品牌为重点,培育一批总部植根合肥的“国际企业品牌”和“跨国公司品牌”。坚持招大引强承新,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品牌,积 极引进主导产业龙头项目和产业链核心配套项目。在做强企业品牌中,做强园区品牌,推动产业品牌发展。
2.优化先进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布局。强化与长三角、长江中下游城市群、京津冀、珠三角、中原经济区以及合肥都市圈合作发展,突出点轴开发,推进网状开发,以国内外发达城市产业品牌为标杆,根据各县(市)区、开发园区经济区位条件、要素禀赋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形成新型的产业品牌发展新格局。以主城区为核心,实施高密度高层次开发,实现产业品牌发展高端化、空间布局紧凑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充分发挥主城区辐射带动作用,形成若干功能、形态各异,品牌资源集聚的品牌区域,构建重点产业集群品牌区域,建成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品牌示范点,力争在合理的产业网络布局下创建若干个具有国内外影响的产业品牌。
3.大力推进服务业品牌空间布局。整合空间资源,引导发展要素优化配置,优化提升CBD核心区域在高端商务品牌资源、金融服务业品牌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品牌资源等的集聚功能,按照业态多样、功能互补、产业关联等原则,重点促进高端服务业要素的有机集聚和服务企业的集群发展,构筑高端服务业品牌、传统服务业品牌、现代服务业品牌在空间上的集聚发展,逐步形成层次清晰、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新格局。力争到2020年,建成40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围绕三类服务业品牌集聚区进行建设:以金融保险、会计、法律、咨询、广告会展等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向CBD区域集聚;以专利、人才、技术转让与交易、高层次教育培训等为核心的创新服务业,向高科技 园区集聚;以国际一线、二线商业品牌与奢侈品品牌为核心,向合肥奥特莱斯集聚,带动品牌化旅游业、餐饮业发展。增强服务产业品牌的综合竞争力。
4.形成若干特色商业服务和乡村旅游品牌区域。遵循“布局优化、功能多元、产业转型、发展融合”的原则,探索构建功能特色鲜明的商业和乡村旅游品牌发展的空间格局。按照提高城市生活品质,提升居民幸福程度的要求,推进商旅文会融合发展,打造若干如城隍庙、七桂塘、淮河路、坝上街等具有合肥特色的品牌商业街区,开展京商商贸城项目、“少荃湖新城”城市综合体项目、肥东经开区特色商业综合体项目、砂之船(合肥)一书商业广场项目等商业品牌;加快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依托环巢湖自然禀赋与人文资源,发展推广特色旅游,以“环湖十二镇”为平台,积极打造环巢湖生态旅游品牌;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注重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形成一批乡村旅游品牌,打造合肥巢湖经开区三瓜公社美食村、民俗村项目。
5.提升农产品品牌集聚区科学化布局。努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打造具有知识产权的食品和农副产品品牌,着力提高产品品质,以品牌赢得市场,以品牌的附加值取得更好效益,有力地促进新农村建设,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积极作用,充分展示区域特色。在空间上向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区集聚,形成合巢安全食品、肥东休闲食品、经开快速消费品、高新现代种业、庐江粮油深加工、双凤粮油及乳制品、居巢粮油及功能饮料等区域产业品牌。
(二)推进先进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品牌建设 以创建和提升本土龙头型企业品牌价值为核心,以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为路径,吸引国内外更多品牌企业在合肥落户与集聚,着力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国内影响力、行业凝聚力、创新辐射力、强势型的高端产业品牌集群。力争到2020年,形成5-6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品牌集群。
1.着力培育智能家电产业品牌集群。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家电产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家电整机组装产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形成从产品研发到整机制造、核心配套件生产,及其物流、售后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打造由经开-高新智能白色家电、肥东智能小家电及数码、桃花家电及零部件等产业集聚区构成的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建成全球最具影响力竞争力的智能白色家电产业品牌集聚中心。力争到2020年,全市家用电器产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培育500亿元企业品牌1家,百亿元企业品牌、50亿企业品牌以及特色品牌若干家。
2.着力培育装备制造产业品牌。充分发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制造业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和产业基地的作用,以工程机械、电工机器、锻压机械、仪器仪表、化工机械、环保机械六大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以自动化装备、电子信息装备、航空设备、轨道交通等新型领域行业为支撑,切实提高高端装备制造、智能装备制造、机器人等产业发展能力。高端制造业不仅在综合产量上位居全国前列,而且瞄准国内外前沿和高附加值环节,打造成为世界级产业品牌集群。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超2000亿元,培育千亿元企业品牌1家,500亿元企业品牌2-3家,百亿元企业品牌5-10家。3.着力培育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品牌。目前,涵盖客车、轿车、商用车、专用改装车、动力电池及电池组管理系统、电机、电控和充电设施等多系列、多品种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产业基地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份额,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品牌,打造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汽车供应链。到2020年,汽车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速16%,成为拥有自主品牌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品牌高地。
4.着力培育绿色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品牌。充分发挥全国重要的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基地的优势,着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品牌、粮油精深加工和现代种业品牌、畜禽产品加工品牌、乳制品加工品牌、水饮品加工品牌。实施农产品品牌整合,鼓励创建一批本土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安全食品产业品牌,打造百家以上企业和达到千亿以上产值,集产学研展游为一体的国家级安全食品示范基地。成为长三角重要的安全食品、休闲食品及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品牌集聚区。到2020年,规模以上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培育20亿元企业品牌10家。
5.着力培育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品牌。推进多条高世代LCD及OLED面板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提升本地品牌配套能力。完善京东方6代线,8.5代线等技术手段,融合发展特色芯片设计与制造。不断壮大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建成全球前三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品牌集聚区。着力打造成为世界级产业品牌集群,并打造成为中国最具特 色的集成电路产业品牌集聚区。到2020年,平板显示和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均达到3000亿元,培育500亿企业品牌1家,100亿元企业品牌5家。
6.着力培育光伏新能源产业品牌集群。充分发挥光伏产业龙头企业品牌作用,鼓励光伏及新能源企业形成品牌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和示范应用等相关领域的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形成以高端光伏制造、光伏发电集成、新型储能电池为主的特色光伏产业体系,打造国家级光伏产品认证、分析、检测中心,把合肥市建设成为中国光伏产业转型融合发展引领区、国家级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中国特色光伏产品及装备产业化基地。到2020年,光伏及新能源产值超过1000亿元,培育500亿元企业品牌1家,百亿元企业品牌4-6家。
7.着力培育生物及健康产业品牌集群。重点发展以保健食品、功能性饮品、健康用品产销为主体的传统保健品产业,以环保防疫、健康家居、有机农业为主体的新型健康产业,以医药健康产品终端化为核心驱动而崛起的中转流通、专业物流配送为主体的新型健康产业以及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促进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力争成为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品牌集群。到2020年,全市生物产业总产值1000亿元,培育500亿元企业品牌1家,百亿元企业品牌4-6家。
8.着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品牌集群。推进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业发展,重点发展节能相关零部件的加工集成、节能原材料生产加工和 工业农林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推进节能环保装备、节能产品生产并对外销售。重点发展与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的关键节能零部件,与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产业品牌链和创新链。重点发展环保静脉产业,加快推进城市废弃物回收、尾矿砂、废化学品处理等综合利用,打造新兴经济增长点,培育成为节能环保服务业品牌基地。到2020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增加值占合肥市生产总值比重约 4%。力争拥有上市公司 25 家,形成产超100亿元企业2家,创建国家级品牌20个以上,省级品牌55个以上。
9.着力培育公共安全产业品牌集群。结合民生工程和公共安全建设,依托合肥在火灾安全、食品安全、信息安全、交通安全和电力安全等领域拥有的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成长性较好的公共安全产品制造企业,通过政府采购,认定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专利的自主创新产品,纳入政府采购序列,建设实施公共安全示范应用工程,加速公共安全产品市场化进程。着力培育具备一定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的公共安全产业及应急产业品牌。
(三)加快提高金融产业品牌集聚度
1.发挥资本助推品牌经济发展效应。发挥合肥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战略核心作用,以强化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为导向,以金融品牌集聚为抓手,以多元化金融业态共同发展为方向,积极将城市商业银行、本土化券商、本土化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培育成为金融服务业品牌中的领军型企业品牌,带动国内外各类大型金融机构品牌集聚发展,着力打造合肥市金融服务产业品牌高地。到2020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存 款余额力争突破2万亿元。
2.推进滨湖新区金融品牌集聚。加快推进滨湖新区的宝能金融中心项目、滨湖国际金融后台基地项目及其他金融业功能项目建设,将滨湖新区打造成为合肥市金融创新发展的标杆地区。指导广发、渤海银行合肥分行尽早开业,争取恒丰银行、浙商银行设立分支机构,争取尽快实现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在合肥全部落地。加强与渣打银行、华侨银行、新韩银行等外资银行联系沟通,争取到2020年,引进8~10家世界知名外资银行分行落户合肥,集聚发展近5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
(四)不断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品牌能级
1.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品牌能级。加快文化旅游、数字出版、广播影视、创意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建筑、制造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以品牌创新深入促进文化业态模式创新。大力支持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国家级动漫和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积极打造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特色文化街区和专业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品牌。
2.推动创意设计产业品牌发展。大力支持与高端制造产业品牌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相互支持的会展品牌、交易活动品牌以及创意设计产业品牌发展,重点打造中国(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中国(合肥)国际家用电器博览会等一批会展品牌。加快发展工业、工程设计创新,发展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的工业设计、模具设计、工程勘察 设计、平面设计、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等,积极推进中国(合肥)工业设计城品牌建设,成为国内工业设计产业品牌高地。到2020年,研发设计服务产业营业收入达到600亿元,培育引进国内外100家以上知名研发设计企业品牌。
(五)加快推进具有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建设
1.加快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创建。充分发挥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
一、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核心城市、世界科技城市联盟(WTA)成员城市等创新资源丰富的突出优势,进一步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品牌的引领带动作用,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重,实施一批居于产业链核心环节的重大项目,注重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突破高端产品,拓展产业链高端环节,加大专利申请力度,争创独立自主品牌,开展标准体系建设,依托产业重大项目,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
2.加大自主品牌试点示范。培育更多具有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深入推进自主品牌建设试点示范效应,培育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大品牌企业,充分显示产业品牌的差异化、特色化和个性化。引导品牌企业境外注册商标,建立海外生产基地、销售公司、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品牌运作,实施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和营销网络,增强产业品牌国际竞争力,扩大优势产业品牌国际化影响。发挥合肥市“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作用,推动优势产业品牌更好更快地融入全球产业链和市场体系,积极抢占产业国际分工体系的中高端位 置,争取更多海外市场。提升合肥品牌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国际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到2020年,实现100项以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建立10个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培育引进100个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企业。
3.加强提升合肥老字号品牌建设。设立老字号振兴和发展专项基金,通过对接省、市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各级担保机构,采取拨款资助、贷款贴息和资本金投入等方式,对老字号企业扩大经营服务规模、网点发展建设、开拓零售市场等项目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老字号企业把传统经营方式与现代服务手段、管理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发展“互联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创新交易方式。加强老字号行业协会等社团建设。加强行业组织运作,形成促进“老字号”发展的长效机制,完善老字号信息库,同时借助本地或跨区域联合组织展会活动、美食节、文化旅游节、“老字号精品巡展”等活动,协调各方机构给予“老字号”企业经营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帮助。
六、保障措施
通过整合政策资源、品牌资源、社会资源等,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法治保障、政策引领、社会参与的促进产业品牌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切实保障产业品牌健康发展,推动合肥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发展动力实现新转换。(一)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1.优化产业品牌工作机制。在现有市级层面品牌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组建更高行政层级的合肥市品牌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区(县、市)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为成员,形成市、区(县)、镇(乡)三级相对应的工作网络体系,达成工作共识。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研究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积极争取国家以及长三角授权开展产业品牌建设示范工作,形成与国家以及长三角联动格局。
2.建立品牌保护机制。加强品牌保护力度,积极构建包括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管理办法等在内的制度保障体系。持续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减少或杜绝侵害事件,保护品牌企业合法权益。实行产权侵权的被告举证制度,探索建设知识产权法院和加强对法官专业的培训,统一对不同所有制、不同区域等的品牌保护原则。健全部门协作机制,通过整合行政资源、司法资源、社会资源,形成权责一致、协同配合、运转高效的品牌权益保护协作机制。
3.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建设合肥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加强产业品牌信用信息的公开共享。支持建立以行业协会为主体和会员单位为基础的自律维权同业信用体系,以企业自身为主体和风险管理为基础的自我内控信用体系,以信用中介为主体和市场运行为基础的社会服务信用体系。开展信用品牌研究,推行守信公开承诺制度,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实施信用品牌等级评价,根据等级评价结果实施企业分类监管,依法依规采用信用激励手段,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守信联合激励机制。鼓励市属重点企业发布企业质量信用品牌报告。
(二)健全政策支持体系
1.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十三五”时期,将在我市产业发展政策范围内对产业品牌建设、企业品牌建设、品牌专业服务公共平台建设和品牌公益类活动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在财政资金中加大企业购买第三方品牌专业服务比重,促进品牌建设全产业专业服务链建设。加强财政扶持资金使用效率的评估工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2.加大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力度。将在我市产业引导基金范围内对产业品牌发展给予支持,探索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资本的模式,以多种类型资本推动产业品牌优化升级。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带动境内外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组建系列品牌经济发展基金,重点与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品牌建设专业委员会合作建立品牌发展基金联盟的合肥分基金。积极引进境外品牌投资基金,通过独资或合资等方式建立品牌专项基金。鼓励本土企业与金融机构发起设立品牌建设基金,为各类产业品牌以及品牌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服务。
3.推进质量标准体系提升建设。以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为统领,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不断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强化质量与标准化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倒逼质量提升,开展品牌示范、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行动,建立重点消费品质量追溯制度,推广 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加强计量、检测、认证认可等前沿性技术研究与应用,支持本地企业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开展检验检测认证结果和技术能力国际互认,力争形成多个国内专业产业品牌技术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深化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健全生产性服务业相关标准并加大推广应用力度。
4.加强品牌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推进重点产业品牌发展领域领军人才发展计划,对品牌相关产业所需的紧缺人才适当放宽引进条件,构建吸引人才的户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教育医疗政策、收入激励政策、住房购置政策等柔性政策体系。争取以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吸引、留住国内外高端品牌领域的人才。积极推进相关企业、园区、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品牌人才培育方面合作与联动,提升现有人力资源对品牌认知水平和业务素质。充分利用合肥市高校和科研机构集中的优势,推进质量和品牌相关的学科建设,支持高校自主设置质量品牌相关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在重点产业品牌领域形成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以及博士点、博士后工作站,加快与质量品牌的人才培养。发挥“安徽省院士工作站”等重要人才平台的作用,吸引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落户与集聚。
(三)激发企业主体作用
1.建立企业品牌协同创新平台。利用合肥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核心区的契机,依托国家级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打造国家级品牌战略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合肥首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的优势,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主线,以“企 业主导、政府服务、政策集成、机制创新”为原则,以“众筹、众创、众包、众扶”为平台,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以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8+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增强企业品牌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产业品牌、企业品牌孵化服务水平。鼓励支持园区、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推进传统优势产业品牌做优做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高端化发展。
2.鼓励企业自主品牌高端建设。支持企业开展“互联网+”、技术和工艺改造升级、管理创新、实施“走出去”战略;对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按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品牌企业购买品牌策划、营销、研发设计等专业化服务,应税服务的进项税额按规定实施增值税抵扣等。创建若干家对全市产业发展、品牌建设有影响力、地区经济发展有带动力、市场发展有扩张力、产品质量诚信度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强的自主创新品牌示范企业。在现有对品牌示范企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重点针对有潜力的品牌企业进行政策扶持和择优奖励。3.支持建立品牌专业服务平台。充分调动协会、学会、中介组织、研究机构等社会力量和专业类企业参与品牌建设专业服务,加快建立品牌全过程监测、价值测评体系,支持品牌价值评估、设计咨询、交易运作、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品牌企业公共教育等各类服务平台。积极与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品牌建设专业委员会合作,共同组建合肥市品牌建设综合服务平台,引进法律、咨询、培训、会计和创意设计等品牌服务专业机构,为产业品牌以及品牌企业与机构提供全流程品牌建设服务。筹划建立具有区域特征的合肥市品牌交易中心,为产 业品牌、品牌企业的技术产品、商标、专利和版权等提供交易服务,并完善交易中心的会展、拍卖及配套服务等功能,强化合肥产业品牌建设在合肥都市圈乃至于中部地区的引领地位。
4.提高知识产权服务水平。积极培育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中介机构,发挥商标行业协会、品牌建设专业服务机构的积极作用,营造共同维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大力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深入推进商标品牌培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帮扶企业争创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大力推进国际商标注册,为品牌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培育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美誉度好的知名商标品牌。
5.拓宽品牌企业投融资渠道。指导企业面向国际资本、民间资本直接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品牌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推动合肥市重点企业利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以及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等进行上市、挂牌融资;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强品牌孵化意识,积极开展品牌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仓单质押、商铺经营权质押、信用担保贷款等多种融资业务;实施“互联网+金融”行动计划,协助小微企业品牌快捷、高效解决投融资难题,实现融资方式多元化;开展以知识产权要素为核心的品牌质押融资,充分体现创建品牌的市场价值,助推品牌企业快速做大做强。
(四)营造品牌发展氛围
1.扩展产业品牌文化新内涵。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发掘、提炼、整合徽派特色文化资源,深挖本土资源,将城市品牌文化、产业品牌
文化与企业品牌文化进行有机整合,锤炼形成独具特色的合肥产业品牌文化,树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为产业品牌发展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
2.完善自主创新的生态环境。通过深化科技体制和商事制度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和服务保障机制,促进知识、人才、资本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营造更加优越的自主创新的生态环境,努力营造以品牌为引领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加快推进合肥自主创新产业品牌的发展。
3.构建绿色低耗产业品牌发展环境。不断提高产业能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支持绿色清洁生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持续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推进传统产业品牌的改造升级,为产业品牌发展提供优越的生态文明发展环境。
4.提升产业品牌国内外影响力。通过编撰合肥产业品牌以及企业品牌案例集、制作相关纪录片、多媒体、举办论坛等形式,以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向国内外整体宣传推介合肥产业品牌和企业品牌,加强品牌战略的宣传力度,树立合肥城市品牌、产业品牌以及企业品牌的良好形象,形成与国际国内接轨的良好的产业品牌发展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