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国防动员体制与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衔接(共5篇)

时间:2019-05-13 12:59: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积极推进国防动员体制与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衔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积极推进国防动员体制与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衔接》。

第一篇:积极推进国防动员体制与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衔接

国防动员组织的实施

--积极推进国防动员体制与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衔接

考号:

姓名:

【内容提要】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引发各类矛盾冲突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同时,自然灾害频发,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构成威胁。认真贯彻落实《国防动员法》,推动国防动员体系和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有机衔接,对于提高国家危机管理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键字】

国防动员体制 国家应急管理体制 衔接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突发事件和重大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呈现日益增加的趋势。2010年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中第一章总则中第三条“国家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建立健全与国防安全需要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相衔接的国防动员体系,增强国防动员能力。” 因此,积极推进国防动员和应急管理体制的衔接、资源融合和信息共享,实现平时应急、战时应战功能一体化的建设,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国防动员建设全面协调、快速发展,提高战时国防动员能力水平的现实需要。

世界主要国家普遍重视应急应战一体化动员体制建设,在动员机构、应急力量、法规制度建设等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做法,有力提高了应对局部战争和紧急突发事件的动员能力。而在我国国防体制在抗灾救灾中凸显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环境复杂,各种重大自然灾害和社会公共安全事件频发。近年我国发生的几次特大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坚强领导下,国家迅速启动国防动员机制,各级国防动员部门全力以赴,为夺取抗灾救灾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国防动员系统在参加抗灾救灾实践中,也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1.军地联合应急处突机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建立了应战的国防动员体制和应急的政府应急管理体制,两种体制都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但二者分散设置、自成体系、互不兼容。政府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主要由政府有关行政部门组成,军队和国防动员系统相关部门未被纳入;两种体制工作运行常态化程度低,通常是在危机爆发后才临时紧急组建相应的指挥部。在历次抗灾救灾实践中,都暴露出指挥机构不够权威、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资源浪费等问题,不利于快速形成党政军民联合抗灾的强大合力。

2.应急专业化力量缺口大

在国防动员体制中,民兵的“总盘子”很大,但这些力量主要适用于参战支前,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大规模传染病、重大环境灾难上能力偏低。比如,抗击“非典”中的防疫分队,抗洪抢险中的轻舟分队,森林火灾中的扑灭山火分队,海难中的海上搜救分队,抗击雨雪冰冻灾害中的破冰分队、通信分队,抗震救灾中的消防分队、核化救援分队、医疗救护力量等专业化应急救援力量,在现有民兵组织中有的没有组建有的数量明显不足。在政府应急体制中,基本没有成建制地编组民用应急救援力量。3.应急物资装备储备匮乏

近年发生的几次重大灾害,在物资装备储备上暴露出很多问题。2003年“非典”,疫情波及地区板蓝根、食醋等一度脱销。年初的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江西境内高速公路里程达2000多公里,但全省高管部门只有1台扫雪车;广州市仅有1800m2的捐赠站仓库,物资储备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汶川大地震中,受灾人口达4560多万,灾区日用食品、帐篷、活动板房、急救药品等重要物资严重不足。4.民众防灾自救意识淡薄

我国从学校到基层单位,普遍缺乏有组织的防灾自救教育,民众心理准备不足,防火、防风、防洪、防震等知识贫乏,导致在灾难面前惊慌失措,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损失。比如在汶川大地震中,大多数学校由于防灾自救意识淡薄,从未组织过防震练习,灾难中师生们不知所措,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惨重伤亡。

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在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作用,越来越成为包括民兵预备役部队在内的武装力量面临的现实性要求和常态化任务。推进建立完善的军地联合应急机制,实现国防动员应急机制与国家应急管理机制的有效衔接,是武装力量顺利实施非战争军事行动、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重要基础。

二、国防动员体制的构成

国家防卫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以及领导体系的制度。是国家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体制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内容主要包括:国防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国防经济体制、国防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发展的管理体。下面主要阐述三个方面。

(一)国防领导体制

国防领导体制,是国家谋划、决策、指挥、协调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的组织体系,包括国防领导机构的设置、职权划分、相互关系及相关制度等。我国国防领导体制是国家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国防领导体制是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使国防领导体制适应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适应军事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50多年来,我国国防领导体制进行了多次调整改革,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国防执行体制

动员执行体系是各国在政府和军队系统中建立的国防动员管理体系,通常包括主管机构和分管机构两部分。主管机构是专门从事动员工作的综合性、实体性机构,是政府和军队动员工作的牵头单位。为保持工作的连续性,通常采取平站一体的办法进行建设,遇到情况不经转换便可履行动员职责。以俄罗斯为例,其政府的动员主管机构是俄联邦执行权力机构,军队重=中的主管机构隶属于俄军总参谋的组织动员部。分管机构则包括政府和军队的所有相关机构。这些机构中只有少部分专门从事某一方面的动员工作,大部分是按规定的职责开展与其分管业务相关的动员工作。

目前,我国国防动员执行体系的主体,是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这个体系具有“块”状体系和“条”状体系相结合的特点。“块”状体系分五级,即国家、大军区、省级、地市级和县级的国防动员委员会。“条”状体系主要是人民武装动员执行体系、国名经济动员执行体系、交通战备动员执行体系和人民防空动员执行体系。人民武装动员执行体系由总参动员部及兼管的人民武装动员办公室为主管机构,由军区、军兵种动员部门(包括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和省军区系统组成。国民经济动员执行体系的主管机构是建设在国家发改委的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其横向联系的有政府和军队的十多个部门。政府方面有国防科工委、商业部、卫生部、国家储备局等,军队方面有总后、总装的有关部门和军区、军兵种在后勤办公室设立的经济动员办。纵向上是地方各级政府设立的国防动员经济动员办公室和有关部门,甚至直接面对企事业单位。人民防空动员执行体系,由设在总参作战部的国家人防办为主管机构,横向联系的政府部门主要有国家建设部等,纵向为军区人防办和省以下地方各级人防办公室,以及部分企业事业单位设立的人防办。交通战备动员执行体系的主管机构是设在总后军交部的国家交战办,横向联系的政府部门主要有交通部、铁道部和民航总局等。纵向为军区交战办和省以下地方各级政府的交通战备办公室及相关部门。此外,政治动员、信息动员、科技动员等国防动员执行体系长在摸索建立当中。

(三)国防经济体制

国防经济制度作为一个子系统,既从属于国家的国防制度,又从属于国家的经济制度。因此,当国家经济体制转型时,国防经济制度也会随之变迁。

第一,国家经济体制转型引起国防经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防经济在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产权制度)上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国家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具有了多种实现形式,这就必然引起国防经济尤其是国防科技工业产权制度、投资制度变迁。

第二,国家经济体制转型引起国防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防经济资源由国家以指令性计划的形式统一配置,完全排斥市场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资源配置采用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对国防科技工业制度、装备采购制度、国民经济动员制度和军队后勤保障制度均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第三,国家经济体制转型引起军队后勤保障方式的变化。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军队后勤保障自成体系,军队后勤社会功能齐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国家建立起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必然促进军队后勤保障的社会化改革,引起军队后勤保障制度变迁。

三、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构成

所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指针对突发事件而建立的国家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是一套集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于一体的应急体系和工作机制,它包括信息披露机制、应急决策机制、处理协调机制、善后处理机制等。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实行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精干实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和自救能力,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尽量消除重大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

(一)我国现状

在我国,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公共卫生事件开始成为严重威胁,全球新发的30余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我国发现;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如何应对这些危机?我国的危机管理机制如何?

(二)管理机制 非典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事件的能力。

2003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和能力。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同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 事件的能力。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 ——国务院在安排2004年工作时,把加快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作出了部署; ——2003年5月7日,国务院第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同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成立应急预案工作小组; ——2004年1月,召开了国务院各部门、各单位制定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工作会议; ——2005年1月26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经国务院第79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2005年2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并原则同意国务院关于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报告;当月底,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情况; ——2005年4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 ——同年5至6月,国务院印发四大类25件专项应急预案,80件部门预案和省级总体应急预案也相继发布;

同年7月下旬,国务院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强调:加强全国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做好健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制度等工作;

同年11月16日,国务院第113次常务会议通过《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2006年1月6日,国务院受权新华社全文播发了《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受权新华社全文播发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6年1月10日起,国务院授权新华社陆续摘要播发五件自然灾害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和九件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2006年6月15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2006年7月7日至8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

(三)领导机构

国务院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家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必要时,派出国务院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国务院办公厅设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各自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为应急管理提供决策建议。

(四)知情权

总体预案明确,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这意味着社会公众有了获得权威信息的渠道。

四、浅谈国防动员机制与国家应急机制衔接

国防动员应急机制与国家应急管理机制,同为提升我国危机管理水平,有效应对各种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依托。两种应急体制在功能目标、指挥主体、力量依托、运行机制等方面同多异少,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其协调发展和有效衔接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现实可行性。在国家危机管理的总体框架下,充分发挥两种应急机制各自的优势,积极稳妥地推进二者有效衔接,形成高效统一的突发事件处置平台,是当前情况下凝聚军地非战争军事行动合力,增强国家危机管理能力的切实可行办法。

(一)构设相互衔接、高效多能的远期应急模式。

将国防动员机制与政府应急管理机制有效衔接,形成权威高效、协调有序、军地一体的国家总体危机应对机制,是被发达国家证明了的节约行政资源、有效提升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成功实践。应顺应应急管理体系综合化发展的趋势,搞好一体化应急机制建设的顶层设计,把政府对资源的组织、调动与军事系统的军事指挥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各自优势,科学构建起组织严密、反应快速、运转高效的综合性危机应对模式。

(二)建立军地联合、分工协作的属地指挥机构。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因此,在应对各种重大突发事件过程中,应依据突发事件的规模和类别,组建军地合一、分工协作、权威高效的属地化应急指挥机构,充分利用军地现有的应急动员基础,发挥各自在组织指挥、力量使用、资源调配上的优长,迅速有效地形成最优化应急管理核心。其中,应急指挥部指挥长、副指挥长应分别由区域内的党政军主要领导担任,以加强统筹协调,确保集中统一;指挥部下设各工作组和划分的各责任区内都应有相应的军地人员参加,政府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协调政府部门的应急管理与动员行动,省军区系统派出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协调军队系统的应急管理与动员行动。

(三)完善快速反应、统筹应对的应急联动机制。近几次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实践表明,顺畅高效化解各种重大危机,需要国防动员应急体系和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形成合力。要以动员为“媒介”,加强两大体系的对话,尽快在动员活动上形成联动机制,做到平时同计划、同演练,遇有情况同步响应,同步行动。为此,一是要畅通情况通报渠道。各级国动委综合办和政府应急办在充分做好各自系统内的综合协调、信息汇集工作的基础上,应加强横向沟通联系,设置军地联合预警值班机构,建立军地定期联合信息通报制度,互通情况,信息共享。二是要完善协调一体的预案体系。在完善国防动员和政府应急体系各专项预案的基础上,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对两大体系的应急措施进行统一筹划,对现役部队、国防后备力量及地方政府的专业救援力量在各类应急救援行动中所需出动的力量规模、时机、任务及协同关系等,要有尽可能明确细化的规定,并对预案实施动态管理,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要加强应急联动演练。政府应急管理和国防动员机构应依据预案,组织军地双方参加带有“实战”背景的应急行动演练,在演练中进一步明确协调程序,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锻炼提高各级指挥员组织谋划、临机处置能力和各救援系统的应急反应能力,形成多方参与、统一指挥、有序协调、高效运转的行动合力。

(四)强化规范有序、权责明晰的制度保障体系。

推进国防动员应急机制与国家应急机制的有效衔接,需要有规范有序、权责明晰的制度体系作为保障,做到有法可依、减少阻碍、约束严格、减少越轨、科学实施、减少忙乱。因此,必须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在法律上明确国防动员应急机制和国家应急管理机制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国家危机管理体系中的职能定位和权限划分,规范危机信息披露、应急动员程序、政府授权指挥等相关问题,特别要对两大系统同时或以某一系统为主遂行应急管理任务时的组织程序、责任关系、指挥效力进行明确界定。同时,要对国家机关、各级地方政府、军队、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在应急活动中的权力、责任和义务方面做出明确规定。要在政策上使国防动员应急职能与政府应急管理接轨,对非常状态下的人力、物力、财力动员使用的基本政策进行规范,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对紧急状态下的合理化和有效性措施进行梳理,形成制度成果,对已有制度加以科学修订和有益补充。

五、衔接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国防动员法》中,规定国防动员体系既适应国防安全的需要,也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相衔接,实际上是在国防动员建设中贯彻“平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要求。对弈两者的关系,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科学统筹应急使用与应战准备

一个国家进行国防动员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为了打赢战争。我们在平时注重强化国防动员“应急”职能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应战”的职能。必须看到,“应战”是国防动员的核心职能,也是平时“应急”职能的基础,而应急职能则是应战职能的拓展。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都是国防动员履行历史使命的重要方式,也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途径。“平时应急,战时应战”是对国防动员建设的基本要求。

长期以来,国防动员职能定位基本局限在“战争动员”,应急功能较弱。依托国防动员体制建立军地联合应急处突体制

第二篇:积极发展信息栅格技术,加速推进国防动员体系转型

积极发展信息栅格技术,加速推进国防动员体系转型

最好军事(best81)

信息栅格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的新一代网络技术。其主旨是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等网络设施连接起来,把计算、数据、信息知识等分布资源组织成一个逻辑整体,为用户提供一体化、透明的资源服务。

上世纪90年代美军提出信息栅格概念后,物联网、移动宽带、云计算等技术概念层出不穷。可预见的将来,物联网的发展将构建起一个标准化程度极高的传感网络,逐步实现所有物资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移动宽带技术的发展打通了干线通信与移动终端通信之间的瓶颈,为构建未来无处不在、按需获取的信息网络奠定基础;“云计算”技术使网络的智能服务的成本大大降低。信息栅格技术与这些边缘技术正在呈现出交叉渗透和相互影响的强烈趋势,这必将有力促进基于信息系统国防动员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而要构建基于信息系统的栅格化国防动员体系,必须重点把握3个问题:

要全面确立信息化精确动员指导理念,为构建国防动员信息栅格奠定认知基础。国防动员信息栅格与目前应用的动员综合信息网络存在本质区别。它要求具备一体化的动员指挥、栅格化的物资监控、实时化的信息获取和分布交互的物资调运能力。按这种需求设计国防动

员信息栅格,如果没有全面科学的信息化精确动员理念指导军地双方的筹建工作,是很难完成任务的。

要广泛开发利用新兴网络技术、高性能计算机和软件数据库,为打造实用的国防动员信息栅格提供技术支撑。作战信息栅格与国防动员信息栅格的不同点在于,前者以军队作战为核心,对各类软件功能开发和应用有着对抗性、保密性、抗毁性等特殊要求,而后者以链接战场保障与后方动员为主要目的,着重于实现军事资产的有效管理支配,对信息资源的利用要求相对较低。因此,构建国防动员信息栅格要广泛使用地方信息技术发展成果,在与地方信息产业单位签定协议基础上,通过引进、嵌入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方法,大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网络技术理念,使信息栅格具备普遍较强的计算能力;对信息栅格中个别大型网络的核心路由节点,要使用自主开发、保密性强的大型计算机,作为国防动员信息栅格的战时计算咨询服务器,强化其战时安全保障功能;要建立国防动员软件数据库标准体系,制定软件和数据库开发的法规标准,着力规范软件数据库开发应用的立项、研发、定型及售后服务等活动,为实现国防动员信息栅格提供有力的软环境支撑。

要建立软硬兼备的认证手段,重点防范信息栅格高度开放性和互联性带来的风险。国防动员信息栅格是可伸缩的开放式网络,能够兼容不同类型的系统。这种高度的开放性和互联性对栅格内部的信息安全带来的极大的风险。因此,要对各级动员部门、部队综合保障系统、后方基地工厂、综合运输平台等接入节点设立规范完备的软认证手

段,具体包括身份认证、口令认证、指纹认证和第三方数字签名认证等多种软认证方式,确保使用的客户需要通过合法身份接入信息栅格,同时提供权限管控,限制接入客户的资源使用范围,并在事后提供全程日志审查。

第三篇:创新公共机构节能体制与方法 积极推进机关节约能源工作

创新公共机构节能体制与方法 积极推进机关节约能源工作

2009-05-10

实施单位:市机关事务局

考核得分:1.2500

创新创优目标介绍:

推行公共机构节能,建设节约型机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公共机构加强自身建设、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必然要求。早在2003年,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就在市府大楼、市综合办公楼等办公建筑开展了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以来,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按照《国家节约能源法》的有关规定和市领导要求,在继续抓好市府大楼、市综合办公楼节能工作的同时,创新公共机构节能体制与方法,积极推进机关节约能源工作,并将其作为本创新创优目标。

一、目标提出背景及内容

(一)目标提出背景

2008年4月1日,新修订的《国家节约能源法》正式颁布实施,该法律第一次赋予各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负责本级公共机构的节能管理的行政职能,并把使用财政资金的行政事业单位统称为公共机构。按此定义,杭州市市级公共机构目前有700多家,我局要推动如此庞大的机构体系开展节能工作,难度大、课题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领导按照中央要求高度关注此项工作,王国平书记、蔡奇市长、杨戌标副市长、沈坚副市长等市领导也多次批示,要求政府机关要将“节约型机关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持续、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2007年7月,我们对98家市级公共机构的用能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市级公共机构存在着能耗指标偏高、用能管理基础较差、用能设备能效水平低等问题,节能管理难度大。

(二)创新创优目标内容

建立节能工作领导机构,设置职能部门和实行分级管理,构建节能管理工作网络,推动市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建立能耗监测与公示制度,建立市级公共机构能耗数据库。开发节能新产品,应用节能新技术,提高用能效率。2008年,市府大楼、市综合办公楼单位建筑面积耗电量比2005年下降10%以上,人均用水量比2005年下降15%以上。

二、目标完成情况

2007年11月,市级机关事务局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市直机关节能减排工作的通知》,并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后下发,对市直机关的节能工作加以强调和规范。通过设置管理机构、构建工作网络、制订节能规划、加强节能宣传、健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举措,紧紧围绕“意识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三条主线,逐步将市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推向深入。

(一)设置管理机构,构建工作网络。2008年1月,成立了市级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机关事务局增设了节能管理处。同时,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构建起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节能工作网络。

(二)制定节能规划,明确节能目标。根据市级公共机构用能调查情况,结合修订后的《国家节约能源法》中有关公共机构节能的规定,2008年4月,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制订了《杭州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三年规划》。《规划》明确规定到2010年,市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在2005年基数上,节电率和节水率分别达到20%;公务用车百公里油耗在2005年基数上,实现节油5%以上;单位食堂节约燃气20%以上的节能目标。

(三)丰富宣传手段,增强节能意识。在节能宣传工作上,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突破“发文件、开大会”的固有宣传模式,运用了丰富的宣传手段。创办了市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动态》;组织开展了以“机关节能,从我做起”为主题的节能宣传月活动;召开了市直机关

节能工作现场会;举办了节能管理业务培训班。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有效增强了机关干部职工的节能意识。

(四)落实节能资金,推动节能技改。在节能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上,我局制定了《节能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确保专项资金中的每一分钱都要落到实处。先后投入资金300万元,完成太阳能利用、灶具节能改造、空调和电梯系统变频改造、电开水炉安装定时器、中水回收利用、冷水塔节水改造等一系列节能技术改造试点项目,并对市级机关节能灯更换给予50%的补贴,促进了节能技术、产品在市级机关的进一步推广。

(五)健全管理制度,实施节能考核。我局依据职能,制定了一系列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制度。一是建立能源消耗计量制度。要求市级公共机构的水、电消耗实行分类、分项、分户计量,建立统计台账。二是建立能耗定期公示制度。要求市级公共机构每半年报告能源消耗情况,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在核实分析的基础上在机关范围内进行公示。三是建立节能工作考核制度。2008年4月,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杭州市市级机关节能减排工作考核办法(试行)》。考核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改变了以往政府机关存在的“节能没好处、浪费没坏处”的状况。

(六)抓住管理重点,规范用能行为。从用能调查情况看,办公建筑独立座落的24家单位是节能管理的重点,其水、电消耗分别占市级机关总消耗量的74.6%和69.5%。我局多次组织召开市级机关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工作座谈会,帮助分析节能工作情况、提高节能管理水平。同时制定了《市级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规范》和《市级公共机构用能行为规范》,规范节能管理和用能行为。

三、目标完成所取得的成效

在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及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市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节约能源意识有所增强。目前,市级机关各单位基本上都成立了节能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节能目标和责任,“抓节能、促管理”成为各单位的一项日常工作。机关干部职工节约能源意识进一步增强,“长明灯”、“长流水”等能源浪费现象得以杜绝,“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氛围正在市级公共机构逐步形成。

(二)节能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市级机关各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了节能管理制度,明确了职能处(室)和节能工作联络员。能源消耗计量系统进一步完善,各单位对水、电计量基本上实现了分项、分户计量,并指定专人负责能源消耗统计。

(三)节能技术应用逐步推广。截止2008年12月31日,市级机关已完成节能灯更换5万6千余支(套)。在市府大楼、市综合办公楼试点并取得成功经验的可节气40%的燃气灶改造、太阳能利用、开水器定时装置、中水回收利用等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正逐步在市级机关推广。节水水龙头、照明感应开关、节能洗菜机等节能器具和设备被越来越多的单位所应用

(四)能源消耗指标明显降低。2008年市级机关人均用电量2619.9千瓦时,单位面积耗电量63.7千瓦时,人均用水量50.7吨,车辆百公里油耗12.9升,分别比2007年下降了

8.6%、5.3%、12.7%和3%;其中市府大楼2008年单位面积耗电量、人均用水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10.7%和55.5%,市综合办公楼2008年单位面积耗电量、人均用水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10.12%和35.63%。

四、目标创新创优程度

在全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中,杭州市争创了“六个第一”,即第一个设置专职管理机构;第一个提出分级管理的工作思路;第一个制定节能规划;第一个落实专项资金;第一个建立管理系统;第一个确定了以单位面积耗电量、人均用水量、百公里油耗作为指标的考核方法。我局在公共机构节能上所采用的工作体制和具体方法在全国政府机关节能工作会议和国家

级节能刊物上作为典型进行了宣传,一些成功经验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五、目标完成的效益分析

(一)社会效应。自2007年以来,中央广播电台、中国商报、杭州电视台、杭州日报、钱江晚报等多家媒体对杭州市市级公共机构深入开展节能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报道,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二)经济效益。2008年,市级机关与上相比,节电120万千瓦时;节水4.4万吨;节油9.2万升(以2008年车辆行驶里程计算)。以上三项,共计节约行政经费158万元,大大降低了机关行政成本。

(三)示范效应。2007年12月,我局组织召开了“杭州市政府机关事务部门节能减排工作会议”,积极引导各区、市(县)政府机关节能工作开展。中央国家机关的节能专家把我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体制和管理方法概括为公共机构节能的“杭州模式”,认为是地方政府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一个范本。

(四)推广价值。2008年以来,共有省内外20多个城市的机关事务管理部门来杭考察调研,学习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经验。同时,我局在节能工作中总结出的“一查、二堵、三抓、四挖”四步工作法,以及节能技术改造和中水回收利用等项目,在社会上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已于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实施,是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法制化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对公共机构节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勇于创新、扎实工作、深入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就一定会对我市开展全民节能活动起到积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第四篇: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心得体会

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心得 体会

2020 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仅意味着消除贫困和在一定程度上的改善民生,但尚未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摆脱贫困之后推进乡村振兴,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要通过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精准定位,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形成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制度框架,着力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就必须把握好正确方向,搞好顶层设计,做到长短结合,因村制宜,精准定位。各地政府要吃透自身镇域特色,坚持“规划先行,示范引领,稳步推进,综合配套”的原则,抓住自身实际,立足当前,准确把脉、准确定位、准确施策,找到群众的需求点、找准当地产业发展的优势、找准人才需求的层次,才能够有效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精准把脉,找准群众需求,激发群众脱贫与致富的内生动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需要看到带领群众摆脱贫困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只是满足了人民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是较低水平的小康,并不算富裕。要让群众从脱贫

走向富裕就需要找准群众的需求点,刺激群众的需求——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什么才是群众希望的美好生活?青山绿水、诗意盎然,春有百花秋有硕果,家有悦声,儿孙满堂……老百姓向往的乡村是自然风光无限与丰收硕果累累相接,是欢声笑语与儿孙绕膝相伴。乡村是要有生命力的,这里不仅仅是可以实现温饱的地方,更是能够带来富裕和归属感的地方,这个地方应该叫——家乡,是所有儿女愿意一心归来的地方,是所有青年愿意留下的地方。找到群众对乡村的这份需求,就要不断推动农业农村的绿色发展,着力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秸秆还田,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强化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建设,实现“人居环境生态化、发展环境生态化、自然环境生态化”,让乡村不仅能够持续发展、更能持续增收,成为人们心中和脚下的家乡。

精准定位,找准产业优势,弄清楚未来乡村的发展方向和定位。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实现农村提档升级的载体,更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石。要实现产业的振兴就需要各级各部门摸准产业发展的脉搏精准定位,不断加大产业的提档升级和转型换代,整合营销和服务为产业发展铺路,只有产业强农民才能真正持续增收,巩固扶贫成果。不同地区有不同地区的产业优势,要善于发现自身的优势,不能简单脱离自身实际盲目对别人的成功经验进行复制粘贴,不顾自身条件的照搬照抄只会让资源再次浪费,“东施效颦”的模仿不仅不能实现产业的可持续,断层式的“拿来主义”只会让产业走向“死亡”。积极发掘自身优势,抓好自身优势产业的发

展,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思路,长短结合,立足长远,实现短期有收入、能脱贫,长期有产业、能致富的思路,集中力量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不断创新抓质量提升,积极探索现代园区建设,以园区带动发展、培养一批新型的经营主体,在发展中加速转型,在转型中加快发展,实现“产业+”“互联网+”“合作社+”的模式,让群众既能获得土地流转的收益、工资性收益,更能获得可持续的分红收益,真正实现产业带动脱贫致富的目标。

精准施策,找准人才需求,破解好人才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难题。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如果没有人的支撑,乡村振兴只能是一句空话,如空中楼阁,无源之水。要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脱贫的有效衔接,人才是关键。目前,农村现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大量青壮年和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的人才外流,农村妇女儿童和空巢老人居多,严重存在空壳化和劳动力匮乏,农村缺乏生机与活力,农民收入也很低。乡村振兴的关键就是要让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有想法的年轻人愿意到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要实现人才的“回流”“引留”,就需要当地政府积极针对自身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引才政策,为人才提供好的平台,让他们来得了、住得下、留得住。只有在政策上让人才有奔头,在发展上让他们有希望,在农村土地上能够有作为,才会有更多的人才愿意奔赴农村。同时要加大力度培养

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让农村形成“集聚效应”,让农村成为更多人向往的舞台和未来。

第五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维,积极推进公司对外开放水平,誓与溧水人民共发展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维,积极推进公司对外开放水平,誓与溧水人民共发展

首先,来看几个熟悉的场景:

面对效果良好的说明会,我们信心满满,可每当想起与会客户的来源时,我们只能对业务员“苦苦相逼”。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于是我们陷入了高投入高消耗的困境。“怎样请到优质的客户”、“怎样进行借口拜访”等等可能成为我们在业务员面前说的最多的话了。相比于内部制造的轰轰烈烈的说明会氛围,我们对外却“小心翼翼”。别说公司以外的广大溧水老百姓,就连公司内部不同渠道的,都很少知道说明会的情况。

门口的公司的停车场,白天晚上驻停的车子都是满满当当的,这种现状一时半会无法改变,大家有的只有抱怨。

公司的楼道和走廊及办公室,不管会不会有客户,到处都充斥着激励业务员的数字和文字。很少会看到真正是本着客户和公司角度的进行宣传和文化布局。

〃〃〃〃〃〃

对于第一个场景,我们大可不必小心翼翼,反而要大肆宣传:在公司门口、在个乡镇街道和城区街道拉横幅,以此答谢客户的支持、增加客户的“荣誉消费感”、加强国寿在特定地区的存在感。

对于第二个场景,我们大可不必这样小气,既然无法改变,我们还不如在公司门口树立牌子,鼓励溧水人们根据需要来此停车,为溧水停车难做点贡献。

对于第三个场景,我们对有客户出现的地方除了中国人寿的标志、企业文化的宣传以外,我们只需要对客户生活方面的温馨提示。至于对业务员的激励,我们大可用更加直接的方式,比如直接将业务情况通过短信平台,发到每个人的手中。

〃〃〃〃〃〃

通过上诉的例子,大家可以轻松地感受到创新不分大小,改变在于点滴。面对日趋积累的竞争和日渐混乱的市场,我们要及时地转变思想观念,我们不仅要“走出去,请进来”,还需要“走出去,引进来”。不仅要增加保险在百姓生活中的存在感,更要增加中国人寿在百姓生活中的存在感。面对市场,我们要打敞开大门,面对偏见,我们更要敞开大门。同时,要积极主动营造创新经营的氛围,不刻意追求大的改变,力求在细节中完善自己,把以事定费作为抓手来鼓励各个渠道各个团队创新经营,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性支持相协调的投入机制,积极推进创新效果评价机制,对优秀创意以试点的方式进行尝试和逐步推广。

王瑶

2012年3月12日

下载积极推进国防动员体制与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衔接(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积极推进国防动员体制与国家应急管理体制的衔接(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