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上什么最幸福——再访郭明义
世界上什么最幸福——再访郭明义
他又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矿山。参加巡回报告团的日子,在他看来,像是一次走出家门的爱心播种。
有人说他“傻”,一辈子都在自己身上往外掏。掏了力,掏了钱,掏了血,连百年后的遗体也“掏”了,却不求半点回报。
后来,说他“傻”的人,成了和他一样的“傻子”。
有人指责他“不近人情”,哪个丈夫不是让自己的媳妇穿得更美丽,哪个父亲不是让自己的女儿过得比别人更好,可他的心思总在那些不如他的家庭。
后来,说这话的人,流下了感佩的泪水。
他就像从云雾中射下来的一束光线,让人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片天空,一片可以让你的心变得更辽远、更明亮、更温暖的天空。
郭明义——一个来自矿山的名字,如今已传遍大江南北,就像回味在人们心头的一坛醇厚绵长的老酒,让千千万万的人们重新思考着一个人生话题:
——世界上什么最幸福?
“我不需要他们回报,我就想改变他们的人生”
这个初冬,郭明义跟随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走了他这一辈子都没走过的那么多地方,最令他开心的,是见到了一个又一个他梦中的孩子。
在重庆,报告临近结束,一个女大学生和一个小男孩手拉手登上讲台,向他献花。当主持人介绍,这就是郭明义资助的西南大学和重庆市黔江区水田乡的两个学生时,他一把搂住孩子们,泪如雨下„„
在山东,当郭明义资助了8年的济宁市嘉祥县五胞胎兄妹出现时,他惊呆了,一步跨上前去,含泪亲吻着每一张流着热泪的小脸„„
在北京,在天津,在乌鲁木齐,在西安,在南京„„在每一个有他梦中孩子的地方,他都流下了难以抑制的泪水。
齐大山铁矿一位工人说,老郭是一个见到穷人就落泪的人。
郭明义最初资助贫困学生,很偶然。有一次,他去助民劳动,到一户人家一看,鼻子就酸了:两间破旧的土坯房里,妈妈躺在床上不能动弹,10岁的小女孩正踩着一个小凳子,艰难地给妈妈做饭„„
原来,孩子的父母离异,跟妈妈相依为命。妈妈患严重糖尿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娘俩靠低保维持生活。
躺在床上的母亲叹气,往后的日子没着落,女儿成绩不错,要是因为没钱耽误了上学,那一辈子可就毁了。
郭明义啥也没想,掏出身上所有的200块钱。
回来后,他还是放心不下。思来想去,决定定期给孩子邮钱,一直供她读完小学、中学、大学。
没多久,小孩来信了。字虽然写得歪歪扭扭,可看得老郭直流泪:“郭伯伯,有了您邮来的钱„„我也可以放心上学了„„您是我的大恩人,我能叫您一声爸爸吗?”
从那以后,郭明义心里总在想,其他这样的孩子可咋整?咱得帮啊!
这一年春天,鞍山市“希望工程”启动。郭明义第二天就跑到市“希望工程”办公室,向一名岫岩山区的失学儿童捐出了200元。十几天后,他收到了一封来自岫岩的信,其中有一句“郭叔叔,您给我们全家带来希望„„”
他心头一震。
“没有这200块钱,我冻不着,饿不着,可这200块却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带给一家人希望。”第二天,他又给这个孩子寄去200元钱。当时在鞍钢齐大山铁矿机动车间做统计员的他,月工资不足600元。
从此,郭明义在助学的道路上再也停不下脚步。
他身上有点钱就会给希望办打电话。抽点空,他会直接去希望办查看失学儿童档案。
今年15岁的女孩杨斯雯就是这样与郭明义相识的。
斯雯出生刚3个月,父母就离婚并各自出走,体弱多病的奶奶靠着每月仅有的370元退休金养活着孙女。
2006年4月的一天,就读小学4年级的杨斯雯在校门口见到了来找她的郭伯伯。他留下300元钱和一句话:“我会尽我的能力帮助你,一直到你上大学!”
郭明义成了祖孙俩最亲的人,他不仅按期送来学费,还常送些大米白面菜油等。已经上初中的杨斯雯过去总对奶奶说,我读完初中就不再读了。现在她再也不提这个话。她在作文里写道:“因为有了郭伯伯的帮助,我从此敢有梦想了„„”
没有什么比这句话更让郭明义心里美了。
他给希望办的电话打得更多,跑得更勤。慢慢地,他资助的学生,从几个、十几个累计到300多个。除了养家的那点基本工资,他把各种补贴、奖金、慰问金全捐了,把奖品慰问品也都捐了,还先后把自己家里3辆自行车、3台电视机、1台电脑都送给了贫困儿童。
矿上的人都知道,老郭这些年从不在食堂吃饭,每天中午和晚上都要回家吃。为啥?“回家吃,我一个月能省百八十块钱呢,又够资助一个孩子的了!”
这么些年,郭明义没买过什么新衣服,天天都穿着一身工装。有人不理解,自己没几个钱,还捐啥?可老郭想,我是没多少钱,可比那些贫困学生强啊。我一个月给他们捐一两百,虽然钱不多,却能让他们活得不一样。这样算下来,我日子过得虽然紧点,可心里面舒坦!
曾有人问他,你帮助了那么多孩子,将来他们能不能回报你?
他回答:“我不需要他们回报,我就想改变他们的人生!”
16年来,郭明义助学捐款10多万元,资助了180名失学儿童,保留下的汇款单140多张。就在跟随报告团全国巡讲的短短23天里,他还挤出时间,看望了11名资助过的孩子,又捐出16500多元。
他就像一根小小的火柴,点亮了一个又一个贫困孩子心中的希望。
有一天,他资助的一名女孩给他来信,说她大学毕业后,被上海一家大型船舶公司录取,如今年薪一二十万呢,现在也开始学着帮助别人了。听到这个消息,郭明义高兴坏了。当天晚上,就让媳妇炒了两个菜,喝了两盅。他说:“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是别人体会不到的!”
世界上什么最幸福?
郭明义一直记得,做了一辈子矿工已离去的老父亲对他说了一辈子的话:“儿子,记住,自己过好了就想想,别人谁过得不好?”
做了一辈子矿工家属的老母亲至今还常在嘴边挂着一句话:“能帮人就帮人,这是本分!”
郭明义说:“看到别人苦我心里也苦,看到别人乐我也觉得乐。吃喝玩乐都是过眼云烟。人活着,得干点有用的事儿。帮助别人改变命运,比啥都幸福!” “我确实能给你那属于我的生命,我的血”
这个冬天,“血荒”成了一个曝光率很高的字眼,但是鞍山市红十字血站却没有这个忧虑。郭明义和他组织的“郭明义无偿献血应急服务大队”,凝聚成这座城市里最温暖的生命纽带。
1991年5月,响应齐大山铁矿的号召报名参加义务献血的郭明义走进血站,长到32岁,第一次献血。
他心里突突跳,浑身冒虚汗,害怕。第一针咋抽都抽不出来,全是泡泡。等到第二针抽完血,坐了半个多小时他才平静下来。
后来听说,他献的200毫升血,救活了一名孕妇。“咱活得好好的,还能救别人的性命”。他感觉“老幸福了”。那一刻,他就知道自己这辈子跟献血是分不开了。
打这,他用不着单位号召,每年自个儿往血站跑。从矿山出发,倒三趟公交车,一个半小时,他舍不得打的,钱还得省着资助孩子。开始他一年献一次,后来半年一次,这是无偿献血的最高时限。
2005年,鞍山市中心血站引进血小板提取设备后,郭明义又开始无偿捐献血小板。这需要每次抽取800毫升到1600毫升的血液,提取一个或两个单位的血小板后,再将血液输回体内。
知道血小板金贵,捐献者少,郭明义就按照血小板可以一个月捐一次的上限,月月往血站跑,5年中从未间断。
2009年春节前一天,大雪纷飞,郭明义正从采场下山准备吃午饭,突然接到血站电话,一名患严重溶血症的临产孕妇急需血小板,问他能否提前捐献血小板。
郭明义二话没说,从不舍得打的的他,拦下一辆出租车,在风雪中直奔血站。
血站的工作人员让他只捐一个单位的血小板,他不同意。“捐两个吧,还有孩子呢!宁肯浪费一点,也要保母子平安!”
长达1小时40分钟的血小板采集结束,从早晨5点起水米未进的郭明义在采血床上沉沉地睡着了,4个多小时,谁也不忍惊醒他。一位护士轻轻给他脱下鞋,看到一只脚的袜子上露着两个脚趾,她哭了„„
鞍山市血站为郭明义做过一个粗略统计。20年来,他光献血证就54本,累计献血6万多毫升,相当于自身全部血量的10倍。按一个病人需要800毫升计算,这些血至少能够抢救75名危重患者的生命。
郭明义是一个从来不向后看的人,他的眼睛总是急切地寻找着下一个他可以继续给予的目标。
2002年,郭明义加入鞍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队伍;4年后,又成为鞍山市第一批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只要他有的,他都愿意拿出。
那一年,辽宁科技大学一位21岁的学生患尿毒症,父亲因病已丧失劳动能力,靠打工维持全家的母亲准备捐肾救女。
郭明义从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坐不住了。“她母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不能冒这个险!”他决定捐出自己的肾。
同他相知多年的朋友钟明杰正巧来找他,一听缘由,和他一起直奔医院,两人气喘吁吁地推开病房门,张口就要和孩子配一下“型”。孩子的父母瞪大眼睛,反复问了几遍,才敢相信这两个陌生人是来给自己孩子捐肾的。
因为配型不成功,郭明义的肾没有捐出去。
很长一段时间,郭明义被人看做“卡”(鞍山话,傻子),有人曾当面问他,你缺心眼啊?
郭明义为这掉过泪。
掉完泪的郭明义依然如故。
“说我傻,那我宁愿傻,因为有太多的人需要这样的傻子!”
这个与雷锋同在一座城市入伍、又在雷锋部队当过五年兵的人,和雷锋一样执拗。
“我常常问自己,我究竟能给你什么?
我的朋友
虽不知道这个答案
但我深深地知道
我确实能给你
那属于我的生命
我的血
还有那用生命和热血
铸成的诗
„„”
这是热爱诗歌的郭明义写下的一段小诗。与其说这是诗,不如说这是他一颗滚烫的心。“矿山,我是你的儿子,有了你,才有我的生命与梦想”
站在演讲台上的郭明义,如同带着矿山的风、矿山的阳光,一身洗得发白的劳动服、褐红色的脸膛,让观众最初总认定他是名一线工人。其实,他现在是齐大山铁矿主管采场公路的一名专业技术干部,副科级。
或许,他本该有比现在更好的“前程”。
他在部队是优秀士兵,转业进了鞍钢,成了一名像父亲一样的优秀矿工。当大型生产汽车司机,他创造了全矿单车年产的新纪录;当车间团支部书记,团支部成为全矿标杆团支部;他喜爱文学,在各种报纸杂志发表过100多篇散文、诗歌;他还曾是鞍山党校的学员,当年的同学日后大都成了各级领导。
谁也没想到他会“出溜”成今天这样。最低谷时,企业精简,29岁的小伙子,一夜之间下了岗。
一同下岗的有个工人要找矿上理论。郭明义拽住他,一连往他家跑了3个晚上,撂下硬邦邦的话:“咱矿山的人是啥材料做的?铁矿石!学我,笑对人生,干好,再上岗!”
那个工人最终上岗了。
郭明义也上岗了,他成为亚洲最大露天铁矿——齐大山铁矿采场公路的管理员。
“矿山,我是你的儿子,有了你,才有我的生命和梦想„„”上岗后的郭明义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群山环抱的齐大山铁矿,经过几十年开采,原本突兀的山峰被掘成165米深的大矿坑,面积足有4平方公里。矿坑里,夏天温度比外边高5℃,冬天比外边低10℃;晴天沙尘矿粉飞;雨雪天,又成了大泥潭。
每天都在随采矿进度而不断变化的蜿蜒40多公里的盘“坑”公路,是铁矿石转运的唯一通道,俗称矿山的“血管”。
郭明义的工作原本可以每天打打电话,即完成调度指挥,顶多一个星期去一次现场。可他把这项电话机旁的活,硬是做成了万里长征。
一年365天,郭明义天天凌晨4点起床,6点赶到采场,在一辆辆呼啸而过足有两层楼高的电动轮汽车之间来来回回地奔跑着,提前了解现场道路变化情况。8点,白班修路工人一到岗,他就把全采场的道路抢修任务安排完毕。接下来一上午,他都在现场,随时指导检查,抢在中午一点前把道路修好,保证采场每天下午一点开始生产运输的时间一刻也不拖延。
整整15年。
工友们给郭明义算了一笔。15年里,他在采场公路上走出了6万多公里,加时的工作日等于多干了5年的活,而由此为矿山多创造出的效益已无法用简单的数字算出。
为什么要这样干?
郭明义说:“我爱矿山!”
一个用爱去工作的人,可以赴汤蹈火。
2006年7月的一个深夜,突降暴雨,山体滑坡,采场公路阻塞。夜班工人们立即展开抢修,但路滑坡窄,推土机很容易翻下山崖,大家心里很慌。修路车间的公路管理员高森山想:“要是郭大哥能来,该多好!”
天空一道闪电,高森山突然看到一面100多米落差、45度斜角的铁矿石堆成的险坡上,郭明义正连滚带爬往坑底下冲,每向前一步,身后都会有成片的乱石哗哗往下滚,哪一块砸中,都可能造成人身伤亡。
“你不要命了!”高森山大吼。滚到眼前的郭明义像个泥人,鞋也跑没了,两个脚丫子全是血,嘴里喊着:“抓紧时间修路!”在场的工人们都落泪了。
原来,郭明义刚入睡就被雷电惊醒,担心可能会有险情,便急忙往矿山赶。为了抢时间,他没有走盘坑而下的采场公路,竟走了这样一条不是路的险路。
采场的路在郭明义心里就是矿山的一条“生命线”,他不允许它有半点瑕疵。
郭明义痴情矿山的故事,多得就像满山遍野的矿石。
有一次,几个盗贼驾车持刀偷盗矿山资产,郭明义发现后迎面拦截,盗贼大叫:“压死你!”郭明义拍着胸口应道:“想跑,就从我身上碾过去!我遗体都捐了,正好!”盗贼慌了,扔下车,夺路而逃。
采场附近从事协力性质工作的私营企业主曾多次暗示明提,让他调矿上的车为他们干点活,报酬只要说个数就行。他一一回绝。
郭明义最喜欢为工人管事。
工人端着碗向他反映饭菜质量,他接过碗转身找到工会主席;工人向他反映通勤车是报废车,不安全,他立刻把电话打给矿上有关领导。问题都解决了,他笑了。
郭明义的确有郭明义的高兴。他最惬意的时刻,是在休息时间,拿个扬声器,站在高坡上,为工人们朗诵他认为的那些中国一流的好诗,有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我是一只鸟》,其中他把艾青这首诗稍作了改动,竟成了工人们口口相传的“名言”——“假如我是一只小小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歌喉歌唱,即使我死了,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
选择生命燃烧的人是幸福的。
郭明义是和女儿郭瑞雪一起走进报告团的,这个“80后”的女孩,最感激爸爸妈妈给了她一个仁爱温暖的家。
走进这个家,一套上世纪80年代的一居室,不足40平方米,水泥地,白灰墙,双人木板床,一个小书橱,女儿的床则支在4平方米的门厅里。
从早年每月300多元工资到现在3000元,郭明义的家庭生活基本没什么变化。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不应该让他的妻女过得更好些吗?他常年捐血、捐钱,玩命地工作,他的亲人能接受吗?这是每一个第一次走进这个清贫之家的人都会提出的问题。谜底在郭明义的妻子孙秀英手里。
孙秀英是这个家的“财政部长”,郭明义每月的工资全部上交,他能自由支配的是“部长”给他的零花钱和其他零星收入。郭明义觉得这很好。男人吗,当然要养家,养家之外所得又能帮助有困难的人,两不耽误。
只是他帮人的钱月月用得精光,特别是为了捐助孩子上学,几乎每个月都要再向妻子伸手。一次,两次„„孙秀英也有不大情愿的时候,“太多了,咱也负担不起”。郭明义就把需要救助的孩子资料拿给妻子看,“这些孩子挺可怜,咱资助一个是一个”。妻子一看,这个孩子没了父亲,那个孩子母亲生病„„看着看着,就抹眼泪了。她也是穷人家出生,上初中时母亲病逝,从小日子过得苦,懂得穷苦人的难。于是,这钱就一次次地掏出去了,直到那一次,她真不愿意了。
孙秀英从书柜里翻出一张“欠条”,上面写着:“郭明义欠孙秀英同志1200元,于2008年7月1日偿还,不还离婚。”温柔的女人轻声轻气地说:“这也就是个念想了。”
那是2008年初的一天,吃完晚饭,郭明义开口了。
“老伴,给点钱。”
“你不是刚给一个孩子汇了款吗?”
“今天去希望工程又看到几个特别困难的孩子,实在放不下。”
“要多少钱?”
“1200块。”
“什么?我刚攒点钱,你就„„”
当时夫妻俩的工资加起来也只有700多块,存点钱不容易。孙秀英真生气了,出门下了楼。郭明义赶紧抓个手电也下了楼,远远地跟在后头。她装着没看见,只管在楼前的一片小树林里一趟一趟地转圈,他还是后面跟着。
该回家了,她走到楼门口,他一步从后面跨上来。
“累不累?”
“不累。”
“累,我就背你上楼。”
“不用。”她的心肠软了。
上了楼,他又开口了:“老伴,那我说的那事,你看,我欠条都给人家打了。” “那你也给我打个吧。”
“打,打。”
“打了还不上咋办?”
“还不上,离婚。”郭明义笑了。
的确,郭明义在他妻子面前,从来没有过不去的时候。
一个女人能一辈子心甘情愿成全着一个并没给她带来富贵的男人,必有这个女人的逻辑。孙秀英的逻辑是,郭明义这人有爱心,看不得别人受苦,天天做好事,积德。回到家,又知疼知热,跟这样的男人过日子,有滋味,心里踏实。
结婚几十年,在鞍山市第四医院做护师的孙秀英,每天骑车到单位后,一定会接到郭明义的一个电话:“到了没?”“到了。”“那行了。”电话挂断。
郭明义爱唱歌,常常在妻子忙完家务后,拉她坐下:“老伴,我给你唱支歌。”那首《说句心里话》,唱得百转回肠。
郭明义爱写诗,专门给妻子写了一首《飘逝的记忆》。他朗诵给她听,听得她眼泪一个劲地往下淌„„
2009年,郭明义由单位组织“红色旅游”,去了一回井冈山。临出门,妻子给他塞上1000元钱,又怕他被人骗了,嘱咐一句:“回来不用买东西。” 一个星期,郭明义回来,拿出一只亮闪闪的戒指。
“老伴,给你买的礼物,戴上试试好看不?”
“好看,多少钱买的?”
“别问了,反正你给的钱够用。”
妻子欢天喜地。后来同去井冈山的人告诉她:“嫂子,那戒指是老郭花28块钱买的。你给他的1000块钱,这一路都捐了。”
妻子依然欢天喜地。为啥?
一个大男人重义轻财,尽做好事。出门在外,没给自己带回半根草,却给媳妇捎回一个戒指。尽管只花28元,那也是他心里有她啊!
孙秀英这辈子认定了郭明义。
于是,在外人看来不知要闹出什么事的事,在这个家都风轻云淡。
矿上分房子,郭明义本可以要,可每次都放弃了。媳妇问起来,他说:“还有住得比咱更困难的。”“那好,下次吧。”“下次,下次。”下次如故。
家里的电视机一连送出三台,孙秀英猜准是老郭碰上了特别困难的人。女儿为此闹情绪,她就做女儿的工作:“以后再买大的。现在没了电视看,你复习考学更专心啊!”
老郭骑的自行车先后送出去三辆,送一辆,孙秀英就再给他买一辆,直到郭明义自己说:“我不骑了,走着锻炼身体。”
郭明义的劳动服、大头鞋,常常早上新的穿出去,晚上破的穿回来,不知和多少有需要的工友换过。孙秀英一声不吭,只要破的穿回来,第二天一准去商场给他买回新的。
老郭三天两头献血,孙秀英掉过泪,老郭就把自己年年指标合格率总在矿上前5位的体检表拿给她看。她不说话了,能做的就是,暗暗瞅着,一等老郭哪天献血,回到家,准有一大碗红烧排骨。
她对老郭说:“你做这些事只要感觉幸福,我也跟着幸福。”
有人说,郭明义身后有个了不起的媳妇。
孙秀英说:“跟着老郭这样的人,我情愿!”
“我做好事就最幸福。因为只有做了,我才能保持与善良人们的沟通,才能感受这个世界的气息,感受这个社会的力量”
郭明义出名了,他不曾为这个“名”有什么感觉,但却为有越来越多的人在他的感召下,愿意和他一起做善事、做好事而感到由衷地幸福。
他说,这些年,正是因为这种幸福感,激励他一路走来。
2006年12月,齐大山铁矿工人张国斌13岁的女儿张郝不幸患白血病。近30万元的手术费以及不到十万分之一的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比例,让这个普通工人家庭几乎崩溃。
郭明义听到消息,连夜赶到鞍山医院,抱住失声痛哭的张国斌连声说:“有大伙儿在,别怕。一定要把你女儿救活!”
他回到矿上,立刻发动工友捐款,在很短时间汇集了3万元。
没几天,另一位工友刘孝强的儿子身患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症的消息再度传来。
挽救两个孩子的生命,都离不开造血干细胞。郭明义用大半个晚上,写了一封情深义重的捐献干细胞倡议书,第二天,就挨着个的车间、班组去读,读完了,再扬着脖颈唱一首《爱的奉献》。齐大山铁矿21个车间、126个班组,他全部跑了一遍,读了一遍,唱了一遍。
之后,他又瞄上了工人们下班必去的浴池。这些年,热心的郭明义一直是浴池的免费“搓澡工”,大伙早习惯了。可打这天起,他们发现,他一给人搓澡就会问:“知道造血干细胞不?”然后就是一番“普及”。搓完一个,普及也差不多完了。他凌晨盯着夜班工人搓;傍晚,盯着白班工人搓。搓一个,讲一个,最多的一次两小时搓了20个人。
人心换人心。后来工人一见他要上来搓澡,就心疼地赶紧撂下话:“老郭,甭搓了,这就像我们自己孩子的事,没折扣,捐!”
在矿山30多年的老工人张毓春说,为啥老郭的话有号召力,因为他拿咱工人当兄弟!
2006年12月27日,齐大山铁矿的400多名职工参加了郭明义发起的第一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活动。
郭明义又走进鞍山人民广播电台,呼吁全社会帮助。直播间里,他悲伤失控,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节目还没做完,就有30多人把电话打进直播间,要求献造血干细胞。到了医院,一两百人争着做配对检查。
张国斌的女儿成功配型,目前病情稳定。
刘孝强的儿子却不幸去世了。临走,他还在对父亲说:“我要努力坚持,郭伯伯一定会找到配型!”
每一个捐献者,都因为做了这样一件事,内心经历了许多以前没有的东西。
在矿山当司机的郭明义的老同学李树伟,自称“一直是个调皮捣蛋的人物”,看在老郭的情面上捐了干细胞,突然发现,长这么大就从没这么高兴过,感觉人生不一样了。他后来又参加了郭明义的爱心联队,献血志愿团,最后又学老郭,连遗体(器官)也捐了。
和李树伟一样高兴的还有后来配型成功的青年工人许平鑫,他是在浴池里从郭明义的嘴里知道了造血干细胞的。没有想到,他最终成为全国第1066例、鞍山市第5例造血干细胞的成功捐献者。在沈阳接受干细胞采集之后,郭明义专门赶去医院,上前紧紧抱住他,在他的脸上使劲地亲了一口。
工友们说,许平鑫救人一命后,性格都变了,爱笑,天天高兴。
许平鑫说,跟老郭做这些事,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快乐,不同于吃喝游玩的快乐。
受郭明义感召的人,不仅仅在矿山。
矿山附近有个小门脸“艳丽馅饼店”,女老板李艳丽在15年前的一个凌晨开店看到摸黑上早班的郭明义,心里想,这人怎么那么辛苦?后来,这个辛苦的人每路过时,都会挥手行个军礼。她喊他郭大哥。他从没买过她的馅饼,可常搭手帮她干点力气活。有一次馅饼店失火,他匆匆跑来问,需不需要我组织大家给你捐款?从此她认定,遇到困难找这个人指定好使。
她从广播里听到郭明义为两个白血病患儿发起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倡议。第二天一早就叫住郭大哥:“我能捐不?”郭明义又惊又喜。这个每天靠一块五毛钱卖两个馅饼过日子的小生意人,成了郭明义的爱心同盟军。
有一个叫李德云的中年妇女,丈夫病逝,自己没工作,靠每月90元钱的低保生活。第一次认识郭明义,他正在街头散发红十字会的材料。得知这个普通人常年捐血,她十分吃惊。
知道她一个人生活不容易,郭明义常打来电话,问寒问暖,总有一句话:“有困难,就吱声!”有一次,老郭专门给她捎去了一袋味素,一双袜子。李德云捧着这两件东西落泪了。
“郭明义让我真实地看到了人间的温暖。认识他,对我的灵魂是一个提升。”她把味素和袜子送给了一个比她更困难的残疾人。再之后,她捐了血,捐了血小板,还成为遗体(器官)捐献的志愿者。
郭明义就像一支火把,燃烧自己,照亮了更多人的心。
他曾受过讥笑,被人称做“郭大傻”。有一次,一个路人把他发送的材料劈脸打回。他捡起来,继续发送。身边的工友替他难过。他笑笑:“这有啥,做好事呐!咱啥也不图,就没什么能伤得着咱。”
郭明义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凝聚起越来越壮阔的爱心大军。
2006年以来,他8次发起造血干细胞的倡议,得到1700多名矿山职工和社会人士的响应,占鞍山市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三分之一。
2007年以来,他7次发起无偿献血的建议,600多人累计献血15万毫升。
2008年以来,他发起成立的“郭明义爱心联队”从12人发展到2800多人,捐款近40万元,资助了1000多名“希望工程”特困生。
2009年以来,他发起成立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俱乐部汇集了200多名成员,是目前中国人数最多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俱乐部。
如今,郭明义精神的光芒已从鞍山洒落到更广阔的土地上——
10月15日,全国第一个省级郭明义爱心团队——重庆大队举行授旗仪式;
11月2日,郭明义爱心团队济南钢铁大队成立;
11月16日,“郭明义班”“郭明义爱心支队”在辽宁科技大学成立;
更有无数的人以无声的行动,成为郭明义的追随者;
„„
世界上什么最幸福?
郭明义认真地瞪大眼睛:“什么最幸福?我做好事就最幸福。因为只有做了,我才能保持与善良人们的沟通,才能感受这个世界的气息,感受这个社会的力量。”
他扬着头,孩子一般地笑了,像蔚蓝的天空。(完)
第二篇:《郭明义》
郭明义观后感
通过观看《郭明义》,我不禁为郭明义的种种事迹所感动,脑海中总是浮现出他每次捐血的情景、为贫困孩子捐款的场景以及他的女儿每次回家只能睡在狭窄过道里的场景,他对别人的慷慨与他自已个人的清贫比起来显得如此的耀眼,而他不求任何回报的行为更加折射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杰出品质:共产党员是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是助人为乐的,共产党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郭明义的崇高行为为我们每个人都做出了良好的榜样。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郭明义一样把一件好事坚持做20年,时刻把为别人服务放在最前面,相信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应该像郭明义那样,时刻以雷锋精神为指导,从身边每一件小事做起,时刻服务群众,时刻为群众排忧解难,用我们满腔热忱、坚持不懈地做好有益公众的平凡小事,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已的一份力量。现代社会,需要向郭明义这样的活雷锋,向郭明义这样的不顾小家顾大家的模范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学习郭明义同志一心为他人、一心为工作的崇高品质,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定理想信念,学习他在新时期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尚道德情操。
郭明义同志所做的一切都是一名党员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觉得自己被党组织所信任,被群众所信赖,感到很 充实,很快乐、很幸福。他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用大爱谱写了和谐社会的新篇章。心得
作为一名乡镇干部,一名党员,我要学习郭明义同志爱岗敬业,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立足本职,任劳任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和责任感,严格要求自己,在本职岗位上积极主动勤勤恳恳,以扎实的工作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篇:郭明义范文
郭明义,1958年12月生,辽宁鞍山人,1977年参军,1980年入党,1982年复员到齐大山铁矿工作。历任鞍山钢铁集团矿山公司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先后任矿用大型生产汽车驾驶员、车间团支部书记、矿党委宣传部干事、车间统计员兼人事员、英文翻译等。郭明义曾先后获部队学雷锋标兵、鞍钢劳动模范、鞍山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是鞍山市无偿献血形象代言人。郭明义,男,1958年12月生,成人本科学历。1977年1月参军,并于1980年6月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部队评为“学雷锋标兵”。1982年1月,复员到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工作。先后在矿用大型生产汽车驾驶员、车间团支部书记、矿党委宣传部干事、车间统计员兼人事员、矿扩建工程办公室英文翻译等岗位工作。1996年至今,任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
入党30年来,他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从1996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工友们称他是“郭菩萨”、“活雷锋”,矿业公司领导则称因郭明义使整个“矿山人”的精神得到了升华。20年献血6万毫升,是他自身血液的10倍多。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一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参军入伍
1977年1月11日,时任鞍山军分区副政委的老红军余新元,亲手把郭明义送上了运兵的专列;1960年1月,同样是在鞍山火车站,余新元还曾把另一个鞍钢矿山的小伙送上军列,他的名字叫雷锋。当年尚显青涩的雷锋、郭明义,都曾代表各自的新兵群体发言,宣誓在部队做个好兵。这铮铮誓言,成为伴随他们一生的追求。送雷锋、郭明义踏上军列时余新元肯定不曾想到,这俩小伙竟然一前一后都成长为感动中国的人物。从雷锋、郭明义作为普通战士的成长历程,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正是人民军队这座大熔炉,锻造出了郭明义这样一位新时期的雷锋传人。
鞍钢齐大山选矿厂经警王尔忠,和郭明义是初中同班同学,当兵后两人又同在一个营。他回忆说,从鞍山登上军列后,郭明义就开始帮助列车员打扫卫生送开水。火车走一路,他就忙一路。当兵那5年,郭明义做过的好事谁也数不清。郭明义参军入伍所在的老部队23军67师201团“钢铁英雄连”,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县的山沟里。冬天,当地天气异常寒冷。每天早上,郭明义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冒着严寒外出挑水。由于地面上结冰导致脚下打滑,水桶不时溅出水来,一洒在衣服上就结成了冰。王尔忠说,这种时候郭明义从来不叫一声苦。挑满水缸后,他又忙着砍柴、生炉子、烧水,就为了能让战友们起床后用上热水。自己班里忙完了,他又到别的班接着干,常常是全排的活儿让他一个人包了。1979年云南发生大地震,听到这一消息后,郭明义专门请假,步行20多里路,赶到县城邮局,将积攒的100多元津贴费寄往灾区。当时,郭明义每个月的津贴只有六七元钱。当年与郭明义同在汽车连的战友赵逢连,还记得这样一件事:一次执行任务时,一名战友开的车出现故障,在冰天雪地里折腾了半天也没修好。郭明义看到这一情况后主动停下自己的车帮忙。“你累了半天了,去车里歇口气,暖和暖和,修车的事让我来。”说罢,郭明义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钻到车底。由于穿着大衣,干活不方便,郭明义干脆脱下大衣,躺在厚厚的冰雪上一修就是40多分钟。等到故障排除时,满脸满身都是冰碴子的郭明义,已经被冻得站不起身来。
郭明义所在的部队,前身是粟裕将军的警卫营。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67师一直英模辈出,仅荣立过二等功以上奖励的就达200多人,还涌现出了“爱民模范”金遗华、“人民的好儿子”刘英俊等一批闻名全国的先进典型。当年带郭明义的老连长蔺传芳,12次荣立三等功,被誉为‘老矿工’。郭明义当兵那5年,天天接受这些身边典型的熏陶,肯定错不了!
当兵5年,郭明义从一个青涩小伙成长为一个好兵:种过菜、喂过猪、做过饭,干的全是脏活苦活。然而,在每一个岗位上,郭明义都干得非常出色,综合素质提高很快。入伍第二年就被评为师学雷锋标兵。1980年,郭明义在30多个同兵里,第一个入党。他还先后5次获得嘉奖,被师里评为“优秀团员”。老指导员康玉久回忆说,郭明义在师汽训队当炊事员时,每次做完饭,一有时间就看书学习。一天晚上熄灯后,他去查铺,发现郭明义居然打着手电,躺在被窝里兴致勃勃地看驾驶书籍。正是靠着这股子钻劲儿,当炊事员一年下来,郭明义将驾驶理论背得滚瓜烂熟,凭着记忆就能把汽车电路图画下来。第二年参加驾驶培训后,他又一举夺得理论和实际操作两项第一。由于专业技能突出,汽训结束后,郭明义被分到师汽车连。郭明义一下连,连队就放他“单飞”独立驾车出任务。谈起老连队,郭明义特别自豪:全汽车连104台车,无论啥时候,停放都是横竖一条线,车体表面擦得干干净净。老指导员康玉久说,那时候,部队条件特别艰苦。1979年,部队拉到边防常年执行紧急战备任务,半个月吃不上米饭、一个月吃不到菜是常有的事。在这样的环境中,郭明义一呆就是两年多,从来没有叫过苦。“不是我一个人不叫苦,而是所有的战友都没叫苦。”郭明义说。几年下来,郭明义执行各类运输任务数百次,每一次都圆满完成。
郭明义离开部队那么多年了,郭明义干工作依然是这股子劲头。郭明义总是说:部队是个大熔炉,进去是铁,出来是钢;只要不怕苦,总能炼成钢。退伍时,郭明义带了一件纪念品——一本1973年版的《雷锋的故事》。这本书,他珍藏至今,时不时还拿出来翻阅。
1981年,郭明义退伍离开部队之际,时任连长蔺传芳对他说,“你要记住,你是在部队入的党,是师里培养的学雷锋标兵,回到地方要保持部队的优良作风,可不要给部队丢脸呐!”郭明义说,“请连长放心,我到地方工作后,一定像在部队一样,高标准、严要求,做就做到最好。” 郭明义在部队时的老连长蔺传芳2010年9月初来到鞍山,在采场,两位战友相拥而泣。“郭明义,你做得很好,没给部队丢脸。” 爱岗敬业
1981年,郭明义从部队退伍回到鞍钢,回到鞍钢齐大山铁矿后,郭明义先后从事过6个不同的工作,从大型生产汽车司机到车间团支部书记,从矿党委宣传部干事到车间做统计员兼人事员,从英文翻译再到现在的采场公路管理员,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以做到“最好”履行着自己的承诺。
————在做大型生产汽车司机时,他创造了单车年产的新记录;
————任车间团支部书记期间,他所在的支部成为全矿的标杆;
————在宣传部任理论教育干事时,他撰写的党课教案在矿业公司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在车间做统计员兼人事员期间,他参加了统计员资格全国统考,是当时矿业公司惟一获得资质证书的人;
————在齐大山铁矿扩建办任英文翻译。1992年,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目齐大山铁矿扩建工程进入准备阶段,急需英语人才。不识“ABC”的他,硬是通过自学考入英语强化班进修一年。1993年工程开工后,他担任了电动轮大型矿石转运车的现场组装英文翻译兼驾驶员,24小时为外方工程技术人员服务。一起工作3年,外方人员为感谢老郭对他们的照顾,多次要给他钱物作为酬劳。对于当时月工资200多元的郭明义来说,每一笔都是巨款,但他一笔都没收。“这是我的工作职责,做好了是应该的。”他对外方人员说。外方人员因此更加敬重他。合作归合作,感情归感情,在原则问题上老郭一点都不让步。虽然电动轮的进口备件质量检验不归他负责,但每次对着备件做翻译时,他都要认真检查一遍。他前后共发现了5台电动轮质量问题,最终让外方赔偿了10万美元。一件件小事让外方人员看到了老郭的能力与品格,对他更加敬佩。1995年的一天,郭明义要去鞍山市希望工程办捐款,来自澳大利亚的艾伦知道后被郭明义的行为所感动,当即和他一同到希望工程办,为两名岫岩的孩子捐了款。一家外国公司的中国区总管通过在现场的长期观察了解,对郭明义的敬业精神、技术能力和高尚品格非常赞赏,两次力邀他到他们公司的中国区公司任职,并承诺可以给他当时工资6倍至7倍的报酬,然而,郭明义不为所动。他说,“国家培养了我,企业出钱让我去学习英语,学完后我去外企工作,这合适吗?”
————采场公路管理员,负责全矿采场公路的规划设计、检查验收和管理考核,准确地说是个技术干部岗位,很多事情坐在办公室里打个电话就可以完成,隔些天去趟现场考察督察一番就算勤劳、负责的了。但老郭不给自己找轻松。司机胡松说,“人家本来是派来监督俺们的,可人家硬这么和咱一起干,真干,干得比咱还多,咱们有啥说的?”“有必要这么做吗?”记者问郭明义,他淡定地说,“要不这么做,心里就不踏实。”采场公路是是一条条几乎每天都随矿石剥离开挖在变化、都得修整的外运路。从高处远远看去,这些公路行云流水般刻画在逐级下沉的矿坑采面上。但当走近了,路面就没有那么美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公路是由碎矿石铺成的,人走在上面一脚深一脚浅,雨雪天是泥浆绊脚,刮风的日子则飞沙走石。这里没有任何遮挡。由于矿山的作业面都是边形成、边生产、边消失,不能建固定的休息室,因此,无论是突降暴雨、暴雪,还是大风刮得人睁不开眼睛,对公路管理员而言,想找个遮风避雨的地方是没有可能的,而且越是恶劣天气,采场公路就越需要维护以保畅通。采场里的气温,冬天时要比外面低5摄氏度左右,夏天则要高出10摄氏度左右。郭明义在这或寒风刺骨或热如蒸桑拿的环境中,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夏天,黑红的脸膛会多次晒曝皮;冬天,耳朵经常被冻伤。除了辛苦,郭明义这样扎根采场、坚持每天和一线职工奋战在一起,还意味着他将自己放在了高危岗位。因为要直接参与修路作业,指挥平路机、推土机等修路机具和大型矿用电动轮载重车通行,这些车辆每天都在他身边往来穿行。露天采矿的电动轮载重车是庞然大物,最大的每台自重100多吨,载重190吨,车轮直径达4米,整车高度有6米,有15米左右的视野死角,一些矿山企业曾因此而发生过电动轮碾压面包车、小货车的事故。而郭明义每天都工作在这种庞大电动轮的“身边”。扎根采场15年,抢着最累最脏最危险的活儿干,制定出的养路技术标准、考核办法等均在国内领先,采场的主次干道路面维护质量逐年上升,星级公路达10公里,公路达标合格率98%。齐大山铁矿连年名列全国冶金矿山企业电铲、生产汽车效率第一名。
离开部队近30年,郭明义用一个个荣誉书写着他在一个个平凡岗位上创造的辉煌:鞍钢先进生产者、精神文明建设标兵、优秀共产党员、鞍钢劳动模范,鞍山市道德模范、特等劳动模范,辽宁省道德模范提名奖、希望工程突出贡献奖、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全国红十字志愿者之星、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所获的荣誉称号数不胜数。献血模范
19年献血6万毫升,是他身体血液的10倍多
1990年,齐大山铁矿号召职工义务献血,郭明义立刻报了名。郭明义说,看到对社会、对企业、对他人有意义的事情时,总会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这是郭明义第一次献血。也就是因为这次献血,他了解到他们献的血能挽救他人的生命,可血库却经常血源不足。
从此,他年年坚持无偿献血,有时一年两次,20年了,从未间断。
2005年,郭明义又开始捐献血小板,开始时从800毫升血浆中提取一个单位的血小板,后逐渐增加到从1600毫升中提取两个单位的血小板,每月捐献一次,已捐献40多次。
据介绍,一个体重75公斤的成年人,全身血液大约是6200毫升,截止到2010年上半年,郭明义已累计献血6万毫升,(平均每次献血1.1升,每年献血2.7次).相当于他身体全部血液量的10倍多。2008年12月,郭明义获得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郭明义还经常向工友们宣传无偿献血的意义和相关知识,带动更多人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2007年2月,鞍山市中心血站血源告急,向郭明义求援。征得领导的同意后,郭明义写了一份无偿献血倡议书,一个班组一个班组地进行宣传。
3月2日这天,“齐矿”100多名职工参加了无偿献血,总献血量达到2万多毫升。一次来这么多人献血,完全超出鞍山市中心血站的预想,血站职工非常感动。像这样较大规模献血,郭明义组织了10余次,累计献血达到10万多毫升。
2008年,鞍山市第一支“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成立,郭明义被推选为队长。资助贫困儿童
1994年,郭明义看了鞍山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号召向濒临失学儿童捐 资助学的电视短片,孩子们渴望的目光,深深刺痛了他。第二天,他向岫岩山区一名失学儿童捐献200元,10几天后,又给这孩子寄去200元。
此时的郭明义月收入不足600元,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正在上学的女儿,一家三口,挤在市郊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足40平方米的单室里。到现在,郭明义依然住在这里,月收入也就2000多元,但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进课堂,他15年来,已累计捐款7万多元,帮助了100多名贫困儿童。
为了挤出钱资助贫困儿童,在很长一段时间,郭明义不吃午饭;上个世纪90年代,献血给点营养补助,这个钱他也捐了;连组织上给的各种奖励钱,他也捐了出来。
后来,单位怕给他钱就捐,干脆给办成购物卡,然而,他找同事、磨妻子,还是将购物卡换成现金捐出去;他很少买新衣服,一年四季都穿工作服。
在他家采访时,看着还是水泥地面、没有任何装修的“陋室”,记者劝他也要善待自己和家庭。
郭明义略加沉思地说:“接触不同的社会群体,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思考。我经常接触孤儿院的孤儿、上不起学的孩子、生活困难的职工,和他们相比,我就感觉自己非常富足,我就非常想去帮助他们。”
收入微薄的郭明义资助了100多个孩子,然而,他知道还有很多孩子需要帮助。
2008年3月4日,他发起成立了以捐资助学为主要活动的“郭明义爱心联队”,仅一年半时间,“爱心联队”的成员已经从开始的12人发展到30人,已资助了120多名贫困学生。工友的贴心人
说起郭明义,齐大山铁矿汽运作业区大型车司机张国斌说,那是我亲哥。电铲司机刘孝强说,我们全家一辈子都忘不了郭哥。
2006年夏,郭明义听说工友张国斌的女儿张赫得了白血病,立刻到医院去探望,还给孩子留下200元钱。
郭明义知道,如果有能配上型的造血干细胞,孩子就可能得救。在矿工会的支持下,郭明义写了一份充满感情的倡议书,走进全矿机关科室和70多个班组,声情并茂地朗读倡议书,又动情地唱起《爱的奉献》。
过了不久,郭明义又得知工友刘孝强儿子刘壮得了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同样需要合适的造血干细胞。
于是,他找到鞍山市广播电台交通台,带着张国斌,还有刘孝强的妻子邹玉红到交通台搞直播,向全市征寻造血干细胞。
郭明义的精神和两个孩子的命运,不知牵动了多少人的心,相继有1300多人,签字并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样本。
记者在采访时得知,张国斌的女儿已经有了合适的造血干细胞,小张赫有希望了。
郭明义两次组织工友为刘孝强捐款近3万元,然而,钱很快就用完了,正当刘孝强一筹莫展时,郭明义想出了办法:用自己的医保本开药。郭明义也知道,这是违反规定的,然而,为了孩子,他顾不得了。
按照规定,用医保本开药必须本人来,郭明义无论多忙也天天跑医院,后来,医生被郭明义的精神所感动,也同情小刘壮的命运,破了例。医保本上有3000多元钱,全都用在了刘壮身上。
2007年,小刘壮走了,带着希望、带着对郭伯伯的感激走了。刘孝强说,在最困难的时候,郭明义给了他们全家战胜困难的勇气、希望和精神安慰。
对郭明义的行为,开始好多人不理解,甚至有人送他一个绰号:“郭傻子”。可是,随着人们对郭明义的了解,知道他不仅不傻,而且非常聪明。
他凭着自学和进修学习,获得了大学本科文凭、4个专业证书,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1993年齐大山矿投资4亿元从国外购进电动轮汽车,他担任翻译。
20多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郭傻子”并和他站到了一起:鞍山市成立了第一支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第一支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第一支红十字志愿者急救队、“郭明义爱心联队”。齐大山铁矿有职工2000多人,参加郭明义各种爱心组织的超过1000人,几乎占到全部职工总量的50%,参加这些组织活动的还有个体户、与齐矿有业务联系的私企老板 郭明义和他的希望工程
今年50岁的郭明义是鞍钢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的一名工程师。走在通往齐大山铁矿采场的路上,郭明义的工作照挂在路边灯箱上,照片一旁还配有一句评价———“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近距离接触这位爱心大使,记者深切地体会到他的爱心来自心灵深处,他在这种奉献中体味着幸福。
追溯郭明义的奉献善举,要从1994年说起。在电视里看到偏远山区的孩子辍学的新闻,看到希望工程的“大眼睛”公益广告时,他被孩子们企盼念书的眼神牢牢抓住了,内心受到强烈冲击,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告诉自己“一定要为他们做点什么”。几天后,郭明义怀揣200元钱走进鞍山市“希望工程”办公室,开始了他的“资助之旅”。
第一次资助,郭明义将200元钱捐给了岫岩满族自治县的一名男孩。几天后,一封感谢信放在郭明义办公桌上,歪歪扭扭的铅笔字诉说着受助者的家庭困境及感激之情。看着信件,郭明义和妻子被这个家境贫寒却十分渴望读书的孩子深深打动了。他们又给孩子寄去了200元钱。一个月的时间内,郭明义捐助了400元,而那时他的工资还不到600元。
在资助贫困学生的过程中,郭明义不仅捐助资金,还尽一切形式为学生提供其他帮助。休息时间,他参加了市里组织的圆梦行动,为孩子送去300余本图书及学习工具;得知汤岗子小学一名贫困学生需要一辆自行车上学的情况后,立刻把自己价值300多元的凤凰牌自行车擦得锃亮捐给了他;快过年了,郭明义把崭新的衬衣连同200元钱送到千山区的一名贫困学生手中。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从踏上“资助”之路起,郭明义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最多时一年资助过6名学生。13年来,郭明义的爱心撒播在海城、岫岩及鞍山市区等地。他先后资助了40多名贫困的小学生、中学生以及大学生,捐助资金达5万余元。[2]
社会贡献
1990年,齐大山铁矿号召职工义务献血,郭明义立刻报了名。这是郭明义第一次献血。也就是因为这次献血,他了解到他们献的血能挽救他人的生命,可血库却经常血源不足。从此,他年年坚持无偿献血,有时一年两次,20年了,从未间断。
2002年,郭明义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鞍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2005年,郭明义又开始捐献血小板,开始时从800毫升血浆中提取一个单位的血小板,后逐渐增加到从1600毫升中提取两个单位的血小板,每月捐献一次,已捐献40多次。
2006年,郭明义成为鞍山市第一批遗体和眼角膜自愿捐献者。
2007年2月,鞍山市中心血站血源告急,向郭明义求援。征得领导的同意后,郭明义写了一份无偿献血倡议书,一个班组一个班组地进行宣传。3月2日这天,“齐矿”100多名职工参加了无偿献血,总献血量达到2万多毫升。一次来这么多人献血,完全超出鞍山市中心血站的预想,血站职工非常感动。像这样较大规模献血,郭明义组织了10余次,累计献血达到10万多毫升。
2008年,郭明义发起成立了鞍山市第一支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红十字志愿者急救队。
2008年12月,郭明义获得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郭明义还经常向工友们宣传无偿献血的意义和相关知识,带动更多人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
1994年,郭明义看了鞍山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号召向濒临失学儿童捐资助学的电视短片,第二天,他向岫岩山区一名失学儿童捐献200元,10几天后,又给这孩子寄去200元。
2008年3月4日,他发起成立了以捐资助学为主要活动的“郭明义爱心联队”,仅一年半时间,“爱心联队”的成员已经从开始的12人发展到30人,已资助了120多名贫困学生。
2009年以来,他发起成立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俱乐部,已有200多名矿业职工和社会人士参与,是目前国内参与人数最多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俱乐部。
20多年来,鞍山市成立了第一支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第一支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第一支红十字志愿者急救队、“郭明义爱心联队”。齐大山铁矿有职工2000多人,参加郭明义各种爱心组织的超过1000人,几乎占到全部职工总量的50%,参加这些组织活动的还有个体户、与齐矿有业务联系的私企老板„„[3]
精神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指示,郭明义同志是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这说明了,郭明义的精神实质就是雷锋精神在新时期的写照。
雷锋身上有爱心,也有奉献的精神,因而,社会学家艾君认为,爱心”就是郭明义思想情操的写照;“奉献”就是郭明义行为上折射出的一种精神。
社会学家艾君在文章里分析道,郭明义身上似乎有双无形的翅膀,那就是“爱心”的翅膀,只要心中有梦就会飞翔;郭明义行为中有种“奉献精神”,他以自己的行动为我们这个发展的社会多做点事情,为我们这个追求文明的社会奉献着道德。郭明义正因为有了这种“爱心”和“奉献精神”,郭明义才显得如此的高大,显得如此的受人尊重,引人瞩目。艾君的文章里,首次将“爱心”和“奉献精神”概定为我们这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提出了爱心”和“奉献精神”也就是我们最基本的民族精神。艾君的文章里表述说,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人类的文明之所以获得不断进步,社会财富之所以获得不断发展,就是在无数人显出“爱心”,默默无闻地“奉献”智慧和力量中收获而来。艾君强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爱心”和“奉献精神”,永远是一种文明社会发展中高尚的精神境界,是鼓舞和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巨大力量。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够坚定民族前进的信念,才能够振奋其民族不惜追求的精神,才能够凝聚民族的力量,不断构筑起我们和谐社会的大业。心中有爱,天地才宽。让我们向郭明义学习,以“爱心”和“奉献精神”,呼唤着人类朴实情愫的回归,呼唤着民族道德观念的进步,呼唤着人类的新文明的发展,呼唤着我们民族的振兴和祖国的腾飞。
个人荣誉
他先后荣获了齐矿先进生产者标兵、模范共产党员,矿业公司先进生产者、模范共产党员,鞍钢先进生产者、精神文明建设标兵、优秀共产党员、鞍钢劳动模范,鞍山市优秀义工、道德模范、无偿献血形象代言人、特等劳动模范、辽宁省道德模范提名奖、希望工程突出贡献奖、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全国红十字志愿者之星、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08年7月1日,齐大山铁矿党政工做出了《关于开展向郭明义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2009年7月29日,鞍钢集团矿业公司党政工做出了《关于开展向郭明义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2010年4月26日,鞍钢集团公司党委、鞍钢集团公司做出了《关于开展向郭明义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在2010年6月9日鞍钢集团公司召开的郭明义事迹报告会上,鞍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晓刚在讲话中称赞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鞍钢优秀的企业文化、钢铁产业工人的可贵品质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定实践者,是雷锋、孟泰精神的传承者,是新时代的道德楷模。
2010年8月4日,中共鞍山市委做出了《关于开展向郭明义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2010年9月21日,中共辽宁省委授予郭明义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 日前,中共中央组织部决定,授予郭明义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人物语录
“30年来,我经历了很多,但我的信念一直很明确:一个共产党员,要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这是天经地义的,不需要任何理由!”“接触不同的社会群体,就会有不同的人生思考。我经常接触孤儿院的孤儿、上不起学的孩子、生活困难的职工,和他们相比,我就感觉自己非常富足,我就非常想去帮助他们。”“雷锋的道路就是我的人生选择,雷锋的境界就是我的人生追求”。——— 郭明义
人物评价“在鞍钢工作的28年里,郭明义先后做过大型矿用汽车司机、团支部书记、矿党委宣传干事、统计员、英语翻译和公路管理员。无论做什么,他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 ——— 郭明义单位领导,鞍钢集团党委副书记闻宝满说。
“郭明义真是个好兵。”
——— 这是郭明义当年所在部队的老战友们对他的共同感受。
“他永远想着,能给别人什么。他永远问自己:我还能献出什么!” ——— 一位采访过他的宣传干部说。
“爸爸是我人生的教科书,我会永远珍藏着,一直读下去。” ——— 郭明义的女儿说出她对父亲的感悟与理解。[2]
现象思考对于郭明义这位很普通的职工为何会引起社会如此高的评价?会吸引着世人众多的眼球呢?社会学家艾君在《郭明义的“爱心”和“奉献”比什么都重要》一文中作了分析:艾君认为,这来源于他的“爱心”和“奉献精神”。艾君认为,“爱心”就是郭明义思想情操的写照;“奉献”就是郭明义行为上折射出的一种精神。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艾君指出,郭明义的事迹给我们做出了完美的回答,那就是多献出一点“爱心”,多奉献一些“公德”。只有献出“爱心”,为社会做些事情,才能修成崇高的情感,换来人生的愉悦,获得生活的幸福,得到社会的尊重。只有尊敬与爱戴别人,才能换来别人的尊重,这就是“我为人人”,“人人”才能“为我”的道理。在追求文明的世界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社会的财富才能不断增加,人类社会的文明才会得到发展,我们这个世界才会变成文明的天空,和谐美好的人间。
社会学家艾君的文章里进一步分析道,如果说郭明义是“英雄”,但他平凡的人生经历中没有惊心动魄的壮举;如果说郭明义是“小人物”,但他却像一支蜡烛,永远在照耀着别人,燃烧着自己。从他的身上,从他的行为中,让我们无处不感悟到“爱心”和“奉献精神”的存在,让我们无处不感受到一种无私奉献的文明力量的存在,也让我们能够更加懂得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内涵。他认为,郭明义心中有颗“爱心”,他要在平凡的生活里、工作中、家庭里,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对社会的爱、对人民的爱,在人生的历程中尽情地表达和抒发出来;那就是郭明义的言行中有种“奉献精神”,他要在道德与正义、公德与私欲、社会与文明中找到支点,以自己炽热的爱心、在平凡的工作里、在时代的发展中,奉献出自己能够想到以及能够做到的爱心,为社会做点事情,为这个社会的文明与发展留下一条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轨迹。
在谈到“爱”和“奉献”的时代含义时,社会学家艾君认为,爱是人的感情的喷发,爱是人的追寻梦想的翅膀,爱是社会文明与道德的根基;“奉献”是人的行为美德,奉献是一种爱心的体现,奉献是一种为公而忘私、舍己而取义的品格,奉献是一种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付出的文明行为。
他表述说,郭明义身上以及他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持之以恒地对爱心的坚持和追求,以及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始终如一地对“奉献”的践行和执著。这种坚持和执著,表现在郭明义近20年中,累计为身边工友、特困学生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多元,资助了180多名特困儿童。他无偿献血20年,累计献血6万毫升„„等等事迹上。
事迹启示 社会学家艾君指出,心中装有“爱”,行中有“奉献”,这是人类的新文明的发展的要求:郭明义的“爱心”和“奉献”比什么都重要。他在文章里指出,郭明义的事迹给我们启示,在追求文明、发展、进步的社会,一个人可以暂时没有汽车,但不能失去“爱”的追求;一个人可以暂时没有职业,但不能失去道德、理想的信念;一个人可以没有了躯体,但不能失去人格、文明的灵魂。人在社会就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要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需要像郭明义那样,多献出一点“爱心”,多奉献一些“公德”,只有这样才会成为一名正直的人,高尚的人,有益于时代的人。
在文章里,艾君还进一步指出,郭明义的事迹还给我们启示,无论在什么岗位,也无论我们都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都需要具备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具有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而应该承担的人生责任。那就是社会责任,道德责任,进步责任。要实现这些责任,就需要“爱心”和“奉献精神”。“爱心”和“奉献精神”也就是我们最基本的民族精神。[1]
第四篇:郭明义(本站推荐)
《郭明义》观后感
2011 年 9 月24日,我站组织观看了电影《郭明义》,我深有感触。他几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实践着雷锋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做奉献,什么叫做无私。让我看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形象,雷锋精神的再现。
郭明义是鞍钢的普通职工,十六年工资总收入为二十八万元,捐款助学之十二万。陆续五十六次献血,结婚二十多年,他一家人居住在不足四十平方米的房子里。他 20 年献血 6 万毫升,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自愿捐献遗体和眼角膜。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 12 万元,先后资助了 180 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
电影中,郭明义去一家网络公司与总经理的谈话最具典型意义,总经理不理解郭明义的行为,凭郭明义一己之力怎能解决社会问题,并问郭明义是否对得起家人,郭明义大义凛然地说那位总经理二十多年没看党章了,党员都应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了帮助一个热爱舞蹈艺术的男孩战胜白血病,郭明义在茫茫人海中,艰难地寻找着可供骨髓移植配型的人。为了早一天找到那个人,他饥餐渴饮,他四处跋涉,他心力交瘁。他不停地安慰男孩,给男孩以生存下去的勇气和信心,他自己却病倒在客乡驿站。当他终于意外地找到那个人的时候,他只说了一句“你让我找了三年哪”便蹲下身去,泣不成声。历尽千辛万苦,挽救一个生命。就这样,郭明义不停地在帮助别人。他让房,他送彩电,他总是倾自己所能帮助比自己更困难的人。他说,“看到别人的困难和眼泪,我怎能转过头去?”这就是郭明义,这样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郭明义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做的所有的事情合起来就汇成一股浩大的具有感召力的精神力量。郭明义的电影告诉我们,雷锋精神还在,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身边小事做起,向郭明义同志学习,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信念,学习他在新时期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做些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我们都能为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人们也会生活得更加美满。
第五篇:《郭明义》
“郭大侠”的力量
郭明义是鞍钢的一位普通工人,他是有些人眼中的“傻子”,更是大家心中的“郭大侠”。郭大侠说:“每做一件好事,就有一股幸福感涌上心头”。“帮助别人改变命运,比啥都幸福”。郭明义很平凡,但他得事迹却处处透着伟大,郭明义很普通,但他得精神却闪耀着感人的光辉。
对于家庭——孝顺的儿子,伟大的爸爸。郭明义的父亲也一名劳模。郭明义在老父亲的病床前,紧紧抓着父亲的手,爸爸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不断的回忆着,曾经周恩来总理与全国十位劳模们吃饭喝酒的场景。郭明义他会沿着父亲足迹,去做和父亲一样平凡而有意义的事。对于女儿,妻子说女儿大了该有一个自己的房间生活学习。郭明义为了帮助困难的工友又一次让出了单位分配的房子,他就一块木,一块木的为女儿在四十平方米的房子过道里搭建了一个温暖的小窝。女儿问:爸爸,为什么你总能发现比我们困难的人?郭明义说:只是需要一双去发现的眼睛,爸爸帮助了别人,晚上睡觉都特别的香。
对于爱情——朴实无华,相濡以沫。结婚二十多年,给妻子的28元“钻戒”,是郭明义送给妻子唯一的一个首饰。虽然没有奢华的生活,却带给了妻子踏实与安定,面对简陋的屋子,妻子没有一句埋怨,并与郭明义做了第一批遗体捐献人。妻子总会幸福的说“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嫁给他”。
对于企业——用心尽责,兢兢业业。郭明义先后担任外文翻译,采场公路员等多个职位,但无论哪一个,他都是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把工作当事业,把职责当使命。他不厌其烦的与外资企业沟通为企业讨回了十万美金的损失,他拒绝的外资企业的诚聘,坚持一个党员要服务在祖国需要的岗位上。他在狂风暴雨的深夜里,带着工人挽救塌方施工现场,他在企业中义务做着大伙儿的搓澡工···在郭明义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普通职工的高尚情操和对企业的热爱,理解了主人翁精神的真谛。
对于社会——乐善好施,啬己奉公。郭明义是一名党员,他做着每个共产党员都该做的事。他参加了54次捐献全血和捐献血小板,累计6万多毫升,相当于自身全部血量的10倍。按抢救一个病人需要800毫升计算,这些血至少能够挽救75名危重患者的生命。有一群患有白血病的孩子,郭明义在物质上他竭尽所能的帮助,在精神上不断的鼓舞着,在行动上,他为了给孩子找到适合的配型,他可以奔波三年,可以用冻的发抖的手一天只吃一碗泡面,找到合适的配型时,郭明义激动的哭了,那是喜悦的泪水。他为了让孩子再有限的生命中还能抓到梦想,他奔波劳碌,历经艰辛。他常对孩子们说:你们要抓着叔叔的手,我们谁也不分开。放孩子每每要放弃的时候,想着他的话,他的辛苦,孩子仍会强隐者病痛,不断的坚持让自己走的更远。
郭明义就是现代的大侠,用郭大侠的精神深深鼓舞着每一个人。看了他的事迹,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抚摸到了人内心深处最简单温暖的一处。不管社会的变迁,旁人的眼光,郭明义仍坚持一个共产党员最基本的自责,坚持属于自己的幸福观,帮助别人就很快乐。他的存在,对于个人,我知道,我怎样填满人生的蓝图才更有意义,对于社会,他是一颗种子,给每个人心中都播下了奉献的花朵,我们争先开放,点缀生活。对于国家,他是一种“郭大侠”精神。一个人或许很渺小,但星星之火仍可以燎原,他得精神感染着每一个人。其实“侠客”就在我们身边。今天他可以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志愿服务,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