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文化站典型材料
充分发挥基层文化站作用让文化真正走进群众生活—记鄂托克前旗昂素镇文化站党的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根据十六大的精神,结合上级有关要求及农村牧区改革发展的实际,昂素镇适时提出了“生态立镇、牧业强镇、文化兴镇”的发展思路。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目标,以活跃群众生活、繁荣文化事业为宗旨,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了文化事业工作,通过一系列的创建活动和创建工作,推动了全镇人民群众文化意识的增强、全镇文化条件的改善和农村牧区文化水平的提高。
一、抓活动,群众生活添姿彩。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和支持各种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为了活跃全镇群众文化舞台,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广大干部、群众为主体的文体活动组织网络,广泛开展了文体活动。同时,按照“小型多样、室内外分散、因地制宜”和“业余、自愿、休闲”的原则,在全镇范围内深入、自发地开展了各类文体活动。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弘扬了民族精神,营造良好的氛围。一是组建了“青年志愿者艺术团”与“昂素民间艺术团”。青年志愿者艺术团从20xx开始筹办,已经组织了3届,深入各嘎查(村)巡回演出,受到了广大农牧民朋友的广泛好评。20xx年8月份,由镇党委牵头。文化站组织,在原有青年志愿者艺术团的基础上成立了“昂素民间艺术团”,先后在旗影剧院、昂素镇文化活动中心、旗广场等地演出,以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精彩的表演艺术,得到旗党政和文化部门的充分肯定,取得圆满成功,观众累计达8000多人次,让人们欣赏到了一场原汁原味的蒙古族文化大餐,也促进了蒙古族文化的弘扬。同时,由镇党委、政府举办,旗乌兰牧骑等单位协办,以展示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目标,多次在广场进行了“民乐组合和家庭组合大赛”、“农牧民业余歌手大赛”等广场文艺汇演,参与活动的群众达到3000多人次,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营造和谐社会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刊发了“巴音呼拉胡”、“阿拉格苏力迪”刊物,先后发表农牧民作家和写作爱好者的作品500余篇,为他们的创作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三是近年来昂素镇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由镇文化站、综合站、计生办、卫生院、司法所等部门协同配合,定期深入到农牧户家中,按照集中分散的办法,对科技人员,养殖大户及农牧民群众就国家政策的制定出台,当前农牧业的发展方向、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饲草料配方、饲喂方法,良种养殖,常期疾病防治,计划生育、卫生保健和法律知识等农牧民切实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积极联系配合旗农牧局、科技局、科协针对农牧民反应热切的就今后农牧业如何发展才能挣到钱、才能多挣钱等问题,进行系统,通俗的阐述,近两年来已与内蒙古农业大学、正大饲料厂、农牧局、科技局,科协等单位联合组织培训农牧民16000多人次。同时,邀请旗流动放映队,先后到嘎查放映了题材为纪念抗战六十周年、公民道德建设等各类影片60余场次,丰富了农村牧区的业余文化生活。四是成立各种体育协会,展示昂素人民的群众体育风采。我镇孟克吉日嘎拉组建了牧民门球队,先后代表旗、镇多次参加了老年门球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结合“元旦”、“三八”、“五一”、“五四”、“七一”、“十一”等节日,镇文化站、妇联、团委、工会、学校等组织开了篮球、排球、乒乓球、拔河、象棋、扑克等体育比赛9期,受益干部群众达1000余人,极大地活跃了我镇的文化氛围。
二、传承文化传统,弘扬民族文化昂素镇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是保留蒙古族传统文化最完整的地方之一,这里拥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而且文化资源丰富,民间曲艺、民族服饰、饮食、歌舞、马术文化、祭祀礼仪等民俗风景随处可见。近年来,昂素镇党委、政府深入开展民族文化大镇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有效保护,积极筹办各种民间艺术活动,不断扩大知名度。一是于20xx年4月3日昂素镇投入2万余元维修了纪念碑和种植了200多棵常青树,并举办了名为“缅怀烈士、激励后人”和革命烈士马良诚、顾寿山纪念活动,现革命烈士马良诚、顾寿山纪念碑已被确立为昂素镇爱国主义和先进性教育基地。二是成立了“马文化协会”和“走马俱乐部”。
第二篇:乡镇文化站典型材料
充分发挥基层文化站作用让文化真正走进群众生活—记鄂托克前旗昂素镇文化站
党的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
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根据十六大的精神,结合上级有关要求及农村牧区改革发展的实际,昂素镇适时提出了“生态立镇、牧业强镇、文化兴镇”的发展思路。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目标,以活跃群众生活、繁荣文化事业为宗旨,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了文化事业工作,通过一系列的创建活动和创建工作,推动了全镇人民群众文化意识的增强、全镇文化条件的改善和农村牧区文化水平的提高。
一、抓活动,群众生活添姿彩。
近年来,我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和支持各种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为了活跃全镇群众文化舞台,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广大干部、群众为主体的文体活动组织网络,广泛开展了文体活动。同时,按照“小型多样、室内外分散、因地制宜”和“业余、自愿、休闲”的原则,在全镇范围内深入、自发地开展了各类文体活动。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弘扬了民族精神,营造良好的氛围。一是组建了“青年志愿者艺术团”与“昂素民间艺术团”。青年志愿者艺术团从2000开始筹办,已经组织了3届,深入各嘎查(村)巡回演出,受到了广大农牧民朋友的广泛好评。2005年8月份,由镇党委牵头。文化站组织,在原有青年志愿者艺术团的基础上成立了“昂素民间艺术团”,先后在旗影剧院、昂素镇文化活动中心、旗广场等地演出,以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精彩的表演艺术,得到旗党政和文化部门的充分肯定,取得圆满成功,观众累计达8000多人次,让人们欣赏到了一场原汁原味的蒙古族文化大餐,也促进了蒙古族文化的弘扬。同时,由镇党委、政府举办,旗乌兰牧骑等单位协办,以展示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目标,多次在广场进行了“民乐组合和家庭组合大赛”、“农牧民业余歌手大赛”等广场文艺汇演,参与活动的群众达到3000多人次,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营造和谐社会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刊发了“巴音呼拉胡”、“阿拉格苏力迪”刊物,先后发表农牧民作家和写作爱好者的作品500余篇,为他们的创作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三是近年来昂素镇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由镇文化站、综合站、计生办、卫生院、司法所等部门协同配合,定期深入到农牧户家中,按照集中分散的办法,对科技人员,养殖大户及农牧民群众就国家政策的制定出台,当前农牧业的发展方向、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饲草料配方、饲喂方法,良种养殖,常期疾病防治,计划生育、卫生保健和法律知识等农牧民切实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积极联系配合旗农牧局、科技局、科协针对农牧民反应热切的就今后农牧业如何发展才能挣到钱、才能多挣钱等问题,进行系统,通俗的阐述,近两年来已与内蒙古农业大学、正大饲料厂、农牧局、科技局,科协等单位联合组织培训农牧民16000多人次。同时,邀请旗流动放映队,先后到嘎查放映了题材为纪念抗战六十周年、公民道德建设等各类影片60余场次,丰富了农村牧区的业余文化生活。四是成立各种体育协会,展示昂素人民的群众体育风采。我镇孟克吉日嘎拉组建了牧民门球队,先后代表旗、镇多次参加了老年门球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结合“元旦”、“三八”、“五一”、“五四”、“七一”、“十一”等节日,镇文化站、妇联、团委、工会、学校等组织开了篮球、排球、乒乓球、拔河、象棋、扑克等体育比赛9期,受益干部群众达1000余人,极大地活跃了我镇的文化氛围。
二、传承文化传统,弘扬民族文化
昂素镇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是保留蒙古族传统文化最完整的地方之一,这里拥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而且文化资源丰富,民间曲艺、民族服饰、饮食、歌舞、马术文化、祭祀礼仪等民俗风景随处可见。近年来,昂素镇党委、政府深入开展民族文化大镇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有效保护,积极筹办各种民间艺术活动,不断扩大知名度。一是于2005年4月3日昂素镇投入2万余元维修了纪念碑和种植了200多棵常青树,并举办了名为“缅怀烈士、激励后人”和革命烈士马良诚、顾寿山纪念活动,现革命烈士马良诚、顾寿山纪念碑已被确立为昂素镇爱国主义和先进性教育基地。二是成立了“马文化协会”和“走马俱乐部”。近年来,随着牲畜的舍饲化及牧民交通工具的现代化,为了保护草原不被破坏,禁牧草场,在一定程度上使蒙古马品种退化、数量减少,被世界社会学广为研究和探索的马背民族:蒙
古民族传统的马文化正面临着消亡,为了拯救养马业、弘扬马文化和民族精神,推动旅游业和群众文化的发展,我镇借助当地牧民传统的养马训马技能,在政府牵头下,由我镇牧民曹那木、道格通等人合伙成立了阿拉格苏力迪马文化协会和“走马俱乐部”,吸纳了50多名会员,先后到宁夏、上海庙旅游区等地进行了马术表演和文体服务,2005年,由镇政府出资5000元,组团参加了锡盟的走马比赛,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为马文化和群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参加大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四是成功举办了阿拉格苏力迪和包日陶勒盖敖包祭祀活动。阿拉格苏力迪是蒙古族三大纛矛之一,从清朝初期开始阿拉格苏力迪就落脚于昂素镇苏力迪嘎查,每年进行祭祀活动,沿袭了三百多年。1956年根据乌兰夫主席的指示将它运到伊旗成吉思汗陵园,1998年因家乡人民的强烈要求通过旗人民政府协调将阿拉格苏力迪的使矛请回苏力迪嘎查举行了虎年大祭,间断了40多年的祭祀活动从此得到了恢复,阿拉格苏力迪重放光彩。为了保护这一民族文化遗产,使之成为我镇民族文化产业的主要品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地方经济,阿拉格苏力迪祭祀委员会申请迁回阿拉格苏力迪,并联系包头兵工厂复制(铸造)阿拉格苏力迪(矛),2002年9月18日举办了规模空前盛大的祭祀活动。同时,2005年在旗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昂素镇文化站、民族宗教等部门牵头,在阿日来包日陶勒盖敖包管委会的努力和近3000余名农牧民朋友的参与支持下,成功举办了旗王敖包阿日来包日陶勒盖敖包祭祀活动,期间举办了蒙古族传统文体项目,如:业余歌手大赛、蒙古式摔跤比赛、走马比赛、跑马比赛等,同时,旗乌兰牧骑、完全小学及农牧民志愿者献上了精彩的文艺演出。为弘扬蒙古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优秀传统,促进经济发展和各民族大团结,推动人民群众文化意识的增强和农村牧区文化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抓管理,文化市场促净化。
我镇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通过大力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不断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促进了我镇文化市场向着净化、繁荣、有序的态势发展。一是组织大规模非法音像制品的收缴工作。今年以来,文化市场管理坚持以治理音像经营店为重点,收缴了非法音像制品200张。同时不断加大革命烈士马良诚、顾寿山纪念碑,胡拉胡巴拉格苏古城,苏边迪古城及阿日来庙等文化遗产的保护。
四、抓设施,加强建设,营造环境。
努力建设覆盖全镇的文体设施网络,塑造昂素镇现代化高品质精品小城镇形象是昂素镇文化大镇建设规划纲要的整体目标。为了达到这一奋斗目标,几年来,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项目,完成镇文化活动中心200平米的土建工程,增添了2000本图书和其他文化设施;同时,我镇把文体设施建设纳入了城镇建设规划和土地使用总体规划,有计划的落实了有关公共文化体育建设用地指标,根据我镇自身特点和财力有限的实际情况,近年来,我们将学校体育设施和公共体育设施统筹建设、综合利用,在镇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镇政府拿出2万元,修建了400米标准跑道和足球场,建立了乒乓球活动室和台球娱乐室,同时,积极兴建体育设施,筹资30000元,硬化了篮球场地、排球场。并加强了嘎查村文体设施的建设,对巴音什里等6个嘎查的文体设施进行了更新,安装了“农牧民远程教育系统”。
五、抓改革,激发动力,加快发展。
按照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的原则,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市、旗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政策,区别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由政府给予财政保障,加大投入确保其稳定健康发展;对经营性文化事业,政府给予财政补助,扶持发展,同时鼓励其积极开拓市场,通过多种渠道发展壮大自身,对经营性文化企业,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和引导,市场化运作,激发发展动力和活力,探索文化站的发展模式,壮大我镇的民间志愿者演出团体。
六、围绕文化建设核心,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建设,核心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我们围绕这一核心致力于公民道德建设、文化素养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努力朝着使昂素人民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方向迈进。一是加强社会道德教育,塑造具有文化素养的现代昂素人。结合我镇实际以及以往开展各类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我镇将公民道德建设、“文化进校园”、“文明进万家”和“五好文明家庭”评比等活动进行了捆绑。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部分农村牧区群众政策观念淡薄,“三爱”意识不强的实际,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近两年来组织各嘎查村党员、群众代表学习9次,接受教育达人员达15000人(次);针对部分群众封建迷信、陈规陋习死灰复燃的现象,加强了唯物论、无神论教育和科普知识的宣传,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针对部分农民群众法制观念不强的实际,切实开展“四五”普法宣传活动。目前,每逢集日,司法所、团委、妇联、计生办等有关部门都组织开展咨询活动,极大的方便了农牧民。二是深入开展了“五送”活动。即送党的政策进家、送科学技术进家、送法律知识进家、送致富点子进家、送服务措施进家,从2005年活动开展以来全镇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9期,为贫困户订阅科技杂志160多本,送戏送电影20场,组织理论宣讲3场次,发放科技资料3000多份,医疗义诊1000多人次,直接受益群众达16820多人次。三是是积极开展创建活动,以典型带动全局,我镇现已发展市级文化户50户,旗级文化户1100户,示范文化户11户。同时,在继续巩固市级一级文化站的基础上,2005年新建了示范文化室1个,示范文化户2户,创建了文化户10户,并进一步加强了文物保护“四有”建设,完善管理制度,且对现有的图书阅览室进行整理,订购了必要的报纸和刊物,同时对新增图书进行分类编目,并在文化站门前设置了2块宣传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镇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以及科技、文化信息,增强对外宣传力度。
我镇民族文化大镇建设推进二年多来,既提高了全民的文化意识,推动了文化站发挥职能作用的水平,也达到了全镇文化形成体系,健全机制的目标。工作中形成了以镇文化站为桥梁和纽带,以协会为补充的民族民间文化体系;形成了以民族特色为主体,以地方特色为补充的昂素文化体系;还形成了以党委政府牵头为主,社会各界自发响应为辅助的文化组织体系。这一整套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是全镇文化工作百花齐放、繁荣发展的根本和动力。
第三篇:乡镇文化站工作典型发言材料
适应新形势 开辟新途径 为创建全国先进文化县做贡献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首先,感谢局领导给我们这次培训和发言的机会,在三天的培训中,通过仔细聆听老师的讲解授业,使我们对乡镇文化站工作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近年来,在中心党工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文化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为目标,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先进文化内涵,打造好中心文化站惠民工程。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认识,理思路,切实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乡镇文化站是我们国家最基层的文化事业机构,作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总量将会有一个大的增加,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在这种需求下,乡镇文化站的工作就会显得更加重要。中心专门成立”创建全国先进文化县“小组,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精心安排部署好前期的各项工作,从思想认识、工作措施和领导力量上为创建文化先进县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二、抓基础,建阵地,切实加大对文化工作的投入
(一)加强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心党工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投入60万元,于 2009年12月完成综合文化站建设,总建筑面积达 300平方米,内设图书阅览室、多功能会议室、文体活动室、电子阅览室等文化活动厅室。为满足了我中心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2012年 5月,本中心的文化站免费开放,为了提高服务水平,文化站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在上级文化局的支持下,先后配齐了桌椅,书柜、电脑、投影仪、音响、现代化技术设备和演出设备等,以及文化娱乐用具。
(二)把综合文化站各项工作的开展作为配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着手点和落脚点,首先保证让文化工作在全镇精神文明和整体发展中较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加大“农家书屋”的开放时间,每周开放30小时以上;严格按照图书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确保借阅的书籍一律登记。利用节庆日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在书法协会、民乐队正常开展工作的基础上,拟成立乒乓球协会、戏曲协会、书画协会等组织。各协会在镇文化站的统一指导下,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活动,推出文化名人和文化品牌,每年都要有新成果,争创文化强镇。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把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及时宣传出去,使文化站更好地发挥党委政府的喉舌作用。做到月月有活动,季季出精彩。
(三)加强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开放,农村文化站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达党和政府声音,改变农民意识,转变思想观念,培养文明行为,倡导社会风尚的重要场所;对开展种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农民增收致富本领,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重要载体;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先后对文龙村、新安村、南王村文化图书室进行开放,为继续搞好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对于领取的文化器材,我们要求各村管好、用好这批器材,专人管理,规范使用,真正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充分利用这批器材将村内特色文化活动搞起来,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节目,推动村级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四)发展文化队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组建村级锣鼓队、舞龙舞狮队、秧歌队、舞蹈队,搞出地方特色并发挥他们文化宣传的积极作用。以日常发生在村民周围的大情小事为题材创编文艺节目,切实做到“以身边的人演身边的事”,丰富群众的文化活动生活。利用本中心“洪拳文化”,我站将对全镇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建立保护名录,制定“保护工程”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作为农村文化的前沿阵地,我们马额发展服务中心文化站将按照文体局关于农村文化工作的安排部署,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围绕创建全国先进文化县为目标开展工作,进一步加大文化站的免费开放力度,充分发挥文化站综合职能作用,为农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信息资源,培养农民的阅读风尚,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使“农家书屋”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窗口,使得涌现出一批学习型农民,一批活专家、土专家。二是大力发挥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扩大文化信息服务的覆盖面。依托文化信息资源,源源不断地向农民传播知识,实现信息共享的“双赢”。三是积极举办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动员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文化站将会成为我们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第四篇:乡镇文化站工作典型发言材料
适应新形势 开辟新途径 努力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宣传文化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以创建文化先进县为目标,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工作落实,使我县的文化工作年年迈大步,年年上台阶,取得了长足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认识,理思路,切实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县是一个具有4000多年文明史的历史文化名县。**曾是
之处、之所、之地,是的故乡。勤劳智慧的**人民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历史文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文化工作,切实加强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文化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适应新形势,开辟新途径,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了我们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必须认真解决的重要课题。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应该有繁荣的经济,而且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县人民的重要力量,是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一项有力措施,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创建文化先进县为目标,努力建设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以文化促经济,以经济带文化,促进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促进全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在工作的整体安排上,我们提出了文化创建“三步走”的工作思路,即1997年,开展创建农村文化大院活动,争创省级文化建设先进县;1998年,在巩固发展农村文化大院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全民性文化艺术活动,争创全省“书法艺术之乡”;1999年,实施城乡联动,全面发展,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县”。在创建文化建设先进县的具体内容上,我们始终做到“五个突出”,即突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群众文化阵地和文化网络;突出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活动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突出创作文化精品,繁荣文化事业;突出地方特色,发展民间艺术;突出大文化格局,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为加强领导,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我们提出“不重视文化工作的领导不是好领导,抓不好文化工作的领导不是称职的领导”,要求党政一把手要坚持经济、文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政工副书记和文化副县长要亲自挂帅,抽调宣传、文化、教育等相关部门的骨干力量参加,成立了“**县创建文化建设先进县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创建文化先进县的组织协调工作。同时,把文化工作作为全年县委、县政府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列入责任目标考核体系,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文化工作的好坏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经济工作一起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考核。从思想认识、工作措施和领导力量上为创建文化先进县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二、抓基础,建阵地,切实加大对文化工作的投入
经济是基础,物质是保证,搞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样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必要的物质条件。没有工作的阵地,没有基本的工作设施,开展文化活动,营造文化环境,提高文明程度都是一句空话。因此,近几年来,我们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多渠道筹集资金,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努力完善基础设施,建好文化阵地。
1、以建设农村文化大院为突破口,巩固农村文化阵地。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用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占领农村的思想文化阵地,1997年,我们提出了在全县建设100个文化大院的工作目标。为了抓好文化大院建设,县四大班子一齐上阵,分包乡镇,深入到村,典型示范,解决困难;县文化局抽调12名业务骨干进驻乡村,调查研究,现场指导;各乡镇按照目标责任书要求,连续召开会议,充分发动群众,加压紧逼,促进工作;各村组之间,明争暗赛,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各厂矿企业、机关团体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全县形成了建设文化大院的热潮。不到年底,全县共建成文化大院110个,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农村文化大院156个,占全县总村数的70%。在市政府召开的农村文化大院**现场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的文化大院建设建出了特色,适应了需要,不仅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而且促进了基层组织建设,增强了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为群众办了一件大好事。如今,全县156个农村文化大院已经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计划生育的学校,科技培训的阵地,学法普法的课堂和文化娱乐的场所。”由于文化大院建设成绩突出,1998年12月,我县作为先进代表,出席了**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暨农村文化工作会议,并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2、以建设县城中心文化广场为重点,加强县城文化基础设施。农村文化大院的建设,带活了农村文化一盘棋。那么,县城文化怎么办?1998年,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考察论证的基础上,排除种种阻力,克服许多困难,拆除县城中心大街40多间临街商店,投资300万元,建成了“**县中心文化广场”。这一中心文化广场占地18000平方米,内植草坪5400平方米,广场四周栽植了花带、常青树,设臵了不锈钢护栏,树起了阅报栏、大型宣传栏和书画橱窗。1999年10月,我们成功地举办了“**省百日文化广场艺术节**活动日”,并被评为**省三个“模范文化广场”之一。在建好文化广场的同时,我们又投资110多万元,建起了**县第二座新华书店营业大楼;投资100多万,建成了**县文化活动中心和**县老干部文化活动中心。这些大型的文化活动场所,为县城居民开展文化活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以创建书法艺术之乡为载体,着力弘扬书法艺术。在**丰富的古文化中,书法艺术更是源远流长,得天独厚。明朝时就有“四知书院”、“汉陵书社”等书法学校,曾经培育出了王铎、王无咎等书法名家。为发挥这一优势,我们提出了创建“书法艺术之乡”的工作目标。一是把原隶属于土地部门的“王铎书法馆”收归文化部门管理,使之能够在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与国家书法家协会代主席沈鹏联系,投资40多万元,建成了“沈鹏艺术陈列馆”;三是投资700多万元,在王铎故乡会盟镇,建起了占地150亩的王铎故居拟山园;四是在全县各文化大院设立书法活动室,在全县近300所中小学校开设了书法课,先后组织100多次书法展览、书法笔会和书法研讨会。目前,全县的书法组织已达36个,书法协会会员达2400余名,其中国家及省、市级会员和理事58名,全县书法爱好者近6万人,农民书画家郭泰安等人的作品先后在国内国际展出,并获得多项大奖。
三、抓服务,办活动,全面繁荣文化事业
开展活动是文化阵地的生命,搞好服务是文化工作者的天职。近年来,我们始终把抓服务、办活动作为繁荣全县文化事业的关键,先后实施了“四大工程”:
1、实施文化繁荣工程。近年来,我们坚持开展以重大节庆为活动背景,以部门、乡镇广泛参与为活动形式,以群众喜闻乐见为活动要求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走出了一条“县委政府牵头、文化部门组织、乡镇委局承办、相关单位参与、城乡居民同乐”的文化活动新路子,做到了群众性大型文化活动常年搞,小型文体活动月月抓,阵地活动天天有。如农村文化大院建成后,我们坚持了“一月一场电影,一月一期科技培训班,一周一次集中文化娱乐活动,图书达到500册以上”的工作标准,仅1999年,全县文化大院即举办不同类型培训班2521期,放映电影1719场,集中开展文化娱乐活动3764场(次),图书总数已达25万册。又如县城中心文化广场建成后,我们坚持了“一天一次群众健身活动,一周一次电影晚会,一月一次文艺汇演”,使整个广场文化活动既轰轰烈烈,又丰富多彩。广场建起至今,已举办文艺汇演和周末电影晚会100余场(次)。其中每年的“五〃一晚会”、“七〃一晚会”、“八〃一晚会”、“国庆晚会”等更是异彩纷呈,高潮迭起。目前,中心文化广场已经成了县直各单位宣传各项政策法规和广大群众健身娱乐的大舞台。在发挥文化大院和中心广场的作用的同时,多姿多彩的乡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也开展得丰富多彩,蓬蓬勃勃。文化繁荣工程的实施,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发生了可喜变化。
2、实施文化服务工程。近年来,我们十分重视发挥文化艺术服务经济建设的功能,努力实现创建文化先进县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全县农村文化站、农技站、文化科技服务中心,结合创建活动,开展了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科技信息服务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致富能力。全县文化工作者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基层群众服务的方向,常年开展以送书、送戏、送电影为重点的文化下乡活动,仅县以上剧团每年送戏下乡即达300多场,县电影公司每年送电影下乡即达4000场以上。1998年,我们在全县实施了“百村书架工程”,目前,全县“百村书架工程”村已达96个;1999年,我们又在全县开展了以“读科技书,走致富路”为主要内容的全民读书活动,县宣传文化部门先后向广大农村和厂矿企业送书上门1000余次数十万册。文化下乡活动既为农民群众送去了精神食粮,也送去了致富奔小康的金钥匙。文化服务工程建设使文化真正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3、实施文化开发工程。搞好文化开发是适应新形势,开辟新途径,争创文化先进县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们围绕文化开发作文章,先后办了三件事:一是狠抓文化精品的开发。重点抓了戏剧、文学和书画创作。在戏剧创作上,我们县曲剧团创作了反映反腐倡廉的大型现代戏《情系法网》和以**移民为题材的《家住**》,恢复排演了《包公辞朝》、《青蛇传》和《柜中缘》三部古装戏,其中《家住**》公演后一炮打响,获得了**市新剧目评选“二等奖”。在文学创作上,全县先后成立各类文学社团30多个,文学爱好者达1000多人,其中市以上作协会员达30多人,这支创作队伍近年来先后在国家及省、市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2000多篇。在书画创作上,我们依托王铎书法馆,成立了王铎书法研究会和**县书画协会,发展民间书画协会20多个,发展各级书协会员8000多人,这些会员每年都在市以上报刊发表大量作品,许多作品还在国家和国际上获得大奖,成为书法界的知名人士。其中,**镇平乐村农民书画队伍现已有100多人,他们的作品畅销豫西和陕西等地,有的还被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书法组织和个人所收藏。二是狠抓旅游文化的开发。在我县经济发展的诸多优势中,古文化和旅游优势尤为突出,潜力巨大。丰富的文物古迹与**水利工程所形成的自然景观相结合,为我县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景。为充分发挥古文化优势,促进旅游业发展,我们叫响了以黄河文化为中心的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北线旅游区,创办了《**日报〃**版》,出版发行了《中州名县——**》、《河图之源——**寺》、《**古文化》、《黄河颂》、《**投资指南》、《**旅游指南》等外宣书籍,拍摄了《黄河岸边的一颗名珠——**》、《文物与旅游》和《古津涌动文化潮》等电视专题片。旅游文化的开发,提高了**的知名度,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1999年,全县各旅游景点接待游客达3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经济收入达1050万元。今年“五〃一”节前后,**旅游区、帝陵、故居、图寺、书法馆、沈鹏艺术馆等地宾客盈门,车水马龙,应接不暇,**北线旅游区已经形成。三是狠抓民间艺术的开发。**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曲艺、狮舞、排鼓、高跷、龙灯、竹马、旱船等多姿多彩。为了充分挖掘和丰富这一特色文化,增强其艺术魅力,我们加大支持和服务力度,在乡村分别建立了一大批民间艺术团队。目前,全县12个乡镇乡乡有管乐队,乡乡有农民“新风剧团”,有100多个村建起了排鼓队和秧歌队。其中,乡民间艺术团已达100多个,常年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出。与些同时,我们又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先后举办了民间唢呐、舞蹈、歌咏等各类大赛,组织了农村“新风剧团”汇演,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这些民间艺术的开发,极大地丰富了文化内容,提高了**的知名度。
4、实施大文化建设工程。我们在努力抓好专业文化发展的同时,以创建文化先进县为契机,强化政府行为,加大协调力度,形成了整体合力,使大文化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在文化建设的带动下,我县的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近年来,我县的科技工作跨入了全国科技先进县行列;教育工作成为全国100个素质教育试点县之一,普通高招上线人数连年位居**市九县(市)之首;计划生育工作,连续三年保持了全省一类县位次;体育工作、双拥工作等都位居省市先进行列。
以上是我们**县近年来创建文化先进县的主要作法。相比之下,我们的工作距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距兄弟县(市)区的经验,距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这次县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三讲”集中教育中,我们认真学习了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论述,更觉任重道远。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次全市文化工作会议,是贯彻江总书记讲话精神,再创全市文化工作新局面的重大举措。我们一定认真贯彻好这次会议的精神,学习先进县(市)区的宝贵经验,把**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搞得更好。
第五篇:乡文化站典型材料
乡文化站典型材料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根据十八大的精神,结合上级有关要求及农村牧区改革发展的实际,蔡木山乡适时提出了“生态立乡、牧业强乡、文化兴乡”的发展思路。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目标,以活跃群众生活、繁荣文化事业为宗旨,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了文化事业工作,通过一系列的创建活动和创建工作,推动了全乡人民群众文化意识的增强、全乡文化条件的改善和农村牧区文化水平的提高。
一、抓活动,群众生活添姿彩。
近年来,我乡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和支持各种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为了活跃全乡群众文化舞台,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广大干部、群众为主体的文体活动组织网络,广泛开展了文体活动。同时,按照“小型多样、室内外分散、因地制宜”和“业余、自愿、休闲”的原则,在全乡范围内深入、自发地开展了各类文体活动。通
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弘扬了民族精神,营造良好的氛围。一是近年来蔡木山乡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由乡文化站、计生办、卫生院、司法所等部门协同配合,定期深入到农牧户家中,按照集中分散的办法,对科技人员,养殖大户及农牧民群众就国家政策的制定出台,当前农牧业的发展方向、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饲草料配方、饲喂方法,良种养殖,常期疾病防治,计划生育、卫生保健和法律知识等农牧民切实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二是成立各种体育协会,展示蔡木山乡人民的群众体育风采。结合“元旦”、“三八”、“五一”、“五四”、“七一”、“十一”等节日,乡文化站、妇联、团委、工会、学校等组织开了篮球、排球、乒乓球、拔河、象棋、扑克等体育比赛,极大地活跃了我乡的文化氛围。
二、传承文化传统,弘扬民族文化
近年来,蔡木山乡党委、政府深入开展民族文化大乡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有效保护,积极筹办各种民间艺术活动,不断扩大知名度。
三、抓管理,文化市场促净化。
我乡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通过大力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不断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促进了我乡文化市场向着净化、繁荣、有序的态势发展。一是组织大规模非法音像制品的收缴工作。
四、抓设施,加强建设,营造环境。
努力建设覆盖全乡的文体设施网络,塑造蔡木山乡现代化高品质精品小城形象是蔡木山乡文化大县建设规划纲要的整体目标。为了达到这一奋斗目标,几年来,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项目,完成乡文化活动中心300平米的土建工程,增添了2000本图书和其他文化设施;同时,我乡把文体设施建设纳入了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使用总体规划,有计划的落实了有关公共文化体育建设用地指标,根据我乡自身特点和财力有限的实际情况,近年来,我们将学校体育设施和公共体育设施统筹建设、综合利用,在乡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建立了乒乓球活动室和台球娱乐室,同时,积极兴建体育设施,硬化了篮球场地。并加强了村文体设施的建设,对全乡11个寸的文体设施进行了更新,安装了“农牧民远程教育系统”。
五、抓改革,激发动力,加快发展。
按照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的原则,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市、县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政策,区别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由政府给予财政保障,加大投入确保其稳定健康发展;对经营性文化事业,政府给予财政补助,扶持发展,同时鼓励其积极开拓市场,通过多种渠道发展壮大自身,对经营性文化企业,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和引导,市场化运作,激发发展动力和活力,探索文化站的发展模式,壮大我乡的民间志愿者演出团体。
六、围绕文化建设核心,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建设,核心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我们围绕这一核心致力于公民道德建设、文化素养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努力朝着使人民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方向迈进。一是加强社会道德教育,塑造具有文化素养的现代人。结合我乡实际以及以往开展各类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我乡将公民道德建设、“文化进校园”、“文明进万家”和“五好文明家庭”评比等活动进行了捆绑。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部分农村群众政策观念淡薄,“三爱”意识不强的实际,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针对部分群众封建迷信、陈规陋习死灰复燃的现象,加强了唯物论、无神论教育和科普知识的宣传,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针对部分农民群众法制观念不强的实际,切实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活动。目前,每逢集日,司法所、团委、妇联、计生办等有关部门
都组织开展咨询活动,极大的方便了农牧民。二是深入开展了“五送”活动。即送党的政策进家、送科学技术进家、送法律知识进家、送致富点子进家、送服务措施进家。三是是积极开展创建活动,以典型带动全局。多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努力下,既提高了全民的文化意识,推动了文化站发挥职能作用的水平,也达到了全乡文化形成体系,健全机制的目标。工作中形成了以乡文化站为桥梁和纽带,以协会为补充的民族民间文化体系;形成了以民族特色为主体,以地方特色为补充的文化体系;还形成了以党委政府牵头为主,社会各界自发响应为辅助的文化组织体系。这一整套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是全乡文化工作百花齐放、繁荣发展的根本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