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兴凯湖农场孔德春事迹)一颗“良心”写大爱
一颗“良心”写大爱
--记兴凯湖农场义务照顾孤残者16年的共产党--孔德春
位于祖国边陲的兴凯湖农场,有这一个“康金环”式的人物,他义务照顾孤残老人15年的感人事迹,在当地产生了不小的反响。他的名字叫孔德春。
孔德春,1955年出生,是一个当过兵的老共产党员,目前在农场第十七作业站种植水稻。何巨山,1952年出生,是来自辽宁的一名支边青年,早年因受刺激不幸患上精神疾病,1998年1月又因走失而被冻伤导致双腿截肢。同年春天,连队党支部书记找到孔德春,希望由他照顾孤残老人何巨山。当时,看到瘫痪在床的老何,面对组织的重托,孔德春义无反顾的接下了这个重任。
在照顾老何的日子里,孔德春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为老何理发、洗澡、剪指甲,平日里抱他出去晒晒太阳照顾的无微不至,老何患有精神疾脾气古怪,孔德春除了关照他的吃喝拉撒、衣物换洗之外,还要不断地安抚他的情绪,一切事情都顺着他,老何由于长年卧床,不运动,营养严重不良,导致牙齿过早脱落,为了给他补营养他家的鸡蛋、面条、豆腐、细叶蔬菜等成了必备品。
2007年,孔德春的妻子得了脑瘤住进了医院。为了陪护妻子,只好委托他人照顾老何。看到送饭的人不是孔德春他就拒绝吃饭,那段时间老孔 左右为难,这边妻子住院,那边又拒绝吃饭,在和爱人商量后,手术后的第二天就返回了农场。
2009年秋天,第十七作业站搬迁至场部,老何被安排距离场部近3里路的工程队居住。孔德春每天坚持送饭,冬天路滑经常摔跤,送饭用的保温桶不知摔坏了多少个。多年来,为了照顾好老何,孔德春放弃了进城、调转等机会,他家一直种植50亩水田,大伙都知道孔德春论种地可是把好手,一些生产队领导找到他要求他到本队多种些地,也好改变一下生活状况,可为了照顾老何他多次婉言谢绝。“好好地对待他,让他舒服一些,咱辛苦点没啥。”孔德春的眼里闪着光亮。
孔德春的两个女儿大学毕业后就定居在哈尔滨,姐俩还开了一个电脑公司,效益也很可观,做为女儿,考虑到母亲身体有病,父亲在家也很劳累,多次想把两老接到城里,并租好了房子,可每次劝说父母,父亲总是说:“人呀要讲诚信,做事得凭良心,我们进城了,老何谁来管。”后来大女儿只好和丈夫放弃城市生活回到了父母身边。
转眼十几年过去了,老何的身体和精神状况也有了明显的好转。孔德春的善举得到了农场党委及各级领导的支持与理解,去年秋天为了便于孔德春照顾老何,农场在离他家较近的兴和小区,装修了一个居室安排老何居住,领导的关心和鼓励,更加增强了孔德春坚守承诺的决心。正可谓:人间大爱,善行无疆,只要人人都奉献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第二篇:(孔德春报社事迹)一颗丹心写大爱
一颗丹心写大爱
——记省道德模范、兴凯湖农
场十六站种植户孔德春
人间有大善,孝爱无小节。一个人用16年的坚守和微笑义务照顾孤残老人,用行动诠释道德力量、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是新时期北大荒文化精神——“忠诚、坚守、忘我”的践行者,他就是兴凯湖农场第十六作业站一名普通的水稻种植户——孔德春。
孔德春,1955年出生,是一名当过兵的老共产党员。何巨山,1952年出生,1976年从辽宁支边来到兴凯湖农场,我与何巨山同在一个生产队工作。那时的何巨山个子高挑、性格开朗、帅气,和所有的青年人一样,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梦想和希望。几年后,经人介绍,何巨山谈起了恋爱,谁成想,热恋中的两人突然分手了,不堪打击的何巨山性格一下子就变了,沉默寡言,不吃也不喝,头发不剪、脸不洗。整天在生产队里瞎转悠,像个野人似的。不认识他的的人都管他叫“疯子”,家人得知何巨山突然成了这个样子,感到非常恐惧,不敢认这个儿子,并与他断绝了联系。周围的朋友也渐渐疏远了他,性格孤僻的何巨山成了生产队里最可怜的一个人。祸不单行,1998年1月,何巨山又因走失冻伤导致双腿截肢。住院期间,作业站先后安排4名同志去护理,但都没有超过3天就打了退堂鼓,不是忍受不了辛苦与埋汰,就是忍受不了何巨山的暴躁与折磨。情急之下,作业站领导找到心地善良的孔德春。开始,孔德春心中也有些顾虑,一是家里种地农活忙,二来妻子体弱多病需要照料,但他恐怕辜负了作业站领导的希望。孔德春安顿好家里的事情,当天就去了医院,到了医院,情况并不是孔德春在家想象的那样,端屎、端尿、喂水、喂饭那么简单。没了双腿,瘫痪在病床上的何巨山,动不动发脾气,稍有不顺心就大喊大叫,摔盆子、扔碗。孔德春给他洗脸,他夺过脸盆把水泼到了我的身上。孔德春问他,你怎么了?不管你说什么,何巨山就是不理孔德春。孔德春尝试着与何巨山交流,他面无表情。孔德春想,可能是截肢的痛苦,加之瘫痪在床,心里产生绝望的原因,孔德春一边劝何巨山,一边安慰说:“老何你放心,别看你没腿了,在这里我会好好照顾你,决不会让你再受苦了”。这时再给他何巨山水喂饭,就顺把多了,给何巨山擦洗起来,也不那么固执。孔德春在医院整整呆了两个月,从没离开老何半步,变着花样给老何改善伙食,增加营养。两个月后,何巨山伤口痊愈出院了,孔德春整个人也瘦了一圈。
两个月的时间里,除了必要时回家换换衣服,孔德春没有离开何巨山身边。农忙时,本想好好收拾收拾家,准备农机具开始备耕生产,可是孔德春怎么也没想到,他回家还不到三天,作业站领导就找上门来,说何巨山这两天不吃不喝,谁劝他都不听,精神极度狂躁,希望孔德春能够继续照顾何巨山。他真的犹豫了,他太清楚这个任务的难度和份量。何巨山不仅是精神残疾,而且是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瘫痪在床的双重残疾人,不仅要管他的吃喝拉撒,还要兼顾他的病情、健康和安全,实在是太难了。更让他为难的是两个女儿和体弱多病的老伴能否接受,她们能否面对社会的种种非议和压力?孔德春的担心不是多余的,老伴儿特别爱干净,两个姑娘又正是花季少女,让她们与一个双重残疾人在一起生活,这可不是做一件、两件好事那么简单,没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和精神境界谈何容易。但面对作业站领导的重托与信任,孔德春没有拒绝,他一边照顾何巨山,一边耐心地做好老伴和孩子们的工作,一家人终于接受了这个事实。
为了承诺,他放弃了对家人的呵护
为了方便照顾,作业站特意把何巨山安排在孔德春家的隔壁居住。由于何巨山睡觉没有规律,再加上患病烦躁,常常在深夜发出怪叫声,有时还敲打墙壁。孔德春夫妇时常在深夜里被惊醒,听着动静就得赶紧过去看看,两个女儿被吓得整宿睡不着觉,只好借住在亲戚家。
2007年,孔德春的妻子在地里干活时突然感到头晕、眼睛发直,走路歪斜。孔德春顾不上回家换掉身上的脏衣服,找来亲戚安顿好老何,就直接去了医院。到了医院,孔德春妻子就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医生告诉孔德春,孔德春妻子得的是脑瘤,需要马上手术,要不然有生命危险。昂贵的手术费,对孔德春来说,就像天文数字,急忙给连队领导打电话,领导帮助孔德春动拼西借,凑齐了手术费。孔德春妻子终于可以手术,孔德春刚要松一口气,家里亲戚打来电话说,老何一看送饭的人不是孔德春,一连两天不吃不喝。一边是命悬一线的老伴,一边是绝食的老何,孔德春真不知如何是好,左右为难,情急之下,把正在上大学的女儿从学校叫了回来,在妻子手术后的第二天,孔德春就将妻子撇在医院返回了作业站。看到孔德春带着茶蛋、鲜奶、香肠、糖块一大包东西回来后,何巨山高兴得像个孩子,每样好吃的他都尝个遍。此情此景,孔德春难过地流下眼泪,是为何巨山的天真快乐而流泪,还是为躺在病床上无人照顾的妻子流泪,他自己也说不清。
孔德春的老母亲今年已81岁高龄,患有严重的老年病。孔德春是家中的长子,父亲去世早,老人常说,长子为父,照顾老妈的责任理所应当由孔德春承担。但自从孔德春照顾了老何,对母亲的关照少了。年迈的母亲从没埋怨过孔德春,还对孔德春说,人活着要做善事,做善事就是积德。现在患有老年病的母亲生活在孔德春二弟家,头脑有些糊涂,很少想起孔德春。可是孔德春的弟弟、妹妹听说孔德春照顾的是一个非亲非故、并患有精神病的残疾人,非常生气。一回到家,就说孔德春:“哥哥你到底图个啥?妈妈是生你养你的人,你不知道谁远谁近”?孔德春对弟弟、妹妹说:“母亲年岁大了,身体不好,我虽然不在身边,母亲跟前有你们,老何就我这么一个人,我不去管他,谁去管他,他太可怜了。我既然答应了领导,我就不能半途而废。说实在的,谁不想,做一个好儿子,好哥哥。”16年里,孔德春从来没和母亲、兄弟姐妹们吃过一次团圆饭,就连母亲病重他也是回去待两三天就匆忙返回,他的心里放不下何巨山。
2008年7月的一天,孔德春接到姐姐打来的电话,病重的母亲很想念他,经常念叨他的名子。作为长子又常年不在母亲身边,孔德春何尝不思念母亲。临行前,他再三叮嘱妻子一定要好好照顾何巨山。当孔德春赶到牡丹江市见到病重卧床的母亲时,他感慨万千,抱着母亲难过地哭了。两天里,孔德春日夜守在母亲的身旁,端屎倒尿、喂饭揉背,稍一有空他就给妻子打电话询问何巨山的情况,他的心里放不下啊!通情达理的母亲看在眼里,就这样第三天一大早,孔德春含泪告别病重的母亲,急忙赶回作业站。
2009年秋,第十六作业站搬迁至场部,由于住房紧张,何巨山被安排在距离场部1.5公里以外的工程队住区居住。无论严冬酷暑还是刮风下雨,孔德春每天坚持3次送饭,冬天路滑经常摔跤,送饭用的保温桶不知摔坏了多少个,1.5公里路程,一年累计下来往返行程1600多公里。16年来,孔德春克服重重困难,从没让何巨山少吃过一顿饭。2010年初春,孔德春患上重感冒,高烧39.2摄氏度不退,但他仍然坚持给何巨山送汤送饭、劈柴生火,天天忙得焦头烂额。妻子心疼他,一边掉眼泪一边生气地说:“你都60岁了,年龄一年比一年大,总这么折腾能受得了吗,要不和领导说说,何巨山咱不伺候了?”孔德春笑呵呵地说:“你不要一生气啥话都说,当初你不也承诺要和我一起照顾老何吗?”妻子点了点头,什么也不说了。
为了给何巨山送饭,孔德春还差点丢了性命。那是2011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孔德春在给老何送饭的路上,被一个骑摩托车的小伙子撞倒在马路沟里,好一会儿孔德春才从沟里爬上来,送饭用的保温桶已摔得七零八碎。骑摩托车的小伙子当时也吓懵了,见孔德春艰难地站起来,急忙上前搀扶,并坚持送他去医院检查。因担心何巨山吃不上晚饭,孔德春故做轻松地对小伙子说:“以后骑车一定要注意,我无大碍,你走吧。”说完,他忍着疼痛急忙又赶回家中为何巨山重新准备晚饭。
为了承诺,他失去了晚年的天伦之乐
孔德春的两个女儿大学毕业后就留在哈尔滨市,分别在哈市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孩子看孔德春老俩口年纪大了,不想让父母再受累,在哈市给父母租下房子,让父母与他们一起生活,也好相互有个照应。孔德春和老伴反复考虑,如果孔德春和妻子一走,何巨山怎么办?如果瞥下何巨山,他的后半生将怎么过,何巨山还会有现在这样的精神状态吗?毕竟与何巨山有了深厚的感情,孔德春总感觉自己心里也会不安的,当初的承诺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想到这些,孔德春和老伴决定不走了,还是留下来。当孔德春把想法告诉孩子时,孩子也非常尊重父母的意见。不久小女儿在伊春举行婚礼,并特邀孔德春和妻子二老参加。那时正赶上大忙季节,一是地里活多,二是还要照顾何巨山,真是没空,热闹的婚礼上有鲜花、有满座亲朋好友,却没有最亲的人送去的祝福。小女儿感到非常失落。过后,一提起这件事,小女儿就委屈。2012年4月,已怀孕6个月的小女儿因意外需要做引产手术,由于丈夫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她,她很想让父母来哈市照顾自已。懂事的女儿几次拿起电话却又放下,她明白父母心疼女儿,可他们又不能撇下何巨山不管。为了不让父母为难,她只好瞒着父母,自已硬挺了下来。现在女儿一提起这件事,总是眼噙委曲的泪水。
作为女儿,考虑到母亲身体不好,父亲在家又很劳累,她们很想把父母接到身边享受天伦之乐。她们背着父母在哈尔滨市租好了房子,多次打电话做他们的工作,可孔德春总是说:“我和你妈这么多年一直伺候何巨山,如果我们离开了,谁来管他?”后来,小女儿只好劝说丈夫一起放弃城市生活回到了父母身边。
孔德春有一个在某市当副市长的战友,多次战友聚会都不见孔德春参加,他从别的战友那里找到了孔德春的联系方式,当得知他家的情况后,深受感动,多次打电话,提出把孔德春接到市里居住,可是孔德春心里放不下何巨山,还是谢绝了战友的好意。战友们都很佩服孔德春,说孔德春是好样的,不愧一名军人。
孔德春放弃了进城、调转等机会,因为照顾老何,他家一直种植50亩水田,大伙都知道孔德春论种地可是把好手,种上200亩地不成问题,如果多种地可以多收入不少,也可以更好地改变家庭生活条件,其他作业站领导知道孔德春种地肯吃苦,又肯干,想多分给孔德春点地,可是都苦于离家远,不方便照顾老何,被孔德春婉言拒绝了。种地10年来,孔德春没有一件像样的农机具,为减少费用,50亩地从不雇人,全靠人工干,长年劳累,导致积劳成疾。和老孔一起种地的农户有的已发了家,购买了高档住房和家电,开上了小汽车,可老孔这16年来至少少收入50多万元。
为了承诺,他坚守了16个年头
在照顾何巨山的日子里,孔德春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理发、洗澡、剪指甲、晒太阳,照顾得无微不至。何巨山患有精神疾病,脾气古怪,孔德春还要不断地安抚他的情绪,所有的事情都顺着他。由于何巨山长年卧床不能运动,营养严重不良,导致牙齿过早脱落,为了给他增加营养,鸡蛋、面条、豆腐、蔬菜等成了孔德春家的必备品。对一个长年卧床、不能运动的病人来说,大便干燥是常事,每次何巨山患病,孔德春从来不用药物调理,一来怕刺激肠胃,二来病人排便无法控制,这些年来他都是采用涂油、手抠的方法帮助何巨山排便,使用过的一次性塑料手套不计其数。为了照顾何巨山,孔德春不仅学会了洗衣、做饭,就连拖地、收拾房间也很在行。在孔德春的精心照料下,16年间,截肢瘫痪在床的何巨山没得过一次褥疮、没出现过任何并发症。医院的一位副院长说,这在医学护理上也是一个奇迹。然而,这些年来,面对家人,孔德春心中也有很多无奈,他常说自己有愧于家人。
孔德春义务照顾残疾病人何巨山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感动和教育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的邻居因妻子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丈夫一度失去了照顾妻子的信心,多次想与妻子办理离婚手续,是孔德春的善举深深地触动了他,他又重新将患病的妻子接回来,与她相依相伴、不离不弃。
孔德春还有一个远方亲戚,家中兄弟较多,他们在赡养老人的事情上多次出现分歧。一次,亲属到孔德春家串门,亲眼目睹了孔德春日复一日精心照料何巨山的情景,这位亲属百感交集地说:“大哥,你对一个非亲非故的人都能做到这份儿上,我们对自已的父母还多有嫌弃,太不应该了„„”
转眼十几年过去了,何巨山的身体和精神状况也有了明显的好转。孔德春的善举得到了农场党委及各级领导的支持与理解。为了方便照顾,去年秋天,农场在离他家较近的兴和小区装修了一间居室,特意安排何巨山居住。农场党政领导多次到家中看望孔德春,农场工会、民政局、共青团、青联会等组织和部门经常带着慰问品去看望老何。春季插秧和秋收季节,大伙还主动到孔德春家帮我挑苗,插秧、割水稻。尤其是孔德春所在的作业站和小区领导,多次帮助孔德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燃眉之急,还经常关心和鼓励孔德春。领导的关心和鼓励,增强了孔德春坚守承诺的决心。16年里,他用真心和奉献照顾一个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孤残老人的感人事迹,受到全场职工群众的广泛赞誉。2012年,孔德春被评为兴凯湖农场首届“道德模范”;今年6月,被评为总局“扶残助残先进个人”;今年10月,被评为黑龙江省第四届“道德模范”。正可谓:人间大爱,善行无疆。只要人人都奉献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第三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习杨春菊事迹心得体会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学习杨春菊教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泥井小学 刘淑梅
2015年4月14日,邢校长带领全校教师学习了杨春菊老师的先进事迹。杨春菊是秦皇岛市海港区建设路小学一年级2班班主任。去年12月31日,她患腰椎间盘突出仍带病坚持教学,在讲台上跪着给孩子讲课。听完杨春菊教师事迹材料,我的心就像被触动的琴弦,久久不能平静.学习后感触很大。从事教学以来,一直以为“在其位,谋其职”就是把书教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育学生作一个品行端正的人。通过听了杨春菊教师的先进事迹,我大受启发。“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位教师的事迹深深将我感动。同样是平凡的人,她于平凡中见伟大!这正是我毕生的心愿,在平凡的岗位上,象她一样,将爱的阳光洒向所有因我们而幸福的人!通过学习体会如下:
1、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2、教师对学生要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教师对学生慈母般的爱心应来自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教育事业的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教师的母爱精神具有巨大的感召作用和教化力量,她能彻底地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对差生不嫌弃,不歧视,给他们多一点爱,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上有无穷的力量源泉。很多教师的成功经验都证明了母爱力量的神奇作用。
3、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因作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但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你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终会走向腐化。
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人才发展需要的,挑好肩上这幅教书育人的重担。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在今后工作中首先应该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学习他们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崇高境界。学习他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真正热爱教育事业,以教育为快乐,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扎扎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全部的爱献给教育事业,献给我们学校的学生们。
其次,要热爱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会以优秀教师为榜样,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去,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爱不应该是挂在嘴上,也不应该是肤浅的凡事包办,而应该深入到思想落实在行动上。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我们有责任把学生教育好、保护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爱护下和教育下健康的成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崭新的精神风貌,向优秀教师那样努力工作,不求索取,以奉献为荣。积极进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探索,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对他人宽容一些,多与人为善,与己为善。做到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做一个坦坦荡荡的人。脚踏实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趋,立足自己的岗位,努力工作和学习,以实际行动为我们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用 爱 书 写 人 生(杨进刚事迹)
用 爱 书 写 人 生
——记平远镇回龙村杨进刚孝老爱亲事迹材料
杨进刚,男,1968年月10月生,壮族,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平远镇回龙村民委回龙三组村民。
10余年来,杨进刚用宽厚的爱心、勤劳的双手和结实的肩膀悉心照料瘫痪在床的岳父及患有先天小儿麻痹症的小姨妹,为一个不幸的家庭撑起了一片晴空,感动了方圆几十里的父老乡亲。
21年前,正值青春年少的杨进刚与本村的姑娘陈国兰相爱了,陈国兰家有5个姐妹,没有儿子,最小的一个妹妹从小就患有小儿麻痹症,父母有意让懂事、乖巧的二女儿陈国兰招个上门女婿在家养老。知道陈家的想法后,杨进刚心里很矛盾,他犹豫了,毕竟这是在农村,当个上门女婿的名声不好听,再说,自己的父母也需要人照顾,弟弟尚未长大成人……善解人意的父亲知道杨进刚的心事后,和他进行了长谈,让他放心地去陈家上门,因为陈家更需要他的照顾。父亲说:“孩子,陈家更需要一个男人,选准的路就一直走到底吧,别担心,我们还有你弟弟呢!”
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1988年2月,杨进刚走进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结婚当天,母亲叮嘱杨进刚:孩子,到陈家后要宽容,要善待老人和小妹,你是个男人,不能再让这个不幸的家庭流眼泪了……
陈国兰的小妹当时只有5岁,这个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的孩子靠双手在地上爬行了整整五年。看到别的小孩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去上学,小妹总是匍匐着爬到门口,用双手支撑着身体,悄悄地躲在门缝里睁着大眼睛偷偷地向外看着,一看就是很久很久……小妹羡慕的眼神深深地刺痛了杨进刚的心,他在心里暗暗地下决心:“不行,不
能让小妹就这样在地上爬行一辈子!”为了让这个小女孩有个美好的未来,杨进刚开始牵着小姑娘的手试着慢慢站立,蹒跚学步,因为在地上爬了很久,小姑娘的双腿始终无力支撑身体,为保持身体的平衡,他们不知跌倒了多少回,摔伤了多少次,但杨进刚依然不放弃,不抛弃,不断地鼓励小姑娘要站立起来,要学会走路,要像其他孩子一样上学读书……在杨进刚的鼓励下,小妹慢慢地站了起来,改用拐杖支撑身体练习走路,经过三年的努力,小妹终于能拄着拐杖慢慢走路了、上学了!杨进刚感到无比的欣慰,碰上雨天,路滑泥泞时,不论地里的活有多忙,杨进刚总是按时到学校接送小妹,让这颗残缺的心灵得到了精心的呵护。
天有不测风云,婚后的第四年,杨进刚夫妻俩刚把两个妹妹抚育成人,送她们相继出嫁后正准备凑钱盖房子,陈国梅父亲的脖子上却长了两个肿瘤,做了两次手术,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为了给老人治病,杨进刚把家里唯一的一头耕牛给卖了,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两万元。可是,父亲的病情始终不见好转,反而出现了肌肉痿缩症状,逐步丧失了劳动能力,最后瘫倒在床……从此,家里家外所有的重活、累活、脏活全压在了杨进刚这个家里唯一的男劳力身上。他家的堂屋里常年摆放着两张沙发,一左一右,左边躺的是岳父,右边躺的是小姨妹,10余年来,杨进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地重复着背老人晒太阳、推老人看病、帮老人擦洗身体、栽烤烟、种庄稼等这些琐碎而又繁重的动作,常年的卧床,老人光是沙发就睡烂了三张!而杨进刚,也从一个青春年少的小伙变成了一个成熟沧桑的中年男人了,白发过早地爬上了他的鬓角,而腰,也有些弯曲了……
2006年6月的一天,全家人都外出干活,家里只剩下岳父和小妹两个躺在床上的病人,天空突降暴雨,低矮的土屋里瞬间涌入了大
量的雨水,父女俩躺在沙发上,看着堂屋里不断上涨的雨水,惊恐地大呼“救命啊,救命啊”,可是由于雨声太大,邻居根本没人听到,等杨进刚他们从山里急跑到家时,岳父及小姨妹早已被雨水浸泡着动弹不得……杨进刚,这个坚强的男人看到这个场面不禁泪如雨下!
是啊,这么多年来,经济上的负担时常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每天早出晚归辛苦操劳,所得收入除去岳父及小姨妹每年正常的四五千元的医药费开销及两个孩子一万多元的学费,剩下的廖廖无几,杨进刚再也没有能力盖新房了。可是这一刻,把老房子翻新起来,让老人搬进宽敞明亮的房子居住,成了杨进刚的一个奋斗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为了让家里人有个好的生活环境,杨进刚不断扩大烤烟种植面积,学习科学种植、科学管理,专心在家谋划农业生产发展。
田地里,杨进刚是种庄稼的一把好手,家庭中,他又是一家人的脊梁,他用无私的爱为家人撑起了一片蓝天,岳母看到女婿家里家外两头忙,遇上农活较多时,老人总忍不住要到田里帮帮手,女婿每次都是早早的就劝老人先回去,而他自己总是把苦闷甩进红土地里,用汗水浇灌家庭的希望,用他的大爱把一家人的苦难浸泡,每天都要干到天黑以后才收工。令村里人钦佩的是,杨进刚家虽然是村子里负担最重、收入最低的,可他从未向村里张过口,按照他家的条件,完全可以为两位老人申请农村低保,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把低保让给了村里更困难的家庭。虽然贫困,可是杨进刚夫妇从未红过脸,从未拌过嘴,一家三代总是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相互扶持。
又是几年过去了,如今,红砖蓝瓦的大房子盖起来了,地板砖也贴亮了,小姨妹在国家政策的照顾下,拄着拐仗到附近的福利厂上班了,三年前与同厂的工人成了家,还生了一个可爱的宝宝。小姨妹一
直管杨进刚叫哥哥,她的宝宝也叫他“舅舅”。杨进刚担心小妹到了男方家生活不便,便腾出了两间新房供小姨一家居住,与他们吃住在一起,便于照应。小姨妹常说:如果没有我哥,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他就是我哥,我的亲哥!
76岁的汪秀荣老人只要提起女婿杨进刚,总会热泪盈眶:“不是亲生胜似亲生,有这个女婿是我的福气,寨子里许多有儿子的老人都羡慕我呢!”每当村里的老人夸奖他时,杨进刚总是憨憨地一笑:“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一代做给一代看,我也希望我老了、病了的时候,儿子、女婿能照料我,让我安享晚年,其他的也没想那么多”……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感人肺腑的语言,只有一颗朴实、善良、真诚、透明的心,这就是杨进刚,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汉子。多年来,杨进刚的所作所为感动着村里的老老少少,感动着附近的村村寨寨,虽然他辞去了村小组长一职,可他连续两年被村民们选为村两委委员,他的孝心与爱心感动着每一个与他相识和不相识的人!
或许是被杨进刚的孝心所感动,或许应验了那句老话:好人有好报。一个月前,瘫痪10余年的老岳父竞奇迹般地能颤魏魏的站起来了!除了双手无力,他的双脚竟然可以慢慢地挪动了!他站起来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要活下去,我一定要活下去,有了进刚,我一定能活下去……
第五篇:小家有大爱,疫去春会来——XX最美家庭抗疫事迹
小家有大爱,疫去春会来——XX最美家庭抗疫事迹
正值元宵佳节之际,无数个家庭本应该是开开心心、热热闹闹的节日氛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打破了“年”的欢乐与祥和,打乱了无数家庭的生活节奏。面对疫情,有这样一些家庭,他们自觉放弃节假日,主动请缨到防疫主战场,他们把危险留给了自己,只想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护青城平安,XX局XX的家庭就是这样的。
一、舍小家为大家,护一方家园。
XXX,中共党员,XXXXX局妇女委员会副主任、政府采购中心业务骨干。自疫情阻击战打响以来,XXX放下不满三周的女儿,第一时间来到单位包联的XXX社区报到,主动承担起核酸检测秩序维护志愿者的工作,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挺身而出、担当作为。同时严格履行“双报到”制度,主动到居住的XXX办事处XXX社区报到并领取防控任务。虽然寒风凌冽,不停的吹着她包裹在厚重迷彩服里的瘦小身躯,但是晨曦里的第一缕阳光总能第一时间擦亮她胸前的党徽。
戴起红袖标、穿上红马甲,亮身份做表率,全力投入到小区值守第一线。“请您扫一下青城码”、“请尽量不外出、不串门、不聚会”、“不好意思,没有通行证,不能进出小区”……这些话语,是她说得最顺溜的口头语,也成为了小区防疫的最强声音。可孰不知,她在2021年的8月才做完一次大手术,也许是与死神的殊死搏斗赋予了她无所畏惧的“超能力”,本应在休养的时间毅然披甲上阵。也就是在防疫期间,她年迈的爷爷病重,作为长孙女她只在防疫的间隙请了半天的假去探望了一次,总觉得来日方长,陪伴被距离和忙碌剪短、再剪短,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别,她也恸哭过、遗憾过,但是她是党员,相信爷爷也一定会尊重并理解她的选择。
二、甘奉献敢担当,守一方净土。
XXX的丈夫XXX,中共党员,XXX区纪委监委一名普通干部。2003年,他的父母作为白衣天使,奔赴非典第一线,那时小小的他学会了照顾自己,充当了父母坚强的后盾。20年后的今天,他作为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干部,不辱使命,披甲上阵,因为父母一直是他的精神力量的源泉,父母一直教育他“国泰才能民安”。
2022年2月16号,这个特殊的日子,他的工作、生活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他连续20多天冲在抗疫监督第一线,社会管控督查有他,隔离酒店检查有他,哪里监督人手不够,哪里“问题骨头”难啃,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核酸检测点早晨六点开始工作,可是他每天五点就得集合就位准备一整天的监督检查,下午核酸检测点均已完成一天的检测任务,但是他才开始进行社区、小区、管控区及封控区的值守检查督查,每天回到家都是午夜或者凌晨。回到家看到熟睡的妻子和女儿他也有过愧疚,但他心里明白,这是上战场,没有退路,作为党员必须冲上前。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XXX在基层坚守岗位,守土尽责;她的丈夫XXX在一线担当作为,履职奉献,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他们是夫妻,更是战友。以爱之名,他们组成了家庭;以爱之名,他们在疫情面前相互鼓励相携而行,共同构筑阻击疫情的坚强防线。正是有了这样千万基层家庭逆风飞扬,扛起了抗“疫”大旗,才保证了疫情防控在短时间内取得阶段性成果。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上下同心,齐心合力,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相信我们强大的祖国,一定会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取得疫情防控工作的最后胜利!冬已去,春已至,万物复苏,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