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思想从高二新教材中积累高考作文写作思想

时间:2019-05-13 12:30: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作思想从高二新教材中积累高考作文写作思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作思想从高二新教材中积累高考作文写作思想》。

第一篇:作思想从高二新教材中积累高考作文写作思想

,.s , , ,《从高二新教材中积累高考作文写作思想、素材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沛县湖西中学

马立伟

2009年11月

【内容提要】许多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往往感觉到写作素材匮乏,这使得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显得捉襟见肘。而实际上高中语文新教材就蕴藏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这些“个个心中有”但又“人人笔下无”的写作资源,那么,我们就可能为学生提供一条开掘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教材

积累

写作

思想

素材

对象

方法

过程

成果

l.问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核心就是研究新教材中有哪些具有思想价值、素材价值、写作技法价值的文本,争取在文本教学中有意识地积累思想、积累素材、积累写作技巧、积累语言,从而让高二语文教学瞄准高考的阅读与写作,提高高二新教材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的题材和自身真实的体验一直是困扰作文教学的两大瓶颈,千篇一律、空洞无物也就成了当前学生作文所呈现的两大弊端。如何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呢?对于学生来说,相当一部分是课堂学习生活,我们觉得作文资源的开发的触角应该伸向课堂学习生活,回收和再生鲜活的课程资源。让学生记录真实生活,体悟抒怀,尽情表达,真正体现作文与其他课程资源的整合,使课堂教学成为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让作文成为学生自由表达生活的乐园。

1.1高中新教材是学生写作素材汲取的有力凭借

课程资源对于作文素材来说,就像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美术课中,信手涂鸦给人享受和快乐;音乐课上,美妙的乐曲给人的感动和震撼;体育课上,快乐的运动给人的激情和勇气,数学课上一个“圆”给人的遐想和思索等等,都是作文的素材,而这些都是学生作文最有力和鲜活的凭借。审视当前的作文教学,正处在“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教师为作文教学教材“寻寻觅觅”,结果学生写出的“作文”却是“教师作文”、“模式作文”……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借助新课程改革的契机,有机地将学科课堂教学资源,直接

与作文教学相联系。减少为寻找作文素材而带来的烦恼,从准备作文教材而绞尽脑汁的状况中解放出来。使作文教学得到变革与发展,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

1.2高中新教材是学生生活作文的一个全新视角

陶行知认为写作文“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断地涌出真实的水来。”那么源头在哪呢?源头“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

生活是具体的,是真实的,作文就是在具体的、真实的生活中习作。小学生的生活,相当一部分是课堂学习生活,课堂学习生活又是教育资源创生的过程。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鲜活的课程资源没有得到较好的“回收”与“再生”,精彩的课堂细节,因缺少“放大”而致使教育资源流失。如果我们能把丰富的课程资源加于开发利用,让作文与各们学科有机地整合,通过写作让学生去感受课堂的多姿多彩,感悟学习的奥妙无穷,去品尝成功的自豪,品尝交往的愉悦,品尝生活的美好,品尝探究的乐趣,品尝失败的教训,品尝磨难的艰辛。套用叶圣陶先生的话:“学习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课程资源整合环境下的作文教学,让学生自由地流露学习情感。以学科课堂学习为题材,让学生写想说的话,写想写的事,写做过的事,写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的作文充满真情实感,这样的作文教学及学科教学,利用学生自由表达,使学生对于作文学习,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由怕作文到想作文。学生在自然的作文中,展示鲜活的生命,为学生和谐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学生作文学习由自由王国进入必然王国。

1.3高中新教材是作文教学中亟待开发的新领域。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学科本位和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的影响,学科之间缺乏沟通、联系,更谈不上学科整合。形成数学老师研究数学教数学,语文老师思考语文教语文……作文教学也不例外,作文老师探索作文教作文,最多也只是将作文融入到语文学科之中。因此,作文教学改革虽然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进行生活作文、想象作文等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总体来说作文教学现状仍不尽人意,问题还较多。就作文功能来说,偏重应试作文训练;就作文主体来说,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写作;在写作形式上,采用模式导向,范文听写或复制;作文材料来源,偏离课堂学习生活;而作文的内容,或按季节写“春夏秋冬”,或按人物写“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我的妈妈”,或者结合开学、节假日、纪念日写“打算”、写“好事”。这样的作文教学为作文而作文,缺失了人文性和教育功能,高耗低能,往往过早就造成学生厌学作文,不仅影响作文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且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湖西中学高二学生 2.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总结法等。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教育文件的相关文献资料和国内外有关作文教学方法改革的文献。2.2.2调查法。

问卷调查:发放《高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问卷》,回收后进行统计与分析。

在问卷设计过程中,与沛县语文教学界专家学者、一线教师进行交流、修改与完善,并在问卷正式发放前对实验班做了预实验,确保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2.2.3访谈法。深入高中一线,与语文教师、高中学生一起交流、座谈写作教学与高中语文教材的关系,获取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还对部分教师和学生做了随机访谈和跟踪访谈。

2.2.4 总结法。对文献研究、调查结果、测试进行分析

3.研究内容与措施

3.1高中新教材与作文题材的开发。首先应该承认,不是所有的课程资源都可以作为作文教学的素材的,所以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作文题材的开发。

3.1.1寻找高中新教材中的习作点

作为参与这一课题研究的老师,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做有心人,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习作点”,要善于挖掘课堂教学中显性或隐性的课程资源。重点要能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要有目的。教师要明确某一习作点的习作功能是什么?育人的功能又什么?二是对要有趣味。作文题材的选择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知识特点,突出趣味性,让学生乐于玩、乐于写。三是要有意义。习作点的选择使学生在习作中提高认识,提高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懂得真善美。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把作文与育人统一在活动之中。

3.1.2高中新教材利用策略

回收——将课堂学习生活中印象深刻的精彩场景、心理体验等进行个性化表达,保留其原汁原味。

再现——将学习生活的重要事件,通过各种手段,如照片、影像等,有选择在课堂习作中进行有目的的展示,并进行习作练习。

放大——对所选择的习作点进行拓展和延伸,突出对课堂生活的细节把握和表达。再生——依托课堂教学实践原形,设计新的作文教学的题材。3.2高中新教材整合环境下作文教学的设计

将课程资源转化为作文教学设计是此课题研究的重点,也是作文教学的关键环节。主要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3.2.1体现学科的特征。如科学学科与作文的整合,要能体现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过程,养成观察、想象等作文习惯。又如音乐学科与作文的整合,更多的则关注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感悟和体验。

3.2.2要能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作文教学的设计必须始终凸现趣味这一主旨,切忌枯燥乏味。

3.2.3要适合学生自由表达。教学的设计不要成为学生习作的模版,而应该成为学生自由表达的催化剂。

3.3作文课堂操作的策略

3.3.1自由表达型。淡化作文方法、作文形式的指导,让作文成为学生自由表达的载体,但必须注重对作文题材的把握,切忌漫无目的。

3.3.2半指导型

这种课堂操作主要是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习作材料的把握,教师在不影响本学科教学的前提下,指导习作于无形之中。或者说是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如科学课中,教师要求学生做一个“生态瓶”,这是一个观察周期比较长的作业,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把每天观察的情况作简要的记录,然后在把它写成一篇作文。

3.3.3指导型

教师把作文素材有目的的进行设计,并在课堂上加于实施,使其成为一般意义上的作文课。

4.研究过程

4.1调查摸底阶段。

4.1.1课题研究前期,主要利用座谈会形式,了解学生的作文心态。

2008年11月,我召开了高二部分同学座谈会。会上,同学们都清楚地认识到作文的重要性,也很心急于自己的作文现状,都急切于作文的提高,只是苦于作文之路“漫漫”

且“茫茫”--学生的写作动机明确而强烈,这为后续的作文指导与成功奠定了很好的心理基础。

4.1.2课题研究开始,2008年12月,我对我们高二段的学生同时还对高一和高三学生(因为这是我们学生的过去和未来)进行了学生课外阅读情况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写作视野,为写作资源的开发提供路径和方向。

A、调查结果与分析说明

我制定了《高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问卷》,在我校三个年级组发放了400份问卷,收回了400份,其中在高二发了200份,高一和高三分别发了100份。整理统计后得到以下结果:

调查问题:

★你觉得中学生应该阅读吗?A、应该86%

B、不应该0%

C、随便14% ★你喜欢课外阅读吗?

A、喜欢60%

B、一般36%

C、不喜欢4% ★老师对同学课外阅读的态度如何?A、支持51% B、反对15% C、任你自己34%

(说明:理科班的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略低于文科班,理科班老师对学 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大约为25%;文科班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大约为80%;所有课任老师中,被调查学生中普遍认为文科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最高,达到100%。重点班的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略低于普通班;高一高二的课任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支持率高于高三的课任老师,随着年级的递增,课任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支持率越呈递减趋势;高三年级的课任老师中除语文老师外其他课任老师态度几乎一致,学生只能看看作文书刊和与考试密切相关的复习资料,其他书刊一律不能看。)

★家长对子女课外阅读的态度如何? A、支持42% B、反对12% C、任你自己46%(说明:理科班学生的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大大低于文科班学生的家长,理科班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大约为15%;文科班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大约为75%;重点班的学生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略低于普通班的学生家长;高一高二的学生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支持率高于高三学生的学生家长;随着年级的递增,学生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支持率越呈递减趋势;高三年级的学生家长的态度与学校课任老师态度几乎惊人的一致,学生只能看看作文书刊,其他书刊一律不能看。甚至有学生在座谈会上反映:有些家长连电视上的新闻都不让看,更不用提课外书了。)★你通过何种途径取得课外书的?A、亲自去找62% B、同学介绍33%

C、老师介绍15%

(说明:座谈会上许多同学反映,除语文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除学习辅导资料以外的课

外读物外,其他老师很少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偶尔推荐一两回,也只是教辅资料)

★你喜爱哪一类的课外书刊?A、文学52%

B、娱乐33%

C、武侠15%

★你阅读的时间是如何安排的? A、课外52%

B、一有时间就看(包括上课)16%

C、学习之后32%

★你阅读课外书的方式是

A、通读71%

B、精读24%

C、边读边玩5% ★你认为课外阅读对学习成绩的提高有无帮助?

A、有帮助70%

B、没有帮助20%

C、妨碍学习提高10%

②、经过对一些同学们进行的问卷调查和举行座谈会,我们不难看出绝大多数同学觉得应该进行课外阅读,有少部分同学对课外阅读不在意。但是,值得深思的是:有30% 学生的认为课外阅读对学习成绩的提高没有帮助甚至妨碍学习。不喜欢阅读的同学只占少数,这说明课外阅读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老师和家长对学生课外也是支持的比例高与不赞成和反对的比例。那么为什么同学们总是整天捧着课本、试卷、参考资料不放呢?同学们在调查问卷上填的多数同学喜爱文学作品,阅读时间在课外。可是为什么还是有同学习在上课看武侠小说、娱乐新闻呢?有的班主任以及课任老师在班上说,不许带其他(除教科书及其资料)的书进教室,发现一本没收一本。还有同学在座谈会上反映:有些老师说,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学习就是读好课本上的东西。看什么课外书,课本上的东西都学不好,不许看课外书。B、调查启示

通过这次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基本了解学生的主要精力和主要任务放课本课内的学习,尽管有很多学生有阅读的愿望,知道阅读的重要,但方方面面的原因使他们很少有闲暇进行课外阅读,缺乏课外阅读,视野就窄,见识不广,知识的积淀少,造成“无米下炊”。这为我下一步如何从教材中开发学生写作资源指明了方向。4.2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搜集作文素材资源阶段。

学生的大量时间是花在对教材的探研中,高中十几门学科累加起来的一叠厚厚的教科书,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库。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再现于作文中,那么,学生的作文一定不是干瘪之作,而是拥有丰富的知识底蕴的“大气”之作了。

首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知识。就文章的内容看,学生能博采众长,将诗词歌赋、文学经典、名家名言、典故轶事点缀在自己的文章里,不仅能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还是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使文章神采飞扬。而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不就是作文最好的材料来源吗?我们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暑假,把多年来课文后要求背诵的,特别是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章和而一些未要求背诵的优美句段、独到的观点看法、生动的事例,或摘抄,或熟读,把分散于各册课文里的名言、典故、观点等对写作有用的材料存储于自己“作文素材库”中,有时间就熟读或背诵,这样以后写作的时候便洋洋洒洒下笔千言了。去年高考中很多优秀作文,就是运用大量的诗文佳句,让文章满口生香,诗意盎然而获得满分和高分的。

其次,应学会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于作文中。生动的历史故事、广博的地理知识、丰富的电脑世界,甚至深奥的理化知识,都能成为作文“入味之药”。

5.研究成果

5.1汲取新教材的思想价值

新教材教科书的专题以人文话题统领,又熔铸着人文精神的特点,为语文创设了新的学习情境,加强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拓宽了学习天地。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的思想与文本思想碰撞,从而有效落实新教材的人文精神呢?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立足于文本,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研究与思考教材、学生、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抓住契机,巧借联想,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放飞学生的思想。积累新教材的思想价值。

5.1.1立足新教材,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必修一第一专题中有一板块叫“设计未来”,文本很好理解,但如何对学生进行“设计未来”的教育呢?笔者抓住了这样一个契机,在学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引导学生设计未来时,我先请学生找出马克思选择职业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然后我请学生思考:马克思做到了吗?同学们七嘴八舌之后,我把必修四中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提前介绍给了学生,让学生了解作为革命家和思想家的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由此我便延伸同学的思考:由马克思的一生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呢?同学们很快得出:人只有有了大境界、大理想,才可能有大作为。

到此,学生们还只是就文本而谈文本,怎样让教材与学生的思想发生碰撞呢?我便启发学生进行因果联想,联想古今中外因有大理想而成就大作为的人和事。这下,同学们的话匣子可就打开了:周恩来少年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愿;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时,在他的“言志”作文《咏蛙》中写道:“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校长李园圃阅后,惊异的说:“今天我们学堂里去了一名建国材。”美国一国务卿在幼儿园时立志长大了要当

一名国务卿,结果它实现了梦想;还有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大学毕业生,结果是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25年后,3%的人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的人成为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有安稳的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过得很不如意,生活在社会的最下层„„我看时机差不多了,便向同学们提出,我们是否该在自己年轻时设计我们的未来?并设计怎样的未来呢?此时同学们都在凝眉思索,一个个远大的理想插翅飞翔了。

5.1.2立足新教材,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解说中谈到:人要想从蒙昧走向智慧,从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成为有教养的人,只有读书学习,充分利用前人的知识积累。但学生的读书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况且这种感性认识也处于随意、无序的状态,前人的知识积累对他们的教育意义并不大,因而在指导学生学习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时,我先让学生找出体现经典的力量的关键句 “读经典能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然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你曾读过哪些经典著作或经典名言,让你当时有所感动、触动,或有所思考呢?请互相说说看。此时学生的兴奋点被激活了,踊跃发言:

如读《少帅传奇》,被张学良在个人前途、家仇、国恨面前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国共联合抗日的民族正义所感动;

读《鲁宾逊漂流记》,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很让人触动,鲁宾逊流落孤岛后,开了两个清单,一个上面写上了自己目前面临的困境,一个上面写上自己目前可以感恩的事,结果发现,第一个困境是没有衣服穿,而第一个可感恩的就是岛上阳光灿烂,天气很暖和,可以不穿衣服;下一个困境是粮食都淹没在海里了,而接下来可感恩的就是岛上有丰富的水果和水源;这一路写下来鲁宾逊发现,每一个困境之后,都有一个可感恩的事情帮助解决。由此人们意识到,乐观的态度能帮助人们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读《老人与海》,使我们明白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

„„

这个教学设计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对读过的经典著作的经典思想进行有意识的回顾和

梳理,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有意识的继续阅读经典,因为他们已经尝到了阅读经典的甜头。

5.1.3立足新教材,启发学生对人生进行多方位的思考。

教师对新教材要有独到的发现与思考,进而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必修一第四专题的“感悟自然”板块,学习苏轼的《赤壁赋》,学生很容易把握苏轼的感慨和感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学生很容易理解苏轼的乐观旷达,但怎样将这句话与现实人生联系起来呢?我便引导学生进行相反联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人苦苦追求本“非我所有”的东西而降低生活的质量或造成人生的悲剧呢?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

有利欲熏心、丧失原则的贪官陈良宇、程克杰等;有急于求成、欺世盗名的花儿乐队、被韩国誉为“克隆之父”、“民族英雄”的科技骗子黄禹锡等;有求胜心切不按规矩出牌的足球黑哨及服用兴奋剂取得冠军的美国女子短跑巨星马里昂-琼斯等;有功利心极强既想让孩子成为政治家又想让孩子成为经济学家、艺术家、数学家、文学家而逼着孩子奔波于各培训场所的家长;还有为外界虚名浮利所诱惑岌岌与物质追求疲于奔命而没有心灵自由的芸芸众生。

接下来学生再思考,从这些人身上我们能得到哪些教训、在短暂的人生中如何生活、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同学们第一次认真地、郑重其事地进行了自己人生的思考,他们谈了很多,但无论如何,大都认为,人活着,于私,要能做到心灵的富有、灵魂的自由;于公、要能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1.4立足新教材,带学生“走进”荒野,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必修一第四专题的“思考自然”板块,学习《象山那样思考》,除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两句话进行相关联想,“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那么放眼社会、自然,联想现在有哪些安全潜藏着长远的危险?荒野给了我们哪些重要的启示?我们的有关部门已经像山那样作了哪些思考?有了怎样的补救措施?

这个问题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可以留给学生课下思考并查阅相关资料,由于目标明确,同学们很快就有了结果:如化肥、农药、除草剂的过分使用造成的土壤的污染;一次性筷子的使用,造成了森林面积的减少,木材资源的浪费;有位同学还提供了具体数字,我国每年消耗的一次性筷子高达450亿双,耗费木材166万立方米,需要砍伐大约2500万株大树,减少森林面积200万平方米。长此以往,潜藏着多么长远的危险啊。

来自荒野的启示如沙尘天气、洪水肆虐等。

当然我们的有关部门已经重视,并已行动起来,如青藏铁路的建成并通车,施工人员从上级领导到下级建筑工人,每一个人都为保护青藏高原铁路沿线的环境作出了努力:青藏铁路沿线的工人生活营地和施工现场竖立着500多块类似的环保宣传标语牌;青藏铁路工程共设置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在青藏铁路上跑的列车全是新型的全封闭车厢,车窗打不开,而且大小便、垃圾也不能像其他列车一样直接排到路基上,这种车备有集便器和垃圾打包机,车到站了才能将垃圾清理出去;青藏铁路全线将建立调度集中系统,34个车站,仅有11个站有人值守,把全线运营管理人员压缩到最低程度,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铁路沿线生态的影响;青藏铁路的建筑工地上流传着这样的话:“藏羚羊是老大,环保监理是老二。”为保证藏羚羊的产仔及自由迁徙,工程建设指挥部多次为藏羚羊停工让路„„

这样的教学环节可以将学生的视线由文本引向社会、自然,从而更容易让他们行动起来,保护自然,保护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的学习真的不能只拘泥于文本教学,教师应带领学生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以文本教学为阵地,启发、引领学生多思考,多交流,多联想,多整理,有效落实新教材的人文思想。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对文本要具有高度的敏感,善于发现作者的暗示,善于发现文本中的对应现实、引发思考的语言,从而引导学生做多方面的联想与思考。这样,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积累了学生的思想,一方面也为一些人文话题积累了相关的写作素材。

另外,学生的这些思考不在乎多么成熟,多么深刻,关键在于给学生提供了一些长久的思考命题。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认识的不断加深,他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思考,并且在今后的学习、阅读中,遇到相关的现象,会更加的引发他们的思考和积累。

5.2汲取新教材的素材价值

高中语文教材就是一个大的素材库,为了给广大同学解决作文材料提供一点方便,笔者指导学生,合作互动,以分组的形式从十五各方面对高中的语文课本进行写作素材的梳理,一、理想志向

1、毛泽东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他在青年时期就有伟大理想,“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是他当时的写照。

2、马丁。路德。金面对民众,发表激情洋溢的演讲,激发广大黑人同胞争取自由、民族、平等权利的热情。他毕生为追求黑人自由而努力,最终被敌人暗杀了。(见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3、夏渝被捕入狱,但他仍没有放弃革命理想,在狱中还劝牢头造反。(见鲁迅《药》)

4、司马迁为了实现理想——完成历史巨著《史记》,勇敢地选择了宫刑而活了下来,最后完成了使命。(见司马迁《报任安书》)

二、恒心毅力(逆境成才)

1、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在双腿瘫痪的厄运降临后,虽曾彷徨过,但最终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战胜了自己,成为了一名著名作家。(见史铁生《我与地坛》)

2、贝多芬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失聪之后,凭着坚强的意志力,创作了《生命交响曲》等诸多世界名曲。(见罗曼罗兰《名人传》序)

3、越王勾践在失败之后没有丧失信心,而是不忘国耻,卧薪尝胆,暗中积蓄力量,最终打败了吴王夫差,吞并了吴国。(见《勾践灭吴》,选自《国语》)

4、“而世之奇伟,诡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见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后唐庄宗李存瑁励精图治,取得了一时之盛,但他在兴盛之后,宠幸伶人,交涉无度,最终身死国灭。(见欧阳修《伶官传序》)

6、“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明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遭宫刑而成《史记》,(见司马迁《报任安书》)

三、爱我中华

1、鲁迅为了救国救民,选择去日本学医学,又为了疗救民族的灵魂,他最终弃医从文。(鲁迅《呐喊》自序)

2、屈原热爱自己的国家——楚国,虽遭楚王的疏远,但他还是不忘为国尽忠而远走他国。(见屈原《离骚》)

3、刘和珍、张静淑、杨得群等能为中国的前途欣然前往政府请愿,最后他们英勇牺牲了。(见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4、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妇女,为了保卫家乡,毫不畏惧,拿起枪杆打击日本鬼子。(见孙犁《荷花淀》)

5、屈原被放逐之后,仍心牵怀王,牵挂楚国的安危,当楚国都城郢被攻破时,他忧愤地投入汨罗江。(见司马迁《屈原列传》)

6、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主动化解与廉颇的矛盾,他曾说:“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见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崇高母爱

1、史铁生的母亲在儿子陷入双腿瘫痪的困境时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她凭着伟大的母爱使史铁生重获新生。(见《我与地坛》)

2、“儿寒乎,欲食乎?”母爱就表现在生活细节中。(见归有光《项脊轩志》)

五、以民为本

1、现代诗人穆旦在诗歌《赞美》中写道:“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这表现他对人民无比热爱。

2、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认为,统治者应该施行“仁政”,保护百姓,让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见《寡人之与国也》)

3、强秦不施仁政,失去民心,因而失去天下。(见贾谊《过秦论》)

4、灭六国的不是强秦,而是他们自己不爱护百姓,灭掉秦国的也不是天下人,而是它自己不爱护天下的百姓。(见杜牧《阿房宫赋》)

六、学习问题

1、强调“学不可以已”。(见《劝学》)

2、学习上要不断地反思自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上)

3、学习上要重视积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同上)

4、学习贵在坚持,“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架,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同上)

5、老师不分贵贱,不分长少。“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见韩愈《师说》)

七、胸怀豁达

1、马克思对别人的诽谤、诅咒毫不在意,把他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见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是讲话》)

2、苏轼虽因“乌台诗案”被贬到慌凉的黄州,但他仍唱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诗句。(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八、博爱情怀

1、史怀哲拥有一颗伟大的博爱之心,他尊重一切生命,并以自己的行动来实践这一理想,他试图通过行医来拯救那些受苦受难的非洲人民,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赤道非洲。(见史怀哲《我的呼吁》)

2、贝多芬在痛苦中还曾希望他的榜样能支持别的受难者。(见罗曼罗兰《名人传记序》)

九、仁义英勇

1、烛之武凭借自己的智与勇,说退秦军。(《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2、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妇女为了保卫家乡,毫不畏惧,拿起枪杆打击日本鬼子。(见孙犁《荷花淀》)

3、刘邦明知去鸿门宴有生命之忧,但他义无反顾赴宴了,最终凭着胆识和机智得以在鸿门宴脱身。(见司马迁《鸿门宴》)

4、刘和珍、张静淑、杨得群等能为中国的前途欣然前往政府请愿,在弹雨中相互救助,虽殒身不恤。(见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5、在明末阉党横行之时,颜佩韦、杨念如、等五人激于周公被捕的义愤,而与阉党发生冲突,为了保护其他群众,他们挺身而出,英勇就义。(见张浦《五人墓碑记》)

6、柳毅面对不幸的龙女,能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冒险为龙女走访洞庭龙宫。(见李朝威〈〈柳毅传〉〉)

7、蔺相如面对秦王毫不畏惧,愿与和氏璧共存亡,最后完璧归赵。在渑池会上,蔺相如凭借自己的机智与英勇维护了赵王的颜面。(见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追求真爱

1、氓是一个始乱终弃、忘恩负义、感情不专一的男子,诗中女子被氓一开始的憨态所迷惑。(见《卫风·氓》,选自《诗经》)

2、刘兰芝和焦仲卿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爱情。(见《孔雀东南飞》)

3、罗密欧与朱丽叶二人为自己的真爱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见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十一、人格独立

1、屈原忠君爱国,刚正不阿,他不愿同流合污,当理想破灭之时,为保持自己第 清白而投入了汨罗江。(见屈原《离骚》)

2、陶渊明远离官场,过上隐居生活,得到了心灵的自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见陶渊明《归园田居》)

3、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投进祖国大好河山,获得了人格的独立,“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见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十二、对旧时代的看法

1、中国旧时代可概括为:

(1)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2)暂时做稳奴隶的时代。(见鲁迅《灯下漫笔》)

2、敦煌莫高窟的文物在清末被西方国家大肆掠夺,愚昧的清政府没有能力保护自己辉煌的文化。(见余秋雨《道士塔》)

3、窦娥受到地痞流氓张驴儿和贪赃枉法的陶兀知县的共同迫害,最后冤死,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见关汉卿《窦娥冤》)

十三、尊老爱老

1、窦娥怕连累婆婆,屈招药死公公,她临刑不愿走前街,怕被婆婆看见,让婆婆伤心。(见关汉卿《窦娥冤》)

2、李密为照顾年迈的祖母,向朝廷请求辞职。(见李密《陈情表》)

十四、勇于承担错误

1、路瓦栽夫人虽为其虚荣心而付出了十年青春的代价,但她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通过十年诚实的劳动还清了借款。(见莫泊桑《项链》)

2廉颇知道蔺相如的做法真相后,便主动向他负荆请罪。(见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五、其他

1、解放思想

我们不能像别里科夫那样让自己的思想套上套子。(见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2、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应以“拿来主义”的方法对待中国传统文明和西方文化。(见鲁迅《拿来主义》)

3、做事要果决

项羽妇人之心,错失了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的机会,以至最终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见司马迁《鸿门宴》)

4、培养人才

郭橐驼种树的方法是按照树自然生长的规律,让它本性得以发展,所以树种的好。培养人才的道理是一样的。(见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5、虚荣心

路瓦栽夫人为一次舞会的荣光而付出了十年青春的代价。(见莫泊桑《项链》)

6、金钱观

金钱让葛朗台迷失了自己,让他放弃了爱情、亲情。(见巴尔扎克《守财奴》)

7、知恩图报

侯赢深得信陵君的恩惠,他知恩图报,在关键时刻帮助信陵君去完成使命。(见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8、品行谦虚

马谡因骄傲自大,刚愎自用,招致街亭失守。(见罗贯中《失街亭》)5.3学生的收益

5.3.1学会积累,建立了作文素材库,库里分门别类地装着各类素材。他们的写作思路更开阔,不再局限于身边人,身边事:同学生病老师帮;公车上让座,马路上推车;赖宁雷锋爱因斯坦马克思等“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而能由身边而社会、自然、宇宙„„无不可入视野之事,无不可写作之内容。--作文有了一定的厚度。

5.3.2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激发表达真情实感的热忱,培植科学理性精神--作文有了理性的思想光芒。

5.3.3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思维得以较好地训练和提高。

5.3.4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学会运用写作资源的一些技法。能活用自己累积的生活素材和阅读素材,“百变”材料而使作文时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文笔清秀了,清词丽句迭出,妙言巧语皆是,不再觉得写作是一件苦事、累事、烦琐事。

6.课题总结

6.1本课题主要解决的是写作素材积累与技巧的形式上的问题,而作文却不仅仅是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没有鲜活的内容、深邃的意境、火热的情感,形式也就毫无意义和价值,所以作文还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去审视,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去更新观念,不断的提升理论素养,以更充实的储备,去参与、去实施,这样才能游刃有余的驾御训练,研究新的途径,开拓新的渠道,为作文教学开创爽朗的新天地。

6.2应该说本课题和适合于高中冲刺阶段的操作,取得的效果也较为显著。能基本保证学生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么高一高二的学生是否也适用这种见效快,却有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因为作文教学是为“应试”还是为“人”?我们有些困惑,也很矛盾,这也许

是中国作文教学普遍存在之怪现状吧

总之,作文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拓展。我们相信,只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有一个不停思考的大脑,有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作文研究必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第二篇: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认识事物、学习数学的基本依据,是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如何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呢?

案例“ 一个房间里有四条腿的椅子和三条腿的凳子共16个,如果椅子腿数和凳子腿数加起来共有60个,那么有几个椅子和几个凳子?”

此题目老师们似乎很熟悉,有人把它称为“鸡兔同笼”的变型。

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标》在案例的解读中给出了怎样的建议?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对题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观察与猜想,并进行大胆尝试,让每一位学生亲自做一做,运用尝试的方法探索规律,得出结果。并记录计算的过程,引发新的思考。

如:椅子数凳子数腿的总数

1604×16=64

1514×15+3×1=63

1424×14+3×2=62

启发学生观察,“每减少一个椅子就要增加一个凳子,腿的总数就要减少4-3=1。” 如果继续尝试下去会有怎样的情况发生?学生带着观察结果,继续探究„„椅子数凳子数腿的总数

1334×13+3×3=61

1244×12+3×4=60

至此得到椅子数12,凳子数4时,腿数恰好为60。通过引导学观察发现:腿的总数为60时,需要减少的椅子数是64-60=4,于是椅子数是16-4=12,凳子数是0+4=4。最后验证:12×4+3×4=60,是正确的。当然,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凳子数的变化思考,即:“每减少一个凳子就要增加一个椅子,腿的总数就要增加4-3=1。”

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以常见的“四条腿的椅子、三条腿的凳子”简单背景为研究素材,通过学生的观察、猜想、实验、发现“每减少一个椅子就要增加一个凳子,腿的总数就要减少4-3=1。”学生在尝试中不断地归纳出数学规律,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推广到其他同类问题的研究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用字母代替椅子数与凳子数,得到计算腿的总数的数学模型。学生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得出数学结论。学生经历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归纳法。归纳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的思想方法,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同时学会逐步积累利数学活动经验,为后续学习数学作好准备。

第三篇:军转干:申论写作热点积累之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军转干:申论写作热点积累之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

军转干:文章写作是军转干考试的重要内容,在军转干考试中都占有重要比重,中公教育军转干考试网整理军转干考试文章写作热点积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供2015年军转干部备考。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

核心提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其生成的理论基础是“共同富裕”根本原则,现实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宏伟目标。目前,在精准扶贫思想的内容中,精准化理念是核心要义,分批分类理念是基础工具,精神脱贫理念是战略重点,对此,应当从精准扶贫的工作流程设计 和精准扶贫政策体系的形成两条路径,推动实践精准扶贫思想。

【摘要】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其生成的理论基础是“共同富裕”根本原则,现实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宏伟目标。目前,在精准扶贫思想的内容中,精准化理念是核心要义,分批分类理念是基础工具,精神脱贫理念是战略重点,对此,应当从精准扶贫的工作 流程设计和精准扶贫政策体系的形成两条路径,推动实践精准扶贫思想。

【关键词】精准扶贫 小康社会 精神脱贫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总书记在2013年11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 标。①随之,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务院机构出台《关于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 知》《关于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对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工作机制等方面都做了详尽规制,推动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 想的全面开展。应当说,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今后一个时期对于贫困治理工作的指导性思想,将对中国扶贫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

生成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精准扶贫思想不是凭空而来的,其产生、发展一方面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进行的,另一方面也是针对当前经济社会特征等现实状况提出的。

第一,“共同富裕”根本原则是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理论源流。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奋斗目标和根本原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 的重要基石。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中共十八大会议重申,中国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偏离了“共同富裕”原则的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就不复存在。

习近平曾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②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 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精准扶贫就是要求实施精细化的扶贫方式,“从扶贫机制 上由主要依赖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到更加注重‘靶向性’对目标人群直接加以扶贫干预的动态调整”。③因此,精准扶贫思想就是要帮助每一个贫困人口都摸索 出适合的致富路线,这正是“共同富裕”理论原则的发展和延伸。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是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现实需求。在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中共十八大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实际 做出的重大决策,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如果说“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凝聚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那么,扶贫、脱贫则是全面小 康的“最后一公里”。

当前中国扶贫脱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不能再继续“灌水式”“输血式”的传统扶贫模式,必须确保如期脱贫、杜绝返贫,因此需要精细化的扶贫思想,促使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全面脱贫。精准扶贫是中国扶贫进行到新阶段后的新举措,符合中国国情。

建构精准扶贫思想的主要内容

自提出精准扶贫思想以来,习近平在各地调研时多次提及这一理念,并于2015年6月在贵州提出,扶贫工作要做到“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 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并将精准扶贫思想概括为“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 准”。具体而言,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精准化理念是精准扶贫思想的核心要义。扶贫工作贵在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当前,中国扶贫工 作不论是在贫困人群的识别,抑或扶贫政策的制定实施上,都缺乏精细化的工作理念。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政府扶贫单位是县级贫困区域;2001 年转向15万个村级贫困区域;2011年划定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行重点扶贫。农村扶贫的主要特点是区域瞄准,没有识别到户。这种扶贫模式在短期内 集中了政策和资金资源,能够切实帮助部分贫困人口脱贫,或创造部分贫困群体脱贫的硬性基础设施条件。但“大水漫灌”后,贫困地区有两类现象值得关注:一是 一直未实现过脱贫的群体,或是不适应同质性的扶贫政策,或是自身根本不具备脱贫的能力素质等,这类群体往往就是现阶段的重点关注目标,难度较大;二是一度 脱贫后又返贫的群体,或因病、或因经营不善等,此类现象极其寻常,导致扶贫工作成效不持久,显得重复而又低效率。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想正是在总结数十年扶贫工作经验、教训之上,并根据目前中国贫困群体状况所提出的针对性措施。精准扶贫包括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其核心要义就是精准化理念,要求将精准化理念作为扶贫工作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扶贫工作的全过程。

第二,分批分类理念是精准扶贫思想的基础工具。习近平在2015年详细论述了其分批分类扶贫理念,并概括为“四个一批”,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

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就是要加强业务培训和培育计划,因地制宜制定特色扶持政策、机制,帮助一批具备软硬件基本条件的群体迅速脱贫;通过移民搬迁 安置一批,就是针对部分因居住地自然条件恶劣等因素、不具备扶贫脱贫的基本自然资源的贫困群体,有计划性的移民搬迁,安置到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居住地,并 继续实施帮扶直至脱贫;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就是针对部分劳动能力低下,或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群,不再以就业培训为主,而是果断通过低保等民政救助 的方式保障其基本生活;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就是帮助部分群体缓解医疗压力,杜绝因病致贫、增加贫困人口,也防止因病返贫、使得扶贫工作倒退。

第三,精神脱贫理念是精准扶贫思想的战略重点。扶贫先扶志,不论造成贫困有何种直接原因,精神贫困始终是主观上的首要根源。精神贫困首先体现在缺乏脱贫致 富的勇气、信心等主观意愿。树立脱贫信心、营造脱贫环境,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在精神上与 贫困绝缘,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战略重点。

习近平精神脱贫理念的最重要体现就是大力发展乡村教育的观点。习近平指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 房,是中央确定的目标。④其中,“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⑤2015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中提到:发 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随后,国务院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对未来几年乡村教育发展做出了纲领性指导意见。

实践精准扶贫思想的路径选择

有研究认为,尽管2001年以来中国政府扶贫对象有逐渐细分的趋势,也提出了整村推进等相关战略和理念,但贫困村内受益的主要还是富户,原因就在于精细化 机制不到位。因此,对于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定位把握,不应只在操作层面上将其解读为具体的工作方式,还应将精准扶贫思想提升到贫困治理原则性高度,映射 到扶贫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中。

第一,科学设计精准扶贫的工作流程。有关中国政府实施的精准扶贫,最早在官方文件上可查询的是2009年国务院相关部门开展的贫困户识别与分类工作,旨在 促进农村低保制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度建立和扶贫政策对接工作。但现实中扶贫瞄准一直精准度不高,一是存在弃真型误差,即符合条件的目标群体没有全部受益;二是存在存伪型误 差,即不符合条件的人享受到了社会政策。⑥

进而,现阶段精准扶贫的流程设计必须提高有效性。实践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首要路径是设计精准扶贫工作流程的科学机制,大致包括贫困户的精准识别、精准帮 扶、动态管理和精准考核四个环节。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首要流程,要求防止目标偏移,保证瞄准扶贫对象;精准帮扶要求依照贫困户致贫原因和脱贫条件,以针 对性办法扶持贫困群体;动态管理要求对扶贫工作进行实时跟踪和把控,根据扶贫进展及时调整;精准考核是保证“脱贫成效精准”的必要手段,及时对政策实施后 的扶贫效果进行评估。最终形成在扶贫工作中的目标识别、贫困治理、动态管理、成效考核、成功脱贫、后续跟踪的一系列反应过程。

第二,形成完整的精准扶贫政策体系。精准扶贫政策涉及到金融支持、社会救助、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的公共政策过程,落实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主要抓手是要形成完整的精准扶贫政策体系。

精准扶贫政策体系应当兼顾统一性和灵活性。一是政策体系必须要在全国范围内保持同级别的政策强度,保证各个贫困地区整体向脱贫目标和小康社会指标靠近,在 2020年如期脱贫;二是因省、市、县、乡、村,直至农户,每一贫困户贫困原因、程度、特点,脱贫的禀赋、资源、机遇,以及返贫的可能性等都不尽相同,不 能各地都依照完全相同的扶贫办法,应当允许和鼓励各级、各地扶贫单位因地制宜、因人定策,灵活开展个性化扶贫工作。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刘立潇对此文亦有贡献)【注释】

①②④⑤《习近平的“扶贫观”:因地制宜“真扶贫,扶真贫”》,人民网,2014年10月17日。

③⑥左停、杨雨鑫、钟玲:《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第四篇:天津二中院将司法为民的思想溶于审判中范文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坚持查摆问题不捂盖子,进行整改注重实效;坚持学习、审判“两不误”、“两促进”,及时做好成果转化工作;坚持边整、边改、边提高,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司法为民贯穿在审判和执行的全过程,运用司法手段调整与协调社会各方利益关系,通过对个案裁判公正的不懈追求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从最近审结的几个案件,就反映了二中院审判工作悄然发生的变化。

解民之难 体民之难 急事急办

居民李某所居住的一楼房间内公共下水道堵塞,某房管站需要在其家中维修施工,经与李某多次协商均遭拒绝,诉至法院。一审判决后李某不服上诉至二中院,此时共用下水道堵塞已近半年,审理该案的法官考虑相关居民生活不便并期盼问题尽快解决的情况,立即确定了开庭时间。为了尽快地使该案所涉及的居民能够恢复正常生活,法官阅卷了解案情后,经合议庭研究认为如果按照一般的程序审理该案得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彻底解决公共下水道堵塞问题。为了尽快将问题解决,合议庭决定力争于开庭前做通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将问题尽快解决。法官以最快速度通知双方当事人来到法院,在给房管站代理人做工作时,天津二中院法官指出了一审法院虽因李某未提供充足的证据,而未支持其要求每施工一天赔偿600元人民币的诉讼请求,但客观上房管站施工势必要给李某造成误工及其它财产损失,同时也会给李某正常的生活带来不便,房管站给予相应的补偿也是合情合理的,并且房管站理应于施工后尽可能的恢复原状。

在与李某交谈时法官也指出了其作为一楼住户有义务配合房管站进行共用下水道的维修施工,其要求每施工一天赔偿600元的要求是不恰当的,因一人要求未获得满足而影响邻里正常生活,造成其与邻里关系不和睦的做法也不符合公民道德规范要求。二中院法官根据问题症结,经过对症耐心调解,房管站最终表示愿给对方一定的误工补偿,并到塘沽等装饰材料市场尽最大可能购买和李某家一样的地板砖。李某也同意法官的调解并撤诉,表示按照法官要求积极配合房管站进行施工。双方当事人在法官监督下,很快将事情彻底解决,双方当事人和所涉及居民都十分满意。

解民之困 察民之困 为民着想

为充分维护弱势群体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天津二中院针对农民工证据意识较弱有理难赢官司、经济困难打不起官司、怕丢掉工作不敢打官司、法律意识较弱不会打官司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涉及农民工案件的五项审理措施,以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农民工合法权益长效保护机制。在保税区法庭起诉的农民工,可以通过口头、电话等方式简便立案,对来院起诉的可进行立案预约,并对立案的农民工提供帮助。进一步强化涉及农民工案件的流程管理工作,从立案到执行,对各个环节实行流程跟踪监督与管理,确保该类案件妥善解决。依法提供司法援助,对符合法定条件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实行诉讼费减缓。积极开展诉讼前指导工作,向来院农民工发放诉讼须知,增强他们对诉讼常识、证据保全等方面法律的了解。是从源头做起,积极促进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定期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走访和司法服务,一方面提高企业自动履约率,另一方面促进企业依法规范用工,最大程度缓解农民工诉讼维权的后顾之忧。法官在案件审理中,还积极维护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中外合资企业天津力创新型板材有限公司由于管理经营不善,生产经营陷于停滞,大量到期债务无法清偿。债权人向天津二中院提出破产还债申请。二中院于2003年3月受理该案后,该公司法人代表人因债务问题丢下厂房设备逃之夭夭,职工工资、保险金和其它债权人的债务都无着落。为了维护企业职工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合议庭没有等靠,而是依职权对该公司的财产进行了全面接收,并在报刊上刊登公告,要求债权人进行债权登记。通过对该公司情况进行审核,发现该公司已经资不抵债,无法清偿到期债务,符合法律规定的破产条件,于2003年5月裁定宣告该公司进入破产还债程序。为了防止资产流失,法官指导清算组安排人员做好厂访设备的看护工作,并对破产企业职工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核对,并及时向政府有关社会保险部门了解破产企业拖欠职工的各类保险等问题,并逐一核对。为了稳定下岗职工的情绪,合议庭专门召集80名下岗职工,向大家认真讲解破产案件进展情况和破产企业职工利益保护的各类措施,使广大职工了解到虽然公司已经破产,但职工的合法权益仍然受到法律保护。为将该企业比较落后的专业性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拍卖成交价格,法官指导清算组多次通过互联网、中央和地方的各大报纸登载拍卖公告,向社会公众公开破产企业资产拍卖的情况,并积极寻找竞买者,最后终于将破产企业财产以较高的价格整体出售。为了使广大职工能够在春节前拿到所欠的工资和保险费用,合议庭法官还加班加点,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职工工资发放的各项手续,在税务、银行、社会保险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监督清算组将工资保险金全额发放到职工手中。

当80名下岗职工拿到拖欠了四年之久的工资、保险款时,他们为法官送来有80位职工签名的感谢信。他们在感谢信中写到,这些钱,极大地缓解了我们的生活困难,保证了我们能够过一个祥和温馨的春节。当我们手里握着拖欠了四年之久的工资、保险款时心情无比激动。今天我们自发地组织起来,用感谢信的形式来表达我们对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和为当事人合法权益而勤奋工作的法官们的感谢,千言万语一句话,二中院的法官们是人民的好公仆。

第五篇:在“说”中磨砺思想、在“辩”中学会立论--关于“辩论”与“议论文写作教学”关系的思考

在“说”中磨砺思想、在“辩”中学会立论??关于“辩论”与“议论文写作教学”关系的思考

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听说训练中安排有“辩论”。但是在不少中学,“辩论”训练往往是匆匆开场,草草收兵,教材设定的训练目标无法实现,“辩论”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挥,这是令人惋惜的。

“辩论”与“议论文写作”的血缘关系是一望而知的:都要有知识的积累???对生活的认识与体验,语言运用的知识,议论文的章法技巧;都要有能力的准备???逻辑思维能力、理论分析能力、事例运用的能力、价值判断能力;更重要的是“辩论”对议论文写作教学成果的依赖,以致从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辩论”的顺利进行是以辩论者具备一定的议论文写作知识与技能为前提的。“辩论”区别于“议论文写作”的特点也是一目了然的,因为这些特点又使“辩论”具有一些其他教学手段所没有的优势,使它能反过来促进议论文写作,提高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效率。“辩论”的这一面,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辩论中的思想交锋可以磨砺思想,帮助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议论文中静态的“写”不同,辩论取的是动态的“说”,是辩论双方兵来将挡的思想交锋。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在争论中,人的思维处于最积极的状态,思想的火花在争辩中不断闪现,成串的妙语如泉水般涌出。因而经常开展辩论,对青年学生磨砺思想,提高思想水平、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为准备一次以“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为题的辩论,我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以正方或反方的观点立论写一篇议论文.结果正方的同学大多围绕“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性”这一观点立论,明显暴露出思维刻板僵滞的弱点。在辩论中,这观点受到质疑:远大理想与做一个好士兵有必然的联系吗?一个好高骛远的人能做好普通士兵的工作吗?只有想当将军才是具有远大理想吗?在反方毫不留情的诘难面前,正方的思想被激活了,几位同学分别从局部与整体、自觉与自发、胸怀全局与立足本职、领导与被领导的角色互换、责任感使命感对干好工作的重要意义等不同角度论证了本方的观点,成功地实现了由线性思维到发散性思维的转变。

辩论中分析辩题、阐明己方观点、归纳对方见解并予以反驳的需要,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而自觉地利用辩论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对于克服学生议论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的“写不出”、“理不清”的毛病,实在意义重大。

二、辩论中的两军对垒,有利于发现立论中的错误与漏洞,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立论。

一个命题,它是属于道德判断,价值判断,还是事实判断?它的真实的逻辑地位如何?它的逻辑困难何在?在静态的议论文写作中,学生对此往往考虑不多,因而习作中每每出现“观点立不起、道理说不透、结论推不出”的毛病.在动态的辩论中,这些错误一露面,就立即成为对方攻击的靶子。这便逼着你重新审视自己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认清自己立论的逻辑漏洞,从不断的尝试中学会正确立论。

仍以上面提到的那次辩论为例。在抽签决定立场后,正方的同学都很高兴,觉得以拿破仑的名言为己方观点可以稳操胜券。待到正式辩论时,反方以雷锋为例证提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可以是好士兵”的观点,正方才意识到己方立场的困难所在.事后,我让每个学生列好三篇文章的写作提纲:1?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2?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一定是好士兵;3?不想当将军的士兵才是好士兵。引导学生对辩题进行“必不然、不必然、必然”的逻辑推理,从而认识到正方观点的逻辑困难在于绝对化。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以“也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为题作文,不少同学都能辩证立论,既肯定这句名言激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的积极作用,又指出其片面性绝对化的偏颇及其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并进而得出“只有把远大理想与务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方能取得成功”的结论,写出了立论正确,分析透辟的好文章。

另外,辩论中巩固己方立场的需要能帮助学生养成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习惯,辩论中说服对手的需要迫使学生追求例证的丰富与精当,辩论中打动听众的需要鼓励学生追求逻辑层次的明晰与语言的简洁流畅。凡此种种,对于学生提高议论文写作水平,都是很有帮助的。

三、辩论中竞争的情境,及时的反馈,有利于培养积极的态度,使学生乐于议论.

在诸种语文基本能力中,写作能力大概是最难于形成的,而各种文体的写作中,似乎又以议论文的写作最为棘手.因此学生从议论文写作中很难产生满足与成就感,得到的多是失败的消极体验.写不好,便怕;愈怕,便愈写不好???这便是目前中学议论文写作教学面临的困境。

辩论则不同,辩论争胜的欲望可以充分调动辩论双方的积极性。如果说学生平常写议论文能为证明一个观点准备三个以上的论据就属难能可贵,那么在辩论中则可能准备10个以上的论据。还是那场辩论,反方的一个学生为了证明雷锋不想当将军,连夜通读了雷锋的故事、雷锋日记两本书,从中找出20多条论据,真正是“乐此不疲”.另外,辩论直接诉诸公众的方式满足了青年学生的发表欲望,辩论中新鲜及时充满情绪感受的反馈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每句辩词一经说出就已公开发表,每种意见一旦发表立即得到热烈的赞成或反对。一番恳切的陈辞,一段自然的归谬,一个刁钻的诘问、一点小小的幽默,都可以赢得掌声、称许,会意的微笑.在这样的氛围中来学习议论,自然是积极主动事半功倍。

以上谈的多是如何以“辩论”来促进“议论文写作教学”。但这并不表明我认为“辩论”只是或只能是议论文写作教学的附庸。恰恰相反,我认为像“辩论”这样一项对听说读写能力要求极高而又对听说读写能力有重大促进的活动,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也完全可以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余秋雨先生在担任;’95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评委后曾高度评价“辩论”的意义。他认为虚设一种人生立场和社会观点来进行辩论,以“演示合乎理性原则合乎思维逻辑的公共话语对接”,是一种方法论的较量和训练,它“洗刷了凛然的学术庄严与具体的政治实用,直指现代人全都需要具备的一种生存素质,其前途应该是十分远大的,有了这种生存素质,无论是现代人还是现代社会,都会更深刻、更健全”。对照余先生的话,反观中学“辩论”教学的现状,显然还有很多工作等待我们去做。

下载作思想从高二新教材中积累高考作文写作思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作思想从高二新教材中积累高考作文写作思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