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材料发展史
材料的历史同人类社会发展史同样悠久。历史上,材料被视为人类社会进化的里程碑。历史学家曾把材料及其器具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志: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高分子材料时代∙ ∙ ∙ ∙ ∙ ∙。这里我们不难看到材料在社会进步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制作物品的来源即原料或材料。其中“来源”指物质。
材料:是由一种化学物质为主要成分、并添加一定的助剂作为次要成分所组成的,可以在一定温度和一定压力下使之熔融,并在模具中塑制成一定形状,冷却后在室温下能保持既定形状,并可在一定条件下使用的制品,其生产过程必须实现最高的生产率、最低的原材料成本和能耗,最少地产生废物和环境污染物,并且其废弃物可以回收、再利用。
按组成、结构特点进行分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 按使用性能分类:利用材料力学性能的称为结构材料;而利用材料物理和化学性能的则称为功能材料。
也可将材料分为传统材料和新型材料。两者无严格区别,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传统材料的特征:需求量大、生产规模大,但环境污染严重;新型材料的特征:投资强度较高、更新换代快、风险性大、知识和技术密集程度高,一旦成功,回报率也较高,且不以规模取胜。狭义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 二者的坯料都由长石、硅石和矾土(氧化铝)构成。陶器的原料中矾土的成分多一些,是粘土质。瓷器的坯料是矾土成分较少的矿石质。陶瓷的概念有狭义、广义之分。 从狭义上说,陶瓷是用无机非金属化合物粉体,经高温烧结而成的,以多晶聚集体为主的固态物质。狭义的陶瓷概念中不包括玻璃、搪瓷、水泥、耐火材料、金属陶瓷等。 从广义上说,陶瓷泛指一切经高温处理而获得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人工单晶、非晶态、狭义陶瓷及其复合材料、半导体、耐火材料及水泥等。
公元前8000年左右,铜首次被有意识地用来作为原料。先民们发现并利用天然铜块制作铜兵器和铜工具。 到公元前5000年,人们已逐渐学会用铜矿石炼铜。 公元前4000年,铜器及其制造就已推广,而石头作为材料已退居第二位。铜是人类获得的第二种人造材料,也是人类获得的第一种金属材料。
在人类历史上,有过一个辉煌灿烂的青铜器时代。考古表明,青铜文明的源头在古代中国、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埃及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民们发现,在铜中加入部分锡,可使原来较软的铜制品变得更坚韧、更耐磨。于是青铜(铜锡合金)产生了。
中国商代青铜器已经盛行,并将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技术推向了世界的顶峰。 中国先民们掌握了6种不同铜、锡比例的青铜技术。知道含锡量1/6的青铜韧性较好,可做钟鼎;而含锡量2/5的青铜较硬,可做刀斧。
后来的化学成分分析证明,铁中含有百分之几的镍和钴,而不含碳和其他熔渣夹杂物。这说明它是天外来客——陨铁; 天上掉下陨铁的机会是很少的,人类不可能大量使用陨铁。但是,陨铁让人们认识了铁,知道它比铜更坚韧,用它可以制成更坚固耐用、更锋利的砍削工具。早在2600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后期,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国家要早1000多年;世界上冶炼、浇铸生铁的最早文字,也记载于我国古代典籍名著《左传》中; 最早的钢是在大约1200ºC的较低温度下,用木炭还原出铁矿石里的混杂铁(含铁、矿渣和没烧尽的木炭混杂在一起的炼铁块)为原料,在炭火中反复锻打,反复渗碳而逐步形成的。
钢和生铁的最大区别是含碳量的多少,前者少而后者多,以2.11%为界。 生铁硬而脆,韧性不好;很少作为结构材料使用(跟碳含量有关)
炼钢跟炼铁的主要区别是消耗掉多余的碳,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空气中的氧气去除碳,以降低碳含量;
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端于18世纪后期,以蒸汽机的发明及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由此引发的纺织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造船工业等的工业大革命,是这次技术革命的产物,使人类从手工工艺时期跃进到机器工业时代,开创了工业社会的文明。
其主要的材料依靠是钢铁的飞速发展,实现了高炉、转炉、平炉制造优质钢材的工业化。第二次技术革命开始于19世纪末,以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由于远距离送电材料以及通讯、照明用的各种材料的工业化,实现了电气化。其结果是石油开采、钢铁冶炼、化学工业、飞机工业、电气工业、电报电话等迅猛发展,组成了现代产业群,使人类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实现了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其主要材料依托是紫铜、黄铜、铝、钨等有色金属以及高分子绝缘材料的迅猛发展。
第三次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中期,以原子能应用为主要标志。1942年12月,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在美国建立了第一个核反应堆,实现了控制核裂变,使核能利用有了可能,实现了合成材料、半导体材料等大规模工业化、民用化,把工业文明推到顶点,开启了通向信息社会文明的大门。
其主要材料依托是钛合金、先进合金、高温陶瓷、先进复合材料等材料的迅猛发展。
第四次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以计算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空间技术为主要标志,新型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航天工业、海洋开发等新兴技术是主攻方向。
其主要材料依托是以硅、砷化镓为代表的半导体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生物相容材料等的迅猛发展。在炼钢时加进金属锰,就能炼出锰钢。锰钢最大的特点是强硬坚韧,是工业建设的栋梁之材,是国防建设的“铁甲卫士”。锰钢的问世,是一位年轻的冶金学家(英国的哈德菲尔德)藐视权威,以他那锰钢般的意志顽强攻关的结果。权威们告诫人们,钢铁中锰的含量绝不能超过1.5%,否则它就会越来越脆。在经过了几百次的失败以后,他终于发现当锰的含量达到13%时,锰钢一改它昔日脆弱的形象,变得既有很好的硬度,又富有韧性了。
不锈钢,是以铁为主体元素,加上一定比例的铬、镍、钼、锰等金属炼成的耐腐蚀合金材料。不锈钢以其锃亮的外表、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对酸性腐蚀物质的强大抗御能力赢得了人们的欢迎,是现代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金属材料。冶金专家布里尔利在一次偶然发现,由电炉炼成的含铬8%,含碳0.24%的合金钢经过热处理后,具有极好的耐腐蚀性能,特别是不怕酸性物质的腐蚀。布里尔利把它起名为“不锈钢”。
到1898年,美国工人技师泰勒创造了一个奇迹。他想研制一种耐高温的高速刀具钢。他分析了钨锰钢的成分,认为钨是好的,熔点高达3380℃,受热肯定不会变软,问题一定是出在熔点和硬度都不够高的锰身上。泰勒思考了很久,决定采用铬取代锰。泰勒赶紧安排试验冶炼含铬钨钢。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合乎要求的含铬钨钢炼出来了。新材料做的车刀的切削速度比过去提高了5倍!在这之后,泰勒又对钨铬钢刀做了不少改进,使它能在五六百摄氏度下也不变软,切削速度达到每秒10米(600米/分钟),可与奥运会100米跑的冠军比一比速度。
进入20世纪以后,刀具材料又有了一次飞跃,那就是诞生了硬质合金。1907年,德国冶金专家施特勒尔用碳化钨的硬质颗粒,加上铁和钴的粉末,先压制成型,再以高温烧结,让铁和钴熔化而成为粘结材料,使碳化钨紧紧地“团结”起来,制成了硬质合金。硬质合金一经问世,便受到了热烈欢迎。人们发现用它制作的刀具,在1000℃的高温下也不会变软,切削速度可达到每分钟2000米以上,比普通碳素钢刀高出100多倍。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分布最广的金属元素。我们脚下的粘土,就是铝的藏身之处、所以人们称铝是“来自粘土的白银”。
在今天,铝是产量仅次于铁的第二金属。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在100多年前,铝比黄金还要贵几倍,是王公贵族才能赏玩的珍宝。
说明:炭没有从铝手里夺取氧的能力,那就换一种思路,让氯气从氧那里把铝夺过来。
他向烧得发红的矾土里通入氯气,发现有一些液体流出来,得到了应该是氯化铝。他仔细地把这些液体收集好,再加热并加入还原能力强大的钾汞剂(合金),让它代替炭去把铝还原出来。实验分析结果告诉他,有氯化钾生成。钾汞剂已经变成了铝汞剂,加热以后汞蒸发掉了,可铝也再一次变成了白色的矾土。
由于铝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原料矾土的供应也变得紧张。自然界纯矾土矿很有限,大部分的矿石含有一半的铁硅和其它杂质,不能直接用来炼铝。有必要寻求一种廉价的方法将氧化铝提取出来。
奥地利化学家拜尔采用煅烧矿石,然后粉碎,再加入氢氧化钠,使其与氧化铝反应,生成氢氧化铝。然后分离出氢氧化铝,最后加热使氢氧化铝分解,就可以得到纯净的矾土了。他们研究发现:
1.具有形状记忆能力的合金并不只是镍钛合金一种,还有铜铝合金、铜锌合金、铜镍台金、镍铝合金等;
2.不同的组成,甚至是组成虽然相同,但热处理方法不同的合金,被“唤醒记忆”恢复原有形状的温度就有所不风
3.这些合金变形能力是无疲劳的,即使反复变形上百万次也不会断裂。
氢是一种高效的燃料,它的比热是航空煤油的三倍,也就是说1公斤的氢可以代替3公斤煤油,目前任何化学燃料都无法和它相比。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洁净的、无污染的燃料。因为氢燃烧时与氧结合,剩下的只是水,避免了产生有害的废弃物。
通常,人们只是把易与氢气结合成金属氢化物的合金才称为“储氢合金”。金属为什么具有储氢的本领呢? 因为氢是一种很活泼的元素,能与许多金属起化学反应。一个金属原子能与两个、三个或更多的氢原子结合,生成稳定的金属氢化物,同时放出热量。当稍微加热,金属氢化物吸收热量后,就会分解出高纯度的氢气。研究表明,能满足储氢材料基本条件的合金,其成分中的主要元素有镁、钛、铌、钒、锆和稀土类金属,添加元素有铬、铁、锰、钴、镍、铜等。
现在研究开发的合金,有镧镍、钛铁、镁镍、混合稀土、非晶态类储氢合金。储氢合金有很好的吸附性能,不需要高压高温就能贮存氢和释放氢,并且两者的数量很大,而且吸附性能也不会因反复贮藏、释放而减弱,因而特别适用于贮藏和运输氢,其理论贮氢量可为同体积高压贮气瓶的1000—1300倍,为液态氢单位容积贮气量的1.5倍,而且不会形成氢气压力,使之成为可靠的贮氢手段。
晶须是一种直径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长度可达数厘米的单晶体,可以在自然界生成,也可由人工制成。它强度极高,接近晶体的理论强度。因晶须十分细小,故一般不能独立使用,但可编织成线材或与其他聚合物复合成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经现代的X射线衍射技术显示,晶须内部的原子完全按照同样的方向和部位排列。这是一种没有任何缺陷的理想晶体。而在一般金属中,虽说总体上原子是有规则排列的,但局部地方,一些原子的排列并不规则,因而,晶体构造中产生了缺陷。
设想:将硝化纤维薄膜夹在两层玻璃中间,设法把它们粘成一体,就可以做成不伤人的安全玻璃。
困难:硝化纤维“脾气暴躁”,见火就烧.有时温度一高还会自己烧起来。怎样使它与玻璃紧密结合起来? 方案:
1.用胶水?——粘合牢度太低。
2.把玻璃烧软了,再趁软把硝化纤维压在一起?——实验不是着火就是爆炸,太危险。
所谓先进陶瓷,是以高纯、超细的人工合成的无机化合物为原料,采用精密控制的制备工艺烧结而成的,比传统陶瓷性能更加优异的新一代陶瓷。先进陶瓷又称为高性能陶瓷、精细陶瓷、新型陶瓷或高科技陶瓷。
先进陶瓷按化学成分可分为氧化物陶瓷、氮化物陶瓷、碳化物陶瓷、硼化物陶瓷、硅化物陶瓷、氟化物陶瓷、硫化物陶瓷等。
(1)陶瓷的耐热性好,这可以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温度,从而使发动机效率大大提高。例如,对燃气轮机来说,目前作为其制造材料的镍基耐热合金,工作温度在1000℃左右;若采用陶瓷材料,工作温度可达1300℃,使发动机.效率提高30%左右。
(2)工作温度高,可使燃料充分燃烧,尾气中的污染成分大大减少。这不仅降低了能源消耗,而且减少了环境污染。
(3)陶瓷的热传导性比金属低,这使发动机的热量不易散发,可节省能源。
(4)陶瓷具有较高的高温强度和热稳定性,这可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目前,这种陶瓷滚动轴承已经问世。陶瓷滚动轴承具有下列优点:
(1)陶瓷的耐蚀性好,所以陶瓷滚动轴承适合于在有腐蚀性介质的恶劣环境中工作;
(2)陶瓷滚动体的密度比钢低,转动时对外圈的离心作用力可降低40%,故使用寿命长;(3)陶瓷的热膨胀系数比钢小,在轴承的间隙一定时,允许在温差变化较大的环境中工作;(4)陶瓷的弹性模量比钢高,具有较好的刚度,有利于提高工作速度,达到较高的精度。人造金刚石:金刚石是大家熟悉的高级装饰品,又是已知材料中最硬的,由于天然金刚石矿床不多,故价格很贵。而商业上、工业上都有很大需求,于是人们希望能够人工合成。金刚石和石墨都是有碳元素组成,但是两者的性能却千差万别,一个很硬,一个很软。这为我们人工合成提供了线索。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是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三大家族。纤维和橡胶都有天然的存在,惟有塑料没有天然的存在,是人类创造力的产物。虽说塑料的诞生是受自然界的树脂类物质启发而起步的,但在塑料的发展过程中,完全是人类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艰苦卓绝的努力,才创造出这一个崭新的材料领域。
聚乙烯是由乙烯单体聚合而成,为发展最快、产量最大的一种热塑性聚合物。聚乙烯质感类似石蜡状,无味无毒,有良好的耐低温性、化学稳定性、加工性、电绝缘性,但耐热性不高,只可在80℃下使用。
由高压法所得的聚乙烯,分子质量较低,分子的支链较多,密度较小,所以又称低密度聚乙烯(LDPE),为半透明状,质地柔软,耐冲击,常用于制作薄膜、软管、瓶类等包装材料及电绝缘护套等。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简称UHMPE)的分子质量达上百万,使结晶困难。
与普通PE相比,耐磨性、抗冲击性、自润滑性、生理相容性、耐蚀性更好,但其硬度、强度、耐热性低些。可用于耐磨输送管道、机床耐磨导轨、小齿轮、人工关节、防弹衣、滑雪板等。
最轻且价低的塑料:聚丙烯(PP)
聚丙烯是由丙烯单体聚合而成的热塑性聚合物,常用的PP,耐蚀性、电绝缘性优良,力学性能、耐热性(可达150 ℃)在通用热塑性塑料中最高,耐疲劳性好,是常见塑料中密度最低、价格最低的塑料,但低温脆性大及耐老化性不好。其无味无毒,是可进行高温热水消毒的少数塑料品种之一。
最鲜艳且成形性特好的塑料:聚苯乙烯(PS)
聚苯乙烯为苯乙烯单体聚合而成的典型线型无定形热塑性塑料。
PS极易染成鲜艳色彩,透明度仅次于有机玻璃,制品表面富有光泽;几乎可用各种成形方法进行成形加工,成形收缩特小,可成形性非常突出;电绝缘性(特别是高频绝缘性)极好,刚性好、脆性大,为敲击时惟一有清脆的类似金属声的塑料;其无味无毒,但抗冲击强度低,易脆裂;不耐高温(100 ℃以下使用),户外长期使用易变黄变脆。与“尼龙—66”相比,聚酯纤维的优点:
1.保型性好。
它弹性足,尤其是弹性模量要比尼龙-66高2~3倍,不容易产生折皱,经熨烫后有“一朝定型,永不变形”的功效。
1.耐温性能好。
聚酯纤维既不怕高温又耐得低温。将其在150℃的热空气中加热1000小时,还能保持50%以上的强度,而尼龙-66在此温度下差不多已经“毁尸灭迹”了。聚酯纤维的熔化温度高达250℃、但在零下100℃的低温环境中也不会降低性能。
3.强度高;
它在干燥情况下强度与尼龙-66不相上下、而且在潮湿条件下依然如故。尼龙-66受潮后强度会下降10%~15%,聚酯的抗冲击能力比尼龙要强整整4倍。
3.“生命力”旺盛。
把它放在玻璃瓶里晒上一年,强度并没有太大的降低,而如果换成尼龙,同样晒一年,强度会有大幅度的下降。
3.聚酯还不怕酒精、汽油等有机溶剂,不怕含氯的氧化剂,不怕稀酸、稀碱溶液的腐蚀作用。
橡胶、人称“弹性之王”,最大的特点是富有弹性,可以在外力作用下伸长七八倍。但外力一消失,又迅速恢复其原来的长度。除了弹性好以外,橡胶还有防水、绝缘、气密、抗震、耐磨等一系列优良性能。橡胶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战略物资,是现代人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材料之一。
橡胶家族分为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两大分支。无论是天然橡胶,还是合成橡胶,都是化学家们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劳动后,才得以进入人类生活的。
人造“大然橡胶”与真正天然的橡胶相比,可以说是“巧手胜天成”的杰作。
它的弹性、耐磨性、耐温性、气密性等各项性能指标都与天然橡胶相同,甚至它的缺点也和天然橡胶一样——耐油性不太好。不同在于它在合成时的原料特别纯,所以产品中不含天然橡胶里常有的植物蛋白及脂肪等杂质,电绝缘性能比天然橡胶好,耐老化的时间也更长。
第二篇:电子商务发展史
电子商务发展史
一、电子商务营销的兴起
电子商务营销是指商务流程电子化的一种营销活动。在Internet网上进行的电子商务营销活动包括网上的广告、订货、付款、客户服务和货物递交等销售、售前和售后服务,以及市场调查分析、财务核计及生产安排等多项利用Internet开发的商业活动。
电子商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电子商务也称作电子交易(E-Commerce),是指企业在网络(主要指Internet网)上利用Web提供的通信手段进行交易。从广义上讲,亦称作电子商业(E-Business),是指公司利用网络进行的全部商业活动,包括市场分析、客户联系、物资调配等,目的是创造目标市场满意,使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电子商务营销这一种营销方式与邮购、电话电视购物等方式并列,从属于直接营销这一概念。他的先进性体现在买者作出购买决定的自由度、交易自由化程度、交互能力、购买决定对计算机的客观依赖性、成长为完整的电子市场的潜力等。
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证券市场、在线交易(如食品百货、鲜花礼品、家用电器等)、家庭银行、旅游服务、在线信息服务、在线游戏、书籍报告、应用软件及电脑产品等。
目前,国际电子商务市场已成为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从事电子商务营销的企业已在世界经济领域崭露头角。据统计[1]至1996年底,美国《幸福》杂志评出全美500家最大的公司已有半数在网上开展营销[2]。在营销的广告支出方面,福布斯的调查表明:1995年互联网的广告费用为0.37亿美元,到1996年升至3.12亿美元,估计2000年将达到50亿美元。1998年美国股市的超级明星是亚马逊(Amazon)网上书店,一年中这家公司的股价上涨8倍多,年终每股突破300美元大关,使其市场资本总值达到180亿美元,超过了有100多年历史的美国着名邮购公司西亚斯。
除了Internet的迅速发展推动电子商务外,各国政府对电子商务的格外重视也是重要因素。当前电子商务在信息安全性、交易体制、法规建设等方面还不能令人满意,加强政府部门对发展电子商务的宏观规划和指导,并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和法规环境已成为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不可忽视的方面。美国政府于1997年初提出了《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该文件就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提出了美国政府的总体政策,内容涉及“原则”、“财务问题”、“市场准入问题”等方面。目前,美国政府已按照这个政策框架展开国内立法和国际谈判工作。
我国企业电子商务营销已随着Internet的发展逐渐兴起。1994年前后,由我国政府批准建成了CERNET、CSNET、GBNET和CHINANET等四大互联网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截止到1998年6月30日,上网用户为117.5万[3]。我国企业已在尝试利用Internet开展电子商务营销。1996年2月28日,四川茂青茶厂积压的1.6万公斤茉莉花茶,通过Internet广告招商,结果达成交易,成为国内有记载的第一次成功交易[4]。当然这种广告营销只是其基本组成部分之一。目前我国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已陆续开通银行安全支付系统,结合Internet完成ISP与客户之间的交易结算。随着国内结算体系的逐渐完善和与世界接轨,电子商务营销将在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
二、电子商务营销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前面介绍了电子商务营销的兴起和发展前景,下面从技术可行性和环境可行性两方面对电子商务营销在我国的发展进行研究。
1.技术可行性
技术可行性主要是讨论目前企业、消费者和公共设施所拥有的技术水平是否以支持大规模的电子商务营销实施。讨论主要分为通讯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两个方面。
(1)通讯网络技术实现
目前主要有三种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网络模式:Internet、Intranet(企业内部网)、Extranet(企业外部网)。企业主要利用TCP/TP协议建立用于企业管理和通信的应用网络,这就是Intranet。而各个企业之间遵循同样的协议和标准,建立非常密切的信息交换体系,从而大大提高企业协同生产的能力和水平,这就是Extranet。
(2)安全技术问题
安全问题是电子商务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通过TCP/TP网络,不可能用通常的方式确认与你通信的人的真实身份,任何一个人,可以使用一些技术手段,窃看到网上传输的信息,并可以替代和修改这些信息。电子商务中主要面临以下四个安全问题:
第一,保密性问题
在电子商务过程中,网上传递的是一些极敏感的信息,如信用卡号、产品报价等,顾客不愿这些信息被人窃取。
第二,认证问题
在Internet上,交易双方互相不能见面,所以必须有方法确定对方身份。
第三,完整性问题
交易中传输的数据不仅不能被窃听,同时也不能被修改。例如:在一笔转账交易中,转入账号不能被替换。
第四,不可否认性问题
交易过程一旦结束,交易的任意一方都不能单方面否认发生过这笔交易。必须有不可伪造的电子单据来证明每次交易。
目前国内外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有SSL(Secure Socket Layer安全套接字层)、SET(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安全电子交易)等协议和标准。SET协议是世界上两家最大的信用卡公司MasterCard International和Visa International合作开发的,其1.0版于1997年6月正式推出,由于它是专门针对电子交易设计的,较好的解决了认证和安全问题,很快被行业接受(已经被IETF接收为国际标准)。我国基于SET的安全支付体系于1998年3月6日在中国银行开通,并完成了ISP与客户之间的交易结算。虽然目前中国银行的网上业务仅对北京用户开放,发放的数字化证书截止3月底也仅有6个[6],但这毕竟标志着网络营销中安全快捷的结算功能已具备了显示可行性。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营销所需的技术,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无论是通讯网络技术还是安全技术,都已走完了“技术实现”阶段,现在正进入“技术开放和普及”阶段;技术人员现在面临的工作是通过技术手段来降低成本,提高普及率及安全性,从而拓展营销的市场范围。
2.环境可行性
网络营销所处的环境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部分。宏观环境包括思想观念、经济体制和政策、法律体系、人口情况、技术情况等因素。微观环境包括从事网络营销的企业本身,其市场中间商、顾客、竞争对手和所面对的公众等直接影响企业为市场服务能力的行动者。宏观和微观环境中的众多因素对网络营销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
(1)宏观因素分析
第一,在思想观念方面,逐步树立信息化意识、以市场为中心意识和网络意识
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科教兴国,重点扶持和发展信息产业。”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纲要》)明确强调发展以信息产业为发展重点的第三产业,并指出:“要显着提高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继续加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这充分说明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适应我国信息化的国家意志。
目前,我国企业已广泛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经营信息化改造工作。对于用计算机来进行购、销、调、存的统计分析,财务管理,对于条码技术和POS技术,我国企业已不陌生。对于EDI和MRP等世界领先的信息技术,也有部分企业在使用。企业已体验到信息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这为信息化营销方式的引入作了很好的铺垫。
经过近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经济体制改革使企业从政府架构中脱离出来,个人也因此告别了“大锅饭”、“铁饭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能最快地了解信息,运用信息,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因为Internet电子商务营销,将为人们提供最快捷的信息传输通道,把企业、个人和市场相互沟通起来。
网络意识也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大约在3年前,北京大学的一位学生,为挽救生命垂危的同窗,向Internet发出了求援信息,很快全球1000多位医学专家在“网上会诊”,患病的学生因此而脱离险境。这一事件在社会上引起较大震动,人们开始明白虚拟空间并不虚,它联系着现实的种种利益。我国的商家、学者、普通百姓都开始关注Internet,各种网络刊物大量涌现,网络意识成为市场生存意识。
第二,在法律环境方面,努力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是我国营销实现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下面从保证营销正常进行和营销的超法律性两个方面来分析。
保证Internet正常运作的法规并非一片空白。在我国有大量与之相关的信息方面的法律。它们都零散分布于相关的法律当中,因而,在这些法律所管辖的范围内讲“立法真空”是不恰当的。只是这些法律在Internet这个领域中实施,在取证、援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只要有计算机和法律两方面的技术支援,这些法律在虚拟空间是可以实施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具体包括:
对公民信息自由权的保护体现在我国的《宪法》、《教育法》、《民族区域自治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如我国《宪法》第40条规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到法律保护等。
对消费者获取信息权的法律保护表现在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产品质量法》等,如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规定,消费者都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接受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现在我国的《专利法》、《商标法》、《着作权法》等。
对企业商业信息权的保护体现在我国的《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关于证券、财务方面的法规等。
以上所举法律法规的立法意图同Internet营销是没有很直接联系的。但是,它们在客观上为营销的各个利益主体提供了隐私权、获取信息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保障。
营销的超法律性指由于所涉及的技术以极高的速度更新变化,使得原有立法无法完全涵盖这一领域的内容。大致包括:
文本的法律效力问题。如:以网络通信为传递方式的合同、公证文件等法律文本的认可和接受的条件:电子签字及其他身份认证手续的可接受性。
知识产权的界定问题。如:把文字、图像、图形、声音等传统形式表达的作品转化成二进制数字编码是不是原作品着作权人的专利;建立站点编写文本文件时往往要利用他人作品的片段,这种过程中的着作权关系如何界定和处理。
合理保护隐私权问题。营销过程中,企业能得到许多个人信息。对这些信息如不加以保护,个人的隐私和利益将受到迅速侵害。如:某人的个人资料及电子邮件地址一旦被人倒卖,他的邮件箱中很快充斥无数的广告电子邮件,他的正常通信会受到干扰。如何界定合理的隐私权,在网上追踪、记录、分析顾客的浏览,购买行为的合法性都属于这一范围。
行为主体的权利与义务问题。ISP、上网营销的企业和网上消费的顾客这三者都是随Internet才产生的主体。这三者对营销过程中产生的病毒传播、诽谤、反动言论传播、交易信息传递失真、延时等事件各自应当承担何种责任。
我国与Internet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原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推出的电子公告板管理办法和因特网域名管理办法等。这些法令和条例都只是与营销间接相关,涉及上面提到的四方面内容的仍是空白。
第三,政策环境方面,我国至今未提出一套完整的政策框架
我国对外既没有虚拟空间市场拓展政策,也没有本国市场保护政策。但是,目前我国的货币是非自由兑换的,除了如香港等地区外,公民使用的一般不是国际通用信用卡,因而,国内的网上消费者一般不可能直接参与非本国的网页购物活动。外国公司不能在中国的网上实现销售,市场没有被侵占。
我国与网上营销相关的政策主要体现在通信政策。现行的通信设施建设与经营中既有有利于营销发展的,也有不利的。有利的部分包括:网络建设主体明确归口为信息产业部;初步开放市场,打破中国电信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利部分包括:通信资费的确定依然是政府行为而非市场行为,通行资费定价方法抑制网络高速化,这种定价方法是造成网络速度严重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的原因之一;非公平的竞争环境,使网上营销无法得到高质量的服务。
综上所述,网上营销所面对的政策环境不容乐观,中国电信市场还不具备公平竞争的环境,电子商务营销高速发展的时机未成熟。
(2)微观环境分析
菲利普科特勒把公司微观环境中的行动者分为以下6种,包括公司、供应商、营销中介、顾客、竞争与公众等。下面就这6种行动者的情况来分析网上营销所面临的微观环境。
第一,公司与供应商
我国的企业已充分认识到应用计算机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1996年我国PC机的销量达210万台,排在美国、日本之后居世界第3位,比1995年增长74%,其中非家用购置达178.5万台,586以上的PC机占85%。计算机在企业普及速度快、档次高,为网上营销提供了物质基础。
企业自行建立网络和站点费用较高。企业向ISP租用空间,开设站点的费用弹性很大,根据功能的多少由5000元年至10万元年不等。有了ISP这种弹性收费就有更多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来开展网络营销。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权威统计,截至1997年10月31日,我国已有1000多家国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信息中心,其中5%建立了企业计算机网络。共有4066个单位在CN(China)下注册了域名,展开了网上营销,数量虽不多,但在我国与Internet连通仅4年,对企业开放仅3年。这么短的时间内,有这么多企业开始认识并利用网络进行营销,说明在中国已有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营销中介
营销中介包括金融中介、营销服务中介和实体分配机构等等。
前面在技术可行性分析中,已经说明了支持网上营销的基于SET的安全支付系统在我国仍处于试点阶段,这是结算中心一方的情况。支持这个系统还要考虑客户一方的情况。客户的支付工具是信用卡。到1995年末我国银行信用卡发行了14113817张,比上年增长了67.50%。从总量上看,信用卡发行量大于上网用户数。因而客户一方的环境是乐观的,结算中心的问题一旦解决,整个系统就可以运作起来支持网上营销。
营销服务中介包括接入服务提供者——ISP和线路提供者——信息产业部门。在我国,对公众开放允许进行经营性活动的Internet级的ISP主要是CHINANET。CHINANET的网络建设起步于1995年,目前骨干网已通达全国省会城市,干线速率为2Mbps,国际出口总容量为84.6Mbps[7]。
实体分配机构对所销售的产品进行分配。网上产品分为信息产品和非信息产品。若是信息产品可通过网络直接传输,不需实体分配机构;若是非信息类产品则需要送货上门实体分配机构。由于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富余,自组送货队伍有一定的经济可行性,依赖原有的网络或连锁店代存、顾客自取等也是可行的办法。
第三,顾客
网上营销在中国的普通百姓中普及存在3个难题,姑且称之为“会用”、“敢用”、“乐意用”。
现在普通顾客要参与网上营销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网络应用方面的知识。对于年轻一代来讲,学习这些知识的难度不是太大。中国65%以上的网络人口是2030岁的年轻人。对于其他年龄层次的顾客,学习这些就有些困难。有没有不要具备那么多知识就能参与网上营销的途径呢?另外,如何让大约5100万有线电视用户参与到网上营销中来?
假的商品和服务已充斥整个商品市场,在虚拟空间,假的可能性更高,故需要健全法规,培养顾客对网上商家的信任感,使顾客敢于参与购物和宣传。
有人认为:网上营销的推广有悖于人们以逛街为乐的购物习惯,因而不可能有大的发展。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竞争的加剧,人们留给逛街购物的时间越来越少,而文化、体育休闲的时间越来越多。网上购物能同时提供给顾客大量的文化休闲活动,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乐意用”。
第四,竞争与公众
网上营销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不十分普及。在同一行业内只有数量不多的几个企业上网,竞争不是很激烈。在某一市场内竞争者不多的情况下,企业应当抓紧时机建立和巩固市场领导者的地位。至于公众,如媒体公众,政府机构等。
综观网上营销的微观环境,顾客是存在最大问题的因素。在目标市场中普及网络知识,培养顾客的信任感,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是在具体进行网络营销时应加以注意的要点。
三、在我国发展电子商务营销的决策建议
电子商务营销是市场营销发展的一个方向,能实现营销成本的降低和营销质量的提高,最终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营销,目前在通讯网络技术和安全技术方面已走完“技术实现”阶段,现正进入“技术开放和普及”阶段;而宏观和微观环境方面,思想观念、经济体制和政策、法律体系、人口情况以及从事营销的企业本身,都还存在不完善的情况,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和影响营销的实现。目前,美国的亚马逊(Amazon)网上书店的年销售额以34%的速度递增,1997年销售额达1.48亿美元,1998年则可望突破5亿美元。但是,亚马逊从创立至今还没有赚过一分钱,而西亚斯1997年的总利润是12亿美元。1998年亚马逊公司的股价上涨8倍多,成为美国股市的明星。对于这种“亚马逊现象”,美国股市分析家莫衰一是。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美国投资者看好网上商业的巨大潜力是其走红的主要原因。我国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营销要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目标市场消费者的行为特征、本企业的经济实力、营销环境状况等因素来制定本企业营销目标,选择适合上网交易的产品,利用网络工具进行营销策划,选择合适的。
上海威博始创于2002年,成立至今,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具技术实力、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电子商务系统及服务提供商,作为电子商务软件和一体化服务商,上海威博不仅是目前市场使用成功率第一的独立网店软件提供商,而且是服务亿 万级客户最多的电子商务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第三篇:中国共产党发展史
中国共产党发展史
生:老师,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样发展壮大的呀? 师:孩子们,今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91周年的生日,回顾党的光辉历程,从嘉兴红船的希望之光到天安门城楼开国大典的巨人之声,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领导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使一个崭新的中国屹立在了世界民族之林。
第一阶段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孩子们,伟大的党创建还有一个曲折的小故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秘密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一共13人,分别代表全国7个共产主义小组,50多名党员。会议进行至中途,遭法租界巡捕的袭扰而被迫停会。
“一大”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继续举行。代表们以游湖为名,让船主把船停泊在僻静的水域,上午11点左右,“一大”南湖会议正式开始。会议首先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选举陈独秀任中央局书记,会议完成了全部议程,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在闭会时全体代表轻声地呼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共产党万岁!第三国际万岁!共产主义万岁!” 会议结束后,代表们先后悄悄离船,他们把革命的火种带向全国各地,中国的历史从此写出全新的篇章。
第二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孩子们,王二小,雨来,刘胡兰、董存瑞等等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已深刻记在我们的心中,这些都是抗日战争的英雄。日本1931年策动九一八事变并占领中国东北三省,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以1937年7月7日炮轰宛平县城、进攻卢沟桥为标志,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侵略者先后践踏了中国大片土地,企图把中国变为日本的殖民地,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在面临亡国灭种威胁的危难关头,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民毅然奋起,英勇抵抗。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号召工农红军和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全民族团结起来抗日救国,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共赴国难。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宣告了日本侵略者的彻底失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三阶段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1949年10月1日,大地欢声雷动。刚刚就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和朱德两位伟人一前一后,沿着城楼西侧的古砖梯道,最先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当林伯渠宣布开会后,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位。人民领袖毛泽东庄严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个洪亮的声音震撼了北京城,震撼了全国,震撼了全世界,开创了中国各民族人民的新世纪。毛主席亲手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广场上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共54个单位的54门礼炮齐鸣28响,如报春惊雷回荡在天地间,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28年,终于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
第四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6年9月召开的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八大,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进一步展开。党在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党中央于1962年1月2日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这次会议对于统一全党思想,动员和团结全党同志认真贯彻“八字”方针,做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扭转经济困难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第五阶段 改革开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经过这次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次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第六个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全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加快和深化改革。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于1989年6月在北京召开。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总书记的新中央领导集体,重申和强调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具体化和系统化。1997年9月12日,党的十五大在北京隆重召开,跨世纪的战略部署。
现阶段:十六大 十七大
2002年11月8日十六大召开是党走在健康发展道路上的一次继往开来的大会。十六大的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十六大报告的精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十六大充满着面向新世纪的时代感,开拓新阶段的紧迫感和开创新局面的使命感,成为党的历史上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是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和工作布局上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战略部署的大会,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鼓舞干劲的大会,是团结、胜利、奋进的大会,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四篇:中国航天发展史
中国航天发展史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发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完成了21个小时的空间科学试验后,于21日3时41分成功着陆。“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成为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离这一年结束的日子只有一个月零9天。在7年时间里每天数着日历倒计时过日子的航天人中,许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觉。但就是这样简单的愿望对很多人来讲,也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奢望。在新的战鼓声中,“神舟二号”又开始起步了。正在驾驶隆隆天车挺进太空的中国航天人,必须为一个民族的理想去争分夺秒!
不久,第二艘飞船“神舟二号”被制造出来,它的性能比“神舟一号”更加先进,保证安全与维持生命系统的设备安装的也更加充分。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这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与“神舟”一号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紧接着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试验,还面临载人航天发射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发射场有史以来罕见的严寒,最低气温接近-30℃,超过低温发射条件近10℃,且飞船发射已进入不可逆状态。“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温发射的奇迹。我国航天专家梁思礼院士表示,虽然“神舟”飞船的研制、发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国研制飞船的起点更高。“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既能进行留轨对地观测,又能作为未来空间交会对接的一个飞行器,是今后天地往返运输的优良工具。
10月6日,美联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在即将发射载人飞船前,中国宣布最快在3年内把探月卫星送入月球轨道。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探月计划今年3月开始启动,目前进展顺利。另悉,若一切顺利,10年后,月球上将可能出现中国人的身影。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9时整,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在震天撼地的轰鸣中腾空而起。全世界的人们在这一天都看到中国人杨利伟在太空中飞翔。从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间飘动的旗帜中开始有了中国的五星红旗。那艘承载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划开了中国一个崭新的航天时代。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时23分,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在起飞21小时后,顺利降落在内蒙古空旷的草原上。太空中没有中国人足迹的历史到此结束
2005年10月12日,中国再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载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载着中华民族冲击太空新高度的梦想,飞上太空。
这是神舟飞船第七次飞入太空,也是中国人第三次登上太空。
继杨利伟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费俊龙和聂海胜进入轨道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之后,今天,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位中国航天员的金秋之行,肩负着全新的历史性使命——按照计划,他们将在此次太空飞行中,实现出舱行走。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一九五八年一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 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
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 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 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 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 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十一 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一九五八年四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 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一九六0年二月十九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 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一九六0年十一月五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 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 箭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 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 际航行长远规划。
一九**年四月二十九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 九七0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一九**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 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一九**年七月十九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一九六五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 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
一九六五年十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 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
一九六六年六月三十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 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 人造卫星开始研制。
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研制的中程火箭首次飞 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六七年,“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
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日,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
一九七0年一月三十日,中远程火箭飞行试验首次成功。
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 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 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一九七一年三月三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 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
一九七一年九月十日,洲际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 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一九七九年一月七日,远程火箭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
一九八0年五月十八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 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六月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邓小平、胡耀邦、李先念、陈云、彭真、徐向前等领导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讲 话。
一九八一年九月二十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 科学实验卫星。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二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 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 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 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 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大会。
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二十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 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 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这次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 了四枚火箭。
一九九0年四月七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 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 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
一九九0年七月十六日九时四十分,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 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 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中国新建 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发射 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
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二日下午十八时二十三分,中国第 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 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
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 二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 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 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 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中国航天史创下九项第一
一九六零年九月,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一九六零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中程导弹。
一九六六年十月,中国第一次导弹携带核弹头的“两弹结合”发射成功。
一九七零年四月,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一九八零年五月,成功发射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
一九八一年九月,在中国首次以“一箭多星”方式,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三颗卫星。
一九八七年八月,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第一次为国外卫星提供卫星搭载服务。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这里进行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发射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一九九二年启动实施,短短四年时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成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该中心地处起源于祁连山的弱水河畔,平均海拔一千一百米,地势平坦,多属戈壁和沙漠。自然环境恶劣: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最低气温摄氏零下三十四度,最高气温四十二点八度。
第五篇:数码相机发展史
数码相机发展史
1996年,佳能、奥林巴斯纷纷推出了自行研发的数码相机,随后,富士、柯尼卡、美能达、尼康、理光、康太克斯、索尼、东芝、JVC、三洋等近20家公司也先后加入到数码相机研发和生产的行列中,在这一年都推出了各自品牌的数码相机。因此这一年成为了数码相机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也有人将这一年称之为数码相机全民普及化的一年。
1996年成为数码相机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里程碑。从此,数码相机进入了以数量级发展的新时代。
1997年9月,索尼公司发布了MVC FD7数码相机,这是世界上第一款使用常规3.5英寸软盘作为存储介质的数码相机。索尼也由此开始大力进军数码相机业。同年11月柯达公司发布了DC210数码相机,这款数码相机使用了109万的正方像素CCD图像传感器,而且还开始在数码相机上采用变焦镜头,使得数码相机的发展有了全新的突破。
如果说1996年是数码相机开始百家争鸣的年代,那么1997年就是技术全面革新的一年。同样也是在1997年,奥林巴斯这个老牌光学厂商率先推出了“超百万”像素的CA-MEDIAC-1400L型单反数码相机,引起了行业内的巨大轰动。因此在1997年的美国PMA国际摄影器材博览会上,数码相机作为新鲜事物,大量出现在这个原本以传统摄影器材为主的展会上,给传统的摄影器材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相机与计算机相结合、数字图像输入输出等都成为了人们关心的话题。不少IT厂商也开始介入数码相机的生产。各大公司纷纷推出高像素、低价格的普及型数码相机,不少数码相机的售价都保持在1000美元以下,最便宜的相机价格仅仅为200美元。这为普通家庭购买数码相机创造了大好条件,同时也翻开了数码相机普及化发展的新篇章。
1998年的数码相机市场,绝不仅仅只是把数码相机看作新鲜玩具那么简单了。1998年是消费级数码相机大发展的一年,大量低价“百万像素”数码相机成为了整个市场的一大看点。同时,“百万像素”数码相机也成为了市场的主流产品。这一年推出的数码相机,不仅像素大大提高,画质有了质的改进,而且功能丰富,向着体积小型化,功能集成化发展。当然,最重要的是,其价格进一步下降,能够被更多普通老百姓接受。
光这一年发布或者上市的数码相机就有60多种,20多个厂商加入其中,成为数码相机厂商百花齐放的一年。其中,卡西欧、富士胶片、柯达、美能达、尼康、佳能、奥林巴斯、三洋、索尼、精工爱普生都推出了3款以上的数码相机,爱克发、惠普、柯尼卡、菲力浦、理光等厂商也在这一年推出了2款数码相机,东芝、松下电子、日立、JVC、京瓷、莱卡、三星和中国的海鸥也都推出了一款机型。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的同时,数码相机厂商之间的竞争的大大加剧。以我们现在的情况来看,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厂商都已先后退出了数码相机的生产,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
1998年佳能推出了当时像素最高的一款数码相机PowerShot Pro70,成为当时业内的代表作。这款相机具有2.5倍光学变焦和2倍数码变焦,TTL自动调焦功能、自动曝光,具有2英寸彩色TPY 液晶屏,还可以进行每秒4帧最长5秒的动态影像拍摄。这款相机不仅是当时,到了现在看来,都是非常经典且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款机型。
同样在1998年,防水防尘的数码相机也纷纷涌现,同时各大厂商也看到了防水数码相机市场的巨大潜力,不少厂商都推出了各类防水罩。首款百万像素防水防尘数码相机富士BigJobDS-25OHD的亮相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以富士15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FinePix700为基础,使用具有日本工业标准7级保护能力专用外套,加上HD机背和GN24的大型闪光灯构成。虽然体积庞大,但对于水下摄影来说,产生了质的飞跃。
柯尼卡DG-1数码相机同样于1998年9月推出,也具有7级防水防尘设计,总像素108万。机身和重要部份采用硬质橡胶材料加以保护。适合在土建工程现场监视用,影像可即时传送出去并加印到工程记录和作业报告文件中。
佳能公司也为其全新推出的两款数码相机PowerShot A5/A5zoom推出了相匹配的防水外壳。此后,似乎成为了一个惯例,防水外壳就通常作为数码相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配件,与数码相机一同发布。
当然1998年数码相机辉煌发展,也使得其价格大大下降,1998年底,一款35万像素左右功能一般的数码相机,售价只需499美元。而在1997年,这样一款数码相机的售价在1300美元左右。同时大量“百万像素”数码相机的推出也大大刺激了技术发展以及市场的消费能力,整体市场定价大幅下降。
全球各大光学厂商、感光器材厂商、计算机外设厂商以及影像设备厂商都纷纷投以重金,全力抢占这个技术研发的制高点。光1999年一年中,就有20多种200万像素以上的数码相机被投放市场。富士推出的MX-2700,号称是当时全球首款最轻23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机身只有230克。其最高分辨率达到1800×1200像素。这也标志着数码相机向着轻量化小型化发展的趋势。同年7月,柯达成功推出首款300万像素数码相机DCS330,这款相机的推出为2000年300万像素数码相机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10月卡西欧发布了集合GPS功能的腕表型数码相机,成为数码相机多样化发展的先驱。
而在单反数码相机领域,1999年也有了全新的看点。尼康发布了首款自行研制的单反数码相机D1,这款相机的问世让消费者对于单反数码相机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引发了最早的单反数码相机竞争。
进入2000年,不仅在计算机方面,还是存储设备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数码相机的像素也在200万的基础之上,再上一个高楼。300万像素成为了市场的开发热点。而变焦镜头则成为厂商们关注的又一对象。10倍光学变焦的数码相机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2000年的数码相机市场,数码相机在外形上更接近于35mm相机,而且大力向小型轻便型发展。由于消费级数码相机大多采用体积非常小的图像传感器(如1/1.8型、1/2.7型)等,也给数码相机小型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袖珍、时尚成为了2000年消费级数码相机发展的主要方向。“口袋机”这样的新名词开始逐渐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厂商们对于防水防尘数码相机的开发同样不遗余力。到了2000年,200万像素具备7级防水能力的理光RDC-200G问世,得到业内专业人士的认可,体积和功能相比之前富士的防水相机BigJobDS-25OHD有了质的提高。更便于携带,同时操作也更为简单。这也为今后数码相机厂商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方向和依据。
当然,为了更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抢占低价民用数码相机领域,数码相机厂商开始纷纷利用自己成熟的流水线和制造工艺,进行市场细分。同一个机身,采用不同层次的内部配置,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各方需求。这一改变如今已经成为数码相机厂商降低成本的一个重要方法,被各大厂商纷纷采纳。但在当时看来,这绝对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化。
随着价格降低,技术提高,数码相机终于从高高的神殿上走到了百姓生活中,从从高尖端军事用途转变成普通的民用产品,进入2000年后,数码相机的发展越来越快,人们也通过数码相机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数码影像的迷人之处。
2001年3月,奥林巴斯美国公司宣布推出CAMEDIA C-700 UltraZoom数码相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小的10倍光学变焦数码相机。它的出现也引发了人们对长焦数码相机的关注。进一步缩小数码相机体积成为了各大相机厂商下一步需要攻克的难关。
同年佳能推出IXUS 300,它拥有3倍光学变焦,采用了AIAF人工智能多点自动对焦技术,使得对焦更轻松,而且连拍速度可以达到1.3fps,几乎是每秒一张。这为其他厂商的时尚数码相机提供了更多竞争的动力,此后的小型数码相机都几乎向着小巧、时尚、功能丰富、操作简便、反应迅速等方向发展。
应该说此时的佳能IXUS系列已经代表了时尚数码相机的潮流,也奠定了佳能IXUS系列数码相机在这一领域的独特地位。直到今天,佳能IXUS系列时尚数码相机还是众多消费者追捧的对象。
而在单反数码相机领域,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不亚于消费级数码相机。为了彻底超越尼康D1所营造的高性能神话,还是佳能,在2001年9月推出了专用于快速拍摄用途的EOS 1D,从而在速度和技术指标上全面压过了尼康D1,成就了单反数码相机领域的新一代传奇。2002年,奥林巴斯推出C-40 Zoom,作为世界上首款最小的400万像素数码相机,它不仅是一款最小巧的机型,而且在当时的数码相机市场上技术含量也当属最高。为时尚数码相机小型化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而2002年更是数码相机大爆发的一年,从200万像素到400万像素丰富的产品以及不同价位的选择,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了解并且对数码相机产生兴趣。时尚白领、家庭用户、学生一族都逐渐成为数码相机的主要消费群体。
2003年,索尼推出DSC-F717,其像素高达524万,拥有5倍光学变焦和2倍数码变焦,总变焦倍数达到10倍,1.8英寸LCD显示屏像素为12.3万。这款机型最出色的夜视红外功能,成为索尼的经典功能。相比前作F707,F717在色彩、画质等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改进,以至于使它成为2003年最受消费者欢迎的数码产品。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人对其啧啧称道,足可见F717对市场强大的影响力。
2003年的数码相机市场,已经相当完整,从低端家用、入门级手动、长焦机型到高端旗舰类机型,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但唯独在单反数码相机方便,其价格虽然相比前几年有了大幅下降,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还是很难享受到单反的乐趣,把不少消费者拒之门外。2003年,这一局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厂商们不断挖空心思寻找单反数码相机降低成本的捷径时,佳能成为了这一进程中的开路先锋。
然而,佳能的光学系统不可能被尼康兼容(除非通过转接环等,但不能实现自动对焦),宾得、美能达也有自己的镜头群,单反数码相机镜头互不兼容成为了大家习以为常的惯例。但就在2003年,奥林巴斯打破了这一长期以来固有的格局。
到了2004年,可以说是进入了群雄争霸的年代,不论在消费级数码相机还是单反数码相机领域,都有越来越多的新鲜看点值得我们去点评一番。
2004年,消费级数码相机全面进入800万像素年代,这一年,各大数码相机厂商纷纷推出了800万像素的高端旗舰产品。佳能PowerShot Pro1、尼康COOLPIX 8700、奥林巴斯C-8080、美能达A1、索尼F828都是其中佼佼者、代表作。虽然当时单反数码相机已经进入平民化年代,但上万元的售价,相比高端消费机,还是有一定差距,因此在这一时期,我们也可以称之为高端消费机鼎盛时期。这些机型都采用了800万像素CCD,具有专业全面的手动功能和各项功能,类似单反的操作满足了很大一部分摄影发烧友的需求,成为市场的一大热点。而其中富士推出S20pro由于能够最大输出1200万像素的照片,因此被不少印刷行业及影楼追捧,成为当时输出像素最大的数码相机。
在这一年,柯尼卡与美能达完成合并,推出全新品牌“柯尼卡美能达”成为了业内一大重要事件。
而单反数码相机方面,2004年尼康全面上市了它的第一款平民单反数码相机D70,成为佳能300D在市场上的最大竞争对手。两款产品从2004年3月D70上市开始,就展开了激烈的价格战。而且战况焦灼,在很多情况下,两款机型的促销降价让消费者都尝到了“玩的就是心跳”的感觉。但由于尼康D70高光溢出、摩尔纹的问题,不久后,D70就被后续机型D70s所代替,继续与佳能300D对抗。
到了2005年,两者的竞争还在不断加剧,可以说到了2005年初,佳能300D已经达到了单反的历史最低点。仅6000元左右,就可以购买一套300D,这样的售价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而D70s在2005年初的售价保持在8000元左右,价格同样也是非常诱人的。
在佳能300D出现跌停板后,佳能在2005年3月全面推出了300D的后续机型350D。这款机型采用了2004年底推出的EOS 20D相同的800万像素CMOS图像传感器,以及与20D相同的佳能第二代图像处理器,连拍速度达到了3张/秒。从各个方面都比300D有了质的飞跃。同时更小的体积以及更轻便的机身,引起了消费者的争议,不少人认为350D是一款专为女性用户设计的单反数码相机,因此也有不少男性由于350D不适的持机手感而另投他家。
在2004年-2005年的两年间,是单反大爆发的两年,由于平民单反大量涌现,大大压缩了高端消费机的市场空间,因此诸如美能达、尼康、索尼等在2005年推出的800万像素后续高端消费级机型都并不如第一代机型那么受人关注。而索尼在2005年推出的全球第一款采用APS-C画幅图像传感器的非单反数码相机DSC-R1虽然完成了不少摄影发烧友多年来的夙愿,但由于其成本过高,售价甚至超过一款入门级单反数码相机,因此业绩平平。除了佳能和尼康不断推出平民单反之外,宾得*ist D系列单反数码相机的出现也给这个领域注入了全新动力。*istD系列数码相机以小巧著称,而后推出的*ist DS、*ist DL等入门级单反数码相机同样受到了很多消费者喜爱。
除了这些变化,在消费级数码相机方面,小型数码相机也正在向另一个极端发展。2004年,卡西欧推出S100,它首次采用了陶瓷镜片,大大缩小了机身厚度,内置2.8倍伸缩式光学变焦镜头的S100最薄处仅14.2mm,成为当时世界上最薄的光学变焦数码相机。到了2005年这一纪录被索尼打破,并保持至今!
2005年,索尼推出全新T系列卡片机T7,它以最薄处仅为9.8mm被称为“全球第一超薄的数码相机”,机身几乎只有一张信用卡大小,可以随意放入口袋。但由于其实在太薄,很容易使人产生折断的感觉,加上太薄的机身手感并出色,因此T7也成为了当年一款叫好但并不太叫座的“经典机型”。此后索尼推出的T9、T10、T30等机型并没有太注重机身厚度,而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在了功能和外观的整体感觉上。
2005年,柯达推出的全球第一款双镜头双CCD数码相机V570更是给数码相机带来了全新定义。这款相机采用了两块500万像素CCD,两枚镜头一枚为23mm定焦镜头,一枚为39-117mm的3倍光学变焦镜头,两枚镜头结合在一起,就能实现5倍光学变焦。堪称数码相机史上一大奇迹。由于V570的出现,大大刺激了长焦数码相机小型化发展的趋势。松下TZ1、理光R3/R4、柯达V610等纷纷出现,一步步刷新全球最小长焦数码相机的历史纪录。这也成为2005年的一大看点。
单反方面,在2005年一片低价单反的呼声中,佳能推出了全球首款价格低于30000元人民币的全幅准专业单反数码相机——EOS 5D。这款机型采用了1280万像素CMOS,功能专业全面,再一次挑战了全幅单反数码相机的价格底线。于是一时间关于全幅单反数码相机的讨论此起彼伏。佳能的老对手尼康更是几次声称同样会致力于全幅单反的研发。当然,佳能5D的出现也把单反数码相机焦点再一次引向了千万像素级。
同年11月,尼康终于成功推出了三年磨一剑的千万像素级单反D200,这款相机采用了1040万像素CCD,感光度为ISO100-3200。
作为一款准专业级单反数码相机,尼康的目标是利用D200同时应付佳能的EOS 5D和30D两款机型,但萝卜青菜和有所爱,佳能和尼康的粉丝们对自家的机型自然拥护有佳,口水战自然在所难免。不过D200的出现确实大大刺激了市场的销售情况,仅上市一个月,尼康D200就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当然D200上市也大大刺激了佳能单反数码相机的降价,不论喜欢C家还是喜欢N家的消费者,都得到了自己的实惠。
2006年,数码相机市场继续着群雄混战的竞争,但已经有不少厂商都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退出了数码相机的历史舞台。很久之前,京瓷率先舍弃了久攻也未能有大发展的数码相机市场,而后惠普又放弃了亚洲的数码相机市场。就连柯达这个开创了数码相机历史的先驱人物,也退出了数码相机生产领域,虽然柯达品牌依旧保留,但总给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最让人感慨的是美能达,先是与柯尼卡合并成为“柯尼卡美能达”,但最终无法摆脱严重亏损的命运,数码相机业务最终于2006年由索尼来接管。对于这样的局面,我们除了感慨市场竞争的残酷,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整个市场的思考。
当初大批厂商看好数码相机市场,20多个厂商一举进军数码相机领域,十年后,回首过往,目前能在数码相机市场站住脚跟的,除了佳能、尼康、索尼、奥林巴斯、富士、宾得、理光、松下、卡西欧、三星几大巨头之外所剩无几。
消费级数码相机市场到了2006年已经全面进入了千万像素级阶段,一批批千万像素级产被推向市场,但越来越理智的消费者已经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选择相应像素的数码相机,不再是盲目追求高像素。从600万-1000万像素的各个价位的消费级数码相机市场都成为了目前的主流产品。
而2006年的市场重点远不仅仅是消费级数码相机进军千万像素那么简单。索尼、三星和松下这三大电子厂商在2006年全面介入了单反数码相机市场。这给原本就竞争激烈的单反数码相机再添了一把火。佳能和尼康的世纪之战还在没完没了。加入了索尼、松下和三星的市场就变得更加道不清说不明。
索尼由于接管了柯尼卡美能达的单反部门,自然有强大的技术后盾。不过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索尼第一台单反数码相机α100的上市颇有雷声大雨点小的味道。上市前轰轰烈烈,上市后的销售情况就并不让人满意了。可能一方面是新品牌,消费者对其认可程度还较低,另一方面,索尼以及原先美能达的镜头和相关配件价格都比较昂贵。选择了入门级α100的消费者似乎在配件方面有些承担不起。相信到了2007年索尼大量配件上市后,这一情况会得到改善。
而松下的第一款单反数码相机DMC-L1,采用了4/3系统,加上莱卡的镜头支持,倒是给4/3系统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一时间4/3系统名声大噪,奥林巴斯和适马在今年一连推出了多款4/3系统镜头。让人不禁联想到4/3系统辉煌的明天。不过松下L1定位高端,加上莱卡字样傍身,显然有些曲高和寡。如果能来一个L1简化版,针对入门级用户,相信会受到更多用户支持。
而三星在这三个新加入的单反厂商中,模仿了宾得*istD系列的机身设计,虽然施耐德镜头给三星不少援手,但显然三星的没有能找对合作对象。宾得单反在国内的销售情况一直不上不下,三星再来个照搬照抄,显得更没技术含量,人气自然不旺。真希望2007年,三星能像发布蓝调NV系列一样,在单反数码相机市场给我们更多惊喜。
写在最后
时间还将不断延续下去,数码相机市场的发展也将永无止境。在像素节节攀升的情况下,这一指标已经不再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而更多具有产品个性以及实用功能的产品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消费级以及单反数码相机市场的变化让我们有更多值得期待的东西。消费级数码相机在千万像素、大屏幕、触摸屏、防抖、广角一系列功能都满足以后,还会有什么更新的发展?单反数码相机市场加入了索尼、松下、三星后,会不会真的出现全面洗牌?尼康D40刚刚在前段时间上市,3800元的单机身售价恐怕又要引发一场单反数码相机价格革命,这场比赛中,谁将会笑到最后?仅仅十年的发展,数码相机产业就已经足以让我们目瞪口呆。正如汽车刚刚被发明时,其性能甚至不如畜力车,但其未来的发展却是无限的。数码相机所经历的被认可的历程更加迅猛,如今照相机的数码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这也是新兴科技快速应用,以创造价值的一个体现。对于未来的数码相机市场,我们无法预测其发展,但可以肯定的是,整个行业必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