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百家饭阅读材料
百家饭
汪涛
我小时候很顽皮,人家爱叫我“小猴”。有一次爬树,快爬到高高的树顶了,脚下一闪,幸亏后背的衣服挂在枯枝上,才没掉下来。大人们见我倒挂在半空中,吓得赶紧到树下用手接我。而我偏不往下掉,于是几个大人上树把我救了下来。大人们吓得脸都变色了,我却一点儿事也没有,回到地上,照样又去玩儿了。
有一次,我跟小同伴们追着玩儿。许多孩子在我后面穷追不舍,我没命地狂奔,一不小心冲进了一个未加盖的粪坑。幸好这粪坑刚清理不久,我才幸免于难,但下半身已是臭气熏天了。我妈妈用一块肥皂整整给我洗了八次才罢手。
按农家的习惯说法,孩子掉到粪池里得除灾驱邪,办法是吃“百家饭”。
几十名孩子被大人们发动起来,分头到村子里挨家挨户地乞讨煮百家饭的粮食。乡亲们知道是讨百家饭,不管家境如何,多少都要给一点儿,什么白米、红米、赤豆、绿豆、糯米、蚕豆„„反正只要是粮食,什么都行。乞讨的人家越多越好,其数不限于一百家,不到一百家或超出一百家都没关系。
孩子们去乞讨,大人们便动手在我家门口的空地上搭起了一个露天的大锅台。这锅台很简单,三块大石头中间搁口大锅。等孩子们全回来了,把所有乞讨来的粮食淘洗干净,放在大锅里,切上肉丁、火腿丝,还放上盐。配料够讲究的,目的是要让大家把饭全吃光。孩子们像过节一样高兴,早就拿着碗筷,猴急地等在锅旁了。平时要是有谁用筷子敲饭碗,大人是要训斥的,这时大人们却鼓励孩子们敲,使劲地敲,好吓跑妖魔鬼怪。
不时地从饭锅里透出一阵阵扑鼻的香味。好不容易才盼到饭熟,大锅盖一开,那真叫好看,绿豆是绿莹莹的,赤豆是赤红色的,白米是白白胖胖的,红米是红彤彤的„„因为有肉丁、火腿丝,饭是油光光、香喷喷的,引得人直流口水。
来吃百家饭的人是越多越好,一律围着锅台站在露天里。人人都放开肚皮吃,直到吃得锅底朝天为止。孩子们不等锅底朝天,小肚皮早吃得滚圆滚圆,裤带一松再松,裤腰滑到了大腿根。
奶奶和妈妈见吃光了饭,脸上放射出喜悦的红光,大概是庆幸我消灾消难了。尽管我只遇到一次吃百家饭,留给我的记忆却相当深刻。我估计,百家饭不容易吃到,是因为掉进粪坑的人毕竟太少了。阅读闯关
1.从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百家饭”,顾名思义,就是,“百家饭”的作用是。
2.“我”小时候很顽皮,从文中哪些事情可以看出?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一写。
3.请将做“百家饭”的过程补充完整。乞讨粮食→()→()→()→敲饭碗,盼饭熟→()
4.作者将百家饭的色泽写得多么诱人!请你仿照这种写法,描写生活中一种多彩的事物,注意将颜色写生动。
5.“我”只遇到一次吃百家饭,为什么留给“我”的记忆却仍然相当深刻?其中的原因是()A.百家饭的味道香喷喷的
B.百家饭里藏着奶奶和妈妈对我的关心 C.煮食百家饭的过程体现了浓浓的乡土情 D.以上说法兼而有之
6.随着时光的流逝,传统习俗有的变淡了,有的变模糊了,有的改变了,有的消失了。比如文中的“百家饭”只是存在于白胡子爷爷的记忆中吧。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呢?是任其消亡还是加以保护?为什么?
第二篇:工作一年感想—— 吃百家饭
我在金茂吃百家饭
在金茂,马上就要一个年头了,记得刚来的时候,写了一篇入司感想,那个时候我还是个新人。以后的每次新人培训,我都自嘲道,唉,已经成了旧人了。
旧人就是成了有回忆的人,我与金茂马上就拥有了满一年的回忆。时间过得很快,似乎也没有什么比较大的事情发生,只是有天潘工打趣说我不肯拜他为师,便去人力咨询有关师傅带徒弟的事情,孙哥说:怎么,你有师傅了?你在金茂不是吃百家饭么?
心里默默的欢喜,不管旁人怎样理解这句话,我是开心的。回家跟对象闲聊起来,回想起了这一年的经历。
刚刚步入金茂的时候,觉得沉稳而严肃。可能每个人接触新环境的时候,除了出去游玩,都不会有种活泼生动的感觉。第一个教我东西的人是现在坐在我对面的李师傅。那个时候,他正在整理资料,轻轻的问了我几个问题,我觉得他亲切和蔼,于是就变成了他的跟屁虫,每次到工地去检查,别人就会打趣说“小尾巴,你又来了?!”。刚刚接触市政,真的是几乎什么也不知道,问过各种简单至极的问题,比如做的这一层叫什么?这个管断面为什么有凹进去的?为什么要留一条这么宽的缝?这辆车是干什么的?等等,有些都不知道怎么描绘,就看李师傅去现场的时候赶紧跟上,然后指着现场的某个部位问。
慢慢的就会懂一些东西,再去到现场李师傅就会问我一些我问过的问题,比如铺装要求的平整度、缝宽什么的,我如果答得太离谱或者忘记他上次说的了,他就会哈哈的笑,笑的我脸上火辣辣的,于是
就趁着在办公室里的时间记规范。
这是我的启蒙师,是我的良师,有的时候我在办公室里不务正业,偷懒干闲事,他回来看到了,便会问我些许问题,难度适中,刚好让我答不上来,我心里不免会羞愧,闲玩的时间也就会少起来。
来到金茂的时候,是我第一次要独自走进社会的第一步,我紧张、自卑、怯懦,对爸妈的依赖还是很强烈,他们的一点点疏忽便会让我无比的难过,有一次周末回家爸爸忘记给我带生活费了,我给他打电话要他给我打卡里,但是他喝多了酒便忘记了,年轻未免喜怒形于色,李师傅便问我怎么了,我一开口遍难过起来,他说给你这三百你先花。当时眼泪就流下来了,那个时候我来到金茂才不到一个月。这份感激的强烈以至于现在写的时候还有泪在眼眶里转。
无论从工作还是生活上,是他让我感受到了生活对我的温柔以待,在通往梦想路上成了我的指路人。
在这之中还有苏哥和张哥,苏哥的宽容大度,给了我成长的空间;张哥的干练果敢,成了我学习的榜样。
慢慢适应工作之后,我便接手了评奖报优的相关工作,刚刚入手的时候,很多信息都不知道如何去寻找来源,是张哥手把手的教会了我这一整套的东西。死板的东西只要认真学就可以很顺利的完成,但是看起来简单的工作里面往往会包含着这样或那样的难题,特别是对于那个时候粗心的我。每一次,张哥都特别细心的给我检查,每一页每个字,并且,刚开始的工作也进行的很慢,每一次张哥给我要结果的时候,我都几乎没有做完。
后来,通过他的言传身教,慢慢的看到他的优点,就有见贤思齐的心气儿,慢慢的向他靠拢,慢慢的去学习,完善自己。
苏哥曾被我默默的称为“万能写手”,抛开他写的东西里的技术层面不说,就单从文字编辑方面来说,文字的排版、页眉页脚的编辑、页码的样式、编号的运用,都几乎无可挑剔。我的这种感觉是起源于一次检查表格的编制,我编制的是安全专项检查的表格,打印出来之后,总是让人看起来很不舒服,然后我就拿苏哥做的月度检查的表格进行对比,细微之处积攒起来,就让整个表格的观感有了质的变化。以后我就慢慢留意苏哥编制其他资料时候的文字排版等一系列的东西,于是就默默的模仿、摸索学习,并给他起了一个“万能写手”的外号。
葛哥还在工程部工作的时候,我几乎只有月度检查的时候才跟他有多一点的交流,同样的也是问他这样那样的问题,在现场的时候,总是听他们说伸缩缝的问题,于是百度了一下,仍不是很明白,就追着他问,当时还被潘工训了一阵,说你们现在的大学生真是在学校里面什么也不学。心里狠狠的一震,觉得,我给大学生们抹黑了。后来葛哥跟潘工说,小吴是学园林的,市政这方面难免不太懂。可能也是出于这样对我的包容,才不吝啬每一个简单问题都为我解答。
不只是工程部里每一个人都成了我的师傅,其他部门的前辈们也都教了我很多东西。这就要从郑双双开始。职业素养课上说,在公司里面最好以职务相称,不能张哥李姐的叫。这方面我做的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这位跟我年龄大小相仿的师傅,我还是喜欢叫她郑姐。
有天早上,苏哥就跟我说:“现在进入冬季,也不怎么忙了,你就跟着郑双双去学园林上的资料吧。”就这么着,我就开始粘了她差不多一个月。她很细心,也很耐心。骑了电动车带着我去送检土壤,在路上很耐心的跟我说怎么样取样等等。这个月是我在资料上进步最快的一段时间,时间很短,一些细节性的东西或者不能够面面俱到,但是让我系统的掌握了资料的整理过程。
这么一段时间,一年,几百个日月了,吃百家饭的我在慢慢的成长,然后接触到了潘工这样一个看起来认真到怪异的老头儿,起初与他一同检查工地的时候,总是看他很大声的在训人,后来才知道,他说话就是那么大声,他说是因为老了,自己的耳朵聋,听不到,就觉得别人也听不到。
这是一个很认真、知识很渊博的人,看起来很严肃,很难接近,但是如果你向他请教问题,他是很乐意很开心的。那次三标的外审,给了我接近他的机会,那次的努力,也让他很开心的接纳了我这样一个极欠雕琢的徒弟。我要很努力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首先将自己变成一块玉,才配的起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
有的时候,在一个公司里,在旁人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业务技能,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生活态度。初入社会的稚嫩,不免会使人在前进的路上感到迷茫。有时候“过来人”短短几句话,就可以让你豁然开朗。旬会结束,我都是搭郑经理的顺风车回家,路上就会聊很多事情,他说起到他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告诉我,不要太急于求成,什么事情都是一步步的走过来的。很多时候要铺下身子、安下心,真的掌握了东西,这些迷茫就会慢慢消失。
是的,充实了也便不会觉得彷徨和迷茫,就像学会了行走、攀爬、游泳各项技能,就不会去猜测前方的路是什么样的路,是山是水都不再是前进的阻碍。
摸索了一年,成长了一年,接触到了很多人很多事,感谢他们给了我成长所需要的阳光雨露。我也会慢慢的成长,汲取营养,尽快为金茂带来荫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