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州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砥砺创新看德州
德州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徐登伟
世界上有一条赫赫有名的大河,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母亲河—黄河。这条伟大的母亲河一路狂飙,在它即将融入大海前,它用自己黄水卷带的黄沙黄泥,在它下游的北岸,孕育出华北平原上的神京门户德州的全部历史文明。
黄河的别名称德水。秦始皇二十六年,黄河更名为德水,以为“水德之瑞”。从此,德州因这条桀骜不驯的大河而得名。
德州曾是大禹疏浚九河的工地。
在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疏浚九河,其中的鬲津、马颊、胡苏、钩盘、徒骇五条被大禹疏浚的河流就在德州境内。在禹城市的十里望村,至今仍有大禹王治水观察水势所筑的土台具丘山遗址。
这里是西汉大儒董仲舒“三目不窥园”的读书求学之地。
至今让德州人倍感骄傲并崇拜有加的西汉大儒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天人合一”,“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条建议。被采纳后出现了西汉盛世景象。以“天人三策”开启了儒家两千年正统思想。“董子读书台”、董子文化街、“三策固本”牌坊,将“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深深地融入德州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德州是黄河、运河两河文化的交汇地。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从江都开凿运河,一路流经浙江、江苏、山东、天津、河北五省市到达北京,穿越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跌跌荡荡1800公里,把江南先进生产技术和多元文化传到了德州,催生了明清时期德州的繁荣昌盛。
黄河、运河两河文明给德州后来600年的命运奠定了亘古不灭的厚重传承。
在德州1.0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汉、蒙、回、藏、苗、彝、壮等19个民族,2007年全市总人口达到561万。
德州在2004年就进入全国百强城市,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180亿元,是1978年的143倍。
德州是全国重要的粮食、棉花、蔬菜生产基地。2007年粮食总产552.4万吨,棉花总产420万担,蔬菜总产491万吨,果品总产51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3.5倍,10.7倍,41倍,4.9倍。
德州是全国重要的食品生产基地。2007年肉类总产60万吨,是1978年的61倍。蛋类总产35万吨,是1978年的17倍。奶类总产15万吨。年加工面粉387万吨,精制各种食用植物油品83万吨。
德州是全国绿化模范市。全市植树造林面积3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7.8℅,是荣获全国35个人居环境奖的城市之一。
德州是全国民营经济发展规模大、环境好的城市。2007年民营经济从业户达到8.76万户,从业人员达到38.8万人,上缴税金41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7℅。
德州是全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2007年全市有工业企业6.3万多家,是1978年的55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67家,实现增加值563亿元,实现工业产值2488亿元,是1978年的287倍。
德州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2007年市区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人口55万。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2392元,是1978年的2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86元,是1978年的105倍。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72平方米。是1978年的5倍。
德州的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很快。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实现42亿元,是1978年的40倍。
德州的金融事业日渐繁荣。2007年,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725亿元,是1978年的532倍。人均存款1.3万元。
德州的商业贸易非常兴旺。200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亿元,是1978年的103倍。全市各类市场954处,集市贸易总额高达1336亿元。
德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实有公路里程2577公里,124个乡镇,8329个村通柏油路。
德州的文化教育事业非常发达。2007年,升入大学本科以上人数达1.3万人,全市在校高等学校学生3.8万人。各类文化艺术团体11家,年演出1100场次,是中国著名的“京剧城”。
德州正在成为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可达1300多亿元,粮食总产可达603多万吨,地方财政收入可达50多亿元。在今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潮下,德州实现了平稳发展。昔日封闭贫穷的德州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8年,历经30多年的发展,已经走向开放和富强。曾经孕育了德州历史文明并给德州带来希望和痛苦的黄河、曾经见证了德州从兴盛到衰败的运河,在这里交汇融合后,把她们的乳汁悄无声息地浇灌到德州的土地上。发育成德州社会进步的骨骼和经济文化的肌肉。德州至今仍保持着来自黄河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品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明天的辉煌;德州依然吸纳着来自运河的多元文明,进行着一系列面向世界的改革和创新。
啊,经历了千百年孤独贫弱的德州,今天终于看到了蔚蓝的大海,全新的世界。
第一集 潜龙待飞初躁动
据说我们的祖先从跨天接地的彩虹中,在撕裂云层的闪电中,在风雨交作的狂舞中,看到有两个头的巨蛇从大海吸水的壮观景象。
于是,他们按照自己历史的局限和所能理解的自然存在,以马的头、鹿的角、蛇的身、鸡的爪,组装起一条呼风唤雨威力无比的巨龙。
于是,龙的图腾崇拜成为这个民族越抹越浓的民族梦想。
在德州的老百姓中,至今仍绘声绘色地流传着德城区黄河涯镇九龙庙村黑龙战胜在黄河中兴风作乱的水怪的故事。因此,龙在德州文化含义中包含了与命运抗争的生命符号,带有龙字的古文化村镇有几十处之多。
1946年6月,共产党领导的渤海军区部队经五昼夜激战,解放了德州城。1950年5月9日,德州专区成立,辖16个县、168个区、1308个乡、11445个自然村,人口323万。
当时德州全区粮食亩产55公斤、总产9.687亿公斤。人均粮食299公斤。德州人民翻身解放做了主人。
30年过去了,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后,1978年德州人口达到431.4万人,粮食总产达到12.2亿公斤,人均口粮283公斤,比30年前还少16公斤。
德州的领导者深感脸上无光,愧对百姓。他们夜以继日地在努力,奋斗,但年复一年的贫穷让他们苦思不得其解。
守着平展展的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苦,一个壮劳力一天的工分只值9分钱,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只有47元钱。德州的老百姓不能理解 “干了一年没有收入不说,还欠生产队的钱”的道理。
与农村生存困扰同在的,是德州城市的一条土街一盏路灯,当下的德州境况与过去的运河兴盛已成为遥远的记忆。
老百姓用黄布装饰起来的黄龙,也似乎无可奈何地潜入黄河中的黄水黄泥中,不再顾眷它的子民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滚滚黄河向东流。30年前,怎样才能填饱肚子的问题,是绝大部分中国农民每天面对的难题。尤其是德州这个土壤贫瘠、沙化和大面积盐碱的自然条件,使德州的粮食亩产长期处于低产状态,“以粮为纲”,“全党抓农业”,“大干快上上纲要”,“扎着猛子也要过黄河”等充满豪情的标语口号,终究敌不过自然的法则和挣不脱体制的束缚。农业生产基本靠天吃饭,买粮买肥基本靠政府贷款,瓜菜代是老百姓习以为常的生存状态。
在挥之不去的贫困面前,德州人想尽了办法。许多农民选择了背井离乡,携妻带子闯关东。
宁津与河北的杂技之乡吴桥毗邻,因此宁津的好汉勇夫也习得了一身的杂技功夫,种地之余,他们选择了外出卖艺以此来养家糊口;
庆云县的东辛店乡,货郎是当地的“土特产”,与日后“万名货郎下关东”的豪壮气势相比,此时货郎的穿村入户,被当作一种资本主义的尾巴强行割去。
在严格的户籍管制之下,庆云的货郎们只能以外出治病为由,在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兜售些简单的日常商品,赚到了过冬的口粮钱,赶紧回到生产队。
与走乡串户的货郎们一样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的,还有宋楼的烧饼,武城的煊饼,传统的扒鸡。农民们常常是把烙好的烧饼、煮熟的扒鸡踹在怀里,偷偷的沿村兜售,沿街叫卖,打一枪换个地方。在30年前的德州火车站,每天上演着扒鸡小贩与执勤人员捉迷藏的游戏。
与贫穷饥饿同时困扰着德州老百姓的是浅层地下水又苦又咸,氟高碘重。孩子们患氟斑牙的比例非常高。庆云县的“南北十八苦水村”因此而远近闻名,苦水成为德州人民的一块心病。与贫穷饥饿同样困难的是德州老百姓缺医少药。在大多数农村的赤脚医生那里,一个药包、一个听诊器、一把草药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与贫穷饥饿相伴的是德州的教育事业相对落后。在广大德州农村,多数学校是黑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一群泥孩子。
与贫穷饥饿共生的是德州的商业贸易十分凋零。全市只有四家零售商店,人们称他们为一零、二零、三零、四零。货架上所有商品都要凭票供应。而今作为历史珍稀收藏品的布票、肉票、煤票、白菜票,至今仍在许多德州的老居民手中保留着。当年物资短缺的情形,到今天依然深深地烙在许多德州人的记忆之中。
1978年的德州和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人们在统一计划的指令下,在普遍贫穷的困扰中,仍然循规蹈矩进行着“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人们在接受现实的同时,似乎总有一种难以排解的压抑和憋闷。这种压抑和憋闷久而久之成为熊熊燃烧的地火,总有一天要突出地表而燎原。
在吃不饱的广大农村,人们更多的是在琢磨,怎样度过一个接一个缺粮的日子。长年累月的饥荒,迫使老实的农民“狡猾”起来,纯朴的百姓不再顺从。
1977年春节,夏津县李官屯段庄村没响过一声鞭炮。全村190户人家,已经接近一半断粮了,如何度过年关和随之而来的春荒?这令23岁的支部书记陶九龄坐立不安。
陶九龄问村中老人,“三年自然灾害”时,村中用什么办法度过了灾难,老人们说,只有一条道,那就是分地单干。
陶九龄立即召开支部扩大会议。那些不容易被发现的地块,按人头每人二分,以自留地的名义分,统一种春玉米。当晚,趁着夜色,生产队长把地块打好木桩,把地号交给各家各户。陶九龄要求大家保密,对亲戚家也不准走露消息。
半个月之后,庄家出苗了,准备下关东的村民也放下铺盖卷,猫在地里干活。全村人揣着一份希望,保守着这个天大的秘密。
秋后收割,每个人得到将近400斤粮食。
纸终究包不住火。1977年秋,前来段庄村检查的县工作人员在一次迷路中发现了村里的“自留地”。时任德州地委书记的卢洪得知当时情况反映后,以一个政治家的胸怀坚定地指示:“不宣传、不支持、不批评”,这三个“不”,使一场**以有惊无险的方式告一段落。但是,随后的日子怎么过呢?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全党把工作的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去。这些从没有过的提法在这次会议上推出。
1979年2月13日,德州地委召开地、县、乡农业三级干部会议,明确提出:尊重生产队自主权;建立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坚持民主理财发展家庭副业;扩大自留地,自留林;努力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使正在为能不能继续包产到户而发愁的陶九龄和他的村民们吃了一颗大大的定心丸。
1980年1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德州地委扶持42个困难公社发展生产的消息,肯定了德州的做法,号召全国效仿。
1980年4月,德州地委决定在全区大面积推行责任制。全面实行“粮棉一齐抓,重点抓棉花”的工作重心转移,在德州全区大面积推广鲁棉1号。
1981年3月26日,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德州火车站听取了德州地委负责人关于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情况的汇报。
1981年5月16日,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苏毅然到德州调查研究生产责任制情况。
德州的普通百姓,在那一刻也许还没有领会“改革开放”的深层含义,但是,人们在内心确切的感到,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德州这块古老的土地开始苏醒了,潜藏在黄河里的这条巨龙抖擞精神撞开龙门,舞动龙身张开龙爪,洗尽满身的黄泥黄水,脱去束缚还春的老皮,扶摇直上九重天,腾飞了。
第二集 金山银山新变迁
1980年,德州的粮食总产达到100.5万吨,人均228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9元。祖祖辈辈吃不饱的农民第一次敢于放开吃白面了。棉花总产也由1978年的1.8万吨增加到9.1万吨,第一次取得了粮棉双丰收。1981年,德州的粮食总产增加到137.7万吨,人均309公斤,棉花总产达到14.6万吨。德州人民由衷的感谢党的富民政策,喊出了“粮食是金山,棉花是银山,党的政策是靠山”的最纯朴心里感受。
在德州的乡村集镇,农民卖棉花的马车挤满了供销社的院内院外。农民卖棉花后抓着大把的钞票在集市上把几乎能看到的工业品一扫而光,就连不摆头的电风扇也被富裕了的农民搬了回去。几百年的土坯房推倒了,一砖到顶的砖房一幢一幢盖起来了。几十年的老棉袄脱掉了,新里新面新棉花的新衣裳穿起来了。粮满仓、油满缸、盖新房、娶新娘,德州人民真有钱了。
1982年1月8日,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到陵县于集公社张西楼和临邑县张寨公社盘河村视察农业生产情况。1982年2月13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德州农村户均存粮500斤的消息。
1982年8月2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先后到陵县、平原县视察工作。9月23日,《人民日报》头版以“抓住金,大上银,日子越过越喜人”为题,报道了德州地区在短期内实现粮棉双增产的经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做了批示。
1983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报道“德州地区实现农业县县翻番”的消息,称德州农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1.4倍;粮食总产45.2亿斤,增长50%;收购皮棉63万担,是1978年的16倍;人均纯收入达到370元,增长3.3倍。
20世纪80年代初,除夕的段庄,鞭炮声震耳欲聋。人们在新房的四角把鞭炮从房后挂到房前,以宣泄心中的喜悦。这一年,段庄的人均收入跃升到夏津县的首位。
然而没有人知道,这场改革究竟能走多远,又能顺畅到何时。
1984年,德州全区粮食总产达到199.7万吨,棉花总产达到36.2万吨,占山东全省棉花总产的三分之一,占全国棉花总产的十分之一。粮棉的快速丰产,使德州五百万祖祖辈辈总是吃不饱,穿不暖的老百姓第一次实实在在地遇上了吃不了、卖不了的难题。出乎人们意料地市场难题也使德州党委、政府的决策者们冷静地谋划应对之策。
丰产不丰收,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卖粮难、卖棉难,农民增收难。“三农”难题引起中央的关注,并连续出台文件。德州也开始从两个方面推行改革,提出在农村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种、养、加一齐上;把农民从棉花地里领出来,领到乡镇企业和社办工业中去,大办乡镇企业。
由此开始,德州的农业多种经营遍地开花了,规模化养猪、养牛、养鸡的多了,冬闲变冬忙的冬季农业在全区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并迅速变成全国耕作制度改革的典范。
陵县的老百姓创新了传统的耕作模式,利用冬季传统农闲的时机,在广袤的耕地里用保护式栽培再种一茬蔬菜,“冬季农业”成为德州的创造。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使中国长江以北的城乡居民一年四级吃上新鲜菜。
1986年,全国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开发会议在德州召开,由此引领了全国农业的大开发,德州也从此成为全国农业开发的典型。
由此开始,德州的乡镇企业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农村从事二、三产业的非农专业户发展到10.3万人,占总户数的9.2%。组建新经济联合体1.49万户,有56600个农户参加,占总户数的5.1%,145个公社建起216个专业服务公司。365处县属企业有310处实行了经营责任制。千百年来以农业当家的德州,终于迈出了发展现代工业的第一步,也开始了实质意义的经济转型、社会转型。
平原县的杨春玲初中毕业后,杨春玲没有留在家里务农,而是到了禹城打工,为创办自己的养鸡场积累资金。
和杨春玲一样,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四处寻找机会。平原县的农民学会了鸽子养殖,几年时间,平原县的鸽子就养到上千万只,成为大江南北有名的鸽子之乡。平原县的信鸽飞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多次获奖,平原县的扒鸽成为与德州扒鸡齐名的美食。
武城县的家庭妇女们在政府的支持下办起一个又一个小地毯厂。80年代末,内地的地毯是个冷门。不到十年时间,武城县的地毯出口到日本、东南亚,甚至铺到美国的白宫。武城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华民族毯业城”。其中的针刺奥比松、TA丝毯在中东市场被誉为“王牌毯”,“毯上毯”。全县现有地毯企业450多处,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年创利税2.2亿元。
宁津县张大庄的仿古家具,以德克公司为龙头,带动一整条家具生产的产业链。现在宁津县的家具已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成为旺销的名牌产品,宁津县被命名为“中国家具之乡”。这一时期,全国的乡镇企业已出现跨地区联营,来自先行一步的沿海发达地区的资本纷纷在内地寻找商机。《德州日报》报道《山东有个浙江村》,一位浙江人在沙田中开掘第一方池塘,他用养鸭和养鱼互动的方法,把沙田变为鱼塘。
2002年8月,平原县600位农民自费包专列,到浙江温州、金华等地参观、学习民营经济。此举不仅在平原县历史上是空前的,也开创了全国先例。
更有意思的是第二年,尝到甜头的平原县农民纷纷自费前往这些发达地区取经,还与对口的浙江民营企业结对子搞联营。
来而不往非礼也,第三年,一百名浙江商人组成商务考察团回访德州,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这你来我往的省际间农民自发交流,堪称是中国农民经贸史上的一段佳话。
数据显示,到2000年,德州全市民营经济总户数达到6.5万户,注册资金43亿元,从业人员30万人,涌现出皇明、华乐、克代尔、中大、亚太等一批营业性收入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的私营企业。此时的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
此时,与德州农民称号相连接的,已经不再仅仅是粮食与棉花。
与同一时期民营企业的繁荣相比,此时的农业困境并没有彻底解决。粮食产量连续下滑,农民增收低速徘徊。
2006年中央发布第九个一号文件,彻底免除了农业税。延续了几千年的种粮纳税的历史,在这一年被彻底改写。作为历史上农业发达的德州市,农民告别皇粮国税预示着农业、农村、农民从此走上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强农惠农轨道。德州也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
大快人心的一号文件再一次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一批种粮大户重新崛起,总产量一年一个新台阶,2005年开始连续三年刷新历史记录。2005年德州粮食总产443.5万吨;2006年粮食总产527.4万吨;2007年粮食总产552.4万吨;2008年达到603万吨。德州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大市称号。
如果说80年代改革初期5个“一号文件”,着重解决了农民经营自主权和人民温饱问题,为推动其他各领域的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那么,党的十六大以来连续出台的5个“一号文件”,从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出发,以多予、少取、放活为方针,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与税费改革同步的是农村综合改革进程。农村教育、医疗和养老保障这些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改革,德州的行动总是走在前头。大村制,联村支部这些改革的试验正在稳步推进。
这是位于乐陵市的梁锥新村。20多年前,家境贫寒的梁希森,上了不到一年学,17岁就只身到外地闯荡。做过铁匠、卖过馒头、还讨过饭。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初,梁希森回到家乡,先后办过面粉厂、五金厂、建筑装饰公司等企业。1995年,梁希森组建了希森集团。1999年,他以3.98亿元竞买北京玫瑰园别墅成功。2001年,他投资4200万元建设了梁锥新村,投资2.8亿元建设了三和集团。2005年又投资6000万元建设了许家新村。他计划用15年的时间,让乐陵市黄夹镇6万农民都住进别墅,农村劳动力都变成农业工人,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
现在的希森集团,依靠养殖鲁西黄牛形成纵向产业化发展,年加工15万头黄牛,使过去的废物秸秆变成宝。牛粪养蚯蚓、蚯蚓粪又变成种植花卉的高效肥料。一个完整的循环产业链正把希森集团引向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康庄大道。
希森模式近年来被各类媒体频频报道,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中央有关部门多次派考察团来调研,并作为典型向全国推广。
这里是庆云县中澳集团。是一家完全由农民兴办起来的股份制民营企业,拥有资产12亿元,员工5000多人,年加工肉鸭5000万只,带动10万农民从事肉鸭养殖,3万农民从事运输,用“基地+农户+公司”的运作模式,成为全国肉类食品行业50强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5000万元。
这里是乐陵市汇源果蔬饮料公司。总投资16亿元,年生产18万吨果蔬汁饮料、4万吨枣浆、2万吨枣原汁、5万吨精品干枣果。年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1.8亿元,带动乐陵及周边100多万农户从事果品生产。
30年间,10个“一号文件”记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群众改革实践的历史轨迹。“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这些亲民政策的实施,给亿万农民带来了真正的实惠。30年间,德州百万农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义无反顾地大步踏上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征程,建设着千百年来祖先梦想着的美好家园。一座座新的金山、银山在德州不断隆起,一条条致富和谐的幸福大道在德州不断延升。
人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和谐富裕的新农村必将在德州全面实现。
第三集 强市富民固基石
德州自古以来依靠黄河的滋养,农业耕作、饲养家禽等农业文明非常早熟。低水平的农业文明和田园牧歌的生活情调,使我们的祖先的性格变得复杂起来,她们深深眷恋着古老的文化记忆,脚步蹒跚地迟迟靠不近工业文明的门口。
但在广大落后的农村,一部分壮健而有头脑的青年劳动力存在着探索和冒险的冲动。于是具有时代特色的农村手工业,在明末清初的德州农村逐渐生长出来。德州瑞兴烟草加工业在明末肇始;铁器加工业大成炉在清初创建;土纺土织在清末已遍布德州城乡。
1902年德州有了近代工业意义的北洋机器制造局,1911年改为德县兵工厂。1915年,临邑爱惠织布厂建立,此后又形成以宁津柴胡店为中心的几家织布厂。
1949年,德州开工建设发电厂,当年建成工业企业25家。1958年达到361家,1968年达到534家,到1978年德州已有工业企业1369家,30多个门类,工业总产值达到25.7亿元,有职工16.5万人。
2007年,德州工业增加值达65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5%,生产纱布22万吨,服装1326万件,水泥474万吨,玻璃800万重量箱,成品钢材234万吨,小型拖拉机17万台,刹车片8475万套,太阳能热水器36万套,中央空调22万台,功能糖40万吨。
改革开放30年成就了德州一大批大型骨干工业企业。
这里是华鲁恒升集团。拥有3200多名职工,固定资产达49.5亿元,是我国第一套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设备全部国产化的大型化肥生产企业,年销售收入达20亿元。
这里是山东通裕集团。原来是一处乡镇企业,拥有1000多名职工,固定资产13亿元,是国内能生产大型船用曲轴的少数企业之一。
这里是皇明太阳能集团。1985年,在一家国有石油钻井研究所工作的黄鸣,舍弃所学专业负债百万元创办了皇明太阳能公司,建立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体系,率先实现了可再生能源的工业化与商业化,拥有总资产8.7亿元,员工2300多人,年销售收入12亿元。其董事长黄鸣荣获2005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提名奖,2006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世界自然基金会授予“中国可再生能源突出贡献奖”,2008年获中国最具影响力百强企业家家,当选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国际太阳能学会副主席。
这里是泰山体育集团的体育器材博物馆。里面陈列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使用过的运动器材,涉及体操、柔道、跆拳道、摔跤、拳击和田径六大项目。在中国体育代表团所获得的金牌中,有200多块金牌是在泰山体育集团提供的竞赛器材上获得的。仅北京奥运会,泰山体育集团就获销售收入30多亿元。
这些承载着奥运辉煌与荣耀的器材,曾经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生产。然而今天,当从博物馆走出来的时候,现实告诉我们,这些科技产品上烙下的是中国创造的印记,是德州民族工业走向辉煌的历史记录。
200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将“南融北接”的视野扩展到与中央直属企业的对接。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力求双赢。
在2007年第十一届德洽会上,晶华集团、石油化工总厂分别与中国建材集团联合水泥公司、中国化工集团新材料公司成功签署了合作协定,开创了德州企业与中央大企业集团合作的先例。
进入2008年以来,与中央企业合作更是呈现多点开花。截止11月底,与央企合作或洽谈的项目21个,其中8个项目已签约实施合作,总投资197亿元,已到位资金20多亿元。
德州晶华集团与中国建材集团联合水泥公司合作成立中联大坝公司,已到位资金8亿元;中化化肥公司重组平原德齐龙化工集团,成立中化平原化工有限公司,到位资金14亿元;德棉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恒天集团公司实现融资租赁,到位资金2000万元;德州中南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与北京世纪威能风电设备公司合资组建德州世纪威能风电设备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风力发电叶片,计划总投资2.68亿元,目前到位资金1.36亿元。
德州实化化工有限公司与中国化工集团资产重组,投资25亿元整体搬迁改造工程,齐河县政府与中国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50亿元建设发电机组合作项目;古贝春公司与中海油投资建设燃料乙醇项目;陵县谷神集团与中国食品工业集团公司合作项目;恒源石化与中海油合作等对接央企项目,为德州实现工业强市战略,充分利用央企的资金、技术、人才、品牌等最具活力的资源,构筑了稳固的平台。
这期间,一些可喜的变化继续在德州上演。华鲁电厂四期工程和齐河邱集赵官煤矿180万吨工程正在加紧施工,恒升醋酸、晶华汽车玻璃原片、元茂纺织、华乐紧密纺纱、谷神大豆蛋白、中南风机、中化平原技改等项目的建设正为未来德州的发展积攒着后劲……
这里是德州开发区波司登集团企业生产线。
波司登入驻德州经济开发区之后,德州工业的招商引资开始步入正规。在随后的几年中,德州各县市区也纷纷成立了自己的开发区,为大批海内外企业入驻德州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由此带动德州整体工业的发展。
截止目前全市共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111家,合同外资25.7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约15.69亿美元。我市现有外商投资企业218家,投资总额13.83亿美元,合同外资5.19亿美元,实际存量外资5.43亿美元。
这里是德州第一家境外上市的民营企业中南集团。
2005年,德州中南集团在新加坡挂牌上市。首发募集资金2200多万美元,实现德州企业境外上市零的突破。
这里是宁津县宏发木业公司。2008年10月17日,一批加拿大客商来生产车间内参观。面对海外广阔的市场,德州引导企业走出去,并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目前,仅宁津县就有近百家企业开展进出口贸易,41家企业取得自营进出口权,出口产品涵盖了家具、机械制造、纺织、工艺品、农副产品等。
2007年,德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之后,新一届领导班子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决定德州要转变发展方式,按照“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和谐德州”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德州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把融入省会城市经济圈、对接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新的跨越的重要战略举措,全面实施“南融北接”战略,打造“区域性经济文化高地”,付出更多的精力,更强有力的措施,聚拢拳头,奋力突破,努力实现工业快速崛起。
30年弹指一挥间,从农业地区跨越到工业强市,30年来,德州走过的征程充满坎坷,却也无比壮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德州未来的道路还有很长,也许依然充满荆棘,但是德州人民相信,历史不会厚此薄彼,德州赢得了今天,也必将在未来的竞争中继续挺立潮头。
第四集 天衢商流通四海
德州是一座因河而兴盛的城市,清朝名士顾祖禹说德州“接三齐之肩背,为河朔之咽喉”。
在清乾隆年间,德州的城市人口就达到18万,在运河沿岸兴起“九街八巷”店铺林立的商业区。“工商繁荣,客商云集,货物山积,交易繁盛”。
过去南北畅通的蓝色水线,浇灌兴起了德州古城,在没有铁路,没有公路的时代,德州的兴衰就系在大运河的一脉流水之上。
德州曾是囤积皇粮的重镇。“老虎仓”等古粮仓遗址和守护粮仓的“哨马营”等十二连营屯兵营寨,见证着德州过去“神京门户”交通枢纽的辉煌。先后有金、元、明、清四个王朝,历时七百多年在德州设仓转运粮食。全盛时期的明代在德州设200多间仓廒,到清初德州仍有仓口120多间。而当时的皇帝只在淮安、徐州、临清、德州设了四个大粮仓。
德州曾是中外交往的通道。500多年前的1417年,南洋岛国苏禄国东王、西王、峒王率340多人渡海北上,沿运河经德州到当时正处在鼎盛的明朝朝拜,返回途中客死德州,留下了与帝王威严比肩的苏禄王陵墓。他留在大运河畔的1900多后人以温、安两姓加入了中国国籍,至今为中菲友好贡献着智慧。
德州曾是中国黄金水路。元代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明代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清代美国传教士马札尔尼以及朝鲜、日本等国使节去北京朝贡都必须经过德州,同时把西方各国的贡品、自然科学成就传到德州。当时德州的河道内“舟樯林立密于指,沿流漕舟无着处”。载粮的漕船,载货的商船,竹棚九盖的客船,画舫舷窗的官船,街尾相随,密密杂杂。
后来,有水的沧海变成无水的桑田,江南运河不竭的浩渺波光,早已被北方干渴的土地吸吮尽了。它衰落了,运河断流了,河运断航了,干涸的河床只表明它的过去,引起人们深长的思考。
水路不通了,陆路渐渐丰满起来。京沪铁路又将德州与全国联结起来。京沪高速公路使德州实现了一小时上天,两小时入海,三小时进京的现代化交通格局。
京沪高速铁路正在加紧建设之中,德州“九达天衢”的神韵犹如浴火的凤凰,重新焕发青春的靓丽。这里仍然是全国大宗物资的集散中心。山西的煤炭、东北的木材、南来北往的玉米、大豆、水果,都要经过德州的周转,年周转货物60亿吨。
这里仍是日用消费品的集散中心。德州的商品辐射两省38个县近7000万人口,2007年德州商品总交易额高达1336亿元,交易过亿元的市场达109处。
这里是全国商业50强之一的德州百货大楼有限责任公司。采购的顾客来自周边30多个县市。德百的停车场挤挤挨挨难以停车。
30年前,这里曾是德州第四零售商店的所在地,与四零并列的是另外三家同属于地区商业局的一零、二零、三零。这四家零售商店几乎承载了德州老百姓全部的商业记忆。
这里是被称为“中国商贸名城”的德州市庆云县。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和资源匮乏,这里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贫穷的庆云人由于生活所迫,纷纷外出谋生。因此而造就了庆云货通三省的生意潜能,庆云人外出做货郎的传统一直保留至今。
改革开放后,各类市场悄然兴起,庆云的货郎们发现,做生意并不一定要走街串巷,自己做市场,把外面的人吸引过来,岂不是更好。由此,庆云的小商品市场兴旺起来。浙江义乌、河北白沟、泊头等地的商贩们,钟情于庆云的经济发展环境优越,一批又一批地来到庆云。庆云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北方商品集散中心,年交易额高达240亿元。
1998年,德州市开始着手国营企业触及一系列机制,涉及企业产权、人员分流等一系列改革。就是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这次改制按照“抓大放小、国退民进”的思路,全市876家商贸企业进行了不同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国有资本退出流通流域,德州在山东率先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机制,并重组了黑马、德百、扒鸡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
这里是德州市黑马批发市场,市场的兴起带动了物流运输、餐饮服务的发展。公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有序竞争的同时相互补充。
这里是德州扒鸡集团。德州扒鸡不仅是享誉全国,香飘四海的美食佳肴,而且是具有300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是德州的城市名片。海内外中国人如果有不知道德州的,但他一定知道德州扒鸡。
山东省十大儒商,中国名优产品企业家焦林杰,50年前参加工作就在蔬菜食品公司。1985年,时任德州市商业局办公室主任的焦林杰,经组织派遣临危受命,出任扒鸡集团总经理。上任三把火的焦林杰第一把火是开发真空装扒鸡新品种,为德州扒鸡销往全国插上了翅膀。第二把火是与德州火车站达成协议每年向火车站供应扒鸡108万公斤,每年收获200多万纯利润。第三把火是成功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从此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年生产扒鸡由几万只增长到现在的800万只,销售收入达2.6亿元,形成了扒鸡生产、扒鸡美食、扒鸡餐饮、扒鸡连锁四大板块。扒鸡集团正由经营产品到经营品牌、经营文化转变向百年品牌、百年企业迈进。
这里是德州城隍庙小商品批发市场。营业面积达到1.7万平方米,入驻业户883户,设有1380多个摊位,交易额达到3.5亿元。
德州现有各种物流、批发企业433家,各种商品零售企业351家,全部从业人员达52万人,年交易额达252亿元。
德州现有各类餐饮企业165家,年营业额达9亿元,从业人员2万人,住宿业企业180家,年营业额达11亿元,从业人员1万人。
今天的德州,十大购物中心、十大物流中心、十大市场、十大酒店餐饮设施的建设,使“购物德州、美食德州、物流德州、文化德州、商贸名城”的身姿再现,这个曾经商贾云集的漕运重镇,在历史的长河中洗尽铅华,浴火重生,正在崛起成为区域性经济文化高地和商贸名城。
第五集:和谐德州话今昔
这是正在召开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德州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市区建成区面积仅有10平方公里,市区总人口仅有12万人,市区绿化覆盖率仅有10%,城区道路总长度60公里,共安装路灯1071盏。
改革开放30年,德州城市建设按照“做强城市功能,做靓城市特色,做大城市规模,作美城市环境,做活城市经营,做优房地产开发”的精品开发思路,城市建设按照向四方扩张,向东区推进的全方位精品规划,城市的整体功能和品味得到极大提升。
德州的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市区建成区面积增加到60平方公里,是1978年的6倍;城市化水平达到41.5%,比1978年提高35个百分点;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7平方米,是1978年的5倍;有独用厕所浴室的户达到86%,有空调设备的户达到77%,使用管道燃气的户达到65%,彩色电视机达到每百户117台,家用电脑达到每百户63台,移动电话每百户185部,家用汽车每百户3辆。
德州的公用事业越来越完善。1962年,德州才有了公共汽车,当时是两车一线8个站点,全程6.2公里。现在德州公交线路达23条,总计营运公交车辆320部,年输送1800万人次。有出租汽车2400辆,年输送2100万人次。
德州的城市建设越来越漂亮。这里是德州经济开发区。1998年,德州市委、市政府决策启动经济开发区建设,要求“三年见雏形,五年成规模,十年建成现代化新城区”。十年过去了,现在的经济开发区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7家,销售收入是十年前的4200倍,工业增加值是十年前的1920倍,利税是十年前的10188倍。2008年可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可突破10亿元。
开发区修建道路54条,总计252公里,绿化面积386万平方米,铺设各种地下管线402万米,打造出接近国际水准的“九通一平”良好投资软硬环境,吸引了685个项目入区。总投资达到512.8亿元,目前已有378个项目建成投产。
这里是经济开发区的锦绣川景区。大面积的广场绿地,有清澈见底的湖水,还有10座现代化桥梁,连通新老城区。
这里是长河公园。人性化的精巧设计和绿色幽静的逥廊曲径,荣获山东省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奖,成为德州的城市名片。
这里是中国太阳谷。太阳形状的皇明太阳能商务中心,科技中心,生产中心,将太阳能的科学利用和节能成就活灵活现地展示给人们。2010年将在这里召开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
这里是开发区新住宅小区。这里环境优美,设计时尚,建筑现代,而且商品住宅价格由2004年居山东全省第六位下降到第十四位,为大多数老百姓购买自住房创造了条件。
这里是过去脏、乱、差的“铁西”区。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倒闭破产企业多,下岗职工多,环境污染重。过去风光秀丽的运河现在成为一条藏污纳垢的臭河。运河经济开发区建立以来,引进项目16个,投资总额达10亿元,恒利证券,恒运电器,35万吨醋酸;大氮肥二期等38家大企业在运河区落户,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可达5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可达1.5亿元。运河风景区的改造业已提上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
这里是运河开发区的金荷园、运河公园、华能公园。这里绿化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新住宅面积达53万平方米。
这里是运河经济开发区黑马批发大市场。年交易额达50亿元,成为鲁西北、冀东南最大的鞋帽类批发市场。
2008年,德州投资55亿元,实施了十大类工程共123个城市建设项目:包括城市防汛和供水配套;新湖景区;河东绿地等城市景区提升工程;京沪铁路沿线及火车站地区改造工程;2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及城市背街小巷改造工程;体育馆等文体中心建设;东方红东路,天衢东路,三八东路工程建设;9个便民市场建设;市区污水处理厂建设;25个旧住宅区及7个城中村改造工程;城区大规模绿化工程建设。这些项目建成后,德州作为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之一,环渤海内陆“港城”,冀东南区城市经济文化高地,集现代物流、生态宜居,百年名吃,京津门户为一体的现代化核心城市地位进一步提升。
德州的教育事业发展很快。1978年,德州没有本科以上高等学校,到1980年,专科大学在校生仅有679人,普通中学在校生24.3万人,小学在校生65.6万人。
改革开放30年来,德州有了自己的本科大学,本科在校生达3.8万人,30年累积向高校输送本科以上学生18.6万人,各类职业学校40所,在校生7.1万人。小学入学率达到99.54%,初中升学率达到61.49,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率达到99.12%。德州的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很快。1978年,德州全区共有医院204处,病床6195张,卫生技术人员8000人。改革开放30年来,德州全市大型医院发展到27处,病床增加到11681张,是1978年的2倍,卫生技术人员增加到1.6万人,是1978年的2倍。
这里是德州市人民医院,紧邻19层的住院大楼,一座23层高的新综合楼拔地而起。30年前,人民医院还是一所仅有一座3层小楼,220张病床的小医院。现在人民医院已是拥有 2万平方米住院大楼,700张床位,108名博士、硕士,能开展心脑血管介入治疗等多项在全省,全国领先手术的大型联合医院。
德州的劳动就业保障程度较高。1978年,从业人员195万人,占总人口的45%,而且在第一产业就业176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总数的90%。改革开放30年来,德州的民营经济异军突起,吸纳了大量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员就业。2007年,德州全部从业人员达375万,占总人口的63.6%,其中第一产业从业178万,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7%,第二产业从业83万,占22%,第三产业从业113万,占31%。
德州的社会保障成就显著。全市城镇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达42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达46万人;参加居民保险的达30万人;农村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达410万人,参保率达92%,受益率达83%。农村和城市生活困难户应保尽保;各乡镇都建有福利院。
德州的旅游业方兴未艾。
1978年,德州没有旅游事业。人们既没钱,也没闲。老城市的记忆渐渐远去,残留的古遗址、古建筑也在一度破四旧,大跃进中拆除的片瓦不留。仅有的苏禄国东王墓也变成几堆荒草野冢,其后人的哀告,凭吊也逐渐变成飘零的纸灰青烟,孤独地漂洋过海到苏禄国故里寻亲访故去了。
改革开放30年来,德州的旅游事业正一天天兴盛起来。
这里是庆云县海岛金山寺。金碧辉煌的大殿内,西方来的释迦牟尼大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仍在诵念它千古不变的众生平等、经、律、论三藏,戒、定、慧三学,它的这些思想慢慢地汇入中国传统伦理与宗教文化中,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它同时期的至圣先师孔子,正双手合十聚众讲学,著《论语》,修《诗经》,儒学终成传统文化主流。这里还有“天师道”天师张道陵神像。巍峨的殿堂中儒、释、道三教同堂,成就了庆云县传统文化的升华。
这里是陵县博物馆。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东方朔画赞碑》、成为镇馆之宝千古流芳。这里是平原县“龙门”石碑。西汉的饱学大师一笔挥就 “龙门”二字气势恢宏,走笔行云,至今仍让后来者叹服。
这里是临邑县“来禽馆”。内藏邢侗,邢慈静兄妹妙笔生花的文章,沉稳厚实的书法瑰宝,越来越彰显德州人文历史的品格和韵味。
平原的三国文化广场,更是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演绎的如诗如画。
这里是德州会展中心。一年一度的德州经济贸易洽谈会就在这里举行。德洽会成为德州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一大盛事。
这里是德州海关。2000年,德州海关成立,这标志着德州的进出口外贸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德州的经济也迅速地融入到全球的洪流。德州海关首创国内内陆通关。
2007年,德州的进出口总额突破10亿元。
“趁夜晚出奇兵突破防线,猛穿插巧迂回分割围歼。”“苏三离了洪桐县”………每当夜幕降临,在德城区各个社区的文化广场里,都会听到京剧票友为社区居民奉上的精彩唱段。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演出之后,随着商旅往来以及徽班在德州的流动演出,京剧便传播到德州,并在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京剧”在德州200年的发展历史,深受群众喜爱,仅登记在册的京剧票友就有6000多人,国家级京剧演员达12人,德州也被冠名“中国京剧城”。
30年改革之路,今天,当人们回首往事,不禁会问:4000多年前挥汗如雨指挥万民治水的大禹,那洞穿千里的双眼,能看见今天美丽和谐的德州么?当年以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理念而著称于世的董仲舒,是否会掩卷长叹,在他的读书台上发出“罢黜空谈,独尊发展”的感慨?书法大师颜真卿,再次用他那支如椽大笔,在这座历史的丰碑上写下什么文字?
第六集 继往开来谋崛起
30年前德州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冲破禁锢,率先改革,使被列为全国最贫困地区之一的德州神奇般地走上快速发展轨道,摆脱贫困。德州人多么希望八十年代初期的解放思想之风能够继续沐浴德州,八十年代初期的发展速度能够继续保持长久。然而,德州人必须面对现实。在思考过去的同时,细数现在德州所处的方位,更好地谋划未来的发展。
2007年,德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市委。市委新领导集体牢牢把握解放思想法宝,不断强化改革开放动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要求,立足新起点,开拓新境界,抓住新机遇,再上新水平。
市委、市政府按照“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和谐德州”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德州独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把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对接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
按照规划,到2012年德州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500亿元,2015年将达到3300亿元,2020年将达到4500亿元。那时的德州将在半径200公里范围内成为引领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德州中心城市的地位将进一步突显出来。
按照“南融北接”的战略思路,实现与中央直属企业对接。装备制造业配套优势初步显现,汽车零配件等成为德州重点培植的新兴产业集群,农副产品的合作领域也在逐步扩大。五年内,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以上,实现利税达到500亿元以上。德州将成为连接省会城市济南与京津都市经济圈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
德州一直是东北物资入关,西部能源外运的重要集散地。德州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具有“南北借力,东西逢源”的区位优势,将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强大的商流集聚效应。
德州将按照“综合发展、需求与服务连动和分阶段推进”的现代物流发展理念,东引西连、南融北接、接轨国际,跨越发展。到2012年,物流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成为区域性生产与流通型物流枢纽。“大商贸、大物流、大服务”,将成为德州物流业的基本常态,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
以物流业为支撑的德州商品市场,一直是鲁西北、冀东南的商贸中心。德州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必然推进现代化商贸市场建设。德州正按照集约化、集群化、园区化发展方向,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使商品市场成为德州经济发展的引导器。
2005年9月12日,一种全新的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多品种电子撮合交易的市场在德州挂牌成立。交易的品种由最初的棉花扩大到玉米、枸杞等品种,入市交易企业多达370多家,业务范围覆盖全国10多个省,日交易量20万批,当日交割现货仓单20万吨货物,日交易额达4000多万元。这种现代化的交易平台,作为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和辅助手段,使德州每年60亿吨实物货物周转量将进一步扩大,商贸中心的地位将再次显现。
按照建设农业强市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德州将成为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主要的农畜产品供应基地。
按照推进科技自主创新的要求,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到2012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4%。
董子读书台建设是德州打造新的区域文化高地的一个信号。但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将德州和扒鸡的印象相联系。重塑历史名城的文化形象,打造区域文化高地是德州未来新的发展目标。
文化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建设文化高地是市委、市政府落实全省“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德州正大力挖掘龙山文化、大禹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的多元文化积淀,重塑“九达天衢”、“运河仓栈”、“柳湖书院”、“乾隆行宫”、“苏禄王墓”等遗存文化的历史风韵,把德州建成中国运河文化名城。使德州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文化影响力大大增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的5%。
承办2009年全运会部分赛事的德州体育馆是德州城区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德州将按照区域性中心城市定位,高起点、新境界、宽视野、大手笔地建设一批文化、体育项目,使德州成为齐鲁、燕赵文化熏陶再生的现代化城市。
城市景区建设是城市的名片。德州经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心广场、世纪广场、文化中心、艺术中心、希森欢乐岛等景区已成为德州城市的靓丽客厅。未来的德州主城区,将充分体现“挖掘文脉、完善商脉、复兴绿脉、保护龙脉”的规划理念,通过改造地形、沟通水系、植物造景,建设南门遗韵、柴市古街、朴园秋色、行宫夕照、玉带晴空、澄碧望月、寒绿浮影以及嫦娥奔月主题景区,使德州城市魅力进一步提升。主动融入济南服务省会,承接半岛城市群,京津都市群辐射是德州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在未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德州公路与铁路集疏结合的交通运输枢纽功能将进一步强化。今后几年,京沪高铁、德龙烟铁路、德滨、德商、青银二期、济乐等重要公路铁路建设,使德州在全国交通网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成为打造区域经济文化高地的重要保障。德州与全国构架起一小时上天,两小时入海,三小时进京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历史上“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美誉再续华彩。
正在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德州站区,将按照核心开发区、核心服务区、商务、文化、工业、居住片区的建设规划,着力增强德州的城市综合实力。
“区域性经济文化高地”是德州人对自己今后发展目标的科学定位。到2012年,德州与周边城市相比,地方财政收入,税收收入要实现“两个明显提高”;主要发展指标增幅要实现高于全省、周边和上年“三个高于”;基础设施、综合实力、城市形象、社会发展在区域内要实现“四个领先”;产业优势、城市特色、科学文化、社会生产、人民生活要实现 “五个更加明显”。
德州正以建设鲁西北、冀东南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科学规划城市发展。河东新城进一步完善功能,老城区进行全面改造,陵县与中心城区的对接步伐加快。到2012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90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47%,城市人口将达到80万。
按照现代化城市的要求,德州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在抓好市区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抓好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把德州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的最优人居城市。
以国家级高科技实验室为龙头的德州高科技新技术产业,正成为引领德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孵化器。
禹城市保龄宝功能糖利用玉米为原料,将其秸秆、玉米粒、玉米芯全部循环加工增值,生产出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活性功能糖,禹城市因此成为国家功能糖研发基地。此外,皇明太阳能国家实验室、乐陵市三和集团马铃薯国家实验室都在德州落户。
今天的德州人民,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同样关注自身精神文化的丰富。市委、市政府从城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出发,按照每个街道、乡镇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要求,规划建设乡镇、街道、社区综合文化站;在行政村建设文化大院;在市区筹备建设德州博物馆。
德州连续五年开展的人民好公仆评选,正在开展的“机关效能建设”活动,给德州今后的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新气象。
2008年,德州开展了机关效能建设下评上活动。全市市级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县市区共800多个单位,对市委、市政府及职能部门打票评分,评选票数较低的要给予诫勉。此举使全市各执纪执法单位对自己的行政行为严加约束,都按要求制定了详尽明白的办事指南手册。
德州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党的建设工作的加强。德州各级党委始终用党的领导来统领全局,把党建和经济、民生挂钩,是市委对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
禹城市实施农村党支部书记星级化管理,深入扎实地推进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开展的党员谈心活动取得了基层党建的成功经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对这一做法给予高度肯定。
德州未来的发展要继续擦亮非公有制经济亮点。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更是关乎党的执政基础稳固的大问题。
全市先后有283家企业建立了党组织,有3名以上党员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到100%,16700多人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为全市将来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新血液。
水是德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是民生的最大需要。德州正按照“九河故地,水润德州”的城市水文化定位,大力实施“县有千万方、乡有百万方、村有十万方”的“千百十”平原水库、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全市已建成丁庄、丁东、庆云、小店、宁津、夏津等水库十座。总蓄水量达2.1亿立方米,调蓄能力达4.2亿立方米。全市正在规划建设的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加固防渗工程;穿黄调水工程;农村饮水工程等,不仅为城乡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保障,而且为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盛世2008即将离去,一个全新的德州正乘历史巨轮驶向下一个阳光灿烂的彼岸。放眼未来,德州实现目标的前提是解放思想,动力是科学发展。德州人正以全新的观念顺应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的新期待,坚定信心,砥砺创新,全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改革,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用在30年砥砺创新实践中积蓄起来的思想财富、物质基础、成功经验,为下一个30年绘制绚丽的时代画卷。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厚德载物、文化底蕴深厚的德州,今天的发展令人赞叹不已!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越来越展示出区域性高地的魅力,明天的德州将更加令人瞩目。
德州正从封闭走向开放,德州正从欠发达走向发达。过去的落后与痛苦成就了德州今天的辉煌与未来的希望,社会进步与竞争在改变德州的同时也催生出德州的创新能力,德州将在新世纪的曙光中,在砥砺创新的磨炼中,确立自己的历史方位,重树“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丰碑。
第二篇: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辉煌成就大型图片展解说词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辉煌成就
大型图片展 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我是解说员 很荣幸能向各位领导介绍我县“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辉煌成就大型图片展。渭源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的发源地,是古丝绸南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改革开放30年来,渭源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项目立县、产业富民、工业强县”战略,项目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工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城乡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农业产业化和劳务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民生问题得到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开始向农村延伸,城乡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县政治安定、社会稳定,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
为全面展示我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全县干部群众进行改革开放的教育,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建设和谐秀美新渭源的实践中来,为推动全县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我县各乡镇、各单位经过精心准备,联袂开展了本次“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辉煌成就大型图片展。
各位领导请往这边看,这是今天展出的第一部分党群部门篇,主要反映我县四大班子办公室及组织、宣传、工会、团委、妇联等单位工作进展情况。
(县委办)中共渭源县委办公室是县委的综合性办事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参与政务、管理事务、搞好服务、调查研究、反馈信息、传达决策、督查督办、协调工作,当好县委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近年来,县委办公室紧紧围绕县委工作大局,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强办公室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巩固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为重点,以创新为动力,服务为根本,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尽力当参谋,尽力抓协调,尽力强保障,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政府办)近年来,县政府办公室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精品意识,着力提高行政服务水平,积极履行综合、协调、服务、传承的各项工作职能。参谋服务不断进步,文件管理更加规范,办会质量明显提高,督查督办及时有力,后勤服务保障有力,信息工作成效显著,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已达到了县委关于创建“创新班子、实干班子、和谐班子”的要求。(政协办)1984年1月7日,政协渭源县委员会宣布成立,成为渭源县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从成立到现在,渭源县政协已走过24年共计七届的辉煌历程,由一届委员会16个界别的49名委员发展到七届委员会19个界别的90名委员。在工作中,县政协始终突出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参谋和助手作用,政治协商有序开展,视察调研广泛深入,提案工作扎实推进,史料整理成效显著,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各项活动积极参与,在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和谐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组织部)改革开放30年来,全县组织工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打造“固本工程”,建设过硬新班子,打造“核心工程”,强化组织新功能,打造“先锋工程”,发挥党员新作用,打造“素质工程”,激发人才新活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宣传部)我县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致力于十七大精神的贯彻学习,理论武装工作全面推进,致力于重大历史成就宣传和精神文明建设主题宣传,舆论引导工作水平显著提升致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积极实施“文明素质工程”,着力营造文明友善的人文环境,实施“满意服务工程”,着力营造高效诚信的服务环境,实施“环境优美工程”,着力营造和谐宜人的生活环境,实施“健康素质工程”,营造全民健身的社会环境,真正发挥好了“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作用,为建设和谐文明新渭源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总工会)渭源县总工会按照“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和“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要求,紧紧围绕“实施四项工程、提升三大能力、突出四个重点、实现一个目标”的工作思路,不断夯实基础,基层工会组建取得了新突破,保障权益,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强化措施,大力促进职工技能素质提升,帮扶救助,全力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拓宽载体,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使“五好”县工会创建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全县工会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团县委)我县共青团组织继承和发扬团的优良传统,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社会,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将青少年理想信念构筑作为团的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共奏时代强音;深入开展就业创业和青春建功新农村行动,不断深化青少年权益维护行动,积极争取实施希望工程项目,为和谐渭源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妇联)改革开发以来,渭源县妇联坚持一手抓维权,一手抓发展,带领全县广大妇女积极投身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组织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主动有为,引领妇女弘扬先进文化凝聚人心,推动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成效显著,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举措得力,儿童工作重点突出,妇联组织建设成效显著,在渭源改革发展稳定的伟大实践中谱写了一曲曲壮丽凯歌,充分展示了新时期女性的精神风貌和崭新形象。
现在我向大家介绍社会事业篇。
(科协、科技)大家请看这几块奖杯和数字:“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科普惠农单位”“全国青少年优秀组织奖”等荣誉,我县农技协中有全国百强、省十佳各1名,省50强6个,市先进农技协9个,市级科普示范学校2所,市级示范学校2所。奖杯的表面是平淡的,反映的内容是丰富的、深刻的,这组奖牌和数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县科技战线所取得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科技战线同仁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农技协每年组织各类培训班达40多场次。图为陇原骄子、我省最著名的马铃薯专家王一航在我县马铃薯培训班上的精彩讲解。
教育系统狠抓教学质量,常抓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安全管理、教育收费整治,有力地推动全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78所,教职工3794人,在校在园学生达69167人,自1995年以来,全县教育系统实施项目总投资达12640万元,教育教学条件得到了彻底改观。与此同时,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今年全县高考文史类本科上线164人,比去年增加65人,理工类本科上线378人,比去年增加125人。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组对我县教育发展的情况进行了专题采访。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渭源一中的发展概况。一中始建于1943年,属市县级重点中学,是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市级文明单位,现有高中教学班60个,学生4350人,近年来先后建成了教工住宅楼、教学实验综合楼及学生公寓楼等。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有668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重点名牌院校录取,先后获得了“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省教育战线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龙亭中学的发展情况。该校修建2004年,是我县最新成立的一所初级中学,短短几年时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关怀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学校已发展成为拥有学生1350名、教师71名、办公设施基本齐全的一所现代化学校,连续两年毕业生七科合格率居全县第一,在四次全县统考中各级综合评比均为全县第一名,同时,在全国英语、少儿书画、数学、化学等大赛中,有15名学生获得金奖或银奖。
职业教育:近年来,我县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职业中学先后被确定为渭源县阳光工程劳动了转移培训基地、农村贫困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学校已建成电子电工、锡焊实验实训室各1个,计算机专业实训室3个,电子阅览室1个,多媒体教室2个,机电一体化实验实训室4个,建成了功能先进的校园网,接通了因特网,在校学生人数达760人,与东部省市10所职业学校和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在广州、江苏等地开辟了广阔的就业基地,学生就业率在95%以上,工资均达1500元左右。
近几年,全县文化活动活跃丰富,在组织开展传统的社火表演、协调引导各具特色的节庆庙会、鼓励支持具有浓郁民俗特色的花儿比赛、剪纸、刺绣、民间手工艺作品展等工作的基础上,组织了春节灯展、花儿歌手大奖赛大奖赛、书画摄影展等活动,丰富了全县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一些自己创编的优秀剧目,如《两亲家谝传》、《黄土黄》、《只生一个好》、《乡音乡情赞渭源》等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卫生)为了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县上投资955万元,对16个乡镇卫生院先后进行了改建和扩建,极大的改善了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条件。新农合惠农政策的全面实施,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今年,县上积极开展医院整体搬迁建设工作,力争建成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急救、疗养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总投资1229万元的门诊大楼已完成主体工程,总投资2200万元的外科大楼已开工建设。
(体育)我县以发展群众性全民健身为重点,以发展少儿体育竞技为中心,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由于工作突出,2007年被省体育局确定为省级体育人才训练基地。我们组队参加了省级比赛2次、市级比赛6次,并取得全省后备人才训练基地集训比赛团体总分第三名、全市老年人门球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县体校输送运动员陈尚东在第六届全国越野竞标赛中夺得金牌。
(广电)近来年,我县大力实施中央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先后筹资124万元,对广播电视网络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有效解决了农村群众看电视难、听广播难的问题。今年,投资20万元完成了城区有线电视光纤网络改造扫尾工程,有线网络传输电视节目达到45套,有线广播电视已通达12个乡镇。
(计生)工作以二女户结扎为重点、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增强宣传教育工作、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形成了党政干部、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抓计生的良好局面。
(行政执法)随着我县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工作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开始凸显,县委、县政府报请市政府成立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一年多来,该局强化行政执法,开展专项整治,为创造和谐有序的市容环境、维护正常的管理秩序、提升渭源的文明形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社保)渭源县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是全省“完善社会保险业务经办体系建设示范点”,单位自1980年成立以来,各项业务取得了飞速发展,2008年参保人数达到8823人,参保率为90%;按照建设和谐渭源的思路,社保中心积极稳妥地按照中央、省、市和县有关文件精神办理各项业务,真正地成了促进渭源发展的“稳压器”和“调节器”,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气象)改革开放30年,气象事业大发展。30年前,气象业务方面多为人工观测,手工编报,电话传输,工作量大,速度慢。天气预报制作信息的获取先是听收音机,手工抄报,传真机接收,准确性、时效性差。服务产品仅有常规48小时天气预报。对外发布以广播为主,信息覆盖面小,群众获知难。如今已建成16个乡、镇雨量观测站和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各类测报业务和气象信息传输实现了网络化,质量均达到中国气象局下达的管理目标。
(残联)改革开放结硕果,残联共融齐发展。全县扶持残困户1632户6528人,扶贫工作初见成效;通过实施“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健康快车”等项目,康复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残疾人就业工作有了保障,特教工作成绩喜人,扶残助残氛围日益浓厚,文体活动日趋活跃,组织建设逐步规范,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在全面建设小看社会的进程中残疾人事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部门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我是解说员XXX,下面由我为大家介绍全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渭源经济飞速发展的三十年,是渭源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三十年,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三十年。三十年来,全县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以项目建设推进经济快速发展,以特色优势产业开发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走工业强县发展路子,县域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发改)首先我为大家介绍我县项目建设的缩影。历届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一届接着一届干,抢抓项目不放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全县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县上四大班子齐心协力,准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专题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项目工作,认真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强化县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责任制,推动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今年全县共实施各类项目87项,总投资12.67亿元;目前已开工建设77项,总投资11.97亿元,完成投资4.47亿元。项目总量和投资额度的增加以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天定高速等国家重点项目的相继开工建设,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财政)在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我县财政建设也实现了新的增长,今年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预计将完成2800万元,同比增长26%;财政支出将达到5.1亿元,较去年增长21.4%。两项重要指标平均每年增速都在两位数。财政局展版从领导关怀、基层建设、廉政建设、帮村扶贫、组织收入和队伍建设等八个方面,充分展示了广大财政干部职工“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精神风貌。
(审计)在狠抓财政增收节支的同时,县上加大审计监督工作力度,突出对重点部门、重点行业、重点资金和领导关注、社会关心的重点事项的审计监督,为严肃财政法纪,规范经济秩序,加强廉政建设,提高审计服务水平,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已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强有力的“免疫系统”。
(城建,看展板)改革三十年,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近年来,在县城建设方面,先后完成了首阳路东段和西段、西一
五、滨河路、北环路部分路段和灞陵公园的改建;实施了城区道路改造和县城电网、供水、供热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又全面展开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目前县城垃圾处理工程,上集三角市场即将建成,投资6000万元的渭水源中药材市场,完成场地平整,下岗职工再就业市场开工建设,县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排水管网工程已下达投资计划,同时县城污水处理工程已完成可研报告的编制及评审工作。今年,县城建设完成投资达1.64亿元。
(水务)通过30年的不懈努力,水务建设成效显著,共建成小型水利工程279项。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先后完成了上湾灌区的改扩建任务;实施了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峡口水库南丰灌区工程;以上项目的实施,对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交通,看展板)“公路通、百业兴”。近年来,我县先后争取资金1.76亿元,实施了罗莲公路、西五公路、沈海公路、临渭公路、路河公路等通乡油路改建项目,新建、改建乡村道路106条502.5公里,特别是今年总投资1.15亿元,在续建、新建的交通建设项目的同时,自筹资金2948万元开工建设了渭河南路、3座渭河大桥和老君山环山公路,改善了全县交通运输条件、提高了交通运输能力。
(公路段)与此同时,狠抓公路养护管理,坚持常年养护和预防性养护,规范公路翻浆处治和油路修补工作,疏通公路排水系统。截止2008年养护线路平均好路率达73.8%,综合值72.4,分别比1987年提高了13.99%和4.31,公路路况有了明显的提高。
(扶贫)改革开放三十年,是全县人民稳定实现温饱,继而摆脱贫困奔小康的三十年。三十年来,全县人民坚持不懈地走修梯田、挖水窖、兴水利、铺地膜、治流域、抓科技、调结构、兴产业、输劳务的开发式扶贫路子,能过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全县实现了由求生存到求发展的飞跃,全县绝对贫困面由1978年的98%以上下降到了21%。
(农业)接下来是全县的特色优势产业。正是这些特色产业鼓起了农民群众的“钱袋子”。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县始终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做大做强马铃薯、中药材、绿色肉食品和生态旅游四大产业,2001年我县被中国农学会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和“中国党参之乡”。图为我县部分无公害示范基地和中药材加工企业生产状况,这组图重点反映我县黄香沟绿色肉食品养殖基地特色养殖情况。(畜牧)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县的畜草产业紧紧围绕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两个核心,狠抓了肉牛、肉羊、放养鸡和仔猪育肥等优势产业,养殖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畜禽养殖规模大幅增加,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规模养殖占到总饲养量的35%,已组建各类养殖协会、专业合作社32个。“秀峰”牌放养鸡、牦牛肉、土鸡蛋、鹿血保健酒等畜产品已走俏全国。全县畜草产业正向建设全国有名的绿色肉食品生产加工基地目标奋进!
(林业,看展板)好!下面请看林业建设!县上围绕“打造甘肃生态旅游名县”,按照突出建设生态文明,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公益林工程、三北四期防护林工程,搞好封山禁牧、资源管理、造林绿化工作,在去年“三线两点”精品绿化工程的基础上,今年又实施了“五线一点”精品绿化工程,图为部分精品绿化点及绿化场景。
(中小企业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截止目前,全县工业企业有60户,实现工业增加值3850万元,工业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达到68.85%,占到全县生产总值的5.56%。全县非公经济注册资金超过了亿元。随着兰渝铁路过境设站和212、316高速公路的相继开工建设,必将进一步加快全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今后,县上将着力培育发展马铃薯系列淀粉及制品、中医制药及保健品、绿色食肉食品、水电开发四大工业体系。(粮食)下面再看我县的粮食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粮食企业经历了多次流通体制改革,从改革当初的统购统销,到进入新世纪的市场化改革,全县粮食企业抢抓机遇,搞活流通,建立储备,完善预警、宏观调控手段,全县现有仓容21750吨,现库存粮食2359吨。同时,全面完成了粮食企业改革,强化了粮油市场监管,粮食企业依托市场,开拓创新,得到了健康发展。(环保)全县上下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始终不忘环境保护。认真做好控制重点行业排污强度,深入开展清洁生产,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业污染防治和医疗废物处理工程、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工作,还渭水源头青山绿水蓝天!
(电力)长期实施“绩效管理、市场开拓、文化塑造”三大工程,全面完成了安全生产和经济技术的各项指标任务,为全县经济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电信移动)我相信大家对通信事业发展都颇有感受,以前我们打电话是摇着打,十次挂号九次空,要想联系对方人,头发等白不见通,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通信事业飞速发展,如今电话是走着打,轻轻一按联通全球!电信公司展版用详实的图片资料反映了我县通信事业走过的艰苦历程,大家请看第一幅图片,这是上世纪70年代渭源使用的磁石电话交换机,我们再看这一幅图片,这是电信互联网通信业务在我县普及。
(移动)好!说完电信,我们接着说移动,移动通信作为一项新兴通信产业,在我县成立不到十年时间,得到了飞速发展,全县目前已拥有七十余处移动基站、直放站,移动营业网点26个,移动用户达到近10万人。
(农行)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保障,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县金融事业健康发展。近年来,累计发放贷款5.1亿元,其中为全县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累计发放贷款3850余万元。从2000拥起,经营效益逐年攀升,利润较2000年翻了近8.5倍,从2000年到2007年八年共上缴利税380万元。业务品种也由单一的存、贷款、结算业务发展到现在的“四金”产品。(信用联社)渭源县农村信用联社组建于1952年,50多年来,农村信用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渭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已发展成为一支拥有163名员工,辖1个营业部、15个信用联社、8个信用分社和5个内设部门的高素质的队伍。全县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达到了3.29亿元,各项贷款达到了3.14亿元,比1996年独立运营以来翻了十多倍。
各位领导,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渭源人民不断解放思想、谋求发展的三十年,也是渭源人民摆脱贫困、整体实现小康的三十年。三十年岁月如歌,三十年翻天覆地,我县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为之欢欣鼓舞,我们将再接再厉、开拓创新、争创更大的辉煌!我的介绍就到这里。下面由我的同事接着为大家作下一版块解说。谢谢!
(乡镇及政法部门)
解说词
各位领导,大家好!
我是解说员XXX,现在由我为大家介绍我县各乡镇和政法部门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辉煌成就。我县共辖8镇8乡、217个行政村。县内地貌多样,宜农宜牧,北部为黄土梁峁沟壑区,干旱缺雨,植被稀少;中部为浅山河谷地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南部为土石高山地带,高寒阴湿,海拔在1930—3941米之间。首先我们来看我县北部乡镇改革开放30年发生的巨大变化。
北寨镇可以说是我县北部重镇,2001年3月撤乡建镇,镇政府辖13个村民委员会,89个村民小组。交通便利,镇政府驻地前进村与定渭公路、北首公路、北秦公路、北新公路四连,形成纵横交错的公路网,镇区安装了有线电视,实现自来水供应,有全国第二所全省第一所希望小学——“兰渭希望小学”。商贸兴隆,经济繁荣,是渭源县北部乡(镇)的经济、文化中心。中药材种植品种有党参、红芪、黄芪、板兰根、黄芩、防风等十多个品种,所产白条党参以质优享誉陇上,所产洋芋以其淀粉含量高而远销省内外。2001年通过结构调整,种植中药材17500亩,洋芋23070亩,现在已成为我县中药材、洋芋的商品基地之一。为投资办厂,进行洋芋、中药材精深加工提供了原料和广阔的市场。
与北寨镇西面相连的是我县北部的第二大镇新寨镇。30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力加强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小城镇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镇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按照带动抓城镇的思路,加大小城镇拆迁和建设力度,完成了镇区主街道西段拆建任务的91%,总拆建面积达到18900平方米,拉动民间投资达2460万元;争取到农村通达工程15条,82公里。目前已建成13条,解决了当地群众行路难的问题;开发利用新型能源,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境,加大了农村沼气推广力度,新建设沼气600多座。
到目前,该镇已实现村村通电、通邮、通公路,有三个村通上了自来水,人民群众生活逐渐富裕。和新寨镇东边相接的是我县的庆坪乡,改革开放以来,乡党委、政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积极发展全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
近年来,全乡年均发展洋芋产业2.8万亩,中药材产业1.2万亩,组织劳务输出3000人,创劳务收入600万元;巩固退耕还林560亩,完成优质牧草种植2800亩,发展舍饲养殖大户30户;完成了工商所建设、司法所建设、庆坪乡文化广场建设、供销社商贸综合楼建设、卫生院建设和、法庭建设等多个项目;争取完成新街路的拓宽改造、铺油罩面及龚家沟、清泉、老王沟、线家沟、庆坪等五村的通村公路建设;完成了庆坪村50座沼气建设,向洁净能源利用迈出了新的步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全乡的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也得到长足的长展,全乡人民正以暂新的风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们都知道大安乡属于典型的北部干旱山区,十年九旱,土地贫瘠,植被稀少,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安乡的面貌可以说是焕然一新,1999年全乡“两基”工作顺利通过省上验收,全乡青壮年整体脱盲,教育教学不断深化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截止目前共完成雨水灌工程2314眼,“121”工程2446眼;2000年以来累计退耕还林(草)8500亩,荒山造林5000亩;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了“三为主”奋斗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00多元。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我县最北边的一个乡镇——秦祁乡的图片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秦祁乡党委、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科技抗旱,结构抗旱”发展之路,药材、洋芋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梯田+水窖+地膜玉米”的模式得到了发展。洋芋、豆类、药材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产业。98年全乡基本实现整体脱贫。通过“压夏增秋,压粮增经”,种植结构更趋合理,逐步改变了传统农业种植结构。秦连(临洮连儿湾)公路、秦漫(临洮漫洼)公路已全部打通,乡村、村社道路全部修通,基本实现全乡通车的目标。广播电视转播站1个,村村通工程3处,广播电视覆盖率100%。户均有两眼以上的“121”水窖,基本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30年来全乡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80元左右提高到2008年的1600元。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的是我县南部乡镇的发展变化。会川镇原名官堡镇,曾于1944—1958年设立过县,国道212和316交汇贯通,是“古丝绸之路”陇上重镇之一,历来是商贾云集、贸易发达的“旱码头”。
30年来,会川镇不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马铃薯、中药材、畜草三大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自02年以来,已有东方本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颜裕中药材饮片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招资企业落户,占地2000多亩的以中药材加工为主的工业园区基本形成。全镇人均纯收入已达到2000多元,工农业总产值达5800多万元,畜牧业总值达1700多万元。
自1996年被省体改委列为第一批小城镇改革试点镇以来,镇区规划面积由原来的1.5平方公里扩增至3.81平方公里,先后拓宽改造了纬四路和316国道会川过境段,镇区“二纵二横”的主干道道路已基本形成,相继建成了中药材批发交易、百货批发、饮食蔬菜、牲畜木材、东升饮片加工等5个专业市场,配套建设了绿化、亮化、净化、等基础设施,投资达到5700万元。另外,会川镇在保留和继承传统民间文化,推进和繁荣全镇文化事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镇内旅游资源,建成了享誉陇原大地的太白山、双石门等旅游景点,年接待游客达2万多人。与会川镇镇东接的峡城乡长期受到古洮岷花儿、古河州花儿与莲花山花儿的浸染熏陶,花儿歌手人才辈出,素有渭源“花儿之乡”的美誉。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近几年,在引洮工程、峡城电站、沈海公路等项目带动下,全乡经济快速发展,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尤其是洮河大桥的通车,使得原先的偏僻闭塞之地变为周边地域人流物流的集散地,劳务输出、旅游服务产业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勤劳质朴的峡城人民正昂首阔步前进在小康社会建设的康庄大道上。
莲峰镇是全县最大中药材生产基地,盛产黄芪、红芪、当归、党参等20多种药材,尤其生产的红黄芪享誉省内外,中药材产业是全镇支柱产业之首,农民收的主要来源之一。该镇自98年整体脱贫解决了温饱之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全镇劳务输出近年来约1.5万人左右,先后在张家港、北京、广东等地建立劳务输出基地10个;成立各类产业协会6个,会员达280人。另外,境内有风景秀丽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莲峰山,商州贤至首阳山伯夷、叔齐墓,15里画廊天井峡、石门水库和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坡儿红军烈士陵园等风景名胜,并建成了莲峰山庄,是全县旅游大镇之一,是游客观光、度假及避暑的理想之地。
与莲峰镇西面相接的是我县的锹峪乡,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该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一个发展这个主题,牢牢抓住兰渝铁路设站建设和全力打造甘肃生态旅游名县两个机遇,培育发展铁路经济和旅游经济“两大经济”,精心打造经济服务中心和休闲度假中心“两个中心”,在发展中突出“加快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建设新农村”三大重点,实施“工业强镇、开放活镇、生态立镇、旅游旺镇、和谐兴镇”五大战略,倾力打造投资高地,奋力推动锹峪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清源镇地处渭源县中心地带,是渭源县城所在地,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境内316国道、定渭公路、临渭公路穿境而过。川沿区有水浇地3800亩。主要渠系有永丰渠、南丰渠,及清源河,锹峪河畔的提灌工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围绕一个中心(经济发展)、确保两个增加(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突出三个重点(项目工作、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招商引资)、狠抓四项建设(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城区建设)、做好五大产业(洋芋、中药材、畜草、劳务、旅游)的经济发展思路,不断强化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有力地推进了全镇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谐调发展,各项工作走在全县前列,全人镇人均纯收入达1830元。
路园镇境内川区为渭河河谷灌溉区,川沿河谷区素有“万亩药材长廊”之称。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中药材、洋芋、蔬菜、畜牧业已成为拉动全镇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亩,总产值达4000多万元;蔬菜种植面积5000亩,总产值1500万元;洋芋种植面积1万亩,产值1000万元。镇内现有种植、养殖、加工、贩运等各类协会组织10家,经营额达600多万元。
另外,316高速和212高速公路将于路园汇合,路园将成为兰渝铁路渭源站的最佳辐射带,有利的交通区域优势,为货源的集散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新形势下,路园镇党委、政府力争在今后几年依托农业产业办工业,依托资源上项目,挖掘路园的潜在交通区位优势,加大引资力度,实现路园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年上湾乡从抓产业、抓规划、抓项目、抓新农村建设入手,突出农业产业化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和基层组织建设四个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转变作风,团结奋进,努力实现了六个显著变化,人民群众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乡容村貌日新月异,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明显好转,乡村两级干部服务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促进了全乡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到2008年底,全乡粮食总产量587万公斤,蔬菜种植1800亩,人均纯收入达到1813元,比92年的增长了334.7%。下面大家看到的这几块展版是政法部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
1979年县法院仅有18名干警,全部为中专或高中以下学历。三十年后的今天,县法院现有干警57人,其中法官38人。法院队伍的整体素质显著提高,现有的法官本科以上学历占75%。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县法院的物质装备也不断得到改善,截止2008年底,全院装备警车8辆,每位干警都配备了电脑、每个庭室都配备了打印机、照像机、录音笔等现代办公办案设备,彻底改变了物质装备建设落后的局面。
在法治理念上,县法院逐步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除刑事、民商事、行政、三大审判和执行外,县法院从2007年开始,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开展了人民调解协议前司法工作,两年来共确认各类民间纠纷案件260件,为群众开辟了一条更为便简的维权渠道,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相继被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表彰为“人民满意的好法院”、“全省优秀法院”、“全省法院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被甘肃省司法厅、省高级法院评为全省“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县检察院改革开放以来,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全院的“亮点”工程来抓,提出了“育亮点、树典型、单项争冠军;强素质,抓落实,全面创一流”的工作思路,通过建立访谈制度、开展暖心活动、关心干警生活、凸显人文关怀,建立互助基金、发扬友爱精神,进行健康检查,体现以人为本,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形成了一套有检察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推动了检察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那么县公安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信访长效机制建设,积极预防和化解了一大批社会矛盾和问题;坚持打防并举,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打击整治行动,破获了一大批刑事、治安案件;持续开展禁毒斗争,堵源截流,标本兼治,全面实现了无毒县;以人防、物防、技防措施为主,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优化公安行政管理职能,在继续深入落实服务非公经济发展40项措施的同时。推出了保障服务新农村建设、开展平安建设、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等多项措施,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管理与服务工作水平;以正规化建设为重点,深谋划、早部署、定措施,抓重点、攻难点、创亮点,使我县公安队伍建设呈现出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
改革开放30年,县司法局则是充分发挥法律保障、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三大职能,司法行政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民调解工作全面开展,己形成横到边、纵到底、遍布城乡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全县共有人民调解委员会236个,人民调解员1130多名,累计调解各类纠纷案件15462件,调解成功率由1984年的79%提高到 2007年底的97.07%;2001年,我县在全市率先成立法律援助中心,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02件,咨询援助5040人,使近千名弱势群体得到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的法律援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局机关办公用房从原有的两间平房发展为拥有625平米、22间办公用房的办公楼,通过无房司法所国债建设项目,完成1700平方米、112间办公室的16个司法所办公用房,全县司法行政机关固定资产达到232.9万元;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的各项富民强县政策,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35万勤劳淳朴的渭河儿女的不懈努力。让我们在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部署,团结一心,锐意进取,为实现渭源经济社会新的腾飞而共同奋斗。今天所有展板的内容介绍就到这里。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第三篇: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春风化雨沐华夏,改革开放乘东风!
30年前的今天,我们结束了四人帮**,挣脱了阶级斗争为纲思维,却仍然迷茫于两个凡是的阴影中;30年前的今天,我们生活在单色调的社会中,中山装、平头、大寨、公社是中国的代名词,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却缺衣少食,物资匮乏是我华夏泱泱大国的心痛;30年前的今天,我们身羸体弱,饱受西方诸国歧视,政治、经济、文化受制于人。
30年后的今天,我们百花齐放、万家争鸣,从奥斯卡名导明星到诺贝尔奖坛的教授,从红级网络的大众打虎群体到称雄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莘莘学子,无不飞扬着解放思想的红旗;30年后的今天,多元化、明色彩、快节奏的国际都市文化已逐步取代了小农意识为主体的旧主题,皮尔·卡丹、奔驰宝马在中国已变得丝毫不显稀奇,货物琳琅满目的巨型超市星罗棋布,3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承诺担当了亚太地区金融的定海神针,深沪交易所的蝴蝶扇动翅膀能带来纽约华尔街的厄尔尼诺,中南海成了第三世界利益的代言人,2008北京奥运牵动了整个地球村。有事实为鉴,有历史可证。
是什么在30年前给我们如此大的动力?是改革开放;是什么在这短短30年使我们发生沧海桑田般变化?是改革开放;又是什么让我们在30年后的今天能够安居乐业、实现小康?还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改革开放是三十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
我,是一个80后的青年,可以说,伴随改革开放的时间并没有30年,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时间甚至更短,但是,今天站在这里,我想用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三个阶段来表白我同改革开放一起走过的日子。童年时,很少有品种多样的蔬菜和肉食,包饺子是家里最开心的时刻;玩具是父母手工做的,穿着的衣服更是颜色单一,样式简单;少年时,可口可乐、健力宝和各种新奇的图书逐渐出现于我们的视野,但是可望而不可及。以前的连环画已经被录像VCD和装帧精美的漫画小说所取代,五分钱一根的冰棍消失了,各种味道的雪糕占据了少年青涩的眼球,14寸的黑白电视已经换成了29寸的大彩电,里面播放的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联播和动物世界了;青年时代的我,尽管对街边数不清的零食不再感兴趣,却发现路上的汽车甚至比自行车还要多,超市的蔬菜比肉类更受欢迎,大背投和等离子早已不再稀奇,电脑和网络悄然地构架起了我生活的点、线、面。
30年前,我们县城城区面积只有5平方公里左右,7条主要道路区区9千多米,看看30年后我们的县城吧!光是建成区面积就扩大到14.3平方公里,新增绿化面积13公顷,绿化覆盖率31.2%,大楼林立,街道宽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朋友们,饮水不忘掘井人,居安当思归来源。历史告诉我们,是一九七八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引来了改革春风,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使中国驶进了一个高速前行的快车道。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让华夏儿女迎来了思想的解放。部分人先富起来让经济大胆地插上翅膀腾飞,中华民族昂首阔步挺向世界民族之林。
2008年5月12日,8级大地震,汶川天崩地裂,四川地动山摇。顷刻间,数万生灵遭涂炭,美丽城乡变废墟。琅琅书声,嘎然而止,吟吟笑语,瞬间逝去。江河呜咽,天地同哀。
大灾大难,见证党的执政宗旨;关键时刻,考验我们的勇气毅力。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党和国家快速反应,成立坚强指挥部。铿锵救灾令,举国齐动员。千军万马,拯救万千群众。有一线希望,尽百倍努力!地震毁坏家园,毁不掉广大人民群众的信心和勇气;塌方阻隔交通,隔不断党和人民血肉相连。党和人民筑就的钢铁长城,遏制了灾情的蔓延;亿万颗心汇成的暖流,催生汶川的春色。
最难忘,胡总书记第一时间作指示,关键时刻抵灾区,冒险跋涉查灾情,余震之中鼓勇气,深情亲吻小梦文,彰显以人为本亲民观;最铭记,温总理一线来指挥,数夜无眠,几度哽咽,多少话,多少泪,使震颤的大地燃起希望----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迅速救援,全力以赴,打破了某些国家认为中国人民自改革开放以来已变成一盘散沙的错误认识;国家调拨物资,社会捐款捐物,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雄厚。地震无情,人间有爱;举国救援,热潮奔涌。感谢党,感谢人民,感谢军队是灾区群众自发的呼声。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内部活动造成的。目前,我们的科技还达不到科学准确的预报。可是地震后,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都是房屋建筑、工程设施、设备得倒塌引起的。大家看一看,汶川、北川的一片片废墟,是不是考问着我们建设系统工作人员的良知,引发我们建设系统工作人员对房屋建筑的深层次思考。可以设想,在每次地震后,如果房屋建筑、工程设施、设备不倒塌,那么人们对待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完全可以像对待刮风下雨一样泰然处之,可以减少多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啊!作为建设事业设计监督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我既感到责任重大,又感到压力重大,我们负责的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是多么的重要啊!我们要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抗震设防审查得认识;我们要建章立制,全面推行抗震设防审查制度;我们要全力以赴做好抗震规划的编制实施工作,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能力。抗震工作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以改革开放的勇气,用改革开放的精神,共同抓紧努力工作吧!
各位领导、同志们,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潮流,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我们昂首阔步走在了时代前列。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谢谢大家!
第四篇: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有感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有感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2008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
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西方有的人认为,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似乎是实用主义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似乎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党是一个重视理论思维,善于对实践做出科学总结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个一次完成的过程,而是要反复实践、反复探索、不断总结,寻找规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就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做出科学总结的产物。既是对已有科学理论的充分继承,也包含着对中国发展最新实践的科学总结,既有对未来发展各种可能性的充分预见,还包含了对人类,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吸收和借鉴。
在这30年内,中国人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香港自秦起明确成为中原领土,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对外战败,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1980年,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 位远离母亲怀抱的游子终于感受到了母亲怀抱的温暖。
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成现实。这次发射是人类探索太空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成就。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第五篇:纪念农村信用社改革开放30周年
受当今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整个世界经济受到了冲击。我国政府积极应对,各项改革举措不断推陈出新。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今年正逢改革开放30周年,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其改革正进一步深化:统一县级法人单位,央行专项票据兑付,实现了国务院“花钱买机制”构想,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而农村信用社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经历了哪些曲折?具有哪些宝贵的经验?今刊发此文,以飨读者。
今年是我国经济改革开放30周年,农村金融改革也走过了30年历程。在这30年中,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目前,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和管理职责顺利移交省级政府,以股份制为导向的产权改革顺利推进,灵活多样的公司治理架构初步搭建,经营机制逐步开始转换,服务“三农”宗旨不断强化,支农主力军地位进一步巩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历程 :风雨坎坷 渐入佳境
农村信用社成立以来,经历了50多年风风雨雨,负担沉重,步履维艰,肩负着为“三农”服务重任,而又几经挫折甚至摧残。文革时期,很多地方的农村信用社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信用社不断改革体制和机制,业务开始逐渐恢复和发展。这个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0年):业务恢复时期。文革以后,信用社先是被交给人民银行管理,后来交给农业银行管理,使信用社既是集体金融组织,又是国家银行基层单位。当时,其业务得到一些恢复,但是成了银行的附属,走上“官办”的道路,自主权受到伤害。
第二阶段(1980年-1996年8月):初步改革调整和发展的阶段。主要体现在对于信用社“官办”体制的反思和初步调整。1982年12月,中央通过《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重申信用社应坚持合作金融组织的性质。1983年国务院105号文件明确规定,把信用社办成合作金融组织。1984年8月,国务院报告指出,通过改革,恢复和加强信用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把信用社真正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1989年,信用社进入治理整顿阶段,主要开展强化内部管理、整顿金融秩序的活动。通过清股、扩股,密切了信用社与社员的经济联系,经营管理体制有了明显改善,内部经营机制逐步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向转变。
第三阶段(1996年8月至2003年6月):独立发展阶段。1996年8月,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改革成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此次改革的核心是把信用社办成由社员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真正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改革的步骤是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按照合作制的原则进行规范,其业务管理和金融监管分别由信用社县级联社和人民银行承担。1996年的改革,启动了信用社以产权明晰为主旨的产权制度调整,初步形成了信用社自求发展、自我约束、自主决策的经营机制,基本理顺了信用社和央行及农行的关系。
第四阶段(2003年6月至今):深化改革阶段。2003年6月,在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国务院出台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决定扩大试点范围,自此拉开了新一轮改革试点的序幕。该方案明确指出:“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度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2003 年8月,国务院决定在浙江等8 个省(市)率先启动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2004 年8 月,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北京等29个省(区、市)。2006 年底,海南省改革试点正式启动。至此,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在全国全面推开(西藏无信用社)。这次改革,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以法人为单位,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将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负责,成立信用社省(市)级联社。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并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改革 :鼎新革故 重点突破
1978年以来,信用社自身定位、业务功能、经营模式、管理体制等都在不断的频繁变动之中。直到2003年以前,信用社体系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一是信用社的历史债务包袱沉重;二是产权制度制约,股权设置结构分散不合理,股东权益得不到保证,产权模糊不清,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制,也不是纯粹的股份制,“官办”色彩仍较浓厚;三是经营亏损普遍比较严重。相当大比例的信用社经营状况不佳,信贷资产质量差,亏损严重,一部分已
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难以持续经营;四是内部治理存在问题。信用社的发展面临着决策机制制约(民主管理难以实行)、治理结构约束(管理体制和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经营思想制约(经营目标和战略方向偏移)和适度经营规模等诸多问题,地方政府指令性管理的色彩较浓,政府对信用社的过度干预导致董事会、监事会和社员代表大会流于形式,缺乏对管理人员的监督
和制约,难以激发社员的参与意识以及参加监督和民主管理的积极性,经营管理上的问题还带来了巨大的经营风险;五是省信用合作协会的管理体制不合理。省行业协会本来只是一个行业性的管理和服务机构,但大多往往直接从事业务经营活动。基层社、县级联社、省协会之间形成了实质意义上的经济代理关系,省协会既是行业管理者又是经营者,充当了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双重角色。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对信用社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为进一步深化信用社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3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这次改革是在管理体制、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等方面的一次全面改革,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改革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二是改革管理体制,将信用社的管理交由省级政府负责;三是国家在资金、财税、利率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帮助信用社消化历史包袱。深化改革试点是以法人为单位,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区别各类情况,确定不同的产权形式;引入股份合作机制,构建现代合作金融体系;加强监管力度,注重服务质量;在坚持合作金融改革基本方向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模式改造信用社,在农村形成多种产权形式相互竞争和功能互补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按照深化改革的“30字”总体要求,试点工作始终牢牢抓住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两个重点,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牢牢把握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把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
信用社产权改革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情况,分别进行不同产权形式的试点。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将信用社的管理责任交由省级政府负责,同时由国家监管机构实施监管,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省级政府对信用社坚持依法管理,并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实施宏观的、间接的管理。国家监管机构加强对信用社机构、高管人员、业务经营的监督检查和管理,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成效 :硕果累累 可圈可点
通过五年来的深化改革,各地信用社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方针政策,不断改革体制,改善管理,改进服务,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信用社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
(一)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法人治理架构初步建立。各试点省份均按照“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各地信用社积极探索,充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多样化的产权制度改革,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环境、不同经营状况下的信用社寻找到了符合自身特点的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实施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各种产权制度,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银行类机构,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社,以及县(市)辖域内两级法人社等多种组织形式,解决了信用社“由谁出资、由谁管理、出了问题由谁负责”的问题。2007年末,全国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7家,农村合作银行113家,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社1825家。部分农村信用社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完善“三会”议事规则,初步形成了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体系。
(二)历史包袱得到有效化解,“花钱买机制”政策效应初步显现。国家在资金扶持方面,按2002年末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由中央银行安排专项票据或专项再贷款给予支持。截至2007年末,经严格审查考核,人民银行共计对29个省(区、市)的2396个县(市)发行专项票据1656亿元,用于置换不良贷款1353亿元,弥补历年亏损挂账303亿元,已兑付票据807亿元。对陕西、新疆发放专项借款12亿元。随着各项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信用社历史包袱得到初步化解,“花钱买机制”的政策激励效应比较明显。
(三)资产质量不断改善,经营效益明显好转。全国信用社不良贷款大幅下降,截至2007 年末,按四级分类口径统计,不良贷款比例为9.3%,与2002年末相比下降了约28个百分点;结束连续多年的亏损局面,扭亏为盈。自2004年实现近10年来的首次盈利以来,近4年共计实现盈利1005亿元。
(四)资本充足率提高,总体抗风险能力有了质的变化。通过增资扩股、落实国家资金扶持政策(主要是专项央行票据)、清收旧欠、核销呆账等措施,信用社(含改制银行)资本净额增加,资本充足率提高。截至2007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达11.2%,与改革之初2002 年末的-8.45%相比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
(五)资产规模不断壮大,支持“三农”服务功能日渐增强。信用社农业贷款大幅增加,支农力度明显加大,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进一步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近4年来,各项贷款年均增长17.4%,高于同期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速。截至2007年末,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3.2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贷款的比例为12%,比改革之初提高了1.4个百分点。其中农业贷款1.5万亿元,占其各项贷款的比例为46%,比改革之初提高了4个百分点;占全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81%提高到93%。
(六)组建符合当地实际的管理机构,新监督管理体制初步形成。按照改革方案的要求,结合当地信用社经营管理情况,绝大多数试点省份都选择了省级联社作为其省级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天津、重庆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北京、上海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监督、管理、经营体制框架已经基本建立,省级政府、省联社和监管机构的职责分工初步形成,其优势和作用开始显现。
(七)整合机构,撤销高风险社,成功实施了市场退出。按照改革方案的有关要求,对于长期经营不善、严重资不抵债、扭亏增盈无望的高风险信用社,予以撤销。对高风险信用社的市场退出进行的初步探索和有益尝试,丰富了改革试点的内容。
展望 :回眸既往 开创未来
信用社深化改革试点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效,主要有以下经验值得总结。(一)将信用社交给地方政府管理,变一个积极性为多个积极性。与信用社50多年来任何一次变革相比,这次改革不再是中央部门的单一举动,而是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信用社本身、农民以及各方投资人的积极性。地方政府越来越认识到,信用社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金融问题,而是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大局的重要问题。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事关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三农”发展的大局。只有把信用社搞好了,才能有力地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才能更有效地维护农村经济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信用社更是把这次改革视为一次有希望彻底走出困境的难得的历史机遇;农民和个体工商户越来越意识到,商业银行虽好,但他们的款就是贷不到,信用社才是真正的依靠。因此,改革的推进不再仅仅是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而主要变为改革主体和改革成功的最大受益者自身的内在需求,形成了上下联动的良好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地方政府对信用社业务经营的行政干预在明显较少。其根本的原因则是管理权的下放,实现了信用社管理的权责利的有机统一。现在,地方省级政府既要信用社发挥服务功能,又要承担其风险责任,政府行为在机制上受到了很大约束。更为重要的是,十多年来国家宏观调控及金融治理整顿的实践,已大大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的金融风险意识,地方政府在维护信用社合法权益、创建金融生态环境、打击逃废债等方面发挥了任何中央部门难以替代的作用。清收旧欠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自改革试点以来,地方党委、政府通过行政、组织和法律等手段,大力帮助支持信用社收回历年欠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举,堪称农村金融信用环境建设的重大成果。
(二)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深化改革充分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在产权改革的设计和实施中,不搞“一刀切”,不压进度,不下数量指标,成熟一个审批一个。各地信用社寻找符合本地区发展特点的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坚持产权制度改革模式的多元化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自主选择适宜自身发展状况、适应当地经济环境和适合监管需要的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对老少边穷地区信用社的特殊情况,则给予了更大的灵活性:条件成熟,能够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先予解决;现在尚难以解决的,列入深化改革的议题,深入调查,下一步争取政策,逐步解决。改革使各种类型的信用社努力寻求适宜自身实际的发展空间和形式,初步形成了三种产权模式、四种组织形式并存,适应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新的产权结构。
(三)国家政策扶持,有效地化解了历史包袱。这次改革,国家分别从资金、财政、税收和利率等方面给予了有力的政策扶持,使信用社减轻了历史包袱,改善了财务状况、为转换经营机制和提高抗风险能力奠定了基础;而且这些政策还较好地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央行的资金扶持政策,设置了申请和兑付条件,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信用社通过增资扩股等途径扩大资本实力、化解历史包袱的积极性,解开了信用社巨大资不抵债额与逐步走向良性发展矛盾的“死结”。应该说,央行的资金扶持政策在这次改革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改革实施的稳妥性和分阶段性。在改革的步骤上,根据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分析不同地区改革的条件和环境,分解工作任务,区分轻重缓急,将改革试点工作划分为不同的阶段目标。始终强调把握好改革的长远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关系,明确阶段性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落实责任,妥善安排。通过各阶段工作任务的开展和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扎扎实实地确保了改革试点工作的稳定、有序、顺利进行。
在增资扩股与“花钱买机制”问题上,专项央行票据扶持政策的设计机制,要求信用社以转换经营机制必要条件,改革进程中重视转换经营机制的各项工作。对各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产权制度改革,始终强调法人治理结构的体制和机制建立,监管、管理部门一直在督促、指导、帮助信用社完善所必须的各项规章制度;各项监管、管理的规定、指导意见已陆续出台。监管、管理部门和各法人机构均把健全法人治理各项必须的基本规章制度列入工作目标。
(五)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试点省份的地方党委和政府均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金融的领导为组长,各有关单位参加的信用社改革试点领导小组,集中人员,明确责任,在组织实施改革试点的各项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地方党委和政府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的重视,是试点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凡是地方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亲自抓,分管领导工作深入到位的地方,改革的力度就大,进展就快,效果就更明显。
(六)正确的市场定位。各地区信用社明确功能定位,承认信用社的商业化和股份化趋势,不再执著于“合作制”的原教旨主义观念。信用社定位于建立真正的社区银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扩大投资股的比重,改善内部治理结构,使信用社真正成为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同时,还加强跨区域的资源整合和竞争,打破地区垄断局面,进一步提升其竞争实力。
改革所取得的成效虽然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但却具有跨越性、历史性的意义。因为,半个世纪以来,农村信用社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令人刮目相看,这样扬眉吐气,这样振奋人心。农村信用社终于活过来了,特别是经过30年的徘徊和探索,明确了发展方向,终于初步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规律、兼顾各方利益、充分调动多方面积极性的改革发展道路。广大信合人增强了信心,看到了发展的希望。相信只要沿着这条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走下去,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中国合作金融事业发展壮大的成功之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0多万信合职工沐浴着改革的春风,焕发出朝气蓬勃的活力,正满怀信心地开创农村信用社灿烂辉煌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