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类典型案例分析集锦(DOC)(5篇)

时间:2019-05-13 13:49: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劳动关系类典型案例分析集锦(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劳动关系类典型案例分析集锦(DOC)》。

第一篇:劳动关系类典型案例分析集锦(DOC)

劳动关系类典型案例分析集锦

(一)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劳动者工资

案情:申诉人张某于2004年9月1日起进被诉人某电器有限公司工作,双方签订了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自2005年12月份开始,被诉人无故拖欠申诉人工资,2006年2月19日,申诉人以被诉人拖欠工资为由,通知被诉人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被诉人支付工资,但被诉人置之不理。后经多次催讨,被诉人只出具工资金额证明一份,载明申诉人2005年12月至2006年2月间工资金额为1829元。申诉人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遂向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请仲裁,要求被诉人支付拖欠的工资1829元。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立案后通知被诉人庭前调解,被诉人对所出具工资证明予以确认,但仍不愿意支付申诉人工资。被诉人法定代表人既未提供答辩状,又未到庭,仲裁庭作缺席裁决。裁决如下:自裁决书生效之日起7日内,被诉人支付申诉人2005年12月至2006年2月工资1829元。

评析:本案中申诉人张某因用人单位无故拖欠工资而与被诉人解除劳动合同,然被诉人只给予结算,不支付现金,违反了相关法律的规定。同时,被诉人无正当理由不到庭参加庭审,并不是说仲裁庭就无法处理案件,仲裁庭可以按照规定作出缺席裁定。

相关法律规定:

《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

《浙江省劳动合同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有权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其应得的劳动报酬,并缴纳相应的社会保险费:„„

(四)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二)电击无情 人有情

案情:2003年1月23日,姚某在秀洲区某镇一公司工作期间不慎遭到高压电击致残,后经秀洲区社会劳动保障局认定,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工伤二级伤残。

处理结果:2005年7月28日经镇调委会调解,姚某在医院治疗费用43万元由公司承担,并享受工伤待遇,另公司额外补助伤者127353元。

评析:

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与企业方产生的劳资、工伤等纠纷案件逐年递增,工作者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要求我们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依法调处。

2、此类案件的成功调处,关键是伤者的工伤能得到认定,并通过调委会工作人员大量的取证后耐心细致的协调,促使企业在事实面前承担相关责任。

(三)因公死亡 公司赔偿

案情:2005年11月22日下午,平湖市某混凝土有限公司职工孙某与王某被安排清理二号搅拌站点搅拌机,15时30分左右他们告知工长已清理好。16时左右,操作人员在没有查看机器状态的前提下就去启动了二号站的电机,而孙某被搅在了搅拌机里。公司立即将伤员送往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抢救,但抢救无效死亡。原来,孙某和王某清理完搅拌机后下来休息了一会儿,又返回了搅拌机刷油。孙某妻子吴某向公司提出了30万元的赔偿要求,与公司方的承诺存在很大的差距。那么公司到底该赔多少呢?

在调解过程中,街道调委会向当事人双方宣传了有关工伤(亡)事故处理办法的法律法规,引导双方以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工伤(亡)事故赔偿标准为基础协商。最终,双方于11月24日达成了一致协议。

评析: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职工因公死亡赔偿的标准为:

1、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2、供养亲属抚恤金。(配偶40%,其他亲属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

3、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60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由此,得出孙某工亡赔偿补助额度。

(四)为换岗位起纠葛 依法调处化干戈

案情:位于嘉善县某镇一木业公司因业务需要,对工人的岗位进行了调整。一直在该公司从事割芯的四川籍“新嘉善人”蒋某等16人被安排去做新的工作。新岗位的活不熟悉,工资又低,收入势必大受影响,蒋某等人非常不满,为此与公司发生了争执。他们又集体罢工三天,以向公司方施加压力。为了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公司决定对蒋某等16人分别处以300元-500元罚款,并要求他们每人支付违约金500元。这无疑火上浇油,16人怒气冲冲地来到大门口,堵住了进出的车辆和人员,要求辞职,同时结算并兑现工资。正在局面即将失去控制的时候,镇司法所的工作人员闻讯而来,他们首先制止了民工们的过激行为,然后展开了调查。摸清情况后,他们分别与公司负责人及蒋某等人进行沟通,向他们宣传有关法律规定及任由事态发展的后果。经过司法所工作人员耐心的劝说和细致的开导,最后双方达成协议:

1、公司同意蒋某等16人辞职,但必须在三天之内递交辞呈;

2、蒋某等人的工资按正常结算,全额兑现;

3、蒋某等人支付违约金;

4、蒋某作出书面检查,并承担300元经济损失费,其余人员承担100元-150元不等;

5、上述16人中如有不辞职的,不适用上述条款。

评析:一起随时可能转化为刑事案件的民事纠纷,在调解人员的耐心宣教和劝说下,终于分清责任,得到圆满解决。

(五)及时疏导化纠纷

案情:2001年3月,南湖区某镇沈某等28人与该镇一磁性材料厂签订了为期6年度劳动合同。2005年,该厂因决策失误,出现重大亏损,2006年1月厂方决定息业整顿。在息业期间,职工们与厂方发生工资、奖金纠纷,扬言如不解决好,就要搬设备、损毁厂房。镇调解中心接到消息后,立即赶赴现场,及时对职工进行疏导教育,并将相关法律条款一一作了解释。通过宣传教育,职工们的情绪得到了安抚,并积极配合调解人员的工作。最终,在调解中心的主持下,双方按照《劳动法》、《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的有关规定,由厂方将尚欠职工的奖金、工资、工龄年限补贴等共计人民币15万元全部进行了补偿。

评析:发生群体性劳动纠纷后,由于职工对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不够,往往会采取过激的行为来解决问题,在处理此类纠纷时要将相关的法律宣传到位,使纠纷走上正规的法律解决途径。同时,在平常还应加大对劳动者和企业主的法制宣传教育,做好预防工作。

劳动关系案例分析

一、关于劳动法律关系的认定

林某某诉刘某某和其雇工致人损害赔偿纠纷案

[案情]

2000年11月7日,刘某某雇用两名外地人为她家收割晚稻。当天下午3时许,刘与两名雇工一起拉一辆装有稻谷和打稻机的板车回家,拉到一桥下坡时,因在前面拉车的雇工没有控制好车头,刘某和另一名雇工在后面也没能施住车尾,致使板车滑坡失控,快速撞向桥头老人亭里,板车前脚撞中了在亭内摆摊的林某某腹部,致林某当即休克,被送往医院抢救。伤情诊断为:“腹部闭合性挫伤,阴肌破裂、脾破裂、腹壁挫裂伤、腹膜呈血肿、结肠脾曲挫裂并粪瘘,外伤性血气胸”。事故发生后,两名雇工即逃离,且身份和下落均不明。林某住院治疗至12月27日出院,共花去医疗费5747.03元。刘某为给林某看病付了575元,其余款项不再支付。为此,林某向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刘某及其雇工赔付自己的医疗费和有关损失。

问题:

1.刘某某与其雇工之间的关系是否是劳动关系?是否受《劳动法》的调整?理由是什么?

2.刘某某的雇工致人损害赔偿责任是由其雇工承担还是由刘某承担?

参考答案

1.刘某与其雇工之间的关系是否是劳动关系?是否受《劳动法》的调整?理由是什么?

首先,要确定刘某与其雇工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否是劳动关系。如果刘某与其雇工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劳动合同关系,则应首先适用《劳动法》;如果刘某与其雇主之间的法律关系是雇用合同关系,则应适用《民法通则》和《合同法》。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雇用合同,是指当事人双方约定一方为他方提供劳务,他方给付报酬的合同。

劳动合同与雇用合同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为劳动合同与雇用合同均以当事人之间相对立的意思的合致而成立;两者均以劳动的给付为目的;两者均为双务有偿及继续性合同。但两者有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两者的性质不同。雇主与雇工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当事人之间是彼此独立的。而劳动合同的当事人双方存在着特殊的从属关系--身份上的从属性,劳动者成为用人单位的一员,其不得不处于用人单位的指示监督之下而给付劳务。

(2)合同的主体不同。劳动合同的主体具有特定性,一方是用人单位,一方是劳动者。根据有关劳动法规,用人单位包括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而雇用合同的主体则主要为自然人。

(3)法律救济的手段方式不同。因雇用合同的履行发生纠纷的,当事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其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如果是因劳动合同的履行发生纠纷的。当事人必须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不服的,方可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就是说,仲裁是人民法院受理的前置程序,而且,当事人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6个月。

(4)两者受国家干预的程度不同。雇用合同的当事人在合同条件的约定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协商的余地,除非雇用合同违反法律、法规的强行规定,否则,当事人可以基于合同自由原则对合同条款充分协商。而劳动合同则不同,国家常以法律强制性规范规定劳动合同的某些条款。以合同的解除为例,在雇用合同,当事人可以约定解除合同的条件和时间,雇主解除合同是否提前30天通知雇员,悉由当事人自主约定,法律并不干预;而劳动合同则不然,用人单位只有在具备《劳动法》规定的可以解除合同的条件之一时,方可解除合同,而且单方解除的须提前30天通知劳动者,未提前通知的,视为合同未解除。

(5)处理争议适用的法律不同。当事人因雇用合同的履行发生纠纷的,人民法院处理此类纠纷所适用的法律是《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但当事人因劳动合同的履行所发生的纠纷,人民法院处理此类纠纷所适用的法律是《劳动法》,只有《劳动法》中末规定的问题,才适用《合同法》和《民法通则》。

(6)责任后果不同。因雇用合同不履行所产生的责任主要是民事责任--违约侵权责任。而劳动合同不履行所产生的责任不仅有民事责任还有行政责任。

(7)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不同。劳动合同的履行贯穿着国家干预,为了保护劳动者加给用人单位以较多的义务:必须为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这是用人单位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而雇用合同的雇主则无义务为雇工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险。

2.刘某的雇工致人损害赔偿责任是由其雇工承担还是刘某自己承担?

既然刘某与其雇工间是雇用合同关系,那么,雇工在提供劳务过程中致人损害就应分别情况由雇主负赔偿责任或由雇工承担赔偿责任;

雇主对雇工在提供劳务的过程中致人损害承担赔偿责任的前提是:(1)须第三人受有损害。这里的第三人是指雇主和雇工双方以外的人。(2)须因雇工的行为造成损害。只有第三人的损害系雇工行为为造成的,才能构成雇工执行职务致人损害。(3)须致人损害的行为是在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生的。(4)须雇工行为构成侵权行为。

本案中,根据以上条件应当由雇主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二、关于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金某诉某广告公司劳动纠纷案

金某诉某广告公司劳动纠纷案

[案情]

金某某通过应聘方式进入某广告公司(某实业公司的子公司)工作,职务为总经理,任职起始时间为2001年3月,双方未签订劳动合同。同年3月5日,金某某领到工资1000元,4月、5月、6月三个月金某某的月工资为2000元,7月5日,金某某领到工资3000元。期间,某广告公司还向金某某发放过加班奖金9000元。7月6日,某广告公司内部发生打架事件,7月9日,某广告公司董事长宣布免去金某某的总经理职务,公司停业整顿。对此,某广告公司对此有有关的董事会会议记录作为证据,但该会议记录上没有董事的签名。7月30日,某实业公司书面通知金某某,告知因某广告公司目前内部整顿,故决定原有试用期人员暂不留用,待整顿结束后重新考虑是否录用。金某某遂停止到公司上班,并于同年8月22日向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请求裁令某广告公司支付其创业期间的加班工资5000元、其为公司创利70万元的30%的分成2l万元,以及因辞退而应给付的三个月的工资计9000元(每月3000元)。

问题:

1.此案是否属于劳动争议?劳动仲裁委员会能否受理此案?

2.金某与广告公司未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其劳动关系是否受法律保护?理由是什么?

3.金某作为某广告公司的总经理,某广告公司与其解除劳动合同与一般职员是否相同?

参考答案

1.此案是否属于劳动争议?劳动仲裁委员会能否受理此案?

此案属于劳动争议;按照《劳动法》79条的规定,劳动仲裁委员应当受理此案,如果对劳动仲裁委员会的仲裁不服还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但仲裁是起诉的前置程序,不经过仲裁不能提起诉讼。

2.金某与某广告公司未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其劳动关系是否受法律保护? 其理由是什么? 金某与某广告公司尽管没有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但此案已构成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其劳动关系应当受法律的保护。《劳动法》虽然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但是如果当事人能够证明其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的权利义务关系,其劳动合同关系依然成立。此案中,金某某与某广告公司未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但其在广告公司已经工作了4个月,足以说明他们之间存在着劳动关系,故这种关系应当受劳动法的保护。

3.金某作为广告公司的总经理,广告公司与其解除劳动合同与一般职员是否相同?

金某某受聘担任用人单位某广告公司的总经理,某广告公司与其解除劳动合同与一般职员有不相同之处,既除了遵守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以外,还应当遵守我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

三、劳动合同争议

某设备公司诉吴某某劳动合同争议纠纷案

[案情]

吴某某是某设备公司的老职工。1994年5月,某设备公司与吴某某双方签订了六年期限的劳动合同,自1994年5月始至2000年5月止。该合同期满后双方又签订一年期限劳动合同,即自2000年7月1日始至2001年6月30日止。同时该合同第8条规定:“如果双方在合同期限届满的前一个月末提出异议,本合同在此以后---期限内继续有效”。2001年7月16日,某设备公司向吴某某发出终止劳动合同通知,并按有关规定对吴某某进行了经济补偿等。但吴某某不同意终止劳动合同,并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裁决认为,双方劳动合同期满前末办理终止合同手续,即与吴某某存在事实劳动关系为理由,裁决吴某某回某设备公司工作,双方重新明确劳动合同,期限由双方协商。某设备公司不服仲裁裁决,以该劳动合同缺少重要合同条款、以及该劳动合同没有经过鉴证;且合同为期一年已经届满、应终止劳动合同为理由向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问题:

1.某设备公司认为其与吴某某签订的一年期限劳动合同没有进行鉴证,也没有使用劳动行政部门统一制发的格式合同文本,且缺少重要的合同条款,所以劳动合同应属无效的说法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

2.吴某与设备公司签订的一年期劳动合同在一年届满后是否应当终止? 3.原告、被告双方的一年期限劳动合同到期后应如何续签?

参考答案:

1.某设备公司认为其与吴某签订的一年期限劳动合同没有进行鉴证,也没有使用劳动行政部门统一制发的格式合同文本,且缺少重要的合同条款,所以劳动合同应属无效的说法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

吴某认为其与某设备公司签订的一年期限劳动合同没有进行鉴证,也没有使用劳动行政部门统一制发的格式合同文本,且缺少重要的合同条款,所以劳动合同应属无效的说法是不对的。劳动合同的生效不以鉴证为必要条件。根据我国《劳动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由此可见,劳动合同的生效要件是“依法订立”。所谓“依法订立”,一般是指达到以下条件:

(1)合同主体合格。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主体资格都必须合格。用人单位必须是经过合法注册的企业等组织或个体经营单位,劳动者必须是达到法定就业年龄、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自然人,即劳动合同主体双方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必须表达各自的真实情况和意图,不得隐瞒。例如劳动者必须说明其真实的健康状况、技术水平等;用人单位也应该说明其真实的劳动条件和对录用者的具体要求。

(3)平等协商地签订劳动合同。即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劳动合同时要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充分协商,任何一方不得以胁迫、要挟等手段强迫对方签订劳动合同。

(4)合同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法律和政策。如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

劳动合同鉴证虽然是国家提倡的,但法律并没有这种强制性规定,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否则是不能以之确定劳动合同的无效。

2.吴某与设备公司签订的一年期劳动合同在一年届满后是否应当终止? 吴某与设备公司签订的一年期劳动合同在一年届满后是否应当终止的问题,应当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和双方合同的约定。在本案中双方劳动合同第8条约定:“如果双方在合同期限届满的前一个月末提出异议,本合同在此以后_________期限内继续有效”。这一条款可以视为本合同解除的一个附加条件。由于某设备公司末在合同一个月内办理终止合同手续,故应视为该劳动合同自动延续。公司在合同期满后发出的终止劳动合同通知,与双方劳动合同相悖,不能作为终止双方为期一年劳动合同的依据。故吴某应当回到设备公司工作,双方重新续订劳动合同。

3.双方一年期限劳动合同到期后如何续签?

劳动合同的续订,是指合同当事人双方依法达成协议,使原订立的即将期满的劳动合同延长有效期限的法律行为。劳动合同的续订应当具有法定的必备条件。被列为劳动合同续订条件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可以续订的只限于一定范围内的定期劳动合同。在我国,按现行劳动法规的规定,临时工劳动合同,已满8年的农民定期轮换工劳动合同,已满5年的外国人劳动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都不得续订;其他的定期劳动合同才可以依法续订。(2)劳动合同续订不能超过一定的次数或期限。在我国的现行立法中,对农民定期轮换工劳动合同的最长期限不超过8年、外国人劳动合同不超过5年。因而这两种合同的续订不得超过此期限。(3)劳动合同续订须由当事人权方同意。(4)在特定条件下劳动合同当然续订。例如,原劳动部规定,劳动合同期满后,因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末办理终止或续订手续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视为双方同意续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及时办理续订手续。(5)在特定条件下应续订为不定期劳动合同。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的劳动者,在当事人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如果劳动者要求订立不定期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则应满足此要求。

四、无效劳动关系的认定

张某某诉某食品机械厂劳动合同纠纷案

[案情]

张某某于1999年7月份被某食品机械厂招为全民合同制工人,担任厂部技术科化验员。同年10月份试用期满,双方正式签订劳动合同,有关合同条款如下:

第一条 合同期限3年,从1999年I0月5日起,到2002年10月4日止。

第二条 实行每周5天,每天10小时工作制。

第三条 张某某工作岗位为技术科化验员。

第四条 每月工资800元。

第十二条 若双方在合同履行中产生纠纷,应将纠纷交由某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

该劳动合同中,除了工作时间与《劳动法》不符外,其余条款均与劳动法及相关法规、规章不相违背。2000年3月,张某某提出每日工作10小时违反了《劳动法》,要求厂方缩短工作时间。厂长史某当即宣布,既然合同的有关工作时间不合法,就是无效合同,如有意见,就另请高就。4月2日,厂里安排另一人接替,停止张某某工作。张某某不服,按照劳动合同中的争议处理条款,向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并且劳动合同中的劳动时间应当改为每天工作8小时。

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案后经过对双方当事人签订的劳动合同的审查,认为劳动合同中的劳动时间条款不符合《劳动法》第36条关于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44小时的工作制度的规定,违反了法律的有关规定,应认定为无效劳动合同,裁决劳动合同无效,终止劳动关系。张某某不服,诉至区人民法院。

张某某在起诉状中诉称:虽然劳动合同中工作时间不符合,但其他主要条款仍符合法律,该条款不能影响其他合同条款的效力,仲裁机关的仲裁是错误的,请求人民法院作出判决,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且缩短劳动合同中的工作时间。区人民法院经过询问双方当事人,并查看原来的劳动合同后认为:劳动工作时间不符合《劳动法》的规定,其余条款合法,该不合法的条款不影响其余条款效力;同时,造成工作时间条款约定无效的原因在于用人单位而不在于劳动者。既然其余条款均符合国家法律规定,除将工作时间的条款改按《劳动法》规定执行外,其余条条款仍须继续执行。双方劳动关系应继续维持,被告因此而终止合同,停止原告工作的决定是错误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36条、第18条、《国务院关于工作时间的规定》第3条之规定,区人民法院判决(1)该劳动合同的工作时间条款改为每天工作8小时。(2)劳动合同除工作时间条款外仍然有效,应当履行。(3)恢复原告工作,工资照发。

问题

1.张某某与某食品机械厂签订的劳动合同中的工作时间是否有效?

2.张某某与某食品机械厂签订的劳动合同中的工作时间条款无效是否导致整个合同无效?

参考答案

1.张某与某食品机械厂签订的劳动合同中的工作时间是否有效?

张某与某食品机械厂签订的劳动合同中的工作时间条款是无效的。所谓无效劳动合同就是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政策的规定,从订立之时即无法律效力,法律不予承认和保护劳动合同。根据《劳动法》第18条第1款规定,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况有:(1)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2)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所谓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用捏造虚假情况,或者歪曲、掩盖事实真相的手段,致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所谓威胁,是指以给当事人一方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以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意思的意思表示的行为。以欺诈、威胁的非法手段签订劳动合同,以损害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来追求自己的法外之利,违背了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因而劳动合同无效。

《劳动法》第18条第3款规定:“劳动合同的无效,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这就是说,只有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才有权确认劳动合同是否为无效,其他任何机关和个人均无权自行确认劳动合同无效。

本案中,张某与某食品机械厂关于工作时间的约定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应属无效条款。《劳动法》第36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第3条规定:“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本案中,张某与某食品机械的劳动合同第2条约定“实行每周5天,每天10小时工作制违反了《劳动法》、《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规定所以属于无效条款。

2.张某与某食品机械厂签订的劳动合同中的工作时间条款无效是否导致整个合同无效?

我国《劳动法》第18条第2款规定:”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确认劳动合同部分无效的,如果不影响其余部分的效力,其余部分仍然有效"。据此,处理无效劳动合同时,首先要明确该劳动合同是全部无效还是部分无效。部分无效的合同是指有些合同条款虽然违反法律规定,但并不影响其他条款效力的合同。如某一合同规定的工作时间超过了国家限制性的规定,则超过的部分无效,但整个合同效力继续存在。合同的部分无效可以是量上的部分无效,也可以是质上的部分无效。所谓量上的部分无效是指合同有一部分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的,可以将范围之外的部分确认为无效。所谓合同质上的部分无效是指合同的内容是由各种不同的条款组成的,而可以将其中的一个条款或者数个余款确认为无效。如当事人约定的法律适用条款违反了中国法律的规定,那么该法律适用条款无效,但其他条款仍然有效。

确认劳动合同部分无效的,如果不影响其余部分的效力,其余部分仍然有效。这一规定包含了以下两层意思:

第一,如果认定合同的某些条款无效,该部分内容与合同的其他内容相比较,应当是相对独立的,该部分与合同的其他部分具有可分性,也就是该条所说的,合同的无效部分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如果部分无效的条款与其他条款具有不可分性,或者当事人约定某合同条款为合同成立生效的必要条款,那么该合同的部分无效就会导致整个合同的无效,而不能确认该部分无效时,另一部分合同内容又保持其效力。

第二,如果合同的目的是违法的,或者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诚实信用和公平原则,剩余部分的合同内容的效力对当事人已没有任何。或者不公平台理的,合同应全部确认为无效.本案中,张某与某食品机械厂签订的劳动合同中的工作无效,根本上不影响其余部分效力,如果认为影响,确认合同全部无效,将会对劳动者造成严重不公平。故应当认定合同其余部分有效。

2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1】订立劳动合同的时间以及不签订劳动合同的风险。李小姐从一家设计公司跳槽到了一家物流公司,进入公司之后,一直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现在李小姐已经在这家公司工作了两年零三个月。问题:

1、按一审稿的规定,李小姐在没有合同的情况下,与公司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2、按发布稿的规定,李小姐在现在这种情况下,享有哪些权利?

背景知识:一审稿的内容:第九条第三款:已存在劳动关系,但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以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有其他意思表示外,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应当及时补办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手续。

答案:

1、按一审稿的意见,李小姐与公司存在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关系,公司不能终止与李小姐的劳动关系,而应该与李小姐签订无固定期限的书面劳动合同;

2、按发布稿的意见,李小姐享有以下权利:①李小姐满1年后视为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②自开始用工的第二个月始(含第二个月)至一年内,按每个月的工资标准的双倍主张自己的工资,即可以向公司再要求11个月的工资。

总结:签订劳动合同的时间:无论是一审稿还是发布稿,对于劳动合同的建立,皆是分为两种情况的,一种是新建立劳动关系的,在建立之日起,就应当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另一种是原来存在劳动关系,但是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在一个月之内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这一个月的起算点为用工之日。那么企业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风险在于:从第二个月起,就要双倍向员工支付工资,到满1年后视为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案例分析2】某服装有限公司经过面试、口试、笔试后,决定招用王女士。王女士提出签订一年期的劳动合同,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却对陈女士说:“按照公司的规定,凡是新招用的职工要先签订三个月的试用合同,试用期过后且合格者才能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王女士认为该公司的做法违反了《劳动法》的规定,于是到监察大队举报。监察大队根据调查的事实,依据《劳动法》第16第2款的规定,责令该服装有限公司立即纠正签订试用合同的违法行为,并责令服装有限公司三日内与新招用的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

点评:对于新上岗的劳动者,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也可以不约定试用期。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应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用人单位将试用期与劳动合同分隔开来,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是违反《劳动法》的。此外,许多企业认为试用期内双方的劳动关系尚未最终确定,所以企业不需为试用期内的员工缴纳社保费,其实不然。试用期内双方的劳动关系虽未最终确定,但确已形成,因此法律明确规定企业应为试用期内的员工缴纳社保费。

【案例分析3】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增加了新条件。王先生就职于一家IT公司,职位为网络工程师。先是与公司签订了三年期的劳动合同,合同到期之后,公司认为王先生工作认真勤恳,就与其续签了三年期的劳动合同。此三年届满时,公司也愿意与王先生续签劳动合同,但是此时,王先生觉得自己年龄已经大了,在就业市场上已经缺乏竞争力,而且在此家公司工作时间已经长达六年,所以向公司提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要求。公司认为,王先生在本公司的工作时间不到十年,所以,不同意与王先生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依据新劳动合同法的意见,王先生是否有权与公司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如果公司拒签,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结论:王先生属于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规定的情况,公司应与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公司如果不拒签的话就要根据第八十二条第二款之规定,从第三次签订合同开始向王先生支付两倍的工资。

【案例分析4】王先生被招聘到一家民营钢铁公司。入职之后,公司与他签订了二年期的劳动合同,其中规定试用期为6个月。现在一年过去了,王先生来信询问,公司哪些做法是违法的?他应该得到什么赔偿?

结论:公司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的规定,应按照第八十三条规定,按照他试用期满的工资标准向王先生支付4个月工资的赔偿金。

【案例分析5】培训与违约金。孙先生供职于一家韩国公司。该公司在孙先生入职之后,就送其到韩国总部接受培训半年,来往费用、在韩国的生活费用以及国外的保险,公司总计花费了十二万元。孙先生出国前,公司与其签订了关于服务期的合同,约定孙先生回国后,需要为公司服务五年,如果提前无正当理由解约,应当向公司支付违约金十二万元,逐年递减,每年递减二万元。结果孙先生回国不到半年,就向公司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在此情况下,依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判断一下孙先生的行为是否是一种违约行为,是否需要赔偿公司违约金,如果需要,应该支付多少为妥?

判定:韩国公司与孙先生签订的培训协议符合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之规定,受到法律的保护。孙先生违约,应向公司支付违约金11万元;

【案例分析6】员工涉嫌泄密? 暂时不能离职。2006年2月,孟女士担任广州某化妆品公司北京销售部的业务经理,并与该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中将产品研发和客户名单等规定为商业秘密,并按照泄密程度和造成经济损失的情况规定了赔偿责任。孟女士于今年2月向公司书面提出一个月后离职。公司在此之前已经发现,孟女士在进行一个重要项目谈判时,有泄露客户名单等商业秘密的情况,因此向她发出了不同意解除劳动合同的书面通知。但孟女士仍于次月自行离职。该公司以其擅自离职和泄露商业秘密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为由提起仲裁,请求确认孟女士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无效。

【仲裁意见】若劳动者存在违反劳动合同的有关规定并且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行为,应先承担赔偿责任后再谈劳动合同的解除问题。所以孟女士在该事件处理完毕前,是不能以提前30天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的。

【案例分析7】员工的辞职权利。王小姐是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的研究生,于2005年6月底毕业。毕业之后在海淀区一家保险公司工作。该公司为王小姐办理了北京户口,并为此约定了五年期的服务期限,如果提前解约的话,应当向单位支付五万元的违约金。王小姐于2005年2月份就开始到这家企业实际工作了,但是在2005年6月底才拿到自己的毕业证。2005年10月份,该公司为王小姐办理了社保手续。由于王小姐在公司每个月收入只有一千五百元,心理十分不平衡。与公司谈涨工资未果,于是王小姐开始萌生去意。对此案例,我们探讨两个问题: 这份合同中所约定的违约金,在发布稿的规定之下,是否有效?

答:本案例中协议规定的“违约金”应称为“赔偿金”,根据95年223号文件,约定的赔偿金有效(赔偿招聘费用)。根据新的劳动合同法,就此规定的违约金是无效的,因为第二十五条规定,双方不能就培训和竞业禁止之外的内容规定劳动者的违约金,而根据新的劳动合同法,这里的赔偿金和违约金是同一含义。

第二篇:劳动关系案例分析

劳动关系案例分析

案例:退休人员是否存在劳动关系

【案情介绍】

投诉人梅某,女,1954年11月出生,原为无业人员,2010年8月经人介绍到某酒店做保洁员,双方未签订任何书面协议,实际月工资1000元。2011年9月,梅某由于儿子生了小孩想在家带小孩,故提出辞职。9月15号上午,梅某在领完上个月工资后,未和任何负责人员打招呼,自动离职。还有半个月工资460元未发,请求我局帮其追回拖欠工资。该酒店以未正式交接为由,拒发拖欠工资。经过双方面调解,投诉者同意,青云谱区劳动监察局已责令该酒店支付拖欠工资300元。

【案例评析】

这是一起因解除聘用关系而引发的特殊案例,特殊之处在于投诉人梅某已超过法定退休年龄。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再就业人员,违反国务院颁布《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规定“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人,在其年满60岁(男)或50岁(女)时且连续工龄满 10年,应该退休”。《劳动法》第十六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而劳动部办公厅在《对〈关于劳部发(1995)309号文第42条如何执行的请示〉的复函》(劳办发[1996]131号)中明确答复:“劳

动合同期限不应超过法定退休年龄。”本案中,投诉人梅某到某酒店工作时已达法定退休年龄,酒店不可能与其签订劳动合同,而不签订劳动合同便不能建立劳动关系。由此推断,梅某与酒店从一开始就不存在劳动关系,只能是一种聘用关系。

【建议提醒】

公司聘用退休人员应注意以下的法律问题

1、公司不能为超过退休年龄的员工缴纳工伤保险,因工负伤产生的赔偿由公司负担。

公司聘用退休人员,双方建立的不是劳动关系,而是劳务关系。因为相关法规条例对于劳动者的年龄有所限定,公司不能基于劳动关系为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因此,聘用退休人员如果在工作过程中产生人身伤害,虽然是因工负伤,但不能像普通劳动者一样通过工伤认定而得到工伤赔偿。对于劳动者的赔偿,往往应当由用人单位承担。

因此,建议用人单位或者在同等工资待遇下优先录用正常年龄范围的劳动者;如果聘用超过退休年龄的人员从事劳动,可以通过为其缴纳意外伤害之类的商业险种来规避用人风险。

2、用人单位不能为超过退休年龄的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但劳动者有权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

因此,建议用人单位在聘用超过退休年龄或者接近退休年龄的员工时,双方在聘用协议中对该问题予以说明,以免产生法律纠纷。

第三篇:劳动关系案例分析范文

案例1: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是否影响竞业限制协议的效力

张女士于2006年进入一家高科技公司工作,并任部门主管,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及竞业限制协议,约定从张女士离职之日起开始计算竞业限制补偿金。2008年6月,该公司以“张女士没有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不积极配合领导工作”为由做出辞退张女士的决定。张女士认为公司的决定违反法律规定,遂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要求认定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仲裁委员会支持了张女士的申诉请求。公司按照裁决内容向张女士支付了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并按月向张女士支付竞业限制补偿金。2008年8月,张女士开始就职于另一家高科技公司,从事与原来工作岗位相同的业务。公司知悉后,函告张女士应当按照竞业限制约定履行竞业限制义务,否则追究其法律责任。张女士认为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在先,自己不需要继续履行竞业限制义务。

案例解析:

所谓竞业限制,是指公司的职员(尤其是高级职员)在其任职期间不得兼职于竞争公司或兼营竞争性业务,在其离职后的特定时期和地区内也不得从业于竞争公司或进行竞争性营业活动。《劳动合同法》第23条第2款规定:“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竞业限制协议》是《劳动合同法》的补充合同,竞业限制义务的产生以《劳动合同》的解除或终止作为条件。竞业限制合同属于双务有偿合同,离职员工承担保守原企业商业秘密、不与原企业竞争的义务,同时享有获取一定经济报酬的权利。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将会产生两种法律后果:一是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履行;二是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已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超出法律许可的解除劳动合同的范围,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两倍于经济补偿金的赔偿金;劳动者对解除劳动合同与用人单位达成一致意见后,产生劳动合同协商解除的法律后果。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已承担了包括支付赔偿金在内的相应的法律后果。所以,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不必然导致《竞业限制协议》无效。况且,用人单位按月向劳动者支付竞业限制补偿金,劳动者有义务履行竞业限制义务。竞业限制的约束力始于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因此,张女士应当按照竞业限制约定,继续履行竞业限制义务。

案例2:

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劳动合同如何解除

何某是某厂生产部门的一线员工,与该企业签订了5年的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履行期间,受当地政府加大保护自然遗产规划的影响,该企业的生产部门不得不从A市迁移到B市,只有销售部门留在A市。企业征求何某的意见,希望何某到B市继续从事原有工作,而何某基于各种考虑希望留在A市。双方经协商最终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于是,企业以“双方订立劳动合同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双方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为由,做出了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何某认为企业的决定侵害了自己的权益,遂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经审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支持了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裁决企业向何某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

案例解析:

《劳动合同法》第40条规定: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用人单位可以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解除劳动合同。该条款中的“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客观情况”该怎样理解?根据《劳动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的规定,“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客观情况”是指发生不可抗力或出现致使劳动合同全部或者部分条款无法履行的其他情况。主要包括:企业迁移、资产转移、企业改制、部门撤并、经营方向或经营战略重大调整、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等。在此,需要强调的是,适用《劳动合同法》第40条的关键在于“客观情况的发生导致劳动合同无法履行”。如果没有达到“无法履行”的程度,则应继续履行而不能适用本条的规定。例如,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或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企业内部承包、企业分立或被兼并等情况虽然属于“客观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不

必然导致劳动合同的履行发生变化。另外,当出现“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客观情况时,用人单位并不能直接解除劳动合同,而应当与劳动者协商变更劳动合同,双方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时,才可以依据规定解除双方的劳动合同。本案中,企业因政府规划而搬迁,属于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情形。因此,企业与何某无法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一致意见,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动合同在履行过程中随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形,用人单位应当灵活运用法律规定,正确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利。

案例3:

没有举证是否能赢官司

小王是一名女工。2008年4月,她所在工厂人事科突然通知她到财务科结清工资和经济补偿款,从第二天起,不用来上班了,也没有说明任何理由。7月,小王向法院起诉要求工厂重新安排自己的工作。庭审中,小王未能提供其与工厂未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据,工厂亦未提供已和小王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据以及解除劳动关系的理由,只是强调自2008年4月起小王一直未在该厂上班,她们之间的劳动关系事实上已解除。

案例解析:

法院审理后认为,劳动者的劳动权应当受到保护。工厂单方解除与小王的劳动关系既无事实依据,也无法律依据,是无效的。遂判决工厂在判决生效后10日内重新安排小王的工作。就这样,小王在没有提供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打赢了官司。“谁主张谁举证”是我国当事人之间打民事官司时应遵循的举证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2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该条规定就是“谁主张谁举证”原则的完整表述。从这一意义而言,小王主张工厂应当重新安排自己的工作,确实应当提供相应的证据予以支持,否则应承担败诉的后果。

但“谁主张谁举证”也只是举证原则的一个基本规定,除此基本规定之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还有其他特别的规定。该《规定》第6条明确规定:“在劳动争议纠纷案件中,因用人单位做出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劳动争议的,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因此,本案的举证责任在用人单位,而不在原告小王。工厂应对其解除与小王的劳动关系提供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否则,应由其承担不利后果。作为用人单位的工厂却没能提供证据证实小王符合解除劳动合同规定之情形,也没有提供证据证实确已和小王解除了劳动关系。因此,作为举证责任人的工厂当然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

2009.11

2008年张某于旅游职业高中毕业,同年8月1日被K宾馆录用为客房服务员,双方签订了三年期的劳动合同,张某在两个月的工作期间,迟到5次,3次与顾客争吵,并且不服从领班和值班经理的批评教育。10月8日,K宾馆书面通知调动张某到洗衣房工作,若对方不同意,限其三个月内另谋出路,在此期间,工资只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张某接到通知后不同意工作调动,也表示找不到其他工作;同时,张某仍存在迟到和与顾客吵架现象,三个月后即2009年1月9日,K宾馆以“试用期严重违反劳动纪律,不服从工作安排”为由,解除了与张某的劳工合同。张某随即申诉到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要求维持原劳动关系。

请根据本案例做出全面评析,并对该企业应如何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提出建议。(18分)

评分标准:

①试用期为劳动合同的约定条款而非法定必备条款,即订立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也可以不约定试用期。本案例未说明是否约定试用期,可以理解为该合同未约定试用期,因而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不成立。(2分)

②张某在工作中存在违纪行为,但判断张某是否属于严重违纪,企业必须依据已公示的,且经过合法程序制定的企业内部劳动规章制度,本案企业未能清楚举证相关制度规定。

(2分)

③如果张某的行为属于严重违纪,依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严重违反用人单位劳动纪律的,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如果不属于严重违纪,则不能解除劳动合同。(2分)

④调整张某的工作岗位属合同的变更,而依据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企业单方意思表示“调动张某到洗衣房工作,若对方不同意,限期三个月内另谋出路”的方法,违反了上述规定。(2分)

⑤在三个月期间只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张某的工资没有依据,因为工资支付应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标准支付。(2分)

A.如果企业有前述的内部劳动规章制度,可以依据张某的违纪情况,按照相应标准以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为由扣发工资,以为惩戒。(2分)

B.如果张某提供了正常劳动,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张某的工资是违法行为。

(2分)

⑥在本案例中,该企业内部劳动合同管理与劳动规则制定实施都存在不合法的地方:

A.在劳动合同管理方面,企业应有符合法律规范的劳动合同文本,并且应当对约定条款如试用期等做出具体规定,即哪些岗位应约定(或不约定)试用期。(1分)

B.在劳动纪律方面应明确规定何谓严重违纪,违反劳动纪律应承担何种责任。

(1分)

⑦分析本案例的发生,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工作应当引起企业的重视:

A.企业应当强化员工的教育培训,从新员工进入企业那一天起,就应该使员工清楚地了解公司的各种规章制度,特别是通过宣传教育,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尽快融入企业。(1分)

B.企业的相关部门,特别是人力资源部门及其管理人员,应当重视劳动法律法规的学习,逐步增强执行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的意识。(1分)

第四篇:劳动关系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1、某企业于2002年3月与王小姐订立了为期四年的劳动合同。2005年2月王小姐因家庭和身体原因,请求调整工作岗位,企业当月即将其调到A岗位工作,但其仍不能胜任。

(1)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单方解除与王小姐订立的劳动

合同吗?

(2)如果企业单方解除劳动合同,需要履行什么手续?

1、答:

(1)根据劳动法规定,企业可以单方解除与王小姐订立的劳动合同。

(2)企业如要单方解除劳动合同,须提前30天书面形式通知王小姐。并应根据其工作年限支付补偿金:

①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1年给1个月工资作为经济补偿金。

②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支付补偿金最多不超过12个月工资.因此应至少支付给王小姐4个月的补偿金。

2、2002年2月1日,张军到百汇电脑公司求职,双方经协

商签订了为期二年的劳动合同,期限从2002年2月1日至2004

年1月31日,其中试用期2个月.在劳动合同中双方就违约行

为所应承担的违约责任做出了约定,2002年5月16日,张军突

然离开百汇电脑公司不知去向.2002年6月15日,百汇公司发

现张军已在金山电脑公司工作,百汇公司当即要求张军按照劳动

合同的约定支付单位违约金并赔偿单位损失。

请您对案例所涉及三方的责任做出分析。

2、答:

(1)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约束

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本案中张军与百汇电

脑公司已签订了劳动合同,该劳动合同的各项条款均对双方产生

法律约束力,如有一方违反,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2)根据《劳动法》规定,金山公司招用未与原用人单位解

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除该劳动者承担直

接赔偿责任外,该用人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3)根据法律规定,劳动者如果违反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

合同,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赔偿用人单位的下列损失:①用人单位招收录用所支付的费用。②用人单位支付的培训费用。③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④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

第五篇:典型医患关系案例及分析

近一年来的医患关系血色案例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2年03月25日08:37 新浪健康综合

2011年1月31日上海新华医院医护人员被刺

2011年1月31日,上海新华医院胸外科6名医护人员受伤,其中1人被刺重伤住院。这个被媒体命名为“131事件”的医疗纠纷,记者采访当事人刘魁。据了解,本次事件的起因是由于1月28日刘魁父亲死亡之后,家人无法接受,院方也一直未能做出合理解释。于是次日刘魁家人开始在新华医院急诊大厅摆放花圈抗议,一群不明身份的人却将花圈抢走,扔在医院外的马路上,刘家负责看花圈的亲戚也受到袭击,弟妹及姑姑被打,导致家属情绪失控而引发该事件。

2011年9月15日同仁医生被砍

据医院的探头录像显示,9月15日下午3时54分,同仁医院耳鼻喉诊室二区,埋伏在门口长椅处的王宝洺见该院耳鼻喉科主任徐文走出,掏出一把菜刀,从侧后方砍向了她的头部,一连7刀。顿时,徐文倒地,鲜血四溅,但王宝洺仍未罢休。徐文一边举左手挡刀,一边踉跄着跑进了二区内的嗓音诊室。

“我正在给患者看病,一下子就蒙了。”徐文的学生胡蓉说,徐文满脸鲜血,已经无法说话。前后脚的工夫,王宝洺持刀尾随而入,吓跑了周边所有的人。

胡蓉回忆,当时,她上前拉扯王宝洺,并将其慢慢推至二区外的大厅。其间,王宝洺没有伤害她,只是跟着又从门口返回,在嗓音诊室门口堵到了徐文,第三次挥刀乱砍。

“他最后连砍的力气都没了。”胡蓉说,当时,她再次连拉带推,将王宝洺赶出了二区。“纠缠过程中,我的胳膊也被划伤了。”胡蓉说,随后,王宝洺持刀离开。众人赶紧联系上级,对徐文展开抢救。

被患者砍了十几刀徐文医生,左肱二头肌一直被砍到底,骨头都露出来了,神经和肌腱都受损,右前臂骨折,左下肢及前额正中都被砍伤。

2011年8月16日东莞长安医院医生被砍

2011年8月16日下午,在东莞市长安镇长安医院发生一起持刀行凶案件,凶手卢某先后将该医院医生刘某及伊某砍伤,其中刘某因失血过多经抢救无效死亡事发后,行凶男子被医院保安擒获。据悉,行凶男子年初曾找刘某看过病,但因病情无好转而怀恨报复。

2011年11月4日潮州院长被砍

广东省潮州男科医院发生一起凶杀案。一名32岁的黄姓男子持刀砍向医院医务人员,造成医院副院长当场死亡和两名医务人员受伤。这名男子行凶后当场被潮州警方抓获。据凶犯交代上月在该医院花费约 3000元治疗,但效果不佳且无法退还治疗费用,老婆又吵着跟他离婚,遂怀恨在心。对医务人员产生报复心理。

2012年3月23日哈医大医生被砍

被刺医生心灵创伤难愈

今年4月13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医生邢志敏,在其工作的诊室被一名男子刺伤颈部。日前,刺伤邢志敏的犯罪嫌疑人吕福克,在河北省涿州市被警方抓获。据了解,吕福克还涉嫌在4月13日在丰台区某医院将另一名医护人员扎伤。

昨天,记者从人民医院获悉,邢志敏已脱离生命危险,目前正在抢救后的恢复之中,防止并发症的出现。但据院内人士透露,此次暴力事件中,与身体上受到的刀伤相比,邢志敏心灵上的创伤怕是几年都难以恢复的,在得知凶手在河北被捕后,焦虑的心情方稍感平复。

案例2

砍医生男子获刑15年

2011年9月15日,王宝洺来到北京同仁医院,持事先准备好的菜刀连续砍击耳鼻喉科部主任徐某头部等部位,在徐某倒地后,仍持菜刀继续砍击。徐某挣脱后,王宝洺仍持刀追砍,再次将徐某砍倒在地。经他人阻拦,徐某得以躲进一间检查室,王宝洺并未进入该室,后逃离现场。王宝洺共砍击徐某18刀,徐某经鉴定为重伤。

王宝洺曾因患喉癌在同仁医院就诊,并由该院医生徐某对其实施外科手术,后因其病患复发,即认为是徐某对其治疗存在过错所致,遂起意报复。

近日,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行凶男子王宝洺有期徒刑15年,并赔偿被害人各项经济损失50余万元。

医患之争:医患纠纷典型案例评析

医患之争——医患纠纷典型案例评析

第一章医患纠纷的基本问题

【案例1】

八旬老汉患病痛不欲生,医疗公证解决后顾之忧

【问题提示】

什么是法律关系?什么是医患关系?医患关系到底是什么法律关系?什么是医疗服务合同?

【案情介绍】

梅根,男,87岁,武钢交运公司退休职工。患有股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的疾病,由于股骨颈的血液供应差,常常难以愈合。因此,医生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常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面对这样一个高龄、高危的病人,医生们给他进行了周密的术前准备:心电图发现病人有心肌缺血、房室交界性早搏;肺功能检查显示有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内科会诊诊断为肺心病、心功能不全、慢性支气管炎并肺部感染、右上肺结核。在住院期间,老人又2次发生疝嵌顿,都经过值班医师手法复位。武钢二医院外科医生们经过讨论,认为股骨头置换手术中麻醉风险极大。然而,疾病的折磨使老人痛不欲生,曾先后3次在病床上自缢,都被家属和同房的病友发现。自杀不成,老人就绝食,看见老人在无情地自我摧残,家属看在眼里,心如刀绞。就技术而言,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并不是难度特别大的手术,该院已有数十例手术成功的经验,完成这样一例手术应该没有问题。但是,面对这样一例病情复杂的高龄病人,加上日益增多的医疗纠纷,又有谁不害怕呢?最后,患者亲属经协商决定,为了使医生解除后顾之忧,为亲人解除痛苦,明确提出来要进行医疗公证。1999年3月3日,病人的儿子周林祥和武钢二医院的医务人员一起到公证处办理了公证手续。随后,医院进行了反复的研究、论证,制定了周密的麻醉和手术方案,顺利地完成了手术。(案件素材来自《文汇报》)

【案例评析】

一、什么是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是指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一)法律关系的性质和特征

1.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具有合法性。这说明:第一,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的前提。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的存在,就不可能产生法律关系。第二,法律关系不同于法律规范调整或保护的社会关系本身。第三,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的实现形式,是法律关系规范的内容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具体的贯彻。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合法关系。

2.法律关系是体现意志的特种社会关系。从实质上看,法律关系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特殊形式,正在于它体现国家的意志。这是因为,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有目的、有意识地建立的。所以法律关系必须体现国家意志。

3.法律关系是特定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法律关系是以法律的权利、义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二)法律关系的种类

在法学上,由于根据的标准和认识的角度不同,可以对法律关系作不同的分类。下面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1.按照法律关系产生的依据、执行的职能和实现规范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调整性法律关系是基于人们的合法行为而产生的、执行法的调整职能的法律关系。保护性法律关系是指由于违法行为而产生的、旨在恢复被破坏的权利和秩序的法律关系。

2.按照法律主体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不同,可以分为纵向(隶属)的法律关系和横向(平权)的法律关系。纵向(隶属)法律关系是指在不平等的法律主体之间所建立的权力服从关系。

3.按照法律主体的多少及其权利义务是否一致,可以将法律关系分为单向法律关系、双向法律关系和多向法律关系。

4.法律关系还可按部门法为标准进行分类。如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刑事法律关系、诉讼法律关系等。

二、什么是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是指“医”与“患”之间的关系。

从医学伦理学的角度来说,“医”主要是指医疗单位及其医务工作者。医疗单位不仅包括各级各类医院、乡镇卫生院、疗养院和门诊部,还包括各种诊所、卫生所、医务所等;医务工作者包括各级各科医生、护士、医学教学人员、卫生管理人员、医技人员和医学科学人员等。“患”是指接受诊疗的人及与其相关的人或组织。如果诊疗护理过程没有导致病人死亡,就必须由病人本人提请医疗纠纷的处理。当然,按照法律的规定,病人可以委托家人、亲友、律师等人充当代理人,以病人的名义,具体实施解决医疗纠纷的工作。如果在诊疗及护理过程中病人死亡,那么他的利害关系人就可以取代患者而成为医疗纠纷的主体。死者的配偶、子女、父母等都可以成为利害关系人。

三、医患关系到底是什么法律关系

结合我们的案例来看医患关系实质上是,患者对医疗机构就其特定疾患的治疗提出要约(如案例中梅根患股骨颈骨折后前往医院看病),医疗机构对患者的要约给予承诺,医疗机构向患者提供了两个以上的医疗方案供患者选择(1.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但麻醉风险极大;2.普通药物治疗无法彻底根除病人痛苦),患者选择了其中一种医疗方案(选择第一方案且进行医疗公证)。因此,医患关系是医疗机构与患者及其亲属之间因诊疗护理行为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属于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医患关系是一种合同关系,即医疗服务合同关系。

四、什么是医疗服务合同

医疗服务合同是以医疗机构为患者治疗疾病为目的,其治疗方案经医疗机构充分说明,由患者选择其中一种治疗方案,并接受治疗的合同。

医疗合同作为合同的一种,较之普通合同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医患关系中,作为承诺方的医疗机构的承诺行为在特定条件下并不完全是自愿的,如对无医疗费用保障或危急重病人的就诊要求不得拒绝。

2.内容的相对不确定性。在缔结合同时,医患双方就该合同内容达到的一致仅限于进行诊疗这一抽象内容,对于诊疗过程中具体的权利义务内容则只能依患者的特点在诊疗过程中逐步明确。

3.医疗内容的专门性与双方当事人能力的不对等。专家与普通人的差别使得患者一方很难对医疗行为的正确与否以及优劣程度作出自己的判断,在整个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只能基于对医生的信赖期待医生依其技能实施适当的诊疗以实现订约目的。

4.合同履行有风险性。医疗行为可能发生患者不期望的后果,如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不能以治疗的效果作为合同是否按约履行的判断依据。由于个体的差异,相同的服务不必然获得同样的成果。

5.当事人之间具有协力关系。在医疗合同中,双方当事人的协力关系尤其突出,医生在整个医疗过程中都不能离开患者的配合。

6.医生对患者自己决定权的尊重。虽然医生作为专家对医疗行为的实施具有决定权,但若完全忽略患者的主动性有可能造成不公,于是对患者自己决定权的尊重逐渐成为医疗合同的一项内容。对患者自己决定权的尊重尤其体现在存在两个以上治疗方法的场合。

法律关系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必定要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在我国实行深入改革开放的今天,医患关系日趋复杂,其范围也必将日趋扩大。如何正确理解医患关系的概念及其法律属性,将是医学界、法律界、伦理学界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的话题。

【法条链接】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

十八、服务合同纠纷

134.服务合同纠纷

(1)医疗服务合同纠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十七条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

(一)配偶;

(二)父母;

(三)成年子女;

(四)其他近亲属;

(五)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

没有第一款规定的监护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第六十三条公民、法人可以通过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双方当事人约定,应当由本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不得代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五十七条无诉讼行为能力人由他的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法定代理人之间互相推诿代理责任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代为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五十八条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

律师、当事人的近亲属、有关的社会团体或者所在单位推荐的人、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其他公民,都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

【案例2】

违约还是侵权,患者有权选择

【问题提示】

医患纠纷的处理应该适用合同法还是侵权法?不同法律的适用对患者而言具有哪些不同的法律意义?发生医疗纠纷时应该如何确定法律适用和请求?

【案情介绍】

案情1

2004年4月5日,孕妇胡某入住市内某医院妇产科待产。医院和胡某签了一份《住院病人同意书》,并向胡某交代了生产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当日15时50分,胡某查体正常。晚上19时45分,胎膜破。晚上21时45分,宫口开全。晚上23时15分,医院考虑到胡某已经超过预产期,从外形观察胎儿可能较大,先露下降延缓等情形,于是决定施行剖腹产手术。按照规定,医院让胡某的丈夫签署了《手术协议书》,对手术的必要性、手术中的可能意外及可能发生的主要并发症等事项进行了说明和告知。23时45分,孩子仍然没有生下来,主治医师检查后又决定胎吸助产。23时50分,在行会阴侧切加胎吸术后,胡某终于分娩下一个男婴。但是,胎儿娩出后不能自主呼吸,心率150次/分,略有肌张力。医院迅速采取了紧急措施,为胎儿清理呼吸道,气管插管,脐静脉注射,可是胎儿的症状没有任何好转。经抢救治疗无效,患儿于次日凌晨0时30分心跳消失。

胎儿死亡后,胡某一家伤心不已,决定向医院讨个说法。于是,他们向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鉴定委员会经鉴定后作出了不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结论。胡某一家对鉴定结论不服,又向省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该鉴定委员会还是作出了不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结论。无奈之下,胡某和丈夫诉至市法院,以市医院违反医疗服务合同为由请求赔偿。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

在胡某生产困难的紧急情况下,市医院要求胡某的丈夫签署了为胡某行剖宫手术分娩的协议书,该协议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合法有效,双方均应按照协议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胡某丈夫签署协议书后,医院应当及时实施手术,保证胎儿顺利生产。但医院在准备手术的过程中,未经患者同意即自主决定胎吸助产,致使新生男婴窒息死亡,对男婴的死亡应当承担全部责任。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法院判处市医院赔偿胡某及其丈夫丧葬费、死亡补偿费等5万余元。宣判后,医院和胡某一家均不服判决,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审理后,认为原审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基本正确,审判程序合法,处理结果得当,故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案情2

小张是一个健康、活泼的男孩,和父母一起在农村生活。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老张和妻子虽然辛苦,倒也觉得日子很幸福。哪料到7月初的一天,儿子放学回家后说头痛,老张问儿子是不是和人家打架或者摔跤了。儿子摇摇头。老张摸摸儿子的额头,发现儿子有些发烧,猜想可能是感冒了,就找了些药给儿子服下。儿子吃了几天药不仅头痛发热没有减轻,反而慢慢开始出现看东西有重影,严重的时候四肢抽搐等症状。老张急了,连夜赶了几百里路,把儿子送到省医院神经内科救治。

根据初步诊断,医院考虑小张可能是颅内感染或者症状性癫痫,而颅内感染可能是因结核性脑膜炎或者化脓性脑膜炎引起的,于是让小张住院,在住院期间给予腰椎穿刺等相关治疗。住院后的第36天,小张突然出现四肢抽搐、头眼歪斜、呼之不应的情况,经治疗后有所恢复。过了2天,小张转入脑外科治疗后,先后作双侧硬脑膜下积液钻孔引流术、左侧枕顶部硬膜外血肿清除术,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并进行有关治疗。1个月后,小张因经济困难要求出院。

小张出院后,又先后到上海、广州、北京等医院门诊、住院治疗。当年的12月,小张在北京一家医院施行了左额硬膜下积液——腹腔分流手术。第二年的1月,小张因并发感染死亡。

失去了小张的老张夫妇非常悲痛,以省医院在为小张诊治过程中存在误诊、3次引流无效的情况下没有及时改变治疗措施等医疗过错,导致小张死亡,侵害了小张的生命健康权为由,要求省医院赔偿。

法院受理案件后,委托医疗过错鉴定机构对省医院的医疗行为有无过错以及该过错与小张的死亡之间有无因果关系进行了法医学鉴定,鉴定结论为:小张所患疾病为颅内感染,以结核性脑膜炎的可能性最大。省医院在对小张进行诊治过程中,无明显医疗损害和医疗过错。根据此鉴定结论,法院认定老张夫妇认为省医院有过失的主张缺乏相应证据支持,故驳回了老张夫妇的诉讼请求。

【案例评析】

上面两个案例是医疗纠纷案件中民事责任竞合的典型案例。

法律上说的“责任”,和我们在生活里常说的“责任”其实本质上差别不大,都是指必须要做的事情。而所谓“民事责任竞合”,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做错了事,既违反了这个法律的规定,也违反了另一个法律的规定。因此,受到损害的人也就有了既可以依照这个法律规定,也可以依照另一个法律规定要求赔偿的权利。如果出现这种情形,法律规定这个被损害的人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法律规定作为依据来请求赔偿。当被损害的人选择其中之一并获得赔偿后,做错事的那个人就不再承担其他的责任了。

就医疗纠纷而言,如果是患者要求赔偿,一般情况下,可以提起医疗服务合同之诉,也可以提起医疗损害赔偿之诉。我们可以看到,上面两个案例的当事人,就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选择了不同的诉讼请求。

1.医疗纠纷案件的处理,既可适用合同法,也可适用侵权行为法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规范人们合同行为的法律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合同不是什么玄妙的东西,它就是两个以上的当事人对一件事情的约定,这件事情可以是房地产公司卖一套房子给购房者,也可以是委托运输公司把货物从上海运送到拉萨,还可以是洗衣店为你洗一件衣服,医患关系其实就是医院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合同关系。只不过,医患关系与有些合同关系不同的地方在于:由于疾病的治疗涉及人的生命和健康,而且有些病的治疗必须采用使患者受到伤害的方式(如手术等),因此除了遵守合同约定外,医院还必须严格按照诊疗护理规范来实施诊疗护理行为。

案情1是适用合同法解决医患纠纷的情形。胡某到医院就医后,与医院建立了合同关系,通过签署《住院病人同意书》、《手术协议书》等文件,在胡某向医院作出承诺的同时,医院事实上也负有按照约定向胡某提供服务的义务。依照《手术协议书》的约定,医院的义务是为胡某实施剖腹产手术。因此,医院在胡某生产过程中未经胡某或其丈夫的同意,就擅自放弃实施剖腹产手术,而改用胎吸助产,违反了双方在《手术协议书》中的约定,理应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承担违约责任。在经过两次医疗事故鉴定均被认定为医院的诊治行为不构成医疗事故的情况下,胡某选择了违约之诉起诉法院,最终获得赔偿,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案。

再看案情2中的原告老张,他选择了另一个与胡某完全不同的理由,从医院在诊疗过程存在过错入手,要求医院承担侵权损害赔偿的责任,这与要求医院承担违反合同约定的责任有什么不同呢?

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小张享有生命健康权,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但是,在患者死亡或者造成损害后果(如残疾等)的案件中,医院是否承担赔偿责任,还需要从医院的行为是否同时符合侵权损害赔偿的四个要件来认定。这四个要件是:医院必须实施了侵权行为;侵权行为具有违法性;被害人有损害后果发生;损害后果是因为侵权行为造成的(即行为与结果之间必须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在案情2中,我们看到,老张夫妇只提供了小张到医院治疗(医院对小张实施了治疗行为)、小张死亡(有损害后果发生)的证据。经过鉴定机构鉴定,省医院的诊疗行为没有违反操作规程(治疗行为不具有违法性),小张的死亡也并非由治疗行为引起(治疗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没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省医院的医疗行为不符合侵权行为的要件,不是侵权行为,故省医院没有责任对老张夫妇进行赔偿。

2.医疗纠纷中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比较

除了上面已经分析到的问题,我们觉得有必要进一步给读者区别一下,在医患之争中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有哪些不同。

违约责任是“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的简称,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侵权责任是指行为人不法侵害社会或者他人财产、人身权利而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虽然二者同是民事责任,但是,在患者要求医院承担法律责任的医疗纠纷中,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1)构成要件不同。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有二,分别是医院的行为违反双方约定;该违约行为没有免除责任的事由。而一般的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是上述分析中提到的四个要件。

(2)归责原则不同。我国合同法中对于违约责任一律采用严格责任原则,除非医院方有免责事由,否则,一旦违约都应当承担违约责任。而侵权行为则依据不同情况使用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公平责任原则等。在医疗损害赔偿中,一般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3)举证责任不同。在追究医院违约责任的案件中,患者一方只需要证明医院有违约行为即可,不要求证明有侵害结果的发生。而追究对方侵权责任的情形中,如果是最为普遍的过错责任原则,则受害方需要证明对方具有过错才能构成侵权行为。同时,必须提供侵害结果的事实证据。当然,在医疗损害赔偿中证明医院是否存在过错的责任是由医院来承担的,这叫“举证责任倒置”,具体的规定,读者可以参照本书第三章的相关内容。

(4)责任的范围不同。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原理,如果是追究违约责任的案件,则患者只能向医院提起诉讼,而不能要求第三方承担责任;但如果是要求承担侵权责任,则可以向所有侵权人提起诉讼,这在处理因医疗器械、药品质量引起的医疗纠纷时,对患者比较有利。相关内容,读者可以参见本书第二章。

(5)诉讼时效不同。对违约责任的诉讼时效为2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基于侵权责任使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为1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

3.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的合理选择

从上述案例分析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发生医疗纠纷后,患者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的不同,根据不同的选择从可能要求医院承担的责任的大小、被侵害人是不是都与医院存在关系、诉讼的管辖等情况,从各方面最有利于自己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要求。需要提醒的是,对医患纠纷法律适用的判断是非常专业的法律问题,如果患者自己对法律规定的了解不是很充分的话,建议还是向有关专业人员(比如律师)进行咨询。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一百一十一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的,另一方有权要求履行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第一百一十九条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第七条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第八条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第六十条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第七十七条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变更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

第一百零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第一百二十二条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

【案例3】

医生“走穴”患者严重感染,眼球被摘有权向谁索赔

【问题提示】

非医疗机构借用医疗机构名义实施医疗行为导致损害的,由谁负责赔偿?医患关系是医生与患者之间还是医院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案情介绍】

2005年12月11号,安徽省宿州市立医院眼科为10名患者做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即人工晶体植入术)。就是这样一个本来并不十分复杂的手术,却导致10名患者眼部全部在医院内被感染,9位患者眼球被迫摘除,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痛苦,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和当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

经初步调查,当日对10名患者施行手术的主刀医生并非宿州市立医院医生,而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的徐某,而指派徐医生进行手术的,既不是宿州市立医院,也不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九人民医院,而是上海某科技贸易公司。

医院的手术为什么要由商业单位来组织?外地医院的医生怎么会在宿州市立医院做手术?医院邀请徐医生来院实施手术是否符合规定程序?在新闻媒体追问和有关部门的严格调查后,发现:

原来,早在2003年11月,宿州市立医院与不具备医疗资格的上海某科技贸易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合作协议,合作协议约定由公司提供部分医疗器械、白内障手术用的人工晶体,负责组织眼科专家、护士到宿州市立医院开展白内障手术,宿州市立医院负责组织病员,提供手术室和相关设备材料,并负责手术前后的病人护理工作。每进行一例手术,公司收取2100元,其余收入归宿州市立医院(12月11日进行的10例手术,每例手术费为2800元左右)。合作协议有效期为5年。在上述眼球事件事发以前,宿州市立医院在两年时间内已和公司先后组织实施类似手术200多起,多数手术的主刀医生是这起事件的主角之一徐医生。

2005年12月11日,进行手术后的当天下午至次日上午,10名患者相继出现眼部肿痛、流脓等症状。12日下午他们被转往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13日,上海院方根据病情对8名患者进行了眼球摘除手术。17日第9名患者被摘除眼球。经事后检验确认,引起这次大面积感染爆发的是一种叫做铜绿甲单胞菌的病菌,也叫绿脓杆菌,这种病菌非常凶险,感染后抗药性强,发展迅速,48小时便可波及整个眼球。同时,院方还承认,在这次手术中,使用的是该院制剂中心违规生产的眼用平衡液。但由于手术医疗器械、人工晶体等都是从上海方面违规私自携带过来的,感染源头还不能最终确定。另外,感染事件发生后,院方未能进行及时处理和补救。

宿州“眼球事件”发生后,安徽卫生厅先后派出多批调查组赴宿州,对事件发生的原因、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进行调查,卫生部也派出专家组帮助查找原因。现已查明宿州市立医院的违法、违规事实为:与不具备医疗服务资质的上海某科贸公司签订协议,合作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并组织病员、提供场地及相关设备材料;允许公司组织的没有资质的人员在该院从事诊疗活动;医院院内感染管理混乱,手术过程中的相关设备没有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由于这些原因,导致手术出现重大感染,对9名患者造成严重伤害。宿州市卫生局在打击非法行医和医院管理年活动中,自查自纠不认真,疏于监管,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对发生的此次严重医源性感染事件没有按规定及时上报。12月25日,安徽省卫生厅对发生严重医源性感染、造成9例患者被摘除单侧眼球的宿州市立医院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医院立即终止与上海某科贸公司的合作协议,没收非法所得31860186元,罚款3万元。省卫生厅还建议宿州市委、市政府对相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私自到宿州手术的医师徐某也被上海市卫生局吊销执业医师资格。

(案例素材来自央视国际等新闻报道)

【案例评析】

应该说,这个案例的教训不只是安徽宿州的,而应该是所有眼科医生、所有医生乃至是所有医院的一次教训。通过这个案例,可能我们想到的不仅仅只是手术本身,还应该有医患关系、医疗安全、医疗体制的改革等正在被人们关注和关心,也与广大人民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问题。囿于篇幅,我们想借此讨论一下医患关系在责任主体方面涉及的一些法律问题。

在本案中,患者到宿州市立医院就医,但实施手术的并非宿州市立医院的医生,医疗费用的大部分,也由组织手术的商业公司收取,那么,如果本案的患者要求赔偿,他们可以向哪些人提出赔偿请求呢?

1.患者可否向宿州市立医院请求赔偿

患者到宿州市立医院就医,医院收治患者的行为,已构成患者和宿州市立医院之间的医患关系,患者、医院成为医患关系中权利义务的承担者,在法律上,我们称之为“医患关系的主体”,确定医患关系主体的过程,其实就是确定责任主体的过程。

患者选择到宿州市立医院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是基于患者对该院在白内障疾病治疗方面医疗水平的信赖。就诊行为实际上是要求与医院建立医患关系的要约,是建立医患关系的基础。医院在患者来院就诊后检查收治患者的行为,相当于同意了与患者建立医患关系,并承诺按照诊疗护理规范对患者进行诊疗、护理。至此,医院和患者之间便产生了法律上的联系,相互之间对对方均存在法定和约定的权利与义务,涉及在医患关系中患者和医院双方到底享有什么权利,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读者可以参看本书第二章。

作为医患关系的一方,医院是确保患者权利的义务承担者,医院在没有按照诊疗护理规范对患者进行治疗构成医疗事故并对患者造成损害时,应该按照法律规定对患者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毫无疑问,本案患者有权向宿州市立医院索赔。

2.患者可否向上海某科技贸易公司请求赔偿

我们看到,本案中的上海某科技贸易公司不是医疗机构,更不具备医疗服务资质,因此,根据法律规定,该公司无权从事医疗行为,这也就是该公司为什么要通过订立合作协议来实施医疗行为并据此牟取收益的原因所在。实践中,常见的借医疗机构名义行医的行为还包括承包医疗机构内部科室、租赁医疗机构行医执照等变相方式。

患者在宿州市立医院就医时并不知道上海某科技贸易公司的存在,医院也没有向患者披露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实际组织者不是医院、大部分医疗费用由上海某公司收取等事实,也就是说,患者主观上并未认识到自己与上海某科技贸易公司产生了某种关系。

但是,由于上海某科技贸易公司在事实上参与了对患者进行诊治的行为,也从中获得了收益,因此,该公司应该对患者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患者可以以该公司实施了侵害患者权利的行为,是共同侵权人为由,要求该公司给予赔偿。

3.私自“走穴”的医生徐某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在本案中,具体为患者实施手术的人是上海某医院的徐医生,徐医生既不是宿州市立医院的医生,也不是上海某科技贸易公司的工作人员,他对患者实施手术的行为,能否导致患者与徐医生之间产生医患关系呢?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医生行医必须取得首先通过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医师资格并经执业注册成为执业医师后,才能在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执业。根据本案情况,徐医生是上海某医院的医师,按规定只能在上海某医院执业。如果要到宿州市立医院开展手术,徐医生应该按照《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经上海某医院批准后。显然,徐医生通过上海某科技贸易公司到宿州设立医院行医的行为,首先在程序上就违反了相关法规规定。

尽管徐医生的行为违反了医生外出会诊的管理规定,但是,该行为在法律上并不能导致徐医生和患者之间建立医患关系。在我国,有权向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只能是依法设立的医疗机构,医生必须在医疗机构执业才能行医,因此,法律上实施医疗行为的主体是医疗机构,医生看病、做手术等行为只是履行职务的行为,其实质是作为医疗机构的代表实施医疗行为,由此导致的后果,也应该由医疗机构承担。因此,在本案中,徐医生并不是医患关系中的主体,患者不应该找徐医生赔偿。当然,徐医生未经批准外出行医的行为,违反了有关法规对执业医师的管理规定,所以主管部门有权根据规定吊销其执业资格。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一百一十一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的,另一方有权要求履行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第一百一十九条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

第一百三十条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第十四条医师经注册后,可以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

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

第三十七条医师在执业活动中,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卫生行政规章制度或者技术操作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由于不负责任延误急危患者的抢救和诊治,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造成医疗责任事故的;

(四)未经亲自诊查、调查,签署诊断、治疗、流行病学等证明文件或者有关出生、死亡等证明文件的;

(五)隐匿、伪造或者擅自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

(六)使用未经批准使用的药品、消毒药剂和医疗器械的;

(七)不按照规定使用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和放射性药品的;

(八)未经患者或者其家属同意,对患者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的;

(九)泄露患者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的;

(十)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十一)发生自然灾害、传染病流行、突发重大伤亡事故以及其他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紧急情况时,不服从卫生行政部门调遣的;

(十二)发生医疗事故或者发现传染病疫情,患者涉嫌伤害事件或者非正常死亡,不按照规定报告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58.企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以法人名义从事的经营活动,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企业法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执业,必须进行登记,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二十三条《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伪造、涂改、出卖、转让、出借。

第二十四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开展诊疗活动。

第二十五条医疗机构执业,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医疗技术规范。

第二十八条医疗机构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

《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医师外出会诊是指医师经所在医疗机构批准,为其他医疗机构特定的患者开展执业范围内的诊疗活动。

医师未经所在医疗机构批准,不得擅自外出会诊。

第四条医疗机构在诊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或者患者要求等原因,需要邀请其他医疗机构的医师会诊时,经治科室应当向患者说明会诊、费用等情况,征得患者同意后,报本单位医务管理部门批准;当患者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应征得其近亲属或者监护人同意。

第五条邀请会诊的医疗机构(以下称邀请医疗机构)拟邀请其他医疗机构(以下称会诊医疗机构)的医师会诊,需向会诊医疗机构发出书面会诊邀请函。内容应当包括拟会诊患者病历摘要、拟邀请医师或者邀请医师的专业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会诊的目的、理由、时间和费用等情况,并加盖邀请医疗机构公章。

第二十条医师违反第二条、第七条规定擅自外出会诊或者在会诊中违反第十七条规定的,由所在医疗机构记入医师考核档案;经教育仍不改正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

医师外出会诊违反《执业医师法》有关规定的,按照《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七条处理。

【案例4】

与夫争执赌气喝下除草剂,患者身亡医院承担过错责任

【问题提示】

不构成医疗事故但能够认定医疗机构存在民事过错的纠纷,医疗机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案情介绍】

老周和妻子张某结婚12年,感情一直很好。在妻子的支持下,老周到县城做起了生意。5年前,他开始搞建筑公司,由于老周讲信用、工程质量过关、人缘也好,生意是越做越红火。很快,老周在县城的高档小区买了套商品房,把妻子从老家接到自己身边,一方面照顾上学的儿子,另一方面也帮助老周的公司做些内部的管理工作。两年前,由于老周的母亲也从老家来到县城,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老周和妻子商量后,决定妻子不再工作,回家全力照顾家庭。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老周也越来越忙,在家待的时间更是越来越少,很少陪伴妻子。张某虽说做了全职太太,还有保姆帮忙,但整天要照顾年迈生病、脾气古怪的婆婆和正准备小学毕业考试的儿子,压力一点也不少,加上和老周有时难得见上一面,有苦也没地方倾诉,难免有些抱怨。这天早上,张某和老周又为婆婆的事争执了几句,老周忙着上班,匆匆离开了。老周走后,张某正要出门,婆婆又骂了她几句。张某在家大哭了一场后,赌气喝下一瓶准备带给老家妹妹的除草剂。婆婆顿时手足无措,倒是保姆比较机灵,赶紧给老周打了电话。

老周立即将妻子送至县第二人民医院救治。入院时患者张某神智清醒,双肺呼吸音粗糙,其他未见明显异常。医院诊断为:除草剂中毒,有机磷中毒,并给予其清水洗胃、输液、抗感染、吸氧等相关治疗。第3天上午7时30分,张某出现颈部变粗、皮下气肿等症状。县二院遂将其转入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后转入该院普外科继续救治。市一院诊断为:急性腹膜炎,上消化道穿孔,广泛性皮下气肿,行腹部探查术。手术后将张某转入胸外科,行双胸腔闭式引流术。当晚6时,转入特护病房实施呼吸机辅助呼吸、胸骨上切迹皮下切开排气术等综合治疗,但张某病情进一步加重,最终呈多脏器功能衰竭,于当天晚上22点抢救无效死亡。

张某死后,老周诉至一审法院,要求判令市一院和县二院共同赔偿其医疗费、丧葬费、交通费、误工费、精神损害赔偿金等。

一审期间,经县二院申请,一审法院委托市医学会进行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市医学会作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鉴定结论为“本病例属于医疗事故,医方承担次要责任”,认为县二院在此次事故中负主要责任,市一院负轻微责任。

县二院不服,提出重新鉴定的申请。经一审法院委托,省医学会作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认为不构成医疗事故,但县二院和市一院在诊治过程中均存在未能及时履行告知义务的过错。

根据这一鉴定结论,市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对省医学会鉴定结论的证明力应予以确认,本案中医院的医疗行为虽不构成医疗事故,但存在未及时履行告知义务的医疗过错,应对患者给予适当赔偿,故遂判决市一院赔偿原告所主张医药费、医疗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的10%。

【案例评析】

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下发前,医疗事故责任与医疗过错责任的关系,在医疗纠纷处理实务中一直是个热点和焦点问题,也是争论比较多的问题。上述通知颁布后,在法理上以及司法实践中处理医疗纠纷时均一致认可了如下观点:

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行为,如果医院存在医疗过错,也应该按照过错的程度对患者给予赔偿。这个判例的判决,正是采纳了上述观点。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这个案例:

1.医疗事故与医疗事故责任

国务院颁布、自2002年9月1日生效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所谓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分别是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一级医疗事故造成的后果最为严重,其他各级依次递减,四级最轻。

对是否构成医疗事故的认定,在程序上必须按照条例规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鉴定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如果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结论不服,还可以限期向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再次鉴定。经鉴定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应该按照条例的规定,对患者承担赔偿责任,这种责任法律上称为“医疗事故赔偿责任”。除此之外,对造成医疗事故的医院和医生,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有权根据条例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因而,行政处罚也是医疗机构在造成医疗事故后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

本案中,老周在法院审理他与市一院和县二院的医疗纠纷过程中申请医疗事故鉴定,符合条例的规定。读者可能也注意到了,在法院认定医院的医疗行为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同时,仍然根据医疗事故鉴定书中的对市一院存在“未履行告知义务”这一过错的认定,判决市一院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再简单了解一下医疗过错。

2.什么是医疗过错和医疗过错责任

一般认为,医疗过错主要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违反应尽注意义务的行为,这种注意义务一方面来源于医疗机构与患者的约定(比如患者签署的手术同意书、医疗机构通过公告等方式向所有来院患者作出的承诺,等等),另一方面来源于法律的规定。一般认为,规定医院注意义务的法律主要是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等。医疗机构在存在医疗过错的情况下,依法应该承担的责任,称之为“医疗过错责任”。

在医疗纠纷的处理中,尤其是诉讼中,由于法官的知识局限,一般情况下会通过医疗过错司法鉴定程序来确认医院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是否存在医疗过错。因此,医疗过错的司法鉴定结果成为影响医疗纠纷案件中当事人权利义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医院希望通过鉴定来证明自己没有过错,以免除责任;患者希望通过鉴定来证明医院存在过错,并以此要求医院承担责任。从本案中,我们也看到,正是由于医疗事故鉴定书中确认了市一院存在未履行告知义务的过错,老周才获得了一部分赔偿。

3.医疗过错责任与医疗事故责任的不同

法律上,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与医疗过错损害赔偿责任无论是在法律适用、医疗鉴定,还是赔偿项目、计算方法和赔偿数额等各方面,均有很大不同。

第一,在法律适用方面,审理医疗过错损害赔偿案件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有关规定;而审理医疗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则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配套的法规文件。

第二,在医疗鉴定方面。医疗过错损害赔偿案件需要进行司法鉴定,医疗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一律需要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此,医疗过错司法鉴定和医疗事故鉴定在程序、鉴定主体等各方面,均存在不同的规定。在本案中,患者的丈夫周某申请的就是医疗事故鉴定。

第三,在损害赔偿方面。医疗过错损害赔偿项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包括12项;医疗事故损害赔偿项目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为11项。此外,在考虑赔偿系数方面,医疗过错损害赔偿一般要考虑过失参与度、责任程度、损害结果、因果关系、收入差异等因素;而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主要结合医疗机构的责任程度、原发疾病、事故等级等因素,确定赔偿金额。

第四,在责任性质方面。医疗过错责任是民事责任,而发生医疗事故除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外,构成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生还有可能承担行政责任。

涉及医疗过错损害赔偿责任与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之间的区别,在本书第三章和第四章中,读者会接触到其他不同类型的案件,它们与本案相比,在由谁提出鉴定、提出的鉴定种类(是医疗事故鉴定还是医疗过错鉴定)等各方面均存在不同,这主要是由案件的具体情况以及谁承担举证责任来确定的。如果读者在现实生活中碰到具体的医疗纠纷,应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确定如何追究医疗机构的责任。

此外,需要提醒的是,本案中虽然老周要求的是进行医疗事故鉴定,但法院却判决医疗机构承担医疗过错责任。实际处理案件时,我们还是建议根据原告要求医疗机构承担的责任形式来申请司法鉴定。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一百零六条公民、法人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百一十条对承担民事责任的公民、法人需要追究行政责任的,应当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对公民、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一百一十九条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2002年4月4日国务院公布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条例对于妥善解决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具有重要意义。现就人民法院参照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条例施行后发生的医疗事故引起的医疗赔偿纠纷,诉到法院的,参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因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医疗赔偿纠纷,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

人民法院在条例施行前已经按照民法通则、原《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审理的民事案件,依法进行再审的,不适用条例的规定。

二、人民法院在民事审判中,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决定进行医疗事故司法鉴定的,交由条例所规定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因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医疗赔偿纠纷需要进行司法鉴定的,按照《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组织鉴定。

人民法院对司法鉴定申请和司法鉴定结论的审查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有关规定处理。

三、条例施行后,人民法院审理因医疗事故引起的医疗赔偿纠纷民事案件,在确定医疗事故赔偿责任时,参照条例第四十九条、第五十条、第五十一条和第五十二条的规定办理。

人民法院在审理涉及医疗事故民事案件中遇到的其他重大问题,请及时层报我院。

二〇〇三年一月六日

第二章医患关系的权利义务

第一节患者的权利和义务

【案例5】

无钱看病死在医院门口,家属要求医院赔偿

【问题提示】

医院能否见死不救?患者的医疗保障权受法律保护。

【案情介绍】

2003年12月7日晚11点多,找不到工作又无钱回家而滞留在某市火车站的民工姜某突发疾病,腹疼难忍,双手捂着肚子,在地上来回打滚,不停喊疼,还不时从嘴里吐出带血的东西。其同伴伍某打了“120”后,救护车将他们送到附近的某市医院。到医院后,急诊室的医生给姜某做了量血压等检查,并给姜某开了药单。由于姜某身无分文,连挂号的5元钱都拿不出来,“120”也没收钱,医生因此拒绝对姜某进行进一步的治疗。伍某和医生争执起来。医生答复检查没有生命危险,不是见死不救,如果有生命危险,没钱医院也会救治。无奈,伍某只得扶着疼得直不起腰的姜某走出医院,途中遇到姜某的朋友,该人听说此事后,带着姜某返回医院治疗,但因买不起别的药,只打了价值26元的止痛针后便离开了医院。第2天中午,姜某病情加剧,腹部疼得比上次厉害,满地打滚。在火车站民警协助下,其同伴伍某再次通过“120”将姜某送到某市医院。经过检查后,医生对民警说没有生命危险,伍某对医生说姜某的亲戚已经在筹钱了,能不能先治疗。医生答复,患者没有生命危险,钱送来了才能治疗。随后,伍某离开医院,民警守在医院2个多小时后也离去。只剩下姜某独自躺在医院大厅担架上。9日凌晨,姜某在医院死去,经某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进行尸检,尸检结果为:姜某是因异物吸入气管及肺窒息死亡。尸体解剖化验还认定,姜某生前患有胃溃疡穿孔继发急性化脓性腹膜炎及心肌炎。

此事件发生后,多家媒体相继进行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情姜某遭遇的人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生命健康权是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护的,当姜某——一个身染重病的农民工因生命危险两次被“120”送到某市医院进行抢救,却因身无分文而死于医院,医生的见死不救和冷酷麻木,我们怎能不愤怒?一个公民的生命竟是这样被随意地处理掉了!医院的行径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蔑视和挑战!

理解医院困难的人也提出:医生是越来越难当,医院也有医院的难处,也请站在医生角度考虑一下,买药得要钱,学技术得要钱,投入设备得要钱,医护人员要支付工资等,救治一个病人不是一份热情或爱心就能解决的,那得要钱啊,当免费为一个、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病人救治后,医药费用谁会为之买单?医院能否赔得起,在亏空中生存,有谁会有热情来救治下一个病人?

对于此次事件,医院方面的说法是:7日晚姜某经检查血压等指标均正常,并无生命危险。8日中午医生曾给姜某检查,发现此时其病情加重,医生给姜某开了药,并和医院沟通先垫钱给姜某治疗,不过此时姜某却找不着了,后来才发现姜某在医院死去。

对于医院的解释,姜某家属表示不能接受,并以一般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为由,向某市法院起诉,状告医院侵害了姜某的生命健康权,要求医院赔偿医疗费、死亡赔偿金、丧葬费、被抚养人生活费、交通费及精神损害赔偿金等各项费用合计人民币40多万元。

【案例评析】

在对这起案件进行分析之前,让我们来看一下美国女植物人“特丽·夏沃案”。2004年3月31日,美国女植物人特丽·夏沃去世。至此,一场惊动全美乃至全世界的官司告一段落。尽管有关争议并未结束,但该案反映出的伦理、法律等问题,仍给了我们一些启示。“特丽·夏沃”案的诉讼过程曲折,到底应不应该对15年前即被医生确诊为“永久性植物人”当年已41岁的夏沃拔掉喂养管而实施安乐死?自1998年起,几经被法院判决认可,又几次被推翻,尤其是进入2005年,有关争论更加激烈。美国参众“两院”还召开紧急会议,通过了重新为夏沃插上进食管的议案,总统布什随后签字,赋予议案法律效力,允许夏沃的父母要求联邦法官延长夏沃的生命,要求联邦法院重审此案。但最终,美国最高法院还是明确驳回了夏沃父母提出的为夏沃恢复进食管的请求,同时也否决了要求由福利机构接管夏沃监护权的请求。有关“特丽·夏沃案”的法律纷争终告一段落。本案带给我们的思考的是,夏沃的丈夫是否可以因不堪重负,自行停止对夏沃属于维持性医疗的进食行为?医院能否因病人支付不了费用而停止治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否则,本案也不会走到今天。事实上,夏沃的丈夫请求法院批准停止治疗本身就体现了夏沃的医疗保障权,即非因法定事由,未经法定程序,用以维持夏沃生命的医疗行为不得停止。

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而享有医疗保障权则是公民生命健康权的具体体现之一,其直接体现为公民有权在患有疾病时获得医疗照顾的权利,而且这种权利的实现是不以支付对价(医疗费)为条件的。与此相对应,相应的机构或个人则负有保障公民这一权利实现的义务。比如,对于患有疾病的孩子,其父母作为监护人应当给予孩子相应的救治,如果父母故意放任不管,导致孩子因延误救治而发生严重后果的,父母的行为则构成侵犯孩子的医疗保障权。按照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医疗机构不能见死不救,各级各类医院、卫生所都不能因为危重病人没有或暂时没有费用而拒绝治疗。

对于本案而言,某市医院对于危重病人有予以救治的责任。经某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检验,姜某是因异物吸入气管及肺窒息死亡,其生前患有胃溃疡穿孔继发急性化脓性腹膜炎及心肌炎。从尸检结果看,姜某并非生前患有的胃溃疡穿孔继发急性化脓性腹膜炎及心肌炎而直接导致死亡,也即某市医院未进行治疗的疾病并非导致姜某死亡的直接原因。由此看来,医院不应承担未及时救治的责任。但如果法院经审查发现,姜某的异物吸入气管及肺窒息与其生前患有的胃溃疡穿孔继发急性化脓性腹膜炎及心肌炎存在因果关系,而姜某生前应属于危重病人,则医院将承担不积极救治的相应责任。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九十八条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第三条医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

第二十四条对急危患者,医师应当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诊治;不得拒绝急救处置。

第三十七条医师在执业活动中,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由于不负责任延误急危患者的抢救和诊治,造成严重后果的。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第三条医疗机构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公民的健康服务为宗旨。

第三十一条医疗机构对危重病人应当立即抢救。对限于设备或者技术条件不能诊治的病人,应当及时转诊。

【案例6】

未婚女性人流检查成观摩对象,要求医院赔偿精神损失

【问题提示】

患者隐私权受到侵害,医院是否承担赔偿责任?

【案情介绍】

2000年9月,某市21岁的未婚女青年石玲(化名)在男友的陪同下,到某医学院某附属医院做人工流产手术。挂号后,石玲到二楼妇产科就诊。门诊医生询问了情况,要求他买病历本,石的男友遂又去了一楼。这时,值班女医生王某让石玲到里间检查室脱衣服。石玲掩上门,脱下裤子,躺在检查床上。

一会儿,王医生推门进来,向门外叫了一声:“你们进来吧!”20多名身穿白大褂的男男女女鱼贯而入,让全身脱得只剩下一件短袖衫的石玲羞得曲起下身。

石玲扭过脸要求王医生让这些人出去。王医生说,这些都是见习生,没什么。并要求她躺好,否则没法看病。石玲只得任王医生一边触摸着她的下身,一边向见习生讲解各部位的名称、早孕症状和检查程序等。检查结束后,王医生问:“你怀孕了,小孩还要不要?”石玲气愤地回答说:“检查前我已明确告诉过你,我是来做人工流产的,这还用问吗?”

出了检查室,羞辱难当的石玲伤心地哭出了声。得知女友的遭遇后,石玲的男友气愤不已,认为自己花钱到医院看病,是来接受医疗服务,而不是给医生教学时做“人体标本”的,决心向医院讨个公道。

第二天,石玲与男友来到这家医院找到王医生,质问:“医院为何不征求病人同意就让那么多见习生观看检查过程?”王医生回答说:“没有必要给你们讲,医院又没有什么恶意。”石玲又问:“难道患者在医院就没有隐私权?”在场的另一名医生说:“看病还讲什么隐私权!医院这么做还不是为了培养更多合格的医生!”

10月,石玲以隐私权受到侵犯为由,将医生王某和其所在医院作为共同被告,诉至某市人民法院,要求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1万元。

这起案件后被某报刊作为新闻事件进行了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患者在医院看病,究竟有没有隐私权?”

一些老百姓提出,医院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侵犯病人隐私权的现象。比如:医生看病时,许多候诊病人簇拥在旁边,使当诊病人无密可保;许多医生在未征得病人同意的情况下,把实习生叫进诊室现场观摩;各家医院都在住院患者的床头挂有床头卡,患者的姓名、病情、用药情况一目了然;许多医院将检验单放在某个窗口,让患者随意翻看;一些医院的注射室里,男女患者都在敞开大门的情况下宽衣解带;产妇在医院生了孩子回家后,奶粉、婴儿用品、妇幼保健、出生纪念品推销商的电话接踵而至,甚至上门推销,显然是医院泄露了产妇的电话和住址信息;某人刚从医院回来,同事、邻居就知道他患有性病或者有精神、心理方面的障碍,使就医者的形象受损,精神和物质受到很大的损害……

而医院方面的说法则是:医院为患者治病将无可避免地了解和知悉患者的一些隐私,如患者的身体秘密,包括身体的隐秘部位即生殖器官和性感器官、生理缺陷以及可能影响其社会形象和地位的特殊疾病;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患者的既往史、家庭疾病史、生活史、婚姻史、情感史,以及患者的出生、血缘关系等特殊经历;甚至患者的私生活等。而了解这些往往是治疗疾病所必须的,因此患者对于医生而言,没有隐私权;医学院的实习医生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学生,也是医生,医学院附属医院承担着培养医生的任务,而培养医生也是为人民大众服务,具有公益性,患者有义务配合,实习医生现场观摩应不构成侵犯患者的隐私权。

【案例评析】

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患者拥有隐私权,患者的隐私权应当受到法律保护。医生在对患者进行诊疗的过程中往往会接触到患者的隐私,如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家庭疾病史、病症特征、平时的生活习惯等,对患者的血液、胆汁、排泄物等体液或身体(包括隐秘部位)进行检查等,这些都可能涉及患者的隐私权,但是在医患关系中,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上述行为并不必然构成侵害患者隐私权的行为,这是因为:

一、“望、闻、问、切”自古以来就是医护人员诊治患者所必须采取的检查治疗手段,在诊疗过程中有必要也必须了解患者的相关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身体检查,其目的是为了更客观、准确地诊断患者的病情,并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在主观上并不具有侵犯患者隐私权的过错。

二、隐私权作为一种权利,公民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支配,即可以依自己的意愿公开部分隐私,也可以准许他人利用自己的隐私。如患者在医院诊疗的过程中,允许医生检查身体的隐秘部位、了解个人的经历、生活习性等实际上是患者为了使自己早日康复,自愿的让渡了部分隐私权,这属于患者对自己隐私权的支配。但是在医疗关系中医护人员对看病过程中所了解掌握的患者的隐私权的范围和使用是有特殊的限制的,如果医护人员对所掌握的患者的个人隐私进行了披露、宣扬、威胁以及治疗、科研目的范围外的不当使用,则很明显侵犯了患者的隐私权。比如前面提到的将产妇电话、住址提供给推销商,将患者患性病、精神病的情况对外泄露等。

此外,按照我国相关规定,医院在保证医疗质量、完成医疗任务的基础上,还承担着高中等医药院校学生临床教学和毕业实习以及在职人员进修培训任务。完成医学教学任务也是医疗机构的一种职责和法定义务。由于医疗行业是一种实践性要求较强的行业,决定了医学院学生向医生转变必须经过临床实习这一过程,这个实习过程包括了作为医生必备能力的学习,即观察力、与病人的交谈能力、应急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学习,这些能力是日后独立工作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意味着为了提高实习生的医术水平,为了将来更多患者的公共利益,而牺牲某个患者的个体利益呢?患者在教学实习过程中有必须配合教学的义务吗?医院为完成教学任务可以采取某些特定的方法,包括以患者作为教学标本的方法,但这种教学方法必须以合法为前提,即必须取得患者的同意。因此,在医院与患者的关系中,医院并不享有向包括见习医生在内的无关人员公开患者隐私的权利。本案例中王医生不征求患者石玲的意见,即让众多实习医生现场观摩整个检查过程,显然侵犯了患者石玲的隐私权,石玲的诉讼请求应得到法院的主张。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三十八条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公民具有住宅的安宁权、通信自由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一〇一条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140.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了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

第七条第三款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人受到损害的,应当按照侵犯他人名誉权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第二十二条第三款医师应当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隐私。

第三十七条医师在执业活动中,泄露患者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

第二十四条护士在执业中得悉就医者的隐私,不得泄露。

【案例7】

两刀了结“性福”生活,责任究竟该谁承担

【问题提示】

患者生命健康权受到侵害,医院是否承担赔偿责任?医院应承担哪些赔偿责任?患者丈夫能否另行要求赔偿精神损害?

【案情介绍】

1998年6月,缪某因右下腹部持续疼痛不已,伴恶心及少量阴道出血,到某市某人民医院妇科门诊就医。没想到这一天竟成了缪某及其丈夫痛苦生活的开始。

由于在妇科做了详细检查后,没能确诊病因,医生要求其转外科检查。外科医生检查后,也未发现有异常情况,在追问之下才知道缪某曾经有过慢性阑尾炎病史。医生诊断为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建议其立即住院手术治疗。缪某同意了医生的建议,并于当天办理了住院手续。当天下午3点,医院为其做了剖腹探查术,手术中,医生发现“右侧卵巢中央约有08厘米的破裂口,深达中部,有活动性出血。”诊断为右侧卵巢黄体破裂,遂进行了修补,由于修补后仍出血不止,医生遂切除了缪某右侧卵巢附件。完成该项手术后,医生再探查阑尾发现有明显炎症,又再次手术切除了阑尾。1998年6月底,缪某刀疤复原出院。

8月缪某突然感觉下腹疼痛,又产生了呕吐、恶心等症状。这次她来到某市外科医院就诊。到了当晚8点,缪某腹痛加剧,医生急诊检查后发现病人腹腔内有大量积液,穿刺后发现腹腔内有大出血可能,决定立即进行手术治疗。手术中,医生在清除缪某腹腔内的血块后,见缪某左输卵管增粗、迂曲,伞端有破口,活动性出血。伞端后方见一包块,亦完全破裂,色黑,表面有凝血块,有渗血。考虑已破裂的坏死卵巢组织无法修补,即行左侧卵巢附件切除术。至此缪某的两个卵巢被两家医院分别给予了切除。

出院后,缪某严格遵照医嘱,注意休息及营养。可是,3个月以后,家人便感觉缪某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手术前的她性格外向开朗,而手术后却变得烦躁忧郁,时常莫名生气发火。缪某自己也感觉变了,记忆力也越来越差,身体日渐消瘦,体重直线下降,性欲明显减退,时常厌倦跟丈夫一起过性生活……缪某于是跑到医院检查,从医生那里了解到,没有了左右卵巢,就是“提前进入了更年期”,女人的一些特征也将逐渐消失。这时的缪某慌了,因为这一年她才只有29岁啊。按照医嘱,缪某加强了营养,也吃了一些激素药,可是并没有起多大的作用,生理、心理、身体上的变化,渐渐改变了她及家人的生活。缪某和其丈夫的婚姻几乎发展成了无性婚姻,丈夫正值壮年遭遇无性婚姻,缪某不仅生理上不能满足丈夫,还不时向丈夫发脾气,其丈夫刚开始还处处让着妻子,但是时间久了,丈夫也不愿沉默忍受,为一些琐事,两人隔三岔五便会吵闹打架,家里的电器、家具往往成了他们“发泄”的对象,经常闹得鸡犬不宁。其丈夫为此非常痛苦,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开始冷落缪某,常常夜不归宿。

2003年7月,饱受了5年折磨之苦的缪某拿着自己的病历在咨询了几家医院的妇科医生后,她觉得这是一起医疗事故,并和两家医院进行了多次的交涉,要求赔偿,但一直遭到拒绝。2003年10月,无奈之中,缪某一纸诉状将两家医院告上了某市区法院。要求两家医院赔偿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残疾生活补助费、后续治疗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总计人民币28万余元。

法院受理后,依法委托司法鉴定机构进行了鉴定,鉴定分析意见为:患者因右下腹疼痛2年、加重7天入住某市医院,经检查考虑慢性阑尾炎,有手术指症;术中发现腹腔有陈旧性血液,右侧卵巢破裂08厘米,先作修补,修补失败后,检查左侧卵巢正常后,作右侧卵巢切除术,手术符合操作常规;某市人民医院作右侧卵巢切除,不存在医疗过错,且没有因果关系。区法院因此判决驳回了缪某的诉讼请求。

缪某不服,向某市中级法院提出了上诉,同时要求进行重新鉴定。某市中级法院委托司法鉴定机构重新鉴定的结论为:“某市人民医院对患者诊断„阑尾炎‟依据不足,手术适应症掌握不严,术中发现为右卵巢黄体破裂出血,行修补未成功,切除右侧卵巢输卵管,是未按照手术规范进行,且亦未按已签手术协议书第5点:„如为妇科疾病则请妇科作相应处理‟执行,未向家属交代;术后一月内患者又因腹痛去某市外科医院诊治,有手术适应症,但患者之前已切除右侧卵巢输卵管,某市外科医院对切除左侧输卵管重视不够,而切除左侧输卵管,现造成患者双侧卵巢输卵管切除。某市人民医院因误诊误治导致一侧卵巢切除是直接原因,某市外科医院虽有手术适应症,但对左侧附件手术估计不足致左侧卵巢输卵管切除,有一定责任。某市人民医院应负主要责任,某市外科医院负次要责任。”2004年9月,某市中级法院根据这一鉴定结论作出终审判决,缪某医疗费、误工费、残疾生活补助费、后续治疗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共计23万余元,其中某市人民医院承担80%,某市外科医院承担10%,缪某自己承担10%。

2004年10月,缪某丈夫也向某市区法院递交了起诉状,提出由于医院过错,多年来,原告妻子性功能严重受损,不能与其同房,严重影响了原告夫妻关系和家庭生活,给原告造成了重大精神损害,诉请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6万元。

【案例评析】

按照我国民法通则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公民的生命健康权、身体权受到非法侵害的,有权要求致害人赔偿相应的损失。在医患关系中,如果医院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违反医疗技术规范,实施了错误的治疗行为,而给患者造成身体上的损害(包括医院通过治疗,虽然医治好了患者就医的疾病,但因治疗存在违反医疗常规的行为,而给患者造成了其他、新的损害),医院就应当赔偿给患者造成的损失,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造成患者伤残的,还须赔偿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如患者因此死亡的,还应赔偿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

另一方面,如果医院没有医疗技术过错,也没有不负责任的情况和管理过错,医院对于患者已给予了及时、积极、足够的治疗,尽管患者在治疗中出现了一些损害后果,比如并发症等,患者无权要求医院赔偿。

此外,医疗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医学过程,患者损害后果的发生与医生的治疗行为、患者自身的状况、客观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在处理医疗事故赔偿时,应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发生的医疗过错与造成的损害后果间的因果关系、医生或医疗机构所负责任的程度、患者原先的疾病状况与事故损害后果之间的关系等。本案法院判决缪某自己承担10%的责任,即是基于患者自身的疾病与损害后果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

1.本案医院是否承担赔偿责任

两家医院虽然治好了缪某下腹疼痛、卵巢破裂出血、恶心呕吐等疾病,但根据某市中级法院委托司法鉴定机构所作出的医疗过错鉴定结论,两家医院对造成缪某双侧卵巢输卵管切除的损害后果均具有过错。其中,某市人民医院诊断依据不足,手术适应症掌握不严,且未严格按照手术规范进行手术,应承担主要责任;某市外科医院明知缪某右侧卵巢输卵管已被切除,也应当知道患者双侧卵巢输卵管均被切除可能对患者造成的影响,但仍将左侧卵巢输卵管全部切除,对缪某目前的损害后果也有一定的过错,应承担次要责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两家医院共同造成了损害后果,应共同承担赔偿责任。但由于两家医院的过错行为并非共同实施,而是分别实施,两家医院也没有共同的故意,因此两家医院应按各自的过错比例分担赔偿责任,而不是连带承担赔偿责任。

2.缪某的丈夫能否单独要求赔偿精神损害

按照我国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法律法规,受害人因人格权利或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遭受损害的,可以请求赔偿精神损害。除此之外,死亡受害人的近亲属、特定情况下的监护人也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本案缪某的丈夫不属于上述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况,其2004年10月另行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诉讼请求尚无明确的法律依据,将难以得到支持。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九十八条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因生命、健康、身体遭受侵害,赔偿权利人起诉请求赔偿义务人赔偿财产和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本条所称“赔偿权利人”,是指因侵权行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损害的受害人、依法由受害人承担扶养义务的被扶养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亲属。

本条所称“赔偿义务人”,是指因自己或者他人的侵权行为以及其他致害原因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第三条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致人损害,或者虽无共同故意、共同过失,但其侵害行为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构成共同侵权,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规定承担连带责任。

二人以上没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但其分别实施的数个行为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应当根据过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十八条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予以确定。

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请求权,不得让与或者继承。但赔偿义务人已经以书面方式承诺给予金钱赔偿,或者赔偿权利人已经向人民法院起诉的除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一)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

(二)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

(三)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

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他人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犯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第二条非法使被监护人脱离监护,导致亲子关系或者近亲属间的亲属关系遭受严重损害,监护人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第三条自然人死亡后,其近亲属因下列侵权行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一)以侮辱、诽谤、贬损、丑化或者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誉、荣誉;

(二)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隐私,或者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隐私;

(三)非法利用、损害遗体、遗骨,或者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遗体、遗骨。

第四条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因侵权行为而永久性灭失或毁损,物品所有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第二十二条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技术操作规范;

(二)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医师职责,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

(三)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

(四)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五)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第三十七条医师在执业活动中,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卫生行政规章制度或者技术操作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由于不负责任延误急危患者的抢救和诊治,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造成医疗责任事故的;

(四)未经亲自诊查、调查,签署诊断、治疗、流行病学等证明文件或者有关出生、死亡等证明文件的;

(五)隐匿、伪造或者擅自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

(六)使用未经批准使用的药品、消毒药剂和医疗器械的;

(七)不按照规定使用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和放射性药品的;

(八)未经患者或者其家属同意,对患者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的;

(九)泄露患者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的;

(十)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十一)发生自然灾害、传染病流行、突发重大伤亡事故以及其他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紧急情况时,不服从卫生行政部门调遣的;

(十二)发生医疗事故或者发现传染病疫情,患者涉嫌伤害事件或者非正常死亡,不按照规定报告的。

【案例8】

侵犯患者知情权,败诉赔偿数万元

【问题提示】

当医疗机构在治疗过程中擅自改变与患者约定的治疗手段时,患者一方该怎样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案情介绍】

朱某某、封某某系夫妻关系,结婚7年未有生育。2003年9月9日,二人到重庆市某区人民医院就医,并与人民医院签订了“试管婴儿辅助生育治疗协议和须知”(以下简称“协议和须知”)。2003年9月25日,朱某某向某区人民医院交纳了检查费5400元,同日该医院对朱某某进行了采卵手术并采集了其丈夫封某某的精子。医务人员在观察了封某某的精子后,认为适宜按照IVF技术进行治疗,遂按照IVF技术操作,但是最终治疗未获得成功,双方因此发生纠纷。在协商未果的情况下,朱某某、封某某将该医院告上法庭,认为该医院侵犯了他们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提出赔偿各项损失共计5万余元的诉讼请求。

原告认为,双方在治疗方案实施前约定通过“单精子卵腔内注射”技术(以下简称“ICSI技术”)实施人工辅助生育,但是被告某区人民医院擅自改变治疗技术方案,实际采取了“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技术(以下简称“IVF技术”)并未向患者及其家属告知,结果导致治疗失败。被告在治疗的过程中违反协议约定,擅自改变治疗手段且造成失败的后果,侵犯了原告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应该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被告某区人民医院辩称:IVF技术和ICSI技术都是人工辅助生育的技术手段,二者有不同的适应症。原、被告之间并没有明确约定采取何种技术。我院根据原告当时的情况决定采取IVF技术符合医疗常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不存在任何过错,医院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法院经审理查明,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人工辅助生育存在多种治疗技术,IVF技术和ICSI技术都是人工辅助生育的技术手段,但在原、被告双方签订的“协议和须知”中,并没有明确约定被告某区人民医院将采取哪一种技术为原告进行治疗。经过法庭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质证,查明原告朱某某交纳的检查费为5400元,与人民医院举证的ICSI技术的收费标准中前三项相加的数额相符,而原告交费时ICSI技术的收费项目中最后一项相应的医疗措施尚未进行。被告某区人民医院的诉讼代理人在庭审中亦认可人民医院按照ICSI技术的收费标准收取了原告封某某的医疗费。被告某区人民医院举证的2003年9月9日“IVF促排卵治疗记录单”中也记载了“拟行治疗”为“ICSI”。因此,虽然原、被告双方书面没有明确约定采取何种技术进行治疗,但是法庭综合分析以上证据作出认定,原告已知悉存在两种不同的治疗技术手段,其交费的行为应当认为是对治疗技术方案作出的选择,人民医院收费的行为应当认为是对原告选择的确认,因此亦可以推定,原、被告之间已经就采取ICSI技术进行人工辅助生育治疗达成合意,人民医院有义务按照ICSI技术为原告进行治疗。

法庭经审理认为:我国合同法第60条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医疗服务合同以为患者治疗疾病为目的,医院一方应当以足够的勤勉和高度的注意谨慎行事,又由于医疗行为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因此医院在履约中具有较高的裁量权。但医院与患者在医疗服务合同关系中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且医疗行为的实施结果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直接影响,若完全不考虑患者的选择权明显有失公平。在医疗服务合同中,医院负有对医疗方案的说明义务,而患者享有对医疗方案一定的知情权。在实施医疗方案之前,除非在紧急情况下,医院有义务就该医疗方案向患者或其代理人进行充分的说明。患者有权充分了解医疗方案可能给自己带来的后果,有权对医疗方案进行选择。

对患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尊重应体现于存在两个以上治疗方案的场合,医院应该就几种不同治疗方案的利弊对患者进行充分说明,并以患者的决定为准选择治疗方案。本案中人工辅助生育存在ICSI、IVF等多种治疗技术。原告、被告已经约定采取ICSI技术,如果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认为原告的状况更适合采取IVF技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向原告予以说明,并就治疗技术方案的改动征求原告的意见。

法院最后据此作出如下判决:被告重庆市某区人民医院自判决生效之日起5日内一次性向原告朱某某、封某某赔偿医疗费人民币4143405元;驳回原告朱某某、封某某的其他诉讼请求。

一审宣判后,重庆市某区人民医院不服,向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人民医院的上诉理由是:一审判决认定事实错误,上诉人实施的是双方约定的人类辅助生育技术,双方签订的协议中并无IVF技术和ICSI技术的约定,被上诉人的交费方式不能佐证无约定事项的成立;且交费与治疗过程表明被上诉人支持并同意根据医疗原则确定的IVF方案的实施。朱某某、封某某服从一审判决,未对人民医院的上诉理由予以书面答辩。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

被上诉人朱某某、封某某现虽无直接证据证明双方约定采取ICSI治疗技术,但其所提交的2003年9月25日的交费单据表明,人民医院是按照ICSI技术的收费标准收取的医疗费;电话录音及朱、封二人致人民医院医务处的信件中均提到他们原来是要求采取ICSI技术进行治疗;人民医院提交的2003年9月9日“IVF促排卵治疗记录单”中亦记载了拟行治疗为ICSI。上述间接证据相互印证,可以认定朱、封二人与人民医院口头约定采取ICSI技术进行人工辅助生育治疗,人民医院应当按照双方的约定全面履行医疗服务合同。履行医疗服务合同时,在非紧急情况下,医院在未经过患者或其代理人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改变双方约定的医疗方案,侵害了被上诉人的合法权益。在本案中,人民医院为朱某某、封某某治疗过程中,在未出现需要紧急抢救等非常状态的情况下,未经朱某某、封某某同意,擅自改变治疗方案。人民医院的行为,属于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由此造成合同相对方的损失,依法应当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一审法院对责任和具体损失的认定是正确的,据此所作的判决并无不当。人民医院上诉理由不足,故不予支持。

据此,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案例评析】

患者到医院就医是平等主体之间订立的一种特殊的服务合同,合同成立以患者挂号行为的完成为标志。诚实信用是维系医院患者双方之间平等、和谐关系的基本准则,要求患者积极配合医院方面的救治,医方亦应当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尊重患者的知情权也作出了明确规定,如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及时解答其咨询;患者有权查阅、复印、复制病历资料等。同时,对未如实告知患者病情、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或无正当理由拒绝为患者提供复印或复制病历资料服务的,明确规定了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可见,未履行对患者的如实告知义务是确认医方存在过错并承担责任的法定情形之一。本案中原、被告双方的争议焦点在于被告某医院在治疗过程中擅自改变治疗手段是否侵犯了原告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知情权,即“知悉真情权”。从完整意义上说,知情同意权包括了解权、被告知权、选择权、拒绝权和同意权的权力,是患者充分行使自主权的前提和基础。患者有权了解对自己的身体疾病进行治疗的相关真实信息。由于医学对于患者来说是陌生的或是知之甚少的,医生给予患者有关治疗行为正确无误的信息是其应尽的义务,无论是治疗行为的优点还是缺点,均应毫无掩饰地向患者进行真实客观的介绍。概括地讲患者的知情权应包括以下内容:(1)对医方主要有,就诊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基本情况、医学专长、诊断手段、诊断措施、所用的仪器和药品等的疗效副作用等、手术成功率。(2)患者方面:患者的病情、所需的治疗措施及所需的费用。(3)医疗纠纷的解决程序。《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11条规定:“在医疗过程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及时解答咨询;但是,应当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26条规定:“医师应当如实向患者或其家属介绍病情,但应当注意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卫生部和国家中医管理局联合发布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也有类似规定。上述相关法律法规说明两层含义:首先,医院必须确保患者的知情权。医疗行为涉及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患者对医生存在一种特殊的人身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关系以医生对患者的保护为中心,在法律上的表现就是对保护说明义务的确认,即保障患者的知情权。在医疗活动中,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明白自己的病情;明白自己做何种检查项目;明白如何选择医生;明白可能出现的医疗风险和影响自己病情转化应注意的事项等。对上述情形医院必须对患者或者家属如实告知,否则即为侵犯患者知情权。

其次,医院确保患者知情权应当注意方式,避免不利后果发生。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医护人员向患者介绍病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时机或方式,以避免对患者的疾病治疗和康复产生不良的影响,在明确诊断后,一般应首先向其家属如实告知,再根据家属的意见或本人的要求,采取适当的方式告诉患者本人。在患者精神较脆弱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情况下,可暂缓或委婉告知。当患者本人失去行为能力或不具有行为能力时,则应当向其近亲属如实介绍病情,这视为对患者知情权保护的延伸。

就本案而言,人工辅助生育存在ICSI、IVF等多种治疗技术手段。既然原、被告已经约定采取ICSI技术,如果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认为原告的状况更适合采取IVF技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向原告予以说明,并就治疗技术方案的改动征求原告的意见。但被告在治疗过程中,擅自改变治疗手段,无疑是侵犯了原告方作为患者应享有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生命权和健康权是公民最基本的人权,任何一项医疗行为的实施都会不同程度地对人的肌体造成一定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患者术前的知情权、同意权和选择权一定要得到充分保障。让患者在充分知悉相关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决定是相关法律法规赋予患者的权利,不可侵犯。同时,医疗机构要基于对患者负责的态度,认真、切实地履行告知义务。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七条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侵犯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第九条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的品种或者服务的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第十一条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及时解答其咨询;但是,应当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

第三十三条医疗机构施行手术、特殊检查或者特殊治疗时,必须征得患者同意,并应当取得其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无法征得患者意见又无关系人在场,或者遇到其他特殊情况时,经治医生应当提出医疗处置方案,在取得医疗机构负责任人或者被授权的负责任人的批准后实施。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第三十一条医疗机构对危重病人应当立即抢救,对于限于技术条件不能诊治的病人,应当及时转诊。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第六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尊重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诊断治疗的知情权。在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时,应当向患者作必要的解释。因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不宜向患者说明情况的,应当将有关情况通知患者家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第二十六条医师应当如实向患者或其家属介绍病情,但应当注意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

【案例9】

姓名权、肖像权,不可忽视的患者权利

【问题提示】

患者姓名权、肖像权受到侵害,医院是否承担赔偿责任?患者姓名权、肖像权体现在哪些方面?

【案情介绍】

案情1

2005年1月某日晚,民工黄运容穿越公路时,被一辆货车撞伤,全身多处骨折,失血性休克,昏厥。事故发生后,黄运容被两名工友送到百姓医院救治。入院时,用“王荣”这个名字办理了住院手续。此后,在治疗、手术等期间,病历、检查化验单等有关医疗记录上都使用的是这个名字。2005年9月,黄运容伤愈出院,共产生医疗费3761367元。由于压伤的左腿被截肢,构成伤残,黄运容起诉要求肇事车主及保险公司赔偿医药费及伤残赔偿金、被抚养人生活费、护理费、营养费、交通费等损失共计23万余元,并申请伤残等级鉴定。在审理过程,肇事车主及保险公司均提出黄运容提供的病历资料(包括医药费发票)并非其本人病历资料,不能证明其受伤住院情况及医疗费的真实情况。法院审理后认为,由于黄运容举示的病历资料、医药费发票上的名称系“王荣”,而非黄运容本人,被告肇事车主及保险公司对病历资料、医药费发票的真实性提出异议,而黄运容又没有提供其他证据证明“王荣”即系其本人,因此,对于黄运容举示的病历资料、医药费发票不予采信,由于黄运容未能举证证明住院治疗的时间及医药费金额,驳回其3761367元医药费及护理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共计5068367元的诉讼请求。

该判决作出后,黄运容向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百姓医院侵犯自己的姓名权,要求百姓医院将病历资料中的名字改为自己的真实姓名,并赔偿损失5068367元。法庭上,黄运容称,自己被送到百姓医院时处于昏迷状态,并不知道为何以“王荣”这一名字办理住院手续,后来发现后,曾口头向医院提出过,但医院没有改,现在由于病历资料上的名字不真实,导致自己要求肇事车主和保险公司赔偿损失的权利不能实现,并直接导致损失5068367元,因此要求百姓医院将病历资料上的名字改回自己的真名,并赔偿损失5068367元。曾与黄运容同一病房的病人廖某某及黄运容的工友戴某出庭作证,证明黄运容住院期间曾向主治医生提出病历上的姓名错误,要求医院更改。被告百姓医院辩称,原告住院挂号时使用的名字是“王荣”,此后在手术记录、麻醉、输血等通知书上签的都是“王荣”,原告也从未向医院提出“王荣”非其真实姓名。医院没有义务审查患者姓名的真假,院方没有责任。医院的做法并没有侵犯原告的姓名权,不同意原告的诉讼请求。

法院审理认为,患者在接受医院治疗期间有如实提供自己身份的义务,医院也应当如实在病历上填写病人的姓名,本案原告已证明,在发现病历名称错误后曾要求医院更改,医院辩称原告从未向医院提出更名要求,但未举证加以证明,因此法院认定医院侵犯了黄运容的姓名权。同时,由于黄运容自己对造成的损失也有过错,因此判决医院赔偿黄运容损失12000元。

案情2

2003年3月,朱某因患前列腺炎入某专科医院治疗,2003年4月朱某出院,期间医院以电视台拍摄新闻为名,曾到朱某所在病房,要求朱某配合拍摄了一些主治医生查房的录像。2003年10月,朱某到该医院复查病情,赫然发现该医院性传染病防治中心的墙上张贴有自己的照片,经仔细观察,朱某发现该院共挂了3张自己接受检查的照片,一张悬挂在医院门口的宣传栏上,一张挂在一楼走廊,还有一张挂在二楼性传染病防治中心的墙上,每张旁边都配有该院性传染病防治中心的介绍及性病防治常识等文字。发现这一情况后,朱某异常愤怒,决定找医院讨一个说法。该院工作人员对此事表示歉意,同意将照片撤下,但双方就赔偿问题没有达成一致。医院认为,虽然医院未经同意即使用了朱某接受检查的照片,但并非出于营利目的,只是用于普及医学知识,而且也没有对朱某进行任何侮辱。朱某则认为,医院未经其同意即将含有其本人清晰面目的照片,使用于性传染病防治的广告宣传图片,侵犯了其肖像权,且医院的行为已严重损害了其人格,导致其无颜面对单位同事和熟人,造成其精神损害,要求医院赔偿损失人民币3万元。

【案例评析】

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公民的姓名及肖像受法律保护。

姓名是由一个人的姓氏和名字组成,除了正式姓名(居民身份证或户口簿上登记的姓名)外,有的人还拥有艺名、笔名、别名等。公民有权要求他人正确、合理使用自己的姓名。在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书、证件、契据等场合,要求公民必须使用正式姓名,以免引起意外纠纷,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同时,在使用他人姓名时,也必须正确、合理,且不得违反法律的相关规定。在医患关系中,患者应当向医院如实提供自己的正式姓名,以免因病历资料上患者姓名写错,致使其保险理赔,工伤申报,医药费、补偿金的报销和领取等民事权益受到妨害,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医院也应当尊重患者的姓名权,应要求患者或其亲属申报患者的正式姓名。同时,医院在填写在手术单、治疗单、化验单、检查单等时,切忌填错病人姓名,以免导致漏诊漏治、误诊误治等医疗事故。此外,未经患者同意,医护人员不得盗用患者姓名、住址等真实资料进行广告宣传,也不得假冒患者姓名,为自己或他人谋利,侵犯患者的姓名权和财产权,如假冒住院病人的姓名开检查单、处方单记账,供他人使用。

肖像是指以一定的载体,包括照片、画像、雕塑、录像等形式所表现出来的能为人的视觉所看到的公民的个人形象。肖像权是公民对于肖像所享有的制作、复制权和使用权等。肖像不仅具有展示、表明个人形象的作用,同时还具有社会影响性、艺术价值性和经济价值。因此,肖像不仅直接关系着公民的人格尊严,还具有可以利用的性质。英国某报刊所报道的,世界首例“换脸手术”的女病人,法国换脸女性伊莎贝尔·迪诺尔以约数万英镑的高价出卖手术录像和术后照片的肖像权,即是一个例子。

在医患关系中,较常见的侵犯肖像权的现象多为医院不经患者同意,用患者的肖像制作广告或宣传品,以展示技术水平或疗效;或医务人员未征得同意,在自己的医学专著、论文中使用患者的肖像。尽管有些医院、医护人员或许意识到未经同意使用患者的肖像属于侵权行为,故对病人的肖像进行一些技术处理,如遮盖双眼等,但只要能够辨认仍可能涉嫌侵权。

1.案例1中法院的判决是否正确

如前面所分析的,患者应向医院如实告知自己的正式姓名,对于因一些特殊原因,如患者昏迷,他人不知其真实姓名或因口音等差异造成病历上记载的患者姓名有误的,患者在发现后应当及时要求医院更改,医院也应当在发现后及时更正。案例1中患者黄运容在住院期间发现姓名记载错误后曾要求医院更改,但医院未进行更改,显然医院存在过错。另一方面,黄运容明知病历上姓名记载错误,应当能够预见到肇事车主及保险公司会对病历的真实性提出异议,由此很可能会导致医药费等请求得不到法院的支持,但黄运容仍然以该存在瑕疵的病历作为证据,并最终导致医药费、护理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请求未获法院支持,对于上述损失其本人也有过错,因此法院判其亦承担部分损失。法院的判决应当是公允的。

2.无营利目的,只供科研、教学和向社会大众普及医学知识,医院能否随意使用患者肖像

有些人认为,医院只要不以营利为目的,就可以不征求患者意见使用患者肖像。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在司法实践中,营利与非营利的界限通常很难界定。上述案例2中医院在医院门口宣传栏上、走廊上、性传染病防治中心墙上张贴朱某照片的行为,尽管有向公众普及医学知识的作用,但同时亦含有向患者和其他社会公众宣传医院服务和疗效等方面的广告作用,医院以并非出于营利目的,只是用于普及医学知识为理由,主张未侵犯朱某肖像权,显然站不住脚。在实践中,患者状告侵犯医院肖像权,医院败诉的案例往往也较多。

而且,即便医院的确非以营利为目的,不构成侵犯患者肖像权,在某些情况下仍可能构成侵犯患者隐私权、名誉权。如未经同意将患者整容前后的照片用于教学,致使患者个人隐私被披露,造成患者精神损害。

通常情况下,对于因社会公共利益需要、行使正当的社会舆论监督、为了维护公民本人利益的需要而使用他人肖像等可以不经本人同意,例如对先进人物照片的展览,对公民实施不文明行为进行拍摄、公布,予以善意批评等,刊登寻人启事而使用他人照片,发布通缉逃犯的照片,为报道时事新闻的需要而使用他人肖像等。其他情况下使用他人肖像,建议均先征求本人意见。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九十九条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第一百条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第一百二十条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139.以营利为目的,未经公民同意利用其肖像做广告、商标、装饰橱窗等,应当认定为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

141.盗用、假冒他人姓名、名称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犯姓名权、名称权的行为。

150.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和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公民或者法人要求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后果和影响确定其赔偿责任。

151.侵害他人的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而获利的,侵权人除应适当赔偿受害人的损失外,其非法所得应当予以收缴。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

(四)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

(五)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

(六)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

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他人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犯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第八条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但未造成严重后果,受害人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一般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形判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外,可以根据受害人一方的请求判令其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案例10】

区区病历价值几何,官司输赢凭它做主

【问题提示】

医院丢失病历该承担什么责任?患者有权复制哪些病历资料?病历复印件能否成为鉴定依据?发生纠纷后如何封存病历?

【案情介绍】

案情1

2003年11月5日,纳某因“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房纤颤、心功能Ⅲ级”住入某市甲医院,并于同月12日在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人工机械瓣置换术”。术后11月25日,在患者体温仍偏高时,某市甲医院即嘱纳某出院。出院后,纳某先后3次在该院门诊复诊。2004年2月13日,纳某转至某市乙医院治疗,2月27日病情加重,但某市乙医院未采取有效措施,纳某家属只得再将患者转住某市甲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纳某家属认为患者的死亡与医院的医疗过失行为有关,遂申请进行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某市医学会出具鉴定书认为:患者的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诊断明确,患者有明确的手术指征,无手术禁忌,某市甲医院在手术治疗过程中,未违反治疗原则。让患者带体温出院及术后门诊复查随访过于简单为某市甲医院在医疗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但与患者的死亡无直接因果关系。因某市乙医院无法提供患者住院病历原件,致无法对其医疗行为是否违反治疗原则进行鉴定。法院审理认为,某市乙医院未提供病历原件,致使医疗鉴定无法进行,按照举证责任分担的原则,应推定该病历对医院不利。由于某市乙医院未能举证证明其医疗行为没有过错,推定其具有医疗过错,应承担全部赔偿责任,包括医疗费、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精神损害抚慰金共计人民币23000余元,另一被告某市甲医院赔偿250元。

案情2

2000年7月25日下午,万某16岁的女儿突然昏倒在地,万某见状急忙拨打“120”,急救车及时赶到万某家中,并将万某的女儿送到附近的县人民医院急救室进行抢救,次日晚9时,万某女儿不治身亡。7月27日,医院开具住院收费收据一份,所列9项收费项目合计金额275363元,但医院方始终未向万某家人提供收费用药清单、病历等资料。2001年6月,万某夫妇以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向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依据市、县二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作出的“万某某死亡不属医疗事故”的鉴定结论,判决驳回了万某夫妇的诉讼请求。2003年1月,万某夫妇又向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县人民医院侵犯其知情权,要求医院提供医药费用明细清单和其女儿的全部住院病历。

法院审理后认为,万某夫妇作为患者的父母,对患者在被告单位接受抢救治疗期间所支付的医疗费用的明细项目享有知情权,并有权复印或者复制患者的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以及其他病历资料等客观资料,医院应当在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提供。对于万某夫妇要求医院提供患者死亡病历讨论记录、主治医师查房记录、医院会诊意见、病程记录的请求予以驳回。

【案例评析】

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在医疗纠纷争议中,病历资料往往是医患双方关注的焦点。由于病历详细记载着患者的病症情况和医院的诊疗过程,在发生医疗纠纷后,病历就成了处理事故和纠纷的最直接的证据,也是法院据以判定医院是否承担责任的重要依据,因此病历一直是医疗纠纷中的一个敏感话题。按照惯例,医疗机构通常不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病历或者复印件,病历无一例外的都被医疗机构保存。由于病历的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医患双方的利益,如何规范病历的制作、保管?医院是否应向患者公开病历?如何公开?患者能否要求复制病历?这些问题一直是医患双方争执的焦点问题,在发生医疗纠纷时,患者抢夺、偷盗病历,及个别医务人员、医疗机构涂改、伪造病历的情况时有发生。

2002年9月,由国务院制定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开始实施。该条例明确了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规范制作并保管病历,患者对病历有复印及复制权,医疗机构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患者提供复印病历资料的要求,同时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者抢夺病历资料。

1.医院丢失病历该承担什么责任

如前所述,在处理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中,病历是最直接的证据,而根据民事诉讼举证的相关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通常情况下,医院是否存在医疗过错及因果关系均由专门的鉴定机构进行认定,而鉴定机构据以认定的依据即是由医院负责保管的患者病历资料。鉴定机构根据病历所记载的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辅助检查结果、影像资料、医嘱、手术记录、特殊检查记录、特殊治疗记录、用药情况、向患者交代情况、患者及近亲属签字的医学文书资料、医生查房记录、会诊记录等,综合分析并判断医院的诊疗行为是否符合医疗技术规范,是否存在过错,与患者的损害后果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医院丢失病历资料,病历资料不全,或存在伪造、恶意涂改的情况,在诉讼中,医院将会因举证不能或证据存在瑕疵而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病历丢失或不全的情况下,医院还会面临因病历缺失而给患者后续治疗或其他方面造成影响的责任。比如,曾有这样一个案例,楼女士长期到某定点公费医疗机构就诊。后楼女士办理病退手续需要该医院提供病历到有关医疗鉴定中心做病退鉴定,但却发现医院将其病历丢失,由于没有病历,楼女士的病退鉴定未能作出,最后楼女士只得办了内退手续。楼女士认为,由于病历的丢失,自己不能正式退休,在退休工资待遇、医保个人账户、医药费报销等方面损失很大,要求医院赔偿各项经济损失5万余元及精神损失费5000元。法院经审理认为,该定点公费医院作为医疗机构,有义务妥善保管病人的病历,以保证患者正常就医,由于医院工作失误,丢失了患者病历,给患者今后治疗带来一定影响,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法院遂判该医院赔偿楼女士损失费3000元。

2.患者有权复制哪些病历资料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及条例起草小组的释义,病历资料可分为两大类:客观性病历资料和主观性病历资料。客观性病历资料是指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辅助检查结果、医嘱等客观情况的资料,还包括为患者进行手术、特殊检查及其他特殊治疗时向患者交代情况、患者及近亲属签字的医学文书资料,包括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等。主观性病历资料是指医疗活动过程中医务人员通过对患者病情发展、治疗过程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并提出诊治意见等而记录的资料,多反映医务人员对患者疾病及其诊治情况的主观认识,包括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病程记录等。

由于主观性病历资料是记录医务人员对患者病情、治疗进行分析讨论的主观认识及其医疗行为事实的主观动机,不同的医师、病程的不同时期均可能出现不同的认识,甚至可以出现完全相反的意见和观点。因此,《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发生医疗事故时患者有权复印或复制客观性病历资料,但主观性病历资料是不能复印或复制的,只能由医患双方在共同在场的情况下封存,并由医疗机构保管,在进行医疗事故或医疗过错技术鉴定或庭审质证时,再在医患双方共同在场的情况下启封。

3.病历复印件能否成为鉴定依据

通常情况下病历复印件不能成为鉴定依据,但如果医患双方对病历复印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均无异议,没有争议,且均同意提交鉴定机构认定,应可以作为鉴定依据。我们建议患者在医院复印或复制病历资料时,要求医院加盖印章对复印或复制资料的真实性予以确认。

【法条链接】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书写并妥善保管病历资料。

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第九条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者抢夺病历资料。

第十条患者有权复印或者复制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

患者依照前款规定要求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应当提供复印或者复制服务并在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上加盖证明印记。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时,应当有患者在场。

医疗机构应患者的要求,为其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可以按照规定收取工本费。具体收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第十六条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病程记录应当在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病历资料可以是复印件,由医疗机构保管。

第五十六条医疗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

……

(二)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为患者提供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服务的;

(三)未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书写和妥善保管病历资料的;

(四)未在规定时间内补记抢救工作病历内容的;

(五)未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封存、保管和启封病历资料和实物的。

《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

第二条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严格病历管理,严禁任何人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抢夺、窃取病历。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受理下列人员和机构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申请:

(一)患者本人或其代理人;

(二)死亡患者近亲属或其代理人;

(三)保险机构。

第二十条门(急)诊病历档案的保存时间自患者最后一次就诊之日起不少于15年。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二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第四条下列侵权诉讼,按照以下规定承担举证责任:

……

(八)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第十条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应当提供原件或者原物。如需自己保存证据原件、原物或者提供原件、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经人民法院核对无异的复制件或者复制品。

【案例11】

节育手术不慎导致损害,不是医疗事故也得赔钱

【问题提示】

当诊疗行为被鉴定为不构成医疗事故,患者能不能要求医院赔偿?医疗事故与医疗过错有什么区别?发生诉讼纠纷后患者应该就哪些方面向法院举证?医疗损害赔偿责任范围?

【案情介绍】

案情1

患者薛某于2003年1月3日在某县一家乡卫生院进行输精管结扎手术,由于薛某术中产生强烈的恐惧感,给手术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卫生院的医生在手术中用丝线缝扎止血时过深,致薛某的膀胱损伤。术后,薛某出现血尿、尿频等症状。2003年1月14日薛某在某县中医院进行膀胱镜检查,经检查诊断认为膀胱裂伤为丝线缝合。2003年3月24日薛某在该县中医院进行手术,拆除原丝线。事后,薛某找到乡卫生院,希望协商解决此事,但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于是薛某向法院起诉,要求法院判决被告就其诊疗行为过错赔偿原告损失。在诉讼中,经某市医学会对薛某医疗事故进行技术鉴定。鉴定结论认为:手术操作基本符合原则,但对手术中用丝线缝扎止血时过深,致膀胱缝扎损伤存在一定医疗缺陷,本病例不属医疗事故。审理中,被告认为:乡卫生院不应承担赔偿责任。理由是卫生院医生在为薛某进行输精管结扎手术时均按医疗操作规程进行,没有违规操作的行为。手术后,用丝线缝合并无不当。其次,薛某的膀胱损伤不是由于医院的医疗行为引起,而是由其自身手术中过于紧张,给手术带来一定困难。总之本病例不属医疗事故,《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9条规定:“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医方不承担赔偿责任”。而原告认为,被告乡卫生院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理由是:原告薛某能证实是在这家卫生院做的手术,且受到伤害,而卫生院不能证实其行为与薛某的损害之间无因果关系和过错责任,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法院经审理认为,卫生院在对薛某行结扎手术时,尽管操作基本符合原则,不属医疗事故,但手术中用丝线缝扎止血时过深,致膀胱缝扎损伤存在一定医疗缺陷,即卫生院的行为存在一定过错。至于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第1款第8项的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因此应当由被告卫生院承担举证责任。由于卫生院无法提供证据证明其医疗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因此卫生院应承担对薛某的身体损害赔偿责任。法院最后据此作出判决:被告某乡卫生院赔偿原告薛某经济损失1万余元。

案情2

2003年10月11日,某某市某县卫生院指派三位医生到该县某某镇中心小学进行甲肝疫苗预防接种。在校学生成某(9岁)接种后的第二天下午遂感到腹部胀痛,当即到该县人民医院就诊,于次日上午抢救无效死亡。后经尸体解剖,确认为中毒性休克死亡。于是死者家属将该县卫生院告上法院,请求法院判决被告就其医疗过错行为承担赔偿责任。后经法院委托该市医疗事故鉴定中心鉴定,鉴定结论为成某被注射的甲肝疫苗质量可靠,成某的死亡与接种的甲肝疫苗本身无直接因果关系,本病例不属于医疗事故。

在处理本案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存在两种不同意见。被告方意见是经医疗鉴定,明确了本案不属于医疗事故,卫生院因此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而原告方则认为,《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使用说明书》上明确记载了接种甲肝疫苗四种禁忌症:(1)身体不适,液温超过375℃者;(2)急性传染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者;(3)免疫缺陷或接受免疫抑制剂者;(4)过敏体质者。本案成某之死虽与接种甲肝疫苗无直接因果关系,不属医疗事故,但被告白水卫生院在为成某接种甲肝疫苗时,未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操作,接种前既未对成某进行相应的身体检查,又未排除成某患有禁忌症的可能性,不符合医疗操作规范,存在过错,应对产生的后果承担责任。

法院经过审理,最后判决被告某卫生院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共计支付原告赔偿金128000余元。

【案例评析】

以上两个案例在此类医疗纠纷中比较典型,都属于医疗机构在诊疗过程中损害了患者的生命健康权而引发的诉讼纷争。而以上两个案例的共同点都是作为被告的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事后经权威鉴定机构的鉴定不属于医疗事故。从案例来看,法院是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判决被告承担医疗损害赔偿责任,那么在医疗过失行为被鉴定为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况下,作为患者一方能否要求医院给予赔偿呢?下面我们将就此问题作详细探讨。

1医疗事故与医疗过错的区分

根据国务院2002年4月4日发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处理条例》)的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损害的事故。根据事故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一至四级医疗事故。医疗过错行为是指因诊疗护理存在过错,造成患者死亡、残废、功能障碍、病情加重,其他明显的人身损害及一般人身损伤、痛苦,或者损害患者其他合法权益的行为。应当说,医疗过错行为涵盖了医疗事故。构成医疗事故的行为属于医疗过错行为,未构成医疗事故仍可能构成医疗过错。因此,医院的诊疗行为即便不构成医疗事故,但如存在医疗过错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虽然《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9条规定“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医方不承担赔偿责任”,但这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对医疗事故的处理所作出的规定,我们不能把《处理条例》规定的医疗事故行政处理责任构成要件照搬为民事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而应当按民法规定的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来审查和认定民事赔偿责任。只要医疗损害事实符合侵权责任或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医疗机构就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是否构成医疗事故是构成行政处理的条件,而不是认定医方是否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必要条件。

具体到本文的两个案例中,尽管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经鉴定都不属于医疗事故,但这仅仅意味着被告的医疗过错行为不构成承担行政责任的条件,但是并不代表法律免除了他们的民事赔偿责任。因此,两家法院据此作出被告承担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的判决无疑是遵循了民法相关的基本原则和立法精神,也充分地保护了患者的合法权益。

2.医疗损害赔偿责任包括医疗违约赔偿责任和医疗侵权赔偿责任

医疗损害赔偿责任应界定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及医疗服务职业道德,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时,医疗机构所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其涵盖的范围应包括医疗事故和其他医疗过错行为。

医疗损害赔偿责任基于医患双方之间的医疗关系而产生。医疗关系是一种合同关系,是指医院与患者之间就患者的诊疗、护理等医疗活动形成合意的民事法律关系,也称为“医疗服务合同”。按照医疗服务合同的要求,如果医院在医疗过程中,因医护人员的过失,造成医疗事故或医疗差错,损害了患者的健康甚至造成死亡后果,属于违约行为,应承担违约责任。另一方面,从医疗过错行为侵害公民健康权、生命权的角度来分析,医疗事故、医疗差错无疑又是一种侵权行为,应承担侵权责任。这种情况构成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竞合。选择侵权之诉还是违约之诉,可由患者根据具体情况作出不同的选择。

3.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的赔偿范围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医院因医疗事故或其他医疗过错行为而给患者造成人身或其他损害的,应当赔偿给患者造成的损失,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造成患者伤残的,还须赔偿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如患者因此死亡的,还应赔偿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此外,给患者造成精神损害的还应按相关规定承担精神损害赔偿。

4.医疗赔偿案件中医患双方举证责任的分配

医疗纠纷是特殊侵权纠纷,考虑到在医疗损害赔偿诉讼中,医患双方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平等的,其中患者一方很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医疗机构在专业领域的知识水平使得医方明显处于较为强势的位置。由于双方在诉讼中实际地位的明显差异,使得患者在纠纷解决中很容易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而无法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将医疗损害赔偿进行举证责任倒置,更有利于保护患方的合法权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相关规定,就造成损害而言,应由医疗机构举证证明自己对造成损害有无过错。这种由医疗机构作为被告时要向法庭出示证明自己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以及没有发生医疗过错的证据的行为,就是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如果医疗机构对此举不出证据,将要承担败诉的责任,并对患者的损失给予赔偿。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当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给患者造成损害时,如果医院的诊疗行为构成医疗事故,可以适用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向医疗机构主张索赔权,如果医方的诊疗行为不构成医疗事故,患者也不必为此忧心,我们仍然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向医疗机构主张侵权损害赔偿,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百一十九条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因生命、健康、身体遭受侵害,赔偿权利人起诉请求赔偿义务人赔偿财产和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十七条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

受害人因伤致残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因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收入损失,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赔偿义务人也应当予以赔偿。

受害人死亡的,赔偿义务人除应当根据抢救治疗情况赔偿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相关费用外,还应当赔偿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

第十八条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予以确定。

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请求权,不得让与或者继承。但赔偿义务人已经以书面方式承诺给予金钱赔偿,或者赔偿权利人已经向人民法院起诉的除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

(七)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

(八)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

(九)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

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他人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犯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二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第四条下列侵权诉讼按照以下规定承担举证责任:

……

(八)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第一百二十二条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第四十六条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第四十九条医疗事故赔偿,应当考虑下列因素,确定具体赔偿数额:

(一)医疗事故等级;

(二)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

(三)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与患者原有疾病状况之间的关系。

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

下载劳动关系类典型案例分析集锦(DOC)(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劳动关系类典型案例分析集锦(DOC)(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劳动仲裁典型案例分析

    劳动仲裁典型案例分析 案情简介: 刘某于7月25日到某冶金公司工作,双方签订有期限自月7月25日起至7月24日止的《劳动合同书》。刘某入职时担任行政助理工作,后兼职市场助理工作......

    劳动合同法典型案例分析

    劳动合同法典型案例分析 一、因劳动合同的解除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例一:到底是辞职还是解雇? 曾某是单位的主管,工作能力一般,与同事相处也不和谐。人力资源总监与其谈话,要求自动离......

    劳动合同法典型案例分析

    第一章因劳动合同的签订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例一:单位发出offer后是否可以反悔季某是成都某公司的技术总监,北京一家公司招聘技术副总裁,季某经过网上视屏面试,北京这家公司正式向......

    劳动关系案例

    案例一一、案情回顾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期间,梁某一直在北京某公司任人力资源总监。2009年5月梁某提出辞职,7月初办妥离职手续。随后,梁某向北京某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

    劳动关系案例

    [案情简介] 郭某与崔某两人均系外来从业人员,2009年6月9日郭某的丈夫崔某于送货途中发生车祸,经抢救无效死亡。郭某称其丈夫生前一直为本市某汽车运输公司工作,但双方并未签订......

    劳动关系案例评析

    劳动关系案例评析 1、【案情】2001年11月至2006年4月期间,Y公司定期租用王某的车辆为公司商场的销售点送货,王某在约定的时间到单位打出勤卡出车,送货完毕即回家,超出约定的销售......

    劳动关系案例

    我想辞职,不知道能否拿到差额奖金 您好我跟单位签订了固定劳动期限合同。我的劳动报酬约定是:乙方的工资形式是年薪制(基本工资+职务工资+岗位补贴+加班工资+福利补贴+奖金考核......

    劳动关系协调师案例分析论文范本

    xx公司薪酬管理对策研究 摘要:薪酬管理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先进的薪酬制度在有效的吸引、保留和激励员工,从而保持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和增强竞争力方面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