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进民间工艺大师,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丰台七中 美术教师孙晨
北京市共青团中学系统评优项目
申报材料
申报项目:北京市共青团中学系统优秀活动项目
题
目:走进民间工艺大师,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单
位:北京市丰台第七中学
作
者:
孙晨
2012年11月
走进民间工艺大师,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内容摘要: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各类民间技艺的制作过程,让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承下去,丰台七中近三年来通过参观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邱志刚先生工作室,走进北京民俗博物馆,邀请民间艺人走进学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及传承活动,其间,学生们亲临其境的了解并感受了民间艺术精品,通过活动学生纷纷感慨:亲自感受到传统民间工艺的制作过程,才发现原来其制作过程如此有趣,对民间工艺及中国传统文化有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希望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和喜爱民间艺术,让优秀的民间技艺更好的传承下去。活动背景:
近年来,我国受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影响,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通过了解、发现,我校学生很多已经不会滚铁环、格房子等这些在我们老师小时候长玩耍的游戏已经在现在我校学生中严重缺失。就以丰台区2010年开展的丰台区中小学生民族体育项目运动会为例,夹包、推铁环等项目学生很多都闻所为闻,更何况是参加比赛,所以民族传统精粹在我校开展难度很大。
难怪我们经常看一些新闻报道常说,很多民间老艺人感叹“绝活”后继无人,整个社会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而我们的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脱节,致使公民尤其是年轻一代越来越远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校在学生中进行调查,了解学生需求,在结合我校资源优势下,2010年开展了走进民间艺术家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首次尝试。2011年和2012年分别进行了走进北京民俗博物馆,和邀请10位民间艺术大师走进学校传承民间艺术活动,使活动形式更加多样,覆盖范围更加广阔。
正文:
目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现实的东西都能通过电子产品虚拟出来,但情感却越发的淡漠,我国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随之被代替。随着我国经济的转轨,我国教育变化给了我们教育者更大的空间,给了学生更多的机会,我校从2010年开始,由团委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团结协作等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面对新形势,我校团委一直在思考怎样去适应即符合素质教育的又能更好让学生喜欢的开展团日活动。根据我校团委长期以来探索与挖掘资源,提出增进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活动。现在学校团委的带动下,学校高度重视,已将每年四月定为学校传承传统文化传承月
2010年4月及2011年4月我校团委带领全体团员走进民间工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邱志刚家及北京民俗一条街,亲临其境的欣赏与学习了布老虎、泥人、花灯、鸡吃米、棕人、毛猴、剪纸等这些老艺人亲手创作的、渐渐淡出学生视野的民间艺术瑰宝的制作。学生刚开始认为这些老物件,“不登大雅之堂”,心中还是怀的对高科技现代玩具的崇拜心理,根本看不起这些“土里土气”的作品,但随着艺人们的讲解及其现场演示制作的过程,学生们开始兴奋起来,就如花灯艺人邱志刚先生演示为例,不一会的工夫,外形宫灯的样子,内以剪纸粘一轮,将即绘好的图案粘贴其上。燃灯以后 热气上熏,纸轮辐转,灯屏上立即出现人马追逐、物换景移的影像。一下子同学们激动起来,感慨于,原来现在靠电池可以出现的效果早在古代就有比这更先进的了。
慢慢的学生对这些民间艺术越来越感兴趣,也越来越兴奋起来,提问的学生也是一个接着一个,随后邱老师细致而有趣味性的回答着学生的各种问题,又详尽的介绍了许多民间艺术的历史和趣谈,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着民间传统艺术的熏陶。
同学们在赏析过后,每名学生都亲手制作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民间工艺品,通过动手做一做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热情很高,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更加深了学生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喜爱。通过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作用还大大提升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兴趣。有了这种形象的,深刻的认识,学生就能够真正认识到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的重要价值,从而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
2012年4月我校把传承民间传统工艺活动向前推动,举办了“民间艺术进校园”校园开放日活动,我校全体师生与家长共同参与其中。我校联合北京市玩具协会邀请了10位市级民间艺术家走进校园,民间艺术家向孩子们展示和传授了毛猴、蛋雕、绒花、面塑、泥塑、万花筒、内画、葫芦工艺、中国结、脸谱等传统艺术。这些艺术作品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孩子们通过学习和亲身动手实践,不仅锻炼了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还深刻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实现了民间艺术与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活动受到社会及媒体广泛好评与关注。
民间艺人们在活动结束前激动的对学生说:“民间艺术大都是口传心授,少有固定的继承群体,缺乏科学有效的组织学习,更没有专业的研究与创新。许多民间美术逐步走向了固步自封,后继乏人的死胡同,有个别艺术形式正面临消失的危险。因而,这些民间艺术的教育和传承,不仅是民间文化资源,更是一个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精神、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
活动后学生们反思自己:通过学习、实践、讨论、交流,原来原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专家和国家文化部门要做的事,首先与我们关系不大,再者离我们太远。今天转变了这种看法,并树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在我们身边的意识。
活动过后学校教育中也在反思,我们将这种古老的承载着浓厚情感和乡土气息的艺术形式和文化植根于学生之中,让其汲取民间美术的养分,接受民间文化熏陶,了解本土文化的内涵,激发其热爱家乡,热爱乡土艺术的热情,这无异于为这些面临衰退的民间美术留下了一块更为广阔、更加充满希望的沃土。
附活动相关报道:
4月9日,图片《我向大师学面塑》人民日报、人民网发表,新华网、新浪网、网易、搜狐网、丰台人民政府网等转载,贵州日报的党报文萃版选登;
4月9日,图片《传统文化进校园》中国教育新闻网发表,福建基础教育网、宁夏新闻网、中国艺术教育网、中国网络电视台转载; 4月9日,新闻《北京市丰台第七中学“传统艺术进校园”校园开放日》中国广播网发表,中国网、搜狐网、中国音乐教育网转载; 4月9日,新闻《北京丰台举办“传统艺术进校园”校园开放日》新华网发表,凤凰网转载;
4月10日,国际教育在线《民族工艺跟现代知识在校园并存》; 4月10日,丰台新闻播出《丰台七中开展“校园传统艺术”开放日活动》;
4月11日,图片《绝活儿》现代教育报、现教传媒网发表,北京市教委新浪微博转载;4月13日,丰台报第4版《大师教我学面塑》;4月16日,《中学开课学纸扎花灯》现代教育报、现教传媒网发表;4月20日,《民间艺术走进校园》中国教育报发表。
下一步,我校还将在做好民间传统艺术的传承上做以探索和研究。
1、开展民间艺术传承与学校德育相结合,从情感上及民间艺术品的美好寓意中挖掘教育资源,渗透德育教育。
2、把民间艺术传承活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辐射家庭及社区。
3、在传承发展民间传统艺术活动中注重与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我们坚信,有学校的支持、民间艺人的无私引导,有众多致力于民间美术教育同仁的协助,我校必将为祖国民间艺术的传承做出更辉煌的贡献。
第二篇:放飞思维、点燃艺术之花 ——老北京民间美术走进丰台七中(孙晨)
放飞思维、点燃艺术之花 ——老北京民间美术走进丰台七中
丰台七中 孙晨 *** 提起“毛猴”,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我们在动物园里看到的那些活泼可爱的小猴子,或是我们在《西游记》中看到的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还有动画片《猴子捞月》中机敏顽皮的卡通形象。但我想告诉你这些都不是,它是老北京特有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术品—“毛猴”。难怪大家不知道,现在,就连生活在首都的北京人都很少有人知晓了,但在北京市丰台第七中学里,你要是问这里的学生,他们会如数家珍的给你讲述“毛猴”的故事,并会送你一只亲手制作的“小毛猴”表达着美好情感。
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挥着更加积极的作用。北京市丰台第七中学作为一所普通初中校,学校近年来在传承民间美术方面做着有意义的探索。近年年来通过组织学生走访民间艺人、走进北京民俗一条街,邀请当地民间艺人走进课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民间艺术的教育及传承活动,学生们亲临其境的了解并感受了毛猴、泥人、花灯、棕人、剪纸等这些老艺人亲手创作的民间艺术作品的魅力,还体验了这些渐渐淡出学生视野的民间艺术瑰宝的制作。
通过在活动前对民间美术领域调查得知,我校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于成熟状态,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知识和社会素养不断提高,且具有较强的判断、辨别、分析问题和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其种类接触较少,对民间美术这种艺术语言的特征及知识了解也相对匮乏,所以对民间美术与民间习俗关系的了解知之甚少,因此作为教学的实施者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民间美术不同种类的具有典型、代表、特色、优秀的作品进行欣赏与评述,并亲身实践民间美术作品的制作过程,感受和体会民间艺术的美感。
在了解学生需求,并结合我校资源优势基础下,学校创办了走进《北京传统工艺美术》专题课程建设,使活动形式更加多样,覆盖范围更加广阔。
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北京市丰台第七中学作为一所普通初中校,在传承民间美术方面做着有意义的探索。曾获得全国中小学美术优质课评选二等奖、北京市初中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的团委书记、美术教师孙晨近四年来通过组织参观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工作室、走进北京民俗一条街、邀请当地民间艺人走进课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着民间艺术的教育及传承活动。通过活动学生们纷纷感慨:“通过亲身经历其过程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制作过程,发现了其制作工艺及过程的魅力,对民间美术及中国传统文化有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希望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和深入探究民间艺术,让更多的优秀的民间艺术更好的传承下去。”
我校从2010年开始,学校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传承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得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根据长期不断的探索与挖掘资源,提出增进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现在学校已将每年四月定为学校传承传统文化传承月。
2010年4月及2011年4月学校带领学生们走进民间工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邱志刚工作室及北京民俗一条街,学生们亲临其境的欣赏与学习了布老虎、泥人、花灯、鸡吃米、鬃人、毛猴、剪纸等这些老艺人亲手创作的、渐渐淡出学生视野的民间艺术瑰宝的制作。学生们刚开始认为这些老物件,“不登大雅之堂”,心中还是怀的对高科技现代玩具的崇拜心理,根本看不起这些“土里土气”的作品,但随着艺人们的讲解及其现场演示制作的过程,学生们慢慢开始兴奋起来,就以花灯艺人邱志刚先生演示为例,不一会的工夫,外形宫灯的样子,内以剪纸粘一轮,将即绘好的图案粘贴其上,燃灯以后热气上熏,纸轮辐转,灯屏上立即出现人马追逐、物换景移的影像。一下子同学们激动起来,感慨于,原来现在靠电池可以出现的效果早在古代就有比这更先进的了。
2012年4月我校把传承民间美术活动向前推动,举办了“民间艺术进校园”校园开放日活动,我校全体师生与家长共同参与其中。我校联合北京市玩具协会邀请了10位市级民间艺术家走进校园,这些艺术作品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孩子们通过学习和亲身动手实践,不仅锻炼了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还深刻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实现了民间艺术与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活动受到社会及媒体广泛好评与关注。
民间艺人们在活动结束前激动的对学生说:“民间艺术大都是口传心授,少有固定的继承群体,缺乏科学有效的组织学习,更没有专业的研究与创新,许多民间美术逐步走向了固步自封,后继乏人的死胡同,有个别艺术形式正面临消失的危险。因而,这些民间艺术的教育和传承,不仅是民间文化资源,更是一个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精神、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
活动后学生们反思自己:通过学习、实践、讨论、交流,学生们原来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专家和国家文化部门要做的事,与我们关系不大,再者离我们太远。今天转变了这种看法,并树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在我们身边的意识。
在2014中,学校将活动聚焦,将老北京民间传统工艺“毛猴”创作作为特色的课程活动,得到学生们的喜爱,学生们在毛猴的创造中畅谈着自己的创意,解读着自己的故事,分享着创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闫紫双同学谈到:“我虽然从小学三年级就随着父母来到了北京,可是这小“毛猴”还是第一次听说,第一次见过, 看着孙老师摆弄着材料,“毛猴”作为老北京的一种民间美术形式,曾经点缀着北京城的多少街头巷尾,弥留着多少老北京人的美好回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丢掉了很多东西,但我们万万不能丢掉的就是我们的特色传统文化,因为它是北京的根,北京的魂。“毛猴”虽然它仅方寸之间,但却承载着更多的情感,更多的历史,更多的文化。让我们共同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瑰宝,留住我们的根,守护我们的魂。
现在学校已将《走进老北京民间美术》课程开发成为区级优秀校本课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与关注。
丰台区教委副主任刘建华和丰台分院副院长赵学良2014年走进学校进行了参观与指导,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提出:“希望开发出更多适合学生发展的美术特色课程,让师生共同来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瑰宝,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学校在开发中也在不断反思,我们将这种古老的承载着浓厚情感和乡土气息的艺术形式和文化植根于学生之中,让其汲取民间美术的养分,接受民间美术熏陶,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激发祖国,热爱艺术的热情,这无异于为这些面临衰退的民间美术留下了一块更为广阔、更加充满希望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