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受众”时代的公安舆论导向

时间:2019-05-13 13:26: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刍议“受众”时代的公安舆论导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刍议“受众”时代的公安舆论导向》。

第一篇:刍议“受众”时代的公安舆论导向

刍议“受众”时代的公安舆论引导

随着媒体“受众”时代的到来,受众接受信息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渠道,大批次的晚报、晨报与迅捷的网络已经成为广大群众所热爱。由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导致广大群众对涉警题材的报道显得尤为关注,由此产生的舆论作用也更显重大,但是少数非主流媒体为了满足广大群众的知情需求,不顾事件本身,捏造或歪曲事实,从而造成一些不好的甚至恶劣的社会影响。近几年互联网已经成为对公安机关负面炒作比较集中的传播媒介,不久前境外媒体又对广东汕尾事件大肆炒作,借题发挥,攻击我公安机关,诋毁党和政府。面对现代信息传媒的飞速发展,公安机关无论是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在工作措施、工作机制上,都存在诸多不适应的问题,如对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观念落后;部分领导干部和民警缺乏应对媒体的基本常识和经验,面对媒体或者是手足无措,或者是拒之门外;少数民警缺乏保密意识和纪律观念,把涉及公安工作的信息不加选择地提供给有关媒体,造成不良的甚至不应有的负面影响和后果;普遍缺乏有效的应对突发(案)事件等负面报道的工作机制,对新型媒体特别是网络的负面炒作应对乏力。因此,如何积极主动地把握公安舆论的主动权,切实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针对社会舆论中关于公安工作宣传报导的误区和整个公安舆论导向中的不足之处,现提出四个方面解决途径,以提高公安机关新闻宣传工作水平。

一、转变观念,抢占新闻舆论的先机。

当今是信息高度发达的传媒时代,新闻舆论不仅对政府执政、施政及其形象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对社会的方方面面日益产生广泛的影响。要适应传媒时代舆论作用日益重要这一新形势的需要,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清醒地认识到,公安新闻宣传工作发挥着耳目和喉舌的作用,新闻舆论强有力的支持,公安工作就能顺利发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就会事倍功半,使工作陷于被动。因此,今后公安机关的重大决策、专项行动、重点部署等,在实施前要坚持宣传先行,让群众了解背景和意义,赢得理解;实施中坚持宣传同行,让群众感受成效和作用,争取支持;实施后坚持宣传续行,让群众看到公安民警的奉献和付出,获取赞誉。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误,摒弃从前那种直到被舆论压力逼到不得不说的地步才解释问题的陈旧思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不包庇、不护短,改变以往“拖”“压”“瞒”的错误态度,直面问题,通过适宜的方式进行宣传,主动地引导舆论态度向有利于公安工作的方向靠拢,为顺利开展公安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把握舆论导向,增进与新闻媒体的关系。

公安新闻作为公安机关宣传的主渠道,对于优化公安机关外部环境,展示公安警察良好形象起着突出的作用。因此,公安新闻宣传工作要增进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善于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形象策划。首先,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宣传方针,做到深入基层和一线,掌握第一手宣传资源和题材,在第一时间通过媒体真实地反映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良好精神风貌。其次,紧紧围绕公安中心任务和队伍建设为主题进行精心策划。加大对重大部署、重大行动、重大案(事)件、重大战线和成效的宣传力度,取得新闻媒体的支持和配合,弘扬正气,鼓舞士气。第三,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强化公安民警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教育,做到对群众的期望真心想、对群众的困难真心帮、对群众的事情真心办,在公安队伍中营造一种爱民、为民、亲民、近民的良好舆论氛围。二是善于与新闻媒体沟通相互关系。本着互利互惠、合作双赢的原则,积极与新闻媒体加强联系与沟通,建立和谐融洽、互信互动的良好关系。公安机关要把接受新闻媒体采访当作宣传组织的良机,充分利用,发挥最大影响力,同时把风险降到最低。要了解记者的职责,有所准备练习,掌握主动;牢记谁是真正的受众,媒体只是中间人;抓住谈话的中心思想,不要偏离主题;注意设定目标,清楚地知道自己想从中得到什么;准备好要提供的几条关键信息。三是善于处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对待新闻媒体舆论监督要重视、谨慎、妥善处理。首先,摆正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的关系。充分认识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的根本目的和作用是一致的,正确的舆论引导可以转化舆论监督的效应,可以避免不当的舆论监督。其次,把握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的尺度。公安新闻资源是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公安机关在欢迎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同时,要积极主动取得新闻媒体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对于公安工作的负面报道问题上,彼此要达成共识:即从大局出发,立足帮助公安机关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尽可能通过内部渠道反映问题,确属需要报道的,也要选好角度,客观中肯。

三、结合实际,研究建立新闻舆论的引导机制。

一是研究建立舆情跟踪、分析机制。安排专门力量及时跟踪和定期分析新闻媒体关于公安机关的舆情动态,开展有效的社会舆情监测与分析。对于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要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并报告本级公安机关主要领导和上级公安机关,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研究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以争取时间、争取主动、掌握信息主导权为原则,实现指挥中心、新闻发言人办公室、宣传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联动,根据案件、事件态势发展及时提出工作对策,确定新闻发布口径,精心选择恰当时机,发布权威信息,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还要注意程序,严格按照规定,报请党委宣传部门审批。三是研究建立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加强与社会知名网站的合作,探索培养“网络写手”,及时收集网络上针对公安机关的负面信息,提前预警,并以普通网友的中间人身份,主动介入,客观、公正地回复歪曲、诋毁公安机关的负面信息,以达到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引导网络舆论的目的。

四、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新闻舆论引导的水平。

公安机关新闻宣传部门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自身队伍建设。新闻宣传干部是主力军,这支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公安新闻宣传工作的整体水平。一是培养选拔理论素养好、业务素质高、作风正派,具有一定组织和协调能力的同志从事公安新闻宣传工作,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刻苦钻研业务,不怕困难,勇挑重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二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升公安宣传干部的业务技能,激发他们用“三情”去工作:一要有“真情”,即怀着对公安事业、公安工作的热爱,怀着对战友、同志的真情,去挖掘宣传的对象;切身体验基层公安工作艰辛和曲折,掌握第一手材料,去创作真实感人的作品。二要有“激情”,即充分发挥职业的敏感性和敏锐性,积极思考,主动出击,把宣传工作做实、做精、做好。三要有“人情”,即捕捉人性化的、反映民警甘苦、刻画民警内心世界的东西,充分体现人情,引发社会共鸣,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三是严守公安新闻宣传纪律,对于各种公安活动的宣传要慎重从事,严守保密纪律,严格执行新闻宣传的有关保密规定,切实落实公安新闻宣传工作责任制,遵守报告制度、新闻记者接待制度、新闻报道审核报送等制度,切实从源头、从制度上杜绝负面新闻的发生。

第二篇:受众话语权建构时代的电视选秀

受众话语权建构时代的电视选秀

摘要:电视选秀是受众话语权的产物,受众生产电视选秀时,对电视选秀的文本进行了建构:对传统进行颠覆,使传媒媚俗,使青年亚文化身份被认同。可以这样来评价选秀:选秀是受众消解焦虑与弘扬主体性的统一,选秀使受众审美倒退为机械水平,选秀使电视拟态环境中的虚假被确认。

关键词:受众;话语权;建构;电视选秀

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2-0084-04

市场经济催生了选秀节目,这种节目类型在当今消费文化的渲染下呈现出独特的现代性,从节目中我们能看到生产性受众对节目的建构。本文主要研究选秀节目背后的受众。

一、传媒竞争图式催生选秀

在现如今各种传媒激烈竞争的年代里,各种新传媒层出不穷。自从上世纪50年代时,电视成为普泛媒体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后便是网络成为一种非常便捷的媒体形式,而如今,移动电视、触摸媒体、手机报纸等各种新式媒体形式纷纷登场,使大众在了解外围世界时,拥有广泛的途径。

除了传媒爆炸的背景,消费文化也乘虚而入,加速媒体各种节目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媒介之间种类的竞争不是简单的媒体竞争,也是各种消费活动本身的一种竞争。电视举行选秀,能够全面把握舆论的导向,掌握自身的收视率和满意度、广告收入。如强大的电视湘军――湖南卫视就在推出《超级女声》后,单凭借每场总决赛的几百万条短信,就有了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合适的选秀策划会为媒体进步带来可观的赢利。之后,各种选秀节目纷纷波涛汹涌,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中国达人秀》、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上海卫视的《我型我秀》、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北京卫视的《红楼梦中人》等节目纷纷以锐不可当的姿态出现在观众面前,大大激发了各种年龄层次受众的关注。这种奇特的文化景象在消费主义的驱动和大众梦想成名的功利心理下变得绚烂多彩。

二、受众话语权与生产性文本

文化学者费斯克曾经根据意大利学者艾柯与法国结构主义学者罗兰?巴特的理论提升出了生产性文本的概念。艾柯将文本分成封闭式文本与开放式文本两大类型,开放式文本拥有丰富意蕴,受众可以参与到文本的建构中。罗兰?巴特把文本分成可读文本和可写文本,可读文本倾向于去接受一个容易接受规训的读者,这种读者会把文本本身的意义来当作一种规定的意义去接受;可写文本的读者是既能去接受文本意义,又会在文本意义基础上进行改造并二度书写文本意义的读者。费斯克在总结艾柯与罗兰?巴特的经验后,提出了“生产者式文本”,这种“生产者式文本”即能如巴特所言的可读文本一样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当今无论是哪个电视台选秀节目,都不断邀请受众一起进入节目生产环节。

当电视节目在拼命争取自身的收视率时,观众是否对节目满意会成为电视非常重要的目标。麦克卢汉认为:“卫星的影响是把这个行星转变成一个环球剧场,它要求的姹紫嫣红的舞台剧目,远远超过好莱坞昔日构想的任何东西。环球剧场要求这个世界的居民不仅当观众,而且参加剧组的创作。”[1]新传媒时代的受众都希望自己和媒体之间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能够时刻参与到媒体节目中来。

电视文本生产的基本环节为:先由全国各大赛区进行海选,海选时候基本是没有门槛的,此时报名非常热烈,节目组甚至还让观众们进入演播厅,和各位选手实行零距离的面对面交流,在节目后阶段的生产中,观众的短信投票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不少选秀节目的海选过程中,大众的短信投票参与赋予了选秀节目强烈的互动性,带来了电视与大众的集体狂欢,如《快乐男声》给予全部参赛者以一种平等化的条件,因为每个参赛者不管其出身、地域、形象、唱法,都可以平等地来参与比赛,并且不收报名费用,而最后的选手赛出也是凭借其本身的大众投票结果,以此得到强大的大众参与意识。“在当今大众文化的语境中,娱乐选秀节目以自娱自乐、原生态演出和互动交流的特征展现在观众眼前,体现了狂欢理论中的自由精神、快乐哲学和参与意识,形成了一场集体性的视觉盛宴。它把一个个普通平淡的日子成功地虚拟成热闹非凡欢天喜地的节日,着实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通往快乐的崭新渠道。”[2]同期其他各种综艺节目均未能实现如《快乐男声》这样的收视率,就在于其他综艺节目未能像这些选秀节目进行互动。

不管选秀节目本身是否可能存在作弊,但值得我们肯定的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大众文化在竭力争取自己的精英地位,文化产业的社会催生出大众文化。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论述到:“过去的三十年里,资本主义的双重矛盾已经帮助竖立起流行时尚的庸俗统治:文化大众的人数倍增,中产阶级的享乐主义盛行,民众对色情的追求十分普遍。时尚本身的这种性质,已使文化日趋粗鄙无聊。”[3]各种选秀活动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正加重着大众文化的强大,因此选秀节目也代表着大众文化的崛起,很多传统的精英文化都在大众文化的喧嚣声中砸得粉碎。传统精英文化的艺术判断标准遭到市场收视率、商业利益的不断挑衅,现场评委的毒舌、观众微博的谩骂都又在另外一个程度上恰好被商业利益利用并收编,反过来成为选秀节目的幕后助推人,所有力图以精英文化路线行走的评论都接受着收视率的入侵。

三、受众生产电视选秀时的建构

作为一种生产式的文本,受众必须不断参与到选秀节目的建构中,那受众如何建构文本就成为一个可以深入研究的话题。

1.对传统进行颠覆

2005年《超级女声》开始以后,李宇春以接近男性化的装扮、高大的身材、俊朗帅气的气质、男性化的声音开始了对传统女性美的反叛,之后参赛的尚雯婕、刘力扬、厉娜、许飞、曾轶可都纷纷以中性化形象登场。到2010年时候,“花儿朵朵”组合登场后,继续大规模刮起了大规模的中性风。传统意义上的美女需要大眼睛、高鼻梁、柳叶眉、温柔端庄,但是在《超级女声》那里毅然抛弃了传统的女性审美观,转而认同中性化的审美路线。同时,“男性女性化”的潮流也突然崛起,2006年《加油,好男儿》当中有许多的中性美男,在全国总决赛选16强晋级赛开始时,外形阳刚、硬气的选手纷纷退出,留下的陈泽宇、向鼎却成功晋级,那些成功晋级的男性丝毫没有传统意义上男性所具备的阳刚特点,同年的《我型我秀》中,师洋在海选时候毅然用起假发模仿台湾女明星蔡依林跳舞,看起来和女性没什么两样。2010年,在《快乐男声》中出现了大量的反串,如刘著、赖川、童童、潘曦等男性纷纷以反串女性特征的样貌出场,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伪娘成为网络热词。当这些饱受争议的选手登场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事实上,这些中性化潮流的出现和媒介设置议题有着很强的关系,因为观众关注这些选手本身的唱功之外,更多地则关注这些演员是否有日常行为的奇特之处,评委安妮玫瑰在评刘著时候,反复强调要验明其是男是女,充满质疑,而安妮玫瑰的不礼貌质疑也引起了网络的批评,使得节目更为火爆。即使有评委认为男选手空有外表而无唱功也无人理会。

2.使传媒媚俗

当选秀节目成为一个比较时髦的社会现象后,随之而起的媚俗化形态成为一个非常显见的文化现象。事实上,自从电视诞生,其作为一种传媒方式就和媚俗结下了不可分割的关系。自从先秦开始,不少艺术家即用“先王之事,圣人之说”的方法来追求一种高级的媚俗,这种高级的媚俗是追求一种忠于描摹经典的手法,而他们这种“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也成为统治者非常依恋的工具,成为流行于当时社会的艺术表达。电视在经过一定的媒体更新后,创作人从一个古老的权力系统中解脱出来,开始基于现代人的社会作用,打起来了现代人话语权的主意,在适应外部世界的时候同时不断让外界的信息与自己同步,建构一种适合自己的新的认知系统,并利用这个认知系统不断去感染周围的认知者。

博德里亚认为:“媚俗是一个文化范畴,它和演说中的陈词滥调等值,它自己会宁愿把自己定义为伪物品,即定义为模拟、复制、仿制品、铅版,定义为真实含义的缺乏和符号、寓物参照、不协调内涵的过剩,定义为对细节的歌颂并被细节填满。它的激增是工业备份、平民化导致的,在物品层次上,是由借自一切记录(过去的、新兴的、异国的、民间的、未来主义的)的截然不同的符号和‘现成’符号的不断无序增加造成的,它在消费社会社会学现实中的基础,便是‘大众文化’。它的特性就在于价值偏差和贫乏,和关于美以及独创性的美学相对,它提出了模拟美学,这种模拟美学是与社会赋予媚俗的功能深刻相关的,这一功能便是:表达阶级的社会预期和愿望以及对具有高等阶级形式、风尚和符号化的某种文化的虚幻参与;这是一种导致了物品亚文化的文化适应美学。”[4]博德里亚的媚俗概念和传统意义上的俗不同,这是一种特有的文化适应方式,这表征着媚俗正成为新的时代美学,媚俗和本身的时代符号有着密切联系。媚俗代表着一种受众对待媒体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对不少阶层都有着极强的诱惑力,审美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受众的渴求。蒸蒸日上的工业社会使得现代人面临着各种诱惑,而这种诱惑又是大众独特的审美趣味所在。

3.使青年亚文化身份被认同

在全球化语境的反复冲击下,一个崭新的多元人类文化语境已经展示在人们眼前。雷蒙德?威廉姆斯曾指出“文化作为意义系统,不止存在于艺术和知识这类当中,而且还存在于各种制度和日常行为当中。”[5]西方文化领域很早就进入到了青年亚文化的研究领域,而我们当前所见到的选秀节目中女性男性化和男性女性化、观众互动的环节都是一种青年的反叛精神,在引发多元主义的文化潮流之时并带动着强大的反叛精神。“周杰伦的MTV、韩国影视剧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类文化的追逐和消费在青少年那里变成了一种对家庭、社会各种压力的‘抵抗仪式’。”[6]这种带有一定反叛精神的思想在不停地去权威、去中心化,是在创造着当代青年的自身意义,他们想建立起自我的身份认同及社会关系意义,并获得一种属于自身的认同快感。类似李宇春、师洋、刘著这些男性女性化或女性男性化选手的脱颖而出正证实着传统的文化秩序在遭受着严重的破坏,经典的话语秩序在发生紊乱,各种逻各斯在堕入一种受嘲弄的境地,任何正统的文化会被冒犯,从而正统文化来屈服于这种青年亚文化,这也是受众娱乐传媒的胜利。

《超级女生》、《快乐男声》很大程度上利用了身份认同机制,节目提出“想唱就唱”的口号,他们想建立一种平民化的偶像,任何人只要有能力都能一夜成名,在海选过程中脱颖而出。选秀背后隐藏着极为强大的商业与媒介的合谋,当各种电视台在依靠选秀的活动将金银赚足时,青年们只是从众式地进入这种关注中,在一种由自身青年价值观所制造出来的偶像中来保持自己不被处于边缘化的处境,让自己成为消费的主流力量,在轰轰烈烈的消费活动中,为选秀的偶像来付出自己的精力,事实上,电视选秀也恰好为青年的亚文化提供着催化剂的作用。正如费斯克在《理解电视》中提到:“电视节目若想流行,它必须呈现能迎合不完全赞同主导意识形态的群体的成员的兴趣和以不同的方式阐释主导意识形态的人的兴趣。”[7]

四、评价

电视选秀节目应该算是一种真人秀,这种真人秀节目只是面向普泛的观众,没有很高的门槛。节目策划人通过一系列的精心策划,包装出一个个明星般的平民,实现了双赢,既满足大众的明星梦想,又实现了电视台的经济利益。众生喧哗的背后,又是学者们百家争鸣的景观,清华大学肖鹰认为:“这类节目把自我表现娱乐化、游戏化,过分挑逗个人表现欲。民众难以准确定位自己,在一定程度上令社会越来越浮躁。”[8]四川大学欧阳宏生认为:“选秀不是提升电视文化的品位,而是在不停地降低着品位,并且撕毁这电视媒体的文化底线。”[9]肖鹰、欧阳宏生的一番话道出了他对选秀节目泛滥的担忧。而另外一派学者则完全认为精英文化能够和大众文化融合起来,不一定产生完全截然的二分。上海交通大学谢耘耕则对选秀节目抱着积极的态度,他觉得尽管选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足,但是选秀是“一种颇具潜力的节目形态,已经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真人秀节目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值得我们一步步去探索。”[10]笔者是从以下一些角度来评价选秀的。

1.消解焦虑与弘扬主体性的统一

现代性萌芽诞生到发展并没有彻底实现人们对工业化的满足,相反给人们增生了无限的问题。当观众在面对一系列社会变革之后,自己心中往往进入一种不置可否的矛盾境界中,当他们心中萌发这种危机意识时候,就会寻找一些偶像崇拜来实现自我的心理定位。这时的选秀节目起到良好的平台作用,成为不少受众的一种麻醉剂――实现暂时的快乐与虚幻的满足,以此来彻底实现受众的心理稳定度,以此在工业化社会能经得住社会的高压,当他们获得一种暂时性的心灵休憩时,在第二天又会进入到一种工业化秩序当中。所以,用一种时髦的文化来抵抗原先的被工业化剥夺的心灵愁苦便是一种无奈之举。选秀的各种乐趣不断抛弃着既定的逻各斯,不断缓解他们内心的压抑与紧张,提起人们的生活激情,提供给人们一种生活的新契机,在生硬的生活中注入一丝主体性的体验,以此来收编自我的信仰。

2.受众审美倒退为机械水平

大众传媒时代的选秀活动是人们先进思想的承载物,随着消费标签的明确张贴,选秀本身并非一件极端的坏事,而是一个社会多元的表征。但针对当前受众的实际情况,我们在看到受众的审美趣味时候,也应该注意到选秀节目的不少顽疾,比如原先的生活审美堕入一种机械化模式当中,选秀中的偶像可以看成是现代社会中的符码,这些符码在不停制造着消费神话,导致受众的异化,但一个明显的表征是,当人性化的审美理性变得萎缩,而机械化的复制在不断呈现之时,也正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被冲击明显之时。马尔库塞在提出他单面人理论时候,曾经尖锐地指出:“同质化是人类失去审美能力后的一种相互模仿所造成的文化特征。”[11]当受众整天在接受各类“伪个性化”的选秀节目时候,也恰好接受着大量复制后的“伪时尚化”特征。从某种意义而言,强烈依靠广告收入的电视台针对现有的受众市场,最大限度地生产满足受众需要的节目模式,把受众丢弃在一个工业化社会的机械生产陷阱之中。

3.拟态环境中的虚假确认

“拟态环境”亦被称之为信息环境,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或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向人们展示的环境。”[12]受众处于一个信息爆炸时代之时,电视台必然追求的能够吸引受众的东西。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传播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13]对于选秀节目,“虚构与真实不再是绝对的二元对立,它们建构了另类生活空间。”[14]现如今,观看选秀的受众是非常容易从电视传媒中来获得一种对概念虚假的认同态度,而观看电视的受众越来越容易觉得,想成为明星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一种泡沫化心理便由此诞生出来,这种投机式的成名心理实际上正助长了人们的偷懒心理。不少互动的拟态情境促使受众认为,节目丝毫没有半点作弊嫌疑,而事实上,网络在节目后期曝光了不少假直播、假投票的黑幕,这说明媒体的真实性须亟待加强。

就整体当前的选秀节目而言,虽然它在不断建构受众主体性并帮助受众消解日常焦虑,而实际上它更应该强化选秀的艺术根本,尽力克服电视节目机械复制的缺陷,希望我们的选秀节目能走出一条真正适应自己发展的道路,既能彻底摆脱节目制作过程中的粗糙,亦能在保持当前受众互动基础上,培养出较为理性的审美道路。

[参考文献]

[1]麦克卢汉.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3.[2]高群.大众文化与“娱乐选秀”节目[J].文艺争鸣,2007,(5).[3]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37.[4]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2

[5]李陀.我们为什么搞文化研究[J].电影世界,2000,(1).[6]陆扬.文化研究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17.[7]John Fisk.Cagney and Lacey: Reading character structurally and politically,communication [M].1987:399-426

[8]戴婧婷.平民当偶像麻雀变凤凰,新闻周刊[J].2004,(34)

[9]电影学院教授斥选秀[EB/OL].中国江苏网,http://cul.jschina.com.cn/gb/jschina/culture/node19885/node19889/node25774/node25782/node25785/userobject1ai1470483.html,2007-3-28.[10]谢耘耕,陈虹.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报告[J].新闻界,2006,(2)

[11]达人秀:草根的年华[EB/OL].读览天下,http://

[12]雷跃捷,辛欣.网络新闻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1:79

[13]郭庆光.传播学概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3

[14]董岩.浮华背后――对电视“真人秀”的多重解读,新闻与写作[J].2011,(4):53

TV Talent Show in Audience Discourse Power Construction Time

YANG Shu

(Dept.of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4028,China)

Abstract: TV talent show is the product of audience discourse power.When the audience make the TV talent show,they construct its content and subvert tradition,make media fawn on customs,and make the subculture identity of youth recognized.We can evaluate TV talent show as following: it is the unity of anxiety resolution and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of audience.It makes the aesthetic level of audience back to mechanical time and makes the false information in TV mimetic environment being trusted.Key words: audience;discourse power;construction;TV talent show

第三篇:公安交警部门推进规范化执法建设刍议

公安交警部门推进规范化执法建设刍议

交通管理的基本工作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执法服务是否公正、高效、严明,直接影响警民关系和谐。为了树立良好执法形象,提升交通警察整体执法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努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公安交警部门应当顺应新形势,适应新要求,大力加强基层规范化执法建设。

一、当前公安交警部门执法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管理工作不到位,少数民警执法过程存在瑕疵。部分民警服务意识不强,以管理者自居,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群众对交通管理的新需求,重罚款、轻教育,重结果、轻程序。少数民警在执法过程中语言生硬,执法方式简单粗暴,举止随意,警容不整,对待事故当事人不耐烦,态度冷漠。

内部约束机制不到位,违规执法现象时有发生。个别民警法制观念淡薄,执法不规范、不严谨,执法随意性大,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现象时有发生。事故处理过程容易受到干扰,事故处理的公正性受到群众质疑。依法行政意识不强,办理案件过程中重证据轻程序,重办案轻服务,凭经验办案,造成群众投诉较多,容易产生不良社会影响。

警务流程再造不到位,群众对交警执法满意度不高。当前警力严重不足,基层民警任务重、工作量大,存在执法管理科技含量低,精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工作质量和效率难以保证。人民

1群众对公共交通服务需求标准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交警部门现有的内部运行管理模式和外部服务模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交通秩序管理、车辆及驾驶人管理、交通事故处理流程以及执法程序、法律文书制作等环节都存在诸多问题。

二、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按照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总体要求,我们应当以提升素质和能力为根本,以警务流程再造为牵引,以固定强化规范动作为抓手,以实现交通管理工作全局最优和让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全面推进交警部门执法规范化建设。

(一)开展执法学习教育整顿,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打牢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思想根基。

加大教育培训建设,不断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将教育培训纳入年终考核范围,建立教育培训考核台账,完善考核机制,把考核结果与晋级、评先等挂起钩来,奖优罚劣。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武装广大民警思想,深入开展“大练兵”活动,引导民警适应执法环境变化,不断改进执法方式,解决好“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思想认识问题,努力纠正特权思想和本位主义思想。全面实施集中教育培训与岗位练兵相结合的经常性教育机制,不断夯实广大民警的法律和业务素养,不断提高广大民警对执法规范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努力做到严格、公正、文明、高效执法。

(二)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梳理当前执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以道路执勤执法、事故处理、车辆和驾驶人管理为规范执法的重点,对当前执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相关法规的执行、落实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梳理当前警务流程中与群众需求不符,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环节,认真进行研究整改。围绕交通违法行为处理、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执行、民警文明执法服务、执法过程中的安全防护等环节,认真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虚心接受群众的监督、建议和批评,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提高交警部门执法公信力。

(三)加强执法制度建设,严格规范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水平。

针对当前执法活动中最容易发生问题的薄弱环节,按照理性、公正、文明、规范的执法要求,制定明确的操作规程和统一的执法标准,完善制度,堵塞漏洞,明确岗位职责要求,确保执法工作的各个环节有法可依,依法执行,通过交警日常执法,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广泛开展执法讲座、经验交流等活动,促进执法理念、执法作风、执法方式的根本转变,指导民警正确执法,规范执法,高效执法,不断提高执法活动的规范化、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

(四)强化执法监督,切实加强执法监督和队伍管理。一要强化外部监督,通过网络、媒体、新闻报道、警务公开

等形式,依法公开执法依据、执法权限、执法程序、执法标准和执法结果,以公开促规范,以公开促公正,以公开促交流。二要强化内部监督,认真落实执法过程中的各项内部监督措施,按照“监督跟着警力走,监督跟着警情走”的理念,大力加强警务督察,及时发现问题,努力纠正偏差。同时,建立健全各类执法档案、个案分析、案件分级审理把关、执法质量考核评议等制度,落实奖惩措施,做到对执法办案的各个环节都有监督和检查。三要强化责任追究,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办案,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级执法机关的权限和责任,把全力解决影响公正执法、人民群众反映大的共性问题作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对通过执法检查、群众举报控告、新闻媒体曝光的违法违纪问题,一经查实,坚决依法依纪严肃处理。执法规范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有长期规划和阶段性具体措施来保证实施。我们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警务理念,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规定动作为抓手,从影响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的问题入手、从影响警务效能提升的问题入手、从影响民警执法执勤安全的问题入手,通过执法规范化建设,把规范要求固化为规定动作,逐步建立和完善操作性强、简便实用、贴近实战的警务运行体系,不断提高交通警务运行的精细化、规范化、实战化水平和警务工作的整体最优效能。

第四篇:“互联网 ”时代高校微信公众号受众偏好度研究[小编推荐]

“互联网+”时代高校微信公众号受众偏好度研究

摘 要 以“互联网+”时代高校微信公众号的受众行为及使用偏好度为研究视角,调查大学生群体对微信公众号的使用满足因素及特定需求。根据研究采集的数据,分析高校微信公众号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应对策略,如何促进高校微信公众号的良性发展并充分发挥其舆论引导力的作用,从而为构建和谐校园、坚定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起到重要作用,真正让高校微信公众号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

关键词 “互联网+”;微信公众号;受众;偏好度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13-0007-05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平台迅猛发展,其信息获取、传播、交流和转化的过程不断改变并整合升级,加速了传播格局的融合迭代并逐渐形成多维、立体的新型传播体系和多元媒介环境。其中,以微信公众号的使用最为典型,目前微信全球共计8.89亿月活跃用户,新兴的公众号拥有1 000万个。微信公众号的出现和广泛使用,既充分满足了受众主动参与媒介的心理,又使传授双方形成了全新的信息流通渠道和互动模式,这使得受众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占有更高的比重和分量。

大学生作为微信活跃用户群体之一,不仅带动高校微信公众号的建设步伐,更使高校微信公众号成为塑造高校文化传播功能的主要载体,加强了校方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效率,提高了有效信息的触达率和传播效果。但是,高校微信公众号同样因其数量繁多、信息重复、各级平台间建设混乱等问题导致公众号关注数量停滞、阅读量增速趋缓、用户体验度下降。

因此,本文从传播学视角下展开研究,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作为基础,基于受众偏好度层面进行分析,探究“互联网+”时代国内高校微信公众号使用现状,科学识别现有平台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号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将对高校在新媒体背景下提高自身话语权、扩大社交网络能力、拥有更广泛的师生支持和更高效的传播效果带来指导性意义。高校微信公众号使用偏好度调查结果

1.1 卷的发放与信度分析

1.1.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根据高校微信公众号的现有情况,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调查的方式,向全国15所本科院校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在校生随机面对面进行问卷发放,最终确定样本量450份,其中无效样本33份,有效样本417份,回收率为92.7%。

本次调查统计显示:受访大学生中,关注校园微信公众号的学生占比92.1%;从性别上看,男性占比39.3%,女性占比60.7%;从专业分布看,理工科占比31.9%,经济管理占比23.7%、人文社科占比44.4%;从年级比例看,大

一、大二学生占比40.5%,大

三、大四学生占比59.5%;从学生身份看,学生干部占比21.8%,学生党员占比8.9%;从学生生源地看,城镇生源占比56.1%,乡村生源占比43.9%。

1.1.2 信度分析

本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受访者基本数据和新媒体平台的基本使用情况,例如性别、专业、年级、身份、生源以及偏向使用新媒体平台的类型和使用习惯的细节等;第二部分为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号的使用满意度调查,采取五级李克特量表,分别从内容、形式、互动三个方面对问卷进行设计,本部分使用满意度调查中的Cronbachα(克朗巴哈)系数为0.964,表示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

1.2 高校微信公众号使用行为及偏好概况

通过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得出,我国高校大学生使用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的行为习惯中,首先选择的平台是微信公众号,占比为83.2%;其次是新浪微博,占比为73.6%;再次是腾讯新闻,占比为63.1%。由此可见,微信公众号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是较为明显的。在深度访问中询问受访者选择微信公众号而不选择微博、门户网站或BBS论坛等新媒体平台的原因时,他们阐述的理由多集中在微信是私人移动社交中较为重要的一环,依托在社交功能下的微信公众号不仅能满足他们对于人际关系的基本诉求,同时在公众号中获取的信息还能成为他们与其他群体社交圈之间的联结纽带。

此外,受调查人群中92.1%的大学生都至少关注一个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主要目的集中表现在:及时获取学校发布的重要信息,占比为67.9%和官方要求关注,占比为35.3%;在使用习惯方面,浏览信息最为频繁的时段是22:00―24:00,占比为46.8%;在主动阅读方面,看到感兴趣的内容才选择浏览的,占比为60.4%;在浏览单条推送的阅读时长方面,概括阅读3分钟以内的,占比为72.4%。

1.3 “互联网+”时代高校微信公众号受众的需求分析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换言之,可以将受众接触媒介的行为看作是受众基于自身需求主动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和筛选,继而进行二次编码和转发的活动,这种活动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和多样性。因此,通过对高校微信公众号的受众进行研究,将掌握“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倾向获取何种信息、如何使用这些信息并从中获得何种满足等。微信公众号的不同受众,其选择使用的需求必然不同,研究用户的使用心理和动机,旨在细分当今时代大学生群体的特征和相应偏好,从而满足受众期待并使校园新媒体更加科学地引导校园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公信力。

基于此,本调查采取因子分析研究进行高校微信公众号受众的需求探索。KMO(Kaiser-Meyer-Olkin)值为0.96,P值小于0.05,调查问卷中的共同度大于0.6,表示每个题项中的方差可以被公因子解释,符合理论标准,说明本量表适合因子分析。对于每个测量的题项,公因子的载荷系数大于0.6,说明问卷中的各个题项明确,本文对量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数据处理,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提取3个公因子,即测得受众的三种使用主需求,分别命名为信息需求、互动需求、兴趣需求。具体结果见表1。

因此,收集更详细的用户数据,精准定位用户“画像”是当今时代高校微信公众号建设过程中的首要目标。高校微信公众号的传播者应深入用户群体进行摸底调查,从认知差异,即不同人的认知风格入手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定式;从生理差异,即脾气秉性、气质差异方面进行大学生的人格分析;从社会差异,即生活环境、社会阶层、家庭关系等多方面展开点对点、面对面的用户对口研究。同时,结合大数据获取信息的科技手段,对推送的内容进行个性化分发和推荐,从而对准传播路径的“靶心”,直击用户使用偏好。

2.2 从信息传播到“+群体认同”的核心价值教育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一个成熟的心理认同的渐进发展是以人所属的团体为条件,团体的传统价值对个人的成长意义重大。群体的社会认同感使个体明晰自己归属于何种群体、处于何种社会位置、浸润于何种文化等,因此,群体所传达的精神文化内涵、价值观念和核心信息将时刻影响着群体内个体的认同。

高校的社会群体类别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在“互联网+”时代,微信公众号作为校园新媒体传播的重要阵地。

首先,应注重高校核心文化的传递和表达,坚持正面导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例如,大学校园通过对该校的核心特征建立共识,这些核心特征往往反映在学校的典型学生身上,这些典型学生被全校公认为楷模和领袖,他们的言行实现了社群崇尚的核心价值。高校公众号如果对这些典型优秀学子进行深入报道并挖掘学习环境、交往师生对其的影响和塑造,借此传递出的校园核心价值和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精神,相信更能打动受众的内心。

其次,高校微信公众号要明晰青年群体社会认同的重要性,就是要在传播信息内容中表达出清晰的角色标准;要让大学生对自我角色有明确的肯定,因为作为个体的人,当他对自我角色的定位清晰且认定的条件下,才会在态度和思想意识里接受这个角色要求的标准,进而用这一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最后,让大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号确立起对校园规范的认同心理,从而发挥出“互联网+群体认同”的巨大宣传作用,推动大学生的人格健康成长。

2.3 从网络传播到“+舆论引导”的传播力和公信力构建

高校舆论的主体是校园师生,客体不仅是师生关注的校园文化和重大事件,还包括社会当下普遍关注的问题、观念和人物。探讨高校网络传播的舆论引导力,必须要明晰高校舆论的特殊性,即舆论主体的双重化和舆论客体的动态化。

高校舆论主体的双重化即以主流社会和校方为代表的显在性舆论引导和以小众群体为代表的潜在性舆论扩散。显在性舆论是自上而下的表达方式,是学校官方通过传统媒体或会议、文件等信息传播形式向高校师生进行宣传和引导的舆论,这种舆论往往具有高语境的传播特点,不易被?W生理解和接纳。而以小众群体为代表的潜在性舆论则大多形成于学生群体之间谈论较多的话题、思想、情绪和见解,这些舆论若不经过科学的引导和熏陶,就有转化为不良思潮和不稳定情绪的危机。因此,利用高校微信公众号的网络传播力,掌握校园舆论的主动权,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群体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和培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效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显得尤为重要。

而高校舆论客体的动态化,则取决于对主体的认知。高校舆论主体的认知、动机和情感在其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会多次发生改变,使得舆论客体在短时期内相应引发出自我更迭的动态化演变,而每一次更迭所带来的影响,都将决定着舆论本身的传播效果。高校微信公众号作为新媒体平台中传播范围较广、使用频率较多的信息中转平台,需要全面认识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习惯,提升新媒体的媒介素养,控制社会不良舆论信息源的渗入,真正达到正面引导舆论的目的。结束语

综上所述,正确认识高校微信公众号的网络传播力,高度重视“互联网+舆论引导”的传播力和公信力构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坚定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是高校微信公众号所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企鹅智库调研平台.2017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R].北京,2017:3.[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65.[3]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M].北京: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2016:28.[4]Mark Granovetter.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5):78.[5]周晓虹.时尚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J].社会学研究,1994(5):84-90.[6]威廉?托马斯.不适应的少女山[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3.[7]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34.[8]李嘉.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研究[J].情报科学,2016(10):26-33.[9]潘霁.恢复人与技术的“活”关系: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反思[J].国际新闻界,2016(9):75-85.[10]詹恂.微信用户持续使用意向影响因素及使用与满足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11):130-134.

第五篇:对新媒体时代基层公安宣传工作的思考

对新媒体时代基层公安宣传工作的思考

机等新兴网络和手机媒体的迅速发展,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途径,已逐渐从依赖传统媒体向依靠新兴媒体转变。基层公安宣传工作如何顺应新媒体时代要求,把握宣传工作规律,树立新理念,寻求新途径,变革新方式,着力在创新上求突破,以宣传效应的正能量提升队伍战斗力、树立良好形象,避免和减少涉警负面舆情带来的危害,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基层公安机关不容忽视的课题之一。

一、客观审视当前基层公安宣传工作与新媒体时代不相适应的主要问题

(一)工作理念不适应。当前,个别基层公安机关和民警对公安宣传工作顺应新媒体时代,在理念上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面临的新媒体舆论环境特点把握不准。有些人对公安信息发布的开放性、公众对公安工作的参与性和社会舆论的引导性认识不足、理解不深、理念滞后,缺乏与时俱进和科学的理性认识,对新媒体时代公安宣传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识不清。二是顺应新媒体的工作理念没有效转变。少数基层公安机关及民警没有打闹顺应形势发展变化的宣传工作新的思想基础,在认识上缺位。有的认为:“在报纸、网络上见一篇稿子,不如破一件案子。”“在电视上见一段影子,不如多发一点票子。”重业务、重实惠、轻宣传现象在一些地方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有的宣传意识虽然较强,但观念不新,仍以旧思想、老观念看待新形势下的公安宣传工作,没有真正树立“宣传出战斗力”的思想和“宣传也是中心工作”的理念。三是对涉警负面舆情重视引导有差距。少数地方和民警对新媒体各载体的地位、特点、作用等缺乏认识,对公众关心关注涉警舆情特别是涉警负面舆情,不能作出及时有效回应,公安宣传工作处于被动境地,甚至在有的地方发生了某些涉警舆情被网民、网友、公众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炒作、发酵、放大,成为了有碍队伍战斗力和形象提升的负面舆情。

(二)工作导向不适应。一是重视内部信息宣传,忽视利用新媒体对外宣传。一些地方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内宣任务,从县级公安机关到基层所队和民警,便把宣传工作重心放在了只想完成信息任务、争取不扣分的所谓“关键点”上。以编、造、拼、攻和假、大、空、虚的方式,应付硬性指标任务,信息宣传脱离实际、质量差。二是重视内网宣传,忽视对外宣传。在公安内网中,因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和局域网的保密性,内网上所登载的信息,社会公众无法无权浏览和阅读,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无法全面知晓公安机关在维护稳定、打击犯罪、治安管理、安全防范、化解矛盾、规范执法、服务群众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和业绩。目前,一些地方网来网去、相互粘贴、自娱自乐、宣传面窄,出现了“内宣闹热”、“外宣淡白”的“反差过度”现象。三是重视内宣考核记分和奖励,忽视对外宣传效应。个别地方内宣任务下得过重,对外宣任务只重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忽视了利用互联网、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手机媒体进行宣传。在考核记分和奖励上,内宣记分过重、奖励过烂,外宣记分奖励少,由此造成基层所队不注重与新闻媒体沟通,外宣稿件量少质弱,“豆腐干”多,重量级、大篇幅和专题性、系列性的先进典型宣传报道,在互联网、官方网和媒体网站上宣传很少。

(三)工作手段不适应。一是缺乏与主流媒体网站的沟通。在省级、地方级主流媒体网站的联系沟通上,不少基层所队对其网站的特点、作用等认识不足,与新闻媒体单位和编辑等主动联系少、情感沟通少,就连投稿的基本方式、途径、主要受众面、可采用公安机关的何种新闻信息等都一概不知。二是缺乏主动运用新媒体回应公众关心关注。有的在发现涉警负面舆情时,思想敏锐性较低,把局、所、队长和民警的博客、微博作为摆设,没能及时有效地运用自己的博客、微博、微信发布有益信息,主动去引导、去回应社会公众对某时某事的极大关注,没有以宣传效应的正能量去正确引导公众、网民和网友,及时避免、减少和消除涉警负面舆情带来的危机危害,在个别地方出现因引导处臵不力,导致“导火索”引发“爆炸”,出现危害社会公共安全事端。三是缺乏主动应对媒体和舆论引导。少数地方对涉警舆情引导重视不够,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不强,特别是在发生涉警负面舆情和舆论时,对引导工作原则和方法等理解不深、把握不好,没有抢占先机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有的未建立健全重大新闻发布制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对发布信息“赢得第一落点、抢占第一落点”的理念没形成应有共识。“先入为主、先声夺人”的引导处臵法运用不够,“救火队”、“打架后放搞脚”、“雨后送伞”等现象和教训式的案(事)例屡见不鲜。

(四)工作重点不适应。一是偏重破案宣传,忽视队伍建设创新举措和先进典型宣传。个别地方对破获的大要案件,利用公安网、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互联网、地方官方网站和新闻媒体网站进行“轰炸式”的大量宣传报道,但对队伍建设中的新举措、新亮点、新人物等宣传不多不深,特别是队伍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人和事宣传少。忠诚、勇敢、正义、威严、亲民而鲜活的人民警察形象在公众中没有刻下清新印记和打下深深烙印。二是偏重工作成效宣传,忽视工作过程宣传。少数地方对专项行动总是以讲功劳、列数据、玩“文字游戏”来表现,没有将采取的新办法和下的苦功夫讲明说透,波澜曲折、细致入微、引人入胜、鲜活高大和扣人心弦的工作过程和精彩场面等,在简报或事迹中很难见到。三是偏重宣传任务数量取胜,忽视中心工作宣传策划。有的为完成下达的宣传任务,通过细化目标责任、建立落实奖惩激励机制等措施,促进了宣传任务的按时完成,但有的对宣传工作重点,没有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宣传方案,在紧扣中心工作、专项工作、专题工作等方面,缺乏周密而科学的宣传策划,出现宣传工作“神散”,对全局性、阶段性中心工作宣传不突出、不鲜明,成了“无主旨、无中心”宣传,造成了“内行不上心、媒体不愿用、公众不爱看”的现状。

(五)宣传队伍不适应。一是队伍素质急需提升。目前,内勤民警或文职、协勤人员是宣传队伍的主力军,但大多数人是刚跨进公安门不久的新警或文职、协警人员。这些人中,公安工作经历少、经验少、专业知识少,不少人没经过宣传工作知识技能培训,深感对宣传工作思想敏锐性不强、知识不系统和技巧不高,收集整理素材和信息缺方法,想写好信息或稿件欠功底。同时,因工作繁杂、任务繁重等原因,不愿写信息、写新闻稿件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顺应新媒体能力急需提升。在一些基层专兼职宣传干事中,缺乏对新媒体时代与公安宣传工作的认识,缺乏与新闻媒体打交道的沟通能力,缺乏运用新媒体手段和载体的宣传技能,缺乏对涉警舆情特别是涉警负面舆情的观察力、应对力和主攻力,在处臵本地本部门的涉警负面舆情时,不会用新媒体手段去有效回应或引导。三是务实进取的作风急需提升。宣传工作是一项原则性强、责任感强、费时费神“爬格子”的工作,需要有过硬的本领和务实的作风来有力支撑。在现实中,有的缺乏为公安宣传忘我工作、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精神,缺乏深入实际、务实进取、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图数量忘质量,东拼西凑,对新媒体多元化、立体化传播途径把握和运用不够好。

二、主观原因浅析

(一)认识不足是直接原因。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在传统与现代媒体并行并用的今天和将来、新媒体逐渐占据传播优势的时代背景下,公安宣传工作面临着新媒体时代传播方式数字化与网络化、受众思想观念和信息接受方式可变化、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和社会价值观多样化、以及公安信息发布的开放性、公众对公安工作的参与性和社会舆论的引导性等新特点和新情况,但有的把握不准。由于对新媒体特点、作用及其运用方式了解不多,思想上没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基础和进取精神,在宣传工作机制建设、策划与创新、队伍素质与能力建设、经费投入与硬件建设和与新闻媒体沟通等方面重视不够、用力不足,从而导致基层公安宣传工作与新媒体时代不合拍。对涉警负面舆情,有的思想不敏锐、洞察力较低,没有以新媒体多元、开放、快捷、高速、面广、容量大、公众多等特点与作用,对事前事中采取“先入为主”、“舆论先行”、“先声夺人”的办法去有效引导,总是以“屏蔽”、“网上巡查”来简单处臵,导致一些地方舆论“发酵”、“着火”、“助燃”,工作被动。同时,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外宣工作淡化弱化,同时也给宣传工作出战斗力、出新形象带来了非积极影响。

(二)运用不力是主观原因。运用是一种方法论,是基于对认知事物的实践活动。从主观上分析,由于一些地方和民警对新媒体信息引导、舆论引导的承载力和影响力认识不充分,特别是对我国新媒体的作用了解不多,因而在运用上显得乏力。据有关介绍,近年来,全国互联网和手机网民已超过6亿,微博用户群体有3亿多,互联网和手机网络已成为传播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作为公安机关,社会公众历来普遍关心关注,一些工作和行为稍有不慎出现闪失和纰漏,就会引来社会公众热议。譬如,因有的在执法、管理、形象、服务等方面出现问题,甚至造成涉警负面舆情时,社会公众、网民、网友等利用自己的“麦克风”发表意见、言论,但有的对此重视不够,不会用、不善用新媒体手段“抢占和赢得第一落点”,没有很好地利用新媒体舆论引导来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在运用上出现了“断层”现象。同时,对有效运用新媒体手段,没有建立常态化长效运行机制,相对固定的宣传力量和较为精良的设施设备配臵不强,也导致了某些地方在遇到紧急突发事情时,充分依靠宣传舆论引导社会公众,显得比较被动和苍白无力。

(三)素质不高是内在原因。从目前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看,宣传队伍素质问题也是影响和制约宣传工作质效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是想不到,二是为不到,三是办不到。一些专兼职宣传民警由于不重视对新媒体时代的认识、不重视对适应和顺应新媒体时代新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养、不重视运用新媒体观念去思考问题等,便出现了三个“不到”。一则对新媒体时代公安工作所面临的空前开放、高度透明、全时监督的舆论环境认识不清或认识肤浅。这是“想不到”的原因。二则不重视宣传队伍建设,在硬件建设和机制建设等方面缺乏与时俱进的过硬措施,造成一些宣传民警想干干不了。这是“为不到”的原因。再则由于受具体工作任务繁重影响,一些从事宣传工作的民警没有更充裕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去思考宣传工作,对新媒体下公安宣传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缺乏观察力、应对力、引导力和沟通力,对一段时期宣传重点是什么,怎样做好正面宣传引导,怎样拓展宣传领域以及搞好宣传策划和创新等,缺乏前瞻性思考和谋划。这是“办不到”的原因。加之,有些民警不愿意从事内勤和宣传工作,有的没有机会去参与应对涉警负面舆情研判,造成耳不聪、目不明、心境不宽广,仅靠被动地接受任务。

三、几点思考

(一)强化对新媒体作用的认识。近年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已成为公众特别是中青年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目前,全国网民已有5亿多,数字化、网络化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有话语权。当前,基层公安宣传工作面临信息发布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公众对公安工作的参与性越来越高和时代要求社会舆论的引导性等新形势和新特点,同时面临四个新挑战:一是传播主体的多样化,个人和社会组织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空前提升;二是传播模式发生重大变革,显现出极强的群际传播特点;三是传播内容多元海量,公众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四是传播速度加快,影响范围广泛。作为基层公安机关,社会公众对公安队伍在打击犯罪、执法活动、治安管理、服务群众、队伍建设及整体形象等方面特别关注,信息传播速度可以秒来计算。因而,务必以清醒的头脑对新媒体特点和作用加以足够认识、理解和运用,充分运用好新媒体具有一针见血、杀伤力强、触及面广、方式多元、传播快速、受传者多等作用,在遇到出现负面涉警舆情时,通过传播方式多元化的途径,第一时间主动掌握话语权,尽快消除其影响、危机和危害。

(二)强化对涉警舆情的舆论引导。涉警舆情,说到底就是涉及公安工作人与事的各种积极或非积极情况。孟建柱指出:“全面提升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以开放自信的态度,更加积极主动回应人民群众期待和关切”。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宣传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和媒体的知情权,接受群众和媒体的监督;要正确认识和理解舆论引导能力与党的执政能力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和理解舆论引导能力与提高公安机关执法能力的关系。在当下,应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作为加强执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切实增强准确把握判断涉警舆情的能力、正确应对舆论关注的能力、主动运用舆论推动工作的能力。工作中,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基本原则,改变过去应对舆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手段,树立媒体意识,增强媒体服务意识,提高应对媒体采访的能力,切实提高涉警舆情处臵、涉警舆论引导的能力和水平,在重大涉警舆情、涉警舆论的引导中充分运用新媒体抢占先机,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

(三)强化宣传工作的策划与创新。在新媒体时代,基层公安机关应积极通过宣传效应的正能量来提高队伍的战斗力和人民群众的满意率。基层公安机关在宣传工作中,应当切实抓好策划与创新工作。在策划方面,要借鉴和学习企业营销宣传策划的工作理念,通过成功的宣传去赢得市场、占领市场。这些年来,全国公安机关涌现出的任长霞、邱娥国、济南交警、漳州110等先进典型形象都是靠精心策划提炼出来的。我们应当坚持“中心工作整体策划、重点事项专题策划、大事策划出效应、小事策划育亮点”的工作思路,紧扣工作、围绕重点工作,策划广场宣传、媒体宣传和内外宣传;策划队伍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让榜样的力量在社会上产生强大感召力;策划专项重点工作成效宣传,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真实鲜活、有亲和力。在创新方面,基层公安机关和民警要充分运用新媒体的各种载体,把队伍中的先进典型人和事、工作中出现的舆情和舆论,通过新媒体进行广度、深度和纵横向宣传,特别是对涉警舆情的处臵进程要尽可能通过新媒体进行宣传,对涉警负面舆情要尽可能通过研判,并通过网络媒体、手机媒体进行舆论引导,防止涉警舆情尤其是涉警负面舆情带来危害,把人们的思想、言行等统一到正确的、理性的轨轨道上来,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支持和理解。

(四)强化顺应新媒体的机制建设。要做好新媒体时代公安宣传工作,机制建设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应着力抓好四项机制建设:一要抓好宣传队伍素质提升机制建设。建立素质培育机制,加强宣传队伍思想、纪律、作风和能力建设,提高洞察力、分析力和应对能力。二要抓好宣传工作激励机制建设。坚持内宣与外宣并重并用的原则,用必要的经费奖励有功宣传人员,开展优秀宣传员评比表彰活动,激发宣传人员积极性。同时,通过必要的改进措施,强化新媒体信息新闻宣传工作,鼓励民警自觉应对各种涉警舆情,尽量减少涉警负面舆情的发生。三要抓好涉警舆情研判工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涉警舆情信息研判机制,畅通和完善涉警舆情信息汇集报送渠道,组建舆情宣传员队伍。各相关警种密切协作,及时掌握社会稳定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舆情动态。加大对重点社区、论坛、特定QQ群和特定搏客等网络场所的巡视,收集、掌握媒体的反映以及社情民意,定期不定期地对舆情走向进行分析、预测,力争在第一时间发现舆论炒作苗头,防止不实传言通过网络舆论进行扩散,激化人们的情绪。四要抓好涉警舆情引导工作机制建设。建立一支信息新闻宣传队伍,主动发布警务信息,积极为各媒体和公众提供有价值的警务信息,满足公众需求,对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社会广泛关注的突发案(事)件,尽可能在第一时间用权威声音从源头上杜绝负面炒作。工作中,要占领网上舆论高点,准确把握社会情绪引导,建立公安门户网站,公开工作信息。将网络作为最大限度澄清事实、宣传公安工作成绩和体现公安机关良好形象的新型平台,通过网络平台了解民意、汇集民智,畅通群众参与政治和利益表达渠道,及早发现问题、处臵问题,构建民众广泛参与、有序互动的舆论新环境。对已经热炒起来的舆情,采用发帖、跟帖、回复等方法引导讨论,积极疏导社会情绪,最大限度地消除负面影响。

下载刍议“受众”时代的公安舆论导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刍议“受众”时代的公安舆论导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