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缅怀地质先驱李四光先生
缅怀地质先驱李四光先生
今年是李四光先生逝世后的第四十五周年。他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世界著名的地质学家,是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北京地质学院的主要筹建者之一,其创立的地质力学独树一帜,为国家地质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地质力学是我国科学家创立的有重要影响的大地构造理论,是李四光一生心血的结晶。他为寻找我国紧缺的重要矿产资源和解决国家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发挥了关键作用。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源于他研究中国石炭纪二叠纪海水进退。1926年,《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的发表是李四光地质力学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李四光地质力学研究的萌芽吸收了当时国际先进地质学家的思想营养。他根据中国和东亚的地质构造特点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的地质理论。四十年代初,李四光率先将力学引入地质构造的分析,发表了《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地质力学理论已具雏型。1962年《地质力学概论》的完稿是他对地质力学理论的总结,并对地质力学的工作方法进行了阐述和说明。地质力学理论的核心是构造体系的思想,他在地球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仍闪烁着光芒。
早在三十年代,李四光就预言中国东部新华夏系沉降带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他对我国石油地质工作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1952年,地质部成立,主管新中国地质勘查业。地质勘查工作从传统的矿业中分离出来并列在矿业之前,属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处于产业主导地位的重工业发展起资源保障作用,地质工作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布局起导向作用,对下游产业和国民经济增长起倍增作用可靠的地质资料为各类经济建设服务。否则,我国经济建设将成“无米之炊”。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指出“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建国初期,做为新中国的第一任地质部长和全国石油地质工作委员会主任,在地质学界“中国贫油论”甚嚣尘上的氛围中,他正确回答了中央关于“走天然石油道路,还是走人工道路”的垂询。他根据多年潜心研究,提出扭动构造体系控油理论和战略、战役、战术找油工作的七个步骤,坚信不论海相或陆相,只要有适宜的地质条件便可以形成丰富石油。据此,他率先提出进行“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摸底工作”,大胆建议并实施了我国石油地质工作“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为我国东部大庆等一系列大型油气田的发现铺平了道路。发现大庆油田之后,指挥石油队伍南下,沿新华夏系沉降带向华北、江汉和北部湾推进,相继发现了胜利、大港和江汉等油田。在战术找油田方面,他亲自选定华北、江汉平原的突破点和关键井位并打出高产油流。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当时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他还十分注重和经常指导大西北、苏北乃至西藏等地的找油工作,派出柴达木石油调查队伍并发现了冷湖油田;他力主在塔里木盆地寻找古生代油田和向浅海进军,皆取得重大突破。
李四光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1950年4月,他克服重重困难从英国带回了一台伽玛仪,为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拉开了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序幕。在这次会议上,李四光和刘杰、钱三强一起作了工作汇报。50-60年代,李四光一直关心着铀矿地质的开展,多次听取找铀队伍汇报、指导工作。他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对找铀前景持乐观态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 实践证实了李四光的预测。尤其南岭带的一些铀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著称全国。李四光在强调构造规律的研究时提出:“关键要把对构造规律的研究与辐射测量结合起来。”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覃慕陶、吴磊伯等经过艰苦工作,找到了211特大型铀矿床。到“二五”末,我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铀产量已能保证我国核工业发展需要。四十多年来核工业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他身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四光先生作为地质力学的创始人,还是科技创新的典范。中国为有李四光这样杰出的科学家而自豪,中华民族为有这样忠诚的儿子而骄傲。他坚持科学技术面向国家经济建设,急国家所急,想人民所想。他的科学实践活动紧密围绕国家的需求,为祖国和民族的富强奋斗。
李四光先生是中国地质学界的先驱,也是无数地质人的旗帜。他的爱国事迹将激励我们为建设伟大繁荣富强的祖国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缅怀袁隆平先生演讲稿
缅怀袁隆平先生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刚刚过去的一周,是一个极不平凡的一周,云南、青海两地地震,令无数人忧心;甘肃白银马拉松越野赛因局部地区天气突变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21名参赛选手遇难。但最让国人悲伤的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两位老先生先后与世长辞。今天,利用国旗下讲话时间,我想借用新华网的题目,《禾下乘凉梦 一梦逐一生》,与大家一起怀念袁隆平老先生。
2021年5月22日下午1点07分,我们敬爱的袁隆平老爷爷带着造福世界的梦想和对杂交水稻事业的无限依恋,不幸与世长辞。湖南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诊楼前,三捧青翠的稻束静静矗立。不知是谁,采下老人毕生为之奋斗的梦,向他祭献。灵车过处,人们夹道相送;汽笛声声,祝他一路走好。一颗稻种,填得满天下粮仓。千言万语,道不尽一生故事。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老百姓把袁隆平刻在自己的心里。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饥饿斗争的历史。挨饿,曾是中华民族最深最痛刻骨的记忆。新中国成立前,少年袁隆平,因路遇饿殍,而立志学农。“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个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让袁隆平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逐。回望袁老一生,宏愿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情怀和担当。习总书记高度肯定袁隆平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委托专人第一时间看望了袁隆平同志的家属,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学习。总书记也曾寄语青少年:“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号召青少年一代要向袁隆平爷爷学习。
学习袁隆平爷爷,就是要学习他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奋斗历程。大学毕业后,袁隆平来到湖南西部的安江农校。在这里,为了让让粮食产量更高,他不断试验。于是,他在成千上百次的试验后偶然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竟结了近200粒谷子,数量高出一般水稻很多。如果能培育出杂交水稻,就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尽管当时好多人都认定水稻杂交不行,可袁隆平偏要挑战不可能,因为他相信科学。为寻找种子,他头顶烈日,脚踩烂泥,拿着放大镜在稻田间一株一株地仔细观察,一遍又一遍种植、试验、改良。他曾为了看住苗,把种子绑在身上,用体温催芽。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他的这个成果震惊世界,人们把这种神奇的水稻,称作“东方魔稻”。朴实无华的老人一生“耕作”于大地,以其工匠精神谱写了一曲永不停息的赞歌。
学习袁隆平爷爷,就是要学习他情牵祖国、造福人类的家国情怀。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90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自己应该为国家担负的责任。他对杂交水稻和它背后维系的国家粮食安全怀有的赤诚初心,从过去到现在,始终未变。“要想不受别人欺负,国家必须强大起来。”袁隆平从小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始终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利益紧紧相连。他有过体育救国的梦想,也曾打算参军报国,最终,他将自己对祖国的热忱,结成了一串串饱满的稻穗。
学习袁隆平爷爷,就是要学习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北大百年讲堂曾发布“中国心灵富豪榜”,位列首位的正是袁隆平,主办方给他的评语是:“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薄于名利,真实于自我。他以一个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农夫的田野上,收获着泥土的芬芳。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最古老的密码”。
同学们,老师们,“有些人,伟大到我们以为,他们没有生老病死…”何其有幸,得以遇见,与我们同时代的光芒熠熠的人,在课本上,在饭桌上,在人间里,都有我们最深沉的追忆。最后,我想用两句袁隆平爷爷的名言来结束今天的讲话: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儿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第三篇:缅怀光永先生
光永先生
光芒永存
2016年3月5日是雷锋纪念日。就在这一天,我院日语系外教光永胜郎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70岁。
光永先生2002年来到我系,见证了我校从学院升级为大学,我系从研究室发展到系部,校园从旧校址迁居到新校区,迎来送往十余届学生的全部过程。他就是我们心目中的日本雷锋,用螺丝钉精神将后半生贡献给了中国的日语教育事业和中国学生,他将全部的热情和学识浇筑在塞外春城,他快乐的性格和达观的人生态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他用实际行动让我们感受到日本人民的精神,也改变了我们对日本的某些偏颇的认识。先生走后,各届学生纷纷在网络上留言悼念,我看到了他们的难过和悲伤,也看到了他们对先生的喜爱与崇敬,再想起办公室中先生赠予我院满满一下的“光永文库”,我深深地体会到,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金钱与功名,却在于是否有真正的人格影响力。
乐观认真的“团块世代”
先生1946年生出生于北海道函馆,属于日本战后“团块世代”。这代日本人由于早年接受欧美文化洗礼,经历了争取独立自主的民权运动,他们既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生力军,又历经了泡沫经济的崩溃和“失去的十年”,可以说是思想独立、阅历丰富的一代,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年轻时是日本早稻田大学国语系的高材生,毕业后在日本高中当国语教师,先生对日语语言结构的把握远超于普通日本人。退休后,他想发挥余热,只身到海外推广日本语,首站来到的就是我系,他总笑着说“希望这是第一站也是最后一站”。
先生的课堂风趣幽默,旁征博引,例句丰富,板书整齐。他声音洪亮,乍一听不似古稀之年的气力。先生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播,更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下午的课堂通常是最难进行的,可学生们依然坐姿笔直,应答及时,这都得益于先生灵活的讲课艺术。
课堂是先生的最爱,学生更是先生的牵挂。从每一节课的出席情况,到每人每篇习作的语法修改;从每一回日语赛事的指导,到为考研同学进行课外辅导,他都一丝不苟,亲力亲为。先生对学生们的学习态度也是赏罚分明,我就曾遇到他批评某些懒惰的学生,先生的态度严肃但用词并不苛刻,他引起了学生对自己行为的愧疚感和羞耻心,却也十分注意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令我感到教师的力量还在于鞭策学生走向正确的为学、为人之道。
同时也是在先生的组织下,我系很早就有了自己的日文报纸——《经日小报》。每月两期的系刊,从撰稿到装订都由学生志愿者担任,报道的内容都是身边发生的事情或学校的活动,先生的教育理念是“观察身边事,做好手头事”,这种务实的态度就是日本精神的一种写照。此外,对每一份稿件,先生都会进行与撰稿学生面对面的修改,从未间断,他说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自体会日语语感和如何行文。截止先生回国治疗之前,小报已发刊十三年,逾百余期,所有参与过小报编辑的学生 都深深感到受益匪浅,所有阅读小报的师生都体会到先生细致入微的用心和持之以恒的劲头。这份小报也帮助学生记录着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同时成为了我系日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日志。
光永先生还是系里公认的“活字典”。他对日本的政治、历史及风俗民情都如数家珍,系里教师每每向他请教,他不仅热心答复,还查找资料佐证说明。在与教师相互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他也不断地学习中国文化,并对日常生活中两国各自的文化特点进行客观的观察。先生更是热心人,经常为系里的青年教师提供科研方向素材,为我系教师多出教科研成果提供思路。
先生不怕寒冷,不在乎生活条件是否艰苦,反而视苦为乐。下面有一小段他刚来我院时记录的生活感受(附1),其中写到:“我住的不是专家楼,这个地方好像是把教工宿舍的一角隔出来给外教用的。与普通中国人毗邻而居,早晚都可以看到他们的生活,我感觉很高兴。停水、断电、暖气出现故障,这些日常生活的不平不满也都是我能接受的。正是因为没有住在有特权保护的专家楼,才感到开心。”
对于院里发展,先生也是竭尽所能,出力献策。在院长和先生的大力筹措下,我系已经先后和日本几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每年有多批奔赴日本留学的学生。我系现在日本工作或学习的学生已超百余人,并在东京成立了“吉财校友会”。此外,先生还时常往返于东京、北海道等地的高校向日本大学生介绍我校即我系情况,这些现身说法赢得了日本学校的信任,也为我校连续不断地接收到了日本留学生,提高了我校在 日本的知名度。
先生不仅对中国学生严格教导、关怀有加,对日本留学生也是循循善诱,为增进两国学生的了解和交流不断努力。首先,先生积极争取让留学生住在中国学生宿舍,他说:“中国学生好不容易遇到同龄的日本人,住在一起既可以加强语言练习,又可以增加了解。”其次,为了留学互换制度的延续,他向学校建议改善留学生的住宿条件,如今在院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下,留学生不仅能与中国学生同住,还能享受到与其生活习惯相符的住宿条件。
顽强斗病的老人家
五年前,先生在回国接受身体检查时,被诊断出患有早期心血管动脉血栓,需要马上做心脏支架手术。为了不给系里添麻烦,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只是等到放假才回国悄悄地做了手术。手术顺利成功,而他几乎是下了病床就回到中国的校园继续工作。虽然日本的医疗条件先进,但孑然一身的先生毕竟年事已高,有必要进行安静休养。院领导也曾多次慰问并叮嘱他要休息,而其却表示并无大碍,希望工作。先生的坚毅、隐忍和果敢,无不让人动容和钦佩。
14年的春季学期,临近期末的一天,先生将我系老师召集在一起开了个小会。开会之前,我已听说先生病情的恶化,那个学期是眼见着他形容消瘦,春风侵略着他的裤管,却依然见先生挺胸昂头地穿梭在教室与办公室之间。有一次很担心地问起,他才轻描淡写地说可能是最近在服药,没有食欲。开会那天,他仅简要通报了一下自己的病情,表示要回国进行彻底治疗。我知道,如果不是到最后一刻,先生一定不会做此决定的,暗暗自忖。不等大家关心问询,他接着说:“还有几件事情还没做完,希望各位老师能继续进行。”于是从论文、小报、能力测试模拟考试,到出国留学的各项事宜,事无巨细,一一做出安排和说明。最后,先生讲了他在中国的感受以及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忧虑和思考。先生用词简洁明了,又具有日本人天生的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他说出的很多问题也是大家感同身受的,甚至让我们中国教师感到面红耳赤、深感惭愧,却又不知所措的痛点。不过,先生说“我还会回来的。”这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他还是爱着这块热土。
最后,我想用学生们对先生的追忆,缅怀这位老人家:
“光永老师走了。3.5,他一生未婚。他说,来中国有三个愿望:太极拳,二胡和汉语。课堂上的他,为大家普及各种经济、社会、时事,跨国、跨领域。他严厉甚至顽固。大家怕他、敬他。课下,他的房间干净,有条有理,书架满满的书。喝茶,听新闻,打太极拳,看棒球比赛,读中国小说……
学完太极24,他要学42,最认真,最严谨,牢记每个细节。
大学里的最后一节课上,光永老爷爷问大家“「これからどんな仕事をしたいのか?お金たくさん儲かるのか?楽して公務員になりたいのか」(将来大家想做什么工作?赚很多钱?或者轻松些,当公务员?)「違います。生きがいのある仕事ですよ」(都不是。请大家记住:要做有意义的 工作。)
他忍着病痛,为大家上完最后一学期的课。面对生死,他很淡然:“人生はそういうものだ。”(人生就是这样的。)”。
人格的力量是可以超越国界,穿越时空。先生已去,但我与同事们、学生们都会永远怀缅这位可敬可爱、大爱达观的爷爷、师长、老师!永远铭记这段中日友谊并将它传递下去!像您一样快乐认真地做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有意义的事情!愿天堂里的您也在做着有意义且快乐的事情!
光永先生,光芒永存!
注:下面是三则附录。第一篇文章是光永老师的亲笔小文,记录他刚来税院(更名以前)的生活。第二篇是我系07级王轩同学当年有感而发,回忆光永先生的小作。第三篇选自光永先生为学生修改作文的手稿。仅以此文,追忆先生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认真负责的为师风范。
附1
普通の中国人の生活が見れる教職員アパート暮らし
長春税務学院 659 光永勝郎
本学院の位置は、長春駅から南へ直線に延びるメインストリートの真ん中あたりにあり、便利この上もない。買い物は、フリーマーケット、スーパーマーケット、デパート等、何でも揃っていて、歩いて行ける。公園も、児童公園、動植物公園、牡丹公園等、散歩、ジョギングの場所に事欠くこともない。文化 活動センターは目と鼻の先で、コンサート、展示即売会と暇にまかせて出かけている。
住居は専家楼ではなく、本学院の教職員アパートの一角を外教用に割り当てたもののようで、朝晩、普通の中国人の暮らしを垣間見ることができ楽しい。断水、停電、暖房の故障など、日常生活の不平不満も、こちらの日常生活の一般として受け容れることができるのも、特権的な専家楼暮らしではないからと、却って喜んでいる。
译文:
看得见普通中国人生活的日子
长春税务学院659 光永胜郎 本学院位于从长春站出来一直向南的主要干道(今天的人民大街)的正中央,再便利不过了。购物方面,有自由市场、超市、商店等,一应俱全,步行可至。连公园也有儿童公园、动植物公园、牡丹园等,散步、慢跑都不会耽误。文化活动中心就在眼前,有演奏会和展览会,空闲时就会去转一转。
我住的不是专家楼,这个地方好像是把教工宿舍的一角隔出来给外教用的。与普通中国人相邻而居,早晚都可以看到他们的生活,我感到非常高兴。停水、断电、暖气出现故障,这些日常生活的不平不满也都是我能接受的。正是因为没有住在有特权保护的专家楼,才感到开心。附2
我的日本先生——光永胜郎
07级 王 轩
光永先生,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曾经在日本是位高中老师。他一辈子没有结婚,据小道消息讲(女生就是爱八卦,但相信你也一定想知道吧)先生年轻的时候很爱玩,经常和一群好朋友出去爬山,滑雪,一走就是好多天。他年轻时正是日本经济非常棒的年代,他曾经说,那时候日本人都很有钱,他自己本人也非常有钱,那时候日本人都不喜欢玩那些可以用钱买到的东西,都喜欢做一些纯手工制造,比如先生很喜欢自己做家具,而现在中国的有钱人就比较喜欢自己做家具,所以,以此估计,中国发展大概比日本晚个四五十年吧。他曾经有个喜欢的姑娘,可是那个姑娘觉得他太爱玩,没有依靠,于是嫁给了别人。先生看到那个自己喜欢的女孩嫁给了别人,很伤心,于是也就再也没有娶过别人了。这就是忠守一辈子的爱情吧。
先生曾经在中国人民大学当过老师(也是小道消息)还在天津某所大学教过书,但是因为喜欢滑雪,他来到长春,这个一年中有七个月是冬天的地方。
先生是在我们大二时的授课老师。当时,我们都听不懂他在讲什么,只是看这个老头在前面说得兴高采烈地,很有笑点。但是不知不觉地,我们渐渐听懂了,而且能跟他说上两句,再然后,我们能够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了,再再再然后,我们每个人就可 以站在同学们面前开始发表,猛然发现,自己确实比较从前有了不小的长进,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个小个子日本老头在默默地付出。我们像是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到如今亭亭玉立的少女,先生则像位父亲一样,时而严厉时而仁慈地,看着我们一路成长。不得不说,先生真的是一位生命的强者。他每个假期似乎都要回日本做一次手术,先是心脏手术,上个假期又是切除癌细胞。单单是个心脏病,就足以让一个人倒下了,但是他下了病床,就踏上了飞往中国的飞机,又一次开始了独自一人的异国之旅,这里有他热爱的教育事业,有他热爱的学生,有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信念。
日本是一个和中国关系很微妙的国家,但是,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国民那种对待工作的态度。我们很少把中国和日本进行比较,在课堂上也闭口不谈两国政治,这不是我们教育所要关心的问题。但是,在大学中,我真的很佩服日本国籍的老师们,他们每一个都是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备课,仔仔细细批改作业,竭尽全力帮助同学。我们可亲可爱的温总理曾经讲到“教育家”这个概念,说搞教育的人应该具备三点一是热爱教育事业,二是终身从事教育事业,三是授课要有艺术性。我想,光永先生真的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
最后,祝光永先生身体健康,心情舒畅。
2010年11月13日
写于吉财11栋302寝室 附注:
这篇文章是五年前,我在博客中写的一篇随笔,当时因为钦佩光永先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而有感而发。
我认为选择学习语言不光是学会一种本领,更是拓宽自己视野,了解不同文化的一种手段。光永老师就是这个带领我们进入不同人文世界的使者,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趣味横生的肢体动作,让我们了解了很多日本经济文化方面的知识,也帮助很多同学开启了异国留学的大门。虽然我现在从事的工作已经用不到日语,但是这段大学中学习日语的美好时光,是值得一辈子回忆的,尤其是光永老师那种高度的敬业精神,更是我一生学习的标杆。附3 光永老师为学生修改作文的手稿
第四篇:李克强出席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大会并讲话
中国矿业信息
第九、十期合刊
本 期 要 目
● 李克强出席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大会并讲话 ● 全国首部矿业权转让交易指南发布 ● 新中国60年地质矿产事业回顾
● 中国企业过去一年在澳洲投资的大型资源项目 ● 我国10种有色金属产量7年蝉联世界第一 ● 全球今年已发现200多处新油田 ● 第三季度全球央行黄金储备量基本持平● 俄罗斯前9个月天然气产量同比下降18.4%
● 青海发现可燃冰冻土层够全国用90年
● 鞍钢与比利时贝卡尔特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
2009年10月30日
中国矿业网:www.xiexiebang.com
(本刊内容电子版,网站同步提供)
京内资准字 2000-L0166 总323期
主办:中国矿业联合会
李克强出席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大会并讲话
李克强在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大会上强调
弘扬优良传统 繁荣地质事业 努力实现矿产资源勘查新突破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23日出席第11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大会并讲话。他指出,我国国土辽阔,地质环境多样,成矿条件较好,发现新资源的潜力很大。要弘扬李四光等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光荣传统,科学部署、适度超前、突出重点、加大投入,着力加强地质找矿,立足国内保障资源供应,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
10月26日是著名科学家、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开拓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李四光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李克强在讲话中深切缅怀了李四光的不朽业绩,充分肯定了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地质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他说,我国地质事业从小到大、由弱渐强,在建立新中国工业和经济体系、推进改革开放大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克强指出,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先行性工作,地质和能源资源事业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在我国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现代化,世界上没有先例可循。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也没有现成办法可用。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但始终要坚持立足国内,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增加能源资源供应,牢牢把握主动权。要突出重点成矿区带和重要资源品种,进一步加强地质勘查,努力取得一批对全局具有重要影响的找矿新成果,形成一批新的重要资源接替基地。
李克强说,地质工作是开启地球奥秘的钥匙,具有广阔的服务空间。要面向发展建设和人民生活,不断拓展地质服务新领域,为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工程建设、防灾减灾等提供更多地质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促进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他强调,要加快地质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步伐,力争在成矿理论、找矿方法和勘探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在地质调查、勘查开发、投入保障等运行机制上取得新突破,抢占发展的制高点,推动我国从地质大国向地质强国转变。
李克强最后说,广大地质人员尤其是野外地质队员任务繁重,条件艰苦。要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营造创业创新的好环境,不断加强地质人才队伍建设。各方面共同努力,推动我国地质事业发展再上
新台阶,为现代化建设铸造新业绩、谱写新篇章。
会上,李克强为第11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奖者颁了奖。14名来自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地质教育等领域的地质工作者获此奖项。获奖者代表发了言。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出席会议。
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有关单位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负责人,地质科技界院士专家、能源资源企业和在京地质院校及中小学师生代表,李四光亲属和生前身边工作人员等共700多人参加会议。颁奖大会由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联合举办。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主持会议。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
张善文 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阎凤增 中国武警黄金指挥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占游 核工业二O三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邓运华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高级工程师
陈才金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8地质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京彬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
宏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杜金虎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杨经绥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洪友崇 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
彭善池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金之钧 中国石化股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师奖:
王世称 吉林大学教授
朱筱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矿情一览】
中央财政投入50亿元解决矿山环境遗留问题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取得重大成果,中央财政已投入50亿元解决矿山环境遗留问题,全国30个省份建立保护与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
曾经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采煤沉降区,经过一年多的治理,已经成为集湖面、城市湿地、生态景观为一体的城市中央公园。从刚刚召开的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经验交流会上获悉,像河北省唐山市南湖这样由“城市伤疤”变成市民观光景点的例子,在全国并不少见。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已经取得重大成就。
一是中央和地方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2001年至2008年,中央财政共投入资金50亿元,下达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1418个,用于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项目涉及31个省(区、市)的能源、金属和非金属各类矿山,其中投入煤炭矿山最多。与此同时,各级地方财政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投入力度也呈现逐年增加趋势,自2001年以来,全国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地方财政资金累计达62亿元,企业自筹资金累计达47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矿山环境,增加了耕地,预防了矿山地质环境灾害,保护了人民财产安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成效。
二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基本建立。自2006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国家环保总局《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下发以来,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逐步建立。到目前为止,全国30个省份已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对在生产和新建矿山的地质环境保护起到了有效的督促作用,矿山企业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明显提高,治理效果有了一定程度的保证。截至2008年,全国累计缴存保证金70多亿元。
三是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规范管理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今年国土资源部发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案编制、保证金等制度,这些制度和规范,从矿山开采源头上杜绝和减少了新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此外,全国31个省也已完成了省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规划。
四是通过废弃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探索实践,建成了一批包括国家矿山公园在内的治理示范区、公益用地等。
全国首部矿业权转让交易指南发布
9月15日,全国首部《矿业权转让项目进场交易指南》由北京产权交易所正式发布。《交易指南》由指南正文、7个附件和6个附录组成,全文约3万字。主要是针对拟进场转让矿业权转让项目的要件资料审核、独立专家审查、信息发布、竞价组织和资金结算等交易规则和操作流程作出具体的规定。
据悉,作为国内第一部探索性的矿业权转让交易指南,《交易指南》的以矿业权转让交易为核心、以矿业资本为动力、以服务咨询和信息发布为抓手,推动矿业资本多元化、促进矿业权交易市场化、建立矿业咨询中介服务的规范化,最终实现转让交易、信息集散、市场监测、决策咨询、政府助手等五大功能。对此,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矿产资源开发处处长陈一昕表示,《矿业权转让交易指南》充分发挥自身全国化的信息披露优势、交易保证金及交易价款结算鉴证等一套完整的交易体系优势,给转让受让双方提供了价格参考坐标,这是对建立跨区域矿业权转让交易平台的有益探索。
新中国60年地质矿产事业回顾
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地质矿产事业的基础支撑。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地质矿产事业伴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一代代地质矿产事业工作者发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精神,为国家找资源、管资源。曾经矿产资源家底不清的国家,如今已被公认为世界矿产资源大国之一。地质找矿不断实现重大突破,矿产资源管理法制机制不断完善,地质环境建设和保护日益加强,地质科技进步和创新成效显著,中国地质矿产事业在60年间,为祖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地质找矿不断实现重大突破
在老一代人的词汇中,也许还保留着“洋钉”这个词,它见证着旧中国矿产资源的极度匮乏。
60年前,中国的地质工作几乎是一片空白。
统计表明,1949年,我国探明储量的矿产只有2种,矿山300座,矿产品极端匮乏。产量更是少得可怜,原油年产量只有12万吨。
新中国的诞生,开启了地质矿产事业一个崭新的时代。60年来,我国地质找矿不断实现重大突破,矿产资源管理和地质环境建设日益加强。
60年过去,今天的中国,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发现矿产171种,其中有探明储量的159种、矿产地2万多处,铅锌、钨、锡、锑、稀土、菱镁矿、石膏、石墨、重晶石等储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已探明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矿产资源开采总量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矿产资源大国之一。
中国地质矿产事业的大发展,成就了中国矿业的繁荣,为中国经济60年的大发展、大跨越,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
我国目前90%左右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30%以上的工业和居民用水来自于矿产资源。
全国建成大中型矿山企业1万多个,小型矿山企业11万多个,从业人员800多万人。300多座城市因矿崛起,大庆、攀枝花、平顶山、金昌、白银、嘉峪关等矿业城市为地质工作者树碑。
60年来,我国基本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矿产资源法律法规和规划体系,初步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相对集中统一的矿产资源管理体系,初步建立了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矿业权市场机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
中国地质矿产事业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与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进步联系在一起,并且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服务作用。
早在20世纪50年代,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服务,相继开展了成昆铁路、成渝铁路,三峡工程大坝、大亚湾核电站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选线、选址工程地质论证,为在新中国的“白纸”上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提供了科学的支撑。
20世纪70年代,配合国家农业水利发展,开展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和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查,中国地质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勘查寻找了一大批集中供水水源地,解决了北方主要农产区农业灌溉用水问题和北方主要城市供水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质矿产领域的科学家和管理工作者将传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科普遍运用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础上,推动了环境地质学科向多领域拓展服务对象,更加主动地为国家建设服务,成为社会进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地质灾害防治成为国家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领域并取得显著成效。三峡库区、青藏铁路等重点工程的地质灾害评价、调查和防治取得重要成果,有力地支持了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与此同时,在全国广大农村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调查,建立群测群防地质灾害的监测体系,并不断加以完善。目前,全国545个县(市)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网络,建立群测群防监测点1万多个,完成1640多个山区丘陵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摸清10万多处地质灾害隐患分布。
地质环境管理为国家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开展地下水资源调查与监测,在严重缺水地区找水,300多万群众饮水困难得到解决,被人民群众誉为“生命工程”;探明全国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保障北方重点城市的70%和南方重点城市的20%以地下水为主要供水源;建立全国地下水环境监测点2,3847个,实现监控面积100万平方公里。
城市地质和农业地质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上海、天津
等城市建立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为城市规划、地下空间利用、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土地质量与后备资源评价等提供基础地质支撑。
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29个省(区、市)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批准建立28处国家矿山公园;建立20个世界地质公园、138个国家地质公园,我国成为世界地质公园最多的国家。
地质科技进步和创新成效显著
60年来,中国地质科技进步不断地谱写地质找矿新篇章,充分展现科技创新对地质找矿突破的重大影响。我国从地学大国已经开始冲击地学强国,中国地质科学在全球地质科学上的地位不断提高。
中国地学理论不断创新,创立了地质力学,提出陆相生油理论和多期多层生储油论,确立“新风成学说”;建立地质构造气候科学、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理论及方法体系等。
正是因为这些理论的建立,中国才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国家最需要矿产资源的时刻,找到大油田,找到大矿山。
今天,我们正以勘查技术进步和地质理论突破为主线,集中展示地质找矿从浅部到深部,从肉眼识别到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精细勘查;从一般矿种到金矿、钨钼矿、铂族矿、锂矿、水合物等重大突破;从陆地到海洋,从地面路线到空中勘查、卫星遥感的跨越式发展。
随着60年的发展进步,中国地质科学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中国基础地质研究某些领域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地质人才也在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地质科技人员仅有200多名,目前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196名,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102名。
地质找矿的仪器装备在60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地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50年代地质队员野外勘查,使用的是罗盘、地质锤、放大镜“老三件”。
近年来,卫星、航空遥感、GPS、远程会商等现代技术广泛应用于地质工作。
对外合作我们越来越自信
60年来,中国地质矿产事业在对外合作交流中不断发展自己,中国地质矿产事业引起全球的关注,在全球地质矿产事业的事务中,中国人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1976年8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地质矿产领域代表团第一次正式地参加国际地质大会,中国的合法席位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得以恢复。1996年,在全球地质矿产事业处在低谷时期,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北京国际贸易中心隆重召开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中国认识了世界地学,世界地学更认识了中国。此后,随着全球地矿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地矿事业的飞跃,中国地质矿产事业从学习借鉴起步,不断成熟,不断提升。
借鉴外国矿业管理经验,具有市场经济特色的《矿法》及其细则,在1996年之后颁布实施,并在此后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借助越来越广泛的国际合作,中国地质科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频繁地参与国际会议,中国终于学会了搭建自己的地质矿产领域的国际合作平台,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经过10年打磨,已经成为在世界矿业品牌会议;由于广泛地研究和不断地摸索,中国矿业市场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实践中逐步成熟。
新中国60年,中国地质矿产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这个事业的发展,既是国家不断进步的产物,也在自身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为祖国的发展、民族的崛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新中国黄金工业六十年回顾与思考
在新中国60华诞的时刻,回首望去,大历史的视角向世界彰显着,中国黄金工业与共和国同步参与、拼搏并创造着60年的辉煌,实现着60年的光荣与梦想。
一个黄金开采史伴随几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曾被西方所不屑,如今已经潮起潮落关乎世界。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以中国黄金工业为主力参与的中国黄金市场,有望成为世界经济主场之一。人们会看到,这支劲旅在启迪这个市场良性能量的同时,将怎样深刻影响这个市场。
“所有的历史皆为当代史”,中国现代黄金工业的发展史其实浓缩了新中国60年的历程,更浓缩了改革开放30余年的丰硕成果。纵观60年中国现代黄金工业发展之路,可以看到新中国黄金工业的崛起和奋进,是“踏平坎坷成大道”的突进,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历程。六十一甲子,往事并不恍如隔世,与现实却差若天渊。一些标志性的纬度已经深刻在几代黄金人的心中,镌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如许光景,如许纬度,恰好可以成为我们检视自己的一个坐标,一个契机。
历史纬度
纬度之一是60年前。新中国在战争废墟中崛起时的1949年,萎缩的4吨黄金年产量仅为1899年10吨年产量的五分之二。4吨,旧时代的尴尬印证着新中国破茧而出时的窘境,同时,也成为新中国着力振兴黄金工业的原动力。
纬度之二是34年前的197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分管黄金工作。中国黄金工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徘徊了长达16年的缓慢恢复期,从此步入了持续、稳定、快速和全面发展时期,黄金产量年递增率达到10%。值得关注的是,此时,正值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之时,一度遭冷落的黄金逆经济颓势而动。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中国黄金工业,其政治地位、经济地位首次在中国发展史上得以高度提升及战略认可。耐人寻味的是,时至今日,仍可洞晓当年危世“四两拨千斤”拯
救中国经济方略的微妙。
1977年,全国黄金产量达16.028吨,创新中国成立28年以来的最高纪录,首次超过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终结之年1911年15吨的历史最高年产量。次年,也就是1978年,新中国进改革开放新纪元,是年产金19.673吨。
纬度之三是改革开放进入到第15个年头,而在此一年前,也就是1992年,国内经济高速增长,年末开始实施“软着陆”。这一年,国务院决定按低于国际金价10%的水平收购矿产黄金,将过去实行了几十年的由国家定价的固定定价方式,改为随着国际市场金价浮动定价方式,基本实现与国际金价的接轨。坚冰已破,壁垒打开,中国黄金工业在尚未适应改革前行的节奏时,“推船下海”,步入市场经济时代。
其间,国内资本市场刚刚萌芽,黄金工业市场运营模式仍属混沌蒙昧时期。与此同时,百分之百的中国黄金矿业企业市场模式(或是商业模式的导入)、思想观念、发展战略都在这一大环境中历经了15年的艰苦磨砺、适应、调整直至发生变革。
1995年,“八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全国黄金产量突破百吨大关,产金108吨。1999年,业内达成普遍共识:坚持地质先行的方针,把扩大资源、占有资源、保护资源、利用资源、节约资源放在企业工作的首位,以寻求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纬度之四是2003年,在全国经济运行态势良好、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的形势下,中国黄金集团的龙头企业中金黄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率先挂牌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专业从事黄金生产的上市公司,被业内称为“中国黄金第一股”,成为我国黄金工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标志。此后,山东黄金、紫金矿业、招金矿业、灵宝黄金、恒邦冶炼等大型黄金生产企业相继入市。恭逢其盛,眼下,“黄金板块”在中国资本市场已经纵横捭阖,蔚为大观。
2007年,全国经济大势将又快又好中的“快”和“好”两个字互换,强调了经济运行质量,其次为发展速度,隐去做大做强,意味深长。同年,黄金产量定格于270.491吨。高速增长势头的出现即为黄金生产连续几个低速增长时期的终结,也是我国黄金工业高速增长时期开始的标志。
如果说60年来,中国黄金工业向祖国贡献了4000吨左右黄金,60年的中国黄金巨变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大剧,那么,30年的改革开放则是这巨大贡献的助推器。30年的时空跨度,让极富张力、蕴含潜能的中国黄金,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舞台上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三项基金,市场经济,双增双节,“学邯钢,赶仓上”,企业经济效益,矿业生产秩序治理整顿,减员增效,矿业权,企业核心竞争力,现代企业制度,资本市场,矿业融资,企业改制,资本运营,资产重组,资源整合,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资源优化配置,产业集中度,科技成果产业化,又好又快,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当一串层层递进、呈现出鲜明时代特征的词
语与事物,逐渐进入中国黄金业界时,凸现了当下中国与以往中国黄金矿业存在形态的巨大转型。
日趋成熟
如果将视角再次聚焦于15年内的巨变内核时,人们还会欣喜地发现,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中国黄金矿业日趋成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黄金产量、效益增速明显加快。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黄金地质勘探和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产出效益逐渐显现。2003年至2007年,我国黄金产量年均增幅6.5%。在改革开放的第30个年头,中国拉开了从黄金大国向黄金强国进军的序幕:2008年,全国年产金282吨,为1949年的70倍,为1978年的14.3倍。全国黄金年产量由2003年的全球第六位,跃升至2007年的第一位,2009年更有望突破300吨大关。强国之梦必将在不断拼搏、不断进取、不断变革中得以实现。
二是黄金地质勘查取得重大进展。国家黄金地质勘探专项资金的支持,企业地质勘探主体意识、自觉意识的增强,企业对地质勘探和矿权投资的大幅增加,新的找矿理论、找矿方法的广泛应用,都有效促进了黄金地质勘探工作。近年来,中国黄金行业每年新增金资源储量约500吨,2006年超过650吨,2007年新增700吨。甘肃、新疆、青海、吉林、内蒙古、陕西等地,相继发现了大金矿。不断递增的黄金储量夯实了构建黄金强国的基础厚度和强度。
三是黄金生产技术进一步提升。一些大型黄金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开展共性、难点科研课题攻关。国家安排了一批国债项目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技术进步使已占全国黄金资源30%左右的难处理金矿资源得到开发利用,为开辟黄金矿业开发第二主战场打开了新的通道和路径。
四是企业规模效益日益显现。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中国黄金行业通过大力推进企业结构调整,促进资源集中,以往“散沙”式的产业布局得以改善;大企业、大集团主导黄金行业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继续扶持大型国企,针对中国黄金工业未来辩证施治的战略正在进一步展开。国内黄金企业数量已由2003年的1211家,减少到目前的不足700家,在量的减少中发生了质的变化。目前,全国已有7家黄金企业在境内外成功上市,向世界展现着中国黄金矿业的另一种市场发展模式,为新兴的中国资本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企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资源、资本和科技进步引发的大整合,大变革还将继续,再过几年,我们再来描画黄金工业版图。
无限空间
60年过去了,改革开放尚未有穷期,中国黄金工业虽已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工业化时代特色,但较之发达国家而言,产业业态仍为稚嫩。矿业作为资源型工业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波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旧有的体制、结构、模式出现问题,变革势必成为一种本能。而这正预示了一些方向。
已过“而立之年”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黄金行业市场化进程。但市场价值观
却尚待真正确立,黄金工业在获取财富后如何保有财富和增值财富?西方社会于此已经累积一个世纪之多,其从形而上的市场观到技术层面的资本运营智慧,都接近烂熟,而我们需要财富思想的“西学东渐”才刚刚开始。
自上世纪末始,黄金业界,百舸争流,只争朝夕,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前所未有集中在资源占有和控制能力上。十几年来,在若干资源占有的成功案例后面,仍不乏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资源失实、估价失真及占有后的整合变数多多的弊端。时值今日,机会成本的机会己近乎于零。资源“蛋糕”基本被分割贻尽后,资源就是“财富”的理解已流于肤浅,以往单一矿种的开发模式已被历史摒弃。更为科学、有效、充分开发利用宝贵资源的战略意义远远大于资源占有。在破题中继续寻找更佳优解,直接关乎行业可持续发展,则需要我们更加清醒,更有智慧,更具勇气。
中国黄金工业经过60年风雨历程的洗礼,特别是30余年改革开放的洗礼,积累了相当的实力和能量。在今后的发展之路上,以往过分专注量的累积,忽略技术升级,将使可以预见的发展瓶颈中的新挑战更为现实。在各种利弊的比较中,科技实力无疑是影响中国黄金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短板之一,同时也是未来发展尚有无限上升空间的部分。释放创造性,提高生产力,方可顺利完成从黄金大国向黄金强国的过渡乃至转变。
此外,资源变数与经济气候的无常变幻,国际黄金价格高位运行未来走势如何?全球金融危机是勒马还是松缰?企业赢利增长可持否?对于经济能见度能否保持始终清晰的判断?中国黄金现有实力能否抗衡今后未知的颠覆性危机?能否在如今大开大阖的经济大潮中再次把握机会,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使行业立于不败之地?中国黄金经历了60年的锻造,30年的洗礼,16年来市场化的探索,在未来拥有无限可能。但这个世界同样没有给我们留下丝毫大意喘息的余地,其可供沿袭的现成路径并不多,需要我们去开拓;可供复制的开发模式会更少,需要我们去创新。中国黄金工业依然面对大考,面对挑战。
在新中国60华诞的喜庆时刻,60年的辉煌即将成为历史;已过30年的改革开放之路将延伸:“中国富,黄金强”的宏大梦想将继续。
中国黄金又置身于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期,中国黄金依旧任重道远。
中国钢铁工业6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没有强大的钢铁工业,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和国防的巩固。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算起,我国钢铁工业已经走过了6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60年的风雨兼程中,我国钢铁工业经历过坎坷和曲折,更有过乘风破浪、快速发展的辉煌。在新中国成立60年周年之际,回顾我国钢铁工业60年的发展
历程,总结60年的发展成就和经验,分析当前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对于促进钢铁工业未来又好又快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钢铁工业60年的发展历程
1.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恢复和初步发展(1949—1957)
我国近代钢铁工业起步于1890年成立的汉阳铁厂。但由于制度缺陷和长期战乱,钢铁工业发展相当缓慢。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能生产钢铁的大企业只有19家,勉强能够修复生产的只有7座高炉、12座平炉、22座小电炉,当年钢产量只有15.8万吨,仅相当于最高年产量的1943年的1/6。新中国成立后,新政府进行的第一步工作是对已有的钢铁企业进行接管。1947年至1950年相继接管了30多家钢铁企业。第二步是组织企业迅速恢复生产。1949年7月,石景山钢铁厂(首钢前身)、鞍钢、本钢率先恢复生产。此后,钢铁工业恢复生产工作迅速由东北向全国展开。短短的3年间,全国共恢复和扩建高炉34座,平炉26座。到1952年,全国粗钢、生铁和钢材产量分别达到134.9万吨、192.9万吨和112.9万吨,全面超过解放前的历史最高水平;钢铁工业总产值达到136959万元,比1949年增长6.1倍。
1953年至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这一时期,在苏联的帮助下。钢铁工业开始了大规模投资建设。投资的重点是建设武钢及鞍钢和本钢的改扩建等8个重点钢铁项目。此外,还改扩建了河北龙烟铁矿、安徽马鞍山铁矿、湖北大冶特殊钢厂等8个限额以上的钢铁项目;以及天津钢厂、唐山钢铁厂、北京石景山钢铁厂、上海第一钢厂等23个限额以下钢铁项目。“一五”时期,钢铁工业的基建投资额达34.5亿元,占全国工业基建总投资的13.9%。其中,鞍钢的改建投资为15.45亿元,占该时期钢铁工业总投资的44.8%。经过大规模建设,形成了鞍钢、武钢、包钢鼎足而立的新局面。到1957年,全国钢产量达到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了3倍,其中,鞍钢钢产量291.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4.4%;实现工业产值46.5亿元,比1952年增长2.7倍。
2.大跃进和钢铁工业的调整、整顿(1958—1965)
在“一五”时期钢铁工业取得了巨大进展的背景下,1958年我国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这年2月,《人民日报》发表了国民经济要“大跃进”的社论。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要在1962年或更多一点时间内,钢铁产量赶上或超过英国;在1972年或更多一点时间内,钢铁产量赶上或超过美国,会后,工业提出了“以钢为纲”的口号,要求7年、5年甚至3年内提前实现原定的15年钢产量赶上或超过英国的目标。8月召开北戴河会议,提出1958年钢产量要比1957年翻一番,即从535万吨提高到1070万吨。由于1至8月全国实际产钢量只有450万吨,全年要完成1070万吨的高指标,意味着要在该年剩下的1/3的时间内完成全年计划的3/5。为了实现这一按常规不可能实现的高指标,国家提出要打破常规大跃进,全国要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民总动员,一起大炼钢铁。
通过这样一场史无前例的全民大办钢铁运动,1958年的钢产量虽然达到了1107万吨,实现了既定的翻番目标,但所生产的钢中有1/4以上是不能用的劣质钢。1959年又提出在上年的基础上产量再翻一番的高指标,继续钢铁大跃进,但当年实际产量只有1387万吨。1960年钢产量虽然达到1866万吨,但由于轧钢能力不足,生产的钢不能顺利转化成材,结果造成钢锭积压,企业效益不佳。全年钢铁工业实现利润仅3.83亿元,比1957年的10.65亿元下降了65%。更为严重的是,持续3年的大炼钢铁和“以钢为纲”,还造成了国民经济中农轻重比例关系和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1961年被迫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钢铁工业的调整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1)缩短钢铁工业战线,精简职工。从1960年底到1962年底,钢铁行业的职工人数从373.3万人精简至75.7万人。(2)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停建了大部分项目。1961年钢铁工业的基建投资缩减为11.88亿元,1962年进一步减至5.07亿元。(3)大幅度调低钢产量计划指标。1961年钢产量计划指标调低至850万吨。1962年钢产量指标调低至600万吨。到1962年底,钢产量虽然从上年的870万吨减少至667万吨,但钢铁产品的品种质量以及钢铁工业内部矿山、冶炼和加工各环节平衡关系有所改善。
1963年至1965年,中共中央决定继续实行对包括钢铁工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钢铁工业在这3年的继续调整期间,一是增加供应农业用的钢材生产数量。3年调整时期,供应农业用的钢材达到了188.7万吨,比“一五”计划时期增长近1倍。二是把扩大品种、提高质量和满足国防工业对尖端材料的需求摆在了突出位置。针对当时钢材品种较少,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需要的情况,冶金部组织企业加强科学实验研究,提高设备装置水平,充分发挥现有设备潜力,试制新品种,增产稀缺品种。三是加强矿山建设力度,解决钢铁工业内部比例失调问题。在3年调整期间,矿山投资占钢铁工业总投资的比重,由“一五”计划时期的16.1%提高到22.7%—29.7%。
经过1961—1965年的5年调整,钢铁工业生产有了恢复性的增长,钢材品种质量有了较大改善,绝大部分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3.十年文革中钢铁工业的停滞和徘徊(1966—1976)
经过5年的调整,钢铁工业的发展开始步入正轨。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本应是钢铁工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时机。但是,就在“三五”开局之年的下半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了,钢铁工业正常生产秩序完全被打破了。从1967年初到1968年底,钢铁工业出现严重倒退,钢产量连续2年出现负增长。1967年,全国钢产量下降至1020万吨,比1966年减少了1/3。1968年,又下降至904万吨,比1967年又减少了11.4%。同时,钢铁工业其他技术经济指标也出现了严重的倒退。1968年与1966年相比,高炉利用系数下降了18.1%,生铁合格率降低了1.0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更是下降了72.1%,而入炉焦比却上升了13.3%。
钢铁生产的严重倒退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1968年8月,国务院召开了有冶金部、煤炭部和几个军工生产部门重点企业参加的全国性会议,要求这些部门
和企业停止武斗,尽快恢复生产。在这种背景下,钢铁工业开展了恢复和整顿工作。(1)逐步恢复原来的生产指挥组织系统。1970年1月,冶金部发出正式通知,要求各企业把生产组织重新恢复为厂、车间、工段和班组的建制,被迫更名的企业要重新恢复其原来的名称。(2)陆续把下放到“五七”干校和农村的管理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调回原单位工作,或重新安排工作。(3)加强企业管理。1970年1月,冶金部召开10家重点钢铁企业生产座谈会,强调要坚持合理的规章制度,保障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4)大抓矿山建设。为改变黑色金属矿山局面,国务院业务组于1970年初提出要“大打矿山之仗”。随后,在国务院的支持下,冶金部在本溪召开了矿山工作会议,并在一段时间内重点抓了矿山建设,使铁矿石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全国铁矿石产量由1968年的2679万吨增加至1970年的6422万吨,增长了1.4倍。(5)恢复和抓紧“三线”工程建设。“三线”建设始于1964年,纳入“三线”建设的钢铁项目包括攀枝花钢铁基地、成都无缝钢管厂、重庆钢铁公司、重庆特殊钢厂、昆明钢铁厂、贵阳钢铁厂、遵义铁合金厂等。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破坏,这些项目要么处于停工状态,要么工期比计划大大延长。在这次恢复工作中,被停工的项目开始复工,被延期的项目开始加快进程。1970年7月攀钢建成出铁,次年出钢,成为我国西南最大的钢铁基地。1970年9月,西北“三线”建设重点工程酒泉钢铁公司的1号高炉建成投产。
通过上述工作,全国钢铁生产得以止跌回升,1969年生产钢1333万吨,比上年增长47.5%;1970年生产钢1779万吨,同比又增长了35.5%,超过“三五”计划预定的产钢1600万吨的计划指标量;1971年钢产量突破了2000万吨,达到2132万吨,比上年增长19.8%。
1972年,中央决定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加快引进一批国内急需的技术装备。国家计委针对我国钢铁工业“钢不成材,材不对路”的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提出了《关于进口一米七连续式轧板机问题的报告》,得到中央的批准。1974年9月,一米七轧机系统的项目引进正式在武汉钢铁公司实施。这个以40亿元的代价引进的具有20世纪7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轧机系统于1978年12月建成投产,并形成了300万吨热轧板卷的生产能力,缓解了我国国民经济所急需的热轧带钢、冷轧薄板、镀锌板、镀锡板和冷轧硅钢片等钢材品种短缺的矛盾。这对后来武钢的改造和钢铁工业发展打下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但是,从总体上看,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钢铁企业中一批懂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干部受到打压,再加上长期的高指标、长战线、瞎指挥,致使钢铁工业资金、设备浪费严重,行业发展又出现了倒退,1974年以来钢产量出现大幅下降。本来1974年至1976年这3年的计划产量都是2600万吨,而实际上1974年只生产2112万吨,比1973年减少410万吨;1975年生产2390万吨,比1973年减少132万吨;1976年生产2045万吨,比1973年减少477万吨,仅相当于1971年的水平,产量整整倒退了5年。同计划相比,3年共少生产钢1322万吨。
总之,十年文革,我国钢铁生产出现了十年起伏、十年徘徊,加上管理混乱,使得1976年钢铁工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1966年相比出现了大幅度下降,钢铁工业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4.钢铁工业的发展新起点和改革的起步与展开(1977-1991)
粉碎“四人帮”后,钢铁工业与全国各行各业一样进行了拨乱反正,工作重点转移到生产建设上来,所有钢铁企业先后开展了恢复性和建设性整顿,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考勤制度等规章制度,重新建立了产量、品种、质量、原材料消耗等考核指标。这样,钢铁工业迅速结束了文革十年的徘徊局面,1977年产钢2374万吨,1978年一举突破3000万吨大关,登上3178万吨的新高峰。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成为我国钢铁工业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新起点。1978年10月,重庆钢铁公司和成都无缝钢管厂—被四川省委确定为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的试点企业,企业在完成增产增收计划后可以提留少量利润作为企业基金,并可发放少额奖金。1978年末,上海冶金局实行行业上交利润基数包干、超额分成的办法,以调动企业改善经营、增产增收的积极性。1979年4月,国家决定对首都钢铁公司实行利润留成和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试点,允许企业按国家规定的价格政策自行销售补充计划的产品。到1981年,全国共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冶金厅(局、公司)实行了行业性总承包,80%以上的企业实行了多种形式的承包。与此同时,对钢铁工业的调整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1979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新“八字”方针。针对钢铁工业,会议还特别指出:钢铁工业要为轻工业让路,要处理好内部的比例关系,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增加品种规格上,努力把紧缺的钢材、铁合金搞上去,大力提高冶炼和轧制技术水平,多炼优质钢和合金钢,积极提高钢材的质量和自给率,以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这样,钢铁工业按照国家计划,压缩投资,缩短基本建设战线,1979年的基建投资(不包括宝钢)从1978年的38.95亿元缩减至30.13亿元,1980年又降至30.08亿元,1981年再降到25.24亿元,一批产品质量差、成本高、效益低的小高炉和小钢铁厂被关停。
1982年,国家对首钢实行“上缴利润递增包干”改革,以1981年上缴利润为基数,年递增6%,1983年改为年递增7.2%,并允许首钢15%的钢材可以自行销售,职工工资奖金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到“六五”结束的1985年,冶金系统110个大中型企业中,有37个企业实行了承包制,其余的73个企业实行了“利改税”。与此同时,钢铁工业的计划体制和价格机制也开始改革。1984年5月,国务院作出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十条规定,钢铁企业被允许自行销售2%的计划内钢材,价格可向上浮动20%,超产钢材可与用户协议定价,超产的冶金原料、辅料、副产品可自销。这样,冶金产品价格开始出现“双轨制”。1985年1月,国家又取消了对企业自销产品只能加价20%的限制,钢铁产品开始全面进入价格“双轨制”。到1987年,实行市场定价的钢材占全部钢材的比重已经达到了21.6%。
1986年,我国进入第七个五年计划,随着改革的深入,钢铁工业的固定资产
投资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一是计划内经营项目的投资由拨款改为贷款;二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由国家转向企业,由企业承担偿还固定资产投资的贷款本息。
1987年,国家决定在一些大中型企业中全面推广承包制。到1988年底,已有87%的全国县以上国有钢铁企业实行了承包制,其中大型钢铁企业全部实行了承包制。除了企业承包,国家还对钢铁工业实行投入产出包干,规定冶金部对国家实行“五包”,国家对钢铁工业实行“三保”。承包制的实施,对钢铁企业扩大自主权、自主钱起到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与“六五”期间相比,“七五”期间钢铁企业上交利税增加了66%,而且企业“自主钱”也增多。“七五”期间,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总投资657.9亿元,其中企业自筹资金占50%左右,新增炼铁生产能力567.2万吨,炼钢能力611万吨,轧钢能力847.5万吨。
在对外开放方面,这一时期钢铁工业不仅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还打破过去资源、资金闭关自守的状况,开始利用国外资金和矿产资源。1978年,我国做出了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利用进口铁矿石,建设上海宝山钢铁厂的战略决策。1980年和1982年,冶金部先后组建了中国冶金进出口公司和中国冶金建设公司,以开拓冶金产品和技术设备的进出口业务,促进冶金系统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1986年,国务院做出了利用外资加快钢铁工业发展的决定,并专门批准成立了中国国际钢铁投资公司,负责筹措外资,进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谈判、签约,当年就利用外资69.65亿美元。1987年,我国还同澳大利亚哈默斯利(力拓旗下的子公司)签订合资经营西澳地区恰那铁矿的协议。到1991年,我国钢铁工业的出口金额增长到13.87亿美元,比1977年的1.13亿美元增长了11.2倍;铁矿石进口量增加到1903万吨,比1977年的257万吨增长6.3倍。
5.市场化进程中的钢铁工业(1992—2009)
1992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后,钢铁工业的改革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92年,钢铁行业普遍开展了“精干主体,分离辅助”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调整的改革,为企业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做了基础性的准备。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钢铁企业改革的方向,当年就有12家企业被确定为国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63家企业被列为省(市)和有关部门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从1994年起,大中型钢铁企业建立现代企业普遍开始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同时,进一步放宽了市场定价的钢材品种范围。1992年除国防、军工、农业、铁道用材外,其他钢材价格开始全部放开,当年实行市场价的钢材占93%。1993年,所有钢材均实行市场定价,结束了钢材价格“双轨制”的历史。到“八五”计划最后一年的1995年,我国钢铁产量达到9536万吨,比“七五”末期的1990年增长2901万吨。
进入“九五”时期第一年的1996年,我国钢产量历史性地突破1亿吨,跃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钢产量的13.5%,成为世界钢铁大国。此时又适逢国民经济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钢铁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从总量问题转向结构性问题,发展的主要任务由成为世界钢铁大国转变为成为世界钢铁强国。在这种背景
下,1997年召开的全国冶金工业会议,提出了“九五”期间钢铁工业要把优化产品结构,改善钢材品种、质量和竞争力;优化工艺技术装备结构,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作为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到“九五”末的2000年,我国钢铁工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装备比例提高到了30%左右,比“八五”末的10%提高了20个百分点,鞍钢还自主设计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700ASP薄板坯连轧成套设备生产线连铸比提高到了81.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比“八五”末的46.5%提高34.6个百分点。同时,一批落后的钢铁企业和生产设备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平炉除马钢、包钢尚未关停外,其他企业的平炉均已关停。资料显示,“九五”期间共淘汰小高炉1378座,小电炉、小转炉和平炉800座,多火成材轧机250多套。此外,企业兼并重组也开始启航:宝钢(集团)公司与上海冶金控股(集团)公司、上海梅山(集团)公司联合重组为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湘钢、涟钢、衡阳钢管联合重组为华菱钢铁集团;攀钢兼并成都无缝钢管公司。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钢铁工业又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全国钢铁产量几乎每年都以5000万吨的递增速度在上升。2003年,我国钢铁工业的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均突破2亿吨,创世界历史新高。面对如此快速的增长,出于结构优化和节能减排的考虑,2003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制止钢铁行业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要求通过严格市场准入、强化环境监督、加强土地管理、控制银行信贷等多种手段,遏制钢铁工业盲目发展,2004年,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对在建和拟建钢铁项目进行清理整顿,涉嫌违规建设的铁本项目被勒令中途下马。2005年,国务院颁布《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从产业技术、产业规划、布局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行业准入及贸易政策等各个方面对钢铁工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总体部署。受钢铁新政的推动,唐钢与宣钢、承钢联合组建为新唐钢集团;武钢重组了鄂钢和柳钢;首钢控股水钢之后,又通过向河北曹妃甸地区搬迁与唐钢联合成立首钢京唐钢铁公司。2006年,国家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淘汰1亿吨落后炼铁生产能力和5500万吨落后炼钢能力。同年12月,河北唐山聚鑫钢铁有限公司2座12吨电炉、迁安市联钢金丰钢铁有限公司2座115立方米、138立方米高炉被拆除查封,拉开了淘汰落后产能的序幕。2007年,国家多次下调钢材出口退税税率,对包括普碳钢线材、板材、型材在内的部分钢材产品加征50%—100%的出口关税,并对钢材出口实施许可证管理。但2007年,我国钢产量仍然增长到4.94亿吨,占世界的36.4%,比上年17.3%,钢铁生产能力达到5.5亿吨。然而,进入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钢铁产量增长速度明显放缓。2008年,我国钢产量虽然突破了5亿吨,达到50049亿吨,但增长速度降至1.1%,增速比2007年低14.6个百分点,同时行业实现利润大幅下滑。针对这种新情况、新问题,我国颁布了《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决定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着力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切实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加快钢铁产业
由大到强的转变。
二、钢铁工业60年发展的成就和经验
1.60年发展的主要成就
(1)钢铁工业规模明显扩大,在我国国民经济和世界钢铁工业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新中国60年来,我国钢铁生产芝麻开花节节高。新中国成立当年,我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到“一五”计划末的1957年,钢产量超过500万吨。1986年超过5000万吨。1996年超过1亿吨。2003年超过2亿吨,2005年超过3亿吨,2006年超过4亿吨,2008年突破了5亿吨。以1949年为基数,1949—2008年间,我国钢铁工业的主要产品中,铁矿石从59万吨增加到82401万吨,增长了1395.6倍;焦炭从53.6万吨增加到32359万吨,增长了602.7倍;生铁从25万吨增加到46067万吨,增长了1841.7倍;钢产量从15.8万吨增加到50049万吨,增长了3169.3倍;钢材从14万吨增加到58488万吨,增长了4176.7倍。同时,企业规模不断扩大。1952年,我国没有一家企业年钢产量超过100万吨,产量最高的鞍钢也只有78.9万吨;1978年,钢产量超过100万吨的钢铁企业已有了鞍钢、武钢、首钢等3家企业,其中产量最大的鞍钢年产钢686万吨到2008年,钢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钢铁企业已有了宝钢、河北钢铁集团、武钢、沙钢、鞍钢、山东钢铁集团、首钢、马钢、华菱集团等9家企业,其中宝钢和河北钢铁集团年产量超过了3000万吨。
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钢铁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以及世界钢铁工业中的地位也均随之不断提高。1949年,我国钢铁工业总产值只有0.8亿元,仅占当年全社会总产值的0.1%,实现利润仅0.1亿元。而到2007年,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实现的总产值已经超过3万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9007亿元,占当年全国GDP的3.6%;实现利润2087.5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2万余倍。在国际钢铁工业的地位,1949年,我国钢产量占世界钢铁总产量的比重还不到0.1%,居世界第26位。而到1996年,我国钢产量已超过日本上升至世界第一位,占世界的比重也上升至13.4%。此后12年来,我国不仅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产钢大国的宝座,而且占世界钢产量的比重逐年提高。到2008年,我国钢产量占世界的比重已经达到了37.6%,比1996年又上升23.2个百分点。
(2)钢铁工业的地区布局有了明显改善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钢铁工业偏居东北一隅,地区布局很不合理。为了改变这种畸形的不合理布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了“三大五中十八小”建设和“三线”建设,实现了由沿海到内地的延伸,改善了钢铁工业的地区布局。2000年与1949年相比,东北地区钢产量所占比例由72.6%下降为14.1%华北地区钢产量所占比例由16.6%上升为25.8%;华东地区由5.1%上升为31.9%;西南地区由5.7%上升为8.9%中南和西北地区从零起步分别上升至15.9%和3.4%。进入21世纪后,适应国内资源不足和市场需求向沿海倾斜的新变化,我国钢铁工业发展重
心逐渐向经济发展迅速、钢材需求旺盛和利用进口铁矿方便的沿海地区转移。首钢向河北曹妃甸搬迁,鞍钢在港口城市营口市建立新的厂区;武钢与柳钢合作建设防城港钢铁基地。通过这些调整,我国钢铁工业的地区布局更加符合世界钢铁工业布局的发展趋势,也更加适应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和市场环境。2008年与2000年相比,东部地区的钢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60.3%上升至64.9%,提高了4.6个百分点,而中区和西部地区则分别由27.4%和12.3%下降至26.3%和8.8%。
(3)钢材品种规格突破4万个,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新中国初期,我国钢铁工业只能冶炼100多个钢种,轧制400多个规格的钢材,无缝管、厚钢板、大型型钢、镀层钢板等都不能生产。经过60年的发展,现在我们己能冶炼1000多个钢种,轧制4万多个规格钢材。1952年,我国合金钢产量只有2.5万吨,2007年增长到2823万吨。1956年,我国低合金钢年产仅3000吨,2007年增长到14430万吨。板管带等钢铁产品的比重,已由1949年的16.4%提高到2007年的50.6%。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改善和品种的增多,钢铁工业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能力也有明显提高。2007年与1949年相比,国产钢材(扣除重复材)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从68.8%上升到了96.8%。2008年,我国钢铁工业的板管带比和国内市场占有率两项指标又分别提升至52.4%和97.1%,同比分别提高1.8个和0.3个百分点。从1949年到2008年,钢铁工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累计提供了33.52亿吨钢,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防的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
(4)技术装备水平大为提高,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改善
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十分落后,最大的高炉,容积为690立方米;最大的平炉,公称吨位为150吨;最大的电炉,容量只有5吨:最大的转炉,容量为4吨,而且是酸性侧吹;轧钢设备也很陈旧落后;许多生产过程靠手工操作。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设备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双管齐下,我国钢铁工业的技术装备日趋大型化、高效化、自动化、连续化、紧凑化、长寿化。连铸比已由1978年的3.5%提高到2007年的97.7%。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已经拥有130平方米以上的烧结机421台,生产能力30396万吨,占全国烧结机产能的58.4%;1000立方米以上转炉120座,生产能力19118万吨,占全国高炉产能的52.2%;100吨以上的转炉140座,生产能力19875万吨,占全国转炉产能的51.3%;50吨以上的电炉69座,生产能力3947万吨,占全国电炉产能的82.9%。目前,我国已拥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5500立方米的高炉、600吨的顶底复吹转炉,以及世界最大的可年产150万吨铁水的COREX炉,宝钢、鞍钢、武钢、马钢、太钢等一大批钢铁企业的工艺装备水平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随着钢铁工业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钢铁工业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也随之明显提高。目前。我国钢铁工业的高炉利用系数、入炉焦比、高炉喷煤比、转炉炉衬平均寿命、连铸比等,已接近或超过世界先进指标。
(5)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新中国之初,我国钢铁工业投入多、产出少、资源利用效率低,可持续发展能力差。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钢铁工业的资源利用效率水平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钢铁工业的轧钢综合成材率,1949年为63.5%,1978年提高至74.8%,2007年提高至95.3%,比1949年提高31.8个百分点,比1978年提高20.5个百分点;每位从业人员年均生产的粗钢量,1949年为2.4吨,1978年提高到13.9吨,2007年提高到163.1吨,分别是1949年和1978年的68倍和12倍;万元增加值能耗从1985年的45.6吨标煤下降至2007年的5.3吨标煤,下降了88.4%;吨钢综合能耗从1978年的2524千克标准煤下降至2007年的632千克标准煤,下降了75.0%。2008年,钢铁工业的资源利益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又有新的提高。以大中型钢铁企业为例,2008年,大中型钢铁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至5.13吨标煤,比上年下降2.4%;吨钢可比能耗609.6千克标煤,比上年下降0.8%;吨钢耗用新水5.09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1%;外排废水中的化学耗氧量比上年下降29.0%,SO2排放量同比下降3.8%,工业烟尘排放量同比下降7.5%,工业粉尘排放量同比下降12.1%。
2.60年发展的主要经验
新中国建立60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中值得总结的经验非常丰富,初步概括主要有以下几点:
(1)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纵观新中国60年,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有三个“黄金时期”,即1949年到1957年的8年,1961年到1965年的5年调整,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30余年;也有两次重大曲折,即1958年到1960年的3年“大跃进”和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这60年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什么时候钢铁工业发展就能又好又快,反之,如果像“文化大革命”期间那样,以阶级斗争为纲,社会秩序混乱,钢铁工业的生产建设不仅不会向前发展,反而会出现大的倒退。
(2)坚持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协调发展
新中国60年钢铁工业的发展实践证明,钢铁工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之间存在由投入产出为代表的内在有机联系,钢铁工业只有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保持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反之,像在3年“大跃进”时期那样,片面强调“以钢为纲”,在国民经济中,钢铁工业孤军突进,在钢铁工业产业链内部,矿山、冶炼、轧材之间的比例失调,结果不仅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最终使钢铁工业的发展难以为继,不得不进行痛苦的调整。
(3)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
新中国60年钢铁工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钢铁企业由政府部门经营,生产计划统一下达,物资供应统一调拨,产品统一购销,财务统一收支,人事统一管理,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缺乏活力,钢铁工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效率和效益均不如人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改革
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革除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的弊端,充分发挥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激励和约束功能,建立以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充分调动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钢铁企业的生机和活力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整个钢铁工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并跻身于世界钢铁大国之列。
(4)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集约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新中国60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与科技进步是息息相关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炼钢设备主要是平炉,钢铁科技工作者就创造了“高温、薄渣、活跃沸腾”的快速炼钢法,改单槽出钢为双槽出钢、三槽出钢,采用铝镁炉顶砖来强化冶炼,还开展了符合我国资源特点的合金钢,低合金钢的研究,为钢铁工业增加产量、扩大品种作出了重要贡献。到了60年代,为了赶上世界钢铁新技术的发展,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建起了第一座高炉喷煤装置、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厂、第一座弧型连续铸钢机、第一座小型连续轧钢厂。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我国钢铁工业又创造性地开展了攀钢钒钛磁铁的冶炼、包钢含稀土、铌共生铁矿的冶炼、酒钢含氧化钡高硫镜铁矿冶炼的技术攻关,并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改革开放后,我国钢铁工业通过连铸、连轧机、高炉、转炉的国产化以及连铸技术、高炉喷煤技术、综合节能技术等6大关键共性技术的自主研发,扩大了品种,提高了质量,节约了资源,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竞争力。新中国60年发展历程证明,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国钢铁工业由小变大、由弱转强的根本途径,成为钢铁企业由粗放型经营转向集约型经营、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自身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三、钢铁工业发展当前面临的困难及其应对策略
前已提及,进入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世界经济增速减缓的影响,我国钢铁工业的消费需求减弱,钢材价格大幅回落,经济效益明显下滑,行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从2009年前几个月的情况看,当前钢铁工业发展中面临的不利局面还有继续恶化之势。这主要表现在:(1)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钢材出口大幅度下降。从2009年1-2月的情况看,我国钢材出口延续了自2008年9月以来逐月大幅回落的走势。海关统计显示,1—2月我国钢材累计出口量为347万吨,同比下降53.5%。不锈钢行业的龙头老大太钢集团2009年截至3月26日,不锈钢出口尚不到1万吨,同比下降了80%。(2)钢材库存猛增。据有关方面调查,目前全国钢材库存总量达2000万吨,而往年正常水平都在200万吨左右。(3)价格继续下跌。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监测,截至2009年3月20日,钢材市场价格月同比下跌了7.4%,季同比下跌了6.9%,钢材的总体价格水平已跌至15年来的历史新低。(4)行业效益继续恶化。2009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钢铁企业由上年同期盈利255亿元转为净亏损7.7亿元。
中国铝工业60年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铝工业的起步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60年来,中国铝工业的发展气势磅礴,过程波澜壮阔,成就令世人瞩目。我国不仅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铝生产国和消费国,而且科技研发、技术创新成果丰硕,实现了铝工业技术及装备从引进到输出的历史性转变,成为拉动世界主要铝产品增长的主导因素、推动世界铝工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
中国铝工业60年发展历程
中国铝工业的60年,是实现铝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60年,是奋发图强、勇于创新的60年,是几代有色人孜孜不倦、热血奉献的60年。
经过建国后近30年的艰苦创业,我国初步建成了比较完整的铝工业体系,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9年前中国铝工业近乎1张白纸,1949年全国铝产量仅10吨。1950年,中国第一家氧化铝厂(501厂)开始建设,并于1954年投产;第一家电解铝厂--抚顺铝厂1949年开始筹建,1954年10月1日建成投产;第一家铝加工厂--东北轻合金加工厂(101厂)1953年动工建设,1956年建成投产。到1958年,我国初步形成比较完备的铝工业体系,实现了中国铝工业从无到有,保障了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建设的急需。195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发展铜铝工业的指示》,中国铝工业开始走上了发展轨道。一批铝厂动工建设,形成了山东铝厂、郑州铝厂、贵州铝厂三大氧化铝生产基地,抚顺铝厂、包头铝厂、青铜峡铝厂等八大电解铝生产基地,以及东北轻合金、西南铝、甘肃陇西铝等铝加工生产基地。
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国铝工业从产业规模、关键技术装备、研发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等全方位进入全球铝工业大国的行列,为新世纪铝工业向世界强国跨越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加快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1983年,国家组建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并于1984年成立了国务院钢铝领导小组,提出了“优先发展铝”的战略,中国铝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实现了规模和产量的快速增长。各氧化铝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以引进国外同期先进技术为主,初步改变了中国氧化铝工业技术和装备落后的面貌;电解铝工业步入了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起步时期;铝加工由于建筑业大发展的带动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1年,中国铝业公司成立,并成功实现海外上市,中国铝业河南分公司、山西分公司率先成为产量超百万吨的大型氧化铝厂,当年六大氧化铝产量占全球总量的9%,中国成为全球主要氧化铝生产国,同时,电解铝产量也迅速发展,首次由原铝的净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2008年,我国生产氧化铝2278万吨、电解铝1318万吨、铝加工材1427万吨,原铝消费量1260万吨,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大、最具活力的铝消费市场,中国已成为世界铝工业发展最活跃的推动力量。中国正在向世界铝工业强国稳步迈步。
中国铝工业60年辉煌成就
60年来,中国铝工业引领和支撑共和国经济建设前进的步伐,几代有色人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共同谱写了中国铝工业辉煌的篇章。
一是建立了规模宏大、综合配套、布局合理的铝工业体系。中国铝工业白手起家,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体系完善的铝工业体系。从勘探、采选、冶炼到加工,中国铝工业上下游齐全、产业链完整,能充分发挥整体的优势;从科技研发到工程设计,从工程建设到生产、物流服务,中国铝工业门类齐全、体系配套,能充分保障铝工业健康发展。
二是形成了开放的商品与资本、现货与期货并存的市场体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中国铝工业60年来完成了从产品到商品、从单一国家投资到融资多元化、从现货交易到现货与期货并存的转变,形成了开放的商品与资本、现货与期货并存的市场体系。
三是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南大学、东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成为铝工业人才培养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基地;郑州轻金属研究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等院所成为地质、采矿、冶金、材料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开发基地;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等成为工程设计与管理的中坚力量。
四是形成了具有中国铝工业特色、适应竞争要求的新格局。1998年的债转股的成功实施,及以后的体制改革和战略重组,在中国铝工业企业形成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中国铝工业的产业集中度不断得到提升。进入新世纪以来,通过对电解铝、铝加工企业的整合,企业实力迅速增强,中铝公司成为全球最具有影响的铝业公司之一。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大规模投资铝工业,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为铝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是造就了一批与时俱进,能打硬仗的铝业职工队伍。在中国铝工业60年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一批经验丰富、能打硬仗的经营管理者队伍,一批技术精湛、开拓创新的科技人才队伍,一批作风踏实、肯于钻研、爱岗敬业的职工队伍。这3支队伍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受住了国际技术封锁、3年自然灾害、国内各种运动**等种种困难的考验,凭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中国铝工业从弱小走向强大,并为中国铝工业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是保障了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军工建设的需要。作为基础原材料产业,60年来中国铝工业共生产氧化铝近1.4亿吨、原铝9000多万吨、铝加工材近7500万吨,保障了经济发展对铝原料的需求。成功生产出350km/h的高速列车铝型材,为城市轻轨和高速列车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铝合金大煅环的研制成功,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成功开发出140多个氧化铝品种,有效地满足了化工、建材、机械、电子、医药、环保领域的需求,而且在航空航天、信息技术、国防等高精尖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国铝工业60年的辉煌,倾注着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的深情关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多次视察铝工业企业,关心铝业的发展,为铝业干部职工带来巨大的鼓舞,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中国铝工业未来发展展望
展望未来,中国铝工业仍面临着十分严峻和复杂的挑战,保持竞争优势任重道远。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国铝工业在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在技术创新能力和关键人才培养、在管理机制、体制和国际竞争能力等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多年来迅猛发展中积累的产能增长过快、布局不尽合理的矛盾需要解决;产业发展与资源、能源、环境等外部条件的发展不相适应等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中国铝工业是较早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行业之一,铝企业的对手来自全世界。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世界矿业迅速跌入低谷,铝工业成为重灾区。综合来看,后危机时代的全球铝工业已进入了一个漫长的产能过剩、激烈竞争、以深度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微利时代。
尽管存在诸多问题和不确定因素,但中国铝工业依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为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对资源、能源和基础材料的需求持续增加,因此,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发展内在需求仍是中国铝工业前进的不竭动力,中国铝工业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中国铝工业所拥有的不可比拟的优势。
中国铝工业经过60年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物质基础,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应对危机的能力正在不断增强,这是中国铝工业未来发展的根本保证。
国家4万亿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重要金属的收储计划以及行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为铝工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当前经济增长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企稳向好的势头日趋明显,中国经济正在走出低谷,对铝生产和消费的拉动效应逐渐显现。因此,中国铝工业的未来仍然是光明的,对此应该充满信心。
从世界铝工业和中国铝工业发展走过的历程来看,未来铝工业的发展有五大主要趋势:一是一体化趋势,煤(水)-电-铝一体化联合企业的形成,使得综合成本下降,规模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二是集团化趋势,集团化是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规模效益的有效途径。三是国际化趋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资源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参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流转,是必然的趋势。四是生态化趋势,铝工业的发展将更加重视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排放、回收再生、加大综合利用力度。五是品牌化趋势,未来的铝工业将更加注重品牌化经营,良好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将成为市场的通行证。
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中国有色协会的指导下,在全国铝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铝工业必将渡过危机,实现新的腾飞,为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为
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中铝公司愿与全国同行一道,在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加强团结协作,加强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为中国铝工业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新中国钨工业60年
新中国钨工业60年沐浴着春风雨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一、光辉的历程
新中国钨工业60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创业和崛起阶段(1949~1981年)
地质普查勘探工作到五十年代后半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六十年代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发现了不少新的矿床,又增加较多的储量,为建设一批钨矿采选联合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2年建成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选矿厂-大吉山钨矿选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大吉山、西华山、岿美山被列为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中。随后相继建立起了几十座机械化采选矿山,逐步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钨矿采选系统。
解放初期,大连钢厂开创了中国硬质合金的历史。五十年代初期,新建了一批硬质合金车间,拉开了中国硬质合金工业发展的序幕。1958年建成了“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的中国第一个大型钨工业综合性生产企业--株洲硬质合金厂。从1953 年9 月上海灯泡厂制成第一盘<0.18mm钨丝起步,一批钨冶炼加工企业又相继建成。
2、攻关和开发阶段(1981~2000年)
1981年、1983年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第二次钨业科技大会,方毅同志题词:“振兴钨业”和“勇攀高峰”,吹响了向钨工业科技进军的号角,涌现了不少赶超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比如“萃取”和“离子交换”钨冶炼工艺,相继自主开发成功。
改革开放揭开了中国硬质合金工业发展的新纪元。株洲硬质合金厂、自贡硬质合金厂等企业相继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成套生产线或生产技术,提升了中国硬质合金的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档次,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改革开放也给钨材加工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钨材产量大幅度上升,产品质量、品种、规格呈现新格局。
3、改革和创新阶段(2001~2009年)
在世纪、千年的双重交接中,中国钨工业呈现出总量增大、效益提高、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崭新局面。
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的产品进一步向高精尖方向发展;深圳金洲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微钻生产,进入全球前4强之列;厦门金鹭特种合金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硬质合金高精密刀具;厦门虹鹭钨钼工业有限公司继续保持全球最大的钨丝生产企业地位。
钨资源主产地--江西的钨产品结构继续向高端钨产品发展。如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的工艺生产技术也取得很大进步。
与此同时,株洲、厦门等地建立了国家级钨的科技创新研发中心,大大提高了中国钨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二、历史性的跨越
2004年以后中国钨工业走出多年低谷,脱离困境,特别是钨矿山扭亏为盈。全行业销售收入2008年是2003年的4倍;全行业实现利润2008年是2003年的9倍。2005年以后国内钨价合理回归,也拉动了国际钨市场价格的上扬,出口1吨钨品相当于2003年前的4吨以上,国际竞争力和市场话语权不断增强。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和突破:
1、钨储量稳居世界第一
尽管新中国成立前已有40余年的开采历史,建国后又经过60年大规模开采,但到目前为止,中国钨储量占世界钨储量的比例为48.8%,稳居世界第一。
2、钨消费量跃居世界第一
综合国际钨协(ITIA)及中国钨协(CTIA)统计数据表明,全球钨的消耗呈逐年稳步增长的趋势,中国钨消费量达到了世界钨消费量的1/3,已成为了世界第一钨消费大国。
3、钨品生产量均居世界第一
据统计,1949年~2008年生产钨精矿占世界总产量的51.2%,其中,1986年~2008已达到占世界总产量的66.9%。
2008年APT、钨粉、硬质合金、钨丝生产量分别比1985年增长8.8倍、6.34倍、5.3倍、12.3倍,均位居世界第一位。
4、钨贸易量仍居世界第一
1995年以前中国大量出口钨精矿,1995年后,钨精矿出口量基本为零,配额初级冶炼产品出口量得到一定控制,硬质合金、加工材产品出口量逐年有较大增长。
虽然实行出口总量控制,但中国依然是世界第一钨贸易大国,供应了全世界80%以上的钨需求量。2007年钨品出口量,比2003年增长11.14%,出口额比2003年增长329.33%。
三、科技进步硕果累累
1、地质找矿
“五层楼”垂直分带模式、“多元一体”成矿模式、浅源重熔岩浆系列、深源岩浆成矿系列概念的提出,测试方法、先进仪器和物化探的应用等带来了钨矿
地质找矿的丰硕成果。
2、采矿工艺
孔底起爆技术和汽车与电耙联合出矿的试验研究,“三无”留矿法、工作面无人留矿法、机械化放矿留矿法,使采矿工艺技术获得了突破性进展。钨矿山地压的工程研究,总结出地压的预报方法及控制措施。露天采矿法开始在钨矿采用。
3、工艺
栾川白钨综合回收技术、钨细泥回收工艺的改进、重选中的动筛跳汰机、螺旋溜槽的应用、黑钨矿浮选中的选矿药剂研制、絮团浮选和载体浮选;白钨矿浮选中的常温浮选技术的发展、湖南柿竹园矿黑白钨混合矿浮选中新型螯合捕收剂和选择性抑制剂的研制和应用;强磁选机的应用等等,使中国钨选矿技术取得了很大发展。
4、钨冶炼
在工艺方面,除“压煮-萃取-结晶”工艺和“压煮-离子交换-结晶”外,还取得了在钨精矿分解技术、钨钼分离技术新工艺等成果。钨冶炼技术完成了从黑钨向白钨转变的技术开发和工业应用;超细钨粉已实现工业化生产。
5、钨加工
硬质合金档次不断提高,自主开发出柱状细晶厚膜氧化铝涂层技术、PCVD氮碳化钛中温涂层技术、PVD涂层技术涂层系列产品,以及黑金刚系列产品享誉国内外市场;硬质合金生产过程中一系列先进装备和工艺技术已在不同厂家得到应用并相继国产化。
在掺杂钨丝制取方面的主流技术已居世界先进水平。
钨基高密度合金的材质研究、新工艺研究和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6、钨特钢
近年来,采用白钨矿、钼精矿和钒渣直接冶炼高速钢、模具钢、基体钢技术有了重大突破。
7、钨化工
含钨工业催化剂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钨催化剂在清洁汽油、清洁柴油化工生产工艺开发方面表现的优异性能,被誉为绿色化学领域的明星催化剂。
8、钨资源循环利用
钨资源的再生利用技术得到广泛推广,二次钨资源包括钨废渣、烟尘、废催化剂、钨合金回收原料和APT冶炼渣等。开展矿山废石、尾矿中的有价元素的回收利用技术也有很大进展。
四、产业结构呈现新局面
1、产品结构得到调整
随着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各个领域以及国际市场对钨产品需求的不断变化,全国钨企业加大产品开发力度,不断研制新产品,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从钨冶炼产品、化工产品、硬质合金和钨材钨丝门类比较齐全的系列产品。特别是硬质合金规格型号已达4万多个,基本覆盖了国内外市场的应用领域。
2、产业集中度得到提高
大型钨企业的产业比重和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产业集中度得到提高。通过联合重组,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湖南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江西稀有稀土金属钨业集团有限公司,上述五家钨业集团公司,钨精矿、APT、钨粉生产能力占全国生产能力的30-40%。2008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达到了6家,其销售收入占据全行业销售收入近60%。
3、钨产业不断向钨资源产地集中
江西的APT、钨粉生产能力均占全国生产能力的30%以上,钨矿集中的赣州地区APT和钨粉生产能力分别占到江西省的80%和90%以上。2008年湖南硬质合金实际产量占全国产量的1/3以上。江西、湖南两省的钨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多。
在一些地区形成了钨产业集群,使钨产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五、宝贵的历史经验
1、对钨矿资源开发利用要实施战略管理
钨因其独特的性能和在广泛领域内难以替代的用途而成为一种具有特殊战略意义的稀有金属矿产资源,是中国在国际上最具有优势地位的矿产资源之一。
为维护国家利益、战略利益、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对中国钨矿资源要实施战略管理,包括制定战略规划、加强战略保护、实施战略储备等等。
2、加强宏观调控,实行严格的总量控制
1991年国务院将钨列为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矿产资源法》明确规定:“实行有计划的开采”。钨的开采和出口总量控制被列入国家“十五矿产资源规划”,国土资源部《2008~2015年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又重申:“严格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开采总量指标控制,严禁超计划开采和计划外出口”。
新中国钨工业60年发展的实践证明:只有严格按国家规定控制钨矿开采总量、钨品生产量和出口量,才能充分发挥中国钨资源优势和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这是历经几十年花了巨大代价得来的宝贵经验。
3、加强行业自律,才能维护市场秩序和行业利益
新中国钨工业60年发展的经验教训说明:再也不能拼资源,恶性竞争,“集体自杀”了。接受历史的沉痛教训,就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强化协会的服务、监督、自律的职能,把协会办成规范行业市场、实现行业有序发展的自律团体,通过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维护行业利益;通过行业自律达到全行业的和谐共赢。
4、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才能实现钨业强国目标
中国钨工业60年发展实践证明:在发展思路上,要坚持以体制创新为主线,走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的路子,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和管理制度创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合力。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赶超世界一流企业。支持中小型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的专业化生产企业。
5、立足自主科技创新,才能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中国钨工业60年发展的历史证明:中国钨工业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要控制钨品总量,推进产业整合重组,优化钨品结构,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以科技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开发深加工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档次,全面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逐步建成技术先进、结构合理、效益显著、环保达标、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工业体系,提高中国钨工业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7年10月13日,为中国钨业百年发展作了“坚持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实现钨业的可持续发展”重要批示。展望未来,中国钨工业界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实现中国钨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继续努力奋斗!
中国企业过去一年在澳洲投资的大型资源项目
以下为中国企业过去一年在澳洲的大型投资项目,包括已提议的,成功的以及失败的:
9月24日澳洲国防部反对中国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澳洲分公司与澳洲Western Plains Resources(WPR)成立合资公司。国防部官员称,该计划接近澳洲内陆导弹实验射程,可能有损于经营和国家安全。
9月8日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收购澳洲铀开采商Energy Metals。
9月8日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同意以1,260万澳元买下Ferr Aus12%的股份,并扶助其建设用于铁矿石出口的铁路设施。
8月28日中国宝钢同意投资2.4亿美元,以获取澳洲铁矿石厂商Aquila Resources15%的股份。
8月27日澳洲被收购目标Nufarm表示,仍在同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就收购方式进行协商。
8月13日兖州煤业同意以29亿美元收购澳洲煤矿商Felix Resources。
6月17日中国五矿龙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14亿美元,买下Oz Minerals的多数资产。
6月5日澳洲矿商力拓放弃与中国铝业195亿美元的结盟计划,因股东反对。
5月8日澳洲政府批准中国鞍钢股份有限公司其所持澳洲铁矿商Gindalbie
Metals股份增至原先的三倍。鞍钢所持股份升至36.28%。
5月1日中国有色矿业集团(CNMC)同意以1.86亿美元购入澳洲稀土矿商Lynas的多数股份。
3月31日中国湖南华菱钢铁集团以6.45亿澳元,将对澳洲Fortescue MetalsGroup的持股比例提高至17.3%。
2月5日中国第三大锌厂商--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获得澳洲政府批准,收购澳洲锌矿商Perilya的控股股权。
2008年9月22日澳洲批准中钢集团将对该国铁矿石开采商Murchison Metals的持股比例增至49.9%。
2008年9月16日中钢集团收购澳洲铁矿石开采商Midwest Corp。
我国10种有色金属产量7年蝉联世界第一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显示,2008年中国10种有色金属产量2519万吨,是1949年的1894倍;从2002年到2008年,10种有色金属产量连续7年居世界第一,期间年均增长16.4%。
近年来,中国已成为有色金属生产、消费均居世界第一的大国,产业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在国际同业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统计同时显示,2008年中国有色金属进出口贸易额达到874亿美元,是1978年的108倍;2007年有色金属行业实现利润1464亿元,是1978年的120倍。目前,已有两家有色金属企业入围世界500强。
康义在日前召开的新中国有色工业60年庆祝大会上介绍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60年发展历程可分为前30年和改革开放后30年两大阶段和不同的发展时期。前30年,是有色金属工业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时期,期间建设了一大批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企业,逐步组建了地质勘探、勘察设计、建筑施工、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有色金属工业体系。
中国有色金属经过60年的发展,通过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在消化,成功研发了一大批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并用于生产,增强了行业的竞争力。其中,铝工业自主研发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预焙槽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已输出国外。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008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32亿元,约为1978年的173倍,改革开放30年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9075亿元,是前30年的46倍左右。同时,资源开发取得明显进展,在对国内资源危机矿石边部、深部开展新一轮找矿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境外矿产资源开发也取得新进展。
同时,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实质性进展。到目前为止,中国年
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有色金属企业已有2家,超过300亿元的有7家。
【国外矿业】
全球今年已发现200多处新油田
迄今为止,今年已报告了在数十个国家发现的超过200处新油田,包括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地区、澳大利亚、以色列、伊朗、巴西、挪威、加纳和俄罗斯。发现这些油田的既有跨国巨头,比如埃克森美孚公司,也有行业中的小企业,比如塔洛石油公司。
就在九月,英国石油公司说,新发现了一处大型深海油田。同时,阿纳达科石油公司宣布,在塞拉利昂一个“令人激动和极有希望的”地区有大发现。
这些公司每年新发现数以十亿桶计的石油,这很平常,但今年的步伐罕见地充满活力。据剑桥能源咨询公司说,上半年新发现的油田总储量约有1 00亿桶。如果发现新油田的这一速度能继续保持到年底,那么很可能创下自2000年来的最高水平。
尽管近些年来,人们猜测,石油产量的顶峰即将到来,随之将出现下跌,但石油业的人们说,地下仍蕴含有丰富的石油,尤其是在海底之下,即使发现和开采会变得困难些。价格和技术进步的速度仍是支配石油产量的主要因素。
第三季度全球央行黄金储备量基本持平
9月28日,世界黄金协会(WGC)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各国政府致力于找到摆脱经济衰退的出路,全球央行第三季度维持黄金储备量基本不变。虽然央行的黄金总量没有变化,但大部分国家黄金总值占总资产的比例小幅下降。
按世界黄金协会9月份“世界官方黄金持有量”报告所称,美国和德国各持有8,133.5吨和3,408.3顿黄金,排名全球前两位。世界第一大黄金生产国中国的增幅缓慢,第三季度为1,054吨,占总储备的1.8%。
沙特和卡塔尔这两个海湾国家第三季度维持黄金储备量不变。WGC没有公布关于阿联酋央行的数据。沙特和卡塔尔的黄金储备各占总储备的12.3%和2.3%,09年3月份时的数据分别是12.4%和3.7%。
虽然德国在第二季度卖出了黄金,但法国和其他主要欧洲国家增加了黄金储备。德国出售了4.3吨,法国则增加了5.6吨。
俄罗斯前9个月天然气产量同比下降18.4%
俄罗斯联邦政府能源部10月5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俄罗斯今年1月至9月的天然气产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8.4%,下降到了4053亿立方米。
其中,俄罗斯在9月份生产了45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同比下降了12.6%。
据统计,俄罗斯在今年前9个月里共出口了1026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8.3%,其中,俄罗斯9月份出口了140.3亿立方米天然气,同比增加了3.6%。
据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署(Rosstat)日前公布的统计数字所说,俄罗斯在2008年生产了6648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墨西哥发现大型锂矿
日前在墨西哥中部萨卡特卡斯州和圣路易斯波多西州附近发现了一座巨型锂钾矿,墨西哥有望一跃成为世界重要产锂国之一。
据墨方企业称,这一以锂矿为主的储矿范围约有367平方公里,平均每10米深可开采8000万吨锂。预计第一个工厂将于2010年底投产运营,年产1万至1.2万吨碳酸锂。以储量来估测,该锂矿可供开采约80年。截至目前,已有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韩国等国家的企业对合作生产表示出极大兴趣。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全世界仅11个国家出产锂矿,另有3个国家发现锂矿但尚未开采。目前世界上最大锂矿产地是智利,每年生产的锂矿产品占全球市场的54%。
巴西将开发一储量高达120亿吨的铁矿床
在巴西举行的一采矿会议上,巴西经济开发部秘书长SergioBarroso透露,米纳斯吉拉斯州将开发储量可能高达120亿吨的一铁矿床。该矿床可能为迄今亚洲的最大矿床即6月份在辽宁发现的最大铁矿床的4倍大,这一矿床储量超过30亿吨。而世界最大的铁矿石供应商淡水河谷公司2008年底探明储量为90亿吨。由巴西企业组建的一集团将负责探明该州北部的铁矿石储量,然后再出售给大的采矿公司开采,该州负责运输及提供税收方面的支持。但他未透露组建的该集团都有哪些企业以及哪家大型采矿公司对收购有兴趣。该集团准备今年11月底对该矿床储量进行初步开探。
力拓澳洲铁矿石出口总量突破30亿吨
2009年9月8日,力拓集团宣布,从澳大利亚出口的铁矿石总量创下30亿吨的历史新高,自1966年从皮尔巴拉地区(Pilbara)出口了第一船用于炼钢的原材料之后,该地区呈现出指数式的迅猛发展。
力拓集团在西澳皮尔巴拉地区运营十一个矿山和两个港口的三个矿石码头,经由兰伯港和丹皮尔(Dampier)这两个港口出口的矿石总额在9月8日周二上午十时左右突破了30亿吨大关。
“这两座矿山相距300公里以外,所产矿石品位完全不同,它们分别通过铁路运送到有着四个泊位的新港口进行汇合装船,以满足我们最重要的长期客户之一的要求。”里雷曼说。
1966年8月22日,力拓集团从澳大利亚出口了第一船矿石,装载五万二千吨来自汤姆普莱斯矿山(TomPrice)。由名为HuonMaru船只从丹皮尔港出发运往日本新日铁钢铁公司的前身Yawata钢铁公司,最终用于钢铁生产。
1972年,罗泊河矿山公司(力拓集团持股53%)开始从新建的兰伯港出口铁矿石,同年晚些时候,哈默斯利铁矿公司(力拓集团持股100%)在丹皮尔港口开通了第二个港口。
2009年力拓集团计划从皮尔巴拉地区出口2亿吨铁矿石,这与1966年当年的七十六万一千吨的出口量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企业动态】
中国铝业公司60年大事记
1948年
11月1日,抚顺解放,成立了抚顺制铝厂保管处,隶属东北有色金属管理局。新中国成立后,企业更名为抚顺制铝厂。
1949年
2月华东军政委员会工矿部决定成立山东冶炼总厂(即山东铝厂)。
1950年
1月沈阳冶炼厂铜加工分厂迁至苏家屯,成立苏家屯有色金属加工厂(即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的前身)开始生产。
1952年
1月朱德总司令视察抚顺铝厂。
1954年
山东铝厂氧化铝分厂、抚顺铝厂一期铝系统建成投产。
1955年
1月朱德委员长、贺龙副总理视察抚顺铝厂。
1956年
东北轻合金加工厂铝铸造车间、压延挤压车间建成投产。
1957年
7月朱德委员长视察哈尔滨101厂(即东北轻合金加工厂)。
7月山东铝厂回收金属镓成功。
本年抚顺铝厂二期铝系统、镁系统、硅系统,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扩建工程建成。
1958年
2月13日,毛泽东主席视察抚顺铝厂。
10月邓小习近平总书记、李富春副总理视察抚顺铝厂。
1959年
6月2日,朱德委员长、董必武副主席视察抚顺铝厂。
8月彭德怀元帅视察抚顺铝厂。
本年抚顺铝厂三期系统,包头铝厂建成投产。
1960年
3月朱德委员长和贺龙副总理视察贵州铝业公司。
9月15日,贺龙、罗瑞卿副总理到101厂视察。
9月17日,薄一波副总理到101厂视察。
1961年
5月邓小习近平总书记到101厂视察。
1962年
6月18日,周恩来总理视察101厂。
1964年
9月国家经委决定试办铝业公司,冶金部在郑州成立中国铝业公司。
本年 抚顺铝厂四期系统建成投产。
1965年
7月郑州轻金属研究所成立。
本年郑州铝厂小关矿、氧化铝,洛阳铜加工厂压延车间建成投产。
1966年
2月郑州铝厂混联法生产氧化铝试车成功。
本年贵州铝厂电解分厂、洛阳铜加工厂铸造车间、制管车间、镁合金系统建成投产。
1968年
甘肃西北铝加工厂建成投产。
1970年
6月洛阳铜加工厂试制核潜艇用B30管材成功。
本年西南铝加工厂熔铸车间、压延车间建成投产。
1971年
西南铝加工厂挤模压车间建成投产。
1974年
4月洛阳铜加工厂为深海增音站试制出中国第一根直径300毫米特大口径的铍青铜管。
1975年
4月10日,由沈阳铝镁设计院设计的135KA边部加工大型预焙阳极电解槽,在抚顺铝厂投入工业试验。
1977年
郑州铝厂(电解铝)投产。
1978年
贵州铝厂氧化铝分厂投产。
12月29日,贵州铝厂从日本轻金属公司引进160kA大型预焙槽生产工艺技术及加料系统和烟气净化的全套设备,以及从美国和法国引进自动控制等配套装备,于1981年末部分建成投产。在此基础上,我国又自主研发出180kA、280kA及320kA大型预焙槽系列生产技术并实现产业化,为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实现中国铝工业产业升级打下了基础。
1979年
抚顺铝厂135KA电解槽建成投产。
1980年
12月中国第一台6.4万安培无隔板镁电解实验槽在抚顺铝厂镁车间启动,并于二十日试生产。
本年郑州铝厂氧化铝三期扩建工程建成投产。
1982年
贵州铝厂电解铝分厂建成投产、西南铝加工厂扩建中小管车间。
1983年
本年贵州铝厂砂状氧化铝工程、西南铝加工厂中小管棒型材建成投产。
1985年
3月16日,李先念主席视察贵州铝厂。
10月12日,国务院副总理李鹏视察洛阳铜加工厂。
10月2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视察了郑州铝厂。
本年郑州铝厂三期扩建工程、西南铝加工厂2800毫米轧机建成投产。
1986年
4月6日,国务委员方毅通知视察西南铝加工厂,并题词“铝业重镇”。
1987年
4月24日-27日,全国铝工业座谈会在贵州铝厂召开。国务委员方毅同志到会并作重要讲话。
10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贵州铝厂三期、青海铝厂二期由1987年的预备项目转为新开工项目。
10月10日,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余秋里视察西南铝。
本年青海铝厂一期工程,贵州铝厂二期扩建工程建成投产。
1989年
4月3日,由沈阳有色冶金机械总厂、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郑州铝厂共同消化、研制、开发的我国第一台转台式振动成型机通过技术鉴定。
11月30日,西南铝加工厂研制的LD10直径3500/直径3000×155(毫米)特大铝锻环通过了航天部和有色总公司联合组织的技术鉴定。该项成果填补了我国火箭制作工艺的一项空白。
1990年
2月17日,总公司决定将青岛铝加工厂划归山东铝厂。
4月2日,总公司向贵州铝厂发出贺电,祝贺该厂氧化铝产量3月份突破两万吨。
6月16日,西南铝加工厂2800毫米轧机改造工程一次负荷试车成功。
7月5日,国内最大的2800毫米铝板轧机在西南铝加工厂改造完成,一次投料试车成功。
8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李瑞环到东北轻合金加工厂视察。
10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抚顺铝厂。
1991年
2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贵州铝厂。
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杨汝岱视察贵州铝厂。
4月23日,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视察广西平果铝基地。
9月17日,中顾委常委李德生视察中州铝厂。
11月20日,国家重点工程――西南铝加工厂扩建工程成功建成1.85米冷轧机系统,标志我国铝加工技术将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
11月20日,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到中州铝厂视察工程建设情况,并题词“艰苦奋斗,争创一流”。
12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贵州铝厂。
1992年
2月20日,国务院生产办公室批复,同意总公司成立“中国长城铝业公司”。
4月3日,美国波音飞机公司代表向西南铝加工厂授予生产7075铝锻件生产许可证。标志着我国铝合金铸造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4月18日-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乔石视察山西铝厂。
10月28日,中国长城铝业公司中州铝厂一期工程投料试车一次成功,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的氢氧化铝。
1993年
7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视察贵州铝厂。
1994年
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国家体改委主任李铁映视察贵州铝厂。
8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丙乾到兰州铝厂视察环境治理情况,并题词:“优化环境,造福人民”。
9月25日,平果铝业公司首批电解槽正式投产。
1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吴邦国到东北轻合金加工厂视察。
1995年
3月24日,吴邦国副总理听取西南铝加工厂工作汇报并作重要指示。
4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纪委书记、总工会主席尉健行视察贵州铝厂。
6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视察抚顺铝厂。
6月19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并题词“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增强后劲、提高效益”。
12月4日,邹家华副总理电贺平果铝业公司一期工程竣工:“热烈祝贺平果铝一期工程建成。为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铝金属的需要,做出更大的贡献,为企业创造出最好的效益而努力”。
1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视察贵州铝厂。
1996年
4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锡铭到贵州铝厂视察,并题词“振兴贵铝,再创辉煌”。
6月2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长城铝业公司,对中州铝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批示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解决。
7月3日,吴邦国副总理视察长城铝业公司。
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视察青海铝厂。
8月24日,邹家华副总理视察东北轻合金加工厂。
1997年
5月22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到青海铝厂视察。
6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西南铝加工厂。
10月22日,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吕正操一行,到平果铝业公司视察。
12月4日,邹家华副总理视察贵州铝厂,并提词:“创新高效”。
1998年
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尉健行到平果铝业公司视察。
1999年
8月6日,国家经贸委、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在北京举行中国铝业集团公司等三大集团公司成立大会。
2000年
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中央所属有色金属企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0〕17号),决定将中央管理的山东铝业公司、中国长城铝业公司、贵州铝厂、山西铝厂、平果铝业公司、中国长城铝业中州铝厂、青海铝业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碳素厂8个工业企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第六冶金建设公司、中色第十二冶金建设公司2个施工企业;郑州轻金属研究院、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进行整合2个科研、设计单位组建中国铝业公司。
6月26日,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视察兰州铝厂。
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委员吴仪到贵州铝厂视察。
7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尉健行到青海铝业公司视察。
2001年
2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尉健行到西南铝业集团有限公司视察。
2月23日,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国铝业公司成立大会,宣告中国铝业公司成立。
5月18日,我国第一条具有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年产6000吨铝合金特种型材和大径薄壁管材挤压能力的生产线,在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成投产。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地铁、高速列车等车厢用铝合金特种型材的历史。
7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尉健行到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视察。
11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到抚顺铝厂视察。
12月11日、12日,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在纽约、香港成功挂牌上市。
2002年
1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到贵州铝厂视察。
5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视察了中国铝业公司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总书记一行察看了西南铝铝箔厂和锻造厂主要生产设备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后,对西南铝在深化国企改革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对我国国防军工所做贡献予以充分肯定。江总书记指出:“我国的综合37
国力和国际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许多这样具备很强技术实力的国有企业,一定要下大力气把企业办好、办强。”
5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视察了青海铝业有限公司、中铝股份公司青海分公司。胡锦涛副主席指出,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对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对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深化改革、转换机制、调整结构、加强管理、依靠科技进步上下功夫。指出,国有企业的职工不仅是国家的主人,也是企业的主人,要认真贯彻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方针。他强调指出,无论是推进企业的改革发展,还是做好企业的稳定工作,都要加强企业党的建设。
12月26日,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热连轧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正式开工。标志着我国第一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产30万吨高精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的热连轧生产线,在西南铝正式进入建设阶段。
2003年
6月13,日中铝公司与内蒙古自治区签署包头铝业集团划转中铝公司管理的协议。
7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到中国铝业公司郑州企业视察。
9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视察青海铝。
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视察中铝贵州企业。
10月30日-3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召开表彰大会,表彰为“神州5号”成功发射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西南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东北轻合金有限公司受到表彰。
2004年
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视察中国铝业公司贵州企业。
1月15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30万吨选矿拜耳法氧化铝生产线在中国铝业中州分公司建成投产。
11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视察中铝广西企业。
中国铝业公司60年大事记三
2005年
1月7日,中国铝业公司总承包的印度巴拉特铝厂新建320千安大型电解槽25万吨电解项目正式投产,这是我国电解铝大型预焙槽技术首次输出并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已成为继美、法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预焙电解槽技术的国家,结束了中国铝工业无技术输出的历史。
6月28日,我国第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热连轧生产线竣工投产剪彩仪式
在西南铝隆重举行,标志着当今国际先进水平的我国第一条高精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热连轧生产线在西南铝胜利建成投产。
10月28日,中铝大冶铜板带有限公司成立。
1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视察中铝贵州企业。
12月28日,中国铝业公司与洛阳市国资委共同投资设立“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
2006年
6月18日,西南铝引进的中国首条“1+4”热连轧生产线建成并顺利投产,解决了我国急需的高精板带生产所需的关键设备,改变了我国铝板热轧装备落后的现状,提升了我国铝加工产品的竞争能力。
6月23日,中国铝业公司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揭牌暨高精度电子铜板带项目奠基仪式在洛阳隆重举行。
7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到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视察。
8月4日,中铝西南铝首次轧制出Ф5米巨型铝合金环件,填补国内空白。
8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视察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
11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与越共中央总书记农德孟出席了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和越南煤炭集体合作开发越南多农省铝土矿项目的合作协议签字仪式。
11月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完成的“LC1100电子韧铜新产品研发”和“变压器带边部毛刺处理技术研究”项目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7年
2月6日,国内最大的、超大口径白铜管(324毫米×6.7毫米)在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拉制成功,填补了国内同类产品空白。
2月6日,包头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精铝项目投入试生产,并于2月12日成功生产出铝含量达99.993%以上的精铝,标志着公司已成功掌握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偏析法精铝生产技术。
2月27日,在2006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表彰大会上,中国铝业中州分公司和中南大学共同完成的《强化烧结法氧化铝生产工艺》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铝国际为主完成的《350kA特大型预焙阳极铝电解槽研制开发及生产应用》成果和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完成的《管-板式降膜蒸发器装备及工艺技术研究应用》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了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政府奥鲁昆项目开发协议签字仪式,标志着中铝公司在开发国外矿产资源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6月6日,中铝瑞闽高精铝板带工程奠基典礼和引进设备签约仪式在福州经
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6月7日,中铝上海铜业有限公司揭牌暨高精度铜板带改扩建项目奠基仪式在上海隆重举行。
10月30日,中铝公司与云南省政府就重组云南铜业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铝公司向云铜集团注资95亿元增资扩股,持有新云铜的股权比例为49%。标志着中铝公司进一步完善铜产业链,在向国际化多金属矿业公司转型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11月郑州研究院发明专利 “一种铝电解槽废槽衬的无害化处理方法”被评为第二届全国杰出专利工程技术。
12月3日,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批复同意,将“铜及其他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加工、贸易及相关工程技术服务”列为公司主业,中铝公司的业务范围实现拓展,为公司建设国际化、多金属矿业公司奠定了基础。
2008年
1月26日,中铝公司荣获“2007中国最佳诚信企业”称号。
1月27日,中铝公司被评为“2007最具影响力企业”。
1月中铝公司荣获“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突出贡献企业”称号。
2月1日16点,中铝公司通过伦敦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宣布,已通过新加坡全资子公司,联合美国铝业公司(美铝公司)获得了力拓的英国上市公司(Rio Tinto Plc)12%的现有股份,交易总对价约140.5亿美元,成为我国企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海外投资,也是全球交易金额最大的股票交易项目。
4月1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到中国铝业广西分公司视察。
5月9日,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马来西亚矿业公司(MMC)和沙特阿拉伯王国本拉登集团(SBG)在中国铝业总部签署了沙特阿拉伯杰赞经济城年产100万吨电解铝项目《合资公司安排协议》。
5月11日,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揭牌成立,中铝公司以现金出资10亿元,占5.26%的股份,重点开展大飞机用高端铝材的研发和生产。
5月26日,中铝公司委托在甘4家企业在兰州市宁卧庄宾馆举行捐款仪式,向甘肃地震灾区人民捐款1100万元;其中,中铝公司总部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定向捐款1000万元。5月27日,国务院国资委代表部分中央企业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向地震灾区捐款3.5336亿元人民币。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彭佩云,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瑞祥出席捐赠仪式。中铝公司副总经理张程忠参加了捐款仪式,并代表公司向灾区捐款2310万元。至5月底,公司总部及所属单位向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地震灾区捐款共计6916万元,同时还捐赠多批物资支援灾区重建。
7月2日,中铝公司第一条新建铜加工生产线--中铝大冶铜板带生产线成功浇铸出第一根C19210铜合金电子引线框架材料铸锭,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平。
7月9日,美国《财富》杂志公布了2008全球企业500强排行榜,中铝公司以175.8亿美元营业收入首次入选,名列476位。
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视察东北轻合金有限公司。
8月中国铝业中州分公司承担的“选矿-拜耳法生产氧化铝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荣获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奖”。
9月3日,中铝西藏矿业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仪式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举行。
9月9日,中铝东轻公司铝合金板带生产线项目奠基仪式在哈尔滨举行。
9月10日,中国铝业公司与英国ARICOM公司在黑龙江佳木斯举行黑龙江海绵钛一期工程开工暨黑龙江佳泰钛业有限公司揭牌仪式。
9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到中铝瑞闽公司视察。
11月3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向东北轻合金、西南铝等承担载人飞船和运载火箭两大系统协作配套单位颁发了荣誉证书及奖牌,以表彰在神舟七号飞船和长征二号F摇七火箭的研制、生产、试验任务中所做的重要贡献。
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到中铝大冶铜板带公司视察。
1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率中央代表团第一分团到中国铝业广西分公司视察。
2009年
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到兰州分公司视察、慰问。
4月28日,中国长城铝业公司职工杨红雷作为今年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保增长促发展劳动竞赛推进大会,并代表有色产业工人作在大会上发言,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亲自为杨红雷颁奖。
湖南有色金属工业60年大事记
【1】1949年8月4日,湖南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沙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第二区特种矿产管理处,为恢复和发展湖南有色金属工业,在长沙成立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工业部驻湖南办事处。主任:许兴,副主任:黄少华、王雨果。
【2】1950年3月27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局湖南分局(简称:金湘分局)在长沙成立,局长:许兴。
【3】1952年12月,撤销中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局湖南分局,成立重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局中南有色分局,设于长沙。
【4】1955年3月,列为《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株洲硬质合金厂破土动工。由于有苏联的成套技术装备和苏联专家的直接指导,加上建厂过程中精心组织,一边抓土建、安装,一边进行生产准备,仅三年零一个月时间就建成投产,被誉为国内按科学规律建厂的范例。
【5】1958年1月2日,湖南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成立,由冶金部和湖南省双重领导。
【6】1958年7月,冶金部将湖南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下放省管,并接管原省重工业厅管辖的钢铁企业及地方小有色企业,成立湖南省冶金工业局。
【7】1960年3月31日,中共湖南省委决定在原冶金工业局基础上成立省冶金工业厅。
【8】1964年8月1日,中央批准成立湖南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与省冶金工业厅两块牌子。
【9】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湖南省有色金属行业共有200多项科技成果获奖。
【10】1984年7月13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以(84)中色计字第992号文向国家经济委员会报告,国家经济委员会于1984年8月7日以经体[1984]603号文批复,正式成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长沙公司,并确立长沙公司为厅(局)级、产销结合、工贸一体的经济实体,负责管理总公司在湖南省的24家直属企事业单位。这24家企事业单位是:水口山矿务局、锡矿山矿务局、桃林铅锌矿、潘家冲铅锌矿、汝城钨矿、川口钨矿、柿竹园有色金属矿、黄沙坪铅锌矿、宝山铅锌银矿、瑶岗仙钨矿、湘东钨矿、香花岭锡矿、新晃汞矿、株洲硬质合金厂、株洲冶炼厂、湘乡铝厂、株洲选矿药剂厂、长沙半导体材料厂、桃江稀土冶炼厂、衡阳冶金汽修厂、湖南冶金研究所、湖南防护防治研究所、湖南稀土冶金研究所、冷水江技校。协助总公司管理长沙矿山研究院、长沙有色冶金设计院、长沙勘察设计院、中国有色第二十三冶建设公司、湖南有色地质勘探公司、衡阳冶金机械厂等6个单位,同时,对湖南省地方有色金属工业进行扶植与指导。
【11】1984年8月29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长沙公司在湖南宾馆召开成立大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副董事长茅林、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喻海潮、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新民出席大会并致辞。
【12】1985年4月25日,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决定,经湖南省科协审批,湖南有色金属学会正式成立,并在株洲召开成立大会。
【13】1989年1月17日,陈邦柱副省长在新华社《内部参考》第3期上刊登的“湖南省几个矿区矿产资源乱采乱挖实地见闻”一文上批示:“问题确实严重,请向德武同志与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予以制止”。
【14】1991年3月13日,江泽民总书记到株洲硬质合金厂视察,听取了王君笃厂长的汇报,先后察看了三分厂喷雾干燥生产流程、挤压工序、烧结工序等,42
并在株洲市召开了有株洲冶炼厂等企业参加的座谈会。
【15】1994年8月23日,日本、俄罗斯、意大利、德国、比利时、加拿大、波兰、美国等8个国家11名专家学者考察瑶岗仙钨矿。
【16】1998年4月24日,《国务院关于组建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的通知》(国发[1998]11号)确定:解散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成立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长沙公司继续管理和协助管理中央在湘有色金属企事业单位,隶属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
【17】1998年7月7日,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在长沙召开地区公司经理会议。会议肯定了地区公司10多年来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18】1999年1月5日,湖南稀土金属材料研究所“抗破碎贮氢材料研制”获1998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9】1999年2月26日,株洲硬质合金厂“钻石”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这是湖南省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
【20】1999年8月,中国铝业集团公司、中国铜铅锌集团公司、中国稀有稀土金属集团公司成立。中央在湘有色金属企事业单位分别隶属于这“三大集团公司”。
【21】2000年4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考察了株洲冶炼厂、株洲硬质合金厂,并与湖南有色金属系统部分企业负责人就企业改革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座谈。
【22】2000年6月,国发[2000]17号文决定撤销中国铝业集团公司、中国铜铅锌集团公司、中国稀有稀土集团公司,将大部分有色金属企事业单位下放到各省、市、自治区。中央在湘有色企事业单位下放湖南省,实行属地化管理。
【23】2000年9月23日,常务副省长周伯华代表湖南省政府与国家经贸委、国家有色金属局等有关部门在北京就中央在湘有色金属企事业单位下放地方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商谈,达成了共识,签订了《商谈纪要》,确定中央在湘35户企事业单位下放省管,划转资产总额98亿元,在职职工8.8万人,离退休人员5.3万人。
【24】2000年12月31日,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湖南省轻工集团总公司等九个单位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湘发[2000]29号)。省委、省政府考虑到中央有色企事业单位下放省管、理顺管理体制及其企业关停并转任务重的现实,也鉴于湖南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潜力大,决定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长沙公司更名为湖南省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
【25】2001年2月22日,湖南省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在长沙召开成立大会暨2001工作会议,副省长郑茂清为湖南省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的成立揭牌。会上,总公司党组向全省有色行业提出了“十五”发展的宏伟规划。
【26】2001年11月,全国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正式下达了对潘家冲铅锌矿等6户资源枯竭型有色矿山实施关闭破产的启动通知,加上已正
式列入国家关闭破产计划的桃林铅锌矿,7户矿山总资产为4.4亿元。
【27】2002年8月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湖南省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进一步深化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湘政办发36号)确定了湖南省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的职能、机构和人员编制。湖南省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是省政府直属的具有行政管理职能、财政全额拨款的正厅级行政事业单位。对全省有色金属工业实施行业管理,机关管理人员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28】2004年3月28日,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等完成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填补了国家6年该奖项的空白。
【29】2004年8月30日,湖南省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促成株冶火炬(现株冶集团)1.2亿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实现了湖南有色上市公司“零的突破”。
【30】2004年9月3日,由湖南省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为主筹建的湖南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该集团由株洲冶炼集团有限公司、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锡矿山闪星锑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湘铝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湖南黄沙坪铅锌矿和长沙矿山研究院(简称为“7+1”)组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康义,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于幼军为湖南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成立揭牌。
【31】2004年10月20日,湖南省永兴县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银都”。
【32】2007年1月6日,湖南省委在湖南省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召开有色产业发展座谈会。省委书记张春贤对做大做强做优湖南有色金属产业提出新要求、新希望。会议由省委副书记梅克保主持,省委常委、副省长徐宪平,中南大学党委书记李健以及省直有关厅局负责人出席会议。
【33】2007年5月14日,湖南省首次召开全省有色金属工业工作会议。省委常委、副省长徐宪平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湖南省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宋建民作工作报告。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全省14个市州分管工业的领导、省属及中央在湘有色企事业单位和地方重点有色金属企业及重点产业园区负责人共300多人参加会议。
【34】2007年12月9日,省委书记张春贤、省长周强在省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关于请求重点支持建设湖南有色金属工业深加工产学研基地的请示》上作出重要批示:“同意重点扶持”。随后,受省政府陈肇雄副省长委托,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刘岳辉主持召开支持省有色金属产学研专题会议。省直厅局及省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参加会议。会议听取了省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关于加快产学研基地建设的情况汇报。会上形成了支持省有色金属产学研基地建设的一揽子政策措施。
【35】2008年3月20日,副省长陈肇雄率省政府办公厅、省经委、省国资
委等部门负责人到省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现场办公,听取省有色总公司工作汇报,并视察了晟通科技、金龙铜业。
【36】2008年4月1日,省委副书记梅克保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湖南省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宋建民和湖南有色金属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何仁春等的陪同下,先后考察长沙矿山研究院、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并在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主持召开了“湖南有色金属科技成果产业化座谈会”。
【37】2008年4月23日,省政府召开有色金属产业发展专题会议,研究加快有色金属产业发展问题。省委副书记梅克保主持会议,省委副书记、省长周强,副省长陈肇雄,中南大学党委书记李健出席会议并分别讲话,省直有关厅局、湖南省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和湖南有色控股集团负责人在会上作了发言,株冶集团、晟通科技等重点企业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38】2008年7月3日,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湖南省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宋建民就有色行业创建“行业与地方党委政府共同维稳机制”作了典型发言。省委书记张春贤,省委副书记、省长周强,省政协主席胡彪,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和省高级人民法院、省高级人民检察院领导,14个市州党政主要负责人,省直有关厅局主要负责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39】2008年7月4日,湖南省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学研基地奠基典礼在长沙望城县经济开发区隆重举行。
【40】2008年11月11日,湖南省政府印发《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有色金属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湘政发[2008]30号)。《意见》提出了湖南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结构调整和重点领域、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并从资金、税收、土地、资源保障、融资平台、国企改革、市场准入、重点工程、行业管理等9个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41】2008年11月28日,湖南省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召开“全省有色金属行业科技工作会议”,动员全行业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依靠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发展。
【42】2009年1月15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通报,2008年,我省机械行业远超千亿,石化、食品、有色跨入过千亿产业行列,全省超千亿元产业达到4个。2008年,在省委、省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在全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的奋力拼搏下,我省有色金属工业逆势而上,保持了平稳较快健康发展,全年完成有色金属工业总产值119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143亿元。“双超千亿元”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是我省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全省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件大喜事。
【43】2009年3月1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发出《关于表彰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人社部发[2009]72号),湖南省获先进集体的有:长沙矿山研究院、株洲冶炼集团锌成品厂、株洲钻石切削刀具股份公司、桃江久通锑业公司、湖南有色黄沙坪
矿业分公司、宝山有色金属矿业公司三工区竖井维修队、水口山第八冶炼厂、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湖南有色地质勘查局二一七队;获劳动模范的有:王毅、邓家军、刘景槐、刘澜明、杨麦福、杨传德、杨伯华、肖义元、郭江桃、袁培新、谢平根、戴学瑜。
【44】2009年6月3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出《湖南省有色金属产业振兴实施规划(2009-2011年)》(湘政发[2009]17号)的通知。《规划》明确了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和发展重点,提出了政策措施。
【45】2009年6月1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出《湖南省新材料产业振兴实施规划(2009-2011年)》(湘政发[2009]22号)的通知。《规划》进一步明确了重点发展有色金属等5大产业,依托相关集团打造多条有色金属产业链,建设有色金属等九大专业化产业基地。
【46】2009年7月9日,财政部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发布的《中央下放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有色金属矿山企业尾矿库闭库治理安全工程项目和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09]120号)中称,将对中央下放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矿山企业存在安全隐患的尾矿库进行闭库治理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获得中央财政70%-90%的补助资金。
【47】2001年以来,湖南有色金属工业系统共有4批次20户企业27个项目列入国家政策性关闭破产计划。涉及职工8.69万人。总资产22.39亿元,负债总额36.82亿元,到位破产补助资金共37.79亿元。
【48】2005年以来,湖南有色企业与央企对接取得成效,先后有中国有色金属二十三冶集团进入中国五矿集团,衡阳有色冶金机械总厂进入中国钢铁集团,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和有色长沙勘察设计研究院进入中国铝业集团。
【49】近几年来,湖南有色金属找矿探矿取得突破性进展。省内发现了一批新的矿藏带,如:永州境内的九嶷山--姑婆山锡多金属矿,锡的资源量超过45万吨;益阳境内的诸矿山--万羊山超大型锡铅多金属矿带;湘西境内龙山--保靖200多公里矿带,储量达1000万吨的大型铅锌矿等。还有一批金属矿的找矿探矿评估项目也取得重大进展。如郴州境内的荷花坪--香花岭锡多金属矿,已探明锡资源储量超过30万吨;衡阳境内的水口山康家湾铅锌金银矿外围及深部找到新富矿体,扩大了原矿山储量,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十年以上;湖南宝山有色金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发现大型铜钼铅锌矿体,其中铜储量为一座中大型富矿;安化大神山岩体北部钨矿,发现了较好的白钨矿等等。
【50】近几年来,全省有色金属工业系统多种经济成份企业发展迅速,至2009年6月底止,全省有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934家,其中省属国有企业14家,地方国有、股份制、民营及合资企业920家。遍及全省14个市州,拥有固定资产381亿元,在职职工11.3万人。全省有色金属工业已形成集地质勘查、教学、科研、设计、采矿、选矿、冶炼、加工和深加工、机械制造、循环再生和内外贸易于一体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宝钢建成世界级钢铁企业集团
1978年12月23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的第二天,宝钢工程举行了动工典礼。30年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创新,宝钢已由一个全套引进先进技术的生产厂,发展成为世界级钢铁企业集团。
2008年,宝钢集团钢产量达3544.3万吨,在中国钢铁企业中排名第一,在全球钢铁企业排名第三。自2003年起,宝钢连续6年跻身世界500强,最新的排名是第220位。
宝钢是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个特大型现代化建设项目,一开始曾经历了一段令人难忘的抢建、停缓建和续建的曲折过程。到1985年9月,经过7年艰苦奋战,宝钢人终于向全国人民交出了第一份出色答卷:年产300万吨钢的一期工程建设按照计划节点一次性投产成功,设备运转正常,产量稳定增长;投产后的第一年,25项考核指标全部达到设计水平;投产后的第二年,生铁、钢、钢坯的产量全面达到设计能力;投产后的第三年,生铁、钢、钢坯的产量全面超过设计能力的10%以上。
1983年3月,国务院批准宝钢二期工程继续建设。到1991年6月,预算总投资301.17亿元的宝钢一、二期工程全部完成。1995年,宝钢投产仅10年就提前全部还清了75亿元贷款及利息;并通过上缴利税,回报了国家投资。2000年,宝钢自筹资金完成三期工程建设,跻身世界千万吨级特大型现代化钢铁企业行列。一期工程国内制造设备仅占12%,到三期工程时,国产设备已占80%以上,总体规划和总体设计均由国内承担。
1998年,以原宝钢为主,吸收上海冶金控股(集团)公司、上海梅山(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组建成宝钢集团。2000年,独家创立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2月12日挂牌上市。2007年,通过跨区域资产重组,有56年历史的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成为宝钢集团控股子公司。2008年,由宝钢集团控股的广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2009年,宝钢集团与杭州钢铁集团公司签署协议,由宝钢控股重组宁波钢铁有限公司。宝钢通过精品基地建设及行业内的联合重组,发展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世界级钢铁企业集团。
宝钢坚持精品战略,生产世界一流产品。国家投入巨资建宝钢,绝不仅仅是为了增加钢产量,而是为了生产“别人不能生产的、国家急需的、能够替代进口的、可以与国外媲美的精品钢材”。1990年冷轧生产线投产不久,宝钢在装备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率先为中国轿车工业国产化试制出冷轧汽车板。二期工程投产后,宝钢每年要拿出10%的产品出口,其目的不仅仅是为外汇,更重要的意义是接受国际市场的检验。从1998年到2007年,在全国钢产量大幅度增长的背景下,宝钢产能并没有明显扩大,而是投入巨资对进入宝钢的老企业进行改造,通过集约化发展,建设精品钢材生产基地。宝钢已形成普碳钢、不锈钢、特钢三大
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尤其是高级轿车)、家电、石油化工、机械制造、能源交通、航空航天、核电等领域,产品实物质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有了宝钢,中国钢铁工业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缩短了20年。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宝钢发挥了“后发优势”,重点是突破那些花钱买不来的工艺装备技术和产品,培育开放式自主集成创新能力。从工程策划到投产调试,从机组能力到品种、质量,建设了硅钢、热镀锌、彩涂、罩式炉等一批自主集成创新工程。2006年1月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宝钢高等级汽车板品种、生产及使用技术的研究”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8年,由宝钢自主集成创新的、代表国家钢铁制造水平的取向硅钢已建成投产并实现了稳定批量生产。宝钢自主开发的精品钢材只要形成了批量供应的能力,相应的进口产品价格就会迅速平抑,这对国家建设的贡献不言而喻。
宝钢集团提出,到2012年其钢铁主业的综合竞争力争取进入全球前三强,在世界500强中的排名提升到200名以内,强调外延和内涵的协调发展,突出环境经营的理念,引领中国钢铁工业由大到强。
【地方动态】
国土资源部批复福建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国土资源部日前正式批复《福建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这是我国在第二轮规划编制中第一个获批的省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批复要求,切实做好《规划》实施工作,认真组织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措施,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批复指出,福建省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潜力大,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要求进一步扩大矿产资源的有效供给,必须严格执行矿产资源规划,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按照“统筹规划、科学开发、合理利用、依法保护”的原则,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和布局,加强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推进资源利用方式和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提高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批复要求,加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提高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拓宽地质工作服务领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信息服务。加大对武夷山成矿带金属矿产和其他地区非金属优势矿产调查和勘查力度。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活动监督管理,构建地质勘查新机制,改善矿业投资环境,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开展商业性勘查,提高重要矿产供应能力。加强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工作,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批复强调,切实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按照《全国矿产资源规划》要求,严格控制稀土、钨、锡、锑、萤石和重晶石等矿产的开采总量。对饰面石材、水泥用灰岩等矿产有序开采,加大铜、金、锰等优势矿产开发力度,合理利用地热资源,禁止开采砂金和占用耕地采挖砖瓦黏土矿产。严格执行《规划》确定的规划分区制度和准入条件,调整和优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布局;严格执行最低规模开采制度,以煤、铁、建材非金属矿山为重点,调整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结构,提高集约化水平;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淘汰落后的采选方法、技术、工艺和设备;积极培育和规范矿业权市场和矿业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批复提出,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对矿山环境的监督管理,要采取有效措施,督促采矿权人依法履行矿山环境保护义务。积极探索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新机制,对历史遗留矿山及其废弃土地,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矿区土地复垦力度。健全完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加强对矿山环境状况的监测预报,推进矿山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
批复要求,切实做好《规划》实施工作,认真组织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措施,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确保规划目标实现。将各级规划的目标和主要指标纳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严格执行。在《规划》指导下,抓紧组织编制市县级的矿产资源规划。《规划》是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对不符合规划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矿山环境治理与矿区土地复垦等项目,不得批准立项,不得审批、颁发勘查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不得批准用地。加强《规划》宣传,提高全社会珍惜和保护资源的意识。要强化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各种违反规划的行为。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新机制,积极推进矿业经济区和绿色矿山建设,促进矿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云南将全面清理规范过期探矿权采矿权
从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了解到,为了巩固夯实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成果,妥善解决当前存在的探矿权采矿权过期问题,进一步规范探矿权采矿权管理工作,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将对过期探矿权采矿权进行全面清理。
据了解,云南将摸清每个过期矿业权基本情况、勘查开采现状、过期原因和存在问题,按照“尊重历史、兼顾现实、分类处置、依法办理”的原则,分门别类地提出处理意见,通过限期办理延续登记、依法注销等方式,对过期探矿权、采
第五篇:缅怀行知先生 许乃权发言稿
缅怀行知先生,传承行知精神
――清明节祭扫陶行知墓教师代表发言稿
洪泽县黄集小学
许乃权
陶友们:
大家好!
时值清明,日暖风熏,翠柏凝春,更显得郁郁葱葱。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重温先生的教育思想,表达我们的思念与敬仰之情。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他一边搞教学,一边搞教育理论研究,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为我们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生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指明了方向。
陶行知先生在治学与育人方面始终坚持“行知”,即行而知之”。他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多进行实践,在亲身历练中获得真知。求真知、做真人,是先生对我们学生的一贯要求。在南京晓庄师范学校,陶行知先生要求青年学生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健康的体魄,艺术的兴趣和改造社会的精神,使乡村师范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做到劳动、教育相得益彰。“爱”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叫“爱满天下。”这句话既包含了对国家、对民族的大爱,又包含了对自己、对家庭、对学生、对朋友的小爱。当然,在先生的思想里,没有大爱就没有小爱。因此,他从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鲜明的民主主义思想出发,把教育作为救国救民的武器。在“9·18事变”之后,先生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活动中去,并逐步接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开始与我党合作,于1939年在重庆成立了育才学校,为抗日救亡,争取民族自主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可用之材。
“爱学生”是陶行知“爱”的教育思想的根本,也是我们教师人格的灵魂,更是我们师德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他还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在陶老“爱”的词典里,爱就是清澈甘甜的泉水,能够滋润学生稚嫩的心田;爱就是一把闪闪发光的金钥匙,能够打开孩子的智慧之门;爱就是一缕冬日的阳光,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无限的温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老全心全意热爱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作一为一名普通的教师,作为一名普通的班主任,作为一名 行知精神的追随者,怎样做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而神圣的称号呢?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我们人民教师的生命里离不开对学生的“爱”:一是要以平等的爱“打动学生心灵深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自己的朋友;二是以真挚的爱打开顽童之情感大门,让每一个调皮孩子都能从心灵深处感受到人世间的真、善、美;三是以真情的爱抚平受伤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可信、可亲、可爱;四是以崇高而无价的奉献精神赢得每一个学生的心,让他们从内心深处佩服自己的老师。
陶友们,陶行知先生不愧为“德高为师,学高为范”之典范,他那教书育人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高举行知大旗,鼓足行知风帆,坚定不移地走行知之路,把行知精神发扬光大。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