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化典型案例
各教管办,市直各学校:
为总结推广全市中小学信息化应用先进典型经验,潍坊市电教馆要求各县市区报送信息化应用典型经验材料(市县、教办、学校均可),典型经验的范围不限,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学习、教学、培训、科研、管理、会议、交流等均可总结,对每个典型经验,逐一撰写成简短的说明性文字材料。请各单位及时总结、提炼本单位在信息化应用工作中典型经验,教管办和市直学校统一审核后,教管办提交2-3篇,市直学校提交1-2篇,于10月23日前从平台报电教中心庄明科处。
青州市电教中心
二O一二年十月十二日
信息化教学先进典型经验(学校)青州一中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中我工作已有五个年头了。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将信息化教学更好地应用到学科教学中一直是我的奋斗目标和职责。在这过去的五年里作为一个见证人也看到了学校在信息化教学的道路上发生的的重大变化。
一、自我学习,不断充实完善自己。
在这过去的五年中我在教学之外的闲暇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如何更好地与现在的教学相联系。学习教学技艺,学习新的科学的教学理念以努力实现信息技术更好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信息化教学。尽管教育技术是自己的专业,但是真正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来,在很多地方还是需要深化和学习。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现代化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必将成为未来国内外教学的发展趋势,信息化教学经过几年的发展在我们学校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改变了过去教师对信息化不了解。认为会使用电脑,或者用PPT来设计教学课件,或者使用多媒体的教室就是信息化了。现在各科老师从根本上认识到信息化的概念远不只是这些,它还包含了能够实现信息化的资源和手段。信息化的资源包含了视频,音频,图像,文字,材料,试卷,作业等。信息化的手段包含了网联网,局域网等能够实现信息化的各种途径。不仅如此现在教师已经向如何更好地整合信息化的资源方向发展,而这要求教师除了必须掌握OFFICE的设计制作信息化课件的工具外,还需要掌握其他的设计软件。例如:FLASH,AUTHORWAER,DIRECTOR等设计课件的软件;还有图形图像处理如PHOTOSHOP,以及音频处理,视频处理的软件。而现如今的大部分教师都能够灵活运用,能够在此基础山设计出一堂优质的信息化课程。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老师的专业成长也在其中得到了提升,到目前为止我校多名教师获得省市级电教优质课及电教骨干,电教能手等荣誉,很多老师的优秀课例成为省市级观摩课、展示课,在各种形式的比赛中获奖,老师们意识到点滴的荣誉让我们的羽翼不断丰满,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二、我校的信息化工作管理也是欣欣向荣。
其中我校一个特色是班主任利用信息技术管理班级工作和班务工作。在班务管理中,充分利用电子表格建立班级数据档案,对学生的信息分类处理,统计学生的成绩,追踪学生的成绩发展情况及成绩报告单打印工作,极大的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其次,为了更好的与家长沟通交流,班主任在网上申请了自己的工作主页,将自己的教育故事,工作感受展示出来与同行分享,与家长讨论教育孩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架起了一座新的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桥梁。
三、信息化教学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搞得好离不开领导的支持。
首先是组织到位,我校成立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以分管校长 为组长的数字化校园,创建工作小组,统筹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为主体,“数字校园”创建工作小组协调组织,学校信息管理中心维护设备,提供技术服务和负责教师技能培训,教导处,教科室负责督察评估一体化管理机制,一环抓一环,环环落实,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了学校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
其次是经费到位,学校为了缓解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的紧张压力,在2008年先后分两批购置了新的机器,在原来的基础上又配置了两个新的机房,为三个年级的信息技术上机课的顺利进行提供的充分的保障。在师资配备上,有原来的信息技术老师兼职职员上课转变为信息技术老师作为专业教师专职上课。不仅如此学校又为三个年级近80个教室更新了投影仪设备,并且每个学期有专门的电教老师负责维护和维修,为各个学科的多媒体教学提供了保障,解除了后顾之忧。又在2009年学校又为每个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方面了老师的多媒体备课和上课。
在网上拜读了中央电教馆王晓芜馆长的关于信息化融入到日常教学中的发言,让我意识到我们的信息化教育道路还有很漫长。我相信我们学校的以多媒体教学为依托的信息化教学会越来越好。
第二篇: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
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
教育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实现教育现代化、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迫切需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我校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结合“三通两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提高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将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
一、建设网络教育资源基础环境
学校早在2001年就开始组建校园网并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活动。随着2004年新校的建立和使用,校园网进行了彻底的更新换代,每间教室,每个办公室都连接到了互联网,为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完善的硬件保障。
学校建立了专门的网络中心,由专人负责管理。网络设计详细规划,构建了一个松散耦合的分布式应用体系,为学校的教学、教研、管理提供全面的服务。网络采用了网通的百兆专线出口,骨干网采用千兆光纤传输,办公室与教室实现了百兆到桌面。在教学应用方面学校以信息化校园建设为基础,强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育信息化核心理念,重点落实“三通两平台”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每间教室都配备了完善的多媒体设备。学校建立了数字化录播教室,实现课堂全过程、全场景的无人值守自动录制,以及视频的编辑分享。建立的电子阅览室、信息技术教室、探究实验室、校园一卡通、校园监控系统等一系列硬件平台。网络中心部署了十多台服务器,为全校师生提供办公管理平台、教学服务平台、心理咨询、网络科技馆、教学资源库、数字图书馆、视频监控、网络教研、上网行为监控、流量控制等功能。
二、监督管理,保障信息安全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教师日常办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对网络的安全和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构建一个高效安全的网络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需要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
为保证网络正常运行,我们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每天检查设备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技术处理。定期对网络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并且做好网络的规划,我校根据学校的情况将网络划分为三大部分,教学区、办公区、微机教室。通过合理的VLAN划分以及流量限制,行为管理等措施提高网络的运行效率和安全。
刚开始,如何有效地控制网络的合理使用是一件让人头痛的事。专业的行为管理软件过于昂贵,很多免费软件不适合学校现有的网络情况,后来我们采用了一款国产免费行为管理软件Panabit解决了这个问题。只需要一台配置不很高的计算机,三块网卡即可。首先根据不同的部分划分了三个IP群组,每一个群组将会赋予相同的策略,从而完成管理。
首先,我们根据不同群组特点,利用“自定义协议组”的功能定义需要禁止、限制或放行的各类网络协议集合。比如上班时间禁止网络购物、禁止网络游戏、对于学生微机课限制网络聊天等等。
然后,我们利用“策略管理”来进行“流量控制”、“连接控制”和“HTTP控制”。我们利用“策略管理”中的“数据通道”功能可以限制预留或者保证某些对象的可用带宽。通过“流量控制”指定不同群组的具体应用的流量策略。然后设置策略调度,也就是给策略一个发生作用的时间段。这样一条完整的流量控制策略就设置完成。通过这些不同的策略搭配可以有效的控制网络中访问行为,实现校园的上网管理。另外利用Panabit强大的日志记录功能,可以讲每次访问互联网的各种程序行为记录到专门的日志服务器,以便需要时查询。利用Panabit的统计功能,我们可以监控到网络的各种数据传输统计,便于我们分析网络的应用情况分布,便于及时发现部分网络问题,方便网络的管理。
三、提高应用水平,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
1、我们坚持以平台为依托,以培训为先导,使老师们对各种应用平台由了解到熟悉,由熟悉到应用,不断的提高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各种应用培训是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纽带,我们从信息技术基础开始,包含了教学应用的各个方面,从计算机等级考试、英特尔未来教育等等专业培训,到学校组织的各种软件和教学平台的专项培训,平均每学期进行一次全员的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调动了广大教师技术应用的积极性。
2、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为教学教研提供有效支持。结合学校情况,为各教研组和教师提供了资源共享平台,学校组织骨干教师编制学案等教学资源并共享到资源平台,教师将自己上课时用的资源、课件、视频等分享到平台。资源共享平台与学校自建的资源库、科技、电子图书馆行成了有效教学资源支持平台,为教师的备课、教研和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我校还建立了自己的在线备课授课系统,系统选用了成熟免费课程管理系统Claroline(课廊)。Claroline是“Class Room Online”的缩写,它是一个开源的Web课程管理系统,由比利时鲁文大学开发,它有八年多发展史,并获得多个奖项。它的设计目标是建立一个高效的、易操作的在线学习和课程管理系统,它特别强调合作性学习活动的管理,课廊包括在线课程管理、学员管理、课程讨论、作业、小组学习、测试评估、进度状态跟踪等典型LCMS(在线学习与课程管理系统)的几乎所有功能。课廊的设计最初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合作性学习系统,所以它安排了学习小组、班级、协作资源(wiki)等内容,为合作性学习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也适合于构建主义的教学模式。它在教学管理上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可以方便地实施“因材施教”。课廊相比其实几个课程管理系统,最大的特色在于“学习路径”,它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把素材按照不同的顺序组织成不同的路径,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按照不同的路径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而且本系统操作简单,构架合理,运行速度快,并且是一个自由软件可以免费获得。利用教师账号登录系统后,在面板中单击“新建课程”按钮,在创建课程页面输入新课程的相关信息。确认后,一个拥有计划安排、讲义材料、课程论坛、聊天答疑等管理功能的新网站就建成了。登录后,就可以按照需要添加先前准备好的课程素材了,如课程简介、课程计划、课程讲义、练习、作业等。还可以建立“学习路径”,它本身没有任何题目和教学内容,它只是把“课程讲义”、“课程练习”和“作业”里的内容按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学习。比如必须先学完“文字的设置”后,才能去做“字体的练习”,最后才能去学“超链接”。这对于循序渐进的学习很重要。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知识间的联系,还可以做到“边学边练”,从而避免了学生被埋在素材堆里不知所措的情况。相对于传统教学,我们还可以利用“学习讨论”、“学习小组”、“聊天答疑”、“协作资源”等功能,充分体现网络优势和体现合作性活动。除了教学活动,利用本平台也可完成网络备课活动。
3、利用网络的优势和便利,展示优秀教师风采。为了突出优秀教师的带头引领作用,我们专门建立了滨州一中三名教师工作室网站。将其教学经验、管理经验、教案、学案、课件、检测题、课堂视频等优质教学资源上传至个人空间与广大师生分享。
四、拓展数字服务,丰富资源支撑
学校充分利用网络通信便利,建立了学校、年级部和部分学科QQ群,方便信息的沟通与联系。班主任都加入了学校的飞信平台,及时地传递学校的管理信息,促进了学校管理。
为丰富教学资源,学校定制了中学学科网网校通、中学学科网e卷通、第二教育资源网、校视通等校外资源网站,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教学资源,方便教师的教科研工作。
学校大力推进滨州市数字化教育应用服务平台的应用。为此,学校组织260多名一线教师进行了专门的培训,使教师能够积极参与平台的建设和使用。通过其建立网上教育资源库的共建、共享机制,实现了人人参与、人人享用,使每个年级、每个学科、每个章节都有可供教师参考利用的资源,让教师从低层次、低效率的备课中解脱出来,以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教学设计的改进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今后将继续推动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探索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有效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真正使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助力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均衡教育发展,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
第三篇: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
打造数字化校园,推动学校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工作典型案例
2014年5月
打造数字化校园,推动学校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工作典型案例
不可否认,当今学校的发展与学校信息化建设息息相关。近几年,我校倾力建设校园网,精心打造数字校园,着力培养师生的信息素养,通过信息化建设推动学校的发展。
几年来,我们围绕学校“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的总体思路,本着信息技术“为学校管理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学生个性发展服务、为家校沟通服务”的宗旨,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一、加强硬件设备建设
几年来,我们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调配下,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信息化设备的添置。现在学校基础设备齐全,有一间网络主控室,主干宽带10兆,一间备课间、一间多媒体教室。每个教室和办公室都由一个信息节点,覆盖整个校园。并给每位班主任教师和专用教室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方便老师备课、上课。所有的教室都安装了班班通设备,实现了日常教学多媒体化,实现了信息交互和资源共享。
二、健全管理、保障机制(1)机构设置和队伍建设
为了确保我校信息化工作的稳步开展,我们成立了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小组,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组员由中层领导、年组长和信息技术教师担任。小组内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工作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商讨信息化推进工作,制定发展规划,落实推进方案,以期达到“建网、建库、建队伍、建数字校园”的规划目标。正是有了工作小组的正确决策和指导,我校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得以贯彻落实。
(2)完善的管理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为此,我校从实际出发,健全了教育信息化各项管理制度,修订了《微机室管理使用制度》、《网络控制室管理和使用制度》、《多功能教室使用和检查制度》等十多项。各专用教室、多媒体教室都做到了制度上墙。
学校定期对所有设备进行检修。每学期初,学校都会对所有信息化设备进行一次检查,平时做好日常维护工作。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一方面增强负责人的责任意识。目前所有机器均性能良好,使用正常。各类设备都落实责任人。计算机室、网络控制室、多功能教室等设备都有专人负责。教师用计算机管理规范,每人都与学校签定了相关责任书;普通教室计算机管理也是管理规范,每位任课老师使用计算机都要有记录,计算机保管责任到人,同时加强对班级学生信息管理员的培训与指导。(3)重视软件管理
学校一直非常重视“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先后购买了大量学科资源。平时注意资料的收集、整理。目前正在着手准备建设集资源共建共享、学科信息发布、交互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各学科、多层次的学科资源网,目的是构建一个“学教并重”、“建用并举”的交互式资源建设和应用环境,积极建设有特色的教育资源,为教学设计、学科教学提供优质资源支持。现在我们在财务、人事、学籍等工作上都推行使用软件来进行管理。(4)以学校网站为平台
我们学校的网站也在今年进行了全新的改版,不仅设计更富有朝气,栏目也更完整,涵盖了学校的各个方面。目前学校网站已有最近更新、学校简介、支部工作、教育教学、阳光办学、特色办学、学生园地和成绩荣誉等栏目,这
些栏目内容很充实,信息更新快,已成为我们学校教师和学生信息交流的场所、学校行政管理的操作平台、校务公开的窗口、学校对外宣传的主阵地、学校、家庭、社会密切联系的纽带。
学校网站建设及维护由专人负责,并成立领导小组,对网站信息发布进行全方位指导、监督和督促,使该网站面向社会提供了全方位、综合性的教育信息发布服务,网站信息更新及时,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宣传效果。
三、注重教师的发展(1)加强教师培训
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自2008年以来至今,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多次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培训,如操作系统基础知识培训;办公自动化软件培训,演示文稿制作,课件制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等。通过培训,老师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绝大部分老师都能熟练运用多种软件,有95%以上的教师能结合课堂教学实际,通过上网下载和自己制作一些PPT,来配合这些课件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另外学校非常重视对专职教师的培养,一有机会就会派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外出学习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同时加强网络管理人员的培训。(2)开展各种研究活动
学校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公开课、观摩课、教学研讨会等教研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老师们的学科整合意识增强了,教学水平也有了提高。
四、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学校重视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成立信息技术兴趣小组,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运用所学的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电子作品,并积极参加中小学电子作
品竞赛。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收集资料、制作课件,丰富了课堂活动的内容。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校已在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学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依托教育信息化,将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引向深入,我们会继续深入学习,大胆实践,提高教育信息化的应用质量和水平,为新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2014年5月
第四篇:中国电信信息化典型案例介绍
中国电信信息化典型案例介绍
3月中旬,记者一行专程深入新罗、上杭、连城、长汀城管办、高校、乡村、大型企业和工业园区等基层一线,深入了解近年来我市利用信息化手段力助五个龙岩建设的累累硕果。
数字城管:2010年10月27日,龙岩市政府与中国电信福建公司共同启动龙岩市政府“数字城管”项目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后,将应用全新的“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结合中国电信3G移动通信、全球眼移动视频监控、GPS定位和无线图传等技术,实现视频和业务的无缝整合和对重点地段的全时段监控。通过“城管通”智能手机、移动执法车等应用工具及语音、数据、图象、短信、视频等多种信息采集手段,及时、准确地上报各种城市管理事件信息,再通过专门的指挥系统平台,及时将问题派遣到相关职能单位进行处理,处理结果由监督员核实后上报指挥系统平台,完成事件处理的考核评价,实现精确、高效、全时段和全方位的城市管理。城管部门通过“数字城管”应用,可实现“流水线”管理模式,实现对城市市政工程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监督管理。
2011年9月27日,中国电信龙岩分公司会同市民政局、市数字办下发《关于贯彻落实福建省社区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在全市社区居委会推广由中国电信福建公司开发的“海西智慧社区平台”,该平台成为龙岩城镇社区管理科学化的有效手段,快速、有效地推进了社区信息化进程,并逐渐形成崭新的“智慧社区”管理模式,其成效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全市六成社区实现信息化:社区居委会是最基层的群众自治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目前社区居委会工作中存在着手工台账报表多、数据取数核查难、居民沟通联系弱、重要通知难到位、社区服务功能少等问题,社区工作人员被许多繁杂、重复的事务性工作所束缚,无法更好地发挥应有的职能。加快社区居委会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成为社会发展的紧迫要求,也是实现城市信息化的基础。
今年2月开始,中国电信龙岩分公司在新罗区兴晖社区、永定县龙凤社区、长汀县桐坝村等进行试点建设,取得成功后在全市进行推广。社区信息化不仅显著提升了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居民服务满意度,而且受到了国家民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领导、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据统计,到今年11月中旬,“社区信息化平台”已在龙岩成功推广应用到75个社区,占全市125个城镇社区总数的60%,预计今年年底我市将基本实现社区信息化。
五大模块打造智慧社区:“海西智慧社区平台”是全国首个采用云计算技术和中国电信宽带网络,按照电信级大型数据库标准进行软硬件建设的社会管理平台,平台连接省政府政务外网系统,并实现了省、市、区(县)、街道、社区五级联网,具有提供各级信息交互和数据共享能力。该平台不仅实现了社区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全面数字化,而且成为政府、社区、居民之间随时能以网站、手机、电话、电视、LED/LCD电子屏等多种方式进行互动的全能沟通平台。
在功能应用上,“海西智慧社区平台”根据社区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和社区居委会的职能以及日常事务工作需要,开发了一系列实用的功能模块:一是社区网站模块,网站栏目包括社区风貌、社区政务、社区党建、计划生育、居家养老、社区志愿者、居民自治、便民服务等。二是社区管理模块,提供给社区进行日常事务管理之用,主要功能包括街道与社区办公自动化系统,全省统一的社区信息数据库和报表管理平台,具有人口管理、计生管理、民政管理、劳动保障、文教管理、党建管理、综合治理、环卫管理、物业管理、工青妇管理等功能。三是沟通平台模块,提供给政府、社区、居民之间信息互动交流之用,主要功能包括社区便民呼叫中心、网上留言、短信群发、语音推送、即时通信等,以及LEDLCD等多媒体公共服务设施的信息管理功能。四是平安社区管理模块,提供给社区加强社会治安之用,主要功能包括全球眼监控、平安联防、考勤管理、巡逻管理、门禁管理等。五是社区服务模块,提供给社区开展居民互助活动之用,主要功能包括志愿者管理、社区活动管理、家政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法律援助、信访工作、教育培训、社区图书馆、社区
文化娱乐、居民健康档案等。目前大部分功能已开发上线,未来还将应社区的实际需要开发更多的实用功能。
数字校园:今年1月14日和7月13日,中国电信龙岩分公司分别与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和龙岩学院签订“智慧校园”和“数字校园”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数字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核心,在两所高校校内开展数据中心机房、数据通信、高校光纤网络、平安监控、教职工“数字家庭”、大学生创业基地等一系列信息化项目建设。通过数据中心机房、数据通信、高校光纤网络、高校学生宿舍宽带“一户一账号”的建设,将使两所高校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电子阅览室、现代化检索系统和镜像站点的联络通道成为“高速公路”,打造出“一机一人一账号”的全天候、随时随地快捷获取知识的通道;通过校企共建“大学生创业基地”,将极大地丰富“基地”信息化内容应用,实现“一点突破全盘带动”,全面提升两所高校教学信息技术水平,帮助其培养出更多的信息化建设人才,不断提升两所高校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党员远教成信息化亮点:2009年4月,由福建省委组织部和中国电信福建公司合作、共同打造的福建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正式开通。通过“中国电信宽带+机顶盒+电视机”的模式,依托省、市、县三级“党员远教”平台,实现了全国、省、设区市农村“党员远教”节目的视频点播和直播,以及通过电视机对图文网站的浏览。龙岩的农村党员远教平台充分地结合了当地的发展特点,例如被誉为“中国红色第一乡”的龙岩市长汀县三洲乡,这里的党员远教站点除建立了设备管理、学习收看、信息反馈等制度外,还及时了解农民的需求,精心挑选学习内容,制订不同口味的“菜单”,以分组分时的“点单”式学习来满足农村党员群众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而龙岩市上杭县,利用农村党员远教网实施“网上抓党建”,不断深化相关基层党员建设工作,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党员远教平台不仅是基层党员的学习的平台,也因地制宜地创新了不少信息化应用,有效地缩小了城乡的数字鸿沟。
示范、推广农村信息化建设:早在2010年底,中国电信福建公
司就与省农业部门合作,建立了权威的涉农信息门户网站——福建三农服务网,该网站向公众提供农业市场动态、办事服务指南、三农政策法规、农业招商引资、农产品供求信息、三农新闻、就业服务、台湾农业文献等数据库及综合应用系统。
今年以来,中国电信龙岩分公司积极承接省公司对接福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启动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千个综合信息化村”信息化工程,并以上杭县为示范县,将在全县建成43个乡镇信息服务站和326个综合信息化示范村。建成的信息化示范村已设立综合信息服务点,实现天翼信号100%覆盖、宽带100%到达,村村有网站、电子阅览室,有视频监控、电话平安联防,形成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广大农村网络通达、信息通畅、服务便捷。
环保e通:环保e通是中国电信面向国内环保行业提供的综合监测监控、调度执法产品,它依托中国电信的强大网络接入能力和优质的客户服务水平,针对当前环保污染源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的信息化需求,依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和环境信息行业技术标准,向客户提供了全面、高效的环保监测监控手段。今年8月,由龙岩电信承建的紫金铜业“环保e通”系统平台顺利通过验收,该平台以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为切入点,整合中国电信“环保e通”综合平台,实现多终端实时了解监测点“水质数据叠加视频图像”动态信息的功能,不仅能通过天翼3G移动终端及时调用现场采集的实时监控数据及视频信息,同时能对监控数据与视频信息进行整合,在监控视频画面中,查看实时的监控数据。利用该平台能全天候、全方位监控区内的排污情况,及时了解各项污染指标数据,提升了远程监控的自动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完全符合环保在线监测工作的要求,有效解决了去年紫金山“7•3”污染事件发生后对环保监控的迫切需要,平台的投入使用不仅为企业提供各项环保监测数据并达到预警排险的效果。
针对园区内中小企业众多的特点,龙岩电信充分发挥管理、人才和网络优势,组织人员上门走访园区内企业客户,应客户需求深入园区开展信息化产品推荐会,并根据开发区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和产业特点,为企业量身定做个性化的企业信息化方案。公司将通信元素与
产品应用有机结合,以“企业总机”、“翼机通”、“视频监控”、“旺铺助手”、“综合办公”等主要业务为重点突破,给企业提供了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为企业客户提供符合企业实际的业务应用,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获得了企业客户的认可。
通过龙岩电信的协同通信管理平台,园区内中小企业可随时向员工发布会议通知、工作提醒、召开电话会议等。通过“翼机通”业务,企业员工可使用天翼手机完成每天的上班考勤、签到,还可以当做电子钱包在企业食堂、内部小卖部进行消费,或根据权限当做钥匙进出各类办公、生产场所。通过远程监控,不仅坐在办公室里可以随时了解各个生产线和各车间的人员作业情况,而且利用天翼3G智能手机,即使远在外地出差、开会,仍能通过手机随时观看企业车间的生产情况。利用位于长汀腾飞工业园区盼盼食品有限公司在使用龙岩电信的该项信息化业务后大大提高了现场管控能力。
不仅如此,龙岩电信还通过全面实施“宽带中国•光网城市”工程的契机,进一步加大在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智慧工业园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工业园区内企业接入能力达到100M。同时,加快工业园区内的无线宽带覆盖,打造多梯次、纵横化的现代化无线宽带工业园区,帮助园区企业推进物联网应用平台与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为实现闽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作用!
第五篇:信息化典型案例
立足应用,努力破解学校信息化建设迷局
---学校信息化建设典型案例
1、实施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信息化十
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等文件的出台为教育信息化工作带来了发展的
良机。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初建成效,学校也被命名为“江苏省现代教育技
术实验学校”、“镇江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2011 年12 月被确立为“国
家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首批职业学校分中心”,2012 年12 月被确定
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第一批试点建设单位,此外,学校校园网站建设也屡获佳
绩,2011 年学校网站获“江苏省首届中小学优秀校园网站评比活动”一等奖,2012 年11 月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百佳网站”称号。
虽然学校在信息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屡遇困境,主要表
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意识问题。虽然学校管理团队和广大教师都知道信息技
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但还未内化并转化成自身的一种普遍行为;
2)机制问题。教育信息化的管理队伍不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有待完善,权责有
时划分不够明确;3)经费问题。经费总体投入不足,经费使用不尽合理,“重
硬件、轻软件”现象普遍存在;4)队伍问题。专职人员队伍建设不足,岗位编
制、评聘体系等方面尚未理顺;5)应用问题。师生应用信息化手段从事教育教
学活动还有待加强,资源建设不尽合理,资源应用程度低。2012 年12 月,教
育部副部长鲁昕更是在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上批评了部分教育部
门和学校领导在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资源” 的倾向,呼吁完善制度政策,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
2、主要目标
我校自申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以来,一直把信息化建设的
着眼点放在应用上,将解决五个方面的困境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努力破解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建设轻应、重硬件轻资源”迷局。
学校针对自身特点,积极探索信息时代下的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
新模式,提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要将学校建设成环境信息化、管理信息
化、教学信息化、生活信息化,能充分使用信息化手段,以资源和数据共享为
主导的智慧型现代化职业学校。
3、工作过程及主要成效
学校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和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
化试点单位建设过程中,努力破解困境,在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应用模式上不断
探索,努力构建智慧型现代化职业学校,学校主要在三个层面上开展具体工作:
(1)加强信息化应用的保障建设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学校成立了 “教育信息化推进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领导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办公室和学校信息化专职部门信息处合署办公,具体落实学校教育信息化推
进工作。学校建立了全校信息员制度,各系部、职能处室、班级均设有信息员,明确了各层次信息员工作职责。从领导层到执行层,再到操作层架设覆盖全校 的教育信息化组织架构,真正保障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长期、稳定、有序
推进。
2.创新制度,明确职责
根据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求全面创新和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各项
制度,制定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上网认证管理办法》、《网站
信息发布管理办法》、《校园电视台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员管理制度》、《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制度》等涵盖学校教育信
息化各个领域和环节的制度,以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教育信息化建设全过程。学
校还明确了从事信息化工作专职人员的工作岗位及其工作职责,同时梳理了与
信息化相关的各类办事流程。
3.加大投入,体现绩效
近年来,学校积极筹措资金,逐年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投入,做到每
年有预算有投入,近二年教育信息化专项投入累计超过1000 万,占到学校总预
算的7%,在学校育信息化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和新一轮三年发展规划中又将这个
数字明确提高到
10%。学校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将信息化工作纳入系部、职能处室工作绩效
考核,严格标准、科学评价,并在绩效项目奖励上予以体现,同时将教育信息
化建设纳入教师业务考核范围,在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绩效考核上予以体现。
(2)加强信息化应用的基础建设
信息化应用的基础建设着重放在硬件基础和教师信息化素养两个层面。一
方面,硬件是信息化应用的先决条件,没有良好的硬件作为基础,信息化应用
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光有硬件,没有良好的师生信息化素养,教师不会用或
不愿用信息化手段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学生不具备在信息化条件下学习乃至
“数字化生存”的能力,信息化应用则成了无米之炊。
1.硬件基础建设
学校建有以千兆主干计算机局域网为核心的校园网,实现校园有线无线全
面覆盖,从而真正实现‘3A’式访问,即在任一地点(Anywhere)、任意时间
(Anytime)以任何方式(Anyhow)均可在授权情况下高速访问校园网,极大地提高
了学校网络使用效能,提升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层次。近两年里,学校在原教育
网百兆光纤接入的基础上,又引入联通百兆光纤和电信百兆光纤各一根,现学
校拥有18 个固定IP 地址,300MBps 的出口链路,通过新增的专业链路负载均
衡设备实现数据链路访问及应用级负载均衡,极大的提升了学校对外访问和对
外服务的能力。为满足网络管理的需要,学校于2011 年末添置了专业的上网行
为管理设备,实现了学校用户上网行为的全面管理,有效提高了学校网络运行 的效率,提升了网络运行的安全等级。
近两年内,学校添置了2200 台用于教育、教学、管理的品牌电脑,生机比 达到2.5:1,充分满足了现代化办学的需要。全校所有的实训室(100 个)均
已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环保教学白板和短焦投影一体化多媒体教学系统,同时还
装备有70 套可移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基本满足教师教学的需
求,现正在进行普通教室的改造和规划工作,今年暑假后全校所有的教学场所
将完全装备一体化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全面满足教师信息化应用的需求。学校
正在进行常态化多媒体录播教学系统的建设,该系统建成后将实现视频教学资
源制作的自动化,同时可实现网上开课、视频会议、教学资源收录等众多和教
学相关的有效功能。
学校作为镇江市教育局“教育云”工程建设试点单位正在进行学校区域
“教育云”的建设工作,现已投入近300 万,区域教育云建设完成后将实现计
算、存储、和应用云化,同时,构建的高标准网络数据中心将完全满足学校对
内、对外服务的需求。
学校正结合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园整体改造对校园网络、安监系统、一
卡通系统、多媒体录播教学系统、远程信息投送系统、数字广播系统、数字电
视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多个系统进行整合,实现“多网合一”,将原先单独 的小系统整合为在统一平台下的大系统,彻底破除信息孤岛,实现一个身份,多种应用。学校正进行校园电视台(虚拟演播室)建设工作,也正在运用物联
网技术对学校各类设备设施的管理进行数字化升级
2.师生信息化素养建设
在三重保障下,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各级信息技术培训,同时多
方位开展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和信息化教学应用评比活动,全面提高了教师的信
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通过理论中心组学习提高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条件下 的沟通能力和决策水平,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效能。学校从现阶段信息化发展要
求出发,要求教师必须在信息检索与处理能力、网络学习能力、网络交流协作
能力、网络课程设计能力、网络教学的组织实施能力五个方向提升能力,以应
对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变革,并将信息化素养列入校本培训内容,实行信息化
素养达标一票否决制。
学校通过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学校科学艺术节、文明风采大
赛、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信息类技能大赛、技能兴趣小组、社团等活动着力
提高了学生信息化素养,提升了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实际学习、生活过程
中各类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提升了信息时代
学生“数字化生存”的能力。
(3)加强信息化应用的内涵建设
1.结合专业,自主研发,在信息化建设上走一条不寻常路
学校依托信息技术类专业师生打造了一支从事信息化建设的自有研发团队---“九点工作室”,工作室创建10 年时间,从几位教师的“民间组织”到现在
拥有100 多人师生团队的“合法组织”,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了一
套“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以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教学模式也得到
了更多的人认可。
工作室师生团队根据学校实际需求自主研发了校园综合管理系统(含办公、听评课管理、奖金福利考核管理、报修管理、招生缴费管理、组织管理、人员 管理及系统管理等子系统)、学生实习管理信息系统、精品课程学习的平台、职
教资源中心、题库与在线考试系统、学生日报管理系统、课堂教学互评互学信
息管理系统、网上教(职)代会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系统,满足了学校在信息
化建设过程中对信息系统的建设需求。
工作室同时全面负责学校的校园网站的建设工作,学校网站历经多次改版,涵盖学校概况、党团工、系部、教研、直属机构、专题活动等众多版块,网站
在历届镇江市学校网站评比中均获得最高奖项,2011 年获“江苏省首届中小学
优秀校园网站评比活动”一等奖,2012 年11 月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百佳网
站”称号。
近期,工作室正在数字媒体领域进行尝试,配合正在进行的校园电视台建
设,正努力打造一支集创意、拍摄、制作、播出为一体的数字媒体专业化团队,给学校信息化建设带来更强的推力。
2.在数字资源建设上找平台、做文章,实现更大范围的共建共享
学校于2011 年11 月正式被确立为“国家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首
批职业学校分中心”,成为全国29 所中职院校分中心之一。分中心建立后,按
照项目组统一部署,承担了国家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任务,面向
本地及周边区域提供数字化资源网络服务,分中心部署有600G 的优质数字化资
源,涉及19 个专业大类,500 多门精品课程,共计36000 多个教学资源。
江苏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协作会以来,学校参与并合作共
建了102 门课程的数字化虚拟仿真实训软件的开发工作,其中已有84 门课程在
学校部署完毕,并已进行了全员培训,教师已开始使用这些优质资源进行教学
活动。
学校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2010 年就根据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出台了学校自己的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要求,经过2 年多的
建设已经拥有院级精品课程2 个,并已通过联院的终期评审,校级精品课程近个,涵盖了学校所有的重点专业,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精品课程的建设活
动中,合作共建,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3.结合教育部信息化建设要求,在信息化应用创新模式上取得突破
学校正在进行教学全过程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教学全过程信息化建设打
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建立教与学的综合平台,不久的将来,学校所有
专业主干课程均开展网上学习、交流、练习、测试、评价和考核,信息化手段
贯穿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高标准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学校正着力推进数字化社区的建设工作,正构建集学习交流、校园生活、社团服务、求职应聘、公共服务、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为在校师生、毕业校友及家长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综合型信息平台。通过数字化社区的建设
建立以校园服务为中心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达到
人人有空间,班班有空间,现架构已经基本建成,采用实名制,空间已成为了
师生个人风采的展示平台、教与学的平台、互动交流的平台。
学校正在对57 台数控大型设备进行数字工厂的改造,改造完成后,将彻底
颠覆传统的数控设备的管理模式,同时也将对该专业的教学带来诸多益处。
学校正大力推进立体信息投送渠道建设,不断扩展学校宣传和信息投送的
渠道,在原校园网站基础上建设校园电视台和电子校报,形成立体信息投送渠 道。通过数字大屏系统和校园电视台建设记录下学校发展的历史轨迹,为教育
提供信息化的工具和手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学生发展空间,促进师生
了解社会,同时也让社会进一步了解学校,充当好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同时强
化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电子校报的建设形成学校官方的电子期刊,以电子期刊 的形式记录下学校各阶段的重点工作。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校校园网站 的建设,充分发挥好信息时代网站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通过探索,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成效可概括为“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制度健全、组织完善、推进有力、成效显著”这24 个字。学校信息化建设得到
了省、市各级领导以及兄弟学校的高度认可,在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各
类会议上,学校均作为代表进行交流发言,在最近召开的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
研讨会上,学校更作为唯一职业院校代表做大会重点交流发言。
4、体会与思考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立足应用,脚踏实
地,稳步推进信息化的各项工作,才能打造智慧型现代化职业学校,满足地方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才能真正破解学校“重建
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资源”的信息化建设迷局。
结合学校,今后需在如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学校信息化工作:
1.加强学校信息化顶层设计,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2.加强学校制度和组织建设,保证信息化工作稳定、有序向前推进;
3.加强学校信息化专职队伍和普通教师信息化素养能力的提升,保证信
息化工作有最强的专业队伍和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4.建立健全学校资源共建机制,同时进一步争取在更高层面上实现资源 的共建共享;
5.多方筹措资金,进一步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