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鬃山下写忠诚——甘肃省军区东风泉边防连官兵戍边卫国纪实范文
马鬃山下写忠诚
——甘肃省军区东风泉边防连官兵戍边卫国纪实
在浩瀚无迹的戈壁大漠,在寂寞难忍的风雪哨卡,半个世纪以来,驻守在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地区的东风泉边防连,一代代官兵怀着忠诚于党和人民的赤子情怀,像钢钉一样铆在中蒙边境29.77公里的边防线上,铸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边关。
50年忠于使命守望和平,50年忠诚戍边枕戈待旦。在该连荣誉室,排列着48块受上级表彰的奖牌锦旗,创造了建连至今无事故案件、无涉外事件的奇迹。去年底,荣立集体二等功,荣获“感动甘肃?2011十大陇人骄子”特别奖。
前不久,军委一位首长称赞该连:既是一个艰苦奋斗、戍边卫国的好连队;又是一个全面建设、全面过硬的好连队。
身处大漠一心向党 坚守边关旗帜高扬
2011年,是甘肃省军区东风泉边防连官兵值得骄傲的一年。这一年,省委、省军区党委联合作出了在全省向他们学习活动的决定,并组成连队“忠诚使命、戍边奉献”事迹报告团深入党政机关、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和驻军部队巡回作了10余场报告,引起军地强烈反响。不少人聆听后流下了感动的热泪:从边防官兵身上,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高尚情怀。随后,陇原大地掀起了一股拥军、参军热潮。
一个普通的边防连队,一段不足30公里的边防线,一代代戍边 官兵究竟靠什么力量支撑,50年坚守边关矢志不移,赢得广大干部群众的赞扬和感动?
4月下旬,记者来到该连采访,正巧赶上连队开展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指导员张贤明结合连队建设发展史,给官兵上了一堂生动的优良传统辅导课。
连队过去曾驻扎在戈壁大漠一个叫伊哈托里的地方。官兵们吃水要到250公里外的马鬃山镇拉,遇到坏天气,几天喝不上一口水,许多战士嘴唇干裂、脱水晕倒,但从不言苦,顽强坚守。
要想扎根守防,头等大事是找到水源。有一年元旦刚过,原副连长王治顺带领两名战士,又一次踏上了艰难的找水征程。临走时,他们立下誓言,写下遗书,找不到水,绝不活着回来。3人骑着骆驼,迎着凛冽的西北风,翻越无数个荒山野岭,7天7夜过去了,干粮吃完了,水喝光了,骆驼都累得跪在地上,仍一无所获。两名战士实在支撑不住了,绝望地瘫倒在地。王治顺对着他们吼问:时刻牢记哪些话?两名战士齐声回答:祖国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荣誉至高无尚!这是咱连的什么?战士再次回答:连魂!我们的任务完成了没有?没有!他们爬起来,继续艰难地走在找水的路上。终于,当他们爬上一个山梁时,惊喜地发现不远处的山窝里有片红柳丛,每个人心里蓦地一动:有红柳生长的地方,可能就有水。他们艰难地爬了过去,吃力地扒开沙土、烧软冻土,用铁锹挖、双手刨,直到挖至2米深时,一股泉水涌了出来……官兵们泪流满面,仰天长啸,把怀揣的党旗高高地插在了山梁上。他们找到的这眼泉,被官兵们称为东风泉,连队 从此因泉得名,依泉建连。
其实,“身在边防,信念不变;守好边防,让党放心”连史教育课,连队整整讲了50年,深深注入了一代代官兵的血脉,成为连队戍边卫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现任连长王圣田是连队土生土长的干部。当战士时,他就把王治顺作为心目中的英雄,决心像他那样“不恋家乡风光美,要像红柳把根扎”。提干后,谈了几个女朋友,都提出只要他答应转业回到家乡,就和他结婚。王圣田当然不干,一一回绝。2009年10月,远在山东老家的妻子生产需要照顾,当时他正带领全连接受上级军事考核,只能在电话里安慰妻子,让母亲陪着妻子去了医院。不久,岳父又患了肝癌,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做了几次大手术,直到病逝的那一天,他都没能在床边尽一天孝。尽管这样,他每天用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与官兵打成一片。他深知,连队干部就是战士的“主心骨”,绝不能有半点懈怠。
今年初,王圣田任职3年多,组织上考虑到他的实际困难,准备提升到环境条件好的人武部工作,却被他谢绝了。面对别人的不解,只有连队官兵明白,让他离开边防到城里过舒坦日子,就是越级提升,也决不会干的。正是抱着这种扎根边防的坚定信念,守边14年,王圣田始终用“看我的”、“跟我上”的模范行动,一心铆在边防线上,带动官兵建连戍边,先后被兰州军区表彰为“边防工作先进个人”、荣获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6次被省军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3次荣立三等功。守好边防线,先要筑牢思想关。连队把坚定官兵理想信念作为政治教育“重头戏”,注重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核心价值观培育、优良传统熏陶,身边典型感召。他们还专门开课东风泉“小讲坛”,每周利用两个小时,让官兵走上讲台,通过诗歌、散文、心语等形式,抒发爱党爱国的思想情感。每逢新兵下连、新任干部报到,连队都要组织住一次地窝子、尝一口苦咸水、栽一棵扎根树,听一堂身边典型事迹报告,坚定官兵理想信念,深扎听党指挥、不辱使命的思想根子。
去年底,从青岛入伍的双胞胎兄弟邹文和邹杰,在家从没洗过袜子,叠过被子。新兵下连时,兄弟俩被分到了东风泉边防连。
艰苦的环境,紧张的训练,让兄弟俩感觉天都要塌了下来。3月初,在连队组织的“学英模事迹、讲英模故事、用英模领跑”系列教育活动中,兄弟俩被连队涌现出的“边防黄牛”高汉章、“铁汉连长”任猛善、基层优秀主官张福海等20多位戍边奉献先进典型的事迹深深震撼了。他俩从中受到启发:挺立边关,书写忠诚,是边防军人永远坚守的信条。
从那天起,他俩在国门前庄重举起拳头许下诺言:“沿着戍边前辈的足迹,守卫好祖国的边防线!”3月23日,连队组织弟弟所在的三班去边防巡逻,在二班的哥哥急了,挨个找班长、排长、连长,执意要求参加巡逻任务。巡逻途中,哥俩走在队伍最前面,在登最高界碑时,主动替战友背枪,还拼死拼活整修了3公里的“搓板路”。巡逻结束后,哥俩争着把第一次全线巡逻的事告诉了父母:“请爸爸妈妈放心,儿子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边防战士了。” 由不适应到适应,由适应到热爱,二连官兵臵身于这个光荣的集体,他们的心灵慢慢净化,思想逐步升华,坚守边关的信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坚定。二排长高勇青来自江苏盐城,成长于单亲家庭,毕业于国防科大。分配到连队后,他忍受不了这里艰苦寂寞的环境,一心想离开,整天“压床板”。这时,指导员张贤明来到了他的身边,夜夜和他拉家常、谈人生、话理想,讲述连队建设发展史、官兵戍边奉献事。渐渐地,高排长的内心发生了变化,他把自己心中的苦闷全盘告诉了指导员。原来,谈了多年的女朋友听到他被分配到边防的情况后,提出了和他分手。了解事情原委后,连队发动干部骨干,开展了向高排长女朋友写信“当红娘”活动。最终,在连队干部开导下,在身边战友感召下,高排长重新振作起来,甩开膀子干工作,全身心地守边防,带领全排战士出色完成了一次次巡逻、执勤、训练等任务。当年底,高排长双喜临门,入了党,被省军区评为优秀带兵干部。女朋友听到他的情况后也主动回信说:读了你身边战士们的来信,我夜夜睡不着觉,也读懂了边防军人“爱边防就是爱祖国”的理想信念,我为你有这样一群好战友而感到骄傲,请你原谅我一时的冲动,我们重归于好吧!
使命越重,信念越坚。东风泉前哨班驻守在距连队24公里的某高地。2010年3月初,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雪突袭了马鬃山地区,封住了所有上山的道路,哨所成了一片“孤岛”,5名官兵被困,形势告急。上级领导心急如焚,组织展开的营救行动,由于风雪太大没有成功。1天、2天、3天……肉没了、菜没了、饼子也只剩下几个。后来,哨长何明和4名战士把这些饼子掰碎熬成糊糊充饥。几天来,就在大家饿得眼冒金星、体力不支的情况下,又不幸遭到了狼群的围攻,他们累得连驱散的力气都没有了,一直对峙了三天三夜。直到第七天救援官兵赶到时,他们也没有离开岗位一步。
边境长期和平安宁 官兵夜夜枕戈待旦
“2号界碑”附近有几个黑影借着夜色向边境移动,命你们迅速前出侦察……4月下旬的一个晚上,连队组织战备演练。记者在该连边境检控系统看到,第二巡逻小分队刚刚处臵完连队下达的任务准备返回时,便携式电台又收到了处臵一起“非法越境”事件的命令,巡逻小分队迅速消失在夜色中。
半个世纪以来,马鬃山地区宁静祥和,边境线上太平无事,偶尔有牧羊人唱着歌谣,赶着羊群,悠然从戈壁穿过。
边境长期安宁,但兵不能不练。近年来,连队着眼战备执勤任务需要,修订完善一系列训练方案,扎实开展全天候、全课目训练演练,提高官兵管边控边能力。
野外生存训练,被官兵称为魔鬼训练。2009年3月,为期一周的野外生存训练按计划进行。连长王圣田带领官兵全副武装,徒步向指定地域挺进。没想到第二天,天气骤变,暴风雪铺天盖地。不到两个小时,地上的积雪厚达20公分,带的馒头冻硬了,水壶冻住了,他们只能就着雪,啃着硬馒头充饥。一口下去,浑身打冷颤。一些南方籍战士第一次看到茫茫白雪,还出现了雪盲。安徽籍新兵裴先富是家中独苗,当第三次累得栽倒在雪地时,他对着连长绝望地哀求:“实在不行了,让我躺一会吧!”看着小裴疲倦的样子,王连长真想让他躺下来歇一会儿。但他知道,这个时候只要一躺下,就可能再也起不来了。王连长强忍着泪水,一把拽过他的背囊和冲锋枪扛在肩上,以命令的口气告诫大家:“绝不能躺下,躺下只有死路一条!”经过七天七夜的野外强化训练,官兵的作风更顽强了,克服恶劣气候的勇气更足了。像这样的训练,连队每月都要组织几次,雷打不动。
“猎人打猎要有真功夫,军人守防要有硬本领”。酒泉军分区司令员杨焕林说,在长期执行戍边任务中,东风泉边防连每一名官兵都把使命扛在肩上,叫响了“合格不是标准,过硬才是合格”的口号。
炊事班长凌新明是连队有名的训练尖子,但好几次参加上级军事比武总是亚军。在“军人的字典里,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为了争冠军,小凌自我加压,刻苦训练。每天早晨天还没亮,他就跑进训练场,从5公里越野、400米障碍、单兵战术等课目练起,半年时间从未中断。有一段时间,为突破400米障碍,他的脸颊被强紫外线灼伤,嘴唇裂开一道道血口,身体经常被磕伤,汗水浸透衣服粘到伤口上,钻心地疼。他从卫生员那里要来碘酒,晚上趁战友们熟睡,打着手电筒到卫生间悄悄地清洗。
2010年5月,省军区组织建制连队单兵军事五项比武,凌新明力压群雄,夺得个人全能“金牌”,并荣立二等功。近年来,连队连续5次在省军区组织的比武竞赛中获得团体第一名,先后涌现出26 名训练尖子,有4名训练标兵保送入学。
训练严格要求,执勤一丝不苟。2010年初,指导员张贤明带领5名战士在零下37℃的严寒中全线巡逻。当车行进至491号界碑附近时,因坡陡路滑,车无法通行,他们只好徒步行军15公里。途中,风越刮越猛,官兵们只能猫着腰,手拉着手向前移动。一会儿,寒风迎面扑来,让人喘不过气。一会儿,大风又从侧面吹来,一不小心就会被风卷下山崖。几经折腾,官兵们体力消耗很大,只好背靠背坐在冰冷的雪地上喘气。坐下不久,他们的裤子就被冻在地上,站起来都很吃力。
在攀登海拔最高的487号界碑时,班长匡文武突然感到胃部剧烈疼痛,额头渗出豆大汗珠,瞬间又结成了冰珠。指导员命令他下山休息,小匡忍着痛倔强地说:“巡逻不能到点到位,就是失职。”说完,他咬着牙,用枪托顶住胃部,坚持登上了434级台阶,看到界碑后,他感觉眼前一黑,栽倒在界碑前。
边境安然无恙,也要时刻警惕。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连队18名战士奉命前往边境一线执行巡逻潜伏任务。烈日下,他们趴在烫得连手都不能摸的石头上;下雨时,战士们个个成了“泥人”;遇到沙暴天气,嘴巴、耳朵都灌满了沙子。夜晚,气温降到零度以下,浑身透凉。
但无论天气如何变化,战士们都地潜伏在边界线上,挎包里的干粮常常被老鼠“偷吃”。一天黄昏,战士程科潜伏时,发现边境线上有人影晃动。就在他屏气凝神观察情况时,感觉自己的左小腿钻心地 疼。为进一步察明前方情况,小程忍着疼痛,咬牙坚持。10多分钟后,他发现边境线上的人影原来是对方正常巡逻。等对方渐渐走远后,扭头一看,一条小沙蟒“嗖”的一下钻进了石缝里。此时,自己的小腿已经肿了起来。尽管这种沙蟒毒性不大,但也让随行的卫生员着实忙活了大半天。很长一段时间,小程的脚肿得连鞋都穿不上。那次,他和战友们抓住了那名误入边境禁区的流浪汉。
“守土,国土不让一寸;卫国,尊严不减一分”。这是连队官兵的戍边信条。一年8月的一个夜晚,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了边防地区,泥石流冲跨了3400多米边防铁丝网、37根网桩,38.4公里的巡逻路。
接到前哨班的情况通报后,连队官兵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有的爬在窗前,瞪大眼睛盼着暴雨快点停下,有的强烈要求立刻到一线修复损坏的边防设施,都被连队干部制止。其实,大家清楚,这个时候冲出去,随处都有可能发生山洪泥石流,到不了边境,可能连命都没了。可是,戍边的使命驱使他们,就是把命搭上,也要尽好职责,守好边关。
好不容易熬到天刚亮,暴雨也渐渐小了,一夜没有合眼的官兵再也按耐不住了,争先恐后冲出营房,带上工具,启动车辆,向边境一线疾驰而去。经过3天抢修,终于将铁丝网、网桩恢复原貌。移回网桩原位时,他们拿出测量工具仔细校正,每隔5米就用皮尺拉线瞄准,认真画出铁丝网的精确走向,确保丝毫无误。
搭建学习成才平台 筑牢全面发展基础 今年4月19日,记者走进连队远程可视监控室,看到担负执勤的四班战士王垒垒非常熟练地操作电脑,4个大屏幕显示器不时滚动闪现出边境情况,数十公里的界标点位尽收眼底。张指导员介绍:如今,连队人人会边境监控、情报传递、图像传输操作技能,只要通过遥控定位、微波传输、远程接收等程序,短短几分钟,就可全方位把边防一线“视察”一遍,就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任何移动目标都可以通过红外探测发现、锁定、识别和跟踪。
运用信息化装备,催生了一批信息化人才。曾几何时,受地理环境的制约,连队一直是“信息孤岛”。面对与信息社会的巨大反差,官兵嬉称“信息不度东风泉”。信息闭塞的官兵,多么渴望能够像内地部队一样上网冲浪、学习信息化知识啊!
2009年初,着眼官兵信息需求,连队专门向军分区专题报告,投资建起了网络学习室,连通了军网,并为每名官兵购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为官兵搭建起了学习信息化知识的平台。
然而,信息化“平台”建起来了,网络终端也连到了哨所,新问题出现了:由于官兵科技素质偏低,对上级配发的多功能巡逻车、卫星定位仪、北斗手持机等信息化装备一窍不通,外出巡逻时继续沿用传统的地图和指北针,科技信息含量高的新装备一度成了摆设。
没有信息化盼信息化,有了信息化,官兵却又“玩不转”。连队党支部反思后感到:随着装备信息化的不断提高,只有实现信息化建设与官兵素质同步提高,才能增强信息条件下的管边控边能力。
随即,一场信息人才培养攻坚战拉开了帷幕。他们与西安电子科 技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院校建立了人才培养协作机制,选送技术骨干见学进修;采取送出去培训、上级技术专家帮带、结合执勤巡逻实践、个人自学等多种途径,组织官兵学习信息化,操作新装备。
其实,被官兵称为“信息通”的战士王垒垒,在提高信息技能时有过一段尴尬的经历。5年前,他入伍时只有初中学历,对电脑操作一窍不通。他认为,只要练好军事技能,照样能有大作为。
一次,连队派出新配发的巡逻车巡逻时,遇到两名牧民在寻找丢失的羊群,王垒垒想通过车载卫星向连队汇报并请求支援,没想到捣鼓了老半天,信息也没发送出去。后来,还是在排长孙小磊的帮助下,才准确地向连队发出了救援信号。
此事对小王触动很大。打那以后,他暗下决心,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扔掉“信息盲”这顶帽子。每天晚上熄灯后,他一个人跑到连队学习室,从信息基础知识学起,认真学习《计算机教程》、《电脑构造与原理》等教材。白天一有空,他就拉着孙排长对照多功能巡逻车操作使用说明书,逐个部件、位臵、性能悉心研究。为弄清车载定位系统操作要领,每次巡逻时,他都要求一同前往,边看操作,边听讲解,边做笔记。
经过几个月的辛苦努力,王垒垒终于熟练掌握了多功能巡逻车、远程可视监控系统等新装备,成为连队公认的“信息通”。王垒垒学习钻研信息化的劲头,在连队起了带头作用。如今,连队官兵不仅人人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个个会熟练操作新装备,而且把网络技术运用到巡逻执勤、学习训练、自动化办公、日常管理等领域,管边控边 信息化含量大增。
近年来,连队利用边境监控网和远程监视与数字传输技术,对防区内的重要目标、重点地区、边境通道,实施全天候全时段监控,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使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仪控制系统和“动中通”,使连队能够实时监控边境巡逻和管控情况。一位将军视察该连后称赞:没想到这么偏远的连队学习信息化的氛围这么浓,没想到官兵的信息化素养这么高。
搭建成才平台,创造施才舞台。连队社会依托条件差,驾驶、养殖、机电等10多个岗位靠自我保障。他们着眼“成才跟着岗位走,能力随着实践长”的思路,相继开办“东风泉小夜校”、“战士成才小讲堂”等8个学习育人课堂,依托驾驶、烹饪等专业技术岗位,建立11个动漫制作、机电维修等技术攻关小组,成立演出、腰鼓、旱冰等13个战士业余文化小分队,创办《戍边人》小周报、连队网络电视,利用这些平台,坚持不懈地引领官兵成长成才。
记者日前在该连岗位比武竞赛现场看到:几张钢片在3名战士手里随意变化,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套封闭的暖气管道;一台数字功放机成了“哑巴”,上等兵于超仅用15分钟就排除了故障,喇叭里传来了嘹亮的歌声;一辆“叭窝”的东风卡车“哼哼”的两声后纹丝不动,被蒙住双眼的上士李辉听了听,断然回答出是调节器接触不良,随即动手摆弄起来,几分钟后,庞然大物“起死回生”。
在部队有战斗力,回到地方有竞争力。2010年初,连队原中士班长马志刚,被山西榆次县表彰为“创业再就业致富带头人”,在全 县作了巡回事迹报告。喜讯传来,连队官兵无不欢欣鼓舞,新一轮岗位成才热潮迅速兴起。
2007年底,揣着技工修理二级证书的马志刚退伍后,放弃政府安臵工作的机会,联合10名有专业修理技能的退伍兵,创办了榆次县志刚汽修厂。4年多来,修理厂办得红红火火,年收入20多万元,马志刚成为响当当的“修理大王”。酒泉军分区政委张岁太介绍,近年来,连队先后有210多名官兵取得了中专以上学历,16名战士考入军校,46名复退官兵考取了国家公务员或被事业单位录用,有20多名退伍战士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创出了自己的一番业绩。
从山西入伍的战士田永旺,在连队开展的“小能人”培训活动中,熟练掌握了水电和锅炉等多种实用技术,经常帮助连队官兵解决各种技术难题。有年冬天,气温骤降至零下30多度,连队锅炉突然出现故障,无法供暖。如果不能尽快修复,暖气管道就会结冰冻裂。田永旺带着自己的3名学徒,3个小时就排除了故障,保住了锅炉和暖气管道,挽回损失30多万元。退伍后,他被部队返聘为正式职工。
看到哥哥的成长进步,弟弟田有旺十分羡慕。入伍后,他主动要求到甘肃边防。不到一年时间,他就学会了机动车驾驶、公文写作、多媒体课件制作,成了连队的小能人。退伍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公务员,被酒泉市公安局录用。田家兄弟说:“我们今天的进步,都是连队人才培养的结果。”
让大学生士兵人尽其才,各尽所能。辽宁籍大学生士兵吴麒昊,2009年底,从东北财经大学毕业,考取国家计算机三级等级证书。连队根据他的专业特长,安排他到通讯员兼文书岗位。小吴一有空,就在东风泉小讲坛讲解国际金融与贸易、我国的经济政策等知识,传授电脑维护、课件制作和网络运用技能,使连队80%官兵学会了多媒体课件制作、平面设计、视频剪辑等实用技术。去年底,吴麒昊回到地方不到3个月,就被当地法院录用。
敢于挑战恶劣环境 戍边奉献青春无悔
今年3月底,原东风泉边防连连长、现边防营营长杨震收拾好行李,准备到某县人武部任副部长。
临走前,杨震来到东风泉畔,深情地抚摸着被官兵们称之为“心灵之树”的4棵沙枣树,含泪倾诉不舍之情,并摘下一根挂满沙枣的枝条,装在胸前的口袋里。因为他知道,这一走,也许永远和边防无缘了。
杨震戍边14年,带领官兵巡逻、执勤、训练,样样一流。利用几年时间,不顾恶劣天气影响,首次跑遍了边境方圆百里的大小山头高地1千多座,选定并修筑了6个全天候潜伏点,部队边境执勤、应急处突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因工作成绩突出,他被表彰为全军优秀指挥员,荣立二等功。
东风泉边防连驻守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与蒙古国接壤,方圆4.2万平方公里荒无人烟,距离最近的酒泉市500多公里。每年8级以上大风达3个多月,夏天最高气温50多度,冬季最气温在零下40多度,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生命禁区”。环境越艰苦,奉献越真诚。该连历代官兵以大无畏革命精神,顶风沙,斗酷暑,战严寒,顽强战斗在戈壁边关。2007年5月,上级决定为连队新建营房。由于连队地处两山之间的狭长地带,新建营区要开山劈石,拓展地基。工程难度大、危险系数高,地方施工队不愿揽活,连队只好自己干。4名党员主动请缨,组成爆破组,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对两侧山体实施爆破移石。他们把绳索拴在腰间,携带15公斤重的空压机钻棒在半山腰作业,腰部经常被勒出一道深深的血痕,钻头喷出的石灰溅在脸上,让人喘不过气来,不时有碎石击在脸上火辣辣地疼。经过一个多月艰苦奋战,他们先后爆破400多次,移石3000多立方,硬是将两侧长达100多米的山体向左右拓宽了12米。如今,一座集学习、生活、训练为一体的多功能保温营院,在三面环山的山凹里拔地而起,被刚下连的新兵称为 “漠北明珠”。
敢向环境挑战,不向困难低头。10年前,连队周围没有一点绿色,一眼望去,满目荒凉,官兵们决定在戈壁滩上种出树来。
消息传出,周围开矿的工人说,在这样“千山鸟绝飞,万里人踪灭”的地方,种活一棵树,比生一个娃还要难,不要白费功夫了。但官兵们不信这个邪。第一年,他们挖沟换土,选栽100多棵抗旱耐寒的榆树、红柳、沙枣等树苗,满怀信心地期待着生根发芽,结果只活下了1棵。树死了,但官兵种树的决心没有死。接下来的几年里,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树苗栽了一批又一批,大家越栽越有经验,成活率也越来越高。现在,营区内外已经有200多棵树木扎下了根,成了大漠戈壁的“生命绿洲”。种活一棵树,就坚定了一份信念。此后,他们从200多公里外的玉门镇拉来新土,拌上羊粪,平整出三块菜地,建起了5个日光温室,栽种了茄子、辣椒、西红柿等10多个品种的蔬菜,使连队蔬菜基本达到了自足自给。
在该连官兵心中,人人都装着一句话:为国尽忠,就是最大的尽孝;即使愧对了“小家”,也不能愧对“大家”。战士闫姚翔得知母亲因病去世的消息时,正与战友紧张地奋战在边防公路施工一线。“回去吧,把后事处理好后尽快归队”。连队给他特批了假。
闫姚翔多想立即飞到母亲身边!母亲病重,他没有尽到一个儿子的孝心。现在,母亲不在了,他无论如何都应该回去。然而,最终他还是谢绝了连队干部的好意,因为施工任务重,时间紧,少一个人就少一份力。
“娘啊,我在给国家扛大活,不能回去看您,儿在边关给您磕头了!”那天深夜,闫姚翔悄悄来到连队那座用石头垒起的中国地图的山头上,坐在家乡位臵失声痛哭,并朝着家乡的方向给母亲磕了个响头。第二天,他又出现在施工现场。
每一名边防军人的身后,都有一群亲人在支撑着他们默默牺牲奉献。原指导员李小军,一家四口分居三地,家属是瓜州县300多公里外的三道沟派出所民警,72岁的父亲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还从四川老家来到肃州为他们照料孩子。有一天下午,他给家里打电话,一直无人接听,赶忙请邻居到家里看一看。原来,父亲的关节炎犯了,孩子感冒发烧到40度,爷孙俩已经一整天没吃饭了。家属于泓艳听 到消息后,赶回家时已是晚上9点。看到公公在床上痛苦地呻吟,3岁半的孩子高烧不退,作为一个女人,她明显感到了无助,但还是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搀着公公,踉踉跄跄把爷孙俩送往医院,一只鞋跑丢了都不知道。打那以后,她一有空就在瓜州与肃州的路途上,不论春夏秋天来回奔波,辛苦可想而知。于泓艳的事迹感动了当地干部群众,被军分区评为“好军嫂”。去年底,酒泉市公安局调整她到肃州区工作。
类似的事,在东风泉边防连很多。但官兵们在家庭与事业的抉择中,天秤总是倾斜到了戍边奉献这一头。他们知道,边防的每一点变迁,渗透着部队领导和地方政府的心血。连队官兵算了一笔帐:5年来,军地为该连投入1千多万元,大大改善了戍边官兵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激励着戍边官兵的斗志。
天,睡了;地,睡了,只有哨兵的枪醒着。边关战士,千万个辛苦,都是为了祖国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
这是东风泉边防连《戍边人》小报上战士写的无名诗,也表达了连队官兵的共同心声。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黄子娟、魏建军、朱 沼)
第二篇:戍边守关五十年——甘肃省军区东风泉边防连纪事
戍边守关五十年
——甘肃省军区东风泉边防连纪事
这里是巴丹吉林沙漠腹地,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定为不适于人类居住的“生命禁区”,常见的植物是戈壁红柳。
这里有着被他们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的国境线,50年前,一支队伍来到这里安营扎寨,从此担负起戍边守防的使命。
像红柳般扎根大漠戈壁,尽管远离城市、远离上级机关,但一茬茬官兵怀着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经受了严酷自然环境和边境复杂情况的考验,铸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边关:先后48次受到国务院、总政治部、兰州军区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表彰;连续50年无事故、无案件、无严重违纪、无涉外事件;2011年荣立集体二等功,并被评为“感动甘肃2011十大陇人骄子”英雄集体。
“东风泉的泉水虽然逐渐变小,但东风泉精神却滋养着一代代守防官兵”
邹文、邹杰,一对双胞胎兄弟。去年底,他们从美丽的滨海城市青岛入伍,来到甘肃酒泉。
新兵分配时,当得知被双双分到了东风泉边防连,兄弟俩急忙上网“百度”了一下,结果让他们的心凉了半截:这个边防连驻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方圆4.2万平方公里荒无人烟,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生命禁区”。
“戈壁沙漠,最稀缺最宝贵的东西,是水。驻守大漠边防,头等 1 大事就是找到水源。”来到东风泉边防连的第二天,连队组织新兵参观荣誉室。班长带着深情的讲解,把新兵们带进了50年前连队找水打井的动人故事。
连队刚组建那会儿,全部生活用水都要到几百公里外去拉。要是碰上道路不通、雨雪隔阻、车辆故障,断水三五天是家常便饭。
那年冬天,时任副连长王治顺主动请缨,要去给连队找水源。
“找不到水,我就不活着回来!”王治顺望着战友们干裂的嘴唇、渴盼的眼神,心痛如绞。他留下一份遗书,带上连里两个体力最好的战士,一人骑上一峰骆驼,头也不回就闯进了茫茫戈壁。
奔波了六天六夜,干粮吃完了,水喝光了,连骆驼都累得趴在地上大口喘粗气,可他们还是一滴水也没有找到。
第七天,当他们爬上一座小山梁,惊喜地发现不远处有几丛红柳。
“有树就有水!”三个人一路狂奔过去,连挖带刨,不一会儿,一股清泉汩汩而出!
找到水源,连队就搬迁到这里,官兵们把这眼生命之泉命名为“东风泉”。从此,连队因泉得名,依泉建连。
带着沉甸甸的故事,新兵们从连队荣誉室来到“东风泉”水井旁。
围栏正前方竖着的一块制牌匾上镌刻着“东风泉”三个大字,无声地讲述着这眼水井的历史和故事,也无声地浸润和震撼着邹文、邹杰的心灵。
一天晚上,哥哥邹文拉着弟弟邹杰来到了连队门前,指着用石头围成的“中国地图”说:来东风泉当兵,只能做好汉,不能当孬种!
打那以后,闲暇之时,兄弟俩总要到井口前看看,有时是相互激 励,更多的时候则是默默绕井而行,是静思、是感悟,“多来一次,就会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一次!”
今年6月,兄弟俩双双被上级表彰为“边防之星”,他们的事迹和照片上了连队的“好汉墙”。
近5年来,连队有80人被评为边防之星、岗位之星,22人立功受奖。
“作为一名合格的边防军人,仅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过硬的戍边本领”
“随着国防实力的不断增强,新型巡逻车已经取代了骑马巡逻,不仅提高了巡逻执勤的效率,官兵的安全系数也显著提高。”指导员张贤明这样介绍部队的装备。
在东风泉边防连,巡逻车坐乘巡边代替骑乘巡边,只是连队管边控边方式变化的一个缩影。
“信息化戍边手段的运用,对边防官兵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据酒泉军分区司令员杨焕林介绍,该连通过采取送出去培训、技术专家代培、结合执勤巡逻实践等多种办法,逐步实现信息化建设与官兵素质同步提高,如今,连队人人都会操作使用手持北斗机、红外夜视仪、可视监控系统和车载监控系统等高科技装备,涌现出一大批信息化条件下的“活地图”、“边防通”。
去年年初的一天,张贤明带领5名战士执行全线巡逻任务。
那天,天气特别冷,零下37℃。巡逻车行进至491号界碑附近时,因坡陡路滑,无法通行,他们只好徒步行军。
在攀登海拔最高的487号界碑时,班长匡文武突然感到胃部剧烈 疼痛,豆大汗珠渗出额头,瞬间结成冰珠。指导员让他在山下休息,等着大家。
“巡逻不能到点到位,就是失职。”匡文武咬着牙,用枪托顶住胃部,坚持爬完了434级台阶。刚到山顶,他眼前一黑,一头栽倒在地。
猎人打猎要有真功夫,军人守防要有硬本领。连长王圣田抓训练在甘肃省军区是出了名的,他常对官兵说,“作为一名合格的边防军人,仅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过硬的戍边本领”。
2009年3月,东风泉边防连为期一周的野外生存训练按计划进行。王圣田带领官兵全副武装,徒步向指定地域挺进。
没想到第二天就天气骤变,暴风雪铺天盖地,不到两个小时,地上的积雪厚达20厘米。官兵们带的馒头冻硬了,水壶冻住了,只能就着雪,啃着硬馒头充饥。一口下去,浑身打冷颤。一些南方籍战士第一次看到茫茫白雪,还出现了雪盲。
安徽籍新兵裴先富是家中独苗,当第三次累得栽倒在雪地上时,他绝望地哀求连长:“实在不行了,让我躺一会吧!”
看着小裴疲惫不堪的样子,王圣田真想让他躺下歇一会儿,但他知道,这个时候只要一躺下,就可能再也起不来了。他狠下心肠,一把拽过小裴的背囊和冲锋枪,扛在自己肩上,命令大家:“谁也不能躺下,继续前进!”
七天七夜的野外强化训练,让官兵们身体、心理都经受了超乎寻常的考验与磨炼。近年来,连队多次被上级表彰为边防工作先进单位,连续5次在省军区组织的比武竞赛中获得团体第一名,先后涌现出 26名训练尖子,有4名训练标兵被保送上学。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东风乐园”,是由连队官兵自己命名的休闲场所。
为了让连队驻地长出绿色,那年,官兵们挖沟换土,从山下挑选了100棵抗旱耐寒的红柳和沙枣树苗,刚种下时,官兵们天天去看,把自己节约下来的水拿去浇树苗,遇到沙尘暴等恶劣天气,不少战士抱着自己的棉被赶去呵护。
与战士们的精心付出形成对比的却是一棵棵树苗慢慢发黄,直至枯死。
可没想到,第二年春天,一名细心的战士发现有一株沙枣树渐渐变青,枝头竟吐出了新绿。
官兵们奔走相告,像呵护婴儿一样,让这棵沙枣树在东风泉的旁边扎下了根。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凭着这种知难而进、勇于创新的精神,第二年,连队再次开展了种树工程。
一年一年的希望,一茬一茬的努力,今天,已经有200多棵树日夜陪伴着这里的守防官兵,成为官兵调节心情的精神家园。
与种树一样,连队营房的变化,也是一代代官兵勇于创新的缩影。
当年,连队凭着一把铁锹一口锅、一把炒面一峰驼,在寸草不生的红树口搭建起了第一代营房——地窝子。
50年来,一代代官兵艰苦不言苦、遇难不畏难,坚持以燕子垒窝的恒心接力搞建设,营房逐步实现了由地窝子、土坯房、砖窑洞到保温营房的转变。
苦干不苦熬,苦中有作为,如今,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官兵们继承老戍边人开拓创业的精神真抓实干,建成了占地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的战术演练场、综合训练场、实弹射击场。
有了创业的情怀,在官兵眼中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过去,连队吃菜要坐3个多小时的车到镇上去采购,冬天大雪封山经常断供。官兵们自己动手,在戈壁滩上开挖了十几平方米的菜地,从山下拉来熟土和羊粪等进行土质改良,几经试验,终于在戈壁滩上种出了蔬菜。
在连队的种植养殖场,5座日光温室里栽种着茄子、辣椒、西红柿等10多个品种的蔬菜,那红嘟嘟的西红柿、翠嫩嫩的辣椒、绿油油的韭菜等各种时鲜菜满畦满垄,煞是喜人;连队饲养的猪、鸡、鹅,现在有500多头(只)。
如今,东风泉连队官兵不仅住上了具有防风、保暖、采光功能的新营房,新鲜蔬菜、纯净水、长明电、宽带网一应俱全,营区周围树成荫、绿成片,被官兵们誉为“戈壁明珠”。
“要把每名官兵都培养成在部队有战斗力、回到地方有竞争力的新型戍边人”
从文艺演出到书画创作、从奇石展览到根雕展示,走进东风泉边防连,时尚、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为提高官兵信息化素养,2009年初,连队建起了网络学习室,连通了军网,建起了军营网吧和互联网吧,并为每人购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
辽宁籍大学生士兵吴麒昊,2009年底从东北财经大学毕业。连 队根据他的专业特长,安排他到通讯员兼文书岗位。小吴一有空,就在东风泉小讲坛讲解国际金融与贸易等知识,传授电脑技能,使连队80%的官兵学会了多媒体课件制作、平面设计、视频剪辑等实用技术。
“不能让我们的官兵在边防上待几年就脱离了城市、脱离了社会,要把每名官兵都培养成在部队有战斗力、回到地方有竞争力的新型戍边人。”多次到连队蹲点调研和帮建的甘肃省酒泉军分区政委张岁太告诉记者,近年来,各级机关指导连队制定了《学习成才五年计划》、《开展学习成才活动奖惩办法》,成立了学习成才活动小组,鼓励官兵参加自学考试,坚持每周开展一次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大力开展人才培养和边关文化建设。
班长陈光明退伍后,凭着过硬的综合素质,竞选上了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白王镇石滩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乡亲们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苹果、葡萄等种植业,仅用3年时间,全村人均收入翻了一倍,被县里表彰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在部队有战斗力,回到地方有竞争力,这些年,连队先后有210多名官兵取得了中专以上学历,16名战士考入军校,46名复退官兵考取了国家公务员或被事业单位录用,有20多名退伍战士创办了自己的公司,141人当上了村干部、民兵营(连)长。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冯春梅 魏 春 魏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