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陆良八老”事迹报告会在曲靖召开
“陆良八老”事迹报告会在曲靖召开
4月20日下午,市委、市政府在曲靖会堂举行王小苗等“陆良八老”先进事迹报告会,学习宣传“陆良八老”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八老”为榜样,坚定信念、克难奋进、苦干实干、无私奉献,为推动曲靖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报告会上,曲靖电视台记者贾蕊,结合自己和同事对“陆良八老”采访的经历,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八位普通农民,为了“山头要有树,农民才会富”这样一个朴实的信念,从挥起锄头凿开第一个树坑起,就用一生来兑现这个承诺,以“我死在山上可以,只要树活着就行”的执着,坚守在山上,11年种树、20年守山,31年就干了种树和守山两件事,直到小苗长成参天大树,直到壮汉变成耄耋老人,直到荒山变成花木绿洲。陆良县龙海乡党委书记徐俊,结合自己对“陆良八老”的关注和关心,讲述了“八老”始终以种好一棵树为快乐,以守好一片林为幸福,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用平凡的双手从事伟大的事业,诠释了“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甘当基石”的宝贵精神。王小苗的侄子王明昆,结合自己20多年跟随老人们植树和护林的经 历,声情并茂地讲述王小苗等八位老人当年种树的艰苦和辛酸,在八位老人精神的感召下,王明昆由当初的不理解、不支持变为义无反顾地加入到种树和护林的行列中,用实际行动来完成父辈们的心愿。最后上台讲演的“陆良八老”领头人、“当代愚公”王小苗老人,虽然没有豪言壮语,却用最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自己种树守山的心声“我死了,树还活着,我们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王小苗老人在讲演结束之际,现场唱起了自己当年种树守山时编的歌谣:“青青高山陡石岩,身背背篓造林来,不怕风雨打,不怕太阳晒,我一颗红心为人民,党的教导我记心怀……”,会场上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市委书记赵立雄在报告会上指出,王小苗等“陆良八老”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来的具有高原情怀、大山品质的时代楷模,是我市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典型,是全市人民学习的榜样。2012年4月6日,省委书记秦光荣专程到陆良花木山林场看望慰问“八老”,盛赞“八老”是“当代愚公”,是高原情怀、大山品质的典型代表,是开展“四群”教育活动的生动典型。
赵立雄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他们坚守信念、矢志不渝的愚公精神,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各族群众,把个人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化作为人民办实 事、做好事的实际行动。要学习他们开拓奋进、锲而不舍的铁镐精神,始终保持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开拓进取的锐气,瞄准一流工作目标,争当开路先锋,勇于突破局面,以勇往直前的冲劲、滴水穿石的韧劲、孜孜以求的干劲,一步一个脚印把党和人民的事业干好、干实、干出成效。要学习他们迎难而上、艰苦创业的黄牛精神,在矛盾面前不绕道,在挫折面前不退缩,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克难奋进,下硬功、出大力、流大汗,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的劳动艰苦创业,不断谱写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要学习他们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小草精神,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立足本职岗位,忠实履行对人民、对社会、对组织的义务,兢兢业业、忘我工作,不计名利、不图回报,克己奉公、无私奉献,以一流的业绩回报党和人民。要学习他们敦厚包容、铁骨担当的大山精神,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要责任,把担当作为对党和人民事业恪尽职守的分内之责,做到平时工作为事业担责,关键时候为党分忧,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崭新业绩。
报告会深深打动了在场听众,很多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一位退休老干部说:“这才是老一辈人的风采,老人们的精神,一定要发扬光大”。会后,一些单位前来咨询,要求提供报告会的影像资料进行学习。市委副书记范华平主持报告会,并就学习“陆良八老”精神提出要求。
刘海芳、李云忠、傅学宾、毕志峰、李玉雪、张向明等市级领导和部分离退休老领导出席报告会。市委和市级国家机关各部委办局,各人民团体,中央、省驻曲有关单位主要领导和干部职工代表到会听取报告。
第二篇:陆良八老的故事
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喀斯特山区,他们植树护林31年,建成7400亩林场,累计承包植树造林13.6万亩。大树染绿了座座荒凉的山头,也让他们两鬓如霜。他们,就是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龙海乡8位年逾古稀的老者,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他们“陆良八老”。上世纪80年代初,8位正值壮年的汉子带头上山种树,此后又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守护山林的重任,一晃31年。风里来、雨里去,原本乱石嶙峋的荒山披上了新绿,当年的壮年如今都已白发苍苍,他们是:87岁的王家云、84岁的王云方、82岁的王开和、78岁的王德应和王家寿、77岁的王家德、75岁的王长取、73岁的王小苗。冬春挖塘,雨季栽树,为抢时间,8个人常常住在山上。“杂木砍下来搭个棚子,找些枝枝叶叶垫着,管它地上湿不湿,就这么睡了。”王家寿说,实在太冷了,他们就挤在一起取暖,第二天起来时,全身都是冰碴碴。78岁的王家寿还记得,30多年前,花木山林场所在的山区被当地村民唤作“石渣子”、“光头山”。“山上没树,挡不住风,山脚下种个玉米都不会结苞子。一场雨下来,啥都冲光了。” 8个庄稼汉,7个一字不识,但在植树造林的实践中,他们慢慢有了心得。“50天育出的树苗,移栽成活率最高。”王家云说。为赶在下雨天移栽完所有树苗,8个人领着儿子、媳妇一起干。“晚上就住在山上。我们都自带伙食,白布口袋里装着苞谷面、老酸菜。烂席子也带着,还有棕叶子编的蓑衣,雨天拿它披,夜晚拿它盖。”
在8位老人不计个人得失的精心守护下,花木山林场建成31年没有发生过一起火灾。“这个季节,山上开满了野花,漂亮着呢。”78岁的王德应说起林场,高兴得像个孩子,“林子里还有斑鸠、兔子、野鸡呢,不让人打。”
“山上的树长起来了,这些年,风小多了,雹子也少多了,石渣渣也梭不到地里去了。”说起“八老”,村民语气里满是敬佩。
第三篇:“陆良八老”列传
“陆良八老”列传
文/李鸿睿 刘钊 图/谢慧 曲鸣飞 高伟 合作媒体/都市时报[微博] 编辑/王崴[微博](媒体转载须经腾讯网及作者授权)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有8位普普通通的农村老人。自1980年开始,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他们一直坚守在漫漫荒山上,目的只有一个——种树、护林。
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老人,有半辈子花在了种树上。从当初的敦实壮汉,到如今的老态龙钟,8位农村老汉为后人们留下了什么?政府有了统计结果:13.6万亩树林。8位老人已经将他们种下的13.6万亩树林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当地政府。
今天,8位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已经全部下山,回归到普通的农家生活之中。2月下旬,都市时报记者赶往陆良,走近“陆良八老”,试图呈现8位老人为之奉献了30年的那段绿色往事。
陆良“花木山林场”的诞生
从陆良县城出发,车行半小时左右,便会驶到一条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上。沿途,顺着车窗往外看,不远处的高山上大多遍布乱石,只有低矮的小灌木和稀疏的草丛。“这是典型的岩溶地貌,土地石漠化程度比较严重。”当地宣传部门工作人员解释。
车辆继续前进,不久,道路两旁的大山突然变换了一种颜色,满眼的郁郁葱葱,将荒山尽数覆盖。“这就是那八位老人的功劳,是他们把树种在了那原本的荒山上。”
这里,就是被称为“花木山林场”的7400余亩林地。此地距陆良县城约30公里。由王小苗等8位老人牵头,硬是在荒山上造出了一片林区。
在老人们的记忆里,曾经的“花木山林场”只是一片大山,既没有花也没有木,除了满眼的山石,再无其他。
“1980年年末,当时的大队民兵营长王小苗在带领民兵上花木山训练打靶时,发现目光所及竟是满眼荒芜。在一次次内心隐隐作痛之后,‘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的感觉无时无刻不在侵扰着他”。——这是此前见诸媒体上的、“领头人”王小苗决定上山开荒种树的解释。
当时,王小苗征得了所在大队领导的同意。在他的召唤下,出于朋友、兄弟情谊,有7个人欣然应允,加入了他的种树队伍。从挥起锄头凿开第一个树坑起,这八位汉子或许未曾想到,此后漫长的人生岁月里,他们将始终与这座山、这片林为伴。
光秃秃的石头山,一锄头下去,没凿开坑,却与顽石相碰,火星四溅。几位老人都清楚地记得,山石太硬,一把新锄头挖不了几个坑就要报废。等千辛万苦地挖好树坑,把树种撒进去,又迟迟不见种子发芽。刨开树坑一看,树种已不翼而飞。“山上的小鸟、老鼠常常过来祸害,一不小心树种就被它们偷吃了。”
为了保证合适的时节,王小苗等人选择在冬季上山。海拔2000多米的花木山上天寒地冻,他们只能在山上临时搭就的简陋棚子里入睡,第二天一早,就得冒着严寒挖树坑、填埋土壤。花木山终年缺水,所种树苗只有等雨水来浇灌。每到雨季来临之时,为了保证树苗的成活率,他们只能一次次地冒雨栽种„„
这段艰难的“培绿”之路,前后历时4年。到了1984年年中,占地7400余亩的林场,已经具备了雏形。为了纪念大家曾经的艰辛付出,8个人一致同意,将这片林场取名为“花木山林场”。这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8个人种树,每人每天7毛钱收入
“花木山林场”建成之后,一段时间里,8个人自然而然转变身份,成了护林员。他们一直守在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林场里,巡山、护林。
花木山造林成功的消息很快不胫而走。一时间,有不少附近的乡镇派人找上门来,请求王小苗他们前去帮助造林。虽然都亲身经历过在荒山上植树造林的艰辛,而且报酬微薄,但他们仍然决定:去!原因很朴素:“虽然苦,但算下来,上山种树每天还能赚7毛钱,在村里生产队干活每天只有2毛钱,种树的收入要多很多。”
有关“每天7毛钱收入”的说法已是后话。其实,上山种树之初,谁也没法保证他们每天都能挣到7毛钱。而且,种的树若不能通过林业部门验收,他们的全部辛苦将化为乌有,一分钱都拿不到。根据当时的政策,必须等所种树木的成活率达到一定比例,政府部门才会以10元/亩的价格予以兑付(后来这个数字涨到了15元/亩)。
在这8个人植出“花木山林场”的过程中,虽然大家都不识字,但他们已经在实践中积累了挑种、育苗、移栽、管护等一整套成功经验,特别是“先育苗后移栽”的方法,被证明大大提高了荒山造林的成功率。其他乡镇之所以来邀请他们去造林,正是看中了他们的成功经验。
从附近的乡镇开始,8个汉子率领数百名普通村民组成的造林队伍,走遍了陆良县的周边,甚至还去了附近的师宗县。以前他们离家仅有数公里,后来离家越来越远,十公里、几十公里、上百公里„„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他们带领的造林队伍肩背树苗,一箩筐一箩筐地背上山去。从购买种子开始,圈地育苗、整理土地、上山挖坑、挖土移栽、管理维护,一系列的工作全部靠这支造林队伍做下去。
等这一系列过程结束,他们才有空坐下来算账。除去种子费、育苗费、预整地费、移栽费、生活费,每造林一亩并验收合格,造林队员每人每天确实只有7毛钱收入。
他们的成绩,郁郁葱葱的山头可以作证。从1985年至1995年,经过10年的艰苦奋战,王小苗等8人先后组织承包陆良县9个乡镇13.6万亩的荒山造林工程,在每亩工程造林验收合格仅有10元的报酬基础上,经林业部门检查验收,造林全部合格。
后来,有人问王小苗:“出来帮别人工程造林,值吗?”王回答:“我只有一个想法,只要兑现的工程款能付清跟我出去的乡亲们的工钱,就值。陆良缺材少树,栽了树,绿化了荒山,我们这辈子享受不着,还有下辈子。至少不会去外地买木料了。”
守山三天水米未进
用11年在山上种树,再花19年守山。王小苗虽然不识字,但多年干下来,他也算被锤炼成了半个林业专家。1983年的一天,为了守护这些树木,王小苗差点连命都搭进去了。
当时,王小苗和王德映一同守山,三天水米未进。第三天中午,王小苗一屁股坐在一棵树下就睡了过去,王德映喊了半天都喊不醒。后来天气变化,天上响了一声炸雷,惊醒了王小苗。王德映见情况不妙,赶紧下山找来自家的小马车,将王小苗送进县医院。
王小苗的老伴查彩英当晚赶到医院时,被吓得不轻——王小苗说不出话,连眼睛也不会眨了。医生赶紧安慰查彩英,说王小苗没病,就是胃里没有食物而已。查彩英恳求医生先行救治,第二天牵了家里的一头老黄牛卖掉,凑够了医药费。待王小苗出院时,一头老黄牛的钱刚好花完。
关于守山,王小苗也有一套自己摸索的做法。在家时,王小苗烟不离手;到了山上,为了抗拒烟瘾,王小苗干脆把烟和打火机都留在家里,巡山的时候,见到放牛的年轻人,王小苗都会要求对方交出香烟和打火机,毫不客气。虽然这种方式有些粗暴,但年轻人都比较尊重这个老汉。王小苗说,迄今为止还没有碰到过不配合的人。
“要是能让我再守几年,就更好了”
当初,听说哥哥王家寿要跟人一起上山种树,王长取就跟着哥哥一同上了山。这一去,足足种了30年的树。这些年里,哥俩的生活重心除了种树,还是种树。
王长取不爱说话,跟哥哥在一起的时候,他更愿意专心听着哥哥说。王家寿说,弟弟以前并不是沉默少言。“主要是因为他的儿子犯罪,在监狱里面。”
在王长取印象中,曾经种树的那个时候,他一般都是带着百把人一起上山,一干就是一整天,毫不顾及什么刮风下雨。那时的他意气风发,他回忆说:“那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带着一帮人一起植树造林,很光荣,人也很有斗志。”
种树的那些年里,王长取说自己“基本不怎么回家”,白天山上种树,晚上睡在山里。王长取认为,虽然种树很苦很累,但起码还有收获,还能拿点工钱,他自己没什么其他的本事,种树除了多费点力气、多辛苦一点,还能多挣点钱给家里。每每拿到工钱,王长取都舍不得乱花一分,全部带回家,交给老伴武子梅。
为了赶时间挖树坑,保证下一年雨季来时能及时把树苗种上,王长取曾连续5年没有回家过春节。
曾经的辛苦,老人已经不愿再提。他只记得,当初自己连山洞里都住过。碰上冬天山上下雪,他只能裹着一床单薄的被子,在寒冷中度过漫漫长夜。第二天一早,爬起来,他又开始种树了。“当时倒没觉得有多苦,就想着等我们把树种好了,通过验收了,跟着我们干的人就能拿到工钱了。” 虽然亲手种起树木,又守护林场这么多年,而且一直没靠这份“工作”赚大钱,但王长取与其他7位老人却始终坚持。“毕竟林场是我们八个人建起来的,所以就想着,希望把看管林场这件事一直做下去。”
曾经在石头荒山上“见缝插针”般的挖坑、种树经历,王长取一直不曾忘记。每当巡山时看着眼前一棵棵拔地而起的高大松树,他就觉得心里很踏实、很高兴。8位老人守山护林的这些年里,整个花木山林场没有发生过一起山火,没有发生过一起偷砍盗伐事件。
而今,八老一起下山回家了。这在王长取的心里留下了遗憾:“我身体还行,还能干得动。要是能让我再守几年,等我实在干不动了再下来,就更好了。”
落下一身病,老了吃药的钱都没有
84岁的王云方,如今已经直不起腰来了。几成弓形的身体,借助一根拐棍的支撑,一步步挪动着。一步,两步,三步。每走三步,他都会停下来站一会儿。生活在农村的王云方,一辈子都在与农活打交道。而今,他已步入人生黄昏时节,那枯如干枝的面部肌肤,证明着他的年华已经逝去。
坐在椅子上说话的王云方,不时用手紧按着左边的小腹部位,同时使劲弓起身体,踮起左脚,凸出大腿,将左边的身体挤压在左大腿上面,死死顶着。王云方说,他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是常常觉得自己小腹那里不太好受,只有像这样使劲“顶上一会儿”,人才会好受一些。
王云方说,跟随王小苗种了30年的树,他几乎没怎么管过家里的大小事务。甚至连儿子盖新房、娶媳妇的大事,他都没有怎么出过力,一切全靠儿子自己辛苦操办。王云方一直觉得,自己“作为父亲很无能,没担负起一名父亲应尽的责任”。
“养儿防老”是古训。按理说,老人们辛苦了一辈子,年老了,也该享享来自儿女的那份孝敬了。可是,王云方却说:“我不好意思,我对不起我的儿女。”2011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心肌梗塞差点要了王云方的命。住院花掉的1万多元让王云方时刻如芒在背,他觉得是自己拖累了儿子一家。
现在的王云方,什么活都干不动了,每天也只能到处走走。“落下一身病,什么也干不了了。”种树的那些日子里,王云方种完树后,就一直和其他7位老人守在花木山林场,看护幼苗,提防山火。直到2010年跟大家一起“退休”,从山上下来。下山后,政府给每位老人发了2000元钱。王云方不知道为什么人家发钱给他,只是跟其他老人一起,接受了这笔钱。
2000元钱,过了2年,也许已经剩不下多少了。“一辈子钱没苦着,老了吃药的钱都没有。”一想起自己看病、吃药的事,王云方有些不开心。“我能动弹的时候,没管儿子的生活,现在老了不能动了,却让儿子养着,心里不得劲。我不知道怎么说„„我希望,多少能给个吃药的钱,不要一辈子白苦了,到老了,也没人管我们了。”王云方说,希望政府能考虑一下他的实际情况,每月给他几十块钱的生活费,“起码,自己吃药的钱就有了。” 王云方的儿子王国平今年46岁,当小学教师。他的两个儿子先后考上大学,每年光是付学费就要将近4万元,这让这个中年男子倍感压力。而今,虽然老父亲跟着自己一起生活,但顿顿水煮洋芋的日子,让儿子总觉得无奈,“我就是希望他(王云方)在晚年,能过上有一定保障的生活。毕竟,他曾经做了一些事情。”
“希望能给解决一下低保”
种树、守山。王小苗说,他的一生就干了这么两件简单的事情。
2010年,当地政府召集老人们开了个会。“他们说我们年纪大了,上山不安全。”于是,八位老人就把林场无偿交还给了集体。“我们不后悔!看见这些树长得高高大大的,也算是给小辈人留个念想。等我们死了,种下的树还活着,我们八个老人地下有知的话,都会高兴。”王小苗代表大家回答。
从花木山下来后,王小苗总算干回了种地的老本行。儿子王红兵以前在陆良造纸厂上班,2009年在家挑粪时,不慎从田埂上摔下,伤了脊椎,导致现在干不了重活,上班的收入也仅够糊口。女儿则嫁到陆良县城,在丝绸厂工作。现在,王小苗和老伴、儿媳三人在家务农维持生活。
王红兵说,父亲做了这么大的贡献,私下里其实也有抱怨。“他说,不敢给国家提多高的要求,但是希望能给解决一下低保。以我爹现在的年纪,最多也就拿个十来年的低保,也就不在了。”可是,每次当王小苗到村委会或者乡上开会时,见到其他党员,就不提这个要求了。家里人拿他毫无办法。
第四篇:陆良曲靖昆明美术家马超
心于艺术规律的探索。(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云南省著名书画家、云南省雕刻家)(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合肥工业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
广播电视大学 冯兰花 李春强 马磾 马文斌 马萧 王琴 左占芬 左占科 马彩凤 马林鹏 王桂 朱石荣 王艳 黄微花 李红芬 李永利 罗雄 罗雪灵 马石根 戚雪 燕 阮玲艳 舒跃梅 王梅花 王自能 邵雁波 卜云莲 邓付平马凤铃 超月青云
曲靖市陆良县麻舍所 大莫古镇二中 大莫古一中 麻舍所小学 陆良一中 曲靖 一中 安利马磾 纽崔莱马磾
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超简介 曲靖市陆良县大莫古镇麻舍所村 西石公路 小莫古 加油站 母鸡山 大莫古村 新哨新村 大 地 阿油堡 河纳线 挪岩村 烂泥沟村 嘎古新 庄村 太平哨村 陆良县城 西桥 芳华镇 三岔 河镇 核桃村 甘和村 小学
大莫古镇二中 大莫古镇一中 陆良八中 陆良一中 陆良联中 石
林县风景区 陆良彩色沙林 麻舍所 白杨坡 大电杆李 大麦塘 果园 G324
昆石高速公路母
鸡山采石场陆良县麻舍所村小团山
曲靖市陆良县大莫古镇麻舍所村马小会优质水果批发零
售雪花梨香梨桃子苹果金花梨温家宝陆良县大莫古镇德格村大海子陆良西华公园陆良艺术
作品展,曲靖市陆良县青少年优秀艺术作品展曲靖市艺术作品展曲靖文化中心陆良文化中心
小莫古加油站小莫古南方电网营业厅曲靖艺术节陆良论坛曲靖市论坛广告设计陆良麦子河
陆良县白水塘陆良八老爨文化三国演义曲靖市规划院陆良县规划陆良天气曲靖天气曲靖交
通陆良学习陆良设计曲靖设计云南设计院昆明书画照片展珠海艺术作品展东莞书画艺术作马超简介
东莞等地举办大型画
展,得到了艺术界人士的好评。因从小受艺术文化的熏陶,热爱民族艺术,奠定了良好的美术基础。擅
长画中国画、油画,壁画,并对卡通画、素描、工艺品的加工及雕刻、牌匾制作、园林设计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在深入生活的同时,不断的吸收古今一些优秀 的艺术精华,融会贯通、深入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法,创
作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其代表作“喜迎春归图、荷、高山流水”独获殊荣;其
它作品“富贵牡丹 700*400、日出东方 700*400、家乡情怀 400*350、鹰
400*350” 等。
从艺之人,心生即法生,心灭即法灭;与其盲目的奔撞以河东河西,不如潜
心于艺术规律的探索。(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云南省著名书画家、云南省雕刻家)(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合肥工业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
广播电视大学 冯兰花 李春强 马磾 马文斌 马萧 王琴 左占芬 左占科 马彩凤 马林鹏 王桂 朱石荣 王艳 黄微花 李红芬 李永利 罗雄 罗雪灵 马石根 戚雪 燕 阮玲艳 舒跃梅 王梅花 王自能 邵雁波 卜云莲 邓付平马凤铃 超月青云
曲靖市陆良县麻舍所 大莫古镇二中 大莫古一中 麻舍所小学 陆良一中 曲靖 一中 安利马磾 纽崔莱马磾
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超简介曲靖市陆良县大莫古镇麻舍所村 西石公路 小莫古
加油站 母鸡山 大莫古村 新哨新村 大 地 阿油堡 河纳线 挪岩村
烂泥沟村嘎古新 庄村 太平哨村 陆良县城 西桥 芳华镇 三岔 河镇 核桃村 甘和村
小学大莫古镇二中 大莫古镇一中 陆良八中 陆良一中 陆良联中 石
林县风景区 陆良彩色沙林 麻舍所 白杨坡 大电杆李 大麦塘 果园 G324 昆石高速公路母
鸡山采石场陆良县麻舍所村小团山
曲靖市陆良县大莫古镇麻舍所村马小会优质水果批发零
售雪花梨香梨桃子苹果金花梨温家宝陆良县大莫古镇德格村大海子陆良西华公园陆良艺术
作品展,曲靖市陆良县青少年优秀艺术作品展曲靖市艺术作品展曲靖文化中心陆良文化中心
小莫古加油站小莫古南方电网营业厅曲靖艺术节陆良论坛曲靖市论坛广告设计陆良麦子河
陆良县白水塘陆良八老爨文化三国演义曲靖市规划院陆良县规划陆良天气曲靖天气曲靖交
通陆良学习陆良设计曲靖设计云南设计院昆明书画照片展珠海艺术作品展东莞书画艺术作
第五篇:省委书记秦光荣到龙海乡看望陆良八老
省委书记秦光荣到龙海乡看望慰问“陆良八老”
4月6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秦光荣来到龙海乡花木山林场,亲切看望、慰问“陆良八老”。盛赞陆良八老是“当代愚公”,是高原情怀、大山品质的典型代表,是新时期的“活雷锋”,并号召全省干部群众向“八老”学习,为推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4月的花木山林场,春风和煦,春光明媚,林木葱茏,鸟语花香。4月6日上午,带着对陆良八老的深深敬意和殷殷关爱,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秦光荣来到这里,亲切看望慰问陆良八老。
上午11点,秦光荣一行抵达林场,一下车,就径直来到八老中间,亲切地与他们一一握手,并热情地说:“各位老人家好,老人家好!早就想来看你们啦!”
三十多年前,八位老人怀着对家乡和人民群众的无比热爱,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海拔2300多米的喀斯特地貌山区,扎根荒山,植树造林、护林,一干就是几十年。今天,昔日的“石渣子”披上了绿装,“光头山”变得郁郁葱葱,山下也能种出庄稼来了。八位老人把整个身心献给了山区人民,把全部心血倾注到绿化荒山、植树造林上,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
秦光荣说:“你们了不起呀!你们是新时代的‘活雷锋’,是当代的‘愚公’,你们当中最大的83岁,最小的72岁,高原情怀、大山品质在你们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是我们深入开展‘四群教育’活动的生动教材。”
秦光荣拉着王小苗老人的手,和八老一起走进茫茫的林场森林里,查看了树木的长势情况。走到坡顶,遥望着对面郁郁葱葱的山林,倾听着悦耳的松涛,呼吸着习习清风,秦光荣感慨道:“人养树、树养水、水养人。云南三年连旱,而这里却生机盎然,有你们很大的功劳。你们种下的这片森林,既营绿化了荒山,也涵养了水源,调节了小气候,更为后人创造了巨大的财富,陆良八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不愧为‘当代愚公’,不愧为雷锋精神的现实传人。在你们的身上,流淌着生生不息的云南精神。”
随后,在护林站前的小场院里,秦光荣与陆良八老并肩而坐,和省、市、县、乡的领导干部围坐在一起,进行了座谈。小小的场院上,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声笑语,洋溢着一派浓浓春意。
“八老”代表王小苗就造林护林情况向秦书记作了汇报,市委书记赵立雄、县委书记朱党柱、村民代表李忠义、人民日报记者胡洪江、都市时报记者刘钊也畅谈了各自心目中对“八老”精神内涵的理解。
听了大家的发言,秦光荣说:“今天我们省、市、县、乡的领导同志们一齐到花木山林场,主要是来看望陆良八老,慰问陆良八老,学习八老精神。从媒体上看到陆良八老的感人事迹,我非常感动,非常钦佩,来到花木山林场,亲身感受了八老植树造林的成果,也让我深受震撼、深受教育、深受启迪。” 秦光荣用六句话概括自己的感想:
一、“陆良八老”、当代愚公。“陆良八老”的平均年龄近80岁了。这八位老人非常了不起。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他们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喀斯特山区,植树护林31年,建成7400亩林场,累计承包植树造林13.6万亩。大树染绿了座座荒凉的山头,也让他们两鬓如霜。八老绿化的不仅仅是一座座荒山,他们绿化的是当代社会的精神高地。八老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大树,他们树立的是当代社会的道德标杆。
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看着这茫茫群山,看着这茂密的森林,看着这八位慈祥的老者,我在想,我们人类,要感恩天地,感恩祖先,感恩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像八老一样默默造福子孙后代的美德者。我们一代一代的人,无不在享受着祖先、前辈的恩泽。“天地之大德曰生”。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有好生之德。于是,留给我们青山绿水、沃野良田。我们这一代一代人,因此而繁衍生息。于是,才有了今天的我们。试想,假如我们前面的一代一代人都在践踏自然,无节制地消耗地球资源,我们还能拥有现在的美丽家园吗?透过这八位慈祥老者,我看到了我们慈祥的祖辈。我们真要感恩传承着中华民族美德的祖先们。我们一定要继承、学习、发扬祖先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高贵品德。
三、高原情怀、大山品质。这八位老人,是土生土长地道的云南人。他们生活在红土高原上,他们生活在郁郁群山中。他们站在高原,目光高远,植树造林,和谐自然。他们站在高原,心灵开放,不囿于蝇头小利,造福家园。他们站在高原,敦厚包容,坦然迎接大自然的风霜雨雪,乐观承受植树造林过程中的种种人生磨难。他们站在大山,与大山融为一体,魂是大山的魂,体是大山的体,意志坚定,铁骨担当,用一颗颗晶莹的汗水来践行务实。这就是千百年来云南的高原情怀、大山品质,这就是云南特有的自然人文所形成的云南精神。流淌在云南人血液中的云南精神,成就了云南过去的辉煌,成就了云南现在的科学发展,必将成就云南未来的跨越发展。由此,我们要感恩云南这块天、这块地、这块天地之下的祖先,感恩像八老一样用自己的双手,利乡利国利民,为云南造福的云南人。
四、承载历史,光照后人。树,承载着历史,植树造林的人,载入历史。三国时期有位名医叫董奉,他医术精湛,乐善好施,治病不要钱。他的治病条件是,轻病人痊愈了,种一株杏树,重病人康复了,种五株杏树。长年累月,他的房前屋后就有了10万多株杏树。每当杏子成熟,董奉还把它换成粮食,救济百姓,遂成脍炙人口的“杏林佳话”。
我国植树造林历史悠久。《礼记》说:“孟春之月,盛德在木”,鼓励人们顺应地之道天之德在春天种树,并视之为最大的道德。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特别重视植树造林,将3月12日确定为植树节,森林法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翻开历史画卷,古往今来,像八老一样植树造林者,都是社会的道德楷模,都是国家的功臣。杨善洲同志22年绿化荒山,从而将他推向光辉灿烂的一生。杨善洲同志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陆良八老”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典型代表。
五、森林云南、发展保障。八老说:“山头要有树,山脚要有路,农民才会富。”这句话是真理。人养树,树养水,水养人。没有树就没有水,也就没有人。我认为,多种树,云南富!从云南自然灾害频发的特殊地理来看,从云南三年大旱来看,云南需要种无穷无尽的树,需要无穷无尽像八老一样种树的人。云南需要“森林云南”,建设“森林云南”需要更多的像八老一样造林的人。无论是为国家建设生态屏障,还是永葆云南的蓝天碧水,我们必须实现“森林云南”目标。“森林云南”是我们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生态保障。生态环境,也是一种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最大的发展潜力之所在,发展优势之所在。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的新云南,离不开树,离不开种树的人,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
六、尊老敬老、尊贤敬徳。最后我想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犹如参天大树,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家庭的宝贵财富。全社会都要尊老敬老。儿女对老人要孝顺。广大党员干部,机关公务人员,必须带头尊老敬老,必须带头孝顺父母,必须带头造福乡里邻里,做弘扬家庭美德、社会美德的模范。
秦光荣强调,学习宣传陆良八老的先进事迹,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对于深入开展“四群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希望全省干部群众都要学习陆良八老精神,发扬高原情怀、大山品质,为推动“三个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要学习八老坚守信念、绿化荒山的精神。理想信念是我们奋勇前进的指路灯塔,是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要求我们像八老那样,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干扰面前不分神,诱惑面前不变质,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进;二要学习八老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实现“三个发展”的奋斗目标,需要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像八老那样,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甘于寂寞、无私奉献;三要学习八老坚忍不拔、奋斗不止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一大优良传统,是我们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要以八老为榜样,始终坚持“两个务必”,艰苦奋斗、勤俭办事,坚决反对铺张浪费,进一步营造崇尚节俭、朴素文明的社会风尚;四要学习八老团结互助、愚公移山的精神。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生产力。我们要像八老那样,讲团结、顾大局,坚持党坚持党性原则,班子成员要作表率,善于集纳群言,以诚相待,加强沟通,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共同把云南的各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座谈中,秦光荣叮嘱各级干部一定要“照顾好八老,守护好山林,发扬好精神”。要求省级有关部门和曲靖市、陆良县负责人,一定要照顾好八老的生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同时要进一步支持花木山林场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好八老留下的这片青山绿水。
在花木山林场,秦光荣和陆良八老、省市县干部一起种下了一棵象征着陆良八老精神将在云岭大地不断传承的滇朴树。
当天,曲靖市市委书记赵立雄,市委副书记、市长岳跃生,省林业厅厅长陈玉侯、省民政厅领导和市委副书记范华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华,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朱德光,我县县委书记朱党柱,县委副书记、县长陈锐,县委副书记解天云,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岳石林,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骆德刚等领导也一起陪同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