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消毒供应室建筑布局
消毒供应室要求
一、建筑布局:
(一)床位与建筑面积之比为1:0.5~0.7平方米
(二)消毒供应室应接近住院部、门诊部和手术间之间,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避开垃圾处理站、烧煤式锅炉房、食堂、洗衣房、尘土路等,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室内地面光滑,便于消毒清洗。墙壁及天花板无裂隙、不落尘。
(三)严格分区:分为污染区、清洁区、无菌物品存放区、办公生活区。区域间有实际屏障,污染区、清洁区、无菌物品存放区之间的人流、空气流由洁到污,物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行。内部结构符合工作流程图。
1、污染区:对可再利用的物品进行分类、清洗、包括回收、清洗处理。具体用房包括:缓冲间、污物清洗间、手套或特殊物品清洗间、运输车清洗间。污染区的空气洁净度按《医疗卫生标准》GB15982——1995中规定的环境分类和标准(下同)中的Ⅵ类标准。
2、清洁区:用于经过清洗消毒合格物品的包装、制备处理区域。包括消毒器械制备、辅料包装、工艺水制作,一次性无菌物品库房,清洁物品库房,高温灭菌间。清洁区的空气洁净度按Ⅲ类标准:细菌菌落≤500cfu/立方米。
3、无菌物品存放区:用于灭菌物品和去掉外包装的一次性无菌器材的储存、发放。包括无菌间、无菌物品发送窗口。无菌区出入口处设缓冲间,有洗手、更以设备。无菌区的空气洁净度按Ⅱ类标准:细菌菌落≤200cfu/立方米。
4、办公生活区:包括办公区及工作人员生活区。
二、必备条件
(一)人员配备
1、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与床位之比为1:40~50,并根据医院规模、性质、任务、设备的情况酌情增减。配备有护士长、护士、工人、消毒员。所有人员需经过相关专业知识培训,要求各级人员掌握相关的消毒灭菌知识,消毒隔离专业知识。
2、三级医疗机构消毒供应室护士长具有大专学历,主管护师或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二级医疗机构消毒供应室护士长具有中专学历,护师或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在消毒供应室工作满2年。
3、护士具有护理专业技术职称,不少于工作人员总数的1/3。护士必须持有护士注册执业证。
4、消毒员具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消毒员上岗证和技术监督局颁发的特种容器上岗证方可上岗。
5、工作人员身体健康,有肝炎、结核等疾病活动期、艾滋病等人员不得从事消毒供应室工作。消毒供应室人员每年体检一次,并建立健康档案。
(二)消毒供应室工作制度
1、各级人员岗位制度
2、消毒隔离制度
3、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
4、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5、热原反应追查制度
6、质量检查制度
7、查对制度
8、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
9、下收、下送制度
10、清洁卫生制度
11、物品管理制度
12、物品的洗涤、包装、灭菌、存放制度
13、职业安全规章制度
(三)技术操作规程
1、灭菌器操作规程
2、物品消毒清洁、包装操作规程
(四)必备设备和用品
1、污染区:超声洗涤机或自动清洗系统、针头清洗设备、高压水枪、通风降温设备、空气消毒(净化)设备、不锈钢手工清洗水池、污染物品分类台、手套包装台、清洗刷、清洗筐(架)、有盖的消毒容器、消毒液、防护用品。
2、清洁区:预真空压力灭菌器、低温灭菌器、通风降温设备、空气消毒(净化)设备、软水制作、储存设备或纯净水离子交换器,下收下送车。
3、无菌物品存放间:密闭式无菌物品卸载车、无菌物品存放架(柜)、密闭式无菌物品发放车、防尘设备、空气消毒(净化)设备、通风降温设备。
三、管理
(一)组织管理:消毒供应室有护理部直接领导,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做到年有计划、总结,季有重点,月有安排。
(二)护理业务技术管理:重视护理人员业务培训,科室业务学习每月一次。每季度进行专科理论、技能的考试、考核一次。开展继续教育学分制,不断提高整体业务技术水平。
(三)工作质量管理
1、清洗处理后待灭菌物品的合格率达到98%。
2、无菌物品灭菌合格率达到100%。
3、环境保持整洁、无灰尘。
4、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愧对存在问题及时改进,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5、一次性医疗物品统一管理并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6、加强下收下送管理,防范无菌医疗物品被污染。
(四)消毒、灭菌效能监测管理
1、高压蒸汽灭菌器监测: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检测和生物监测。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并有详细记录;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手术包应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检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生物监测每月进行一次。新灭菌器、新包装容器使用前应对其摆放方式、排气方式、特殊灭菌工艺及移植物品灭菌后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灭菌器维修后必须经过B—D试验和生物检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2、环氧乙烷气体灭菌监测:必须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手术包应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每月进行生物监测。
3、定期做好空气消毒(安装有层流进化系统不用做空气消毒)。紫外线灯消毒有记录。每半年做紫外线灯强度监测一次。
4、每天进行各种消毒液浓度监测,确保消毒液质量,有记录。
5、每月进行空气细菌培养一次,有记录。
6、每月进行灭菌后物品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有报告单或记录。
7、使用的消毒剂、监测用的化学指示物、菌片在有效期内使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机构消毒供应室审核验收标准
第二篇:关于消毒供应室建筑与布局的探讨
关于消毒供应室建筑与布局的探讨
V 潘庆文 V V 巩玉秀
V 大同市医院供应室管理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V V 卫生部医政司护理处
医院消毒供应室无论规模大小,具有相同的性质与任务。即为医院临床科室制作和供应清洁、消毒或无菌的各种器械、材料、敷料等用品。供应室的工作直接影响着临床医护质量,患者的安危与医院感染。
单纯强调灭菌工作,认为只要供应室对物品彻底灭菌就会杜绝医院感染发生是片面的认识。有许多能引起有害反应的污染物在灭菌中是除不掉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细菌内毒素(热原),微粒及其它有害的化学物质。
临床输液反应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热原反应,由此引发医疗事故屡见不鲜。热原反应是由细菌内毒素引起。细菌内毒素产生于革兰氏阴性细菌胞壁外壁层上,具有很强的耐热性,250℃30分钟可彻底破坏。在蒸气灭菌过程中内毒素是不会被彻底破坏的。
“微粒”是另一种有害物质,是指在药液中存在的50 μ
“微粒”可m(微米)以下不溶性物质的小颗粒。微粒可产生在药品生产和输液器注射器的生产中。对血管壁产生剌激降低其平滑程度,导致血栓形成。微粒中的纤维可引起肺部肉芽肿等。
注射器、输液器及手术器械等洗涤中,亦可残留一些有害的化学物质。
上述这些除细菌以外的有害物质的残存,完全与供应室的落后设备条件,不合理的建筑布局有直接关系,当然与工作人员的素质亦有密切关系。
现就消毒供应室的建筑与布局进行如下探讨
一、建筑与布局不当带来的污染与干扰
“建筑”是指供应室正体建筑质量及室内装修质量和特殊用途房间的特殊建筑要求。
“布局”是指供应室在医院内的座落位置及周围环境,内部房间的面积及排布方式。
不合理的建筑与布局会给供应室带来污染,主要是指细菌、微生物、不溶性物质如尘埃、纤维和其它有害杂质的污染。其中一些污染物在灭菌过程中根本无法除去。
不合理的布局不但加重污染而且影响正常的管理工作。不合理的建筑与布局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供应室座落位置不当。周围有污染源如垃圾、煤堆、厕所、畜圈及能产生花粉或花絮的花草树木、易起尘土的地面、产生粉尘的生产场所等。供应室座落在连接门诊与病房的走廊上,这虽有利于下收下送,但往往供应室与走廊间无缓冲区,致使供应室各房间的门都朝走廊开放,门前成为人群通道,这不仅是污染源而且对供应室工作有很大干扰。
(二)、供应室内部布局不合理产生交叉污染。如回收物品间没能与洗涤间隔开,在回收物品过程中拆包、整理、分类的操作会对洗涤组装物品造成污染;敷料间与洗涤间靠近,制作敷料产生的大量纤维可污染被洗涤物。缺少存放物品的场所,洗涤间堆积的非生产用品,工作间内存放日常生活用品等都是污染源。
缺少限制无关非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岗位的布局结构,最易形成人员自由穿行。例如,将办公室、库房等对外联系较多的房间设在供应室里面,造成非供应室人员可以任意进入或穿行;绝大多数供应室精洗组装间有通往灭菌间的人行通道,无法限制非生产人员随意进入精洗组装间。非生产人员本身不仅是污染源而且进入岗位后还会干扰管理工作,影响工作秩序,分散岗位工作人员的注意力,不但使工作效率下降而且最易造成差错。
(三)、建筑质量不高。经常见到洁净度应较高的精洗组装间和无菌物品存放间的内墙及地面脱落异物。室内缺少通风降温设备,造成开门开窗工作。
二、供应室建筑与布局的原则
(一)确保工作高质量、高效率。供应室的建筑与布局应以确保工作高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为原则。把避免污染与干扰,方便工作做为起码要求。
供应室房间应按工作性质由“污”到“净”的流水作业进行安排,尽量使两个相连的工序设在两个相邻的房间内。可通过墙壁上开设的传递窗传递物品,不但有利避免污染并可减轻劳动强度方便工作。
所有的供应室周围环境均应无污染源,地面应尽量绿化或硬化。
(二)规模适当。根据医院级别、供应室承担的任务大小可建立不同规模的消毒供应室。级别较高的医院,供应室面积不仅满足工作需要而且应较为宽敞,内部装修质量也应较高。工作间设置应完善,要有更衣间、卫生间。严格区分工作间和生活间,必须将生产与生活分开。级别较低医院供应室的规模及装修质量的水平强调要与临床科室相适应,不得有较大差距。
(三)区域划分原则。供应室内部应按洁净程度的要求不同划分成一般工作区和具有一定洁净度的清洁区。各区应有明显的标志界限。一般工作区通过其缓冲区进入清洁区,清洁区不再设其它通道。根据条件与工作要求在清洁区内还可设置洁净度较高的无菌区。
经常与外部发生联系或易对洗涤过程造成污染的办公室、库房、敷料制作、手套处理、回收物品的拆包、分类、消毒浸泡、灭菌操作、蒸馏水制备等可规划在一般工作区内。一般工作区的缓冲区应由更衣室、卫生间、休息室等组成。在清洁区工作的人员不可走出缓冲区。一般工作人员只能深入到缓冲区,不更衣不要进入清洁区。精洗组装和灭菌后物品存放可设在清洁区的无菌区内。
(四)内部装修应满足工作需要。室内装修根据工作性质与需要决定。洗涤间内墙壁、地面、顶棚应光滑不脱落异物,便于清扫洗刷。
注射器、输液器及器械的精洗组装间和灭菌后物品存放间,应是供应室中洁净度最高即微生物与尘粒含量最少的房间。对于有大量玻璃注射器要精洗组装的供应室来说要防止注射用器具的微粒和内毒素污染,精洗组装间的的洁净度应高于无菌物品存放间的洁净度。有条件的供应室应安装空气净化装置。
灭菌间与蒸馏水制备间应安装通风降温设备,以排出大量蒸气热气使工作环境降温。
房间与房间,房间与走廊间的隔墙最好采用轻型材料,并尽可能采用玻璃。
三、现提出两种不同规模供应室平面布局图供参考。
_
1.人行道 2.办公室 3.敷料间 4.库 房 5.更衣室 6.卫生间 7.回收间 8.下收间 9.污物间
10.洗涤间 11.组装间 12.灭菌间 13.无菌物存放 14.下送间15.洗车间 16.一次性物品拆箱
17.洗包布 18.晾包布 19.检测室 20制蒸馏水 21.传递间
门 传递窗 双向传递柜
© COMMITTE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FOR HEALTH FACILITIES CHINA HEALTH ECONOMIC ASSOCIATION 版权所有(C)2000 公司全称
上次修改时间:2001年02月14日
如有关于本站点的问题或建议,请向公司站点管理员发邮件
第三篇:消毒室工作制度
消毒室工作制度
1、室内整齐无尘,湿式清扫,设器械清洗间和消毒间,专室进行清洗消毒。
2、操作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一次性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镜,每个病人必须更换手套、洗手。
3、手术器械必须灭菌处理,一人一份一用一灭菌,对不耐热的器械用2%戊二醛浸泡10小时达到灭菌,所用戊二醛每周更换,并监测使用中的浓度,留存备查..4、正确使用消毒剂。2%戊二醛浸泡器械时10小时达到灭菌、20分钟达到消毒,戊二醛每周更换一次,并监测使用中戊二醛浓度。
5、每日工作完毕后,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洗各种物表和地面,每日用紫外线1—2次,时间为1小时。每月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无菌物),监测不合格项重新复查,并对本月院感控制情况进行质控分析。
6、手套包及夹布、治疗巾上有血污时应先进行初步消毒后送洗衣房洗干净; 传染病患者用过的物品应由病区消毒处理后再送消毒室初步处理浸泡、洗涤、包 装、灭菌。
7、如反复使用的器械消毒、灭菌按照“去污染—清洗—消毒、灭菌”的程序进行。
8、为了搞好文明服务,工作中努力做到细心、热心、耐心,并欢迎监督。
第四篇:消毒供应室专业知识应知应会试题
供应室专业知识应知应会
一、相关知识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80分
1、消毒供应室工作区域划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物流由()到(),不交叉、不流。空气流向由()到()。去污区温度要求在(℃),相对湿度要求在(%);检查、包装及无菌区温度要求在(℃),相对湿度要求在(%);无菌物品存放区温度要求低于(℃),相对湿度要求低于(%)。
2、根据工作岗位的不同需要,消毒供应室应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圆帽、()、隔离衣或防水围裙、()、()、护目镜、面罩等。
3、清洗流程包括()、()、()和()。
4、污染器械的分类应根据器械物品()、()等进行分类处理。
5、器械清洗质量的检查应采用()或使用()对干燥后的每件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检查。检查器械()及其()处应()、无()、()、()等残留物质和锈斑;功能完好。无()。
6、包装要求剪刀和血管钳等轴节类器械不应完全()。有盖的器皿应(),管腔类物品应(),保持管腔通畅;精密器械、锐器等应采取()。
7、灭菌包重量要求器械包重量不宜超过()公斤,敷料包不宜超过()公斤。
8、灭菌包体积要求: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不宜超过()。
9、纸塑袋、纸袋等密封包装其密封宽度应(),包内器械距包装袋封口处()。
10、医用热封口机在每日使用前应检查()和()。
11、从灭菌器卸载取出的物品,待温度降至室温时方可移动,冷却时间应()。
13、无菌物品发放时,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接触无菌物品前应().2
第五篇:中小学应怎样布局
中小学应怎样布局
2012-01-02 第06版:文化教育
作者:汪明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21
51发生在江苏丰县的重大校车事故,包括最近在甘肃、云南、广东发生的一连串校车事故,引发了全社会对校车安全问题的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反思。为何要推进布局调整工作?怎样的调整才是科学的?什么样的布局才是合理的?这一连串的问题我们的职能部门和干部有责任认真分析和解决。
其一,为何要推进布局调整工作?为了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大农村兴办了大量中小学校,满足了学龄人口高峰期间的“普九”之需,但布点多、分布散、规模小、质量低的问题始终制约着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进入新世纪,随着“普九”目标的基本实现,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随着学龄人口高峰回落,农村劳动力流动导致的大量学龄人口外流,中小学布局调整成为顺应教育内外部环境变化的一种必然选择,整合资源、提升质量也将会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历经 10多年的布局调整,在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师资配置水平的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对此我们应当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
从今后30年的人口变化趋势看,我国义务教育学龄人口规 1
模及各阶段学龄人口规模都将有所下降,但中间伴有波动,小学、初中学龄人口规模减少的过程并不同步,城镇和乡村学龄人口规模的变动方向也不相同。因此,在规划中小学整体布局时,既要针对义务教育不同阶段学龄人口下降的特点、城镇化进程,调整教育资源,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龄人口的波动。可以预见,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仍将会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但同时也应当是一个推进有序的过程。
其二,怎样的调整才是科学的?从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直至后续的一系列与布局调整有关的政策文件,都强调了“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些地方确实存在“简单化”和“一刀切”的问题。“简单化”突出表现为:一是把推进布局调整的目标简单化。事实上,布局调整是一个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并非只是简单的“撤”与“并”。二是把推进布局调整的标准简单化。不顾地方实际,对于达不到一定规模的学校一律视作撤并对象。三是把推进布局调整的手段简单化。缺乏必要的论证,缺乏透明的程序,忽视了老百姓的诉求。四是把推进布局调整工作的配套措施简单化。要么是学校已经撤并但相应的配套措施没有跟上,要么是认为只要有了寄宿制学校,有了校车,学生上学远就不成问题,殊不知寄宿制学校、校车同样也会面临种种新的问题。
最近有的地方提出,没有寄宿制学校、没有校车,布局调整工作就应当暂缓实施。把健全配套措施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提上议
事日程,这样做是推进布局调整工作的一大进步。但什么样的寄宿条件、什么样的校车真正能够让人放心?在全国1.3亿名农村中小学生中,有3000多万人每日三餐食宿在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住宿条件、用餐条件作保障,学生的营养和健康也就无从谈起。近来各地频发的校车事故,引发了人们对校车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校车的安全使用包括了车况、路况、驾驶员和乘车人的安全意识等诸多环节,只强调某一方面,都难以真正保障孩子的安全。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任何一种脱离实际的“简单化”做法,都会直接损害农村家长和孩子的利益。事实上,在同一时期,城市中小学的布局调整、包括撤并学校的工作也在同步进行,中小学校减少的数量也相当可观,但在教育资源相对充裕的城市,这一做法并没有引起人们更大的争议。由此看来,科学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必须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真正做到目标明确、标准合理、手段完善、配套措施健全。也只有这样,布局调整工作才能真正赢得民心。
其三,什么样的布局才是合理的?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的原则应当坚持,在此基础上给老百姓提供选择机会。针对“就近”要求,各地设定了不尽一致的标准,但对于学校服务半径往往缺乏切合实际的科学认定。虽然也有农村学生放弃“就近”,选择到远一点但条件更好一些的学校就读的现象,但他们“就近
入学”的权利不应被剥夺。基于县、乡、村的不同特点,基于学校服务半径、学校服务人群和上学单程时限等因素的综合考虑,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学校的合理并存不失为一种现实的选择。当前,一些地方在布局调整中出现了“村无小学、乡无初中”的局面,即使在一些没有出现上述情形的地方,也正在努力将其设定为“十二五”时期的工作目标,更有地方甚至把它当作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遗余力地加以推进。“村无小学、乡无初中”注定会成为中国农村教育的未来格局吗?中国农村教育究竟应当朝什么方向发展?应当承认,当前农村学校出现的“空壳”现象是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一个重要诱因。而导致学校“空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龄人口下降和劳动力流动所引发的,也有学校自身的原因。由于老百姓对身边的学校不满意,希望自己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选择将他们送到县城学校、城市学校就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学校的“空壳”现象。
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对农村学校,特别是加强对边远地区农村小学、教学点等小规模学校的扶持,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要在经费投入和师资配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并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传送优质教育资源,努力促进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真正让老百姓对身边的学校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