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思政教育类初步候选人事迹材料丹青学园

时间:2019-05-13 13:35: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思政教育类初步候选人事迹材料丹青学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思政教育类初步候选人事迹材料丹青学园》。

第一篇: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思政教育类初步候选人事迹材料丹青学园

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思政教育类初步候选人事迹材料

(丹青学园 吴巨慧)

是期许,让生命更有力量

吴巨慧,现任浙江大学求是学院丹阳青溪学园党总支书记兼主任,副研究员。他历任化工系政治辅导员、竺可桢学院团委书记、校团委副书记兼校青马学院第一届常务副院长、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挂职);紫金港校区西区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基建处副处长等职务。今年是工作的第19个年头了,无论岗位如何轮换,他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服务育人,坚守教育本真。尤其当吴老师回归学生线时,他更加坚信“心底的每一份渴望,在冬寒沧桑中积聚力量,在春雷鸣响中带着希翼破土而出。”由此,一种追求、一个格局、一股勇气、一份坚持,更加清晰地道出了吴老师多年来“是期许,让生命更有力量”的育人模式。

一种追求:只要人对了,世界也就跟着对了

常有师生问及吴老师,“学生线工作千头万绪,大到辅助决策,小到日常事务处理,几乎无所不包,为何您还乐此不疲?”吴老师笑答,“你可听过《牧师和儿子》的故事?儿子吵闹着要去迪斯尼乐园,牧师为了转移儿子的注意力,将一幅色彩缤纷的世界地图撕成碎片,并以重新拼好作为条件,而儿子不到10分钟就归位了。原因是因为儿子发现地图的另一面是一个人的照片。只要人对了,世界也就跟着对了。而这与我们服务育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学是有理想的地方,吴老师巧用“推拉帮提”的方法,以人为本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2008年,他首创青马学院,以培养“政治坚定、德才兼备、素质全面、模范表率、堪当重任”的学生骨干为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接班人奠定基础;同时,完善“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机制,制定并实施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计划,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013年,他来到大类培养改革下的丹青学园,面对多达4000余名分属人文、社科、理科、国防、民族等类别的学生,以长辈般的关怀,守望学生精神世界。为了和更多需要关心指导的同学进行深入沟通,吴老师总是学园里第一个到办公室的人。来丹青短短一半年的时间,吴老师就与200位以上的困难学生进行过鼓励谈话。其中,对于2013级患有先天性残疾的吕同学,吴老师作为学园主任兼他的新生之友更是带给他胜似亲人的温暖:每两周至少一次的谈心鼓励、协调入住特护寝室、专门联系洗衣店阿姨定期为他清洗衣物、指导他如何选课便于前往、帮助他沟通联系确定专业并鼓励他多多参与社交活动。如今,吕同学的成绩显著提高,笑容越来越多。他说,成长中最想感谢的就是吴老师。吴老师对学生悉心关爱的个案还有很多,面对生病或突发事件造成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他总是忍不住自掏腰包;面对因专业确认问题而无法顺利毕业的学生,他更是焦急万分,帮助他们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解决问题。

以上的种种,只是吴老师服务育人、真心爱生的缩影。多年的付出,吴老师不仅桃李满天下,还荣获了如全国“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浙江省教育系统“三育人”先进个人、浙江省优秀团干部、浙江大学第七届“三育人”标兵、浙江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20余项殊荣,这是时光对他的肯定。

一个格局: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

谋大事者必先布大局,对于吴老师来说,善用智慧搭建育人棋盘,就是以大视角切入服务育人工作。在校团委任职期间,他构建了“思想育人、科技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激活基层团组织活力,树立团组织良好形象,开创我校共青团工作的新篇章。在丹青,他准确把握工作性质和工作对象特质,构建以党建为龙头、学业指导为重点、团学工作为基础、“我的大一”大讨论为抓手、大学生社会实践为载体、园区文化建设为保障的“六位一体”工作格局,形成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条抓块保”管理服务体系,并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全过程、全方位推进大类培养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股勇气:信念这玩意,还真不是说出来的

《士兵突击》中高诚对许三多评价道,“信念这玩意,还真不是说出来的”。对于坚忍、勇敢的人来说,即使沙漠外还是沙漠,他们依然会执着前行,而吴老师就是其一。他凭借坚定的信念在服务育人的路上勇于穿越障碍、发现出路,以创新实干焕发团队活力。

自来到丹青,吴老师便认真研究大类培养方案。他对对应的18个院系的各专业培养细则如数家珍,仔细研判丹青学园所对口18个院系的招生要求和动态,并动员全体辅导员专题研讨。他的投入和激情,让身边的辅导员赞叹不已;他的精准定位和前瞻引领,让受其指导的学生心服口服。在吴老师的带领下,学园老师有的放矢,实现2013级学生的全员确认。面对大类培养改革中的盲点——“暗修”问题,吴老师顶住压力、积极干预,亲自向校领导汇报,争取本科生院、专业院系的协同支持,最终为丹青50多个学生找到了专业的归属。

为助力新生发展,2013年吴老师首倡“我的大一”大讨论活动,围绕新生理想信念、课程学业、能力素养等十大类适应性问题,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目前,一部关于“以90后视角解密90后故事”的20余万字书稿正在统稿中。

一份坚持:夏天到了,我们和幸福再次出发

每日清晨或是午后,吴老师都是书不离手。他说,坚持阅读,时间久了便成了习惯。正如多岗位的轮换丝毫没有动摇吴老师的那份初心——实践出真知。

在竺可桢学院时,他首次发起100多支实践团,以返乡为契机,覆盖全国,拜人民群众为师,锤炼青春意志。在校团委时,他以“实践育人”为纲领,号召广大团员青年三下乡,努力让自己思维有灵气、决策有底气、学习有生气、生活接地气。随后他到江干区、西区指挥部综合岗位上,创新推进东方电子商务园、新传媒产业大厦、赛博大学生创业园等新兴产业和西区项目报批,始终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而不断践诺。当他来到丹青,更是以大手笔和火热激情书写社会实践篇章,广泛动员4000余名学生积极参与、上好成长成才中“不可或缺的一课”。

心若止水,清香飘逸,吴老师从来不诉说自己的努力。19年来,作为思政工作的“老兵”,他守护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共青团干部、政治辅导员。因为期许,薪火相传,生命如歌,轻舞飞扬。

第二篇:喜欢站在路边鼓掌的师者——专访浙江大学第三届心平奖教金候选人潘一禾教授

潘一禾,现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目前主要从事比较文化和世界文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1982年从原杭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世界文学”。1987年获“世界文学”专业硕士学位。1989年公派赴美进修,1992年获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亚洲研究”专业硕士学位后回国至浙江大学任教。已出版个人学术专著十部。著作分获浙江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003年二等奖、浙江省教育厅2002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浙江大学董氏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两次二等奖。曾荣获浙江大学“金庸人文基金”首届(1997)奖教金,浙江大学1998“华为优秀教师”奖,2003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最佳任课教师”,2005浙江大学“先进工作者”,2005-2006浙江大学“事业与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2010年浙江大学第五届教书育人先进个人,2011年获浙江大学2011优质教学奖一等奖(全校十名),2011年“浙江省第二届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2年首届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奖(省政府奖,浙江大学八名),2013的宝钢教学奖。

周三,潘老师没有课。傍晚时分约见她时,五圈的慢跑使得她的脸色比先前更红润。着一身简便素衣,携一只环保袋是潘老师的风格。爱提“天性”二字的她用平稳的声音讲述着为人师者的点滴。

“一辈子就是看书、写书、教书”

潘老师是名副其实的“宅女”。平时空余时间,没有旅行的习惯,只在家中看书、看论文、批作业。“一辈子就是看书、写书、教书。”潘老师总结道。成为教师是一条可以知晓每天的必做动作,望见数年、数十年后自己的路的工作。本科毕业便留校当了八年半的教师,而后出国留学,期间尝试过很多其他工作。回国之初她也曾想尝试新的可能,但很快,潘老师摆脱了渴望变化的动摇,坚定地重回教师岗位;如今她已在高校从教三十年了。

“其他工作总带着更多利益关系和利害关系。当教师的好处就是:学生们都是带着梦想进来的,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这样的人群打交道,对自己的要求会更高,会被梦想感染。”2000年,竺可桢学院成立,潘老师还记得在玉泉教9的一楼,给第一届竺院学生上世界名著课时的情景——陶醉地和他们讨论着世界名著,求知欲和对未来的强烈憧憬让整个教室里热气腾腾。“那时的他们实在是可爱,”她停顿了会,拟了拟比喻,“就好像讲名著是划了一根火柴,他们内在的热情立即就熊熊燃烧了。”

将教书作为一辈子的事做,除了因为学生对自己的感染,潘老师直言,最大的动力是求知、求真、求善。“当老师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好像每一天,每一件事,都在朝这个目标努力,这个感觉是很好的。”简简单单的“很好”二字,囊括的是一切欣喜和满足。教学生涯像是培育一株植物,向着真善美的阳光,每一秒的汲取都是为了枝叶成长、内心充实。执教二十多年,受到学生们普遍的好评和肯定亦是潘老师为人师者的一大动力。

教书生涯并不是一个人的队伍。潘老师对其他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颇多关照。深谙年轻教师缺乏经验、容易碰壁的她会主动提醒年轻教师合理掌控课程数量,保证工作质量,要勇于和过多的课程负担说“NO”。如果说教学是一种传授,是从学生的成长中获得快乐;那么与老师们一起工作则是一种合作,是在彼此地交流沟通中不断完善,不断收获。

“严慈并济”

谈及如何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潘老师认同中国古代“严慈相济”的教育方法。

体验过社会,也看过世界。年轻时经历了教师—非教师—教师的选择过程,她更能够体会学生一半面对学校,一半面对社会的感觉。在潘老师的课上,你会时常看到她儒雅的笑,天性爱好有趣事物的她还会不时冒出几个冷笑话,用她的冷幽默活跃课堂气氛。每次课前,潘老师会以时事为发出点,发起全班对某一事件、某一现象的讨论,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一个文科老师不了解社会是可怕的,一个中国人不了解世界是可怕的。”不仅是世界文学,潘老师关注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也希望她的学生能关心时事。

但“仁慈”不能被放在对学术和学生学习的要求上。“有本科生来找我,想成为我的研究生。我会说,别想来我这偷懒。甚至有的学生我会直接对他说,我觉得你的本科并不优秀,如果你还是用这种方式读研究生,我会不收你,或者收了到时候也赶你走。”潘老师列举出自己“严”的一面,回复学生发来的见解邮件时,她也会诚实地指出缺漏之处。“严格”不是“苛求”,学生对“严慈并济”不会反感,反而认为这是教师对学生的负责态度。

目前,潘老师在本科生开设了两门通识课:“西方文学经典”和“文学中的跨文化交流”;在研究生开设了“世界经典文学专题”;在博士生开设“美学与政治”。在浙大,潘老师上的最多的不是专业课,而是选修课和通识课。这使得她对通识教育感触颇多。在她看来,和专业的培养模式不同,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拓宽基础和提升自我。通识教育是提升每一个学生的人格水平,而非用一个专业标准去培训他们。在潘老师的文学通识课上理科生很多,她认为技术化的培养可能会让一些理科生的情感太过单薄,思考问题过于线性,但其实这些学生内在却有很强的领悟力,通识教育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文学能够打开学生的视野,让他们的学识更加通透;同时能够熏陶学生的修养、人格,滋润他们的灵性。”

“我更希望为别人鼓掌”

被推选为人文学部的心平奖候选人,潘老师坦言感觉压力太大。潘老师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注意不要占有太多的社会公共资源。心平奖教金也是如此。“从我的天性上来看,我更希望为别人鼓掌,成为幕后的英雄。越自然越好,我不怕自己的票数最低。如果那是一个自然结果,我觉得也挺好,因为我已经得到提名了,那就是一种肯定。”更愿意成为“站在路边为他人鼓掌”的潘老师,为人处世一直坚守“谦让”的品行。“能谦让就谦让,但如果我确实准备好了,我也可能不让。”谦让之度自在她心。

对于几天后开始的心平奖网上投票,潘老师表示不会去关注票数情况。那些拿到诺贝尔奖的人,得奖后很平静,表明着“不管得不得奖,早已爱上了这个研究”。得奖是一个意外的收获,它既不会让得奖者变得更好,也不会变得更差,它只是得奖者在一瞬间得到的一个新消息。这些人的态度改变着中国人对“奖”的认识,直至普遍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潘老师恰是如此看待心平奖的未来评审结果。“不管是不是获得杰出教学贡献奖,自己都不会因此改变。因为人文是点点滴滴的,无法是原子弹释放式的。”

至今林林总总,潘老师受过不少教学奖,而这些都很大程度上鼓舞着她这个“在教学上比在科研上投入更多精力”的人。为本科生的两门通识课,她还专门研究了与之相关的青少年问题、大众文化问题和城市社会建设问题,为的是更好地理解学生,了解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位置。

被问及自己与前两届人文学部心平奖的候选人——沈坚和董平老师之间有什么共同点,潘老师笑言,都为77、78级杭大人,资历相当。三个人都精于教学,投入颇多,并且乐在其中。“教学其实需要有一点天赋。我们三个人一方面都适合,另一方面都喜爱。”职业之幸 福莫过于焉。谈及今年同被推选为心平奖候选人的苏德矿老师,潘老师称之为“牛人”,但也小谈了理工科老师和文科老师的区别——“理工科老师可能会用最时兴的事物去解释那些定理,为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深奥的定理;文科老师像我,关注的可能便是最新的观念,比如会推荐给学生《给Lily的一封信》这本书,关乎世界之道。”人文教育虽不及理工科教育对社会投入产出的贡献那么直接、可视化,但人文也一直在走向实践的道路,体现的是社会的软实力和脊髓。

“大学老师有三个阶段:还是年轻新老师时,要当班主任,要成家立业,上有老下有小。要上很多自己并不喜欢和擅长的课,甚至有时候辛苦备好的课会被突然莫名地取消;到了成为中青年老师时,机会不断出现。感觉自己比以前更有力量,做事更高效,成为中坚力量;等到成为老教师,也就是我现在这个年纪时,看年轻教师的高效率和新知识体系会觉得难以企及。一方面会担心自己跟不上节奏,另一方面也可以更从容地坚持自己,坚守自己最擅长的,维护好自己的品牌课程。”潘老师总结着大学老师的一生,自己的缩影。

将自己最美、最长的时光致力于讲堂,却是始终怀揣着最平和的心。潘老师将“心平”二字践行得尽致。

为人师者,良善,悲悯,谦让,坚毅,严谨。曾有学生说,潘一禾老师,恰是符合他心目中对人文老师的所有憧憬。喜欢站在路边为他人鼓掌的潘一禾老师,欠自己一阵掌声。

下载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思政教育类初步候选人事迹材料丹青学园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思政教育类初步候选人事迹材料丹青学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