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君子不器”到“工匠精神”
从“君子不器”到“工匠精神”
在《论语?为政》中记载,子曰:“君子不器。”释意为:若专攻一才一艺,不可称为君子。在孔子看来,只有拥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之道,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此乃中国儒家文化之导向,以至在中国古代千百年手工艺行业中,所谓“匠人”社会地位低下,即使拥有天工奇技,但也难登大雅之堂:虽有众多杰作流传于世,但在史上留名者为之甚少。
在道家传承中,讲究“道、法、术、器”4个字。“道”为天道,“法”为方法,“术”为技术,“器”为物质或工具。《易经?系辞》中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道无形,是精神,是系统,具有通权达变的主动性,故形而上,在手工艺行业中可谓“工匠精神”:器物有形,是物质,是固有,具有不可变通的被动性,为形而下,恰似人们通常所言“匠气十足”。在笔者看来,孔子所言之“器”重点不在于人所专攻的“一才一艺”,而在于其有失生动灵转的“不可变通”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人们总是在器中练术,在术中求法,在法中悟道,悟道之后还是运用到生活之“器”,所以我们称之为“道器不离”。那么,在苦练手艺的基础上,要坚守什么,要变通什么,如何让自己悟出“通器之道”?则是我们作为当代艺术工作者需要思考的。
一、首先,通器之道离不开器。器承载踏踏实实之神,精益求精:器亦是持续专注之魂,守正创新。
1.踏踏实实,精益求精
在审美、消费观上的倾向都趋同,这时大众的消费观念是只要能够满足生活的基本温饱需求即可。改革开放之初,在各方面缺乏监管的环境中,降低商品质量、盲目扩大产量似乎成为中国企业在快速扩张进程中的必由之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其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商品的价格已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人们在对商品的选择上,不断增加了对质量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中已不占优势。
在艺术行业亦是如此,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和资本市场的导向,艺术旗帜也向“钱”挥舞,一些中国艺术家摒弃了自身文化的精粹,盲目追随一些粗制滥造的西方风流与观念,将数十年勤学苦练的真本领丧失殆尽。“学院=匠气”“缺少当代性”等词汇充斥着当代艺术圉。在雕塑艺术中,一件好作品需要艺术家拥有扎实的功底,要心怀敬畏的态度,与材料做一场心灵对话,并将其文化底蕴赋予作品之中。但外界频繁的展览宣传和火爆的市场炒作,容不得艺术家付出漫长的思考与制作,一些加工工厂为了节省成本、盲目追求效率,导致工艺粗糙、应付了事。这样,本是“慢工出细活”的雕塑行业,为了追求即时利益,而忽略了精心塑造作品的品质与灵魂。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艺术创作要想拥有高超的技艺或者达到高级别的品质,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和培养。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蕴含“工匠精神”之雕塑杰作。秦汉雕塑的粗浑、雄大,魏晋雕塑的健朗、潇洒,唐宋雕塑的丰富、端丽……体现出那个时代人??所崇尚的技艺和品格。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与现代生活需求不相适应的老手工艺、老工匠逐渐淡出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对于我们永不过时,应加以继承。近年来,国家大力保护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但是要留住祖先们的工艺技能,也是要留住中国“工匠精神”中踏踏实实、精益求精的品质。这关乎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2.持续专注,守正创新
近二十余年的发展,中国已跻身为世界上最为瞩目的制造业大国之一,其商品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有率极高,但在商品质量和用户体验上,“中国制造”在全球消费者眼中的印象,表现却是一般,仅停留在“能用”的层面上。至于独立研发、设计创新等方面,则更加缺乏底气,始终处在“山寨”发达国家的设计水平。当今,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国际商业竞争加剧,缺乏产业创新优势,致使“中国制造”不但在海外市场不断萎缩,在国内市场中也正在丧失本国的消费群体。中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建国之初,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发展落后,艺术市场更无从谈起。当时与雕塑有关的行业大多属于工艺美术,行业发展要求服从行政与制度,主要为出口创汇服务,花色与品种单一,缺乏创新设计。随着近年来资本和市场在“艺术商业化”的驱使下不断运作、发酵,投机资本汇聚于此,艺术品市场成交量和拍卖价格屡创新高。一些艺术家也随之心潮澎湃,为了追随市场,仿制好卖的“时髦”艺术风格,缺乏自身的独立思考和艺术创造。在市场环境好的时候,这些人可以分羹生存,一但经济环境恶化致使资本撤出,这些人则马上潦倒挨饿。中国当代艺术呈现“亚健康”式发展。
成语“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要做到勤奋付出、执着专一,才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传说米开朗基罗在雕刻《哀悼基督》时,最后甚至用天鹅绒去打磨雕塑表面,直到石头外表完全光滑为止。这种“工匠精神”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追求,它要求我们守规矩,重细节,不投机取巧,但也要有所创新和突破。在这件雕塑中,作者为了突出圣母玛丽亚是纯洁、崇高、神圣的化身,一改以往雕塑中苍白衰老的形象,将其刻画成为一个容貌端庄的美丽少女,却没有影响到表现她对基督之死的悲痛,她的美是直观的,但她的悲哀却是深沉的。同样,很多博物馆展出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也都尽显古人之心慧智巧,这种持续专注、守正创新的“工匠精神”之美,正是人类对美的追求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二、通器之道回归于器。道来源德行兼备之躯,艺方超人;道化作不忘初心之体,方得始终。
1.德行兼备,艺方超人
中国历经数十年的战乱,在建国后又经历了特殊时期的十年浩劫,传统文化几乎断代。加之国家当时的政治与文化导向,前往前苏联与欧洲留学归来的艺术学者引进了西方现实主义的艺术教育模式,大众艺术以歌颂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和事件为主,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重视经济发展而使精神文明的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大众审美水平仅仅停留在现实主义的层面,欣赏一件艺术品还停留在样貌上像或不像、工艺精细还是粗糙的评价标准上,所以,大众接触艺术并对美的需求程度尚处于初级阶段。
观众从艺术品中可以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慰藉,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将自身的道德修养植入到作品之中,并可以与观众本源的文化信仰产生共鸣,只有成为这种尚德之艺作,才能超越其他作品而更加受到大众欢迎。这要求创作者不能脱离传统,脱离实际。一些中国当代艺术家缺乏古代匠人之艺德,跨越本国传统文化和大众审美层次试图与世界“接轨”,自身标榜为“装置艺术”与“观念艺术”,而大众视其作品亦不懂其中所表达的观念,只能将这种当代艺术视为异类之行为。在北京798艺术区,宾客满门,每家画廊和艺术馆均陈设着五花八门的“当代艺术”,看似繁花似锦,但绝大部分观众仅停留于外行看热闹的尴尬境地。问询其对艺术作品如何理解,只能称“这就是艺术”,却说不出所以然。
技艺与品牌树立民族文化,在日本,一直与国家命运共生并为国民经济和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国际知名品牌被人们尊重并称其为匠人;在欧洲,许多令人敬佩的汽车、手表、箱包、服饰等著名品牌也都一直在宣传自己企业的工匠文化。中国也不乏优秀的品牌和技艺,很多老字号都拥有上百年的薪火传承。回到文化艺术,笔者认为,文化如同绳索,从哪里断了就该从哪里接上。大众审美水平之提高需从艺术品的工艺和技术入手,这是当代中国人“可以看懂”和“可以互动”的。进而,将中国传统文化重新拾起并进行当代转换才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可以说,当代艺术工作者与其他行业一样,共同肩负着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在这种情况下,“工匠精神”的发扬显得格外重要。无德便无艺,德行兼备,艺方超人。工匠精神代表的是一种坚持执着的民族精神,将一直伴随国家的发展。
2.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在当今时代变革的大潮中,随着各行各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长足发展,互联网的服务平台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它打破了传统地缘经济的文化概念,形成了全新的虚拟联接空间,人与社会交融层级不断扩展,各领域都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巨变,学科分类日益细密,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应运而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面越来越广,就?I机会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工作岗位对专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需要加强与周边相关行业的跨界合作甚至研发能力。应聘人员若无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跨界的工作能力,很难得到相应的职位和工作岗位。
在这种社会分工体制下,许多家长摒弃了传统“君子不器”的教育观念,一方面,想让孩子拥有一项相对轻松、愉快的专业技能,在今后的生活中至少可以凭此技艺养活自己。另一方面,家长看到了自身成长过程中在审美情操方面的短缺,并试图在对下一代的培养中,提高孩子的艺术修养。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在升学道路上可以“走捷径”的现象。但急功近利是不会有所收获的,最终能够坚持下来并将艺术作为自身职业的人,基本都是忠于初心、热爱艺术的人。这些人在自身专业学习发展中,不免也遭遇到很多痛苦,要想获得超人的技艺,除了自身拥有艺术天赋外,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时间和心血,而且还要拥有更多的耐心和抵抗寂寞的能力。
具备“工匠精神”的艺术工作者是内敛的,他们需要隔绝外界纷扰,不能忽视甚至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更高的艺术追求,要甘于为一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奉献毕生才智和精力,凭借自身对艺术的执着与专注,从平凡中脱颖而出。锲而不舍和持之以恒是“工匠精神”最为动人之处。《华严经》中有一名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意思是只有坚守本心信条,才能德行圆满。艺术无高下,作为艺术工作者,要始终拥有初学者谦虚谨慎的心态,特别是在物欲纷飞的时代,用“心”才能创新,具备历史和文化的使命感,才能不辜负历史的延续并赢得市场的信任。在很多时候,我们路走顺、走远了,却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只有怀揣初念,放低姿态,找到自己真正要走的路,不让自己迷失,才是坚守“工匠精神”的意义所在。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相信,“工匠精神”不是标语口号,而是“国之重器”,它存在于每一个艺术工作者的心中。我们熟知的艺术巨匠,都是身怀绝技、追求卓越的完美主义者,他们用其“独具匠心”的艺术作品,记录下了这个世界的锦绣河山和时代变迁。
第二篇:小议君子不器
小议“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不器。”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此话虽言简意赅,但意义却广泛深远,让人受益匪浅。而要理解这句话首先要从“器”字来说,“器”有多个用法,一是用途:有较为固定用途;二是定量:有一定的容量;三是定性:有一定的性质。
就固定用途而言:“君子不器”为君子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从政,都应该博学且才能广泛,如此才不会像器物一样,只能作有限目的之使用。
就定量而言:君子之气度应似江海纳百川,不像器物一般有容量之限制。这与以下这章相呼应:为政篇,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去攻击那些与自己不相同的思想言论,是会造成害处的)。
就定性而言:是指君子待人处事时,不应像器物一般定型不变,而应适时适地适人适事地采取合宜之行动。这是近似于以下这章:里仁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君子对于天下一切的事物,没有一定怎样才可以的,也没有什么一定怎样才不可以的,唯一行事的标准就是义)。
总结老说,也就是君子在个人品性修养时,不可像器物一样只针对某些特别的目地,而必须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培养各种才能;在个人之气度与态度方面,则应不像器物一般,仅有一定的容量,须要以宽广的胸襟来看待万事万物;在待人处事的原则方面,则不应像器物一般定型而一成不变,须因时因地制宜,采取最合宜的行为举止以收取最大最好之成效。
发现普朗克常量的普朗克,不仅仅热衷于物理,在音乐上也很有天赋,他的钢琴已经好的可以登台演出,他并不局限于一方面的发展。被誉为有史以来,最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的成就不容置疑,但同时,他也是非常有名的小提琴手。他自己公开声明,他的许多科学发明都是因为演奏小提琴给他带来的灵感,尤其是在他自己的书房研究相对论的时候,是小提琴的演奏使他思维大开,头脑灵活。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日益发达,各色人才层出不穷。人才在他们所擅长的领域研究得越来越精越来越深,可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在我们的眼里,所谓的“人才”,所谓的“科学家”是往往是不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而在现在,更多的情况是,专家,譬如其名,只在自己的领域内精通,不问旁事。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曾经讲过一个他自己的故事,他在获奖后的一天下午走在路上,遇上两个高中学生,学生们捧着化学书问他,“前不久刚在电视上看见你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那你帮我们看看这道化学题好吗?”这位化学家看了这道题半天,尴尬地笑了笑,“不好意思,我也不会做。”两个满腹狐疑十分失望地走了。这位化学家讲这个事情是出于谦虚和自嘲,但是我们也能看到当今社会所谓“科学家”,所谓“人才”的一个通病,那就是知识面不广阔。在自己研究的大学科内尚且知识精通一小部分,更何况其它科学呢?这个现象总是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感到困惑。然而,对于这个现象,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君子不器。
文胜质则史,质生文则野,文质彬彬,方为君子。君子,不应为器。只在方寸之地中限制住自己,这样是得不到良好的发展的。
第三篇:《从工人到工匠》读后感
《从工人到工匠》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从工人到工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工人到工匠》读后感1当我阅读完工会介绍的这本《从工人到工匠》书后,才从根本上对工人和工匠这两个词有了新的认识,“工匠”是对行业佼佼者的尊称,更是被书中17位国宝级的工匠和工匠精神所感动,这些工匠虽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但他们都有着鲜明的共同之处,就是心有理想,身怀绝技,敬业爱岗,追求卓越。读到他们的感人事迹,内心不仅充满着激动,更是一种敬佩。尤其对他们不断追求和打造出精致与完美的“工匠精神”发自肺腑的大声赞叹!我想阅读既是培养心性,也是铸就匠心的力量源泉,我们绝大多数人也许成就不了“大国工匠”,但可以抱一颗工匠心去干好本职工作啊。
其实工作就是一种修行,在修炼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披荆斩棘,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冷风热嘲,使自己变得强大,“用心做事”是一种人生原则,它能使自己在生活中学到更多,做得更好,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出色,“用心做事”是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的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正如书中提炼的六个关键词:热爱、专注、极致,坚守、神功和担当。可谓一语道出了大国工匠们身上所体现的品质和思想境界。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通过阅读这本书,更加坚定了我人生的目标,我要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向上的干劲,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用大国工匠的精神来武装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从工人到工匠》读后感2看过《从工人到工匠》这本书以后感触很深,让我有时候浮躁的情绪平静下来。工匠精神,是一份专注,一份坚持,一份严谨,一份细致,一份诚信,一份执着,是一种品质。工匠精神,是一个方向,一种积累,一种个性,一种修行,一种价值,一种商业,一种财富,一个帝国。
每个人都会有一份属于自我的工作,其不一样之处仅在于,各自工作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及方式相异。我们每个人在自我的工作岗位上,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是原地踏步,而有的人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最根本的原因只是他们对自身工作的认知和对待工作的态度及处理方法不一样。
人都是会累的,也都会抱怨:工作忙,工作累,工作是受罪。都喜欢自由、喜欢快乐、喜欢家,因为在家里不受束缚,于是我们越是抱怨,越是觉得累。从而我们会慢慢变的迟到早退,甚至偷懒、服务态度不好等等,然而这是不负责的。只有员工将企业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将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才能够造就一个充满生机,具有活力的企业。
敬业会让自己出类拔萃,不要满足于普普通通的工作表现,要做就要做最好,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企业里的一员。超越平庸,选取完善,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一生追求的格言。有无数人因为养成了轻视工作、马马虎虎的习惯,以及对待工作敷衍了事的态度,终致一生处于社会底层,不能出人头地。也就是说,工作的质量往往会决定生活的质量。
如果每个人都能从内心深处承认并理解“我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我工作”这样一个朴素的理念,职责、忠诚、敬业将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这天,我们每个人的工作机会都来之不易,如果不珍惜工作机会,不努力工作而只抱怨的'人,总是会被放在被遗忘的角落,不管他们的学历是否很高,潜力是否很强,也只能是一个配角而已。我们每个人只有热爱自我的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到最好。一个人在工作时,如果能以精进不息的精神,火焰般的热忱,充分发挥自我的特长,那么,即使是做最平凡的工作,也能成为最精巧的工匠;如果以冷淡的态度去做哪怕是最高尚的工作,也只是个平庸的员工。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从内心点燃了工作热情,要更加努力的发挥团队的创新精神,让自我和团队成员理解“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我工作”这一朴素的人生哲理,从工作中发掘乐趣,在日常的点滴中充分运用工匠精神,把自我与公司的发展有机连接在一齐,共同进步。
《从工人到工匠》读后感3《从工人到工匠》这本书,说真的,不是我会主动寻阅的类型。然而公司给我们每一名新入职的员工都发了一本,便想翻阅一下,书中很多故事链接,却吸引我细看这本书。书中让我记忆最深刻引发我深思的是这么一句话——要想走得快,就得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就得一群人走。
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每天不停的做相同的工作,也许会让人心生厌烦,觉得工作没有一点挑战性,抱怨工作忙,工作累,工作是受罪,这事不归我管……因此我们会慢慢变得马虎、懒散,对工作不认真不负责的情况屡屡发生。
有五年入伍经历的我,上述情况我亲身体会过,认为这不过就是一份短暂工作,无论我认真对待与否,只要领导不知道,不出问题就好。可是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这种心态令自己心情严重压抑,真的觉得自己老了好几岁…
《从工人到工匠》这本书告诉我们,实现自我价值,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工作定位,乐于工作。
德胜洋楼聂圣哲说过:当你把工作作为一项任务去完成的时候(要我干),那仅仅是完成任务,并不能把一项工作做好;只有充满激情的时候,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得出色。所以我们的程序化工作要执行,同时还要唤起自己对本职工作的热情。被动地执行程序,也就是完成任务而已。只有充满热情地去工作,才会取得完美的成果。
也许我们受了情绪的影响,也许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要完成什么样的结果,只管我在做这份工作,我做了这份工作,至于工作的结果和质量跟我没什么关系,那就大错特错了。
“用心做事”是一种人生原则,它能使自己在生活中学到更多,做得更好,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出色。“用心做事”是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态度决定一切。
作为公司的一名科员,在普通的岗位上做着普通的工作,认真做好每一件工作,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工作繁琐不抱怨,受到批评不气馁,工作重复需励志,工作责任勇承担,实现自己工作价值的同时,也为公司的宣传报道贡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第四篇:从认真做事培养工匠精神
从认真做事培养工匠精神
中职学校要把培育工匠精神贯穿于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成为办学的鲜明特征。然而,工匠精神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针对中职生的心理特征,从训练他们认真做事的基础开始。具体来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培养精细化意识。
细节决定成败,数据化是精细化做事能力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要培养训练中职生在做每一件事情时,都能尽力使每一个环节数据化,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可引导学生用“5W2H”的方法进行处理:(What)要做的是什么?(Why)为什么这个事情是必须要做的?(Where)在哪里做这个事情?(When)什么时间做?各阶段的时间顺序是什么?(Who)需要谁来做这个事情?(How)如何来做?最好的方法是什么?(Howmuch)做到什么程度?成本是多少?
二是培养忠诚品质。
人无信则不立,忠于职守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要做到忠于职守,首先就要具备忠诚的品德。《辞海》中“忠”指的是“坚守中心,不偏不倚”,“诚”指的是“言出必成,信守诺言”。职业人的忠诚就是心系企业,兢兢业业,恪尽己任,因此,培养中职生忠于工作的品质,才能让他们成为企业长久重用的技能人才。
三是培养责任品德。
所谓责任,就是分内应做的事,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就应当承担过失,要坦诚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和失误,并将这种负责精神落实到每件事的细节之中。尽管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要承担起压力和面对各种困难,但一个真正能够承担起责任的人,是会有走出逆境的勇气和决心的。要教育引导中职生勇敢地担负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全力以赴,能做到最好,就绝不做一般好,这才是企业需要的工匠精神。
四是培养守时品德。
守时是纪律中最原始的一种,是技能人才必备的良好品德。养成守时品德,就要学会科学地管理时间,这样才能够合理地分配时间,有效地开展学习和工作,对于想清楚的事情,就立刻去做,思想只有化为行动,才有可能实现。同时,遵循要事第一的原则,对事情进行分类,先做重要且紧急的事情,然后才去处理其他的事情。
五是培养自律品质。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每个人自觉遵守纪律,才能保证一切正常进行。纪律是一种非常必要的约束手段。只有懂得遵守纪律、服从命令的人们,才能无坚不摧,勇敢地完成任务,成为一名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要培养自律的品质,就要用慎独的方法进行不断地锻炼和约束自己。慎独是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一种修养的境界。“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是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
六是培养质量意识。
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质量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企业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因此培养具有质量意识的技能人才队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注重中职生质量标准化意识的养成。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是中职生学会认真做事必须具备的意识,也是工匠精神的内在要求。
七是培养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就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发挥创造的能力和人格特质,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活动。在高科技创新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技能型人才工作岗位综合程度越来越高。中职生要努力学习本专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特别是要牢固掌握核心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掌握一定相关领域的知识,形成相对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同时,还要了解有关的法律法规。只有具备了较为科学的知识技能结构,才能在快速更新的职业岗位上做出创新成绩。
第五篇:《从工人到工匠》读后感3篇
《从工人到工匠》读后感
(一)刘海林
当我阅读完工会介绍的这本《从工人到工匠》书后,才从根本上对工人和工匠这两个词有了新的认识,“工匠”是对行业佼佼者的尊称,更是被书中17位国宝级的工匠和工匠精神所感动,这些工匠虽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但他们都有着鲜明的共同之处,就是心有理想,身怀绝技,敬业爱岗,追求卓越。读到他们的感人事迹,内心不仅充满着激动,更是一种敬佩。尤其对他们不断追求和打造出精致与完美的“工匠精神”发自肺腑的大声赞叹!我想阅读既是培养心性,也是铸就匠心的力量源泉,我们绝大多数人也许成就不了“大国工匠”,但可以抱一颗工匠心去干好本职工作啊。
其实工作就是一种修行,在修炼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披荆斩棘,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冷风热嘲,使自己变得强大,“用心做事”是一种人生原则,它能使自己在生活中学到更多,做得更好,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出色,“用心做事”是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的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正如书中提炼的六个关键词:热爱、专注、极致,坚守、神功和担当。可谓一语道出了大国工匠们身上所体现的品质和思想境界。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通过阅读这本书,更加坚定了我人生的目标,我要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向上的干劲,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用大国工匠的精神来武装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从工人到工匠》读后感
(二)二场财务科 王军
看过《从工人到工匠》这本书以后感触很深,让我有时候浮躁的情绪平静下来。工匠精神,是一份专注,一份坚持,一份严谨,一份细致,一份诚信,一份执着,是一种品质。工匠精神,是一个方向,一种积累,一种个性,一种修行,一种价值,一种商业,一种财富,一个帝国。
每个人都会有一份属于自我的工作,其不一样之处仅在于,各自工作中所要完成的任务及方式相异。我们每个人在自我的工作岗位上,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是原地踏步,而有的人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最根本的原因只是他们对自身工作的认知和对待工作的态度及处理方法不一样。
人都是会累的,也都会抱怨:工作忙,工作累,工作是受罪。都喜欢自由、喜欢快乐、喜欢家,因为在家里不受束缚,于是我们越是抱怨,越是觉得累。从而我们会慢慢变的迟到早退,甚至偷懒、服务态度不好等等,然而这是不负责的。只有员工将企业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将企业当作自己的家,才能够造就一个充满生机,具有活力的企业。
敬业会让自己出类拔萃,不要满足于普普通通的工作表现,要做就要做最好,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企业里的一员。超越平庸,选取完善,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一生追求的格言。有无数人因为养成了轻视工作、马马虎虎的习惯,以及对待工作敷衍了事的态度,终致一生处于社会底层,不能出人头地。也就是说,工作的质量往往会决定生活的质量。
如果每个人都能从内心深处承认并理解“我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我工作”这样一个朴素的理念,职责、忠诚、敬业将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这天,我们每个人的工作机会都来之不易,如果不珍惜工作机会,不努力工作而只抱怨的人,总是会被放在被遗忘的角落,不管他们的学历是否很高,潜力是否很强,也只能是一个配角而已。我们每个人只有热爱自我的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到最好。一个人在工作时,如果能以精进不息的精神,火焰般的热忱,充分发挥自我的特长,那么,即使是做最平凡的工作,也能成为最精巧的工匠;如果以冷淡的态度去做哪怕是最高尚的工作,也只是个平庸的员工。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从内心点燃了工作热情,要更加努力的发挥团队的创新精神,让自我和团队成员理解“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我工作”这一朴素的人生哲理,从工作中发掘乐趣,在日常的点滴中充分运用工匠精神,把自我与公司的发展有机连接在一齐,共同进步。
《从工人到工匠》读后感800字
(三)《从工人到工匠》这本书,说真的,不是我会主动寻阅的类型。然而公司给我们每一名新入职的员工都发了一本,便想翻阅一下,书中很多故事链接,却吸引我细看这本书。书中让我记忆最深刻引发我深思的是这么一句话——要想走得快,就得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就得一群人走。
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每天不停的做相同的工作,也许会让人心生厌烦,觉得工作没有一点挑战性,抱怨工作忙,工作累,()工作是受罪,这事不归我管……因此我们会慢慢变得马虎、懒散,对工作不认真不负责的情况屡屡发生。
有五年入伍经历的我,上述情况我亲身体会过,认为这不过就是一份短暂工作,无论我认真对待与否,只要领导不知道,不出问题就好。可是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这种心态令自己心情严重压抑,真的觉得自己老了好几岁…
《从工人到工匠》这本书告诉我们,实现自我价值,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工作定位,乐于工作。
德胜洋楼聂圣哲说过:当你把工作作为一项任务去完成的时候(要我干),那仅仅是完成任务,并不能把一项工作做好;只有充满激情的时候,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得出色。所以我们的程序化工作要执行,同时还要唤起自己对本职工作的热情。被动地执行程序,也就是完成任务而已。只有充满热情地去工作,才会取得完美的成果。
也许我们受了情绪的影响,也许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要完成什么样的结果,只管我在做这份工作,我做了这份工作,至于工作的结果和质量跟我没什么关系,那就大错特错了。
“用心做事”是一种人生原则,它能使自己在生活中学到更多,做得更好,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事做出色。“用心做事”是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态度决定一切。
作为公司的一名科员,在普通的岗位上做着普通的工作,认真做好每一件工作,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工作繁琐不抱怨,受到批评不气馁,工作重复需励志,工作责任勇承担,实现自己工作价值的同时,也为公司的宣传报道贡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作者: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