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代史论文——学习优秀党员何叔衡
纪念中共诞辰九十周年
——从优秀党员何叔衡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
湖南自古以来便是英才辈出的地方,尤其是在上世纪初,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涌现了毛泽东、刘少奇、贺龙、蔡和森、向警予等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救国救民的英勇斗士。在这中间,有一位先烈的事迹最令我动容、促我奋发,他就是中共元老之一——何叔衡。
浩气凛然,为国为民
何叔衡,1876年出生在湖南省宁乡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从小一面务农,一面断断续续读了8年私塾。1902年,何叔衡遵从父命,到县城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秀才,县政府让他去管钱粮,这本是人人欣羡的美差,可他却愤于衙门黑暗腐朽,甘愿回家种田务农、教私塾,不与他人同流合污,一时间传为佳话。然而,更为可贵的是这份正直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而是在他人生的各个时期都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他在1929年写给过继儿子何新九的信中说也曾说到:绝对不能为一身一家谋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可见他不但自己实践着正直廉明、为国为民,还以此教育后人。
1930年7月,何叔衡在地下党组织中工作的两个女儿不幸被捕。紧接着,次女何实嗣的爱人杜延庆也被捕。更沉重的打击是,长何女实山的爱人、已是湘东南特委书记的夏尺冰被反动派杀害于长沙的大街上。经过党组织的积极营救,两个女儿和二女婿先后被释放,何叔衡并没有因为这一连串的变故动摇以身许国的决心,而是强忍悲痛,教育两个女儿和二女婿要抱定舍身忘家的决心,继续做好党的工作,为国家、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说:“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不应该死在病床上,他一定要死在大马路上”。
对比于何叔衡烈士的浩然正气,我倍感惭愧。在当今社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已经成为了理所当然的观念,甚至有些人即便“达”了,也不一定会“济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似乎已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多少人为了“一身一家”之利,做着违反法律法规、违背社会公德、违背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事情。难道高尚的人格只是国家**时期的特殊产物吗?不是的,国泰民安并不是滋生腐败堕落的借口,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不变的追求。要时刻铭记,我们现在脚下所踏的沃土是无数爱国人士用鲜血滋养的,用生命换取的,是来之不易的革命果实。尽管社会在变迁,时代在更替,但是精神品质不应该褪色,价值观念不应该扭曲,我们必须沿袭先辈们的优秀品质,胸怀天下,刚正不阿,书写大写的人。
学习一生,奋斗一生
1909年,何叔衡受聘于云山高等小学堂,在教文史的同时也开始阅读外界的新书,接触到了孙中山倡导的民主主义思想和近代科学知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率先剪去了头上的辫子,又动员周围的男人剪辫、女人放脚,抛弃旧习。暑假的时候,何叔衡回到家中,看到守旧妇人仍不肯解开裹脚布,于是他自己操起菜刀,将家中的裹脚布和尖脚鞋全部搜出后,当众砍烂,用行动唤醒愚昧的民众。
1913年何叔衡进入长沙,当时他虽然已经37岁,却报考第四师范学校当新生。校内主事见到这个高龄学生颇为惊诧,他却说:深居穷乡僻壤,风气不开,外事不知,急盼求新学。入校后,这位校内年纪最大的学生,一向积极参加青年人的活动,并与小自己17岁的毛泽东结为挚友,结实了许多日后革命道路上的亲密战友。
1928年6月,党组织安排何叔衡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他要过的第一关便是俄语。对于已经52岁的何叔衡来说,他学习俄文比别人困难许多。但是他以百倍的勤勉努力战胜困难,有时仅仅为了记住一个单词,他要背上几百遍。在莫斯科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
由封建秀才转变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乐于与青年人为伍、高龄学习俄文„„这一件件的事例都向我们呈现出了何叔衡学习一生,奋斗一生的光辉形象,给予我们青年学生莫大的鞭策。相比于何叔衡所处的时代,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十分优越,有配备齐全的教学场所,有高科技的教学设备,有发达的资讯,有浩瀚的书库。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已经迷失了学习的方向,怎么样能拿高分就怎么样学,哪个专业就业形势好就选哪个,如今的学习带上了太多功利化的色彩,成为了一种任务,一种负担,一种学龄人的“工作”。这正是我们当代学生所需要反思的。从何叔衡先辈的事迹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学习是用来武装头脑,提升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的过程,是纯粹的,是神圣的,是不能用功利去玷污的。坐拥这大好的青春,这大好的学习环境,这稳定的社会大背景,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与需求,根据社会的形势、国家的需要去探索,去学习,成为一名对社会、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
铁骨铮铮,壮烈赴死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后,何叔衡奉命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此时,他已经年近六旬。1935年初,国民党军的杀声从四面逼近,中央局书记项英派便衣队送何叔衡等去闽西。他们一行昼伏夜行,在2月14日凌晨到达了上杭县水口镇附近。不太熟悉陌生环境的便衣队一时大意,天亮后在小村做饭冒出炊烟,结果很快被敌军发现并包围。几十个便衣队员一边应对敌军,一边艰难撤离,冲到村南的大山上,匪兵紧追不舍。何叔衡年事已高,气喘吁吁奔跑困难,但他又不愿意拖累同志,面色苍白地向带队的邓子恢同志喊:“开枪打死我吧!”邓子恢让警卫员架着他跑,到了一个悬崖边,何叔衡突然挣脱警卫,纵身跳了下去。跌入悬崖后,何叔衡身负重伤,在与前来追捕的敌人搏斗时,被连击两枪壮烈牺牲,结束了他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的一生。
联想到何叔衡生前所说的那句“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不应该死在病床上,他一定要死在大马路上”,心中不由感到几许心酸,几许悲壮。他是那样说的,也是那样实践着的。面对险境,英勇不屈,面对死亡,毫无惧色,在危难面前,仍不忘掩护战友,为革命事业保留力量。
他是一名年近六旬的老者,他为国家、为人民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实践着共产党员不变的誓言,却最终没能见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缕曙光。而我们,朝气蓬勃的青年人,享受着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所换来的美好生活,拥有健康的体魄,拥有丰裕的物质基础,却迷失在自我的世界里,忘却了前辈们的期许,忘却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尽管在当今社会,国家很少需要我们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但是我们身上依旧背负着振兴中华,让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使命。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在发展的道路上依旧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这一代去解决,共产主义事业需要我们去接班。我们不需要照搬先烈们以身许国的壮举,也不需要高喊夸大的口号,再多的语言也只是一时的智慧和激情,朴实的行动才是真正可取的。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这才是我们爱党、爱国最有力的佐证。
浩气凛然,为国为民;铁骨铮铮,壮烈赴死;学习一生,奋斗一生„„从何叔衡烈士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太多太多的闪光点。他身处穷乡僻壤却满怀为国为民之志,他封建秀才出身却转变为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他人到中年却力求新学、乐于和年轻人在一起,他纵然年老体衰却依旧高风亮节。他是中国共产党员的楷模,是人民的英雄,是我们当之无愧的偶像。
在中共诞辰九十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回顾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回顾英烈们的光辉事迹,我们仿佛身临那激情燃烧的红色岁月,仿佛亲眼见证那一幕幕的不平凡,仿佛亲耳听到历史厚重的喘息。这是追忆先辈的过程,这是缅怀逝者的过程,这是了解历史的过程,这是感受中国共产党员高风亮节的过程,同时,也是获取力量,激励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相信在何叔衡烈士精神的指引下,在无数优秀共产党员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必定能够更坚定地前行。
第二篇:梁衡论文
至文至情之美
——浅谈梁衡人物散文
叶海静
对于现在的散文,季羡林老先生在《追求一个境界——谈梁衡的散文》中认为在中国散文坛上有两个流派。一个是“松散派”:信手拈来,随随意意,松松散散,没有固定的结构、布局,集中表现一个“散”字。与之相反的是“经营派”:讲究谋篇布局,锤炼词句。他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大家的传世名篇无一不是惨淡经营的结果。我窃附于‘经营派’。我认为,梁衡也属于‘经营派’,而且他的经营还非同寻常。即以他的写人物的散文来说,一般都认为,写人物能写到形似,已属不易,而能写到神似者则不啻为上乘。可是梁衡却不以神似为满足,他追求一种更高的水平,异常执着地追求。”对于梁衡的评价,季老是讲得非常中肯的。在人物散文中,梁衡汇集人生的体验,以一个“知己”般的身份,书写人物的故事,把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事情写出别样的味道,让读者有了不同以往阅读收获。毫不夸张地说,他在自己所有的人物散文中,一次又一次地带给了我们惊喜与感动。
看他的人物散文,首先是被其中的那一个个历史英雄人物所打动。其中每个人物都是我们国人所熟悉的,可是在梁衡的带领下,我们又看到了他们在人生失意之时,不为人所熟悉或是所知的可歌可泣的一面。韩愈柳永被“奉旨填词”,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却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拨着算珠,把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统统变成了由自己支配的珠子,创造了词的奇迹。辛弃疾行伍出身,以武起事,曾经叱咤风云,但却是命运多舛,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把栏杆拍遍,最终以文为业。林则徐为救国家,在成了近代史上的第一禁烟英雄的同时,被皇帝发放伊犁效力赎罪,却又在新疆做起了为国效力的大事,以罪臣之名,行忠臣之事。瞿秋白以文人的身份投身于政治,在生命的危难关头又以文人的儒雅就义,坦荡得如一张白纸……在他的人物散文中,每个人物都有着一种强大的人性魅力,吸引着世人。他们活得真实,魅力极大,责任心强,有着一颗救世救民的大心;为了坚持正义、理想、价值而不屈不挠,透露着一股股的悲壮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魏征的“居安思危”,范仲淹的“先忧后乐”,周恩来的“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邓小平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在他们身上“先忧后乐”的传统政治理念得到了一脉相承。而梁衡自己所提倡的在散文中写“大事、大情、大理”的主张,则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给读者的精神带来了一次次的洗礼。
“绚烂之至是简朴”。在人物散文中,我们看不见梁衡在风景类散文中所表现的老练、绚烂文笔,反而是一种简朴、平实,但中间却有着思想的重量。《百年明镜季羡老》中,语言朴素,但是情感真挚,态度谦逊,读来非常感人。而在《大有大无周恩来》中,更是以一种朴素之至的语言对共和国的第一位总理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歌颂,真诚地去写周总理人格上的伟大。读他的文字,可以感受到他对总理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仰,和一种刻骨铭心的认同感,以及作家自身为社会、为国家宣扬“至理”所流露出的一身强大的时代使命感。
其实,在这些平实而有力的文字背后,是作者本人的那一颗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的心。许多人在看梁衡的人物散文时,会被他的文笔带入一个个澄明真实的世界之中,感人物的悲欢离合,与他们一起欢乐、悲伤、大笑、哭泣……如果说我们被瞿秋白临死时的淡然、周总理的大有大无、林则徐的凛然之气、韩愈的坚持等等感动,那么给读者带来这种人格震撼的恰恰是梁衡的那一颗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的心。抚栏杆,他感受的是辛弃疾内心的无比痛苦;观小路,他看到的是小平同志的忍辱尽心艰辛;视红船,他感慨的是共产党初建时的风雨飘摇;思红毛线、蓝毛线,他体悟的是领袖们的质朴可敬……为了写这些可歌可泣的人物,梁衡渡重洋、访故里、寻遗迹,用自己的那颗赤子之心去体察!只有一个能真正体察他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他的文笔才有可能会写出拥有重量的文字,才能让世人看到了那些千古风流人物的另一面生活状态,并为之澎湃、唏嘘。他内心澎湃的激流,汹涌于他的笔墨
背后。朴实的文字包裹的是一颗平实、善良、澄明、纯净的心。梁衡,以一颗赤子之心生活于世,以一颗赤子之心体察世事,以一颗赤子之心书写笔下的大人物。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中国古代文人一直是把对政治的关心作为一种共有的情怀。梁衡倡导进行政治散文写作,在他的文字中,透露着对国家的爱与对党的尊敬。作为一名作家,梁衡站在时代长河之上,看江水东流,大浪淘沙,思量那些风流人物的思想重量,党对国家的指引意义。在《觅渡,觅渡,渡何处?》、《这思考的窑洞》、《大有大无周恩来》、《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红毛线、蓝毛线》等这些文章中,他主动走进政治,走入党的历史,以一个有着责任感的公民形象在歌颂。我们看到一个个“把革命投入人生”的党中老一辈,在他们的身上,寄托着梁衡对党的尊敬,流淌着的是梁衡对党的信任。梁衡不仅在文章中为党歌颂,而且不回避令人头疼不已的政治,在党犯错的时候,心痛之情在字间流淌。可是,梁衡在文字中透露出来的更多的是对党,对民族与国家的信心。正如他自己写到的:“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一个犯了错误而又不知反思的民族是更悲哀的民族;一个学会在失败中思考的民族才是真正了不起的民族。不要忘了,正是“文革”浩劫之后的大思考才成就了今天的复兴。”
梁衡在2009年11月13日的《<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主题演讲中,剖析了为官做人之道,指出忧国思想是政治财富。梁衡赞美诸葛亮,魏征,范仲淹,周恩来,邓小平,赞美在他们身上一脉相承的“先忧后乐”的政治理念。其实,我们也要赞美梁衡,在他的身上,我们读者也看到了“先忧后乐”这一政治理念的传递与接力。季羡林老先生在《追求一个境界——谈梁衡的散文》还这样评论他:“梁衡是一位肯动脑、很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的人。他到我这里来聊天,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作家,他认真实
践并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感谢梁衡,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依旧向我们传递着生活的精神勇气,书写着人类的至真之理,让我们能以更加积极的状态去面对生活与历史。
中考链接梁衡作品:《匠人与大师》(20l0年河南省)
《母亲石》(2010 年连云港市)
《人人皆可为国王》(2010年巴中市)
中考真题回放:
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共12分)
匠人与大师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甲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奖。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而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乙鲁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作者:梁衡,有改动)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4.第③段、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5.笫④段中有一个事实论据不恰当,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2分)
16.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4分)
参考答案:
13.我们不应满足于敝“匠人”,要有较高目标、有追求、有不断创新的精神。(2分。意思对即可。若只答匠人和大师的区别不给分)
14. □甲:比喻论证,把匠人凭经验做事比作一个一个摘瓜,把大师按规律做事比作提瓜藤,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对比论证,用匠人和大师不同的摘瓜方式作对比,突出大师已上升到理论层面,靠规律运作。(答出一种即可)
□乙:举例论证,以鲁班由匠人到大师的经历为例,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只有追求更高的目标才会断进步的道理。(一处2分,共4分)
15.画家的事例不恰当。第④段阐述的观点是“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而这个论据的重点在目标和信念上,不能很好地证明观点。(意思对即可。2分)
16.先从三个方面分析匠人和大师的区别,然后揭示研究这种区别的目的,提出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意思对即可。4分。只答“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1分)
作者介绍:梁衡,1946年出生于山西霍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中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
第三篇:近代史论文
谈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文摘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屡败局面,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它洗刷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关键词:胜利、抗日战争、中国人民、转折点 正文:
一、中国人民抗日小英雄事迹: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2003年,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投资拍摄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儿童中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二、深思中国抗日战争: 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战士,换来了如今我们的幸福生活。作为中国人,我们要永远铭记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抗战时,在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是“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神圣的天职。”对于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是20世纪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战争史上的奇观。这场战争在日本被称为“日中战争”,主要指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期间与中国之间的战争。“中国抗日战争”在中国大陆地区也被称作“八年抗战”,但在世界其他地区一般被称作“十四年抗战”。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1945年8月15日被迫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随后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巡洋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签降仪式。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抗战的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这一切标志着我国抗战胜利。
三、抗日战争的过程:
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当夜,驻丰台日军一个中队在卢沟桥以北举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城,向卢沟桥的中国驻军进攻。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日本动员几乎全部军事力量,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向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发起战略进攻。实际上,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中日两国就开始了地区冲突,发生在黑龙江省泰来县江桥镇的江桥抗战,在时任黑龙江省代主席马占山指挥下虽然失败了,但是,是中国人民正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次战役。因此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人民武装抗日的第一枪。日本先后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上海市,以及热河、察哈尔两省,至1937年扩大为全面侵华战争。7月16日、17日,中华民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在庐山先后发表《对 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谈话,表示:“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国家生存。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地无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表明了对日本军阀挑衅的退让底线。7月28日、30日,日本军阀相继占领北平、天津,第二十九军退守保定一线。1937年7月28日,日军猛攻北平南苑,守军将领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和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殉国。次日,北平失陷。30日,天津失陷。
国民政府定下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大方针,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行动。8月14日,《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正式发表,这是中国从局部抗战向全面抗战转变的重要标志。淞沪会战失利后,日本华中方面军开始进攻中华民国首府南京,南京保卫战打响。1937年12月13日,日本军队侵占南京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作为摧残中国民众士气的手段,约三十万无辜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残暴地杀害(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为26万)。下令进行屠杀的司令官是松井石根,杀戮最严重的师团长是谷寿夫。
第二年广州、武汉失守以后,全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鉴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被迫调整侵华政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1938年12月29日,在日本政府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投降,在越南发表“艳电”响应近卫声明,提出与日本“恢复和平”。作为当时中国的第二号人物,汪精卫在战争最为紧张之时的这番言论,被视作公开的叛国投降,中国抗战的士气受到巨大打击。纳粹德国军队向波兰不宣而战,引发法国、英国向德国宣战,标志着绥靖政策的破产,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因法西斯国家进攻迅速,中国出现了广泛的悲观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国共两党展开了不同形式的宣传,鼓舞抗战士气。薛岳代理第9战区司令长官,随即日本分别于1939年和1940年发动了扫荡重庆外围的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希望国民政府能尽速投降。在这场危及战时陪都重庆的战役中,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司令张自忠将军殉国。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在日本的保护下来到南京,以“还都”的名义成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三次长沙会战对日军造成重大打击,尤其是薛岳指挥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歼灭日军5万多人。这一度改变了当时中国国内的抗战士气。敌后战场开始大多为国民党的地方部队所占据。另外还有民间与共产党等抗日团体,而敌后地区也成为各抗日武装的势力范围。随着日本对敌后大规模扫荡以及蒋介石“曲线救国”策略的影响,国民革命军敌后控制区大大减少﹐日军没有足够兵力长期守住这些地区。而八路军、新四军利用其灵活的游击战技巧生存下来,成为插入敌后的一把尖刀,使敌军不得安宁。共产党成为敌后游击战的重要力量。至1940年7月,共产党已发展至近40余万人,并拥有约1亿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近200万的民兵组织。
对于最早失陷的东北三省来说,抗日是从1931年到1945年,长达14年之久。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两天,中华民国政府才公开宣布正式同日本宣战,如果以两国宣战日算起,中国抗日战争历时不到4年。在这段时间里,战争扩大到整个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中国和美国、英国等同盟国共同抗击日本,而中国战场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一个重要战场。最后,日本节节败退,战争以同盟国胜利而结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和日本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随后,接受投降的同盟国代表: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上将,美国尼米茨海军上将、中国徐永昌将军、英国 福莱塞海军上将、苏联杰列维亚科中将,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荷兰、新西兰等国的代表依次签字。至此,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外侵略战争,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四、抗日战争所带来的影响与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它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奴役和压迫的耻辱,极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成为抗战的最强音和主旋律: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勤劳勇敢,不畏强暴、血战到底,自强不息,开拓创新。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中国抗战的胜利创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
走人民国防的道路是巩固一国之防的唯一正确的选择只有在“三个代表”的政党的有力领导下,人民的国防之路才能走通正确的战略指导对战争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是人民战争的重要途径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然会有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国防活动的实践不仅需要人民,而且将锤炼人民国防必须以自力更生为主,同时与国际社会相协调。
参考文献:《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中共党史出版社,王秀鑫著,2015年03月第二版;《中国抗日战争全记录》,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李继锋著,2015年6月第一版
第四篇:近代史论文
思想决定革命成功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中国任何反动与社会革新,没有农民的参与是不可能胜利的。辛亥反动之所以失败,是由于乡村没有完成大的变动,农民没有一个大的变动。而新民主主义反动之所以成功,是由于乡村有了一个大的变动,农民有了一个大的变动。
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农民作为中国反动和社会革新的主力军,仍然是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体。长期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民时时都想改动本人的命运,所以,生活堕入失望的农民常常勇于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安定天国运动就是近代农民希望改动本人命运的一次生动写照。主观上分析,由于太平天国还只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在封建社会中,在民阶级受着严重的剥削,要求解放,而且敢于用武装斗争来争取解放。但是农民毕竟是分散的小生产者,他们不可能制定明确的革命纲领并用这个纲领来团结所有的革命群众;他们不可能长期地维持革命纪律,借以集中自己的力量战胜强大的敌人他们缺乏用科学的方法总结革命经验并用这些经验来指导革命实践的能力。太平天国颁布过《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但或者由于其绝对平均主义方案注定了不可能实现,或者由于其他主客现条件决定了无法实行,太平天国提不出一个切实可行而又能动员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纲领,这就不能长期保持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因而他就不能把战争引向胜利。太平天国在初期从上到下都保持严格的纪律和艰苦朴素的精神,但建都天京后,却首先从领导人开始,滋生享乐、保守思想,逐渐破坏了团结统一的局面,导致发生内乱、分裂和一系列不正常事件。到后来,朝纲败坏,许多将领拥兵自重,敛财自肥,腐化堕落,甚至发生一连串叛变投敌的行为,从而瓦解了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的失败。太平夭国用以指导革命的理论是拜上帝教,它在开始时起过动员和组织群众的重大作用,但它终究不可能解决在革命发展中不断出现的大量新问题、新矛盾,不能及时地、适当地总结经验,避免重犯错误,提高革命水平。因此,在太平天国史上同样性质的错误往往一再重;在这次运动中,农民的弱点也再次流露出来:他们痛恨不平,所以拥护均匀主义以至绝对均匀;他们痛恨皇帝,但本人也想做一回皇帝梦;他们痛恨政治糜烂,但本人也羡慕奢豪堕落的生活。所以说小农阶级的的局限性,以及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导致了革命的失败,中国农民的成功需要正确思想的领导。延安时期,毛泽东为了把主要由农民组成的中国红军改形成无产阶级指导下的反动军队,特意请郭沫若写了了著名的长篇史论《甲申三百年祭》。我们能够看出,一代伟人毛泽东特别希望总结历史上李自成和洪秀全两次农民起义的经验,也特别请求我们党要汲取这两次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
而毛泽东之所以要突出明末农民军和安定天国的经验,显然是这两次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真实太典型了,而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又的确有太多的类似相通之处。作为成功者,特别是农民反动的成功者,自豪的反映是腐败I。在成功到来或快要到来时,农民起义的领袖丢弃了反动的目标,疾速地走向,简直是中国历史上一切农民起义的通病。李自成在极短的时间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凯歌声中滋长了自豪心情。李自成和大顺王朝的农民首领们在承受大明江山的同时,也承受了大明王朝的专制与腐败。他们在北京纵声色、夺名利、掠财物、杀功臣,“纵贪横于京畿”,弄得京城民怨沸腾。与李自成一模一样,洪秀全与安定天国的农民首领们在定都天京的同时,也承受了大清王朝的专制与糜烂。无论洪秀全还是杨秀清,其贪心、朴素的水平较之他们反动的对象有过之而无不及。
2、疏忽强敌。农民起义首领在获得成功后简直无一例外地急于敛财吃苦而置当前大敌于不顾。李自成农民军进京后,大敌在关外虎视眈眈,他却熟视无睹,听任数十万大军在北京城饮酒作乐。洪秀全的大敌在北方,他却只派了两万人的部队北伐,而本人在南京城大修天王府宫殿,所用兵丁达十多万。无论是李自成还是洪秀全,失败的一个重要缘由就是疏忽了敌人,结果吃了大亏。
3、不讲政策。李自成在起义之初以民谣的方式宣传起义军的纲要:“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洪秀全也宣传“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反动的宣传是必要的手腕,但是虚假的宣传却是反动运动的大敌。李自成与洪秀全的反动宣传能够说从一开端就是一张永远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李自成提出树立政权后将实行“三年免征”。可是,面对如此庞大的一支军队,军饷从何而来?为了筹集军饷,李自成纵容其部下在北京对明代高官富豪严刑拷打,讹诈钱财,结果形成社会猛烈**。洪秀全宣传的对等,只是遮人耳目的一面旗帜。在这面旗帜的背后,他本人娶了88个老婆,他十几岁的儿子也娶了4个老婆,却不允许他的“兄弟姊妹”合家聚会。李自成也好,洪秀全也好,低价的许愿终于惹起天怒人怨。
4、脱离大众。李自成是一个军事家,一马当先,历经百战,马上18年,夺得大明江山。他在西安立国称帝,国号大顺。奇异的是,山海关战后,李自成败归,匆匆在4月28日于北京武英殿再次登位,承受百官朝贺。当夜五鼓,李自成仓皇出京。李自成两次称帝,阐明他的帝王思想十分浓重。其实,岂止是李自成,历史上一切的农民首领简直无一例外地都有浓重的帝王思想。洪秀全起义之初,迫不及待地在武宣东乡称王。定都南京,尚未获得全部江山,便在南京城里当起逍遥自由的安定天王了。洪秀全深居简出,以致于清军不断以为洪秀全只不过是安定天国虚拟的一尊偶像,可见洪秀全脱离大众到了何等水平!
5、妄杀功臣。妄杀功臣是历朝历代的通病,所谓“狡兔死,走卒烹”,农民起义首领也未能例外。李自成听信牛金星谗言,妄杀李岩、李牟两兄弟,惹起大顺政权内局部裂。1856年,天京发作内讧,韦昌辉杀了杨秀清,洪秀全杀了韦昌辉,安定天国早期中心首领六个人到内讧后仅剩洪秀全一个孤家寡人。民间传播说:“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长毛非正主,照旧让咸丰”,民间传言竟不幸而言中。
重庆《新华日报》当年在登载郭沫若的文章时,同时登载了毛泽东的一段名言:“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之一开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是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的确不应当割断历史。这是由于,我们需求将历史作为一面镜子。
纵观历史上一朝一代的更迭,莫不与农民有关。一个王朝的崛起,常常是借助农民的力气;一个王朝的毁灭,常常也是出自农民的力气,真所谓“成也农民,败也农民”。李自成和洪秀全的经验通知我们,一个王朝的沦亡首先是人心的丧失,也即道义的丧失,而丧失人心、丧失道义的王朝必定是短命的。《甲申三百年祭》是史学家对三个世纪前农民起义失败的总结,对共产党人而言,则反映了共产党人以历史为镜对将来命运的考虑,这正是《甲申三百年祭》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由此可见,中国农民的成功需要正确思想的指导,而农民是成功的关键,一个好的领袖决定了战役的胜负,而一个好的思想决定了战争的成败。
第五篇:近代史论文
长征精神与当代大学生
张诚
(信息科技学院通信工程122班 学号:201205016239)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的中央领导人不断提倡弘扬长征精神,他们集体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比喻为新时代的新长征。新长征意味着当年红军长征的承续,这样,就要大力宣传和弘扬当年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新一代的血液,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为了让我们的祖国走向世界的最前列,我们应该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
关键词:学习弘扬 长征精神
一.长征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从表面上看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历时两年,纵 横冲直撞10多个省,跨越万水千山,终于实现了从东南至西北的战略大转移,胜利走完了 长征路。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这几个方面的长征,其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行 程之远,沿途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兵力较量之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次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沿途各族人民广大群众共同谱写的一曲响彻云霄、震撼 神州的革命英雄主义凯歌。这次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反动派的图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 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强渡嘉陵江、草地跋涉„„”无 不让我们的心灵震撼。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占领了几十个中小城市,筹款数百万元,扩 红数千人,建立了数百个县、区苏维埃政府,建立了几个地委领导机构,还建立了很多地方 武装和群众组织。走遍了千山万水。较大的有苗山、雷公山、娄山、云雾山、大凉山、夹金 山、六盘山,渡过了于都河、信丰河、潇水、湘水、清水河、乌江、赤水河、北盘江、金沙 江、大渡河、白龙河、渭水河,经过了苗、瑶、回、藏等兄弟民族地区。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完成了空前伟大的远征,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是历史记 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 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 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每人两只脚,长驱二万 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和它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 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是因为有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如此 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篇大道理?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省内,发 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 而告结束.”
杨尚昆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概括“长征精神”为以下四个方 面:“就是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信念;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充 满乐观、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就是联系群 众,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他说:“这样的信念,气概,品德和思想,是 红军坚强的精神支柱.正是这种伟大的精神,产生伟大的军队、伟大的战士、伟大的奇迹.” 《西行漫记》一书指出:“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冒险,探索,发现,勇 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历不衰的热 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 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东 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二.当代大学生
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争的时代,我们是幸福的.没有了硝烟,我们可以天天坐在宽敞明亮的 教室里学习,这也许在我们看来是一件多么平常的事,但想一想红军的长征,历经万千,艰苦 磨难„„就会知道我们多么幸福,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吧!争取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红军 长征途中,许多同志长眠在了那里,也有不少老红军活到了今天.一位作家走访过一位老红军 ,问老红军:“你们在与敌人作战时,在深山丛林中迂回穿插时,在过雪山草地时,想没有想过 生死问题.”老红军说:“在那种特殊环境下,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我们都是穷苦人,一无所 有,没有牵挂.参加红军最初是为了找条活路,以后受教育才懂得一些革命道理,才有可理想 信念.为革命吃苦是光荣的.我们现在吃苦就是为了子孙后代不再吃苦,我们牺牲了,是为了 解放天下穷苦人,这种牺牲值得.因此,打仗个个奋勇争先,不怕死.我们红军长征就是一部‘一不怕哭 ,二不怕死’的革命进行曲.”老红军的话深深地感动了我,这种精神是多么珍贵 呀!这种精神,无论岁月如何更替、条件如何变化,都要发扬光大.红军长征胜利已成为历史.但是,红军长征精神是永存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是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新长征.当代大学生要发扬当年的长征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 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铸中华民族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参考文献:长征行
中兴党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