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炳军:六大攻坚战托举赣南苏区振兴梦
李炳军:六大攻坚战托举赣南苏区振兴梦
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李炳军接受《“漫”说江西这五年》采访团队专访时,指出,赣州“十三五”要突出打好六大攻坚战。
前言:“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是落实总书记“一个希望、三个着力”重要要求的具体举措,是贯彻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江西答卷。“十二五”期间,尤其是近两年来,全省经济发展量质齐升,转型升级成效卓著,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绿水青山更加美丽,从政环境更加清明,江西大地一派生机勃发。
“十六字方针”实施以来,江西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取得了哪些成果?江西各设区市领导班子又如何践行“实干兴赣”这一宗旨?江西各地“十三五规划”又将会有哪些亮点?中国江西网、江西发布联合策划了2016年江西两会重磅策划——《“漫”说江西这五年》大型宣传活动,一个接地气的动漫形象,一期说实话的访谈,一组干实事的新闻报道,一篇晒成果的H5,生动展现江西11个设区市领导班子“实干兴赣”的点点滴滴……
赣南,著名的革命老区,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基础条件差,贫困人口多、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三年多来,赣南苏区从城市到乡村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产业发展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当时代的车轮迈进“十三五”,赣州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是什么?时间表和路线力图又是怎么规划的?又将怎样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近日,《“漫”说江西这五年》采访团队走进赣州,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李炳军详细解读了赣州“十三五”所思所为……(访谈全文)
记者:李书记,您好!《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三年多来,赣州紧抓机遇,努力书写发展升级赣州篇章。在这里,能不能请您向广大网友晒晒这些年赣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单”?
李炳军:各位网友,大家好。《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深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推动各项扶持政策高效落实,对口支援深入实施,2015年中期目标基本实现,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三年多来,赣南苏区从城市到乡村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民生福祉明显提升。2012年以来,全市共投入民生类资金达千亿元,民生类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近六成,较好解决了群众“住房难”、“喝水难”、“出行难”、“就学难”、“就医难”等突出民生问题。如,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D级危房改造、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等任务基本完成,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部分农村不通电或低电压问题得到解决,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公路建设、农村中小学寄宿生宿舍改造、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国有农林场改造等加快推进,每个乡镇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基本建成。着力推进精准扶贫,全市扶贫对象由“十一五”末的215.46万人减少到105.06万人,省定贫困村由1119个减少至932个。
二是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2012年以来,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5家,总数达1179家,列全省第二位。中国南方稀土集团成功组建运营,赣州国家钨和稀土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批,青峰药业成功创建国家级创新型示范企业。全省首个综合保税区——赣州综合保税区顺利通过国家部委验收封关,龙南、瑞金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建设,赣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获批升级为国家级,产业发展平台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全市各类金融机构总数达172家,赣州成为赣粤闽湘四省周边九市中金融机构最多、种类最齐全的设区市。瑞金市“共和国摇篮”景区创国家5A级景区成功获批,赣州跻身全国12大重点红色旅游区。赣南脐橙以品牌价值657.84亿元夺得2015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初级农产品类地理标志产品第一名。
三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12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工重点工程项目538个,完成投资2241亿元。如,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工程通车运营,昌赣客专全面开工;寻乌至全南、南昌至宁都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总里程从2011年的809公里增加到2015年的1116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赣州黄金机场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瑞金支线机场选址获批,赣州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初步形成。华能瑞金电厂二期扩建项目开工建设,赣州东(红都)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建成投运,能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三年多来,随着《若干意见》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江西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大幅提高,大部分公共服务水平指标接近中西部平均水平。从2011年到2015年,预计GDP年均增长10.5%,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3%,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5%,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4%。201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分别增长7.4%、7.5%,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9.3%、11.2%。
记者: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赣州市委四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赣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李书记,您能否给我们描绘一下赣州未来5年的发展蓝图?
李炳军:制定好“十三五”规划建议,描绘好未来五年赣州的发展蓝图,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六字”方针决策部署,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市委四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赣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赣州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提出了具体目标任务,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省委“十六字”方针,深入实施《若干意见》,解放思想,内外兼修,北上南下,统筹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突出打好主攻工业、精准扶贫、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六大攻坚战,加快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努力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各方面条件,“十三五”时期要具体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一是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促进经济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成为全省最具潜力、支撑全省协调发展的重要增长板块。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年均增长10%左右。
二是转型升级取得突破。三产比调整为8∶50∶42,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工业实现“三年翻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人才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城镇化率提高到53%以上,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加快建成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三是改革开放持续深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若干领域改革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对外开放不断深化,有效对接沿海发达地区,积极融入国家重点战略,形成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四是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基本解决突出民生问题,脱贫攻坚任务三年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2018年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实现。
五是生态优势充分彰显。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基本建成。六是社会建设全面加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普遍提高;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社会治理机制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包容和谐,市民文明素质、社会文明程度、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通过五年艰苦奋斗,赣南这块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红土地,将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要抓紧每一天,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件事,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努力创造赣州更加美好的明天!
记者:在去年9月底召开的全市工业工作会议上,您提出“举全市之力坚定不移主攻工业”的决策部署,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赣州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的基本思路?
李炳军: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重点做好规划、集群、园区、企业、招商、创新六篇文章,坚定不移地做大总量、提升质量,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
一是优化工业布局。按照“区域一体、各具特色”原则,制定全市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资源有效整合、要素优化配置、产业集聚延伸。依托赣州都市核心区建设,重点发展稀土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配套、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家具等产业,打造中部核心增长板块;依托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建设,重点发展现代轻纺、食品药品、氟盐化工、新型建材等产业,打造东部增长板块;依托“三南”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建设,重点发展稀土钨深加工、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产业,打造南部增长板块。科学谋划高铁沿线产业布局,建设赣闽、赣粤产业合作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二是培育产业集群。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打造若干个千亿支柱产业集群和一批百亿新兴产业集群。研究规划建设“稀金谷”,打造全国知名的稀有金属产业聚集区,推动稀土、钨等资源型产业向高端新材料及应用升级;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科技城”,引进整车生产企业及配套零部件生产企业,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发展;促进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家具等消费性产业向品牌化发展、个性化定制转型;推动“互联网+”协同制造,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高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新兴产业。
三是推动园区发展提升。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拓展发展空间,推进园区项目化、实体化,提高项目入园率、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做大做强赣州、龙南、瑞金3个国家级开发区及国家级赣州高新区,成为工业发展排头兵;综合保税区在保税加工、物流、跨境电子商务等方面首先取得突破;15个省级工业园区要突出主业、错位发展,分别打造1-2个特色产业,实现良性互动、竞合发展。
四是助力企业提质增效。拿出管用措施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用工、用地等实际问题。大力实施中小微企业成长工程,促进其加快发展。坚持市场化方向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过剩产能有效化解,推动产业优化重组,激发企业活力。
五是强化招商引资。树立招商、亲商、安商、富商理念,以最大诚意、最优服务吸引客商投资。创新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点,千方百计引进世界500强、央企和大型民企,落户一批总部型、旗舰型大企业、大集团。实施“赣商回归”工程,鼓励和吸引在外赣商回乡创业兴业。加强校地合作,发挥市属、驻市高校的人才优势,满足工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六是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我市现有国家级研发平台引领作用,整合科研力量,引进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坚持企业研发主体地位,鼓励骨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技术改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一批有示范效应的“双创示范基地”和“双创服务”平台,引进和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梦想小镇等新型孵化模式。建立创投、风投等基金和各种信贷担保中心,助推创业蓬勃开展。
记者: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实现脱贫。我们知道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面对这个时间表,赣州将采取哪些措施?
李炳军:赣南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基础条件差、贫困人口多、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坚定不移地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市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也是我们带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我们将在精准识别基础上,坚持精准施策,扎实推进“五个一批”工程,确保到2018年全市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3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05.0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重点在产业脱贫、搬迁脱贫、保障兜底脱贫上下功夫、见成效。
一是着力破解产业脱贫难题。实行“五个一”,即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培育一套服务体系,创新电商扶贫、光伏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和乡村旅游扶贫方式,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通过发展生产脱贫30.56万贫困人口。依托产业优势和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扶持15万贫困人口通过就业脱贫。
二是要下力气打好搬迁脱贫硬仗。紧密结合新型城镇化、移民避险解困、土地双挂钩、城镇保障性安居、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着力抓好易地搬迁扶贫,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难题,让1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三是提升社会保障兜底水平。严格执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制度,通过兜底保障脱贫44.5万人。强化社会保障托底制度,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强化医疗救助扶贫制度,今年我市将全面实行农村贫困人口大病商业补充保险,构筑新农合补偿、新农合大病保险补偿、农村贫困人口大病商业补充保险补偿、民政医疗救助四道保障线,遏制和减少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记者:强卫书记在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特别强调要全力推进绿色崛起工作。赣州荣膺“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请问赣州是如何取得如此优异成绩的?在绿色崛起的新征程中,赣州又将作出哪些努力?
李炳军:赣州是赣江和东江的源头,生态环境优美,素有“生态王国”、“绿色宝库”、“中华绿谷”之美誉。全市18个县(市、区)中有8个县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地位非常重要。近年来,全市认真贯彻省委“十六字”方针,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践行绿色崛起之路,走上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城市生态环境竞争力进入全国前20强,先后荣获“绿色生态城市保护特别贡献奖”、“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等荣誉。
赣州这几年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上面投入了很大精力。主要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市县两级都高规格成立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编制印发了《国家重要水源地(章江水源地)保障规划》、《重要生态屏障建设与绿色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江西东江源生态保护补偿规划》和《赣州市2015年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推进方案》等规划和方案,扎实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完善考核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有关指标纳入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评,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体系,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不合格的实行“一票否决”。
二是推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牢牢守住生态红线,倡导合理开发,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深入开展“净空、净水、净土”行动,实施森林提升工程,全力推进生态屏障建设。狠抓水生态建设,争取国家、省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奖励资金及地方配套资金,实施流域生态修复及重金属污染防治,以及赣江、贡江、章江、东江流域综合整治,水库水环境、中心城区重要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等工程;大力治理水土流失,强化污染防治,加大环保执法。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抓好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绿色产业加速崛起。立足“山”资源,做好“林”文章,着力推进油茶、花卉苗木、工业原料林、林下经济等生态农林业产业建设。赣州被列为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市,全市油茶面积15.33万公顷,居全省第二位。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推进大余丫山、龙南虔心小镇、石城通天寨等一批富有生态特色的龙头景区建设,发展生态旅游业。目前,全市14个国家4A级景区中,已有8个列为生态型旅游景区。
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六字”方针,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全过程,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排头兵,加快构筑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绿色福利。
记者:强卫书记强调,要像爱护江西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一样,建设好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请问李书记,赣州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李炳军:赣州市委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不断强化党内监督,把纪律挺在前面,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2015年,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323件,比上年增长32.3%,其中县处级16人,增长77.8%;处分1459人,增长42.8%。
一是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市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市委常委会7次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市党政班子成员认真落实“一岗双责”,主动抓好分管领域的党风廉政建设,分别约谈各县(市、区)委书记、纪委书记,面对面指出履行“两个责任”存在的问题。组织各县(市、区)委书记和市政府工作部门主要负责人在市纪委全会上口头和书面述责述廉并接受民主测评。市纪检监察机关聚焦中心任务,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建立“一案双查”落地机制,查处案件时,既要查清当事人的违纪问题,又要查清有关领导的责任,倒逼责任落实。全市查处落实“两个责任”不力问题130件,追究责任129人。
二是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把纪律挺在前面”先行先试工作,注重抓早抓小抓预防,把握干部作风建设的规律性,加强日常管理监督预警,出台谈话函询办法,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
三是坚持不懈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抓作风建设问题上,我们一寸不让、一以贯之。瞄准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公务接待、公款送礼等重点,开展高频率、高密度的监督检查。全市派出明察暗访组1116批(次),查处问题175个227人,给予党政纪处分130人,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典型问题99次204起,党风政风进一步好转。四是持续发力整治损害群众利益问题。在教育、卫生、殡葬、税收、交警、运管等6大重点领域开展党员干部违规收送“红包”问题专项治理,全市清退“红包”742万元,处分42人。扎实开展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干预工程项目专项治理,全市排查政府投资项目50000个,市、县“违插”专项治理廉政账户进账669笔382.84万元,查处领导干部38人。严肃查处和纠正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开展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线索集中排查活动,共排查发现问题线索692件,立案调查376件,党纪政纪处分255人;纠正违规资金1982万余元,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288个。全面铺开专项巡查,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将触角延伸至乡、村基层,把震慑效应传导至终端。全市派出100个专项巡查组,对126个地方、单位开展巡查,发现各类问题线索2672个,立案130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1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