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汇报材料
兴安农垦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汇报材料
(2012年12月28日)
兴安农垦系统困难职工群众大多数属于因病致贫或因灾返贫。针对这种情况,我局充分发挥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职能作用,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帮扶困难职工群众渡过难关。
一、加强组织领导
局领导十分重视和关心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党委会议先后研究了帮扶中心的具体工作,制定了《关于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实施方案》,成立了农场局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帮扶中心与相关部门建立起信息沟通与工作联系制度,畅通帮扶工作渠道,强化工作手段,同时明确帮扶中心与各部门职责,做到既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协调,从而在组织领导上有了坚强的保证,形成了“党委支持、工会牵头操作、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困难职工普遍受益”的工作格局。
二、打造平台,拓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覆盖面 一是打造社会援助平台。我们深入困难职工家中进行调查了解,根据困难的程度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特困职工提供困难救助。到目前为止,全系统共有300户困难职工群众家庭得到了救助,共发放救灾、救助资金80余万元。同时,积极开展“助学”活动,为10名困难大学生争取到助学金3万元。为4名困难大学毕业生争取创业贷款26万元。
二是打造就业援助平台。为了推进贫困职工群众及其子女就业工作,我们整合利用社会资源,为困难职工群众及子女提供免费再就业技能培训,并向用人单位积极推荐,帮助他们实现就业,自力更生。一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期,培训困难职工及其子女1500余人次,困难职工群众及其子女通过再就业培训掌握了1至2门技术,走上了新的就业岗位。
三、建立“三项机制”,确保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1、建立帮扶中心日常性工作制度。我们根据帮扶中心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帮扶中心工作制度汇编》,明确了帮扶中心的接待救助流程、岗位责任要求和责任追究制度。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帮扶回访工作制度,对帮扶过的困难职工群众,到其家中进行一次回访,真正使帮扶工作做到了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设立了“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基金专用账户”,对每年资金来源和支配给予了严格的规定,并接受审计监督,以保证帮扶中心有一个较为稳定的资金渠道。
2、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管理局协调各部门专题研究关心困难职工生活,解决困难职工实际生活困难,使困难群体得到了及时救助。
3、建立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定期听取一次帮扶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并随时帮助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对于重要工作,都提交党委会进行讨论。同时,把帮扶工作列为局党委重点工作督查事项,定期进行督办,并向基层通报情况。
四、存在问题与建议
困难职工群众帮扶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工作,单靠农垦企业自身解决难以达到全部彻底脱贫致富的效果,这一部分困难职工群众将成为兴安农垦全面发展的一块短板,困难职工群众不能脱贫致富,兴安农垦将难以达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恳请自治区总局给予兴安农垦资金、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助推兴安农垦困难职工群众帮扶工作全面开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第二篇: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工作汇报
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工作汇报
在省总工会、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市总工会的领导下,中心于2003年8月正式挂牌成立。一年来,中心设立“困难救助、信访接待、法律援助、就业贷款、免费职介”五个服务平台,全体工作人员“全天侯”、“直面式”、“人性化”接待来访和求助的困难职工,为他们提供快捷的帮扶和“一站式”的服务。
一、发挥中心服务职能,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
1、中心发挥工会维权职能,采取集中救助和平时救急的方式,对全市3万困难家庭和到中心求助的困难职工进行帮扶。在中心的指导和部署下,04年全市各级工会组织走访慰问9648户特困职工、劳动模范、离退休职工、退转军人和伤病残职工家庭。元旦、春节期间,举行“爱心一日捐”活动,共筹资221万元。其中155万元注入市总本级送温暖基金,用于中心开展救助,全年走访慰问困难职工家庭2148户,发放慰问金、物品100.55万元。05年两节期间安排各级工会组织对全市困难职工进行救助帮扶达13200户,发放慰问金和救助物品总价值241万元。帮扶中心一次对1200户困难职工进行集中救助,发放款物52万元;对100户没有过冬煤炭的特困群体发放两节取暖煤105吨。自成立截止05年3月份,平时救助生活难以为继、遭受意外灾害、患大病无钱医治的受困职工1646户,总救助金额56.43万元。其中:助学救助470户,救助金额48万元;医疗救助52户,救助金额4.12万元;其它救助76户,帮扶金额4.31万元。
2、中心成立以来,共接待困难求助、下岗求职、法律援助、政策咨询等方面的来访者和职工来信6330人次,其中:接待来访人员2728人;处理来信736件;接听求助咨询电话2236个;为630人提供法律政策咨询,为职工提供法律援助8起。
3、为全市特困职工缓解生活压力,代市政府为特困职工发放《特困职工家庭优待证》3500户。04年为其补助水电费23.6万元,帮助其子女就学减免学杂费13万元,减免有经营活动的特困职工工商管理费82万元,住房房租补贴136万元。05年两节期间还为800户特困职工免费发放电影票1600张,丰富了他们的节日精神生活。
4、帮扶中心开设职业介绍服务平台,在“三个一”工程的基础上,与县(区)职介机构联网,指导安置就业。一年来,免费介绍各类人员就业3120人,中心本级建有2个再就业示范基地,安置下岗职工230名。支持下岗职工再就业小额贷款1063万元,贷款人数2755人次。
中心通过一件件实际问题的解决,一桩桩具体工作的落实,在党和政府与职工群众之间筑起了一座桥梁。为工会争得了地位,赢得了职工群众的信任和赞誉。04年4月,市委、市政府在张家口劳动模范和模范集体表彰会上授予帮扶中心“模范集体”荣誉称号;5月,帮扶中心的小额贷款项目被全国总工会表彰为“全国工会小额借款项目示范点”;11月还分别获得河北省政府表彰的“河北省再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省总工会表彰的“劳动争议处理先进集体”和张家口市人民政府表彰的“再就业先进工作单位”荣誉称号,今年3月又被市政府推荐授予“全国优秀职介所”称号。
二、建立五项长效机制,构筑快速反应的帮扶体系
今年,我们根据省总工会工作安排及市总对中心“提升地位、扩大影响、放大功能、打造品牌”的要求,在帮扶中心建立长效机制,长期为全市职工办好事实事,目前以建立五项长效机制,构筑起快速反应的帮扶体系
1、预警机制:中心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通过12351职工热线,直接接待全市每一位来求助的职工。全市工会系统建立了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和组织,颁布了《实施办法》,通过基层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和劳动法律监督机构,及时掌握职工的生活、就业、劳动关系等动态。与县(区)及街道办事处工会建立承办联系制度,逐步形成了层层核实、层层复查、层层办理、层层落实的预警和预测体系,使帮扶中心逐步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预警中心”。
2、分析机制:中心通过市委“社会调查”的调研结果,掌握了11万下岗职工和3万困难职工家庭的基本情况,实现了社区、街道办事处、工会三级建档。由中心实行数据库统一管理,能够及时对困难企业和求助的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和劳动关系矛盾情况进行分析,及时掌握动态,及时做出处理,及时帮扶救助,为中心有效开展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依据。
3、救助机制:中心提高办事效率,实行首问接待,限期办理制度。工作人员与来访者面对面交流,及时核实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做到问题不过夜,帮扶即到位,提供高效快捷的一站式服务。通过一年的运作,已成为全市特困职工心目中的“110”,真正发挥“救助中心”的作用。
4、再就业机制:中心通过工会系统的“三个一”工程,指导帮助全市工会系统对下岗职工开展创建自救基地,实现再就业工作。中心帮助建立了“阳光食品有限公司”和“维利食品厂”两个再就业自救基地,均由下岗职工自己担任法人,全部安置下岗和特困职工就业。中心还在北京建立了“进京劳务人员维权服务中心”,通过这个窗口向京、津两地输送家政、月嫂及饮食服务人员,安置大量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
5、服务机制:中心坚持“有限的职责,无限的服务”宗旨,采取全方位、一站式、亲情化服务方式,要求中心工作人员服务“三个到位”,“两个及时”。即感情到位,维护到位,工作到位;及时化解矛盾,及时理顺情绪。接待每一名来访者都能主动让座,笑脸相迎,送上清茶一杯。有不少来访者因下岗失业生活困难,心情郁闷,到了帮扶中心时而大吵大闹,时而哭哭啼啼,市总要求中心要成为困难群体情感发泄的“出气筒”,不满情绪的“泄洪区”。中心建立以来,没有与来访者发生一起冲突事件,真正已成为特困职工的“倾诉中心”。
三、与时俱进、探索创新,不断提升帮扶服务内涵。
1、窗口前移。中心本着面向职工、快捷准确、因地制宜、长期坚持的原则做好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不断探索帮扶救助形式,力争把帮扶中心窗口前移。先后与市内两个社区筹建“爱心超市”“爱心救助站”,面向特困职工长期提供日常生活必须品的补助,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从而使救助工作日常化。
2、扩大内涵。为了缓解特困职工因病致困的压力,中心积极与医疗机构进行沟通,先后把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院、解放军二五一医院和市第三附属医院,作为我市特困职工医疗救助定点医院,为特困职工提供各种医疗救助。
3、利用载体,做好十件实事。05年,中心将为全市困难职工办十件实事,即:继续开展对全市200户困难职工的“一帮一”帮扶活动;对特困劳模、单亲女职工及残疾儿童、特困老党员、困难转退军人等进行日常和节日慰问救助;对考入高校的特困职工子女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对2000户特困职工家庭发放《特困职工家庭优待证》,落实有关部门优待政策;年底对1000户特困职工开展送温暖活动;帮助3000名下岗职工进行培训、推荐、安置工作并完善职介网络;对权益受到侵害的职工开展法律援助,免费为其代理、申请、参与仲裁活动;扩大小额贷款覆盖面,指导有条件的县区建立小额贷款服务站,帮助实现再就业;合作筹建一个综合性“爱心超市”,缓解特困职工基本生活压力;协助政府制定“困难职工大病医疗救助办法”和“救助细则”,力争年内实施。
中心通过一年多的运作,打响了“工会维权”的品牌,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但我们感到仍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深化。在健全制度、规范运作、延伸服务、扩大筹资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切实把帮扶中心建成我市困难职工的“社会救急中心”。
第三篇: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工作汇报
在省总工会、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市总工会的领导下,中心于2003年8月正式挂牌成立。一年来,中心设立“困难救助、信访接待、法律援助、就业贷款、免费职介”五个服务平台,全体工作人员“全天侯”、“直面式”、“人性化”接待来访和求助的困难职工,为他们提供快捷的帮扶和“一站式”的服务。
一、发挥中心服务职能,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
1、中心发挥工会维权职能,采取集中救助和平时救急的方式,对全市xxxx困难家庭和到中心求助的困难职工进行帮扶。在中心的指导和部署下,04年全市各级工会组织走访慰问964xxxx特困职工、劳动模范、离退休职工、退转军人和伤病残职工家庭。元旦、春节期间,举行“爱心一日捐”活动,共筹资22xxxx元。其中15xxxx元注入市总本级送温暖基金,用于中心开展救助,全年走访慰问困难职工家庭214xxxx,发放慰问金、物品100.5xxxx元。05年两节期间安排各级工会组织对全市困难职工进行救助帮扶达1320xxxx,发放慰问金和救助物品总价值24xxxx元。帮扶中心一次对120xxxx困难职工进行集中救助,发放款物5xxxx元;对10xxxx没有过冬煤炭的特困群体发放两节取暖煤105吨。自成立截止05年3月份,平时救助生活难以为继、遭受意外灾害、患大病无钱医治的受困职工164xxxx,总救助金额56.4xxxx元。其中:助学救助47xxxx,救助金额4xxxx元;医疗救助5xxxx,救助金额4.1xxxx元;其它救助7xxxx,帮扶金额4.3xxxx元。
2、中心成立以来,共接待困难求助、下岗求职、法律援助、政策咨询等方面的来访者和职工来信633xxxx次,其中:接待来访人员272xxxx;处理来信73xxxx;接听求助咨询电话223xxxx;为63xxxx提供法律政策咨询,为职工提供法律援助xxxx。
3、为全市特困职工缓解生活压力,代市政府为特困职工发放《特困职工家庭优待证》350xxxx。04年为其补助水电费23.xxxx元,帮助其子女就学减免学杂费1xxxx元,减免有经营活动的特困职工工商管理费8xxxx元,住房房租补贴13xxxx元。05年两节期间还为80xxxx特困职工免费发放电影票1600张,丰富了他们的节日精神生活。
4、帮扶中心开设职业介绍服务平台,在“三个一”工程的基础上,与县(区)职介机构联网,指导安置就业。一年来,免费介绍各类人员就业312xxxx,中心本级建有xxxx再就业示范基地,安置下岗职工23xxxx。支持下岗职工再就业小额贷款106xxxx元,贷款人数275xxxx次。中心通过一件件实际问题的解决,一桩桩具体工作的落实,在党和政府与职工群众之间筑起了一座桥梁。为工会争得了地位,赢得了职工群众的信任和赞誉。04年4月,市委、市政府在张家口劳动模范和模范集体表彰会上授予帮扶中心“模范集体”荣誉称号;5月,帮扶中心的小额贷款项目被全国总工会表彰为“全国工会小额借款项目示范点”;11月还分别获得河北省政府表彰的“河北省再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省总工会表彰的“劳动争议处理先进集体”和张家口市人民政府表彰的“再就业先进工作单位”荣誉称号,今年3月又被市政府推荐授予“全国优秀职介所”称号。
二、建立五项长效机制,构筑快速反应的帮扶体系今年,我们根据省总工会工作安排及市总对中心“提升地位、扩大影响、放大功能、打造品牌”的要求,在帮扶中心建立长效机制,长期为全市职工办好事实事,目前以建立五项长效机制,构筑起快速反应的帮扶体系
1、预警机制:中心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通过12351职工热线,直接接待全市每一位来求助的职工。全市工会系统建立了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和组织,颁布了《实施办法》,通过基层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和劳动法律监督机构,及时掌握职工的生活、就业、劳动关系等动态。与县(区)及街道办事处工会建立承办联系制度,逐步形成了层层核实、层层复查、层层办理、层层落实的预警和预测体系,使帮扶中心逐步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预警中心”。
2、分析机制:中心通过市委“社会调查”的调研结果,掌握了1xxxx下岗职工和xxxx困难职工家庭的基本情况,实现了社区、街道办事处、工会三级建档。由中心实行数据库统一管理,能够及时对困难企业和求助的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和劳动关系矛盾情况进行分析,及时掌握动态,及时做出处理,及时帮扶救助,为中心有效开展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依据。
3、救助机制:中心提高办事效率,实行首问接待,限期办理制度。工作人员与来访者面对面交流,及时核实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做到问题不过夜,帮扶即到位,提供高效快捷的一站式服务。通过一年的运作,已成为全市特困职工心目中的“110”,真正发挥“救助中心”的作用。
4、再就业机制:中心通过工会系统的“三个一”工程,指导帮助全市工会系统对下岗职工开展创建自救基地,实现再就业工作。中心帮助建立了“阳光食品有限公司”和“维利食品厂”两个再就业自救基地,均由下岗职工自己担任法人,全部安置下岗和特困职工就业。中心还在北京建立了“进京劳务人员维权服务中心”,通过这个窗口向京、津两地输送家政、月嫂及饮食服务人员,安置大量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
5、服务机制:中心坚持“有限的职责,无限的服务”宗旨,采取全方位、一站式、亲情化服务方式,要求中心工作人员服务“三个到位”,“两个及时”。即感情到位,维护到位,工作到位;及时化解矛盾,及时理顺情绪。接待每一名来访者都能主动让座,笑脸相迎,送上清茶一杯。有不少来访者因下岗失业生活困难,心情郁闷,到了帮扶中心时而大吵大闹,时而哭哭啼啼,市总要求中心要成为困难群体情感发泄的“出气筒”,不满情绪的“泄洪区”。中心建立以来,没有与来访者发生一起冲突事件,真正已成为特困职工的“倾诉中心”。
三、与时俱进、探索创新,不断提升帮扶服务内涵。
1、窗口前移。中心本着面向职工、快捷准确、因地制宜、长期坚持的原则做好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不断探索帮扶救助形式,力争把帮扶中心窗口前移。先后与市内两个社区筹建“爱心超市”“爱心救助站”,面向特困职工长期提供日常生活必须品的补助,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从而使救助工作日常化。
2、扩大内涵。为了缓解特困职工因病致困的压力,中心积极与医疗机构进行沟通,先后把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院、解放军二五一医院和市第三附属医院,作为我市特困职工医疗救助定点医院,为特困职工提供各种医疗救助。
3、利用载体,做好十件实事。05年,中心将为全市困难职工办十件实事,即:继续开展对全市20xxxx困难职工的“一帮一”帮扶活动;对特困劳模、单亲女职工及残疾儿童、特困老党员、困难转退军人等进行日常和节日慰问救助;对考入高校的特困职工子女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对200xxxx特困职工家庭发放《特困职工家庭优待证》,落实有关部门优待政策;年底对100xxxx特困职工开展送温暖活动;帮助300xxxx下岗职工进行培训、推荐、安置工作并完善职介网络;对权益受到侵害的职工开展法律援助,免费为其代理、申请、参与仲裁活动;扩大小额贷款覆盖面,指导有条件的县区建立小额贷款服务站,帮助实现再就业;合作筹建一个综合性“爱心超市”,缓解特困职工基本生活压力;协助政府制定“困难职工大病医疗救助办法”和“救助细则”,力争年内实施。中心通过一年多的运作,打响了“工会维权”的品牌,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但我们感到仍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深化。在健全制度、规范运作、延伸服务、扩大筹资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切实把帮扶中心建成我市困难职工的“社会救急中心”。
第四篇: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工作汇报
在省总工会、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市总工会的领导下,中心于2003年8月正式挂牌成立。一年来,中心设立“困难救助、信访接待、法律援助、就业贷款、免费职介”五个服务平台,全体工作人员“全天侯”、“直面式”、“人性化”接待来访和求助的困难职工,为他们提供快捷的帮扶和“一站式”的服务。
一、发挥中心服务职能,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
1、中心发挥工会维权职能,采取集中救助和平时救急的方式,对全市3万困难家庭和到中心求助的困难职工进行帮扶。在中心的指导和部署下,04年全市各级工会组织走访慰问9648户特困职工、劳动模范、离退休职工、退转军人和伤病残职工家庭。元旦、春节期间,举行“爱心一日捐”活动,共筹资221万元。其中155万元注入市总本级送温暖基金,用于中心开展救助,全年走访慰问困难职工家庭2148户,发放慰问金、物品100.55万元。05年两节期间安排各级工会组织对全市困难职工进行救助帮扶达13200户,发放慰问金和救助物品总价值241万元。帮扶中心一次对1200户困难职工进行集中救助,发放款物52万元;对100户没有过冬煤炭的特困群体发放两节取暖煤105吨。自成立截止05年3月份,平时救助生活难以为继、遭受意外灾害、患大病无钱医治的受困职工1646户,总救助金额56.43万元。其中:助学救助470户,救助金额48万元;医疗救助52户,救助金额4.12万元;其它救助76户,帮扶金额4.31万元。
2、中心成立以来,共接待困难求助、下岗求职、法律援助、政策咨询等方面的来访者和职工来信6330人次,其中:接待来访人员2728人;处理来信736件;接听求助咨询电话2236个;为630人提供法律政策咨询,为职工提供法律援助8起。
3、为全市特困职工缓解生活压力,代市政府为特困职工发放《特困职工家庭优待证》3500户。04年为其补助水电费23.6万元,帮助其子女就学减免学杂费13万元,减免有经营活动的特困职工工商管理费82万元,住房房租补贴136万元。05年两节期间还为800户特困职工免费发放电影票1600张,丰富了他们的节日精神生活。
4、帮扶中心开设职业介绍服务平台,在“三个一”工程的基础上,与县(区)职介机构联网,指导安置就业。一年来,免费介绍各类人员就业3120人,中心本级建有2个再就业示范基地,安置下岗职工230名。支持下岗职工再就业小额贷款1063万元,贷款人数2755人次。
中心通过一件件实际问题的解决,一桩桩具体工作的落实,在党和政府与职工群众之间筑起了一座桥梁。为工会争得了地位,赢得了职工群众的信任和赞誉。04年4月,市委、市政府在张家口劳动模范和模范集体表彰会上授予帮扶中心“模范集体”荣誉称号;5月,帮扶中心的小额贷款项目被全国总工会表彰为“全国工会小额借款项目示范点”;11月还分别获得河北省政府表彰的“河北省再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省总工会表彰的“劳动争议处理先进集体”和张家口市人民政府表彰的“再就业先进工作单位”荣誉称号,今年3月又被市政府推荐授予“全国优秀职介所”称号。
二、建立五项长效机制,构筑快速反应的帮扶体系
今年,我们根据省总工会工作安排及市总对中心“提升地位、扩大影响、放大功能、打造品牌”的要求,在帮扶中心建立长效机制,长期为全市职工办好事实事,目前以建立五项长效机制,构筑起快速反应的帮扶体系
1、预警机制:中心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通过12351职工热线,直接接待全市每一位来求助的职工。全市工会系统建立了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和组织,颁布了《实施办法》,通过基层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和劳动法律监督机构,及时掌握职工的生活、就业、劳动关系等动态。与县(区)及街道办事处工会建立承办联系制度,逐步形成了层层核实、层层复查、层层办理、层层落实的预警和预测体系,使帮扶中心逐步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预警中心”。
第五篇:**县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工作汇报
**县地处皖南山区,是**的南大门。境内山清水秀,是世界名茶——“祁红”故里。但工业经济较为落后,尤其是传统的工业企业“置换”后,全县一万多名下岗职工中不少因年龄偏大、技能偏低、身染疾病等原因沦为困难职工。面对困难职工,我县总工会根据省、市总工会的部署,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突出帮扶重点,狠抓帮扶机制,加大帮扶力度,使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打造平台,帮扶服务一站式
为困难职工提供有效的帮扶平台,是实现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社会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2005年5月,县总工会建立了“**县职工活动中心”,为职工提供文化娱乐、休闲服务;2006年4月,**县总工会法律援助工作站正式挂牌;同年底,县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正式成立,经县编委批准安排1名专职工作人员,设立专门的窗口服务,同时配备电脑等硬件设备;为整合内部资源,为职工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一站式”援助服务,2008年初,将县职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职工活动中心合署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集中在县总工会一楼大厅办公,担负着职工信访接待、法律咨询、特困职工援助、组织职工活动等多项职责,并建立了《法律援助实施细则》、《困难职工援助办法》、《帮扶中心管理制度》《首问责任制》等多项规章,使帮扶中心建设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
二、瞄准重点,帮扶活动成格局
困难职工的问题很多。如何对千头万绪的帮扶工作,理出头绪,是帮扶工作富有成效的关键。为此,我们瞄准了职工的信访接待、困难救助、就业服务、法律援助四大重点展开工作。
第一、畅通职工诉求渠道。对职工群众的来信来访,做到热情接待,认真对待,做到“不推诿每一个来访者,每一封来信”,竭尽全力为他们解决问题。2008年,我们县总开展了工会主席大接访活动,规定每周二在县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现场接待职工来访,直接听取职工诉求,能现场解决的问题,当场解决,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责成相关部门参与调查、协调、处理。活动开展已接待职工180人次,协调、处理职工反映突出问题37个,现场救助困难职工52人。另外,还开通了热线电话、在《**工会网》开设在线维权等服务载体。
第二、做响“送温暖”品牌。在困难职工救助方面,我们着重做好“送温暖”品牌。谋划早、安排细、行动快是我们实施“送温暖”工程的一大特点。每年“两节”期间,都将认真开展特困职工摸底调查工作。2007年以后,帮扶中心还连续开展了特殊因素致困职工的调查工作。通过调查摸底,建立档案,动态管理。每年都制定“送温暖”实施方案,成立由县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全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组。每年“两节”期间都将对全县困难职工进行集中救助,发放救助物资,仅2009年“两节”我们帮扶中心就投放30万元资金,慰问了1173名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同时,实行送温暖活动常态化,今年已对31名因天灾人祸等特殊因素致困的职工、农民工进行了及时救助。
建立困难劳模帮扶机制是我们近年来帮扶工作的一大亮点。2007年开始,对市级困难劳模实行每月60元的困难补助,进一步完善了劳模的帮扶体系。此外,我们还把开展职工互助保障计划和“金秋助学”作为帮扶的主要内容。当前,职工因病、因意外伤害致困相当突出,为从源头上帮扶,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职工互助保障计划。仅今年,全县就有1480名职工参加该项计划,投保10万元,受惠职工32人。“金秋助学”是帮扶活动的又一品牌,我们连续12年开展“育才关怀”行动。
第三、跟踪问效就业基地。就业和再就业是解决困难职工问题的根本,也是帮扶活动的重点、难点。近年来,我们根据工会工作实际,通过培训和培植再就业基地来促进就业和再就业。
2008—2009年,我们举办职工技能培训班4期,受训职工265人,结合县域经济特点,举办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班3期,受训人员182人。各乡镇、系统及有关基层工会也结合实际,纷纷举办旨在提高职工和农民工就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训班。这些培训深受欢迎,一是针对性强,主要是对就业人员进行陶瓷制作、电器维修及农产品、旅游产品加工等专业培训,便于就业。二是把自谋创业与订单式、定向式培训相结合,提供就业意向。三是培训不仅免费,还向学员发放生活补助。
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中,积极借鉴“1+1批”模式,大力选树再就业领头人,培植再就业基地,从而带动一批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我县由于工业经济较为落后,特别是建立市场经济秩序后,国有、集体支柱企业相继闭门歇业,而新建经济组织由于受区域等影响,发展缓慢,形成了失业职工多,就业门路少,帮扶难度大的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