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断层网状填充性岩溶隧道灾变预测及处治技术研究科研项目信息
成果名称: 体现形式: 完成单位: 项目成员: 研究开始时间: 联系人: 验收时间: 多断层网状填充性岩溶隧道灾变预测及处治技术研究
其它
韶赣高速公路粤境段管理处
技术领域: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桥隧工程
多断层网状填充性岩溶隧道灾变预测及处治技术研究
彭学军
李凯,傅鹤林,罗立峰,彭学军,刘伟泉,黎明,张志定,罗文涛,唐伟,黄钧钰,黄陵武,伍毅敏,谭鑫,聂春龙,李东平,赵望达,彭仪普 2009-01-15 刘伟泉 2012-04-28
研究结束时间: 联系邮箱: 鉴定时间:
2011-03-13 sgglgs@163.com 2012-03-01
多断层网状填充性岩溶隧道灾变预测及处治技术研究
发布人:彭学军 发布时间:2012-04-26 浏览次数:222 知识产权声明: 项目研究成果是本团队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研究成果归完成单位所有,如发现本项目研究成果被恶意抄袭,本项目团队将进行法律追究。
1.任务来源
任务来源:根据曲江至南雄路的区域地质构造,可以推断该区域岩溶空间形态复杂,以网状岩溶为主。网状岩溶常以不同形式出现:洞穴岩溶和填充性岩溶。岩溶形态、大小及与隧道相交的位置关系不同,从而岩溶对隧道稳定条件及状态也不同。根据高速公路隧道穿越岩溶位置的不同,扰动效应不同的特点,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了这一课题。2.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
本课题通过结合韶关市曲江至南雄高速公路回龙山隧道和白山隧道,通过多断层网状填充性岩溶隧道灾变预测及处治技术研究,根据高速公路隧道穿越岩溶位置的不同,扰动效应不同的特点,隧道修建过程中,将复杂地质构造中网状岩溶隧道灾变预测及处治技术研究成果推广应用。3.性能指标 1.岩溶的探测技术和安全性评定标准; 2.岩溶隧道施工风险评价;
3.断层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 4.岩溶处治及质量检测技术;
5.掌子面边坡破坏机理及开挖进尺的未确定; 6.管棚作用机理;
7.复杂地质构造中网状岩溶隧道灾变预测及处治技术指南; 4.成果关键技术介绍
1.系统调研国内外岩溶突水机理、岩溶形成的历史、岩溶探测预报技术及分析评价; 2.对国内外隧道风险管理进行系统研究;
3.分析总结了回龙山区域地质构造、回龙山隧道址区地质构造,总结了隧址区断层形成的力学机制,结合隧址区断层的产状,图解出隧址区断层主应力场的特征; 4.探讨岩溶充填介质对岩溶突水的影响,对岩溶隧道突水类型进行划分; 5.建立了基于连续地基梁反力方程的隧道开挖掌子面稳定评价模型; 6.以连续地基梁理论为基础,首次建立了管棚支护结构与围岩相互作用模型; 5.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
目前,国内外关于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应用很普遍,但没有统一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在国内,岩溶地区隧道超前地质预报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地球物理探测领域的一个难题,由于隧道掌子面的特殊环境限制及多种干扰的严重影响和岩溶地区地质灾害的严重性、复杂性,使得这项工作研究进展缓慢。6.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1.系统调研国内外岩溶突水机理、岩溶形成的历史、岩溶探测预报技术及分析评价; 2.对国内外隧道风险管理进行系统研究;
3.分析总结了回龙山区域地质构造、回龙山隧道址区地质构造,总结了隧址区断层形成的力学机制,结合隧址区断层的产状,图解出隧址区断层主应力场的特征; 4.探讨岩溶充填介质对岩溶突水的影响,对岩溶隧道突水类型进行划分; 5.建立了基于连续地基梁反力方程的隧道开挖掌子面稳定评价模型; 6.以连续地基梁理论为基础,首次建立了管棚支护结构与围岩相互作用模型; 7.作用意义
本项目对曲江至南雄高速公路的复杂地质构造中岩溶隧道灾变与处治技术开展研究,其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曲江至南雄高速公路隧道穿越岩溶处治,对我国岩溶地区高速公路及其隧道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还可为广东省整个山区乃至全国的高速公路隧道穿越岩溶的处治提供科学依据及借鉴作用,提高了公路运输服务保障水平,保证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很好地维护了党和政府的形象。8.推广应用前景与措施
该课题利用多断层网状填充性岩溶隧道灾变预测及处治技术研究成果,实现了各种探测技术、分析评价、治理和质量监控在公路隧道穿越复杂地质构造中岩溶的综合应用,形成隧道穿越岩溶时,地质构造及岩溶对隧道稳定性影响的成套评判方法和评价体系、隧道穿越岩溶有效处治技术和隧道穿越岩溶治理质量监控指南,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9.推广应用存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