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育人用人一体化”就业模式——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督查院长汇报材料

时间:2019-05-13 13:3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育人用人一体化”就业模式——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督查院长汇报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育人用人一体化”就业模式——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督查院长汇报材料》。

第一篇:构建“育人用人一体化”就业模式——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督查院长汇报材料

就业导向,全方位联动

构建“育人用人一体化”就业模式

——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督查汇报材料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徐 方

2014年11月20日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和领导来我院检查指导工作。

我们学校65%以上的学生来自省外。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千里迢迢来到我们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我和雷书记作为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总对他们怀有一种感恩之心,同时也感受到肩负的责任。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不能给他们高楼大厦,不能给他们都市的热闹与便利,但我们一定要给他们一个有尊严的未来。好在教育部鲁昕副部长也说,“高楼大厦不代表办学水平”,学院的艰苦条件也成为锻炼学生石化特质的一种手段,我们努力培养他们在相对艰苦(需要倒班或户外作业)、寂寞(就业单位往往不在市区)的条件下,具有敬业、勤业、精业、乐业的意识和能力,在毕业时顺利就业和满意就业。我院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根据第三方权威机构麦可思公司对我院2011届和2013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质量的调查,毕业生月平均收入、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就业现状满意度分别高出全国高职院校平均水平14%、8%和6%以上,受到学生、家长、企业、有关媒体的高度赞誉。

下面,我就学院就业工作理念及基本方法简要汇报如下:

一、我院就业工作理念 我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特别是我们党政主要领导不断在工作理念和方法上反复总结、提炼和设计。我们在就业工作上的理念和方法可概括为“12345”,即“一个目标、二类顾客、三大工程、四个步骤、五精管理”。一个目标,是指一切为了毕业生顺利就业和满意就业,充分发挥就业在办学全过程、各环节中的导向作用;二类顾客,是指在人才培养和输送上,把毕业生就业单位当“顾客”,在教育教学的实施和就业服务上,把学生当“顾客”。这是就业工作的定位;三大工程,是指我们明确提出:就业工作对学院的生存发展是生命工程,对学生及其家庭的幸福是民生工程,对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要求是系统工程。这是就业工作的意义和难点。四个步骤,是指对就业工作实行PDCA四个阶段闭环管理,循环往复,着力 建设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这是就业工作的基本方法;五精管理,是指精确的就业导向、精准的办学定位、精细的人才培养、精明的就业服务、精心的创业培育。这是就业工作的标准。基于上述理念,我们在就业数量上,坚持“学院的1%(未就业)就是学生的100%(未就业)”,“学生就业一个都不能少”;在就业质量上,一是遵从国家对大型化、集约环保型企业发展的政策导向,注重学生健康幸福,把就业目标企业锁定为四大类,即国企、国企改制或合资公司、上市公司、国家级工业园区优秀民企,为了对毕业生就业负责,凡是来校招聘单位,我们都要派人实地考察,凡是毕业生相对集中的企业我们都要跟踪调查。二是关注学生家庭团聚、降低生活成本的需求,和企业稳定一线员工队伍的需要,推行“就业地生源”和“生源地就业”,受到企业和学生的热烈欢迎。

二、我院就业工作基本方法 我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不断凸显就业的导向功能,着力推进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建设和延伸,并且强调闭环管理,不断提升就业工作系统化水平。

(一)上下联动,党政高度重视,从源头上形成“全员参与一盘棋”格局。

第一,方针目标层层落实,效果说话,绩效兑现。学院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 “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年度方针目标,分解落实为有关部门月度工作计划;每学期召开党政联席会、院长办公会,专题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大事项;每周工作例会,讲评和督促就业工作进展情况。学校成立由党委书记和院长共同担任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指挥和检查全院就业工作,并设专职就业工作督导,直接归院长管理。学院雷书记,我本人,常常将校外会议、出差、学习等时间当作考察用人单位、收集用人信息的绝好机会,为有关部门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信息和指导。每年的毕业季结束,我都会要求就业部门把该届学生名单及其就业情况报送给我,对于没有就业的每一个同学,都要查明原因,提出后续服务措施。以今年10月为例,我们对已离开原顶岗实习单位的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再次为他们提供了应聘机会。分管就业工作的领导每年都要带头到用人单位考察,班子其他成员也形成了将自身工作与招生、就业工作“绑定”思考的习惯。对上述工作的考核,我们以数据和事实说话,年终作为两级干部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予以兑现。

第二,人财物及制度切实保障,硬件达标,软件落实。2013年起,学院把申报湖南省普通高校就业创业示范校作为重要目标。为改善就业工 作条件,学院挤出宝贵的资金,千方百计满足就业工作对硬件设施及有关软件条件的需求,如就业咨询室、面试室、创业街的建设,就业创业教研室的设立、就业创业指导师资的培养、目标就业企业的考察等等。尽管学院办学条件还比较艰苦,但始终坚持了就业工作人员编制不减,经费不少,标准不降,有关条件达到或超过上级规定标准。在制度建设方面,学院进一步完善了院领导和中层干部联系专业系部制度、辅导员(或班主任)责任制度、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制度、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及数据统计制度、毕业生档案管理制度等,并不断完善和落实,为就业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二)内内联动,紧贴市场需要,从流程上确保“生产”高质量人才“产品”

所谓内内联动,就是将人才需求调研、专业设置增减、招生计划配置、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就业指导服务、办学效果监控和评估等等,作为“人才生产”的整套必经流程,实行PDCA循环管理,形成各“生产工序”在学院内部各环节有机衔接的内在关联机制,以就业拉动招生、以招生促进培养、以培养保障就业,不断缩小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实现就业与招生、培养之间良性互动的有机体系。这个联动机制的运行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就业部门牵头,专业系负责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共同参与,一是通过多种媒体和会议、文件等途径了解宏观层面人才需求;二是通过校园招聘、对用人单位进行考察和技能鉴定服务、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等方式,了解微观层面人才需求。调研内容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用工需求,企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及用工需求等。在调查基础上,形成《人才需求情况分析报告》,对招生、专业教学和素质教育等方面提出建议。

第二阶段:论证与审批。由学院牵头组织校内外有关专家对上述建议进行论证,形成《专家论证报告》,提交院务会讨论通过。

第三阶段:结果的运用。各相关部门组织进行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材的适用性、招生计划配置、学生素质培养等方案进行优化,在日常工作中予以落实。

第四阶段:效果评价。评价的核心内容是上述工作对毕业生就业的贡献,评价的形式主要有:学院自评、学生评价、用人单位及社会评价、委托第三方机构评价等。评价的牵头组织机构为就业实训处。

(三)内外联动:依托校企合作,从终端上为毕业生就业“开源浚流”。

我院原为企业办学,“天生丽质”虽为校企合作打下了人脉基础,但主动了解和适应企业人事改革、产业升级需要,主动为企业提供贴心服务,是校企合作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们牢牢抓住企业员工培训、为企业“量身订做”操作人才、为企业提供“查漏补缺型”技术服务三个抓手,深度嵌入原母体企业(长炼)及周边企业需求,与岳阳市范围内30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同时,我们尝试将这些做法复制到其他四大类目标就业企业,使校企合作的内容与形式、广度与深度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主要做法如下:

第一,充分利用企业员工培训平台,为学院招生、培养和就业积累知名度、美誉度和教育教学资源。例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岗位需要的培训模块,涉及石化生产、装备、管理各个领域。我院负责其中通用知识部分,企业负责专用知识部分。模块形成后,校企专家共同研讨完善,录成视频,供一线员工在岗、在家学习,考试成绩直接与员工待遇挂钩。在这过程中,我们得以准确地把握最新、最实用的职业标准,并应用于教育教学。又如:在对企业员工进行集中培训前,我们主动与企业共同制订培训方案,由此我们了解到,不同企业对于某一类岗位的员工,要求其知识结构、知识点、知识掌握程度等情况。再如:主动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鉴定上门服务,鉴定题库往往由企业提供,使教师们直接接触和运用到最实用、最新鲜的职业要求,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让企业尽早融入人才培养环节,确保毕业生素质与目标就业企业的需要“无缝对接”。首先,在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过程中,对于开办的13个专业,都相应聘用了1个来自企业的专业带头人,与我院专业带头人“结对子”,共同制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通过企业劳模进校园、学生进企业生产实训、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等途径,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渗透到师生的心中。其次,我们探索和总结了三类与企业共育人才的模式。一是用人单位全程参与模式。即用人单位从培养目标的制订、教学计划的编制到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确定、实习实训的安排等都全程参与。例如为广东天乙集团有限公司订单培养的100多名学生就是运用的这种模式。二是用人单位部分参与模式。用人单位从二年级学生中招聘一部分人重新编班,提供部分专业课程教师、教材和实习实训条件,针对其特殊的生产工艺要求进行专业课程内容的调整,共同 组织生产实习。例如宁波中金石化公司订单培养108人,宁波海越新材料公司订单培养45人,就是这种模式。三是定向顶岗实习模式。即第三学年由用人单位组织顶岗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由用人单位提出实训标准,提供食宿、培训条件和实习津贴,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的顶岗实习报告进行答辩和成绩评定,成绩合格者才能毕业。我院大多数毕业生就是通过这种模式走上了工作岗位。

第三,为企业提供“查缺补漏型”技术或管理服务,成为用人单位长期需要和信任的合作伙伴。近年来,国企强调减人增效,许多岗位因人员紧张或缺少某方面人才而无法完成一些基础性、临时性的重要工作,我院非常了解这种状况,主动与企业生产、科研、设备、安全环保等部门衔接,承揽其没有时间或力不能及的任务。如针对生产装置原采样器易泄露有害物质的问题,我们研制了环保型采样器供装置免费试用,效果良好。又如为企业生产及设备管理部门绘制整个企业生产装置管路图,耗时数月,我们的老师利用暑假,带领学生冒着酷暑,在生产装置之间来回穿行,出色地完成了绘制任务。再如企业外来人员培训和管理。以长炼为例,每年其外来施工人员达4000人次以上,长炼安全管理部门根本无力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我院无条件接受这一任务,几年以来管理的井井有条,培训记录规范有序,深得企业信赖。现在,中石化催化剂公司、建厂公司、甚至地方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都把其外来施工人员交给我们培训,我们与这些现实或潜在用人单位的合作则达到更加默契的程度。这些年,我们正是这样以实际行动践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扎实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努力构建“育人用人一体化”的就业模式,为学生就业网络的不断扩大和就业质量的不断优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院曾是一所从企业改制分流的学校,长达八年的时间内,学院投资主体缺位,员工身份不明,职称晋升不畅,但是,我们依靠全体教职员工的艰苦奋斗,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资金、降本压费,使学院与学生利益直接相关的一些基础条件逐年得到改善。我们还争取到3700万元由国家财政部、安监总局支持的国家级仿真培训演练基地建设项目,待明年这一项目建好后,我院主体专业的实习实训条件将达到同类院校最高水平。此外,我们在今年10月召开了校企合作暨校友就业创业联盟成立大会,与更多符合我院标准的用人单位达成了长期合作意向,获得了校友对我院新校区建设、校办实习工厂建设的大力支持。更加可喜的是,我院已于2013年10月成功实现整体移交省政府管理,有关编 制、财政拨款等程序正在办理中。回望在过去那么艰难的日子里,我们的就业质量尚且在全省名列前茅,我们的招生人数在全国高考生源下降近50%的情况下不降反升,现在,站在十三五规划的起点上,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有日益先进、务实的国家高职教育理念引领,有来自企业“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精神和强烈的市场意识,有广大教职员工的芳心厚德,我们一定能把学院建设成体制顺畅、条件适宜、规模与效益协调发展,在国内能源化工领域具有显著特色和鲜明优势的高职学院,让学生更幸福,企业更满意。

请专家们对我院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宝贵意见!祝各位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第二篇: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督查汇报材料

湖南工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督查汇报材料

深化认识 规范管理 创新思路 完善服务

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就业工作是高校的“民生工程”,在学校的建设、发展、稳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年来,在省教育厅的精心指导下,我校不断强化就业工作地位、创新就业工作思路、健全就业保障机制、完善就业服务手段,就业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0.14%、83.34%、85.23%;年终就业率均位居全省高校第二梯队前列;2010年荣获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2011年在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专项核查中获得考评专家组的一致好评;今年,又被省教育厅推荐参加全国2012-2013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评比。

下面,我就学校近三年来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带和专家作个简要汇报,敬请评议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突出“三个支撑点”,提升就业工作地位

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并要求全校上下立足“对学校发展负责、对学生发展负责”的高度,严格落实省教育厅工作要求,把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突出工作机制、规章制度、经费投入“三个支撑点”,为就业工作提供有效保障。

(一)完善工作机制,确保领导到位

为适应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需要,推动就业工作的日常化、科学化、规范化,学校建立了就业工作“三级领导体制”: 一是成立了校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揽和部署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二是单独设立了就业指导处,负责全校就业工作的具体实施;三是成立了各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处理各学院毕业生就业的具体事务。

学校2007年调整、充实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王汉青教授担任组长,负责领导协调和研究部署全校就业工作。党委和行政每年年初都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工作计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在日常工作中,对就业工作遇到的重大问题、情况和困难,校务会都会及时研究、尽早解决,2010年9月至今,共召开7次校务会研究和解决毕业生就业工作。

早在2000年,我校就单独设立了就业指导处,并配备了一支精干高效的就业工作队伍。就业指导处现有专职就业工作人员14人,另有学院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副书记、就业专干40人。专职就业工作人员与毕业生之比已超过教育部每500名毕业生配备1名就业专职人员的规定。

各学院成立了由院长牵头、主管学生就业工作的副书记具体负责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并从辅导员队伍中挑选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同志充实到学院就业工作办公室,专职从事就业工作,确保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重心下移、落实到位。

校、处、院“三级领导体制”,为“全方位、多层面、零距离”就业指导、服务、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目前,我校已基本形成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人人奉献的“全员就业”氛围。

(二)健全规章制度,确保责任到位

为确保就业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学校特别重视制度建设,近年来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的就业规章制度,用制度为就业保驾护航:

一是就业工作会议制度:分管副校长每个单周一都定期召集由全校就业工作人员参加的就业工作例会,通过例会及时布置工作任务,共同探讨工作思路,现场解决具体问题。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召开一次由全体校领导、中层干部、就业工作人员参加的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全面总结和重点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是就业工作联系制度:完善了《湖南工业大学校领导联系院部制度》,明确了各位校领导定点联系的院部,将就业工作作为院部联系的重要内容。按照这一模式,各教学院部也出台了领导联系各系、各专业、各班级的就业工作联系办法。各级领导的视觉覆盖了全校就业工作的每个环节。

三是就业工作考评制度:为有效督促各二级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对就业工作实行层层考核,制定了湖南工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考评办法》、《湖南工业大学院(部)工作综合量化考核试行办法》,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院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和院部主要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各学院根据《湖南工业大学班主任工作条例》、《湖南工业大学辅导员考核测评办法》对相关就业工作人员进行考评,每一项考核制度都有具体的考核方式和奖惩办法。

四是就业工作奖惩制度:根据《湖南工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学校对校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就业指导处、各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相关职能部门等进行了明确的职责分工,实施就业工作目标管理,每年对各学院的就业工作进行全面考评。学校按照考评结果评选当年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并予以表彰和奖励。

同时,学校实行就业工作责任追究制和就业工作一票否决制:学校就业率排名未进入全省高校第二梯队,就业指导处主要负责人考核不能评为优秀;对“机构、人员、经费、制度、场所、工作”六不到位的学院、对就业工作考评位于全校最后一位的学院,该学院以及学院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在学校的每年一度的就业工作考评、文明单位文明个人评比、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和考核中,都实行一票否决;对就业率统计弄虚作假的一律追究责任。

(三)满足工作需求,确保经费到位

学校专门设立了就业咨询指导室、毕业生档案室、招聘洽谈面试室;在教学场地紧张的情况下,学校腾出两个大阶梯教室专门用作招聘宣讲会场,就业专用场地使用面积近1200平方米。在周二的校园招聘日、行业招聘会等大型招聘专场中,公共教学楼二、三两个楼层的60间教室都可用作招聘场地,除此之外,学校还建设了1000余平方米的学生创业孵化园。为保证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为就业工作人员配备了良好的办公条件和设备,专职工作人员人手1台电脑,所有办公室都开通了直拨电话、配备了打印传真设备,各学院也按学校就业工作考评办法的要求,为就业工作人员配备了满足就业工作需要的场地与设备。

学校每年按照不低于学费总数1%的标准安排就业工作专项经费,列入财务预算,优先安排,并逐年增加。2010-2012年,就业专项经费分别为103.32万元、165.8万元(含研究生就业经费29.6万元)、196.2万元(含研究生处59.2万元)。大学生创业孵化园2011、2012年分别获得株洲市财政下拨创业专项经费各70万元。

2011年开始,学校在原来给每个学院10000元就业工作经费的基础上,对毕业生超过200人的学院,再按25元/人的标准增拨就业经费。同时,对就业工作考评前五名的学院依次奖励3万元、2.5万元、2万元、1.5万元、1万元的就业工作经费;设立“就业工作进步奖”,每年评选出三个就业率提升较快的学院,依次奖励5000元、3000元、2000元的就业工作经费;对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等工作成绩显著的学院设立三个单项奖,依次奖励3000元、2000元、1000元的就业工作经费。

二、找准“三个切入点”,创新就业工作思路

就业工作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校的持续发展。我们在学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注重从就业管理、队伍建设、市场拓展“三个切入点”上做好文章,不断创新就业工作思路,确保就业工作实效。

(一)创新管理举措,力求数据真实

为引导各学院加强日常就业工作的管理,加强就业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保证就业数据和就业资料的真实,学校建立毕业生就业进展电子台帐制度、毕业生就业情况月报制度、初次就业率校内核查制度。

学校要求各学院对所有毕业生建立就业进展电子台帐,并对其就业状况实行动态管理,分月向就业指导处上报毕业生就业情况。同时,在校内对初次就业率实行严格核查,对各学院上报的初次就业率,学校利用暑假组织工作人员对上报的数据进行仔细认真的核查,重点对各学院上报的灵活就业学生进行核查,一人不实则核减两人的就业率,杜绝弄虚作假、杜绝将实习单位作就业单位上报,切实挤出就业率水份。2010年,我校校内就业核查的比率为30%,2011年和2012年核查比率为50%,校内就业核查,保证就业数据和就业资料的真实可靠。

通过上述措施,各学院日常就业工作资料的收集、留存、建档完整,历年的就业统计、就业信息收集、校企合作等“第一手”资料都进行了分类并归档成册,保存完好,所有毕业生的就业进展情况一目了然,日常就业工作管理规范有序。

(二)创新激励机制,力促队伍成长

一是发展激励。将专职就业工作人员列入教师系列,注重引导和鼓励就业工作人员晋升职称、提升学历,就业指导课的专任教师在职称评定、教学津贴发放等方面均享受教学人员的同等待遇,并在师资培养计划中将这些岗位人员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之一;学校在每年的教研教改课题计划中,均安排10项左右的就业工作专项研究课题。

二是培养激励。将就业专职人员的培训纳入学校管理人员培养计划,鼓励支持就业专职人员参加就业工作业务专项学习和培训。人事部门每年都将就业专职人员培训纳入培养计划,每都安排了就业专职人员参加省级及相关部门组织的就业工作专项学习和培训。学校每年不定期组织就业专职人员参加各类就业工作专项学习或学术交流活动,经常邀请外单位人力资源专家来校讲座。2010年选派8名教师参加全国举办的高级职业资格指导师、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培训,2011年至今,选派就业专职工作人员10余人次参加全省就业指导培训、就业信息管理培训,以及全国高校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高峰论坛、创业指导师培训等。

三是待遇激励。充分保护和发挥就业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规定:就业专干连续从事本岗位工作2年即享受副科级待遇,连续工作5年即享受正科级待遇,连续工作8年即享受副处级待遇。

(三)创新工作思路,力拓就业市场

我校充分认识到就业市场建设的成败是就业工作好坏的关键,没有市场就没有毕业生的就业出路。因此,全校上下一心,全力推进就业市场建设。

一是有的放矢,完善市场建设方案。我校每年都制定了就业市场整体建设方案,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依据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定向开拓就业市场,通过市场引导和带动学生就业,已成功开辟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三个就业带,包装行业人才市场、冶金机械行业人才市场、长株潭区域市场、中西部地区就业市场份额不断增大,学生就业空间与日拓展。各二级学院也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紧靠行业,制定了院级就业市场建设方案,在巩固原有就业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出新的就业市场。

二是固本拓新,加强就业市场开发。我校之所以能一直保持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与拥有众多的固定用人单位密不可分。凡来过我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大部分都成为了每年光顾的“常客”,如首钢、武钢、华菱衡管、南车集团、雨润集团、上海理光、国美电气、上海五冶、三一重工、株洲硬质合金集团等共计近600家用人单位年年在我校都有招聘指标。在稳固老市场的同时,我们更注重“拓新”:每年,我校都要派专人赴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进一步开拓就业市场,同时,利用各种途径向外发布毕业生信息,吸引用人单位来校招聘。2010-2012年,先后派出上百余人次赴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开拓就业市场,分别向全国近3000家企业及合作单位寄送我校毕业生资源信息册,通过各种方式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

同时,学校指导各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积极稳固和开拓就业市场。如冶金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按企业要求实行订单式培养;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将产、学、研、实习、就业结合在一起,采用“五位一体”的模式开辟新的用人单位;土木工程学院依托专业教师、校友资源开拓大型国有企业就业市场;冶金工程学院对已有的就业市场按专业、按方向、按地区进行分类,结合学院特点制定出相应的调查表,利用专业实习的机会,让专业教师到实习单位进行毕业生就业和人才需求专项调研,培育出广泛而稳固的就业市场;商学院采取专业实习与就业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有目的地选送符合用人单位录用标准的未就业毕业生去用人单位参加专业实习,既让学生有机会得到了锻炼,又让用人单位考核了学生,部分学生实习完后就与用人单位签定了就业协议。

三是内引外联,创新人才供求形式。校园招聘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战场,为减少校园招聘活动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减少毕业生的求职成本,提高毕业生参加招聘会的积极性,我校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推行新的校园招聘形式,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学校与学院相结合的方式举办招聘会:对大型企业和重要单位举办专场招聘会;对一般用人单位尽量集中在每周二定期举办中小型招聘会,将每周二定为校园招聘日;对土木、冶金、机械、包装印刷等特色专业举办行业招聘会;对热门专业的招聘,我校与用人单位尝试采用招聘配额制度,扩大其他相关专业的招聘人数,以热门专业带动其他专业的就业;对就业冷门的专业,学校在经费和人力等方面提供帮助,支持和鼓励学院单独举办中小型专场招聘会。

2010-2012年校园招聘活动用人单位及提供岗位情况

(表格略)

三、紧扣“三个着力点”,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以人为本、竭诚服务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原则和宗旨,为此,我们紧扣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就业帮扶“三个着力点”,全心全意、实心实意为毕业生提供贴心、优质、高效的就业支持。

(一)全程就业指导,强化择业意识

2004年开始我们在毕业生中开设就业指导课选修课,2009年4月将就业指导课纳入学校必修课教学计划,共38课时(其中课堂理论教学16学时、实践操作8课时、就业讲座14课时),并结合自身办学特色,自编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等教材。就业指导课程分三个大的模块进行开设:在大一新生中结合各专业特点,以就业指导教师为主,同时聘请和联合各学院专家、教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毕业生中开设就业指导,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求职择业技巧、自主创业等方面的指导;在全校举办形式多样的就业讲座和宣传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企业界人士和优秀校友来校做专题报告,为学生进行就业创业讲座,帮助学生提高求职技巧,做好就业准备;将每年的十月定为就业宣传月,广泛开展就业宣传活动。这些活动与就业指导课程教育融合在一块,把就业观念教育、就业心理引导、素质能力测评、创新创业教育等内容有机统一在一起,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就业技巧,提高就业综合竞争力。

2010年,学校举办就业指导讲座30场;2011年,完成高质量就业指导讲座32场,成功举办了“规划之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说无妨”模拟招聘大赛等一系列活动;2012年,学校计划举办就业创业指导讲座41场,目前各场讲座都在按计划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招聘大赛等各项活动都在有序进行。

为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学校还每年编印《就业指南》免费发放到每一个毕业生手中,通过学校就业信息网开辟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在线咨询、职业测评等专栏,对全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广播等媒体,对毕业生开展就业形势、就业观和就业诚信教育。

2011年初,为适应就业指导系统化、专业化、全程化的要求,学校出资引进了目前应用最广泛、使用人数最多的职业天空、吉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供全校学生免费使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科学规划人生,全方位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帮助。

同时,各学院也大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活动。大一开展以入学教育、专业介绍、就业前景分析为主的指导,大二开展以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行业前景介绍分析为主的指导,大三开展以目标(就业、升学、出国)分析、劳动法规、考研讲座为主的指导,大四开展以求职技巧、职业心理转变、公务员考试、职业道德培养等讲座为主的指导,对学生开展全程就业指导。

各学院在给学生开展各项就业指导活动的同时,还创造性地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就业指导活动: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将就业指导与校园文化结在一起;理学院将周五设为毕业生就业开放日,负责就业的领导和老师集中时间为毕业生答疑并提供服务;机械工程学院在班级建立起就业互助小组,并在学生宿舍设立了就业工作办公室随时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计算机与通信学院设立创新创业实验室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创造良好条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就业,提升学生的的就业质量。

(二)搭建服务平台,强化信息传输

依托深圳汉码软件公司,学校建立起了功能完善、信息量大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网站嵌入有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一体化系统,并和省就业中心、兄弟院校、人才市场等机构均有链接;网站内容每日更新,平均每天浏览量达到3000人次。通过就业信息网,学校可以在网上发布就业政策信息、需求信息和生源信息,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进行网上就业市场开拓;毕业生可以上传个人简历,搜索招聘职位,进行职业测评;用人单位在我校就业信息网上,可通过网络浏览我校毕业生简历,决定是否通知面试。

为帮助毕业生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处还加强了校、院、班三级就业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构建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将就业政策、岗位需求、招聘动态等各类就业信息,及时传递给每一位毕业生,促进毕业生及时就业。除此之外,我们还通过电话、短信、就业宣传专栏、电子显示屏、毕业生QQ群等多种方式及时发布就业信息,方便毕业生择业。

在校级就业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学校要求和指导各学院建立了由就业信息网、飞信组、班级QQ群等组成的院级就业工作信息网络,多渠道向毕业生传递就业信息。财经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学院还专门出资建立了就业短信平台,就业工作人员通过短信平台可以与毕业生实现信息互动,在快速传递就业信息的同时,还能及时收集学生反馈信息、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等。

对预征计划、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农村特岗教师等基层就业项目工作,学校分别指定武装部、组织部、团委和就业指导处具体负责,通过制定有力的措施和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表格略)

(三)关爱特殊群体,强化就业帮扶

对残疾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和女生等就业困难群体,学校建立起了帮扶信息库,实行“一对一”帮扶,在就业指导、就业推荐、就业经济援助等方面加大了帮扶力度。

除分类指导、专项培训外,对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我们优先重点推荐,在面试和接待用人单位的全过程中,都不错过推荐就业困难群体的机会,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帮扶,切实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服务。同时,还通过组织参加专场招聘的形式对就业困难群体进行帮扶:

2010年专程组织了残疾学生、贫困女生、特困生等就业困难毕业生41人,赴广州参加“2010泛珠三角校企合作暨贫困生专场招聘会”,学校承担了全部参会学生的往返交通、食宿等所有费用,现场确定被单位录用的6名,达成双选意向的30人。

2011年组织和举办4场就业困难群体专场招聘会,200余就业困难毕业生通过帮扶成功就业。

2012年,学校专门下发了《关于做好我校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在各学院建立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信息库、实行“一对一”帮扶的基础上,就业处定期检查各学院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帮扶方案的落实。校园招聘会上,学校根据企业招聘的专业对应安排相应的学院就业专干负责,重点推荐就业困难的学生;用人单位来校招聘热门专业时,我们采取5个男生搭配1个女生,5个热门专业毕业生搭配1个冷门专业毕业生的办法,尽量扩大女生和冷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截止到目前为止,2012届225名就业困难毕业生中已有183名通过帮扶与用人单位成功就业。

四、立足“三个关键点”,强化学生创业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校正在建设的就业“亮点工程”和株洲地区大学生就业“示范工程”。近年来,我校立足创业教育、创业活动、创业实践“三个关键点”,不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

(一)营造创业氛围,培养创业意识

一是成立了湖南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创建创新创业教育网络服务平台。2009年3月,学校设立了湖南工业大学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2010年11月学校又专门成立了由校长王汉青教授任组长,主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副校长和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各学院、有关职能部门领导人为成员的湖南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部署和落实我校的大学生创业工作。

二是引领学生积极树立创新创业观念。从2007年开始,在全校开设创业学、创业管理学两门选修课程,向学生全面介绍国内外大学生创业状况,并针对大学生创业中出现的困难、障碍和风险提出见解和对策,着重培养学生旺盛的创新精神,培育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2009年开始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2011年,学校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新增“创新创业活动模块”,并占2个学分,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三是大力开展创业技能培训。依托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这个平台,2010-2012年,我校举办GYB、SYB创业培训各5期,培训GYB学员15000多人、SYB学员2154人;同时定期为创业者免费提供各类创业培训以及财务、法律知识等各种讲座,提升创业者的创业素质,入驻孵化园的创业者接受创业培训率达到了90%。

(二)丰富创业活动,提升创业能力

通过举办创业培训与创业大赛,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体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

2010年,我校举办了“规划未来、赢在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就业创业知识抢答赛,组织优秀选手参加了湖南省“春暖三湘”大学生就业知识抢答赛总决赛并获得本科组二等奖和专科组一等奖、三等奖各一个;组织了学校“‘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并推选3个优秀团队参加湖南省的决赛,其中一个创业团队荣获了湖南省创业计划书第一名,另一团队荣获了创业之星模拟创业操作竞赛第八名。

2011年,学校成功举办了“规划之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组织创业团队参加“金蝶杯”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团队大赛,“株洲骏翼电子创业团队”荣获本科院校组一等奖;“星盟兼职中心创业团队”荣获三等奖。

2012年,相继举办了创业计划书大赛、第二届创业团队大赛、株洲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一系列创业活动,引领一大批在校学生创业。

(三)打造创业平台,扩大创业成果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紧抓株洲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的契机,我校主动积极联合株洲市有关部门,多次到劳动、财政部门沟通和汇报,最终争取到株洲市财政投入建设启动资金和运行资金共140万元,采用学校提供场地、政府出资建设的方式,在我校筹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从2010年年初开始建设,6月份完成一期工程的建设并投入运行;现有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有创业孵化单间11个、预孵化大厅、产品展示厅各1个,并设有公共多功能会议室、洽谈室,免费提供给创业者使用,可同时容纳15个孵化项目和100多个预孵化项目入驻,基本办公条件齐全,水、电、道路、消防、网络等配套设施齐全,每个创业间都配备了空调、电脑、网络、资料柜、办公桌椅等,创业者拎包即可入驻开始创业。至今已先后入驻创业项目130多个。

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自建园以来,以创业意识培养、创业项目培育为重点,先后培育出了爱尚墙绘设计工作室、唯美教育、新QQ教育、领美品牌、馨锁保险箱、亲色时代手绘坊、五彩艺术陶瓷坊、匠心文化传播、欧克伊饰品有限公司等大批入驻企业。韦慧文、吕力、任锦杰等人被评为株洲市大学生创业典型;杨勇波被评为“株洲市十佳创业明星”,还被推荐为创业典型参加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巡回演讲。自2011年5月开园至今,入驻的孵化企业营业额已达870万元。这些创业企业,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更为社会提供了一大批实践和就业的岗位。入驻的130多家创业企业,共聘用专兼职员工920余人,初步形成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

株洲市人大、在株洲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专程到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视察,对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的创新创业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姜玉泉现场题写“善于创业,完美人生”,勉励学生成功创业;省教育厅申纪云副厅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刘正华副厅长、株洲市人民政府张国浩副市长专程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揭牌并现场视察;株洲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王志刚专程到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视察,高度赞扬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所取得的成效。株洲电视台、株洲日报、全国大学创业服务网、中国教育报等先后对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和孵化项目进行了报道,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全市的大学生创业;岳阳市毕业生就业管理办公室、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程学院、邵阳学院、海南大学、海口经济学院先后专程来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参观考察,在省内外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鉴于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创建以来所产生的良好经济、社会效益,《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改善创业环境推进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株政发〔2011〕14号)中明确提出,要“以湖南工业大学为依托,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和见习基地”,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列为大学生创业重点项目,进一步扶持我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的建设和发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近年来,我校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机制改革,积极探索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模式与新方法,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形成了鲜明的包装、印刷、冶金、土木、机械、电气等行业就业特色,特别是在如何稳固开拓就业市场,如何推动创新创业工作上,我们体会。

一、重视就业市场的稳固和开拓

一是要加强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坚持毕业生回访制度。毕业生就业,不能只是把学生推给了用人单位就万事大吉,而应对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工作表现、工作能力、工作业绩进行经常性的跟踪调查和评估,为用人单位提供“售后服务”。为此,我校每年都要进行毕业生回访,面向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在单位的具体表现,征求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上的意见和建议。良好的“售后服务”使我校在用人单位的信任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二是要依托行业优势,形成专业品牌效应。我校作为全国唯一以包装教育为特色的本科院校,依托包装类专业优势,已逐步形成了在全国包装印刷行业的品牌效应;冶金专业作为原冶金职院的品牌专业,也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此外,土木、机械、电气等专业,也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在行业中的地位逐年提升。每年利用召开行业会议的机会,我们都会大力宣传学校有关专业的办学特色,发放毕业生信息资源资料,通过行业协会联系用人单位,吸引大量的用人单位来校招聘。

三是要加强校企合作,努力拓展校内外实习、毕业生就业见习和创业实训基地。我校在东莞设立的就业创业实训基地东莞包装学院,由近百家核心企业组成,在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建立了我校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的前沿窗口,使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同时也成为毕业生择业、企业考核录用人才的重要环节,以实训带动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

二、重视大学生创业工作,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

学校通过平台支撑、活动引导、导师带动、项目孵化等手段,切实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在株洲市政府的支持下,按照“政府扶持,高校主办,集中管理,突出特色,区域共享”的建设原则,创建了具有政府支持、企业对接、高校主导“三位一体”特征和创业教育、项目孵化、人才培训、创新研究“四级联运”特色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以扶持学生创业为核心目标,紧贴学校特色培植创业项目,项目孵化成效显著,园区辐射功能强大,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中起到了较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一是构建创业工作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学校将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列为就业工作的重点,并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思路,即:围绕“帮助大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工作目标,抓住“服务创业、推动就业”两个着力点,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引创业,从“观念引导、能力提升、平台搭建”三个环节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突出全员性、全程性、系统性和导向性。

二是组建创业导师团队,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会同株洲市教育局编写了《大学生创业政策汇编》、《大学生自主创业先进典型》、《株洲市“十大创业明星”创业事迹汇编》发放到每个学生,鼓舞和推动大学生创业。学校每年都要举办3-4场创业典型专场报告会、创业论坛,邀请企业名流讲创业故事、谈创业体会、传创业经验;邀请本校毕业学生中的创业典型现身说法,言传身教。组建了由30名成功企业家和学校教师组成的学生创业导师团队,2012年组织了创业导师和创业学生的帮扶对接活动,株洲百姓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的谢鹏飞董事长等20位企业负责人分别和我校乐雅陶艺工作室、亲色时代手绘坊等22个学生创业项目结成帮扶对象,签订了帮扶协议,创业导师每年对帮扶项目开展诊断咨询至少1-2次、提供企业内部培训1-2次、每年提供跟岗学习1周以上,并随时关注创业项目的运行和发展,为学生创业保驾护航。

三是打造创业孵化基地,培植学生创新创业成果

采用学校提供场地、政府出资建设、企业参与帮带的方式,我校依靠株洲市政府的支持创建了湖南工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学校为孵化园提供场地和管理人员,地方政府投入建设运行资金,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教育局、株洲各高校通力配合,工商、税务、企业界共同参与,构建起了政府支持、企业对接、高校主导“三位一体”的的开放性创业孵化平台。同时,我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在运行的过程中,注重“以园为主,构建网络,辐射全市”,全市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大幅提升,孵化园的示范带动作用辐射到了株洲地区所有的高校。

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在学校党政领导的全力支持下,全校师生员工、尤其是全体就业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深深地体会到,由于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的工作,距离毕业生就业创业新形势的要求还存在有一些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改革创新,为实现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我院被评为2011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我院被评为湖南省2011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2011年在全省近百所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评比中,我院脱颖而出,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建院以来,在省教育厅和中共娄底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按照“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办学思路,采取多项措施来抓好就业工作,把就业导向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用就业来牵动培养,用培养来带动招生,把面向市场办学落到实处:

一、是成立专门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形成了院级领导、各职能部门、系(部)领导、辅导员以及专业教师齐抓共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制。

二、是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建设,全面实施目标管理。

三、是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投入,为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学院每年安排超过应收学费1%的经费用于毕业生就业工作。为加强就业服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学院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在网上开展招聘、跟踪服务等就业服务工作,加强企业、学院、毕业生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四、是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及教育工作,帮助毕业生准确定位、正确择业、自主创业。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学生入校时就指导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学年由思想政治理论课部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教育,第三学年采用专题就业讲座形式,让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掌握面试技巧。对毕业生中的特殊人群,学院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调适和就业指导工作。学院还特别注重学生的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强力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五、是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和就业渠道,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学院一方面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先后与全国各地35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一方面积极实施“订单式”培养,先后与华菱涟钢、资江煤矿等97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达成“订单式”培养协议。同时还积极举办校园供需见面会,每年组织举办1-2次大型招聘会和30场以上专场招聘会,同时组织毕业生参加省、市主管部门及其它人才市场组织的人才招聘会。近3年来,70%的毕业生通过就业推荐走上了工作岗位,20%的毕业生通过就业指导自主择业找到了工作,其余的通过创业教育与升学培训走上创业与升学之路。

六、是注重毕业生跟踪服务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针对性和毕业生最终就业率。通过电话、网络联系毕业生本人及就业单位、派专人到用人单位走访服务、每年组织教学系部负责人、各专业带头人、就业指导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2次以上就业市场与就业指导工作调研等方式,做好毕业生的跟踪服务,及时掌握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为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对少数毕业生第一次推荐后出现不满意情况,学院认真组织进行再就业推荐,提高毕业生最终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尽量使毕业生和家长满意。

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我院取得了招生与就业工作的双丰收。近3年大、中专招生数稳定在3000人左右,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对口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达95%以上。中国教育报、湖南卫视、湖南教育网等宣传媒体多次报道了我院毕业生就业的典型事迹。

下载构建“育人用人一体化”就业模式——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督查院长汇报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育人用人一体化”就业模式——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督查院长汇报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