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析河北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
【法规名称】河北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
【发文单位】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文文号】冀政〔2010〕114号
【发文时间】2010-10-12
【正 文】
河北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国发〔2010〕18号)和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我省防震减灾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意义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对做好新形势下的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不仅对保护我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保护首都北京和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具有特殊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认清严重的震情形势,充分认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各项防震减灾工作。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防震减灾工作的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我省综合防震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多学科、多手段的综合观测系统,全省陆地及近海海域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0级,地震监测能力明显增强;在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网,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地
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对防震减灾贡献率显著提高;城市新、改、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重要建设工程的加固改造,农村地震安全民居比例大幅度提高,城乡抗震设防能力明显增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建立比较完善的抗震救援队伍体系,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小时内救援队伍能赶赴灾区开展救援,24小时内灾民得到基本生活安置;全省80%以上的社会公众受到一定程度的防震减灾知识教育,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全省建立起完善的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
到2020年,地震监测、速报和预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建筑、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能抗御相当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建成完备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和救助保障体系,地震科技及创新能力居全国同期先进水平。
三、扎实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地震监测水平。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科学规划和布局,加强立体地震监测网络建设,加大重点监视防御区监测台点密度,加强海域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建立我省海啸监测预警体系,提升全省陆地区域及邻近海域地震监测水平。大力推进强震动台网建设,初步建立起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建立大型水库、油田及石油储备基地、矿山等重大建设工程和建筑设施专用地震台网,并纳入全省地震监测网络体系。加快地震监测台站现有设备和技术升级,改善观测环境,进一步提高地震监测效能。加强地震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地震台网运行维护、质量检测技术保障体系。依法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
(二)加强地震预测预报。加快建立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强化对重点地区的地震前兆监测,完善流动监测系统。综合利用多种观测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地学及相关领域跨地区、跨部门的合作研究,多学科、多途径地探索地震预测理论和方法。加强地震异常的核实、研判与跟踪。完善监测、科研、预报相结合,长中短临预报相结合,专群结合的震情联合会商机制,努力提高地震预测预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力争做到长期预测更加科学,中期预测准确率不断提高,短临预测有所突破。完善地震预测预报管理制度,依法规范社会组织、公民的地震预测行为。
(三)切实做好群测群防工作。进一步完善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群测群防体系。研究制定加强群测群防工作的政策和措施,建立稳定的地震群测群防经费渠道,落实社会地震观测员补助资金,保证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开展和群测群防工作队伍的稳定,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群测群防活动。
四、切实提高城乡建筑物抗震能力
(一)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与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监管。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制度。把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的必备内容,各类建设工程必须严格按照
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切实落实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责任。加大城市危旧房抗震设防普查和加固改造力度,尽快对重点监视防御区县级以上城市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进行拆迁或加固改造。新建、改建、扩建重大建设工程和生命线工程、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必须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加强对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实行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质量终身负责制。
(二)全面加强农村防震保安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紧密结合农村新民居建设,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农民自建房抗震设防的指导管理,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按照《河北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在建房时采取科学的抗震措施。继续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纳入农村新民居建设示范工程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统一验收,将农村防震保安工作落到实处。
(三)着力加强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加快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按照全省确定的目标保质保量地完成。同时逐步开展其他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普查、抗震性能鉴定,根据鉴定结果进行拆建或加固改造。新建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建立健全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地震安全责任制,落实各项防震抗震措施,提高综合防灾能力。
(四)组织开展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尽快完成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级以上城市、设区市新建开发区和规划新建区的活断层探测及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工作。国土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必须依据地震活动断层探测结果,充分考虑潜在的地震风险,予以合理避让。对处于地震活动断层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地段的建筑,要抓紧组织搬迁、避让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五、强化基础设施抗震设防和保障能力
(一)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抗震能力。严格落实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设施抗震设防标准,加快危险路段、桥梁整治改造,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适当提高设防标准。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建立健全紧急情况下运力征集、调用机制,增强应对巨灾的区域综合运输协调能力和抢通保通能力。
(二)加强电力、通信保障能力建设。本着安全性和经济性相结合的原则,适当提高电力、通信系统抗震设防标准。优化电源布局和电网结构,对重要电力设施和输电线路实行差异化设计,加强重要用户自备保安电源的配备和管理。加强公用通信网容灾备份能力建设,提高基础电信设施防震能力。充分利用国家应急通信网络资源,结合卫星通信、集群通信、宽带无线通信、短波无线电台等各种技术,加大应急通信网络建设力度,保证信息传输及时可靠,提高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三)提高水利水电、输油气管线等重大工程的抗震能力。优化抗震设计、施工,确保重大工程安全。加强抗震性能鉴定与核查登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加快落实水库、重点江河堤防的安全保障措施,抓紧完成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输油气管线、重点污染治理设施等管理和维护,防止地震引发次生灾害。
(四)开展重要工程设施紧急自动处置技术研究。组织开展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输油输气主干管网电力枢纽等重要工程设施地震紧急自动处置技术系统研究,选择试点地区逐步将紧急自动处置技术纳入安全运行控制系统,提升重要工程应对破坏性地震的能力。
六、推进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一)健全完善地震应急指挥体系。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强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建设。各级政府要完善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健全指挥调度、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社会动员等工作机制。建设完善市、县(市、区)地震应急指挥技术平台,建立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的日常更新机制,加强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灾情实时获取和快速上报等系统建设,为抗震救灾决策提供支撑。进一步增强地震预案及相关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适时组织跨区域、跨部门以及军地联合的抢险救灾演练。
(二)加强地震灾害救援力量建设。建立以地震灾害专业救援队伍为主体、各有关行业专业救援力量为骨干、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三位一体”地震紧急救援队伍,配备专业设备,加强日常培训和演练。各市、县(市、区)要以公安消防部队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建立或确定“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街道、乡镇要充分发挥具有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人员的作用,组建应急救援组织。要充分发挥解放军、武警部队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建立地震应急救援协调机制,逐步形成全省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结合、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三)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和物资储备建设。各地要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已经列入规划的要提前安排实施,按照国家标准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强省、市、县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实施专业储备与社会储备、物资储备与生产能储备的有机结合,合理确定储备品种,科学增加储备规模,提高救灾物资储备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
七、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保障措施
(一)科学制定并认真实施防震减灾规划。各地要结合本地地震安全形势,依法科学编制本地区防震减灾发展规划,并纳入同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现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规划要针对防震减灾薄弱环节和重点难点,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保障防震减灾事业全面发展,统筹资源配置,做好与各级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确保防震减灾任务和措施有效落实。要做好防震减灾规划建设项目的立项和组织实施工作。
(二)加大防震减灾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按照《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我省防震减灾计划体制和相应经费渠道的通知》(冀政办函〔1998〕16号)要求,把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采取有效措施,建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要加大对防震减灾基础能力建设、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地震科研和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着力加强对市、县(市、区)等基层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防震减灾工作支持力度。要加强地震重点监测防御区地震应急部门所需车辆、通信、仪器设备等应急装备的配置,保障地震应急工作需要。健全完善抗震救灾资金应急拨付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及社会支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地震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多元投资机制。
(三)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全面落实防震减灾法定职责,明确防震减灾各个管理领域和环节的执法主体和工作程序。制定完善我省防震减灾地方性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建立健全防震减灾政策法规体系,修订《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完善防震减灾行政执法、行政监督体制和机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素质。
(四)加强防震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开放合作,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地震科技合作,密切跟踪国内外地震科技前沿和重点领域,加快国内外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建设省级工程地震研究实验室,加强对减、隔震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加强我省地震活动构造科学探测与研究,推进预测方法技术和理论创新。开展地震应急管理理论和应急救援技术研究,促进地震科研和防震减灾工作的有机结合,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五)加强防震减灾组织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按照突发公共事件政府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强化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的职能,保证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必要的人员力量和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行。加强市、县(市、区)地震工作机构建设,充实工作力量,保证必要的人员编制和工作条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高烈度地区内的市、县(市、区)应当设置独立的地震工作机构,其他地区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应当保持地震工作机构和人员稳定并予以强化,保证防震减灾基层管理责任得到落实。市、县(市、区)防震减灾基层部门应当配备必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评价制度,为防震减灾事业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八、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
(一)落实防震减灾责任。各级政府要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影响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评体系,建立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充分发挥各级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联席会议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各有关部门要依法履行防震减灾职责,形成工作合力。
(二)深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及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纲要,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编制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专项规划,坚持日常宣传和重点时段宣传相结合,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推进地震安全社区、示范学校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等建设。地震、宣传、文化、教育、科技等有关部门相互配合,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的“六进”活动,全面提高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紧急避险能力、自救互救意识和识别地震谣传的能力。
(三)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完善地震事件新闻发布制度,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发布震情灾情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建立健全地震事件新闻报道和重大地震灾害舆情收集分析机制,提高新闻单位地震突发新闻报道快速反应能力,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应对地震谣言的联动机制,及时澄清不实报道和传闻。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的精神,结合实际,制定贯彻实施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加强监督和检查,推进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各项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
二0一0年十月二日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二篇: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和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意义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省委和省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对做好新形势下的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对于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认清严重的震情形势,充分认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依靠科技,依靠法律,依靠群众,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两大职能,全面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石家庄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工作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专群结合、上下结合、宏观微观结合资源共享的震情综合观测系统,初步建成省、市一体化的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城市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城乡抗震设防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健全。基本建立起以地震专业救援队伍为中坚、各有关行业救援队伍为骨干、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救援队伍体系。地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对防震减灾贡献率显著提高。
到2020年,全市地震监测能力、速报能力、预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建筑、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能够抗御相当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建成完备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和救助保障体系,具备应对大震巨灾能力;地震科技及创新能力居全省先进水平。
三、进一步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一)做好地震形势的分析研判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震情跟踪实施方案,完善专家为主、专群结合的震情监测和跟踪体系,切实做好震情跟踪和震情形势研判工作。坚持长中短临预测预报相结合,强化对地震群测群防观测资料的应用,完善地震预测信息会商机制,努力提高地震预测预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完善地震预测预报管理制度,依法规范社会组织、公民的地震预测行为。
(二)加强和规范地震台网建设。落实分级分类管理,强化市、县两级地震台网建设。在完善现有地震监测台网的基础上,增加地震监测台项密度,提升专业监测水平,构建立体地震监测体系。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对于各类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和监测环境的行为,公安、地震等部门要依法查处。
(三)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各县(市)、区政府,各级财政、地震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建设,加强防震减灾助理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三网一员”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制定支持群测群防工作的政策措施,建立稳定的经费渠道,切实做到人员、职责、经费、培训“四落实”。各级地震部门要重视民间地震预测信息的综合利用,畅通专家与公众的沟通联系渠道,广纳各方信息,建立合作开发的地震预测机制,增强地震信息透明度,提高公众对地震预报水平的认识。
四、提高城乡建筑物抗震能力
(一)积极推进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按时完成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和震害预测工作,将项目成果向社会全方位公开。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等部门要严把安全关,对国土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要依据地震活断层探测结果,充分考虑潜在的地震风险,予以合理避让。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处于地震活断层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地段的建筑,要抓紧组织搬迁、避让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积极推进城市地震小区划工作和各县(市)、区地震活断层探测工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开展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提供基础技术依据。
(二)开展抗震性能排查和抗震加固工作。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组织开展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工程,特别是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和能源、交通、铁路、水务、广电、通信等重要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次生灾害源工程等进行抗震性能鉴定,落实拆除、加固改造等防范措施,全面消除地震致灾隐患。
(三)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制度,依法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加强各个环节的抗震设防质量监管。新建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地震主管部门审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和相关行业的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努力实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全面覆盖,做到应评尽评,不留死角。公路、铁路、空港、桥梁、水库、电力、通信、输油气管线等重大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满足国家规范标准。新建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按照高于当地建筑物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四)加强对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监督管理。各级地震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依法履行监督职责。要结合地震行政审批服务、地震行政执法和防震减灾专项检查等工作,积极推进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开展,把防御措施落到实处,确保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特别是要强化对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实行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质量终身负责制。
(五)全面加强地震安全建设。建立健全社区防灾减灾体系。社区是防灾减灾的基础力量,是提高社会防灾减灾能力的关键。要大力推进地震安全社区建设,建立由居民组成的、条块管理相结合的全方位的地震宏观观测、地震灾情速报、地震科普宣传、地震应急救援网络,推动防震减灾社会化进程。各级政府要积极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教育、地震等部门要主动配合,确保新建和改建校舍能够科学合理地避让地震危险地段、依法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设计施工。进一步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各县(市)、区政府及建设、地震等相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建筑工匠培训,普及建筑抗震知识,推广抗震技术,建立农村民居建筑抗震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各县(市)、区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与农村危旧住房改造结合起来,通过政府补助、落实税费优惠等扶持政策,引导农民群众在建房时采取科学的抗震措施。
五、进一步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一)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指挥体系。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强各级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建设。完善市级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县级地震应急指挥系统。2015年前,各县(市)、区要建成具备应急基础数据库、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应急快速响应、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应急指挥管理等功能齐全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纳入省、市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地震应急信息共享。健全市级地震现场指挥部的应急装备,建立省、市地震现场联动机制,实现地震现场工作资源共享,提高地震现场指挥决策能力。各级政府及电力、交通、铁路、水务、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密切配合,加强灾情速报网络建设,及时汇总和报送地震灾情信息。完善军地、部门、区域之间的地震应急工作协调联动机制,提高协同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二)加强地震灾害救援力量建设。建立健全以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为中坚、行业救援队为骨干、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地震紧急救援队伍体系,完善应急救援协调机制,明确定位和职责。健全以石家庄市消防支队为主,吸取地震、医疗、工程技术专家参加的石家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提升全面救援能力。各县(市)、区要依托当地公安消防等专业队伍,建立和完善县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推动各级卫生、公安、消防、交通、铁路、人防、通信、广电、电力、水务、矿山、化工、市政、山林等行业抗震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地震救援救助和抢险能力。进一步推进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争取到2015年,全市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覆盖到所有社区(村)及各类特殊行业单位。
(三)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检查和应急演练。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管理规范的要求,做好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地震应急预案建设要向学校、医院、社区、企业等单位延伸。要加强预案动态管理,健全预案的备案、督查、评估和演练制度,不断增强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各级发改、民政、安监、应急办和地震等部门要积极配合,认真落实地震应急检查制度,加强对地震应急准备工作的督促检查。全市中小学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地震应急演练。
(四)提高地震应急救援救助保障能力。结合城市规划和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公共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搞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统筹安排所需的交通、供水、供电、环保、物资储备等设备、设施,提高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置应急避险通道,配置紧急救生避险设备。建立健全抗震救灾资金准备和快速拨付机制,加强各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实现专业储备与社会储备、物资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的有机结合,完善救灾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建立健全紧急情况下的运力征集、调用机制,增强应对大震巨灾的运输投送能力。各县(市)、区要在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通地震应急信息“绿色通道”,维护公众的正常生活、工作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加强通信、广电、电力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确保震后快速恢复通信、广播电视和电力供应。各县(市)、区应急管理和地震、公安、民政、卫生、交通等救灾部门要配备能够应对公共通信、电力供应中断的应急通讯和应急供电设备。切实加强伤员救治、灾民安置、救助救济的准备工作,力争震后24小时内使灾民得到基本救助安置,3日内地震灾区社会秩序基本恢复。
六、深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一)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各级政府及宣传、教育、科技、地震等部门要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及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纲要,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学校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推进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把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纳入学校课本教育,坚持开展地震应急避险演练。推进地震安全社区、示范学校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等建设,充分利用国家防灾减灾日等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公众自救互救意识,提高防灾能力。
(二)加强部门合作,推动公众参与。地震、宣传、科技等部门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借助大众媒体,持续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使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进家庭,实现全面覆盖和家喻户晓,提高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和防灾意识。要加强部门合作,创作一批公众喜闻乐见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作品,完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资源库,提高宣传教育效果。
(三)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各级政府及新闻、地震等部门要完善地震信息发布制度,加强信息发布、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建立健全重大地震灾害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提高主要新闻单位地震突发新闻报道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地震谣言应对机制,及时澄清不实报道和传闻。
七、切实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落实防震减灾责任。各级政府要依法履行防震减灾管理职责,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影响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推进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研究建立符合实际的市县防震减灾工作指标体系和便于操作、评价的考核体系,把落实防震减灾工作措施作为改善民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中心工作同步部署、一同检查,充分发挥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作用。全面落实防震减灾目标管理责任制,依法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建立健全军地相互协调支持、部门之间密切配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机制。
(二)认真实施防震减灾规划。各县(市)、区政府要认真编制和实施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现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好省、市、县三级防震减灾规划的衔接,统筹配置资源,加强基础防震减灾能力建设。
(三)增加防震减灾投入。各级政府要依法把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稳定增长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特别要加大对基层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力度。
(四)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各级政府及各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进一步落实防震减灾法定职责,明确防震减灾各个管理领域和环节的执法主体和工作程序。结合我市实际,推进防震减灾地方法规的立法工作。
(五)加强防震减灾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县级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充实工作力量,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和办公条件。各县(市)、区地震主管部门要有相应的专门人员负责管理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地震应急工作。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评价制度,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制定贯彻实施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并加强监督检查,推进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各项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
第三篇:防震减灾
防震减灾
自从四川地区发生了8级的大地震,人心惶惶,不过大家没有束手待毙,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支援这就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怎样防震减灾。如果地震来了,要怎样躲避?还要提前知道地震到来。首先,如果地震来了,我们要怎样躲避?我有5种可能:
1、如果在教室里,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躲在课桌底下,注意保护头部。
2、如果在上体育课,要避免高大的建筑物,不要被砸伤。
3、如果在电影院,要躲在观看椅底下避震,要避开挂在天花板上的灯、空调等悬挂物,用东西保护头部,听从指挥员撤离现场。
4、如果在商场发生地震,要避开玻璃柜,避开货物、广告牌、灯等物体。
5、如果在公共汽车里发生地震,要躲在椅子底下或蹲下,要稳住重心,扶好扶手。其次,就是要提前知道地震到来。如果地震来之前,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蜜蜂会惊飞;狗会狂吠,还有一些家畜会出圈,会到处窜跑;老鼠们会急急忙忙地搬家。如果发现这种情况,要及时向地震局报告,以防在先,及早撤离。让我们记住这些防震减灾的知识,并且好好练习,让灾难远离我们,让我们这个世界永远平安、幸福!
第四篇: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总结
为了进一步贯彻教育局各类文件精神,继续加强对幼儿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教育,拓宽其更广的知识面。我园以5.12地震第五个防震减灾日为契机,开展了幼儿园防震减灾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地震综合防御和地震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全园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校园,进一步加强我镇教育系统安全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
防震减灾工作是事关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我园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实行了一岗双责的责任制度,明确了以园长任总指挥的“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各岗人员、各班教师和保育员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坚持以防为主、防救结合、全面防御、减轻灾害的方针,紧紧围绕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准确把握了防震减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不断增强了全园教职工和幼儿的紧迫感、责任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使我园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高效、持续、有序地开展。
二、以宣传教育为平台,强化师生地震知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一)强化宣传,增强责任意识
1.学园成立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防震减灾专题会议。并在去年着力创建省示范性幼儿园时,结合自身实际又再次完善了地震应急预案及其他各项安全工作应急预案,做到及时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并要求渗透到各自的工作中。
2.责任分工明确,各班班主任和配班老师为各班的主要具体疏散责任人。教学楼每一楼层都有一位教师负责,楼梯口由各班的保育员负责。当听到防震预报铃声后,各班班主任、课任教师首先要保持冷静,并尽快组织幼儿有顺序地按照学园紧急疏散线路快速到操场集中,然后清点人数后上报防震领导小组。如果疏散来不及应引导幼儿躲在狭窄的地方或坚固的桌子等物体下面,并尽可能地找到一些物品保护头部,震后立即发出呼救。
(二)强化落实,提高防范应急能力
1.活动期间,我园采取了专题报告、科普橱窗、地震知识竞答、led屏滚动等形式多样的宣传阵地,宣传有关知识,增强师生的安全自救意识和防范技能。
2.各个年段各个班级开展“防震减灾知识普及”主题活动,普及幼儿防震知识和一些保护自己的正确方法,切实提高应急避险能力。如大班段开展《了解地震的形成、前兆和危害》主题活动和绘画活动《我们是这样自救的》;中班段开展《地震来了怎么办?》,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到如果发生地震时应怎样用正确的方法来自救;小班段则是通过观看幻灯等现代技术手段和阅读小图书让他们形象地观察到“被埋在废墟里时应该怎么做?”,并在老师的讲解中让他们知道当遇到地震后不应害怕,而是要寻找有利的方法来救助。如寻找旁边的石头敲击水管,寻找能够吃的东西来保持体力,往有亮光的地方爬行,等待救援等等。
3.展示幼儿绘画作品,提高了幼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大家从中了解和认识到防灾减灾工作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了师幼的防灾减灾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家园配合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带动一个家庭来影响整个社会,达到宣传效果。如让家长们通过网络和电视等信息资源正确指导幼儿认识和了解地震,加深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5.5月10日上午,我园又再一次组织了防震减灾演习活动。在这次突发的演练中,教师沉着镇定、恪尽职守,幼儿临危不惧、师生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演练因此十分成功,仅用一分二十五秒就安全撤离到操场上。大大提高了全体师生的提高应急避险能力,进一步增强师生防震安全意识。
总之,通过学园多种形式的宣传,注重过程实效,使我园师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防震减灾安全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为确保师生财产和生命安全做到了有效准备。通过多次的紧急疏散逃生演练,全体师生在地震中的逃生自救、互救能力和抵御、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提高学园整体防御能力,为建立平安校园创设了良好氛围。
第五篇:防震减灾演讲稿
防震减灾,爱护生命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汾河中学的柴荣,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防震减灾,爱护生命!
地震是一种使人类文明毁于瞬间的巨大天灾。它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还不能准确地预报出它将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我们已经有办法减轻地震所造成的损失,使地震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这就是今天我要说的“防震减灾”。
为提高全校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掌握自救互救的技能,降低震灾损失。现将有关地震和减灾的常识介绍如下:
一、发现或地震的预兆:
动物异常:动物行为异常大体有三种:兴奋型异常,如惊恐不安、不进圈、狂吠、如癫如狂,仓皇逃窜、惊飞、群迁等;抑制型异常,如行为变得迟缓、或发呆发痴、不知所措、不肯进食等;生活习性变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
地声与地光:地声多数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但也有出现在震前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声音类似于机器轰鸣声、雷声、狂风呼啸声、石头相互摩擦声等。地光: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于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片形光、球状光、火样光、柱状光等;颜色多呈红、白、紫、橙等色。
二、如何防震减灾:
地震来了怎么办?抓住时机,利用预警时间紧急避震。大地震的发生虽然十分突然,但在大地强烈震动之前,仍能出现一些人们能够感觉到的有关现象。据统计,预警时间可达十几秒,少数可达20秒以上,在20秒以内的占83%,平均预警时间为13.6秒。地震时,人们如果能抓住预警时机就会有生的希望。
1、在不同环境下紧急避震的要点:如果你在室内,地震时不能滞留在床上,不能站在房间中央;不要躲在屋顶大梁下、窗户边;不要靠近不结实的墙体。因为这都是身体最暴露、最不安全的地方。应立即躲在牢固的桌下或床下;低矮、牢固的家具边;开间小、有支撑的房间,如卫生间;内承重墙墙角。千万不能跳楼,不要到阳台、外墙边或窗边去,也不要到楼梯口,更不要去乘电梯。不要破窗而逃,以免被玻璃扎伤或摔伤。如果你正在学校上课,就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震时千万不能慌乱拥挤外逃,待地震过去后再由老师带领,有组织地疏散;如果教室是楼房,一定要记住不要跳楼,不要拥向楼梯。当你在操场或室外时,若在开阔地方,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千万不要回到教室去;不要乱跑、乱挤,待地震过去再按老师指挥行动。
2、如果你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时,就地蹲在排椅下,用书包等保护头部;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等地震过后,听从服务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应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的门窗、橱窗和玻璃柜台;避开高大不稳和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吊灯、广告牌等悬挂物。
3、如果你在户外,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和构筑物。如楼房,特别是玻璃幕墙的建筑、高烟囱、水塔等。注意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广告牌等。注意避开其他危险场所,危旧房屋、狭窄的街道、墙等。
4、如果你在野外,应迅速离开山边、水边等危险场地,选择开阔、稳定地方就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防摔倒;背朝风向,以免吸进有毒气体。避开河边、湖边,以防河岸坍塌而落水。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变压器、高压线及生产危险品的工厂或危险品仓库,以防发生意外事故时受到伤害。
三、如何自救:
地震发生后,如果被埋压不能自行脱险时,一定要沉住气。先试着把双手从压埋物中抽出来,保护自己不受新的伤害。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这时你要保持呼吸畅通,尽量挪开脸前、胸前的杂物,清除口、鼻附近的灰土;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如果暂时不能脱险,就要保存体力,不要大声哭喊,勉强行动,尽量闭目休息,维持生命。同时还要与外界联系,当听到人声时用石块敲击铁管、墙壁以发出呼救信号,耐心等待救援。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只要你掌握了以上知识,灾难面前,胜利永远属于我们!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指导教师
苏茜)